求教各位妈妈如何处理韩红领养的孩子事情被打的事情

孩子被打不反抗,解决问题五步走!_百度宝宝知道
&孩子被打不反抗,解决问题五步走!
宝宝1岁6个月LV.12
   微信后台
   小小,我的孩子被同龄人欺负了,却不还手,也不肯告诉我,我很着急却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在微信的后台,小小我收到了来自一位妈妈的求助,她看见自己的孩子被同龄人欺负了,孩子却隐瞒着这件事情。
为此小小特地请来了心理咨询师为这位妈妈解决此类问题。
  如果您也在为同样的事情烦恼着,希望以下的建议能给您提供帮助
   心理咨询师
   蒋昱,国家级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导师,成都市心理咨询行业协会会员,&我的阳光心理工作坊&创始人,曾创办中国第一本家庭教育心灵读本《丹秋家庭教育》并任执行主编。长期从事家庭教育,亲子关系构建,亲子教育工作。
解决问题五步走
  要解决这个问题,应该分五步走。一,处理自己的情绪;二,了解孩子为什么被打;三,探究孩子为什么不反抗;四,教孩子如何反抗;五,进行日常的安全意识教育。
   家长先冷静
   心理学讲,情绪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一种主观感受,在得知孩子被打的瞬间,护犊子的情绪会处于高度紧张的应激模式,还会引起生理反应,例如脸涨红、手出汗。
   这种情况下,往往会干扰理性思维和判断。而当我们的思维一旦被主观情绪完全牵引,做出的行为往往会失当。
因此,家长先深呼吸,让自己放松,从应激中解套,把要出口的话咽下去五秒再说,会好很多。
   了解孩子为什么被打
  孩子被打了,势必有一个打人的孩子。说到底是两个孩子(或以上)之间的互动冲突,也就是心理学讲的人际关系冲突。
人际关系中发生冲突的原因就太复杂了
,也许是自家孩子先抢了别人的东西,占了别人的地盘,干扰了别人的游戏,说了不该说的话,因为每个人都习惯于只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孩子也不例外。
很多孩子是因为只从自己角度看问题和处理问题
,却无意中妨碍了别人,另一个孩子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就出手了。还有一些看似自家孩子没错的情况,例如仅仅是因为老师表扬了自家孩子引起其他孩子的嫉妒,或者自家孩子长得比较胖引起其他孩子的排斥.
  总之请相信,这个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事情发生。
   探究为什么不反抗
了解清楚被打的原因,就可以顺藤摸瓜找到孩子不反抗的一些蛛丝马迹。
例如孩子先妨碍了别人,不反抗是他认为自己确实有愧;引起他人嫉妒或排斥的孩子也会觉得自己的特殊而对他人产生愧疚感。
孩子不反抗也有性格的原因
,有的孩子天生内秀,不擅于表达自己的情绪,更不会主动用攻击行为与他人互动。
孩子不反抗,也存在人际交往模式的原因。
有些孩子的人际交往模式是被动的、隐忍的、压抑的,他们也许在家庭教育中被包办太多,被看护得太好了,没有在实践中学习过怎么独立与他人相处不受伤害;也许在家庭教育中被强大而严厉的规则束缚太多,不敢真正表达自己的愤怒。
   应不应该反抗
  那怎么办呢?
  如果自己错了,就要教孩子承担责任;如果不是自己的错,就要教孩子不必过于愧疚;如果被包办得太好了,就放手让孩子多在实践中去摔打去锻炼去摸索如何与人独立相处。
人际关系是一个人社会化成长中的必修课
,不是关起门来纸上谈兵就会的;如果被管得太严了就适度调整规则,多给孩子爱,因为爱是内心能量之源,让孩子更有能量去合理的表达自己的情绪,只要是合理的表达出来,其他孩子必会给他一席之地。
  在此过程中,家长要告诉孩子,用直接打回来的方式表达愤怒和保护自己是最低级的反抗行为。
   如何保护自己
最重要的是在日常的家庭教育中
,家长有责任以警钟长鸣之心给孩子潜移默化的渗透安全教育,包括如何在人际关系中保护自己的常识。
  现在很多家长热衷于教孩子如何灾难逃生,如何应对水火电空难地震洪水,殊不知,这些灾难遇到的机率很小。
而人在一生中遇到的最大难题,最多需要保护自己的场景是在人际关系中。
  希望以上的内容能给各位妈妈一定的帮助,按照这五步一步一步解决问题。
   图文来源:蒋昱、百度图片
   编辑:番茄
扫码或保存
邀请好友扫一扫分享给TA或者宝宝在人际交往中,由于语言表达的匮乏,或者难以控制的情绪等等的原因,很容易和其他小朋友发生矛盾甚至大打出手。当自家的宝宝被打后,作为家长的你是怎么应对的呢?来看父母最易犯的4个错误。
一位妈妈跟游妈妈说:"孩子经常无理取闹,到超市就要买这买那,不给买就坐在地上哭闹。到别人家去就乱翻乱动,还会到人家沙发上乱蹦,无论你怎么说,孩子都不听话。每次我都会气不打一处来,回到家就痛打一顿,但是,打完以后又心疼,想想孩子也就4岁,虽说不听话,但总归是心疼的。" 还说:"打了孩子,一是心疼孩子,二是后悔,生怕打孩子会在孩子的心里留下不良的阴影,到底该不该打孩子?打了孩子后应该怎么办呢?" 【分析】 美国儿童教育家海姆·吉诺特曾说过:"惩罚不能阻止不良行为,它只能使罪犯在犯罪时变得更加小心,更加巧妙地掩饰罪行,更有技巧而不被察觉。孩子遭受惩罚时,他会暗下决心以后要小心,而不是要诚实和负责。" 打骂孩子时,虽然孩子表面上诚惶诚恐,内心深处对自己的错误行为根本没有反省,更不会去思考该如何修正自己的错误行为,甚至有些极端的孩子会想办法赶快逃离家庭,逃离父母的管束。 新时代的父母,已经没有了"不打不成器"的观念,大部分父母都努力让自己不打孩子。这应该是一种社会的进步。 【支招】  虽然体罚孩子有许多负面的影响,但是,在教育孩子的过程当中,也有不得不打的时候,有时候,一时气不过打了不听话的孩子,也是许多父母经常会出现的情形。那么,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如何让"打"孩子发挥更有效的作用呢? 1 尽量控制自己不打孩子 不打孩子应该是一个理想的状态。 当孩子犯错误时,家长不要急于打孩子,因为冲动地打孩子,效果往往适得其反。这时候,你可以向孩子说出自己此刻的感受,让孩子知道你对他刚才行为的不满。比如,告诉孩子"我现在心情不好!""你这样做我很不满意!""我不喜欢你这样没礼貌!""你的表现很让我伤心!"等。描述自己的心理感受,有助于平静自己的情绪,也有助于让孩子站在父母的角度来想问题,从而促进孩子的反思。 2 用自然后果惩罚孩子 孩子犯了错,无须过多批评,让孩子自己承受行为的过失或者错误造成的后果。对于年幼的孩子,家长还可以告诉孩子修正错误的具体方法,指导孩子自己去弥补错误。比如,牛奶打翻了,就不能喝牛奶了。同时,孩子还需要自己来清理桌子上的牛奶。 这样不但让孩子明白了自己的错误可能导致什么结果,也能够让孩子在承担后果的过程当中产生悔改的想法,有利于避免孩子再犯同类错误。 3 用间接的方式惩罚孩子  如果孩子的过错不大,家长可以对孩子已经发生的错误不过分追究,而是通过给孩子使个眼色、对他的行动加以限制、扣留他喜欢的东西、限制他娱乐的时间等间接惩罚的手段与方式,让孩子记住这次教训。比如,玩具不收拾好,就取消看动画片的时间。 当然,父母最好还要对孩子以后的行为提出明确的要求,孩子应该怎么做、达到什么要求或标准,表明对孩子下次行为的期望。比如,如果每次主动把玩具收拾好,可以增加看动画片的时间。 4 打孩子时不要情绪化  如果出现了不得不打孩子的情况,比如,在多次劝告无效的情况下,孩子依然不停闹腾而影响到了自身的安全、周围人和周围的环境时,父母首先要稳定自己的情绪,冷静面对孩子的问题。因为在情绪激动的时候打孩子,不仅不能指出孩子的错误,还会让孩子感到难堪,从而对孩子的心灵造成伤害。这时候的孩子,因为着眼点在父母激烈的情绪上,往往不会认为自己有错了,只会觉得自己是个坏孩子。 5 让孩子明白自己被打的原因 在迫不得已要打孩子的时候,父母要把打孩子当成一种教育的仪式,一定要明确告诉孩子,他为什么会挨打,这次要打几下,下次再犯错误要如何处理等。 打的时候不要太重,也不要以打孩子来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更不能不分青红皂白抬手就打孩子。 打完孩子后,一定要哄哄孩子,让孩子明白,打了他,爸爸妈妈也很伤心。最重要的是,父母一定要让孩子明白,即使他错了,爸爸妈妈还是爱他的。打他只是为了让他记住,下次不要犯同样的错误。 6 不要打2岁内和6岁后的孩子 2岁前的孩子由于心智发展不成熟,缺乏规则意识是正常的。打孩子对于孩子来说,没有警示作用,反而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自我意识逐渐完善,自尊感也越来越强。6岁后的孩子就已经是懂道理的年龄了。这时,父母更需要用讲道理的方式与孩子进行沟通,避免打骂在孩子心里产生负面影响。 宝宝头三年影响一生 以下是复制了一个早教工作者分享的关于现代父母早期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和多数父母的误区:其中有一部分的错误我也在犯,庆幸的是自己及早的发现了这篇文章,正如作者问自己的,作为初为人母的我也更关心的是;"在孩子人生最重要的头三年,我做对了吗?在我的引导下,她能保持强烈的探索欲望吗,她的专注力有没有被破坏?她的学习能力强吗?遇到困难她是退缩不前还是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她能始终保持自信、健康的心灵吗?" 我也希望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具有坚强的意志、具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自信大方、善良勇敢、内心快乐,有爱心的人。事实上在孩子人生的头三年对他是至关重要的,无论是在免疫系统的发展完善方面、还是在人格的健全发展、智商和情商的全面发展方面,毫不夸张的说每一天对于宝宝来说都是很重要。文章有点长,有宝宝的爸爸妈妈可要耐心看文。 1 不知道孩子在0-6岁时存在各种敏感期,把孩子在敏感期的表现当成不乖的行为斥责孩子,违背了孩子的天性,造成他的痛苦,留下心理隐患。 孩子在0-6岁时存在各种各样的敏感期,所谓敏感期是指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反复操作某一动作或反复学习某一项能力,并且学习能力特别强的时期。有依恋形成的敏感期、口腔敏感期、手腿脚等动作的敏感期、语言的敏感期、细微事物的敏感期、肌肤触摸的敏感期、执拗和完美的敏感期、秩序的敏感期、数学敏感期、绘画敏感期等等。 出生不久持续到一岁多一点,是口腔敏感期。无论成人怎么阻止,孩子总把手放进嘴巴,而且吃得津津有味。成人千万不要认为不干净而去阻止孩子,否则会留下心理隐患。成人要做的就是保证入口的东西相对干净就行,而且最好能提供不同的东西让孩子用口腔去探索!这个阶段的孩子就是依靠口腔去探索这个世界的,如果顺利渡过,以后再也不会用嘴啃食物之外的东西。有些孩子进入幼儿园、小学仍改不掉吸吮手指或其他物品的习惯,甚至延伸成别的不良行为,例如:爱吃零食、吐口水、骂脏话!都在一定程度与口腔敏感期没过好有关。 和口腔敏感期后期重叠的是手的敏感期,在手的敏感期时爱用手扔东西、用手指抠小窟窿,甚至打人(其实从孩子的角度来说只是在进行手臂肌肉运动的练习)。与手的敏感期后期重叠的是腿的敏感期,有时候常常两三个敏感期同时交叉出现。 两岁多的孩子进入物权意识的敏感期,常常说"这是我的""那是我的",什么东西都不肯和别人分享,甚至妈妈也要不到他手里的东西。亲爱的爸爸妈妈千万不要认为孩子自私,非要想办法把他这毛病改掉不可。其实这是在进行物权归属的练习,通过对物品归属权的确认,来认知他与物品的关系。国外的教育专家常说两岁孩子的哲学是"我的我的,什么都是我的"。我们也应该理解这个阶段孩子的行为,而不是乱贴标签。 顺利渡过物权意识敏感期的做法是,在孩子表现特别明显时不要和他较真顺着他即可。这个时间差不多要三四个月(视孩子情况不同而定)。之后寻找到适当的机会,即别的孩子与自家孩子分享玩具的时候,提醒他:"小朋友把玩具分给你玩,你高兴吗?"当他点头时再告诉他"你把玩具分给别人玩,他们也很高兴"。就此可以打住,别马上强迫孩子。如此反复几次之后,让他尝试把玩具分给别的孩子,通过练习他知道玩具是属于他的,分给别人玩之后还是会要得回来,和别人分享大家都快乐,这样他就慢慢愿意分享了。大部分孩子在三周岁前后进入分享阶段。   注意1:处在强烈的物权意识确认期的孩子,大人千万不要去逗引孩子,强抢孩子手中的东西,让他哇哇大哭,然后羞他"你真小气!"这是绝对不可以的行为!   注意2:当孩子能分享的时候,把东西分给我们吃,我们一定要接受,不要说"我是逗你的,我不吃,你吃吧",这样就是拒绝孩子的分享,将给孩子带来的感觉是失望,孩子就会把分享和失望联系在一起而享受不到分享的快乐,慢慢就不愿意分享了。 三四岁的孩子进入秩序、完美、执拗的敏感期,成人把一块饼掰掉一点给孩子,孩子会哭闹不止拒绝接受,成人千万不要认为孩子自私,那是完美的敏感期,我们破坏了孩子对圆的感觉。 其他各个敏感期各有各的表现,比如五六岁时有一个崇拜和被崇拜敏感期、婚姻敏感期等等,只有让孩子顺利自然地渡过,才会保持健康的心态。 2 错把知识灌输当早教,总是用"教"的方法引起孩子的抵触情绪 人们常说三岁以前是最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不是让孩子学会多少知识,而是心理成长最重要的时期。心理成长才是早教的重要内容,健康的心灵是一生幸福的源泉。这个时期溺爱孩子,以孩子为中心,让他吃独食,为他包办一切事物,不尊重他,轻易地提前地满足他物质的需要,而忽略他内心的感受等等,这种重物质满足轻精神滋养的方式,只能培养出一个不健康不独立的孩子。 不要教孩子,只要示范。对于不教孩子,可能很多人认为我在瞎说,这个说法在我刚刚接触之初也不理解,我经历了整整两年,通过大量的观察和实践才明白孩子真的不是"教"出来的。举个例子:当客人和小宝宝打招呼时,孩子没有回应,成人通常出于礼貌和面子,都会督促说"叫啊,怎么不叫阿姨,怎么不回答,你应该叫阿姨呀,你这孩子就是这样"等等,这样做就是教,教就会给孩子压力。如果一边教还一边指责,那更是折磨孩子。我们只要模仿孩子的口气回应即可:"阿姨,你好!"或者是"阿姨,再见!""谢谢奶奶,我吃过了。"等等。这就是示范,而不是教。 手指灵活的孩子大约18个月就可以开始练习穿鞋子,如果孩子穿反了,大部分家长都会说:"错了错了,左右错了。"左右错了?以小宝宝的能力来说,是没有对错的,告诉他错了会给他压力,我们说话的口气会让她紧张:什么事,妈妈干吗口气这么不好?只要平静地告诉孩子:"两只鞋交换一下"。这是把正确的做法告诉他,这样就行了,不要去"教:这是左边,那是右边(孩子大脑很简单,接受正确的指令就行了,太复杂他接受不了。)"据我的经验,一两个月的提示之后,孩子就会穿鞋,而且左右不会错。 操作玩具时,也只要示范,"宝宝,看妈妈做",妈妈放慢速度做展示,之后,给孩子时间和机会,让他自己反复调整反复操作,不要打扰他,不要在他发生一点点错误的时候喋喋不休地提示"错了错了,不是这样做"。这样孩子就失去了外部信息内化的机会。如果一切都是你教的,一旦没人教就失去方向,往往孩子的自我学习能力就是在我们的教当中失去的。孩子们的专注力就是这样被我们破坏掉!我们应该做的是耐心地等待,等待他自我调整,而且一定不能批评。足够的爱和尊重,孩子甚至有自我教育的能力。 3 千万不要用学步车!一定要让孩子爬行! 学步车对宝宝的健康有百害而无一益。学走路需要克服巨大的心理障碍,掌握技巧保持身体平衡,学步车不需要这么"麻烦",轻轻松松稍一触碰即可溜出很远,这使得孩子难以克服心理障碍适应自已学走路这个辛苦的过程。所以用了学步车的孩子更慢学会走路就是这个道理。 另一种情况是:用了学步车的孩子脚部肌肉定型成踮足,父母常常得花费很长时间让宝宝学习整个脚掌着地。用了学步车,孩子爬行的机会大大减少。很多老人常常很得意"我的孙子不用爬,直接走路,真利害!"他们不知道,人类一定要经过爬行发育才健康。没有爬行的孩子,身体协调性不好,影响生活和运动。前庭神经发育不良,影响未来的阅读、写作,也会阻碍语言的发展。 4 正确处理孩子的哭闹情绪,是建立良好性格的开始。 喜、怒、哀、乐、恐惧等都是老天赋于人类的正常的情绪表现。我们成年人总是喜欢高兴的事,对于啼哭常常觉得很烦。 孩子的哭泣需要我们耐心去感受,而不是一味地对孩子说 "不要哭,不要哭",这是非常大的错误。哭是他内心矛盾和冲突的释放,不是坏事,成人只要轻轻地拥抱他,抚摸着他的后背,第一句话说"哦,宝贝,妈妈知道......(刚才发生的什么事),你非常难过,妈妈理解你""哦,宝贝,妈妈知道你摔疼了,还有一点点吓到了是吗",这是共情,表示我们理解他,接受他的悲伤是调整他的情绪的开始。   第二句话一定要说"妈妈知道你不开心(这很重要)",这样一说他会很快开心起来的,第三句话是"妈妈爱你,妈妈理解你"。最后能配合三次深呼吸,让孩子把不愉快的感觉呼出去效果更好。如果您学会这些,您的孩子可能眼泪还挂在脸上就跑开找小伙伴去了。(这个方法我屡试不爽,非常见效,别人常笑我,毕竟是做早教的,孩子让你一哄就好。其实这方法不是哄,是共情产生的效果。)  我们在养育小男孩时最经常说"男孩子,哭什么!""羞羞,男孩子还哭!"男孩子在儿童时期释放他的悲伤情绪时,常常被成人阻止,慢慢地长大后,他有悲伤也不知道如何释放,喜爱也不懂表达,所以让丈夫说声爱你有多难,相信很多妻子都有同感。也就是说这样的男孩成年进入婚姻之后,他一定无法与妻子进行良好地沟通,将影响婚姻品质。请各位爸爸妈妈想想,如果您的儿子未来婚姻生活可能因此不幸福,您还会制止小男孩的哭泣吗?请无条件地接受他的悲伤!男孩哭泣不是丢面子的事! 几个月的婴儿一旦啼哭我们常常口中应叨着"来啦来啦"就十万火急地冲过去,这样不好,孩子会养成控制大人的心理。应该用轻松而平缓的语调说:"饿了是吗?妈妈来了";一旦孩子挣扎哭闹拒绝某件事就用妥协的声音"哦哦哦,不要不要就不要",其实应该用平缓的口气说:"好,现在不要,我们等会儿再......(做某件事)"。不要让孩子觉得他可以用哭闹控制大人,可以随心所欲。 许多时候教育方法的实施要善于观察总结,而不是一以概之。 5为什么两至三岁的孩子越制止他越爱打人,因为攻击行为是大部分孩子必经的成长过程  两岁多至三周岁时的大部分孩子常常出现打人的现象,成人千万不要说"不要打人""你怎么又打人了?"这是没有任何作用的。这使得孩子认为这个动作可以引起成人的注意,越发反复出现打人动作。 大多时候是因为孩子处于口、手和脚的敏感期,他热衷于用口、手、脚探索世界,认识事物,探索的范围当然会包括他人的身体,于是出现了"咬人"、 "打人"、"踢人"等攻击行为。 还有一个原因是他还没有掌握人际互动的方法。当他的语言还不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思维的时候,情急之下常常出现用有冲击力的身体动作替代。他可能只是表达"你让开别挡着我""你不要弄我的东西",但是话未出口已伸手推搡或抢夺过来了。 有的孩子严重缺乏安全感,通过攻击别人发泄不良情绪,或者想引起爸爸妈妈的注意。成人要做的是,不要给他贴上标签"你是个坏孩子会打人",只要不强化,在他打人时,向对方家长和孩子致歉,及时把自家孩子抱住不让他继续出现攻击行为,平静地离开。同时,及时调整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给予他充分的安慰。这个阶段的孩子讲道理是百分之百没有用的。 同时被冲击到的孩子的家长一定要冷静,不要认为自己的孩子是被欺负了,很多孩子是通过肢体冲撞来交往的,要理解对方的孩子不是故意的也不是品德有问题。如果认为自己的孩子被欺负,会使得孩子养成受气包的性格,会一辈子都受人欺负。回家也别向家里人诉说孩子被某某某打了什么的,这些都使得孩子觉得我就是容易被人打,他会觉得自己有什么地方不好让别人不喜欢,这样会形成胆小懦弱的性格。正确的做法是,接受对方家长的道歉,对这个孩子说"你是个好孩子,我知道你只是想和我们家宝宝玩(可以根据情况换个字眼),你们俩握握手吧。" 三周岁以后,孩子慢慢懂事些时,如果还打人,就要深层次地探究他打人的原因(是不是有家庭暴力等),消除根源,同时在他每一次攻击别人时,告诉他"不可以"。注意我用的是不可以,而不是不可以打人,不要把负面的信息加进去。只要孩子出现负面的行为,第一原则,淡化淡化再淡化!切莫强化!  孩子天生爱尝试并重复那些能产生有趣、刺激后果、引起成人注意的行为。正确的做法就是让行为后果变得毫无意义,他自然就放弃了。 6 我们何以把孩子当成马戏团演员?成人所不欲,勿施于童。  许多家庭家里来客人时,就招呼孩子:来来来,唱首歌,跳个舞。这是极不尊重孩子的行为。不要让孩子在客人面前表演节目,这会使得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将所有的注意力用于取悦别人,成年后,一旦别人不认可他,就会使他遭遇巨大打击,不能很好地发挥自己应有的内在的能力。 "你叫什么名字"如果孩子有机会选出最令他们讨厌的一句问话,这句一定排名榜首。请成年人想想看,如果一个身高是你两三倍,体重是你几倍的"外星人"动不动就俯看着你用毫不客气的口气来问你,你乐意回答吗?早就白了那个不礼貌的"外星人"一眼了,是吗?那么孩子不喜欢回答这个问题时,我们怎么可以责备他没有礼貌呢? 我们应该:蹲下身子,目光与孩子的目光保持平行,自我介绍之后问孩子的姓名:"我是林老师(阿姨),非常高兴认识你,可以告诉我你的名字吗?"而且记住第一次见面千万不要随意触碰孩子,这是一个成年人应有的修养!如果有人这样对你的孩子,千万不要因为面子,甚至帮着别人奚落自己的孩子:"对,他就是不爱说话!""怎么这么没有礼貌,快回答叔叔。""他就是这样胆小"等等。如果一个孩子经常被父母置于这样不开心的境地,你要让他外向活泼是很难的。所以经常有家长反应说,我的孩子在家是小霸王,到了外面就是小兔子。孩子受到足够的尊重,他的表现才会内外如一。 爸爸妈妈您愿意别人嘲笑你吗?不愿意对吧?所以当我们的孩子说出让人忍俊不禁的童言时,千万不要哄堂大笑。例如一个孩子说:"我爸爸不穿衣服洗澡!",一家人在大笑之后又故意问这孩子"你是穿着衣服洗澡?"这不明摆着搞乱孩子的思维吗?许多家庭常常对孩子开这种玩笑。不要随便戏弄孩子,面对别人对我的孩子的戏弄,我常常毫不客气地予以拒绝:对不起,我的孩子不喜欢开这种玩笑。在孩子和面子之间,我们理应选择孩子。 7 我们常常不知不觉间传递了许多负面的、消极的信息给孩子! 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向别人诉说孩子的种种"劣迹"。比如很多妈妈常常在客人面前说,"他就是这样胆小!""他就是不爱吃饭!"这样你在暗示你的孩子:你期望他成为这样的人。他会朝着你期望的方向达成结果:他一定越来越胆小,越来越不爱吃饭。语言的暗示力量是巨大的。如果装作偷偷说给别人听,但又让孩子听到:"你知道吗,我们宝宝今天玩秋千时表现特别勇敢!""你知道吗,我家宝宝今天自己吃了满满一碗饭。"这样会在孩子心里传递一个信息:"啊?妈妈说我勇敢?是吗?嗯,我明天还会更勇敢的!""啊,妈妈这么高兴,好,明天我再吃一大碗。"这就是积极的暗示,能直达孩子的潜意识,影响巨大。 不要威胁孩子"再吵闹,妈妈不要你了。"这是最大的威胁,最深的恐惧。因为幼小的孩子离开家庭,他是无法生存的。妈妈对孩子的语言冷暴力是造成孩子不良性格的开始。正确的说法是:"请安静,妈妈爱你!"其它让孩子感到一切外部事物会伤害他的话都不能说。 特别强调:坚决杜绝说以下的这些话:"不要吵,再吵警察来了。""再闹,医生来打针了。""快睡,大灰狼来了。"如果你不这样威胁你的孩子,他外出时就会落落大方、活泼开朗、健康自信。  注意:千万不要和孩子开恶意的玩笑"你妈妈不要你了,她不来接你了"。对孩子说这样话的人,你一定要让孩子远离他,这种玩笑话十分恶劣,对孩子的安全感的构建极为不利。 8 一个奶话连篇的孩子一定是父母语言教育不当的结果。 不说奶话,例如"脚脚""鞋鞋""吃饭饭",甚至自编些别人听不懂的嗲语。自出生起,对孩子说的每一句话,都应该是语法正确,发音标准的母语。主要抚养者与婴儿对话时要用夸张的口形、清晰的声音、缓慢的速度,例如:"宝-宝-睡-醒-了"。切忌说奶话,否则到了四五岁时仍然口齿不清。孩子能一次性学好标准的发音,为什么要让他多学一次奶话?浪费时间、精力、神经信息储存区。 许多孩子到了两岁多还分不清你我他,这也是成人不注意的结果。为了让孩子尽快掌握第一、二、三人称代词,一周岁之后妈妈和宝宝交流时就应该采用人称代词,以便孩子模仿。应该多说:"我倒水给你喝,"而少说"妈妈倒水给宝宝喝。"孩子说:"宝宝的"成人应该跟着说"是的,是你的。"当孩子说错时,千万不要哄堂大笑,那当下孩子会被笑懵的,失去了学习的机会。 9不要对孩子说"听话",让孩子愉快地遵守规则,将规则内化到心中,成为他一生遵守的信念。  中国的家庭教育、社会秩序中随处可见各种各样的行为规范,但遵守者廖廖无几,这是为什么?是中国人天生不守规矩吗?是我们教育过程中不谈规则吗?肯定不是。随着这几年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睁眼一看,我们和世界文明原来有这么大的距离。只要没人监督,我们就犯规,还心存侥幸"应该没有人看到吧?"这到底是为什么? 在西方发达国家大部分人信仰上帝,深植于他们心中的是,我不能做对不起良心的事,上帝会看见的。所以德国的地铁站口是没有检票员的,国外许多超市是自行过磅计价的,国际上无条件退货是通行做法。而我们从小被别人监督着长大,小时候在家听爸爸妈妈的,时时被提醒不许做这个不许做那个,上了学,听老师的,遵守这个遵守那个,孩子从来就没有机会自行判断,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应自发地遵守的规则。冲击规则是孩子在试探我们的底线,其实就是遵守规则的开始,我们要宽容地对待,提醒他"你忘了什么?",而不是批评他,给他压力。("你怎么忘了"也不能说,"怎么"这两个字会对孩子形成压力,有责备的意思。) 同时,我们应当充分地尊重孩子自发的探索行为。当孩子自发的探索行为得到我们的尊重时,他就会开始遵守我们给他设定的规矩,也就是说他将学会有智慧地顺从他人,这时候纪律的曙光就出现了,规则就内化了。内化的规则将伴随孩子终生,而且非常愉快非常容易地遵守这个内化的规则. 10 如何处理孩子在交往过程中抢夺玩具的问题。 从小宝宝们一开始交往,就应该确立一个原则,谁的玩具谁就有决定权,成人不能强行把自己孩子的玩具分给别的宝宝,也不能诱劝他让给别人。如果是公共的玩具或游戏器械,谁先拿到或是谁先开始玩,他就有权决定继续玩还是离开,其他宝宝必须等待。通常要不到自己想要的玩具,孩子会哭闹,成人可以用平和的口气说:"我们要学会等待!"也可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用其他玩具吸引他暂时离开。孩子不愿意分享的时候,成人千万不要说他"你就是小气"、"小气包"等等。不断地给孩子贴这样的标签他永远学不会分享。孩子清楚他对自己的物品拥有自主权,之后才谈得上分享。如果成人出于面子,把自己孩子的玩具强行给别的孩子,那么就意味着你告诉你的孩子,他也可以抢别人的玩具,所以无论何种情况,规则必须是统一的。正常在三岁之后,孩子了解到玩具分给别人玩,自己还是可以把它要回来的,这样他就乐于分享了。三岁之前千万不要急着培养孩子的大公无私的品质。
本帖有1条评论
孩子太腼腆内向怎么办?内向家长恭喜你,中大奖了! 我们身边经常听到这样的话语孩子外向生动更有利于适应社会,孩子内向是这个社会排斥的。我们很多人对“内向”这个语误解很深,经常说孩子内向,孩子就被暗示成内向,其实你有“内向”那就恭喜你,你中大奖了!在寒冷的冬天也千万不要忘了养胃。活谓双菇是一味很好的温胃药,活谓双菇暖你的胃,更暖心。活谓双菇能够修复胃粘膜形成一层保护层。 我家邻居有一个孩子,不怎么爱说话,做事还有些慢,面临不熟悉的人,他更不敢说话,在家长的提醒下,他才敢和别人打招呼。家长经常问我,孩子这么老实,以后长大怎么在社会中生存下去? 当我通过心理学书籍了解“内向孩子”的心理学内容,我才发现,我们很多孩子内向都是被家长创造出来的,我们家长都是在按照自己的经验“创造”孩子,而忽略了,孩子真正内心体验,这个责任也不能全是家长错误,我觉得这个应该深层次原因,需要我们不断去探索。原先我也很和很多家长一样陷入一个误区,以后“内向孩子”是性格缺陷,现在我才明白“内向孩子”才是最棒的! 我们经常见到这样的场景:外向的孩子永远被人夸奖,内向的孩子永远被人看不起,被人“冷落”! 我们可以问一问我们自己为何都期望自己孩子变得外向呢? “内向”的孩子,总是被家长贴上“胆小”,“软弱”等标签。 外向,活泼,“自信”孩子一般更会讨家里人,学校老师,亲朋好友喜欢,这是不是对“内向”孩子有些不公平呢,难道就因为“内向”就要让孩子和别的孩子有差异么?所以,作为内向孩子家长,我们总是担忧孩子“内向” 以后可怎么办?孩子这么老实,如何能交到朋友?将来怎样在社会上生存?孩子什么事都放在心里,不喜欢表达出来怎么办?久而久之,孩子心理会不会不健康?怎样才能让孩子变得生动外向,自信呢? 针对这些问题,苏珊·凯恩在《内向性情的竞争力》一书中写道: 如果一个内向的孩子在生长过程中,由于自己的性情问题,使爸爸妈妈常常向别人表达抱歉,或被爸爸妈妈有意或无意地纠正,那么他就会对自己的性情自卑,不只不会去寻觅自己这种性情的优势,反而还会由于让爸爸妈妈绝望,所以怨恨自己为何是这样的人。这些抵触会引发心理障碍,比如会引起外交恐惧症、焦虑症等。 这样一段话告诉我们:有问题的孩子并不是性格造成的,而是父母对孩子”内向“不接纳,排斥,缺少让孩子自由表达自己。不要试图去”控制“孩子,让孩子学会自由表达。 1.内向型的孩子,脑神经回路比较长,在大脑处理信息时,同时也会仔细听取自己内心世界的情感。 2.依据心理学家Hans Eysenck的研讨,内向型性情的孩子更喜欢保持自己清醒,和原则。 3.内向型的孩子,经常看书,就能引发对书中内向思考,保持清醒头脑。 内向型的孩子常常会沉默,这是由于他们的外界专注力,投向了心理世界。正是由于对外界灵敏,内心专注,内向型的人一般想象力创造能力强,情感也很丰富,他们更愿意在内心世界游玩。 所以我们作为父母,需求尊重每个孩子不同的性格特色,不要由于自己孩子内向,就给他贴上“胆小”老实”乃至“不懂礼貌”的标签,更不要逼迫孩子强迫与别人沟通,我们只需放心大胆的给他们更多“自由”的空间,让他们在自己内心世界玩出自己精彩,成为优秀人!
本帖有3条评论
01 前几天,好友阿红给我发信息,说三岁的儿子得了自闭症,全家人都急死了,她更加愁得睡不着觉,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聊天中我大概了解她口中的自闭症,她儿子很内向,不喜欢主动说话,喜欢独处,一堆积木,他可以玩一两个小时,不哭也不闹。外出见到人也不会打招呼,去游乐园都是一个人滑滑梯,一个人玩游戏,从不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 双方的家人,还有熟悉的朋友都说孩子太内向,应该是自闭症,建议带去看心理医生。 我愕然,不喜欢说话就是自闭症吗?怎么能这么随意给孩子贴标签,太不可思议了。 什么是自闭症?这个应该寻求专业人士,而且自闭症有严重和轻微之分,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智力障碍。 而这孩子,除了不喜欢说话外,其他都正常,顶多算是性格偏内向,怎么能扯上自闭症呢? 性格内向也是缺陷啊,阿红还是很焦急,她说自己从小到大就是性格内向的人,不喜欢和人交流,不喜欢打招呼,最喜欢的就是一个人玩,一个人看书,独处。 因此,从小到大都被贴了很多的标签,没有礼貌,不合群,自私。因为内向这个缺陷,成长中阿红一直在被家人过度关注和强化,反而给心理造成更大的负担,越来越觉得自己和别人不一样,怀疑自己的能力,做什么都没有自信,一点不快乐。 想改变,可是勉强自己去外向,去迎合别人,对她来说真的很痛苦。 02 内向就是缺陷,这一直是阿红心理上的阴影,现在看见孩子也这样,她怎能不焦虑? 哪有当妈的的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自信乐观,阳光外向,被人肯定,幸福感都会强很多。 阿红的焦虑,也是很多妈妈的焦虑,生活中太多孩子都会被人贴上标签,算数学数手指错了会被取笑笨蛋;好动闲不住被贴上多动症;贪玩泥巴会被嫌弃成邋遢鬼;不愿意分享会被公愤成小气鬼..... 如果这些标签只是偶尔性还没什么,最怕父母也跟着一再强调,提醒:“这样不好,你要改正。”时间长了,孩子潜意识里就会觉得自己就是和别人不一样,就是有缺陷。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个性,有些好动,有些好静,有些反应敏捷,有些就喜欢慢半拍。 只要不影响正常生活,能保护自己和懂得自理,基本就没有什么缺陷,随着成长,孩子都会找到和所在环境和平共处的方式。 03 我小儿子说话比一般孩子慢很多,三岁时除了叫爸爸妈妈,其他的几乎不会说,所以特别害怕上幼儿园,很多人嘲笑他是“哑巴”。四岁上中班,同龄小朋友已经很流利的会背古诗,儿歌,讲简单的故事,他却因为很多字吐字不清,导致所有语言成了自创一派,与人交流我必须当专属翻译。 因为慢吐字不清,结巴特别严重,经常遭到别人的嘲笑和有意模仿,虽然不是无意的,但是旁人的言行举动无声的流露出一个字,笨,这给他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也导致他说话越来越结巴。 只有我知道他“不笨”,尤其是在文字上不但不笨,还很有天赋。不会说话并不阻碍儿子热爱文字,三四岁时认识很多字,不管是家里的图画书,路边的广告语,路牌指示,幼儿园走廊和海报上,每次经过他都拉着我读给我听,遇到不认识的字就会问。 一般孩子问过当时记得过后就忘了,这点上儿子充分显露了优势,认过的字几乎过目不忘。所以才在幼儿园时基本能自己看完一本完整的故事书,而我从来没有要求他认识那么多字。 词汇量大也是造成儿子结巴越来越严重的主要原因,内心太多想要表达的,可又说不完整,再加上别人一笑他就更紧张。 幼儿园中班时的六一活动,,别的孩子都很投入,古诗,儿歌唱歌都很自信。轮到儿子时,他站起来后小手不停的搓着,紧张的不知所措,台下的家长,还有老师都鼓掌给予鼓励,反而让他更紧张,结结巴巴的一句话也没有说完,在继续的掌声中老师请出了下一位小朋友。 回到座位上的儿子开始四处寻找,我知道他在找我,但是人太多一下子没法找到,沮丧的坐在位置上两眼泪汪汪的。看着不知所措的儿子,我鼻子一酸眼泪掉下来了,这一刻我明白了,将来会有很长的时间内,即使儿子站在了最显眼的地方同样会被人们遗忘,忽视。 那天表演结束后,懂事的儿子低声问我他是不是很丢人? 我抱住他亲了一口:“老师表扬你了,说你很勇敢,以前都不敢上台,今天总算是迈出去第一步了,你很棒。” 听到老师表扬了,儿子非常高兴,回家的路上跟我讲了班里很多趣事,我发现放松后,他结巴的情况好很多。 04 孩子最需要的鼓励,而不是一味的提醒和帮助,再善意的提醒都会让他产生一种压力,甚至因此自卑,打击他的自信。他会觉得连我妈妈都觉得我不如其他小朋友,嫌弃我,我一定很差。 从那天起,不仅我自己不再提醒儿子你结巴的事情,还告诉家里所有人,不许再提醒。此后,儿子说得好与不好,我都会微笑着听他说完,只有在他用词不当或者语句不通顺时才提醒他。 无知者无畏,没人提醒下儿子很快忘记了自己和别人不一样,因为认字多,他经常给班上的小朋友们讲故事。上小学有国学和弟子规,里面的字比较复杂,老师教一遍后儿子几乎全部能记住,就带头早读,课间同学们也特别喜欢听他讲故事,越来越自信后,再也不结巴了。 还好,我没有把儿子的‘慢’看成‘缺陷’,没有给他内心造成恐慌和紧张。 我是母亲,我很清楚自己孩子是否另类,所以当所有人觉得他有缺陷时,我笃定他好得很,即使全世界都在怀疑他,我也不会放弃。 我小时候也是说话比较迟,“哑巴”这个标签就是童年最深的记忆,直到现在,村里很多老年人都叫我“哑巴。”小时候因为这个标签经常和别人打架,顶嘴,所以是出了名的倔强和叛逆。 被贴了“哑巴”标签的我,现在不敢说巧舌如簧,最少也算是伶牙俐齿;被贴了”结巴“标签的儿子,现在经常纠正我和他爸爸的错误口音,阅读节奏感非常好,还是我家的“麦霸” 哪有那么多缺陷,那些与众不同的地方不过是孩子身上的“特质”,说不定还是孩子的闪光点,好好挖掘它,说不定就是埋没的金子呢! 其实孩子都很好,只是父母有心病。 成人都害怕贴标签,更何况是孩子,那些不好的标签会严重打击到孩子的自信,变得消极,自卑。 在孩子幼小时,父母几乎就是他的全世界,也是最了解他的,孩子是不是有缺陷,外人说什么一点不重要,父母千万不要随便跟着贴标签。 行为永远比语言的力量大多了,孩子的眼睛都是雪亮的,你怎么做,比说什么更有影响力。 坏的标签真的很可怕,它就像一个魔咒,扣在孩子的身上,时间长了,孩子真的会怀疑自己,不接纳也不喜欢自己,还会慢慢变成了魔咒中的样子。
本帖有0条评论
账户未绑定手机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韩红领养的孩子事情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