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看待我国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衡

您当前位置: &
叶贞琴:我国发展中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之间的不平衡
20:35:52来源:学习时报作者:叶贞琴
分享至手机
&党的十九大高度重视&三农&工作,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我国国情农情和城乡关系变化特征,作出的战略部署,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统揽&三农&工作全局的总抓手。我们要深刻理解乡村振兴战略的科学内涵,充分认识其重大意义,抓好各项重点任务落实。
深刻理解乡村振兴战略的科学内涵
乡村振兴战略,既涵盖了以往各个历史时期党的农村战略思想的核心内容,继承了党对&三农&问题一以贯之的重视;也顺应了国情农情变化赋予的新内涵,是对党在新时期新阶段&三农&工作理念的创新发展。具体表现在九个方面。第一,在继续强调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基础上,进而把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定位为&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新时代&三农&问题极端重要性的深刻把握。第二,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上,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全面提升了农村发展的内涵,这是新农村建设思想的进步升级。第三,在推进&四化同步&的基础上,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进一步明确了农业农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优先位置。第四,在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基础上,提出&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真正把农村摆在了和城市共同发展的位置上,把推动城乡一体化落实到了操作层面。第五,在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上,提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由农业扩展到农村,由产业扩展到区域,这是对现代化概念的重新构建。第六,在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基础上,提出&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队伍&,大大拓展了&三农&工作的主体力量。第七,在继续强调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的同时,提出&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这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三农&领域的重要体现。第八,在继续强调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的基础上,提出&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这是首次对长久不变的具体阐释,让农民吃了&定心丸&。第九,在强调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的同时,提出&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不仅实现了由管理到治理的理念转变,而且提出了具体的治理路径和方式。这些新提法、新精神,体现了中央对&三农&工作的新部署、新要求,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抓好贯彻落实。
充分认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作为国家经济发展七个战略之一写入党章。可以说,把&三农&工作推向了一个全新高度,摆在了前所未有的大格局,意义非凡、意境深广,具有必然性、契合规律性。一是从现实看,农业农村是弱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现实情况看,我国发展中最大的不平衡就是城乡之间的不平衡,农村就是发展最不充分的地方,当然也是最有潜力的地方。二是从国际看,许多国家现代化过程中有深刻教训。不少亚洲和拉美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都伴随着农村凋敝的现象,现代化实现了,农村也随之衰落了。中国不能重复这样的错误。三是从全局看,农业农村是全面小康的短板。农村发展依然明显落后城市,我们还有4000多万的农村贫困人口没有脱贫。需要通过乡村产业的发展,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四是从理论上看,农业是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相互交织的过程,竞争力比不过工业,农村地域广阔分散,要素聚集的效率不如城市,因此需要特别扶持和倾斜。当然也应该看到,农业农村的优势独特,振兴不仅迫切必要,而且有条件有信心。
找准工作着力点,抓好重点任务落实
乡村振兴战略是农业农村农民&三位一体&的系统工程,需要中央和地方以及广大农民群众共同推动。要适应乡村振兴发展需要,加快工作方式方法转变,更加注重从农村整体发展角度谋划工作,从城乡融合一体化高度设计政策,从推动乡村产业层面谋划农业发展。当前,要着眼&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加强农业生产能力建设,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前提。要继续保护好永久基本农田,加强粮食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等,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
抓好农村改革,增强发展活力,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动力。要深入推进以承包地为重点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三权分置&办法,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落实长久不变的制度;推进以经营性资产为重点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业经营制度改革,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小农户与现代化有机衔接。
推动乡村产业发展,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在发展现代种养业同时,拓展农业的多种功能,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健康养生、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推动农村创业创新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和农村环境改善,使农业更生态化、农村更宜居,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要加强农村资源环境保护,强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扩大耕地轮作休耕试点,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保护好绿水青山和清新清净的田园风光。
推进农民教育和农村人才培养,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保障。要加强技能培训,加快培养适应乡村产业发展需求的技术人才;创新人才引进制度和政策,吸引大中专毕业生和专业技术人员到农业农村大显身手,发挥新乡贤等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
(作者系农业部党组成员、副部长)
【编辑】龚颖
特别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人社传媒”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人社传媒,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应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人社传媒”。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来源: 学习时报 作者: 董振华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了新阶段。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这一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的科学内涵,对于新时代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遵循唯物论,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正确认识“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这一论断,是我们党牢牢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作出的事实判断。一方面,从历史上看,“落后的社会生产”这个表达,作为社会主要矛盾的一个方面的概括,在我国发展的长期过程中是符合客观实际的。但是,随着我国不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境界,尤其是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来的不断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落后的社会生产”这一表述显然已经不符合我国发展的当前实际了。另一方面,虽然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但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就成为更加突出的问题,而且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因此,用“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来概括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符合客观实际的。
  遵循价值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立场,正确认识“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既是实事求是对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进行的事实判断,也是立足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一基本立场进行的科学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根据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一客观事实,坚持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这一立场,科学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举旗定向,谋篇布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立足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这一事实判断,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了“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的战略判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既聚焦解决人民群众最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又着力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的权益。坚持科学发展,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发展活力,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遵循辩证法,坚持联系发展的辩证思维,正确认识“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辩证思维是唯物辩证法在思维中的运用,辩证思维是客观辩证法在思维中的反映,联系、发展的观点也是辩证思维的基本观点。辩证思维要求,客观地而不是主观地、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孤立地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过程中把握事物发展规律,克服极端化、片面化。坚持辩证思维认识“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要明确以下两个问题。一方面,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是发展问题。无论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还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都是人民对切身利益诉求从物质、文化领域向政治、社会、生态等领域的扩展和提升,而不是质的不同。无论是“落后的社会生产”,还是“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都是生产力水平从低到高的转变,而不是根本性的质变。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都必须牢牢把握发展这个主题。另一方面,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具有逻辑必然性。其一,发展的不平衡问题是绝对的,平衡是相对的。协调发展是平衡和不平衡的统一。由平衡到不平衡再到新的平衡是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因此,解决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并不是搞平均主义,而是解决严重的不平衡即不协调和失衡问题。其二,发展的不充分问题是长期存在的,不充分是绝对的,充分只是相对的。相对于一定历史阶段和人民的需要而言,可以通过充分发展来解决发展和需要之间的矛盾,但相对于更高的历史阶段和人民更高更丰富的需要,发展的不充分问题又会凸显和呈现出来。因此,充分发展并不能一劳永逸。
  遵循实践论,坚持问题意识的实践思维,正确认识“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就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实践发展永无止境,矛盾运动永无止境,旧的问题解决了,又会产生新的问题。正确认识“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以实践为基础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价值论的统一,坚持问题意识,实事求是地对待问题,求真务实解决问题。正是基于强烈的问题意识,我们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我们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新的历史起点、新的历史特点,很大程度就反映在我们所面对的复杂矛盾上,反映在我们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上。正如邓小平所指出,“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并不比不发展时少”。我们对于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判断,正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主要针对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着力解决“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作出的科学判断。
  (作者: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实践思维,客观辩证法,坚持和发展,发展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网站编辑 - 张旭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3亿+用户的选择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3亿+用户的选择
如何正确认识我国发展存在的不平衡性
作业帮用户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3亿+用户的选择
  ——正确认识当前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和收入差距经过2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经济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我们已经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前两步战略目标,  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过上了有史以来从未有过的好日子,并正在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不过,在人们整体收入水平显著提高的同时,也出现了收入差距拉大的现象.一些人感到困惑,甚至心理不平衡.那么应如何正确看待当前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和收入差距呢?  分配制度的新变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在对所有制结构进行改革的同时,对分配制度也进行了改革与调整.主要是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实行这样一种分配制度,是由我国目前生产力发展水平及所有制性质和结构所决定的.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就是说,一个社会采取什么样的分配方式,取决于该社会的生产力状况,取决于所有制性质和结构.我国是在生产力比较落后的基础上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的.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由此决定了在分配制度上,必须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劳动是创造价值的源泉.不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不论是简单劳动还是复杂劳动,一切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的劳动,都是光荣的,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同时,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都参与了社会财富的创造,应当参与收益分配,根据它们在商品生产中贡献的大小取得相应的报酬.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虽然我们反对平均主义,提倡按劳分配,但在实际生活中,这一分配原则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特别是一些人还误认为平均主义是社会主义的一个基本特征.结果,在这一认识支配下,按劳分配的原则得不到很好贯彻,导致严重的“吃大锅饭”现象,挫伤了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我们又误认为按生产要素分配是资本主义的作法,一概加以排斥,结果抑制了经济效率的提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在分配制度方面进行了改革和调整,在坚持按劳分配为主的同时,积极探索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等其他分配形式,调动了方方面面的积极性,促进了劳动效率的提高,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使社会整体收入水平明显提高.从1978年到2001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年收入从133.6元提高到2336元,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从316元提高到6860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大幅度增加,1978年只有210.6亿元,2001年达到73762亿元.市场商品丰富多彩,居民衣、食、住、行、用等条件明显改善.可以说,如果没有分配制度的改革,大家可能还依旧在平均主义的束缚下,吃着“大锅饭”,打发着穷日子.这一点,所有经历过这20多年历史性变迁的人们,都能深深感受到.  收入差距面面观  随着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确立,知识、技术、资本、经营管理、土地房屋等生产要素也参与收益分配,收入分配呈现出多种类型、多种形式.  在我国社会中,由于拥有生产要素不同,因而获得的收入也会不同,这就容易产生差距,甚至逐步拉大.比如,高新技术成果作价入股,按有关规定,可达到公司或企业注册资本的35%,只要双方同意,还可以超过这个比例.在科研成果的转化过程中,有关单位可以从转化的净收入中提取不低于20%或不低于科技成果入股作价金额20%的股份,奖励成果完成和成果转化的有功人员.这样就难免会有少部分人成为高收入群体,而与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收入拉开差距.  造成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拉大主要还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体制不完善造成的差距.如一些行业搞垄断性经营,取得了过高收入.  ——地域差别造成的差距.由于区位环境、历史文化、基础条件、人口素质、生产力水平等差异以及政策因素,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从总体上看,东部地区发展较快,中西部特别是西部地区发展较慢.  ——再分配手段不完善造成的差距.目前的再分配领域中,无论是对高收入者的税收调节,还是对低收入者的保护都还不完善,致使初次分配中形成的较大差距缓解比较慢.  ——非法收入造成的差距.由于管理的疏漏和一些现行政策法规的不完善、不配套,给非法收入提供了滋生的土壤.特别是存在着权钱交易、以权谋私等严重腐败问题,以及利用制假售假、走私贩私、偷税漏税、投机欺诈等各种非法手段获取高额收入等现象.  面对差距如何看  应该说,合理且适度的收入差距是贯彻党和国家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重大方针的必然要求,对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对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加快小康社会的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有利于克服平均主义.改变那种“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状况,使那些对社会贡献较大的人得到相应的收入报酬,更好地发挥收入分配的激励作用.  二是有利于尊重和保护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鼓励海内外各类投资者在我国建设中的创业活动,保护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  三是有利于鼓励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允许知识、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能更充分地调动广大科技人员创新的积极性.  四是有利于发挥多种经济成份的积极作用.比如,改革开放后,许多先富起来的人们,大都把资本转向投资建厂、办企业.而资产一旦进入经济运行的大系统,就会带来国家税收增加,就业渠道扩大,国家财富总量增长,从而有力地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五是有利于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当今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也包括人才的竞争.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各大跨国公司纷纷拿出各种优厚的待遇和条件,同我们争夺人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尽快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保证优秀人才能够获得合理的高收入,更有效地防止人才流失.  在肯定合理的收入差距具有积极意义的同时,必须努力消除不合理的收入差距.而对于不合法的收入,则必须坚决取缔.所谓不合法的收入,主要是指用不合法的手段获取的收入.这种现象的存在,危害极大,很容易引发人们的不满情绪,动摇对改革的信心,影响社会稳定.  调控手段要加强  党和政府一直十分重视收入差距的调节问题,明确提出了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保障最低收入等一系列政策.同时要看到,有效调控收入差距,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在许多方面付出不懈的努力.当前主要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要加快发展,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发展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调节收入差距和实现共同富裕当然也离不开发展.无论遇到什么情况,发生什么问题,都要集中精力搞经济建设,不遗余力地发展生产力.  二是要积极扩大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有就业才有收入.一批人就业了,有了收入,就要消费,消费就会促进生产和销售,另一些人的就业机会也就增多了.这是一个良性循环,更是提高收入水平、改善分配关系的重要前提.一定要把扩大就业作为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时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实行促进就业的长期战略和政策.  三是要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体系是调节收入差距的重要手段.当前,要坚持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使所有符合条件的城市居民都能得到最低生活保障.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四是要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规范分配秩序,合理调节少数垄断性行业的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使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社会群体之间收入差距趋向合理,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完)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如何正确看待当代中国国情的三个“没有变”
摘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中强调指出三个“没有变”,三个“没有变”相互关联,构成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史方位的逻辑统一体。正确理解三个“没有变”可以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我国目前所处的阶段位置以及存在的问题,牢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所以,必须坚持“ 中国道路” 的价值导向不动摇;必须坚持“ 改革开放” 的战略导向不动摇;须坚持“ 基本路线” 的路线导向不动摇。 关键词:提出,基本含义,意义,实践要求 一、三个“没有变”的提出及逻辑关联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我们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我国现阶段“三个没有变”的历史方位,对于排除各种干扰,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奋勇前进,始终不渝地坚持科学发展观不动摇,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从“三个没有变”质的规定性分析,不难看出,“三个没有变”之间具有内在的逻辑关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既具备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又是生产不发达、经济落后的社会主义;生产不发达这一本质特征,决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必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则是由这一本质特征决定的,是这一特征在国际地位上的反映。三个“没有变”相互关联,构成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史方位的逻辑统一体。 二、准确理解三个“没有变”的基本含义 (一) 基本国情没有变 讲“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是指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即本质特征没有改变。尽管改革开放30 多年来我国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解放和发展,但不尽完善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仍然阻碍和桎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建立合格的社会主义制度的道路还相当漫长,任何急于求成的社会制度变革都是有害的,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任重道远。
(二) 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讲“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主要矛盾没有变”,是讲当前我国社会生产力落后且发展不平衡,经济总量不足仍是这一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唯一出路就是要发展生产力,不断做大财富蛋糕。 (三) 国际地位没有变 讲“我国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是指我国的国际身份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尽管经过30 多年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2010 年我国GDP 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但人均GDP 只排在世界的第95 位;虽然我国减贫成就巨大,居民生活水平总体达到小康,但按国家统计局2010 年数据,我国仍有1.5 亿多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虽然我国国际地位有了较大提升,但没有根本改变在世界经济政治中受发达国家制约的境况。
三个“没有变”的科学论断,让我们不要陶醉于已经取得的发展成就,要看到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 让我们不要为国际国内各种批评中国的言论所困扰,紧紧扭住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个关键,继续坚持改革开放,加快改革和调整不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让我们不要头脑发热,不要“中心漂移”,必须继续牢牢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进一步筑牢国家发展繁荣、全国各族人民幸福安康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物质基础 三、准确把握三个“ 没有变” 的意义 (一) 三个“没有变”的判断,科学分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准确把握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清醒地认识了我国的国际身份和地位,对于排除各种干扰,避免对我国国情现实的误判和发展道路选择上的重大失误,避免陷入敌对势力设置的战略陷阱等,有着重要指导作用。 (二) 把握三个“没有变”的科学判断,有利于排除各种社会思潮干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信心。应该看到,经过20 世纪50 年代的社会主义改造,特别是经过30 多年改革开放的大发展,我们已经探索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进一步引导中国发展进步提供了道路与旗帜。尽管我国已经进入改革开放的攻坚期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期,出现了“黄金发展与矛盾凸显”并存的发展特点,但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基础上的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大政方针仍然是我们必须坚持的基本指南。越是在社会复杂多变、急剧变化时期,我们越要保持头脑清醒。 (三)把握三个“没有变”的科学判断,有利于防止在现代化建设中脱离实际的盲动行为。目前,社会上一部分人和部分党员干部对现阶段我国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存在一定的盲目乐观。对于这些认识,三个“没有变”给予了振聋发聩的警醒。能否牢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关键取决于我们的思想认识,取决于我们的工作力度,取决于我们推进改革开放的步伐。全面审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势,全面把握我国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科学制定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行动纲领和大政方针,更加奋发有为、兢兢业业地工作,继续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继续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奋力完成时代赋予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四)把握三个“没有变”的科学判断,有利于规避敌对势力设置的战略陷阱。当前,世界格局进入深度调整期,国际关系分化组合,新旧力量博弈加剧,各种利益摩擦和矛盾冲突不断,一些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实施各种牵制遏制和西化分化活动,进行战略围堵,进行文化渗透,扰乱我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试图迫使中国改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定位,搞乱我国发展战略。对此,我们必须谨记三个“没有变”,不被国际敌对势力的各种干扰所迷惑,警惕和防止“被发达化”。这中间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不能“中心漂移”,必须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进一步夯实民族复兴的强大物质基础。 四、如何贯彻三个“ 没有变”
(一) 必须坚持“ 中国道路” 的价值导向不动摇。正是因为三个“ 没有变” ,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条件和依据仍然存在, 因此坚持这条道路的价值导向不能动摇。正如报告指出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使我们国家快速发展起来,使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二) 必须坚持“ 改革开放” 的战略导向不动摇。正是因为三个“ 没有变” ,为不断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必须持续不断地改革一切不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部分。改革的实质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各种具体制度, 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必然要求。事实雄辩地证明,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今天我们坚持三个“ 没有变” ,就是必须坚持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 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 (三) 必须坚持“ 基本路线” 的路线导向不动摇。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党的建设四项根本要求,第一项就是必须长期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决不能动摇。三个“ 没有变” ,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发展的一个“ 不能变” ,那就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长期不能变。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 必须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实践充分证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 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我们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 扎扎实实去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胜利。}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