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渐含苞待放的经典诗句,百资斧将匮,寻典春衣,流连忘返怎么解释

对景色流连忘返的成语_百度知道
对景色流连忘返的成语
我有更好的答案
流连忘返liúliánwàngfǎn [释义] 流连:留恋;舍不得离开。返:回;归。指沉迷于游乐而忘归。后常形容对美好景致或事物的留恋。
精致;花渐含苞;百资斧将匮;寻典春衣;不能读作“liàn”。[辨形]
忘;不能写作“往”;返;不能写作“反”。[近义]
依依不舍恋恋不舍[反义]
迷途知返[用法]
多含褒义。多用于对景物的迷恋;舍不得离开、地方;有“忘了回去”的意思:“从流下而忘返谓之流;从流上而忘返谓之连;从兽无厌谓之茺;乐酒无厌谓之亡。”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卷十·葛中》。返。指沉迷于游乐而忘归。一般作谓语、定语。[结构]
联合式。[辨析]
~与“恋恋不舍”有别;一般不作状语;“恋恋不舍”指人与人之间的依恋;没有“忘了回去”的意思;多作状语:回;归。[英译]
linger on:“未几。后常形容对美好景致或事物的留恋。[语出]
《孟子·梁惠王下》、秀丽的苏州园林使游客们~;乐不思归;流连忘返。”[正音]
连:~常指人对景物流连忘返liú lián wàng fǎn[释义]
流连:留恋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依依不舍~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流连忘返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粗品聊斋之《董公子》  ?  ?
品评:  ??  ??此文,写关公显灵保护好人惩治坏人,表达了一种道德倾向。  ??我觉得,这可以归纳为小人、君子和神人的故事。  ??仆人即是小人。称其为小人,一是因为他坏:不守礼法,行为放荡。二是因为他顽:受到主人斥责后,不思悔改,反而怨恨在心。三是因为他凶:携嫌就加害主人。  ??主人即是君子。称其为君子,一是因为他正,知人伦,严家法,传圣贤之思想。二是因为他恕,明知男仆杀自己,却不加追究,很是宽大为怀。三是因为他善,对这个不争气的男仆,不仅不报复,而且以德报怨,把女仆也送给他当妻子。  ??关公即神人。称其为神人,一是因为他本来就是被人们神化的人物,大家不只神往他的威猛、他的义气,而且将他视为正义和力量的化身,是人们心中的大神。二是因为在这个故事里,他可以把公子已经断下来的头,再接到身子上来,这太神奇了,这样的事只有神可以做到。三是因为最后关公一刀将男仆女仆连人带床挥为两截,足见他作为神惩恶的法力。  ??君子与小人,是俨然对立的两种道德承载体。君子讲原则,讲仁义,讲秩序,讲宽容,讲良知,是正义与和谐的代名词。在这个故事中,主人就是这样的人。而小人,则是败风气,追私利,为人坏,为心顽,为事奸,凶狠险诈,是邪恶丑陋的代名词。在这个故事中,男仆就是这样的人。君子贤德惠及社会,但也往往缺乏保护自身的办法,很容易受坏人欺负。你君子不能骂人他小人可以骂,你干受气。你君子不能打人他小人可以打,你白受害。你君子仁爱不舍得严厉惩罚小人,他小人却可以因为一点小事怀恨在心加害君子。如此说来,这君子如何斗得过小人?那么,在一些人心目中,只有神人可以保护君子,保护君子追求的理想秩序,进而保护整个人间的公正与公平。象这个故事中的关公,他即主张正义,又有使正义得到伸张的能力。既憎恨邪恶,也有力量把邪恶打跑。可惜,好多时候,人们在生活中见到这样有力的人物少,所以,就把希望寄托在人们自己造起的神身上。  ??但,神毕竟是虚的,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真正管用的,还是强有力的社会组织,比如国家机器。人类建立国家,也正是用这样的组织来建立和维护使整个社会正常运转的秩序,以保护各类人群的合理利益,来实现君子的社会理想。在社会机器运作正常的时候,这种功能还是能够比较好地实现的。但,社会毕竟是复杂的。社会组织中,有贤人也有小人,当小人窃取了公权的时候,这社会组织就会变质,就有可能舍弃君子的理想而维护小人的利益,这个时候,就会好人受气,坏人神气,风气就坏。大概也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吧,许多人还是把梦想寄托在神的身上,他们认为,神性是永久不变的善,神代表正义而不会屈服于邪恶。  ??伟哉关公,把两个小人一刀两断。愿世上多一关公这样的善而强有力的人物!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原文:  ??  ??青州董尚书可畏,家庭森肃,内外男女,不敢通一语。一日,有婢仆调笑于中门之外,公子见而怒叱之,各奔去。及夜,公子偕僮卧斋中,时方盛暑,室门洞敞。更深时,僮闻床上有声甚厉,惊醒月影中见前仆提一物出门去,以其家人故,弗深怪,遂复寐。忽闻靴声訇然,一伟丈夫赤而修髯,似寿亭侯像,捉一人头入。僮惧,蛇行入床下,闻床上支支格格如振衣,如摩腹,移时始罢。靴声又响,乃去。僮伸颈渐出,见窗棂上有晓色。以手扪床上,著手沾湿,嗅之血腥。大呼公子,公子方醒,告而火之,血盈枕席。大骇,不知其故。  ??忽有官役叩门,公子出见,役愕然,但言怪事。诘之,告曰:“适衙前一人神色迷罔,大声曰:‘我杀主人矣!’众见其衣有血污,执而白之官,审知为公子家人。渠言已杀公子,埋首于关庙之侧。往验之,穴土犹新,而首则并无。”公子骇异,趋赴公庭,见其人即前狎婢者也。因述其异。官甚惶惑,重责而释之。公子不欲结怨于小人,以前婢配之,令去。  ??积数日,其邻堵者,夜闻仆房中一声震响若崩裂,急起呼之,不应。排闼入视,见夫妇及寝床,皆截然断而为两。木肉上俱有削痕,似一刀所断者。关公之灵迹最多,未有奇于此者也。  ??
  这个有意思,听楼主唠叨:)
  @winglecoffee  20:27:52  这个有意思,听楼主唠叨:)  -----------------------------  谢谢你的阅读和回帖。问好!
  顶一个。
  问好沙岗头!请多指点!
  @奋斗过程之艰辛
15:29:04  问好  -----------------------------  谢谢,新春快乐!
  最近在看《聊斋志异》,到时再切磋切磋。
  @沙岗头
09:16:34  最近在看《聊斋志异》,到时再切磋切磋。  -----------------------------  好啊,能在这里讨论一下,各抒己见,很有益处。
  译文:  ??  ??青州的董尚书让人畏惧,家庭气氛森严整肃。内眷和外人之间、男人和女人之间,不敢通一句话。一天,有婢女和男仆在中门外面调笑,公子看到以后,就怒气冲冲的斥责了他们,他们各自跑走了。到了夜里,公子与僮扑一起在斋中睡觉。当时正值酷暑盛夏,他们把房门大大地敞开。夜深之时,僮仆听到床上有很大的怪叫声,被惊醒了,在月影中看到此前那个男仆提着一样东西从门中出去,因为是家里的人,所以也就没有深怪,就接着睡觉。忽然听到有沉闷的靴子声,看见一个高大的男子,这男子面色赤红,胡子很长,像是汉寿亭候关羽,提着一个人头进来。僮仆害怕了,象蛇那样弯身钻入床下。他听到床上支支格格,象振动衣服的声音,还象磨擦腹部的声音,持续了一个时辰才结束。随着靴子的声音又一次响起,那个男子又走了。僮仆伸出脖子慢慢出来,看到窗棂上已有曙色。他拿手按在床上,手就被沾湿了,闻一闻,有血腥味。他大声喊公子,公子才醒。僮仆告诉他所看到的事,并点火把照明,看到鲜血把席上枕头上都流满了。他们十分害怕,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 忽然有官府办差的人员敲门,公子出来见他们,办差人员很愕然,口中直说怪事。公子问他们,他们告诉公子说:“刚才衙门前有一个人神色迷迷乎乎,大声说:‘我杀主人了!’大家看到他的衣服上有血污,抓住他并禀告了官员。审问后知道这家伙是公子家里的人。他说他已经杀了公子,将公子的头埋在了关帝庙旁边。到那里勘验,坟上的土还是新的,只是头却没了。”公子惊骇这事的奇异,快跑着去衙门看个究竟,看到办差人员说的那个人就是先前与女仆调笑的那个男仆。于是公子就说出了昨天夜里发生的异常情况。官员非常惶恐困惑,将那个男仆重重地责打以后释放了。公子不愿意给小人结怨,就把此前与男仆调笑的女仆配给他做媳妇,让他们离开了家。  ??过了好几天,这对仆人的邻居,在夜里听到他们房子里一声震响,象什么崩裂似的,急急忙忙起来喊他们,听不到他们答应。推开窗户进屋来看,见他们夫妇二人以及他们睡觉的床,都从中间齐刷刷地断为两半。木头上,肉上,都有刀砍的削痕,好象是一刀砍断的。关公显灵的地方多了,但没有哪个事比这个更奇异的。
  粗品聊斋之《大人》  品评:  这好象是个中国古代版的《金刚》。有些朋友看过那个描写金刚的西方大片,片中的金钢身材巨大,力大无比,人在它身边,简直象个昆虫,它可以把人握在手中随意挥动,人在这种庞然大物面前的渺小和柔弱都充分地表现出来了。好在这金钢对人还不错。  金钢的故事,西方现代气息浓一些。其实,在中国古代,早就有超乎常人的巨物形象。比如西游记中的牛魔王、金角大王、银角大王等等,他们有一般人达不到的力量和法术。这些与西方的金钢对比可以看出,人们的形象思维,虽然具体地有差别,但在想象某一个类事物的时候,则往往非常相似。  这些想象出来的事物,除了有迷信的色彩、有某些梦幻的影子、有人对外来强力的恐惧以外,可能还来自对于形体高大动物的变形认识。大象与人和寻常动物比,是够大的了。长颈鹿的身高,也是一般物种所达不到的。熊发起疯来,恐怕也很少有可敌者。这些,古人都是能够看得到的。至于现在,我们借助于考古发现和高科技造型,还可以看到古代恐龙的形象,人在恐龙这样的庞然大物面前,那更是弱小无力了。  这个故事中的巨人和超巨人,可以把六七匹马很快吃完,可以把七八个人很轻松地串起腮颊象鱼那样提走,这身材和力量是够大的了,人见了他们,就会遭灭顶之灾。  但是,有力者,自有更有力者抗之。这个故事中的女子,就是天下难得的奇人。她拿起三四百斤重的铜锤就象常人拿个绣花针那样轻松。他在肉还没煮熟的工夫就追赶害人的巨人几十里路后返回来,并斩断巨人一根比人胫骨还大的指骨。  本文不忘述奇,这是聊斋的外在魅力。同时,表达了人们在受到自身抗拒不了的外来侵害时,想得到强力保护的愿望,这是聊斋内在的魅力。一个人也好,一个群体也好,常常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凶险,自己又克服不了,只能寄托外力保护了。可以让我们舒一口气的是,在这个故事中,毕竟还有一种事物可以制服害人者。恶人坏人够厉害吧,自有更强大的善的力量制服这些恶人坏人!  在这方面,人与人的斗争是这样,人与自然的斗争也是这样。天眷常人、好人,所以,常人好人不管经历什么样的艰难,总能从艰难中走出来!  原文:  长山李孝廉质君诣青州,途中遇六七人,语音类燕。审视两颊俱有瘢,大如钱,异之,因问何病之同。客曰:旧岁客云南,日暮失道,入大山中,绝壑巉岩,不可得出。因共系马解装,傍树栖止。夜深,虎豹鸮鸱,次第嗥动,诸客抱膝相向,不能寐。忽见一大人来,高以丈许。客团伏莫敢息。大人至,以手攫马而食,六七匹顷刻都尽;既而折树上长条,捉人首穿腮,如贯鱼状,贯讫,提行数步,条毳折有声。大人似恐坠落,乃屈条之两端,压以巨石而去。客觉其去远,出佩刀自断贯条,负痛疾走。见大人又导一人俱来,客惧,伏丛莽中。见后来者更巨,至树下,往来巡视,似有所求而不得。已乃声啁啾,似巨鸟鸣,意甚怒,盖怒大人之给己也。因以掌批其颊。大人伛偻顺受,不敢少争。俄而俱去。  诸客始仓皇出,荒窜良久,遥见岭头有灯火,群趋之。至则一男子居石室中。客入环拜,兼告所苦。男子曳令坐曰:“此物殊可恨,然我亦不能钳制。待舍妹归,可与谋也。”无何,一女子荷两虎自外入,问客何来,诸客叩伏而告以故。女子曰:“久知两个为孽,不图凶顽若此!当即除之。”于石室中出铜锤,重三四百斤,出门遂逝。男子煮虎肉饷客。肉未熟,女子已返,曰:“彼见我欲遁,追之数十里,断其一指而还。”因以指掷地,大于胚骨焉。众骇极,问其姓氏,不答。少间,肉熟,客创痛不食;女以药屑遍糁之,痛顿止。天明,女子送客至树下,行李俱在。各负装行十余里,经昨夜斗处,女子指示之,石洼中残血尚存盆许。出山,女子始别而返。
  译文:  长山孝廉李质君到青州来,途中遇到六七个人,这些人口音像燕地人的。仔细看,发现他们两颊都有紫色的疤痕,有铜钱那样大,李质君感到奇怪,觉得他们因为什么病才一同出现这样的怪现象。这六七个客人说:前些年客居云南,天晚找不到道路,走进大山中,那地方,沟深山高,不能走出来。因此,就一同把马系在树上,解下了衣装,靠在树边休息。到了深夜,老虎豹子老鹰山鵰,一拨又一拨地号叫。众客人抱着膝互相面对着,不能睡觉。忽然看到一个非常高大的人过来,这人大致有一丈高的样子。客人们缩成一团趴在地上不敢喘一口大气。高大的人来了以后,用手把马弄死吃,那六七匹马很小一会的工夫都让他吃尽了。然后,这个高大的人又折下树上长长的枝条,抓住人的头,用枝条穿过人的两腮,就象把许多鱼串成一串那样。把六七个人的腮穿完以后,提着走了几步,枝条有折断声,高大的的人大概怕串的这些人坠落在地上,就把枝条的两端弄弯,制成圈状,用大石头压住就走了。这些客人觉得高大的人走远了,就抽出身上佩带的刀自己割断了串他们的枝条,带着疼痛赶快逃走。看到那个高大的人又引来一个人,客人们很害怕惧,爬在草丛中。看见后来的人更加高大,这人来到树下,往住来来地巡视,像想找到什么却没有得到。更高大的人接着发出啁啾的声音,象巨大的鸟在叫,他看上去非常恼怒,应当是生气那个高大的人怠慢了自己。因而用大巴掌掴高大的人的面。高大的人弓着腰忍受着,不敢有一点争辩。不大一会,他们就都走了。  这个时候,众客人才慌慌张张地出来,荒不择路地跑了很久,远远的看见山头上有灯火,就一起向他们跑去。到了以后,就看到一个男子住在石室中。客人进来围着他叩拜,并把自己遭受的苦难告诉了他。这个男子拉他们坐下,说:“你们说的这东西非常可恨,只是我也制服不了它们。等我家妹妹回来,咱们可以同她商量商量。”不多久,一个女子抗着两只老虎从外面进来,问客人为什么来到这里,众客人跪在地上磕头把原因告诉了她。女子说:“早就知道这两个东西是孽障,没想到凶顽到这种程度!我这就把他们除掉。”只见她从石室中拿出铜锤,铜锤有三四百斤重。女子刚出门人们就看不见她了。男子在家煮了虎肉款待这些客人。肉还没熟,那女子就已经返回了,对大家说:“那两个东西看见我就想逃跑,我追了它们几十里路,崭断他一根指头回来的。”于是把那根断指掷在地上。这根断指比一般人的小腿骨还长。众人非常害怕,问这家人姓什么,他们也不回答。不大会儿,虎肉熟了,客人因创伤疼痛不能吃;女子用药沫普遍敷了一遍,客人的疼痛立马止住了。天明时,女子送客人到树下时,客人的那些行李还都在。客人们每人抗着行装走十几里路,经过昨天夜里与高大的人相斗的地方时,女子指给客人看,石洼中残血还存有一盆多。客人们走出山中后,女子才与他们告别回去。
  聊斋看原文比译文有意思多了  
  品评:  ??  ??本篇分两部分。前一部分讲唐济武小时候抠泥鬼眼睛的事,后一部分是蒲松龄由这个故事引发的议论,表达了对这位唐太史的敬重之意。  ??试图用鬼神来影响人的观念,这是古代非常重要的一种教育方法,这种方法需要建立在假想的基础之上。在科学不倡明的时代,这的确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从各种关于古代生活的记述上,我们都可以看到这一点。这种方法,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是不可避开、必然出现的,这与佛、道、基督等教的认识基础都是一样的,中外皆用。  ??人常说:“三尺之上有神灵”,这是在提醒人们时时要注意自己的行为,要慎独,不要做坏良心的事。做普通人是这样,做民人敬仰的官吏更应当如此。所以,人们常常把那些心中敬仰的官说得神乎其神。蒲松龄写唐济武,也是这种情况。  ??中国人比西方人更注重人本思想,所以,他们把崇高的信念,更多地寄托在位高的人身上,而不是象西方那样更多地寄托在神的身上。中国人对“官”的要求,除了现实的治理手段以外,还要求他们成为精神的偶像,所以,千百年来,百姓也好,官员自己也好,都是非常注重官德的培养。看到他们的官德好,老百姓心里舒服,即使做了他们在职位上应当做的事,老百姓也热情地为他们歌功颂德。  ??但是,实际的情况是复杂的。什么时候都有好官也有坏官。那些坏官,假公济么,以无行之人践有权之位,严重损害了社会和群众,这对世人在心里上是个很大的损害。对这种人,群众当然不会象歌颂唐济武这样去赞颂他,而会用另外的方式去鞭挞他。如此说来,为官者,当淳其德,效其力,为其国,恤其民,不可以假公器而得私利,更不得干伤天害理之事,须知,三尺之外有民人,百年之后有公断。至于一开始就“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的卑鄙小人,有关部门和占据要冲的人千万不要因了那点关系和贿赂而将他们提拔到领导岗位上来。如果提拔,这提拔人者,比被提拔者的罪过还要大。为官之道,不可不慎啊!   原文:  ??  ??余乡唐太史济武,数岁时,有表亲某相携戏寺中。太史童年磊落,胆即最豪,见庑中泥鬼睁琉璃眼,甚光而巨,爱之,阴以指抉取,怀之而归。既抵家,某暴病不语;移时忽起,厉声曰:“何故掘吾睛!”噪叫不休。众莫之知,太史始言所作。家人乃祝曰:“童子无知,戏伤尊目,行奉还也。”乃大言曰:“如此,我便当去。”言讫仆地遂绝,良久而苏。问其所言,茫不自觉。乃送睛仍安鬼眶中。  ??异史氏曰:“登堂索睛,土偶何其灵也。顾太史抉睛,而何以迁怒于同游?盖以玉堂之贵,而且至性觥觥,观其上书北阙,拂袖南山,神且惮之,而况鬼乎?”  ??
  上文标题为《粗品聊斋之〈泥鬼〉》
  译文:  ??  ??我的家乡有个做太史的唐济武,几岁的时候,有个表亲带着他到寺中做游戏。唐太史童年的时候气直利落,有很强的胆气,他看到庑殿中泥塑的鬼睁着琉璃眼,非常大而明亮,很喜爱它,偷偷的用手指抠了出来,藏在怀中回到了家里。到家以后,那位表亲突然发病不说话。过一段时间,忽然起来,厉声说道:“为什么掘我的眼睛!”,就这样大声叫喊不停。众人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这个时候,太史才说出了自己在寺里抠泥鬼眼睛的事。太史家里的人于是祷告说:“小孩子不懂事,戏耍时伤了您的眼睛,这就还给您。”听了这话,那位表亲就大声说:“如果这样,我就走了。”说罢扑地就没气了,好久才苏醒过来。家人们问这个表亲刚才都说了什么,表亲茫然没有感觉。于是就送那琉璃眼睛到寺中仍然安在鬼的眼框中了。  ??蒲松龄说:“到别人家中讨要自己的眼睛,这泥塑的偶像多么有灵啊。看那太史抠了泥鬼的眼睛,怎么就被鬼迁怒在一同去的人身上呢?那一定是太史这个人官高尊贵,性情大气,你看他得意的时候上书朝庭,不得意的时候指袖做那宁清静淡远的人,神都敬畏他,何况鬼么?
  译文:  ??  ??我的家乡有个做太史的唐济武,几岁的时候,有个表亲带着他到寺中做游戏。唐太史童年的时候气质磊落,有很强的胆气,他看到庑殿中泥塑的鬼睁着琉璃眼,非常大而明亮,很喜爱它,偷偷的用手指抠了出来,藏在怀中回到了家里。到家以后,那位表亲突然发病不说话。过一段时间,忽然起来,厉声说道:“为什么掘我的眼睛!”,就这样大声叫喊不停。众人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这个时候,太史才说出了自己在寺里抠泥鬼眼睛的事。太史家里的人于是祷告说:“小孩子不懂事,戏耍时伤了您的眼睛,这就还给您。”听了这话,那位表亲就大声说:“如果这样,我就走了。”说罢扑地就没气了,好久才苏醒过来。家人们问这个表亲刚才都说了什么,表亲茫然没有感觉。于是就送那琉璃眼睛到寺中仍然安在鬼的眼框中了。  ??蒲松龄说:“到别人家中讨要自己的眼睛,这泥塑的偶像多么有灵啊。看那太史抠了泥鬼的眼睛,怎么就被鬼迁怒在一同去的人身上呢?那一定是太史这个人官高尊贵,性情大气,你看他得意的时候上书朝庭,不得意的时候拂袖做那宁清静淡远的人,神都敬畏他,何况鬼么?
  粗品聊斋之《番僧》  ??品评:  ??  ??人的生活范围有限,对事物的认识也有限。所以,每当见到新鲜事物,人们总会感到惊异。聊斋中所写番僧,就体现了这一问题。  ??在古代,由于经济不发达,交通不便利,不同地方的人交往比较少。尤其是一般人见到千万里外的少数民族人士,机会就更少。所以,一但见到,总觉得新鲜,很想象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一样看个究竟,并神秘地将自己的新发现告诉给亲戚朋友,给蒲松龄讲番僧的释体空就是这样一个人。  ??掌中小塔,应是西域佛教用品中比较有技术含量的东西,所以,足以让青州的和尚感到神奇。至于另一和尚将上臂伸长缩短,看样子,很可能使用了障眼法,或者是一种魔术,也许是象我们中原地带的武术软功那样的功夫。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到,在古代,不同地域间的宗教交流虽然没现在这样多,但还是有的。聊斋上讲的这是个小事件,往前追朔,在唐代,玄奘法师就去西域取经。再往前追朔,东汉时就有印度和尚来传经。不只外地来中原传经,中国人去外地传经的也不少,比如唐代东渡日本的鉴真大师。不同地域僧人的交流,不仅对宣传佛教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整个文化的交流都产生重要影响。  ??从《番僧》一文的记述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当时的官员,对外地的僧人还是认可的,所以,派人送他们与当地佛教界人士接触。而在神职人员中,也有对外地僧人不太礼貌热情的,就象那个灵辔和尚。  原文:  ??  ??释体空言:在青州见二番僧,像貌奇古,耳缀双环,被黄布,须发鬈如羊角,自言从西域来。闻太守重佛,谒之,太守遣二隶送诣丛林,和尚灵辔不甚礼之。执事者见其人异,私款之,止宿焉。或问:“西域多异人,罗汉得毋有奇术否?”其一冁然笑,出手于袖,掌中托小塔,高裁盈尺,玲珑可爱。壁上最高处,有小龛,僧掷塔其中,矗然端立,无少偏倚。视塔上有舍利放光,照耀一室。少间以手招之,仍落掌中。其一僧乃袒臂,伸左肱,长可六七尺,而右肱缩无有矣;转伸右肱亦如左状。  ??  ??
  译文:  ??  ??法号叫释体空的和尚讲道:在青州见到两个从外地来的少数民族和尚,像貌奇异古怪,耳垂上挂着一双耳环,披着黄色的布料,胡子和头发都象羊角那样卷着。他们说自己从西域(现新疆一带)来。听说知州重视佛教,就来拜访他。知州派两个办事人员送这二位和尚到佛教界去。当地那个法号叫灵辔的和尚,对这两个外地来的和尚不太热情。办事的人见这两个人奇异,就私下里接待他们,留下他们住宿。一个当地人问外地和尚:“西域多奇异的人,你们不会没有奇异的法术吧?”其中一个外地和尚笑了笑,从长长的袖子中露出手来,掌中托出一个小塔,这塔仅有一尺多高,玲珑雅致,很是可爱。他们住的房屋墙壁最高的地方有一个小佛龛,这个外地和尚将塔放在佛龛中,塔高高地端正地立在那里,没有一点偏倚。塔上有舍利放光,照得满屋子非常光亮。不一会儿,这个外地和尚用手招那塔,塔应声落在他的手中。另一个外地和尚就袒露膀子伸出左上臂,臂长可以达到六七尺,而右上臂却缩得似乎没有了。变换方式,伸出右上臂,也和刚才伸出左上臂一样,臂长可以达到六七尺,而左上臂却缩得像没有的样子。
  粗品聊斋之《骂鸭》  品评:  ??  ??《骂鸭》是《聊斋志异》中的名篇。有人说,聊斋所写有两大类:一类是篇幅稍长、故事性较强、思想性较深的小说,另一类是内容较短、随手所记、重在记趣的笔记。如果按篇幅算,此篇应当算是后者,但从思想性和故事完整性、深刻性和构思丰富性上说,又有前者的特点。所以,此篇虽短,却为人们广为记取,还改编成其他文学艺术样式,比如电视剧。  ??本篇通过一个偷鸭获骂的故事,嘲弄了那些手脚不干净的小偷,称赞了那些善良仁慈者的宽厚与忍让,从而体现了古代人们的价值观念:小偷坏良心,不办好事,肯定不得好下场。人常讲,文学的最高功利在于它的道德价值,这话说得对极了。文学,没有法律的强制力,没有行政的约束力,主要是通过写人讲事体现一种道德观念,使读者从中看到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在对所写物事的感受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启示,得到思想的升华。小偷小摸,虽不犯大法,干的却是一种不光彩的事,尤其是在崇尚古扑之风的时代,大家思想比较单纯,对这类事就更加不耻,除在生活中批评这种行为以外,还会产生一些奇异的想象,在想象中去观照自己的价值观念,通过这种价值观念以特殊方式的实现,得一份向善惩丑的意念满足。一般人恨小偷,财物被盗的人更恨小偷,这种恨,就体现在“偷人家东西不得好“的咒语中。你看这个故事中,偷鸭子的人身上都长满了毛,还不好脱去,非要挨人家骂才能恢复正常,这惩罚够厉害的了。可是,人家不骂。为了脱毛,不得不求人家骂,这小偷真是丑到极点了。  ??聊斋的故事虽短,但内容却十分丰富,这不仅现在思想的深刻与丰厚上,也体现在构思层面的丰富上,“偷鸭-长毛-求骂-邻翁不骂-编瞎话骗骂-邻翁还是不肯骂-讲明实情后邻翁以善心为助偷鸭人脱毛才骂,”这一复杂曲折的过程,可以明显地看到这一点。  ??诗和文的区别,在于诗更凝炼。洋洋万言的文章或小说,在诗,可能用四句八句就能涵盖。但,这并不意味着诗只是轮廓性的,诗有它的形象性,本身也是一个完整的作品。照这样看,聊斋的短篇制作,好多都有与诗一致的套路。正因为如此,廖廖几行字,完全可以演绎生发出一个长些的作品。这篇作品,短而有味,正是具有诗一样凝炼的小说。  ??有论者认为,此文反映的思想有些过头,偷只鸭子也该不着受到身上长毛的惩罚。他们忽视了两点:一是在古代淳朴的社会风气下,大家容不得半点不合道德的事,也只有这样地在意和认真,才能反过来使大的社会风气受益。如果大家对这类事都不在意,小偷小摸会更多。蒲公这样写,是符合当时人们的思维方式的。还有,在自给自足不发达的小农经济社会,养鸡养鸭是很重要的生活来源,所以,人们很看重要鸡鸭的存养和食用,包括鸡蛋鸭蛋都很稀罕,因丢个鸡蛋而心中窝火的大有人在,咱们不能用集约化养鸡养鸭畜产品丰富时的感觉去衡量当时的人们。二是文学的功能既然在于道德,它的作用为主要在于从感觉上和思想上去说事,好多事在于定性而不在于定量,不能用依法判案那样量化事物。偷鸭虽不是大事,但不合道德要求,这就会受到人们的批语和嘲弄,在这种意义上看问题,才是评价文学人物和事件的正确方法。  原文:  ??  ??邑西白家庄居民某,盗邻鸭烹之。至夜,觉肤痒;天明视之,茸生鸭毛,触之则痛。大惧,无术可医。夜梦一人告之曰:“汝病乃天罚,须得失者骂,毛乃可落。”而邻翁素雅量,生平失物,末尝征于声色。某诡告翁曰:“鸭乃某甲所盗。彼深畏骂焉,骂之亦可儆将来。”翁笑曰:“谁有闲气骂恶人!”卒不骂。某益窘,因实告邻翁。翁乃骂,其病良已。  ??异史氏曰:“甚矣,攘者之可惧也:一攘而鸭毛生!甚矣,骂者之宜戒也:一骂而盗罪减!然为善有术,彼邻翁者,是以骂行其慈者也。”  译文  ??  ??城西白家庄有一居民,偷盗邻居的鸭子煮吃了。到了夜里,觉得皮肤发痒。天亮一看,身上长了毛茸茸的鸭毛,碰到就疼。这个人十分害怕,找不到可以医治的办法。夜里梦见一个人对他说:“你的病是老天爷给你的惩罚,需得到失主的骂,鸭毛才能脱落。”而失窃的邻翁一向宽宏大量,平常丢失东西,没有在脸上显露过。偷鸭的人就骗老人说:“您的鸭子是被某甲偷走的,他最怕人骂了,您骂他一顿吧,这样也可惩治警诫以后不敢再偷。”老人笑着说:“谁有闲气去骂那些恶人呢!”最终也没有责骂。偷鸭的人感到更加难堪,只好把实情告诉邻翁。了解了这个情况,老人才骂了他,他的病很快就好了。  ??异史氏说:“厉害啊,忍让的人的可怕:一让就使人长出了鸭毛!厉害啊,骂人的人要注意:一骂那盗窃的罪就减了!可是,做善良人的有办法,那个邻家老人,是用骂这种特殊方式来施行他的仁慈呢。  ??
  粗品聊斋之《孙必振》  品评:  ??  ??有人说这篇是黑色幽默,很有道理。大家可以看到那惊心动魄的一幕。那情形在人眼皮底下的变化,是那样令人深思。很明显,这是嘲笑那些关键时刻只顾自己不管他人的自私自利的人的。大难当头,只顾自己逃脱,不管他人死活,甚至将别人推到死地上去的人,最终没有好下场。由此可见聊斋讽剌的犀利之笔。  ??在平时的生活中,没有危险,也没有凶恶,大家一团和气,看不出谁优谁劣,到了关键时候,就能考验人的品格,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我们听到许多临危不惧、组织人们成功脱险的事,也知道许多遇事冷静,互相救助的人,并且学习过王杰、欧阳海、蔡永祥、戴碧荣等见义勇为的事迹,他们的英雄壮举,让人们长久敬仰。但是,我们也见到过一些卑微小人一事当前只为自己打算,没有集体观念,不顾他人利益,甚至为了自己的利益置别人于死地。这样的人,总会受人鄙视。  ??好多事,如果大家互相扶助,有秩序的处理危险事件,很可能有个好的结果。如果都只顾自己,势必造成混乱,影响救助的效果。如果担负组织救助任务的人弃从而逃,那结果就更惨。在红海沉没的那艘巨轮上的船长,就是这样的情况,这样的人,更应当受到追究。  ??自私的人往往是短视的,他们看不透事情原委,这样,事情的结果往往与他们的愿望大相径庭,与孙必振同船的这些人,如果仍与孙必振在一个船上,或许会沾他的光而生存下来。世事可叹,是一串重重的惊叹号!  原文:  ??  ??孙必振渡江,值大风雷,舟船荡摇,同舟大恐。忽见金甲神立云中,手持金字牌,下示诸人。共仰视之,上书“孙必振”三字甚真。众谓:“孙必振有犯天谴,请自为一舟,勿相累。”孙尚无言,众不待其肯可,视旁有小舟,共推置其上。孙既登舟,回视,则前舟覆矣。  ??  ??译文:  ??  ??孙必振渡江,正赶上大风雷暴,渡船冲荡摇摆,同船的人都非常惊恐。突然看见一位金甲神人立在云中,手拿着金字牌朝下给众人看。大家共同仰视看那金字牌,见上面写着“孙必振”三个字,非常真切。众人说:“孙必振有犯有遭受上天谴责的事,请你自己单独到一个船上去吧,不要连累了大家。”孙必振还没有来得及回答,众人也不等他同意,看到旁边有一艘小船,就共同把孙必振推到小船上了。孙必振刚登上小船,一回头,则原来乘坐的大船已经翻了。  ??  ??
  粗品聊斋之《狐联》  ??品评:  ??中国的对联,有个很重要的特色,就是求趣,这趣呢,有人趣,物趣,语趣,字趣。字趣呢,有自意出趣者,有自形出趣者。这篇故事中的对联,就是以字趣胜,字趣来自于字形的异同比对。“戊、戌、己、巳”放在一起,很有意思。  ??乍一看,这故事说了两种情况,一是字趣,二是狐淫。仔细一看,通篇意思一致,构思统一。由字趣想到的意思,与淫有关,如果直截了当地只写字趣,那故事性就没了。况且,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才出这样的淫联。  ??搞文字的,闲来没事,胡侃乱聊,引思绪之灵动,发浪思之言语,在男人那里,常常有之,俗间称之为“拉酸呱”。  ??有人认为此篇旨在讽刺了读书人的迂腐,我看是这样。你看,他最关键的话在这里:“名士固如此乎?我代对之可矣。”你们名士原来都这样啊,连幅对联都对不上,还要人家狐女替你对上!  ??原文:  ??焦生,章丘石红先生之叔弟也。读书园中,宵分有二美人来,颜色双绝。一可十七八,一约十四五,抚几展笑。焦知其狐,正色拒之。长者曰:“君髯如戟,何无丈夫气?”焦曰:“仆生平不敢二色。”女笑曰:“迂哉!子尚守腐局耶?下元鬼神,凡事皆以黑为白,况床第间琐事乎?”焦又咄之。女知不可动,乃云:“君名下士,妾有一联,请为属对,能对我自去:戊戌同体,腹中止欠一点。”焦凝思不就。女笑曰:“名士固如此乎?我代对之可矣:己巳连踪,足下何不双挑。”一笑而去。  ??译文:  ??姓焦的后生,是章丘石红先生的叔弟。他在园中读书,半夜的时候,有两个美丽的女子前来,这两人模样俊俏得让人叫绝。其中一个十七八岁的样子,另一个有十四五岁吧,抚在几案上施展笑容。姓焦的后生知道这两个是狐狸,正言厉色拒绝他们。那个年龄大些的狐说:“看你的胡子象戟一样刚硬,可你咋没有男人的气概呢?”焦姓后生说:“我一辈子不敢在女人上面有其他的想法。”女子笑着说:“真是愚腐啊!你还守着那愚腐的观念啊?下元鬼神,一切事都是拿黑当白,何况这床上的事情呢?”焦姓后生又喝斥狐女。狐女知道焦姓后生不可以动摇,就说:你是注重名声的士子,我有一个上联,请你给我对下联,如果能对上,我们自然就走了。这上联是:“戊戌同体,腹中止欠一点。”焦生集中精力思考也没对上,狐女笑着说:“当名士的本来就是这样吗?那我替你对上吧:‘己巳连踪,足下何不双挑’。”说完,笑了笑,就走了。
  粗品聊斋之《杨疤眼》  ??品评:  ?
此文虽短,但故事完整,足见蒲公构写短篇小说的手段。这故事的外层意思,讲了一个奇异的事情,一般没思想没文化的人,更多地从这个层次上感受它的趣味。说来也是,狐狸能化小人,夜里学人的模样去看望他们的同类,去关心爱护它,这真是够奇的,何况这被看望的狐狸还真的被猎户打到,眼上的瘢痕,验证了两小人说的就是这只狐狸。但有些思想往深层考虑的人,或许就会想到,这表层故事的背后,或许就有讲笑话损人的内容。莫非真有一个姓杨的人,眼上有疤,不被人们喜欢,就有人编了这故事来编排他?至于这位讲给蒲松龄听的人或蒲松龄本人知不知编排人,那就是另一回事了,反正,蒲公意在“志异”,有异就写。  ??此篇,在聊斋内容的分类中,还应属于“各类奇异传闻的简单记录”这一类。  原文:  一猎人夜伏山中,见一小人,长二尺已来,踽踽行涧底。少间又一人来,高亦如之。适相值,交问何之。前者曰:“我将往望杨疤眼。前见其气色晦黯,多罹不吉。”后人曰:“我亦为此,汝言不谬。”猎者知其非人,厉声大叱,二人并无有矣。夜获一狐,左目上有瘢痕大如钱。  译文:  有个猎人夜里埋伏在山中,看到一个小人,小人有二尺多高,在山涧谷底踽踽独行。不一会儿又来了一个人,这人与刚才说的那人高矮差不多。二小人正好遇到一起,互相询问到那里去。前一个小人说:“我正去看望杨疤眼。前两天看到他气色不好,脸色发暗,他多半会遭遇灾难。”后一个小人说:“我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才去看望杨疤眼,你说得没有错。”猎人知道这两个小人本不是人,就厉声大喝,两个小人就没有了。猎人这天夜里猎获的一只狐狸,左眼上有就有象铜钱一样大小的一个瘢痕。
  拜读留名。
  粗品聊斋之《车夫》  ??品评:  ??这篇,大概还是蒲公听人拉呱拉出来的,拉呱人当做个笑料说出来,没有多少深思,只是觉得好那人与狼斗时的情态好笑。  ??说到狼的狡猾,这就多了一层意思。狼本来就狡猾,人们自古以来也都认识到这一点,所以,把狼神为人类的敌人。只是到了狼没有太多生存空间甚至面临物种灭绝的今天,才有动物保护主义者出来为狼疾呼。再有,就是有些人崇拜狼的智慧机敏,把狼作为人类的老师,想从狼那里学到更多在生存中战胜异类的办法。  ??看问题,各有各的角度,各种角度产生的观点,都有它的合理性。爱狼的,大概没有吃过狼的亏。吃过大亏的,肯定恨狼,更多地看到狼的凶狠,体现在文学作品中,就有《狼外婆》的故事出现。研究狼的机敏智慧者,生物学家可能从生物学的角度研究,社会学家可能从社会学的角度去研究,有些人则是从他们所从尚的思想去研究,从中倡导一种精神。  ??总而言之,狼是凶狠的,狡猾的,也是可笑的。  ??讲这个故事的人,没有恐怖的感觉,因为他没有被狼咬。  ??原文:  ??有车夫载重登坡,方极力时,一狼来啮其臀。欲释手,则货敝身压,忍痛推之。既上,则狼已龁片肉而去。乘其不能为力之际,而窃尝一脔,亦黠而可笑也。  ??译文:  ??有个车夫推着很重要的车子爬坡,正用全力的时候,有一只狼来咬他的臀部。车夫想把车子放下,车上的货掉下来压在车夫身上。车夫忍着疼痛把货推掉,刚上来,狼就已经咬了他一片肉走了。乘机在他不能动作的时候偷吃他一块肉,这狼还狡猾还可笑。
  看来和黄河有同好,聊斋的确是部了不起的书,值得一再品味。
  粗品聊斋之《小人》  品评:  在清代,尤其是中晚期,已经有西方模拟人或物的机械制品输入中国,看上去很富机巧,给人以很大的惊奇。比如,故宫一个殿堂上面,就有一个西方进供来的机械小人,定时转出来敲钟,至今游人还能见到。此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这类用具更多,尤其是玩具,直把人看得眼花缭乱。但在当时,或许就有许多人不理解,以为是奇方怪术,这反映了他们知识的贫乏,观念的落后和对新事物的排斥心态。他们不相信机械可以制造出这样的小人来,于是就猜想人家是把真小孩给缩小了,然后装在盒子里去,这是一种迂腐的猜测和推理,这样的心态,弥漫开了,放在社会发展大的思想背景中去,就会阻碍对新事物新观念的接受,就会因循守旧,就会排斥他们认为不好却真的代表发展方向的东西,形成思想认识的惰性,进而形成社会变化的隋性。  当然,如果换个角度看,也就是从这件事情,想到街头跑马卖艺的人,拐了小孩子,强迫他做一些高难危险的动作,以此来换钱,对少年儿童形成一种摧残,那就是另一种意义了。这类事引起社会的不满和义愤,屡见报端。不只卖艺的,也有强迫小孩子在街上乞讨,给人们要钱要物的,还出现过因此而发财的乞丐村,这就是歪门邪道了。那些身心受到很大伤害的儿童,与蒲公笔下暴缩的小人,本质上是一样的。这些小孩子应当受到同情,那些摧残小孩子的人应当受到遣责。  原文:  康熙间,有术人携一榼,榼藏小人,长尺许。投以钱,则启榼令出唱曲而退。至掖,掖宰索榼入署,细审小人出处。初不敢言。固诘之,始自述其乡族。盖读书童子,自塾中归,为术人所迷,复投以药,四体暴缩,彼遂携之,以为戏具。宰怒,杖杀术人。  译文:  清朝康熙年间,有个玩摩术的人,带着一个盒子,盒子里藏着个小人,小人高有一尺左右。有人向盒子中投了钱,玩魔术的人就打开盒子让小人出来唱曲。唱完以后,小人就退回到盒子里去。玩魔术的人到了掖,掖宰把盒子给搞魔术的人要过来,拿到办公的地方,仔细查问盒子中小人来自哪里。小人开始的时候不敢说。这个负责人一再追问,小人才自己说出了他是哪里的属于哪个家族。原来,这个小人是读书童子,从私塾老师那里回来的时候,被玩魔术的人麻醉了。玩魔术的人接着让他吃了药,使他四肢极度缩小。会魔术的人于是就拾带着他到处走,当作戏耍的工具。知道这些情况后,掖宰大怒,用棍棒打杀了这个玩魔术的人。
  写的真好。我也琢磨过这篇,就是没有您联想得深刻。学习。
  增强兄过奖。问好。
  粗品聊斋之《元宝》、《武夷》  品评:  这两个奇闻,说明的都是一个道理,就是一个人不是什么东西都可以得到,所以,不要期望得到自己无缘得到的东西。如果能够得到,自然很容易就能得到,象广东临江的元宝“若其人数应得此,则一摘即落,回首已复生”,武夷山的峭壁,“人每于下拾得沉香玉块”。如果不该得到,怎么也得不到,如广东临江的元宝,“或荡浆近摘之,则牢不可动”。武夷山的沉香玉块,“太守欲观其异而不得,架木朽折,崩坠无遗”。  这两则故事,肯定是道听途说得来的。大家可以看作奇闻异事,饭后谈资,从中得到些乐趣。但表面的故事下,有着思想的内涵,体现了蒲公所处时代人们对世事的一些观念:一是在百姓中间存在着天命思想,认为发财不发财、发福不发福皆由天命定,人的行止应当顺依天命,知天命而不妄动,不想存非份之想。这一思想,固然有些迷信色彩,但也能起到对一些人规劝的功效。这类带有劝诫作用的内容,别处也有一些,比如有人说,万一发现称砣在水上漂,你千万别去捞,不只捞不到,而且会把人引进水中淹死。其实,这类事上升眼生活的一般规则去看问题,还是很令人品味的。东坡先生所说,世间万物,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不取。人要靠自己的奋斗去取得收入,建设丰裕的生活,不能妄想天上掉馅饼,不可以谋取自己不能得到的东西。比如公款,本来是不可以非法据为私有的,守法者依法而行,所以平安无事,贪污者违法而取,不仅犯了法律,而且违了天理,那就当然要受到惩罚。清醒者常常念及此理,而贪婪者则总是财迷心窍,抵不住诱惑,最终落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元宝》原文:  广东临江山崖巉巗,常有元宝嵌石上。崖下波涌,舟不可泊。或荡浆近摘之,则牢不可动。若其人数应得此,则一摘即落,回首已复生矣。  《元宝》译文:  广东的临江,山崖高耸奇特,经常有元宝嵌在山石的上面。山崖的下面有汹涌的波浪,舟船不能够停泊在那里。如果有人划着船走近这地方摘那元宝,那元宝嵌得牢固,不可以拿下来。如果哪个人应得到这财宝,那他过去一摘元宝就落下来了,等到他回头再看的时候,那地方新的元宝又生了出来。  《武夷》原文:  武夷山有削壁千仞,人每于下拾沉香玉块焉。太守闻之,督数百人作云梯,将造顶以觇其异,三年始成。太守登之,将及巅,见大足伸下,一拇指粗于捣衣杵,大声曰:“不下,将堕矣!“大惊疾下,才至地,则架木朽折,崩坠无遗。  《武夷》译文:  武夷山有千仞如削的峭壁,人们常常在那峭壁下面拾到沉香和玉块。当地的太守听说以后,督使好几百人制作云梯,准备登上峰顶来看看这种奇异的情况,用了三年时间云梯才做成。  太守登云梯上山,快要到达山顶的时候,看见有一只很大的脚伸下来,这脚的拇指比捣依的杵还粗。只听见这物大声说:“还不赶快下去,将要掉下去了!“太守非常惊恐怕,急忙顺着云梯下得山来。他刚到地上,那架起的木云梯就朽烂折断,崩坠下来,没有一点好地方了。
  粗品聊斋之《魁星》  粗品聊斋之《魁星》  品评:  ??  ??国际歌有这样的句子:“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没有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对全人类是这样,对一个人更是这样,好的未来,靠得是自己的努力奋斗,这样得来的成功才是可靠的。靠那些胡思乱想,靠不着调的神仙赐福,什么事也办不成。张济宇见到魁星,一定是在半睡半醒之间的一种梦臆。所谓魁星,只是科学不发达之时的一种神话。盼望魁星高照,也只是反映了人们学业功名成功的愿望。  ??蒲氏最后议道:“彼魁星者,何以不为福而为祸也?”看似疑问,实为反问,作者的态度已明显在其中了。  ??聊斋有些篇什,以议论作结,显现了聊的随笔一类的特性,也集中反映了作者观点的。最后写上“异已”、“奇已”之类的词,就象电视节目主持人或相声演员结尾时说的“这是多么奇特啊”,以此在读者脑子里强化记述的奇特性,当然,如果多了,也就成了例行的内容,象现在有些电视情景剧中频繁出现的画外笑声,也就不新鲜了。  原文:  ??  ??郓城张济宇,卧而未寝,忽见光明满室。惊视之,一鬼执笔立,若魁星状。急起拜叩,光亦寻灭。由此自负,以为元魁之先兆也。后竟落拓无成,家亦雕落,骨肉相继死,惟生一人存焉。彼魁星者何以不为福而为祸也?异已!  ??  译文:  ??  ??郓城县的张济宇,躺在床上睡觉没有睡,忽然看到满屋子一片光亮。他惊奇地看眼前的情景,见到有一个鬼拿着笔立在那里,象是魁星的样子。张济宇急忙起来叩头礼拜,这光呢,也就很快灭了。从那以后,这个张济宇自以为了不起,感觉这次所见,是自己参加科考能得状元的先兆。后来的情况,是他竟然落泊失意,一事无成,而且他的家也败落了,他的亲人先后死去,只有他一人活在世上。那魁星,为什么不造福而送来祸呢?奇怪啊!  ??
  做个记号。。
  问好豆沙饼朋友!
  粗品聊斋之《化男》  品评:  ????  ??人死而复生,这不可能。女因死而化男,更是不存在的事。然而,聊斋却这样写了。
正因为这样写了,它才是聊斋,才有述奇志怪的色彩,才能给人以恍惚迷离之感。  ??人说蒲松龄先生常常于村头摆桌,邀各色人等闲聊,随之记下他人所言奇事,我想,此篇一定是在这种情况下搜集记录下来的。  ??对蒲闲聊者,或者真的信有其事,因为当时的科学远没现在昌明,一些迷信的事情,许多人信,或处于半信半疑之间。或者本来不信,只是作为街谈巷议之资,言之求趣罢了。  ?
而蒲氏复写此文,述之虽短,但也有内容加工,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当然,对其思想内涵的加工深度,远不如聊斋中那些精典篇幅大。  ??此文表现了中国老百姓重男轻女的思想,以至于梦想将女儿变为儿子,其愿望之强烈,可见一斑。这种思想,不是人们硬要这样,而是社会生活造成的。在生产力不发展,各村封闭交通不发达的古代,女儿嫁到他处,很少有照顾娘家亲人的机会。而缺少儿子的户,自然有许多的现实问题,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以及社会威望上,都是这样,这当然使人们更期望自己有儿子孙子。这种情况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地变化,象今天的城市中,年轻人都有自己的工作,父母对子女,无论是居住的远近还是照顾的方便与否,都没有多少差别。尤其是女儿心细,为父母考虑得更周全,所以,从父母一方考虑,生男生女都差不多了。但是,我们看到,在一些欠发达的农村,重男轻女的问题还是有的,甚至是严重的。这除了思想教育的因素以外,很大程度上还是农村的社会现状造成的,只有彻底改变了这种现状,才能从根本上实际计划生育的目标。  原文:  ??  ??苏州木渎镇,有女夜坐庭中,忽星殒中颅,仆地死。其父母老而无子,止此女。哀呼急救,移时始苏,笑曰:“我今为男子矣!”验之果然。其家不以为妖,而窃喜其暴得子也。奇已  ??  译文:  ??  ??苏州木渎镇,有个女子,夜间坐在庭院中,忽然被殒石砸中头颅,倒在地上死了。她的父母老了,没有儿子,只有这个女儿。父母亲悲痛呼喊,急忙施救。过了一段时间,这个女子才苏醒过来,笑着说:“我现在是男子了!”,经过查验,她果然成了男子。她家里的人不以为妖,却暗暗惊喜于自己突然得到了儿子。这件事真是奇特啊!
  粗品聊斋之《周三》  ??品评:  ??通过这个故事,我看到了象周三这样的善狐义狐助人的情况。  ??狐类似人类。人的思维造出来的超现实的物种大致有三类。一类是神,一类是鬼,还有一类就是狐。神(包括仙)是善的,美的,亲人护人的,受人尊敬和崇拜的。鬼是恶的,凶的,吃人害人的,被人恐惧和排斥的。这两类,几千年来在人们心目中都有,并且形成了两大基本对立的超现实的世界。后来,一些人在这两大种类之外,又创造了狐类。狐类没有前两类善恶的界限分明,反倒与人类有更多的相似。  ??无论神界、鬼界、还是狐界,都是比照人间造出来的。虽然人们力图使这三界奇上加奇,但,还是脱不了人类的影子。正象鲁迅先生说过的,神鬼再怎么画,也有鼻子有眼,只不过比人多一只还是少一只,长的地方不同罢了。或许是人们对自己种类的生活见多了,看厌了,才有意造出这些超自然物类。或许是人们把在人间不能实现的想法,寄托在自造的异类身上。或许是人的梦本来就具有编造异境的能力。反正,神也好,鬼也好,狐也好,人们编了,信了,传播了。  ??明代的《西游记》,能把那些个佛界、天界、鬼怪界写得活灵活现,清代的蒲松龄当然能够借鉴和整理民间的一些传说,造出一套狐类体系。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自古以来,别管什么作品,写神也好,写鬼也好,写狐也好,都是借超自然的物类在写人间的事。如果不是这样,那作品对人间的意义也就不大了。《西游记》里的天宫,也和人间的朝庭一样的体制。龙宫的男女,也有人间一样的七情六欲。不仅这些,直接写人间事的,也有这种情况。比如现代的一些古装戏,穿着古式衣服的演员演的故事,想说的未必不是对现实社会的看法。  ??世间有好人也有坏人。狐类有善狐也有恶狐。这个故事中,扰乱张太华家的就是劣狐,而帮张太华家将劣狐驱除的周三就是善狐。如果脱下胡二爷、周三狐的色彩,他们与人又有什么两样?你看吧,胡二爷和周三,他们与人住在一起,互通吊贺,礼数相同,性情相同,完全一样的。  ??凡事要具体地看,不可有所偏颇。就说这个故事涉及的张太华家能不能让狐住下的事吧,开始,张太华也曾认为,易暴制暴,驱走一狐又来一狐,很有顾虑呢。但后来想通了以后,还是接受了善狐周三的帮助并心甘情愿地以宾客待他。这就说明,不能一味地排外。由此,我们想到对外开放,想到借用外力。自力更生,靠自己的力量战胜一切困难当然好。但,有些困难需要借点外力。社会是联系的,万物都不是孤立的。与外界发生这样那样的关系,这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关键的是要看在什么样的状态下发生关系。因借外力而害了自己的事,绝对不可以办。一八四0年以后的中国在帝国主义逼迫下的开放,是一种屈辱的开放,那样的外力,就象住在张太华家的恶狐,造成的只有损害。但,张太华后来借周三的力量驱走了劣狐,他家也由此得到了安宁,如果不是周三,这安宁他就实现不了。我们现在实行的开放,是我们为了实现本国的发展而自主决定的,对我们是有利的,看上去也是与外国人打交道,但性质与当年已经不同。再如印尼海啸、巴基斯坦地震,许多国家伸出援助之手,友好国家的援助,对他们恢复灾后重建都有好处的,所以,他们也没有拒绝。中国与非洲国家建立长期友好的战略伙伴关系,个别西方人说是“新殖民主义”,那完全是一种误会。当年西方殖民主义者入侵和控制非洲,目的是掠夺那里的资源,剥削那里的人民。而我们与非洲建立合作关系,为的是互助互惠,共同发展,绝不能与殖民主义相提并论。助人者,看其动机,动机善则结果善,动机恶则结果恶。外观看似相同的东西,往往因内在因素的迥异而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  ??狐,也与人一样,有无故扰人的,也有靠实力吃饭的。为人服务,从中得一份尊敬和报酬。周三就是靠自己驱除劣狐让服务对象保持安定秩序的功劳而住在张太华家。  ??总而言之,狐如人,有善有恶。恶者害人,善者助人。如周三这样的善者讲义气者,足可以当朋友。  ??从艺术表现上,感到前半部人物和事件有些乱。或许是讲故事的人就是这样讲的,或许是蒲公写得匆忙没有更多加工,或许是想有意造成曲折离奇的效果却没有把握好。前面提到的州君诸生胡二爷,都只是中间环节,不写他们,让张太华直接从隶人那里得知并接触周三,会更显得干净利落。  ??原文:  ??泰安张太华,富吏也。家有狐扰,不可堪,遣制罔效。陈其状于州尹,尹亦不能为力。时州之东亦有狐居村民家,人共见为一白发叟,叟与居人通吊问,如世人礼。自云行二,都呼为胡二爷。适有诸生谒尹,间道其异。尹为吏策,使往问叟,时东村人有作隶者,吏访之,果不诬,因与俱往。即隶家设筵招胡,胡至,揖让酬酢,无异常人。吏告所求,胡曰:“我固悉之,但不能为君效力。仆友人周三,侨居岳庙,宜可降伏,当代求之。”吏喜,申谢。胡临别与吏约,明日张筵于岳庙之东,吏领教。  ??胡果导周至。周虬髯铁面,服裤褶。饮数行,向吏曰:“适胡二弟致尊意,事已尽悉。但此辈实繁有徒,不可善谕,难免用武。请即假馆君家,微劳所不敢辞。”吏转念去一狐,得一狐,是以暴易暴也,游移不敢即应。周已知之,曰:“无畏。我非他比,且与君有喜缘,请勿疑。”吏诺之。周又嘱:“明日偕家人阖户坐室中,幸勿哗。”吏归,悉遵所教。俄闻庭中攻击刺斗之声,逾时始定。启关出视,血点点盈阶上;墀中有小狐首数枚,大如碗盏焉;又视所除舍,则周危坐其中,拱手笑曰:“蒙重托,妖类已荡灭矣。”自是馆于其家,相见如主客焉。  ??译文:  ??泰安的张太华,是个很富裕的官府办事员。他家中有狐骚扰,不堪忍受,派人制裁也不凑效。就把情况报告了府里的长官,长官也无能为力。当时,州城东边也有一个狐怪住在村民家,大家都见过,那狐怪是个白发老头。老头与当地居民相互参加喜忧事,各种礼数都和世人一样。白发老头自称排行老二,所以大家都喊他胡二爷。正好这个时候有个读书人来拜见州里的长官,说话间提到胡二爷的奇异。州官给张太华出主意,让他去问那个胡二爷。当时东村有在官衙当下差的人,张太华去问他,从他那里知道关于胡二爷的说法不虚,就与这个下人一起去见胡二爷,并在这个下人家设筵把胡二爷请来。胡二爷来了以后,作揖礼让应酬之事,与平常人没有两样。张太华把求告的事说了,胡二爷说:“对解除狐怪骚拢的事,我当然知道,只是不能为你出力。我的朋友周三,在岳庙里暂时住着,应当可以降伏在你们家扰乱的狐怪,我会替你们求他的。”张太华很高兴,对胡二爷表示感谢。胡二爷在临别的时候与张太华约定,第二天在岳庙的东边设置筵席,张太华答应按他的指点办事。  ??在约定的时间,胡二爷果然领着周三来了。周三胡须刚硬,脸色铁黑,穿的裤子有褶。酒过三巡,周三对张太华说:“刚才胡二弟把你的意思给我说了,这个事情我都知道了。只是,这类狐怪结帮结伙,没办法好好地给他们讲道理。要降伏他们,难免要动武力。请你这就把我接去,住到你们家。至于降狐,区区小事,我不敢推辞。”张太华转念想,除掉一个狐,又来一个狐,这就是以暴易暴啊。他一时游移不定,不敢马上答应。周三看出张太华的这个心思,就对他说:“不怕。我虽然也是狐,但绝不是他那类的,况且我与你有喜缘,请不要怀疑。”张太华这才答应。周三又嘱咐说:“明天你带着家里的人关上门坐在屋子里,千万别咋呼。”张太华回去后,完全按周三说的办。不久,听到庭院中有攻击刺斗的声音,过了一段时间才安定下来。打开门拴出来看,见到台阶上满是点点滴滴的鲜血;有几颗小狐怪的头,象碗盏那样大小;再看打扫好的房舍,周三正襟危坐在其中,对张太华笑着说:“蒙你的重托,妖类已经扫荡灭除了。”从此,周三客居在张太华家,他们相互之间,一如人世间的主宾关系。
  路过……  
  粗品聊斋之《钱流》  ??品评:  ??此文可以给人这样的启示:天下不会掉馅饼,发财的梦想谁都可能有,但那不一定现实。那些不切实际的幻想,随时都会破灭,只有实实在在抓自己手中的东西,才是真实管用的,耽于幻想,不如自己发愤努力,靠自己的努力去开辟生活的道路。  ??譬如贪污犯,一下子贪污成百上千万的钱财,看上去拥有很多,一但受到法律的追究,就会一无所有。有个很有名的案子,银行的一个职员贪污金条六十多斤,在家里存放了十多年,最后事发,最终上了断头台,那些金条一块不少的都收归国库。这十年中,贪污者看金条,与聊斋上说“钱流“何其相似。  ??追求钱财是这样,追求其他的目标也是这样,物不同而理一致也。就象周易解卦,卦筹组形,而象辞爻辞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解释,卦,只是给人一种生发理解的引子罢了,聊斋的文字,也有这样的作用。这本书,虽然说鬼论狐,记怪述异,但每一篇浪漫的内容背后,都有其关于人世生活的感悟与感慨在,这才是聊斋真正的文字之魂,是聊斋能够打动人给人以启迪的地方。有些篇幅,读聊聊数行字,却能产生学一大篇哲学著作所不能产生的功效。  ??原文:  ??沂水刘宗玉云:其仆杜和,偶在园中,见钱流如水,深广二三尺许。杜惊喜,以两手满掬,复偃卧其上。既而起视,则钱已尽去;惟握于手者尚存。  ??译文:  ??沂水的刘宗玉说:他的仆人杜和,在园中偶然见到有很多钱币象水一样流淌,深、宽大约有二三尺左右。杜和非常惊喜,用两只手满满地掬了一捧,接着又卧到流动的钱上面。不大一会站起来再看,钱币却都没了,只有握在手里的尚存。  ??
  粗品聊斋之《单父宰》  品评:  此篇,一个标题下,写了两则笑话。两则笑话有所不同:一个写儿子把父亲给骟了,一个写老公把媳妇给休了。儿骟父的原因是他娶了少妇,夫休妻的原因是她生理异常。但两则笑话也有共同点:都因超出常规之事引起,都与性有关,都有所讽喻,都有所调侃。或许正是考虑到这一点,蒲松龄才把二者放在一篇之中。  通过笑话本身,我们可以看到:儿骟父的笑话,表现了在封建社会一些家庭成员之间,尤其是兄弟之间争夺利益的残酷性。两兄弟为了使父亲不分散对儿子的宠爱,不出现更多的人分父亲的财产,竟然干出割掉父亲睾丸这样既残忍又荒唐透顶的事来。老公休掉妻子的笑话,则表现了封建时代的婚姻,并不以能不能过性生活为基础,而是非常强调生儿育女传宗接代。  但,我们看到,蒲氏的关注点在于讽喻。子骟父这则,似乎是在调侃青州的长官。单父为春秋地名,治所在今山东单县南,“宰”就是长官。孔子的弟子宓子贱在单治理得很好,后世常以单父比喻那些有政绩的官员。这里,蒲氏借 “单”与“骟牲畜”之“骟”同音,拿青州长官开涮,其意说白了就是:你以为自己是很有德政的单父那样的好官啊?狗屁,不过象劣子骟父那样!不知蒲氏写此作的背景如何,或者有个与青州长官熟识的人开过这样的玩笑,后来讲给了蒲氏。如果青州长官确实不是个好官,那这则笑话就讽剌得厉害了!如果青州长官是好官,那或许就是与蒲氏熟识,大家开个玩笑。生活中,熟人调侃,开这类玩笑的也不少。比如有个朋友为了编排姓陈的熟人,就讲了这样一个故事:皇帝带着妃子出征,路上性欲起来,就让一个大臣垫在身上权当被褥,皇上一时没有找准地方,触到了大臣的屁股,大臣叫喊起来:皇上,操着老臣(老陈)的腚了!听了这则笑话,陈姓熟人气得直瞪眼。夫休妻这则,或许就是讽剌家庭做事偏颇,不按常理办理,则家庭不会完美。这或许就象《红楼梦》中有人给老太太讲“心找不到,因为长偏了”是一样的效果。  如果是有意编的笑话,这社会意义也不大,没有更深沉的东西。象儿子将父亲睾丸割去的事,真有些离谱,世间恐怕难找。  有人说“这两则笑话说明聊斋中有低级下流之作,代表了这部书中糟粕。此类作品,文词貌似雅驯,实则无聊透顶”。古往今来,人活一辈子,时时刻刻都很高雅,一句随意的话都不说,这样的人是很少的。一般,总会听到些或自己也跟着讲点不太雅但很逗笑的笑话。尤其是青年男子在一起,这种情况就更多。当然,这些笑话,也真是格调不高。只是,有些人还津津乐道。按说,几个相熟的人在一起,说笑一番也就过了,如果把这些内容写到可以广泛传播的文学作品中,就应当考虑到是不是有伤大雅了。  蒲氏偶尔写到他搜集的这种笑话,充其量算是开了先河。后来的文学作品中涉及这种内容的,比他有过之而不及。至于现在的媒体上,尤其是网上,那更是充斥着各种不健康的内容。如果说这两则笑话只是为了调侃,那些网上的文字和图片就是色情了。打开一些网站,很容易看到关于脱衣,关于性,关于男女交欢的内容,不只有文字,而且有图片,更有视频。不只有,而且很多。如今的社会不知道怎么了,浮躁得以色和性为调料,好象没有这些就活不下去似的。有些人,为了达到以性惑人的目的,把本来风马牛不相及的事,也拉得与裸有关系,宣传防治疾病也裸,搞个体育项目也裸,朗读诗歌也裸。以前女子裸前臂就有人看不惯,现在呢,裸了上臂不过瘾,接着裸个半胸,非把奶子露半个。也有的,直接裸生殖器官,写文章用这类的标题,发图也往这上面扯,似乎把那两个器官放在放大镜和显微镜下终日守着才过瘾。这是一种很不好的风气,令人忧虑的是,好久了,我们煞不住这歪风,这歪风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盼望着,扫黄打非,来一次彻底的整治。  与现在的“黄风”比,蒲氏这样的表达,充其量算个懵懂无所知的小儿科,所以,我们在彻底清除黄色网页之前,就不要非难蒲老头子了。  原文:  青州民某五旬余,继娶少妇。二子恐其复育,乘父醉,潜割睾九而药糁之。父觉,托病不言,久之创渐平。忽入室,刀缝绽裂,血溢不止,寻毙。妻知其故,讼于官。官械其子,果伏。骇曰:“余今为‘单父宰’矣!”并诛之。  邑有王生者,娶月余而出其妻。妻父讼之。时淄宰辛公,问王何故出妻。答云:“不可说。”固诘之,曰:“以其不能产育耳。”公曰:“妄哉!月余新妇,何知不产?”忸怩久之,告曰:“其阴甚偏。”公笑曰:“是则偏之为害,而家之所以不齐也。”此可与“单父宰”并传一笑。  译文:  青州有个居民,已经年过五旬,却在妻子死了以后娶了个小媳妇。两个儿子怕父亲再和这个青年后妈生育小孩,就趁父亲喝醉的时候,偷偷地把他的睾丸割了下来,然后涂抹了一些药物。父亲知道以后,假托有病没有明言,时间长了伤口也就好了。父亲有一天忽然与小媳妇行房事,造成刀缝绽裂,流血不止,不久就死了。父亲的小媳妇知道这事的原因以后,就告到官府。官员将两个儿子囚禁,上了械具,儿子果然招供了。于是,官员惊骇:“我现在真的是‘单父宰’了啊!”他把老汉的两个儿子一并处死了。  城邑城有个王生,刚结婚一月多就把妻子休了。他的岳父向官告他。当时淄博的长官辛公,问王生为什么休。王生回说:“没法说。”辛公一定要问个明白,王生才说:“因为她不能生孩子。”辛公说:“瞎说啊,刚结婚一个多月的新媳妇,怎么知道她不生育?”王生忸怩了好久,告诉辛公说:“这个媳妇的阴道长得很偏。”辛公笑着说:“这就是偏的危害,成了一个家庭不能完美的原因。”这则故事,可以与“单父宰”那个故事一并传播,供人们一笑。
  粗品聊斋之《细侯》  品评:  通过此篇,我们看到两点:第一点,写得全是人间之事,没有超现实的狐怪出现。这说明《聊斋志异》虽然许多篇什都涉及狐怪,但不是每篇都有。第二点,此篇所写故事脉络,与古代话本或戏曲中的爱情故事有相似之处,比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卖油郎独占花魁》等。作者从中提炼的主题,说明在青楼女子中也有内心高雅重情重义的人,他们这种品质一旦表现出来,往往令常人自愧不如。这说明,聊斋的写作精神与古人是一脉相承且有自己特色的。  细侯,虽身坠青楼,但向往常人的生活,追求高雅的趣味,爱慕有文化的书生。虽然满生贫,满生屡遭磨难,满生不能给他锦衣玉食荣华富贵,但她觉得,能与满生在一起,一片地,几间屋,“闭户相对,君读妾织,暇日诗酒遣怀,千户侯何足贵!”这是他们爱情的思想基础。也正是有了这样的基础,细侯才一次次回绝了富人的求婚,坚定地等满生回来。细侯的一段话很能说明问题:“满生虽贫,其骨清也;完备龌龃商,诚非所愿。”  可是,生活总是复杂的,那些为富的,有一些就心存不仁。象贾某,向细侯求婚不得,就偷偷到羁押满生的湖南,以钱财贿赂当事官吏,让人家长久地囚禁满生,回来散布满生已死的假消息,以欺瞒达到迎娶细侯的目的。嫁后一年有余,在满生回来后,细侯才知道事实的真象。此时虽为贾某生有一子,仍然心归满生,并且“乘贾他出,杀抱中儿,携所有亡归满;凡贾家服饰,一无所取。”这里,真有点关公强辞曹操归汉营的味道。蒲氏最后叹道:“必杀子而行,未免太忍矣!”我们说,细侯这样做,最大的考虑,还是对贾某欺害满生、骗其婚姻的报复,从这个角度看,子虽不当杀,但杀之也有情可原。(从法律的角度看,无论如何,杀人都是重罪。但法官量刑时,也会考虑到情节。象义愤杀人,就比恶意杀人要判得轻些。这封建时代量刑的尺度掌握得也太宽,杀人者怎么就没事呢?如果是轻微的妨碍治安的问题,还可以体谅其作案原因而批评教育以观后效,杀人者不究,就不行了--这是题外话)。  在古代,往往把文人与商人对立着写,这是古人观点的局限性。他们认为,文人代表着正义,是高贵的,而商人则唯利是图。所以,总会自觉不自觉地把“商”和“奸”缠在一起。在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现代,这种观点从总体上改变了。文人有文人的优点,商人也有商人的长处。不可以用一类人而否定另一类人。但,我们也应当看到,一般来讲,文人,更多的追求一种高雅情调,讲求社会的理想。而有些商人,由于出身、文化、交往等方面的原因,则更多地从“利”字上考虑。当然,文人中也有无行的,商人中也有清高的。商而雅者,更是难得。  我们把目光锁定在高雅的文人和以利欺人的商人身上这一小范围上,就可以大胆说话了。细侯多么可爱啊,他的内心充满着对龌龊商人的鄙视,和对中国几千年来追求的田园牧歌式的理想生活的追求,他是个奇女子,重性重义,有性格,有魄力,有决断之魂。  细侯,是很值得我们尊敬的。  原文:  昌化满生,设帐余杭。偶涉廛市,经临街阁下,忽有荔壳坠肩头。仰视,一雏姬凭阁上,妖姿要妙,不觉注目发狂,姬俯哂而入。询之,知为娼楼贾氏女细侯也。其声价颇高,自顾不能适愿。归斋冥想,终宵不枕。明日,往投以刺,相见,言笑甚欢,心志益迷。托故假贷同人,敛金如干,携以赴女,款洽臻至。即枕上口占一绝赠之云:“膏腻铜盘夜未央,床头小语麝兰香。新鬟明日重妆凤,无复行云梦楚王。”细侯蹙然曰:“妾虽污贱,每愿得同心而事之。君既无妇,视妾可当家否?”生大悦,即叮咛,坚相约。细侯亦喜曰:“吟咏之事,妾自谓无难,每于无人处,欲效作一首,恐未能便佳,为观听所讥。倘得相从,幸以教妾。”因问生:“家田产几何?”答曰:“薄田半顷,破屋数椽而已。”细侯曰:“妾归君后,当常相守,勿复设帐为也。四十亩聊足自给,十亩可以种黍,织五匹绢,纳太平之税有余矣。闭户相对,君读妾织,暇则诗酒可遣,千户侯何足贵!”生曰:“卿身价约可几多?”曰:“依媪贪志,何能盈也?多不过二百金足矣。可恨妾齿稚,不知重资财,得辄归母,所私者区区无多。君能办百金,过此即非所虑。”生曰:“小生之落寞,卿所知也,百金何能自致,有同盟友令于湖南,屡相见招,仆因道远,故惮于行。今为卿故,当往谋之。计三四月,可以复归,幸耐相候。”细侯曰:“诺。”生即弃馆南游,至则令已免官,以挂误居民舍,宦囊空虚,不能为礼。生落魄难返,就邑中授徒焉。三年,莫能归。偶笞弟子,弟子自溺死。东翁痛子而讼师,因被逮囹圄。幸有他门人,怜师无过,时致馈遗,得以无苦。  细侯自别生,杜门不交一客。母诘知故,而志不可夺,亦姑听之。有富贾慕细侯名,托媒于媪。务在必得,不靳直。细侯不可,贾以负贩诣湖南,敬侦生耗。时狱已将解,贾以金赂当事吏,使久锢之。归告媪云:“生已瘐死。”细侯不信。媪曰:“无论满生已死,纵或不死,与其从穷措大以椎布终也,何如衣锦而厌粱肉乎?”细侯曰:“满生虽贫,其骨清也;守龌龊商,诚非所愿。且道路之言,何足凭信!”贾又转嘱他商,假作满生绝命书寄细侯,以绝其望。细侯得书,朝夕哀哭,媪曰:“我自幼于汝,抚育良劬。汝成人二三年,所得报日亦无多。既不愿隶籍,又不肯嫁,何以能生活?”细侯不得己,遂嫁贾。贾衣服簪环,供给丰侈。年余,生一子。  无何,生得门人力,昭雪出狱,始知贾之锢己也。然念素无嫌隙,反复不得其由,门人义助资斧得归,既闻细侯已嫁,心甚激楚,因以所苦,托市媪卖浆者达细侯。细侯大悲,方悟前此多端,悉贾之诡谋。乘贾他出,杀抱中儿,携所有以归满;凡贾家服饰,一无所取。贾归,怒讼于官。官原其情,竟置不问。嘻!破镜重归,盟心不改,义实可嘉。然必杀子而行,未免太忍矣!
  粗品聊斋之《向杲》  品评:  看完这篇,我想到四点:  一是本文讲了一个家人报仇的故事。报仇,这是必然的。尤其是在古代,更是如此。这体现了个体对家庭和群体的依赖关系。一个人在社会上显得太渺小了,需要借助家族和朋友的力量。在各种雪耻洗冤事件中,以家庭血亲报仇最多,比如子报父仇,弟报兄仇。《水浒传》中的武松斗杀西门庆,就是很典型的弟报兄仇。向杲这篇故事,也是弟报兄仇。  二是报仇事件很能震憾人。向杲给兄长报仇,面临着许多艰难和凶险。庄公子防备森严,还特意聘请了善射的焦桐当保镖。向杲想遇到庄公子,必须长时间埋伏在山间丛莽中。守候过程中,遇到过暴雨和冰雹,受到的苦处可想而知。但是,这都没有动摇他为兄报仇的意志,只要有一口气,他就坚决为向晟洗冤。果然,他最后变成一只老虎,将那庄公子吃掉,这使故事更加显得壮烈。  三是体现了精神胜利法。弱者找强者报仇,处于不利的境地,总要想些奇招才能办到。在现实的力量办不到的情况下,就会向内心发展,在虚幻中寻求惩治对方的办法,借以抚慰自己的灵魂,缓释内心的压力,求得心理的平衡。比如阿Q,在遭人欺负后就很会用精神胜利法。其实,精神胜利法,几乎每个人都会有。不只在报仇的时候,在任何苦于走出困境的时候都会出现。比如,农民割庄家累了的时候,就会梦想有种机器,象小鸟那样在田野里飞几趟,轻轻地用镰刀将一垄一垄的麦子割下来。向杲这篇的实质,就是精神胜利法,这精神胜利法,是当事人、聊斋作者和许许多多世人共有的。  四是表面的仇杀背后,有着鲜明的事非。这个故事,表面看来,庄公子杀向晟,向杲杀庄公子,是一报还一报,但仔细分析,理在向家一方。虽然向晟和庄公子都喜欢波斯,但波斯只愿嫁向晟为妻而不愿嫁庄公子为妾。后来向晟已经以正式程序与波斯建立婚姻关系,就在向晟迎娶波斯的路上,向公子还带人去骂,并把向晟打死,这就是标准的恶人办坏事,伤天害理了。  向杲杀庄公子,为自家的兄长报仇,首先带有为冤者伸张正义的性质。其次,他是在向官府告发,官员因受了庄公子的好处而置之不理的情况下,才孤注一掷,走向自行解决之路的。这一点,与武松杀西门庆相似。武松也是在看到官员因西门庆买通了官员,官员推诿不办的情况下才出手自己解决的。用我的话说,这是“官府不做公权事,壮士自报私户仇”。也正是在这个角度上看问题吧,蒲松龄才为这类报仇的人梦想出一条杀人而不受治罪的路子,所以,他在故事的最后感叹道:“借人之杀以为生,仙人之术亦神哉!然天下事足发指者多矣。使怨者常为人,恨不令暂作虎!”  原文:  向杲字初旦,太原人,与庶兄晟友于最敦。晟狎一妓,名波斯,有割臂之盟,以其母取直奢,所约不遂。适其母欲从良,愿先遣波斯。有庄公子者,素善波斯,请赎为妾。波斯谓母曰:“既愿同离水火,是欲出地狱而登天堂也。若妾媵之相去几何矣!肯从奴志,向生其可。”母诺之,以意达晟。时晟丧偶未婚,喜,竭资聘波斯以归。庄闻,怒夺所好,途中偶逢,大加诟骂;晟不服,遂嗾从人折棰答之,垂毙乃去。杲闻奔视,则兄已死,不胜哀愤。具造赴郡。庄广行贿赂,使其理不得伸。  杲隐忿中结,莫可控拆,惟思要路刺杀庄,日怀利刃伏于山径之莽。久之,机渐泄。庄知其谋,出则戒备甚严。闻汾州有焦桐者,勇而善射,以多金聘为卫。杲无计可施,然犹日伺之。一日方伏,雨暴作,上下沾濡,寒战颇苦。既而烈风四塞,冰雹继至,身忽然痛痒不能复觉。岭上旧有山神祠,强起奔赴。既入庙,则所识道士在内焉。先是,道士尝行乞村中,杲辄饭之,道士以故识杲。见杲衣服濡湿,乃以布袍授之,曰:“姑易此。”杲易衣,忍冻蹲若犬,自视则毛革顿生,身化为虎。道士已失所在。心中惊恨,转念:得仇人而食其肉,计亦良得。下山伏旧处,见己尸卧丛莽中,始悟前身已死,犹恐葬于乌鸢,时时逻守之。越日,庄始经此,虎暴出,于马上扑庄落,龅其首,咽之。焦桐返马而射,中虎腹,蹶然遂毙。  杲在错楚中,恍若梦醒;又经宵,始能行步,厌厌以归。家人以其连夕不返,方共骇疑,见之,喜相慰问。杲但卧,蹇涩不能语。少间,闻庄信,争即床头庆告之。杲乃自言:“虎即我也。”遂述其异,由此传播。庄子痛父之死甚惨,闻而恶之,因讼果官以其诞而无据,置不理焉。  异史氏曰:“壮士志酬,必不生返,此千古所悼恨也。借人之杀以为生,仙人之术亦神哉!然天下事足发指者多矣。使怨者常为人,恨不令暂作虎!”  译文:  向杲,字初旦,太原人,他与庶母生的哥哥向晟感情最好。向晟泡了一个娼妓,名子叫波斯,二人秘定婚约,因为波斯的老鸨要很多赎身钱,他们的约定没能实现。这次正好老鸨也想从良,希望先卖出波斯。有个庄公子,平时对波斯很好,请求拿钱赎出波斯为小老婆。波斯对老鸨说:“既然咱们愿意一同离开这火坑,就要跳出地狱而登天堂。如果我当人家的小老婆,跟现在有多大区别!如果妈妈肯听从小女的愿望,把我卖给向生为妻就行了。”老鸨答应她,把这个意思转达给向晟。当时向晟丧偶未婚,很高兴,拿出所有的资金聘波斯当他的媳妇。庄公子听说这事,恼怒向晟夺去他心仪的人,在路上遇到向晟他们,大肆辱骂;向晟不服,庄公子就唆使一同来的人拿棍棒打他,直把向晟打得快死了才走。向杲听说后跑去看,他的兄长已经死了。向杲非常哀伤气愤,把情况写了状子去州里去告状。庄公子各处贿赂公人,使得向家有理得不到伸张。  向杲心中窝火,又没有办法控告申诉,就想在路上把庄公子杀了。每天怀揣利刀埋伏在山路草莽中。时间一长,此事渐渐泄露。庄公子知道向杲的图谋后,每次出去都戒备甚严。听说汾州有个叫焦桐的,勇敢而善射,就用许多金钱聘焦桐为保镖。向杲虽然无计可施,但仍然每天守候着。这一天,刚埋伏下,天上突然下起暴雨,衣服都湿了,冻得人直打寒战。接着暴风刮起,又下冰雹,砸得向杲身上麻木都不知痛了。山岭上旧有山神祠,向杲勉强爬起跑过去。到了庙里以后,看到认识的道士在里面。此前,这个道士曾在村中行乞,向杲给过他饭吃,所以道士认识向杲。道士见向杲衣服湿透了,就把布袍给他。说:暂且换上这个。”向杲换上衣服,忍着寒冷像条狗那样蹲在那里,这时,他看到自己立时长出了毛皮,身子变成了老虎。这个时候,道士已经没有踪影了。向杲心中又惊又遗憾,转念一想:如果能找到庄公子吃了他的肉,这办法也很好。于是,他就下山埋伏在老地方。他看见自己的尸体卧在丛莽中,才领悟到自己的前身已经死去。怕尸体被天上的乌鸦老鹰给吃了,就时时巡逻守护着。过了一天,庄公子经过这个地方,老虎猛然奔出,从马上把庄公子拉下,把他的头咬下来,咽在肚子里。焦桐回过马头对老虎射箭,射中老虎的肚子,老虎倒地而死。  向杲迷迷乎乎的,就象在作梦;又过了一夜,才能迈步,病恹恹地回到家里。家人因为他几夜不回,正在惊异,见他回来,高兴地慰问他。向杲只能卧着,张口艰难,不能说话。很快,家人听说了庄公子被老虎咬死的消息,争着到床前告诉他。向杲自已说:“这虎就是我啊。”于是讲述了当天的奇异情况,从此这事就传播开来。庄公子的儿子感到于父亲死得惨,听说以后痛恨向杲,因而告到官府。官员因这事荒诞而没有证据为由,不予受理。  异史氏说:“壮士实现自己的目标,必定不能活着回来,这是千百年来人们所悼念和感到遗憾的。向杲借外力杀人而能活着,这仙人的法术也真够神奇的啊!然而,天下令人发指的事多了。却让有怨恨的一直是人,遗憾的是老天不让他们暂作老虎!”
  粗品聊斋之《毛大福》  品评:  ??  ??看到这篇故事,我想到了以下几点:  ??一是这篇也是“志异”,但这“异”,不在鬼,不在狐,而在狼。这说明,聊斋写狐虽多,但不只写狐,他的志异,是多方面的。象《向杲》那篇,就写了虎。  ??二是一反人们对狼的恶感,表现了狼的机智,这与狼的自然本性是一致的。狼为了请毛大福去给母狼疗伤,当路请他,“略曳袍服”,“毛行又曳之”,毛大福在被官府怀疑劫了别人的钱财找狼证明清白时,“狼见毛被絷,怒奔隶”,“以喙拄地大嗥;嗥两三声,山中百狼群集,围旋之”,“狼竞前啮絷索,隶悟其意,解毛缚,狼乃俱去”。为了给官府提供卖柴人盗杀银商宁泰的线索,在官吏出行的路上,“一狼衔敝履委道上。官过之,狼又衔履奔前置于道。官命收履,狼乃去。”这都是狼机智的表现。  ??三是突出了狼的“义”字。这“义”,表现在狼不白受别人的恩惠。请毛大福给母狼看病,还要给财物,这体现了一种公平合理的观念。毛大福给母狼看完病,它们看天晚,还专程送毛三四里,遇不知情的狼要咬毛大福时,送行的狼就急着给同伴表明情况,很好地保护了毛大福。为了给毛大福澄清事实,他们勇敢地站出来,让官吏们搞清真像。后来,还主动向官府提供真凶线索,使毛大福得以洗清名声,使卖柴人得到应有的惩罚。这说明它们敢做敢当,敢仗义行事,具有豪侠之气。  ??为了充分体现狼讲公平,讲道理,讲义气,蒲松龄讲完这个故事以后,又讲了一则狼送鹿肉报答帮助母狼生子的老婆婆的故事。加上这些内容,这篇所要表达的主题就非常足了。  ??聊斋说仙也好,说鬼也好,说狐说虎说狼也好,都是说给人看的,很多都是比喻人的。蒲氏笔下的不少动物,真象电视剧《聊斋》中唱的那样:“神狐鬼怪倒比那正人君子更可爱!”  ??他们表现出来的品格,令许多人汗颜。那些在德行上、为人处事上有这样那样缺点毛病的人,真该向这些鬼狐狼犬学习学习。  原文:  ??  ??太行毛大福,疡医也。一日行术归,道遇一狼,吐裹物,蹲道左。毛拾视,则布裹金饰数事。方怪异间,狼前欢跃,略曳袍服即去。毛行又曳之。察其意不恶,因从之去。未几至穴,见一狼病卧,视顶上有巨疮,溃腐生蛆。毛悟其意,拨剔净尽,敷药如法,乃行。日既晚,狼遥送之。行三四里,又遇数狼,咆哮相侵,惧甚。前狼急入其群,若相告语,从狼悉散去。毛乃归。  ??先是,邑有银商宁泰,被盗杀于途,莫可追诘。会毛货金饰,为宁所认,执赴公庭。毛诉所从来,官不信,械之。毛冤极不能自伸,惟求宽释,请问诸狼。官遣两役押入山,直抵狼穴。值狼未归,及暮不至,三人遂反。至半途遇二狼,其一疮痕犹在,毛识之,向揖而祝曰:“前蒙馈赠,今遂以此被屈。君不为我昭雪,回去搒掠死矣!”狼见毛被絷,怒奔隶。隶拔刀相向。狼以喙拄地大嗥;嗥两三声,山中百狼群集,围旋隶。隶大窘。狼竞前啮絷索,隶悟其意,解毛缚,狼乃俱去。归述其状,官异之,未遽释毛。后数日,官出行。一狼衔敝履委道上。官过之,狼又衔履奔前置于道。官命收履,狼乃去。官归,阴遣人访履主。或传某村有丛薪者,被二狼迫逐,衔其履而去。拘来认之,果其履也。遂疑杀宁者必薪,鞫之果然。盖薪杀宁,取其巨金,衣底藏饰,未遑搜括,被狼衔去也。  ??昔一稳婆出归,遇一狼阻道,牵衣若欲召之。乃从去,见雌狼方娩不下。妪为用力按捺,产下放归。明日,狼衔鹿肉置其家以报之。可知此事从来多有。  ??  译文:  ??  ??毛大福是个治疮的医生。一天,他做完手术回来,路上遇到一只狼,吐出一个包裹着的东西,蹲在路旁。毛大福拣起来一看,原来是用布裹着的几件金首饰。他正觉得奇怪的时候,狼上前欢跳,轻轻拽了拽他的衣袍,然后就离开了。可毛大福一走开,狼又来拽他。毛看这只狼没有恶意,就跟着狼走。不一会儿,到了狼穴。只见一只狼病卧着,仔细观察,见它的头上有一个很大的疮,已溃烂长蛆。毛大福懂了狼的意思,将蛆挑干净,按医法敷上药,然后走了。当时天色已晚,狼一直跟随着他。走了三四里,突然,有几只狼嗥叫着逼向他,毛大福十分害怕。为他送行的那只狼赶紧跑进狼群,好像对它们说话一样,众狼果真很快走散了。毛大福于是平安回到家。  在这之前,县里有个经营金银器的商人名叫宁泰,被强盗杀死在路上,没有可以追查的线索。毛大福出售金首饰时,被宁家认出,于是将他抓起来,送往公庭。毛大福诉说金首饰的来历,县官不相信,用脚镣手拷把他锁起来。毛大福受了冤屈,却又不能自己伸明冤情,只得请求宽限时日,让他去向狼询问。县官还算讲情面,便派两名差役押着毛大福进山,径直走到狼窝。不巧,狼没回来,三人只好往回走。走到半路,他们遇见两只狼,其中一只狼疮疤还在。毛大福认出了它,向它作揖祝告说:“前次承蒙馈赠,现在就因为这件事受到冤屈。你如果不为我昭雪,我回去就会被拷打而死。”狼见毛大福被捆绑着,愤怒地奔向差役。差役拔刀相对。狼用嘴抵着地面大嗥。嗥叫了两三声,山中百狼群集,包围着差役打转。差役十分窘迫。狼争着上前咬毛大福的绑绳,差役明白了它们的意思,便解开毛大福的绑缚,狼这才一起走了。差役回来讲述这件事的经过,县官也觉得奇怪,却没有马上释放毛大福。几天后,县官出行,一只狼衔着破鞋,丢在路上,县官走了过去,狼又衔着鞋子跑到前面放在路上。县官命令收起鞋,狼才走。县官回来,暗地里派人查找鞋的主人。有人传某村有个叫丛薪的人,曾被两只狼紧紧追逐,后来,狼衔着他的鞋走了。于是,县官派人将丛薪拘捕来认鞋,果然是他的鞋。经过审讯,丛薪招认是他杀了宁泰,并取走了宁的钱银,而宁藏在衣服下面的首饰,却没来得及搜寻,后来被狼衔走了。  ??从前有个接生婆,遇到一只狼挡道,狼牵着她的衣服好象想带她到哪里去。于是,接生婆就跟狼去了,到了地方,看到母狼正难产,分娩不下来。老婆婆用力给母狼拉了下来,幼狼产下以后,狼就把她放回来了。第二天,狼衔着鹿肉放在接生婆的家,来报答他。可见这类事从来就是有的。  ??
  @你的好友能给他开传送门^_^,如:@天涯论坛 难得的前排,技术贴mark  -------  哦?
  粗品聊斋之《义鼠》  品评:  《义鼠》这篇,文字不长,却写得很精,算是聊斋的名篇。题作“义鼠”,已将此篇的主旨表现得清清楚楚:就是为了赞扬老鼠的“义”。  这个“义”字,表现在对同伴的不离不弃上。那只老鼠已经被咬死蛇吞掉了,按说,活着的老鼠也没办法。强敌侵来,自然有遭灭顶之灾的。但,对于这只活鼠来讲,它还是不舍得,它要想办法把同伴的尸体要回来,回去好好安葬。一如人类打扫战场时,把阵亡的战友抬回来安葬。  事件看似简单,但仔细分析起来,还是很有嚼摸头的。写“义”是不用说了,但,如何写好“义”,则需要一番经营。老鼠心中有“义”,但,并不是所有的“义”字都能实现,这需要能力。那么,老鼠的能力体现在哪个地方呢?  首先,体现在它的机智灵敏上。老鼠和蛇是天敌,在这对天敌中,老鼠总是处于劣势。处于劣势的一方,要想战胜强势一方,只有靠机智。这老鼠也真够机智的:他懂得避实击虚,采取一种游击战术,打运动战,“敌进我退,敌退我进”,在敌方无法调转的时候狠狠地打击他、袭扰它,使它疲于奔命,前后不能相顾。  其次,体现在敏捷上。智慧是需要靠行动实现的。只在那里想,想得再好,也无济于事。游击行动中,老鼠靠的就是敏捷,转身灵便,奔跑迅速,我可以咬得着你,你却不可以追得上我。  在人类的战争中,敌我双方力强悬殊,强者不能最终取胜的例子也是很多的,因为事物是辩证的,强与弱只是相对的,有时还可能转化。象当年的
战场,象美国与越南的战争,美国看似强大,最终都没成胜利。即使是在近年的伊拉克,战争也不象美国起初设计的那样顺利。说到这里,真佩服国防大学的张召忠教授。当年美伊正在开战,张教授就断言:即使美国攻战了伊拉克,也并不就一定意味着美国胜利,因为,此后的抵抗运动一定很多,伊拉克人用游击、破坏等方式袭扰他们,美国人最终能不能在伊拉克立住脚还很难说。实践证明了张教授的说法,美国人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含苞待放的经典诗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