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出了小学开心麻花同学会,南麻的谁认识

用户等级:学前班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0 小时
<em id="authorposton16-9-25 08:38
查看: 9077
孩子明年上小学,想就选择双语,身边的妈妈朋友们都反对,说孩子太小,时间长了不在身边将来慢慢的有心事也不和我说了,我唯一纠结的就是怕孩子心理有问题,想问问有没有小学就在双语的同学或家长,真的是怎样一种体验?
用户等级:小学四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0 小时
<em id="authorposton16-9-27 09:13
我大学时候有北京的同学,那时候可能北京私立起步早,都是贵族学校吧,管理啥的要比一般私立还好。但是这几个同学很独,性格里总是有点可怪的地方,你说怪哪里,不知道。我一个表妹就在双语,他说孩子总是和老师亲,和爸妈有隔阂的。大部分父母选择私立是没办法,小学上私立和国外的教会学校一样。有的父母一个月才去一次。
我觉得这不是孩子适应不适应问题,是正常的孩子都能生存,也不是成才不成才问题,私立某些方面还是很不错的。主要是家长的责任问题,你觉得你能那么长不见孩子,你就送呗。
公立学校那么多,上不了一流的有一般的,家长是父母最好的老师,国家投入那么多资源建设了那么多公立学校为啥不去?
如果确实没选择,私立是托底的,有的私立可以接送,值得考虑。
从经济角度看,私立一年毛下来3万多,六年20万,加上租房子一年2万,六年12万。这30万可以买个40平米的学区房了,房子小,但是可以陪孩子,可以让孩子每天路上走走,看看日升日落。
读书是一方面,公立学校不会去宣传,私立是自主的,可以宣传。所以好多人把上不了好的公立作为自己送孩子去私立的理由。一部分人也跟风,说私立的种种好。就和呵呵孩子报学习班一样。都是父母在比较。
冷静一下,鞋大鞋小自己知道,不要太多看别人的。
用户等级:小学四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0 小时
<em id="authorposton16-9-27 09:19
下班再晚,回去可以看着孩子入睡,给孩子读读书,检查一下作业。每天看着孩子成长,把孩子培养完全交给钱和别人,孩子凭啥要去喜欢你?
那么多公共资源闲置,都去花钱读私立。这是不是一种跟风。
我也迷茫,不知道啥对啥错,但是总的原则就是自己努力,看着孩子。
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用户等级:小学三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0 小时
<em id="authorposton16-9-27 09:21
caisangzi_27 发表于
我大学时候有北京的同学,那时候可能北京私立起步早,都是贵族学校吧,管理啥的要比一般私立还好。但是这几你说的真好,我也觉得是这样。一个正常人都是会在不同的环境中求得生存的,那是人求生的本能,但心理健康不是一年两年三五年能看出来的,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好多成年人心理疾病都跟小时候的家庭环境和成长过程有关。既然你主要关心孩子的心理,就不要在小学的时候送他去私立。大人什么困难都能克服,但如果孩子关键的几年没有得到来自家庭的温暖,对他以后自身的生活是影响很大的。
用户等级:小学四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0 小时
<em id="authorposton16-9-27 11:12
家长帮是不错的,至少目前看不到太多商业东西。网上好多帖子真的多掂量一下。做过编辑的知道,一些没有利益的文章可能懒得写。所以前段时间说太原小升初公私比1:1,大家真的需要分辨一下。是不是有推手在里边?有的家长还说37不好,那是那个好呢。
再给大家举个例子,我高中同学,大学考试考的长治医专,后来专升本,考研,考博士。现在一家很好的公立医院骨干。人一生都要学习,私立公立都各有千秋。活到老学到老。都有工作的父母,你是不是觉得人的情商比智商重要?能力比知识重要?创造比刻板重要?小孩正是多元化发展的时候,都标准化去打造,总觉得是教育的悲哀。
用户等级:小学四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0 小时
<em id="authorposton16-9-27 14:41
提拉米苏阳阳 发表于
我家是这样,天天见面要求她这要求她那的,她会很烦,跟我顶嘴,我也是火爆脾气,这样必然每天冲突不断(因我问过好多上私立的,都感觉孩子回来以后感觉突然懂事了。就和我刚上大学第一次寒假回家,邻居见我说话做事,走时候说,**突然长大懂事了啊。
这是每个孩子都会有的过程,私立是让它提前了,更容易了。距离让孩子突然懂得了亲情的重要,所以分开也是教育的一种办法。私立具备这种优势,值得肯定。尤其孩子到了关键的初中三年,如果不学习,难管,家长应该毫不犹豫的送他去私立。
小学上私立还处于争论阶段,因为第一批的大样本还没成人,所以是好是坏还真难下结论。根据家长的情况定最好。
我四年级就离开妈妈到城里读书了,每次走的时候不敢回头,知道妈妈在哭,我一扭头也会忍不住,内向的我不知道忍不住会怎么样,所以基本是嗓子哽咽的疼的,胸口疼的离开的,去城里和姐姐爸爸一起的。但是离开了妈妈,独立性的确有,而性格有那么一段时间真的和城里在父母身边的不一样。很长时间对自己为人处世有负面影响。那时候,县城中学好,有好多周围县城的孩子都来寄读(记住是初中),现在他们也都全国各地了,这些人有个特点,男的大部分处理不好婆媳关系,因为自己也和父母合不来。
不知道这些是不是长远的影响,读一些名人的自传,好多是从教会学校长大的,个性都很突出。但是好多整个人生家庭关系都多多少少处理不好。
培养孩子真是一门学科,正好上午在参观钱学深老人家的纪念馆(图书馆),钱老父亲是教育家,母亲是大家闺秀,岳父是军人世家,读的都是好学校。所以真的为啥孟母三迁,好的学习环境重要,家庭熏陶更重要。
不要在起步线上落下,我觉得更多的是父母和孩子怎么一起起跑。我上学小学就换过三个。家长的努力真的对我的成长有决定性。
私立公立选择的犹豫正常,但是建议矛盾点应该在啥时候上,而不是应该不应该上。
想想我之所以成为30多人口的小乡村飞出来的所谓在老师口中的金凤凰,主要也是家庭经济条件的相对好点和父母的超前意识和不断努力。
一直想写一些关于孩子教育的文章,可惜自己孩子还小,还不知道自己做的是否好,加上生活压力,和好多父母一样在为上学苦恼中。所以没系统写过。
感谢家长帮这个平台,愿在大家努力下越做越好。
内什么,我懂你
金币 + 10&
谢谢你对家长帮的支持,也欢迎你分享更多的文章呢,大家一起来交流讨论
很多事情因为有了更多的争论,更多的观点,使得大家知道哪方面不足,从哪方面入手,也使得很多的事情有了更全面,更直观的感受和了解
用户等级:小学四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0 小时
<em id="authorposton16-9-28 19:13
不少父母由于工作忙,可能会送孩子上全托幼儿园,也有父母为了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集体意识,送孩子上寄宿学校。寄宿制到底好不好?尹建莉说:亲情是最好的营养品,家是最出色的学校,完整的家庭教育才是培养智慧的途径……
要培养一个出色的孩子,父母必须有这样的意识和自信:父母是最好的老师,亲情是最好的营养品,餐桌是最好的课桌,家是最出色的学校。
我认为孩子在读大学前都不应该寄宿。到了高中阶段,寄宿对孩子的负面影响会小很多,但仍然建议最好住在家里。
寄宿制下长大的孩子
是半个孤儿院儿童
关于孩子寄宿,赞成派认为可以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集体意识,反对派认为缺少家庭的温暖,不利于孩子的情感培养及智力发展。
我是明确反对寄宿制的,如果把孩子和父母隔绝开来,就可以锻炼出很强的自理能力;把孩子早早送入集体生活中,就可以有很好的集体意识、善于和人合作——按照这样的逻辑,孤儿院的孩子受到的早期教育应该是最好的。
事实上,在孤儿院长大的孩子大部分有较重的心理问题,自我意识和合作意识往往停留在较低层面——不是他们天赋不好,也不是保育员的工作不尽责,是他们被剥夺了正常的家庭生活和父母之爱,从小缺少家庭气氛滋养,缺少和亲人的情感及语言交流,以至于成年后在心理及能力方面表现出永久的缺陷。
脑神经科学已证实,早期情感发育不良,会直接损害大脑的正常发育,使其结构异常,造成无法逆转的病理性改变。在这方面,罗马尼亚曾犯过一个致命错误。
二战后,罗马尼亚人口锐减,政府规定每个育龄妇女至少要生4个孩子并可以送到政府出资的国家教养院集体抚养。此后先后有6万多名婴儿一出生就被送进教养院批量抚养。
这些孩子后来几乎都出现行为异常,大多数智力低下,情感发育不良,不会和人交流,无法形成对视和对话,独自坐在角落,不停地前后摇晃或不断重复某种刻板行为,对陌生人没有恐惧感,也没有沟通能力——这种情况,我们可以称之为“孤儿院现象”。
美国心理学家曾用猕猴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充分证明早年情感滋润对一个有思维的生命到底有多重要。
心理学家把一些幼小的猕猴和母亲隔离开来,在笼子里安装了两个“假妈妈”。其中一个用硬邦邦的钢丝做成,但胸口上有奶瓶,另一个妈妈用绵软的绒布包裹,但没有奶瓶。
按照“有奶就是娘”的常理推断,小猴子应该和有奶的“钢丝妈妈”更亲近。但小猴子只有饿了才靠近钢丝妈妈,一吃完奶,就回到了绒布妈妈身边。这个细节让我们看到小生命内心本能的向往和恐惧,它们对温暖的依恋和需求甚至超越了食物。
更令人警醒的是,这些猕猴成年后,大多数性情冷漠,不会交配或拒绝交配,不能正常融入集体生活中,走路也蹒跚不稳,甚至连叫声都不正常,永远处在猴子社会阶层的最下端。
即使通过人工办法让一些母猴怀孕,它们也对小猴冷漠无情,残忍虐待甚至咬死自己的孩子。
猕猴和人的基因有94%是相似的,它们身上反映的这种“孤儿院现象”说明,温暖的怀抱、慈爱的眼神、温柔的话语、肌肤相亲,是一个有智力的生命能正常成长所不可或缺的。
孩子从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必须依循成长秩序渐次展开,宛如一粒种子必须依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过程成长一样。孩子首先要获得温饱、安全感、爱和亲情等这些自然需求,然后才能发展出更高一级的自律、合作、利他等意识和能力。家庭的温暖,尤其是母爱,是一个儿童成长必不可少的心理营养品。
送孩子寄宿,本质上是反自然、反天性的,是成人无视儿童作为一个人的自然需求、把自己的需求强加到孩子头上。尤其是送孩子上全托幼儿园,是在孩子幼年时期就急于去发展他的社会属性,减少他和父母相处的时间。这样的拔苗助长,让孩子原始的自然需求得不到满足,今后他的社会属性也难正常成长、无法正常表达。
为事业打拼
不是对孩子大撒手的理由
有些家长说,我知道寄宿对孩子不好,但工作实在忙,没办法。
其实,观察我们身边的孩子,很容易明白一个事实:儿童和父母感情的建立,必须要有相处时间的长度和频次。
孩子越小,对父母之爱的要求越多,对相处时间和频次也就要求越多,这是儿童获取安全感的必需。
长期寄宿的孩子,潜意识中既害怕被父母抛弃,又对父母有怨恨,所以经常会表现出委屈、拒绝、过度缠绵和不可理喻。
有一次朋友聚餐,一对事业有成、中年得子的朋友带着5岁的儿子,据说那孩子3周岁就被送进北京市非常有名的一家幼儿园全托,自己会洗袜子内裤、睡觉起床都很自觉。
孩子看起来很聪慧、非常乖,坐在妈妈旁边默默地吃着饭。那天一起吃饭的另外两个五六岁的小朋友一会儿就混熟了,吃完饭就跑到旁边的沙发上玩儿去了,而这个小男孩一会儿爬到妈妈怀里,搂着妈妈的脖子和妈妈缠绵,过一会儿爬到爸爸怀里和爸爸缠绵,看起来十分忧郁又烦躁,不说话,也始终不肯下地和小朋友玩儿,看得出内心有强烈的不安全感。
事实上,寄宿造成的情感疏离,不仅仅发生在孩子心里,也发生在父母心里。缺少相处的长度和频次,彼此间的情感联结就会比较稀疏,爱的浓度和质量就不会高。许多父母不能很好地理解孩子,难以很好地与孩子沟通,这与他们和孩子相处机会少,建立的感情联结比较稀疏有关。
孩子幼小的时候,往往正是父母开始打拼的时候,但这不应该成为天天不见孩子的理由。年轻时谁不忙呢?
想做一件事总有理由,不想做一件事总有借口,再忙也要回家吧,哪怕每天只有半个小时和孩子相处,或者几分钟都是有意义的。
只要父子间常听到对方的声音,母子间常闻到彼此的气味,家中就会形成甜蜜的气场,这种气场包围着孩子,让他内心安全而滋润。时间是最有弹性的东西,挤一挤就出来了。
可加可不加的班,不加;新上映的大片,不看;朋友邀约吃饭,少去;屋子很乱,由它;睡眠不足,真的很累,累就累点吧,反正年轻……天下父母没有因为带孩子累死的,何况也就几年的时间。
事实上,送孩子寄宿唯一的好处是解脱父母,想想我们的爷爷、爸爸甚至我们自己是如何长大的,如何学会和人相处的,就知道寄宿并不是培养孩子自理和合作能力的必经之路,充其量只是个借口而已。
寄宿非但不能让孩子学会和他人相处,学会自立,反而削弱了孩子在这些方面的潜能。
当一个孩子在亲情体验方面极其欠缺时,他只能出于紧张更多地索取爱,而不是学会施爱与他人;当他在幼儿园或学校统一管理下只知道服从时,他只能学会自我压抑,失去个性,而不能学会合作与体谅。
还有一种情况,是年轻父母由于工作忙,孩子交给老人带,担心老人过度娇纵孩子,两害相权取其轻,不得已而为之选择了寄宿。
但我认为,当家庭生活中有一个问题需要解决时,不能以牺牲儿童利益为代价,家长要慢慢想办法努力协调和老人的关系,慢慢用科学教育思想去影响老人,基本原则是不把难题交给弱小的孩子去扛。
我女儿圆圆上初中时就读的是一所寄宿制学校,当时我们自己作为家长对寄宿存在的问题认识不清。
把一个年仅10岁的孩子抛到学校,一周才回一次家,不良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尽管圆圆是个可以主动化解问题的孩子,可那3年是我在教育上感觉最力不从心、圆圆状态最不佳的3年。现在想来真是后悔。
孩子成长过程中会发生许多事情,如果天天能见到父母,有什么问题、有什么想法就可以及时被父母察觉,能和父母沟通,至少能在情感上得到及时的修复。
不要指望孩子能把问题放一个星期,然后周末给你带回来。3年的寄宿生活,至今仍给圆圆留下一些负面的东西,“排毒”需要很多年。
每次聊起来那3年的生活,我都内疚万分。所幸女儿高中没再寄宿,状态一天比一天好,寄宿的负面影响才逐渐淡化。
全社会都没有认识到
寄宿制的弊端
曾有人拿出著名的英国伊顿公学来证明寄宿制的优点。
实际情况是:
第一,伊顿公学是一所男校,不招太小的孩子,一般学生年龄在13-18岁,已相对成熟;
第二,学校的办学思想比较先进,教师素质比较高;
第三,学校在录取方面有较高的条件,学生本身素质就比较好,并且学校也能给学生带来极大的荣誉感和成就感。
伊顿公学如同一顶王冠,搜罗了全国的顶级珍珠宝石而成,即使在英国也是不可复制的。所以它只能当一个特例来看,没有代表性。
我认为孩子在读大学前都不应该寄宿。到了高中阶段,寄宿对孩子的负面影响会小很多,但仍然建议最好住在家里。
遇到有家长问我是否应该为了择校而让孩子去寄宿,我总是回答,哪怕上一个条件差些的学校,也一定要让孩子天天回家。
为了重点校而去寄宿,是非常不合算的一件事,表面上暂时能获得一些东西,但从长远看,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正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最好的寄宿学校也不能代替母亲”。
可惜,这个观点在当下还是不能为大多数家长甚至有时也不能被孩子接受。
我见过一个孩子,在小学阶段因故和妈妈分开几年,不在一个城市生活,上初中时为了上省级重点校再次选择寄宿。
看着小小的他和妈妈在一起时的缠绵,以及眼神中时时流露的忧郁和紧张,我对孩子说还是选择一所在妈妈身边的普通学校吧,能天天见到妈妈比上重点校重要。孩子很不满意我这样说,坚定地摇摇头,不,上重点校重要!
在广大农村,大规模“撤点并校”使数百万农村儿童早早过上寄宿生活,许多儿童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厌学、辍学情况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多。
这种情况,我认为除了教育政策的失误,更重要的原因,是全社会都没有认识到孩子和母亲相处的重要性,没认识到寄宿制的弊端。
孩子不是无知无觉、没有感情的土豆,可以随意集中、装筐装袋地归类存放。
保障儿童和父母在一起,应成为一项基本国策。一切涉及儿童利益的社会问题,都应在不影响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前提下去解决。
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反对让孩子上寄宿制学校,他认为孩子长时间和父母分离,会使家庭伦常和家庭幸福遭到最根本的破坏。
任何东西,都不可能弥补寄宿生活给孩子带来的伤害。他说,家庭教育是自然之神设置的,完整的家庭教育才是培养智慧的途径。
孩子真正属于父母的时间只有十几年,如果不珍惜和孩子相处的时间,就错过了生命中许多美妙的时刻。
要培养一个出色的孩子,父母必须有这样的意识和自信:父母是最好的老师,亲情是最好的营养品,餐桌是最好的课桌,家是最出色的学校。
用户等级:研究生二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6471 小时
元宝:3316
金币:127627
<em id="authorposton16-9-26 09:20
主要看孩子的心理素质,性格之类的,看孩子适应不?
用户等级:小学一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1 小时
<em id="authorposton16-9-27 08:12
主要看孩子的心理素质,性格之类的,看孩子适应不?
用户等级:学前班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0 小时
<em id="authorposton16-9-27 10:21
我们最开始是没有考虑私立的,虽然我们俩的工作很忙(不是大款,收入尚可,但也不是能够随心所欲的为了孩子舍弃工作,毕竟还需要养家糊口,忙也得干着),也还是想留在身边的公立学校上,初中再去私立,这是我们原本的计划,奈何最近比较多的关注了幼升小,小升初,发现了好多我们无能为力的地方,比如初中升学的私立化趋势(或者公参民趋势),比如各种补习班爆满,考试前多少名推荐名校模式,看看家长帮里小升初文章比赛中多少家长因没报各种班而孩子上不了好中学的辛酸,还有公立学校没完没了的形式主义的作业(有些我真的表示是作秀了)我们原本是不想让孩子上那么多课外班的,但是一路看下来不上估计就只能摇号听天由命了,原本我们对口的小学就很一般,中学我个人表示呵呵!不是看不起,是多少年来这些中学没好过。
可能在宣传方面私立更有优势,但是在目前信息这么多元,孩子们又是手机又是ipad等等各种游戏机伴左右的时候,我觉得私立的管理模式未必是坏事,我们不是把孩子交给钱和学校就不管了,正是因为想多方面考虑各种选择的利弊才有此贴,小学毕竟是可以每周都接的,亲子关系好的家庭我觉得应该不至于很畸形,当然大家也都给了很好的意见,还是更想听到已经上了双语小学的家长的意见!
用户等级:小学四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0 小时
<em id="authorposton16-9-27 10:46
家有小女11 发表于
家长帮里有个贴是太原市小学排名的,桃南不在第一就在第二类里,对口的初中是36还是37我忘了,我们家要是这我也是刚借了一屁股钱买的学区房,最小平米的。38。原来也计划上私立,有点恼火这政策。后来一直看家长帮的帖子,觉得还是买房省钱。不一定这样选择对,但是私立下来还真比这花钱多。主要我几天不见孩子,想的不行。可以接送的私立,人太少。
用户等级:小学四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0 小时
<em id="authorposton16-9-27 10:56
去桃南附近看看吧,小房子总价不高。那一片的小房子,基本今天挂出来,明天就没了。算经济账比上私立划算,其他亲情账更别说了。私立貌似不用补课,你也没机会。但是我觉得专业辅导班的确是一分价钱一分货。接送是个问题,不过桃南好像有校内辅导。桃南交通不错,周边配套可以。政策变化风险应对性强。我们这苦逼的不能说投资,但是最少贬值风险小。
个人建议,你现在的想法困惑我和你有过一段时间一样样的。
用户等级:小学四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0 小时
<em id="authorposton16-9-27 11:21
小学重要也不重要,我初中时候才知道啥叫学习,小学真的还是玩嗨了。但是知道学习之后,真的很可怕。看过一篇文章,说问题多的孩子,调皮的孩子,有不同意见的孩子可能是最聪明的。请大家不要把工作的压力形成的烦恼,当成孩子难管教不听话的结果。还有,等我们老了,希望孩子多打打电话聊聊天的时候,孩子不知道为啥要联系你,怎么和父母沟通,更是另一种痛苦。还是把我们可爱的,调皮的,一切美好都有可能的孩子留在身边吧。据说这几个月,建设路中间每天都有一条小狗在等主人。何况咱的娃娃。不要找各种理由,父母只有奋斗。确实没办法了,我们的感谢那么多社会教育人士还提供了一个可以托付的私立学校。
说起上学,一把头发一身汗,几多失眠还惆怅。
你家孩子几年级啦,感觉很有经验呢
用户等级:幼儿园大班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0 小时
<em id="authorposton17-2-16 11:53
家有小女11 发表于
我们最开始是没有考虑私立的,虽然我们俩的工作很忙(不是大款,收入尚可,但也不是能够随心所欲的为了孩子亲子关系、心理问题和住校我觉得没有太大的关联。小学是个学习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那就得看家长对孩子的管理安排了,例如双方都工作,7点下班,再辅导功课或发现问题时间就会很长。我也为这事纠结,周围公立的全是全职妈妈,负责接送、学习,孩子4点半放学,回家作业、特长都完成也就不到8点。她们的效果都不错。其实选择私立也是家长现状不得已为之。
用户等级:小学一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0 小时
<em id="authorposton16-9-26 16:25
你可以选择不住宿的,也许孩子很独立,但你们的亲子关系没有建立好的话,孩子长大点,你更难管理了
用户等级:小学三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0 小时
<em id="authorposton16-9-26 16:29
现代双语必须住校!刚开始肯定哭,一段时间后才能好,但是学校的学习氛围很好,老师也是照顾周到!
用户等级:小学一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0 小时
<em id="authorposton16-9-26 21:11
我家在新希望,也是住校!主要看孩子了,适应能力强的一个月就适应了,当然也有不适应转学的(极少数)。如果你和孩子现在就有很好的沟通是不会影响亲子关系的,而且你会发现一周不见,你和孩子都会有一个好心情面对对方。但如果是缺乏安全感的孩子还是不建议送寄宿的,身边就有这样的孩子会更没有安全感!还有一点就是在家就没什么规矩的孩子不要寄宿,学校都是有规矩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寄宿学校更是。没有规矩感的孩子会觉得受制,受不了
用户等级:学前班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0 小时
<em id="authorposton16-9-26 23:52
提拉米苏阳阳 发表于
我家在新希望,也是住校!主要看孩子了,适应能力强的一个月就适应了,当然也有不适应转学的(极少数)。如谢谢这么详细,我们的孩子属于比较外向的,自理能力也比较强,有礼貌,我基本不担心她适应不了生活方面的事情,就担心她适应不了和我们分开好几天,看了你这么说我挺有信心!^_^
用户等级:小学四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0 小时
<em id="authorposton16-9-27 09:23
提拉米苏阳阳 发表于
我家在新希望,也是住校!主要看孩子了,适应能力强的一个月就适应了,当然也有不适应转学的(极少数)。如一周不见,居然有好心情?
看怎么看呢?
用户等级:小学四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0 小时
<em id="authorposton16-9-27 09:26
美丽心情81 发表于
你说的真好,我也觉得是这样。一个正常人都是会在不同的环境中求得生存的,那是人求生的本能,但心理健康不小学是孩子心智成长关键时期。
私立学校在宣传时候也要客观,不要为了生源把最大的问题给搁置了,隐藏了。
用户等级:初中三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86 小时
<em id="authorposton16-9-27 09:27
caisangzi_27 发表于
一周不见,居然有好心情?看怎么看呢?
用户等级:小学四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0 小时
<em id="authorposton16-9-27 09:54
公立好学校文化底蕴多深
09:54 上传
09:54 上传
你家哪个公立学校啊
用户等级:初中三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86 小时
<em id="authorposton16-9-27 10:04
caisangzi_27 发表于
公立好学校文化底蕴多深你家哪个公立学校啊
Powered by糗百君的飞船出了一点小毛病
糗百君的飞船出了一点小毛病……
莫慌, 点击 可以找到出路&&& & 正文
南麻小学志愿者新年看望百岁老教师
  日,元旦假期后的第一天,南麻小学的吴江日报小记者周宇祥、俞凡、陈好圆等在老师的带领下,提着水果,拿着提前准备的报纸,走进已满100岁的退休教师王保村家中,在给王老师送上美好的新年祝愿的同时,也让王老师在家中能及时了解家乡的时事新闻。据悉,今后,学校将定期给王老师送上《吴江日报》,同时探望他的生活和健康情况。  &  10多年来,南麻小学一直都很重视报纸的征订和使用。“教育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者紧密结合,才能产生良性反应。当今社会迅速发展,媒体对学生影响极大,我校多年来一直重视报纸的征订工作,今年就有50份。”校长顾芳芳介绍说,《吴江日报》是一份内容丰富、贴近生活、可读性强的报纸,学校有70多名在编教师,每个办公室都有三四份报纸。平时学校阅览室也放上几份,供学生课间阅读。学校关心下一代工作的退休教师们也有一份报纸,因为他们每周都会来学校,给低、中年级的学生们读报,用报上的优秀事迹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也让一些优秀作文激励学生写作。  平时,学校的老师们也已习惯翻阅、品读报纸,看到和学生关系密切、值得借鉴或学生特别感兴趣的信息和内容,会在黑板报专栏、晨会、班队等阵地上“晒一晒”“议一议”,开阔学生的眼界,特别是某些社会现象,通过在学生中开展讨论活动,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将学生视角引向更为广阔的社会,报纸便成为引领学生认识世界、走向世界的窗口和桥梁。  新的一年里,为更好地让学生们读好报用好报,学校五、六年级的班级每班都有几分报纸。顾芳芳认为,报纸能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为学生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加大报纸的利用率,最大限度地使用也将有效地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吴江区文明办)
来源:吴江区文明办&&
编辑:苏州文明办
主办单位: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中国江苏网(江苏中江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承办}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开心麻花同学会剧本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