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是之:从来就没有什么政治经济学的含义是

张是之:从来就没有什么政治经济学
我的图书馆
张是之:从来就没有什么政治经济学
文| 张是之看了部复仇片《致命黑兰》,剧情稍显老套。影片开始,十岁的女主父母被黑帮上门枪杀,而就在一个小时前,她的父亲还在和这个黑帮大佬推杯换盏、觥筹交错,互相说了很多肉麻的、掏心窝子的祝福。然而一小时后,就真的让你掏出了心窝子。政治是什么?政治就是斗争,就是尔虞我诈、口蜜腹刀,就是当面称兄道弟,背后你死我活。政治,隐藏的深层含义,就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不论这个目的本身是否正义。说你不讲政治,其实是说你不听话,不够乖;说你政治经验不够丰富,其实是说你不会斗争,主要是不会与人斗;说你有政治智慧,其实是说你够狠、有手段、斗的过别人。所以我们看到,在政治逻辑下,国家是什么?国家是阶级矛盾、阶级斗争不可调和的产物,是一种特殊的暴力机器,是一个阶级统治另外一个阶级的工具。这是教科书的标准答案,来自于 Karl Marx。在政治逻辑下的法律又是什么呢?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统治阶级为了实现统治并管理国家的目的,经过一定的立法程序,所颁布的基本法律和普通法律。简单来讲,法律是国家的产物,是国家的统治工具,法律在这里成了斗争的一种手段,rule by law。那经济学又是什么?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它首先是科学。科学科学,分科而学,然后形成逐渐完整的知识体系。它的核心,在于探寻事物背后的真相和规律。在科学的领地上,法律不再是作为统治手段的法律,而是一种普遍遵循和认可的规律、律法,从 rule by law 变成了 the Rule of Law.当我们把一块石子抛向天空,它必然会回到地面。牛顿定律在中国适用,在美国、日本同样适用。科学的规律,并不因国界而改变,也不因抛石子的人而改变,更不会因为我们制定一条法律「不允许石子落地」而改变。科学无国界,在科学的体系中,国家并不是一个变量,国家的概念也并没有成为任何自然科学的研究要素。作为科学的经济学,当然可以没有国家的概念。同样的,在作为科学的经济学中,也并没有阶级的划分,只有可以采取行动的个人。政治学,研究如何斗争;经济学,研究现实世界背后的科学规律,而这些规律更多是研究如何合作的。政治,必然包含了强迫;经济,讲究的是自由,是自愿。政治行动上,讲的是斗争;经济行动上,要合作要奋斗,先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消费者才肯把钞票投给你,然后你才能满足自己的愿望。政治,会要求你讲政治;经济,只需要你讲逻辑。政治客观存在,人是社会动物,离不开现实的政治世界。政治学也当然存在,但并没有作为科学的政治学。政治学是一门手艺,但不是科学。当人们普遍把政治和经济学混为一谈,「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时,政治貌似得到了科学的外衣,经济学则受到了政治的裹挟。经济学不再是探寻现象背后的规律,而是变成了达到政治目的的手段,经济学变成了「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财政学,半吊子经济学家变成了管家、会计和出纳。而真正的经济学家,既不是企业家也不是政客,他们是科学家的一员。经济学家通常又需要对一些时局作出评论,于是就经常被怼,「比政客缺政治经验,比企业家缺钱」。人家怼的还理直气壮,一副不屑的样子。跨维度比较,云鄙视,不服不行。Jack Ma 就曾多次表达对经济学家的不屑,认为经济学家就只会找他们要点数据,做做统计分析,按照经济学家的建议搞企业,肯定会把企业搞垮。马云说的没错,经济学家也许并不懂怎么治理企业,既不一定懂政治,更不一定能成为政治家、政客,但经济学家所做的工作也不像他理解的那么肤浅。最近特朗普主动拉开了关税贸易战的序幕,各种评论文章都出来了,有为特朗普叫好,当然也有说他瞎搞的。为特朗普较好的,通常是说政治博弈是个复杂的事儿,不是那么简单,并且中国不遵守 WTO 规则在先,提高关税教训警告一下无可厚非。而倒特朗普一派,通常是从经济学的逻辑角度,推理出即便是为了达到惩罚的目的,提高关税也不是个好办法。同时,很多人在挺特朗普的同时,不忘揶揄一下反对贸易战的书呆子们,指责说罔顾实际,不懂政治。当企业家要求经济学者要懂企业治理,政治爱好者要求经济学者懂政治的时候,就像要求爱因斯坦既写得出 E=mc?,又会造原子弹,还要懂得治国理政。爱因斯坦的确受到了出任以色列总统的邀请,他明确拒绝并表示,「方程对我更重要些,因为政治是为当前,而方程却是一种永恒的东西。」爱因斯坦拒绝的很明智,但没有妨碍他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支持者。经济学者在面临诸多要求同时得到满足的时候,恐怕只能回答一句——「臣妾做不到啊~」。不过奇怪的是,在经济学的谱系中,既没有把企业家、也没有把国家元首,列入经济学家的殿堂。我们不知道为什么会有很多人要用企业家、政客的标准和姿态来要求经济学者,也许仅仅是在逻辑之外,这样的对比可以更直观地彰显经济学家的「无能」,选择一个制高点来贬低其观点。但这样真的好吗?归根结底,是「政治经济学」这个看上去美丽的「毒词汇」在作祟。网上看来的段子:有的人,你跟他讲道理,他跟你耍流氓;你跟他耍流氓,他跟你讲法治;你跟他讲法治,他跟你讲政治;你跟他讲政治,他跟你讲国情;你跟他讲国情,他跟你讲道理。讲政治的政治学,会毫不客气地要求你政治正确。但科学,不会要求你科学正确。科学本身就是追求真理,追求真相的一个过程。科学会谦虚地表示,我们一起探求真理,虽然过程艰辛,也许永远无法抵达,但我们一直在努力。经济学要走自己的路,不要再被什么「政治经济学」裹挟。政治是政治,经济是经济,经济学是经济学,从来就没有什么政治经济学!冯老尸按:以上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我的好友张是之老师,他创办的「一课经济学」致力于推广「零基础无数学,你也可以学好的经济学」,尤其是逻辑彻底、让人折服的奥地利学派经济学。一天一块钱,你就可以跟着一起精读张五常的《经济解释》、米塞斯的《人的行为》、罗斯巴德的《人、经济与国家》这三本经典著作,打通经济学思维的任督二脉,享受三观重建的快感。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牛排馆政治经济学不正经研究 | 雅趣牛排馆政治经济学不正经研究 | 雅趣Enjoy雅趣caixin-enjoy前阵子有个纽约人来北京,说想看看帝都的牛排馆,于是去了金宝街的 Morton’s ,两个人接近4位数的账单令其咋舌。曾在波士顿海港酒店的 Morton’s 庆生,点的 38 刀工作日固定午餐,主菜可选9盎司(约280克)肋眼,加税加服务费300人民币即可拿下,毫无帝都 Morton’s 动辄人均上千的神气。Steakhouse —— 牛排馆算是美国为全球餐饮界做的一大贡献,说起美国顶级牛排馆,Morton’s 在美国人心中的地位,肯定比不上 Peter Luger 和 Wolfgang ,甚至不如在《 The Devil Wears Prada 》里出镜的华尔街高端金融人士最爱—— Smith & Wollensky.那么,为什么华尔街偏爱牛排馆?华尔街是纽约的钱袋子,而纽约又是美国的钱袋子,从19世纪中期南北战争后开始到现在就没变过。那个时候全美国最好的牛排全部供应纽约,就在西村的 Meatpacking 肉库地区屠宰出售,因为也只有纽约人买得起那么好的肉。牛排其实不分阶级,不管是农民、工人阶级还是上流社会,在今天都可以痛快享受肋眼、西冷、菲力,但牛排馆却是非常中产精英的代表。1 牛排馆的前世今生美式牛排馆的前身有两个,一个是 Beefsteak Banquet——牛排宴会,只允许男性入席,非常政治化,这类宴会一般是为了筹款或庆祝胜利,而且男士们都要戴着围裙出席。另一个是从伦敦发源、在纽约壮大的小餐馆 Chop House。比起牛排盛宴,Chop House 会更文明一点,室内装潢比 Banquet 要好,主要是给商人和公务员提供一顿热乎乎的体面午餐。看见了吧,牛排馆诞生的那一天,就带着一股浓浓的精英范,直到现在,牛排馆依然是谈生意的好地方,而普通人只有庆祝重大纪念日的时候才会去牛排馆。这么来说,牛排馆一直都是商界精英、政坛骄子的地盘。2华尔街的晴雨表顶级牛排馆还是美国饮食文化里少有的,不那么全球化的元素。比如 Smith & Wollensky 的服务员清一色都是中年白人男性,虽然有些政治不正确,但在美国社会,这个服务配置就是甩了那些“多国部队服务员”的餐厅几十条华尔街。华尔街偏爱 Steakhouse 是有历史原因的,牛排馆的上座率,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华尔街的晴雨表。美国有个专有名词叫 Steakhouse Index 牛排馆指数 经济好的时候:Base在纽约华尔街的银行家投资人会点更多的开胃菜、大分量的牛排和更贵的红酒,甚至连佐餐水都会点贵一些的。经济不好的时候:即便是华尔街精英,也不会把牛排馆当日常。美式高端牛排馆作为华尔街精英的标配,自有一套讲究,比如装潢、肉的标准、配酒的标准,以及服务员应该达到的Level。但现在商场里的那些“小船牛排”,只是把廉价的澳洲安格斯牛拿过来,在乱糟糟开放的环境中,酱汁也是廉价的桶装酱,但价格却毫不亲民——根本没有get到牛排馆背后的文化内涵。可惜,我们 CBD 不明真相的小白领们,盲目推崇,所以也很火爆,殊不知好的牛排应该在牛排馆里被认真对待。美国 Steakhouse 界不得不提的Big Names时代广场/剧院区*上文中可能提到的店 不是该店1 Peter Luger一家合格的美式顶级牛排馆长啥样?大概 Peter Luger 可以做个标杆。虽然 Peter Luger 并不开在华尔街,而是在布鲁克林,但无论如何,Peter Luger 确实是纽约牛排馆教科书一般的存在。1868年第一根碳烤纽约客 Strip(嫩腰肉牛排)在肉库区开卖,同年 Peter Luger 在布鲁克林开张,直到今天依然门庭若市,同时 Peter Luger 也是纽约唯一一家米其林星级 Steakhouse,可谓美国的传奇。Peter Luger,常年霸占纽约牛排馆头把交椅Peter Luger 的影响力直接与牛排馆指数挂钩,经济好的时候 Peter Luger 的服务态度反而很差,因为不缺客户。但如果 Peter Luger 的服务员变得非常殷勤,开始接受美国运通卡,不对客人摆臭脸的时候,那意味着美国的宏观经济,可能出现了一定的问题。因为大神如 Peter Luger,也需要靠卖笑脸来取悦客户了。牛排馆曾经是地位的象征,是高端人口与“低段人口”划分界限的标准。而帝都高端牛排馆目之所及,也就是新开的 Wolfgang 了。2Wolfgang 即便在纽约,能与Peter Luger 并驾齐驱的, Wolfgang 也算一个。毕竟,Wolfgang 的创始人Wolfgang Zwiener 可是 Peter Luger 的头牌服务员。兢兢业业服务老东家四十年,Wolfgang 终于在2003年安然退休,但Wolfgang大概没有想到,这并不是他牛排馆事业的终结,而恰恰是个开始。那一年,他的儿子,恰好也叫 Peter 提议,不然咱爷俩干脆合开一家牛排馆吧。Wolfgang 的儿子 Peter,当了16年华尔街精英,钱也赚够了,现在就想玩情怀 —— 从小看着老爸 Wolfgang 在牛排馆服务,每年的节假日和休息日,反而是老爸最忙碌的时候,与家人更是聚少离多。作为儿子,Peter 觉得老爸对美食有热爱,对牛排有了解,现在退休了,也没有什么对得住对不住老东家的问题了,于情于理都应该自立门户。Wolfgang Zwiener在 aging room 里最重要的是,父子合开牛排馆,是一个增进感情的好机会——既然老爸热爱牛排,自己干脆就陪爸爸实现他的美食理想好了。于是,牛排馆的idea父子俩一拍即合,Wolfgang Zwenier 从来没觉得儿子 Peter 这么了解自己。于是,2004年,他们在纽约创立了自己的品牌——Wolfgang’s Steakhouse。当年纽约时报著名美食编辑 Alex Witchel 洋洋洒洒一篇人物特稿 —— 《40年后,服务员逆袭大老板》,让 Wolfgang’s Steakhouse 还没开张,就赢得了不少关注。比起老东家 Peter Luger ,大本营盘踞布鲁克林,除了长岛外再无其他分店,Wolfgang 则颇具野心,虽然 2004 年才刚刚创建,但短短几年时间内就在纽约、新泽西、迈阿密、洛杉矶和夏威夷等中心城市开了9家分店,同时又在亚洲拓展其餐厅帝国,在东京、大阪、首尔和新加坡都开了分店。老爷子出生于 1939 年,将近80岁依然精神矍铄,大有野心的他怎么可能放过中国市场?在帝都的 Wolfgang 表现如何?于是,今年 3 月 Wolfgang 大胆进军京城最洋气的三里屯,在盈科中心落下处女门店。老爷子首家中国门店没选上海滩,而是北京城,也许是因为考虑北京的 Steakhouse Scene 尚未健全,所以竞争压力小?嗯,果然,Wolfgang 结束了 Morton’s 在帝都“美式牛排馆”一家独大的局面,但依旧槽点满满。首先,用的是澳洲进口的草饲安格斯牛肉。今年7月,我国终于解除了长达14年的美国牛肉进口禁令,但Wolfgang 依然使用澳洲进口的草饲安格斯牛肉,稳定的徘徊在鄙视链的底端。Wolfgang 的大厨跟我说,为了弥补不足,特意选用24个月的澳洲小牛,按照安格斯牛饲养法——草饲或草谷混合饲养,但出栏前150 天完全谷饲。尽管增加了谷饲的时间,但效果不尽如人意。所以北京 Wolfgang的牛排,充其量也就只能够到 USDA 的 Choice 级别。虽然牛肉不是美国货,但方法上采用 Wolfgang 标志性的干式熟成技术保存牛肉,要在无尘室里经历28天的排酸,锁住汁水,才能最大限度保证了牛肉的鲜嫩多汁。Wolfgang 主菜我选了肋眼,照例要三分熟,一整块带骨肋眼呈上来,盘上还插了一个红牛的小牌子,是 Wolfgang 的标志,配菜是土豆泥和菠菜酱。牛排表皮略焦,纹理分明,品相乍看不错。一道切下去,粉红色的内里就绽放出来,汁水四溢,干式熟成手法果然如同Wolfgang标榜的那样,使得牛排鲜嫩多汁。这块肋眼脂肪分量适中,靠近表层的油花烤得火候刚好,撒上一点盐,很有当年在美国吃过的感觉。其次,毫无肉感。但慢慢的问题就来了,虽然干式熟成法号称锁住了肉汁,但是内里却开始显得寡淡、虽然肉质还算中规中矩、不柴也不难嚼,而点睛之笔的脂肪层也是越到内里越食之无味。非常好奇大厨是不是把刚好牛排烤到了要熟不熟的临界点然后就给我们端上来了,连脂肪都透着一股清冷的感觉。在我看来,肋眼还是要稍微再烫一点,才能让人重温油花花、热乎的“经典美式回忆”。毕竟,牛排的口感更重要的就是来自于油脂那股顺滑啊,甚至肉和汁水都是次要的啊。环境上,Wolfgang 是典型的美式风格,吧台和就餐区挨在一起,有双人座、也有适合家庭聚会的沙发座。墙上挂着一副布鲁克林大桥的画,向纽约致敬。总体来讲,在 Wolfgang 没有大规模引入美国牛肉之前,并不值得去特意拔草。毕竟,在美国顶级扒房里吃澳洲牛排,本来就南辕北辙。责任编辑 | Melissa寻梦环游记|日本赏枫雅趣峰会 | 消费升级 | 单身经济基因检测|猎头攻略维秘探店 | 德车鄙视链 | 冬日啤酒寿喜烧 | iPhone X|伦敦买伞巴慕达 | 宜家猫家具 | 家居装饰画冲锋衣|硫化鞋|高尔夫老外胡同苍蝇馆拔草记时代广场/剧院区写评论发布热搜好文中国人都看哭了:老外竟活埋大闸蟹!<span class="num" data-v-668b三大“毒物”,吃了会胖,不吃会死!<span class="num" data-v-668b「肉肠煎蛋」,作为好男友,520怎么能不露一手?<span class="num" data-v-668b不认识这些雪糕?别人会说你没童年的!<span class="num" data-v-668b夏天吃这些,不解毒,算我输!<span class="num" data-v-668b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 用户举报热线: | 单位:上海汉涛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 地址:上海市长宁区安化路492号张新红:经济学从来都是实践的产物,信息时代经济学正走向融合
张新红:经济学从来都是实践的产物,信息时代经济学正走向融合
来源:信息化研究部
按:日,信息社会50人论坛与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法律经济学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信息时代的经济理论发展”在北京大学朗润园召开。围绕信息时代对经济学理论提出的挑战、信息时代经济学的完善与发展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本文是作者在此次研讨会上的书面发言。&  2008年的那场经济危机让全球的经济学家们都显得很失落、很迷惘,随后各国的经济刺激计划更让他们争论不已,宏观经济学似也进入了所谓的“黑暗时代”。连保罗·克鲁格曼都在反思:经济学家这个行当里到底发生了怎样的事情?未来又将走向何方?他得出的结论倒是很有意思也很不客气:“经济学家这个行当之所以误入歧途,原因在于经济学家们总体来说错误地用漂亮的数学模型所装饰的美代替了对真的追求。”并推断经济学家们必须努力适应“混乱不堪的局面”。中国在应对这场危机中做出的表率作用非同一般,当然也同样带来很多评价甚至非议,对经济学的反思也随风而至。信息社会50人论坛的专家们对此也多有探讨,2014年底召开的年会上,大家争论的焦点便是:传统经济学理论需不需要重构?年会结束了,争论却在继续。于是便有了“对话”的建议,于是便有了今天的这场研讨会。一开始大家讨论确定的主题是“关于经济学的对话”,后来大家觉得火药味太浓不利于有效交流,最后确定为“信息时代的经济学理论发展”,显得平和包容一些。而我想到最多的一个问题是: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理论,谁会成为21世纪的亚当·斯密?要回答这个问题很不容易,不得不多琢磨一番。 一.迄今为止的经济学都是工业时代的经济学   日,信息社会50人论坛与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合作,将部分当今主流经济学家与信息经济研究者聚集在一起,围绕“信息时代的经济理论发展”来了一次别开生面“对话”。可想而知,对于经济学是否被颠覆的分歧与冲突不可避免,但大家都承认信息时代、信息社会已经来临,经济学理论需要在创新中发展。   表面上看,“信息时代的经济学理论发展”这一主题至少隐含了以下几个基本问题:(1)经济学理论需不需要发展?(2)人类是否进入了信息时代?(3)信息时代是否真的与以前(工业时代)有根本性变化?(4)信息时代的经济学理论将怎样创新发展?   回答这些问题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要将这些问题理清楚,可能还需要关注更多的问题,比如:先有经济实践还是先有经济学?经济实践决定经济学还是经济学决定经济实践?经济学是解释经济实践还是指导经济实践?经济学是为一部分人服务还是为所有人服务?经济实践发生变化了经济学要不要变化?经济实践是否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是什么样的变化使得传统经济学理论难以奏效?这个时代与以前到底有什么不同?时代不同了经济学理论是不是一定要创新发展?……诸如此类的问题还可以列出两大张纸。   可能是因为经济学本身就是从哲学、政治学中分离出来的缘故,所有关于经济学的重大问题如果继续深究下去往往都会进入到哲学层面上去,就会使问题变得更加缠杂不清。也许离远一点儿,会将问题看得更清楚些。   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研究其实并没有太长的历史,如果从亚当·斯密1868年开始着手著述《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的研究》(即《国富论》)算起,到2008年的那场经济危机为止,其间只有240年时间。很有意思的一个事实是,这个阶段与工业经济发展阶段基本上也是完全重合。这当然不是一个偶然,而是恰恰证明了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本就是实践的产物,迄今为止的经济学研究基本上就是建立在工业社会的基础上。也就是说,无论是早先的政治经济学还是马歇尔之后简化了的经济学,无论是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还是所谓的现代经济学,无论是芝加哥学派还是奥地利学派,其研究的基础和对象都是工业社会的经济发展,都只能算是工业时代的经济学或简称为传统经济学。  经济学家看经济学   马歇尔():“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财富的学问,同时也是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米尔顿·弗里德曼():“经济学是一门迷人的学问。而令人最着迷的是,它的基本原理是如此简单,只要一张纸就可以写完,而且任何人都可以了解,然而真正了解的人又何其稀少。”   保罗·萨缪尔森():“经济学研究的是一个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将他们在不同的个体之间进行分配。”   威廉·刘易斯():“这个圈子里大部分的著作都是有关理论的架构:把文字转化为图表,再将图表转化为方程式。我是其中少数以事实来验证理论的人。” 二.经济学从来都是实践的产物   经济学从来都是实践的产物,伟大的实践需要并产生伟大的经济学理论,离开了实践,经济学不可能存在,也一文不值。   自从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经济学家成为一门职业以来,卓有成效的经济学家很多,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经济学家其实并不多,亚当﹒斯密、卡尔·马克思、约翰﹒凯恩斯都很有代表性,我们可以从他们的成就看一看经济学理论是如何发展起来的。&1、亚当·斯密及其《国富论》是工业革命实践的产物   从历史上看,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一直都是经济实践的需求使然,其创新也一直是在批判中进行。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一般认为应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开始算起。亚当·斯密的经济学思想产生于资本主义从手工从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转型的时期,适应了资本主义渴望自由发展的现实需求,对重商主义、重农主义进行了批判,当然也汲取了前此经济思想学派的丰富营养。
亚当·斯密()
  亚当·斯密并不是经济学科班出身,早期他不是学经济也不是研究经济的,他是教逻辑学和哲学的,其《道德情操论》就很有名。斯密生活的早期,英国已经走入资本主义初级阶段,工场手工业已非常普及。他着手著述《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翻译成中文时简称《国富论》)时是在1768年,正处在由工厂手工业向机械大工业的过渡时期。他的功绩就是把当时零星片断的经济学学说,经过有体系的整理,使之成为一门独立于哲学的大学问。1773年,《国富论》已基本完成,但斯密又花了三年时间进行修改完善,1776年3月正式出版。其中的劳动价值论、劳动分工论、看不见的手理论等为自由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系统的理论支持,引起广泛讨论,影响所及除了英国本地,连欧洲大陆和美洲也为之疯狂,因此世人尊称亚当·斯密为“现代经济学之父”和“自由企业的守护神”。   一般认为,工业革命从瓦特取得改良后的蒸汽车发明专利开始,时间是1768年,与亚当·斯密着手写作《国富论》正好同年。这是巧合吗?当然不是。过去的教科书说是瓦特发明了蒸汽车,这当然是一个错误。在瓦特之前蒸汽车已经发明并应用了许多年,瓦特只是进行了改良使之更加好用更加安全而已,当然他拿到了发明专利也是一大功绩。至于将1768年作为工业革命的起始年,也只能算是后来研究者为了学术研究之便做出的简化处理罢了。其实在1960年以后,机械大工业已经开始发展起来。换句话说,如果没有机械大工业发展的伟大实践,斯密不会有动力去写《国富论》,也不可能写得出来。在当时,机械大工业代表的就是先进生产力,当然会受到封建制度的制约和阻滞,原有的重农、重商经济学已不能适应发展需要,亚当·斯密赶上了这样的伟大时代,所以才会有伟大的理论脱颖而出,发出熠熠光彩。&2、卡尔·马克思及其《资本论》是工人运动实践的产物   瓦特改良蒸汽机后的几十年,工业大生产迅猛发展起来。有很多实践是斯密没法看到更没法体验的,他提出的理论当然也需要进行完善和提升。所以就有了大卫·李嘉图构思与写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写作时间为1815年2月至1817年4月)。   随着资本主义大业迅速发展,劳资矛盾开始凸显,19世纪20年代前后空想社会主义在这一时期就开始兴起。工人运动的兴起迫切需要正确理论的指导,于是就产生了马克思主义。
卡尔·马克思()
  与亚当·斯密一样,马克思也不是学经济而是学哲学出身的。工人运动的兴起,使得“立志为人类劳动”要成为“真正的伟人”的马克思拿到哲学博士后很快就投身于政治运动。为更好地指导工业运动,1943年起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1848年欧洲大革命失败凸显了革命理论的迫切需求。1850年起,马克思在伦敦图书馆花了十多年功夫潜心研究,终于在1867年首次出版了《资本论》第一卷(其第二、第三卷在其逝世后的1885年、1994年才得以正式出版)。其核心主题是剩余价值理论,从政治经济学角度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工人的本质,为工人阶级反对剥削并开展斗争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工具。   可以说,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引发的工人运动实践成就了卡尔·马克思及其《资本论》。&3、约翰·凯恩斯及其《通论》是大危机实践的产物   经济学史上另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师是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他创立的宏观经济学与弗洛伊德所创的精神分析法和爱因斯坦发现的相对论一起并称为二十世纪人类知识界的三大革命。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非常有意思的是,凯恩斯也不是经济学科班出身,他拿到的学位是文学硕士。只是后有为了考公务员,才开始攻读经济学,从此与经济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凯恩斯所以能成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是因为他首先提出了国家干预的经济主张,体现在他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简称《通论》)这一代表性著作中。   耐人寻味的是,凯恩斯原来也是一个自由贸易论者,直至20年代末仍信奉传统的自由贸易理论,认为保护主义对于国内的经济繁荣与就业增长一无可取。甚至1929年同瑞典经济学家俄林就德国赔款问题论战时,还坚持国际收支差额会通过国内外物价水平的变动,自动恢复平衡。那么是什么使得凯恩斯一反常态来这样一个大转身呢?当然是年的那场致命的经济大危机。   亚当·斯密之后,自由资本主义在西方经济学中一致占有主流地位,虽不断修修补补,但主旨并没有大的改变,古典经济学家和新古典经济学家都赞同放任自流的经济政策。1929年开始的经济危机让自由市场理论受到致命打击,往下的路子怎么走成了大问题。凯恩斯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出奇制胜提出了政府干预学说。他论证了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的必要性,提出了比较具体的目标。面对大萧条时需求不足和严重的失业现象,凯恩斯在《通论》中提出政府可以通过建设桥梁、大坝等公共项目,雇用失业人员。这批人就业后用领取的工资购买食品等货物,从而刺激了对这些货物的需求,生产这些货物的厂家又会雇用更多的人。这些就业人员又刺激了另一轮的需求,增加了另一些人的就业。相信保护政策如能带来贸易顺差,必将有利于提高投资水平和扩大就业,最终导致经济繁荣。其结论是:资本主义市场中不存在一个能把私人利益转化为社会利益的“看不见的手”,资本主义危机和失业不可能消除,只有依靠“看得见的手”即政府对经济的全面干预,资本主义国家才能摆脱经济萧条和失业问题。他的这种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核心的思想后来成整个宏观经济学的核心,甚至可以说后来的宏观经济学都是建立在凯恩斯的《通论》的基础之上的。凯恩斯因开创了经济学的“凯恩斯革命”而称著于世,被后人称为“宏观经济学之父”“资本主义的救世主”。西方学者的评论是:“凯恩斯是在致命危机威胁资本主义世界时挽救和巩固了这个社会。”   可以说,如果没有年的那场经济危机,就不会有所谓的“凯恩斯革命”。了。 三.信息时代呼唤21世纪的亚当·斯密   从上我们不难看出,所谓伟大的经济学家、伟大的经济学理论,都是伟大的经济实践的产物。现在我们急于想知道的是,2008年开始的全球经济危机又揭示了什么样的经济实践大变革,又会产生什么样的经济学理论和经济学家? 1、工业社会经济学的终结   凯恩斯之后,“看不见的手+看得见的手”理论日益成熟,几乎到了完美的地步。用克鲁格曼的话说,“在现实世界中,经济学家们相信事情已尽在掌握。”芝家哥大学的罗伯特·卢卡斯2003年甚至宣称:“防止经济衰退的核心课题已经攻克。”但到了2008年,这一切都滑稽得近乎残酷了。   到底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对于2008年经济危机发生的原因,经济学家们历数宝典进行了探究,流动性过剩似乎成了最好的解释。但问题显然并不是这样简单。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了一个事实,那就是经济实践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原来的经济学理论有很多地方已经不适应了。   正如前面所分析的,迄今为止的经济学理论都是基于工业时代的经济实践,而现在人类已经进入到了信息时代,正经历有史以来最大的实践变革。正如工业技术革命促成了工业社会的到来一样,信息技术革命正推动人类进入信息社会。   正如工业社会的主要经济形态是工业经济一样,信息社会的主要经济形态当然就是信息经济。用工业经济理论解释和引导信息经济发展,自然就显得捉襟见肘,漏洞百出。   可以说,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宣布了工业时代经济学理论的终结。&2、信息时代呼换全新的信息经济理论   前此的经济学研究中也有过关于信息经济的研究,也产生过大量的理论著述和信息经济学家,但那些研究并没有脱离传统经济学的范式。至于有人认为信息经济学研究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基本成熟,就不单单是一种误解,简直就是大错特错了。如果仿照工业革命的阶段划分方法,以电子计算机的发明为标志,信息技术革命开始的时间可以追溯到1946年。但真正能够称得上革命性的变化还得从互联网的商业化开始算起,至今也只有20年多一点的时间。正是由于互联网的快速普及和广泛渗透,才使得信息革命呈现出聚核裂变效应。后来也有先后五次多人因信息不对称研究获得到诺贝尔经济学奖,但其研究范式仍在传统经济学框架中打转转,只是将信息技术作为要素投入之一去研究,还没有将信息经济放到与工业社会显著不同的社会基础大变革中去看待。   与工业社会相比,信息社会环境下经济学研究的基础发生了重大变化,原有的一些经济学基本假设面临不同程度的实践挑战。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生产能力普遍过剩、信息高度连通、人的追求和发展理念出现重大变化的情况下,原有的许多理论如不能与时俱进就会变得可笑甚至可怕了。   后危机时代也有一些经济学家尝试着进行理论创新。杰米里·里夫金可算是其中较为成功的开拓者之一。里夫金自己承认2009年才开始注意到互联网的影响,之后便来了个大转弯,2011年《第三次工业革命》甫一出炉便博得满堂喝彩,不仅成为默克尔的座上宾,也让中国的官员学者几乎人手一册(这不禁让我们联想到上个世纪大危机后的凯恩斯革命)。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本书是为新时代画了一个素描。又两年,他的《零边际成本社会》再次振聋发聩响彻云衢。他自己说这本书则是非常细致地描述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演进过程和即将出现的变革。应该说,里夫金做了大量探索性工作,也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见,但离集信息经济理论集大成显然还有较大的距离。
杰米里·里夫金
  经济学创新面临两大难点:一是原有理论体系太完美了,以致于多数经济学家死活都不愿意放弃。二是信息革命仍在快速发展中,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仅从互联网发展看,经历过以信息传播为特征Web1.0阶段、以信息交互为特征的Web2.0阶段之后,目前正处于以移动互联网为特征的Web3.0阶段,将来可能还会发展到以万物互联为特征的Web4.0阶段乃至以全面智能化为特征的Web5.0阶段。仅从现在看,信息革命对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影响就已经如此巨大,以至于很多人都无法适应,未来又将如何,确实更加难以预测。   可喜的是,大变革才刚刚开始,实践很有富,伟大的实践呼唤伟大的经济学理论,期待会产生21世纪的亚当.斯密。 四.几个基本结论&1.经济学正走向融合。从来没有什么纯粹的经济学,将来也不会有。经济学从哲学而来,揉合了政治学、社会学、数学、文学、心理学等几乎所有你能说出的学科知识。学科划分本就是人为的,因实践需要而分,也将因实践需要而合。也许将来的将来经济学最终会消失——世界上本没有经济学,总有一天经济学也会消弥于无形,但人类发展的主题永远存在(至少在人类消失之前)。 2.经济学理论正在孕育重大突破。经济学源于实践,用于实践。当已有经济学理论不能合理解释、有效指导经济实践时,就说明经济学需要重大突破了。 3.从斯密到凯恩斯,所谓的古典经济学、现代经济学都是以工业经济为基础,是工业时代、工业社会的经济学理论。 4.信息技术革命推动人类进入信息时代,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经济学研究明显滞后于实践。5.信息社会与工业社会有显著区别,所需要的经济学理论也将有很大不同。社会基础变了,经济学也将面临重构。如果将以工业社会为基础的经济学称之为工业社会经济学或传统经济学,那么以信息社会为基础的经济学也可以称之为信息社会经济学或新经济学。6.21世纪的亚·斯密即便不产生于中国,也与中国脱不了干系。伟大的实践产业伟大的理论,信息技术革命的实践很丰富,中国的表现更多彩。
主办单位:国家信息中心
技术支持: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8号 邮政编码:100045 电话:010- 传真:01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政治经济学是什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