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学家何时能够仅用中文代发表论文文

科学家论文
北京千橡网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文网文[号··京公网安备号·甲测资字·文化部监督电子邮箱:wlwh@vip.sina.com·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admin1@renren-inc.com&&&&&&&&&&&&&&&&仅1%科学家能每年都发表论文 - Article - JIJITANG
请输入邮箱地址
通过手机找回密码
我们已发送邮件到你的邮箱,请按邮件步骤完成密码重置
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
请输入正确的验证码
通过邮箱找回密码
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
验证码错误
通过邮箱登录
错误的用户名/密码组合!
请填写用户名和密码
手机快速登录
抱歉,请输入一个正确的手机号码!
抱歉,手机号码已被使用!
抱歉,验证码错误!
发送验证码
用邮箱注册
您已成功注册为:
使用手机号注册
仅1%科学家能每年都发表论文
By 唧唧堂名校科研介绍
23 Sep 2016
发表论文是科学职业最大肆宣传的度量标准之一,几乎每个研究人员都厌恶自己的履历中这部分存在缺口。但这里也有慰藉:一项新研究显示,极少有科学家(不足1%)能每年发表1篇论文。但这150608位科学家掌控了研究期刊,在所有论文中约41%出现了他们的名字。在那些引用率最高的论文中,该精英团体的名字在87%的论文中出现。这项近日刊登于《科学公共图书馆—综合》期刊的新研究由美国斯坦福大学流行病学家John Ioannidis领导。他与同事Kevin Boyack和Richard Klavans使用爱思唯尔的斯高帕斯数据库,分析了1996年至2011年间全世界1500万位科学家出版的论文,这些论文涉及数个学科。“我之所以决定研究这个问题,是因为我一生中见过很多有才华的人无法在当前体系和当前限制性资源中生存。”Ioannidis表示。他怀疑只有很少的科学家每年都能发表论文。尽管结果表明这一数字低于1%,但仍让Ioannidis十分惊讶。在那些每年发表超过1篇论文的科学家中,随着论文数量的增加,科学家的数量在锐减:2篇或更多,68221人;3篇或更多,37953人;4篇或更多,23342人;5篇或更多,15464人;10篇或更多,3269。在这些多产的科学家中,很多人是实验室或研究小组的负责人,他们负责筹集经费、监督研究,最终将自己的名字加入到产出的论文中。Ioannidis表示,另一些人可能是自己有充足工作保障和时间进行各种研究。但那些看上去是从高产实验室顺利产出的论文,背后也有非常繁重的工作。“在很多学科中,大量招入的博士生成为廉价劳动力。”Ioannidis及合作者在论文中写道。这些学生可能花费数年进行研究,但只产出了1篇或很少的论文。“在这些案例中,该研究体系可能利用了数百万年轻科学家的工作。”论文原文《估算连续出版论文的科研人员》, 2014年6月发表于《Plos One》http://www.jijitang.com/note/5219
SHARE & LIKE
and 3 Others
ABOUT THE AUTHOR
唧唧堂名校科研介绍
50所世界顶尖名校的科研介绍,论文推荐
SIMILAR ARTICLES
外在动机可能难以达成目标。你想减肥?赚更多钱?学习弹钢琴吗?美国西点军校的一项新研究显示,实现这些目标的几率不仅取决于你的积极性如何,还依赖于积极性的来源。一般而言,人存在两类动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前者驱使人们为目标本身的益处而达成目标,后者则与目标没有直接关系。例如,假如你在学习拉小提琴,可能是
(图片来自网络)以下是战略管理杂志创刊以前最经典的23篇论文。小伙伴们看看对哪些有兴趣,告诉我们,我们会有小编更深入研读并介绍这些文章。以下论文全部原文2013Cognitive Change, Strategic Action, and OrganizationalRenewal认知变化、战略行动和
一份最新研究显示,有自恋倾向的人看片数量比其它人更多,并且一个人在网上看色情作品数量越多,越容易产生自恋感。 休斯顿大学清湖分校的研究人员们进行了一项实验,测试者中大多数为18-61岁的异性恋女性,所有参与者需要完成一份40道题目的测试卷,通过最后的成绩,对参与者的自恋程度进行评定。研究人员发现,测试
发表论文是科学职业最大肆宣传的度量标准之一,几乎每个研究人员都厌恶自己的履历中这部分存在缺口。但这里也有慰藉:一项新研究显示,极少有科学家(不足1%)能每年发表1篇论文。但这150608位科学家掌控了研究期刊,在所有论文中约41%出现了他们的名字。在那些引用率最高的论文中,该精英团体的名字在87%的论
强制性行为,或者是人们更为熟知的性爱成瘾症,指的是对性爱方面的想法、情感或行为痴迷,并无法自我控制。过度观看色情图片是该症状的主要特征。这将对个体的生活、学习产生影响,引发困扰及羞耻感。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PLoS One)中。研究人员分析对比了19名受性爱成瘾症困
研究人员表示,雌性保护和养育后代的本能表现在许多物种之中,其中也包括某些雌性叶甲虫。堪萨斯大学研究员Caroline Chaboo表示,不管对甲虫,鲨鱼还是猴子来说,母性看护都是一项惊人行为。 母亲在时间花费,警惕性上的投入,清洁和清理,寻觅和提供食物,甘冒风险,舍食为子等等——亲代养育表现出的如此单
根据一项新研究,音乐才能的培养是由天赋与训练共同作用形成。 一项研究针对850对双胞胎展开,发现才能优异的音乐家是在基因遗传和后天环境共同作用影响的,这为专业技能发展时天赋与训练共同作用的理论又增添了一强有力的武器。“在心理学发展之初,关于先天遗传重要还是后天训练重要的争论就开始了。”密歇根州立大学心
几十年的让更多少数民族学生进入科学,技术,工程以及数学领域努力并没有改变一个事实:传统的被忽视的群体依旧被忽视。 《生物科学》发表的一篇研究论文中,两位生物学家分析了这一问题并提出了四种基于研究的思路,以确保更多来自被忽视群体的学生获得博士学位或者进入科学,技术,工程以及数学领域。 布朗大学生物学副教
新的研究认为,美联储在最近的金融危机中努力通过提供短期借款来促进银行贷款。经过检查金融危机以后发布的异常数据后,研究人员发现银行通过增加贷款给企业和家庭,促进了美联储贴现窗口和定期拍卖工具(TAF)。“曾经有很多的新闻报道认为银行在政府干预下囤积现金并自己留存,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至少在这个背景下事实
以下是金融学期刊创刊以来被引用次数最多的50篇文章。 小伙伴们看看对哪些有兴趣,告诉我们,我们会有金融小编更深入研读并介绍这些文章。 阅读论文原文请点击该页底部链接“原文阅读”。标题是非金融小编翻译的。大家凑或看吧。1) Portfolio Selection 证券组合选择Harry MarkowitCIGRE(WG&C6.19~C6.22)的研究内容
本文是国际大电网会议(CIGRE)配电及分布式发电(C6)技术委员会的WG C6.19~&WG
C6.22工作组的研究内容,希望国内一些有志于引领未来电网研究的科研人员能够参与这些项目的研究工作,“active
distribution
systems”先翻译为“主动配电系统”,以往的译法为有源配电系统,但是,我国现有配电系统为无源网络,加上DG等可以视为有源网络,但是,未来的配电系统并不仅仅是有源,而且还要能够最大限度利用RES,最小化CO2,平衡负荷。所以,我建议“active”翻译为“主动”。&
实际上,即使在中国,分布式资源(DER,包括DG、DSI、EV、DES(储能)等)的使用也会越来越多,整合和管理分布式资源的管理模式,将与现有的集中控制的管理模式有极大的不同,而且还将要求在公用通信标准,DER整合标准,业务流程管理方法等方面有新的研究进展。与发达国家不同的是,我国还需要考虑在建设新的电网的同时考虑DER集成的问题。我国不能在未来电力系统方面又成为他人的巨大市场。
恕我直言,国人开展研究活动与日本人最大的差别是,国人一听到一个新名词,就马上主动地赋以其具体内容,自以为非常明白;而日本人就有些死心眼,一般要开很多Seminar,通过讨论确定内容。我希望能够从研究伊始就明确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唉,傅雷说,中国人“中庸、苟且,小智、小慧”,法国人倒退200年就是中国人。如果中国人不能正视自己的缺点,则很难屹立于世界之林。我们现在很怕人家看不起自己,不给国际大奖觉得不够国际水平,给了又不敢正视,真是一个没有自信心的民族。
以下译文由我院与清华大学的老师共同翻译:
召集人姓名:F.Pilo(意大利)
课题名称:主动配电系统(active distribution
systems)规划和优化方法
课题组的研究范围,成果以及推荐的进度表
如果没有大规模的投资,配电系统就会很快达到这样的极限:以传统被动配电网的技术,就不能再接入新的分布式发电和可再生能源。现在人们已经有这样一个共识:主动配电系统和微网均有可能以较低的费用接入更多的DER(如各种类型的发电机、易控的负荷、储能设备),可以在提供许多商业机会的同时,不给环境带来负担。目前学术界和工业界几个前沿的研究项目正致力于研究新型的配电系统,并建立示范工程和实物测试系统,以证明新型配电系统的可行性和可带来的效益。EUTP
SMARTGRIDS也在推进这个方向的研究。
在2009年的国际供电会议(CIRED)上,主动配电规划方面的问题得到了很多的关注,这表明规划人员将会越来越关注现有配电网如何向主动配电过渡的问题,而相应的用于电网扩展规划的优化规划方法将会非常有用。应深入地研究用于新建区域和建成区域规划的方法、算法、计算工具,以便考虑不断增长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
现有配电系统中,配网规划的目的是在规划阶段解决运行问题(如匹配和忽略),而主动配电网规划应该综合考虑运行和控制问题以获取智能电网的经济价值。
本工作组将与F.Pilo.负责的CIRED5“System
development”共同研究。&我们初步联系了S5的顾问委员会,欧盟联合研究中心,欧洲电力(Euroelectric),ERSE(原CESIRICERCA),法国电力公司,意大利国家电力公司,INESC,爱丁堡大学,西门子公司,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水电,魁北克水电,电科院等机构,他们都表示对我们工作组感兴趣。
本工作组旨在解决以下问题:
&O&&&&&&&&
调研主动配电系统规划技术的研究现状;
&O&&&&&&&&
了解规划方法的需求(向配电公司和大学发放调查表)
&O&&&&&&&&
确定主动配电规划的短、中、长期模型(如技术模型,经济和市场模型)
&O&&&&&&&&
建立主动配电系统的可靠性评估模型
&O&&&&&&&&
适合不同场景和管制机制的主动配电系统的扩展/升级规划算法。其中包括分布式储能(distributed energy
storage,DES)和分布式发电DG的优化定容和定址的方法和模型,以及微电网及多微电网接入的设计。
成果:“主动配电系统规划” 技术手册和对ELECTRA进行总结
进度安排&:2010年1月开始&&&&&&&&&&&&&&&&&&&
总结报告发布时间&:2012年6月
时间安排:年月开始
最终报告提交日期年月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重要通知:
最近开题报告已差不多告一段落,准备发力写论文了。我会根据自己写论文的实践,从找期刊到发表的过程记录下来。记录的过程从第6章开始,我会用不同颜色的自己标注出来,其顺序大体和《科技论文写作与发表教程》的目录相似。欢迎大家讨论拍砖。
第一部分 一些基本常识
第1章 什么是科研写作
1.成功的科学实验是这样一个结果:用一个清晰的思路,解决一个清晰的问题,并最终得出清晰的结论。2.一项科学实验只有在其结果被发表和理解之后才算完成。3.科研写作的内容应该易于理解。4.有效的结构是清晰、高效地进行科学交流的关键。适当的语言是科学论文中仅次于结构的第二要素。(注:针对不擅长用英语写作论文的读者,作者推荐了一本 Day RA 和 Sakaduski ND 于2011年写的 Scientific English: a guide for scientists and other professionals(3rd).)
第2章 历史回顾
1.实验的可重复性是科学哲学的基本原则,一个独立方法部分的出现促进了高度结构化IMRAD格式的形成。2.IMRAD格式的逻辑结构可以用问题的形式来界定:
导言(Introduction):研究的问题是什么?
方法(Method):如何进行研究的?
结果(Result):得到什么研究结果?
讨论(Discuss):这些研究结果的意义是什么?
3.除了IMRAD格式之外,还有其他的一些格式。所以,在撰写论文前,应当首先阅读目标期刊的《投稿须知》,并浏览其中与要写的论文相类似的文章,以便确定采用哪种结构。
第3章 走进科技写作
1.准备写作:
要写好论文,首先要从模仿入手。因此先得收集一些在你的研究领域所公认的优秀科技论文,包括你打算投稿的期刊所刊登的论文。留意一下这些论文是怎么写的。如果发现《约稿》很长,可以用笔划出重点以便记忆。或者为了方便以后查看,也可以把写作中最应该注意的要点列在有颜色分类的纸张上。
如果科技写作对个人职业发展极为重要,不妨考虑购买你所属研究领域常用的格式指南,以便在需要的时候可以随时参考。
当在收集论文资料的时候,脑海中可能就会冒出一些想法。例如可能突然想到在&讨论&部分要添加一个观点,或者想到了一个设计表格的好方法。随手把这些想法记录下来。可以考虑为论文的每个章节建立一个文件(电子版或书面版),方便对这些想法进行分类。
好点子往往需要时间来酝酿。
2.撰写论文
必须为写论文在日程规划中预留出时间,否则等有空来做则可能永远完成不了。
下笔写作的时候,从你认为最简单的章节入手。没有任何规定要求你必须从引言部分开始。
一旦开始写作,注意不要让一些细节问题打断写作的进程,以免使得写作热情消退。
有些作者喜欢在写作热情高涨的中途停顿下来,记下下一个章节准备谈论的要点,这样在写下一个章节的时候就能很快进入状态。(建议用这种方法)
3.论文修改
(1)好的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好的修订。
(2)先是自己修改,然后拿给别人看,听取别人的反馈意见后再对论文进行修改。
(3)在修改论文草稿时,试问自己以下问题:** 论文包含了所有应该包含的信息吗?是否包含了多余的信息?** 论文包含的所有信息都准确吗?** 通篇论文是否保持了一致性?** 草稿中的内容组织合理吗?** 每句话都表达清楚吗?** 所陈述观点是否简单、直白?换句话说,草稿是否简单明了?** 语法、拼写、标点和用词是否准确?** 数据、表格设计合理吗?** 草稿符合《约稿》的要求吗?
(4)在得到反馈意见后,也许对某条意见持不同看法,但它却可能会引起你对某个问题的注意。比如,别人误解了论文中的某一观点,你可以试着把这一点写得更明白易懂。
第4章 何谓科技论文
1.科技论文的定义
科学编辑委员会给出的科技论文有效发表的定义为:
一篇有效发表的科技论文,应该首次公布足够多的科研信息,以便科技同行们:(1)评价观察过程;(2)重复科学实验;(3)评估科学思维。此外,(1)该论文还应以可感知的形式存在,无条件地可供同行获取;(2)该论文还要能被一个或多个主要的文献检索机构定期筛选。
用较易理解的话说,有效发表是
(1)具有原创性的科技成果的首次发表;(2)能够经得起科技同行的实验重复和结论验证;(3)必须是发表在能供科学界随时获取的期刊或其他形式的出版物上。
之所以对此定义进行如此详细地解析是出于两个原因:** 整个科学界由于长期以来未能或者不愿清楚定义&有效发表&而吃够苦头:好论文发到垃圾期刊/会议上,或者多次发表。** 科技论文是一种特殊的文献,它以既定格式(IMRAD)来陈述特定的科技信息:理解了这一定义,论文写作会变得轻松很多。
2.科技论文结构
(1)当今在科技界最常用的格式就是IMRAD,即,Introduction(导言), Methods(方法), Results(结果) and Discussion(讨论).
(2)描述性的科技论文往往可采用多种论文结构。所以,有必要参考目标期刊的《投稿须知》和刊登在该期刊上的同类论文。
(3)科技论文注重内容和结构,而非高超的文学技巧。
3.关于综述、会议报告、会议摘要
综述的内容范围十分广泛,最典型的是针对特定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或针对某个特定科研团队或某个科学家的成果进行评述。因此综述意在对已经发表在主要期刊上的信息进行总结、分析、评估或综合。优秀的综述不仅全面而准确地综合了前人的工作,还提出了新的想法和理论,有时甚至会给出全新的实验范例。
会议报告往往刊登在座谈会、会议、国内或国际会议、研讨会、圆桌会议等收录的论文集里。另外在一些会议上,具有原创性的观点(特别是令人兴奋的新观点)往往以初步报告的形式呈现,而且常伴有大胆的猜想。
会议摘要可长可短。尽管包含了一些具有原创性的信息,但会议摘要不属于主要刊物.
第5章 发表科研论文的道德规范
1.真实性和准确性
在期刊上发表的可研报告应该是根据实实在在做过的实验而撰写,这个道理似乎显而易见、无需赘言。然而仍然有很多人凭空捏造实验数据。他们通过一些比较隐秘的修改来达到目的,例如在精准性上做一些较小的或是不太明显的便宜:在论文数据中有意遗漏一些偏差比较明显的数据点,以更能迎合结论的形式来制作图表,或是其他一些扭曲事实的行为。而数字影像技术的出现为一些没有道德素养的科研人员篡改研究结果提供了新途径。
关于翻译论文:对于同一篇论文用另外一种语言发表时,作者必须清楚地注明原文出处,以免读者错误地把这些旧的研究成果当成是新的。当重新发表一篇论文时(无论是采用另一种语言或者面向另一个领域的读者),都必须得到最初发表该论文的期刊的许可。
关于一稿多投:一稿多投浪费资源也不符合道德规范。
关于切割论文:论文的原创性也意味着要避免写出&意大利香肠式论文&,也就是说为了多发表几篇论文,把一项科研成果像切意大利香肠那样分割成几项来发表。
3.尊重他人成果
参考文献:如果你的论文中包含了不属于你自己的内容或想法,一定要注明出处。
关于引用:引用某一著述中的词句时,如果不确定是否要标上引号,那么还是标上为好。若是没有必要,期刊编辑随时可以把引号去掉。
关于署名:要把所有有资格被列为作者的人署上名。同样也要记住在致谢词中列出那些给过你帮助、支持的人或机构。
4.利益冲突声明
现在似乎有越来越多的期刊要求论文作者提交此类利益冲突声明。有些期刊有专门的核对表格,而有些则要求作一个笼统的声明。不同的期刊对发表论文时的利益冲突问题的关注程度各不相同。
第6章 稿子该投何处
1.为什么要尽早做决定
尽早做决定,你的论文才会有更合适的目标受众。
除了要早点选定首选期刊以外,还要选对期刊。谨慎选择投稿期刊可以帮助你找到更合适的读者,获得恰当的认可避免发表时遇到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如果你的文章没投对稿,有可能会陷入下列三种窘境之一:
首先,期刊可能仅以&不适合在本期刊发表&为由退稿。
其次,如果某一期刊与你研究内容并不十分相关,审稿人提出的意见就可能并不中肯或公正,因为审稿人(及编辑)可能对你的专业并不甚了解。
第三,即使论文被录用发表了,你可能也只是欢喜一时,因为事后你会发现你的成果实际上还是无人关注。
如何选择目标期刊呢?
在选择所投期刊时,回顾一下哪些期刊发表过与你研究成果相似的文章。发表过你准备引用的文献的期刊往往是值得考虑的对象。也可请同行建议。
为明确某一期刊是否真的值得考虑,应研读期刊本身或者其网站上关于该期刊目的和范围方面的说明。
阅读该期刊最近的几期,看看是否发表过与你的研究类似的文章以及期刊上的文章类型是否就是你想写的类型。
现在,互联网行业这么发达,个人感觉如果对投稿的期刊没有相当大的困惑的话,已经完全没有必要麻烦同行,自己在网上DIY也可以找到一个不错的期刊。就我目前已知的查找论文期刊(包括各路大神对该期刊的意见)的网址如下:
1:小木虫论坛的中文期刊点评:&2:小木虫论坛的SCI期刊点评:&3:LetPub(我也不知道是什么论坛,反正里面的期刊点评挺不错的):&
我的这篇论文原本是打算投国内某期刊的,结果在小木虫查询后发现和我所预想的偏差有点大,所以老板找我找一个SCI期刊试试。实话说,第一次用英文写论文挺怵的,不过还有点小兴奋。由于我的论文是关于测量仪器方面的,所以暂时选择了Measurem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这本期刊。
2.期刊的权威性、可及性和影响力
如何选择有影响力的期刊?
假如本领域内大多数真正有分量的文章是在A、B、C三本期刊上发表的,那么你就可以把自己的选择局限在这三本期刊上。假如经过检查,D、E、F三本期刊刊登的只是一些分量较轻的文章,那么即使内容合适,也不应该成为你的首选。
如何对待新期刊和电子期刊?
在对待新期刊要谨慎,尤其是那些缺少社团赞助的新期刊。
在纯电子期刊上发表文章也要谨慎,除非你知道,出于晋升等各种原因对你的工作进行评估的人员认为这些期刊和其他纸质期刊拥有同等的权威性。
另一方面,也要对那些日益减少的只发行纸质文本的期刊保持警惕,因为当今的科学家们都觉得重要的科技文献应该能够在互联网上查询到。
期刊的可及性?
随着网络出版物的兴起,其他需要考虑的因素还包括期刊是否属于开放获取类(open access)期刊&&也就是说,任何感兴趣的人都可以在网上免费阅读该期刊的文章。
在传统期刊上发表文章时所需考虑的可及性相关因素还包括:是否找一本较快开放网上自由浏览权限的期刊,比如几个月后就可以免费阅读;而电子版的发行之初只有订阅者才能看到。在传统期刊上发表文章的另一个考虑因素是:该期刊是否允许将文章即时上传到作者或其单位的网站上。
期刊质量的评估?
评估某一领域内各类期刊相对知名度的工具之一是电子出版物期刊引用情况报告,里面可能包括被引用的总次数,平均每篇文章被引用的次数或者是叫影响因子(imoact factor,&IF).在一些国家和机构中,论文发表期刊的影响因子是对候选人员进行晋升评估的标准之一。但是,也应该注意到影响因子的局限性。影响因子只说明某一期刊上论文平均被引用的频率,而不是指你本人发表在该期刊上的论文被引用的频率。影响因子除了说明引用次数外也无法显示期刊上的论文到底有多少影响力。况且,由于不同的科学领域有不同的引用方法,不应该使用影响因子来比较不同领域内期刊的重要性。
3.其他因素
在选择一本期刊时还有其他一些因素值得考虑,其中之一就是出版速度。
有时候向同行了解一下他们对你心仪期刊的感受也会有帮助。另外,在投稿前你应了解一下某一期刊是否先出网络版;如果出,速度有多快。
关于印刷:即便现在是电子时代,印刷质量还是很重要的。举个例子,假如你想发表的文章中主要论据都是图片,那就应该找一家印刷质量高的期刊。如果期刊的印刷质量对阐明你的研究成果非常重要,那么你就该对此加以关注。
关于录用几率:在最初投稿的时候,通常要把目标对准那些最具影响力、最具知名度且文章被录用可能性最大的期刊。最好在深思熟虑并咨询同行意见之后,再从中做出选择。
4.如何使用《投稿须知》
在考虑往哪里投稿的时候,应该先阅读一下期刊的《投稿须知》(Intruductions to authors).
《投稿须知》的位置:如果你没能一眼就找到《投稿须知》,那么继续找,因为有些时候它们挂在期刊网站上不太显眼的位置。而且,《投稿须知》可能以各种其他名称出现,如"information for authors" "guide for authors" "submission instructions"等。如果经仔细查找仍无结果,应当考虑向有经验的研究人员或者图书馆工作人员求助,或者向期刊官方求助。
看《投稿须知》时看点什么?** 该期刊是否出版多种类型的研究文章?如果是,你的文章属于哪一类?** 该期刊允许的论文篇幅是多少?摘要最多不能超过多少字?** 该期刊是否提供论文样本?如果是,上哪里找?** 如论文有补充材料,该期刊是否允许上传到网站?如果是,这些材料该如何提供?** 该期刊要求论文包括哪些部分?每个部分有什么要求?** 该期刊对论文写作格式有什么要求?** 该期刊对论文图表数量有无限制?期刊对图表有什么要求?该期刊对参考文献格式有什么要求?参考文献的数量有无限制?** 该期刊对论文电子格式有何要求?论文图表该插在文章何处,是中间还是最后,还是分开提交?该期刊是否可以网上投稿?
在即将投稿之前,再次核对《投稿须知》,确保符合其所有要求,有些《投稿须知》还要求提供核查清单,以便核对。
接下来就说一下查看投稿须知的方法。从小木虫上面可以找到这个网站的网址,如下图所示:
找到后打开网站,发现在某个不知名的小角落里有类似于《投稿须知》之类的东西。其实我对上面的Information for authors & referees特别好奇,点开之后发现内容错误,我刚刚还给那边专门发了邮件。
点开之后你会发现了两个大大的关键词:Author guidelines!没错,这就是投稿须知。下载下来好好看看吧!
第二部分 撰写正文
第7章 如何拟定标题
1.标题的重要性
蹩脚的标题里最常见也最容易引起读者误解的问题就是词序不当。所谓好的标题意味着能用最少的词来概括论文内容。
有些作者喜欢在题目中舞文弄墨,可能会牺牲题目的明确性。其实,一篇论文的题目无需显得多么才华横溢(clever);但是,它必须是明确无误的(clear)。
2.标题的长度
有些标题太短,但在更多时候,发生的状况是标题过长。有趣的是,较长的标题常常还不如短标题意思清楚。其实,不仅仅是科学家会撰写拖沓的标题,有时候写小说的人也可能会犯这个毛病。
毫无疑问,大多数超长的标题里存在&废&词。通常&废&词出现在标题的开始部分。显然,此类&废&词对论文索引毫无帮助。(注:常见的&废&词有:出现在标题开始部分的"studies on", "investigations on", "observations on"等。另外,放在标题开头部分的"A", "An"和"The"等词也是多余的。)
3.需要有更具体的没有&废&词的标题
4.句法(syntax)
要特别注意标题中的句法(syntax)问题。标题中大多数的语法问题是由句法错误引起的。
要特别注意"using"的用法。"using"很可能是科技写作中用得最多的悬垂分词。但是悬垂分词的用法已于古代英语有了恒大的出别。在使用分词时要时刻注意其与所修饰的名词之间的位置关系和主语的一致性。
5.标题的标签性
论文的标题犹如标签。标题通常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正因为标题不是主谓宾俱全的句子,所以它比句子要简单,至少比完整的句子要短小,但正因为如此,标题中的词序显得尤为重要。
事实上,不少期刊确实允许论文标题采用完整的句子。可能有人会反对使用此类标题,理由有二:第一,"is"是一个&废&词,即使去掉也不影响理解。第二,"is"的存在,使标题成为了百分之百的断言。如果作者在论文的结论部分或其他部分以有所保留的口吻来陈述研究成果,那么标题就尤其显得&轻率而不妥&,同时也就削弱了科研报告的分量,使科研报告&像开玩笑一般随意&。
对于浏览期刊目录以获取论文第一印象的读者,题目所用单词的意思和次序尤为重要。题目选词应能顾突出论文的重要内容。
6.论文的眉题
有时,当论文的标题过长时,在眉题部分要完全显示就变得十分困难,需要另起眉题。在期刊《投稿须知》中可能会给出眉题的最大允许长度。在投稿的时候,作者除了在题目页中给出正式的题目外,还可以再向编辑建议一个合适的眉题
7.略语和行话
论文题目中不应该出现略语、化学公式、专有名词、行话以及生僻/过时的名词术语。
8.系列题目
许多编辑反对使用主标题-副标题格式(main title- subtitle arrangements)和悬垂题目(hanging titles)。几年前主标题-副标题(系列题目)格式很常见。现在,很多编辑都认为每篇发表的论文&陈述的研究成果都应该是独立和连贯的,因此论文不应该采用系列题目&。
悬垂题目同系列题目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是用冒号替代了后者的数字。悬垂题目也许可给读者提供某些便利,但这种题目多少看起来有些卖弄才华之嫌,它强调的是题目中空泛的自眼而非更有意义的内容,还使得题目出现多余的标点,同时也给检索造成不便。
第8章 如何标署作者姓名和地址
1.作者署名的排序
科技论文里最容易撰写的部分,就是输入论文标题下的作者署名和地址。但事实并非总是如此。有不少人因为署名的问题而大动干戈。
过去存在的一种署名通行趋势是:实验室负责人,无论是否主动参与过某项研究,其名字总会出现在实验室人员发表的科技论文的作者署名里。通常,负责人的名字放在作者名单的最后。如果论文有三位或三位以上的作者,一些热衷于名望的作者都会希望把自己的名字放在作者名单中的第一位或最后一位,而不是放在中间。
现在比较通行的做法是将论文工作的主要作者或该论文报道的科研工作的首要发起人列为论文的第一作者。人们一般都认为第一作者是论文的最重要作者,并认为论文报道的大部分研究工作都是由第一作者完成的。在某些领域,实验室负责人仍然列名于最后一位,因此这一&位次&仍然炙手可热。一般来说,进入作者列表的所有人员都应深度参与研究,具备论文(或针对其中某一实质性内容)的答辩能力。
2.作者资格的界定
论文作者的资格或许可以这样来界定:论文作者仅限于那些对实验的总体构思、设计和实施作出实质性贡献的人员。每一位署名作者都应该对论文报道的科研工作做出重要贡献。重要贡献是指同论文的原创性直接相关的新知识和新概念。
论文作者署名应该按照各作者对实验的贡献大小来排列名次:第一作者被视为主要作者;第二作者被视为主要协助人;第三作者的贡献可能与第二作者贡献相当,但更可能是比第二作者的贡献小。
论文作者应该是能对论文里报道的研究成果承担学术责任的人。每名作者至少能做到对选择自己的合作者承担责任。
在研究工作开始之前就应该一致确定以后发表论文时的作者署名排序。视研究的实际开展情况,可对作者署名排序做一些调整。但是,如果把作者署名及排序这一重要问题留在最后一刻才商定,是很不明智的。注:作者资格实例参见 p.55
3.说明贡献
有些期刊要求作者提供一份申明,说明每位作者的具体贡献。
这种&作者分工表&至少有两个好处:首先,它确保列名其中的都是真正意义上的作者,无关人员会被排除。其次,如果该表被正式发表,可帮助读者确定可联系哪位作者已获得何种类型的信息。
4.姓名表达方式
对于作者的姓名,通常首选的表达方式是:首名(given name),中间名首字母(middle initial),姓(surname)。
如果把中间名字完整拼写出来的做法是不好的,这会导致&复姓&(double name)的问题。复姓的情况在英格兰地区和拉丁美洲很普遍。
不管科研人员在发表论文时采用哪种署名格式,都要注意署名的一致性。
要想知道论文中作者署名的合适写法,投稿人应参阅目标期刊的《投稿须知》或者该期刊最近一期的论文。
5.标署作者地址
如果论文只有一位作者,则只需要给出一个地址(开展科研工作的实验室的名称和地址)。如果在论文发表前,论文作者调去了一个新的部门或机构工作,就应在论文首页以"Present Address"脚注的形式给出作者调去的新地址。
如果论文有两位或两位以上的作者,并且各位作者都来自不同的机构,就应该按作者排名顺序逐一列出作者的地址。
常见的问题是:三位作者来自两个不同机构。解决办法是,在作者姓名后以特殊符号(如上标a, b, c)做标记,同时在对应的地址后面(或前面)也用该特殊符号进行标记。
只有作者在论文上清楚标明署名和地址,检索服务才能将由同一作者发表的论文归类在一起。
6.署名和地址的目的
标署作者地址有两个目的:一方面可以标注作者所在部门或机构,另一方面可以方便读者联系这些作者。
负责论文发表前后通讯事宜的作者被称为&通讯作者&。期刊要求每篇论文指定一名通讯作者。
第9章 如何撰写摘要
1.摘要的结构
摘要(abstract)可视为论文的微缩版本。一篇摘要应能简要概括论文导言(introduction)、材料与方法(materials and methods)、结果(results)、讨论(discussion)等个部分内容。
摘要不但字数不能超过期刊限定长度(通常是250字),而且必须清楚地说明论文的主要内容。(注:我看的论文摘要大多都没有200字,150左右的比较常见,此外还有数十个字的。)
通常摘要只有一段话。
2.摘要的类型
上述摘要俗称为&报道式摘要(informative abstract)&,它高度概括了论文的正文。报道型摘要应能够指明研究问题、陈述研究方法、给出主要数据和研究结论。
有一些期刊采用结构式摘要。这种摘要包含几个简短段落,每一段落前有一个标准化的小标题。
另一类常见的摘要是&指示型摘要(indicative abstract)&,它有时又被称为&描述性摘要(descriptive abstract)&。指示型摘要旨在给出论文研究的主要问题。它比较像是论文的目录,能帮助潜在读者判断是否需要阅读论文正文。但它由于实质内容过少,所以很难替代成为论文的短介绍。
指示型摘要不能用作一篇科研论文的&头&,但它们可以被纳入其他类型的论文里,诸如综述型论文、会议报告、政府报告等。此外,指示型摘要对文献管理人员来说有很大的帮助。
3.摘要的内容
摘要应当:& *&陈述所做研究工作的主要目的和研究范围;& *&描述进行该研究所采用的方法;& *&总结研究成果;& *&概括该研究的主要结论。
论文中的研究所推出的结论非常重要,通常它会被提及三次:第一次在摘要里;第二次在导言部分;第三次在讨论部分,也是阐释得最全面的一次。
大多数摘要需要用过去式来写,因为它是在陈述一个已完成的研究。
摘要里决不能含有论文中没有的结论或信息。在摘要中不应引用文献(除非有特例,例如论文是对前一篇论文的方法提出修改意见)。同理,摘要中不应出现数字、图表。它的语言不应当有晦涩的略语和首字母缩略语。
不要在摘要里对一个较长的属于使用略语,除非它在摘要中被反复使用。可以等到在正文中(可能是导言里)第一次提起这个术语时,再介绍它的略语。
4.撰写摘要应在完成论文之后!
5.撰写摘要的常见错误
摘要里更常见的错误其实是包含过多与主要内容无关的细节。
撰写摘要时要字斟句酌。能用100个字讲清楚的内容绝不用200个字来写。简洁有力的词句无疑能打动编辑和审稿人(更别提读者)。反之,模糊冗长的行文可能让你被拒稿。
第10章 如何撰写导言
1.写论文的一些考虑
一些有经验的作者习惯在写完整篇论文以后在拟标题和撰写摘要。
无论是在稿纸上还是电脑里,应该草拟一个暂时的论文题目和论文提纲。
要考虑到论文读者的层次,方便对使用哪些术语,需要解释的流程做出抉择。
投稿时应将所投刊物已发表的论文作为模板,参考它们的导言里是否写出了结果和结论。如果没有,你也不需要在自己论文的导言部分写出来。
2.写作论文的时机
通常需要在研究还在进行的时候就着手准备论文。原因如下& 1.这时停留在脑海中的细节还非常清晰,便于记录。& 2.边做研究边写论文能够帮助你发现研究工作中的不足和实验结果中矛盾的地方。& 3.如果和别人合著,合作伙伴能给予你意见的时候规划好论文。
3.关于导演
导言的目的是为了提供足够的背景知识和相关信息,让读者能够不查阅以往期刊上发表的文章就能理解论文的结果并评估其科研成果。
导言要说明作者开展论文所述科研工作的原因。
导言里要明确指出论文的写作目的。
大多数导言需要用现在时,因为导言中提出的是现在发现的问题和同领域研究里已确立的结论。
4.好的导言需要遵守的规则
1.导言必须首先明确地提出研究课题的性质和范围。
2.为帮助读者理解课题的大致情况,应当简要回顾相关的文献内容。
3.导言应当指出课题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必要情况下,应陈述为什么选择某一种方法。
4.应当列出研究是主要结果。
5.导言应当给出由结果导出的主要结论,不要留悬念,不要写欧亨利式的小说。(注:个人感觉导言就是摘要的放大版和详细版。)
5.一些例外
在一些领域,导言采用&漏斗式结构&:对研究内容的讨论由宽入窄,从广义和概括性的知识出发,继而再介绍狭义和特定的知识。例如,在导言里可以先介绍科研工作所属大课题的重要性,接着回顾总结科研人员对该大课题的某一方面所做的研究,再来指出该方面研究还未解决的问题,最后提出当下研究如何解决该问题。
6.导言中的引用
如果你曾经发表过一篇和论文研究相关的首项附注或是科研摘要,就应该在导言里引用它。
如果有与你的研究非常相似的论文已经或即将发表,也应当在导言部分,通常是在接近最后的地方提到它,以方便读者的检索。
7.导言中的略语
论文很可能被非本领域的人看到,因此,应当在导言部分定义任何特殊的术语和略语。
明天分享的是 第11章 如何撰写材料与方法部分
在我用笔记本键盘总打错字的时候,感谢楠哥的键盘如神般的帮助。
9块9包邮买了一个多功能阅读书架,写笔记的时候再也不用担心书会莫名其妙合上了。
阅读(...) 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数学家论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