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描写梅雨季节的诗句天的谚语有哪些

1、梅季的江南,丝雨绵绵,雾霭重重。滴滴答答的水珠可以从玻璃、柜子、甚至电器上滚落下来。这时候那怕是有洁癖的人家也会闻到梅雨时节特有气息。木门变紧了,声音也不再清脆,就连铁门也被湿气浸泡的不再那么刚强,变得温顺柔和起来。

2、梅雨,又叫黄梅天。指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台湾、日本中南部、韩国南部等地,每年6月中下旬至7月上半月之间持续天阴有雨的气候现象,这时正是梅子的成熟的日子,所以称为"梅雨"。梅雨季节中,空气湿度大、气温高、衣物等容易发霉,所以也有人把梅雨称为同音的"霉雨"。连绵多雨的梅雨季过后,天气开始由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主导,正式进入炎热的夏季。

3、梅雨,在古代称为黄梅雨。早在汉代,就有不少关于黄梅雨的谚语。晋代已有"夏至之雨,名曰黄梅雨"的记载。唐宋以来,对梅雨更有许多妙趣横生的描述。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写过一首咏《梅雨》诗:"梅熟迎时雨,苍茫值小春,愁深楚猿夜,梦断越鸡晨。海雾连南极,江云暗北津,素衣今尽化,非为帝京尘。"其中的"梅实迎时雨",指梅子熟了以后,迎来的便是"夏至"后"三时"的"时雨"。

4、梅雨时节的雨更是变化多端,一开始是豆大的雨珠,太热烈了,噼里啪啦地把世界都给吵醒了;后来又转成为绵绵细雨,如银针般洒落人间;再后来雨停了,太阳公公露出了笑脸,还没过多长时间,梅雨竟然又来捣乱,一场太阳雨开始在天空中上演......

5、梅雨是初夏季节长江中下游特有的天气气候现象,它是我国东部地区主要雨带北移过程中在长江流域停滞的结果,梅雨结束,盛夏随之到来。这种季节的转变以及雨带随季节的移动,年年大致如此,已形成一定的气候规律性。但是,每年的梅雨并不完全一致,存在很大的年际变化。

6、讨厌的梅雨断断续续,时大时小地下个不停,一连从6月25日下到7月1日,整整下了七田七夜,真让人十分厌烦。

7、同早梅雨相反的是姗姗来迟的梅雨,在气象上通常把6月下旬以后开始的梅雨称为迟梅雨。迟梅雨的出现机会比早梅雨多。由于迟梅雨开始时节气已经比较晚,暖湿空气一旦北上,其势力很强,同时,太阳辐射也比较强,空气受热后,容易出现激烈的对流,因而迟梅雨常常多雷雨阵雨天气。人们也把这种黄梅雨称为"阵头黄梅"。迟梅雨的持续时间一般不长,平均只有半个月左右。不过,这种梅雨的降雨量有时却相当集中。

8、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通常每年六月中旬到七月上旬前后,是梅雨季节。天空连日阴沉,降水连绵不断,时大时小。所以我国南方流行着这样的谚语:"雨打黄梅头,四十五日无日头"。持续连绵的阴雨、温高湿大是梅雨的主要特征。

9、一年一度芳菲尽,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秋水随鸿雁北去,时间在笔端飞逝,悄然无声。啊!六月,又是一个六月,一个杨梅漫山红透的季节。梅雨纷纷,似乎没有这梅雨的欢庆锣鼓,杨梅不登场似的,重彩浓墨,杨梅浓妆艳,显然登场。

10、与同纬度地区的气候迥然不同,梅雨是指一定地区和一定季节内发生的天气气候现象。研究发现,欧亚大陆在20n至40n之间,为副热带高压和西风带交替控制的地带。大陆西岸,夏季受副热带南压东侧下沉气流控制,天气晴朗少云,气候炎热干燥;冬季在西风带影响下,从大西洋带来暖湿空气,形成较多的降水,使气候变得温和多雨。即表现为副热带夏干冬湿的地中海式气候。

11、云变化多端。眼前的云刚刚还是芝麻大小,霎时间,又变成了泰山一样的巨山;明明是一只快乐的小羊羔,转眼间,就变成了白衣仙女的缎带。有时团成一团,有时弥漫开来,罩住日月星辰......但不管怎样,它永远嬉戏在那辽阔的天空里。

12、这些天来,天气变化无常,时晴时阴,像猴子的脸说变就变。这不,刚刚还是烈日当空,一会儿就变成了大雨滂沱,下雨时天上还有太阳呢。

13、正是梅雨季节,昨天下午下了一阵暴雨,所以今天大地还是湿漉漉的。中午,天公渐渐开了眼,从云朵边上露出几片阳光,扫视着地上一切。满天发黑的云朵,一簇挨着一簇,在快速地运动,黑云使人们难见天日。微微的风,倒也凉爽。路上满是人们踩出的脚印,一个挨着一个,显出夏日的繁忙。

14、最近,天一直在下雨。嘿!云可能做了好几天的遮阳工作,累得气喘吁吁、大汗淋漓了。这时,云出的汗从天空中高高地落下,便下起了倾盆大雨,让大地生机勃勃。

15、江南的梅雨仿佛是最有特点的,大概是在我初入社会的时候有关梅雨的词汇就从江南而来。伴着鱼米之乡,伴着小桥流水,伴着臆想中的细雨蒙蒙,不觉的就产生了无数遐想。古镇老街,绿瓦新柳,小弄石墙都透着一股浓的化不开的文人情节。乾隆下江南许是也在梅雨时节,不然那些****韵事怎么能够远远流传呢?对江南,对梅雨印象里总是氤氲多愁的。

16、对树和木本植物来说,这是一个滋润的季节。挺拔的身躯,翠绿的茂叶,在雨中轻舞缠绵、招摇作秀。嫩枝抓住充沛的雨水,疯狂的伸长。尽管缺少阳光,有些先天不足,也还是娇稚可爱。苦的是那些草本植物们,过度的雨水,已把它们浸的弱不禁风,底下的叶子已枯黄谢世了。藤科似乎在进行着一场比赛,大家都伸长着脖子,想要与天比个高低,遗憾的是它永远先天缺钙。

17、6月中下旬,主要雨带北移到29n-33n范围内(即西自我国宜昌,东经长江口,然后越海到日本;南起我国两湖盆地北至淮河南岸),稳定少动。这时南岭以南地区已处在雨带之外,阴雨天气结束;而长江中下游地区告别了风和日丽的初夏,迎来了阴雨绵绵的季节,大雨、暴雨时而出现,一直维持到7月上旬,这就是长江中下游著名的梅雨季节。

18、"乳鸭池塘水浅深,梅熟天气半晴阴"。黄梅天,十八变。梅雨天气会像小孩儿的脸,忽阴忽晴。太阳露脸的时候,天蓝蓝深深,空气格外的清新,只是由于过高的湿度,让人有些许的窒息;阳光象针刺一般,要把人们蒸透,这是一个雨也烦、晴也燥的季节,只有青蛙们不管晴雨一样的欢唱。

}

专业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专业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专业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专业文档。

专业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专业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专业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专业文档。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

梅雨季节是一种持续天阴有雨的气候现象。出现的时间一般为每年6、7月份,那时正处于江南梅子的成熟时期,因此其为“梅雨”,此时段便被称作梅雨季节。主要出现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台湾、辽东半岛、朝鲜半岛的最南部、日本的中南部。而世界同纬度的其他的地区没有梅雨的,华南地区也没有明显的梅雨现象。梅雨季里空气湿度大、气温高、衣物等容易发霉,因天气的原因人们总感到特别的烦躁,潮湿,有些人身体还会因此出现一些小毛病。所有大家都希望梅雨季节赶紧的离开。那么,梅雨季节的具体时间是什么时候呢?梅雨季节什么时候会离开呢?还有就是在梅雨季节的时候我要怎么防潮防湿呢?下面就让三通起名网来告诉大家吧。

梅雨季节的原由 梅雨是指每年6月中旬到7月上、中旬初夏,我国长江中下游指宜昌以东的28—34°N范围内或称江淮流域至日本南部这狭长区域内出现的一段连阴雨天气。

“梅雨”的名称是怎么得来的呢?原来它源于我国的一个气象名词。梅雨,在古代常称为黄梅雨。早在汉代,就有不少关于黄梅雨的谚语;在晋代已有“夏至之雨,名曰黄梅雨”的记载;自唐宋以来,对梅雨更有许多妙趣横生的描述。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写过一首咏《梅雨》诗:“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愁深楚猿夜,梦断越鸡晨。海雾连南极,江云暗北津,素衣今尽化,非为帝京尘”。其中的“梅实迎时雨”,指梅子熟了以后,迎来的便是“夏至”节气后“三时”的“时雨”。现在气象上的梅雨是泛指初夏向盛夏过渡的一段阴雨天气。

宋代贺铸曾被称誉为“贺梅子”,据说就是因为他在《青玉案》一词中写下了这样的名句:“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宋代陈岩肖在《庚溪诗话》中也有“江南五月梅熟时,霖雨连旬,谓之黄梅雨”的记述。明代徐应秘在《玉芝堂谈荟》中写道:“芒后逢壬立梅,至后逢壬断梅”。历史上所称的“黄梅雨”通常是指“梅”节令内的降水。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群众习惯上取“芒种”节气为梅节令,此时正值梅熟时节,因此也叫“黄梅”。

此外,由于这一时段的空气湿度很大,百物极易获潮霉烂,故人们给梅雨起了一个别名,叫做“霉雨”。明代谢在杭的《五杂炬.天部一》记述:“江南每岁三、四月,苦霪雨不止,百物霉腐,俗谓之梅雨,盖当梅子青黄时也。自徐淮而北则春夏常旱,至六七月之交,愁霖雨不止,物始霉焉”。明代杰出的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更明确指出:“梅雨或作霉雨,言其沾衣及物,皆出黑霉也”。

可见,“梅雨”或“霉雨”的称谓由来已久,它开始在我国流传,至少可追溯到一千多年前。

(1)选合适的地点或位置。收藏存放服装应选择通风干燥处,避开多潮湿和有挥发性气体的地方,设法降低空气湿度,防止异味气体污染服装。

(2)服装在收藏存放前要晾干,不可把没干透的服装进行收藏存放,这不仅会影响服装自身的收藏效果,同时也会降低整个服装收藏存放空间的干度。

(3)服装在收藏存放期间,要适当地进行通风和晾晒。尤其是在伏天和多雨的潮湿季节,更要经常通风和晾晒。晾晒不仅能使服装干燥,同时还能起到杀菌作用,防止服装受潮发霉。

(4)在湿度较大的收藏间存放高档服装时,为了确保服装不受潮发霉,可用防潮剂防潮。用干净的白纱布制成小袋,装入块状的氯化钙(CaCL2)封口。把制成的氯化钙防潮袋放在衣柜里,勿将防潮袋与服装接触,这样就可以降低衣柜中的湿度,从而达到保干的目的。

(5)当防潮袋中的氯化钙由块状变成粉末时,就证明防潮袋中的氯化钙已经失效,要及时进行更换。并要经常对防潮袋进行检查。

除了多吃些健脾利湿的食物外,湿热天的饮食卫生也特别重要。尽量少吃隔夜菜,吃瓜果前要清洗干净。由于湿热天气下人容易烦躁、郁闷,潘智敏建议要充分休息,晚上最好10点前休息,不要熬夜;时间允许的话,可在中午小睡片刻;傍晚建议多到户外走走,运动运动。

这些食物有玉米:具有调中开胃、降浊利尿等功效,适用于尿路结石或慢性肾炎水肿、高血压、食欲不振等症。

高梁:有健脾益肾、渗湿止痢的功效,适用于小儿消化不良、湿热吐泻、下痢等症。

苡仁:有利水渗湿、健脾止泻等功效,适用于小便短赤、水肿脚气、风湿痹痛、脾虚泄泻、扁平疣等病症。

扁豆:具有健脾和中,消暑化湿等功效,适用于暑湿吐泻,脾虚呕吐、食少便溏、泄泻水肿、赤白带下等病症。

水芹:有清热利水的功效,适用于小便淋痛、小便出血、带下等病证。

冬瓜:有清热利水、消肿解毒、生津除烦等功效,适用于暑热烦渴、水肿、小便不利、消渴引饮以及水气浮肿喘满等病症。

洋葱:具有和胃下气、化湿祛痰、解毒杀虫等功效,适用于胸闷脘痞、咳嗽痰多、小便不利等病症。

马齿苋:具有清热祛湿、散血消肿等功效,适用于急性肠炎、痢疾、尿血、小便热淋、黄疸、牙龈炎等病症。

鲫鱼:有健脾利湿的功效,适用于脾虚食少、虚弱乏力、消渴引饮、浮肿、小便不利等病症。

鲍鱼:具有养血柔肝、滋阴清热、益精明目、利湿行痹的功效,适用于阴虚内热、血枯经闭、乳汁不足、阴虚阳亢、夜盲内障,以及湿热内蕴所致的五淋、黄疸等病症。

梅雨季节的注意事项 衣:梅雨天衣服要常洗常换,最好选择易干且滑爽布料衣物。空调房内,穿上有袖衫、护住肩头,长裤子、遮住膝盖,使关节等易受风部位得到保护。即使再热,记得晚间睡觉铺条小毯子,搭上薄被子,以免着凉。出门前,先关空调,开窗适应室外温度,再换薄衣出行。 黄梅天即使没雨,湿度也较平时大,真菌会异常活跃,皮肤癣特易在身体各部位蔓延。因此,梅雨季节要注意卫生,保持家居衣物通风干燥。梅雨天,衣橱里的衣物如果水分过多,加上空气不流通,霉菌很容易繁殖。因此,存放的衣服棉被不但要事先洗干净,还应彻底晾晒后才能入柜贮存。另外,除了樟脑丸、防霉饼等常用的防霉用品外,超市里还有竹炭、木炭制品等吸湿、除湿用品,可降低衣橱、鞋子里面的湿度。

食:梅雨时节也是“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多发期。人们在饮食上应多加注意,谨防食物中毒。应多吃新鲜的蔬菜,建议大家选择“四瓜”:苦瓜、黄瓜、冬瓜、西瓜,都是清热下火的合适食品。切记不宜过食生冷、油腻的食物,以免助湿伤脾。梅雨季节,食物易发馊或霉变,吃了这些食物,会引起肠胃道疾病,甚至中毒。气温高,食欲不振,体力消耗大,营养要跟上。除了多喝水外,蔬果瓜鲜、肉蛋荤腥不能少。冷饮、冷食不能吃过头。冰箱食物要加热,隔夜食物要煮开后食用。

住:梅雨季节湿度大,室内空气中的有毒有害物质,易长期滞留在室内空气中。建议:注意房间的通风透气,天晴时,要及时曝晒家中的被褥、衣服,平日可在床下、墙角等阴暗角落放一些生石灰吸湿。何时开窗通风,有讲究。太阳未出时,浑浊空气沉积地表,开窗会导入不洁空气,对健康不利;中午空气湿度大,引入室内觉会得闷热,助长细菌孳生。怕热、怕湿,有了空调紧闭窗户,成了时下家家户户的习惯。何时开窗通风,有讲究。太阳未出时,浑浊空气沉积地表,开窗会导入不洁空气,对健康不利;中午空气湿度大,引入室内觉会得闷热,助长细菌孳生。清晨7-8点空气流畅、傍晚5-7点空气湿度低,这时开窗通风最科学。

行:白天出行前准备防晒用品,如阳伞、遮阳帽、墨镜等。正午时分,避免在太阳下运动,易虚脱。出门随带盐汽水或绿茶,适当补充水分,能减缓劳累症状。晚间饭后,休闲娱乐,酌情活动,散步慢走。出门随带盐汽水或绿茶,适当补充水分,能减缓劳累症状。


每年的梅雨季节虽不长,但在这不同于春夏秋冬的特殊时节,对辛苦的上班族和孩子,要提醒按时休息,保证睡眠,注意饮食;对懒散的居家族和老人,要提醒放松心情,适量活动,保持好的饮食习惯

各种梅雨季节持续的时间查询



长江中下游地区正常的梅雨约在6月中旬开始,7月中旬结束,也就是出现在“芒种”和“夏至”两个节气内。梅雨期长约20-30天,雨量在200-400毫米之间。“小暑”前后起,主要降雨带就北移到黄(河)、淮(河)流域,进而移到山东和华北一带。长江流域由阴雨绵绵、高温高湿的天气开始转为晴朗炎热的盛夏。据统计,这种正常梅雨,大约占总数的一半左右。


有的年份,梅雨开始的很早,在5月底6月初就会突然到来。在气象上,通常把“芒种”以前开始的梅雨,统称为“早梅雨”。早梅雨会带来一些反常的现象。例如,由于在梅雨刚刚开始的一段时间内,靠近地面的大气层里,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还是很频繁的,因此,阴雨开始之后,气温还比较低,甚至有冷飕飕的感觉,农谚说:“吃了端午棕,还要冻三冻”就是这个意思;同时也没有明显的潮湿现象。
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的农民,把这一段温度比较低的黄梅雨称为“冷水黄梅”。以后,随着阴雨维持时间的延长、暖湿空气加强,温度会逐渐上升,湿度不断增大,梅雨固有的特征也就越来越明显了。早梅雨的出现机会,大致上是十年一遇。这种早梅雨往往呈现两种情形。一种是开始早,结束迟,甚至拖到7月下旬才结束,雨期长达四、五十天,个别年份长达二个月。另一种是开始早,结束也早,到6月下旬,长江中下游地区就进入了盛夏,由于盛夏提前到来,常常造成长江中下游地区不同程度的伏旱。
同早梅雨相反的是姗姗来迟的梅雨,在气象上通常把6月下旬以后开始的梅雨称为迟梅雨。迟梅雨的出现机会比早梅雨多。由于迟梅雨开始时节气已经比较晚,暖湿空气一旦北上,其势力很强,同时,太阳辐射也比较强,空气受热后,容易出现激烈的对流,因而迟梅雨常常多雷雨阵雨天气。人们也把这种黄梅雨称为“阵头黄梅”。迟梅雨的持续时间一般不长,平均只有半个月左右。不过,这种梅雨的降雨量有时却相当集中。
1954年中国江淮流域出现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这次大水,就是由持续时间特别长的梅雨造成的。这一年,长江中下游的梅雨开始之前的5月下半月春雨已经很多,梅雨又来得很早,6月初就开始了。天气一直阴雨连绵,并且不时有大雨、暴雨出现,维持的时间特别长,直到八月初才“出梅”。当阴雨结束转入盛夏天气时、已经临近“立秋”了。这一年整个梅雨期长达两个月,连同五月份的春雨,则达到两个半月以上。进入“小暑”、“大暑”以后,长江中下游本来应该是晴朗炎热的“伏天”了,却一直是阴云密布难见太阳,瓢泼的大雨不时倾泄到地面上来,不少地区洪水滚滚、“寒气”袭人。
这一年长江中下游地区5月-7月三个月的雨量,一般都达到800-1000毫米,接近该地区正常年份全年的雨量;部分地区,雨量多达1500-2000毫米,相当于同一地区一年半的雨量,导致洪水泛滥成灾。我们国家地域辽阔,局部洪涝经常发生。有的可能是由于台风雨引起的,有的可能是别的天气系统接连带来的几次暴雨造成的,但它们的持续时间不长,洪水退去比较快,影响范围也比较小。象1954年这样,阴雨时间达到二个多月之久,造成长江流域全流域性洪水的现象,是极为罕见的。这种罕见的大水、常常是与异常梅雨联系在一起的。像1998年的大水,也是特别长的梅雨所造成的。
同特别长的梅雨完全相反的是,有些年份梅雨非常不明显,它象来去匆匆的过客,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停留十来天以后,就急急忙忙地向北去了。而且这段时间里雨量也不大,难得有一、二次大雨。这种情况称为“短梅”。更有甚者,有些年份从初夏
南京罕见梅雨开始,长江流域一直没有出现连续的阴雨天气。多数日子是白天晴朗暖和,早晚非常凉爽,出现了“黄梅时节燥松松”的天气。本来在梅雨时节经常要出现的衣服发霉现象,也几乎没有发生。这段凉爽的天气一过。接着就转入了盛夏。这样的年份称为“空梅”。“短梅”和“空梅”的出现机会,平均为十年中1-2次。“短梅”和“空梅”的年份,常常有伏旱发生,有些年份还可以造成大旱。

关于梅雨季节的谚语: 我国长江中下游流传着许多与梅雨有关的民间谚语,我们收集了其中的一部分以飨读者。

“三九欠东风,黄梅无大雨”,“三九”是指阳历1月9-17日,“黄梅”是指芒种节气(6月6-20日)。这句谚语的意思是说,三九期间如没刮过东风,或东风很少,则芒种节气雨量也将偏少。三九的第一天与芒种节气第一天相隔约150天左右。按150天的韵律,三九期间刮东风,隔150天左右将有一次类似的重复过程。所以三九期间刮东风与芒种节气的降水有对应关系。

用冬季天气特点来预报梅雨的谚语还有许多。例如“腊月里多雪,水黄梅”,就是指腊月雪和梅雨存在着正相关。

“寒水枯,夏水枯”,“枯”指雨水偏少。谚语说,如果冬季雨水偏少,则梅雨也偏少。这是因为天气往往有阶段性。天气持续干旱,常常是某一种有利于干旱的天气形势相对稳定所造成的。但由于大气处于不断的运动中,上述相对稳定状态总是要被破坏的,并在一定条件下向着反面转化。

“发尽桃花水,必是旱黄梅”,“桃花水”指清明节气或四月份桃花开放期间的降水。“旱黄梅”指芒种节气梅雨偏少或梅雨开始偏迟。在长江下游地区,如果清明节或四月份桃花开放期间雨水增多,俗称“发尽桃花水”,则芒种节气梅雨将偏少,或梅雨开始偏迟。“桃花落在泥浆里,打麦打在蓬尘里;桃花落在蓬尘里,打麦打在泥浆里”,与此意思相似。桃花水偏多,常常标志着春季太平洋上的副热带高压比常年强盛,暖湿空气活跃,在桃花开放的清明节气里,就常在江南和上海地区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相遇对峙,以致形成桃花水偏多。到了六月份芒种节气时,副高势力又往往更新相对减弱,或北跳慢,致使梅雨偏少或开始较晚,造成两个时段雨量的反相关。

“春水铺,夏水枯”,“铺”是指雨水较常年偏多。谚语说明,如果春季雨水偏多,到了夏季、梅雨量少了,易出现干旱。它和“发尽桃花水,必是旱黄梅”一样,都是用春季的雨水来预测梅雨的。

“行得春风,必有夏雨”,春风,是指偏东方向的风(东南风居多),夏雨是指梅雨。谚语意思是说,春季偏东风较多的年份,则夏季梅雨一般也较多。

“小满不满,黄梅不管”,它指明小满与芒种节气之间,雨水存在着正相关,即如果小满节气雨水偏少,则意味着芒种节气雨水也将偏少,或黄梅偏迟。这是因为小满节气正值春夏之交,如果这个时期雨水偏少,反映了副高势力较弱,位置偏南,到了芒种节气,副高势力一般也不会很快增强,即使有一定强度,它北缘的西南气流也不会伸向长江下游-带,所以芒种节气长江下游地区雨水也将偏少。长江下游一带也把小满节气里的降水称“旱黄梅”,芒种节气的降水称“正黄梅”,夏至节气的降水称为“甜黄梅”。因此,芒种雨水偏少或梅雨开始偏晚(到夏至节气才开始),都称为“黄梅不管”。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描写梅雨季节的诗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