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一百回概括》一百二十回(不加引子),前50回,每回批注五处

谁可以帮我找找《水浒传》的每一回的批注,赏析_百度知道
谁可以帮我找找《水浒传》的每一回的批注,赏析
我有更好的答案
1.大闹野猪林  话说当时薛霸双手举起棍来,望林冲脑袋上便劈下来。说时迟,那时快,薛霸的棍恰举起来,只见松树背后雷鸣也似一声,那条铁禅杖飞将来,把这水火棍一隔,丢去九霄云外,跳出一个胖大和尚来,喝道:“洒家在林子里听你多时!”
赏析:这个和尚是活佛!仅这几个字。莫不是这几个字可以概括出鲁智深给人的痛快淋漓!还有,单此这飞来一举,和尚禅杖出,真精妙设置也。我读到此番评论才感悟到:果然如此。怪不得给人一气呵成的连贯之感。2.误入白虎堂
太尉喝道:“林冲,你又无呼唤,安敢辄入白虎节堂?你知法度否?你手里拿着刀,莫非来刺杀下官?有人对我说,你两三日前,拿刀在府前伺候,必有歹心。”林冲躬身禀道:“恩相,恰才蒙两个承局呼唤林冲,将刀来比看。”太尉喝道:“承局在那里?”林冲道:“他两个已投堂里去了。”太尉道:“胡说!甚么承局,敢进我府堂里去!左右与我拿下这厮!”说犹未了,傍边耳房里走出二十余人,把林冲横推倒拽,恰似皂雕追紫燕,浑如猛虎啖羊羔。高太尉大怒道:“你既是禁军教头,法度也还不知道。因何手执利刃,故入节堂,欲杀本官?”叫左右把林冲推下,不知性命如何。赏析:这段看来,太尉故意要加害林冲,两厢早已埋伏好了,二十余人。而且给林冲定罪为“手执利刃,故入节堂,欲杀本官。”可见要至林冲于死地!其中的“浑如猛虎啖羊羔”的比喻更是生动!3.高衙内的描写  众多闲汉来侍候,见衙内心焦,没撩没乱,都走了。只有其中一个叫做富安的,唤作“干鸟头”,不但明白衙内的心事,而且挑逗衙内的心事,见衙内在书房中闲坐,富安走近前去道:“衙内是思想那双木的。这猜如何?”衙内笑道:“你猜得是。只没个道理得他。”富安道:“有何难哉!” 赏析:有权力的地方,一定有小人。在高衙内算计霸占林冲老婆的过程中,两个奸邪小人就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两个小人分别为高衙内贡献了两条十分下流而恶毒的计策,使林冲一步一步走入深渊,家破人亡。4.施恩棒下救武松
只见管营相公身边立着一个人,六尺以上身材,二十四五年纪,白净面皮,三柳髭须,额头上缚着白手帕,身上穿着一领青纱上盖,把一条白绢搭膊络着手。那人便去管营相公耳朵边略说了几句话。只见管营道:“新到囚徒武松,你路上途中曾害甚病来?”武松道:“我于路不曾害,酒也吃的,肉也吃的,饭也吃得,路也走得。”管营道:“这厮是途中得病到这里。我看他面皮才好,且寄下他这顿杀成棒。”两边行杖的军汉,低低对武松道:你快说病,这是相公将就你。你快只推曾害便了。赏析:我们说能够用恩惠来结交的人,是很不错的人,是知恩图报之人。但是我们说,这还不是最高的境界,最高的境界是什么样的人呢?是能够以义结的人。度义而动,见得思义,一切唯义是从,这样的人不可屈服,不可收买,不可恐吓,也不可诱惑。5.浔阳楼宋江题诗乘其酒兴,磨得墨浓,蘸得笔饱,去那白粉壁上,挥毫便写道:
“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
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他年若得报冤雠,血染浔阳江口。”
宋江写罢,自看了,大喜大笑。一面又饮了数杯酒,不觉欢喜,自狂荡起来,手舞足蹈,又拿起笔来,去那西江月后,再写下四句诗,道是:
“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谩嗟吁。
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宋江写罢诗,又去后面大书五字道:“郓城宋江作。”写罢,掷笔在卓上,又自歌了一回。赏析:“浔阳楼宋江吟反诗”是不能够忽略的一件事情,这件事情的重要性不在于宋江题反诗而引来杀身之祸,重要性在于宋江在题反诗前的那些自省和对自己生活的反思。6.洪教头与林冲
洪教头便问道:“大官人今日何故厚礼管待配军?”柴进道:“这位非比其他的,乃是八十万禁军教头,师父如何轻慢。”洪教头道:“大官人只因好习枪棒上头,往往流配军人,都来倚草附木,皆道我是枪棒教师,来投庄上,诱些酒食钱米。大官人如何忒认真。”林冲听了,并不做声。柴进说道:“凡人不可易相,休小觑他。”洪教头怪这柴进说休小觑他,便跳起身来道:“我不信他。他敢和我使一棒看,我便道他是真教头。”赏析:一个人之所以遭人嫉妒,就一定有他的资本,有他的优点,有别人所不能及的地方。嫉妒往往发生在比较亲近的,有共同利益的人的身上。林冲虽然是一位命运多舛的人物,是一个遭遇了重重苦难的人物,但是他还是有让别人嫉妒的资本,这个资本就是他的武功,他在江湖上的名望,他曾经得到过的职位。洪教头对于林冲属于同行嫉妒,因为洪教头和林冲一样都是属于枪棒教练。7.梁山泊英雄排座次
宋江听了大喜。连忙捧过石碣,教何道士看了。良久,说道:“此石都是义士大名,镌在上面。侧首一边是‘替天行道’四字,一边是‘忠义双全’四字。顶上皆有星辰南北二斗,下面却是尊号。若不见责,当以从头一一敷宣。”宋江道:“幸得高士指迷,拜谢不浅。若蒙先生见教,实感大德。唯恐上天见责之言,请勿藏匿,万望尽情剖露,休遗片言。”宋江唤过圣手书生萧让,用黄纸誉写。何道士乃言:“前面有天书三十六行,皆是天罡星。背后也有天书七十二行,皆是地煞星。赏析:梁山泊是大地方,还是小地方?晁盖、宋江做了梁山泊的寨主后,但凡有好汉来投,他总是亲自迎接到金沙滩上,这是宋江的风格。而白衣秀士王伦呢?面对林冲上山入伙,不是热情相迎,而是大大咧咧地坐在聚义厅的交椅上。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到王伦的下场是必然的。 8.鲁智深倒拔垂杨柳:智深也乘着酒兴,都到外面看时,果然绿树上一个老鸦巢。众人道:&把梯子上去拆了,也得耳根清净。&李四便道:&我与你盘上去,不要梯子。&智深相了一相,走到树前,把直掇脱了,用右手向下,把身倒缴着;却把左手拔住上截,把腰只一趁,将那株绿杨树带根拔起。众泼皮见了,一齐拜倒在地,只叫:&师父非是凡人,正是真罗汉!身体无千万斤气力,如何拔得起!&智深道:&打甚鸟紧。明日都看酒家演武器械。&众泼皮当晚各自散了。赏析:在《水浒传》中,骂人的话最难听的可能就是“鸟人”。可以想象到在宋朝,“鸟”并不是十分受欢迎。鲁智深在经过一段痛苦生活后,长时间积压的怨气被树上的鸟给给一下子点燃了,当然爆发出来的力量是要释放出来的。这时候的爆发是十分惊人的!9.醉打蒋门神:武松拿起来,闻一闻,摇着头道:“不好,不好!换将来。”酒保见他醉了,将来柜上道:“娘子,胡乱换些与他。”那妇人接来,倾了那酒,又舀些上等酒下来。酒保将去,又烫一碗过来。武松提起来,呷了一口,叫道:“这酒也不好。快换来便饶你。”酒保忍气吞声,拿了酒去柜边道:“娘子,胡乱再换些好的与他,休和他一般见识。这客人醉了,只得要寻闹相似。胡乱换些好的与他噇。”那妇人又舀了一等上色好的酒来与酒保。酒保把桶儿放在面前,又烫一碗过来。武松吃了道:“这酒略有些意思。”赏析: 这段话分成几个细节,“闻一闻”,“摇着头”、“呷了一口”等,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我武松故意找事,为之后的醉打蒋门神奠定了基础,也埋下了伏笔。10.武松打虎:回头看这日色时,渐渐地坠下去了。此时正是十月间天气,日短夜长,容易得晚。武松自言自说道:“那得甚么大虫?人自怕了,不敢上山。”武松走了一直,酒力发作,焦热起来。一只手提着哨棒,一只手把胸膛前袒开,踉踉跄跄,直奔过乱树林来。见一块光挞挞大青石,把那哨棒倚在一边,放翻身体,却待要睡,只见发起一阵狂风来。古人有四句诗单道那风:无形无影透人怀,四季能吹万物开。就树撮将黄叶去,入山推出白云来。赏析:这里既写出了老虎活动的时间,又写出了老虎出没的环境。两句话就把一种恐怖悲凉的气氛和心情和盘托出,让人感到此时此地不知什么时候会突然跳出一只活老虎来。11.风雪山神庙:林冲喝道:“好贼!你待那里去!”批胸只一提,丢翻在雪地上。把枪搠在地里,用脚踏住胸脯,身边取出那口刀来,便去陆谦脸上阁着,喝道:“泼贼!我自来和你无甚么冤仇,你如何这等害我!正是杀人可恕,情理难容。”在陆谦告饶推脱后,林冲骂道:“奸贼,我与你自幼相交,今日倒来害我,怎不干你事!且吃我一刀!”他把陆谦身上衣服扯开,“把尖刀向心窝里只一剜,七窍迸出血来,将心肝提在手里”。 赏析:作者为什么对此写得那么细,而且在杀人前还要发表一个宣言,这是为了表达林冲杀人的革命性和正义性。第一,分清主次,先杀两个随从,再集中力量杀主犯;第二,不能不明不白杀人;第三,三人杀法不同,详略有别。
采纳率:69%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水浒传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神评:中国人有多喜欢水浒传?至少有14个续本!|水浒传|水浒|荡寇志_新浪网
神评:中国人有多喜欢水浒传?至少有14个续本!
神评:中国人有多喜欢水浒传?至少有14个续本!
关于四大名著,国人熟悉的程度已经不必多说。但是若要问,四大名著中哪个最受国人欢迎,可能就有争议了。但是这里提供一个简单的判断方式:看看哪本名著的续本撰写的人最多?当然这也是后人追捧和参与的一种方式。以此标准,小编认为可能非《水浒传》莫属了,不信请看以下14大续本,你就懂了!14《荡寇志》《荡寇志》是中国清代长篇小说名,俞万春(),此书草创于道光六年(1826),写成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中间凡“三易其稿”,首尾历22年。本书中,仇视以宋江为首的梁山泊起义的思想与金圣叹一致,所以他紧接金圣叹“腰斩”过的七十回本《水浒传》,从七十一回写起,杜撰出一大篇宋江等如何“被张叔夜擒拿正法”的故事,自名其书为《荡寇志》,此书的初刻本却又署书名为《结水浒传》。13《残水浒》《残水浒》是《水浒传》续书之一种,接七十回卢俊义惊梦起,全书共十六回,为中国近代学者、小说家程善之()所著,1933年《新江苏日报》刊行,1997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再版,收入“水浒系列小说集成”系列,与《水浒外传》、《水浒中传》结为一册;《残水浒》小说内容结构完善,与《水浒传》前七十回遥相呼应,其结局又应对正史中宋江等三十六人为张叔夜所擒的记载。12《水浒新传》(张恨水所著小说)《水浒新传》是中国现代著名鸳鸯蝴蝶派通俗小说家张恨水所作的一部小说。本书是《水浒传》金圣叹腰斩本(70回本)的续书。创作于抗日战争期间,1943年由重庆建中出版社发行单行本。全书讲述梁山好汉大聚义后协助宋朝朝廷抗击金国入侵的故事。全书共六十八回。创作于抗日战争期间,1943年由重庆建中出版社发行单行本。全书讲述梁山好汉大聚义后协助宋朝朝廷抗击金国入侵的故事。全书共六十八回。11《水浒新传》(褚同庆所著小说)中国现代小说家褚同庆撰写的《水浒新传》是一部从头开始重写《水浒传》故事的章回小说。于1937年动笔,写作历时长达四十多年,1984年出版。《水浒新传》是褚同庆老先生穷极43年功力的力作,170回,172万字,于1984年发表。他在原《水浒传》基础上作了很好的修改。全书共一百七十回,在原《水浒传》的基础上,修改了一些原有人物的特征,增删了一些角色,并增添了很多情节。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性作品。该书共一百七十回,是重写《水浒》之作。根据自述,他是一名《水浒》迷,有鉴於原著存在一些美中不足之处,所以立志重写《水浒》。10《贼三国》《贼三国》是一部现代章回体小说,是巴孤。共一百四十回,《水浒传》的续书之一,同时也是《三国演义》的衍生小说。当代作家巴孤撰写的一部古白话风格的章回小说,一百四十回,《水浒传》的续书之一,同时也是《三国演义》的衍生小说。描述了《水浒传》中的一百单八将穿越到了《三国演义》中,与刘备、曹操、孙权争霸天下的故事。文法古朴,采用了古典小说中古白话的写作风格,使人看起来有一种在读明清通俗小说的错觉。9《水浒后传》《水浒后传》清代长篇小说,是百回本《水浒传》的众多续书中艺术价值较高的一部,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鲁迅先生对此有过专门评价。它叙述了《水浒传》中幸存的三十余位梁山好汉和部分英雄后代的命运。由于奸臣迫害,他们揭竿再起,或重举义旗,杀官造反;或远赴海外,创立基业。而当金军南侵,国家危亡之际,他们又舍生忘死,奋勇抗金,表现了精忠报国的英雄气概和民族气节。但宋廷割地求和,他们报国无门,只得开赴海外暹罗国,传播中华文明。本书人物性格鲜明,语言生动传神,想象丰富,情节曲折,形象逼真,引人入胜。8《后水浒传》此书是罕见的孤本,存于大连图书馆。原序后的图章是“素政堂”、“天花藏”,证明是明末清初时期的作品。全书45回,有人物像三十七幅,每幅均有赞词。写南宋初年洞庭湖杨幺起义之事。有感于“徽钦二帝,无治世之才,任用奸佞,以致金人自北而南……”所以,把杨幺起义和宋江起义联系起来,写成一部《水浒传》的续书——《后水浒传》。7《说岳全传》《说岳全传》是清代钱彩编次、金丰增订的长篇英雄传奇小说,最早刊本为金氏余庆堂刻本,共20卷80回。前61回是岳飞的“英雄谱”和“创业史”;后19回,主要讲述岳飞死后,岳雷扫北的故事。歌颂了岳飞等将士英勇作战、精忠报国的忠勇行为,鞭笞了秦桧等人卖国求荣、陷害忠良的丑恶罪行。6新水浒(西泠冬青小说)《新水浒》,清末小说,署名“西泠冬青”,生平不详。初次出版于1907年。是金圣叹70回本《水浒传》的续书。讲述梁山聚义后建立共和国,制定宪法,进行工业革命等。是清末立宪思想在文学上的体现。与陆士谔的同名小说颇有相似之处,但不如陆作著名。5新水浒(陆士谔小说)《新水浒》,清末民初小说家陆士谔所作的小说,是金圣叹“腰斩”的70回本《水浒传》的续书,描写了梁山好汉们开银行、办铁路、开报馆的故事。本书以略带科幻色彩的奇思妙想和幽默的语言,描写了梁山好汉们开银行、办铁路、开报馆的故事。实质上是以水浒故事为背景,表现当时近代化中国的种种现象,并探讨了经济、科技与人性的关系。是《水浒传》续书中十分独特的一部。4《水浒中传》3《水浒别传》《水浒别传》是一部系列长篇章回小说,王中文,出版于20世纪80年代,属于《水浒传》的衍生作品。全书规模浩大,分为五部分:引首部《方腊反》;正部一《忠义梦》;正部二《将军舞》;正部三《英雄泪》和结子部《少水浒》。共一百八十回,二百五十余万字,可能是自从《水浒传》出现衍生小说开始,直至二十一世纪初为止,篇幅最长的一部水浒续书。2梅氏藏本《水浒传》梅氏藏本《水浒传》又称,《古本水浒传》或《古本水浒》,初由江苏常熟医生、藏书家、小说家梅寄鹤发现,被一部分研究者认为是《水浒传》的一个古老但长期被埋没的、甚至《水浒传》最初的版本。但是此说也被另一部分研究者认为并不属实,这一观点认为此书实为清朝或民国时所作。双方各有理据,此书成书年代和目前仍有争议。梅氏藏本《水浒传》共一百二十回,前七十回与金圣叹评点的贯华堂本《水浒传》基本一致,后五十回则与现存任何其他《水浒传》版本不同。在没有特别的情况下,一般所称“梅氏水浒”或“古本水浒传”等,即指此书后五十回部分。1《金瓶梅》《金瓶梅》是中国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白话世情章回小说。其成书时间约在明朝隆庆至万历年间,署名兰陵笑笑生。《金瓶梅》借《水浒传》“武松杀嫂”一段故事为引子,通过对兼有官僚、恶霸、富商三种身份的市侩势力的代表人物西门庆及其家庭罪恶生活的描述,揭露了明代中叶社会的黑暗和腐败,具有较深刻的认识价值。其后被拍成许多同名的影视作品。《金瓶梅》全书100回,人物200多个,结构大而不乱,200多个人物中,潘金莲、西门庆、陈经济、吴月娘都很有个性,里面运用了大量方言、歇后语、谚语、词曲,不少词曲用得颇为精妙,又富含杂学知识。书中宣扬了因果报应之说,由于里面淫词秽语很多,因此被列为禁书。(图片来源于网络)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看点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看点联系。古典政治哲学能促成《水浒传》的“高明”读者吗?_网易新闻
古典政治哲学能促成《水浒传》的“高明”读者吗?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古典政治哲学能促成《水浒传》的“高明”读者吗?)
“寓意写作”、“高明读者”、“自然爱欲”、“王者”、“德性”、“血气”、“知识人政治家”、“马基雅维利”、“霍布斯”、“休谟”:你没有走错场子,这确实是一场关于《水浒传》的会议。日至19日,重庆大学高研院古典学研究中心主办了“《水浒传》与古典政治哲学”学术研讨会,中国人民大学的刘小枫教授、纽约大学的廖世奇教授和重庆大学的邹羽教授,以及来自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多所高校的二十余名青年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刘小枫表示,会议或许能够为《水浒传》、乃至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打开另一种思考路向或者言说方式。“如果我们希望阅读古代经典能够有助于对当代问题的理解,就应当重新思考进入古典作品的方式。”会议的开闭幕式由高研院古典学中心张文涛研究员主持。刘小枫在会议现场。成为《水浒传》的“高明”读者可能吗?在主题发言中,刘小枫转述了他在二十年前与捷克汉学家高一乐之间的一次对话。在《水浒传》诞生的时代,小说被当作读书人“通俗”以“经世”的主要媒介。明清两代文人中的贬抑者、折中者和推崇者对《水浒传》的评价大相径庭。尤其是推崇者认为《水浒传》承续了孔子《春秋》和司马迁《史记》的春秋笔法,其中奥妙难为“村学究”、“俗士”所识:“如果你轻蔑《水浒传》甚至《金瓶梅》之类小说,读不出 戏言 中的 持世心肠 ,你就成不了 高明 的读书人。”在对话中,高一乐从浦安迪的《明代四大奇书》说起。这部卓越的古典小说研究著作认为,《水浒传》“是针对一批想来能透过通俗素材的表面描写深入领会内在问题的老练读者写的。”对此,刘小枫认为,中国的长篇叙事作品虽然大大晚于西方,但“寓意写作”源远流长,研究史上也不乏考察《水浒传》中需要“深入领会的内在问题”的读者。比如关于宋江“投降主义”的批判就是把投降中的“不反对天子”当作需要“深入领会的内在问题”,但这种读法显然不如明末清初的批注者高明。在这批批注者中,最高明的当属金圣叹。在这位高明读者那里,《水浒传》的作者所着力伸张的,是所谓“神理”:“识人之性情、人之气质”。“通过阅世而知人或通过知人而阅世,才是《水浒传》作者希冀读者 深入领会的内在问题 。”不过,虽然金圣叹等批注者的读法较今人研究更高明,但他们并没有把需要“深入领会的内在问题”坦白地展示出来,而是留下了更多需要进一步“善读”才能获解的疑难。在《水浒传》阅读的重重迷雾中,研究金圣叹们的读法,也许能比对《水浒传》本体的研究更容易找到突破点。另一方面,这部由众多作者累积作成的小说蕴含着某种源远流长的传统思想。这些思想深邃而混沌,国人有时难以处理这类对象,这既是中学的部分困境所在,亦是外国学者有时眼光比中国学者更显高明的原因——也许把西学当作“撬棍”,就有可能找到揭开这层面纱的办法。进一步的“善读”仍然要回到文本。高一乐随之开始了他对宋江和武松的精彩论述。他首先提纲挈领地指出,传统《水浒传》评说“起义”、“作乱”的缘由,无非是“逼上梁山”、“官逼民反”和“乱自上作”。但这两点都“极为含混”而且“颇为可疑”。比如林冲上梁山就不是“官逼民反”——他自己就是官。鲁智深的事由来自地方恶霸,反而他自己是官府中的吏。另外,与“乱自上作”相比,“乱自下生”才是书中最常见的模式。大量关于宋江与吴用联手逼官人入伙的故事情节就是最好例证。对宋江本人而言,阎婆惜事件体现的是宋江的无能、含糊、缺乏日常智慧。这与作者宣扬他“仗义疏财”、“仁义”的江湖名望形成对比,因而构成一种“反说”。高一乐注意到,阎婆惜喜爱对她有“自然爱欲”的张三,她首先看重的不是“仗义疏财”与否,而是是否“风流俊俏”像个男人。而《宣和遗事》中的宋江本是个“酒色粗人”,《水浒》却改写成“于女色上不十分要紧”。作者对宋江的这笔改动“难道不会有什么用意吗”?同样的“反说”在武松身上运用得更为高超。武松拥有“勇”、“仁”、“忠义”的德性,“仿佛天生是个王者的料”。从处理潘金莲和王婆的问题看来,他还行事缜密。武松一直靠暴力维持现存秩序,但高一乐教授认为,这样一位“王者”却与宋江有着同样的问题:潘金莲对武松的态度显示出的是“自然爱欲”,武松和宋江在面对这种需求时,都显得“缺乏潘金莲所渴望的火”。他们都“缺乏饱满的阳气”。由于“王者”武松身上的矛盾——“缺乏这种自然爱欲,无论王者还是僭主都是假的”——高一乐断言“武松的出场戏整体而言是一个高妙的 反说 ”。无论武松的“忠厚仁德”,还是宋江的“有始有终”,都是“反说”!刘小枫立即对上述反问和感叹表示怀疑。《水浒传》的作者是要让人们知道“上上下下都没有出色德性的人,乃是人世历史中的常态”吗?“王婆怂恿西门庆勾引潘金莲时引古谚 骏马却驮痴汉走,巧妻常伴拙夫眠 ,武松用暴力维护古谚所说的道理——宋江后来用自己的权威让一丈青配矮脚虎,同样如此”——“用休谟的话说, 自由政府 也离不了用暴力约束民众”——“这意味着什么呢”?武松。正反“忠义”刘小枫关于“高明读者”的发言,涉及到对武松和宋江个人气质、品性的判断。这一问题是高一乐关于“反说”之论述的中心。河南大学的陈会亮副教授和中山大学的陈慧博士的发言,则围绕《水浒传》中的“忠义”问题展开。陈会亮的解读从对“楔子”的分析开始。“楔子”描写了一幕明君贤臣之世瘟疫突发的场景。在国家兴亡须臾之际,负责禳祈瘟疫的洪太尉却屡犯禁忌,“至诚尽失”,甚至全无敬畏地放出了镇压在地下的一百零八位魔君。 “楔子”对洪太尉的描写“交代的是 纷乱 丛生的根本原因”——“洪信的态度不过是王庭态度的反映而已,所谓 上行下效 的效用”。接下来,陈会亮对忠、义的本义做了考释,并论述了高俅的“升”与众好汉的“降”之间的关系和象征意味。他最后指出,忠不仅能指忠君的臣道,更应当从其字形解释为“中心”,即对自我内心的诚。施耐庵所强调的忠义,不仅是臣道或者行为规范这样的外在约束,更是“心学意义上的求人自省以合 忠 、 义 ”。宋江。陈慧则在“朝廷——梁山”的对抗性叙事中看到了两种秩序的对立,她称为宋朝和宋江“两个 宋氏 秩序的对立”。众好汉凭借血气撕碎了原有秩序的假面孔,为新秩序的建立提供了契机。而作为“血气的制衡者”,宋江是获得了上天授命的忠义价值秩序的缔造者,是他让梁山泊获得了“ 改邪归正 的可能性”。但是,宋江的秩序是否也是一个假面具呢?《水浒传》第三十七回《黑旋风乔捉鬼 梁山泊双献头》证明了宋江的“公明”。除此之外,陈慧还注意到文官与武官在《水浒传》中的对立关系,亦将此视为“两个秩序的较量”。她认为,虽然武官秩序终究以解体、散亡告终,但纪念宋江等人的“靖忠之庙”,则一直“以一种超越世间与时间的秩序形态,隐然与之抗衡”。军师、儒生、江湖人吴用智取生辰纲。中国人民大学冯庆博士的发言以吴用为中心。在与会者激烈讨论宋江、武松、李逵和梁山泊“忠义”的真伪、形式等问题时,冯庆提出吴用在梁山聚义中的作用是缺乏价值取向的。吴用不仅通过各种手段吸收人才,更以长远的规划帮助梁山泊建立起与社会对抗的力量,因此成为最能体察和辅佐宋江政治路线的人物。宋江在梁山诸代头领中最具政治头脑和执行力,吴用则通过策划战争达到目标。与宋江不同的是,在所有事件中,“吴用的表现都让人联想到战国的纵横策士”。这种“ 战国气 不同于 春秋气 ,对大义和仁德缺少本质的体认。”冯庆继而把吴用和朱武进行了一个简单的比较。朱武在水浒故事开篇即出现,且绰号“神机军师”,比吴用更有人情味,却没有军师的实权。这样的对比更体现出吴用是“在 智 的维度上的单方面卓越”。冯庆认为,是吴用而非朱武才最能够“在真实江湖乃至庙堂上承担起核心的政治使命”。对于这种纵横捭阖的“知识人政治家”,冯庆还作了一个类型学的分析,他注意到吴用的画像在历史上不断趋近诸葛亮。显然,《水浒传》中的凶残暴戾不能与充满英雄气息的《三国演义》相比。若以儒家对政治道德的标准来看,吴用也不能与诸葛亮甚至朱武相比。吴用图像趋近于诸葛亮的原因,在于图像作者想要尽量避免吴用带来的道的破坏性,通过同为“军师”身份这一联结,刺激《水浒传》读者对美好政治的向往。吴用。冯庆最后指出,像吴用这样的“江湖知识人”,在三合会等民间社团中普遍存在。他们实际上起到了治理城市游民的作用。作为儒家知识人在民间的代表,吴用们的作为是应对时局的权变。但是,他们的“权变”更接近西方权术家马基雅维利和霍布斯——他们把“杀人以自生”的人性判断当作政治治理的基础。因此,虽然吴用“以不可或缺的阴鸷姿态在历史的重复中表征着 权 这一维度的必不可少性和毁灭性”,但“他的公众形象永远停留在模仿诸葛亮的维度,并且必须永远当宋江的辅佐者”。一种革命,两条线索随着吴用问题的抛出,关于小说文本的讨论已经深入叙事逻辑层面。湖南大学的吴明波博士指出,宋江的上山使梁山发生了重大变化。宋江以“替天行道”的口号“取代了之前未经明言的 造反有理 ”。“ 替天行道 蕴含着中国传统革命的逻辑”,即秉持忠义路线、“只反贪官不反皇帝”的造反。不过,在《水浒传》最精彩的英雄传奇和抵抗朝廷部分中,忠义与造反的矛盾被凸显出来。九天玄女的出现为宋江的“忠义”作了保证,“才避免了对这一问题的进一步追问”。吴明波进一步对作为忠义代表的宋江进行分析,他认为宋江虽然也是双面人物,但他压制了李逵、王英这股“土匪”力量,使得“梁山与其他强盗集团有本质区别”。李逵的纯真和残暴特性则“是吴用和宋江的必要补充”,其存在使得梁山“没有走向另外的极端”。鲁智深。中国人民大学的雷欣翰博士认为,《水浒传》对这次起义的态度可以从鲁达与宋江的区别中看出来。《水浒传》以讲史说话的轮回历史观为构建小说整体的终极理念。对这次历史事件的叙述,总体来看是消解式的。鲁达、杨志、武松等英雄传奇材料在小说中成为重要的子文本,是为“二龙山系统”。这一系统通过佛教意象的大量加入,成为《引首》所见全书主旨埋伏于正文叙事中的筋脉,以宋江为中心的《宣和遗事》故事则构成小说主体。两条线索通过对武松性格发展的精彩把握勾连在一起,宋江在两线融合后关于“招安”的对抗和关于天命的情节中处于受制地位。由“上界”而俗世的结构方式,使得小说中许多看似矛盾之处——如宋江是否真忠义、二龙山叙事为何与宋江故事脱节等——均得以迎刃而解。关于《水浒传》与当代中国问题的讨论也是这次会议的一个重点。中国人民大学的孙大坤博士从《水浒传》类型化的“知识”与主体的装置开始考察,认为古典小说并非纯为休闲娱乐,而是处于“文艺-生活-伦理-世界观含混的前现代状态”。他继而强调了文人对小说改写具有的严肃的思想史意义。毛泽东最喜爱金圣叹的《水浒传》。金圣叹以“天下太平”作为全书的开头和结尾,毛泽东读到的不是所谓超越国族的“天下”视野,而是《庄子 天下篇》中关于人之天分的差序秩序。在此基础上,毛泽东发明性的“人民”言语取消了以《天下篇》为代表的古典区分,体现出一种颠覆天下的“新人”秩序。
(原标题:古典政治哲学能促成《水浒传》的“高明”读者吗?)
本文来源:澎湃新闻网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水浒传一百二十回目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