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国民经济核算算是否应该将自然品纳入其中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修订与民生改善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学术顾问
  目前,国家统计局正在对中国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进行修订。修订工作完成并经过正常审批程序之后,将颁布和实施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一、为什么要对中国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进行修订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中国国民经济核算工作的标准和规范,它界定了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的一系列基本概念、基本原则、基本分类、基本框架、基本指标体系和基本核算方法,是反映中国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的重要工具。根据这个标准核算出来的一整套国民经济核算数据是经济分析和研究的重要基础,也是经济管理和决策的重要依据。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1952年至1984年,这一时期我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为了适应这种经济体制下经济管理的需求,我国国民经济核算采用的是产生于苏联的《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MPS)》,这一体系的核心指标是农业、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和商业五大物质生产部门创造的净产值,即国民收入。[1]第二阶段是1985年至1992年,这一时期是我国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时期。为了适应这种过渡时期经济管理的需要,我国国民经济核算实行了从MPS体系向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采用的《国民账户体系(SNA)》[2]转变的混合型体系,这个体系的核心指标既包括MPS体系的国民收入,也包括SNA体系的国内生产总值。这一体系已经突破了物质生产的界限,反映了非物质服务活动创造的增加值。这一体系的标志性文件是《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试行方案)》,它是依据MPS和1968年SNA制定的,体现了混合型特点。第三阶段是1993年至今,这一时期我国实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了适应这种经济体制下经济管理的需要,我国采用了SNA体系,国内生产总值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实行这一体系的标志性文件是《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它是依据1993年SNA制定的。这个体系表明我国国民经济核算已经完成了向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采用的国际标准的过渡。
  从建立和发展的过程可以看出,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随着经济体制的变化、经济的发展、经济管理需求的变化,以及国际标准的变化而变化的。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颁布实施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产生了许多新情况。例如,为了更好地发挥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驱动作用,政府和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为了推动土地集约化经营,国家允许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法进行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现象越来越普遍。针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产生的许多新情况,经济管理相应地也产生了许多新的需求,要求国民经济核算提供准确客观的信息,为经济管理和决策提供依据。为了适应世界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反映国民经济核算理论方法研究取得的成果和各国国民经济核算实践获取的经验,满足广大用户不断变化的需求,以及为了与国际收支统计、政府财政统计、货币金融统计等其他国际统计标准更加协调一致,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制订了新的国际标准,即《国民账户体系(2008)》(简称2008年SNA)。联合国统计委员会第四十届会议通过了这个新的国际标准,并鼓励所有国家尽快实施这一标准。2008年SNA颁布以来,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开始实施了这一新的国际标准的计划。例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欧盟都已经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实施了2008年SNA。 为了更好地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产生的新情况,满足经济管理产生的新需求,反映国际标准的新变化,国家统计局开展了一系列国民经济核算制度方法改革研究。所以需要对我国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进行新的修订,使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情况,满足经济管理的新需求,反映国际标准的新变化,体现我国国民经济核算制度方法改革研究取得的新成果。
二、关于中国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修订的重点内容
  对我国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修订包括一系列基本概念、基本分类、基本指标和基本计算方法的修订。本文仅阐述其中一些比较重要的修订内容。
  (一)引入知识产权产品概念,将研发支出计入GDP
  1、为什么要引入知识产权产品概念,对研发支出处理方法进行修订
  2008年SNA引入了知识产权产品概念。知识产权产品指的是研究、开发、调查或者创新等活动的成果,这些活动会产生知识,开发者能够销售这些知识,或者在生产中使用这些知识来获利,因为通过法律或其他保护手段,这些知识的使用是受到限制的。[3]2008年SNA把知识产权产品作为固定资产的组成部分,把关于这种产品的支出作为固定资本形成计入GDP。2008年SNA把知识产权产品分为五种类型:研究与开发,矿藏勘探与评估,计算机软件与数据库,娱乐、文学和艺术品原件,其他知识产权产品。其中,矿藏勘探与评估,计算机软件与大型数据库,娱乐、文学和艺术品原件在1993年SNA中已经被归入固定资产,2008年SNA将研究与开发纳入固定资产,把研究与开发支出作为固定资本形成计入GDP。
  在1993年SNA以前的国民经济核算国际标准中,研究和开发支出是作为中间投入处理的。在1993年SNA的研究制定过程中,关于研发支出是继续作为中间投入还是调整为固定资本形成,曾经进行过讨论,由于国际专家们没有形成一致意见,1993年SNA还是把研发支出继续作为中间投入处理了。1993年以后,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在研发方面的支出不断增加,研发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研发作为固定资产的属性更加明显。同时,部分发达国家对将研发支出作为固定资本形成核算进行了长期研究,方法逐渐成熟。这些因素促使国际专家们形成了一致意见,因此2008年SNA明确把研发支出作为固定资本形成处理。
  将研发支出作为固定资本形成处理并不意味着将所有的研发支出都作为固定资本形成处理,2008年SNA给出的基本原则是,将给其所有者带来经济利益的研发支出作为固定资本形成处理,将不给其所有者带来经济利益的研发支出仍然作为中间投入处理。
  2、研发支出处理方法的修订所产生的影响
  把研发支出从中间投入调整为固定资本形成会对GDP总量产生一定的影响。从生产角度看,有研发支出的行业中间投入减小,增加值增加,从而导致生产法和收入法GDP增加;从需求角度看,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增加,从而导致支出法GDP增加。
  把研发支出从中间投入调整为固定资本形成对GDP结构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从生产角度看,各行业研发支出占增加值的比例不同,从而导致GDP的行业结构发生变化;从需求角度看,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增加,从而导致GDP需求结构发生变化,即消费率、投资率和净出口率发生变化,投资率会有所上升,消费率和净出口率会有所下降。
  另外,将研发作为固定资产之后,还要计算相应的固定资产折旧。对于市场生产者来说,相应固定资产折旧的计算不会引起增加值总量的变化,但固定资产折旧会增加一块,营业盈余会相应地减少一块,所以收入法增加值的结构会发生变化;对于非市场生产者来说,固定资产折旧的增加会直接影响增加值总量和收入法增加值结构。因此,将研发作为固定资产之后,相应的固定资产折旧的计算也会导致GDP总量以及GDP结构发生一些变化。
  3、发达国家实施情况和数据修订结果
  2008年SNA明确把研发支出作为固定资本形成处理之后,统计工作比较先进,数据基础比较完善的发达国家,已经开始实施或者计划实施新的国际标准。例如,澳大利亚从2009年开始将研发支出作为固定资本形成处理,结果使澳大利亚2008年GDP增加了约1.45%。加拿大2012年公布了将研发支出作为固定资本形成处理的结果,其年GDP年均增加了约1.3%。美国于2013年公布了它对GDP历史数据的第十四次修订结果,其中比较重大的方法修订就是将研发支出作为固定资本形成处理,这一修订使美国2012年GDP增加了3697亿美元,相当于其调整前GDP的2.5%。欧盟国家从2014年开始将研发支出作为固定资本形成处理。
  4、我国对研发支出处理方法进行修订的条件已经成熟
  我国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已经按照1993年SNA的建议,把矿藏勘探与评估支出、计算机软件支出作为固定资本形成计入GDP了。我们需要引入知识产权产品概念,把研发支出作为固定资本形成计入GDP。
  本世纪以来,我国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简称R&D)的经费支出由2002年的1288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11906亿元,11年间增加了1万多亿元;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从2002年的1.07%增加到2013年的2.08%。随着R&D经费支出的逐步增加,研究与开发活动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关于研究与开发支出核算,我国拥有了比较丰富的基础数据。例如,我国分别于2000年和2009年进行了两次R&D资源清查,在常规年度也开展了政府、科研机构、企业等研发活动的调查,掌握了R&D经费支出及构成等数据。同时,发达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在开展研发支出核算方面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可供借鉴。因此,按照2008年SNA的建议,引入知识产权产品概念,将研发支出作为固定资本形成计入GDP不仅存在必要性,而且具备了可能性。
  在广泛搜集研发支出基础统计资料的基础上,国家统计局按照2008年SNA的建议,分别从生产和需求两个方面开展了将研发支出计入GDP的核算方法研究和数据试算工作。目前,我国对研发支出处理方法进行修订的条件正在逐步成熟
  关于数据库,娱乐、文学和艺术品原件,其他知识产权产品支出,我国还缺乏基础统计资料,需要在以后条件成熟时逐步作为固定资本形成计入GDP。
  (二)引入经济所有权概念,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收入计入农民财产收入
  2008年SNA引入了经济所有权概念,这是相对于法定所有权而言的。法定所有权指的是在法律上拥有货物和服务、自然资源、金融资产和负债,并能够持续获得相应经济利益的权利;经济所有权指的是承担了货物和服务、自然资源、金融资产和负债有关经济风险,享有相应经济利益的权利。[4]通常情况下,经济所有权与法定所有权归属于同一所有者。当经济所有权与法定所有权分离时,2008年SNA建议按经济所有权进行核算。这样可以使有关核算结果更加合理和符合实际情况。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了推动土地集约化经营,我国2002年颁布的《农村土地承包法》明确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进行流转。近年来,我国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现象越来越普遍。据农业部统计,截至2013年底,全国家庭承包耕地流转面积达到3.4亿亩,流转比例达到26%,[5]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收入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在国民经济核算中应当如何处理这些收入呢?
  我国宪法规定,农村的土地属于集体所有(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土地除外),所以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民对相应的土地并不拥有法定所有权。如果按照法定所有权的原则,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收入不能作为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民的财产收入处理。但是,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民对相应的土地承担经济风险,享受经济收益,所以拥有相应土地的经济所有权。按照经济所有权的原则,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民成为土地的经济所有者,把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给其他个人或单位使用所获得的收入就形成了SNA定义的地租,从而构成农民财产收入的一部分。因此,我国国民经济核算需要引入2008年SNA的经济所有权概念,这样,作为我国农民收入重要组成部分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收入就有了合理的处理方法。
  (三)引入雇员股票期权概念,将其计入劳动者报酬
  雇员股票期权指的是公司授予其部分员工在未来一个约定的日期或一段时间内,按照预先确定的价格和条件购买一定数量的公司股票的权利。被授权的员工大多是公司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以及核心技术人员等,他们一般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才可以被授权,这些条件往往同公司业绩及个人业绩挂钩。如果被授权者经营管理有方,公司业绩优良,他们就可以在约定的时间,以原约定的较低的价格购买一定数量的股票。雇员股票期权是作为对员工的酬劳或激励而给予他们的,与员工在企业的表现和业绩有关,因而具有劳动者报酬的属性。近年来,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越来越多的企业将雇员股票期权作为激励员工的重要方式。因此2008年SNA引入了雇员股票期权概念,建议对雇员股票期权价值进行估值,将其计入劳动者报酬。
  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我国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将雇员股票期权作为激励员工的一种方式。2006年《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正式实施以后,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制度得到了快速发展。据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统计[6],截至日,共有464家上市公司提交了股权激励计划,约占上市公司总数的18.6%。其中308家上市公司的357个股权激励计划处于实施阶段。从股权激励的方式看,大部分的股权激励计划采取授予期权的方式。因此,雇员股票期权制度正被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所接受和实施,所以我国国民经济核算有必要按照2008年SNA的建议,引入雇员股票期权概念,对其进行正确估值,并计入劳动者报酬。
  (四)引入实物社会转移概念,开展实际最终消费核算
  在2008年SNA中,有一类重要的收入转移,称为实物社会转移,指的是政府和为住户服务的非营利机构免费或以没有显著经济意义的价格提供给住户的消费性货物和服务。[7]这类货物和服务的支出由政府和为住户服务的非营利机构承担,被住户所消费。
  2008年SNA设置了两类最终消费指标,一类是最终消费支出,包括住户部门、政府部门和为住户服务的非营利机构部门的最终消费支出;一类是实际最终消费,包括住户部门、政府部门和为住户服务的非营利机构部门的实际最终消费。这两类指标之间具有以下关系:
  住户部门实际最终消费 = 住户部门最终消费支出 + 住户部门从政府部门和为住户服务的非营利机构部门获得的实物社会转移
  政府部门实际最终消费 = 政府部门最终消费支出 & 政府部门对住户部门的实物社会转移
  为住户服务的非营利机构部门实际最终消费 = 为住户服务的非营利机构部门最终消费支出 - 为住户服务的非营利机构部门对住户部门的实物社会转移
  由上述可知,住户部门实际最终消费反映了居民获得的所有消费性货物和服务的价值,它不仅包括了住户部门自身承担支出所获得的消费性货物和服务的价值,还包括住户部门以实物社会转移的形式从政府部门和为住户服务的非营利机构部门获得的消费性货物和服务的价值。例如,政府部门为住户部门提供的教育、文化、医疗等服务的价值,体现了居民的实际消费水平。而政府部门和为住户服务的非营利机构部门以实物社会转移的形式向住户部门提供的消费性货物和服务提高了居民的实际消费水平,体现了政府部门和为住户服务的非营利机构部门在改善居民生活方面所发挥的作用。
  近年来,我国政府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改善民生,政府用于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民生方面的支出不断增加。例如在教育方面,政府财政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教育事业不断发展,教育水平逐步提高;在医疗卫生方面,政府财政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医疗卫生服务水平逐步提高。
  我国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只设置了一类最终消费指标,即最终消费支出,包括居民消费支出和政府消费支出[8];没有设置实际最终消费指标,包括居民实际消费和政府实际消费。为了更全面地反映我国居民的实际消费水平和政府在改善民生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需要引入实物社会转移概念,设置实际最终消费指标。近年来,国家统计局开展了居民实际消费和政府实际消费核算方法研究和数据试算工作,为正式开展居民实际消费和政府实际消费核算工作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引入实物社会转移概念,开展实际最终消费核算的条件正在逐步成熟。
  (五)引入调整后已生索赔概念,修订非寿险服务产出计算方法
  在1993年SNA中,非寿险服务产出等于实收保费加上追加保费再减去实际赔付。在正常年度,用这种方法计算非寿险服务产出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在发生巨大灾难、产生巨额保险赔付的年度,用这种方法计算的非寿险服务产出会出现大幅度下降,甚至出现负值。因此,2008年SNA对非寿险服务产出的计算方法进行了改进,用调整后已生索赔代替实际赔付[9],其中调整后已生索赔可以利用统计技术对历史数据进行平滑后得到。2008年SNA还指出,从理论上讲也应该对追加保费作类似调整,但由于追加保费的波动要小于赔付,实践中这样的调整可能并不需要。但是,追加保费来源于保险公司的投资收入,在资本市场剧烈动荡的年度,投资收入的波动性会很大,因此也有进行调整的必要。许多国民经济核算专家已经认识到这一点,联合国和欧洲中央银行在共同出版的《SNA中的金融生产、流量与存量手册》中,对此做出了明确规定:在非寿险服务产出计算中,追加保费也像赔付那样根据历史数据做平滑调整。
  我国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关于非寿险服务产出的计算采用的是1993年SNA的方法。国际组织关于非寿险服务产出计算方法的改进是合理的,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也应引入调整后已生索赔和调整后追加保费概念,修订非寿险服务产出的计算方法。
  (六)引入市场租金法,修订城镇居民自有住房服务价值
  1、为什么要对居民自有住房服务价值进行虚拟计算
  本文中的居民自有住房指的是居民自己拥有自己居住的住房,不包括居民自己拥有出租给其他用户的住房。所以,居民自有住房并没有发生市场租赁行为,自有住房服务价值只能采取虚拟计算的办法。那么,为什么要对居民自有住房服务价值进行虚拟计算呢?这主要是因为居民自有住房与租赁住房的比率,在不同的国家之间,同一国家不同时期之间都是不同的,不对居民自有住房服务价值进行虚拟计算,住房服务的生产和消费的国际比较和历史比较就会失去意义。
  2、居民自有住房服务价值的虚拟计算方法
  居民自有住房服务价值的虚拟计算有两种基本方法:一是市场租金法,即按市场上相同类型、相同大小和相同质量的住房租金来估算。这种方法适用于存在规范的住房租赁市场的国家。二是成本法,即按居民自有住房服务的成本来估算。其中的成本一般包括居民自有住房的维护修理费、物业管理费和固定资产折旧等。这种方法适用于住房租赁市场不大规范的国家。
  3、居民自有住房服务价值虚拟计算的影响
  首先,居民自有住房服务价值的虚拟计算影响房地产业的增加值。居民自有住房服务价值对应的是居民自有住房服务的总产出,所以,居民自有住房服务价值扣除中间投入之后就是居民自有住房服务的增加值。居民自有住房服务是房地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服务价值的虚拟计算影响到居民自有住房服务增加值,从而影响到房地产业增加值。
  其次,居民自有住房服务价值的虚拟计算影响居民可支配收入。如前所述,居民自有住房服务价值扣除中间投入之后得到居民自有住房服务增加值。从产业部门生产核算的角度,它计入房地产业增加值;从机构部门生产核算的角度,它计入住户部门增加值。这种增加值一般不包括劳动者报酬,也不包括生产税净额,只包括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10],后两部分包括在居民可支配收入[11]中。所以居民自有住房服务价值的虚拟计算影响到居民可支配收入。
  再次,居民自有住房服务价值的虚拟计算影响居民消费支出。如上所述,从生产核算的角度,居民自有住房服务价值本身并不是直接计入房地产业增加值,而是以其价值构成部分,即居民自有住房服务增加值计入房地产业增加值,因此,居民自有住房服务价值的虚拟计算是以一种间接的方式影响房地产业增加值。从收入分配核算的角度,居民自有住房服务价值本身也并不是直接计入居民可支配收入,而是以其价值构成部分,即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计入居民可支配收入,因此,居民自有住房服务价值的虚拟计算也是以一种间接的方式影响居民可支配收入。从使用核算的角度,居民自有住房服务价值直接计入居民消费支出,所以自有住房服务价值的虚拟计算直接影响到居民消费支出。因此,居民自有住房服务价值的虚拟计算对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方式与其对房地产业增加值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影响方式有所不同。
  最后,居民自有住房服务价值的虚拟计算影响到国民经济中的一些重要比例关系。一是影响到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房地产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有住房服务价值的虚拟计算影响到房地产业增加值,必然影响到第三产业增加值,从而影响到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二是影响到居民可支配收入比重。如上所述,自有住房服务价值的虚拟计算影响到居民可支配收入,从而必然影响到居民可支配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三是影响到居民消费率。如上所述,自有住房服务价值的虚拟计算影响到居民消费支出,从而必然影响到居民消费支出占支出法GDP的比重,即居民消费率。
  显然,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居民可支配收入比重和居民消费率是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比例关系。
  4、我国现行居民自有住房服务价值的虚拟计算方法及其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居民自有住房服务价值的虚拟计算采用的是成本法,即:
  居民自有住房服务价值 = 维护修理费 + 物业管理费 + 固定资产折旧
  其中,居民自有住房的固定资产折旧采用住房造价乘以折旧率计算,城镇居民自有住房折旧率采用的是2%,农村居民自有住房折旧率采用的是3%。其中隐含的假定是,城镇居民自有住房具有50年的使用寿命,农村居民自有住房具有30多年的使用寿命。物业管理费只适用于城镇居民自有住房服务价值的计算。
  我国现行居民自有住房服务价值的虚拟计算方法是在第一次经济普查时,通过对不同方法进行试算、比较和评估后确定的。当时曾经尝试采用租金法计算居民自有住房服务价值。但是由于当时住房租赁市场不完善,利用住房租金计算的结果波动性较大,因此成本法被认为是当时我国计算居民自有住房服务价值的一种最为可行的方法。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随着城镇住房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镇居民住房需求增长较快,房地产市场快速发展,房价迅速上涨,城镇房屋造价与市场价值的差距越来越大,使得利用房屋造价计算的城镇居民自有住房存量价值被低估,从而导致城镇居民自有住房服务价值的低估,进而导致房地产业增加值、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居民消费支出的低估,因此导致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居民可支配收入比重和居民消费率这些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比例的低估。所以,对城镇居民自有住房服务价值虚拟计算方法进行改革具有非常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5、引进市场租金法,修订城镇居民自有住房服务价值的条件已经成熟
  目前,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我国住房租赁市场也已经逐步成熟,房租的代表性逐步增强,房租资料越来越丰富。因此,有必要对现行的计算方法进行改革,引进国际上广泛使用的市场租金法计算城镇居民自有住房服务价值,从而有利于客观地反映房地产业增加值、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居民消费支出,进而有利于客观地反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居民可支配收入比重和居民消费率。近年来,国家统计局已经利用住户调查取得的住房租金、住房面积等数据以及人口统计数据,试算了城镇居民自有住房服务价值。引进市场租金法,修订城镇居民自有住房服务价值的条件正在逐步成熟。
三、对中国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修订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民生的改善
  前面已经指出,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中国国民经济核算工作的标准和规范,是反映中国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的重要工具。根据这个标准核算出来的一整套国民经济核算数据是经济分析和研究的重要基础,也是经济管理和决策的重要依据。对中国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修订将使其更加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满足经济管理产生的新需求,体现国民经济核算制度方法改革取得的新成果,反映国民经济核算国际标准的新变化,从而修订后的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将在经济分析、经济管理和经济决策中发挥更好的作用,也将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民生的改善。
  (一)有利于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推动技术进步
  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但是经济发展也积累了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资源环境对经济增长的约束不断强化,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导致劳动力供给增速放缓,资源环境红利和人口红利逐渐减少,技术进步将逐步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因素。同时,技术进步对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本和资源使用效率,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研发投入是推动技术进步的有效手段。因此,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技术进步对于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将研发投入由中间投入调整为固定资本形成之后,加大研发投入并使之真正发挥作用,就会提高经济总量、速度、效益和质量。这有利于促进各级政府加大财政对研发的投入力度,有利于促进各级政府推动企业、事业单位加大研发投入力度,从而能够促进我国技术进步,使之在我国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驱动作用。
  (二)有利于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农民财产性收入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引入经济所有权概念之后,农民从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获得的收入就可以作为地租处理,从而构成农民财产收入的一部分。这将有利于地方政府积极推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从而有利于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增加土地经营者的经营性收入,同时有利于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提高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
  (三)有利于促进企业通过雇员股票期权的方式激励员工,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和劳动者报酬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引入雇员股票期权概念,并将其作为劳动者报酬之后,企业再以雇员股票期权的方式激励员工时,劳动者报酬和居民可支配收入将有所增加。这将有利于地方政府促进企业通过雇员股票期权的方式激励员工,从而有利于提高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技术创新水平,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同时有利于提高劳动者报酬,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
  (四)有利于加大民生方面的投入力度,提高居民实际消费水平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引入实物社会转移概念,开展实际最终消费核算之后,政府在教育、医疗、文化等民生方面的投入将增加居民实际消费,提高居民实际消费率。这将促进各级政府加大在教育、医疗、文化等民生方面的投入力度,从而有利于促进这些民生领域的发展,同时有利于体现党和政府在改善民生,提高居民实际生活水平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1]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平衡统计司:《国民收入统计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出版社,1987年版,第10页。
[2]《国民账户体系》(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即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制定的国民经济核算国际标准,它包括不同的版本,分别于1953年、1968年、1993年和2008年颁布,简称为1953年SNA、1968年SNA、1993年SNA和2008年SNA。1993年SNA和2008年SNA都是由联合国、欧盟委员会、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共同制定的。
[3]联合国等:《国民账户体系(2008)》,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年版,第10章,第98段。
[4]联合国等:《国民账户体系(2008)》,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年版,第3章,第21和26段。
[5]农业部新闻办公室: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指标实现程度良好,各项重大工程任务顺利推进,&十二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成效斐然,农业部网站。
[6]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2012年上市公司执行会计准则监管报告》,日。
[7]联合国等:《国民账户体系(2008)》,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年版,第8章,第141段。
[8]我国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没有单独划分出为住户服务的非营利机构部门,所以最终消费支出中不包括为住户服务的非营利机构部门消费支出。
[9]联合国等:《国民账户体系(2008)》,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年版,第6章,第185段。
[10]当居民自有住房服务价值虚拟计算采用成本法时,营业盈余为零。
[11]居民可支配收入包括居民可支配总收入和居民可支配净收入,前者包括固定资产折旧,后者不包括固定资产折旧。
1.国家统计局: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年出版。
2.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平衡统计司:国民收入统计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出版社,1987年出版。
3.农业部新闻办公室: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指标实现程度良好,各项重大工程任务顺利推进,&十二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成效斐然,农业部网站。
4.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2012年上市公司执行会计准则监管报告》,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2013。
5.联合国、欧盟委员会、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编,中国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中国人民大学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所译:《国民账户体系(2008)》,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年出版。
注:本文为作者向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独家供稿,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联系我们:北京市西城区金融大街33号通泰大厦 01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国民经济核算方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