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自信四个意识信

|||||||||||
谈谈中国共产党人的“四个自信”
日08:32&&&&来源:
原标题:谈谈中国共产党人的“四个自信”
【专家论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四个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创新,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动力。那么,中国共产党人为什么能够拥有“四个自信”?怎样才能增强“四个自信”?这是所有党员干部都必须深入思考并认真回答的问题。
自信是开拓奋进的强大动力,是通往光明的精神支撑。足够自信,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才能真正安身立命,坚定走向未来。
中国共产党人要有“四个自信”。其中,道路自信是对发展方向和未来命运的自信。坚持道路自信就是要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为近代历史反复证明的客观真理,是党领导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也是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富强、中国人民幸福生活的根本保证。理论自信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真理性的自信。坚持理论自信就是要坚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自信,就是要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自信。制度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制度优势的自信。坚持制度自信就是要相信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巨大优越性,相信社会主义制度能够推动发展、维护稳定,能够保障人民群众的自由平等权利和人身财产权利。文化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性的自信。坚持文化自信就是要激发党和人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自豪感,在全社会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遍共识和价值认同。
“四个自信”是一个有机统一体,既相对独立,又相辅相成。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是文化自信的具体表现。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信仰、信念,文化自信是支撑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并且渗透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之中,如果缺乏文化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就很难支撑起来。只有坚持文化自信,才能进一步做到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也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兴盛。
中国共产党人为什么会拥有“四个自信”呢?
首先,先进理论引领“四个自信”。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有“四个自信”,是因为有马克思主义这一先进理论的指导。这种先进性表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对自然社会思维一般规律的科学揭示,是关于人的解放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不仅如此,中国共产党人还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创新成果,这就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标志着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有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中国化成果的指导,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就有无比强大的“四个自信”。
其次,成功实践证明“四个自信”。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饱受列强欺侮。正是中国共产党人进行的28年浴血奋战,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新中国成立后,又是中国共产党人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推进了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了中华民族由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最终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90多年波澜壮阔历史进程中的这三次伟大飞跃,是中华民族从衰落到崛起的过程,也是中国共产党人成熟的标志。这三次伟大飞跃,是中国共产党人“四个自信”的资本,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四个自信”的源泉。
最后,远大理想激发“四个自信”。中国共产党人的近期理想是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期理想分两个阶段,即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远期理想就是实现共产主义。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既一以贯之,又切实可行,因而成为激发“四个自信”的力量源泉。换言之,中国共产党人的远大理想激发了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和文化的自信,这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的探索和发展,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拥有强大的内生动力;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的形成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是无可辩驳的中国当代价值和未来的最大“价值公约数”。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只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我们就有实现远大理想的无穷力量,就能毫无畏惧地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坚定不移开辟新天地、创造新奇迹;只要我们坚持实现远大理想不懈怠、不动摇、不折腾,就会进一步激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与文化的自信。
我们应该怎样进一步增强“四个自信”?
首先,加强“四个自信”的教育。“四个自信”是党领导人民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精神动力。然而,当前有些人不够自信甚至有些自卑,妄自菲薄,崇洋媚外,这是一种非常糟糕的社会心理。要克服这种心理,必须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四个自信”的教育,推动“四个自信”在全体党员和全体人民中入心入脑,促使全体党员和人民群众达到“四个自信”的思想自觉,使“四个自信”成为全社会的共同思想基础和普遍价值共识,从而坚定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必胜的信心。
其次,夯实“四个自信”的物质基础。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自信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然而这种精神力量必须有物质条件作支撑。因此,要坚持“四个自信”,首要的就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全面贯彻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坚持以新发展理念统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增强综合国力,不断夯实“四个自信”的物质基础。
最后,形成“四个自信”的中国话语。“四个自信”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方面面,完全可以形成一套独特的中国话语体系,只有形成中国自己的话语体系、具有了中国自己的话语权,我们才能在世界上更好发出自己的声音,“四个自信”才会更有底气。
(作者:覃正爱,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问题研究”负责人、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省委党校基地成员)
(责编:任一林、万鹏)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镜像:&&&&&&呼叫热线&&&&服务邮箱&&&&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Copyright &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不忘初心,坚定“四个自信”
一年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各级党组织坚持学习教育全覆盖、常态化、重创新、求实效,广大党员真学深学、以学促做、边学边改,在“学”中筑牢思想根基,在“做”中彰显先锋本色,有力推动了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新华网,4月5日,《筑牢思想根基 彰显先锋本色——写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工作座谈会召开一周年之际》)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开展,进一步增强了党员干部的‘四个意识’‘四个自信’,进一步激发了党员干部攻坚克难的决心和干事创业的热情,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进一步发挥,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劲头更足了。”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常务副书记李智勇说。笔者认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是当代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集中体现,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撑。党员同志要不忘初心,在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中,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坚定不移走好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矢志不渝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
强化理论把握,坚定理想信念。“问渠哪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党员同志要把学习党章党规、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与学习党的光辉历史、党的伟大成就结合起来,真正把这种自信转化为坚定的信仰、信念、信心。要坚持科学理论武装,把理论学习当作一种责任、一种习惯,深学透悟、准确把握其本质内涵,以深厚的理论基础增强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要将坚定“四个自信”作为唯一信念和毕生追求,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仰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忠实践行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坚强捍卫者”,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强化实践贡献,践行“四个自信”。“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党员同志必须践行知行合一的实践观,把“四个自信”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要把“四个自信”转化为行动自觉,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和要求,为改革发展添动力、作贡献。要把“四个自信”转化为攻坚破难、改革创新的激情干劲,围绕中心大局,立足岗位实际,从推动改革发展出发干事创业,多做有利于发展的事、多思考有利于发展的政策措施。要做到平常时候看得出、关键时刻站得出、危难时候豁得出,在重大考验前旗帜鲜明、大是大非前立场坚定、大灾大难前冲在最前列,从而为党旗增辉,为时代添彩。
强化制度执行,永葆政治本色。坚定“四个自信”,要靠个人自律和制度执行。党员同志要严格执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机制制度,自觉遵守党纪国法,把为民务实清廉作为坚持“四个自信”的具体表现,做到坚持党性不动摇、履行职责不懈怠、执行制度不走样、反腐倡廉不放松。要心存敬畏,手握戒尺,带头遵守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坚持原则、敢于担当,保持公道正派、一身正气,主动接受组织和群众的监督,敢于与各种违法违纪行为作斗争,以浩然正气永葆政治本色。(凌云关)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买四川正宗深山野花土蜂蜜,就上绿益添
告别激素食品,就上绿益添
今日搜狐热点|||||||||||
科学把握“四个自信”与“四个全面”的辩证关系
屠静芬 李燕兰
日09:21&&&&来源: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强调:“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是要坚持“四个自信”。“四个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它来源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来源于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来源于中华民族对真理的不懈追求,是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应有的精神状态,坚持“四个自信”有利于推进“四个全面”。而“四个全面”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战略布局集中体现,它的推进有利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从而巩固和增强“四个自信”。“四个自信”和“四个全面”二者相辅相成,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四个自信”为“四个全面”提供方向指引和精神动力
“四个自信”并不是一开始就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表述,但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践中,它为我们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动力。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就不断坚定“四个自信”,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情况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发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四个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高度认同和自信,我国近现代以来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的巨大成就,正是因为坚定了“四个自信”。现阶段离实现第一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即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有短短的几年时间,在落实“四个全面”,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坚定“四个自信”,以“四个自信”推动“四个全面”。
道路自信为“四个全面”提供道路指引。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协调推进“四个全面”走什么道路同样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化对历史、国情认识的基础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道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必须坚定道路自信,离开道路自信将无从谈起。
未来五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基础上推进“四个全面”,有利于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避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和改旗易帜的邪路,不断引导“四个全面”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再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内在地包含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道路自信有利于“四个全面”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化轨道上部署。最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坚定道路自信,确保党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有利于为“四个全面”提供组织保证和道路指引。
理论自信为“四个全面”提供理论支撑。马克思恩格斯曾经说过:“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90多年来,我们党围绕如何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充分体现了党和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现阶段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国家治理体系,怎样提高国家治理能力的问题落实“四个全面”,必须毫不动摇的坚定理论自信。
理论自信,实际上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行动指南的的高度认同,它内在包含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发展动力,发展战略,党的建设等思想的自信。相应的“四个全面”思想内在包含着发展目标、动力机制、法治保障和组织保证等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时期的发展。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发展目标,全面深化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全面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的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键。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用“四个全面”思想指导远远不够,需要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必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不断推进。
制度自信为“四个全面”提供制度保障。60多年的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它“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活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利于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推进“四个全面”需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用制度来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只有坚定制度自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保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的成果由人民共建共享共有,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保证全面依法治国的落实,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才能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推进党的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文化自信为“四个全面”提供精神动力。“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文化自信,实质上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土壤中,凝聚和团结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形成强大的精神合力,为“四个全面”的推进提供精神动力。
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推进“四个全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其在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内容要求,既决定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方向,又彰显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价值追求。”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岗、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理念和价值追求引导推进“四个全面”,对于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协力推进“四个全面”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对于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增强法治权威和法治意识;对于增强党领导人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定力,不断克服“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等具有重要作用。
其次,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文化自信的内容支撑,为推进“四个全面”提供文化根基、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现阶段各种文化虚无主义和文化复古主义思潮有所抬头,一些人主张西方文化中心论,全盘否定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或者过分夸大儒学的作用,主张“崇儒反马”、“儒化中国”、“儒化社会”等,严重影响了“四个全面”的推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的精神追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艰苦奋斗、英勇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诉求,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优良品质等等,为落实“四个全面”奠定了文化根基,有利于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和腐朽文化的侵蚀。中国革命文化是在中国革命过程中形成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五四”精神、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构成了革命文化的主要内容,为中国革命取得胜利提供了文化支撑和精神动力。在落实“四个全面”过程中,革命文化没有过时,仍然起着文化支撑和精神动力的作用,不断鼓舞着人们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推进“四个全面”提供思想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现阶段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集中体现,坚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自信,就是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聚共识、形成合力。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和团结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在全社会形成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良好风气,有利于推进“四个全面”。
二、“四个全面”的推进为“四个自信”提供实践基础和战略支撑
“四个全面”作为战略思想,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内容;作为战略布局,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抓手,抓住了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我们提出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当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主要矛盾。”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矛盾推动事物向前发展,解决好当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有利于进一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四个自信”提供实践基础和战略支撑,从而巩固和增强“四个自信”。
“四个全面”有利于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四个全面”作为当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主要矛盾,它的全面落实,对于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重要意义。“四个全面”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四个全面”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致力于2020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问题为导向,不断深化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的改革;以法治为保障,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化道路;以党建为保证,加强党的建设,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的协调推进,有利于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保障人民群众的各项权益,不断协调各领域的利益关系,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不竭动力,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法治保障和组织保证,从而不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道路自信。
“四个全面”有利于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它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开放体系的最新成果,“四个全面”作为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行动指南,是党治国理政方略与时俱进的新创造、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协调推进“四个全面”,不仅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实践基础和战略支撑;而且在推进“四个全面”的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还有利于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奋斗目标,动力理论,法治建设和党建理论等,从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更趋完善、系统和科学,更加坚定理论自信。
“四个全面”有利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四个全面”具有整体性和协调性的特点,推进“四个全面”,必须兼顾四大方面,缺一不可。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的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全面深化改革,解决各领域的深层次矛盾,有利于突破体制性障碍和阻力,逐渐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是我们坚持党的领导、依法治国和人民当家做主有机统一的内在要求,有利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利于人民群众共建共享共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全面依法治国,有利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纳入法治化轨道;全面从严治党,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锻造坚强领导核心,从而更好地坚持党的领导、依法治国和人民当家做主的有机统一,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四个全面”有利于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从而增强文化自信。目前,我国的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受到严重挑战,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部分西方敌对势力鼓吹“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宣扬其所谓的“普世价值”,实行“和平演变”政策,攻击中国的人权,诋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支持“台独”、“藏独”、“疆独”等行为严重危害了我国的文化安全和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要求我们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维护我国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互动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关键,有利于提高抵御各种腐朽思想和文化的侵蚀能力,维护我国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从而提升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和实现文化自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全面从严治党,把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同党的建设结合起来,发挥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比如弘扬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和延安精神等,有利于提高党员干部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提高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不仅如此,还有利于加强党对文化建设的领导,发挥党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引导作用,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
三、“四个自信”和“四个全面”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十三五时期推进“四个全面”,既有机遇,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从国内看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发展方式粗放、发展结构失衡和发展水平不高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改革进入攻坚区和深水区,社会矛盾易发多发;一些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理想信念不坚定,贪污腐败现象时有发生。国际上面临着错综复杂的世界局势,全球发展不平衡加剧,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有所上升,恐怖主义、分裂主义、极端主义活动猖獗,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网络安全等问题突出,我国与周边国家一些领土、领海争端日益复杂等,严重影响着“四个全面”的协调推进。
在面临众多问题和挑战的今天,正确处理“四个自信”和“四个全面”的关系尤为重要。只有坚定“四个自信”,才能为“四个全面”提供方向指引和精神动力,才能不断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促进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的优化,促进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才能不断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提高党员和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修养和领导能力;才能更加从容、自信地应对国际复杂局势,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为推进“四个全面”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只有推进“四个全面”,“四个自信”才有实践基础和战略支撑,才能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进而巩固和增强“四个自信”。“四个自信”和“四个全面”二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有利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实践基础和理论支撑。□
(本文系2015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专项任务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研究”(15JD710001)的阶段性成果。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原载:《理论学习》2017年第2期
(责编:赵晶、秦华)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镜像:&&&&&&呼叫热线&&&&服务邮箱&&&&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Copyright &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四个伟大是什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