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引领英语学习,有效提升思维品质》听后感

一篇教育规划听后感_百度知道
一篇教育规划听后感
谋定而后学 高一
我有更好的答案
很感谢县教育局给我们年轻教师提供了这样一次难得而又有效的培训机会,县教育局充分考虑到我们有些教师可能不是本地人,特地选在刚放暑假就组织这次培训,他们对我们新教师的爱护和重视,可见一斑。经过了两天的听课学习,讲课的专家学者都很用心的为我们准备了四场高质量的演讲,我收获颇多。下面我来谈谈我这两天学习的感受。 经过两天的学习,作为新教师的我,对于教师这个行业又有了一次全新的认识,在没做教师之前,我觉得教师只是上课,给学生口授知识;做了一年教师之后,我知道了教师除了要上课,上课前还要认真备课,熟悉课本内容,批改作业,根据作业情况有针对性的给学生解析易错的知识;然而,这两天的学习,我认识到教师,作为一个职业名称,首先要从专业知识上武装自己,还要学习心理学相关知识,这样可以更了解学生的心理。作为任何一种职业,都要有自己的职业规划,教师也不例外。与此同时,教育科研也伴随着教师职业一生,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才能转变思想,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教育科研也能给教师带来幸福感,所谓的幸福感,是从科研过程中不断学习中得到的成就感,是评级之后的荣誉感。做到了这两天培训的内容之后,才能真正从教师转变为老师,成为一个受人尊重,被人爱戴的授业解惑者,成为名副其实的老师。 教师这个职业对我来说,熟悉而陌生。从小我就接触教师,在教师的影响和熏陶下成长,是教师让我学习了知识,让我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然而,我并不知道作为教师,需要具备那么多知识和能力。当今社会是一个不断变化,日新月异的社会,如果墨守成规,注定要被淘汰。作为教师,面对的学生,学生都是花儿一般的孩子,但是孩子们有任性调皮的时候,我们不应该一味的要求所有的孩子们上课坐的端端正正,老师的每一句话都听进去。 当孩子们犯错了,教师不能一味的指责,这时候,我们需要心理学知识的帮助,站在孩子的角度,给他们以心理辅导,让他们认识错误,健康成长。当孩子上课走神的时候,提醒他,因为学习毕竟是孩子自己的事,他没做好,希望得到老师的帮助;当课堂秩序混乱的时候,不要对孩子大呼小叫,我们应该就教学对孩子没有吸引力反思自己,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把孩子们吸引过来。当孩子没有完成作业的时候,原谅他,帮他找出原因,促使他按时完成,使孩子充分体验完成作业的成功感;当孩子犯了错误时,耐心一点,调查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找出孩子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地去跟孩子交谈,帮他认识自己的错误,这才能达到我们育人的目的。 现在生活节奏快,生活压力大,当教师遇到职业压力的时候,要学会调剂,适当的压力会给工作带来动力,让工作完成得更完美。但是过度的压力,会让我们喘不过气来,无所适从。在适应了压力之后,就要给自己制定一个合理的奋斗目标,也就是制定一个规划。 任何人都要对自己的未来有规划,有了规划,才有一个明确的努力方向,才能让自己未来的路走得更踏实,更宽阔。教师发展是教师人生价值实现的过程,是教师在充分认识教育意义的基础上,不断提升精神追求,增强职业道德,掌握教育规律,拓展学科知识,强化专业技能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过程。教师在充分认识教育意义的基础上,不断提升精神追求,增强职业道德,掌握教育规律,拓展学科知识,强化专业技能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过程。 经过今天的学习,我知道我必须选择专业成长,因为这是时代的要求,教育的需要,同时也为了实现人生价值,寻找职业幸福感。不断发展自我,提升自我。因此,我给自己制定了一个短期的五年计划。 进入教师行业第一二年,也就是这两年,是我熟悉教学业务,提升自己,武装自己的时候。 每个月读一到两本教育相关的专业书籍,并认真做好读书笔记,写有质量的读书心得。在教学方面,仔细研读教材,认认真真备好每一堂课,把每一次普通的课堂都当做是公开课一样对待,根据教学情况写好教学反思。虚心像有经验的教师学习,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选择性的听几节骨干教师的课,加强听课、说课、评课等教学基本功的锻炼,跟同年级同学科的教师多沟通多交流,教学中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教育机智能在生成性的课堂闪现出光芒,注意课堂的有效性。 成为教师第三年,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并认真听好每一堂培训课,做好相关笔记。开阔视野,开始慢慢涉及其他方面的书籍,在教育教学上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自己的课堂有特色。根据平时教学的积累,和阅读面的开阔,开始涉猎课题研究,教学研究进入课题开发阶段,首先从县级课题研究开始做起,坚持高效而积极的课题研究。论文写作规划化,力争有所突破。 现在是信息时代,身为教师如果不懂得计算机,不懂得网络,就是新时期的文盲。而且网络的确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不同地域,不同风格,不同教师同授一堂课成为网络时代的特色,它完全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大大开阔了教师和学生的视野。在第一天的培训中,王立文校长的演讲让我获益匪浅,王校长可以说是一个教育网络达人,从网络菜鸟,到自己的博客,再到成为教育论坛版主,他的经历很接地气,也很值得我们新教师学习。现在的新教师基本上都会用电脑,但是有几个人能说我们把电脑用好了,用在刀刃上了。我们要学会利用网络去解决自己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跟有经验的教师取经。网络使我能够跨越地域与其他教师进行互动交流,得到优秀教师示范和专家的引领,相信通过网络使我的教育教学水平一定会得到更大的提升。 进入第四年后,是需要开始慢慢出成绩的时候了,有计划地在各级刊物上发表自己的教育随笔,有良好的语言素养,逐渐形成自己的课堂特色。认真研读教育理论专著,有系统的理论基础。认真总结教育经验。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上课做到高效性、趣味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有意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学能力。作为教师,终身学习既是要求,也是目标。抓住平时的点滴时间读书不止,进行长期的有效的学习,增强理论底蕴,做个学习型教师。用心思考,凡事多思多想,反思出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总结得失,找出成长的方向,做个反思型教师。专心写作,不断提升教科研水平,在实践中总结,在总结中实践,做个科研型教师。换句话说,就是认真备好每一课,备好每一个学生,上好每一节课,善于请教,及时总结。 第五年,有了之前的学习和积累做基石,在以前的基础上能更多地在各级刊物上发表自己的教育随笔和论文;有良好的语言素养;能很好地驾驭多种型,有自己的课堂特色。注重自身的修养,发挥榜样的潜移默化作用。构建科学的管理模式,学会用心爱护学生,用民主和智慧赢得学生的爱戴、家长的信赖和社会的肯定。坚持写作与阅读,认真总结教育经验,多听别人的意见。完善教学中的细节。尽量多的参加公开课。 以上是我进入教师队伍第一个五年的个人发展设想。“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有了目标,规划,就要有行动。在今后的五年中,我会按照以上的设想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实践、不断地提高、不断地总结,经常对照自己的五年发展规划,时刻提醒自己,使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提高!作为骨干教师培训对象,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将不断地学习理论知识,用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研究和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把科研和教学结合起来,做一个专家型、学者型的教师,使自己具有知识的前瞻性。这样才能培养出新时期自主独立创新性学生。
da ye xin qing hao
采纳率:60%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教育规划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电影《阿甘正传》英语观后感
来源:互联网
  Life is like a box of chocoles&& 《Forrest Gump》
  Ever find the grind of life getting you down? Is the day-to-day struggle threatening to drag you under? If so, there is a movie out there that can replenish your energy and refresh your outlook. Passionate and magical, Forrest Gump is a tonic for the weary of spirit. For those who feel that being set adrift in a season of action movies is like wandering into a desert, the oasis lies ahead.
  Forrest Gump who is unfortunately to be born with a lower IQ and the muscle problem, usually, people always think this kind of person can&t be successful in doing anything. But, instead, this unlucky man has achieved lots of incredible success, he is a football star, a war hero, and later a millionaire!
  In the contention of the best picture of the 67th Oscar Award in 1995, film Have got six Grand Prixes , such as the best picture , the best actor , the best achievement in directing , adapting drama , the best achievement in film editing and the best visual effect bestly ,etc. at one blow . The film was passed to a intellectual disturbance person the description of life has reflected every aspect of U.S.A.&s life, important incident of social political life make and represent to these decades such as U.S.A. from one unique angle. Film adapt Winston novel of the same name of Groom since.
  Forrest Gump mould incarnation of virtue is honest keeping one&s word , conscientiously , brave paying attention to emotioning among film. In the film, Forrest Gump is a very pure image, but Jenny has become the degenerate symbol. And write the great discrepancy originally in this. To all that narrated, since beginning all behave with a kind of tender feeling and well-meaning attitude after all for the film, having even joined poesy composition, this makes the film seem soft and have no injury. The film advocates to traditional moral concept and embodiment. Make film apt to accept by people, director superb lay out skill and film application of language make the film very attractive too. Success with commercial for film content of the film has given security, and the treatment on director&s art makes the film more excellent, this is reason that the film succeeds. It was the box-office hits the most in that year to become U.S.A. in .
  Tom Hanks very much sincere naturally performance having among film. He has obtained the laurel of the best actor of Oscar for the behavior in this film. This second movie emperor&s money already whom he obtained in succession looks like. Success of , make Tom Hank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movie stars in Hollywood too. To Tom Hanks, those two years are the luckiest period of time in his performing art careers .
  Life is like a box of chocoles
(编辑:赵颖茹)
官方微信:新东方英语 (微信号:xdfyyw)
听说读写译学习方法、英美剧最新资讯,请扫二维码,关注我们!
新东方英语辅导专区
版权及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含本网和新东方网)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电话:010-。
阅读排行榜您要打印的文件是:听课有感
作者:佚名&&&&转贴自:本站原创
让生活之风吹进课堂
――听《现代地理信息技术》有感
&& 如何让听课的学生如沐春风,乐于接受老师课堂所讲的知识,这是所有优秀的老师思考的问题,周慧瑛老师的这一节课,为我们在这个问题上打开了一扇窗。
收获之一:舍近求远不如由近及远。作为老师,总是希望给学生找许多最新的、最热的素材。这本无可厚非,但是这些素材对于上好一节课而言并非是最优选择。周老师在讲解遥感技术时,准备了两幅松江一中的遥感图片,一下子吸引了学生新奇的目光,接下来讲解遥感技术及其特点就水到渠成。这两幅图片之所以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于他们原自生活,来自学生身边。往往课堂内容越是接近学生,越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种让他们觉得是触摸得到的知识,既让他们觉得真实,也让他们觉得有用,如此,怎能不跟随老师到知识的海洋里去探个究竟,以便获得本领?
收获之二:爱课堂更要热爱生活。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知识而去学习知识,而是为了人类更好地生活。作为老师,潜心于教学当然没有错,但是如果因此而放弃了自己享受生活的权利则难免有些本末倒置了。既然所有的知识来源于生活,那最好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将之还原到生活中去。而且留心生活会发现有许多可用之才。周老师在讲解全球定位系统前播放了一段精彩的视频。内容是赵薇在舒琪的帮助下逃脱了警察的追捕,而其中的秘密武器就是GPS定位系统。截自电影中的这段视频画面惊险,刺激,这对于活跃学生的课堂气氛起到了很好的效果。随之讲解全球定位系统是什么,优点有哪些就很容易为学生接受了。由此可见,看电影、听音乐、聚会等享受生活的过程和教学并不违背,教师的生活阅历也是一种备课,教师越接近生活,课堂就越走近学生心灵。可别忘了,现在的学生最更得上潮流了!老师又怎能落伍!
收获之三: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改善生活。当所学的知识能够被运用到生活中时,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周老师在课堂结尾时设计了一个问题:“面对日益拥挤的交通,我们可以如何利用3S技术来寻求解决对策?”这一问题设计,既检验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对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更重要的是老师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关注理论和实际的结合,而不是死读书。这种学习导向非常好,既让学生感觉到学习知识的必要,又能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收获快乐。学习是为了更好的改善生活。
周老师的这节课,无疑是一节成功的公开课,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不同角度会有许多不同的收获,而她这节课体现出来的生活气息无疑让我在思考过程中呼吸了清新的空气。开一节课对于开课者是收获,对于听课者又何尝不是?!
&&&&&&&&&&&&&&&&&&&&&&&&&&&&&&&&&&&&&&&&&&&&&&&&& 日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听赵梅娟老师课有感
上好课是教师一生的追求,也是教师价值最好的体现。上好一节课,也许很容易,而上好每一节课,就有难度了。我们在听课的过程中常会发现一种现象:课的雕琢的痕迹太明显,与教学中的常态差别太大。上好每一节课,哪些是关键呢?
赵梅娟老师的课朴素、自然,让听课的学生学有所得,让听课的教师听有所得:上好每一节课的关键所在清晰呈现出来。
& 一、将政治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在课堂为学生提供一个观察社会、对社会现象做理性思考的平台,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英国的斯宾塞说:“教育为未来生活之准备。”作为教师的我们也在尽自己最大的可能使教育贴近生活,为生活服务。赵梅娟老师把《宏观调控》这一节课放在全球金融危机的社会背景下,选取我国2009年经济形势、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及我国的宏观调控的具体措施等教学资源,将学习的内容与社会热点密切相联系,有助于减少教学内容的陌生感,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二、课堂教学要做到“形散而神不散”,选取的材料要用一条主线统一起来,为教学目标的落实服务。课堂中资料的选择是一门大学问,选择什么资料、选择多少资料、资料与资料之间的关联度如何,选择的材料是否为达成教学目标最佳的选择,材料的时效性如何,都需要关注。这背后是一个教师对资料的长期积累的过程,也是一个教师对材料教学不断摸索的过程。单有这些还不够,课堂中材料的使用还必须有一主线紧密相连,才能让你选择的材料为教学“增光添彩”。 赵梅娟老师用“保增长”做为主线选取和组织材料,虽然选取了诸多材料,但“神不散”,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资源,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多角度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全面认识社会。
再次,要关注课堂的动态进程,机智地处理课堂中的生成性问题。课堂教学是教师师与学生交流和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许多新的教学资源,需要教师能及时地捕捉这些教学瞬间,深化和引导给学生留下启迪。赵梅娟老师在课上设计了一个学生活动,在学生的交流的过程中,她机智地发现问题,并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引导:为什么,不利影响是什么,政府该怎么做、我们个人该怎么做。这个环节起到了巩固知识的作用,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行为引导,把国家的宏观调控与普通公民的行为联系起来,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
上好每一节课,还有很多重要的方面,但追本溯源,说到根本,离不开教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这是上好每一节课的“源头”。教学工作是一个不断爬坡的过程,练好内功是我不懈的追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日
&&&&&& &&&&&&&&以“气”统帅,追求文言教学的和谐之气
&&&&&&&&&&&&&&&&&&&&&&&&&&&& 侯云频
&& 常说一篇好文章应当追求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内容即文章的内涵思想,形式指语言辞章的运用。应该说入选课本的文章基本上文质兼美,但我们授课者往往会只关注其一,忽视其二,最终使得许多好文章被人为“埋没”,这种现象在文言文教学中尤为严重。因为文言文教学在疏通句意上得花费不少时间,更何况文言文辞章之美和现代白话文仍然有相当大的距离,而教师通常认为,教授文言文只要让学生理解文意把握主旨就大功告成了,很少在其形式的运用于思想意义的关联上有更多深入的思考,所以许多同学根本感受不到文言文辞章之美,反而一味地冠以“烦、难、涩”之恶名。此类现象令语文老师也头疼不已。不过,在日卢碧贵老师的区级公开课上,我深切地感受到了文言文教学的新气象,颇受启发。
首先是卢碧贵老师的匠心独具。他开课选的文章是西汉贾谊的政论文《过秦论》,选择文言文作为公开课的教学内容颇具挑战性,很容易会造成课堂气氛的沉闷而让听课者兴味索然。但他选择了一个极佳的切入点,以“气”作为教学突破口,让同学感受这篇古文的形式之美内容之美。他把教学目标定位在“品读语言,欣赏文章铺张扬厉、气势沛然地进行说理的艺术特色”和“了解古人深邃的思想,感受政论文磅礴的气势”这两方面。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分别围绕分析文章气盛的原因和欣赏文章气盛的艺术特色展开,令人禁不住为他精巧而集中的教学构思拍案叫绝。
其次是上课过程的有条不紊和从容不迫,足以形成一种气场。且看他的教学步骤,先读课文的1、2段,初步感知语言的气势。再以点带面,让学生找到全文气盛的句子,加以分析。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饶有兴味地品读此文,“琅琅上口,气势酣畅”等这样抽象的术语学生也能一一领会。接着让学生反复朗读气盛的句子,引导学生思考语句气盛的原因,由此归纳出排比、夸张、铺陈、渲染、节奏明快的短句、短语等语言形式对形成文章气盛的表达作用。然后教师以“赋”一言蔽之。之后教师引导学生侧重于对比,从内容上分析气盛的原因,并以观点的出现位置让学生思考此文是怎样做到让汉文帝警醒和震撼的。最后以鲁迅盛赞“西汉鸿文”和“古今第一气盛之文”收尾,教学过程流畅,真可谓一气呵成。
之前,我还听了卢老师上《过秦论》的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这两课时是为第三课时做准备的,他采用的是放手让学生回去查资料的方式,而后课堂上由几个学生小老师引领,归纳每一段特殊的词法句法。学生互相质疑,教师及时点拨,教学相长的和谐场面比比皆是。由此,我认识到,对于文言文的教学我们教师的确应该改变一下方式方法,不能一味地停留在以教师讲解为主的字词句的文意疏通上,不能人为地给文言文贴上“烦、难”的标签,而是像卢老师那样善于放手,并巧妙地找准切入点,以学生的现有知识为基础,来破解文言文阅读中的难点,感受文言文由内而外的美,从而形成教师、学生、文章三者融合的气场。其间当有教师的妙语连珠,学生灵感乍现的精彩发言, 琅琅书声与声情并茂,学养、人文气息尽显其中……由此,我想,我们语文老师在文言教学中应该有所突破,以“气”统帅,追求和谐之气,内外兼修,在语文课上展现的个体是 “腹有诗书气自华”。
巧妙创设问题情景,不断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听秦凤老师《长亭送别》有感
“长亭送别”是《西厢记》中颇具代表性的一折,是全剧诗意最浓的部分,它在情节上没有多少进展,也没有戏剧矛盾的激烈转化,只是以抒情诗的语言,叙写女主人公的离愁别恨,使全折弥漫着一种淡淡的而又是悠长的衷愁。
在教学中,如果从戏曲的理论来说,应该侧重于让学生了解戏曲的冲突,从冲突中领会人物形象和戏曲主题,同时也要通过阅读体会古代戏曲的语言魅力。这样一来,就难以突出教学重点。多年来,教授《长亭送别》的教师都是把“欣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作为教学重点,其结果是把它当作了诗歌来教学,而忽视了戏曲本身的特点。在这方面,秦凤老师的公开课别具一格,她从品读曲词,运用多种方法鉴赏曲词入手,很好地把握崔莺莺人物形象的特点,激发了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其中有几点值得反思:
第一,较好地处理了语言和思想内容的关系。教学中秦凤老师没有把课文涉及到的所有思想内容都教给学生,而是语注重培养学生语言运用和品味奖赏,多次由学生以不同方式品读课文,没有过于注重对两人对爱情的态度的分析,更没有进行课堂讨论。至于语言教学,我以为可专门设计了一堂合作探究形式的语言奖赏课,让学生充分地研读课文,让学生奇文共欣赏,品味到了有“花间美人”之称得王实甫的语言魅力。
第二,较好地处理好课文学习和课外拓展的关系。秦凤老师的内容拓展紧扣课文,对课文的理解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比如教学中提到:“在这一幅长亭古道边,西风黄花时节,离别人儿泪垂的图画中,崔莺莺唱道‘此恨谁知’??????请大家散读后面的曲词,找到一些能体现出莺莺恨的内容的词语或者句子。做莺莺的知音人,谈谈她恨什么呢?”这样的拓展就有效地提高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第三,在处理好信息技术与课文研读的关系方面,秦凤老师做到了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一共运用了四张PPT,没有丢失掉语文教学本身对教材文字的阅读、钻研与感悟。真正发挥其辅助作用。
 & 钱梦龙在教学经验总结时说:“把求知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求知的过程,为了求知,学生必须运用智力,认真探索,因此,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就相应地发展了智能。” 教师应在新课程理念下扮演“多重角色”  学会甘当配角。为学生提供自我体验、自我展示的平台,让学生作主角,让他们在登台表演中去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兴衰际遇,体察人物的内心世界。老师当学生的观众,作为配角,对学生的表演活动进行评议,引导学生对作品的主题及艺术性的理解。学会乐当总结者。当学生活动完毕后,及时对作品进行总结与归纳,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成功所在,从而达到表现和深化主题的效果。
  总之,要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个易于产生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情景,教师就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环节,及时地调整合适的位置。
  当然,教无定法,但为了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我认为应该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多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学习空间,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关于语文课的思考
在语文课堂教学里如何进行有效教学与学生的主动参与,在这些课里慢慢得以明晰。这个学期听课不少,从特级老师黄玉峰到“中学语文教学掌门人”之称的步根海,以及上海中语的中坚黄荣华、邹一斌,我们学校的语文大梁周菊妹、姜雅琴,直至刚任教不久的青年教师。这些课里给我很大启发,以此文梳理下,权做反思。
一、“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于漪)
黄玉峰上课时候对着来听课的于漪,引用她的这句话,要学生认真来体会他的教学意图。我想如复旦附中这么优秀的学生,他还要这么一说,可见语文教学真是“不在其中,不解其味”。
学生对教材的冷漠和老师的热切形成鲜明对比。优质课上的学生合作、探究、交流叫人羡慕,可这是多少时间来造势和铺垫的?平时的课上,当学生被老师激发兴趣有欲探究竟的心理时,时间已经不够了,课后的一冷遇,那些努力就可能付之东流。
我想,这就要求我们引导者在课堂上应该懂得调控艺术,做到收放自如,开阖有度,在能够引发学生思维处一定要放,让学生充分合作、探究、交流,尽情地享受驰骋思维的乐趣;但当学生的已完成了这个思维过程后,就要及时收,当学生的描述处于不断重复时,就要及时进行下一个环节,用新的信息再次激发学生新的思维。这样开阖有度,才能既完成了一节课的学习任务,又注重了学生合作、探究、交流的体验过程。
一节课只有40分钟,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是需要不断合作、探究、交流的,而这个过程往往是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过程,要对这个时间进行调控和把握!
二、“营造生命在场的教学”
&&& 一直对这句话不以为然。难道你的教学没到位,那些学生就是行尸走肉,没有自己的精神?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中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差异与整体的全面发展如何协调?
&&& 个性化学习是新课程所提倡的,这里个体与个人体之间的差异既指学生个性化学习带来的差异,也包括学生中发展快的与展缓慢的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越来越明显,特别是学生中发展快慢之间的差异。联系自身课堂教学,我发现:小组互相合作、探究理解,反应慢的学生往往呆坐一边,默不作声,这种差异会带来整体发展的不协调。
要解决问矛盾,教师在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首先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尤其是要关注反应慢学生的学习习惯。其次, 要注意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中的一些细节,一些具体的方式。如教师教给学生合作方法,把不同个性、特长的学生组合在一个小组,让他们互融合、互相学习,并选出小组长,让组长负责全组的活动,帮助每个学生学懂知识,学会学习。
三:“将解读文本进行到底”
智慧是多元的,学生开放、多样的思维与思维的准确性、完整性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
&&&& 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时间能力,而创新性思维是学生创新的基石。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们都很注意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创新性思维的火花,创设适合创新性思维的情境,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发散思维,学生的思维呈现出开放、多样的特征。这样难免会出现一些学生思维的怪异、独特,这就要求老师应该注意他们的思维的准确性、完整性,并有责任引导其向正确的思维方向迈进。
除此之外,在新课程教学中还出现了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如,教师如何将新理念融于教学行为的能力和教育教学的实践中,课堂的实践活动如何开展才有效等,这些都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认识,及时总结反思,再到实践中去完善提高。
每次听完课后反思总是很多,如何能把这些反思和自己的教学联系起来,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只有我们不断地去学习,去实践。我相信只要在不停的向前走,语文教学的路会越走越宽,越走越平坦。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本学期初,我校高二备课组全体教师参加了松江二中王琴老师的教学公开课《定义法求动点轨迹方程》的听课活动,应该说在二中的听课不是第一次,但是我每次都会得到很多的收获,让我受益匪浅。下面,我就这节课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课堂教学设计精妙,节奏紧凑,环环相扣
用“定义法求动点轨迹方程”是高二解析几何《圆锥曲线》这一章中“曲线与方程”的相关内容,作为求动点轨迹的方法之一,运用定义求轨迹方程是圆锥曲线教学中的一个基本要求,但部分学生对这种方法的掌握有一定困难,因此王老师在完成了圆锥曲线的整章教学后特意设计了这节课,就数学知识的目标而言有:①复习巩固掌握抛物线、椭圆、双曲线的定义,明确圆锥曲线定义的运用条件;②掌握运用定义法求轨迹方程的一般步骤。
本堂课的另一个主要目的是在于:培养学生探求事物变化过程中的规律,逐步提高他们在变化的表象下寻求某些不变的特性以达到问题解决的能力。引导学生分析题意,寻求问题与条件之间所固有的不变关系是问题解决的关键所在,只有帮助学生分析理清问题与条件间关系,才能引导他们去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要完成这样的教学目标,突显重点,化解难点,绝非是简单的讲述所能做到的。从这节课中中我们看到王老师对知识的把握非常准确,对教学的每个环节设计得非常精妙,言语简洁而富有活力。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为动态的轨迹问题提供了良好的动态效果,合理的使用既显示出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也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维训练,学生双边活动到位,学生学习的热情高涨。“动中求静”是本堂课的一个主要任务,而最后“变静为动”则是本堂课的一个隐含引申的一个最大亮点。
二、集体备课气氛浓烈,体现出了一个集体的力量
从松江二中的课上课下可以看出,他们学校所展现出来的更多的是集体的智慧,而不是单兵作战,单打独斗,这节课的设计应该就是他们备课组教师智慧的结晶。即使在课间的时候,我发现他们也都是针对一个问题的处理经常大家在一起共同磋商,互相汲取各自的长处,指出对方的缺点,弥补自己的不足。这样的结果,体现出一个学校整体的教风。使教师和学生步调一致,学有所得,真正培养出从教师到学生到探究学习的热情,符合当今时代的发展,顺应社会的潮流。
三、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全面提升数学水平
在王老师及二中其他教师的数学课堂上,我发现了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在学生学习的时候,能够恰如其分地谐调整个班级学生的积极性,对某些问题的处理在全班展开热烈的讨论,并且要求速度,学生之间积极参与,讨论气氛高涨,在回答问题的时候争先恐后,畅所欲言。在老师的提问和讲解的时候,不是总针对班级里的几个学习好的学生,而是面向全体,让每一个学生都学到知识,达到学生成绩的全面提升。
在观摩和学习了松江二中的教学之后,我作了认真的反思。我们平时在教学中往往存在为了教而教,而不是为了学而教,经常会出现针对某些所谓的好学生而没有考虑学生的全面发展,方法陈旧缺乏创新意识,等等不一而足。我想我们学校的各位教师应该会从这次听课之中认真总结经验,善于在学习别的学校先进经验的同时发挥自己的长处,,这样才不至于固步自封,才不至于邯郸学步,才会有自己的特色,形成我们自己的教风和学风,从而走出了自己的新路,成为松江地区高中数学教学的一个样板。
听《三角方程解的探究》有感
&&&&&&&&&&&&&&&&&&&&&&&&&&& 李 萍
日,我有幸听了我组陆珲老师的公开课《三角方程解的探究》,对于这节课,我从内容看:陆老师的这节课通过对三角方程解的探究渗透函数与方程、化归与等价变换、数形与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陆老师选取了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习题,题目的难度逐渐递进。
数学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陆老师创设民主科学、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认真对待学生提出的问题,正确的给予肯定,及时表扬,使学生产生成功的自我体验。引导学生自悟自明,增强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兴趣。尤其对“数学思想方法”提出问题引导得更为具体,如何探究、如何联想、如何数形结合?――如为深化学生对分类讨论技能的感受,在探究1、探究2中体现得较好。同时,陆老师利用一题多解的形式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让学生通过同一道题体会函数与方程转化的思想方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解题实践体会各方法的优劣。
从过程看:真正地实现了从“结果到过程”的转变。陆老师把这节课的重点放在了引导学生对方法的探究上,作为教师,重在授学生以渔,为此作了很多铺垫,本节课以问题探究的形式入手,通过问题的逐步递进,设计了一系列有层次的问题,如对探究4、探究5的教学,陆老师通过教师搭建合适的知识平台,层层深入,师生互动探究所获得的,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新理念。
从课堂气氛看:在陆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全体学生都积极地思考,看到了师与生、生与生间思维火花的相撞。
陆老师在互动探究式的教学中,能精准地把握好放与收的关系,放得出,收得回,对学生思维中出现的误区,能够及时点拔,拨乱反正,真正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 陆老师自然、亲切的教态,言简意赅的教学语言,对知识点的系统把握性和选择性游刃有余,教学中对学生数学思想方法和学生数学思维的启发和锻炼的教学手段,对例题的变式探究,都让我感触很深,受益匪浅。
数学复习课中例题的再现
&&&&&&&&&&&&&&&&&& ――从孙吉利老师公开课谈起
&&&&&&&&&&&&&&&&&&&&&&&&&&&&&&&&&&&&&&&&&&& &&&&&&&&&&&&&陈克
近一两年,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了适应当前学生的特点,为了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我应如何修正、认识自己二十年来的教学风格?
四月十四日,松江四中孙吉利老师公开课《如何从课本例题中发现新命题》给了我启示。孙吉利老师首先提出问题:椭圆 的焦点为 点P为其上的动点,当∠ 为钝角时,点P的横坐标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高二第二册,P50页例4)并与学生一道回顾解法,充分的利用了几何画板明确了结论,唯一的遗憾是他没有发现课本中解法的漏洞。
接着孙老师将延伸拓展、引导学生多向思维,提出新的探究性问题意境:能否将根据本例中的信息改变一个条件(或改变结论),其他不变提出一个或更多有意义的新的数学问题,并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有改变条件的,有改变结论的,孙老师分类板书。
1、改变条件:∠ 直角、锐角时,点P的横坐标应满足什么条件?直角情况解决问题再明确一些就好了。
2、改变结论:①求 的范围;②求 的范围
3、改变方程: 、 。应用类比思想将进行拓展条件中的椭圆类比到双曲线,将具体椭圆方程变为一般的椭圆方程即变为带字母的一般性问题。
例题本身就蕴含着让学生探究知识的新理念,解题方法又是新教材有特色的“利用向量法”来解决问题,为了创设探究性学习的氛围,教材中又添加了研究性学习的思考问题“另外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解”。这一系列的潜在变化,注定教师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方法完成教学任务,要在“研”字上狠下功夫。让学生自己探究解题思路,孙老师思路清晰、流畅,引导学生探究新的解题思路与方法,培养了学生能力,开阔学生视野,挖掘了教材亮点,合理的安排了解题顺序,串珠成线巧妙的处理课本例题,确实应该培养学生在探究中发现,在探究中创造,学会数学地思考,表明数学教学以课本为本才是根本。
听课反思与收获:(1)在课堂教学中密切关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各方面的发展。学生一旦“学会”,享受到教学活动后的“成功喜悦”,便会强化学习的动机,从而激发出更加喜爱数学的热情。(2)面对新教材的丰富内涵,作为教师,应该准确理解新教材标准,把握新教材的教学理念,认清自己肩负的艰巨的、新的教学任务,力求做到与新教材同行。整堂教学研究课,不断挖掘新教材的新的教学理念,渗透研究性学习。整堂课从提出问题探究学生的解题思路到问题的解决;从引导学生探索新的解题方法到延伸、拓展新的问题情境;从渗透研究性学习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一气呵成,取得了相当的教学效果。经过这堂课,学生不仅得到了一定的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经历了探究的过程――观察发现数学的事实,提出了有意义的数学问题,猜测、探索适当的数学结论与规律,体验了数学发现的艰辛与乐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与数学思想方法。
新教材的教学,师生双边都是具有积极思维的生命体――人,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因而教师的备课要以学生为主体,对新教材的处理要讲究“艺术性”,要做到“备课有策略,教学有特色”。课堂是师生活动的舞台,要让课堂“活”起来,要巧妙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要让学生讨论、探索,激励学生不断创新、奋发进取,故而教师必须具备驾驭课堂的能力和艺术。
二期课程改革,新教材的实施给教师与学生提供了新的活动平台,创设了莫大的改革契机,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思考、新的选择。这就需要我们以理智、勇气和信心来实现从观念到行为的转变,在课堂教学改革浪潮中不断去探索、去实践!
巧妙的教学设计抓住了课堂的灵魂
听《三角方程解的探究》一课有感
&&&&&&&&&&&&&&&&&&&&&&&&&&&&&&&& 丁元忠
这是我校陆珲老师在高一(1)班开设的一堂区级公开课。本节课,教师通过求解两个简单的三角方程复习了最简三角方程的通解、回顾了解三角方程的常见方法;进而切入本节课的主题――由求解方程 到探究 的解的情况以及方程、不等式的恒成立问题,逐步渗透函数与方程、化归与等价变换、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听了本节课,对自己的感触很多。
作为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高瞻远瞩,不仅要立足课本,更应深度挖掘教材,探究各部分教学内容的联系,紧密关注高考动态。纵观本堂课,教师由讲解三角方程入手,以此为背景依托,通过问题的层层推进,探究学习了三角方程和三角函数、三角比和不等式等跨章节内容的联系和综合应用。通过这样一节复习探究课,学生不仅对于各章节的内容再一次得到了温故,而且对于各知识点在综合问题中的应用以及自己对于综合问题的思考、分析和应对能力也有了进一层的认识和提高。现在学生学习数学的一大典型症状便是“死读书”――对于做过的原题能了然于胸,但对于一些新题则往往无计可施,而类似于这样的综合复习探究课其重要作用之一正是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长期开展这样的课程或许正是缓解“死读书”这类病症的一剂良药。
当然,开设这样的一堂课是相当不易的。一方面是教师对于教材的研读和把握。纵观本堂课,就其内容而言,都是载自或改良于一些高考的问题。而对于此类问题的改动,就要保留它的要义,又要切合教学要求,其本身就是极有难度,陆老师评课自述中也透露说,对于 ,若改为 就会导致无解,由此可见一斑。
另一方面是教师要切实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课程。课堂教学的主体还是学生,教师所设计的课程其根本上要追求的就是要求学生能切实吸收和掌握所学知识,如果一味求难而曲高和寡则反而得不偿失。而这一方面陆老师做得就尤为出色。整堂课的问题设计以一个平稳的坡度渐进上升,始终处于自主思考和教师点拨相结合的状态之中。对于每个问题的抛出都给人以看似“意料之外”,确是“情理之内”,许多同学对于各个问题都有话可说,有事可做,而教师此时只需在关键处加以提醒、点拨和总结即可,切实做到了让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角,整堂课的气氛也非常活跃有序,教学计划安排也得到了很好的落实完成,这对于探究课而言是极其不易的。整堂课下来,老师对课堂的驾驭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一堂课下来,不仅学生得到了洗礼,让他们感悟到了知识的精深内涵和联系,提升了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对于听课的我而言也是一笔极其宝贵的资源,让自己明白,在切实落实课改要求和标准的同时,更应时常关注和思考类似于这样的一些课题,这无论对于自己的认知还是对于课堂的驾驭都是一个很好的锻炼与提升。
&&&&&&&&&&&&&&&&&&&&&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在南洋中学听了二节数学课,我受益匪浅。这二节课都上得非常成功。我就王老师上的课来谈谈我的感受,本节课是新课,课题是《解实系数一元二次方程》,这是一节比较成功的示范课,不论教师的教态言语,还是知识点的落实,都无可挑剔。学生的数学能力不仅在于对知识的掌握,更在于能否应用所学知识自觉解决问题,使知识的应用更具综合性和灵活性。王老师首先让同学回顾了一元二次方程的求解问题,然后给出例题:在复数集中解下列方程: .这个方程是实系数一元二次方程,无实根,但有两个共轭虚根,学生首先会利用求负数的平方根的方法求解,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是否有另外的解法,由此引出新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创设与学生心理需要变化同步的情境,唤起他们学习热情。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数学真有趣”,从而产生“我想学一学!”的心理。
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认为,学习兴趣是推动学习的内驱力,数学学习这一活动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尽兴“玩”数学。学生有了兴致、就会激发求知欲、形成积极的“心向”。因此,数学学习是一个现实的体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理解数学是很重要的。在教学中,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学生主动地去构建。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选择自己认为好的方法,本节课就充分体现这一点,教师给出了这样一道题:已知方程 的两根为 ,若 ,求实根 的值。在讲授本题时,教师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解题方法,然后进行汇总,最后由学生总结出六种方法,而且有的方法非常好,教师也不一定能想到,这样安排,一是使每个学生都有说的机会,每个学生都在积极的思考;二是通过学习别人的方法,自己的解题视野也在扩大,从而使资源共享。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生不仅获取了知识、提高了能力,也感受到了成功的愉悦。
听了本堂课,深切的体会到,在教学中,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同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学生练习中,激活学生的思维,实现认识上的飞跃、思维上的深化。这样,使学生在做数学练习的过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过程,教师的作用仅仅在于给学生提供有效的活动机会,在讨论交流和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更应关注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由感而发,由趣而学,在积极思考与交流合作中充分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就在自己的生活中,进而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使知识与能力结构更趋合理。
听《复数的概念》课的感想
在李老师的联系下,我有幸到华东模范中学听马老师的《复数的概念》一节课,感觉马老师有深厚的数学功底,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能透彻地把握教材,对重点把握准确,能将新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相联系。马老师的这节概念课条理清晰,讲解细腻,在教学过程中,马老师采取由具体到一般,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层层递进的思维方法,引导学生参与到探索、发现、讨论和交流的学习活动中。特别在讲解数的发展过程中,从人类对数的需求,层层推进,最后引入虚数单位i。他对复数的实部和虚部的讲解非常详细,对复数的分类讲解很细致,在复数的分类中和充要条件相联系,提问学生当 a=0 是& z=a+bi &是纯虚部的什么条件? b 0& 是z=a+bi 是纯虚部的什么条件?让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透彻。在课堂教学中,马老师贯彻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马老师的这节课学生学得主动积极,课堂参与程度高,思维灵活多样,富有创造性,学生获得了自主学习的成功经验。在学习了复数概念中的实部和虚部后,请四位同学讲四个复数,请另外四位同学回答这个复数中的实部和虚部,且相互交流,特别对易错的如 是实数作了特别的讲解,使学生对复数的概念与分类能更深入理解、牢固掌握,在这基础上,讲解例题1学生很容易解决,整个教学过程条理清晰流畅,使学生对复数的概念能很好的掌握。
但是马老师的课可能由于时间仓促,没有对本节课的内容作小结。我认为马老师的课从开始的概念引入到例题1结束所占 时间为33分钟,学生做书上练习所占时间为7分钟。如果在前面概念引入的时间约束在30分钟之内,我认为马老师的课的引入从数的扩展开始的,然后又从数的发展过程讲解,这二者可以合二为一,时间上可以节省。这节课是复数章节的第一节课,学生对为什么要学复数,复数数集与实数数集之间的关系,在书上这一章的引言上讲解的非常形象生动,对为什么要学复数及复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更明白,这段引言不妨请一位同学念一下,其次在引入虚数单位i 后,直接给出复数z=a+bi 的形式有点唐突,如果对 i 这个虚数单位与实数可以进行加法和乘法运算,再给出如z=a+bi&&& 的形式的数称为复数,会更易让学生接受。&&&&&&&&&
在同课异构活动中听凌清华老师课有感
&&&&&& 凌清华老师在同课异构活动中,在高一年级开设了 “The Sydney Harbour Bridge” 一课。在整节课的设计中,她运用了逆乡向思维法,使每一个活动都能为下一个活动服务,下一个活动是上一个活动的深入和延伸,使最终的活动成为本节课的有效输出。在教学过程中,凌老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激发了学生对于英语的兴趣。
在本次课后,我对于同课异构活动的要求和如何上好阅读课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同课异构的原则是,相同的具体目的,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师对文本阅读的侧重点不同,形成不同的教学方式和阅读策略,但一定要有明确的目标。目标要具体,以下所有的活动都是为了这些目的,教学的有效性也是通过衡量是否完成了预设目标来进行检查。要求教师正确定位课时,并在各自备课前对课文有统一的理解和分析,如:课文的分段等。
课文一定要熟读以至背出,要提高阅读的有效性,必须要读透文本,放低对学生的要求,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让学生读,跟着学生的情况走,并不一定赶完任务,未能完成的任务可以转换成作业。
研究如何在学生不能回答到自己预设的答案时,去用多变的方法和语言进行引导,而不是简单地请其他同学代替,即要进行对学生的追问和交流。ppt上的答案尽量不要全部预设,应该是开放的答案。
设计活动要有层次性和针对性,采用逆向思维法。问题的设定要严谨和准确。
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很耐心,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阅读、思考和理解,不是为了得到结论,而是注重过程与体验。
明确第一课时主要为了得到a general idea;clear the obstacles to understanding。第二课时应注重文本和语言点的结合,从注重语言结构到意义,pay special attention to students’ thinking and reading。
我们要将这种教学方式转换成日常教学,不能拿到文本就将它拆成支离破碎的语言点,而是保持它的完整性,体会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和情感,培养阅读技巧(解题技巧)的同时,逐步积累阅读理解能力,使学生在课上思考和推理而不是简单记忆,提高学生兴趣,不再死板地学英语。(以阅读带动教学,而非语法)因此我们要加强备课组的团队精神,并使同课异构活动成为一种带动我们整个教研组一起进步的一种常态的手段,积极参与。
英语教学中的巧问巧学
最近,我聆听了David Xue的一节题为“A Practical Joke”的公开课,体会如下。
一、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
薛老师在整堂课的设计中大量地运用了问题教学的方式,比如在导入部分,为了引出本课的教学内容―a practical Joke,设计了几个智力测试,采用的是教师问学生答的方式;在scanning和information seeking等环节也大量地采用了问答题的形式。由此我就想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教师在备课时以及在课堂上如何设计问题来提高课堂的效率。
1、英语课堂提问是启发式教学的手段之一,这种教学手段以学生为学习主体,通过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我认为,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可提问一些信息型或记忆型的问题;对于中等水平的学生可提一些理解型问题;对于学习好的学生提出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性质的问题。
2、教师设计的问题内容不能够仅仅局限于课文内容,应该允许有拓展或延伸,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问题的答案都能够在课本中找到,那么就无法体现学生的学习创造性与想象力,要知道学生的想象力是无穷的。
3、薛老师的提问教学采用的都是教师问,学生答的方式,这尽管能检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但是无法体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及主体地位。所以,老师不妨可以改变体温方式,比如说学生之间相互提问和回答,或者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设计问题,然后由老师来进行回答,这就是课堂教学中的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比如在薛老师的教学中有一个环节,那就是让学生通过听来补全某个段落,老师不妨可以让学生根据空格先提问,如What kind of word should be put here, a noun or a verb?等等,然后让其他学生回答。学生消极、被动地吸取知识,这抑制了他们的成长。当代英语课堂教学充分重视学生的主动发展,并认为他们之间的互动是激活课堂生命、推动课堂教学向前发展的重要动力。
二、复述课文的有效性
薛老师在课堂的后半阶段,在学生大致了解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所给的图片以及关键词和句对课文进行复述。他让学生在五分钟内进行小组讨论(四人一组),然后选派代表进行复述。但是由于时间的限制,只有一个同学进行了复述,而且没有老师的点评,没有更多学生的参与,好像这个活动结尾很匆忙,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这篇课文是一个故事性比较强的文章,人物比较多,所以老师也许可以采用角色叙述法来复述课文。
现在教材中比较多的题材是故事性或戏剧性的文章,教师可以知道学生对不同的人物角色进行描述。比如在A老师在主题为The Phantom of the Opera的阅读课上,就运用了这种复述方法。The Phantom: He was ______ and had to wear a _______. He ________ leave home and lived on the ________ beneath the Paris Opera House. He loved ________ and had a wonderful ________.Christine: At first, she ______ his help and _____ listening to his voice. When she saw the Phantom’s face, she was _______at it. Then she was ________ for his suffering. She understood his ________ life.在把握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基础上,让学生担任故事中的一个角色,用填词法的形式叙述故事的发生经过,使学生仿佛置身于故事情节中,更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的复述方式比较适合高中阶段低年级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听母校陈蓉老师一课有感
第一次去朱家角中学听课,因为校舍是异地重建的,印象中的小桥流水的母校已不复存在,现在的学校是正在创建中的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学校,多了一种蓬勃向上的朝气。
听了英语老师陈蓉的一堂课,母校扎实的教风又让我有了一种久违的感觉。陈老师很年轻,听说教龄不足5年,以这样年轻的资历上出如此老练的课,着实让我感到惊讶与佩服。陈老师上课的内容是阅读技巧的教授。有别于以往阅读技巧开课常见的skimming与scanning的教授,她是从一个很小的角度切入,即猜测词义,但就是这么小的一个技能,她教授得非常具体、到位和实用。
陈老师先是帮学生复习了之前学过的通过构词法猜测词义的技巧,通过练习加以巩固。这么做即复习了先前的知识,又对新知识的学习做了铺垫和引导。接着,她就开始讲授本课的内容,即通过上下文线索来猜测词义。总共介绍了三个方法:Additional E Synonyms and A Language Situation。她对每个方法的教授都是通过举例,引导学生推导出规则,然后再给予练习加以巩固。最后一个活动是综合练习,即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猜测词义方法来猜测难词的词义。
听了这堂课,我的感受很深,现具体点评如下。
一、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的目标是教授学生猜测词义的技巧。构词法是学生上节课学过的,在本课是作为复习引入,所以本课重点是通过上下文猜测词义,从三个技巧入手:ad s language situations。
二、教学内容实在。本课的主要内容是针对每年高考英语阅读中经常出现的猜测词义的技能教授。应该说这个选题切入口虽小,但很实用,能切实教给学生这方面阅读的技巧,让学生在平时的练习和考试中有的放失而不会束手无策。
三、教学过程清晰。陈老师先把学生学过的猜测词义的一个方法,即WORD FORMATION复习下,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技能出发,再引入新的技巧即CONTEXT CLUES,从三个方面逐一传授并通过具体的例子来训练,最后是通过技巧的综合运用让学生对所学的技巧有个巩固。整个过程非常清晰,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边学边练,很容易掌握技巧。
四、老师引导耐心。在陈老师所给的例子中,有的是有点难度的,而且技巧是刚学的,学生一下子很难顺畅地使用相应的技巧来解题,但是陈老师都是很耐心地帮助引导,使学生充分理解解题的思路。
五、学生参与积极。说实话,阅读课是很容易沉闷的,但是朱中的高三学生表现是很出色的。他们在讨论中热烈参与,在发言时举手踊跃,这在高三学生中是不多见。
对于这次听课,我的感想颇多。我是朱中毕业的,朱中老师的扎实教学我是深有体会的。但是现在是以同行的身份去听课,作为有8年教龄的青年教师,我看到了更年轻教师的潜力。我想正是通过听课交流,让我们能有机会了解同行之间,学校之间的水平差异,取长补短,改进教学。
实用的高三语法复习课
&&&&&&&&&&&&&&&& ――听松江二中葛韵华老师的课有感
&&&&&&&&&&&&&&&&&&&&&&&&&&&&&& 王莹
去松江二中听过很多节课,但首席教师葛韵华老师的这节课给我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也让我受益匪浅。总的来说,葛老师的课教学目标完全符合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都很明确。众所周知,语法课是比较容易枯燥乏味,但葛老师的语法课却设计的非常的流畅,能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复习语法,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英语的兴趣,从而很好的实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具体的说,葛老师的这节课有四个方面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导入简单,直接,有效。很显然,每节课的导入是至关重要的,不仅可以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主题,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也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本节课的主题是复习倒装,所以葛老师一上课就结合实际说,有这么多老师来听课,你们紧张吗?学生说,紧张。葛老师说,我也是。(So am I.)简单的就事而论的场景对话很巧妙的过渡到本节课的主题。
教学思路清晰,有大局观。一上课葛老师就在黑板上写上本节课的主要的上课内容包括三个环节:倒装的定义,用法和操练。这样的话,学生的学习思路很清晰,明确这节课要学什么以及本节课的进展情况,从而可以更好地与教师配合。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自主学习。传统的语法教学大多为灌输式,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有哪些语法规则,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的学习陷入被动的状况,效果不佳。而葛老师却先给学生一些直观的例句,然后让学生自己总结语法规则。毫无疑问主动的归纳总结会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语法规则。
生动的、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教学实例。语法规则的传授必定需要大量的例句来诠释,所以例句质量的高低往往会决定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影响他们对语法规则的掌握。葛老师的例句不仅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也能让师生之间有更好的沟通。例如,葛老师说我知道你们都盼望着寒假的到来,我也是。(You are looking forward to the winter vacation,so am I。)而本节课的高潮部分就全班同学一起就倒装句翻译一篇文章,而这篇文章正是葛老师自创的对班级现实情况的介绍,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而且让学生回味无穷。
&&& 总的来说,这一节课无论是从教学目标的设计和实现,还是对学生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的调动,都是值得肯定的。勿庸置疑,这节课是一节成功的高三语法复习课,可以帮助学生很好的掌握倒装的语法知识,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这在高三的英语学习中是相当重要的。
听“同课异构”活动中王剑的课有感
这学期我们学校开展了高一,高二的同课异构英语教学探讨,听了同事们的精彩教学,其中王剑的课,课题为《The Sydney Harbor Bridge 》,给我印象很深,也给我很大的启发。
整堂课构思完美,层层推进,让人赏心悦目,以课本为载体,给学生大量的信息,突出三个目标――语言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让学生从不会到会,从对文本表层理解进入到深层,从基本词汇到运用,扩展到核心词汇,强调语言的应用能力,让学生有话可说,通过教学过程,并把它作为一个铺垫去启发学生的学,注重会学能力的培养。
听此节课,也让我更加清楚,也更坚定了,每堂课作为老师,应该不但明确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更应强调长远的一个目标。作为学生,应该明白,从一堂课上学到了什么,然后,懂得如何去学?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从教学角度还是从学习角度看,都应以表层推广到深层,并努力挖掘课本的有效性,再推广作业,这样,教学才能做到如鱼得水,事半功倍。
通过这次活动,作为老师应该明白以下几点: 第一,明确教学目标,采用不同的阅读策略,强调教学的有效性(是否完成教学目标),更多地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让学生去读,跟着学生去做。第二,设置问题要严谨,正确。 问题要有层次性而且要有针对性,要有逆向思维性。要考虑到不能达到预设的问题时,如何用精练的语言和方法去改进,如果学生能回答出问题时,也要进一步的追问,这样师生有了互动。第三,在阅读过程中,一定要有耐心地给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老师和学生要注重阅读的过程和体验。第四,体会作者要想表达的思想,不要只会背,只会记,学会对知识的领悟和运用。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从教学角度还是从学习角度看,都应以表层推广到深层,并努力挖掘课本的有效性,再推广作业,这样,教学才能做到如鱼得水,事半功倍。
一节巧妙的翻译课
&&&&&&&&& &――――听华高沈勤老师讲课有感
&&& 今年我们区英语公开课都有了针对性,高一,高二,高三个就自己年级学生学英语的水平和重点,就公开课的开课内容做了主题的规定,我觉得这一点非常的好,尤其对于我们年轻的教师,这相当于一次教学的培训。我有幸听了华高沈勤老师的一节高三英语翻译课的教学,沈老师这节课通过学生在翻译中出现的问题引入,着重于模糊主语四种不同的句型结构,并结合不同的操练方式,从简单到复杂,让学生充分了解了中英文之间的一些差异。 通过本课,学生收益很大,而我也觉得受益匪浅。
&& 首先妙在切入点好。沈老师选择了模糊主语句型的翻译和训练。这在英语高考中经常的出现,而且时学生最容易犯错的地方,因为中文和英文的习惯用法的区别,学生们往往会直接按照中文习惯翻译英文。比如沈老师例举的一个例子“该村方圆十里没有人烟”,学生们往往会按照中文习惯翻译成“The village has no people within ten miles kilometers”,沈老师通过一些句型的归纳和整理让学生明白了在翻译句子时如何正确迅速的找到主语,这是翻译的一大关键。
&&& 第二,妙在形式多样,重点句型的操练非常的到位。沈老师整节课分了四个部分。It 做形式主语,祈使句,there be 结构和用被动形式。沈老师分别就模糊主语翻译中的一些常见的句式进行了适度的操练,同时结合历年高考中所出现的句子,有重点有难度
&&& 第三,妙在注意结合学生的实际。在第四部分用被动句时,沈老师用过去考试中学生所犯的一个错误引入了在有些模糊主语的句子中用被动的内容。一方面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又引起了学生的学习渴望,从而加深了对这类句子在翻译中需要注意问题的理解,可以说是一石三鸟。
此外,沈老师的课引入自然,精彩多样化,口语非常的流畅,而且语音语调非常的美,对学生的引导非常的到位,听这样的课对于老师来讲是莫大的享受,而学生也在这种优美自然的课堂环境中主动的习得了知识,怎一个妙字得了。
听“同课异构”活动凌清华的课后感
在3月底4月初的两周时间里,我们英语组展开了“同课异构”的教研活动,让我们看到了组内几位教师的风采与深厚的教学功底,同时也让我们有机会听到了专家何亚南老师的精辟点评,受益匪浅。
在高一的展示课中,我们看到了老师们对于第一课时的不同诠释,而高二的老师们又针对第二课时展开了教学,虽然教学内容以及目标大致一样,但老师们的思路和切入点都是各自不同的,但是虽然角度不一样,却能达到一样好的教学效果和教学目的,让我觉得思路大开。
当然,在那么多的展示课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凌清华老师的关于“Sydney Harbor Bridge”的第一课时,吸取的经验总结如下:
1.& 明确了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的不同。第一课时,就是要做到有效导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大意,消除理解中发现的障碍,而且生词的解决方法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比如:选择近义词、简单解释或者借助图片等多媒体手段。而第二课时则是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理解,并且对文本中出现的重点和难点语法点进行分析。
2.& 熟读文本是关键。原本总以为把一个文本读上五六遍, 自然就会明白该如何教授,可是通过何亚南老师的点评才发现这是远远不够的,正如古人有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熟读文本后,教师不仅能深层次的理解文本,抓准难要点,更重要的是在每每品味文章一遍之后,总会有新的思路和火花,这无疑可以帮助老师开拓自己的教学思路和理念。
3.& 还学生思考的空间。作为年轻教师,有时候总避免不了这样一个通病---急于求成,总是担心学生无法正确回答问题,所以总是迫不及待给学生提示,可是殊不知,这样只会限制学生的思维。特别是在阅读过程中,务必要给与学生充分的时间阅读品位文本,并且思考仔细问题, 使得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做到reading, thinking以及reasoning。
4.& 提升提问策略。想要学生能回答正确,无疑要有教师的适当引导,因此,提问策略也是一种艺术,问题一定要与教学目标保持一致,并且为教学目标服务,尽量引导学生往教师想要的结果去,而非简单的让答不出问题的学生坐下,要灵活地做出相应的引导,并借鉴追问的形式,加强学生的思维能力。
5.& 设计的教学活动要有层次性和针对性。这就考验教师要学会逆向思维,从想要的结果反推,设计每一个教学步骤与相关问题,当然还要避免重复活动,要使每一个活动做到环环相扣,并且呈现一种递进的效果,为最后教学目标的产出服务。
6.& 注意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欣赏文字美的能力。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分数,作为语言类学科的教师,培养学生懂得欣赏文字美也是非常重要的,通过深刻的阅读活动,使得学生在每一次阅读后能体悟到作者的情感色彩等,同时能鉴赏文本中出现的优美文字和语句。
通过这次活动,对我的帮助可以这么概括,“听君一堂课,胜读十年书”,使我知道了该如何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各种手段和方法,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将以上的各种感悟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不断提升自我。
一堂生动的英语课
&&&&&&&&&&&&&&&&&&&&&&&&&&&&&&&&&&&&&&&&&&&&&&&&& 陈贤
春光明媚的三月,我参加了我们学校的同课异构活动。听了三位老师给我们带来的精神食粮,感触很深。尤其是对高一凌老师的课――《The Sydney Habour Bridge》,更引发了我对不同教学行为所产生的教学效果进行了较深层的思考。
首先说说第一节凌老师的课,凌老师的课以作者攀登Sydney Harbour Bridge的过程为主线,将它分成了三个阶段: Before the climb, During the climb 和After the climb,并让学生以此为主线,来进行段落的划分和在攀登的三个不同阶段的作者的心理变化,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一步一步,由浅入深地走近了Sydney Harbour Bridge, 又体会到了一种情感的升华。凌老师的这节课给我的感受是1.容量大但条理很清晰,过渡自然流畅,设计巧妙新颖,能够抓住学生的兴趣点。2.教学目标很明确,每阶段的重点,词汇很突出。整个过程,四分之三的时间放在阅读上,如划分段落等。3. PPT.的使用很恰当,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很恰当。而
通过这堂课和何亚男老师的评课,我有了以下几点粗略的想法:
一、同课异构真正体现教师个性和风格。
我们说教学有法而无法。有法在于我们必须遵循基本的教育教学的规律、心理学的规律等进行我们的教学,还在于我们知道教学中必须遵循的一些基本的教学环节……所有这些都是教学中共性的东西,而共性的东西往往无法鲜明反映出事物的本质的、有别于其他的东西。这时,我们就说,教学还需要进入“无法”的境界,即我们不可能要求许许多多的教师的教学呈现出千人一面的情况,鉴于每个人的个性的差异,我们无法将具有无限可能的发展的教学归结为一个同一的模式,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知道了“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这时,我们就必须承认,只有个性的东西才是有价值的东西,就如同只有民族的东西才是世界的东西的道理一样。
我们知道人最神奇的地方就在于人本身具有的无限的发展潜质,萨特说:“人不是他现有一切的总和,而是他还没有的东西的总体,是他可能有的东西的总体。”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一个教师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每个教师的发展方向、可以达到的高度呈现出不同的情况。我们常说,每位教师应该呈现出自己特有的、与众不同的教学风格,但是这种风格什么时候才会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呢?在同课异构中,我们可以欣喜地看到,几个不同的教师面对同一教学内容,在自己的努力下,呈现出了不同的面貌,在如教材的处理、环节的设计、问题的提出等各处,都表现出了各自不同的特点。这时,我们可以说,教师自身的教学风格得到充分的展现,因为有一个对象在与他进行比较,在比较中我们就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双方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才有鉴别。这时我们可以说,教师的个性发展成为积极的可能。
二、同课异构真正体现教学差异。
我们决不认同教学是工厂流水线上同一模式的机器化大生产方式。教学活动中学习的主体――学生是一个个有思想、有灵性的人;教学活动中的不可预测性也使我们不可能将教学活动看作是编好程序、按部就班进行的机械运动。事物的运动与变化是绝对的,古人不是说人不能同时踏进一条河流吗?各个方面决定了教学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
在同课异构中,对教材的分析、教学策略的选用、课程理念的体现等,教师们不同的观念在进行碰撞与融合;课堂教学中,不同的教学个性、不同的教学理念、不同的思考角度、不同的挖掘深度、教学中生成的不可预知……所有这些都使同课异构真正体现教学的差异,从而体现出教学无限的发展与变化。
这种差异,不仅仅体现在课堂的差异,体现在不同的教师根据各自的理解做出的教学行为的差异;它更重要的体现在于对于人的差异的尊重,体现出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在这里,不同的教师出于自己的观点和思路,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各种不同的考虑,产生不同的构想,进行不断变化的实践,不同的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水平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三、同课异构最终彰显人的价值。
同课异构中的种种差异最终成就了人的不同程度的发展,彰显了人的价值,这是同课异构中人本理念的切实体现。我们知道一句话:21世纪什么最重要?人最重要。如果我们着眼于一节课、一个课例的研究,只是想着把某一节课弄好,那只是在治标,没有治本。我们不是要提高一节课的教学水平,而是要整体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提升教师的教学智慧。惟有切实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才能帮助教师从根本上改进自己的教学。因而,一切同课异构活动,都是围绕“教师”、围绕“学生”在开展,都是围绕“人”在开展,是在不断扩展“人”的视野,不断丰富“人”的变化,不断创造与实现“人”的发展的一切可能。
总而言之,此次教研经历,使我深刻地体会到:“同课异构” 作为一种教学研讨形式,为我们广大教师搭建了一个畅谈教学思想、交流教学设计和展示教学风格的平台,是一种有效的教研方式。在活动中,无论是对于执教者还是听课者,都受益匪浅。作为执教者,不但能在课堂教学的大舞台上尽显所能,而且还可以在相互的比较和学习中,充分认识到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等方面与他人的差异,从而达到优势互补、相互切磋与共同提高的目的。而作为听课者,我们不但能从几位设计者智慧火花的迸射中有了对教学活动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而且还能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进行教学反思,从而有效地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我想这种收获如果没有亲身的经历是不能体会到的,因此,在以后的备课、上课中,我将更加深入地钻研教材,用好教材,并努力尝试着从更多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选择出最优最适合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我觉得,此次教研经历,对于我的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收获很大,受益无穷。
同课异构之反思
&&&&&&&&&&&&&&&&&&&&&&&&&&&&&&&&&&&&& 龚欢
&& 09年的4月对我们整个英语组而言,是非同寻常的一个月份。3.31和4.7两天分别举行了高二和高一年级两个备课组的“同课异构”活动。其形式之新颖,参与人数之多,辐射面之广是前所未有的。同时,由于上海市特级英语教师何亚男老师的全程参与和勤囊传授,使我们有机会真正与专家面对面的接触、交流、答疑、解惑。用公开课的态度将常态课的模式呈现,再经过专家的点评指导,使整个教研组都受益匪浅。我想这是本次同课异构最大的用意和意义。
首先,是听了5位组内同事异构同一课程之后的感想。所谓“同课异构”即是不同的教师针对同一课时,以正确的教学定位为前提,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呈现不同的教学过程,达到一致的教学目的和效果。在整个听课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原来相同的一个教学任务,在不同授课教师的理解和设计之下,是可以如此精彩纷呈,百花齐放的。比如说,高一备课组开设了The Sydney Harbor Bridge(悉尼海港大桥)一课的第一课时。郭群老师以作者在文章中使用的connector(连词)为主线对文章结构加以剖析,同时又巧妙灌输给学生高三时可以运用的写作技巧;凌清华老师则完全从另一个角度解读课文内容,以作者攀爬大桥的时间点和过程中的情感变化为主线带领学生疏通,理解课文大意;黄满梅,许风梅两位老师也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和切入点进行教学设计,达到了异曲同工却又殊途同归的效果,使我在整个听课过程中皆有耳目一新的感觉。高二王剑老师以The Father of Modern Physics为阅读素材,开设了如何上好阅读第二课时的内容。尤其是在最后5分钟的阅读产出环节上,王老师的教学设计兼具实际可操作性和能力突破性,给我很大的启发。这些体会都让我深深的感受到了教学是门艺术。在这2天的听课过程中,我经常自我反思着这些问题:如果我是授课教师,那么我会怎样设计这一节课?会和他们有哪些共同的想法?又有哪些教学环节是我预想不到的?在同样一块白布上作画,我呈现的图案会有多漂亮?这些是本次同课异构活动带给我的最大思索。
其次,是以“同课异构”这一展示平台,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所获得的感受和启示。主要有以下几点:
1)教学目标的设定。以往我在设定教学目标的时候往往会安排过多内容,或情感技能目标设定的过于笼统和空泛。在此次“同课异构”活动中,何亚男老师十分重视三维目标的设定,强调必须是具体、明确,紧扣40分钟的教学任务。比如在分析王剑老师的教学目标learn some of the patterns时,何老师就一针见血的指出目标针对性不够明确,应该更为具体的罗列出需讲解的language structures, points等。专家对细节的注重和教学态度的严谨让我感受到教书、教好书绝非是一朝一夕之事。
2)教学定位的准确。在本次同课异构活动中,高一、高二备课组分别对怎样有效阅读的第一、第二课时进行了研究展示。第一课时的任务主要为引出话题,通过skimming, scanning等阅读方式,让学生理解文章结构,感受作者写作意图,解决阅读中遇到的障碍。相比之下,第二课时则强调在学生对文本既有的general idea理解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主阅读能力,进一步深入学习文本,疏通文章中较难的句型结构,并加以操练和运用,达到让学生真正掌握其语用意义的目的。
3)教师的角度。第一,在上任何一节阅读课前,教师自己必须先熟读课文。古语云:读书百遍,其意自现。读透文本才能引导学生更为精准的获取阅读信息;当然同时也应避免闭门造车。我们常说,一千个观众眼中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的,相同的一篇文章,经过不同学生的阅读自会产生不同的认知和感受,因此教师的理解不能取代学生的答案。在上阅读课之前,以学生的阅读水平、分析能力为出发点,设计适合他们的教学活动,才能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第二,教师必须以充分的耐心,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进行阅读,发挥他们的自主阅读能力,在享受阅读的同时达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体会到英语语言中蕴含的美丽和魅力。第三,在阅读过程中注意学生思维的培养。在过去的教学中,我经常预设太多,在一定程度上限定了学生思维的发挥和撞击。因此,设计问题的时候必须注意它的技巧性,同时又做到兼具多样性和有效性。对于学生反馈的阅读信息,则一定要善于引导并加以追问,以次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本内容,培养他们从reading到thinking再到reasoning的能力推进,同时体现教学的灵动与应变。
最后,是何亚男老师带给我的收获和感受。这次的“同课异构”活动使我真正有机会走近专家,解读专家对现代课堂教学的理念和要求。何老师每次的评课都可谓字字珠玑,看待问题清晰明了,指出不足深刻到位。更难能可贵的是,何老师每次都会从实际教学的角度进行指导点拨,如此这般指点迷津,倾囊相授,让我不仅有听君一席言,胜读十年书的收获,更真正感受到了大师的能力和魅力。
本次“同课异构”活动虽然已经告一段落,但是若能把在这过程中学到的技巧和体会到的感受运用到将来的每一次教学实践活动中,那么我想活动本身最大的意义和价值便在于此了。
《电磁振荡》听课感
&&& 陈海光
12月16日在江苏的启东中学听了一节高二的物理课------电磁振荡。这节课教师从以前研究过弹簧振子、单摆在做简谐振动的基础上,分析振动的周期(或频率)只与其本身的条件有关(轻弹簧的劲度系数k和振子的质量);单摆的周期只取于摆长l和当地的重力加速度g的大小,而与其它因素无关。引导学生联想分析LC回路中的振荡电流的周期(或频率)由什么因素决定?电感L、电容C的大小对振荡的快慢有怎样的影响?与电容器带电量的多少(或电压的高低)有没有关系?等问题.通过演示实验(改变LC回路的电感L或电容C),观察振荡电流的周期、频率的变化情况,分析、归纳得到L大、C大周期长的结论,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及理解能力.教师引导同学回答,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归纳指出:振荡电路里发生无阻尼自由振荡时的周期和频率叫做振荡电路的固有周期和固有频率。观察方面:启发学生应观察什么?(电流表指针摆动的快慢)选用不同的L或C值,发生电磁振荡时,电流表指针摆动的快慢程度(周期和频率)与L、C值的初步关系是什么?根据实验现象,推理、分析得到:1、电容C不变时,电感L越大,振荡周期T就越长,频率变低;2、当电感L不变时,电容C越大,振荡周期就越长,频率变低。换用不同电压的电源,当L、C值不变时,表针摆动的快慢程度相同(仅摆动次数不同)。抓住分析这类问题的关键是电场能和磁场能相互转化的过程,以及它所对应的物理状态和物理量间的关系.利用图分析判断电容器C正在放电,当t=0时,C带电量最多,两板间电压最大,电场能也最大.而此时磁场能最小(为零)。对应的电流、磁场能、电流、带电量、电压、电场能的变化规律。
通过这节课使我受到很大的启发:1、作为办学效果突出的一所学校如此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超出我的想象,取得超出想象的成绩也就不难理解,因此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必须坚持常抓不懈,特别象我们这样的中等学生。2、学生的学案的使用,对引导帮助帮助学生学习,提高学生的教学主体作用能够起到非常积极而有效的作用。一方面可以督促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学习习惯的养成;一方面培养学生探究和合作的精神,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一方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以利与教师的有效教学,提高教学效率。3、尽管教师年轻,但教师课堂的严谨、务实和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如优美板书及幽默诙谐风趣的语言),对二期课改理念的渗透,为整堂课的精彩、圆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也是深远的、积极有效的。进一步体会到:实实在在搞教学是最为重要和关键的,是最基本的,在此基础才能有好的创新,教师才能真正有良好的专业发展。基础有多厚实,山峰才可能有多高。
课改气息扑面来,上海再添新亮点
&&--------关于第八届全国中学物理教学大赛的评课感受与思考
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第八届全国中学物理青年教师教学大赛,2008年11月在天津圆满落幕了。如何推进课程改革?全国的课程改革已经到了什么程度?作为教育改革先行先试的上海市,又将向全国呈现怎样的教学理念?本届的大赛无疑被看成是新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窗口和导向,同时也是参加课程改革的省市,对外展示课改成果的舞台,尤为引人关注。另人高兴和欣慰的是,今年的物理教学大赛好课纷呈,尤其是上海代表队选送的那节高中物理课,很好地体现了上海二期课改的新理念,荣获一等奖。&&& 同一个目标,同一个理念。本次大赛共有来自全国各省、直辖市经过层层选拔,能够代表各省、直辖市初、高中课改优秀成果的64位选手参加角逐。我作为第八届全国中青年物理教学大赛的加权评委,全程参加了高中组的听课、评课和打分,听到了全国的许多物理教师高水平的参赛课,使我深深体会到经过多年课改大潮的洗礼,在教育理念、教学行为、教学基本技能、教学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素质教育的理念正在成为老师们具体的扎扎实实的教学行为。“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已经在我们的课堂里成为现实,课改新理念普遍被接受。
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灌输式教学被教师引导和参与下的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等有效学习方式所取代。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向组织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是现代教学理论的一大贡献,我们的老师都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实践着这一理论,老师能够较好地运用新理念组织学生有效学习,我所在的比赛小组参赛的每位老师都是在课的开始分别创设了一个学生熟知的具有实际意义的生活情境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在学生猜想、实验等动脑思考、动手操作的基础上自己发现规律,自主建构新知。老师则是以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的身份出现在课堂上,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面对全体学生素质提高。我听课的老师尽管他们来自全国不同地区的学校,但在教学中老师们都把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做为课程的核心目标,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统一,同时老师们都心甘情愿地从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退而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帮助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注重探究式学习过程,渗透科学方法教育。这次大赛中,参赛老师都注重了情景的创设和科学方法的教育。教师在导课时能善于开发和利用生活和教材中鲜活生动的课程资源,创设出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情景,有的从游戏开始,有的设置悬念开始,有的从学生亲自动手获取感受开始,有的从视频和图片开始,大部分老师都把学生的探究活动做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能够很好的运用类比、等效替代、控制变量等方法,说明了老师们能够自觉运用新的课程理念处理教材,开发课程资源,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有效学习。我在听安徽省滁洲中学胡忠国一节物理课《力的合成》时,胡老师能较好地处理课程的预设性与生成性的关系,在做力的合成演示实验时,碰洒了水桶里的水,无法再做等效替代实验,他不失时机地针对学生在实验中暴露出来的思想和心理问题进行疏导和帮助,尊重科学事实,实事求是,不能继续做下去的实验,就不能以“在误差范围近似相同”来欺骗学生,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科学态度的培养和教育,同时教者也自觉地以学生学习的参与者的身份参加学生的学习活动,拉近了师生距离,学生肯定会对老师产生亲近感和认同感。
上海选手采用思维引导教学法,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充分调动学生之间的互学,本次大赛中呈现新亮点,尤其引人注目。“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不是要求老师在课堂上要讲明白什么,而是要求老师教学设计的立足点应放在学生怎样去学?学生怎样才能比较容易理解?学生的难点在什么地方?怎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想象力?怎样调动和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形成自己的观点,自己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这样最终才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本次大赛中上海市进才中学的王老师的那节《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从能力立意上精心设计的,得到与会评委的一致好评。在本次大赛中,有四位老师上的都是这节内容,这四位老师的课堂中,有的实验操作设计是亮点,有的是实验器材的新发明是亮点,有的课题引入简洁有趣是亮点,而王老师的这节课在立意上是亮点,整节课始终以一个个环环相扣问题展开,利用问题驱动,从引入,到实验设计,到板书全都是以问题设置的形式呈现,如何定义安培力?影响安培力大小的因素(学生猜想)?如何判断安培力的大小(没有测力计,学生提出观察通电导棒的启动快慢)?如何判断电流的大小(有的学生提出改变电池的节数)?如何改变B的大小(学生提出移动磁铁的位置)?如何改变L的大小(有的学生提出导棒放在轨道的不同宽窄处)?如何研究F与B、L、I的定量关系?等等。以一个一个逐步深入的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思维层层深入,整节课设计得非常流畅,学生把一个个问题都能解决了,整节课也就完成了。老师设问的方向明确,切入口都非常小,做到了带着问题进课堂,教学目标问题化,教学过程问题化。由于老师点化得当,指向明确,学生对所提的问题,都有法回答,学生之间要交流什么,要动手做什么,都非常明确,因此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想出了许多简单而又能说明问题的好方法,实验简单有效,学生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比教材中提供的还要好,学生头脑中产生了许多令人意想不到的“火花”,原本是课堂上的演示实验,变成了的人人参与的思维实验。王老师的这节充分考虑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应围绕这一目标和宗旨展开,突出探究这条主线,科学探究是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的重要手段,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不是由教师将现成的结论性知识讲授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主的}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