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小麦戊唑醇咪鲜胺能和杀虫药一起用吗

&&&当前位置: >>
>> 戊唑醇可防治小麦白粉病,锈病等病害
戊唑醇可防治小麦白粉病,锈病等病害
  戊唑醇属三唑类,杀菌性能与三唑酮相似。由于内吸性强,用于处理种子,可杀灭附着在种子表面的病菌,也可在作物体内向顶传导,杀灭作物体内的病菌;用于叶面喷。可以杀灭茎叶表面的病菌,也可在作物体内向上传导,杀灭作物体内的病菌,其杀菌机理主要是抑制病原菌的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可防治白粉菌属、柄锈菌属、喙孢属、核腔菌属和壳针孢属病菌引起的病害。其生物活性比三唑酮、三唑醇高,表现为用药量低。但须注意,国内近有研究报道,若用量超过规定的限度,对小麦出苗会有影响,因而应严格按照产品标签或说明书推荐的用药量使用。生产戊唑醇的杀菌剂生产厂家有南京博士邦化工科技有限公司。
  (1)禾谷类作物病害& 防治小麦腥黑穗病和散黑穗病,每100千克种子,用2%干拌剂或湿拌剂100~150克或2%干粉种衣剂100~150克或2%悬浮种衣剂100~150克或6%悬浮种衣剂30~45克,拌种或包衣。防治小麦纹枯病,每100千克种子,用2%干拌剂或湿拌种剂170~200克或5%悬浮拌种剂60~80克或6%悬浮种衣剂50~67克或0.2%悬浮种衣剂克,拌种或包衣。防治、锈病,亩用有效成分12.5克,对水喷雾。
  防治玉米丝黑穗病,每100千克种子,用2%干拌剂或湿拌种剂或2%干粉种衣剂400~600克或6%悬浮种衣剂100~200克,拌种或包衣。
  防治高粱丝黑穗病,每100千克种子,用2%干拌剂或湿拌种剂400~600克或6%悬浮种衣剂100~150克,拌种或包衣。
  用戊唑醇处理过的种子,播种时要求土地耙平,播种深度一般在3~5厘米为宜。出苗可能稍迟,但不影响以后的生长。
  (2)果树病害& 防治苹果斑点落叶病,于发病初期开始喷43%悬浮剂5 000~7 000倍液,隔10天喷1次,春梢期共喷3次,秋梢期共喷2次。
  防治梨黑星病,于发病初期开始喷43%悬浮剂3 000~4 000倍液,隔15天喷1次,共喷4~7次。
  防治香蕉叶斑病,在叶片发病初期开始喷农药杀菌剂戊唑醇12.5%水乳剂800~1 000倍液或25%水乳剂1 000~1 500倍液或25%乳油840~1 250倍液,隔10天喷1次,共喷4次。当前位置: >>
防治小麦赤霉病药要选对
3月22日,记者在扬州市广陵区泰安镇金湾村采访时,该村种田大户王为东拿出一种农药对记者说,有人上门向他推销这种药,说用这种药防治小麦赤霉病效果好。他问记者这是不是真的。
从这种药的包装袋看,这种药标注的通用名为吡唑.戊唑醇,含吡唑醚菌酯20%、戊唑醇10%,剂型为悬浮剂,标注的农药登记证号为PD,产品包装袋正面标注的企业为淮阳蓝天化工有限责任公司,产品包装袋背面标有“农业部登记作物:小麦赤霉病、白粉病、锈病”等内容,标注的生产企业是山东邹平农药有限公司。
记者通过北京际峰承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的农药电子查询服务系统查询到,登记证号为PD的农药,是山东邹平农药有限公司的430克/升戊唑醇悬浮剂,登记用于苹果树防治斑点落叶病,推荐用有效成分60~85毫克/升溶液喷雾。我国登记的吡唑醚菌酯和戊唑醇的混配剂,其正规通用名为唑醚·戊唑醇,并不是吡唑.戊唑醇,而且唑醚·戊唑醇产品均没有在小麦上登记,也没有一个任何吡唑醚菌酯产品登记用于小麦防治赤霉病。由此可以确定,王为东拿出来的这种药是不正规产品,不要用来防治小麦赤霉病。记者在此提醒,查询农药登记信息,除可以在北京际峰承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的农药电子查询服务系统查询外,还可以通过微信关注该公司微信公众号“际峰承启农药电子手册”免费杳询,也可以到中国农药信息网官网行业数据栏目下查询农药登记数据。
赤霉病是小麦上需要重点防治的病害,生产上一定要选用正规的高效适用药防治,否则一旦防治失败,产量损失非常大,而且粮食毒素高、品质差,不好销售。从生产上应用的情况看,适期足量施用戊唑醇与多菌灵、咪鲜胺、氰烯菌酯等药的混配剂以及氰烯菌酯单剂等,对小麦赤霉病有良好防效。江苏龙灯化学有限公司的龙灯福连30%戊唑·多菌灵悬浮剂,不仅对小麦赤霉病有良好防效,而且还能增强小麦叶片光合能力,促进灌浆,使小麦籽粒更饱满,增产效果明显,粮食品质高。该药已经成为防治小麦赤霉病最具影响力的产品之一。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的48%氰烯·戊唑醇悬浮剂,安道麦马克两姆有限公司的赞米尔400克/升戊唑·咪鲜胺水乳剂等产品,在防治小麦赤霉病方面也表现出很好的效果。
更多最新科普知识尽在服务专区一栏。&
[责任编辑:安徽农资网]
文章关键字:农资快讯河南小巨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您的位置: >
> 小麦除草10大注意事项你都了解吗
小麦除草10大注意事项你都了解吗
来源: 日期: 15:28:22 By 晓路 阅读(47)
麦田杂草包括一年生、越年生和多年生杂草,其中以越年生杂草为主。正常麦田,小麦出苗至越冬前杂草有一个出苗高峰,出苗杂草数量约占麦田杂草总量的90%以上。冬前杂草处于幼苗期,植株小,根系少,组织幼嫩,对除草剂敏感,而且麦苗个体小,对杂草遮掩少,是防除的有利时机。另外,此时用药还可以减轻药害以及除草剂对下茬作物为害。故而麦田提倡秋季除草。 但是使用除草剂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你了解吗? 1、严格控制温度。 除草剂一般会标有2℃即可使用或5℃即可使用,那么这里所说的2℃、5℃,究竟指的是使用时的温度还是最低温度呢? 答案是后者,这里所说的温度指的是最低温度,就是说最低温度在2℃以上方可使用,而且打除草剂之前和之后两天也不要低于这个温度。 2、大风天禁止用药。 大风天用药容易造成除草剂飘逸,效果不好不说,还可能会吹散到大棚作物或者其他作物上造成除草剂药害,所以一定要注意大风天禁止用药。 3、恶劣天气下禁止用药。 霜冻、雨雪、冰雹、寒流等恶劣天气下禁止使用除草剂,还要注意打除草剂前后尽量不要出现这种恶劣天气,农民朋友一定要注意收听天气预报。 4、小麦苗弱、根系裸露时不要使用除草剂。 一般冬小麦地都会进行秸秆还田,地块比较疏松,如果遇到天气异常年份,比如暖冬干旱的年份,一定要注意小麦的根系可能因土壤过于疏松而无法深度下扎,或一部分根系裸露,这样的小麦很容易造成冻伤和缺水,这样的小麦苗是最敏感脆弱的,若此时打除草剂容易对小麦造成一定伤害。 5、小麦生病时不要使用除草剂。 近几年小麦纹枯病、根腐病、全蚀病等种传或土传病害频发,农民朋友使用除草剂前先确定一下自家麦苗有没有生病,如果是生病小麦,最好不要使用除草剂。建议农民朋友一定注意小麦播种前使用专用药剂拌种,预防病害的发生。 6、使用除草剂一定注意进行二次稀释。 有些农民朋友图省事直接将除草剂倒入喷雾器里,随便找个树枝搅拌下就行了。这种兑药方式十分不科学。因为大部分除草剂产品都会自带助剂,助剂起到渗透增效的作用,通常比较粘稠,如果直接倒入喷雾器可能会沉入桶底,如果不进行充分的搅拌,可能会导致助剂包裹除草剂无法化开的现象,这样可能会导致两种后果: 一种是药都打完了,有一部分除草剂还在桶底未化开,造成浪费; 另一种后果是刚开始打的麦田除草剂很轻,到最后打的除草剂又很重了。所以使用除草剂一定注意二次稀释。 正确的配制方法是二次稀释法:先将药剂加少量水配成母液,再倒入盛有一定量水的喷雾器内,再加入需加的水量,并边加边搅拌,调匀稀释至需要浓度。切忌先倒入药剂后加水,这样药剂容易在喷雾器的吸水管处沉积,使先喷出的药液浓度高,容易产生药害,后喷出的药液浓度低,除草效果差。也不可将药剂一下倒入盛有大量水的喷雾器内,这样可湿性粉剂往往漂浮在水表或结成小块,分布不均匀,不但不能保证效果而且喷雾时易阻塞喷孔。另外,药液要用清洁水配制。 7、除草剂一定要严格按规定使用,避免过量使用。 有的农民朋友打除草剂时会在草厚的地方重喷几下,或者怕浪费将最后剩余的除草剂一股脑地打到最后的地块上,这种做法是很容易导致除草剂药害,因为除草剂在正常使用浓度下对小麦是安全的,但是如果过量的使用,小麦自身无法分解,就会对小麦造成伤害。 8、正确看待除草剂的黄化蹲苗现象。 有些除草剂使用后,小麦会出现短时的叶尖发黄,这是一种正常的蹲苗现象,一般在小麦返青时可自行恢复,这种现象非但不会造成减产,反而可以促使小麦增产,可防止小麦因营养生长过旺而影响其生殖生长,所以农民朋友们遇到这种现象不必担心。 9、严格控制温度。 小麦除草要注意天气温度和湿度,用药时,平均气温应高于6度,而且在上午10点到下午3点左右最好,如果土壤比较干旱时,应注意加大用水量,如果有积水,则会影响小麦除草剂的药效发挥。 10、选对药剂是关键。 针对于麦田杂草要选择正确的药剂,才能达到除草的最佳目的,切记千万别牛唇不对马嘴。
关键词:小巨人农业
联系人:庞经理
400-996-5057
联系QQ:  
地 址:郑州市金水区花园北路(汽车北站对面)
提 示:欢迎来电垂询或留言,农化网用户可享受厂家更多支持和优惠!
联系时,请说明是在火爆农化招商网【1988.TV】上看到的,谢谢!留言咨询
河南小巨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招商咨询电话
扫描二维码,添加微信好友咨询!
抓住商机,立即联系!马上留言,共同发展!温馨提示:联系时请说明在火爆农化招商网【1988.TV】上看到的,谢谢!
留言内容我是县级经销商(代理商)。
公开权限:
意向厂家查看(我已阅读并同意 )
同类厂家查看(我已阅读并同意 )
请在框内填入正确的计算结果
客服:刘经理
Q Q:微信: 扫一扫,加好友
河南小巨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联系方式: QQ: 当前位置: >>
多菌灵戊唑醇复配对小麦赤霉病菌抗药性菌株的活性增效作用
勉扬镰靠2010,泖):119一122P肠,2fPr0£即£i伽多菌影戊唑醇复配对小麦赤霉病菌抗药性菌株的活性增效作用毕秋艳1’2, 马志强H, 张小风1, 王文桥1, 韩秀英1, 陈丹1(1.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省农业有害生物综合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保定071000; 2.河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农药系,保定071001) 摘要为了解决小麦赤霉病茵抗药性以及明确杀茵剂复配增效作用,采用茵丝生长速率法、孢子萌发法、渗透压测 定、甾醇含量测定等方法研究了多茵灵与戊唑醇复配对赤霉病菌抗药性茵株Nj―l一1的活性增效作用。研究表明: 复配药剂虽不能完全抑制孢子萌发及茵丝生长,但可以减慢孢子萌发速率,同时破坏抗性菌株细胞膜的渗透性及内 含物,从而初步解释多茵灵与戊唑醇复配组合的增效原因。 关键词 多茵灵; 戊唑醇; 复配; 增效;A小麦赤霉病DoI:中图分类号:S 481文献标识码:lO.3969/j.issn0529―1542.2010.02.027Synergistim activity of carbendazim/tebuconazole complexresistant strains of Fhsnrftlm 2rnrnf,lP口rHmBito theQiuyanl”,Ma zhiqian岔,zhang)(iaofen91,w觚g wenqia01,HanⅪuyin91,chenDanl(1.胁“m据口,砌以f肋肋rf彻,胁施知础硼7D,A删c引f“mZ&而懈砂&泐鲫,删&,lf糟o,m惋i尸rD订肥,勘0d咖}071000,吼f舰;2.D唧rfm∞f D厂凫对ic^妇&lP,妣,洌^E妒0,P缸nfPrDn已cr泐l,匆fc“ff“埘Z池f化两fy西HP硒,勘谢i馏AbstmctIn ordcr to deal with071001,劬f凇)synergistic acti、,ity of the fun百cide mix-f岫西cide r髓istanceand deterIIline thetIlr岱,the r嚣istant strain Nj一1-1 was IISed to study the synergistic activity of tebuconazole and carbendaziⅡl mix- tures.Mycelialgr0Ⅵ曲rate,spofegermination,璐motic pr岱sure and er90ster01 were determined to explain thesynergistic mechanisms.The results iIIdicated that t}Ie fuI培kide mi)【tures could not completely inhibit spore gerrIIi?船tion加d hyphal gro叭h,bIJt could ity锄dreduce thes10wdown the sporege砌Ilationrate,daIIlage the cell membranepermeabil―er90ster01.Thesyner酶ticactivity of thefun舀cide mixtur懿mi曲t provide the b蹯is for scientif-theic印phcationtion of Keyof thefun舀cidesand delay resistance ofF.gm,,li唧r“小tofun百cidesandtogIlidcthe produc-q旷icul眦.carben出LziIn; teb嗽onazole;w咖sfun西cide mi)【turc;the synergistic;fh戤rfllm gmmj小礁r“m由禾谷镰孢菌(F“阳一“m g旭mi船口础m Schwabe)引起的小麦赤霉病,一直是我国江淮流测,发现抗药性病原菌群体比例迅速上升,在浙江等地已成为致病优势小种;同时,抗药性病原菌分布范 围不断扩大,已从最初的浙江蔓延到上海和江苏大 部分地区。如何延缓和解决抗药性问题,成为人们 关注的焦点。 随着农业的全面发展,植物病害的危害性与日 俱增。由于一些化学药剂复配后能产生增效作用, 因此杀菌剂的复配效益日益得到重视。它不但可以域、西南冬麦区及东北春麦区最重要的小麦病害之一。抽穗扬花期喷施多菌灵等苯并咪唑类杀菌剂是 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防治小麦赤霉病的 关键措施之一。自1992年周明国等[1j在浙江海宁 市小麦病穗上检测到世界首例禾谷镰孢菌抗药性菌 株以来,在浙、苏、沪、鄂等地进行了连年抗药性监收稿日期:2009一04―27 修订日期:2009一06―29 基金项目: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々项(nyhyzx3―15) *通信作者 Tel:0312―5915658;E―nlail:fullgIab@heinfo.net万方数据 ?120?i缸物{氛婚2010减少病害造成的产量损失,增加农业收入,更重要的 是能使病害得到有效控制,同时还能减少成本投入 及节省劳力。因此,科学复配杀菌剂具有现实意义,等浓度盐酸及丙酮对照)。根据各浓度处理下药剂 对菌丝生长的抑制率,求出多菌灵、戊唑醇以及多菌 灵/戊唑醇复配组合在PDA培养基上抑制菌丝生长一可以减少病原菌产生抗药性的风斛2。,二可以达到比杀菌剂单剂更好的防治效果,三可以大大降低 开发新型杀菌剂的难度。刘学敏L3一等提出增效作用 机制可能是各个特殊效果的综合,其中降低病原菌 的侵入、在目标位点增加药剂组分的浓度可能是主 要原因,但杀菌剂复配增效机理至今尚未解释清楚。 复配杀菌剂作用机理应着眼于内在本质的研究[4咱]。 本课题对多菌灵、戊唑醇复配增效作用从不同方面 进行初探,为解决镰刀菌对多菌灵抗药性问题以及 更加合理地复配杀菌剂提供依据。的有效中浓度EC刚计算复配组合的增效强度SR, 筛选出最佳组合用于以下试验。1.3.4多菌灵/戊唑醇对小麦赤霉病菌孢子萌发速 率的影响 将供试小麦赤霉病菌不同菌株分别接于PDA 平板上,25℃下黑暗培养7 d,制成d=5 mm菌饼, 分别接入羧甲基纤维素钾培养液中,于25℃恒温培 养箱中振荡(230 r/min)培养10 d后,过滤将孢子与 菌丝分开L7]。然后将PDA及人工合成培养基稀释 10倍加1%琼脂固定,在此基础上分生孢子萌发率 可达90%以上。利用WH()推荐的区分剂量法[8l, 将多菌灵、戊唑醇单剂配置成浓度均为1.6 pg/mL, 并按此浓度配置成1.3.3得到的多菌灵/戊唑醇最 佳复配组合的溶液。培养基融化时将药液与培养基 1:9混合,用玻璃棒涂于载玻片上制成毒膜,然后用 接种器分别接种上面培养的不同抗性菌株的分生孢 子,并检查孢子密度,至100倍镜下每视野约20个 孢子时止。将此载玻片平架于塑料盒中,盒底部注 水,盖上盖后于25℃左右培养,2、4、6、8、10、12 h后 分别观察敏感菌株与抗性菌株的孢子萌发情况。试 验重复4次。1.3.51材料与方法1.1试验时间、地点 室内试验于2009年在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 保护研究所中心试验室进行。 1.2试验材料 采用禾谷镰孢菌(F.gm仇i竹∞删优)多菌灵抗 药菌株分离得到的单孢进行试验。本实验室采自南 京的抗药性菌株Nj一1―1在3.2 pg/mL的多菌灵处理 下仍可以生长,采自河北的敏感菌株Hb-5―2在 o.052肛g/mI。的多菌灵处理下停止生长。 1.3试验方法 1.3.1试验设计 分别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孢子萌发速率法、测 定细胞膜透性、测定菌体内麦角甾醇含量的方法进 行试验。1.3.2多菌灵/戊唑醇对抗性菌株细胞膜透性影响利用WHO推荐的区分剂量法[8J,用重蒸水分 别将多菌灵和戊唑醇母液稀释成1.6肛g/mL,再将 两者以相同浓度配置成最佳复配组合溶液60 mL, 分别于100 mL三角瓶中测定各溶液的电导率,重 复4次。 将1.3.4分离得到的新鲜菌丝用重蒸水冲洗, 真空抽滤后称取1.O g(未经烘干的菌丝)放入100药品规格98%多菌灵(carbendazim)原药(沈阳化工研究 院提供)用o.1 mol/mL盐酸溶解后,用重蒸水配成6.4pg/mL母液;95.34%戊唑醇(tebuconazole)原mL三角瓶中。分别用PS将多菌灵和戊唑醇母药(香港九龙农药厂提供)用适量丙酮溶解后,用重 蒸水配成6.4 pg/mL母液。 1.3.3增效作用测定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6]。分别将多菌灵和戊唑 醇母液用无菌水稀释成浓度为o、o.10、o.20、o.40、 o.80、1.60、3.20、6.40肛g/mL的药液,按多菌灵与液稀释成终浓度为1.6肛g/mL的浓液,以及两者以 相同浓度配置成4.3的复配溶液,加入三角瓶中,使 得100 mL三角瓶中溶液体积分别为60 mL。于 25℃的恒温条件下保持振荡(230 r/min),分别测定 o(即刚放入菌丝)、5、10、15、30、60、90、120、180、240、300、360、420、480、540 30min及死处理(煮沸戊唑醇体积比1:1、1:2、1:3、1:4、3:4、4:3、4:1、3:1、2:1的比例取相同浓度的两种药液混合均匀。将 配好的药液与培养基按体积比1:9的比例进行混 合,制成PDA平板,接菌,用于测定药剂对抗性菌株 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每次处理重复4次。试验重 复2次。置于25℃培养箱中培养3 d(均设置空白、min)时的电导率[9|。每浓度重复4次,以重蒸水为对照。按(1)式计算相对渗率,再根据相对渗率比 较细胞膜的透性。,厂、――,、、相对渗率一号}]型×100% 乙死处理(1)G:某一时刻的电导率;Co:最初(o min)时的电导万方数据 36卷第2期毕秋艳等:多菌灵/戊唑醇复配对小麦赤霉病菌抗药性菌株的活性增效作用?121?率;c死处理:死处理后的电导率。 1.3.6多菌灵/戊唑醇对抗药菌株菌丝体麦角甾醇 合成的影响[1虬 将装有50 mL羧甲基纤维素培养液的三角瓶 在高温下湿热灭菌(12l℃,30 min),在无菌条件下 配置o.o~1.6弘g/mL多菌灵、戊唑醇及V(多菌 灵):V(戊唑醇)=4:3复配组合的羧甲基纤维素培 养液,接种定量的小麦赤霉病菌菌丝块(菌丝块已在 25℃下黑暗培养7 d),振荡培养(230 r/min,25℃,72.2多菌灵/戊唑醇对小麦赤霉病菌孢子萌发速率 的影响 药剂处理后。抗性菌株Nj―l一1的孢子在12 h后 均可萌发,且与对照的萌发率无明显差异。y(多菌 灵):V(戊唑醇)=4:3处理后孢子萌发速率较对照、 多菌灵、戊唑醇有所减慢,但萌发开始时间早于敏感 菌株H卜5―2,几乎与对照和多菌灵、戊唑醇相同,8 h 后萌发速率与戊唑醇几乎相同。说明4:3复配组合 可以减慢孢子的萌发速率,但不能完全抑制孢子萌 发,其对孢子萌发的抑制率明显高于单剂。120d)。取出培养的菌丝体,脱水后保存备用。 取经多菌灵、戊唑醇及两者4:3复配组合不同处理后的菌丝体o.5 g,加甲醇和氯仿混合液(2:1)匀 浆,定容至10 IllL,25℃静置o.5 h,分别加水、氯仿 和含有O.5 mol/L的磷酸缓冲液(pH7.4)各lornL,摹loo囊器梅40 20 O 2 4 6 8 lO 12分层,使氯仿相在水浴上蒸干。加入含有1.4 mol/L K()H的甲醇和乙醇(4:1)混合液20 rIlL,60℃皂化1时问/hh,然后再加水、石油醚(沸程60~90℃)各10Ⅱ止,mL,―一对照一多菌灵―一戊唑醇―..多菌灵?戊唑醇混合(4:3)图1 多菌灵、戊唑醇单用及混用对小麦赤霉 病菌抗性菌株孢子萌发的影响2.3分层后取石油醚蒸干,用乙醇洗下并定容至10 得菌丝麦角甾醇含量的相对变化。 1.3.7数据处理在紫外分光光度计上测得各处理的A2s。。值,据此求多菌灵/戊唑醇对抗性菌株细胞膜透性的影响 测定结果(表2)显示,0.O、1.6 pg/mL等不同试验数据均用DP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回 归方程、EC。。及相关系数。根据Wadelly公式[8_9一推 算增效系数SR。浓度的不同药剂溶液的电导率没有显著差异。后面 试验中,加人不同抗性的菌丝体后,不同药剂的不同 浓度溶液之间的电导率差异及其相对渗率的变化, 可归因于不同菌株之间细胞膜透性的差异及其菌株 与药剂相互作用所引起的细胞膜透性的改变。表2不同药剂不同浓度的电导率比较(n=4)1药荆 浓度/pg?mL-12结果与分析2.1多菌灵、戌唑醇以及两者复配组合毒力增效结果 多菌灵与戊唑醇4:3复配组合对多菌灵抗性菌株增效系数SR>1.5,具有明显增效作用,对抗性 菌株的增效比为1.833 O。(盐酸对照、丙酮对照 与空白对照生长基本一致,下面试验结果不受溶剂 影响,不再重复说明对照)。表l 多茵灵、戊唑醇及两者复配组合对小麦电导率/弘s?cln“ 范围 均值 标准差赤霉病菌抗性菌株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V(多菌灵): V(戊唑醇) l固归方程(),一)1)采用Tukey法进行电导率均值差异显著性分析,相同字母为差 增效比(SR)抑制中浓度(ECso)相关 /pg?nlL一1 系数异不显著(p=o.05)。单剂、混剂和对照变化规律相同说明药剂进入 细胞内后均能使细胞膜透性发生改变,但药剂作用 特点不同,对细胞膜透性的影响程度不同。30 min内渗透率上升表明在药剂的作用下真菌 细胞内含物外渗,将影响细胞的正常生长;200 min渗透率下降,可能是由于溶液离子与内含物发生一 定反应后使内含物停止外渗,外界反应产物对细胞 膜产生一定压力破坏造成。 多菌灵/戊唑醇(4:3)处理抗性菌株后,在万方数据 ?122?拓扬铱力 尚需进一步明确。2010240min处相对渗率上升,说明该复配组合使细胞内含物在此时间过后一直外渗,加速了细胞萎缩死亡 速率,可能与其增效作用有关。20不同作用机制药剂的复配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苯并咪唑类杀菌剂多菌灵具有广谱高效、内吸传导摹15碍IO霎罂s 0;,§√.的作用特点,被广泛应用于防治多种病害,但由于 其作用位点单一,病原菌极易产生抗药性。三唑类杀菌剂的主要作用机制是抑制细胞的麦角甾醇的 生物合成,具有广谱、保护、治疗及内吸作用,由于 其作用位点多,病原菌抗药性的产生较缓慢。两者 混配使之增加了作用位点和作用途径,一段时期内 病原菌的简单变异不足于适应全部作用位点。 随着新药剂的不断问世和用药技术的发展,复 配杀菌剂有了充分发展的空间。应用复配杀菌剂防 治植物病害在生产中早已大量出现。但植物病害防.Q’心。母◇毋◇桫零驽爵黔时i訇,m;“―10―一对照一多菌灵+戊唑醇一混用(4:3)图2多菌灵、戊唑醇单用及混用在1.6吲Il'L下对抗性菌株相对渗率的影响2.4多菌灵/戊唑醇对小麦赤霉病菌抗药性菌株麦 角甾醇合成的影响 多菌灵为脱氢酶抑制剂,戊唑醇为甾醇抑制剂。 多菌灵与戊唑醇(4:3)复配组合在同等浓度下对麦 角甾醇的抑制显著高于单剂,比多菌灵、戊唑醇高6 ~10倍。多菌灵与戊唑醇的复配增效作用对小麦 赤霉病菌抗性菌株与敏感菌株的麦角甾醇合成均有 严重影响。但是,脱氢酶与甾醇合成是如何互相影 响的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表3多菌灵、戊唑醇以及混用(4:3)对小麦赤霉 病菌抗药菌株麦角甾醇生物合成的影响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药剂在植物体内传导后,在不同的时间段会产生不同的结果[1 21,无论对植物 体、菌体,还是药剂本身,甚至周围环境都会产生不 同的影响。杀菌剂复配机理,特别是增效药剂组合 及其不同作用位点的互作,有待于深入研究,以便为 克服抗药性以及合理复配杀菌剂奠定坚实基础。参考文献[1]王建新,周明国,陆悦健,等.小麦赤霉病菌抗药性群体动态及其治理药剂[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2,25(1):43―47.[2]张小风,王文桥.研究杀菌荆混用及混剂中若干问题的商讨 [c].中国植物病害化学防治研究,1998:17―21. [3]刘学敏,李立军.杀菌剂混剂的增效作用[J].农药科学与管理,2002,23(5):12―15.[4]韩丽娟。顾中言,黄祥麟,等.农药复配与复配农药[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5―58.[5]朱U刚。陈定花,邢家华.国内杀菌剂混剂概况及展望[J].浙江化工,2001,32(2):52―54.[6]周明国,王建新.禾谷镰孢菌对多菌灵的敏感性基线及抗药性 菌株生物学性质研究[J].植物病理学报,200l,31(4):365―370.[7]武爱波.禾谷镰刀菌(Fkm一“Ⅲgmmin∞Ⅲm)致病力鉴定、毒3讨论在目前抗病品种缺乏的情况下[11l,选择适当药素检测及其分子生物学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5.[8]张传清,周明国,邵振润,等.稻瘟病菌对异稻瘟净、多菌灵和 三环唑的敏感性检测及抗药性变异研究[J].中国水稻科学,2004。18(5):455―460.剂并采用合适的施药方法是防治小麦赤霉病的重要措施。多菌灵用于小麦赤霉病的防治已有20多年, 监测已发现存在抗药性病原菌群体。本研究表明, 多菌灵与戊唑醇4:3的复配组合离体条件下对小麦 赤霉病菌抗性菌株与敏感菌株的增效系数(SR)均 大于1.5,表现为增效作用。具体表现在减慢抗性 菌株的孢子萌发速率、影响菌株细胞膜的渗透性、使 菌株细胞内含物麦角甾醇的含量降低等。田间药效[9]张永杰,高俊明,韩巨才,等.抗速克灵灰霉病菌菌株电导率变化及对渗透压的敏感性[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4(1):34―36.[10]陆长婴,季明东,李沛元,等.多菌灵和三唑酮混配对小麦病害 的协同杀菌作用[J].上海农业学报。2000,16(1):62―66. [11]张勇,程顺和,张伯桥.影响小麦抗赤霉病育种成效的限制因 素[J].安徽农业科学,2005,33(3):375―395. [12]刘飞,黄青春,徐玉芳.杀菌剂作用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J].世界农药,2006,18(1):lO一15.万方数据 多菌灵/戊唑醇复配对小麦赤霉病菌抗药性菌株的活性增效作 用作者: 作者单位: 毕秋艳, 马志强, 张小风, 王文桥, 韩秀英, 陈丹, Bi Qiuyan, Ma Zhiqiang, Zhang Xiaofeng, Wang Wenqiao, Han Xiuying, Chen Dan 毕秋艳,Bi Qiuyan(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省农业有害生物综合防治工程技术研 究中心,保定,071000;河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农药系,保定,071001), 马志强,张小风 ,王文桥,韩秀英,陈丹,Ma Zhiqiang,Zhang Xiaofeng,Wang Wenqiao,Han Xiuying,Chen Dan(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省农业有害生物综合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保定 ,071000) 植物保护 PLANT PROTECTION ) 0次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被引用次数:参考文献(12条) 1.王建新.周明国.陆悦健.叶钟音 小麦赤霉病菌抗药性群体动态及其治理药剂[期刊论文]-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张小风.王文桥 研究杀菌荆混用及混剂中若干问题的商讨 1998 3.刘学敏.李立军 杀菌剂混剂的增效作用[期刊论文]-农药科学与管理 .韩丽娟.顾中言.黄祥麟 农药复配与复配农药 1994 5.朱卫刚.陈定花.邢家华 国内杀菌剂混剂概况及展望[期刊论文]-浙江化工 .周明国.王建新 禾谷镰孢菌对多菌灵的敏感性基线及抗药性菌株生物学性质研究[期刊论文]-植物病理学报 .武爱波 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致病力鉴定、毒素检测及其分子生物学研究 2005 8.张传清.周明国.邵振润.梁桂梅 稻瘟病菌对异稻瘟净、多菌灵和三环唑的敏感性检测及抗药性变异研究[期刊论 文]-中国水稻科学 .张永杰.高俊明.韩巨才.刘慧平 抗速克灵灰霉病菌菌株电导率变化及对渗透压的敏感性[期刊论文]-山西农业大 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陆长婴.季明东.李沛元.徐润成.陈茂林 多菌灵和三唑酮混配对小麦病害的协同杀菌作用[期刊论文]-上海农业 学报 .张勇.程顺和.张伯桥 影响小麦抗赤霉病育种成效的限制因素[期刊论文]-安徽农业科学 .刘飞.黄青春.徐玉芳 杀菌剂作用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期刊论文]-世界农药 2006(1)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 宋东升.刘自友.王凤芝.王亚廷.邹向东 40%戊唑醇?多菌灵悬浮剂防治苹果果实主要病害的室内外药 效试验 -现代农业科技2008,&&(11)试验结果表明,40%戊唑醇?多菌灵悬浮剂对苹果轮纹病、炭疽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在发病初期,使用40%戊唑醇?多菌灵悬浮剂倍液 ,防治效果87%~99%,对苹果树及果实安全.2.学位论文 李东臣 山东德州市小麦主要病害防治技术研究 2007本论文针对山东鲁西北平原发生的的小麦主要病害进行调查,明确了小麦病害的种类和发生程度的变化;并针对小麦主要病害的发生规律,进行了防 治技术研究。通过系统试验评价了德州市目前应用的小麦品种对白粉病、赤霉病、纹枯病和根腐病四种病害的室内抗病性水平;利用7种不同的杀菌剂及 其混合剂以生长速率法检测对小麦颖枯病菌、赤霉病菌、纹枯病菌和根腐病菌的抑菌作用;试验比较了2.5%适乐时种衣剂、5%丙环唑水分散剂、 25%戊唑醇乳油、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5%井岗霉素悬浮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等喷雾防治和种子处理分别对小麦主要 病害的防治作用;在此基础上验证了苗期拌种结合拔节期药剂喷雾对小麦主要病害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研究了不同药剂的种子处理对小麦苗期生长发 育、小麦产量及其光合作用的影响。并根据研究结果,制定出了一套适合当地小麦生产的小麦主要病害综合治理措施。主要研究结果表明: 1、目前德州市种植的小麦品种对白粉病的抗性水差异显著,鲁麦14、济南13和莱州953为高抗品种;鲁麦13、鲁麦15、鲁麦17、鲁麦.18、济核02为 中抗品种,鲁麦11、鲁麦12、鲁麦19为中感品种,鲁麦3为高感品种。 对小麦赤霉病的抗性水平表现为:鲁麦14、烟农15为高抗品种,郑引1号、PH85-16、鲁麦1号为中抗品种;徐州24、徐州25、烟富188为中感品种,鲁 麦22为;高感品种。 对小麦根腐病抗性水平表现为:碱麦、冀花91、冀育83、冀花91H2、吕旱1155、克91对叶枯或杆枯均表现出一定的抗性,但是未发现对根腐病的免疫 品种:鲁麦12、鲁麦13、鲁麦15、鲁麦19为感病品种。 对小麦纹枯病抗性水平表现为:昌乐5为高抗品种,中抗品种有:烟农15、济南17、鲁麦15、鲁麦23、鲁麦14。山农45、鲁麦9、D9401、鲁麦7、鲁麦 13、泰山021为中感品种;215953为高度感病品种。 2、不同杀菌剂药剂对主要病原菌的抑菌效果试验显示:杀菌剂单剂中对小麦颖枯病病原菌抑菌效果最好的杀菌剂是丙环唑,抑菌率达到97.65%;其 次为戊唑醇,抑菌率为92.23%。对小麦赤霉病原菌抑菌效果最好的是丙环唑,其抑菌率达95.24%,抑菌效果显著;其次为多菌灵,抑菌率为91.41%;福美 双的抑菌作用为86.92%,抑菌效果明显。对小麦根腐病病原菌抑菌作用显著的杀菌剂是适乐时,抑菌率为93.83%:其次为福美双,抑菌率为91.52%;丙 环唑的抑菌率为90.62%,仅次于福美双,抑菌效果较好。井冈霉素、适乐时和福美双对小麦纹枯病病原菌均有较高的抑制作用,其抑菌率分别为 :98.33%、97.37%、92.51%。 3、药剂混用对小麦四种病原菌的抑制试验证明,戊唑醇+丙环唑、多菌灵+戊唑醇对小麦颖枯病菌的抑制率分别达98.52%和95.47%;百菌清+多菌灵 、多菌灵+福美双对小麦赤霉病菌的抑菌率分别为96.15%和94.23%;多菌灵+福美双、福美双+适乐时、百菌清+多菌灵对小麦根腐病菌的抑菌率分别为 96.80%、94.64%、88.23%;适乐时+井岗霉素、福美双+适乐时对小麦纹枯病原菌抑菌率分别为98.63%和97.45%,都是抑菌作用最高的杀菌剂混用组 合。 4、大田药效试验证明,25%敌力脱EC、25%戊唑醇EC、10%世高水分散剂、40%杜邦福星EC四个处理喷雾防治小麦白粉病,药后7天的防治效果均在 80%以上:25%敌力脱EC、10%世高水分散粒剂、40%杜邦福星EC在小麦花期喷药防治小麦赤霉病,药后7天的防效高达80.6%~86.5%;25%敌力脱 EC、10%世高水分散粒剂、40%杜邦福星EC、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四个处理喷雾防治小麦纹枯病,药后7天的防效为66.5%~72.4%。 5、分别用14%纹枯净种衣剂、2%立克秀湿拌剂、2.5%适乐时种衣剂、50%福美双WP对小麦进行拌种处理,播种后80天对小麦纹枯病防治效果达 80.06%~88.48%。3%敌萎丹种衣剂、2%立克秀湿拌剂、2.5%适乐时种衣剂、50%福美双WP对小麦进行拌种处理,播种后60天对小麦根腐病的防治效 果达80.59%~88.13%。 6、播种期拌种结合拔节期药剂喷雾对小麦病害试验表明:防治白粉病以敌萎丹拌种+敌力脱喷雾、戊唑醇拌种+敌力脱喷雾、立克锈拌种+戊唑醇喷 雾、多菌灵拌种+敌力脱喷雾、福美双拌种+敌力脱喷雾五个不同处理的效果最好,持效期可达小麦的乳熟期,防治效果仍然维持在80.95%~85.06%。防 治赤霉病以敌萎丹拌种+敌力脱喷雾、戊唑醇拌种+敌力脱喷雾、多菌灵拌种+敌力脱喷雾、福美双拌种+敌力脱喷雾,5月15日第三次田间调查四个处理的 防治效果达78.92%~84.04%,有效控制期较长。防治纹枯病用纹枯净拌种+井岗霉素喷雾、敌萎丹拌种+敌力脱喷雾、适乐时拌种+敌力脱喷雾、立克锈 拌种+戊唑醇喷雾、多菌灵拌种+敌力脱喷雾、福美双拌种+敌力脱喷雾六个处理对小麦纹枯病控制效果显著。适乐时拌种+敌力脱喷雾、立克锈拌种+三唑 酮喷雾、多菌灵拌种+敌力脱喷雾、福美双拌种+敌力脱喷雾四个处理的防治小麦根腐病效果可达87.05%~92.83%,控制效果十分显著。 7.药剂拌种对小麦苗期生长及产量的影响试验表明:在常规条件下,立克秀、敌萎丹、纹枯净、适乐时的安全性都很高,出苗天数与对照相同,均为 6天;而井岗霉素、三唑酮的药剂拌种小麦出苗推迟1~2天,对小麦生育期有一定的影响。各处理对小麦苗期根数、叶数、叶长的影响,与清水对照相比较 差异不显著。对小麦产量的影响试验发现,13个处理中的8个处理的产量高于对照,其中2%立克秀湿拌种剂、20%三唑酮可湿性粉剂、50%多菌灵可湿性 粉剂比对照增产分别达15.76%、12.36%、12.83%,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3.期刊论文 王凤芝.孙绪兵.王亚廷.马洪艳.邹向东.刘迎艳.WANG Feng-zhi.SUN Xu-bing.WANG Ya-ting.MA Hongyan.ZOU Xiang-dong.LIU Ying-yan 40%戊唑醇?多菌灵水悬浮剂的研制 -农药)介绍了农药悬浮剂发展、加工及实验理论依据,采用优化组合法对几种阴离子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复配体系及其它助剂进行了筛选,对40%戊唑醇 ?多菌灵水悬浮剂的配方进行了研究,并确定了配制方法和最佳配方组成:戊唑醇20%,多菌灵20%,宁乳34# 4.8%,脱糖木质素磺酸钠1.2%,增稠剂(黄原胶 :硅酸镁铝质量比为1:10)3.2%,乙二醇3%,正辛醇0.1%,水47.7%.实验结果表明,用乳化剂34#、分散剂脱糖木质素磺酸钠、复配增稠剂,采用湿法研磨,该产 品悬浮率90%以上,热贮[(54±2)℃,14 d]分解率小于5%,产品各项指标符合悬浮剂的要求.4.期刊论文 李波.王凤芝.王亚廷.邹向东.王同涛 20%戊唑醇?多菌灵可湿性粉剂防治苹果果实主要病害的室内外 药效实验 -农药科学与管理)试验结果表明,20%戊唑醇?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对苹果轮纹病、炭疽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在发病初期,使用20%戊唑醇?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防治效果87%~99%,对苹果树及果实安全.5.期刊论文 孙景文.马洪艳.SUN Jing-wen.MA Hong-yan 30%多菌灵?戊唑醇悬浮剂防治苹果轮纹病田间药效试验 -现代农药)30%多菌灵?戊唑醇悬浮剂防治苹果轮纹病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于苹果轮纹病发病初期开始施药,600~800倍液连施7次,间隔7~8 d,对苹果轮纹病 有良好的防治效果,采收期平均防效85.56%,贮藏30 d平均防效达79.76%.6.学位论文 时春喜 25阿米西达SC杀菌谱、混用增效性及对苹果主要病害管理研究 2004本研究以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阿米西达为供试农药,进行了室内杀菌谱测定、对苹果白粉病、苹果斑点落叶病和苹果黑星病的大田药效试验和 对苹果不同品种的安全性评价以及与多菌灵和戊唑醇的室内混配和田间混用增效研究,结果表明:   1.阿米西达对供试的16种作物常见病害的病原菌表现出较显著的抑制作用,其EC50值均小于6ug/mL,其中对番茄灰霉病菌和番茄早疫病菌以及苹果 轮纹病菌、斑点落叶病菌等病菌的活性最好,EC50值达到了2.2~4.1ug/mL。   2.与生产上常用的对照药剂相比,25阿米西达SC对苹果白粉病、苹果斑点落叶病和苹果黑星病有显著的防治效果,随着喷药次数的增加防效显著 提高。其2000倍对苹果白粉病在第3次药后7d的防效达到了91.23;其1500倍在秋梢停止生长期对苹果斑点落叶病防效达到90.31;其1500倍第3次药 后7d对苹果黑星病的防效为89.02。   3.安全性研究发现,阿米西达在625倍较高浓度时对澳州青平、黄元帅、北斗、新红星、红富士、秦冠6个品种均无药害产生,但对嘎啦品种即使在 2500倍的较低浓度下也产生严重药害,造成果树大量落叶,果实表面形成大量黑褐色斑块,严重影响了嘎啦树的正常生长。   4.阿米西达与多菌灵和戊唑醇室内混配增效研究结果表明,阿米西达与多菌灵和戊唑醇各混配组合对苹果斑点落叶病菌的毒力均有较明显的提高 ,其中阿米西达与多菌灵以1:7及阿米西达与戊唑醇以1:3.29比例混配时增效作用量显著,SR值均大于1.5,分别达到了2.82和1.63,表现为明显的协 同增效作用。   5.阿米西达与多菌灵和戊唑醇田间混用增效研究结果经统计分析表明:在0.05水平上,阿米西达与多菌灵和戊唑醇各个混用处理对苹果斑点落叶病 秋梢停止生长期的防效与阿米西达单剂和多菌灵单剂处理的防效差异均达显著水平。表现出较好的增效作用。7.期刊论文 孙景文.马洪艳.孔斌.Sun Jingwen.Ma Hongyan.Kong Bin 30%多菌灵?戊唑醇悬浮剂防治苹果轮纹病 田间药效试验 -农药科学与管理)田间试验表明,30%多菌灵?戊唑醇悬浮剂对苹果轮纹病有良好的防治效果,600~800 倍液防效达80%以上.8.期刊论文 纪莉景.王树桐.胡同乐.曹克强.Ji Lijing.Wang Shutong.Hu Tongle.Cao Keqiang 多菌灵、好力克及 其复配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 -中国农学通报)小麦扬花期喷施多菌灵是生产上防治小麦赤霉病的主要措施,为了延缓病原菌对多菌灵的抗药性,对不同作用方式的化学药剂混配及其对小麦赤霉病 的防治效果进行研究.研究选用95%多菌灵原药和95%戊唑醇原药测定对小麦赤霉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并将两者按照Horsfall方法进行不同比例的混 配,对毒性比率较高的混配比例采用共毒系数方法验证其增效作用.结果表明多菌灵与戊唑醇按EC50剂量20∶80的比例混配具有增效作用,在温室盆栽试验 测试中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43%好力克悬浮剂以及两者混剂的防效都达到了85%以上,而且混剂1000倍防效显著高于多菌灵800倍,可用于小麦赤霉病的 防治. 9.学位论文 柳宏方 戊唑醇对两种丝核菌致毒效应及防治技术研究 2004该文研究了利用戊唑醇、井冈霉素、丙环唑、()醚唑、福美双、适乐时、三唑酮等7种药剂对苜蓿立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 Kuhn)和小麦纹枯 病菌(Rhizoctonia cerealis)采用生长速率法进行室内毒力测定;研究了戊唑醇、井冈霉素、丙环唑、(哑心)醚唑、福美双、三唑酮等6种药剂对立枯丝 核菌菌丝生长及产生菌核的影响;此外还研究了戊唑醇?福美双、敌力脱、福美双、多菌灵等4种药剂对苜蓿立枯病,立克秀、敌萎丹、纹枯净、适乐时、 井冈霉素等5种药剂对小麦纹枯病室内盆栽及大田的防治效果,还有戊唑醇?福美双、敌力脱、福美双、多菌灵等4种药剂对棉花立枯病的大田防治效果.10.期刊论文 戊唑醇与羟菌唑对小麦赤霉病的田间防效试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对不同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效果进行了田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接种前2,3 d和接种后2,3,5 d喷施三唑类杀菌剂,与接种未喷药对 照相比,戊唑醇可使小麦赤霉病病情指数减少76.47%~78.67%,籽粒中毒素含量减少64.19%~81.39%,增产10.81%~21.15%;羟菌唑可使小麦赤霉病病情指 数减少74.64%~82.06%,籽粒中毒素含量减少42.43%~88.01%,增产11.01%~13.35%;大田示范试验中,处理区小麦赤霉病病情指数比对照区平均减少 91.92%;对照药剂多菌灵与利德隆对小麦赤霉病也有很好的防治效果.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zwbh.aspx 授权使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xaxbnlkjdx),授权号:1f954b41-e-b1f8-9e 下载时间:日
赞助商链接
应优先选用氰烯菌酯、戊唑醇、咪鲜胺等药剂及其复配制剂,尤其是长江中下游、江 淮等赤霉病菌已对多菌灵产生抗药性的地区,必须慎用多菌灵及其复配制剂。同时,...北京市及河北省小麦赤霉病菌群体遗传结构及生物学...结果表明所 有菌株均为禾谷镰刀菌(Fusarium ...对主要杀菌剂多菌灵、戊唑醇和氰烯菌酯均无抗药 ...北京市及河北省小麦赤霉病菌群体遗传结构及生物学...结果表明所 有菌株均为禾谷镰刀菌(Fusarium ...对主要杀菌剂多菌灵、戊唑醇和氰烯菌酯均无抗药 ...北京市及河北省小麦赤霉病菌群体遗传结构及生物学...结果表明所 有菌株均为禾谷镰刀菌(Fusarium ...对主要杀菌剂多菌灵、戊唑醇和氰烯菌酯均无抗药 ...北京市及河北省小麦赤霉病菌群体遗传结构及生物学...结果表明所 有菌株均为禾谷镰刀菌(Fusarium ...对主要杀菌剂多菌灵、戊唑醇和氰烯菌酯均无抗药 ...11种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菌的抑制作用_农学_农林牧...其次是噻菌灵、烯唑醇、苯醚甲环, EC50 分别为 ...是在小麦抽穗扬花期进行药剂喷雾,而且首推使用多菌灵...目前化学防治仍是防治小麦赤霉病的重要手段,而且以多菌灵、三唑酮及其复配制剂为 主。随着该类杀菌剂的长期使用,小麦赤霉病菌产生了极严重的抗药性[3]。为筛选...两者复配不仅能减少污染及降低成 本,还可扩大杀菌谱和延缓抗药性的发生。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原药 97.7%戊唑醇、97%多菌灵,购自山东华阳科技有限公司;...戊唑醇用于防治油菜菌核病,不仅防效好,而 且具有...复配制剂主要用于防治小麦锈病、赤霉 病以及水稻、...额仅次于多菌灵的 3.4444 万吨和 1.5511 亿美元。...针对小麦赤霉病菌对多菌灵已经产生抗性的实际,暂停使 用多菌灵单剂,更换戊唑醇、氰烯菌酯等单剂或复配剂防治赤霉病。首次防治,每 亩用 25%氰烯菌酯 120 ...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www.tceic.com
copyright &copyright 。文档资料库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客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戊唑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