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米宽乘15米长如何设计求助宽带运维工程师师

哈尔滨信阳市策划代写融资商业报告计划书-投资人热爱
产品简介文海集团策划中心提供信阳市策划代写融资商业报告计划书-投资人热爱。 信阳市投标书是咨询团队对客户需求的理解,并基于这种理解展示自己的观点或解决方案,信阳市策划代写融资商业报告计划书-投资人热爱它是客户沟
用户还浏览了相关产品
本公司是一家以主营可行性研究报告,商业计划书,招投标书,融资计划书优秀企业。郑州文海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成立于2010年8月,是“文海”旗下的核心企业,是致力于可行性研究、环境影响评价、招投标咨询、市场策划等领域的企业。
文海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业务,根据不同类型及不同行业项目的具体要求,成立专项项目小组,对项目可行性与必要性、行业市场供给与需求状况、项目产品与技术方案、投资估算、盈利能力等进行逐项深入分析,对项目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科学预测,为企业立项..
文海集团策划中心地址
地址: 郑州市金水区苏荷中心
咨询主题价格发货与交货商品参数其它
商业计划书相关产品
商业计划书相关分类
全国商业计划书相关公司推荐海南大学 - 搜狗百科
&&历史版本
该版本已锁定
海南大学校徽
海南大学(Hainan University),简称海大,坐落在风光旖旎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海南省会海口市,是海南省属综合性重点大学,海南省、教育部和财政部共建高校,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教育部来华留学示范基地建设高校,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国家“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入选高校,“中西部“一省一校”国家重点建设大学(Z14)联盟”主要成员。海南大学由天津大学对口支援。2007年8月,学校由原华南热带农业大学与原海南大学合并组建而成。原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创建于1958年,与创建于1954年的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紧密结合,并称“热作两院”,被誉为我国热带农业科教领域的“双子星”。学校现有海甸、城西和儋州三个校区,校园占地面积5160多亩。截至2017年6月,在编教职工2570余人,专任教师1928人。全日制在校生37000余人,其中普通本科生33000余人,硕士研究生3670余人,博士研究生226人;成人学历教育学生1807人;国际学生325人。现有19个学院(部),84个本科专业。2017年9月,入围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
海南大学海南大学是2007年8月由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和原海南大学合并组建而成的省属综合性重点大学,是海南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财政部共建高校和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同时还是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全国华文教育基地、国家“中西部高校综合能力提升工程”高校、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高校、全国大学生英语教学改革示范高校、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和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是具有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资格的高校、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出国留学资格的高校和接受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资格的高校。海南大学学校“立足海南、面向全国、辐射东南亚”,充分利用热区和海南的区位优势及资源条件,围绕热带农业、热带植物资源和热带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新材料科学与化工制造技术、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检索应用、食品科学与工程、生态与环境保护、特区法制与公共管理研究、海南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等领域新组建了多支科研团队,努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同时,紧跟海南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两大战略”,着眼于国际旅游岛、洋浦保税港区、航天发射中心等事关海南发展全局的重大建设项目,调整和凝练学科方向,培植科研创新团队。一年来立项开展了300多项科研项目,包括“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34项。同时,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推进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近3年产生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累计超过100亿元。学校突出“热带、海洋、特区、旅游”四大特色,牢牢抓住“211工程”建设和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两大机遇,充分利用热区和海南的区位优势及资源条件,调整和凝炼学科方向,培植科研创新团队。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高校以来,学校承担的“973”、“863”、科技支撑计划、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项目数量逐年增加,科研立项经费快速增长,2011年突破1.2亿元,比2008年增加了近5倍。科研实力大幅提升,产生了一批科技含量高、社会影响大的标志性成果。获得教育部高校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海南省社科科学优秀成果特等奖1项、海南省科技成果转化奖一等奖1项、海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海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6项、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及其它省级以上奖励30多项,获授权专利27项。学校以服务求发展,以科研创新平台和人才资源优势为依托,建立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大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服务海南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在热带作物育种与栽培利用、热带海洋珍稀水产品繁育、热带生物资源利用、绿色功能材料开放应用、海洋通信和旅游信息化平台建设等方面的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直接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机构联合成立了海南低碳经济政策与产业技术研究院和海南国际旅游岛发展研究院,承担了多项相关产业发展研究课题。顺应国家南海战略研究需求,成立了海南省南海法律研究中心;针对海南社会文化发展需求,开展海南历史文化研究,着力推动海南地方文化传承与创新。促进二级学院开展“一院一市(县)、一师一点”特色服务,主持和参与地方各类规划项目30多项。与中航特玻、英利等大型企业组建了校企战略合作联盟,启动一批实质性研究和技术开发项目,社会服务领域不断拓宽、服务水平明显提高。截至2013年5月,海南大学有海甸、城西和儋州三个校区,海甸校区为主校区,校园总占地面积5200余亩(约341.5万平方米)。其中图书馆面积共计43632平方米,拥有藏书327.65万册。并建有体育馆、塑胶田径场、游泳池、篮球场、足球场、排球场和网球场等完备的场馆设施。学校在校生37900余人,其中全日制学生35000余人(博士研究生160余人,硕士研究生3000余人,本科生31800余人),成人学历教育学生2900余人,在职研究生1380余人。
在滨海大道北侧的滨海医院曾被称为椰子园,这个园子里诞生了海南历史上的第一所高校——私立海南大学。私立海南大学创办前,海南高等教育处于空白。1945年8月抗战一结束,当时海南一批军、政、学、商知名人士集会重庆,后聚于羊城,共谋琼崖发展,准备做两件大事:一是筹建企业公司;二是筹建私立海南大学。海南大学1946年至1947年间,当时的广州市市长陈策在广州邀请海南同乡及热心教育人士商量创办海南大学,并成立了海南大学筹委会。经过多方筹措,1947年11月,私立海南大学成立。为了办海南大学,陈策致函当时的国民政府要求将椰子园土地(约500亩)及建筑,拨归海南大学使用,海南大学的校址问题得到解决。在对外的招生宣言里,私立海南大学将自己的办校宗旨阐述为:“把海南岛建设成为现代化的地区”,“它的创设及所作所为大都是超地方性的”,所以它欢迎来自内地各省的有志青年。理由一是海南高中教育落后,经济不振,能供子女上大学的家庭甚少;二是北方政局不定,青年学子多随家人或孤身投奔南方者众,学业面临中断。到开学那天,400多名大学生中,内地学子占绝大多数,来自全国十八个省区。自私立海南大学创办后,在1947年至1950年4月间,海口椰子园私立海南大学内,聚集了一批颇有建树的各科杰出人才。该校董事会15人,除了张发奎为广东人外,其余皆为海南籍。宋子文、陈策、王俊、韩汉英、黄珍吾、郑介民、颜任光、陈序经、梁大鹏、云竹亭等,均为当时有影响的政界、学界和商界人物,而在私立海南大学的9名博士中,有8人是海南籍,三任校长颜任光、范会国和梁大鹏,均为留洋博士。范会国是有影响的数学家,梁大鹏为年轻有为的政治学博士,第一任校长为颜任光。当年私立海大学生孙有先生83岁了,他说,因为他们是被战争耽误的一代,许多学生年龄超了,倍感时光的珍贵,勤奋读书,爱师爱校,成了当年私立海大的校风。那一时期的老师大都受过欧风美雨的熏陶,精通一门外语的人不算少,会多国语言的人不稀奇,风度、学问、人品,均令人仰慕。男教授或西装革履,或长衫翩翩,女教授则身穿旗袍,或新式服装,仪容端庄。有时你光看他们的名字,心中就会涌起一种诗意。比如教《中国文学史》的邵梦兰教授,不但人长得美,课也讲得叫人沉迷。1950年4月,海南岛解放,随即私立海大停办,在原址上建起了南方大学海南分校。1958年在海南儋州市宝岛新村成立了华南亚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和华南热带作物学院。1980年前后,随着知识分子政策的落实和知青回城大潮,海南出现了历史上少见的人才流失现象。于是,建立一所综合大学,培养大批扎根于本土的人才,便成为当务之急。创办海南大学,无疑是海南上世纪80年代的一件大事。1983年5月,在海口海甸岛的一片荒滩地上,原海南大学成立。这所大学是在原海南师范专科学校、海南医学专科学校和海南农学院的基础上合并而成的,初设师范部、医学部、农学部。校名由原中共中央总书记亲笔题写。当时分成三个校区,师专叫“海南大学师范部”,学生上课在府城老校区。医专叫“海南大学医学部”,在龙华路老校区上课。农学院叫“海南大学农学部”,学生上课在海甸校区,但仅限于现在的教工区。1986年和1989年,师范部和医学部相继独立,脱离海南大学并分别成立了海南师范学院和海南医学院。农学部并入校部,并且开始了一些专业的招生,招生主要以海南本地生源为主。1996年,华南热带作物学院更名为“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因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紧密联系一体,故两者简称为“热农院校”。海南大学原华南热带农业大学与创建于1954年的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原名“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院”)紧密结合在一起,并称“热作两院”或“两院”。被誉为我国热带农业“双子星”。 建校50年来,一代又一代“两院人”在极其艰苦的环境和条件下,以深厚的爱国情怀、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冲破了国际上认定的北纬15°以北不能种植橡胶的“植胶禁区”,创造了北纬18°~24°地区大面积种植橡胶的神话,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唯一在纬度最北范围内大面积种植橡胶成功的国家,并由原来的植胶空白国,奇迹般地崛起为世界第五大产胶国,奠定了学校在橡胶和热带农业研究领域独一无二的地位,获得了包括国家发明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在内的900多项科教成果,为我国国防事业、为热区和海南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日,由原华南热带农业大学与原海南大学合并为新的海南大学,新海南大学是海南省属综合性大学、重点大学,由教育部、财政部和海南省共建的“211工程”高校。新海南大学的历史以原华南热带农业大学的创建时间为起点(1958年)。2007年11月,新海南大学成为海南省与教育部共建的高校。2008年12月,海南大学获准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行列。2012年2月,海南大学列入国家“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重点建设的14所院校之一。
海南大学学校有海甸、城西和儋州三个校区,海甸校区为主校区,校园总占地面积51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83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330余万册,建有体育馆、田径场、游泳池、篮球场、排球场和网球场等完备的场馆服务设施。现有在校生37000余人,其中全日制学生31000余人(博士研究生120余人,硕士研究生2400余人,本科生28400余人),成人学历教育学生4550余人(本科生2840余人,专科生1700余人),在职研究生1380余人,外国留学生150余人。 新世纪以来,学校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立足海南、面向全国、辐射东南亚”的发展战略,坚持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开放活校、依法治校、和谐办校的办学理念,牢牢抓住“211工程”建设和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两大发展机遇,充分利用特区和海南的热带区位优势及资源条件,突出“热带、海洋、特区、旅游”四大特色,着力打造服务于海南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政府智库、业界智囊、学术高地和人才培养基地。2011年列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是海南省惟一具有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资格高校和接收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资格高校。海南大学图书馆属海南省建省十周年的重点文化教育项目,它由海甸总馆、儋州校区和城西校区两个分馆及19个二级馆组成,馆舍面积共计43632平方米。其中海甸馆33106平方米,儋州分馆6500平方米,城西校区分馆面积2300平方米,19个二级馆面积共计1726平方米,全校生均图书馆舍面积1.41平方米。全校图书馆共有阅览座位4587个,海甸馆有3704个,儋州校区和城西校区分馆合计阅览座位200个,19个二级馆有阅览座位503个,多媒体阅览座位180个。校区简介【海甸校区】海南大学海甸校区位于海口市海甸岛上,占地3000余亩。分为教学区,学生区,教工区,旅院区,为一本生源就读主校区。其被誉为“海甸岛人民公园”,是整个海甸岛内最大的单位。校区西门是世纪大桥,直通桥西教师区,再往西就是美丽的海口湾。北门附近有著名的白沙门公园和琼州海峡海滩。南门附近是海口市教育局和海南广播电视大学海甸校区。东门对面为海口市人民医院。住宿:学校内有学生宿舍24栋,教师宿舍76栋.教学楼11栋,二级学院楼7栋。餐饮:校内有学生食堂七个,合计餐厅16个,第一、二、三、四(面食餐厅)五、六、七号学生食堂、清真食堂、复合餐厅、西餐厅等,此外还有水吧、私营咖啡厅、西餐厅、中西混合餐厅等。交通:校区内有单行道7处,三岔路口30个,十字路口21个,校内保安岗亭8个。此外还有便利的校车服务系统,每次乘坐需要一元。【儋州校区】海南大学儋州校区是原华南热带农业大学校区。位于海南西部素有“诗乡歌海”之称的儋州市,毗邻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院区,校区面积占地1700余亩,截止2012年9月,校区在校学生人数4000余人。地址:海南省儋州市宝岛新村。邮政编码:571737【城西校区】海南大学城西校区主要开展应用本科教育。城西校区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海口院校区紧连一体,并作为学院的主校区,占地约500亩,截止2012年9月,校区在校学生人数2800人。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龙华区学院路4号。邮政编码:571101
学校现有在编教职工2431人,其中专任教师1596人,高级职称人员900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346人。双聘院士3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1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3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0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6人,海南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2人。此外,还聘请了“两院”院士、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欧元之父”蒙代尔、“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博螯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等310多名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担任兼职或客座教授。
序号学院专业名称所在校区1海南大学材料与化工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材料科学与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应用化学,生物工程海甸2海南大学法学院法学海甸3海南大学海洋学院海洋科学,制药工程,水产养殖学海甸4海南大学环境与植物保护学院环境科学,植物保护,植物保护(农药方向)海甸5海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车辆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交通运输(汽车运用工程方向)、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自动化海甸6海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会计学、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财务管理、物流管理、农林经济管理、经济统计学、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海甸7海南大学旅游学院会展经济与管理、酒店管理、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旅游管理(高尔夫管理方向)、旅游管理(旅游规划与景区管理方向)、旅游管理(应用外语方向(英、日))、旅游管理(旅游信息管理方向)、市场营销(电子商务方向)、市场营销(旅游市场营销方向)海甸8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海甸9海南大学,农学,院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农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动物科学,动物医学,草业科学海甸10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广告学,(网络传播方向),戏剧影视文学(影视,编导,方向)海甸11海南大学食品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海甸12海南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学,土木工程,工程管理海甸13海南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英语(,经贸英语,方向),俄语,日语海甸14海南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海甸15海南大学,艺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绘画、服装与服饰设计、音乐表演(声乐方向)、音乐表演(大小提琴、钢琴方向)、音乐表演(二胡方向)、音乐表演(古筝方向)、舞蹈编导、服装与服饰设计(服装表演方向)海甸16海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风景园林,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园林,园艺,园艺(花卉与景观设计方向)海甸17海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土地资源管理,公共,关系学海甸18海南大学应用科技学院,(城西校区)商务英语,会计学(,注册会计师,方向),旅游管理,网络工程,农学(,观光农业,方向)城西19海南大学应用科技学院(,儋州,校区)(商务俄语方向)、英语(旅游英语方向)、行政管理(行政文秘方向)财务管理(企业理财方向)、会计学(涉外会计方向)、电子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植物保护(农药与农产品安全方向)、园艺(草坪科学与工程方向)、风景园林(园林工程技术方向)儋州农学院海南大学农学院是由原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农学院和原海南大学生命科学与农学院合并而成,有近50年的办学历史,办学成果显著,培养了大批的农业科技人才,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我国热带农业科教基地,为热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学院现有本科生1849人,在校硕士研究生362人,在校博士研究生116人,本专科及硕博生共计2327人;设有农学、生物技术、生物科学、农业资源环境、动物科学、动物医学、草业科学7个本科专业;现有教职工115人,其中专任教师84人。全院有教授23人,副教授34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41人。有博士生导师11人,硕士生导师32人。海南大学农学院具有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等齐全的办学层次。学院拥有一个作物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作物学及生物学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点授予权,有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作物遗传育种等9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授予权。拥有硕士学位授权点18个,还有两个专业学位授权点(高校教师硕士专业学位点和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点)。硕士学位点覆盖了全院全部本科专业。学院现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农业部重点学科,2个海南省重点学科, 2门海南省重点课程和精品课程。学院有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海南省热带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学院有10多个教学实验室,使用面积5700多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3000多万元。建立了320多亩的教学科研基地(海甸和儋州),内有热带植物种质资源圃、花圃、果园、组织培养工厂、大型教学实习苗圃等,为教学、科研提供了良好的实验条件。农学院科研工作取得显著成果,近年来,教研人员承担了一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国家“九五”重点攻关计划项目以及国家计委、林业部、海洋局、教育部、省教育厅资助项目,共计承担各类科研课题120多项;出版著作30部,学术论文215篇,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0余项;现已完成了香蕉、海南龙血树、木薯、咖啡、粗榧、金钱树、胡椒等50多种热带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开发和产业示范基地。2012年,该院何朝族教授研究团队在国际顶级期刊Nature杂志上发表文章阐明细菌蛋白抑制植物免疫反应的分子机制。学院十分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同时在学风、党建、校园文化等建设中也取得优异成绩。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的科研课题多次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中获奖。海南大学农学院将乘“211”工程大学建设之东风,充分发挥热带农业特色之优势,继往开来,开拓进取,努力创建更加辉煌的业绩。海洋学院海南大学海洋学院海洋学院成立于 2002 年 7 月,现有教职工58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37名,具有博士学位22名,教师队伍中有国务院特贴专家、海南省优秀专家、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海南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海南省“515人才工程”人选等各类专家学者;有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 、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优秀知识女性等各种荣誉称号人员;学院还聘有一批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双聘院士、特聘教授、客座教授和兼职教授。是我国海洋科学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学院设有水产养殖、制药工程、海洋科学3个本科专业;有水产生物学和海洋生态学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有水产学和药学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海洋生物学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个农业推广硕士(渔业领域)专业学位点;招收海洋生物学、水产养殖、渔业资源、渔业(专业学位)、药物化学及生药学硕士研究生和水生生物学博士研究生;有海洋生物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热带生物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海南省热带水生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海南 —东盟科技合作基地;“水产养殖专业”是教育部、财政部批准的第一类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目前在校本科生 830人、研究生82人 。学院始终坚持教学中心工作,现有“海洋生物实践教学团队” 省级教学团队,有《鱼类学》和《海水养殖动物病害学》省级精品课程,近年来有多项教研成果获省级以上教学奖;出版教材多部。海洋生物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下设养殖学实验室、生物学实验室、生物技术实验室、药学实验室、海洋生物实验室、海洋环境生态实验室和热带水生生物技术实验室。实验室总使用面积 3596 m2 ,教学仪器设备1600余台(套),设备总值1869.44万元。中心设立有学生创新设计实验项目,鼓励学生开展科研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科研和动手能力,学院与企业联合建设了10多个校外实习基地。海洋学院建院十周年庆典晚会科研平台、科研团队建设和科学研究取得丰硕成果,热带生物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海南省热带水生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海南 —东盟科技合作基地是跨学科的研究平台,拥有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 发酵工程、药物筛选、 染色体分析和光合作用测定等方面的仪器设备,总价值2000多万元,实验室使用面积1600多平方米。“热带特色海洋药物芋螺资源的研究与利用”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发展创新团队计划”,“热带水产健康养殖与病害控制创新团队”入选农业部“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及其创新团队”,近三年来,科研立项115项,其中国家级立项36项,科研总经费达到3610万元。获科研奖励33项,申请专利16项,获国家级新品种1个;通过国家或省级鉴定、验收的科技成果63项;主编出版专著20部;发表学术论文共276篇 。学院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和合作,与国内外多所著名院校及研究所建立了广泛的科研合作和学术交流,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来学院开展学术讲座。学院设有学校图书馆二级馆,藏有多种专业科技期刊和书籍,藏书量 2887 种,共 7850 多册;期刊286种,4246册。学院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为原则,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大学生为目标,以多种类奖助学金为激励措施,充分挖掘工作内涵,不断创新工作内容,打造“学生科研能力训练营”、“传递爱心 成就你我 共筑和谐——海洋学院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系列活动”、学生党员“四个一”工程等精品活动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在历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和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学生综合素养高,普遍受到用人单位欢迎,近三年该院本科毕业生初次平均就业率达到88.23%。2011年本科毕业生保送或考取硕士研究生人数46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22.18%。环境与植物保护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学院前身为1954年在广州成立的特种林业研究所下属的植物保护研究室,经几度的机构变迁、功能拓展、专业调整及规模扩大,1999年12月成立植物保护学院,2005年9月更名为环境与植物保护学院,2007年随原华南热带农业大学与原海南大学合并,成为新海南大学环境与植物保护学院,简称“环植学院”。学院立足于海南、服务于热区、面向世界,具有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特色和热带农业学科优势。学院拥有优良的师资队伍和办学条件,现有专、兼任教师116人(具有高级职称86人)。有专职教师52人(高级职称33人),博士学位老师22人,占教师比例42.3%。几十年来,学院为我国热区农业科研、教学、生产和管理部门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已培养出博士、硕士研究生468人,本科生4271人,专科生1000多人。目前在校生1457人,其中本科生1267人,博、硕士研究生190人。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学院已经发展成为办学层次齐全的多科性教学科研单位,已形成环境、生态、植保3个学科群,拥有生态学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微生物学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植物保护学、生态学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植物病理学、微生物学、环境工程、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农药学、森林保护学等6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植物保护和林业2个专硕点;植物保护和林业2个农业推广专业学位授权点。有植物保护、植物保护(农药方向)、环境科学等2个本科专业(3个方向)。学院设环境科学、植物保护、农药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等3个系,环境科学系下设环境科学、生态学2个教研室,植物保护系下设植物病理、昆虫、植保机具3个教研室,农药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系下设农药学、农质安、微生物学3个教研室;学院拥有植物病理学、环境科学等10多个教学实验室,其中省部共建实验室6个,仪器设备总值2000多万元,万元以上仪器设备300多台。学院拥有热带作物病理学1个省级教学团队;植物保护专业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普通昆虫学、生态学、热带植物病理学3门省级精品课程;植物保护学科为海南省普通高等学校重点(培育)学科;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生态学3个校重点学科;热带农业昆虫学、普通植物病理学、植物化学保护、环境学4门校级精品课程。学院拥有实力较雄厚的热带作物植保与环境科研团队,在热带农业环境及热带作物病虫害研究方面,有良好的科研积累。目前学院拥有国家973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技部、农业部、教育部等各类在研项目50多项,科研经费2000多万元。近5年来学院发表论文33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论文20余篇;申请专利30余项;出版专著及编写教材40余部。学院一贯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和大学生素质拓展,现有环保协会、植保协会、昆虫爱好者协会、蜜蜂创业团队、宠虫工作室等多个学生团体组织,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提供了良好的锻炼平台。近年来学院学生在大学生“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创业计划大赛等竞赛活动中多次获得国家、省级奖项。学院积极深化院企合作,拓展校外学生就业基地,已与省内外30多家知名企业和科研机构建立稳固的关系,大大提升了该院学生就业数量和就业质量。学院优秀毕业生可被推荐免试攻读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全国重点211、985大学和中科院系统科研单位的硕士或硕搏连读;学院与美国罗格斯大学、亚利桑那大学、台湾成功大学、嘉南藥理科技大學等高校开展了友好合作,优秀毕业生有机会赴欧美、港澳台等地大学相关专业深造。近年来学院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均超过94%,就业率和签约率在学校各兄弟院系中名列前茅,届毕业生签约率均在全校排名第一,学院连续两年被评为学校就业工作“标兵单位”。展望未来,学院将保持和发挥在我国热带农业植保和环境科学领域的区域优势,力争发展成为在世界热带地区同行领域中具有先进水平的教学研究型学院。园艺园林学院简介海南大学海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始建于1981年的华南热带作物学院热作系,是该校最早设立和建设的院系之一。2007年7月经教育部批准,原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和原海南大学合并组建教育部直属“211”工程重点建设综合性大学——海南大学。由此,海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由原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农学院部分专业和原海南大学生命科学与农学院部分专业合并成立的。学院办学层次齐全,具有博士、硕士、普通本科等各层次教学体系。植物学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学院现有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植物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园艺学、风景园林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个(植物学、果树学、蔬菜学、观赏园艺、风景园林学)和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园艺学领域) 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设有本科专业5个(园艺、花卉与景观设计、园林、风景园林、设施农业与科学工程),其中园艺专业2007年被评为教育部、财政部高等学校第一批建设的特色专业。目前在校本科生1715人,硕士、博士研究生207人。学院拥有了一支年龄、职称、学历和学缘结构合理、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04人,其中专职教师70人,拥有正高级职称的12人,副高级职称34人。具有博士学位19人,硕士学位44人。目前学院有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入选为农业部高级专家库2名,海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3人。省515工程人才11人。此外,还聘请客座教授(研究生导师)26人。学院具有良好的办学条件。现有实验室约8000平方米,并配备了先进的教学与科研仪器设备,设备固定资产3000多万元。拥有完善的实习实践条件,校内教学实习实践基地300多亩,并加强热带园艺作物种质资源圃、荫棚、网室、大棚、教学实验苗圃及花圃的建设,同时还拥有多个校外省内省外教学实习实践基地,为教学科研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拥有热带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省级“植物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院具有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近五年承担省部级以上各类在研课题(项目)近200项,取得科研奖励成果30余项(其中省科技进步奖4项,省科技成果转化一等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出版专著和教材30余部。学院在课程建设和教学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突出成绩。具有国家精品建设课程《城市生态学》(2007)1门,省级建设精品课程《植物生理生化》(2004)、《植物学》(2005)、《果树生物学》(2007)、《园艺作物栽培学》(2008)、《热带园艺产品采后生理与技术》(2009)和《热带花卉学》(2010)等6门。“植物学课程群教学团队”(负责人:杨小波教授)为国家级教学团队,园艺学、植物学为省级教学团队。涌现出一批优秀教师,获宝钢优秀教师奖5名,省级教学名师3名, 海南大学“十佳教师”称号的教师3名。有3名教师在海南省教学大赛中获奖。学院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与美国、新加坡、尼日利亚、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20余个高校、科研机构进行学术交流或开展科研合作。
海南大学学校学科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文学、理学、农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9个门类,设有21个学院(部)。建有国家级重点学科2个、国家级重点(培育)学科1个、农业部重点学科2个、海南省重点学科10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个、农业部实验室1个、海南省重点实验室6个、海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海南省人文社科研究基地2个,海南省省级研究所1个,设有博士后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5个,涵盖34个二级学科博士点,一级学科硕士点24个,涵盖130个二级学科硕士点,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7个,本科专业74个。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教学团队10个、国家级特色专业8个、省级特色专业20个、国家精品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46门。原海南大学于1983年在一片荒滩地上艰苦起家,到合并前建起了全省规模最大、社会辐射力和影响力广泛的学科专业体系,成为省属综合性重点大学。原中共中央总书为学校题写校名。2005年学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荣获优秀并获准设立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能力大幅提高,整体办学水平持续提升,为海南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级别学科名称国家级重点学科作物遗传育种,植物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培育)国家重点实验室海南省热带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级特色专业园艺、食品科学与工程、水产养殖学、法学、植物保护、农林经济管理、农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农业部重点学科作物遗传育种,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省级重点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法学,作物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水产养殖,材料物理与化学,旅游和管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通信与信息系统,农业经济管理211工程重点学科热带作物遗传育种与生态保育、热带海洋经济动物的繁育和海洋生物利用热带特有优势资源开发和加工新技术、海洋通信与信息岛建设海南特区体制机制创新研究、海南历史文化和黎族研究部级科研基地热带岛屿资源先进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热带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热带生物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海南优势资源化工材料应用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热带作物新品种选育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热带多糖资源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海口)省级科研基地耐盐作物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精细化工重点实验室热带水生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INTERNET信息检索重点实验室硅锆钛资源综合开发与利用重点实验室热带动物繁育与疫病研究重点实验室特种玻璃重点实验室精细化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海洋通信与网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海南省石油化工检测技术重点实验室海南大学海南省历史文化研究基地海南省南海法律研究中心海南省食品科学研究所硅锆钛资源综合开发与利用海南省重点实验室一级学科博士点作物学法学生物学,信息与通信工程,生态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作物学法学植物保护信息与通信工程农业资源利用应用经济学畜牧学生物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食品科学与工程园艺学水产药学工商管理马克思主义理论生态学风景园林学软件工程草学美术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院联合研究院:海南国际旅游岛发展研究院(南开大学)海南低碳经济政策与产业技术研究院(清华大学)海南省智慧城市研究院(浪潮集团)独立研究院:热带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热带岛屿资源先进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农业部重点实验室海南省南海法律研究中心“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天然橡胶(海南大学,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优质硅资源先进利用及特种玻璃(浙江大学、天津大学、海南大学、中国建材院和中航特玻)绿色智慧岛(南开大学、海南大学、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
学校以更加开放的眼光,全方位构建对外交流与国际合作新格局。先后与境外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80多所知名高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创新国际教育合作模式,每年选派上百名优秀本科生、研究生前往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新加坡、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国家及台湾地区的高校学习深造。作为国务院侨办批准设立的首批全国22家华文教育基地之一,先后培养留学生近3000余名;面向国内在加深与天津大学对口支援合作基础上,与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武汉大学、南昌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高校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合作;与海口市、省科技厅、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等建立了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广大海内外乡亲、琼籍华人华侨和港澳台同胞大力支持学校建设和发展,捐资兴建学校办公楼、教学楼、图书馆、学术中心、体育场馆、校门、学生活动中心等重要项目,并捐赠了大量的图书资料和仪器设备,设立了多项奖(助)学金和重点学科建设基金,有力地推动了学校发展。
建校以来,周恩来、朱德、董必武、叶剑英、邓小平、胡 耀邦、王震等老一辈革命家,江泽民、胡锦涛、李鹏、朱镕基、温家宝、贾庆林、曾庆红、李岚清、尉健行、刘延东等四十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都亲临学校视察,给予亲切关怀。原中共中央总书记胡 耀邦为学校亲笔题写校名。
热带作物遗传育种与生态保育海南大学以“作物遗传育种”国家重点学科为核心,加强建设力度,发挥龙头作用,带动和扶持了我校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取得了重大突破。新增“植物学”国家重点学科和“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新增“生物学”和“生态学”一级学科博士点。通过建设,本学科群的整体实力和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和加强,达到了同领域学科的领先水平。作物遗传育种本学科以我国热区农业发展为导向,以热带、亚热带作物为主要研究对象,始终瞄准国际科学前沿,具有鲜明的热带特色。已先后获得国家发明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和成果转化奖共140多项;通过审定的橡胶树、木薯、热带牧草等作物新品种80余个,为我国天然橡胶产业、热带新能源产业、热带牧草产业、热带果树产业等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植物学由于地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本学科点始终以热带植物为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具有鲜明的热带特色。多年来该学科围绕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形成了四个稳定且特色明显的研究方向:植物资源与利用、植物生理生化、植物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和植物生态学。 这些研究方向无论从学术资源还是科研成绩在我省均处于领先地位。
学校拥有拥有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4个省部级工程研究中心,2个海南省人文社科研究基地。热带生物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海南历史文化研究基地热带生态研究所热带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热带,海洋生物,资源研究所海南省,食品科学,研究所海南国际旅游岛发展研究院电子农务,研究所信息科学技术,中心海南,低碳经济,政策与产业技术研究院经济研究所热带农业,发展研究所热带作物,研究所社会科学研究,中心高等教育研究所热带,园艺,研究所生物科学技术,研究所园林规划,设计院资料来源于
海南大学海南大学围绕热带农业、热带植物资源和热带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新材料科学与化工制造技术、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检索应用、食品科学与工程、生态与环境保护、特区法制与公共管理研究、海南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等领域新组建了多支科研团队,努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海南大学立项开展了300多项科研项目,包括“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34项。同时,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推进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产生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累计超过100亿元。学校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高校以来,学校承担的“973”、“863”、科技支撑计划、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项目数量逐年增加,科研立项经费快速增长,2011年突破1.2亿元,比2008年增加了近5倍。科研实力大幅提升,产生了一批科技含量高、社会影响大的标志性成果。获得教育部高校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海南省社科科学优秀成果特等奖1项、海南省科技成果转化奖一等奖1项、海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海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6项、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及其它省级以上奖励30多项,获授权专利27项。
学校图书馆现有藏书327.65万册,其中,纸质文献(含纸质图书、期刊合订本)208.52万册,电子图书119.13万册。还有丰富的中外文电子数据库,如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源系统、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中国期刊题录数据库、中国专利题录摘要数据库、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EBSCO数据库、BIOSIS Previews数据库、CA 数据库、Springer Link电子期刊系统、LexisNexis律商联讯等中外文电子信息资源,可查询检索国内外重要的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期刊题录与全文资料。图书馆四楼北侧是多媒体阅览室和图书馆局域网主机房。读者可任意进入海南大学校园网,通过中国教育科研网(CERNET)与国际互联网(INTERNET)相连接,从而可检索到国内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信息资料。
海南大学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机构联合成立了海南低碳经济政策与产业技术研究院和海南国际旅游岛发展研究院,承担了多项相关产业发展研究课题。截至2007年9月,海南大学主持和参与地方各类规划项目30多项。与中航特玻、英利等大型企业组建了校企战略合作联盟。
职务姓名党委书记武耀廷校长、党委副书记李建保党委副书记廖清林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杜明娥副校长傅国华、胡新文、陈险峰、王崇敏、梁谋
姓名简介颜任光(,)著名物理学家,教育家范会国()中国数学学会第一届常务理事,中国最早研究复变函数论的学者之一。梁大鹏()留美博士著名政治学者,教授何康(),农学,家,原,农业部部长,党组书记,中国科协副主席于光()原海南区党委农场部部长,海南农垦局党组副书记黄宗道()橡胶栽培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研究天然橡胶栽培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吕飞杰(),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余让水()农业学家王庆煌(),热带农业,学家,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院长谭世贵()著名青年,法学家李建保(2007),材料科学,学家,中国十大杰出青年
海南大学曾毓庄:农业部农垦司司长,高级工程师,中国热带作物研究会副理事长。符气浩:原海南省政协副主席,民革海南省委主委,第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二届海南省政协常委,第八、九届民革中央委员、第十届民革中央常委。吕飞杰:博士生导师,原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中国农业学院院长、党组书记、中共十五大代表、候补中央委员。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郑小波:博士生导师,教授,原南京农业大学校长,江苏省第十届人大代表。陈章良:曾获得“贾乌德·侯赛因”青年科学家奖,我国著名的热带生物学专家,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农业大学校长等职,全国政协常委,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杨贞标:美国马里兰大学博士后,加州大学植物科学系教授,现任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农业大学特聘专家,长江学者,08年成为中央“千人计划”特聘专家。姚树洁:诺丁汉大学当代中国学学院院长,诺丁汉大学孔子学院院长,著名华人经济学家,经济学教授,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世界银行经济顾问。叶德: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植物生理与生物化学学术带头人,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博士后,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先后主持国家基金委重点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规划(973计划)项目等多个科研项目。刘康德:海南大学党委书记,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园艺所所长;海南省科技厅副厅长;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林辰涛:长江学者,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导,加州大学终生教授,在《Nature》、《Science》、《PNAS》、《Plant Cell》等国际著名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受聘为湖南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学科带头人。陈永宝:在治理水土流失方面创立了闻名中外的“南安金丹治理模式”,中国“百千万人才工程”成员。郑服:海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环境与植物保护学院院长。为国务院第六届学位委员会学科组成员,农业部南亚热带作物病虫害监测防控项目牵头专家,热带作物学会植保专委会主任。林位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橡胶研究所副所长,国际橡胶研究与发展委员会(IRRDB)理事。黄茂芳:1957年出生,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所长。卢江康:奈尔大学博士后,国家“千人计划“引进学者,北美葡萄育种协会主席,中国园艺学会葡萄与葡萄酒分会会长顾问,佛罗里达州园艺学会副主席。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何朝族:新加坡国立大学分子农业生物学院Res博士后,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生命科学学部教授,中科院“百人计划”成员,中科院微生物所植物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博导,现任海南大学农学院院长与国家重点(培育)实验室主任。王庆煌:博导,现任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院长、国家重要热带作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海南省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王法仁:海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原海口市市长。刘国道:博士学位,研究员; 现任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博士研究生导师。李开绵: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党委书记,博士研究生导师赵松林: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椰子研究所所长,硕士研究生导师。何帆:博士后学者,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国际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世界经济》编辑部主任。商务部WTO司顾问,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特约评论员、新华社特约观察员、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青年全球领袖、北京大学等高校兼职教授。张树珍:研究员,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课题组长(PI),国家甘蔗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Sugar Cane International》编委,国际糖业科技协会(IAPSIT)理事,海南省生物工程学会、海南省遗传学会理事,博士研究生导师。易克贤:突出贡献优秀专家;热带农业科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所长,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肖杰:海南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办公厅党组成员;中共海南省琼海市委书记、海南省科学技术厅厅长、党组书记、曾任海南省农业厅厅长、党组书记,兼任海南省农业科学院党委书记,三沙市首任市长。韩燕:毕业于油画系,是首届博鳌论坛的形象代言人,06年亚洲小姐中国内地赛区亚军。温洋:曾任广东省吴川市副市长。现为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政协常委,广东省中华职业教育社副社长。朱名宏:经济学博士,美国加州州立大学访问学者。现为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经济学研究员。邱小强:农业部南海区渔政局副局长。王振中:英国剑桥大学植物科学系博士后,研究员。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植物病理学会副理事长、广东省植物病理学会理事长、广东省青年科学家协会常务理事等职。周而勋: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华南农业大学热带亚热带真菌研究室主任,美国植物病理学会外籍会员。张秀云:高级工程师。国家农业部天然橡胶生产许可证质量保证体系部级评审员,中国热带作物学会割胶与生理专业委员会会员。李吉顺:作家,书法家。著作《长路》 ,《天眼》等江秉华:美国密西西比州立大学生化与分子生物学系博士,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MBR肿瘤中心及微生物免疫与细胞生物学系副教授。刘庭风: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教授,长期从事园林设计和研究。蒋菊生:博士学位,研究员。现任海南省农垦科学院院长,中国生态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天然橡胶协会常务理事。丁长春:博士,现为湖北神农架林区林业科学研究所名誉副所长。黄有军:博士,浙江农林大学植物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浙江省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谭基虎:现任海南省教育厅副厅长,兼任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高等农业教育后勤研究会常务理事。潘秋红:博士后,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中外葡萄与葡萄酒》编委。张金文: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农学院副院长,甘肃省作物遗传改良与种质创新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董英山:作物种质资源首席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现任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农业部东北作物基因资源与种质创制重点实验室、 农业部植物新品种测试中心 主任,吉林省政协第十届委员。崔璐:海南海圣源旅行社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宏峰:温州市副市长,温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吴地林:擅长版画、水彩画。现任海南农垦报主任主编。很北:作家,原名王硕,曾出版个人诗集《椰岛抒情》,现为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符成彦:昌江黎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副县长。陈成:曾任海南省海洋厅厅长,海口市长,海南省副省长。现为海南省政协副主席。薛志才:宁波大学法律研究所所长。陈章辉:厦门福信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王凌云:作家,笔名一行,任教于云南大学哲学系。刘明辉:为82级校友,爱伲集团创始人,董事长。爱伲集团为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是星巴克亚太地区唯一合作伙伴。韩懿莹:著名电竞解说,GTV人气最高的女主持。前星际争霸2职业选手,并擅长DOTA、魔兽争霸、LOL等,曾多次获得国际赛事的冠军,被国内玩家称为“MISS大小姐”,2013年7月参与江苏卫视《非常了得》。
校歌峨峨五指荡荡南溟校歌海南大学校歌石碑际区宇兮竞进 斯吾校兮诞降试看波涛壮阔长风卷处中有园林幽胜黉舍连绵更英英多士济济群贤奋云霄而振翮励德业以日新伟哉华夏烂哉文明海大凤凰花开谁与开来继往悬此的兮共赴垂校誉兮万年校花校花海南大学的校花是-凤凰花。凤凰木(Delonix regia),豆科凤凰木属的植物。原生非洲马达加斯加。野外属濒危物种。在海南大学海甸校区和儋州校区为常见的观赏品种落叶乔木。校训海纳百川,大道致远
海南大学海南大学获《121中美人才培养计划》特别贡献奖日前,由中教国际教育交流协会、中教国际交流中心主办的《121中美人才培养计划》项目中方院校管理人员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主要是总结2013年度《121中美人才培养计划》项目工作并进行年度工作表彰,海南大学荣获2013年度《121中美人才培养计划》项目“特别贡献奖”,全国共有10所院校获此殊荣。海南大学是海南省迄今为止参加该项目的唯一高校。日,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2016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公布2016中国大学最佳专业排行榜800强,海南大学排名第207。日,2016中国大学教师水平排行榜公布,海南大学排名第138位。2017年9月,教育部发布“双一流”高校名单,海南大学入选。日,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发布2018“中国最好大学排名”,海南大学排名第215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长乘宽等于平方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