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曦 儿童的美育的新书中《花与童》附有《谈艺录》一书,这本书讲的是什么?

给自己留一个小世界,哪怕只是写写字、看看花
在故宫养心殿的西暖阁,有一间仅4.8平米左右的小屋子,这里曾是乾隆皇帝的书房,叫“三希堂”,也是这位曾坐拥盛世的皇帝,最喜欢的一个“角落”。
在这里,他会摆上自己喜欢的字帖、书籍、玉器,读书、写字、品茶,用喜欢的花瓶插花……
三希堂,图片来自网络
一位君王,退回到自我的身份时,要的,就是这么一点大的地方,足以令自己心安。他更愿意穿一身便服,以文人的形象出现在《行乐图》中。对乾隆皇帝来说,文人生活,是他征战杀伐之后享乐和避世的清福。
古代文人为了享受生活,发明了许多有意思的事:写字打拳、读书作画,看流水绕庭、游郊野河山,四季都可打扫,四季都好观花。壁上有画、案上有茶,窗外有云气,心里有世界,手中有玩具……
有个住在北京的80后水墨画家林曦,就把这种看起来很美很遥远的生活方式,活成了她的日常。
林曦毕业于中央美院。她的画,大部分都是小小的主题,和周围的生活有关。画面简单,却给人一种安静的力量。
她说:“画的是打动我的东西。可能都是细节,落在微小之处。小杯小盘,小肉小酒,小花小山,小人小兽。”
除了画画之外,林曦也喜欢写毛笔字、弹古琴、中医、插花等一切传统的东西。
2011年的时候,林曦在北京办了一间教室——暄桐教室,教大家写字画画、古琴茶艺等等。
每次报名的人都很多,而最终能入学的却有限,暄桐教室成了北京城里最热门的“传统文化培训班”。
许多比她大10岁20岁的人,每周坐着飞机从香港、成都赶来,只为了花3个小时听小林老师讲书法,一起写字画画。
林曦对这些“学生”说,写好字不是大家的最终目标,更重要的是在这过程中,增长专注和自律的功夫,学会独处,为自己积攒从容和信心。
不知不觉中,林曦收获了很多粉丝。他们喜欢看那个在微博上发享受生活的照片、发各种画作和人生感悟的林糊糊,并被她的生活态度所打动。
每天留出时间,或静坐、或读书、或写字、或作画,或插花、或饮茶,换季的时候出门走走,随季节变换,享受不同的天光,这是林曦从传统文人那里学来的生活方式。
“中国古人的生活方式,就是他们跟世界交互、给自己充电的来源,在琴棋书画诗酒花中,愉快地度过每一天,沉浸其中,竭尽全力地心疼自己,享受愉悦。”
林曦说:“我的世界很小但很快乐,小花、小鸟、小朋友……把握和打理好自己的小世界,长出花草,生机、轻盈、灵动。”
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小世界,哪怕只是一张桌子、一壶茶,在春天的阳光里,静静开放的一朵花。
对喜欢林曦的人来说,她就像一个从古代走来的小仙子。
作家冯唐则说:
“断断续续以左右心室和大小脑读林曦的书画,像看大河里慢慢移动的一个草木丰茂的汀洲。”
今天,我们就把林曦的两种新书推荐给你,分别是:
水墨画精选集《花与童》
艺术生活随笔集《只生欢喜不生愁》
一条生活馆特惠套装,只需88元
(原书定价126元)
至3月11日23:59截止
《花与童》
用画一张画的态度对待生活
《花与童》,是林曦最新出版的作品集。
一共收录170余幅作品,以花和孩童为主题。
花的部分,从春天的桃花、芍药、牡丹,到夏天的栀子、荷花,再到秋天的桂花、菊花,冬天的水仙、腊梅……一一翻来,将四季芳华尽收眼底。
童的部分,则描绘了孩童的各种天真烂漫。看着画,忽觉心中那些失落已久的天真和热忱,被重新唤醒。
此外,随书附赠别册《谈艺录》,有更多林曦关于艺术美育的深层讨论、创作历程,以及有关文人画的鉴赏等内容。
当你感到浮躁和焦虑的时候,翻开这本小书,心会慢慢静下来。
《只生欢喜不生愁》
以无用的美学,滋养日常的生活
作为一名画家,林曦对生活有着敏锐的感知力。《只生欢喜不生愁》,就是她人生感悟的小结,同时也是一本艺术随笔。
很多话,真诚而直接,引人深思。
◎ 用心品尝正在为之努力的一些事情,觉得它甜蜜时就去做,觉得它不甜蜜时就停止。我们很难借由一个痛苦的过程到达一个快乐的地方,而只能经由一个快乐的过程到达一个快乐的地方。
——摘自《无用之美》
◎ 我们常常说:等我怎么样,我就怎么样。实际上,当一个人处于压力和被动状态中,此时帮助你的,可能不是心,而是手;不是反复的想和琢磨,而是提笔开写,在过程中渐渐感觉到那种你渴求的平静和节奏感。
——摘自《我们为什么要写字》
◎ 很多时候,要求他人是个失望最多又费力不讨好的想法,要求自己来得简单很多。不管他人好坏对错,把自己的的部分做到最好,但求问心无愧。
——摘自《独自的拳法》
◎ 简单的生活,不是生活内容的简单,而是目标的简单。足够简单的目标才能滋养出丰富的生活。
——摘自《由简致茂的生活》
在这本书里,你能听林曦谈艺术之道,论无用之美,也能看她分享写字的乐趣、专注的法门、心力的修炼及艺术的学习途径,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欢喜之道。
两本书的装帧设计相互呼应,又各有味道。
均采用双封面的形式,外封上分别印着两幅雅致的画作。
《花与童》的封面,选的是一幅繁花少女图,《只生欢喜不生愁》,则描绘了一幅文人书斋的模样,与书里的内容极为契合。
内封选用朴素的大地纸,手感厚实。上面印有“花器”与“茶壶”的小画,烫黑压印,简约大方。
采用裸脊锁线装帧方式,方便180度摊平阅读,还牢固耐翻。
内文为艺术纸,触感柔软细腻;全彩印刷,清晰呈现水墨画的空灵意境。
如果你想了解这个带着仙气的女子,读一读她的画作和文字,这两种最新出版的《花与童》和《只生欢喜不生愁》,推荐给你。
一条生活馆特惠套装,只需88元
(原书定价126元)
至3月11日23:59截止
随书附送林曦水墨字画书签一套。
共六枚,分别题有:天真、柔软、精进、惜福、愿如意、常欢喜。
也许你读完书,生活还是一样继续,但心态却变得不一样了,更轻松、也更积极。
就像林曦说的:
“艺术真正的基础在于每时每刻,美育的意义不在于画出一张画,而是说你能够用画一张画的态度来对待生活。”
希望这样的小世界,你也能够拥有。
▼点这里,买林曦新书两种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在故宫养心殿的西暖阁,有一间仅4.8平米左右的小屋子,这里曾是乾隆皇帝的书房,叫“三希堂”,也是这位曾坐拥盛世的皇帝,最喜欢的一个“角落”。在这里,他会摆上自己喜欢的字帖、书籍、玉器,读书、写字、品茶,用喜欢的花瓶插花……三希堂,图片来自网络一位君王,退回到自我的身份时,要的,就是这么一点大的地方,足以令自己心安。他更愿意穿一身便服,以文人的形象出现在《行乐图》中。对乾隆皇帝来说,文人生活,是他征战杀伐之后享乐和避世的清福。古代文人为了享受生活,发明了许多有意思的事:写字打拳、读书作画,看流水绕庭、游郊野河山,四季都可打扫,四季都好观花。壁上有画、案上有茶,窗外有云气,心里有世界,手中有玩具……有个住在北京的80后水墨画家林曦,就把这种看起来很美很遥远的生活方式,活成了她的日常。林曦毕业于中央美院。她的画,大部分都是小小的主题,和周围的生活有关。画面简单,却给人一种安静的力量。她说:“画的是打动我的东西。可能都是细节,落在微小之处。小杯小盘,小肉小酒,小花小山,小人小兽。”除了画画之外,林曦也喜欢写毛笔字、弹古琴、中医、插花等一切传统的东西。2011年的时候,林曦在北京办了一间教室——暄桐教室,教大家写字画画、古琴茶艺等等。每次报名的人都很多,而最终能入学的却有限,暄桐教室成了北京城里最热门的“传统文化培训班”。许多比她大10岁20岁的人,每周坐着飞机从香港、成都赶来,只为了花3个小时听小林老师讲书法,一起写字画画。林曦对这些“学生”说,写好字不是大家的最终目标,更重要的是在这过程中,增长专注和自律的功夫,学会独处,为自己积攒从容和信心。不知不觉中,林曦收获了很多粉丝。他们喜欢看那个在微博上发享受生活的照片、发各种画作和人生感悟的林糊糊,并被她的生活态度所打动。每天留出时间,或静坐、或读书、或写字、或作画,或插花、或饮茶,换季的时候出门走走,随季节变换,享受不同的天光,这是林曦从传统文人那里学来的生活方式。“中国古人的生活方式,就是他们跟世界交互、给自己充电的来源,在琴棋书画诗酒花中,愉快地度过每一天,沉浸其中,竭尽全力地心疼自己,享受愉悦。”林曦说:“我的世界很小但很快乐,小花、小鸟、小朋友……把握和打理好自己的小世界,长出花草,生机、轻盈、灵动。”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小世界,哪怕只是一张桌子、一壶茶,在春天的阳光里,静静开放的一朵花。对喜欢林曦的人来说,她就像一个从古代走来的小仙子。作家冯唐则说:“断断续续以左右心室和大小脑读林曦的书画,像看大河里慢慢移动的一个草木丰茂的汀洲。”今天,我们就把林曦的两种新书推荐给你,分别是:水墨画精选集《花与童》艺术生活随笔集《只生欢喜不生愁》一条生活馆特惠套装,只需88元(原书定价126元)至3月11日23:59截止《花与童》用画一张画的态度对待生活《花与童》,是林曦最新出版的作品集。一共收录170余幅作品,以花和孩童为主题。花的部分,从春天的桃花、芍药、牡丹,到夏天的栀子、荷花,再到秋天的桂花、菊花,冬天的水仙、腊梅……一一翻来,将四季芳华尽收眼底。童的部分,则描绘了孩童的各种天真烂漫。看着画,忽觉心中那些失落已久的天真和热忱,被重新唤醒。此外,随书附赠别册《谈艺录》,有更多林曦关于艺术美育的深层讨论、创作历程,以及有关文人画的鉴赏等内容。当你感到浮躁和焦虑的时候,翻开这本小书,心会慢慢静下来。《只生欢喜不生愁》以无用的美学,滋养日常的生活作为一名画家,林曦对生活有着敏锐的感知力。《只生欢喜不生愁》,就是她人生感悟的小结,同时也是一本艺术随笔。很多话,真诚而直接,引人深思。 用心品尝正在为之努力的一些事情,觉得它甜蜜时就去做,觉得它不甜蜜时就停止。我们很难借由一个痛苦的过程到达一个快乐的地方,而只能经由一个快乐的过程到达一个快乐的地方。——摘自《无用之美》我们常常说:等我怎么样,我就怎么样。实际上,当一个人处于压力和被动状态中,此时帮助你的,可能不是心,而是手;不是反复的想和琢磨,而是提笔开写,在过程中渐渐感觉到那种你渴求的平静和节奏感。——摘自《我们为什么要写字》 很多时候,要求他人是个失望最多又费力不讨好的想法,要求自己来得简单很多。不管他人好坏对错,把自己的的部分做到最好,但求问心无愧。——摘自《独自的拳法》简单的生活,不是生活内容的简单,而是目标的简单。足够简单的目标才能滋养出丰富的生活。——摘自《由简致茂的生活》在这本书里,你能听林曦谈艺术之道,论无用之美,也能看她分享写字的乐趣、专注的法门、心力的修炼及艺术的学习途径,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欢喜之道。两本书的装帧设计相互呼应,又各有味道。均采用双封面的形式,外封上分别印着两幅雅致的画作。《花与童》的封面,选的是一幅繁花少女图,《只生欢喜不生愁》,则描绘了一幅文人书斋的模样,与书里的内容极为契合。内封选用朴素的大地纸,手感厚实。上面印有“花器”与“茶壶”的小画,烫黑压印,简约大方。采用裸脊锁线装帧方式,方便180度摊平阅读,还牢固耐翻。内文为艺术纸,触感柔软细腻;全彩印刷,清晰呈现水墨画的空灵意境。如果你想了解这个带着仙气的女子,读一读她的画作和文字,这两种最新出版的《花与童》和《只生欢喜不生愁》,推荐给你。一条生活馆特惠套装,只需88元(原书定价126元)至3月11日23:59截止随书附送林曦水墨字画书签一套。共六枚,分别题有:天真、柔软、精进、惜福、愿如意、常欢喜。也许你读完书,生活还是一样继续,但心态却变得不一样了,更轻松、也更积极。就像林曦说的:“艺术真正的基础在于每时每刻,美育的意义不在于画出一张画,而是说你能够用画一张画的态度来对待生活。”希望这样的小世界,你也能够拥有。一条生活馆新人团
本文来自其他平台,作者一条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需处理请联系客服QQ邮箱
您可能也感兴趣的林曦的书 | 有一种生活,只生欢喜不生愁
今天关于林曦老师的两本新书,推荐给你(如果想直接看到书的样子,可以拉到文章的后半段阅读?)
一本叫《只生欢喜不生愁》,是她这些年来,随着日常而生的随笔与记录,关于生活里那些真正打动她的细微瞬间与烂漫时刻,以及那些非岁月不可得的思考与感悟。她在文中说,那些真正打动我们的画面和句子,会令人回到天真,无忧也无惧。
一本叫《花与童》,收录了小林老师的170余幅画作,以花朵和小朋友为主,并附有一本《谈艺录》,里头深度涉及了她关于画画与艺术的一些想法。她说画画是生活里最爱的事情之一,从幼时握笔到现在,画了将近三十年,只见她一直在画着那些打动自己的景象,却鲜有多说,这算是第一回。
她是一位水墨画家,喜欢的事情很多,爱画画也爱写字,更爱的是认真尽力地生活,那些令我们欢喜,感触,并最终落成手中的一切,不论是字,文,画儿,音乐,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莫不都从那里来。
| 关于林曦式的勤恳生活
和爱之不尽的每一刻 |
“ 对我来说, 拿起毛笔开始画画写字的一刻,整个世界就安定了。
旧时和今时
林曦水墨作品
虽然在外界看来,林曦做了很多事,但归结起来,她还是觉得自己是一个写字画画的手艺人,喜欢传统,也深受其益,在常年的学习和实践里,被滋养和充实着。她也因此一直在分享,做了一间教室,教大家写字、画画,一起读书作文。
她常说,中国传统里的智慧和趣处,就像一座座大山,身在其中,攀爬也自乐,练着功夫,然后在大山顶上,长出属于自己的一棵小苗。
她的样子,她的生活,被很多人喜欢着。因为读书喝茶,弹琴看花,写字闻香,这些旧时雅事,是她生活中的日常,与当下的生活,时髦的创新的一切并不违和,在她的生活里,它们协调地共存着。
她与她临写的《多宝塔碑》
古代的文人们,发明和找到了这些有意思的事情,用以供养和愉悦自己。写字打拳,读书作画,看流水绕庭,四季都可打扫,四季都好观花,壁上有画,案上有茶,窗外有云气,心里有世界,手中有玩具。这是他们对自己好的办法。
入仕的人,回到居处,在俗务与家国外,自有书斋一隅可以清净待着。苏东坡有案上喜欢的石头陪伴,乾隆皇帝喜欢他在养心殿的那处不到五平米的小书房,回复令他自得的文人身份,明代的袁宏道也是入仕之人,喜欢研究插花赏花,写成一本《瓶史》,说置花枝于案头,给自己玩赏,是生活中很好的平衡。
人有俗世之心,也有山林之心。不论今时和古时,人们总是会需要那个属于自己的世界,不必有外界的牵扯、功利的图谋,而在对自己喜欢的事情的全然投入中,获得莫大的乐趣和满足。令人在熙熙攘攘的世界中疾走征战,回身也有明月清风的大快乐。
林曦水墨作品局部
用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智慧助力当下,无法仅止于形式。徐复观先生在《中国艺术精神》里,说中国文人的智慧,是“为人生而艺术”,林曦在她的暄桐教室里,不止一次地讲起过这一点。
“为人生而艺术”的意思是,不过多的图谋和计算,好好对待当下,全然地投入一件事。好的艺术是从我们和生活的真切相处中,自然生发出的,它的源头和土壤是生活本身。就像人们说的书法作品中最好的《兰亭集序》,得来于那个暮春中,王羲之在晴朗的天气里,突如其来的感悟,他写就的这一篇字中,便好在有地上的风物,也有与之映照的人心,是纯粹的那一刻的自己。
她临写的《兰亭集序》
所以所有的安慰、自得和充盈,来自于我们与生活合一的践行,而不是把当下作为换取未来的工具。就像喝的那杯茶,是因为它香甜,而不是因为它令人显得风雅。
这套书中,画集的名字叫《花与童》,里面收录了林曦的部分画作。花朵和孩童,是她最喜欢的画画题材。花朵是人类不需要思考和逻辑判断,就会觉得喜欢的生命,却与人的生存无关,在周而复始的繁盛和败落中,它们提示着时间的流逝,应对当下珍惜。
林曦绘画作品局部
她也很喜欢画小朋友,画他们的失神、茫然、专注的可爱样子,那种纯粹的样子中,有着令人可以放松的天真。丰子恺先生说孩童天生有一种能力,叫做“绝缘”,就是可以摒除掉前因后果,去掉外界的牵绕,单单纯纯地活在当下,专注在这一刻里,眼前一颗糖果,就值得全心全意。
林曦水墨作品局部
另一本生活随笔文章集的名字是《只生欢喜不生愁》,是清人编著的《养真集》里,她很喜欢的一句话,“自古神仙无别法,只生欢喜不生愁”。之于她而言,“只生欢喜不生愁”的意思,不是世界上没有愁,而是给自己的一种选择,神仙也无法只得欢喜,我们能做的不过是给自己存储更多的快乐和甜蜜,减弱外界的影响和时代的焦虑。
所以要专注也勤恳。有笔墨随身,自成一隅的快乐,也要红尘奔腾,好好享有一花一饭的热闹。如同她喜欢的《遵生八笺》,明代人高濂博览群书后,事无巨细,从衣食住行,玩乐清赏,列举了各种方法和讲究,著成了厚厚一书,对于生活,爱之不尽,尽是认真和看重。
因为唯有把自己交给自己,好好对待贵重的自己,专注这只此一次的生命中的每一刻,才有花好月圆的世界。才有让我们喜欢的触动的,那一张画,那一段字,那一本书。
林曦的生活与片刻
山茶花是最喜欢的花之一
夏天的樱桃
天空,后来她把它画了下来
是文具,也是玩具
天儿好的时候,要出门逛逛
宝宝和绿荫
每一顿饭都要好好对待
暄桐教室的一次作业,同学们画的鸭子贴满了一面墙
在暄桐教室上课
一期一会,有甜蜜,有清香,还有友伴
日影的斑驳会让人想起水墨画
暄桐教室同学们的作业展“文墨可爱”,同学们在暄桐学习了四年,这个展览是岁月结出的一个小果子
平日里画的画,那些让人心悦的,都值得认真描绘
就像大侠的剑,毛笔是她最称手的工具
在暄桐教室的课上,给同学示范如何画石头
《兰亭集序》是时常会写的帖,王羲之在里面说,世上许多事,是“欣于所遇,暂得于己”
春天的花树不可错过
前些日子,元宵那天,林曦用自己的方子做了汤圆,很好吃,于是把它们画了下来
和最爱的那个小朋友在海边
也要常常去宫里逛逛呢,看看那些字和画
秋天的时候,各种颜色的花
可爱的人生
● 水墨画家,生于198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
● 从小深入学习体验中国传统,尤其喜爱书法,并有幸与诸位大德名士结缘,被教导,并熏习其中
● 擅长描绘当下的生活,笔墨师法古人。画儿有朴拙天真的样子,也细腻灵动,尤其喜画花朵、孩童、案头玩意等美好小景
● 少时起便在国内外举办画展,也出版自己的诗文画集、古琴与音乐专辑
● 创办了教授书画的【暄桐教室】、美育和文化工作室【小世界工作室】、基于中式文人审美的生活方式品牌【山林曦照】
● 在暄桐教室,提倡“写字是一种生活”,让许多同好借由书法的学习,进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大门,精进学习,也享受当下
● 致力于中国文人传统美学的转译与传播
● 喜欢生活
书:一切来自好好生活
生活艺术随笔集《只生欢喜不生愁》
水墨画精选集《花与童》
别册《谈艺录》
这是一套很舒服,很好读的书。同时,它也很扎实,有文有画,有分享,有来自生活里的真切与热情,也有被时间厚待后的甜蜜与启发。
这套书的来源,并非最初一个念头,想着能有一个可观可感可读的集子,所以开始动笔,而是来自几年时间里非岁月不可的感悟和描画,也来自林曦在生活里不辍的精进和投入的热爱。
她说:“我的世界很小但很快乐,小花、小鸟、小朋友……把握和打理好自己的小世界,长出花草,生机、轻盈、灵动,这是手艺人唯一能做好的事。”
我们觉得的好,是生活里不虚妄的,扎实真切的每一处,喜欢这样的如实以待。
愿你喜欢这两本书,也有自己的小世界。
- 对于画家而言,“儿童节”即是童心未泯的心结,她以青春力挽童年,对抗更具社会性的成年。在小世界里铺叙和讽喻细微的兴替观。
——尹吉男 艺术史学者、当代艺术评论家
- 断断续续以左右心室和大小脑读林曦的书画,像看大河里慢慢移动的一个草木丰茂的汀洲。
——冯唐 作家
- 林曦的绘画是平时思考的结晶,也是反映人生百态的视觉日志。笔墨和琴弦都是林曦恣意纵情却又能收放自如的游戏人生。她一直属于天生的明星画家,聪慧美丽又才情兼备。她的水墨写意,描写众生百相,是人们的生活审美经验的提炼,精英小众文化可以引为知己,大众也可以在莞尔一笑中找到共鸣感。
——陆蓉之 策展人、艺评家
艺术生活随笔集 《只生欢喜不生愁》
百般滋味都尝过,记得欢喜
集子的名字是《只生欢喜不生愁》,是林曦所记录的日常,一些触动与感悟。全书按主题分为六辑:“艺可通道”、“观照世间”、“得自在禅”、“心安之所”、“写给时间”、“赤子之心”。
书的名字出自清代的《养真集》,“自古神仙无别法,只生欢喜不生愁”。
林曦说,“只生欢喜不生愁” 的意思,不是世界上没有愁,而是给自己的一种选择,尝遍人生中的百般滋味,记取的是令我们甜蜜的那些记忆,也感激路途中的启发和悟得。
一些《只生欢喜不生愁》的摘录
“ 我曾站在一个山顶看过明月当空,远处的城市像一条闪烁的丝带,古人也曾在这月下思量这些困扰和问题。我只能月下披云啸一声,然后看好脚下,勇猛精进。
——《得未曾有》
“ 记得谈恋爱的时候,也是这样的冷天,每天一进门,打开灯,就看见传真机上已经吐出来两页纸,密密麻麻地写着各种小事。有时候,纸已经掉在地上,还要捡起来阅读。看得见笔迹的情绪,是一件多么令人开心的事情。写信邮递太慢,电子邮件又很难随手画点什么,所以,传真刚刚好。
“如果有一天我能写小说了,我很想写这一幕,可能平时是一个很普通,甚至对生活不满的人,但他每天穿着这么厚的衣服在工作,可能除了薪水之外,他得到了一个能敞开心扉,和人拥抱,说我爱你的机会,因为不穿那身衣服的时候,他做不到。
——《维尼拥抱你》
“在朋友圈里,读到好几篇关于女神张曼玉以歌手身份复出唱摇滚的文章。恰好几个月前,有好几个相识的朋友聊起这件事,我当时觉得女神以玩票的姿态岂不更好,大众会更加宽容。
——《滞留在儿童期的青年节》
“给人压力令人焦虑的亦是香浓甜蜜的。生活大概也是这样,我们需要一点奶油,以及好的心情与胃口,来记住人生中的好时光。
——《老虎和奶油》
“ 敢于显露自己无知的热情和投入的疯狂,证明生命透过你鲜活地活了出来,这也许就是赤子的天真。
——《痴绝的快乐》
水墨画精选集 《花与童》
因为此刻不再来
《花与童》是一本林曦的画作选集,收录了她170余幅画作,有她画的花朵和小朋友,也有一些闲散话儿和心得,看下来,是怡悦眼目的好看的书。
林曦说,她所画的都是生活里真正打动她的微小细节。画里有柔软,有甜蜜,有天真,可爱却也不无忧愁之处,但都是心有所感后,自然而然的落成。
花朵盛开,孩子可爱,都是珍贵且不易再来的时刻。所以投注以深情与热忱,以一笔一划的用心与记住,惜取这些片刻,也让生命所遇的所有美好,一一停驻。
▲ 以上来自林曦水墨作品局部
一些《花与童》的摘录
“见到那种像鲑鱼一样的粉红色的天空。曾经看到一颗这样颜色的钻石,但是没有这个天空的颜色美。
“ 生命中那些令我们感到幸福的瞬间往往都不是设计预谋出来的,常常都在不经意放松的一刻出现。我用水墨画了很多记忆中的触动我的一瞥:花朵、天空、孩子的眼睛、小鸟的羽毛......我相信时空是平行的,能量是守恒的。所有的美好都在原地,所以我们不用担心美好逝去。
“ 很久之前看过一本书,里面有四个字对我影响很大——‘人到心到’。我一直用这四个字检查我对人、对事是否尽心。世间无常,四大皆空。我们能做的,唯有人到心到地投入当下,问心无愧,让自己在有限的时间创造出更丰富细腻的空间。
“ 保持和当下的正向关系,就是保持和生命的正向关系。一个不够喜欢自己、不够享受此刻的人是不会了解快乐的。不要企图追寻快乐,因为追寻这个动作和快乐相悖。
“ 前阵子去故宫看海棠,树旁边,看见好多只喜鹊。 在它们展翅的一瞬间,翅膀底下是令人难忘的蓝颜色。
“ 拥素云黄鹤,与君游戏,游戏的心情和春天一样, 可赏不可停。
别册 《谈艺录》
唯一画而已,无法作伪
《谈艺录》是林曦关于水墨画这件事的一些记忆和想法,附在画集《花与童》一书中。
她常说,自己是一个手艺人,画画是最让她开心的事情了,所以总是画得多,说得少。虽然也在做着不同的事情,有着各种各样的喜欢,但让自己安身立命的,还是手里那支毛笔。作为一位水墨画家,鲜少得见她讨论太多关于自己画画的事,虽然是薄薄一册,但也深度涉及了关于她画画与艺术的一些想法,要特别地与大家分享。
一些《谈艺录》的摘录
“ 我觉得这种对生活的态度,和画一张画是一样的。你画了一个东西,它的旁边该放什么,画了旁边那个,上面应该是怎么样的——当你好好地做完每一步的事情,一个总貌就自然呈现出来了。
“ 人如果活得表面,就会去找各种各样的形式,来佐证和壮大自己,但这个‘一画”始终都不是你自己的那‘一画’。
“ 天分是重要的。不管哪一门艺术,你都不可能全部靠努力去完成,但你能反观自照,知道自己在当下的境况中,能做什么,以及什么最有效、最有力,能让理性、客观、认真的思考不妨碍你感性的投入,这种能力本身就是很好的天分。
“ 看石涛的时候,我会有一种艳羡,就是作为一个画画的人对另一个画画的人的钦慕:笔墨在你手上怎么能这样,在我手上怎么就不能这样呢?八大山人给我的感觉就是棒喝,它一棒子先把你的那些俗事功利之心全部打干净。
“ 每个人的那 ‘一画’的来源,也莫非自己与自己的生活,是你自己这个个体,能够在外观世界、内观自心之后,真正接受并且表达的那个自己。
“ 小时候听了《海的女儿》的故事,很感动,就按照自己的想法画了一个小美人鱼,高高兴兴地给她画了一张大饼脸, 觉得特别得意。其实我现在的心态和小时候画出来一个美人鱼的心情,是完全一样的。
《只生欢喜不生愁》 序言
画面和句子
“问问自己的心,留下些什么最好”
我的脑子里常会出现两种东西,一种是画面,一种是句子。
语言文字和画面,是两种表达方式,它们的抵达路径是不一样的。语言的表述,是一个在铺垫、营造中慢慢到达的结果,并且需要时间来释放和铺展。但绘画的语言,总是一瞬间的,是一眼望过去、一刹那的触动中,瞬间激发出来的呈现。
我是个画画儿的人,对我来讲,最顺手的表达方式是画画。那些在脑子里瞬间出现的画面,可能是一种更天生的东西。但我不是一个天生的写作者,所以也会很羡慕会讲故事的人,羡慕那些写出漂亮舒服的文字、在一个较长的篇幅中慢慢道来的能力。但在许多的时刻,比如吃饭、工作、运动、读书、见到不同的人、望到不同的天色的时候,在画画之余,脑子里也会出现一些句子。
它们出现的时候,不会很有情节或逻辑,也总是一些单一的画面。
记得有一年在名古屋的火车站台上,一列火车在慢慢开过。在两节车厢的中间,正对着我站着的,有一个长得很清秀好看的男生。他和我对视的一刻,我发现他的目光穿过我,投向我身后的虚空。那个时候,我突然意识到这个长着一双梁朝伟一般深情的大眼睛的男生拄着一根细细的盲杖。我无法忘记那一刻的四目相对,因为其实并没有所谓的四目相对,那一刻的对视是一种幻象。
那个“不存在” 的对视一直留在我的脑海里。我擅长记住和描绘这样的定格。它们是你在与那个场景相遇时的第一反应与感受,和思索、判断、经验都没有关系。尤其是那些句子,不是经过推敲的表达,而是和那些画面一样,在那一瞬间,就已经完全生成了。所以我想,文字对我来说也是一种画面吧。
这本集子里的文字是在日常生活中陆续写的。它们的源头,都是一个个瞬间里的触动和成像,所以会觉得这些文字还是有些生,并不熟练,但在画画之余,也总想要把一些感想记录下来。
集子的名字是《只生欢喜不生愁》,这句话出自清代的《养真集》。
只生欢喜不生愁,听起来像是一个很难抵达的状态。在这个世上,欢喜与愁苦总是参半,日子里好坏相依是最恒常的道理。但其实我们不会记得每一件事情,有时候人的回忆就像一个剪辑系统,那些留下来的,往往是我们愿意记得的,那些滋味,那些完成我们记忆拼图的碎片,其实是我们自己的选择。
我也一直在想,什么是一件好的艺术作品,我们该如何去选择和判断。后来得出了一个很简单的结论,一件作品能激发出我们的天真,便是它的成功所在。比如一个人看到一张画儿,他可能是一位高冷人士,或者在职场和生活的历练中已经滴水不漏,建立了万水千山的城府,但那张画儿让他想起来儿时的某个时刻,或者某个温柔的瞬间,如果有人在旁细细洞察,会看到那一刻他脸上的神情、说话的声音都变得不一样。
这样的记忆令他柔软,这柔软来自心里某种最原初的本能和需求,和漫漫人生中附着在他身上的铠甲与行头没有关系。
所以张岱会说“人无癖不可与交”,因为人在面对自己心之所好的时候,会天然地欢喜,他的内心是柔软的,也更接近真实。所以我觉得,人活着就要尽情投入,不辞亲为,百般的滋味难免都要尝过,但在处理它们的时候,也要有所选择。问问自己的心,留下些什么最好。
我想“只生欢喜不生愁” 的意思,不是世界上没有愁,而是给自己的一种选择,比如愿意去记得人生当中那些幸福的、令你觉得甜蜜的时刻,感激那些启发和悟得。那些画面和句子,令人回到天真,无忧也无惧。
你知道的,我们又要
小林老师在书里说,“只生欢喜不生愁”,是我们尽情投入地活着,也不辞亲为尝遍百般滋味,也愿意选择记取那些令我们欢喜的记忆与滋味。
你一定也是这样,什么都有的生活里,也喜悦,也忧愁,但时间淘洗后,也一定为你留下了值得回味、也让你欢喜的记忆。请你分享给我们,可以是一段话,一幅画,一件东西,也可以是一张照片,关于生命里那些让你觉得甜蜜喜悦的瞬间、风景与人事。我们将从中选出三位小伙伴,各送出一套有林曦老师签名的书。
公布中奖名单
? 另外,对这本书有兴趣的朋友也
内容为 Lstudio 原创,皆为过心爱惜之物
合作转载等事宜,可以联系我们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5年儿童新书排行榜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