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思维导图求解

高中地理求解_百度知道
高中地理求解
高中地理求解第三问,为什么会有利于油橄榄产品深加工?
我有更好的答案
加工是指对半成品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即是指已经形成的商品在原有基础上进行的再次制造,使其更具价值的目的。就是一个产品已经做好了,然后再对其进行加工。如:白酒瓶已经生产好了,然后还要对酒瓶进行磨砂,那么磨砂就属于深加工过程,也许它们的包装和加工不是在当地完成的,而是在别的地方进行了深加工以后,再次运送回来,再销售的。大概就是这样一个原因。该地区的深加工产业可能并不是太好,当铁路修通以后,就有利于产品向外输送,在其它地方进行了深加工后再次销售。就比如有些地方很受外地人喜爱的当地的特产
采纳率:83%
来自团队: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高中地理计算公式(简化版)
作业帮用户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1、极昼极夜的范围=90-太阳直射点的度数 2、两点的相对高度公式:相对高度小于(n+1)*等高距,大于等于(n+1)*等高距.其中n为等高线的条数.3、地方时:(1)根据太阳照射情况形成的时刻,如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位于昼半球中央)为12点.(地球自转会造成照射情况的变化,地方时就变化) 要求:能在任意形式的日照图上读出特殊地方时(如12点、0点或24点、6点、18点)的分布.(2)图上计算:经度每相差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或1度/4分钟、经度1分/4秒钟),东早(加)西晚(减) 注意:过日界线时日期还要再加(向西)减(向东)一天 (3)公式计算:(甲经度-乙经度)*1小时/15度=甲地方时-乙地方时 注意:东经度写成正数,西经度写成负数.正负经度已经考虑了日界线两侧的日期差异.4、时区:(1)为了各地交往的方便,将全球经度划分为24个时区,各时区以其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时区的共用区时.(2)某经度所在的时区计算:经度/15度=商.余数.如果余数小于7.5,所在时区=商数 如果余数大于7.5,所在时区=商数+1 5、区时 (1)时区每差1个区,区时相差1小时,东早(多)西晚(少) 注意:过日界线日期要先加减一天 (2)公式计算:甲时区-乙时区=甲区时-乙区时 注意:东时区写成正数,西时区写成负数.正负数已经考虑了日界线两侧的日期差别.6、正午太阳高度:(1)正午太阳高度是指一天中的最大太阳高度,即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2)图上推导(略) (3)计算公式(与直射点相比):90度-某地H=直射点纬度与某地纬度的角度差的绝对值 技巧:可以将北纬写成正数,而将南纬写成负数.(4)计算公式(与任意纬度相比) 甲H-乙H=(甲纬度-乙纬度)的绝对值 注意:北纬度写成正数,南纬度写成负数 7、比例尺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注意:比例尺本身没有单位,但计算时要注意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要先换算统一.比例尺大小实际上是实际距离缩小的程度,数值上表现为比值的大小.比例尺的缩小或放大是距离的缩放、并非面积的缩放.图上距离往往需要在地图上量取.8、实际距离 (1)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 (2)在经纬网图上:经线上跨纬度1度=111千米 纬线上跨经度1度=111*cosA千米,其中A是纬度 9、人口密度 人口密度=该地常住人口(人)/该地土地面积(平方千米) 10、人口耕地密度 人口耕地密度=该地常住人口数/该地耕地面积11、人口增长率 人口自然增长率=(某时段末人口数-该时段初人口数)/该时段初人口数  12.城市人口比重 城市人口比重=城市总人口/总人口 13.太阳高度角的计算方法:两地之间的太阳高度角的差=两地之间的纬度差 14、昼长、夜长 (1)昼长=日落时刻-日出时刻 注意:前后时刻一致即可,比如都是某地地方时,比如都是北京时间 (2)昼长=(12-日出地的地方时)*2 昼长=(日落地的地方时-12)*2注意:均指该地地方时 (3)图上计算:昼长=24小时*昼弧/360度 (4)北纬某地昼长=对应南纬的夜长 (5)夜长=24-昼长15、日出、日落时刻 (1)地方时、区时计算 (2)日出时刻=(24-昼长)/2 日出时刻=12-昼长/2 (3)日落时刻=24-日出时刻 日落时刻=12+昼长/2 16某地昼长=24�与该地纬度相同但南北半球不同的纬度的昼长=与该地纬度相同但南北半球不同的纬度的夜长 17 某地夜长=24�与该地纬度相同但南北半球不同的纬度的夜长=与该地纬度相同但南北半球不同的纬度的昼长 即 纬度相同半球不同的2地的夜长+夜长=24小时 某日(R)太阳直射点的地理纬度位置=23°26′N�(R�6月22日)*(23°26′*4/365) 说明:1 此公式只能大致计算一年当中某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 2 计算结果若是正值,则为北纬;若为负值,则为南纬; 3 R为某日日期, (R-6月22日)为该日与6 月22 相差的天数, (23°26′*4/365)为太阳直射点一日内移动的纬度距离(假设其移动是匀速的)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高中地理区时计算的巧妙方法,简直太有用了!
我的图书馆
高中地理区时计算的巧妙方法,简直太有用了!
本文先介绍高中地理区时的两个常见的计算方法,后面会介绍一个巧妙的方法,附上例子,大家要认真看哦!高中地理区时的计算方法:公式法公式法是区时计算的“万能钥匙”,时时管用。利用公式法进行区时计算的步骤大致是:第一步是求时区:即已知某地的经度求该地的时区。其换算公式是:(某地经度+7.5°)÷15=该地所在的时区(结果取整数,舍去余数)。所求地为东经度则求出的是东时区;所求地为西经度则求出的为西时区。如求130°E所在的时区,用公式法求解如下:(130°+7.5°)÷15=9.2,取整数9,舍去余数2,该地所在的时区为东九区。第二步是求区时差:区时差的求法有两种情况。A.两地都在东时区或西时区,则:区时差=(大时区数-小时区数)×1小时B.两地中一地在东时区,一地在西时区,则:区时差=(东时区数+西时区数)×1小时(不过日界线)或区时差=[(12-东时区数)+(12-西时区数×1小时(过日界线);第三步是求区时:区时的计算可以分两种情况:过日界线或不经过日界线。不过日界线:A.所求地区时=已知地区时+区时差(所求时区在已知时区以东);B.所求地区时=已知地区时-区时差(所求时区在已知时区以西);过日界线:A.所求地区时=已知地区时+区时差-1天(所求时区在已知时区以东);B.所求地区时=已知地区时-区时差+1天(所求时区在已知时区以西)。第四步是如果有飞行时间(即路程时间),则要加上路程时间。由此可见,利用公式计算,不必绘制时区图,但学生要理解并掌握公式的使用情况。即根据题干的信息,确定应该用哪一个公式。当然我们还可以用一个更为简便的公式。这个公式不用管两地在哪一个时区。只需要先假设东一区、东二区……东十二区分别用代号+1、+2、……+12表示;西一区、西二区……西十二区分别用代号-1、-2、……-12表示,中时区用“0”表示。就可以根据题意求区时,其公式是:所求区时=已知区时+(未知时区代号-已知时区代号)×1小时+路程时间利用此公式计算时,需要对所求结果进行判断,因为结果可能出现负数。如果出现负数,就要再用24小时换算。高中地理区时的计算方法:直线法所谓直线法,也可叫数数法,就是先画一条直线,在这条直线上划分出24等份,标注出24个时区。在图中标注出已知地点所在的时区和未知地点所在的时区。根据每向东跨越一个时区,时间增加一小时;每向西跨越一个时区,时间减少一小时,一个一个地往前数。如已知北京(东八区)为上午10时,求东二区的区时。就可以从北京所在的东八区开始向西数时间10、9、8、7、6、5、4,一直数到东二区,正好是4时,那么东二区的区时就是上午4时。这种通过数数的方法最好避开日界线。即将中时区放在中间,而把东西十二区分开。如果计算中确实要经过日界线,在直线上可以把东西十二区直接标成十二区,以免把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数成两个时区而出现错误。对于参加高考的学生来说,这种方法虽然显得有些笨拙,但结果非常可靠。所以这种笨方法可以为同学们挣得3~4分,甚至更多。不过这种方法有时也许会很烦而且不管用,特别是涉及到地方时计算时。高中地理区时计算的巧妙方法示例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时区和区时是比较难于理解的内容,很难让学生在短时间内理解和应用。因而,如何使学生能够在短时间里快速、准确的掌握不同时区的区时计算,成为该节的重点和难点之处。本人根据教学中的教学经验和学生对该节内容的理解程度认为,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理解以下几个问题:1、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着,一般来说,东边的地点比西边的地点先看到日出,也就是说东边的地点要比西边的地点的时刻早。2、地球作为一个近似的球体(360度)每24小时自转一周。即1小时转过经度15度,那么每隔15度就划1个时区。国际上规定,以本初子午线为基准,从西经7.5度到东经7.5度,划为中时区或叫零时区。在中时区以东,依次划分为东一区至东十二区;以西依次划分为西一区至西十二区。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各跨经度7.5度,合为一个时区。3、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叫做该时区的“标准经线”,标准经线上的时间便是整个时区的“区时”。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整一个小时。相差几个时区就相差几个小时。4、分清一天24小时的时间表示方法:凌晨、上午用0:00~12:00点表示,下午、晚上用13:00~24:00点表示。5、区时计算用东”加”西”减”法。当学生理解以上几个问题后,不同时区的区时计算就可以参照以下方法进行:(一)知道“西”求“东”,用西的时间“加”上东和西相隔的时区即可,但有两种情况:1.如果两数之和在0:00~24:00之间,那么该数即为所求地的时间,并且日期不变。例如:已知:A:东四区为 3月24日,下午15:00点;求:B:东九区的区时。(3月24日晚上20:00点)解:A和B两地相隔5个时区,即两地相差5个小时,并且B地在A地的东边,故B地的时间为:A地的时间(15:00)“+”相隔时区(5),即15:00+5=20:00点。由于两数相加之和(20:00)在(0:00~24:00)间,故B地的日期不变,同样为3月24日。2.如果两数之和大于24:00,那么所求地的日期首先增加一天,时间为:两数之和减去24的差。例如:已知:A:西九区为3月24日,上午9:00点;求:B:东八区的区时。(3月25日凌晨2:00点)解:A和B两地相隔17个时区,即两地相差17个小时,并且B地在A地的东边,故B地的时间为:A地的时间(9:00)“+”相隔时区(17),即9:00+17=26:00点。由于两数相加之和(26:00)大于(24:00),故B地的日期首先增加一天,即为3月25日;时间为:26:00-24:00=2:00,即凌晨2:00。(二)知道“东”求“西”,用东的时间“减”去东和西相隔的时区即可,同样有两种情况:1.如果两数之差在0:00~24:00之间,那么该数即为所求地的时间,并且日期不变。例如:已知:A:东三区为3月5日,晚上19:00点;求:B:西四区的区时。(3月5日上午12:00点)解:A和B两地相隔7个时区,即两地相差7个小时,并且B地在A地的西边,故B地的时间为:A地的时间(19:00)“-”相隔时区(5),即19:00-7=12:00点。由于两数之差(12:00)在(0:00~24:00)间,故B地的日期不变,同样为3月5日。3.如果两数之差为一个负数,那么所求地的日期首先减少一天,时间应为:两数之差加24的和。例如:已知:A:东八区为3月5日,下午13:00点;求:B:西十区的区时。(3月4日晚上19:00点)解:A和B两地相隔18个时区,即两地相差18个小时,并且B地在A地的西边,故B地的时间为:A地的时间(13:00)“-”相邻时区(18),即13:00-18=-5:00点,由于两数之差(-5:00)为一个负数,故B地的日期首先减少一天,即为3月4日;时间为:-5:00+24:00=19:00,即晚上19:00。以上例子可以看出,所求区时稍有难度的是:两数之和大于24:00和两数之差为一个负数的情况,但在教学中只要举例让学生多练习,学生便能在短时间内掌握应用。 觉得本文有用,转发给你的小伙伴也看看(新用户长按二维码关注)↓↓↓点击下一篇更精彩,'我学习不好但我长得帅啊!'这样的情书你会拒绝吗?
馆藏&52889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粉丝量:90
大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仅供大家参考学习,版权归原作者。若有侵权,敬请留言告知,本人会及时删除侵权文档,谢谢!
 下载此文档
高中地理计算题专题复习【PPT】
下载积分:2000
内容提示:高中地理计算题专题复习【PPT】
文档格式:PPT|
浏览次数:61|
上传日期: 10:53:57|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200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高中地理计算题专题复习【PPT】
关注微信公众号您好,欢迎来到北京新东方学校!报名咨询热线:010-;官方微信咨询:VBJXDF
& 您的位置:
>> 备考指导
高中地理计算公式大全
时间:  作者:  来源:新东方
  1,极昼极夜的范围=90-太阳直射点的度数
  2,两点的相对高度公式:相对高度小于(n+1)*等高距,大于等于(n+1)*等高距.
  其中n为等高线的条数.
  3,地方时:
  (1)根据太阳照射情况形成的时刻,如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位于昼半球中央)为12点.(地球自转会造成照射情况的变化,地方时就变化)
  要求:能在任意形式的日照图上读出特殊地方时(如12点,0点或24点,6点,18点)的分布.
  (2)图上计算:
  经度每相差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或1度/4分钟,经度1分/4秒钟),东早(加)西晚(减)
  注意:过日界线时日期还要再加(向西)减(向东)一天
  (3)公式计算:
  (甲经度-乙经度)*1小时/15度=甲地方时-乙地方时
  注意:东经度写成正数,西经度写成负数.正负经度已经考虑了日界线两侧的日期差异.
  4,时区:
  (1)为了各地交往的方便,将全球经度划分为24个时区,各时区以其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时区的共用区时.
  (2)某经度所在的时区计算:
  经度/15度=商.....余数.
  如果余数小于7.5,所在时区=商数
  如果余数大于7.5,所在时区=商数+1
  5,区时
  (1)时区每差1个区,区时相差1小时,东早(多)西晚(少)
  注意:过日界线日期要先加减一天
  (2)公式计算:
  甲时区-乙时区=甲区时-乙区时
  注意:东时区写成正数,西时区写成负数.正负数已经考虑了日界线两侧的日期差别.
  6,正午太阳高度:
  (1)正午太阳高度是指一天中的最大太阳高度,即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
  (2)图上推导(略)
  (3)计算公式(与直射点相比):
  90度-某地H=直射点纬度与某地纬度的角度差的绝对值
  技巧:可以将北纬写成正数,而将南纬写成负数.
  (4)计算公式(与任意纬度相比)
  甲H-乙H=(甲纬度-乙纬度)的绝对值
  注意:北纬度写成正数,南纬度写成负数
  7,比例尺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注意:比例尺本身没有单位,但计算时要注意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要先换算统一.
  比例尺大小实际上是实际距离缩小的程度,数值上表现为比值的大小.
  比例尺的缩小或放大是距离的缩放,并非面积的缩放.
  图上距离往往需要在地图上量取.
  8,实际距离
  (1)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
  (2)在经纬网图上:
  经线上跨纬度1度=111千米
  纬线上跨经度1度=111*cosA千米,其中A是纬度
  9,人口密度
  人口密度=该地常住人口(人)/该地土地面积(平方千米)
  10,人口耕地密度
  人口耕地密度=该地常住人口数/该地耕地面积
  11,人口增长率
  人口自然增长率=(某时段末人口数-该时段初人口数)/该时段初人口数
  12.城市人口比重
  城市人口比重=城市总人口/总人口
  13.太阳高度角的计算方法:
  两地之间的太阳高度角的差=两地之间的纬度差
  14青云花园(38°N)是一所集欧美建筑精华的住宅小区,设施齐全,豪华典雅.小区由西区,东区及环绕区组成.西区分布有住宅楼8栋,每栋楼有20层,约80米高,楼距约60米;东区为一大型花园,设有游泳池及一些娱乐设施;环绕带分布有车道,绿化带等公共设施.当地人们购买踊跃.然而一年以后,一些住户要求开发商赔偿损失,并由于协商不好,将其告上法庭.纠纷产生的原因是由于这些用户冬季室内接受不到阳光的照射.开发商百般狡辩,但住户们拿出了强有力的证据,终于打赢了这场官司,拿到了应有的赔偿.
  (1)根据所学的知识及上述材料,你能说一说住户们拿出了什么强有力的证据吗
  (2)针对上述情况,如果从考虑让住宅获得充足的太阳光照的角度,你认为住宅楼群应怎样布局为好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使得地面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在一年中发生着有规律的变化.在一年中,夏至时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冬至时最小.只要在冬至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的时候,阳光能够照射到室内,那么在其余的时间里,房间内都会得到太阳光的照射.
  当正午太阳高度角为α,A楼高为M,楼距为N时,B楼能得到充足的光照
  对于青云小区(38°N)来说,正午太阳高度值最小时(冬至日)应为:
  α=90°—纬差
  =90°—(38°+23°26′)
  =28°34′
  那么,它的楼距应为:
  N=M·cot28°34′
  =80×1.837
  =146.96(米)而青云小区的楼距实为60米,显然是由于青云花园的楼距太近(或者说楼层太高)造成了低层住宅的光照不好——这就是住户们打赢这场官司的有力证据.
  如果小区的规划区面积足够大,可以考虑降低楼层(多盖几幢),拉大楼距的办法;如果小区的规划区面积不允许,则可以采用错落有致的办法来布局.同时,也可以考虑把住宅楼的走向定为与子午线成30°~60°夹角的走向.
  15,昼长,夜长
  (1)昼长=日落时刻-日出时刻
  注意:前后时刻一致即可,比如都是某地地方时,比如都是北京时间
  (2)昼长=(12-日出地的地方时)*2
  昼长=(日落地的地方时-12)*2注意:均指该地地方时
  (3)图上计算:
  昼长=24小时*昼弧/360度
  (4)北纬某地昼长=对应南纬的夜长
  (5)夜长=24-昼长
  16,日出,日落时刻
  (1)地方时,区时计算
  (2)日出时刻=(24-昼长)/2
  日出时刻=12-昼长/2
  (3)日落时刻=24-日出时刻
  日落时刻=12+昼长/2
  17.人口计算公式,与上面第11点呼吸版主有所不同.
  什么是人口出生率
  人口出生率是指某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指一年)出生人数与平均人口之比.
  计算公式:出生率=(年内出生人数/年平均人口数)×1000‰
  什么是死亡率 指一定时期内人口死亡人数与同期平均人口数之比.
  什么是人口自然增长率
  是指一年内人口自然增长数与年平均总人数之比,通常用千分率表示.用于说明人口自然增长的水平和速度的综合性指标.
  计算公式:(人口自然增长率=年自然增长人数/该年年平均人口数)×1000‰
  什么是总和生育率
  是指一定时期育龄妇女各年龄组生育率之和,以千分数表示.反映育龄妇女在15至49周岁总的生育水平,也可看成为如果一批妇女按照目前各年龄的生育水平度过整个生育期,则一生可能生育的孩子数.
  18.外流区的降水量,径流量,蒸发量
  降水量=径流量+蒸发量
  19.正午太阳高度
  某地正午太阳高度=90-|当地纬度-太阳直射点纬度|
  20 某地昼长=24—与该地纬度相同但南北半球不同的纬度的昼长=与该地纬度相同但南北半球不同的纬度的夜长 21 某地夜长=24—与该地纬度相同但南北半球不同的纬度的夜长=与该地纬度相同但南北半球不同的纬度的昼长
  即 纬度相同半球不同的2地的夜长+夜长=24小时
  22 某日(R)太阳直射点的地理纬度位置=23°26′N—(R—6月22日)*(23°26′*4/365)
  说明:1 此公式只能大致计算一年当中某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
  2 计算结果若是正值,则为北纬;若为负值,则为南纬;
  3 R为某日日期, (R-6月22日)为该日与6 月22 相差的天数, (23°26′*4/365)为太阳直射点一日内移动的纬度距离(假设其移动是匀速的)
  4 此公式用于锻炼观察力 思维力 计算能力,没经过验证.
  23.人口总负担系数
  什么是人口总负担系数
  指被抚养人口与15—64岁人口的比例.
  什么是被抚养人口
  指0—14岁和65岁以上的人口.
  24.性别比
  什么是性别比
  性别比是人口中男性人数与女性人数之比.通常用每100个女性人口相应有多少男性人口.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我国人口性别比是多少 106.74.
  25.耕作制度,复种指数与垦殖指数
  耕作制度是指农作物的栽培方式(熟制,布局等)及与之相配套的农技措施的总称.复种指数是一农业地区一年内作物播种面积与耕地面积之比.而垦殖指数则是一国或地区已开垦种植的耕地面积与其土地总面积的比例,三者在一定程度上分别反映出某地农业生产力水平,耕地重复利用和开发的程度.
  26.人口算术密度,人口生理密度
  人口算术密度是一个国家的总人口与总面积之比,人口生理密度是一个国家的总人口与可耕地面积之比.
  27.耕地比重=人口算术密度/人口生理密度
  (实习编辑:彭莉君)
版权及免责声明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北京新东方学校”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北京市海淀区私立新东方学校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北京新东方学校”。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北京新东方学校”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需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北京新东方学校”,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③ 如有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速来电与北京新东方网联系,电话:010-。
高考数学寒假班,抢位报名中!
国际: 国内:
高考:    高二:    高一:    单项:  营地:特色: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中地理必修三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