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风书店为什么关闭天山吹西北季风

高二地理_百度知道
B.从盛行风考虑,黄土高原地区的窟洞应该避开的坡向是()A12.人类活动存在明显的时间差异和地域差异,下列对应关系正确的是()A.渤海湾-夏季晒盐
B.华北平原-夏季收割小麦C.新疆-夏季摘棉花
B,夏季多雨,不利晒盐B.华北平原-夏季收割小麦——华北平原种植的是冬小麦,下列对应关系正确的是(B.华北平原-夏季收割小麦)A.渤海湾-夏季晒盐——渤海湾为温带季风气候.西南
D.东北黄土高原地区冬季盛行寒冷的西北季风13.人类活动存在明显的时间差异和地域差异.从盛行风考虑,黄土高原地区的窟洞应该避开的坡向是(C.西北)A12.南海渔民-伏季捕鱼——伏季正值繁殖时期.新疆-夏季摘棉花—— 新疆秋季摘棉花
D,秋季种植,第二年夏季收割C
采纳率:94%
来自团队:
不利晒盐B,希望你能采纳12.从盛行风考虑.渤海湾-夏季晒盐——渤海湾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多雨.华北平原-夏季收割小麦)A.人类活动存在明显的时间差异和地域差异,下列对应关系正确的是(B.西南
D.东北黄土高原地区冬季盛行寒冷的西北季风,西北风是从西北的天山山脉吹来的。13.东南
B,黄土高原地区的窟洞应该避开的坡向是(C)A楼主你好.华北平原-夏季收割小麦——华北平原种植的是冬小麦,秋季种植
说明:黄土高原盛行西北风和 .东南 风,但东南风影响较小,西北风影响较大,所以要避开的是西北向;华北平原 收割小麦是在春季,新疆摘棉花是在春季,南海渔民捕鱼是在冬季。
12、C13、A
其他1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高二地理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下列属于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内、外流区域分界线的山脉是( )A.大
练习题及答案
下列属于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内、外流区域分界线的山脉是(  )A.大兴安岭和太行山B.祁连山和横断山脉C.秦岭和昆仑山D.阴山和贺兰山
所属题型:单选题
试题难度系数:中档
答案(找答案上)
内、外流区域分界线的山脉基本与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相一致,即为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故选:D.
马上分享给同学
初中二年级地理试题“下列属于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内、外流区域分界线的山脉是( )A.大”旨在考查同学们对
中国的气候,季风、
中国的河流,湖泊、
……等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关于地理的核心考点解析如下:
此练习题为精华试题,现在没时间做?,以后再看。
根据试题考点,只列出了部分最相关的知识点,更多知识点请访问。
考点名称:
我国的气候:受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影响,我国大多数地区一年内的盛行风向随季节有显著变化,形成了典型的季风气候。冬季风寒冷干燥,是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的主要原因之一;夏季风温暖潮湿,形成了我国的雨季。除青藏高原外,习惯上以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为界,把我国划分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我国的气候类型,主要包括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以及高原山地气候。 我国气温分布特点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冬季,我国南北气温差异很大。1月℃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冬季最冷的地方为黑龙江的漠河镇。夏季,除了青藏高原等地区外,大多数地方普遍高温。夏季最热的地方为新疆吐鲁番。我国由北向南划分为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另外还有高原气候区。划分温度带的主要指标是活动积温。 我国温度分布特点:我国气温分布特点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冬季,我国南北气温差异很大。1月℃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冬季最冷的地方为黑龙江的漠河镇。夏季,除了青藏高原等地区外,大多数地方普遍高温。夏季最热的地方为新疆吐鲁番。我国由北向南划分为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另外还有高原气候区。划分温度带的主要指标是活动积温。我国干湿地区划分与分布特点:
我国气候特点与评价:
冬夏气温分布特点对比:
温度带划分对比:我国根据≥10℃积温自北向南划分五个温度带,即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同时另有一个独特的青藏高原气候区。
温度带划分及其分布:我国根据≥10℃积温自北向南划分五个温度带,即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同时另有一个独特的青藏高原气候区。
降水分布与时间对比:
我国降水界限的划分:1.800mm年等降水量线,它大致经青藏高原东南边缘,然后折向东,沿秦岭——淮河一线,此线以东、以南地区年降水量大于800mm,为温润区。是我国主要的水田作业区,农业以水稻生产为主;此线以北为半湿润区,以旱作农业为主;2.400mm年降水量线,此线大致沿大兴安岭—长城一线到兰州,向西南,经青藏高原到冈底斯山一线。此线是我国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的大致分界线,也是我国农耕区与畜牧业区的分界线;3.200mm年等降水量线:大致经内蒙古中部——贺兰山——祁连山经青藏高原一线。此线大致是我国半干旱区和干旱区的分界线。年降水量200mm以下的地区,多为荒漠地区,除有灌溉水源的绿洲以外,自然环境恶劣,人烟稀少,十分荒凉。我国雨带的推移规律及影响:1.锋面雨带的形成:当夏季风的暖湿气流登陆北上时,与从北方南下的冬季风的冷干气流相遇,较轻的暖湿气流被抬升到冷空气之上。暖湿气流在上升过程中,气温不断降低,冷凝致雨,形成锋面雨,从而在我国东部地区冷暖气流交汇的地带出现一条降水较多的锋面雨带。2.锋面雨带的移动:五月,雨带徘徊在南岭一带;六月,雨带移到长江流域以后,在江淮之间摆动一个月左右(梅雨);七月上旬,雨带开始向北向西推移,七、八月份到达华北、东北等地。(六、七、八月西南、两广地区还受西南季风影响) 中国干湿情况分布图:我国气候分布图:我国季风走向示意图:我国主要气象灾害、分布及防治方法:
考点名称:
河流水文特征分析:1.水位(决定于河流补给类型,以雨水补给的河流,水位变化由降水特点决定,冰川融水补给的河流,水位变化由气温特点决定);2.流量(以雨水补给的河流,看降水量的多少;流域面积大,一般流量大);3.含沙量(决定于流域内地面植被状况);4.结冰期有无或长短(最冷月月均温);5.水能蕴藏量(由流域内的地形、气候特征决定)我国河流主要特点:
内外流河及其水文特征(延伸内流湖):
不同地区外流河的水文特征和成因:
内流河水文特征和成因:
两大湖泊分布区概况:我国湖泊众多,分布范围广而不均匀,以青藏高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分布最为集中。长江中下游平原湖区,全部为外流湖、淡水湖。鄱阳湖(赣)、洞庭湖(湘)、太湖(苏)、洪泽湖(苏)、巢湖(皖)为我国五大淡水湖泊,其中鄱阳湖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淡水湖。 青藏高原湖区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湖区,也是我国湖泊分布最为集中的区域。绝大多数属内流湖,为咸水湖和半咸水湖。其中青海湖(青)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湖泊(属咸水湖),纳木错(藏)为海拔最高的大湖。察尔汗盐湖(青海柴达木盆地)是我国最大的盐湖。除天然湖泊外,我国还有许多人工湖泊──水库。天然湖泊与水库具有调节气候、调蓄水量、灌溉、航运、养殖、发电、提取化工原料和旅游等多种功能。我国不少湖区风景秀丽,如西湖、太湖、洱海、天池等,都是著名的旅游胜地。 京杭大运河的相关信息:
我国湿地的主要类型:包括沼泽湿地、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河口湿地、海岸滩涂、浅海水域、水库、池塘、稻田等自然湿地和人工湿地。我国湿地面积,占世界湿地的10%,位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青海湖的鸟岛、湖南省的洞庭湖、江苏盐城国家级珍禽保护区和香港米浦等7处湿地已被列为“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湿地的直接利用功能有:1.提供水资源及丰富的动植物产品;2.提供矿物资源及能源和水运条件。湿地的间接利用功能有:1.调蓄水量、调节气候;2.沉积营养物质和净化污水;3.与地下水交流和防止海水入侵;4.独特的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5.具有景观和旅游价值;6.具有教育和科研价值。 我国内流区、外流区的分布:中国河流分布图:龙滩水电站:位于红水河上游的龙滩水电站是我国装机规模仅次于长江三峡的第二大水电工程。1.西电东送的龙头:它的建设对于促进全国电力联网,实现能源的优化配置,满足广东和广西电力增长的需要,优化华南地区电力结构具有重要的作用。2.防洪效益:对减轻西江和珠江三角洲的洪水灾害具有明显的效益。3.航运效益:红水河自此将成为沟通黔、桂、粤三省区通江达海的黄金水道,为黔、桂两省区煤炭及其他矿产资源外运开辟了便捷的新通道。4.促进西部大开发:将带动当地建材、冶金、机械、农牧业和第三产业的极大发展。广西地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战略前沿和“泛珠三角”经济圈的结合部,是粤港澳资本、技术、产业西进和参与西部大开发的热点地区。龙滩水电站将为广西境内的区域合作提供有竞争力的电价,优化投资环境,有利于这一地区自然资源的开发和促进工业现代化、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拉动力。
相关练习题推荐
与“下列属于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内、外流区域分界线的山脉是( )A.大”相关的知识点试题(更多试题练习--)
微信沪江中考
CopyRight & 沪江网2018季风由于和在一年之中增热和冷却程度不同,在大陆和海洋之间大范围的、风向随季节有规律改变的风,称为季风。形成季风最根本的原因,是由于表面海陆性质不同所引起的。由海陆分布、大气环流、大地形等因素造成的,以一年为周期的大范围的冬夏季节盛行风向相反的现象。季风,在古代有各种不同的名称,如,,落梅风。在沿海地区又叫舶风,所谓舶风即夏季从东南洋面吹至我国的东南季风。由于古代海船航行主要依靠风力,冬季的偏北季风不利于从南方来的驶向大陆,只有夏季的偏南季风才能使它们到达中国海岸。因此,偏南的夏季风又被称作舶风。当东南季风到达我国长江中下游时候,这里具有地区气候特色的梅雨天气便告结束,开始了夏季的伏旱。《船舶风》诗中有,“三时已断黄,万里初来船舶风”之句。在诗引中他解释说:“吴中(今的南部)梅雨既过,飒然清风弥间;岁岁如此,湖人谓之船舶风。是时海舶初回,此风自海上与舶俱至云尔。”诗中的“黄梅雨”又叫梅雨,是阳历六月至七月初长江中下游的连绵阴雨。“三时”指的是夏至后半月,即七月上旬。苏东坡诗中提到的七月上旬梅雨结束,而东南季风到来的气候情况,和现在的气候差不多。 季风现代人们对季风的认识有了进步,至少有三点是公认的,即:(1)季风是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向随季节改变的现象,这里强调“大范围”是因为小范围风向受地形影响很大;(2)随着风向变换,控制气团的性质也产生转变,例如,风来时感到空气寒冷干燥,风来时空气温暖潮湿;(3)随着盛行的变换,将带来明显的天气气候变化。
季风是大范围盛行的、风向有明显季节变化的风系。随着风向的季节变化,天气和气候也发生明显的季节变化。“季风”一词来源于“mawsim”,意为季节。中国古称信风,意为这种风的方向总是随着季节而改变。E·哈雷认为季风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不同和太阳辐射的季节变化而产生的以一年为周期的大型海陆直接环流。冬季,大陆比海洋冷,大陆上为冷高压,近地面空气自大陆吹向海洋;夏季,大陆比海洋暖,大陆上为热低压,近地面空气自海洋吹向大陆。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有了比较多的高空气象后,有人指出行星风系的季节位移也是形成季风的一个主要原因。此外,并不是所有具有海陆差异的地区都有季风,还有其他一些因子在季风形成中起作用。例如,大地形(如)的热力和动力积重难返及南半球越赤道而来的,对夏季风的活动均有很大影响。季风形成的原因,主要是海陆间热力环流的季节变化。夏季大陆增热比海洋剧烈,随高度变化慢于海洋上空,所以到一定高度,就产生从大陆指向海洋的水平气压,空气由大陆指向海洋,海洋上形成,大陆形成低压,空气从海洋海向大陆,形成了与高空方向相反气流,构成了夏季的季风。在我国为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夏季风特别温暖而湿润。 季风冬季大陆迅速冷却,海洋上温度比陆地要高些,因此大陆为高压,海洋上为,低层气流由大陆流向海洋,高层气流由海洋流向大陆,形成冬季的季风环流。在我国为西北季风,变为东北季风。冬季风十分干冷。不过,海陆影响的程度,与纬度和季节都有关系。冬季中、高海陆影响大,陆地的冷高压中心位置在较高的纬度上,海洋上为低压。夏季低纬度海陆影响大,陆地上的热低压中心位置偏南,海洋上的高压的位置向北移动。当然,行星风带的季节移动,也可以使季风加强或削弱,但不是基本。至于季风现象是否明显,则与大陆面积大小、形状和所在纬度位置有关系。大陆面积大,由于海陆间热力差异形成的季节性高、低压就强,气压梯度季节变化也就大,季风也就越明显。大陆面积远远小于欧亚大陆,冬季的冷高压和夏季的热低压都不明显,所以季风也不明显。大陆形状呈卧长方形,从西欧进入大陆的温暖气流很难达到大陆东部,所以大陆东部季风明显。北美大陆呈竖,从西岸进入大陆的气流可以到达东部,所以大陆东部也无明显季风。大陆纬度低,无论从海陆热力差异,还是行星风带的季风移动,都有利于季风形成,的纬度位置达到较低纬度,北美大陆则主要分布在纬度30°以北,所以欧亚大陆季风比北美大陆明显。
世界上季风明显的地区主要有南亚、东亚、非洲中部、北美东南部、南美东部以及北部,其中以季风和季风最著名。有季风的地区都可出现和旱季等季风气候。夏季时,吹向大陆的风将湿润的海洋空气输进内陆,往往在那里被迫上升成云致雨,形成雨季;冬季时,风自大陆吹向海洋,空气干燥,伴以下沉,天气晴好,形成旱季。地区是上最著名的,其季风特征主要表现为存在两支主要的季风环流,即冬季盛行东北季风和夏季盛行西南季风,并且它们的转换具有暴发性的突变过程,中间的过渡期很短。一般来说,11月至翌年3月为冬季风时期,6~9月为夏季风时期,4~5月和10月为夏、冬季风转换的过渡时期。但不同地区的季节有所不同,因而季风的划分也不完全一致。季风活动范围很广,它影响着地球上1/4的面积和1/2人口的生活。西太平洋、南亚、东亚、非洲和澳大利亚北部,都是季风活动明显的地区,尤以印度季风和东亚季风最为显著。中的沿岸也有小范围季风区,而欧洲和北美洲则没有明显的季风区,只出现一些季风的和季风现象。 季风1 冬季风冬季,大陆气温比邻近的海洋气温低,大陆上出现冷高压,海洋上出现相应的低压,气流大范围从大陆吹向海洋,形成冬季季风。冬季季风在盛行北风或东北风,尤其是亚洲东部沿岸,北向季风从中纬度一直延伸到地区,这种季风起源于西伯利亚冷高压,它在向南爆发的过程中,其东亚及南亚产生很强的北风和东北风。非洲和孟加拉湾地区也有明显的东北风吹到近赤道地区。东太平洋和南美洲虽有冬季风出现,但不如亚洲地区显著。2 夏季风夏季风夏季,海洋温度相对较低,大陆温度较高,海洋出现高压或原高压加强,大陆出现热低压;这时北半球盛行西南和东南季风,尤以印度洋和南亚地区最显著。西南季风大部分源自南印度洋,在东海岸跨过赤道到达南亚和东亚地区,甚至到达我国华中地区和;另一部分东南风主要源自西北太平洋,以南或东南风的形式影响我国东部沿海。夏季风一般经历爆发、活跃、中断和撤退4个阶段。东亚的季风爆发最早,从5月上旬开始,自东南向西北推进,到7月下旬趋于稳定,通常在9月中旬开始回撤,路径与推进时相反,在偏北气流的反击下,自西北向东南节节败退。影响我国的夏季风起源于三支:一是印度夏季风,当印度季风北移时,西南季风可深入到我国大陆;二是流过东南亚和南海的跨赤道气流,这是一种低空的西南气流;三是来自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侧的东南季风,有时会转为南或西南气流。季风每年5月上旬开始出现在南海北部,中间经过3次突然北推和4个静止阶段,5月底至6月5—10日到达华南北部,6月底至7月初抵达长江流域,7月上旬中至20日,推进至流域,7月底至8月10日前,北上至终界线—华北一带。我国冬季风比夏季风强烈,尤其是在东部沿海,常有8级以上的北到西北风伴随寒潮南下;南海以东北风为主,大风次数比北部少。季风地区享有得天独厚的气候,那里的降水多半来自夏季风盛行时期。我国古代利用季风实施航海活动,取得过辉煌的成就。下西洋,除了第一次夏季启航秋季返回外,其余六次都是在冬半年的东北季风期间出发,在西南季风期间归航。这充分说明了古人对风活动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
季风气候/季风
1 综述季风季风气候受季风支配地区的气候。最主要特征是一年中随同季风的旋转,降水发生明显的季节变化,东亚.南亚.东南亚为两个典型的季风区,但两者因纬度地理位置等的差异,季风气候亦各有特征。是属于亚洲季风,支配大陆与海洋冬夏之间,气压高低形势不同,风向相反,风性各异,天气差别很大。每年约自四至八月受海洋气流控制,盛行东南、西南风,是夏季风;自九、十月至翌年二、三月受大陆气流控制,盛行北、西北.东北风,是冬季风。由于季风强弱与进退时间每年不一,故季风气候易于发生旱涝,如去年的干旱少雨、今年的洪涝多雨。季风气候是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混合型。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高温潮湿多雨,气候具有海洋性。冬季受来自大陆的干冷气流的影响,气候寒冷,干燥少雨,气候具有大陆性。 季风在季风气候条件下,夏季暖热,冬季寒冷。因此,气温年较差比海洋气候大。一般来说,最冷月出现在1月,表现出大陆性气候特点;最热月出现在7~8月,秋季气温高于春季气温,又表现出海洋性气候特点。例如,的年较差24.6℃,最冷月1月平均温度4.7℃,最热月为7~8月。从月平均值来看,7月平均为29.3℃,8月平均28.7℃,7月只比8月高0.6℃,实际上在年的30年中,有1/3的年份是8月温度高于7月,况且从平均最高温度看,则以8月最热,为31.2℃。再以南京为例,年较差为26.0℃,1月最冷,平均2.0℃,最热也在7~8月,7月平均28.0℃,8月平均27.8℃,从年30年间,有14年是8月平均温度高于7月,平均最高温度也是8月最热,为30.5℃。在季风气候条件下,夏季潮湿多雨,冬季干燥少雨。例如,长沙年降水量1390毫米,3~8月就占71%;南京年降水量1031毫米,4~9月占74%;在季风气候条件下,降水量的多少,雨季的早晚,完全决定于季风进退的早晚和强弱。的雨季就比南京早一个月,到华北,雨季只6~8月,甚至只有7~8月是雨季。雨季的长短与夏季风控制有关系。在季风气候条件下,雨量极不稳定,逐年变化很大。在长沙,多雨年比少雨年的雨量多两倍,南京则多三倍,北京更超过五倍。所以,在季风气候条件下,水旱灾害频繁,是对人们生产和生活极不利的一面。季风气候的高温与多雨时期基本一致,雨热同期,对发展十分有利。因为在作物生长旺盛,最需要水分的时候能有充足的雨水供应。气温年较差大,冬季气温低,可对病虫害的减少起一定作用.但是由于降水量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常常造成水旱灾害,因此又常常造成农业减产.2 类型1)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出现在北纬35°~55°左右的东岸,包括中国东部-一线以北地域、、日本的北部以及远东地区的南部。位于欧亚大陆的温带东部,具体在华北地区、东北地区、日本本州东北地区、北海道岛、朝鲜半岛大部及俄罗斯的地区。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的阔叶树种类较欧洲丰富,有蒙古栎、辽东栎以及槭属、椴属、桦属等杂木;欧洲西部往往形成单一树种组成的纯林,如山毛榉林、栎林等;北美洲的阔叶林景观(包括五大湖以南,直到阿巴拉契亚山脉、密西西比河流域和大西洋沿岸低地)则以美洲山毛榉和糖槭为主。整个温带湿润阔叶林带主要发育有色棕壤和灰棕壤,半湿润的森林草原带发育的是褐土和黑土。特点: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温带季风气候;冬季气温低于0度,夏季雨水最多。冬季这里受来自高纬内陆偏北风的影响,盛行极地大陆气团,寒冷干燥;夏季受极地海洋气团或变性热带海洋气团影响,盛行东和东南风,暖热多雨,雨热同季。年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约有三分之二集中于夏季(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四季分明,冬夏季风方向变化显著。 2) 亚热带季风气候中国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北纬25°~35°亚热带大陆东岸,它是热带海洋气团和极地大陆气团交替控制和互相角逐交绥的地带。主要分布在东部秦岭淮河以南、热带季风气候型以北的地带,以及日本南部和南部等地。该气候区域冬季不冷,1月平均温普遍在0℃以上,夏季较热,7月平均温一般为25℃左右,冬夏风向有明显变化,年降水量一般在1000毫米以上,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季较少。这类气候以中国东南部最为典型。其它地区,由于冬季也有相当数量的降水,冬夏干湿差别不大,因此被称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3) 热带季风气候世界气候分布图,湖蓝色是热带季风气候区分布于北纬10°至25°之间的大陆东岸。主要分布在、的大部分地区,零星分布于台湾南部、广东南部、广西南部、海南岛、云南西双版纳,以及菲律宾群岛北部;此外,在澳大利亚大陆北部沿海地带也有分布。总体分布在东南亚、中南半岛等地。(世界气候示意图中的湖蓝色部分,中南半岛和印度半岛附近) . &
地区特征/季风
季风地区享有得天独厚的气候,那里的降水多半来自夏季风盛行时期。我国古代利用季风实施航海活动,取得过辉煌的成就。明代郑和下西洋,除了第一次夏季启航秋季返回外,其余六次都是在冬半年的东北季风期间出发,在西南季风期间归航。这充分说明了古人对风活动规律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
由于大陆和海洋在一年之中增热和冷却程度不同,在大陆和海洋之间大范围的、风向随季节有规律改变的风,称为季风。形成季风最根本的原因,是由于地球表面性质不同,热力反映有所差异引起的。由海陆分布、大气环流、大地形等因素造成的,以一年为周期的大范围的冬夏季节盛行风向相反的现象。
季节变化/季风
冬季,大陆气温比邻近的海洋气温低,大陆上出现冷高压,海洋上出现相应的低压,气流大范围从大陆吹向海洋,形成冬季季风。冬季季风在北半球盛行北风或东北风,尤其是亚洲东部沿岸,北向季风从中纬度一直延伸到赤道地区,这种季风起源于西伯利亚冷高压,它在向南爆发的过程中,其东亚及南亚产生很强的北风和东北风。非洲和孟加拉湾地区也有明显的东北风吹到近赤道地区。东太平洋和南美洲虽有冬季风出现,但不如亚洲地区显著。
夏季,海洋温度相对较低,大陆温度较高,海洋出现高压或原高压加强,大陆出现热低压;这时北半球盛行西南和东南季风,尤以印度洋和南亚地区最显著。西南季风大部分源自南印度洋,在非洲东海岸跨过赤道到达南亚和东亚地区,甚至到达我国华中地区和日本;另一部分东南风主要源自西北太平洋,以南或东南风的形式影响我国东部沿海。
夏季风一般经历爆发、活跃、中断和撤退4个阶段。东亚的季风爆发最早,从5月上旬开始,自东南向西北推进,到7月下旬趋于稳定,通常在9月中旬开始回撤,路径与推进时相反,在偏北气流的反击下,自西北向东南节节败退。
影响我国的夏季风起源于三支气流:一是印度夏季风,当印度季风北移时,西南季风可深入到我国大陆;二是流过东南亚和南海的跨赤道气流,这是一种低空的西南气流;三是来自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侧的东南季风,有时会转为南或西南气流。
季风每年5月上旬开始出现在南海北部,中间经过3次突然北推和4个静止阶段,5月底至6月5—10日到达华南北部,6月底至7月初抵达长江流域,7月上旬中至20日,推进至黄河流域,7月底至8月10日前,北上至终界线—华北一带。我国冬季风比夏季风强烈,尤其是在东部沿海,常有8级以上的北到西北风伴随寒潮南下;南海以东北风为主,大风次数比北部少。
季风别称/季风
季风,在我国古代有各种不同的名称,如信风,黄雀风,落梅风。在沿海地区又叫舶风,所谓舶风即夏季从东南洋面吹至我国的东南季风。由于古代海船航行主要依靠风力,冬季的偏北季风不利于从南方来的船舶驶向大陆,只有夏季的偏南季风才能使它们到达中国海岸。因此,偏南的夏季风又被称作舶风。当东南季风到达我国长江中下游时候,这里具有地区气候特色的梅雨天气便告结束,开始了夏季的伏旱。北宋苏东坡《船舶风》诗中有,“三时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船舶风”之句。在诗引中他解释说:“吴中(今江苏的南部)梅雨既过,飒然清风弥间;岁岁如此,湖人谓之船舶风。是时海舶初回,此风自海上与舶俱至云尔。”诗中的“黄梅雨”又叫梅雨,是阳历六月至七月初长江中下游的连绵阴雨。“三时”指的是夏至后半月,即七月上旬。苏东坡诗中提到的七月上旬梅雨结束,而东南季风到来的气候情况,和当今气候差不多。
影响因素/季风
不过,海陆影响的程度,与纬度和季节都有关系。冬季中、高纬度海陆影响大,陆地的冷高压中心位置在较高的纬度上,海洋上为低压。夏季低纬度海陆影响大,陆地上的热低压中心位置偏南,海洋上的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向北移动。
当然,行星风带的季节移动,也可以使季风加强或削弱,但不是基本因素。至于季风现象是否明显,则与大陆面积大小、形状和所在纬度位置有关系。大陆面积大,由于海陆间热力差异形成的季节性高、低压就强,气压梯度季节变化也就大,季风也就越明显。北美大陆面积远远小于,冬季的冷高压和夏季的热低压都不明显,所以季风也不明显。大陆形状呈卧长方形,从进入大陆的温暖气流很难达到大陆东部,所以大陆东部季风明显。大陆呈竖长方形,从西岸进入大陆的气流可以到达东部,所以大陆东部也无明显季风。大陆纬度低,无论从海陆热力差异,还是行星风带的季风移动,都有利于季风形成,欧亚大陆的纬度位置达到较低纬度,北美大陆则主要分布在纬度30°以北,所以欧亚大陆季风比北美大陆明显。
季风区/季风
亚洲地区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季风区,其季风特征主要表现为存在两支主要的季风环流,即冬季盛行东北季风和夏季盛行西南季风,并且它们的转换具有暴发性的突变过程,中间的过渡期很短。一般来说,11月至翌年3月为冬季风时期,6~9月为夏季风时期,4~5月和10月为夏、冬季风转换的过渡时期。但不同地区的季节差异有所不同,因而季风的划分也不完全一致。
主要影响/季风
季风是指大范围盛行的风向随着季节有显著变化的风系。一般冬夏之间稳定的盛行风向相差达120°~180°。根据研究,全球有几个明显的季风气候区域。即澳大利亚北部、西北太平洋以及北冰洋沿岸若干地区。而西非、东非、南亚、、东亚等地则为显著季风气候区。东亚—南亚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季风气候区。我国处于东亚季风区内,表现为:盛行风向随季节变化有很大差别,甚至相反。冬季盛行东北气流,华北—东北为西北气流。夏季盛行西南气流。中国东部—日本还盛行东南气流。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湿闷、多雨,尤其多暴雨。在热带地区更有旱季和雨季之分,我国的华南前汛期、的及华北、东北的雨季,都属于夏季风降雨
季风:60后生人。籍贯:黔北娄山关镇。
独立边缘思想者、诗人、资深策划,“八九一代”代表性人物......一个知道怎样转化自我角色的人。
早年在家乡做过银行职员、盗印过图书、开过小煤窑、因政治原因坐过牢。
1992至今,深圳十年,北京十年。其间在外企、国企、私企做过职业经理人,担任过从业务员到部门经理直至总经理几乎所有层级的工作职位。自己开过公司、运作过项目、做过文化工作室、独立策划人等,后都因如影随形的人祸原因失败。从业范围涉及二三十个行业。
经历了剧烈的人生变故与非人的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折磨,因此学会了坦然承受苦难和微笑面对未来。
二十多年来,生活在别处。
左手写文案赚钱度日,右手写文章陶冶情操。
著有纲领性文本:《阳谋政治》、《商士&启示录》、《农公民&基本法》等。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大气科学进展(英文版)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水科学进展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www.baike.com。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28次
参与编辑人数:18位
最近更新时间: 19:12:22
贡献光荣榜
扫码下载APP}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季风书店为什么关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