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99%的人谈谈你对心理学的认识识都是错误的

心理学家:99%的乐观和消极,都只隔着这一层认知心理学家:99%的乐观和消极,都只隔着这一层认知教育知事百家号文 | 张真Derek来源 | 壹心理精选(yixinlijx)上周五,壹心理元宵灯谜会上,心理大师PSY小强出了这么一题:“回到暗处” —— 打一心理学概念。这题其实不难,只要有一定心理基础的人都猜得出来。“回到”就是“归”,“暗处”取“阴”的谐音“因”,所以连起来谜底就是:“归因”。然而,抛开字面游戏,归因也真的是我们每个人对内心深处的一种考量。这个术语也许对你很陌生,但你每时每刻都在“归因”中活着。认识归因、也了解自己的归因方式,你会发现:乐观和消极、幸福和悲伤,也许真的只在一念之间。01 归因:这件你每时每刻都在做的事,也无声无息决定着你的幸福感人啊,什么事情都爱问“为什么”、“怎么会的”、“是什么导致的”、“这是谁的责任”。美国心理学家弗里茨·海德(Fritz Heider)早在1958年就说过这样的话::“我们这些真正搞心理研究人,想尽办法、做N久的实验,还不敢拍着胸脯下因果结论。但这世上有太多天真的心理学家(naive psychologists),他们随随便便就可以笃定地表示:ABC 这样的结果肯定是由 XYZ 造造成的!” [1]你到底是不是个天真的人,这个我不敢说。但我敢说的是,你一定做着海德尔口中的“因果推论”:给生活中遇到的事情、事情的发展和结果,找原因 —— 这个过程,就是『归因(attribution)』。认知和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从我们诞生在这个世界上的那一天起,我们就带着好奇心探索着自己四周的环境,和这个环境中的人事物。“到底我做什么才能达到这样的结果?”“别人的出现会对这件事情造成怎样的影响?”“我自己的努力、第三者的影响、外界不可知的因素…… 到底哪一方的影响力最大?”……我们从小到大都在追问这三个问题,也在提问之后看到事情最终的结果,于是作出初步的推断、调整自己的猜想、然后又重新提出假设、再看到事情发展的结果、然后再重来……如此往复,用不了多久,早在青少年时期的我们就已经拥有了比较固定的『归因风格(attributional style)』。[2]然后,我们带着自己已然成形的归因风格,进入校园、职场、情感婚姻和家庭生活,也在遇到问题的时候,用自己既定的归因风格寻找原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是,不同的归因风格,会导致完全不同的心境。心理学家认为,每个人的归因风格都由3大维度组成:[3]内外性:内在(internal)— 外在(external)。导致事情结果的因素,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稳定性:稳定(stable)— 不稳定(unstable)。导致事情结果的因素,是稳定不变的、还是起伏多变的?普遍性:普遍(global)— 特定(specific)。导致事情结果的因素,是普遍存在于生活的各个角落、还是仅存在这特定的一件事情上?下面我们来看个具体例子,你就明白了。刚才说道,我们的归因风格在青少年时期就已基本成形。而这个时候的我们,大多还在学校里。学生时代,我们最需要给自己交代、也向家长和老师解释的东西就是 —— 考试成绩。假设这次数学考试,班上有6个人不及格。而这6个带有不同归因风格的人,对这个“不及格的考试结果”,也会有截然不同的6种解释:① “考砸了,是因为我笨” —— 内在、稳定、普遍② “我偏科,数学特别差” —— 内在、稳定、特定③“我这次考试复习不充分” —— 内在、不稳定、特定④“学校的出题范围和计分方法不公平” —— 外在、稳定、普遍⑤ “数学老师不喜欢我” —— 外在、稳定、特定⑥ “这次考试比平时的题目难得多” —— 外在、不稳定、特定当然,归因风格也适用于“成功的原因分析”,但心理学家对“失败的原因分析”特别感兴趣,因为在挫败面前,一个人的归因风格,反映了ta的格局,更是「乐观积极」和「悲观消极」这两个人生态度的分水岭。在挫败面前,“外在、不稳定、特定”的归因风格,反映了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上例中第6种情况)。—— 这其实很好理解:外在因素,说明不是自己的错;不稳定因素,说明这次导致失败的那些因素,下次就不会存在了;特定非普遍的因素,说明这场挫败和人生中其他领域没有关系,因此这次的失败不代表人生的失败。而正好相反:在挫败面前,“内在、稳定、普遍”的归因风格,则反映了悲观消极的人生态度(上例中第1种情况)。—— 许许多多的心理研究表明:悲观消极的归因风格,和抑郁症、低自尊之间的关联非常显著 [4]。同时,女性的抑郁症患病率比男性高,这是全球各地心理观察研究的共识 [5]。虽然导致抑郁和低自尊的原因众多,但这是不是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比起男性,女性的归因风格是否更偏向悲观和消极呢?02 “女人都是悲观消极的归因者?”—— 男女归因风格的性别差异心理学家Mezulis在2004年完成了一项“元分析研究(meta-analysis)”。所谓的“元分析”,就是把N多个同课题的研究综合在一起,把小数据变成大数据,大大提升了研究成果的可信度和说服力。Mezulis归集了
年间几乎所有关于男女归因风格的研究(一共 266 项研究,包含 41,438 位各年龄层的实验参与者,名副其实的“大数据”),结果发现:童年时期,男孩和女孩之间并没有归因风格的性别差异;而从青少年时期开始,男孩比女孩使用积极归因法的机率更高。[2]我们已经不止一次提过:人们的归因风格,在青少年时期基本定型。究竟是什么导致女性比男性更具有悲观消极的归因风格?这背后肯定有许多家庭、学校和社会文化的因素。在此,精选君为你罗列心理研究成果中的一二:[6]当男同学考得好成绩时,学校老师更多的是称赞他们的学习能力(积极的内在、稳定、普遍归因)当女同学成绩不理想时,学校老师更多的则是评价她们的学习能力低下(消极的内在、稳定、普遍归因)女孩子的归因风格以老师的归因方式为准,而男孩子的归因风格只是参考老师的评价、更注重结合自己客观的考试成绩进入职场后,男女间的归因差异也显而易见。例如,心理学家在研究来自金融机构、土木工程公司、卫生服务站的经理级雇员后发现:[7]面对自己事业上的成功,男经理会归功于自己的能力(稳定归因:下次我还会成功,因为我的能力在);而女经理则会归功于自己在一段时间以来付出的努力(不稳定归因:下次是否会成功,要看我下一次的努力程度而定)。接下来这个更有意思:面对自己下属事业上的成功,男经理会把他们的成功归功于下属这段时间以来的努力,而女经理则会把下属的成功归功于他们的能力。(至于这一点究竟说明了什么,就交给屏幕前的你来评判了)。看到这里,你可能开始质疑归因风格的重要性了:这东西对我有什么具体影响吗?下一小节,我们就来看看不同的归因风格对工作和恋爱的影响 —— 毕竟情场和职场是你们最关心的嘛,RIGHT?03 从归因风格看职场和情场—— 你的得意和失意,归因何处?直接上研究结果吧!先来看看归因风格对职场表现的实质性影响。美国心理学家 Jennifer Welbourne 一项2006年的职场心理研究表明,比起消极归因的职工,积极归因者在工作中遇到挑战和挫败时,具有以下3大优秀特质:[8]① 他们更愿意在脑中重新建构对问题的认知(cognitive restructuring),通过不同的角度来重新分析问题、解释失败的结果② 他们更关注问题的解决方法、并主动积极地去寻找这些方法(an active focus on problem solving techniques)③ 他们很少回避工作问题带来的压力(avoidance strategies),也不会想尽办法把责任推卸给其他人Jennifer 总结道:“归因风格积极乐观的员工,总体的工作效率更高(higher work effectiveness)。他们也同样会遇到问题、同样会失败,但他们会用更有建设性的方式去看待问题、去寻找原因、去解决困难。”看完职场,我们再来看看情场上的归因风格。美国临床心理学博士 Dr. Alice Boyes 总结了N对恋人的归因观察和幸福感,她发现:处于一段良好、稳固、健康的恋爱关系中的人,他们拥有积极向上的归因风格,而这种积极归因既体现在爱情中幸福美好的瞬间,也在两人的关系遇到瓶颈时发挥作用。[9]先来看幸福美好的瞬间。假设今天是你和ta的纪念日,ta为你亲手烘烤了蛋糕、买了你最爱的鲜花、也准备了一份贴心的礼物…… 这么多幸福的惊喜,让你心花怒放。这时候你可以选择:把ta的这种“纪念日甜蜜行动”归因为 ——A:嗯很好,ta没忘了今天是个重要的日子,也懂得纪念日要送花这种规矩,不错嘛~- 或者 -B:ta是个温暖、浪漫的人,这是ta爱我的表现再来看看不那么甜美的瞬间。还是那个假设:今天是你们的纪念日,不过ta似乎完全没什么特别的准备,只是把今天当成平日一样过。眼看着24点就要到来,今天就要过去了,ta仍然毫无表示…… 这时候你可以选择:把ta的这种“纪念日无语表现”归因为 ——C:这两天ta的工作特别繁忙,但每天还回家坚持和我一起共进晚餐,要做到今天的“平常”和平时相比更不容易,所以ta已经很棒啦~- 或者 -D:他可能就是个不大会表达爱、缺乏浪漫的人Boyes博士说:B和C这两种归因风格,反映了一种更为健康的恋爱心态。这样的人,懂得把温暖和幸福归因于对方的性格(内在、稳定、普遍归因),更懂得把遇到的问题和不开心归因于对方的工作等因素(外在、不稳定、特定归因)。相反,选A和D的人,幸福可能很短暂、浮于表面,而失落和痛苦却容易长久地停留在记忆中。其实,A B C D 四种归因模式不是互斥的,每个人都可能作出这4种归因 —— 但问题是:当你心爱的ta让你幸福和让你失望的时候,你的第一反应,是哪种归因?那才是你们二人关系质量的根基。SO,你的职场和情场归因风格,又是怎样的呢?写在最后最后,分享一个精选君自己的小故事。还记得年少时,初中成绩一向还不错的我,在进入高一之后,成绩一落千丈,一度全班垫底。“把锅底精神发扬到底” —— 这是当初我用来坚持和自我安慰的口号。有一天,班主任叫我去办公室报到。我本以为她又要拿着期中考试的排名来找我训话了,结果没想到,我们的对话是以班主任的提问开始:“你觉得,能力问题和态度问题,哪个更严重?”我愣住了。原本准备好的用来搪塞她的说辞,瞬间失去了作用。老师接着说:“态度问题解决起来不难的。我们想办法转变你的学习态度就好了,而态度又是决定一切的,有了好的学习态度,你的高中三年就算有遗憾,也不会有后悔。但能力问题,要培养起来就很难了,也不像态度那样可以快速转变。”“所以我问你,你这半年以来的学习状态,到底是你的能力问题,还是态度问题?”那一天开始,我发生了质的改变。感谢我的老师,是她让我正视了“归因”这个问题,也让我回到了正确的“归因”上、端正了自己对待学习的态度。而就像她说的一样,这份态度,陪伴我、督促我、也鼓励我充实着之后大学和工作中的每一天。学习和工作的能力的确很重要,这个毋庸置疑。但在培养能力之前,先学会为自己担责任、也摆正对待人生的态度 —— 这种归因风格,是培养能力、也让能力发挥正确作用的关键。其实,我们大多数人都是一样的。尽管我们的归因风格中可能存在瑕疵和弊端,但这不是因为我们没有能力改变,而是我们缺乏了去探索其他归因方法的态度、生活也就缺少了改变的可能性。今后,当你再要轻易做一个“肯定是这样的、我的亲身经历证明了绝对是因为X才会导致Y的”类似结论时,先跟自己说一句“停!等一下!”然后问问自己:“还有其他可能吗?”哪怕就只列出一个可能性,那也会是个良好的开端。这种人生态度,会成为你的无价之宝。—— —— ——References / 参考资料:[1] Fritz, H. (1958). The psychology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The Journal of Marketing, 56, 322.[2] Mezulis, A. H., Abramson, L. Y., Hyde, J. S., & Hankin, B. L. (2004). Is there a universal positivity bias in attributions? A meta-analytic review of individual, developmental,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he self-serving attributional bia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30(5), 711.[3] Dr. Sunaina Assanand's psychology lectures on Personality Psychology (2016).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Vancouver, Canada.[4] Abramson, L. Y., Metalsky, G. I., & Alloy, L. B. (1989). Hopelessness depression: A theory-based subtype of depress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96(2), 358.[5] Culbertson, F. M. (1997). Depression and gender: an international review. American Psychologist, 52(1), 25.[6] Dickhauser, O., & Meyer, W. (2006). Gender differences in young children's math ability attributions.Psychology Science, 48(1), 3.[7] Rosenthal, P. (1995). Gender differences in managers' attributions for successful work performance. Women in Management Review, 10(6), 26-31.[8] Welbourne, J. L., Eggerth, D., Hartley, T. A., Andrew, M. E., & Sanchez, F. (2007). Coping strategies in the workplace: Relationships with attributional style and job satisfaction.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70(2), 312-325.[9] Dr. Alice Boyes on her own blog (aliceboyes.com). What's your relationship attributional style?- The End -文 | 张真Derek来源 | 微信公众号:壹心理精选(id:yixinlijx)壹心理,让一部分人先看见自己。关注「壹心理」,每天懂点心理学。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教育知事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哪类人适合学心理学 为什么说学心理学的人可怕_高三网当前位置: >> 正文哪类人适合学心理学 为什么说学心理学的人可怕 18:50:11文/李木子相信大家对心理学很感兴趣,因为伴随着快节奏的生活学习和工作,随着而来的就是很大的心理压力。那么什么人适合学心理学呢?学心理学的人可怕吗?1什么样的人适合学心理学心理学主要还包括普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实验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犯罪心理学、统计学、测量学等等。 很多时候并不需要与人交流,而是需要学习者有较强的逻辑思维与理性思维,能够自己设计心理学实验,并用统计与测量的知识对实验加以分析验证。 同时还需要较强的记忆力,因为每种心理学都有大段的理论背景需要识记。只有对各种理论融会贯通,才能在应用中运用自如。 心理学一开始只是涉及相对专业学科的知识学习,但到后期,就会拓展到其他领域知识的学习上。学心理学的过程,一般开始都是既迷茫又痛苦,因为知识结构的问题,让我们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总觉得好象用不到实际生活当中,也无法理解太多的术语,以至于学起来脑袋发晕。心理一定要健康。这种健康是指非常平衡的随和的心理,争强好胜、善嫉妒、不能保守他人秘密隐私的人不适合做这项工作。1学心理学的人很可怕?不可怕,心里学属于边缘科学,在古代和哲学混杂在一体,而现代心里学的发展的不完全,心里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的心理,研究的目的主要是:陈述心理现象、解释心理想象、预测心理活动、调节和控制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所以一般是不会对人造成伤害的。理有问题才看心理医生?这是大多数人的误解。心理咨询除了解决心理障碍,从很大程度上是提升我们的心理健康水平,每个人都需要自我认识与成长,通过心理沙龙或者心理咨询能帮助自己认识自己,提升自己,换角度思考问题。大多数人把精力放在心事和心情上,而忽视了个人成长,我们需要借助专业的力量,改变思维方式与应对方式。所以学心理学的人,将就用准也的知识帮助别人解决心理问题,所以并非是窥探他人隐私这类极端的想法,总之还是推进心理健康的一类人。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心理学的这一类人的相关信息,更多热门专业介绍尽在高三网,敬请关注!推荐阅读点击查看更多内容对心理学的认识与感受(字数1000左右)_百度知道
对心理学的认识与感受(字数1000左右)
我有更好的答案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的心理现象、精神功能和行为的科学,既是一门理论学科,也是一门应用学科。包括基础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两大领域。社会和以后的时代发展都需要心理学知识的释导。因为社会关系和生活节奏的加快,逐渐使得社会越来浮躁和复杂。加上不确定因素和职场压力的骤增。人的心理和意识需要提升以面对现实生活的困惑和烦躁。第一次认识心理学是与人吵架。她的精神病时好时坏,犯起病来就骂人,无论朋友还是亲人无一幸免,让人厌恶又生气。她骂起人来毫无下限,尽揭人短。即使再生气也不能打。就算她侮辱别人杀人放火,警察也无可奈何,因为受法律保护。许多人觉得她是故意的,装的,可没有证明,因为她的病时好时坏。虽然精神病患者是值得人同情的,可当下社会上也有许多这样的人做了坏事就凭一张证明逃过法律的追究。这件事对我有些许的触动:精神病患者若是杀人该怎么办?怎样管理精神病患者?如何普及精神知识,将“精神病”的幼芽扼杀在萌芽中?第二次认识心理学是读一篇文章。讲述的是一位快要退休的心理学教授选学生的故事。经过多年的教训她选了第二名作为她的学生,因为第二名的学生心态平稳,有长久的学习动力,不想第一名一样仅仅为了第一而努力。这样的人才能把“心理”这门课程传承下去。才能认真对待研究……心理学是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只有要受得了寂寞耐的了干渴忍的了没落。淡定未来,从善出发,才能将这门课程进行下去。第三次认识心理学是一本书《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它给了我很大的震撼,非常佩服作者为写一本书而与各种精神患者深入交流,甚至冒着危险。通过这本书我对精神病患者的那种害怕与同情转变为理解,有时甚至会羡慕他们(特指那些拥有异能的患者,就像梵高一样)。第四次认识心理学是上课。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行为,范围极为广泛包含构造主义、格式塔心理学、机能主义、行为主义、精神分析多个体系,跨理科和社会学科,需要设计实验进行研究,而且要根据不同的研究任务选择不同的研究方法。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曾这样概括地描述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心理学有一个漫长的过去,但只有短暂的历史。但就在这短暂的历史中它形成了涉及范围广,体系完备的学科。许多人觉得心理学可以解决一切关于人的精神问题,学了心理学之后可以窥探人的心理,可以解释一切难以解释的现象。但是,我一直认为,心理学是一门很神秘的、很特别的学科,我对它充满了敬畏的心情。它应当去解决人们的心理矛盾和障碍,或是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去指导某些决策。我认为在小学上的体育课、画画课、书法课、音乐课、道德课等都是心理学的范畴。只不过它以具体的形式让我们建立了健康的心理,这是十分重要的。各种方向的培养有利于促进身心全面发展。比如,在体育课上我们运动之后会觉得更舒畅,那么我们再有压力或苦楚时,很有可能想要去运动一下来缓解这种状态。同样的,我们再难过时可能会去听听音乐、画画画或者找人聊天。这些简单的方式却为我们解决不少麻烦,对我们毕生有用。在大学上理论课时,老师更应该就当下的社会现象来解释。比如:仇富心理、快节奏等,让成年人用一种理性的思维去思考社会,思考自己。同时通过广泛的意义上学习心理学,能更好的应对压力、陶冶情操、保持心态平衡、增强自控力、处理好人际关系等等。这样的氛围更有利于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从而社会更加和谐,更有利于文化、经济、政治的发展。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做一件事,每说一句话,都受到一定的心理状态和心理活动的影响和制约。学会运用心理学管理自己,让我们的生活更幸福、更美好。
采纳率:100%
我在网上给你找了一篇,仅供参考:
关于心理学,我不得不说点什么。          哲学与心理学是两门我最喜欢的社会科学,也是花时间最多、看得最多、研究最多的两门。心理学的口碑不错,许多人都挺喜欢,或者好奇。但是很少人像我这样拿着大部头的纯理论书籍来看,我是以一种研究的、探索真理的精神来学习的。    对于心理学,不了解的人可能会存在一些误解,会有一些不正确的看法,我想有必要澄清一下。    心理学自从与哲学分开以来,发展了一百多年,到今天心理学已经比较普及,并且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威力。心理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越来越能帮助人类认识自我,改善自身,心理学为了人类的幸福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当今社会,掌握一些心理学的知识和相应的思维方法是有益的。        对于心理学的误解有很多。中国社会改革开放之后,越来越多地接触国外先进的心理学理论,心理学也不再被认为是唯心主义的。但是目前,中国的心理学水平还是很低的,大众对心理学的了解不深,而且重要的是这种了解和利用明显带有“中国特色”,赤裸裸地凸显了功利思维、中国人特有的思维等等。    看看市面上流行的种种关于心理测验之类的书籍,许多未经世事的少男少女很喜欢看,因为青少年时期追求自我认同感,中国的教育又一蹋糊涂,所以少男少女们看看心理测验、性格测验、星座算命之类的书籍,喜欢从中了解自我,认识他人。商家是为了发财的,市场需要什么就出什么书,没办法。不过这样做,客观上加深了大众对心理学的误解。心理学没有这么肤浅的。。。    还有一些人可能会问:学心理学是不是就能知道人心理面想什么?你是不是能看透我的想法,我的精神?那太可怕了,学心理学的人都有点脑袋不正常。。。    这也是一种错误的看法。    还有一些人,他研究心理学是为了别有用心的功利目的,是出于私欲,比如为了讨好领导、占别人的便宜,抓人家心理弱点攻击、控制等等,这些人如果说运用心理学的话,毋宁说是对心理学的一种侮辱!不仅仅是误读而已。其实他们去研究李宗吾的厚黑学好了,这更加合适。    泡妞这个问题,很明显,跟心理学密切相关的。情圣们自觉不自觉地,有意无意的,都会运用一些心理学知识,至少他们本人就是出色的女性心理学家。所以心理学,似乎变成了泡妞的工具,这是不是误读呢?赫赫        还有,跟普通人息息相关的,就是心理咨询与治疗的问题了。心理疾病的治疗,这很重要。接着往下说。。        芸芸众生,皆有心病。心理学在国外很发达,特别是美国,心理咨询与治疗深入人心,美国的心理工作者是最多的。按照比例,中国13亿人口,是应该配备一定数量的心理医生、心理咨询师的,可以目前的状况是,中国的心理工作者少得可怜,而且水平参差不齐,相当一部分还是半道出家,没有受过良好的专业训练。这其中也有中国国情,在中国,心理工作跟思想政治工作是混在一起,模糊不清的,事实上现在很多所谓的心理医生都是原来搞思想政治工作的。所以,让这些人给你看病,还真有些不放心呢。        在美国,人们出现心理问题、情感问题等,付费去找心理医生是很平常的事情,可在中国,往往不行!因为中国人存在一种误解,认为去看心理医生是很丢人的事情。“我去看心理医生,不就说明我心理有病吗?多难看多丢人,不能让人家知道!”,就是这种不正确的想法,阻碍了中国心理学、心理咨询事业的发展,也阻碍了许多中国人享受心理学发展的成果和心理学为人谋求幸福生活的能力!    其实,去看心理医生不丢脸,有各种心理障碍是正常的,不是说明你的思想有问题,或者人品有问题!不是道德伦理的问题。        实际上,芸芸众生皆有心病,心理系统和生理系统是一样的道理,不小心是会生病的,调整过来就可以了。人的身体无时无刻不受到外界的影响,细菌、病毒、各种环境因素,体质差点、一不小心就容易生病,那就要吃药治病!同样的,人的内心、精神也无时无刻不受到外界环境的刺激,各种信息、各种压力,现代人不堪重负,所以一不小心就会患上各种神经官能症,如抑郁症、焦虑症、歇斯底里等等,所以就要调适,要疏导。    张.国.荣自.杀,长期患有抑郁症是一个原因。我本人也曾抑郁过,只是程度尚轻而已。    神经症还是轻的,心里障碍也可以治疗,这些都是异常心理学的内容,但是更麻烦一点,如果是人格障碍,就要费心力了,不健康、不健全的人格对个人而言无疑是一种灾难!不健康的思想好清除,但人格障碍很难办,江山易改本性难移阿。如果再深一点,患上精神分裂症,那就哭了。。。也就是说他疯了!精神病学目前力量还很弱。        我当过新闻记者,也采访过医院的心理医生,记得那时候是关于中学生考试压力的题目吧。在我高中的时候,电台深夜有档心理咨询的栏目,请一个半吊子心理专家做嘉宾,解答听众的问题。好多人打电话诉说他们的种种苦恼,唉,可惜那个专家有点忽悠的意思,水平不够。        心理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心理学的试验永远不会像自然科学的实验那样的。社会科学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心理学虽然现在吸收了越来越多的生理学、生命科学、系统论、控制论等等多种学科,交叉起来,但是无论怎样,心理学都不可能成为一门严谨的自然科学的。  研究人的学问,永远充满了复杂性。古希腊人说:认识你自己!可是几千年过去了,也就是到最近两百年,人类对自身的研究和了解才上升到了科学的层次。    心理学不断向前发展,从早期的精神分析、行为主义慢慢发展成更加关注人本身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心理学一如既往地进步着!        心理学有很多流派,各流派也有其著名的代表人物。流派很多,不同的流派倾向于站在某种立场观点去看问题,也有自身的局限性和不足,应该充分交流,不断完善这心理学的理论大厦!    人本来就是一个很复杂的东西,人脑是世界上最复杂的机器,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        向所有为心理学做出贡献的大师们致敬!威廉詹姆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心理学家)、佛洛伊德、荣格、阿德勒、弗洛姆、皮亚杰、华生。。。。。。。。    相信心理学的明天会更好!为人类带来更大的福祉!!
你这个太有难度了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心理学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心理学谈对梦的认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