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淘宝政府如何补贴读书乱收费,惠农政策不到位,读书孩子补贴也没有,考试还要两三百元钱

为什么那么多农村孩子不读书了?
社会学了没微信公众号相传飞
[摘要]涂尔干曾说过:“人的欲望不会因为满足而自动停止。”钱是永远挣不够的,人的欲望也是永远满足不了的。读书虽然不能完全改变命运,但是不读书真的永远改变不了命运。 清明回家,参加弟弟的葬礼,闲谈中听到更多的是“你今年挣了多少钱?”“你买车花了多少钱?“你在哪儿干活啊?”上至70岁农村老人,下到15岁农村娃娃,每每谈及此脸上总是露着幸福的笑容。很少有人提到上学读书的事,偶尔有,也都是一些悲观的语调“上学干啥啊,还不如趁早下来出去找点活干”。突然想到了热播剧《我的二哥二嫂》、《平凡的世界》里面那个年代里主人公们对求学的愿望,对知识的渴望。感动于他们在苦难中的坚强,感动于他们在平凡中的伟大,在求学中的艰辛。然而当下在农村所表现出来的求学氛围不浓厚,读书气息淡薄令人唏嘘不已。据了解,家乡的农村青年十之八九初中就辍学回家干活挣钱,很少有人继续读书考大学;长辈十之五六也一致认为考大学已经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并不是什么扬眉吐气的事,也不能解决家庭经济问题,相反还会使家庭的负担更重。“读书无用”的悲调在这里似乎成为普遍的共识。何以如此?一、挣钱的机会多了工业化迅速发展的同时城镇化建设也不断推向高潮。机械厂、板材厂、加工厂、电子厂等各种新型产业遍地开花;建筑工地也铺天盖地覆盖着城市的每一个角落。这些突如其来的工业场所急需着一大批劳动力来填充,不同的岗位对劳动力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快速的社会分工、大量的就业机会把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土地里解放了出来。大批大批的农民如急流般涌进就近的工厂以及建筑工地,并以积极地态度适应着非农的职业。每天50&#元不等甚至更高的劳动报酬让这里的农民们尝到了甜头。辛辛苦苦在耕地里劳作一季度获得的报酬远不如这种非农职业的报酬来得实在。工厂越建越多,工地也越来越多,需求的劳动量也越来越大,上至70的岁的老人,下至15、6岁的小孩也纷纷加入到打工的大军中,并乐此不疲。由于他们所从事的大部分职业多以低技术含量、高劳动强度为特征,报酬多以时间和汗水来衡量。因此为了获取更高更多的报酬,大部分农民舍弃了农田,走出了农村,起早贪黑,争分夺秒的投入到了打工中,干的时间越长,挣得报酬也就越多,并无形中形成了相互竞争、相互攀比的风气。于是,以追求经济利益为核心的强有力的理性农村生活方式逐渐建立起来并取代了以往农村乡土慢节奏式的生活模式。这种经济理性的生活观念渐渐渗透进农村生活的点点滴滴,任何事情任何东西处处以金钱来衡量,从衣食住行到人情世故,不管是喜事丧礼还是走亲访友全部与金钱挂钩。为了能够更好的维系着以金钱为基础的农村人际关系与互动交往,农民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挣更多的钱。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中的成功命题说到:“个人的某种行动越是经常地获得相应的报酬,那么,他就越可能重复这一行动”。于是,当所有的人都重复打工这一行动时,村庄里集体扎堆唠嗑,集体组团赶集,集体赶庙会的现象在农村越来越少,甚至消失的无影无踪,农村的集体记忆在衰退,村庄的公共空间在萎缩。生产、生活的多元化逐渐增加了人们之间的陌生感,拉开了彼此的心理距离。就业机会的增长速度过快,在削弱了传统的亲密联系的同时没有及时建立起新的符合当下状态的共享价值观,我们看到的是人们为了生存和利益呈现出了原子化的离散状态;我们看到的是大部分农民只注重眼下的短暂利益,而忽视了更多的价值追求,例如:读书学习以及提升自我道德修养。从这一角度来看,挣钱机会的增多削弱了读书教育的功能。二、重视教育的时间少了以经济利益为核心的理性意识逐渐渗透农村的状态下,农民更加精于计算,精于利益博弈,小到柴米油盐,大到人情世故,人情和情感亦抵不过利益的算计。那么,教育也不在话下。理性意识驱使农民们不得不考虑在教育上的投入能不能获取预期的报酬。村中一位农民算过一笔账,培养一个农村的孩子成为一名大学生,需要花费16年的时间,投入将近20万元,然而大学毕业后却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工作,最终不得不被迫回家打工,既丢面子又没有获得相应的报酬。相反,提早辍学的孩子可以利用读书的这些时间去挣钱以减轻家庭负担。所以,更多的农民选择了让孩子只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后就投入到社会中打工挣钱。退一步讲,在前文也说到挣钱的机会多了,农民们起早贪黑、争分夺秒的投入到打工中,这样一来,他们亲自照顾孩子的时间少了,只能托付给年迈的父母。隔辈教育现象在家乡农村越来越普遍。经常看到有些爷爷奶奶为了不让孩子哭闹会不断地给孩子买玩具、零食等来哄他们开心,有的甚至长时间让孩子与电脑游戏相伴。如此一来,这部分孩子便也丧失了接受启蒙教育的最佳时期,可能导致以后上学期间无法形成良好的学习兴趣以及习惯,学习成绩不好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中途辍学的孩子也不在少数。而仅有几个坚持到最后高考的孩子很少能考取重点高校。求学失败的案例太多,成功的典型太少,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上学的动力和信仰,以此也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也为“读书无用论”的流行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三、非理性的理性中的无奈选择有人说在短暂经济利益的渗透下,财富成为农民唯一趋之若鹜的对象,并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的确,我们也看到了大部分人在金钱利益的驱动下,歇斯底里地忘情工作,不再面朝黄土背朝天而是选择与机器轰鸣声相伴。我们也真实地看到了可观的经济收入让他们建了新房,买了轿车,幸福的扎根在农村;那我们有没有想过到底是什么让农民们只注重利益而弱化了教育功能?是什么让农民只看到了读书带不来的显性资本(如可观的报酬),而忽略了隐藏在背后最为重要的隐性资本(如人脉资源、逻辑思维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以及实现社会流动)?与其说“读书无用”是农民不理智的观念,倒不如说是农民在既有“结构”和客观环境面前的一种无奈之举。尽管国家出台了各种教育政策以及采取各种措施以实现教育公平,而现实是如今农村的教育资源与教育机会却远远达不到人们的预期值,不管是在师资力量上还是教学设备上远远落后于城镇。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鲜明的指出“结构”最基本表达的意思就是规则和资源,并且“结构”对于作为个体存在的社会行动者及其行动具有某种约束力和强制性。也就是说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机会不等以及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客观结构环境使得部分农民被迫而又无奈的放弃了继续读书求学的希望。前几日,笔者的一个弟弟在工地上打工时意外死亡,给家里带来了很大的悲痛。他就是一个在“读书无用论”环境里无奈而又“幸福”成长的典型案例。16岁下学的他便开始辗转于不同的工厂拼命打工挣钱,从不偷懒,与众多的农民工一样保持着快节奏的打工生活方式。其实,不幸的悲剧应该足以给我们很大的感触与思考。这样的青春年华本应该坐在教室读书学习,本应该可以通过求学改变命运。还有多少农村孩子过着这种艰苦的打工生活,看似光鲜,却如此艰辛。涂尔干曾说过:“人的欲望不会因为满足而自动停止。”钱是永远挣不够的,人的欲望也是永远满足不了的。读书虽然不能完全改变命运,但是不读书真的永远改变不了命运,我们需要思考,知识的血脉如何在农村流淌。(文/ 相传飞)转自“社会学了没”微信公众号(socialor),腾讯文化合作媒体,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阅读:
相关搜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每日微信 | 如果爱打牌的胡适也有朋友圈
新文化运动领袖胡适一度痴迷打牌你信么?不信就一起围观胡适的“朋友圈”吧。
←扫我订阅腾讯文化,每天至少一篇品味文章,让你的生活更充实
[责任编辑:sophiawang]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1998 - 2018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农村读书乱收费,惠农政策不到位,读书孩子补贴也没有,**还要两三百元钱 - 中国广告知道网
为了能够更快的帮助网友解决“农村读书乱收费,惠农政策不到位,读书孩子补贴也没有,**还要两三百元钱”相关的提问,中国广告知道网通过互联网大数据对“农村读书乱收费,惠农政策不到位,读书孩子补贴也没有,**还要两三百元钱”相关的解决方案进行了整理,用户详细提问包括:农村读书乱收费,惠农政策不到位,读书孩子补贴也没有,**还要两三百元钱与之相关的答案,具体解决方案如下:
提问者悬赏:5分 发布者:匿名网友
提问时间:<font color="#FF-02-14 02:47:01
详细问题描述及疑问:农村读书乱收费,惠农政策不到位,读书孩子补贴也没有,**还要两三百元钱开学要交快六百块,生活费5天交70元,还有杂七杂八一次又一次收钱没据,**又要交两三百块钱,农村的公校这样乱收费,把国家惠农政策摆一边去了吗?期待您的答案,非常感谢你,我会记得你对我的帮忙!
第1个回答:
李向臣6728
来自科学教育类芝麻团
一定要写清楚每次交费的金额和日期,还有就是写明都交的啥钱,然后去教育局或者是检察院讨个说法。
|||||||||||||
猜您感兴趣
热门搜索:
本页网址:查看: 69203|回复: 155
山东公务员考试乡镇——新农村之模拟题练习篇。
发表于 07-3-26 20:12
在搞一个山东省公务员考试乡镇篇的分贴,专门用来训练新农村方面的相关的申论模拟题,我们可以在这里发贴进行练习。
山东公务员考试乡镇——新农村之模拟题练习篇。
发表于 07-3-26 20:25
太好了,一直盼着有一个关于考乡镇公务员的分帖,总算盼到了!
发表于 07-3-26 20:26
斑竹,什么时候考试呢?
发表于 07-3-26 20:27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既涉及经济基础,又涉及上层建筑,内涵十分丰富,工作千头万绪。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这一点从一开始就应当十分明确。
万丈高楼平地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好比建一幢大厦,经济就是这幢大厦的基础。如果基础不牢固,农业生产上不去,再壮观的大厦也无从建起。如果经济不发展,农民收入上不去,再美好的蓝图也无法变成现实。
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就要始终把发展农村生产力放在第一位,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中央确定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五句话、二十个字”总要求,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协调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完整体系,应当全面把握。而“五句话”的头一条就是“生产发展”。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和主要途径。实现建设新农村的目标,必须首先立足于农村产业的发展。无论是发展生产,增加农民收入,还是改善生态环境,都必须以现代农业为基础。现代农业建设的成果,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成效,应当始终放在优先的位置来抓。
应当看到,我国粮食连续两年获得丰收,单产连续两年创历史最高水平。然而,粮食供给总体上仍是产不足需,粮食安全问题还将长期存在。从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和面临的制约因素看,依靠传统农业已无法实现粮食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目标。解决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生活富裕的问题,唯一正确的选择就是坚定不移地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现代农业建设的重点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核心是稳定增加农民收入。推进现代农业建设,需要着力推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用现代发展理念指导农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在工作中,要着重加强耕地保护和水利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创新农业经营形式,稳定发展粮食生产。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至少需要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即使将来基本实现现代化了,“三农”问题依然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原则,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雨水”已过,“惊蛰”将至。眼下,春耕生产和备耕工作正在神州大地由南到北有序展开。让我们抓紧做好春耕生产和备耕工作,推动今年的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好局,起好步
发表于 07-3-26 20:28
湖南省2006年公务员(机关工作人员)录用考试《申论》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任务,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某地政府为理清建设新农村的发展思路,认清建设新农村面临的困难和制约因素,近期召开了一个有政府官员,专家学社,农民代表等参加的座谈会,共同探讨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发展生产,提高农民收入。以下是该座谈会的纪录:
张秘书长:
首先我代表市政府衷心感谢个位嘉宾对我们这次活动的大力支持。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发展生产力是中心任务,今天,我们围绕如何发展农村生产力展开讨论,希望大家踊跃发言。
陈副市长:
今天“一号文件”里明确提出,要协调推进五个方面的建设,经济建设放在首位。在推进新农村的建设中,中央明确提出推进新农村建设一定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如果仅仅理解为盖房子,没有经济实力的话,不但会加重农民的负担,甚至可能即使搞了也维持不了多久,所以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
张秘书长:
&&今天也来了一些农民朋友代表,咱们先听听农民大哥有哪些困难,建设新农村最需要政府帮助他们做些什么?
&&最近报纸上,电视里“新农村建设”喊的很响,我们农民最关心的是能不能给我们带来真正的实惠。农民盼什么?还不是生产发展,日子越过越好嘛!这两年政府既免税又补贴,咱农民的腰包渐渐鼓了,但农资一个劲儿涨价却“吃掉”我们辛辛苦苦挣的钱。希望国家快想想办法,别让农资涨价“掏走”了国家给农民的免税实惠。
&&我们最盼望的就是儿子能读得起书!我常年在外打工,一年可以挣6000元左右,我妻子在家养了2头猪,中了3亩地,全家一年总收入8000元左右。几个儿子都挺有出息,大儿子考上了市医学院,可刚读了一年就花了1万多元,上不起,就退学了。二儿子考上了大庆石油学院,一开学就交了将近9000元,向亲戚朋友借了3000元,又贷款5000元,才把这笔钱凑齐。这几年学费越来越贵,伙食费也贵。挣的少,花的多,没有钱真愁啊!为供孩子读书,我和妻子都穿自己缝的布鞋,平时都舍不得吃肉。政府能不能帮帮咱农民,让农民的孩子能读得起书,上的起学!
张秘书长:
&&几位农民朋友谈得都很实在,说实话,建设新农村最高兴的人应该是农民兄弟,但如何建设?在建设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在建设过程中有哪些困难那?我们要理清思路,才能对症下药。
农业部门刘处长:
&&建设新农村,我认为首先要实实在在,别瞎折腾。不能不顾财力贷款,搞花架子,损害农民利益。
近些年来,许多地方都很重视农村建设。文明村,卫生村,小康村等等常抓不懈,常说不断。但是对这些上了地方基层红头文件的所谓“农村建设工程”,农民似乎都不那么热心。早些年,南方某县搞了一个“小康村”样板就是典型。当时,一些领导为搞“整齐划一的洋楼村”,不惜巨额贷款相助,有不惜以行政命令实施。然而,当新村崛起时,家家户户都欠了一屁股债。而今,这条所谓的“样板村”成了当地典型的花架子村。山西省某县在经济结构调整中建起了一批高标准的农业示范园。然而这些示范园并未用高科技为农民带来实惠,只是凭者&高标准&而接待一批一批的参观团,以表现当地干部的“政绩”。当地农民议论此事为“形式主义哄上级,败家子作风害百姓”
&&所以我认为,新农村建设需要发动群众一步一步实施。新农村建设肯定要依靠农民,要尊重他们的意愿,他们想怎么干,他们希望政府提供哪些帮助,哪些支持,他们最有发言权,而不是纯粹的官办,官员包办或者不顾实际一刀切去办。
陈副市长:
&&刚才刘处长提到的把这种花瓶作为示范典型,不但不能起到试点的引导作用,反而会因为物力,财力的不公平分配,影响广大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信心,妨碍了整个新农村建设大局。我们要吸取以往的经验教训,新农村建设如何搞,实际上是由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农民收入水平以及城市对农村的支持程度决定的,不能搞一刀切,更要防止形式主义。
&&是啊,不能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建设混同起来,农村有农村的特点,有的地方按小城镇的要求搞农村建设,最后搞的不城不乡,反而不利于改善农村的生产和生活。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着力解决制约农村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
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郭副主任: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以生产发展为首要任务,以提高农业综合能力为建设重点之一。否则新农村建设就成了无源之水。要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李县长:
&&发展生产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中心任务,我们基层也清楚这一点,但钱从哪里来?建设新农村,集体经济是基础,也是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重要来源。以我县而言,全县184个行政村,2004年村级集体收入在30万元以上的有51个村,20-30万元的有14个村,10-20万元的有47个村,10万元一下的有72个村。一般规模较大的行政村年度性支出需15万元左右,规模相对较小的行政村也不少于10万元。但目前多数村的经济现状不乐观。村级集体往往经济薄弱,无钱办事,这成为建设新农村的突出难题。我县属于相对发达的县,而有些欠发达地区几乎就谈不上村级集体经济,村级经济不只是0,很多都是负数,据我了解,有个乡负债达到2000万元,村级负债平均达到10万元。村干部的工资虽然是县财政发,但每月80-100元,还经常被拖欠。没有村级经济,建设新农村就失去了一个重要支住,这个问题有待解决。
某乡黄乡长:
&&对,近年来国家实施了一系列惠农政策促进农民增收,但受到多种因素制约,农民增收依然十分困难。农民富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目的,但增收困难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挑战。农业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弱,增收的不稳定性较大。生产资料和机械作业费等持续涨价,无形中增加了生产成本,农民从事种养业增收困难。近几年农业化有了一定发展,但农民进入市场组织化程度不高,带动农民增收不明显。公司加农户和协会加农户等模式并未给农民增收带来多少实惠。公司,协会,农民之间还没真正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农民几乎没有在企业或者协会的二次分配中获益增收。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的比例逐年增加,外出打工和就地转移劳动力队伍庞大,但由于综合素质低,大多数劳动力仍从事着低收入的工作,技术型,技能型劳动转移输出少,无法获得较高收入,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受到抑制。自2005年起国家取消了农业税及其附加,一免三补政策提高了农民的种田积极性,但农民依靠政策增收的空间也缩小,没有更多的增收途径。一句话,现在农民增收面临很大困难,这是建设新农村的一个难题和制约因素。
由于国家对农业和农村投入不足,缺乏长效投入机制,使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普遍滞后。普遍存在着年久失修,功能老化,更新改造缓慢等问题,并且由于基层管理功能薄弱,使得许多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处于无人管理状态,导致大量的设施损坏严重;农业资源不足,土地减少,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农业科研投入不足,技术推广服务机构缺乏。农村的交通设施建设落后。很多农村交通设施落后,乡村道路缺乏有效的专人管理,使农业机械作用的发挥受到限制,导致农业耕作成本增加。大部分农村地区,水,电等农民生活必需的基础设施还很缺乏,不仅电网老旧,电压不稳,而且电价昂贵;很多自然村没自来水,部分用上自来水的自然村,由于水源不足,管理不善等原因,也保证不了正常供水。这些基础设施是建设新农村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
&&十一五期间,我县仅道路建设和河道清淤两项工程就需投入2.28亿元,其中通村通组公路800公里,需要资金1.2亿元,河道清淤5000多条,需要资金1.08亿元。新农村建设投资巨大,地方政府明显力不从心。所以,我认为,建设新农村,没有一个长效的投入机制,基层很难找到突破口。
刚才李县长,郑博士和黄乡长谈的,实际就是新农村建设面临的困难。新农村建设的巨额投资从哪里来,政府财力是否能够承受?我看了一些资料,今年全国财政达到3万多亿左右。目前中央税收和地方税收加总,再加上预算外收入,可用财力规模占GDP的比重近30%。应当说,这样的财力具备了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条件。
&&最近两年农民告别皇粮国税,财政部的负责人曾表示,减少税收收入,80%左右由中央财政承担,20%左右由省级按照一定的政策承担。此外,中央财政今年安排293亿元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和农业科技进步,扶贫开发等,安排14亿元支持农村合作医疗等社会事业发展。但这离新农村建设的实际需求仍有较大差距,不能苛求财政包办农村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当然,我认为,要分清国家和政府应对什么领域进行投入,怎么与农民和辛勤劳动相结合。同时需要调动企业和社会力量投资农村公共设施建设的积极性,并适当引导农民自主投工投劳。做到输血和造血并重,这样合力建设,数亿农民才能过上现代化生活。
&&近年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温家宝总理曾表示,包括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在内的农村综合改革,即涉及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也涉及农村上层建筑的变革,是巩固农村税免成果,解决当面农村面临许多问题的关键。同时,农村综合改革应重点突出两大目标:一是建立农村公共财政体系;二是改革与完善乡村治理结构,在乡村建立有效,真正由农民群众参与的制衡机制。
&&建设新农村的新战略中,有一个明确的提法,即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人们已形成共识:只有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加强农民的合作能力和基层的组织建设,才能对接上国家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投入。十一五期间是新农村建设破题关键时期,如何基本完成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等改革任务至关重要。也就是说,基层政权以什么样的组织形式来带领农民建设新农村?这一点要好好研究。
&&建设新农村,我倒觉的外国的一些经验可以借鉴,韩国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发展严重失衡,农村问题十分突出。农村人口大量无序迁移,带来了诸多城市问题和社会难题。1970年开始韩国政府发起新村运动,分三个阶段逐步推进。第一阶段大规模投资建设农村基础设施,二阶段是推出增加农民收入计划,三阶段是建设重点逐步转向发展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农村工业。(内容略)这些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郭副主任:
&&说到经验,我们也关注国内一些好的做法。希森三和集团在山东省乐陵市黄夹镇梁锥村进行的农村建设,就是一次积极而有益的尝试。他们的思路就是凭借雄厚的资金实力,通过村企互动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现代农业的产业开发规模效益,带动农民增收,进而促进农业,农村的发展。按照这个设想,就是要让农民变成产业工人,让贫瘠的鲁西北变成大型的牛业基地。希森三和集团探索和实践的亮点在于,通过新村建设,将当地的农民与黄牛产业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实践了一种崭新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并能够进一步形成大大降低交易成本的规模经济效益,从而客观上带动广大农民增收和致富。这一做法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启示。
&&说到经验,我也注意到成都的例子。他们提出城乡一体化的模式。我们注意到,成都市推进一体化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农村直接变城市形式,如川浙工业园,引入工业,农民直接变工人,成了市民;有土地流转形式,土地向大户集中,农民变成了农业产业工人;而最值得称道的是五朵金花的典型,五朵金花处于城郊结合部,又是城市的通风口,不能够建高楼。针对这一劣势,他们对农房改造,基础设施进行了完善,打造了一些景点。最后发展休闲产业,为农民增收搭起了一个增收平台。
&&其实,有的城市也尝试走这条路子,但无一例外地失败了。为什么呢?没有结合实际。五朵金花的打造不是空想出来的,他是与市场紧密结合,与成都市民的生活方式紧密结合,并形成了良性互动;同时,五朵金花没有搬迁农户,这又是一个显著特点。许多游客去过周庄一次,就不想去了,为什么?周庄对居民进行了大量搬迁,这一搬迁,就失去了很多无形的东西,包括居民的生活方式,这也就是传统价值与文化的消失。五朵金花不同,打造出的风景与百姓融合在了一起,游客去了,也不只是看风景,而是将自己与风景融合在了一起,具有了立体的感觉,展现了一幅活在其中,融入其中的美好图景(完)
假如你作为本次座谈纪录员,请归纳参会人员提出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政府面临的困难(150-200字)
通过所给资料分析和理解,用300-400字左右篇幅,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政府应该从哪些方面着力解决发展农村生产力问题
就给定资料反映问题,用字篇幅,字拟题目进行论述
发表于 07-3-26 20:31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以创新为动力,以农村公用设施、公共事业、生产生活、生态环境、组织管理、素质教育、文明风尚等为主要建设内容,以勤勉、协作、自立为建设精神的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是改变农民生产、生活方式,提升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是农民步入现代社会,享受改革开放成果的平台和载体。为了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构建和谐新杨叶,根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九届全国人大五次会义精神,并结全我镇实际情况,就我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特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 (一)指导思想& && && &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九届全国人大五次会义精神,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促进农村全面发展为目标,以村庄整治为切入点,通过改造农村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发展农村产业、创新村庄管理机制、改变农民精神风貌,促进农村向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转变进程,努力完成文化建设、学校建设、卫生系统建设、计划生育机制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和基层自身建设六大工程,大力打造杨叶新经济、新生活、新风尚、新村庄、新机制、新农民的新型农村,构建和谐社会。 (二)基本原则 ——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要坚持以人为本,走群众路线,尊重群众意愿,尊重群众选择,依靠群众力量推进新农村建设;政府切实履行农村公共事务管理和服务职能,着力教育和引导农民,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不强迫命令,不大包大揽。 ——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根据村庄区位和发展阶段,尊重客观规律,从现有经济基础出发,明确阶段性目标,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先易后难、逐步升级,思想上不急于求成,行动上有紧迫感。不举债、不攀比,不搞齐步走、不搞一刀切。 ——因村制宜、科学指导。一切从实际出发,结合村庄发展水平,坚持“分类指导、一村一策”,采取整体建设、局部改造、环境整治等方式,建设生态型、文化型、节能型等特色鲜明、格调新颖、充满时代气息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不照搬照抄,不搞千篇一律。& & ——建章立制、规范操作。牢固树立“建管并举、重在管理”的意识,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健全社会事务管理机构,完善村民自治章程和各项管理制度,建立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村庄管理长效机制。不流于形式,不建形象工程。 ——整体推进、务求实效。坚持规划先导,科学编制村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统筹考虑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农民教育、农村管理等内容,使农村环境变化与产业发展同步,农民素质提升与塑造良好的民风民俗同步,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不急功近利、不搞低水平分散建设。 (三)主要目标 在“十一五”期间基本形成功能齐备、空间布局合理、设施完善高效的村庄建设体系,把我镇农村建设成为人居环境优良、社会保障均衡、民主法制健全、邻里诚信友好、农民富裕健康、社会安定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社会协调发展。 ——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农村集体经济稳步增长,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农民人均纯收入有较快增长。 ——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农村路网全部硬化,农民住房、饮用水安全达标;农户基本用上无害化厕所,农村污水、垃圾得到有效处理。 ——公共服务设施健全。农村建有标准卫生室,满足农村初级卫生保健需求,建立农民健康档案;配有完善的商业网点、健身场所和文化中心。 ——人居环境大为改观。消除私搭乱建、人畜共处、柴草乱堆等影响环境的不文明行为;村庄、河道、宅旁院落实现绿化美化,绿化覆盖率明显提高。 ——社会事业较大发展。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农村合作医疗、五保供养、特困救助等社会保障制度得到有效落实;农村初级教育、成人教育、科技推广、科普宣传体系进一步完善。 ——文明程度显著提高。村庄管理法制化、制度化、民主化;农民素质大幅度提高,养成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尊老爱幼、邻里和睦、诚实守信;农民安居乐业,公民道德水平显著提高。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点&&重点是培育基础产业,增强农村发展动力;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初步建成经济发展、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生活宽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大力发展农村产业,着力提高农民收入 以循环农业为抓手,推广高效型种养殖模式。成立行业协会,做好农产品的加工与销售。加大技术培训力度,打造新农民。改善水利设施等生产条件,加大对农业相关产业如旅游、休闲农业等的投入,凸现产业化成效。进一步壮大工业产业发展,以白沙民营经济工业园和杨叶工业园为平台,以机械冶炼、轻工纺织、食品加工、电子制造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为龙头,促进工业化,形成特色,就近转移农民,增加农民收入。 (二)加大综合整治力度,优化农村发展环境 以“治五乱刹三风四改四通”为重点,推进村庄整治,加大综合整治力度。“五乱”,即柴草乱放、粪土乱堆、垃圾乱倒、污水乱流、畜禽乱跑;“三风”,即请客送礼风、抹牌赌博风、封建迷信风;四改四通,即改水、改厕、改圈、改厨,通水、通电、通路、通电信。以村内道路硬化、村庄环境美化、农户厕所无害化以及治水、治乱、治污为主要内容,大力推进新村新风新貌建设,解决好人畜混杂的局面。建设与村庄规模、布局高度协调的农村路网体系,村庄主干路、支路和宅前路全部硬化。建设街头绿地、环村林,见缝插绿。改造农村厕所,实现农村厕所无害化。实施农村改水工程,保证农村饮用水安全达标。拆除村庄内占用道路、河道、绿地等公共场所的违章建筑,实现村庄干净整洁。采取“村收集、镇处理”的模式,实现垃圾密闭收集、运输和无害化处理。 (三)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将废弃宅基地收归集体,做好公共活动场所兴建工作,将自来水、路灯、沼气池、道路硬化等建设纳入新农村城镇规划之中,大力推进文化、学校、卫生等农村公共事业。以“一户(文化中心户)、一室(卫生室)、一店(连锁便利店)、一场(体育健身场)”为主要内容,建设与村庄规模相适应的文化、科技、教育、卫生、体育、商业等公共服务设施,增强设施共享性,提高利用效率。建设文化中心户,满足农民议事、培训、读书、阅报等活动需求;建设卫生室,配备专门医务人员和急救联络系统,满足农民初级医疗保健需求;建设联村或者连片连锁便利店,满足农民日常购物需求;鼓励利用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路灯,推广沼气等新型能源,倡导农村能源利用多样化;积极推动农村信息化进程,重点推广网络、视频、广播、电视“四位一体”的信息网络,满足农民对科技、信息、文化、教育的需求。 (四)创新农村管理方式,建立建管长效机制 建设是基础,管理是关键,坚持“硬件建设上水平,软件建设上素质”,探索切实可行的农村管理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农村党支部、村委会、村民代表大会等组织的作用,创新农民参与机制,激发农民创造新生活的自主精神,动员和组织农民投资投劳建设新农村;建立农村管理服务接待站,处理村民生产生活、公共事务、社会治安、邻里关系等事务,成为村民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载体;建立健全能充分体现新农村建设内容和要求的村民自治章程,实现村庄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加强农村法制教育,提高农民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加强农民思想道德教育,塑造遵纪守法、勤俭节约、移风易俗的新型农民。 三、实施步骤 我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三个阶段来组织实施。 1、宣传发动阶段。从2006年3月开始,贯彻始终。一是会议宣传。召开动员会,宣传新农村建设的有关政策,传达中央及省、市、区精神,学习外地先进经验作法,安排部署我镇新农村建设事宜。二是培训骨干。聘请省委党校刘启明教授给镇、村干部讲座,培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关形势、任务及作法,帮助镇、村干部正确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涵义,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运作办法。三是横幅标语宣传,通过悬挂横幅、张贴标语,制作宣传专栏,广泛宣传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具体内容和建设目标,让全镇人民群众了解新农村建设,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来,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形成上下联动,整体推进。 2、试点带动阶段。2006年4月开始,为期三个月。镇政府已将三峡中心村纳入全镇新农村建设试点,以点带面,总结推广。重点搞好以下几项工作:(1)配套设施建设。完成硬化路、居民楼外墙漆装饰、下水道建设、自来水、化粪池、桥梁、绿化、路灯等工程。(2)村庄整治。对整个中心村村容村貌正在进行统一设计规划,对违章建设进行整顿,对周边环境进行整治。(3)村规民约建设。同时,各村也要选定一个自然塆进行前期试点,以便整体推进。 3、全面实施阶段。2006年7月开始,为期五年。 四、具体措施。 建设新农村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要创造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的集聚机制和政策环境,保障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一)建立政策保障机制 加大公共财政投入。积极争取中央及国家有关政策,搞好项目立项申报,争取国家关于新农村建设的配套资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预算内资金,主要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集成部门合力。镇直各职能部门要按照“统一支持、分头管理”的原则,都要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同时各单位也要安排专项资金支持新农村建设,或者向新农村建设提供新型建材、供水节水设备、垃圾污水处理设备、卫生洁具、教育培训设备、卫生防疫设备、文化体育设施等,以实物形式支持新农村建设,并列出年度计划。 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对于非公益性建设项目,积极引导农民自主投资、投劳建设,对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新产业等新型推广项目,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给予引导性支持;对于集中供水厂、沼气等能产生效益的公用设施,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建设,实行有偿使用。 (二)建立对接帮扶机制& & 举全镇之力,切实抓好新农村建设。建立镇主要领导联系村、镇直部门包自然湾的结对共建机制,把新农村建设纳入领导干部考核体系;组建新农村建设工作队,从镇直机关部门选拔一批综合素质好、工作能力强的干部组成工作队,明确职责、量化指标,并建立考核机制,对成绩突出的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组织“一帮一、手牵手,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主题活动,建立国有企业、集体企业、民营企业、个体工商业等经济实体“联村帮扶”制度,引导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参与新农村建设,在资金、物资、信息、技术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三)建立绩效激励机制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是各级部门共同的责任。镇负责新农村建设的组织实施工作;村庄自治组织负责具体建设项目,组织农民自主投工、投劳、投资、投智参与项目建设及管理。镇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对各单位工作情况进行验收和考评,发挥政策撬动作用。对工作扎实、推进效果好的单位予以奖励,并加大支持力度;对组织工作不力、进展缓慢的单位予以通报批评。 (四)建立监督检查机制 新农村建设要坚持廉政建设,监督检查前置,工程项目“公开、公正、透明”。要引入工程设计、施工监理等制度,确保施工质量;加大财务审计力度,强化资金与实物的监管,确保建设资金专款专用;鼓励社会各界、新闻媒体和广大群众进行监督;接受人大、政协和有关职能部门的监督检查,确保新农村建设成为廉政工程。 五、切实加强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领导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意义重大、任重道远。各级领导干部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政绩观,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理念,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统一思想、精心组织、真抓实干。 镇成立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统筹协调全镇新农村建设工作。镇直各单位要围绕新农村建设年度任务和重点,结合自身职能,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探索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方法和途径。各村党支部要切实发挥新农村建设的实施主体作用,积极引导广大农民群众投身新农村建设,确保新农村建设工作扎实推进。
发表于 07-3-26 20:34
山西省翼城县唐兴镇西关村早在十几年前就是远近闻名的文明村、小康村,村民衣食无忧,过着平静、快乐的生活。然而,2003年以来,一些有远见的村民开始对自己的未来担忧,因为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被村委会主任冯炎亮以各种名义非法占用、变卖、改变用途,他们不得不为给子孙留下“活命田”奔走呼号。
  2001年2月,翼城县明亮钢铁公司法定代表人冯炎亮与西关村村委会签订合同,承包村集体105亩果园,有效期10年。合同约定:土地及果树所有权属村集体,冯只有经营管理权和承包收益权,在合同期内不得出卖、出租或转包,更不许变作他用。除非土地承包政策有变,双方都无权变更、解除合同。然而,他接管果园后,便抛开合同,以果树老化为由,于2002年毁掉10亩果园建选矿厂。2003年初,他当选村委会主任,操纵村委会同意他把剩下的果树全部砍光,相继建起砖厂、铸造厂。
  在果园南侧,有一家私人办的辰皇铁厂,长期拖欠村里土地租赁费。2002年底,临汾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决辰皇铁厂向西关村支付土地租赁费112万元。冯炎亮接任村委会主任后,以付不起6万元执行费为由,不向法院申请执行,而是私下与厂主达成协议:厂主每年向村里还款10万元。冯炎亮接管铁厂后,把该厂26亩土地并入明亮钢铁公司的版图,未办理任何批准手续,于2005年建起一栋共有24套住宅的楼房。
  在果园旁边原有一块种植地黄的药材地,面积8亩,也被冯炎亮圈进自己的“工业园”。
  仅此三项,冯炎亮非法占地面积就达139亩。据知情村民说,如果实地丈量,实际占地面积要远远高于这个数字。
  西关村第二村民小组有一个打麦场,冯炎亮用其中的10多亩地抵了村集体欠工程队的款。工程队再将土地分割出售给私人建房,或建房后出售。如今,这片地上的房屋已建设完毕。据村民说,打麦场的面积是19亩,现在一亩都没剩下。
  2005年5月,省道311线改从西关村南面的基本农田区通过,按规划需征用西关村土地50多亩。冯炎亮到县里活动,要求在主路两侧各加宽12.5米,承诺不要征地补偿费。县里按冯的要求,未办任何征地手续,在规划之外多征西关村耕地30亩。正常征用的50多亩地,县里付给征地补偿费86万多元。冯炎亮用这笔钱还了村集体的欠款。今年春天,他又指使人到县里要规划外征的30亩地的补偿款,要回五六十万元,也被他还了欠款。山西省人民政府发布的《山西省征收征用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征地补偿费分配使用办法》规定,征地补偿款的80%必须发放到被征地农户的手中,留给村集体使用的部分“不得用于清偿债务”。一些村民要求村委会无条件执行这一规定,并联名向有关部门反映,却石沉大海。
  在明亮钢铁公司东南侧有一块麦田,面积在45亩左右,种植条件非常好。由于铁厂污染,承包的村民有意见。冯炎亮不是依法向农民赔偿损失,而是在担任村委会主任后的2004年春天,将这块地从村民手中收回,毁掉快要抽穗的麦苗,强行种上柏树和苜蓿。现在,柏树林成了牧场,有200多只羊每天在那里吃草。
  西关村部分村民于2004年起不断反映冯炎亮违法占地、卖地、毁地、收地问题,翼城县国土局采取了一些执法措施,但大都没有落实。
  2004年3月26日,翼城县国土局对冯炎亮任法定代表人的明亮钢铁公司未经批准占用西关村139亩土地的违法行为做出处罚:限期拆除非法占用土地上的建筑物,恢复原地貌;按每平方米10元处以罚款,共计926970元。事后,明亮钢铁公司于2004年4月交了20万元罚款,余款至今未交;不仅没有拆除已建建筑物,反而新建了住宅楼、铸造车间等违法建筑。国土局不仅不再追究冯炎亮的违法问题,反而在其未完全接受处罚的情况下,于2005年为其向临汾市国土局申报补办占地手续。临汾市国土局一直没有批复,此事也就搁置至今。冯炎亮毁坏集体果园,给集体财产造成损失一事则无人问责。
  2004年夏季,翼城县国土局派人到西关村调查毁耕地种树问题,口头建议恢复耕地原貌,移走树苗,理由是植树种草仍属大农业范畴,不归国土局管。唐兴镇政府也提过同样要求,冯炎亮都置之不理。毁青苗一事则至今无人追究。
  2005年11月22日,翼城县国土局给西关村两个工程队负责人常文祥、李青春作出行政处罚:没收在非法转让土地上新建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处罚依据的事实是:2004年4月份擅自在非法转让的西关村二组打麦场搞房地产开发。这两份处罚决定书也只是做做样子,迄今为止根本没有执行。令人不解的是,村民告的是非法转让土地,国土局只对受让方工程队做出处罚,而对负主要责任的出让方冯炎亮及西关村委会却没有任何说法。
土地资源日渐匮乏的现实,正在让我们从“幅员辽阔、地大物博”的沉醉中警醒。
& & 河北省鹿泉市获鹿镇黄峪村水库上游有4000余亩旱地和荒山,上世纪80年代全部承包给黄峪村村民,承包期30年。90年代,当时的获鹿县政府将旱地改为林地,鼓励承包户发展林果业。2001年,村委会召开村民会议,欲将村民承包多年的林地及荒山全部收回,转包给石家庄市泽欣建筑装饰装修公司搞开发,村民坚决反对。村委会竟不顾《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规定,强行解除村民的承包合同,与泽欣公司签订了为期70年的承包合同。
近年来,泽欣公司在林地里砍伐树木,殃及成材林800余亩,小树不计其数,毁坏林地70余亩。现在,该公司又在林地里大兴土木,建独立别墅出售。这片土地相当于全村土地面积的2/3,是全体村民赖以生存的命根子,失去它,村民就失去了生活保障。多年来,我们为维护自己的土地承包权益,不断上访,但无人理睬。呼吁有关方面切实落实中央精神,维护土地法规的权威,严肃查处这起严重侵犯村民利益的土地违法案件。
浙江省乐清市北白象镇塘下村干部蒋许海、李小普等人于2004年8月和华正铁芯厂私下签订土地租赁协议,将集体耕地承包给该厂使用,他们个人在暗中占股份。当年国庆节期间,非法毁坏耕地18亩多。
  乐清市国土资源局接群众举报后,到现场执法,认定“塘下村的非法出租集体土地和毁地行为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已造成种植环境严重污染,种植条件严重破坏”。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破坏土地资源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解释》,蒋、李等人均已构成犯罪。案发后,他们迟迟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经过村民一年多的上访,他们才被公安机关取保候审,但至今没有下文。今年3月,蒋在取保候审期间,又伙同村老年协会会长等人,在村后公路边毁地2亩多。希望尽快依法追究破坏耕地者的法律责任。
河南省安阳市文峰区大市庄村自2005年7月以来,有近80亩耕地被非法圈占、毁坏。
  2005年7月,大市庄村委会在没有任何土地审批手续和规划许可证的情况下,将即将成熟的31.8亩玉米毁掉,对外出租办集贸市场。如今闲置在那里,偶尔集会用一用。今年3月,村委会将22亩耕地租给本村村民陈某建砖厂。其后不久,村委会又在中华路办事处北侧用围墙圈地18亩;村委会副主任祁德兴借口搞养殖圈地6亩。
村民们多次反映,被层层下转到中华路办事处处理,办事处却一直没有说法。村民先后5次去文峰区国土局反映情况,每次都被告知正在处理,就是没结果。今年六七月间,安阳市行政执法局三次到现场阻止非法占地,并将中华路办事处北侧圈地的围墙推倒。然而,执法人员一走,他们又继续施工。截至目前,有关部门仍没有任何处罚决定。
& & 问题一:概述材料一所反映的主要问题。200字,20分。
  材料二:
国土资源部最近公布的调查数据显示,2005年度全国耕地净减少542.4万亩。截至2005年10月31日,全国耕地面积18.31亿亩,人均耕地面积由2004年的1.41亩进一步减少到1.40亩。虽然仅仅是0.01亩的变化,但它明确告诉我们,我国耕地面积持续减少的趋势尚未发生根本改变。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我国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土地违法占用现象相当严重:2003年10月到2004年9月,全国15个城市70多个区县违法用地宗数和面积数分别占新增建设用地宗数和面积数的63.8%和52.8%,有些地方高达80%和70%,有的甚至在90%以上。2004年9月以来,一些城市违法用地少的在60%左右,多的甚至在90%以上。2005年未批先建占用耕地面积仍有近31万亩。土地违法不仅“面广量大”,招数也花样迭出,“以租代征”、搞假招拍挂、擅自修改用地规划等等,使土地执法难度加大,加之各种干扰,处罚不力,执行不到位,土地执法难已不是个别现象。
  土地执法难主要难在地方政府违法用地。一些地方政府为增加财政收入,往往有批地的冲动,“以地生财,以地聚财”,土地出让金和相关税费收入已经成为地方政府主要经济来源。不少地方领导干部笃信“要想往上走,还得搞项目”,“要增加税收,只能多上项目”,从而在背后支持、默许土地违法行为,有的甚至公开、直接违法。由于土地管理部门属于当地政府的职能部门,一级政府下属的国土资源部门很难对该级政府的土地违法行为实施有效的监督和处罚。土地管理部门查处此类案件阻力重重,许多违法案件没有立案,有的立了案也没有依法查处。
  我国国土资源违法问题调查手段已比较先进,但是发现和调查容易,处理却难,以党纪政纪处分代替刑事责任追究的情况屡有发生。本版今天刊登的记者调查披露的山西翼城县唐兴镇土地违法问题便是典型的例子。翼城县国土局对西关村违法占地、卖地、毁地等问题虽然采取了一些行政执法措施,但长期得不到落实;本该依法向司法机关移交,追究责任人的刑事责任,也没有做,在群众中产生了恶劣影响。法律在这里失去了尊严,失去了权威。
  为扭转各地查案不力、查案不严甚至有案不查的局面,今年6月,国土资源部要求地方对自己查不动的案件积极上报,争取上级支持;但如果有案不查,将追究一把手的责任,并责令整改。为加大执法力度,7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建立国家土地督察制度。9月5日,《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发布,明确提出,强化对土地管理行为的检查,加大对土地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相信这一系列重大举措,将有利于强化国家对土地的管理及调控。
我们应该有理由相信,今后的土地执法工作,不仅雷声大,雨也会大。
问题二:以“以地生财,以地聚财”要不得为标题,写一篇400字的小评论。(20分)
目前土地利用与管理方面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还十分严重。各类土地违法案件大量发生,屡禁不止,造成我国耕地资源和国有土地的大量流失。而由于缺乏有效的执法手段和明确的执法权力,土地执法难以到位,严重地削弱了法律应有的权威。“执法难”成为我国土地管理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强有力的执法监督机制。强化土地执法监督机制,其目的是实现国家的土地管理职能,保证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全面实施,实行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有计划地合理调控国民经济各部门对土地的需求,以最终实现土地管理的总目标。
  针对土地“执法难”问题,从强化土地管理的执法监督方面提出几点建议。
  注重监督对象的全面完整性。土地执法监督的对象不仅包括土地管理的相对人,即一切与土地发生法律关系的单位或者个人,而且还包括享有土地征用和建设用地审批权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这是土地监督检查的重要特征之一。在土地法律关系中,土地所有者依法享有对土地的占用、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土地使用者依法享有土地利用包括占有、使用、收益的权利;土地管理者依据法律和法定职权,对土地占有、利用的现象和行为进行组织管理。在土地利用和土地管理活动中,土地所有者、土地使用者和土地管理者都有可能发生违反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行为,如单位和个人未经批准非法占用土地,地方政府超越法定权限审批土地,等等。因此,土地监督检查活动即是对土地管理者、土地所有者和土地使用者的活动和行为进行督促和检查。也就是说,土地执法监督的对象是与土地发生法律关系的土地管理者、土地所有者和土地使用者。
  实现土地管理的法制化。土地管理法制化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所谓有法可依,就是要有完备的法律体系可以遵循。目前,国家颁布的一系列土地管理法律、法规,为土地执法监督提供了法律依据,而土地执法监督又是实现土地立法的目的和手段。没有土地管理的监督检查,土地管理的法律、法规就不能很好地得以执行。所谓有法必依,就是要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土地管理法律、法规,而土地执法监督正是实现有法必依的有力措施。没有土地执法监督,土地管理法律、法规中所体现出来的国家和人民的意志就不能实现。所谓执法必严,就是要求土地执法监督人员在执法中,必须严格、严肃、严明,一丝不苟地按照法律规定办事,维护法律的尊严。执法必严是对土地执法监督的要求,也是土地执法监督的准则,没有土地执法监督,执法必严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所谓违法必究,就是对违反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单位或个人,都必须依法追究法律责任,而这正是土地执法监督的重要内容。因此,没有监督检查,就不能对违法者追究法律责任,就不能维护法律的尊严。
  预防为主,预防和查处相结合。土地执法监督的基本原则是预防为主,预防和查处相结合。所谓预防为主,就是土地行政主管部门通过一系列的监督检查活动,提高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法律观念、国策观念、国情观念,使其自觉遵守国家的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同时通过各种制度和有效措施,防止土地违法案件的发生。在我国,广大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在土地法律关系的地位上,人民群众既是土地管理的相对人,即被管理被监督的对象,又可以参与监督、检查国家土地管理的活动。因此,要使我国的基本国策得到落实,就要把国家的意志转变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预防虽然很重要,但查处也是土地执法必不可少的手段。要使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得到实施,土地执法监督必须以国家权力为后盾,以法律为准绳,以事实为依据,对一切违反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行为追究其责任,严肃惩处,这在当前土地违法现象比较严重的情况下,显得格外重要。
  多管齐下,多部门配合。土地管理独立执法的有限性影响了土地执法部门的权威。这种有限性具体表现为土地管理部门土地执法权力极其有限,没有其他部门的配合,寸步难行。按照法律规定,对违法占地行为,土地管理部门有权制止,但因没有明确制止的手段,依照法律需求助于公安机关,公安机关如不介入土地执法工作,土地违法行为很难制止;对于土地违法行为的处罚,土地管理部门只有作出处罚决定的权力,没有实施处罚决定的手段,要拆除,就需要申请人民法院予以强制拆除;对于政府工作人员的违法行为,土地管理部门又没有行政处分的权力,只能向有关行政监察机关提出行政处分建议。所以说土地管理独立执法非常有限,土地执法需要公安、法院、行政监察等部门予以配合。
提升土地执法监督人员的基本素质。土地执法监督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土地监督检查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和职业道德的条件方可胜任。土地的监督检查工作是一项严肃的行政执法工作,法律要求严格,只有懂法律,讲政策,敢于碰硬、秉公执法的人才能从事这项工作。除此之外,土地执法监督人员还必须做到清正廉洁,不贪赃枉法,不以权谋私,不奢侈浪费。
问题三:就材料里破解土地执法难的其中的一条措施展开论述,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议论文。(40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第四条国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说:国家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土地用途,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第三十一条:国家保护耕地,严格控制耕地转为非耕地。第三十四条:国家实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第三十六条:禁止占用基本农田发展林果业和挖塘养鱼。第四十五条:征收下列土地的,由国务院批准:(一)基本农田;(二)基本农田以外的耕地超过35公顷的;(三)其他土地超过70公顷的。第六十三条: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使用权不得出让、转让或者出租用于非农业建设……第七十六条:未经批准或者采取欺骗手段骗取批准,非法占用土地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退还非法占用的土地,对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擅自将农用地改为建设用地的,限期拆除在非法占用的土地上新建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恢复土地原状,对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没收在非法占用的土地上新建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可以并处罚款;对非法占用土地单位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四十二条:违反土地管理法规,非法占用耕地改作他用,数量较大,造成耕地大量毁坏的,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破坏土地资源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条 违反土地管理法规,非法占用耕地改作他用,数量较大,造成耕地大量毁坏的,依照刑法第三百四十二条的规定,以非法占用耕地罪定罪处罚:(一)非法占用耕地“数量较大”,是指非法占用基本农田5亩以上或者非法占用基本农田以外的耕地10亩以上。(二)非法占用耕地“造成耕地大量毁坏”,是指行为人非法占用耕地建窑、建坟、建房、挖沙、采石、采矿、取土、堆放固体废弃物或者进行其他非农业建设,造成基本农田5亩以上或者基本农田以外的耕地10亩以上种植条件严重毁坏或者严重污染。
近日《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正式发出。这意味着,以200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为开端的新土地管理体制和机制,至此完成了初步构建。
  对此,有些人颇感突然。前几天,与一位开发区管委会主任闲聊。短短半个多小时里,就有几拨客商找过来。那位主任说:“通知下达后,以前我们和客商谈的土地优惠价怕要泡汤了,能不急吗?”
  或许,这可以视为政策效应逐步显现的细节之一。其实应该看到,严控土地是新一轮宏观调控的必然选择。其核心是,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利益分配关系,逐步减少地方政府盲目扩张用地中的利益驱动因素。
  一段时间以来,现有征地制度及其土地收益的分配,一直是宏观调控难以真正落实的关键之一。很多人希望,通过从体制、机制入手,调整土地收益分配,构建起土地宏观调控体系。但让人更期待的是,很多地方通过加速发展房地产业和低价出让工业用地,进而拉动GDP增长的粗放经济发展模式,能否由此得到实质性改变?
  最近,在一个沿海发达城市,当地一位副区长感慨,这个地处城郊结合部的区,其土地出让等房地产开发的各项收入,已超过地方财政收入的60%。感慨之余,这位副区长也流露出深深的忧虑:如此单一的经济发展模式何以为继?
  众所周知,一地的房价快速上涨,当地政府和房地产商成为利益分享者。房价的快速上涨所做出的大蛋糕,相关的政府部门切走很大的一块。同时,房地产快速发展会拉动GDP增长,又可以成为明显的政绩。
  近年来,面对房地产的局部过热,中央政府屡出调控举措。但不可否认,有些政策执行时多少会打些折扣,这与一些地方政府的不积极态度有关。由于自身在房地产中有利益联系,调控房市犹如为自己“刮骨疗伤”,显然缺乏这方面的兴趣与热情。
  更值得关注的是,以土地换取GDP和地方财政收入的暂时高速增长,其实是短视的行为,也可以称其为“吃子孙饭”,预支了数十年的土地收益。紧缺的土地资源利用殆尽之后,政府又该拿什么来生财?
  近10多年来,许多城市的房地产增长突飞猛进,开发区的摊子也越铺越大。依靠土地出让推动经济增长,成为许多地方的共同选择。这种增长方式的优点在于,许多地方得以旧貌换新颜。但在其背后,这种“土地经济”的内涵还是粗放的,对其过度依赖只会使发展之路越走越窄。
  值得注意的是,土地是经济活动的基础,科学的土地供应量和供应模式,对保障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具有关键意义。而经济发展要获得长久动力,就必须发展高附加值产业,提高经济的自我创新能力,拥有经济自我主导权。
从这个意义上说,严控土地不仅仅是宏观调控走向深入的信号,更是促使某些地区走出单纯、粗放的“土地经济”、转变增长方式的契机。
问题四:站在国家严格控制土地问题的角度,提出建议,切实一直靠土地换取GDP和地方财政收入的暂时高速增长的问题。(20分)
发表于 07-3-26 20:36
日10:00,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2007年1号文件的起草者之一马晓河博士做客强国论坛解读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以“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题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   
  【马晓河】:各位网友早晨好,很荣幸跟大家在一起谈2007年“一号文件”。 最大的“新意”是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酒半仙]:请问马晓河副院长:今年的一号文件的根本性政策有新的内容吗? 
  【马晓河】:我理解,今年的“一号文件”有几个“新”:第一,最大的“新”是把推进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和重要内容。第二,今年,在增加“三农”投入方面,提出“三个继续高于”、一个主要“用于”,即2007年财政支农投入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建设用地税费提高的新增收入主要用于“三农”。第三,2007年在全国范围农村义务教育实施“两免一补”。第四,继续扩大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范围。第五,扩大农业保险的试点范围。第六,中央和省级财政对地方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给予奖励。  
  [杜康]: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有何重要举措,为何提出这个政策?有何意义?  
  【马晓河】:发展现代农业今年“一号文件”文件里,有八大重要举措:
  第一个举措,加大对“三农”的投入,为促进现代农业提供投入保障机制。提出三个继续高于,一个主要用于,同时提出继续要增加四项补贴,前面我已经解释过。第二个举措,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现代农业的装备水平,这里对农田水利、保障耕地质量、农村清洁能源、乡村路、点、水、气以及有机农业、循环农业、农用工业都要进行支持。第三个举措,支持农业科技创新。提出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支持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支持节约型农业技术,支持农业信息化建设,支持机械化等。第四个举措,开发农业多功能健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主要是如何发展粮食生产,养殖业、特色农业,如何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如何推进生物产业发展。第五个举措,支持农村建立市场体系,积极发展农村产业。第六个举措,培养新型农民。造就现代农业的人才队伍。第七个举措,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创新推进现代农业的体制、机制。第八个举措,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
  这些举措都非常实在,我认为是基于以下理由:目前我们国家的农业正处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生产方式转变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里,我们国家目前既面临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对农业提出的巨大的需求,同时,我国资源环境对农业发展又提出了双重约束,在这种条件下,如何满足社会对农业的需要,显然利用现有的生产方式是不行,只有加快农业生产手段、生产方式、经营理念的现代化,才能突破资源环境的瓶颈满足工业化和城市化提出的需要。
  另外,中国人多地少,水资源短缺,我们只有实现农业现代化,用现代的要素(化肥、农膜、农药、灌溉、良种、农机、电力、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甚至航天航空技术)来替代传统要素,才能提高土地的生产效率,才能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生产出量大,质优的健康农产品,保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同时,随着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百姓对农业的需求也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向,所以这时,农业不但要为老百姓提供健康的食品,而且还要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绿色生态),所以面对这种要求,中国必须发展现代农业。 
培育现代农民是现代农业经营方式的基础和核心
  [游客]:怎么把保障农民的权益落到实处?  
  【马晓河】:有的网友提出在“一号文件”里如何保障农民的权益,“一号文件”今年的主题是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在这份文件里共有八部分,其中有好几个部分,涉及到农民的权益问题。例如,在“培养新型农民”第六部分,这里就牵扯到很多政策,对农民的权益都有好处。今年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这就是维护农民的权益,对“两免一补”政策的解读,有条件的地方可减免种、养殖专业学生的学费。另外今年还要在全国继续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范围,今年这部分可能要达到80%以上。这些对农民权益都是一种保护。
  另外,第七部分中,“深入农村综合改革”,在这部分,也对农民的一些权益起到保护作用。例如,统筹推进农村的其他改革部分,大力发展小额信贷,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加快土地征地制度的改革,以及稳定渔民水域、滩涂养殖权、加快推进集体林权的改革等。这些对农民都是保护的;支持农民大力发展合作性组织,对农民权益也是保护的;在“培养新型农民”部分还有扩大“阳光工程”的培训,新型农民的科技培训,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等,这些都是对农民权益的支持和保护。我认为这一届政府,在保护农民权益方面是非常重视的。因为我到下面去,很多农民说,这一届政府是“亲民、爱民、富民”的政府,这不是我的话,这是农民自己的话。  
  [金猪贺岁]:请问嘉宾,一号文件要求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怎样对农民进行经营方面的培训啊?  
  【马晓河】:金猪贺岁你好,我过去在农村放过羊,我自己起个名字叫“金羊”行吗?所谓的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实际上我是这么理解的:第一,要有培育新型农民,使农民拥有现代经营思想。按照学术语言来讲,就是要使农民自身的人力资本水平提高,提高他们自己的文化素质,利用一种现代的经营方式来发展农业生产,要有现代的理念来参与市场竞争。第二,在经营形式里,农业的组织方式也需要改变,从现代的“发展中介组织,发展经纪人”这方面也是等于用现代经营形式来推进农业。第三,由于中国人多地少,土地、水资源极度短缺,用现代农业推进农业,还包括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走节地、节水、节肥、优质高产高效道路。这也是用现代经营方面推进农业的一种新的经验。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国家推出了一系列的用现代农业支持培训方式,比如说扩大“阳光”工程,培训劳动力,支持农民培训,搞科技培训,科普惠农兴农工程,这是都是政府推出的培训农民的项目。还有支持农民开展职业教育等,这都是用现代科技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种经营方式。
  总之我认为,在现代农业经营方式中,培育现代农民是现代农业经营方式的基础和核心。  
  [江南愚人]:马院长:农业现代化是要靠人来实现的,现在大部分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离乡背井外出打工,这样艰巨的任务总不能仅仅靠这些人才支撑、靠老弱妇孺来完成吧?  
  【马晓河】:是的,农业现代化要靠人来实现。但将近十亿的人拥挤在农业领域里,这是很难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须要将数以亿计的剩余农业劳动力转向城市、转向非农产业。农业现代化实现才有希望。目前按照公安部户口统计的结果,中国农村有9.47亿农业人口,这么多人都挤在农村是很难实现现代化的。另外,从国际经验看,农业劳动力大量向外转移,是一个历史趋势,也是一个历史潮流。中国当前农业劳动力向外转移不是多了,而是少了;不是快了,而是慢了。因此,今后在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同时,其要加快农业劳动力的向外转移步伐。关键的问题是在这种劳动力向外转移过程中,我们在农业里,应该创造一种什么样的现代化条件?来吸引一些有志向的青年人留在农业里,搞农业现代化,这是问题所在。 
“一号文件”把科技兴农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游客]:地方财政困难,经费投入不足,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工资都没有保障,如何推广农业技术,如何发展现代农业?  
  【马晓河】: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一号文件”第三部分专门就对如何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强化建设现代农业的科技支撑做了一个详细的政策规定。比如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规定,“支持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加强国家创新基地、区域农业科研中心创业能力建设,而且要启动农业行业科技专项,支持农业科研项目”。
  第二个方面,在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方面还有很多政策,例如积极探索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机制和办法,叫“如何改善科研人员的素质,发挥农业院校在农业推广中的作用,如何提高基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方面,中央政策都有很多具体规定。
  第三个方面,在科技推进农业现代化方面强调,大力推广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例如,在节地、节水、节肥,可持续发展方面都有一些政策。就是说它的核心技术是推广生态和资源节约型号的技术。
第四个方面,国家强调积极发展农业机械化,扩大农机具的补贴范围和力度。   
第五个方面,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的信息网络,深入实施“金农”工程。这些都是很好的政策。
  在科技方面,我认为科技在推进农业现代化方面非常强大,中国要建设现代农业没有科技不行,所以这次“一号文件”把科技放在重要的位置上,结合国家的《“十一五”科技规划纲要》,政府对支持农业科技方面的措施会越来越多,力度越来越大。  
  [米仓老鼠]:早上好!请问:解决“三农问题”是不是需要首先制定一份时间推进表,循序渐进,应当有具体举措的么?  
  【马晓河】:米仓老鼠你好,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中国的“三农”问题是长期形成的,由于我们国家长期实行了一种城乡二元结构制度,在这种二元结构下,城市市民和农民在享受的公共服务方面,他们的权益是不一样的。特别是目前在城乡之间,包括基础设施、教育、卫生、医疗、文化等方面的公共服务都有很大的差距。还有,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消费差距也很大。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在短期内消除城乡差距是很困难的,所以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近两年,中央推出新农村建设,实际就是把“三农”问题作为一个重中之重来解决,这种“解决”是一种阶段性的。比如说近两年推出的措施里,首先取消农业税,接着实行“两免一补”(免除学杂费、补助书本费和生活寄宿费)政策,同时,又实行了“四补贴”(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另外,在农村实行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还有今年在全国农村实行低保制度等。从这些政策可以看到,国家解决“三农”问题实际上是分步骤、按阶段来的。我理解中央政府在解决“三农”问题上,它的思路是非常清楚的。首先是要减轻农民负担,进而取消了农业税、取消“三提五统”;其次,增加农业投入,增加农业补贴,等于增加农民收入。再次,政策的思路是给农民提供公共服务。比如,搞“六小”工程(修路、通电、打井、通水等),还有,在教育、卫生、医疗等领域。这些思路很清楚,先减再补再给,实际上支农惠农政策思路非常清晰的。   
从这两年的实际情况来看,国家在“三农”方面的政策效果也非常明显。第一,农业连年丰收,粮食连续三年产量增加,今年粮食超过9800亿。第二,农民的收入连续三年增幅增长超过6%,2004年农民收入是6.8%,2005年是6.2%,2006年是7.4%。第三,农村市场明显回暖,农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加幅度明显增加。2006年农民全年消费总额比上年增加了4000亿,所以从此处看到,中央在“三农”方面政策效果是非常好的。从长期看,中央政府企图通过新农村建设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是全面的,包括了发展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培训农民、基层组织建设、环境治理等。这些任务,不可能在很短时间来完成,只能分阶段在较长的时间内来完成。所以说,今年的“一号文件”把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我的理解是,新农村建设要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首先是要发展生产,在发展生产中,农业发展又是一个首要任务。
  [长征二万五]:院长:你认为农业的根本出路是继续发展延续了几千年的小农经济,还是走合作化、集体化的道路,发展规模农业? 
  【马晓河】:从国际经验看,世界农业一般有两种发展模式:一类是人多、地少,比如中国、韩国、日本、我国的台湾省等这些国家和地区,由于这些国家和地区土地、水资源相当稀缺,一般都走了一条小家庭规模的农业经营。但是,这些小家庭经营也采取了一种现代化的经营方式,这种农业模式的特点是用资本、技术等现代物质要素来替代土地、水等资源,其目的是要提高土地的产出效率和资源的利用效率,走资源节约型道路。
  另一类是人少、地多,资源比较丰富。例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等国家,这些国家由于土地、水资源极为丰富,但劳动力短缺,所以他们一般走了一条“大农场”大规模农业经营之路,这些国家,农业现代化主要是以现代物质资本要素替代劳动,目的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走规模化道路。
  所以,资源类型不同、国情不同,各个国家农业现代化道路也不尽相同。就中国来说即使到了2020年,中国的城市化率达到60%,农村人口仍然有七亿多,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农业要想走规模化道路,也是非常困难的。所以中国只能根据自己的国情选择走一条资源节约型现代化道路。尽管我们国家人均土地经营规模小,但是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自己的优势走一条特别的现代化道路。中央“一号文件”多次指出:“家庭承包经营既适应现阶段农业的发展方式,也能适应未来的发展方式”,我认为,现代农业既可以在“大农场”中实现,也可以在小家庭经营中实现。所以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在很大程度上要以小家庭经营规模为基础。 
  [牛庄]:院长: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有什么新想法?
  【马晓河】: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都有说法,我自己认为,发展农民合作组织,发展中介组织,发展专业会,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有很大的积极作用。对中国农民来说,在市场交易中信息不对称,农民往往是弱者和吃亏者,所以,农民通过发展自己的合作组织,发展专业协会,通过这些组织,在市场上进行交易,能充分体现自己的话语权和经济权益,所以说政府一直鼓励农民发展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行业协会。特别是,政府鼓励农民发展一些营销合作组织、信息服务合作组织、技术培训合作组织、农产品加工储藏组织、农资采购经营组织,这些组织有利于改变农民的弱势地位,提高农民在市场中交易能力,保障他们的权益。
  为此,去年全国人大通过并颁布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同时中央有关部门还专门对由农民自己按照自愿原则,办起的合作组织进行一些财政补贴,由此可以看出,国家鼓励农民发展合作经济组织。 
  [ylslj]:院长:请问,大包干了30年的“小岗村”,是否就是引领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潮流的光辉典范? 
  【马晓河】:只有说是其中之一。中国东、中、西经济社会发展差异比较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模式和典范很多,“小岗村”只是在中部地区的一个建设模式。像东部发达地区有好多新农村建设的好方式,比如,江苏、浙江、北京、上海、广东等地,还有中部地区也有一些新农村建设的好方式,包括安徽的“小岗村”,包括江西赣州,包括河南等,西部地区也有许多好的典范,像四川、陕西、贵州、广西等,所以中国的新农村建设典范或模式是多种多样的,各地应根本各地的情况推出相应的建设模式。  
  [我为何不能说两句]:嘉宾,无论何种模式建设新农村,土地都是第一要素。对于农民来说,如果没有土地所有权,让农民如何从中受益? 
  【马晓河】:这位网友,我来说两句。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土地是农民的一道生存保障线。农民没有了土地,就没有了生存的基础。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首先从土地经营制度改革来解决“三农”问题的,1978年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接着第一次“十五年不变”,到1993年经营制度又实行“三十年不变”,无论是“十五年不变”还是“三十年不变”,都是一个目的,就是要给农民一个信号,即农民的土地经营权要长期稳定,只有农民有了长期、稳定的土地使用权,他们的收益、土地的成果才能得以保障。
  我认为,土地承包权“三十年不变”,这里实际已经完全体现农民有权支配土地的权利。近几年,土地的问题不是承包权问题,而是在土地“农转非”中,一些地方政府有意压低土地价格,截留农民的土地收益,侵害农民利益,这是问题所在。针对这方面,党中央和国务院专门发了文件,就如何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规范土地征、占、用制度做了一系列规定。 
  [赵建光]:07年中央的一号文件,它就像一部戏一样,不仅需要有好的剧本,还需要有好的演员等配套的因素。这句话您怎么理解:乡镇一级的政府,常常主导着广大的农村干部的思想和行为。只有改变了乡镇党委政府的懈怠状况,0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否则,一号文件就会是一阵风刮过,不会起什么实际的作用。07年中央的一号文件在基层最终能否得到一个很好的落实?是党和广大群众最关键的一个考核指标。  
  【马晓河】:这个问题问得好。文件就像一个调,要有人吹号,没号就没有调。所以,要想将“一号文件”精神落到实处,乡镇干部非常重要。所以,在“一号文件”中,今年专门在第七部分做了一些规定,例如:“深入农村综合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乡镇机构改革试点”就是说,今年“一号文件”里,明确规定中央和省级财政要安排一定资金对地方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给予奖励补助。我理解,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特别是乡镇机构改革,县、乡财政改革,农村义务教育改革等,这些都是为了更好地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另外,从去年开始,国家对5300个县委书记进行培训,全国许多省对乡镇长进行培训,这实际上也是为了提高基层领导干部的素质,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落实党中央的政策。另外近两年,中央加大了对县、乡的财政转移支付,也是从财力上支持了基层乡级政府,使他们能更好地去为农民提供公共服务,执行党中央的政策。  
  [一天一地一广仔]:请问嘉宾,您怎么看农村金融改革之于今后金融改革的意义?如何加快农村金融改革发展?
  【马晓河】:这个问题我非常感兴趣。农民要想发展生产,没有钱是不行的,但是长期以来,农村金融体制发展滞后,农民贷款难一直没有得以解决。近两年的“一号文件”,在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方面步子迈得非常大,2006年“一号文件”、2007年“一号文件”分别提出在农村鼓励发展农村小额信贷,特别是贫困地区要支持、发育多种形式的金融组织试点。
  在2006年12月份,中国银监会专门发了银监发2006年90号文件,在这份文件中,专门就如何调整、放宽农村地方银行业机构准入政策,更好地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若干规定。在这里,银监会准备首先在四川、青海、甘肃、内蒙古、吉林、湖北六省区进行试点,试点的内容是“放开对农村资本准入范围,降低注册资本,取消营运资金限制,调整投资资格,放宽境内投资人持股比例”等等,这意味着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步伐将会比以前大大加快。农民贷款难状况会很快得到缓解。
【马晓河】:感谢网友们的提问,由于时间关系,我不可能回答每一位网友的问题。但是,每位网友提的问题都是非常好的,有一些问题我建议网友可以上网去查,都可以得到答案。再次感谢各位网友,谢谢大家,再见!
申论要求:
1、用250字概述网友提出的发展现代农业面对的困难。15分。
2、新农村建设要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首先是要发展生产,在发展生产中,农业发展又是一个首要任务。请就如何发展农业提出建议。350字,15分。
3、请用500字分析农村存在的土地问题有哪些,这些问题的关键是什么,怎么样从根本上解决问题。(20分)
提示:土地问题的关键在于地方政府截留农民的土地收益。
4、概括目前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思路,并就其中一个方面的基本思路自拟题目,展开论述,写一篇1500字的议论文。(50分)
发表于 07-3-26 20:38
1、初冬时节,记者在富庶的珠三角农村看到,一幢幢现代化的农民公寓大楼正在火热建设中。农民们告别祖祖辈辈延续数千年的单家独院式农居,像城里人一样住进公寓式的高楼。“农宅公寓化”显现出节约土地、扩大农村内需等“多赢效应”。
& && &&&在佛山市南海区桂城办事处夏西村,推土机已经推倒了200多幢民房,打桩机正在打桩。村委会主任黎月玲介绍,经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我们将用10年时间,拆除全村所有的民房,村民全部搬进公寓高楼。在东莞市塘厦镇林村,一期建成的林村农民公寓小区环绕着人工湖,村委会办公场所、社区医疗卫生、银行储蓄、通讯邮政、肉菜市场、休闲会所等公共配套设施一应俱全。
& && &61岁的农民林光达一家2005年初搬进公寓里的一套复式楼房,根据林村的规划,全村近5000多农民将分批安置到农民公寓。林光达说:“村委会以低于成本价的价格将新房卖给村民,加上政府补贴和搬迁补偿费用,我们基本上不用花钱就住进了新房,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 && &类似夏西村、林村这样拆单家独院式旧居、统一搬入新公寓的情况,在珠三角工业比较发达、城市化水平比较高的农村地区,正在成为一种热潮。
& && &东莞市城建规划局前不久调查,这个市大朗镇26个村中已有11个在推进农民公寓建设。这个局村镇科科长陈学江说,考虑到东莞农村普遍存在老少几代同堂、家庭人口多于3人的居住形态,农民公寓的户型一般比较大,尽可能使卧室设计有卫生间,便于居住。
& && &记者了解到,经过酝酿和试点,广州、佛山、东莞、深圳、珠海等市,这几年已先后叫停了单家独院式民宅的审批,都在积极部署并推动“农宅公寓化”工作。东莞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强农村居民住宅公寓建设管理的通知》,首次对农民公寓的审批权限、优惠措施、开发规模、用地政策等作出了原则性规定。
& && & 2、东莞市大朗镇农民公寓的建设,缘起于松山湖高科技产业园的建设,导致宝陂村、佛新村、校椅村需要整体搬迁。大朗镇政府组织村民代表到外面参观考察,村民们接受了按照城市型居住社区建设安置小区的思路。
& && &如果说大朗镇这三个村的“农宅公寓化”是一种外部力量引发、村民们主动选择的结果,那么记者采访的许多村的“农宅公寓化”却是尝到盲目建房的“苦果”之后,村民们被逼无奈、却又不得已而为之的结果。
& && &夏西村村民户均拥有约2幢房子,人均宅基地面积超过100平方米。而国家现行法规规定,农村居民利用宅基地建房每户人均指标不得超过25平方米。由于民宅建设对土地浪费巨大,夏西村再也没有可供工业开发和物业流通所用的土地,集体经济发展没了后劲。村委会主任黎月玲说,村民拆旧房住进农民公寓后,全村可以节约原住房用地的40%也就是500多亩土地,从而带来新的发展空间。
& && &林村由27个分散的自然村组成,由于工业发展和村民长期分散无序地建造农宅,全村除了尚存的7000亩基本农田保护区外,已基本无土地可供工业发展。经村民大会决定,全村将分批把全村农民集中安置到一个高层农民公寓居住。村党支部书记李茂云说,随着村民陆续住上高楼和拆除旧宅,可新腾出几千亩地作为村集体经济发展之用。
& && &土地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料,珠三角农民滥建农宅严重浪费了土地,也导致村民居住环境恶劣,出现“只见新房不见新村”的怪现象,农村城市化进程反常性滞后。东莞市2004年起人均GDP已突破8000美元,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但城市化水平一直停留在26%左右的水平,甚至比广东全省31.5%的平均水平还要低。
& && &据记者调查,在拆建整治旧村基础上进行的“农宅公寓化”改造,至少可以使每个拆建村新腾出40%的宅基地来发展经济,这是珠三角当前重新盘活和节约土地的一条捷径。此外,“农宅公寓化”还将给新农村建设带来扩大农村内需、推动农民向市民转变、加速农村纳入“城乡一盘棋”的城市化轨道等“多赢效应”。
& && &&&3、尽管“农宅公寓化”能给珠三角农民带来很多好处,但据记者调查,实际操作当中还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
& && &珠三角各地在建造农民公寓、推动村民搬住新楼时,虽然都与村民签有同步拆除旧宅的协议,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较大难度。东莞市城建规划局前不久一份报告指出,这个市大朗镇有11个村在建农民公寓,目前仅有3个因整体拆迁而把原宅基地交回当地政府,其他8个村原制定的改造计划均没有落实具体实施时间表,有的因为拆迁成本过高而推进缓慢。
& && &陈学江说,推进“农宅公寓化”的根本出发点是节约和盘活建房用地,终结农民延续数千年、毫无规则的人居现状;但如果建造农民公寓却又不能拆掉原有的旧宅,只不过是给农民增加了一套住房而已,会造成新的土地浪费。他说:“这与农民公寓建设的初衷相违背,也与国家规定的一户一处宅基地的政策相违背。”
& && &建设规划部门的专家指出,现行农民公寓的建设受各村行政界线的限制,各自为政,独立建设,致使农民公寓分布分散,不利于城镇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他们认为,对于零星的、未能成片的农民公寓,或选址不在镇中心区和城镇近期开发建设重点区域的农民公寓,均不宜批建。
& && &从目前进展看,农民公寓应集中在二三产业发达的农村推行,不适宜从事传统种养的地区。陈学江说,东莞市某镇最近兴建一条高等级公路时要整体拆迁一个村,有关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农村合作社补贴政策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