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小行星撞地球的质量要多大,才能基本成为球形

一个关于行星的问题_百度知道
一个关于行星的问题
我看到过这样一段资料:“假如红矮星周围有行星围绕,也会由于它们之间相距过近,行星完全被红矮星“ 锁定”,就如同月球被地球锁定一样。行星将只有一面向着它的“ 太阳”,也就是红矮星;而另一面永远处于黑暗之中。
美国科学家提出,红矮星可能更适合孕...
我需要知道的是,这样的行星会诞生什么样的生命。例如真菌类,这个我有考虑过,我所需要的也只是一个假想,但是要有些理论依据的假想,所以我才来请教大家。我这样设想,由于红矮星的光一直照在一面,另一面得虽然不到光照,但温度足够,所以我觉得黑暗一面会生长不怎么需要光照的植物,例如某些真菌类。我想这些那一面可能会生长非常巨大的树一样高的蘑菇,但这些蘑菇森林中会有什么动物我却想不出。另外我觉得在这颗行星的光暗交界处可能会有河流,会有需要光照的绿色植物。说到这里,不知我这粗劣的语言有没有表达出我想说的。我想知道的是一份基于理论知识上的,关于这个行星环境的设想。而且我也不知道我在上面提到的想法是否正确,所以我真心的希望能有几个对于天文理论比较在行的高手提供一些设想,以弥补我贫瘠的思想。 显然目前的回答中,一楼和三楼都不符合要求,二楼说的有道理,但太简单了。四楼很不错,但是并没有做太多详细的分析,能不能在给出一些理论依据?
我有更好的答案
这个目前没有任何经验可循,完全靠猜测,所以一般科学家当然都认可地外行星的发展会采取类似地球的过程,即在各种条件都具备的情况下(具体条件参考我这个回答,当然这是特指地球的),按照单细胞生物、孢子植物、藻类等原始生物开始一直发展出脊椎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等。也有一些不太主流的理论认为生命可能沿着完全不同的方向发展,例如产生区别于碳基生命的硅基生命,以及靠液氨而不是水生存的低温生命等我大概明白楼主的意思了,在这种“潮汐锁定”的前提下,由于该行星的一端随时受到光照,而另一端处在黑暗中,则该行星上的气候条件和地球会大不一样。如果忽略红矮星和太阳的差别都假想成相同的条件,则该行星由于一端温度总比另一端高一些,因此整个星球的空气对流情况基本上是固定的,即不存在地球上的五带和季风现象等。该行星背阴面无法生存绿色植物,因为在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是生产者,所以也不会存在很多消费者(如果有智慧生命存在倒是有可能在背阴面居住,但资源还要依靠向阳面补给),不需要进行光合作用的生产者只是极少数如硝化细菌等,不足以维持巨大的真菌类生命,当然以上内容全都是以地球生态环境为基准,如果该行星的生命能进行其他化能合成作用也是可以在黑暗中存在的,但这需要消耗自身系统的能量(能量转化到最终是不可逆的),所以没有光能补充也不能长期生存。而在交界处,由于大气的作用,这里不会有一条明显的界限,而是类似于地球上日落时一样逐渐变暗、变黑。在这一带的物种应该会有一些规律性变化,如果该行星是椭圆轨道,则存在“天平动”现象,即边界处有可能发生轻微的改变,光照区域发生规律性偏移,可能类似于地球两极的极昼极夜现象。在这样的环境下应该会出现一些生活规律比较特殊的植物和动物。昼半球和地球的差别应该不会太大,当然有一个很大的前提就是该行星上有海洋生态系统,能调整温度。
采纳率:53%
单细胞动物真菌仅供参考
一、行星新定义
行星通常指自身不发光的球体,环绕着恒星的天体。一般来说行星需具有一定质量,行星的质量要足够的大(相对于月球)迄今止发现的宇宙最年轻行星:金牛座内行星且近似于圆球状,自身不能像恒星那样发生核聚变反应。2007年5月,麻省理工学院一组太空科学研究队发现了宇宙中最热的行星(摄氏2040度C)。
如何定义行星这一概念在天文学上一直是个备受争议的问题。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日通过了“行星”的新定义,这一定义包括以下三点[1]:
1、必须是围绕恒星运转的天体;
2、质量必须足够大,它自身的吸引力必须和自转速度平衡使其呈圆球状;
3、必须清除轨道附近区域,公转轨道范围内不能有比它更大的天体。
一般来说,行星的直径必须在800公里以上,质量必须在5亿亿吨以上。
按照这一定义,目前太阳系内有8颗行星,分别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原先被认为是冥王星卫星的“卡戎”和一颗暂时编号“”(齐娜)的天体。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下属的行星定义委员会称,不排除将来太阳系中会有更多符合标准的天体被列为行星。目前在天文学家的观测名单上有可能符合行星定义的太阳系内天体就有10颗以上。
在新的行星标准之下,行星定义委员会还确定了一个新的次级定义——“类冥王星”。这是指轨道在海王星之外、围绕太阳运转周期在200年以上的行星。在符合新定义的12颗太阳系行星中,冥王星、“卡戎”和“”都属于“类冥王星”。
天文学家认为,“类冥王星”的轨道通常不是规则的圆形,而是偏心率较大的椭圆形。这类行星的来源,很可能与太阳系内其他行星不同。随着观测手段的进步,天文学家还有可能在太阳系边缘发现更多大天体。未来太阳系的行星名单如果继续扩大,新增的也将是“类冥王星”。
行星是自身不发光的,环绕着恒星的天体。一般来说行星需要具有一定的质量,行星的质量要足够的大,以至于它的形状大约是圆球状,质量不够的被成为小行星。行星的名字来自于它们的位置在天空中不固定,就好像它们在行走一般。
行星太阳系内的肉眼可见的5颗行星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人类经过千百年的探索,到16世纪哥白尼建立日心说后才普遍认识到:地球是绕太阳公转的行星之一,而包括地球在内的八大行星则构成了一个围绕太阳旋转的行星系—— 太阳系的主要成员。行星本身一般不发光,以表面反射太阳光而发亮。在主要由恒星组成的天空背景上,行星有明显的相对移动。离太阳最近的行星是水星,以下依次是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从行星起源于不同形态的物质出发,可以把八大行星分为三类:类地行星(包括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及远日行星(天王、海王)。行星环绕太阳的运动称为公转,行星公转的轨道具有共面性、同向性和近圆性三大特点。所谓共面性,是指八大行星的公转轨道面几乎在同一平面上;同向性,是指它们朝同一方向绕太阳公转;而近圆性是指它们的轨道和圆相当接近。
在一些行星的周围,存在围绕行星运转的物质环,由大量小块物体(如岩石,冰块等)构成,因反射太阳光而发亮,称为行星环。20世纪70年代之前,人们一直以为唯独土星有光环,以后相继发现天王星和木星也有光环,这为研究太阳系起源和演化提供了新的信息。
卫星是围绕行星运行的天体,月亮就是地球的卫星。卫星反射太阳光,但除了月球以外,其它卫星的反射光都非常微弱。卫星在大小和质量方面相差悬殊,它们的运动特性也很不一致。太阳系中,除了水星和金星以外,其它的行星各自都有数目不等的卫星。
在火星与木星之间分布着数十万颗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小行星,沿着椭圆轨道绕太阳运行,这个区域称之为小行星带。此外,太阳系中还有数量众多的彗星,至于飘浮在行星际空间的流星体就更是无法计数了。
这个小行星带和太阳的距离为1.7~4.0天文单位,其中天体的公转周期为3~6年。曾经一度认为小行星带是一颗行星破裂后的碎片,但现在看来,小行星更可能是形成了行星的那类太空碎石,所以小行星带是演化失败的行星,而不是炸碎的行星。
尽管太阳系内天体品种很多,但它们都无法和太阳相比。太阳是太阳系光和能量的源泉。也是太阳系中最庞大的天体,其半径差不多是地球半径的109倍,或者说是地月距离的1.8倍。太阳的质量比地球大33万倍,占到太阳系总质量的99.8%,是整个太阳系的质量中心,它以自己强大的引力将太阳系里的所有天体牢牢控制在其周围,使它们不离不散,井然有序地绕自己旋转。同时,太阳又作为一颗普通的恒星,带领它的成员,万古不息地绕银河系的中心运动。
(1)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顾名思义,类地行星的许多特性与地球相接近,它们离太阳相对较近,质量和半径都较小,平均密度则较大。类地行星的表面都有一层硅酸盐类岩石组成的坚硬壳层,有着类似地球和月球的各种地貌特征。对于没有大气的星球(如水星), 其外貌类似于月球,密布着环形山和沟纹;而对于像有浓密大气的金星,则其表面地形更像地球。
星早在史前就已经被人类发现了。后来人类了解到,地球本身也是一颗行星。
(2)带光环的巨行星和遥远的远日行星
木星和土星是行星世界的巨人,称为巨行星。它们拥有浓密的大气层,在大气之下却并没有坚实的表面,而是一片沸腾着的氢组成的“汪洋大海”。所以它们实质上是液态行星。
天王星,海王星这两颗遥远的行星称为远日行星,是在望远镜发明以后才被发现的。它们拥有主要由分子氢组成的大气,通常有一层非常厚的甲烷冰、氨冰之类的冰物质覆盖在其表面上,再以下就是坚硬的岩核。[编辑本段]根据上述这一定义,冥王星失去行星地位
位居太阳系九大行星末席70多年的冥王星,自发现之日起地位就备受争议。经过天文学界多年的争论以及本届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上数天的争吵,冥王星终于“惨遭降级”,被驱逐出了行星家族。从此之后,这个游走在太阳系边缘的天体将只能与其他一些差不多大的“兄弟姐妹”一道被称为“矮行星”。
日,根据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11时通过的新定义,“行星”指的是围绕太阳运转、自身引力足以克服其刚体力而使天体呈圆球状、并且能够清除其轨道附近其他物体的天体。按照新的定义,太阳系行星将包括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它们都是在1900年以前被发现的。
根据新定义,同样具有足够质量、呈圆球形,但不能清除其轨道附近其他物体的天体被称为“矮行星”。冥王星是一颗矮行星。其他围绕太阳运转但不符合上述条件的物体被统称为“太阳系小天体”。
从日11起,新的太阳系八大行星分别是: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地球、天王星和海王星。
新的天文发现不断使“九大行星”的传统观念受到质疑。天文学家先后发现冥王星与太阳系其他行星的一些不同之处。冥王星所处的轨道在海王星之外,属于太阳系外围的柯伊伯带,这个区域一直是太阳系小行星和彗星诞生的地方。20世纪90年代以来,天文学家发现柯伊伯带有更多围绕太阳运行的大天体。比如,美国天文学家布朗发现的“”,就是一个直径和质量都超过冥王星的天体。
行星是如何形成的呢?在一个恒星边上,可能吸收了比较多的宇宙灰尘聚集,拿太阳举例:太阳大约在40亿年前,就吸收很多灰尘,灰尘之间互相碰撞,粘到一起。长期以来,出现了大量的行星胚叫做星子,当时至少有几十亿的星子围绕太阳运动。星子之间作用规律是:两个星子如果大小差距悬殊,并且彼此的速度不大,碰撞以后,小星子就会被大星子吸引而被吃掉。这样,大的星子越来越大。如果两个星子大小差不多,彼此速度很大,他们碰撞后就会破裂,形成许多小块,而后,这些小块又陆续被大星子吃掉。这样,星子越来越少。大行星就是当时比较大的星子,无数小行星就是当时互相吞并时期没有被吃的幸运儿。[编辑本段]二、行星的产生
过去说法是:在太阳系形成初期,99%以上的物质向中心聚合成为太阳,周围还有部分散在的物质碎片围绕着太阳旋转,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碰撞和引力作用,散在的碎片逐渐聚合成了九大行星,但那时的地球只是一团混沌的物质,又经过了几十万年,物质逐渐冷却凝固,形成了地球的初步形态,再经过几十万年,由于地球的引力作用,由地球内部化学反应所产生的气体喷出后被保存在地球周围,形成了大气层,并由氢气和氧气化合成了水,再然后经过太阳的能量辐射,地球本身的电场、磁场作用和适宜的生存环境,由水中产生了有机物,也就是一切生命的祖先……
现在最新的研究认为:行星是从黑洞中产生的。
并为此找到了确凿的证据:银河系中央的小型黑洞能够超速“喷射”行星。在此之前,科学家认为只有特大质量黑洞才能以超速喷射行星。
研究人员称,实际上小型黑洞要比特大质量黑洞喷射更多数量的行星。1988年,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物理学者杰克---希尔斯预言,银河系中央的特大质量黑洞能破坏双子行星平衡,束缚一颗行星,并以超高速将另一颗行星喷射出银河系。自2004年以来,天文学家共发现9颗被特大质量黑洞高速排斥的行星,他们推测这种特大质量黑洞的质量是太阳的360万倍。然而,美国哈佛--史密森天文物理中心赖安---奥利里和阿维---利奥伯从事的研究表明,银河系中央许多小型黑洞喷射出大量行星。
这些小型黑洞的质量大约只有太阳的10倍,一些研究认为银河系中央至少有25000个小型黑洞围绕在特大质量黑洞附近。当某些小型黑洞将行星喷射出银河系时,它们会进一步地靠近特大质量黑洞。利奥伯说,“小型黑洞比特大质量黑洞排斥喷射行星的速度更快!研究被喷射行星的轨迹和速度将有助于天文学家测定多少黑洞会喷射行星以及它们是如何排斥喷射行星的。”同时,他们也承认开展此项研究是很不容易的,现有的太空望远镜无法观测到银河系中央特大质量黑洞区域,该区域浓缩存在着许多小型黑洞。
研究人员推测,被特大质量喷射的行星速度达到709公里/秒,它们在银河系引力束缚下速度可能会更慢,估计这些行星被喷射时的初始速度达到1200公里/秒。然而,被小型黑洞喷射的行星速度要更快,行星在小型黑洞的排斥作用下可达到2000公里/秒速度脱离银河系。[编辑本段]三、新的行星定义引发的争议
就在行星的新定义公布后不久,12名天文学家联名在英国《自然》杂志网络版公开发表了《抗议冥王星降级请愿书》,严重质疑数百位天文学家通过投票表决的方式让冥王星离开“行星宝座”的做法。按照新的行星定义的第三条来要求,地球可能也会被开除。
12位天文学家在《自然》网络版发表《抗议冥王星降级请愿书》
日,12名天文学家联名在英国《自然》杂志网络版公开发表了《抗议冥王星降级请愿书》,严重质疑数百位天文学家通过投票表决的方式让冥王星离开“行星宝座”的做法。天文学家们还表示,第26届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上对新的行星的定义也不完全准确。
据称,投票天文学家只占全球天文学家5%,有专家称“这是个草率的决议”。
据了解,第26届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会期为10天,很多专家由于经费问题,没有等到最后投票的时刻已经先行离开,实际参加冥王星地位表决的专家只有几百人,这样的投票规模遭到了联名情愿的天文学家的质疑。在请愿书中,这些科学家指出,参加布拉格会议投票的天文学家仅仅占全球天文学家的不足百分之五。这样的比例作出这样重大的决定实在缺乏说服力。
这12名签名的天文学家包括美国宇航局“新地平线号”负责人阿兰·斯登、美国行星科学学院的马克·塞克斯等等。他们还在请愿书倡议反对冥王星降级的天文学家继续签名。阿兰·斯登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对该问题的争论不会因24号得决议停止。因为有来自75个国家2500多位的国际天文学会,只有 300人参与了投票。这是个草率的决议,是糟糕的科学。一切都没有结束。”
运用动力学的标准来定义行星会出新问题
刚刚参加完此次会议回国的北京天文馆馆长朱进博士向本报记者介绍说,这次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的一项很重要的决定,就是把行星和太阳系的其他天体分为三个不同的类别来定义。
行星的定义有三个要求:一是位于围绕太阳的轨道上;二是有足够大的质量使其表面达到流体静力平衡的形状(近于球形);最后是已经清空了其轨道附近的区域。符合这些要求的也只有1900年前发现的8个行星。
相对于表决程序上的欠妥,参加请愿的科学家最不能接受的正是新的行星定义。
对于行星定义的第二条,请愿的天文学家认为,新的定义运用的是动力学而不是物质本身的特性,这种特性是决定能否成为一颗行星的必要条件。而且这个结果将影响到天文学其他体系的定义,比如恒星、星系、星云甚至小行星。因为在这些体系的定义中,动力学并不是决定性因素。
按照新的行星定义的第三条来要求,地球可能也会被开除。
这些天文学家指出,如果按照新定义的第三条,那么像是地球、木星这样的行星也不符合定义,也要被“开除”。新的定义第三条说,行星要有足够引力以清空其轨道附近的区域。如果按照这样的定义,地球、土星、木星它们的轨道之间都有很多的小行星,这样它们就不能被认为是“清空轨道附近区域”。
除这些签名的天文学家外,参加表决会议的威廉斯大学天文学家杰·帕萨克弗也仍然坚持冥王星是一颗行星。他说:“这次会议的精神在于对未来科学发现和行为的规范,但不应是对过去的否定。”
洛威尔天文台主任米李斯也表示,他希望的是增加新的行星,而不是排除冥王星。
附:1、行星的定义:
a.天体;b.围绕恒星运转;
c.自身引力足以克服其刚体力而使天体呈圆球状;d.能够清除其轨道附近的其它物体。
太阳系内符合这一行星新定义的包括: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总计八颗。
2、矮行星的定义:
a.天体;b.围绕太阳运转;
c.自身引力足以克服其刚体力而使天体呈圆球状;
d.不能够清除其轨道附近的其它物体;e.不是卫星。
太阳系内符合这一定义的包括:
谷神星、冥王星、齐娜,总计三颗。
谷神星:直径约950公里,平均距日距离约4.2亿公里,公转周期约4.6年。原属于小行星的范畴。
冥王星:直径约2400公里,平均距日距离约59亿公里,公转周期约248年。冥王星有三颗卫星,卡戎、S/2005 P1、S/2005 P2,后两颗卫星直径约50到60公里,公转周期为38天和25天。原属于九大行星的范畴。
齐娜:天文编号为,齐娜是它的昵称,直径在公里之间,平均距日距离约160亿公里,公转周期约560年。2003年新发现的天体,正是由于它的发现,导致太阳系天体类别划分的争论。(既然冥王星都是行星,那么齐娜就应该成为太阳系的第十大行星)
卡戎:直径1200公里,围绕冥王星旋转,公转周期等于冥王星的自转周期为6.4天。虽然卡戎的直径比谷神星还要大,但它是冥王星的卫星,所以不属于矮行星的范围。
3、太阳系小天体的定义:
a.天体;b.围绕太阳运转;c.不符合行星和矮行星的定义。
原来的小行星、彗星等全部归入太阳系小天体的范畴。
小行星:小行星 asteroid,minor planet 或 planetoid
小行星是太阳系内类似行星环绕太阳运动,但体积和质量比行星小得多的天体。
至今为止在太阳系内一共已经发现了约70万颗小行星,但这可能仅是所有小行星中的一小部分,只有少数这些小行星的直径大于100千米。到1990年代为止最大的小行星是谷神星,但近年在柯伊伯带(Kuiper Belt)内发现的一些小行星的直径比谷神星要大,比如2000年发现的伐楼那(Varuna)的直径为900千米,2002年发现的夸欧尔(Quaoar)直径为1280千米,2004年发现的2004 DW的直径甚至达1800千米。2003年发现的塞德娜(小行星90377)位于柯伊伯带以外,其直径约为1500千米。
根据估计,小行星的数目大概可能会有50万。最大的小行星直径也只有1000 公里左右,微型小行星则只有鹅卵石一般大小。
直径超过 240 公里的小行星约有 16 个。它们都位于地球轨道内侧到土星的轨道外侧的太空中。而绝大多数的小行星都集中在火星与木星轨道之间的小行星带。其中一些小行星的运行轨道与地球轨道相交,曾有某些小行星与地球发生过碰撞。
小行星是太阳系形成后的物质残余。有一种推测认为,它们可能是一颗神秘行星的残骸,这颗行星在远古时代遭遇了一次巨大的宇宙碰撞而被摧毁。但从这些小行星的特征来看,它们并不像是曾经集结在一起。如果将所有的小行星加在一起组成一个单一的天体,那它的直径只有不到 1500 公里——比月球的半径还小。
彗星:除了离太阳很远时以外,彗星的长长的明亮稀疏的彗尾,在过去给人们这样的印象,即认为彗星很靠近地球,甚至就在我们的大气范围之内。1577年第谷指出当从地球上不同地点观察时,彗星并没有显出方位不同:因此他正确地得出它们必定很远的结论。彗星属于太阳系 小天体。 每当彗星接近太阳时,它的亮度迅速地增强。对离太阳相当远的彗星的观察表明它们沿着被高度拉长的椭圆运动,而且太阳是在这椭圆的一个焦点上,与开普勒第一定律一致。彗星大部分的时间运行在离太阳很远的地方,在那里它们是看不见的。只有当它们接近太阳时才能见到。大约有40颗彗星公转周期相当短(小于100年),因此它们作为同一颗天体会相继出现。
历史上第一个被观测到相继出现的同一天体是哈雷彗星,牛顿的朋友和捐助人哈雷(年)在1705年认识到它是周期性的。它的周期是76年。历史记录表明自从公元前240年也可能自公元前466年来,它每次通过太阳时都被观测到了。它最近一次是在1986年通过的。离太阳很远时彗星的亮度很低,而且它的光谱单纯是反射阳光的光谱。当彗星进入离太阳8个天文单位以内时,它的亮度开始迅速增长并且光谱急剧地变化。科学家看到若干属于已知分子的明亮谱线。发生这种变化是因为组成彗星的固体物质(彗核)突然变热到足以蒸发并以叫做彗发的气体云包围彗核。太阳的紫外光引起这种气体发光。彗发的直径通常约为105千米,但彗尾常常很长,达108千米或1天文单位。
科学家估计一般接近太阳距离只有几个天文单位的彗星将在几千年内瓦解。公元1066年,诺曼人入侵英国前夕,正逢哈雷彗星回归。当时,人们怀有复杂的心情,注视着夜空中这颗拖着长尾巴的古怪天体,认为是上帝给予的一种战争警告和预示。后来,诺曼人征服了英国,诺曼统帅的妻子把当时哈雷彗星回归的景象绣在一块挂毯上以示纪念。中国民间把彗星贬称为“扫帚星”、“灾星”。像这种把彗星的出现和人间的战争、饥荒、洪水、瘟疫等灾难联系在一起的事情,在中外历史上有很多。彗星是在扁长轨道(极少数在近圆轨道)上绕太阳运行的一种质量较小的云雾状小天体。[编辑本段]四、行星指数理论下的行星定义
行星是指不能发生热核反应的天体,其行星指数X&0.,按照行星指数的大小又可细分为:褐矮星、巨行星、主行星、矮行星、小行星和陨星。按照运动状态和所处位置的不同,还可细分为:(常)行星/可以是前一类6种行星中的任何一种/、卫星/可以是前一类6种行星中的任何一种/、和彗星/可以是前一类行星中的小行星和陨星/。
按照这一定义可知,到目前为止,整个太阳系内一共有:1颗恒星、4颗巨行星、9颗主行星和76颗矮行星,共计90个大天体。但冥王星仍不为主行星
4月24日,欧洲天文学家宣布首次在太阳系之外发现了一颗可能适合人类居住的行星。这颗行星围绕的恒星Gliese&581就是一颗红矮星。&&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5月31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宾夕法尼亚一个研究小组最近提出围绕红矮星运转的行星,更适合生命生存。红矮星是一种体积较小、温度较低的恒星,其数量占银河系恒星总数的75%。过去科学家认为,红矮星并不适合孕育生命。&&作为研究的一部分内容,宾夕法尼亚州维拉诺瓦大学的爱德华·圭南和他的合作伙伴计算了围绕这类恒星运转的行星接收到的幅射量。迄今为止,这个研究小组发现了十颗围绕红矮星运转的行星,包括4月24日宣布的那颗位于“宜居区”边缘的行星。这块在恒星周围的区域被认为可以维持生命的存在。&&许多天文学家对生命是否可以在红矮星周围的行星生存持怀疑态度。他们的理由是,虽然这些恒星比我们的太阳温度低,但他们的“宜居区”距离恒星太近,这意味着在该区域的行星遭到紫外线和X射线的破坏性幅射。&&但在研究过程中,这个小组测试了20颗红矮星的X射线和紫外线输出量,结果发现,如果一颗行星拥有可以分散紫外线幅射的大气,又有可导致有害的粒子发生偏转的磁场,那么任何生命形式都可以避开红矮星发出的绝大部分的幅射。&&美国华盛顿卡内基研究机构的阿兰·波斯表示:“这样的话,生命可能会承受得住这样的幅射量。如果这颗行星像地球,那么这个地方并不像人们以前认为的那么糟。”&&圭南表示,周期性的太阳爆发可能会释出足以杀死所有生命的幅射。但“潮汐锁定”效应可以让行星或行星的卫星与其围绕运转的星体同步运转,这就可能便这颗行星的一面连续接受灼热光线的照射,但风会把热空气吹到没有光线照射的一面,保持这一面的温度象夏威夷的夏夜。他说:“红矮星非常稳定,所以这颗行星适于生命生存的条件可能存在数十亿年,和我们的太阳不同,太阳对生命的支持只剩下15亿年了。”
其他1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第一章教育基础练习题.doc 34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第一章教育基础练习题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第一章教育基础练习题
1.我国第一次用法律的形式规定小学教育是在。 A.1878年B.1920年C.1903年D.1904年.系统的学校教育制度产生于。 A.封建社会B.资本主义社会
C.社会主义社会D.共产主义社会.我国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是。
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C.壬戌学制D.六三三学制.新课改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在小学阶段。
A.以综合课程为主B.以分科课程为主 C.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D.分科课程为主,综合课程补充.“关注个体差异”就是根据学生实际存在的爱好、兴趣和差异。
A.完全由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B.将学生按优、中、差分班教学C.使每个学生的特长都得到发挥D.大力培养单科独进的尖子生
6.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
A.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B.更好地提高学生成绩 C.满足社会、家长提高升学率的需求D.提高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水平
7.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
A.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的需要B.国际竞争空前激烈的需要C.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困境的需要D.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8.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的课程评价。
A.以检查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和方法B.综合学科考试成绩C.学科考试或考查成绩D.立足过程,促进发展
9.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 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 A.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B.推进党的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素质C.贯彻教育方针,提高教育质量D.提高国民素质,提高教育质量
10.贯穿于教育活动全过程,以改进工作为目标的教育评价是。
A形成性评价B总结性评价C绝对评价D相对评价 11.课程改革的的基本理念是。
①以学生发展为本②培养环境意识③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④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D.②④
12.课程变革可以在课程内涵的丰富、课程理念的演进和等三个层面上展开。
A.教材的更新B.教师的发展C.学生的选择D.课程制度的变迁
A.强调学生学会学习B.强调新的学习方式
C.突出甄别和选拔功能D.立足过程,促进发展 14.建国以来,我国小学教学改革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改革。
A.教学方法B.教学内容C.教学组织形式D.考试制度
15.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以“三基”为中心的基础教养。“三基”是指
A读、写、画B读、算、画C读、写、算D画、写、算
16.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包括。 A.人本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素质教育理论 B.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理论C.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合作教育学理论、建构主义理论D.人本主义理论、合作教育学理论、素质教育理论
17.教育科学研究的展开环节是。
A.组织B.实施C.组织与实施D.组织与发展
18.教育科学工作者必须把作为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和依据。
A.教学质量B.教学方法C.为学生发展服务D.为科学服务
19.教育科学研究的起点,也是整个教育科学研究过程中最重要、最困难的工作之一是。 A.研究课题的选择B.研究课题的评价 C.研究假设的提出D.研究方案的设计
20.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的条件,人为地影响研究对象,从而验证 假设的研究方法是。
A.实验法B.个案法C.观察法D.调查示
21.身处教育实践第一线的研究者与受过专门训练的科学研究者密切合作,以教育实践中存
在的某一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合作研究,再把研究结果应用到自身从事的教育实践中去 的研究方法属于。
A.行动研究法B.观察法C.实验法D.调查法2.中国学校教育的形态产生于。 A.夏代B.商代C.西周D.汉代
23.独立形态时期的第一本教育学著作是。
A.《雄辩术原理》B.《康德论教育》C.《大教学论》 D.《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4.教育学研究的对象是。
A.教育现象B.教育事实C.教育问题D.教育规律5.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A.政治经济制度B.科学技术水平C.生产力水平D.文化发展程度
26.校园文化的核心是。
C.学校的精神和观念文化D.学生亚文化
27.认为动物界也有教育且把教育看作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的观点是。
A.神话起源说B.心理起源说C.生物起源说D.劳动起源说
28.1970年,教育家保罗〃朗格朗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12页70页36页14页44页18页103页21页17页63页}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保利达小行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