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教育厅厅长官网 我儿子今年初三,因成绩不好前几天被学校以分流的名义撵出校门,学校这么做依据是什么

  核心提示  杨振恒七岁在虞城县春来学校上一年级,因几天发高烧,没有及时治疗,高烧不退转为败血症,生活老师极力隐瞒学生病情,导致杨振恒耽误最佳治疗时间,不治身亡,家长讨要说法,反被学校老师连推带打撵出了学校大门,至今该校没有给死者家属一个明确的答复。  河南省虞城县春来学校  死者家属反映  调研员近日,接到死者家属打电话反映,称孩子在虞城县春来小学寄宿上一年级,孩子几天来高烧不止,学校不给看,病情越来越重,后转为败血症,生活老师极力隐瞒孩子病情,孩子不治身亡了,我们到学校讨要说法,反被学校老师连推带打赶出了校门,至今无人来问。  调
查  上午9时30分,中国法制督察网,现代消费导报一同来到了河南省虞城县春来高中,远远看到学校大门前聚集了很多人,校门前摆放着花圈冰棺。  死者的家属向调研员诉说着孩子死亡的那一幕,孩子在春来高中寄宿学校上了一年级,因为在外地开车很忙,就把女儿、儿子送到春来高中上学,前几天我女儿得知弟弟有病发烧,多次去住宿楼探望,却被生活老师阻拦门外,我女儿不放心,就问他们数学老师,数学老师对我女儿说"你弟弟没事,你就放心吧,生活教师比你们家人都照顾的还要好哪"。女儿又问老师,我弟弟身上为什么起了那么多红点,老师说是蚊子咬的,说到这里,伤心的哭了起来。  难到一所县级知名学校有这么多蚊虫吗?生活条件就这么差吗?  死者家属说:孩子不过是感冒引起的发烧,生活老师不但不管不问还对我们说’生活老师每一小时检查一次宿舍,给学生盖被子。’女儿给弟弟送衣服,生活老师一直不让见,女儿都是从窗户把衣服给弟弟递过去。最后生活老师发现我儿子不行了才送往学校内部医务室打针治疗,可惜已经耽误了最佳治疗时期,这才给我们电话说"孩子不行了,你们过来把孩子接走吧"。  我和爱人都在外地打工,把孩子送到一所知名的学校,就是给孩子创造一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最好的生活条件,没想到我却把孩子送进了火坑,悔恨已晚!  当我知道孩子不幸的事情后,悲痛欲绝,到学校给孩子讨要说法,却被老师连推带打赶出了校门,话没说完就伤心的说不出来了。  众群众和路人聚集越来越多,个个都看不下去学校的这种做法,议论纷纷,春来高中还是一个知名的学校,出了事不负责。谁家的孩子自己不心疼啊!学校太过分了,以后谁还敢把孩子往这里送!就这样一个刚满7岁的孩子,未来国家的希望,就这样凋谢了。  据一知情者告知:前一段时间还有一个学生死在学校,学校给死者家属一万元,双方未打成协议,现在尸体还放在县人民医院太平间。  死者家属强烈要求校方给个明确的回答,校方再不处理,我们逐级上访,追究校方主要领导的责任,给死去的孩子讨回公道!  校方态度  据该校办公室主任介绍,孩子有先天性心脏病,那天上过体育课后,生活老师发现孩子身体有点不适,学校拿出1000元让他去医院看病,孩子年龄小也有点懒所以没去成医院,才造成这个事件的发生。  为了解真相,调研员给该校冯校长打电话,打了多少次,冯均末接电话,无奈,记者给冯校长发了一条信息,内容如下:"冯校长您好!关于你们学校一年校学生杨振恒在学校生病,该校生活老师极力隐瞒病情,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期,导致死亡一事,几天来,校方没给死者家属一个明确的答复,我们向您了解相关事宜。"  后
记  虞城县春来学校为什么频发学生死亡事件,致学生病情不顾,隐瞒病情,耽误最佳治疗时期,导致七岁男孩死亡,谁该承担这个责任。  直到截稿之日,也没有得到校方一个任何解释,我们将继续关注,跟踪报道。(孟昕)  生活老师说是蚊子咬的,难道蚊子咬成这样吗?  学校隐瞒孩子病情导致孩子转为败血症,最后死亡  围观群众看到死者家属悲痛欲绝,都黯然落泪  来源:中国法制督察网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关注,现在的老师都是畜生。是公务员。是官员!
  昨天春来实验小学考试结束后,我们都在外地我们家孩子没人去接,学校说开会校车给送,我就没让老人去接。结果今天日上午8点开始送,我们是民权的,结果把孩子放在宁陵柳河一个红绿灯,孩子等了一个多小时在哭,一个过路老人问过情况后,让孩子给我打的电话。校车也太不负责任了!挂了好心路人的电话马上联系家里人,如果不是路人打电话我还以为早到家了。
  寄宿学校有些孩子上课不认真听课,老师就叫到前面跪在讲台上听课,还有的是女老师穿着高跟鞋直接用鞋跟使劲的踩孩子的脚。我朋友接孩子看到过两次跪着听课的学生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当前位置: >>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学校责任的缺失分析与对策研究
东北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学校责任的缺失分析与对策研究 姓名:李明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教育管理 指导教师:邬志辉
摘要随着教育矫正逐渐成为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国际公认做法,为有效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学校作为未成年人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其承担的责任是举足轻重的。本研究着重分析了学校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责任及其缺失问题。 文章从1991年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以下简称《未成年人保 护法》和1999年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以下简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出发,针对未成年人犯罪特点及成因,立足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学 校教育的实践,在掌握了相关中外文献资料和未成年人犯罪案例的基础上,从犯罪学、 法学、犯罪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的角度,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学校责任及其缺失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力图揭示本质、归纳要点。 文章共分五个部分,由导论及其余四部分正文组成。 导论部分主要介绍了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学校责任进行研究的起因、研究的意 义及基本方法与思路。第一部分通过对已掌握的典型案例以及现有研究成果的分析,对未成年人犯罪现状、特点及成因进行概括,着重体现当前社会发展条件下,未成年人犯罪突出的问题, 以期使后面的研究能够体现针对性。第:二部分重点对预防未成年入犯罪的学校责任及其缺失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分析从《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学校责任的法律界定出发,以教育学、 管理学理论为指导,对学校责任进行扩展分析,旨在说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学校责任“是什么”,当前学校责任履行过程中“缺什么”的问题。 第三部分通过大量的案例,对预防来成年人犯罪学校责任缺失的成因进行典型分析。分析没有追求面面俱到,而是突出选取社会现实中最具代表性的导致学校责任缺失 的几个方面进行的,力求揭示学校责任缺失的深层次原因。第四部分以前面三个部分的研究为基础,依据教育学、管理学等理论,从实践层面,提出研究者本人对有效履行学校责任的建议,旨在解决“怎么办”的问题。 本文通过四个部分的论述得出的结论是:学校教育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过程中承担的责任是举足轻重的,法律规定的责任有 一定局限性,必须对学校责任进行扩展性分析,爿‘能有的放矢的有效履彳亍学校责任,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才有可能得到长久控制。 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 学校责任的缺失有效履行 AbstractAs educational correction is becoming the intemationally recognized practice in thejuveniledelinquency problems,in order to prevent thejuveniledelinquency,the school,whichais the important place where the Paper focusesonjuvenilesareeducated,is obliged to playascritical role.Thisthe responsibilities of the school andwell defects in thejuveniledelinquency prevention, Supported by Lawofthe People j Republicof China(PRcJJuvenile Protection(enacted in】991)andLaw ofthe PRC Juvenile Delinquency(enacted in1999),withthe schoolingconsideration of the features and risk factors practicesonofjuvenile delinquency,basedonpreventionofthejuvenileanddelinquencyabout theandresearches ofthe relevant Chineseandforeign documentary databases the responsibilities of school synthetic andcasesjuvenile delinquency,the Paper discussesofand defects in the preventionjuveniledelinquency,byaobjective analysisfrom multi―disciplinary facets consisting of criminology,law,criminalpsychology,administrationroot causesand pedagogy in the efforttodiscoverand summarize theand the mainstrategies.111e contents of the paper consist of five Sections―Section of Introduction and the other four Sections ofAnalysis of Issue.Section of Introduction:Present the background,the the studyonobjectivesmad the methodologies ofthe school’S responsibilities in the juvenile delinquency prevention.casesSection One ofAnalysis of Issue:Analyze the collected typical results,describe delinquency.Thisand available studyand sum_marize analysisthestatus,features and risk factors of theonjuvenilepresents with the emphasisthe main concems under the narrow the studyoncircumstances of the current social development to detmI points in the latter sections.andthe mainSection Two of Analysis of Issue:Analyze in depth the issues of school’S responsibilities andaswell defects.Basedonthe legal definitions given to the school’S responsibilities in Law.of the PRC JuvenileProtectionand law of the PRC Juvenile Delinquency Prevention,andalong with the theories of pedagogytoandadministration,this analysis ispalulous,and inshow―W―――h―,a.―t..A..r―e―the school’S responsibilities in thejuvenile delinquencyand―What A―renotcausesorderthe―D――e―f―e―c―t―s during the school performing its responsibilities.Section Three of responsibilities in theAnalysis of Issue:Analyze the typicaljuvenilecausesof the defects of school’S work out by thatdelinquency prevention.Thisanalysis doesstudying every detailed causes,but by sampling in the social reality the typicalIl result in the defects of school’S responsibilities,in order to disclose the defects ofthe school’s responsibilities. Section Four of Analysis of Issue:Basedinonroot causesof tbethe studies in the previously three sections,accordancetothe theoriesof pedagogy and administration etc.,make researcher’Srecommendations to the effective performance of school’S responsibilities,to give thesolutions to the question of.W......h...a...t....T...o......D.―o―. The Paper concludes Schoolasfollows through the analysis in the previously four sections:aeducation playssignificant role inlawarethejuvenile delinquencyprevention.Evidently,the school’S responsibilities inlimited.Only if tO analysis expand Carl theschool’S responsibilities be properly performed,mad thus the could be ultimately controlled.juvenile delinquency problemKeywords:juvenile delinquency,defects of theschool’S responsibilities,effectiveperformance 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 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东北师范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 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己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差亟日期砒r,z弓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东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东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东北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学位论文作者签名为!!型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蕉!墼日期:过上兰≥日指导教师签名期血查驽望堕:互:24学位论文作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猫麴电话:―― 邮编:―― 引(一)问题的提出及其意义1.问题的提出言1999年10月,武汉未满14岁的宝儿(化名)因父亲催促其上学,从父亲的身后 用斧头对准其头部左侧连续砍了五斧头,此时父亲正在为他做早饭。其父被砍伤后由于失血过多在家中死亡,宝儿于当天晚上将其拖至宿舍楼西边自家菜地旁的厕所边的杂草 里,将家里的血迹擦干净,直到几天后母亲前来探望并向单位报告丈夫失踪,宝儿一直 对杀父一事不以为然。 2000年3月,一起发生在校园内的暴力案件在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城内掀起轩 然大波:一名不满14岁的初二学生,因与同班同学在上课期间发生口角,竞抡起锄头 打在其同学头上,致该同学颅内血肿,经医院抢救无效,于34小时后死亡。 2002年6月16日凌晨,北京两名分别为13、14岁的少年因与“蓝极速”网吧的 服务员发生纠纷,起意报复,用在网吧附近加油站购买的1.8升汽油,纵火焚烧了网吧。 火灾造成24人死亡,13人受伤。2005年4月,北京西城区对一个10人抢劫团伙实施的13起抢劫案进行审理。该团伙的“少女帮主”是一名年仅15岁的少女,其余9人中有8人都是15―17岁的少男 少女,他们实施的抢劫全是街头和公园里行人的手机,销赃后的钱全部吃喝挥霍,有时 一天竟然作案两起,完全是根据每天的生活需要来确定。。这是近几年来,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最触目惊心的案例。随着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比 率的持续上升,未成年人犯罪呈现出低龄化、团伙化、恶性化的发展趋势,在人数上呈 现出“六多”特点,即低文化水平增多、低龄主体增多、女性少年犯罪增多、独生子女 违法犯罪增多、辍学少年违法犯罪增多、重新违法犯罪增多。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未成年人犯罪主体多是10岁~12岁开始有劣迹,13~14岁走上违法犯罪道路,14~17岁成为犯罪所谓高峰年龄,18岁以后成为犯罪主力军。。 末成年人犯罪对社会的危害是多方面的。过去未成年人犯罪,大多以盗窃活动为主,『i面目前未成年人犯罪的类型越来越多,对社会的危害也越来越大,如抢劫、强奸、杀人等严重刑事暴力性犯罪迅速增加,贩毒、虚丌增值税发票、介绍容留他人卖淫、绑 架勒索等罪名,在未成年人犯罪中也占有一定比例。有分析显示,未成年人犯罪的类型①李罡:《少女帮主“带兵”抢劫13起》.《北京青年报》2005年4月16口,第A6版。 ②祁红:《未成年人犯罪的早期预防与社会控制韧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0年第Sl期。1 主要有暴力型犯罪、物欲型犯罪、性犯罪、享乐型犯罪①,具体表现为在光天化日之下实施持枪抢劫、伤害、强奸、绑架、敲诈勒索、吸毒贩毒、杀人等。 未成年人犯罪呈现的新趋势及其对未成年人及社会的严重危害已越来越多地引起 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作为基础教育战线的工作者,在被未成年人犯罪案件震惊,为违 法犯罪未成年人痛心的同时,未成年人犯罪的教育责任是什么?如何有效的履行教育责任?成为我思考最多的问题。 日前,教育矫正已逐渐成为处理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国际公认做法。这一点从一些 困家的处置做法可以看出:譬如在美国对少年的违法犯罪行为不应惩罚而应针对具体情 况进行个别矫治的做法被广泛传播;日本建立了儿童商谈所这一处理少年犯的特有机构,它采用面谈、电爵商谈等形式与未成年人、所在家庭、学校以及其他相关方面紧密 联系沟通,对未成年人进行必要的指导和保护,深受人们欢迎。德国少年刑法规定,对 少年犯必须先考虑管制措施,然后考虑训诫手段,最后再确定少年刑罚。德国最近几年还发展了社区服务、小组评议、向慈善机构支付罚金等其他处置方式。在英国虽然不存在统一完整的少年法典,但对违法犯罪未成年人处置也有规定,具体包括交付管教中心, 发布临管令、社区服务令、综合处罚令等。另外,英国在20世纪90年代后把警察警告制度视为…项重要的处罚制度。不仅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强调特殊对待违法犯罪未成年人,主张采用“教育处分”、“保护处分”,我国在《刑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及其他诸 如《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行政法规中也提出了“未成年非刑罚犯”条款并建立了一系 列管教措施,主要有:(I)社会帮教;(2)工读学校;。(3)治安处罚;(4)收容教养; (5)劳动教养;(6)免刑后的其他处置。 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方面,各国和地区也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和不同的做法。英国依据《1998年犯罪与动乱法》,由各地方当局组建了青少年犯罪特别工作组(YouthOffendingteam,简称“YOT”),叶0T由地方政府牵头,警察、社会福利机构、教育部门、志愿机构等各方面人士联合组成,主要负责对青少年犯罪进行早期干预,对初次犯罪的孩子进行教育等:美国的中小学虽然没有专门丌设法律教育的课程,但很多地区设 立了预防犯罪的项目,如“芝加哥地区预防犯罪项目”,着眼于按少年兴趣和习惯改善社区环境,增加少年福利和娱乐设施,“纽约市少年协会预防犯罪研究项目”,着眼卡对有问题的少年提供心理和社会服务。澳门教育暨青年司在1997年底发起全澳十八个青 年礼团合办的一系列预防少年犯罪活动,其目的则在于提高少年自身对犯罪的警觉性及 反省。我国则专门成立了中央综合治理委员会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 调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 可见,随着国际社会对违法犯罪未成年人处置制度的变化,预防末成年人犯罪工作①王临、F:《我田末成年人犯罪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硕上学位论文,第9页。②T读学校是针对年龄在12~l 7岁有违法和轻微犯罪行为的中学生进行的特殊教育,集控制年『|教育十+身的半T半 读学校,是普通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③张潘十:《英国的青少年犯罪与司法概况及其启示》,《青少年犯罪研究》,2001年第2期。2 也逐渐凸显了教育的作用。2.未成年人的界定对未成年人的年龄界定,司法解释与理论研究有一定差别。有的研究者认为,未 成年人是指人的一个生命阶段,是以国家法律为依据在年龄上所作的一个划分标准。这个法律标准的核心是各国家、各民族对人的行为能力所作的规定,未成年人是一个法律 术语,是法律以年龄为标准对人口的一种划分。我国明确规定未成年人概念的法律文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该法第二条规定,未成年人为未满一I-}k周岁的公民。我国《宪法》也规定,凡年满18周岁的公民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享有公民的一切义务。换言之,十八岁以下均应称为“未成年人”。我国《刑法》规定的最低量 刑年龄为14周岁,众多调查数掘都表明,14~17岁是未成年人犯罪的高发年龄,因此许多研究者把未成年人的范围划定在14~18周岁。在本文,笔者认为应将未成年人犯罪的研究对象定为6周岁~18周岁的未成年人。 理由有两点:首先,6周岁(有的地方为7周岁)是我国法定的入学年龄,6~18周岁 这一时期的未成年人是在学校学习的阶段,学校生活占据了末成年人全部生活的一半以上,学校可以说就是未成年人在这一阶段的“小社会”,特别是很多末成年人最初的轻 微不良行为都发生在学校,因为没有缛到及时的教育而逐渐走上了犯罪道路。因此,研究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学校责任时更应该体现教育的整体性,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做到对 症下药。其次,根据全囤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的调查,我国青少年犯罪初次有劣迹年龄 为6周岁,其发生高峰年龄段为8~17岁,在他们随机调查的违法未成年对象中,6~13周岁的占了被调查总数的51%,10~16周岁的占了66%,这说明半数以上的被调查者 在儿童时期就染有劣迹。。最后,在国际上,少年犯罪问题研究学者也一致认为: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儿童生理、心理成熟期大大提前,尤其伴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 传播媒介日益多样,儿童从小所能接收到的信息及其渠道越来越复杂,大多数情况下, 从6岁开始,儿童就逐渐进入了“危险期”。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将6周岁~18周岁范围之内的未成年人犯罪预防问题的学校责任缺失作为讨论的对象,即主要进行未成年人犯罪现状、原因及预防违法犯罪学校责 任缺失分析和对策研究。3.研究的意义未成年人教育是国家和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必须紧紧抓 住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这个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目标之一就是“全 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为了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实现人才的可持续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04年2月26日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指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dU途和民族命运。”文件特别指出,当前国际国内各种消极因素对未成年人健康成长①全围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办公室:《关十八省市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的调查报告》,《调查研究》1992年第2期。3 的影响,包括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等活动的蔓延、一些地方封建迷信、黄赔毒等社会丑恶现象的沉渣泛起,以及一些成年人价值观发生的扭曲,等等,使少数未成年人精神空虚、行为失范。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学校教育 是培养人才的重要机构,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对于预防未成 年人犯罪学校责任的研究,将有助于明确学校责任,有效避免未成年人不照行为甚至违法犯罪行为的继续发生,在实践意义上对于维护安定团结,保障经济建设,提高国民素 质,确保国家性质至关重要;从理论上也可以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研究向教育学、社 会学等学科进行一定程度的拓展,针对未成年人犯罪的新特点和发展趋势,将多个学科 的研究成果进行一定程度的整合,并提出有效履行学校责任的对策方法,无疑将对各学 科本身的深入研究有一定意义,对教育学的对策理论研究也将产生一定影响。(二)本课题的研究现状对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学校责任缺失的研究,古时即有“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 师之惰”的说法,这里虽然没有明确“学校”责任,但明确了教育的重要任务。此外,在众多困内研究者的相关研究中,多依据《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从法学角度对学校责任进行了分析。如有的研究者认为学校承担着加强道德教育、人生 观和世界观教育、法制教育的责任,应该把教育与实践相结合,针对学生的身心特点,避免以单纯灌输的方法进行教育;有的研究者提出,学校应及时开展青春期教育,尊重未成年人受教育的权利,在校期问学校负有监护义务等。 此外,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未成年人犯罪成因、犯罪动机及时策等问题上,从教育 学层面分析学校责任的研究目前很少,关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学校责任的研究更是涉及寥寥。对于如何有效履行学校责任,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对策,也有研究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冯云翔、娄鸿雁提出,在义务教育阶段乃至整个中学教育阶段,学校教育都应责无旁贷地以塑造未成年人的高尚人格和道德情操为首要任务,这样自然可以避免未成年 走上犯罪道路。∞也有教育学家从有效发挥学校德育的作用方面提出了对策。 可见,目前研究者提出的对策多集中在履行学校道德教育责任方面。众所周知.未成年人的教育不只包括道德教育一个方面,显然,这种策略的提出是片面的,必然会导 致学校对预防末成年人犯罪责任的全面思考与有效履行的缺失。因此,本课题拟从教育 学层面深入研究学校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上的责任,以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取得实 效性提出治本之策。(三)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是社会问题,更是教育问题,笔者将利用社会学、心理学、 教育学、法学等多学科知识,运用文献研究、实证研究、比较研究和系统分析等方法进行探索,限于条件,无法直接组织相关的大型调查,只能通过文献研究来加以弥补。笔者收集和研究了大量关于未成年人犯罪的统计资料、研究报告和学术论文,并结合自已①冯云翔、娄鸿雁著:《末成年人犯罪发预舫》,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Ⅲ版社,2003年版,第108页。4 进行的…些个案调查,首先对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基本特点、类型等现实状况以及犯罪 原因等进行分析,结合现有研究成果以及我国的具体国情,从教育学层面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学校责任进行界定,并对学校责任的缺失现状及产生缺失的原因进行研 究,最后,提出有效履行学校责任的对策性意见。 第一章、未成年人犯罪现状及特点分析第一节、未成年人犯罪现状据我国人口普查的结果,我国约有3.67亿未成年人,0~1 7岁的未成年人占全国总人口的33.8%。在校中小学生(含普通中等职业学校)约有2.36亿,占所有未成年人的64.3%。①未成年人是占人口总数三分之一左右的人数众多的特殊群体。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青少年犯罪占全国刑事犯罪的20%左右,80年代以后增到60%~70%,至今居高币下。国人民法院刑事案件罪犯对1995年至2000年全国未成年人 罪犯情况统计如下:。1年份i995 19961997有罪者543276 665556 526312 528301 602380 639814未成年人罪犯35832 40220 30446 33612 400t4 41709占刑事犯罪%6.66.045.78 6.26199819996。64 6.522000此外,令国检察机关批准逮捕的未成年人犯罪嫌疑人占全部刑事犯罪嫌疑人的比 例,从2000年的6.7%上升到2003年的9.1%,未成年罪犯总数从2000年以来年均递增9%左右。第二节、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特点(一)犯罪主体出现低龄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 高,“独生子女”逐渐成为这一代人的主体,他们生理发展明显提前,而一心理发育却相对滞后,这就使得这一代人的心理发育与生理发育发生脱节,形成了生理早熟与心理晚 熟的特征状况。这种未成年人青春期生理、心理发育的不同步,加之社会物质生活丰富, 成人社会价值观失范等社会环境对未成年人的不良影响,使未成年人犯罪年龄呈现明显的低龄化状态。目前,未成年犯的平均犯罪年龄为14~15岁,比20世纪80年代提前了O.84岁,有不少11~12岁的孩子就有劣迹,14岁便走上了犯罪道路。如北京“蓝极速”网吧案件,两个学牛分别为初一、仞二,一人为13岁,一人为14岁。湖北的一项①《2002年教育统计报告》,教育部,2003年2月27日公布。 ②康树华、张小虎主编:《犯罪学》,北京:北京大学Ⅲ版社,2004年版,第226页。 ⑨参见1995年垒2000年各年的《中国法律年鉴》,法律出版朴。5 调查显示,2001~2003年,这个省涉嫌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中,初中文化程度的比例由57%下降至11.7%,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由25.4%下降至7.3%,而文盲和小学 文化程度的由17.6%上升至81%。 (--)违法犯罪学生多为学习成绩差,经常违反学校纪律的不良学生,或辍学学生这些学生多为家庭有缺陷,受社会黑恶势力和不良文化影响。如北京“蓝极速”网吧案件的两个学生,都是父母离异。其中一人父亲因吸毒被判一年半徒刑。两人不上学,经常在学校门口劫钱,最多时达900多元。案发后的第二天,两人还在学校门口拦截学 生,索要钱财。根据对我国北方某省少年法庭和少年犯管教所的调查,经过上世纪80 年代未成年人犯罪的高发期以后,在校生和流失生犯罪的绝对人数大体相当,但这两个人群的犯罪率则相差10倍,从而提示出了流失生群体在未成年人犯罪中的重要地位。。 (三)犯罪形式上具有突发性、盲目性和模仿性 从青少年的心理和牛理特点看,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呈现出片面性和表面性,感情易冲动,缺乏法律意识,不考虑后果。如2001年1 1月23 R,北京市某中学两名初中 学生受暴力影视的影响,逃学后采用诱骗、持刀威胁等手段,将一初中生绑架,并向其 家人勒索1万元人民币,后在取钱时被公安机关当场抓获,两人分别被判处7年6个月 及7年有期徒刑。(四)恶性案件明显增加,其中尤以校园暴力案件突出 近年,在未成年犯罪中,以杀人、绑架、强奸、甚至集体卖淫等恶性案件在增多,施暴程度不断加重,由于很少顾及后果,作案手段野蛮残忍。如2001年3月2月,包 头市某中学两名初三学生,就因为追逐耍闹中一名学生将另一名学生的毛衣撕丌一个小 口,两人遂产生争执。本来已由老师劝导和解,不料放学后,在另外三名学生的怂恿下, 毛农被撕破的学生再次与那位学生扭打在一起,并用借来的小刀乱扎,致使被扎同学终 因颈部和左前胸各中。‘刀,抢救无效死亡。。对于校园暴力,日本法学家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对教师的暴力案件(殴打教师):二是以集团或集团的威力为背景而发生的学生之间的暴力事件(如学生之间打群架、欺 辱弱小同学);三是毁坏学校设备等事件。。在美国仅1980年约有7万名教师受到学生 暴力的伤害,纽约市的一些中小学生,由于一些野蛮学生的恐怖行为,每天约有20万 学生吓得不敢上学。。在我国,1995年10月16日,四川I省奉节县技校学生曾子华,因父母离异,长期性格孤僻,再加上校园小霸王的拉帮结伙、仗势欺人,使他在不堪忍受的情况下,坐在经常欺辱他的同学旁边,在课堂上引爆了炸药,43名『F在上课的师生,当场炸死3人,炸伤40人,造成了令人震惊的“10?16”特大爆炸案。北京一个年仅16岁的少女也是因为曾经长期被校园小霸王勒索钱财,为了不再被欺侮,从开始寻求①冯云翔、娄鸿雁著:《术成年人犯罪及预防》,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2页a ②黄利:《青少年暴力犯锥成因及防范分析》,坠!e;』』!曼型:墼!!!血:£型2QQ!Q83鱼』!Q!!!±:些地!。 ③鲁洁主编:《德育社会学》,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66页。 ④鲁清主编:《德育社会学》,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66页。7 他人的保护到逐渐沦为该地区远近闻名的“大姐大”,最终成为惯犯。 (五)团伙犯罪增多据调查,三人以上的团伙犯罪占未成年人犯罪的70%以上。一方而由于未成年人心理发展上具有合群性,与成年人相比,未成年犯罪年龄越低,单独犯罪越少。从犯罪心理上讲,未成年人团伙犯罪,可以使责任分散,心理压力要低…点。另一方面,加入团伙后的未成年人愿意在群体中表现自己,树立自己在同伙中间的地位和形象,为了表现 自己够狠、够勇敢以及对同伙的忠诚,在犯罪时他们的表现一般会更极端。这也是为什 么一些团伙犯罪的暴力程度一般比单独犯罪更严重的原因之一。2004年,发生在宁夏的…名学生被活埋的恶性案件,就是一个未成年犯罪团伙实施的,团伙中共有十余人, 其中被称为“老大”的宋某只有十四岁,因为该学生曾与其它团伙成员谈论过宋某偷白行车的事情,宋某认为很丢面子,遂让团伙中的成员集体围攻并活埋该学生,团伙中有 的成员事后承认,当时也很害怕,但为了表现勇敢和对宋某的忠心,不得不做。第三节、未成年人犯罪成因分析犯罪学理论认为,个人的生理、心理因素与环境因素都会影响人的行为,两者之间 有一定的因果关系。此外,家庭原因、学校原因、社会原因等几方面的因素相互作用导 致了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的形成和犯罪行为的发生。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一)青少年生理发展迅速,精力旺盛而容易冲动一般来说,青少年时期是生理变化最迅速的时期,人的身高、体重及身体各系统都 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发达起来。他们精力充沛旺盛,活动能力大为增强,极强的求知 欲和好奇心使他们对任何事物都想探个究竟,都想亲自尝试一下,课堂教学、校内生活己经无法满足他们求知和探索的需要,也无法满足他们开展各种活动的需要。一方面,他们急于通过大量课外书籍获取各方面信息,特别是那些刺激性强的富有传奇色彩的、带有凶杀、格斗、色情、恐怖内容的书刊。但是,出于缺乏理解和鉴别能力,容易囫囵吞枣,或是片面吸收。另一方面,他们愿意参与各种校外群体活动,特别是那些富有冒险性、运动量大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由于种种原因,常常会发生矛盾和冲突,而他 们调控自己行为的能力较弱,容易产生过激行为,尤其在被人利用或其他社会因素作用 下,容易导致违法犯罪行为。 另外,随着性器官的发育成熟、性意识从萌芽到成熟,性要求开始产生,对异性和 件行为怀有好奇心和神秘感,与异性交往逐渐频繁,对与性有关的电影、电视、录像、 书刊等产生了观看与阅读的兴趣。但是,未成年人性科学知识缺乏,性道德观念尚未形 成,控制性冲动的能力较弱。因此,容易在淫秽的读物和影视录像的影响下产生性冲动。(二)受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及局限性的影响,导致违法犯罪这一时期的未成年人迅速的生理变化会带来心理的剧烈变化。未成年人处在身体发 育期,其大脑的额前部皮质正处于“修剪”过程,而主管愤怒情绪的“杏仁核”此时却 急剧膨胀,同时他们体内分泌的激素也增加了脑和神经系统的兴奋,使之呈现一种不稳 定的状态,一旦遇到外界刺激,大脑皮层就会做出激烈反应,运动过程瞬间失去平衡,产生一种“意识狭窄”现象。此时,未成年人的行为反馈机制受到严重障碍,短时性地失去理智控制,形成偏激、易冲动的心理,表现为好发怒,容易冲动而产生过激行为。。 这就是未成年人的心理发展特点,也是未成年人“逆反心理”形成的基础。这是正常的,是符合未成年人成长过程中的身心特点的,不如此,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不能真 正形成。心理变化直接影响个体对周围事物的态度,直接影响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 观的形成,目前的研究表明,大量的未成年人最初的不良行为都是来自于心理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的矫治和正确的引导。 (三)家庭因素 在家庭这一特殊的小群体中,个体不仅开始形成其基本的物质和心理需求结构,而且也开始了其社会价值准则和行为模式的内化过程。而内化过程的顺利进行,有赖于家庭教育功能的正常发挥。。导致末成年人犯罪的家庭因素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由于家庭结构的变化和不稳定,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不可忽视的原因。基于我国的国情,当前,我国的传统家庭正在经历两种裂变:一是从传统的复合型的大家庭裂变为一对夫妻 加+个独生子女的核心家庭。这种变化从某一方面削弱了家庭对青少年的监控功能和社 会化功能,使不少未成年人的大部分业余时间处于无人管教的状态之中。二是随着人们婚姻观念的变化,破裂家庭越来越多,破裂家庭包括结构破裂和心理破裂两类,结构破裂的家庭即父母离异,心理破裂的家庭即家庭结构虽然完整,但家长经常互相争吵,心 理已经破裂。这些家庭中成长的未成年人,由于在家难以得到温暖,很容易与社会上的不法分子混到一起,走上犯罪的道路。另一方面是家庭教育的偏差与缺失。俗语说“家 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即“言传身教”的核心在家长。家长的文化修养、道德品质及行为特点往往对孩子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溺爱型、粗 暴型、放任型的教子方式非但不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反而会使孩子心理走向消极的道路。 北京市少管所的一项调查显示,在154名未成年犯中,经常受家长粗暴打骂的有11人, 被家长溺爱的有28人。。 (四)学校因素 学校是个人进入社会的准备阶段和过渡场所,是未成年人除家庭以外的最主要的生 活、学习场所,学校和老师对未成年人的影响仅次于未成年人的家庭和家长,有的甚至 超过了家庭、家长的影响力。学校教育指导思想的偏差,个别教师素质差甚至教师存在的心理问题等对于未成年人的成长都是不利的,一方面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只扶优不帮差,有的甚至把所谓的“差生”直接推向社会;另一方面在教育过程中,只重文化知 识教育忽视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或者教育过程只重人为设计忽视未成年人主体需 要,等等,从而逐渐消磨了未成年人强烈的好奇心,使教育投入与效果成反比。①1.临平:《我困未成年人犯锥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华中师范人学2002年硕士学位论文,笫16贞。 ②康树毕、张小虎主编:《乳三罪学》,北京:北京大学¨I版社.2004年版,第129页。 ③参见“不健全的家教可能导致孩子j比罪”一http://psychology.eastedu,com/redianht/0703/4,htral.。9 (五)社会因素 社会转型期,社会导向的模糊和新的伦理道德建设的相对疲软,造成整个社会道德 失范。社会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深刻革命中,计划经济下的许多价值观念、 道德规范被推翻了,而新的观念还没有建立起来,法制建设又没能及时跟上改革的步伐,在这种情况下,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的东西逐渐侵蚀着青少年的心灵。诈如现代犯罪学理论中的社会化过程理论所强调的:犯罪是个体在个体社会化(individual socialization)过程中与各种社会化机构之间互动的结果。社会中的每个个体,从出生到参与社会生活,都不可避免地受着其家庭、学校、同辈群体、邻里社会、大众传媒等的影响。。在众多影响青少年形成正确人生观、l!!=界观、价值观的因素中,大众传媒成为最主要的因素。书刊、报纸、影视、广播、互联网等大众传播工 具糟粕泛滥,种种负面诱导成为未成年人犯罪的一个关键诱因。①康树华、张小虎主编:《犯罪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3页。10 第二章、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学校责任及缺失分析随着国际上对未成年人犯罪越来越重视教育方式而不是刑罚处置,在预防犯罪这-环节上,学校作为实施教育的重要组织形式之一,就更应有效地履行其责任。在此,除对法律限定的学校责任进行分析外,还将对学校应承担的更广泛的责任进行深入探讨。第一节、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学校责任的法律界定1999年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以下简称《预防未成年人 犯罪法》第一章第二条规定:“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立足于教育和保护,从小抓起,对 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及时进行预防和矫治”。1991年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以下简称《未成年人保护法》)重点从未成年人保护、不良行为教育和矫治儿方面加以舰定。综合两个法律,关于学校责任主要涉及几个方面:(一)对未成年人的教育责任 法律规定的学校教育责任主要涉及理想、道德、法制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对未成年人应当加强理想、道德、法制和爱国主义、 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其中第三章第十四条还规定,学校应当教育未成年人不得有下列不良行为:①旷课、夜不归宿:②携带管制刀具;③打架斗殴、辱骂他人;④强行 向他人索要财物:⑤偷窃、故意毁坏财物;⑥参与赌博或者变相赌博;⑦观看、收听色 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⑨进入法律、法舰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 舞厅等场所;⑨其他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学校应当 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对未成年学生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以及社会生活指导和青春期教育。 对于达到义务教育年龄的未成年人,在进行上述教育的同时,应当进行预防犯罪的 教育。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将预防犯罪的教育作为法制教育的内容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结合常见多发的未成年人犯罪,对不同年龄的未成年人进行针对性的预防犯罪教育。学校应当结合实际举办以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活动。(二)对未成年入的保护责任《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学校应当关心、爱护学生;对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当耐心教育、帮助,不得歧视。学校应当尊重未成年学生的受教育权,不得随 意开除未成年学生。学校、幼儿园的教职员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 年学牛和儿童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学校不得使术成年学 生在危及人身安全、健康的校舍和其他教育教学设施中活动。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扰乱 教学秩序,不得侵占、破坏学校的场地、房屋和设备。学校和幼儿园安排未成年学生和1l 儿童参加集会、文化娱乐、社会实践等集体活动,应当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防止发生人身安全事故。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中小学生旷课的,学校应当及时与其父母或者其他 监护人取得联系。学校发现未成年人组织或者参加实施不良行为的团伙的,应当及时予以制止。发现该冈伙有违法犯罪行为的,应当向公安机关报告。学校发现有人教唆、胁迫、引诱未成年人犯罪的,应当向公安机关报告。公安机关接到报告后,应当及时依法查处,对未成年人人身安全受到威胁的,应当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其人身安全。学 校对有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应当加强教育、管理,不得歧视。 (三)对未成年人的管理责任《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学校应当聘任从事法制教育的专职或者兼职教师。学校根据条件可以聘请校外法律辅导员。对于教唆、胁迫、引诱未成年人实施不良行为或 者品行不良,影响恶劣,不适宜在学校工作的教职员工,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予以解聘或者辞退;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二节、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学校责任的扩展分析不难看出,以上列出的法律责任只是规定了学校的底线责任。随着教育成为国际上未成年人犯罪处置的主导方式,学校教育在实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目标中扮演的角色同 样不容忽视。不仅如此,为有效预防违法犯罪,学校责任也不仅限于法律已规定的底线,而应立足于人的发展来进行分析。下面,就从教育学、心理学层面对学校责任进行分析。 (一)学校教育责任承担教育责任是每一所学校作为一种组织形式存在于社会的最主要任务,而学校教 育的目的是什么?是为学校?还是为人的发展?克里夫-贝克(CIiveBeck)著《优化学校教育:一种价值的观点》中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增进人类的幸福,因为教育即生活的准备,也因为教育在目前越来越多地占据了青年人的生活,所以学校的目的应该囊括更为广泛的人类所关注的事物,它们应该反映普通生活的重要方面。因为教育发生在 人们生活的前期而不是后期,所以应该强调为将来的生活做准备。但也必须强调现在, 因为学生不仅应拥有将来的幸福,也应该拥有现有的幸福,而且也因为他们现在的经验 对将来的作为具有重大影响。’。为此,预防违法犯罪也必须立足于从为人的发展服务的视角来分析学校的教育责任,它应包括两个方面:学校有保证学生受教育权的责任和学 校对于保证学生教育内容完整性的责任。学校对于保证学生教育内容完整性的责任重点包含文化知识、道德品质、心理发展等三个方面。 1.学校有保证学生受教育权的责任 教育是为人的发展服务的,人之为人,核心之一是人人生而平等。我国《教育法》第一章第九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公民不分民族、①(荧)克里夫?贝克(clire Beck)著,戚万学等译:《优化学校教育:一种价值的观点》(Betterschool:一妇,M Yerspec¥ive).卜海:‘忙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页。12 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①。”特别是义 务教育阶段的未成年人,学校更有责任保证在校学生“一个都不能少”。每…名学生在进 入学校那一刻起所处的环境是一样的,他们接受的教育也应该是基于同等条件下的教育,这其中不应该掺杂对学生家庭背景以及智力、性格等因素判断后的差异对待,这也 『F是克罩夫?贝克在《优化学校教育:一种价值的观点》中所倡导的观点:无论是在校 内还是在校外,平等是教育的一个主要目标。因为,第一,似乎没有任何理由因人的种族、宗教信仰、性别、阶层等等原因而偏袒某类人或者歧视某类人;第二,一个社区内 的不平等无论大小,都会造成人们之间的摩擦,从而减少每一个人获得幸福的机会;第三,也是更加肯定的一点,在追求幸福生活过程中,人际关系的平等更有可能使人人均 富有互助精神:第四,对他人和自己幸福的关心是人类天性的一部分,所以,无偏见的 利益可能会增进人内在的利他主义。。目前学校保证学生受教育权,实现教育平等责任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未成年人 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催化剂”。人们常常发现,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教师眼睛里往往只 有成绩好的学生,而对成绩相对差一些的学生采取冷处理,一位教育科研人员在某教学班 连续听课后发现,该班有两名学习尖子,在两天内被各科教师提问共12次,另两名学习上的差生,在12天内却“无人问津”。为了提高升学率,这些学习差的学生不断被“技术 处理”。有的为了提高升学率,甚至促使差生自动退学,把他们推到学校门外。许多事实 证明,学生求知欲的减弱,学习热情的降低,『F是越轨犯罪的开始。学生从厌学到辍学, 由单差生发展到思想品德和功课都差的双差生,进而结帮逃学,最终发展成违法犯罪行为 。。2002年发生在北京“蓝极速”网吧纵火案的两名学生就是多年辍学的学生,2004年发生在宁夏的未成年团伙杀人案12名未成年犯罪中10名都是长期辍学的学生。 2.学校对于保证学生教育内容完整性的责任 首先,文化知识教育责任。目前众多研究者在讨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学校责任时更多谈到的是道德教育、法制教育,这些固然非常重要,但丁F如前文已经提到的,未成 年人犯罪的“六多态势”中,首先就是文化水平低、辍学率高,可以试想未成年人连字或词的意思还没有明白的情况下,怎么可能理解道德标准或法律术语的意思。美国学者克洛沃德和奥林于1961年提出的机会理论也认为,下层社会少年之所以犯罪,是因为社会剥夺了他们获得生活目标或取得成功的机会,使他们没有机会以合法的手段达到目 的,而只能以非法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和愿望。也即,低层次少年犯罪往往是由于社会没有能够给予其成功的足够条件。因此笔者认为,讨论学校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中的责任,讨论学校责任的有效履行必须立足于人的教育、人的发展这一广义目标, 即首先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的教育,只有这样,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道德品质和心理 健康教育才可能有效进行。①中华人民共和因数育部研究室编著:《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杰律集》,北京:外文出版社1999年版,第1 18页。 ②(荧)克罩夫?贝克(Clive Beck)著,戚万学等详:《优化学校教育:一种价值的观点》(Bet£盯SChOOI:A妇』Ⅱe Pets"Dectiv一,上海:华东师范人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页。 ③鲁洁主编:《德育社会学》,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71页。13 有专家指出,学生学业的挫败感至少可产生两种消极结果:一是导致学生与学校、教师的对立,以至于敌视学校和教师,形成与主流文化相对立的亚文化和价值观,甚至 产牛校内暴力行为,如破坏校舍及学校技术设备和设施,或者把自己的不平转嫁于比自 己弱势的同学,让他们充当自己的“出气筒”和“替罪羊”。二是导致学业失败的学生厌学、辍学或逃学。导致这两种消极结果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学业不佳常使学生感到是对自我价值和生活机遇的威胁。从而产生的对学校的内在反感,不仅表现在拒绝接受 教师和学校的任何提示和指令,而且也会成为实施暴力性、破坏性行为的动机。尤其不 容忽视的是,学生的暴力行为还会对学校教育产生反作用效应:部分教师会因为学生攻击性行为而失去教育的勇气,会因此退却而越来越在学生心目中失去威信,而教师威信的丧失将导致越来越少的教师有能力有效地去阻止学生的攻击性行为。攻击性学生则更加有恃无恐,形成恶性循环。另…方面,心理学研究表明,激发学生内部学习动机的最 好办法,是让学牛体验到学习成功所带来的快感,树立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与学习信心。 反之,长期的学业失败则会使学生对自己目前的表现与未来的地位丧失信心,进而厌烦学校生活,采取反抗教师和同学的行为,最终导致厌学、辍学、逃学。…学业不佳的学生是被老师眼睛“遗忘的角落”,在班罩表现的机会少,在班集体中得不到同学的认可和关爱,甚至常常被老师、同学们嫌弃、歧视,旷课逃学就成为他们最好的逃避手段。逃学后的末成年人,一旦在学校以外的场所得到一点自尊心满足的机会,就会把希望完 全寄托在社会生活中,从那里找到“温暖”和“共同语言”,最终走向反社会的道路。其次,道德教育责任。孔子在论述道德与法律的关系上就非常重视道德的感化作用。 他认为:“道(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 耻且格。”。即如果用思想去疏导人民,用道德伦理观念去教育人民,人民从心理知道违法犯罪是可耻的事情,便会自觉制约和校正自己的言行。可见道德教育对于预防未成年 人犯罪的核心价值,在当前,这也应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使命。良好的道德品质,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有助于未成年人在遇到不良诱惑时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力,更好地实现自我保护。 犯罪学家和犯罪心理学家研究了犯罪动机的理论,并提出将未成年人犯罪动机的形成模式归纳为:犯罪人的需要与犯罪动机;犯罪诱因与犯罪动机:犯罪人的需要、犯罪诱因与犯罪动机。在道德教育中需要更多提及犯罪人的犯罪动机是按照“犯罪人的需要 与犯罪诱因共同作用而产生犯罪动机”这样一种典型模式,即犯罪人的犯罪动机是犯罪 人的需要所产生的“推”力与犯罪诱因所产生的“拉”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这是一个互 动的过程,瑞士著名心理学家让?皮亚杰认为:“主体在认识过程中具有能动性,已有 的知识结构在认识活动中起着不可替代的过滤调整作用”。这一理论恰当地说明了在复 杂的社会生活条件下,有的人容易接受那些消极的影响,从而形成犯罪心理,而有的人 对消极因素具有免疫力,而不受其左右。形成这种差距的根本在于人从儿童期开始,便 在不同的家庭、学校和其它社会条件的影响下,在已有经验的参与下,形成了各白不同①鲁洁主编:《德育社会学》,福卅I: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72页。②《孔予-为政》,转引自康树华、张小虎主编:《犯罪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一2004年版,第52页14 的认知结构,从而使他们对外部世界的认识、把握具有很大的选择性,即有些入很容易 吸取消极的东西,而有的人则注意吸收其中健康向上的力量。从收集到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分析,目前导致未成年人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因素主 要为:从不良行为、恶作剧发展到违法犯罪;由单差生发展到思想品德和功课都差的双差生,进而结帮逃学,发展成违法犯罪行为;从冒险、游乐到离家出走、侵犯他人权益到违法犯罪;从娇生惯养到称王称霸乃至行凶打人;从被歧视、被虐待到行凶报复,或 被遗弃而流落街头,被坏人教唆而犯罪;从小偷小摸发展到盗窃抢劫;模仿影视里的暴力和色情镜头,从好奇到偷尝禁果而违法犯罪,等等。其中,很多未成年人是因为不良 行为没有得到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及时教育、矫治和管理而逐渐恶化的。因为道德教育不同于文化教育,也因其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所以,学校道德教育 更强调贯穿全部学校教育的始终,更强调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再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责任。未成年人犯罪动机的另一个形成模式是:犯罪人的 需要与犯罪动机模式。该模式认为,未成年人对其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条件的依赖状态, 与成年人的内心需要有许多内容是一致的,如对物质的、对性的需要等。与普通人不同 的是,未成年人在复杂的社会生活条件下,更容易接受生活中的消极因素,并将带有消 极因素的需要转化为犯罪动机,通过犯罪行为来满足其需要。特别是,当现实与需要之 间的差距造成未成年人心理失衡,由于他们无法通过合法手段实现他们的“目的”,于是以损害社会和别人的利益、剥夺他人生命财产的行为来满足自己,这种相对剥夺比绝对剥夺更有助于犯罪行为的发生。因此,关注未成年人的早期心理需要是问题的关键。 目前的研究表明,未成年人犯罪有突发性的特点,而且研究发现,大量的未成年人 最初的不良行为都是来自于心理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的矫治和正确的引导。北京一个十六岁的少女就是因为曾经长期受到年长同学向她勒索钱财,为了保护自己,她开始向比她小的同学勒索钱财,并替他们出头打架,慢慢变成了当地学生中的“大姐大”。另外, 近年来未成年犯罪中学业成绩好的学生在心理处于极度难于控制下犯罪的比例增长很 快。正如有位学者所说:“儿章的违法行为和行为不端,很可能代表了精神上、生理上 对剥削和不公正现象的合法反抗“。震惊全国的徐力杀母案就是一个典型,一个教师、同学眼巾学习好、品德好的好学生,竟然残忍到亲手杀害自己的亲生母亲!可以相信, 如果不是长期压抑的心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是不可能出现这样严重后果的。学校教育 目的是给学生一个幸福的生活,因此有责任关注学生学业的同时,关注其生活是否幸福。 试想,如果学校在教育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采取必要的措施,及时给予引导, 就有可能避免这一案件的发生,挽救一个孩子,挽救一个母亲。因此,有效预防未成年 人犯罪,学校必须承担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 根据国家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有条件的学校开展了心理健康 教育,有的学校建立心理咨询室,但越来越多的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地理解为一堂 课,教师有教学参考书,学生有教材,抛弃了学生个体心理发展的差异性,简单地将个①(美)弗兰克?戈布尔著:《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年版,第76页。t5 别学生出现的考试心理分析与调节泛化为所有学生的集体需求,而对于学生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与家庭成员、教师、同伴等的关系,以及其它的心理需求等问题却没有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正确的引导。(二)学校管理责任 在汉语中,“管”有“管辖”、“负责”、“照管”、“约束”之意,“理”有“整治”、“处理”、“协调”、“办理”之意。“管理”一词的本义是指负责处理某事,使之顺利完 成。在管理科学领域中,“管理”一词主要指组织中的管理过程,即协调他人活动,为 取得个人单独活动无法取得的效果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学校管理通常是指学校自身的 内部管理。随着学校管理同益注重学校与社区、学校与社会其他部门的关系,学校管理的内容逐渐由单纯向复杂发展,主要内容包括:①制定教学计划;②安排教学、科研任务;③制定学校规章制度;④协调学校各部门的工作;⑤管理学校其他工作:⑥协调学校与社区、学校与社会其他部门的关系。。为此,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这一问题上,学校管理责任应包括:①制定台理的教学计划和教学任务,保证全体学生获得教育机会; ②创设良好校园环境,对有不良行为的学生制定教育和矫治制度;③协调学校各部门工作,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加强各部门、全体教师参与预防违法犯罪教育工作的意识;④ 关注家庭教育的责任,与家庭、社区建立密切联系,协调学生与家庭、社区的关系,帮助家长树立『F确教子观念;⑤协调与社会其他部门的关系,整治校园周边环境。任何组织的管理,其主要目的是协调组织成员的活动,以达到组织预定的目标。教 育管理的主要目标是加强教与学,取得高质量的教育成果。预防违法犯罪的学校管理责任离不开教育,两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目前,学校管理责任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学校办学目标存在偏差,提高教育质量被简单地理解为提高升学率。受此影响, 学校制定教学计划时只重视语文、数学、英语等考试科目,学校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都 是为了保证提高升学率,不仅平时的课余活动时间被挤占,有的甚至连所谓的“副科” 教学时间也被挤占。学校的各项管理工作只为考试科目丌绿灯,对承担重点教学任务的教师百般呵护。在这种风气下,协调学校各部门工作,提高各部门、全体教师参与预防违法犯罪教育工作的意识就成为空谈。教师只关注学习好的学生,对学习困难、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关心不够、不闻不问,有的教师甚至随意将学习困难的学生撵出课堂、赶出学校,致使部分学生过早地流入社会。学校的学籍管理、考勤考纪及常规管理不规范, 缺乏对学生的有效监管机制。学校教师缺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和心理问题的分析能力,甚至少数教师自身也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简单粗暴地处理学生出现的问题,对孩子造成了不该有的伤害。 2.对有不良行为学生的教育和矫治不关心,没有承担起创设良好校园环境的责任,忽视了参与校园周边环境整治。《中华人民共和园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在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进行界定时己规定学校有责任教育学生不得有不良行为,对于有不良行为和不①黄忠成、程晋宽编著;《教育管理论》,上海:上海教育…版社1999年版,第l~2页- ②黄志成、程晋宽编著;《教育管理论》,上海:卜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6页。16 良行为倾向的学生,学校同样应该承担管理责任。目莳,在大部分学校都会有个别不良行为或不良行为倾向的学生,有的表现在扰乱课常秩序、在学校拉帮结伙、欺侮弱小同学、损坏学校公物等等,这些现象在一些薄弱学校更普遍。由于这些学生多数学习成绩差,有的学校为了不影响学校升学率,以分流教学的名义,把这些学生单独编班,人为地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有的学校采取让这些学生退学的办法推卸学校的管理责任。最 近,江西一所中学甚至要求初三年级各班选举最不守纪律的差生lO名,被选中者要向 学校交500元押金。如被选中的学生再有违反校纪的情况,这名学生要么被没收押会,要么被勒令退学”。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上看,孩子合理的自我价值认同途径不畅,导致价值判断的偏差。他们在情感体验上需要爱,渴望理解和同情;兴趣爱好偏离正常发展方向;意志薄 弱,自我调节结构不稳定,白控能力差,他们中大多数自卑感较强、意志薄弱,很容易受感情支配,容易冲动,失去自控能力;价值取向偏离整个社会的价值体系,特别是处于特殊环境下的未成年人,如一些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在学校生活中得不到应有的肯 定和关爱,自我价值得不到认可,而父母更多的是关注生存状态的改善,对孩子的关注 和沟通不够,孩子好的行为不但没有得到父母和老师的及时肯定,有的反而受到责难,为了在教师、父母、同伴中得到重视,不被漠视、歧视,为了获得自己理想的生存条件, 就促使他们往往以我为核心去思考问题,主观的认为这种成功的体验只能在自己的小团 体中才能获得,这是一种受到利己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影响的价值定向,在这种错误价值观的作用下,进一步强化了其思想和行为的扭曲变形,促使他们从一些轻微的不良行为,到严重不良行为,甚至就是最后发展到为了满足自己的物质欲望和精神欲望,可以不择手段地去获取,以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学校管理正是忽视了为全体学生创设良好校园环境的责任,才导致有不良行为的学生越来越胆大妄为。(三)学校关注家庭教育、帮助家长科学育子的责任 学生的成长既离不开学校、更离不开家长的教育。近几年的案件中,很多杀父弑母 案是因为家长育子观念的偏差,家庭教育方式的不适应引发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 未成年人成长过程中壤重要的组成部分,两者承担的教育责任既有一致性又存在差异性,是密不可分的,学校有责任帮助家长树立科学的育子观念,更有责任把孩子在学校 的全面情况及时与家长沟通,既获得家长的帮助,保持教育的延续性,也能够使家庭教 育具有更强的针对性。由于升学压力影响,学校管理者及教师的热点集中在升学上,学生家长的热点也集中在升学上,学校与家长交流的核心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已经少得可怜的家长会,中心议题还是怎样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学生在学校的思想、心理状况家长不了解,学生在家的状况学校、老师不了解,出了问题互相推卸责任。徐力案件就是一个典型,如果学校能够多组织几次家访,让徐力的母亲更全面地了解徐力的情况,同 时及时与徐力母亲沟通对徐力学习情况的意见,这个悲剧一定可以避免。①张敏:《江西一学校“选举”最差生》,《北京青年报》2005年2月28日第A13版a17 第三章、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学校责任缺失的成因第一节、社会不良教育价值观对学校教育的影响(一)对学校文化教育的影响学校领导和教师单纯追求学生学业的提高,忽视学生心理品质和道德修养的培养, 学校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教育方法单一、没有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和个 体实际。学校管理者及教师的教育价值观被学生学习成绩左右,在教育过程中体现出了 更多的不平等:成绩优秀的学生成为他们关注的中心,而成绩平平,甚至成绩差的学生 则不可能得到什么人的关注。不仅如此,人们常常发现,很多学校经常会有上课期间,某个学生或某几个学生冈为种种原因被教师赶出教室。对于有的学生,有的教师甚至鼓励其不上课,以免影响班级或学校的整体成绩。最近,长春一所学校为了推进他们所谓 的“素质教育”,竟然决定按照学习成绩安排学生在班级的座位,学习好的学生单在前 排,学习差的学生坐在后排。这种价值观念支配下的教育成为一种变相的精英教育,学 业成绩差的学生对于文化知识的学习兴趣逐渐被教师的冷漠态度消磨殆尽,其心理受到 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由于教育平等性在他们身上没有得到充分的实现,导致其长期 的个性压抑和屡遭挫折与失败,使他们不能适应学校环境,最终导致其出现反教师、反 学校、反教育的心理,通过不良行为来发泄他们的不满。 许多事实证明,学生求知欲的减弱,学习热情的降低,正是越轨犯罪的开始。从 18岁以下未成年人犯罪的情况分析,这些人中80%以上在学校是“双差生”,学校和教师对这些学生基本上持歧视态度,导致自暴自弃。(二)对学校管理的影响 1.学校内部管理缺少制度建设,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重要性在学校层面缺乏认识和科学思考。管理由多元化变为一元化,管理的目标不是提高整体教育质量,追求的只有升学率, 学生除了学习文化课之外,没有其它的活动,导致管理者思路单一、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局限越来越大、学生成了读死书的傀儡。在这种压力下,学生鲜活的生命逐渐被抹杀, 自我保护意识慢慢被削弱,教师的生机也一点点被消磨掉,而且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 他们的心理承受力也变得弱不禁风。 从国内外大量的调查研究中可以看出,14~15岁处于初中二年级时期的学生是未成年人犯罪的多发年龄区,又是青少年个性最为突出、也最为脆弱的时期。然而在片面 追求升学率思想的指导下,学校只按同一的教材,用同样的方法,朝着同一个方向一一考大学一一教育学生,而不考虑学生个体的性格、能力及生活经历。美国学者詹宁斯(H. S.Jennings)说:“自然界用尽所有的一tl,力,尽可能使得我们的一群孩子禀性各异,自然界不遗余力地把无限的可能性隐藏其中,没有人能够确定或预言这些可能性。但有时l 8 似乎我们作父母(教师)的,在对孩子教育的过程中,却要根除这种多样性,把我们的 一群未来是多样性的孩子变成性格一律的群体……在这种企图中,能够取得明显进步的唯一方法是消除、阻碍、防止个体特殊的以及与众不同的个性的发展。遗憾的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做到这一点,但只能通过一种过程,而这种过程恰好可以和杀人相比。”。 2.对教师的评价以升学率为主要标准,导致教师只重视教学水平的提高,不重视整 体素质的增强,甚至有的教师也存在心理问题师生之问的人际关系是否融洽,心理是否相容,是教育成败的前提。由于师生之间 人际关系的矛盾与冲突,减弱了教育的凝聚力,影响了教育活动的开展和教学秩序的稳定,影响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也影响了学生文化知识的提高,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带 来极大的消极作用。特别是教师低水平的教育技巧甚至反教育的方法,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不可忽视的原因。以下几个案例可以说明:例1:宁某,女,14岁,性格内向,文静寡言,虚荣好胜,从小学到初中,各门功 课成绩均名列前茅,在一次语文考试中,有一道题老师扣3分,她不服,找老师问错在 哪里,老师支吾其词,并在日后对她处处挑剔,动辄当众训斥挖苦,终使她害怕上学, 坚决要求转学或退学。 例2:秦某,男,1 7岁,身体健壮,爱踢足球,眼睛有些轻微斜视,在一次踢足球 时,无意中将球踢到正在过路的某女教师腰上,女教师气愤地说了一句“眼斜心不正”, 听到老师这句话,犹如晴天霹雳,他不明白,眼斜与“心不正”有什么必然联系。从此 后,秦某不再踢球了,整天抑郁寡欢,最终导致怕见学校怕见操场,他终于休学了。 例3:贺某,男,9岁,活泼聪明,学习用功,成绩优良,母亲是某医院大夫,有 一次班主任交给贺某一张医院看病处方(是班主任女儿看病的处方),求贺某母亲把处 方上女儿的名字改成妈妈的名字,以便能在单位报销,这件事被贺某母亲拒绝了,班主 任因此耿耿于怀。一次贺某在黑板上用粉笔练字,班主任发现后责令要罚款并叫贺某站 在教室外走廊里不准上课。贺的爷爷觉得事出有因,亲自领孙子到学校赔礼道歉,班主 任还是坚持要罚,最后只得买了两盒粉笔,从那天起,贺某不敢上学了。。 例4:江苏某小学五年级23名男生,因仰卧起坐未达要求,被体育教师责令脱光 上身继续测试,当时正值11月,室外气温很低,全班56名学生,仅有8名学生过关③。 根据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14个地区168所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进行的抽样检测,发现有52.23%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中,32.18%的教师属丁-“轻度心 理障碍”,16.56%的教师属于“中度心理障碍”,2.49%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有的 教师曾囚把普通班半数学生送入重点高中而被校长赞许“教学有方”,为了避免在教学 中出差错,最后影响学生升学和学校名声,长期以来为了备好每一节课常常紧张得睡不①(美)詹宁斯:《有关教育的儿童生物学》,转引自(美)托马斯等著《不适应的少.!(》,济南:山东人民…版社1988年版,第207贞。②虹飞:《儿童“学校恐怖症”》,《少年儿童耐f究》,1995年第1期。 ③杨末、费昌华:《一I三名学生被责令脱光卜身》,《扬了晚报》,1995年“月10 U第1版。19 着觉,在这种沉重的压力下,现在已经感觉自己不适合当老师了①。第二节、未成年人犯罪归因分析片面化虽然未成年人犯罪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犯罪学、心理学、教育学专家也始终在进行长期不懈的研究,但众多研究者在对未成年人犯罪问题进行研究时,常常把其归因为学校道德教育缺失,而实际上,学校道德教育不是孤立的,必须在保证教育完整性的前提下才有可能促进道德教育取得实效。也就是说,学校教育目的不仅要使学生具备良好的文化修养,还要使学生具备优良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文化教育、道德教育都不可能各自独立成为学校教育的全部。很多研究者愿意把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甚至违 法犯罪归结为其道德品质差,或者心理素质差,没有人愿意寻找其背后影响更深的文化 教育的缺失。不能否认,我们的道德教育还需要与学生的需要建立更密切地联系,也还存在教育观念、教育方法等方面的问题,正如《中共中央困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的:要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纳入当前和今 后一个时期的重要工作,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可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文化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合力的结果。第三节、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学校道德教育收效甚微众所周知,改革丌放带给我们的既有先进、文明,也有腐朽、雎落,近年来,那些 以打斗、凶杀、盗窃、色情等为主要内容的书刊、广播、影视、互联网等大众传播工具 对青少年形成极大的刺激,在一定程度上对青少年道德教育也产生了不良影响,使学校道德教育的效果因各种社会道德失范现象、不良诱惑而大打折扣,使学校道德教育在学 生面前变得苍白无力,甚至一度出现“5+2=0”的现象。加之学校管理手段单一,缺乏 多元化的管理,对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如单亲家庭子女、贫困家庭子女、农村“留守子女”等没有给予及时、特殊的关注,缺少与家庭和社会相关部门的沟通,特别是对有不 良行为的学牛缺乏必要的教育和矫治,有的甚至采取不闻不问、放任自流,直接推向社 会的做法,结果导致学生违法犯罪。①邓兴军:《半成教帅存在心理问题》,《北京青年报》,2005年2月28 R第All版。20 第四章、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有效履行学校责任的对策建议第一节、实现教育平等是有效履行学校责任的基础正如前面提到的,教育平等应是一切学校教育内容实施的基础和前提,没有了平等, 教育也不可能实现其完整性。为减少不平等和减轻不平等带来的后果,学校应该做如下事情: (~)学校应致力于创设良好的校园氛围,创建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这里所强调的校园人际关系应是包括在学校活动的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等全体 人员的人际关系。要创设良好的校园氛围,学校应该在国家教育方针指导下,从学生的特点出发,合理制定每个学期、每个学年的教学计划、教师的教学任务,不盲目追求升学率的逐年增长,也不盲从于学区内某些学校的升学率。在这个教学计划的指导下,学校的中心任务应是力求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教学态度、教学语言等方面始终体现平等的作风。(二)在教学过程中应更充分地体现统一性与差异性的有机结合。 人之为人的另一个原因是人是自由的,也是有差异的。约翰?洛克曾说:“每个人的 心理都与他的面孑L一样,各有一些特色,能使他与别人区别开来。两个儿童很少有能用 完全相同的方法去教导的。”。这个观点在孔子时代就是教育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在今天仍然适用。因为,迈入21世纪的社会,人的发展求新、求异的特点更加突出,教育 在坚持统一性的基础上,更需要追求创新与差异,一成不变的教育方式,整齐划一的效 果追求对于逐渐成熟起来的新新人类的吸引力与诱惑力越来越少,尤其是粗暴、简单的教育方式得到的只能是冷漠和反抗。因此,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每一个学生在学校学到更多的东西,也应该是减少不平等的一个有价值的措施。第二节、立足于满足未成年人需要的教育是有效履行学校责任的保证前面谈到的未成年人犯罪动机形成模式理论中有两种模式都提出犯罪人的需要与 犯罪动机的关系,这也就是说,在研究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时必须对末成年人的需要进行重点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在预防违法犯罪时真正做到对症下药。在这一点上也可以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人类五个需要层次说,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来进一步分析。他认为:这五种需要由低级到高级逐步发展上升,同时也是相互联系的;这五种需要是生来就有的,是内在的、下意识的,即使小孩子也具有的。不仅如此,其中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应不只理解为一个人才能和智慧的实 现,同时也包括其品德、性格、心理诸方面实质意义的完善和实现。①(英)约翰?洛克著,傅任敢译:《教育漫话》,北京:教育科学fi{版社1999年版,第184页。2l 同时,克罩夫?贝克也提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增进人类的幸福,因为教育即生活的 准备,也因为教育在目前越来越多地占据了青年人的生活,所以学校的目的应该囊括更 为广泛的人类所关注的事物。但也必须强调现在,因为学生不仅应拥有将来的幸福,也应该拥有现有的幸福,而且也因为他们现在的经验对将来的作为具有重大影响。。在此基础匕实施的教育主要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教育过程始终遵循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满足身心发展需要的原则 众所周知,教育过程不能没有灌输,但必须以学生的需要为前提。这里的需要既包括文化知识,也包括道德、心理等方面。人的基本动机和需要及其满足是构成一切人健康发展的最重要的、唯一原则。人性的发展就是在需要的不断满足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的。 低级需要满足了,就会产生高级需要。。与成年入一样,当一种需要产生后,由于自控和调节能力的局限,未成年人急于满足需要的愿望比成年人更迫切,一种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就会消磨他们努力和期待的毅力,有时甚至为寻求需要的满足做出极端的举动。 成就感的满足比任何强制式的传授对未成年人成熟的意义都更大。无论是教育管理者或是教师都不应无视未成年人的需要,特别是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更应该避免“自上面或 外部的灌输。这种方法把成人的标准、教材和方法强加给只是正在成长而趋于成熟的儿 童,”“这不仅不能促进,反而会限制儿童的智慧和道德的发展。这些方法的弊端在于它 们遏制了儿童道德判断力的发展,容易造成儿童的逆反心理。。”(二)针对特殊需要学生,实施补差教育,努力减少和避免差生的厌学、辍学和逃学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做好差生向好生的转化工作,切断差生与青少年犯罪之间的联系桥梁,堵住未成年人犯罪的源头,减少和消除差生向违法 犯罪道路发展。在这方面,日本的补差教育值得我们借鉴。所谓“补”,即弥补、挽救的意思;“差”,在日本是指教育质量差的地区、学校,教育效果不好的教师尤其是思想品德差、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在日本教师心目中,差生的形成与他们没有尽最大努力分 不丌,教师们相信一个人的能力是比较固定的,只有努力才是影响学习成绩的可变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视差生的努力程度及其动态变化,教师们认为,考分由30分提高到40分的学生比由80分提高到90分的学生更了不起。差生一点一滴的进步都会引起教师的关注、肯定和鼓励。在课外活动时间和节假日,同本教师总是想方设法 接近学生,特别是差生,如和学生一起参加各种学生俱乐部活动,利用节假Fl自费与学 生一起旅行、家访等,在这些活动中,教师们竭力发展同学生间的非『F式的个人关系, 通过长期执着的努力,最终同许多桀骜刁;驯的学生建立了协调、友好、亲密的个人关系, 取得了这些学生的信赖和敬重,用良好的师生个人情谊感化差生,促进差生在智力、思 想品质、身体等方面的发展。对差生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使他们“成人①(甍)克单夫?贝克(CliveBerk)著,贼万学等译:《优化学校教育:一种价值的观点》(Bet*erSchool:月Value Per.Ppective),上海:华东师范人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页。 ④王义.岛主编:《当代世界教育思潮与各国教改趋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j|{版礼2000年版t第97页。 ③工义岛主编:《当代世界教育思潮与各国教改趋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73贞。22 化”,训练他们像成人~样自己思考做决定,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总之,在日本‘‘学 生越是缺乏能力,越是成问题,那么教师实施的指导就越尽心、越周全”。教育的特征 “就是用较多的热情和精力对待那些差生”。其目的,小而言之,就是不让学校过早地 把道德、智力等方面不合格的学生抛入社会,走向犯罪的深渊;大而言之,是为了推进 教育机会均等和教育普及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价值的实现①。第三节、实现现代教育管理理念指导下的学校管理(一)为有效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学校管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 以人为本是现代管理的中心思想,现代教育管理更要立足于此。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只是学校管理T作的一小部分,就是这一隅之地对整个学校教育的作用却是极其重要的。因为教育管理的特殊意义,管理更要立足于一种和谐氛围的营造,追求科学发展观。 为此,学校可以针对有不良行为的学生建立一整套管理机制,向学校成员展示一种积极 的态度,如建立有不良行为学生的信息管理系统,旨在始终了解这些学生的学业、思想、 心理变化的细节,有条件的可以建立学校校长、教师管理责任制和专门的教育小组,使这些学生在普通的环境下获得特殊的教育。杭州市优秀教师常红跃就在转化差生方面取 得了成功的经验。她担任班主任十年,在她的班里,没有发生过一起违法犯罪的案件, 并不是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对她的学生没有影响,主要是她尽到了一个班主任的爱心和职 责。在她曾担任班主任的杭州市第十中学,有一个姓赵的学生,父亲是个流氓杀人犯, 由于在家经常受父亲的打骂和不良的教育,曾流浪于车站码头,其父被处决后,小赵更 是经常大闹课堂,打架骂人,损坏公物,甚至对女生非礼。对此,常老师并不放弃对他 的关心和教育,她经常利用节假同带小赵去参观岳王庙,浏览博物馆,……岳飞精忠报 国和岳母刺字的故事,大自然的绚丽多彩的动植物标本,还有人类起源的种种图片和实物,使他心灵深处萌发了求知的欲望。在这些生动形象的教育中,他慢慢体会着善与恶,荣与辱,美与丑,渐渐地他有了一个正确的感受,从一个正在走向堕落的少年,变成了 班上“学雷锋小工小组”成员。毕业后,当上了公共汽车售票员,工作积极肯干,成了一名无愧的劳动者。。还有的学校为转化一个有不良行为的学生,专门集中了五、六名骨干教师对他进行文化知识、道德、心理等方面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虽然不一定 所有的学校都有条件做到这一点,但其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不放弃一个学生的思想, 应该是现代教育所提倡的。 学校管理中的以人为本还应包括教师的管理,教师、学生是学校组织的重要成员,实现教育目标,作为教育者的教师是核心。对教师的管理只有以教师为本,致力于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才有可能保证教育目标的顺利实现。在这个问题上,需要特别注意两点: (1)增强教师全员育人的意识。(2)减轻教师的心理压力。学校管理过程中首先就要避免以教师的教学质量决定其评优晋级和奖金发放,甚至关系到个人“饭碗”的评价机①万秀兰:《日本补差教育的形式、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儿子成绩不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