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向问题,2017高考地理全国卷1,跪求解释

高考地理考前指导——北京大学附属学校&&刘&元名师工作室_刘元名师工作室_新浪博客
高考地理考前指导——北京大学附属学校&&刘&元名师工作室
问题一:高考考查的地理学科素养——能力与素养立意
人地协调观:人地协调观是地理学和地理教育的核心观念,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形成协调关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的认识、理解和判断。学生建立人地协调观,就能够正确认识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影响环境的不同方式、强度和后果;能够理解人们对人地关系认识的阶段性表现及其原因;能够结合现实中出现的人地矛盾的实例,分析原因,提出改进建议。人地矛盾突出地区问题及解决成为地理高考的命题指向。
综合思维:综合思维是地理学基本的思维方法,指人们具备的全面、系统、动态地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思维品质与能力。学生运用综合思维方法,就能够从多个维度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分析,认识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并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其发生、发展和演化的过程,从而较全面地观察、分析和认识不同地方或区域的地理环境特点,并且能够辩证地看待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着重判断、分析、推理、评价、探讨地理问题。
区域认知:从自然和人文地理角度进行区域认知是地理学基本的认知方法,指人们具备的对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特点、问题进行分析、解释、预测的方法和能力。学生掌握区域认知方法,就能够形成从区域的视角认识地理现象的意识与习惯,运用区域综合分析、区域比较等方式,来认识区域特征和区域人地关系问题,形成因地制宜进行区域开发的观念。
地理实践力:地理实践力是指人们在地理户外考察、社会调查、模拟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行动能力和品质。学生具备地理实践力,就能够运用适当的地理工具完成既定的实践活动,对地理探究活动充满兴趣与激情,并会用地理眼光认识和欣赏地理环境。
注意考查高考能力立意和素养能力,依据素材命题,不强调考点知识覆盖率。命题素材: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生态环境问题、城市发展问题、交通建设问题。
问题二:重视选择题解题,了解高考地理能力考查方向。
1)考查地理学科能力
文本与图像信息解读能力——审题(详见综合题)、发现、挖掘、归类(专业表述);
推理能力:依据学科和相关学科原理规律,展示地理过程;
数据关联和数理统计能力——概括计算能力与数学思想;
理解能力——领悟地理新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如人口或者产业重心;
迁移和应用能力——迁移课本案例、教材体现的地理原理和规律应用——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科学;
区域自然条件与人文因素的认知:隐性地理知识和地理信息;
地理要素关联:逻辑思维(先后、因果、主次等);
主导区位因素与限制因素分析能力。
2)、学科主干知识(高考考点布局)——不强调知识点的覆盖率(依据命题源需要再确定考点)——落实是否掌握具体对应五年真题。
3)命题依据解读——高考图像系统的考察研究解读
等值线图、分布图、景观图、剖面图、遥感图、统计图表
4)全国卷地理学科选择题的置疑特点。设置易混选项、设置信息障碍,设置思维拐点。命题中心为了检测学生的能力(人才选拔功能),减少得分的偶然性,提高考试的区分度,命题时一定会考虑并提高选择题的迷惑性。要提高解答的正确率与速度,就必须熟知选择题常见的置疑方法。
选择题解题中易出现的问题:
1.混淆概念:通过混淆相关概念,或利用考生对某些概念的模糊和片面认识来置惑诱错。如比例与量、变化与量、增长率与量、相关性与正反比例、累计量与每月(年)值等等,此外还须注意计算能力提高。
2.以偏概全:某些选项表述的知识点在特定的时间或地区内是正确的,但并不一定具有普遍性,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如制造业与劳动力密集型工业。特别是新的概念务必认真理解。
3.表述绝对化:选项中绝对化的表述大多是错误的,但有些绝对化的表述是正确的。
4.定势诱惑:任何人都具有一定的思维定势。受习惯性思维的影响,很多考生很容易误入圈套,掉入陷阱。例如:不正确的是、不符合题意的选项等。
5.误联因果:选择题中的因果关系有两种:一种是题干与选项之间的因果关系,另一种是选项本身具有的因果关系。解答这类试题时,一定要搞清楚其因果关系是否正确。例如B交通便利,市场需求量大,因果关系错误。
6.变式迷惑:变换试题的表现形式,如需要图文转换、形式变换或通过新情境的干扰来增加试题的迷惑度。如等高线图上的坡度转化为直角三角形图示更易理解。
7.隐含信息:这类试题的关键信息往往隐含在题干或地理图表中,如果没有把握住题干或图表中的关键信息,必定导致答案错误。例如:题目中的海拔信息13.5M,可以反映出地形,甚至气候。
9.前后矛盾(正误同项):有些选项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组成,其中部分分句是正确的。
10.支不符干:这类试题的迷惑度更大,因为其选项本身往往是正确的,只是因为不符合题干的要求而不能成为正确答案。例如:基塘农业最主要的区位因素是:A鱼塘&&
D植被,A鱼塘不属于区位因素,应当解读为地形。
5)选择题得高分的解题方法
1.仔细审题——这是做好选择题的关键。要根据选择题的特点,采用立体式的审题方法,明确题意和要求。具体要求可概括为:
第一,明确题目结构。选择题包括题干和题支两部分,“仔细审题”是指对题干与题支要认真地加以审读,搞清题干中的答题项、主干语和条件限定语。答题项是指答案包括的内容和项目,主干语是选项表述的直接对象,条件限定语是对回答内容的各方面限定。特别要关注题干的“设问”,也就是“题眼”,它决定了选择的方向;明确主语对象。
第二,搞清基本信息。
A.明确试题要求和提示信息。题干是选择题的主体部分,由提供条件的疑问句或陈述句构成,长短不一,图文并茂。理解题干的关键指导语言,如“最多(少)的是”、“最合适的是”、“最主要的是”、“正确的是”、“错误的是”等等。
B.明确试题意图和提取对解题有用的信息。全面分析题干内容和充分挖掘题目提供的条件是正确解题的关键。明示条件:题干中附有明确的解题条件;暗示条件:多潜隐在题干提供的材料中;限制性(或特定)条件:在题干中出现的数量词、方位词或特定名词等;借用条件:用同一事实的不同说法给出解题条件。
C.分析选项本身叙述的正确性。选项叙述错误常有以下几种情况:误为因果,如“在副高控制下,长江中下游多雨”;表述绝对化,如“迎风坡的降水一定多于背风坡”;前后矛盾,如“卫星在大气层中高速运转能较好地散热”;概念混淆,如“海岭、海沟等构造带将地壳分为六大板块”;表述错误或不完整,如“赤道地区盛行下沉气流”、“太阳系是由行星、小行星、流星体、彗星、星际物质组成的天体系统”;以偏概全,以点代面,举例不当,如“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汛期出现在夏秋季节”。
D.明确选项与题干之间的关系。有的选项本身的叙述是正确的,但与题干无关,所以也是错误答案。
2.认真筛选——指依据题干的要求,从题支与题干的关系上对备选项进行认真推敲。可以通过对现象特征的对比分析来掌握知识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明确选项与题干的关系。根据限定语,得出题干中的引申义,对地理特征、现象进行纵横对比,正反区分,明确现象发生的区域与时限。一般来说,可以有这样三次筛选:
第一次筛选,即“排错项”。在审清题支的基础上,排除有知识性错误、观点错误的题肢。
第二次筛选,即“排异项”。常针对有多项条件限制的题型,虽然题支观点或内容本身正确,但与题干的规定性无关,这种试题选项的干扰性比较大,是否排除的唯一标准是“是否符合题意”。做好“第二次筛选”的关键是要仔细分析每个选项和题干的联系,以题干给定的条件为“筛子”,对选项逐一进行筛选,检查验证,弃误留正,得出正确答案。
第三次筛选,即“选最符合题意项”。在单项选择题中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答案时,要坚持“以干求支”的解题原则,以题干的规定性为准绳,逐一分析题支,选出最能与之“挂钩”的选项,即“最符合题意”的题支,排除其余相关但不相符的题支。
3.果断确定——明确考查主干知识
第一,相信直觉。在仔细审题的前提下,相信自己的第一感觉。做出选择后不要轻易改动,如果经过一番考虑后,仍然不能确定正确选项,就先选上一个最有可能的选项,然后打上问号,等做完全部试题后,再对有疑问的地方作重点检查。假如在检查的时候还不能有把握地确定正确选项时,就选一开始选的那个!”如果过分推敲,受心理暗示的影响,反而会怀疑正确的选项。
第二,不要空题。当你实在确定不了正确选项的时候,单选题就要选择其中的一项作为正确答案,无选择是不可能得分的。
第三,不能多选。如果发现有超过规定数量以上的答案,应该按照第2点的筛选顺序认真进行筛选得到符合题意的答案。还应注意题目是否是要求选择不正确或错误的选项。
对应解题训练,务必穷尽信息。
高考实况——学生失分原因分析
1.“双基”掌握不扎实——知识不全,积累不足;迁移与重组能力弱
2.审题过程不细致——审题不清、不细、不准
3.信息提取不全面——观察分析和发现能力弱
4.解题思路不清晰——基本答题思路和模板不清
5.语言表述不规范——实战与总结少,答题零乱、思维混乱
6.图表判读不准确——致命的不细致、不全面、忽视关键词语
每年高考试题的命制均会选用大量新素材,内含各类图表,包括各类地形图、等值线图、地理统计图表等。考生在读图时,往往因时间紧张等原因对图中各地理要素的信息解读不仔细,不能够清楚理解两个或多个地理要素的相关性或比例关系,从而对图表判读失误。
规范答题步骤
高考地理试题的主观综合试题具有分值大、综合性强、技能要求高的特点;学生解答有较大难度,得分率一直偏低。分析主观试题的特点,寻找审题、解题方法,明确答题时需注意的要点,无疑是考前增分的突破口。以下几点建议可供参考。
一&&抓关键,明确设问要求
地理试题中的关键词分为三类:中心词(地理概念)、中心词的限定词、答题方式的指令词或提示词。准确把握试题中的关键词,是顺利解题的保证。
(一)中心词
中心词往往是地理学科中的核心概念。如例1中的中心词(地貌类型、农业类型)都属于重要地理概念。正确解题的前提是准确把握地理概念,形成概念体系。例如:
(1)“自然地理特征”要从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生物等要素分析。
(2)“水系特征”可从支流、流程、流域、流向等方面描述。
(3)“气候特点”可从气温(年平均气温、冬夏季气温、年较差)、降水(总量、年际变化、季节变化、与气温的配合情况)、光照等方面去考虑。&
(4)“位置特征”可从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半球位置、相邻位置来分析。
(5)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区位因素可从地形、气候、水源、土壤等方面考虑。&&
(6)“农业生产特征”主要从农业地域类型、农作物种类和单位面积产量、农业各部门结构(所占比重)、农业机械化水平、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和专门化水平等方面概括。
2.有些试题会提出新概念,这就要根据试题材料,运用已有地理知识去理解,准确把握其内涵。3.有的中心词不是重要的地理概念,确定它的内涵就要依靠试题所给材料并借鉴教材中的案例。
4.中心词的内涵往往包括多个方面,回答时要做到“要点全面”与“重点突出”。确定重点主要依据试题情境信息以及地理事物本身的特点。
(二)中心词的限定词&&&&&&&&限定词对中心词的限定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指定具体事物;&&&&&&&
2.限定位置;&&&&
3.限定地理事象发生的时间(季节、时刻)。
(三)答题方式的指令词(或提示词)
指令词有两类.一类提示回答问题所要借助的知识、材料,以及解决问题的途径.指令词可能出现在问题中,也可能出现在题干中。如“运用水循环的相关知识……”,此类指令词是解题的“友情提示”。务必要认真揣摩,按提示去做。
第二类指令词对答题形式提出具体的要求。如“描述”“说明”“分析一推断一指出”等。此类指令词及其具体要求如下。(见审题部分说明)
解题的程序是围绕关键词展开的。首先确定中心词,回归地理基础知识;关注限定词,弄清具体地理事物或现象发生的时间与地点;根据“提示”查找分析资料,并按要求组织答案。高度关注地理试题中的关键词,养成随手标识、认真分析的好习惯,是快速、准确解题的重要保证。
二、析图表,提取有效信息(高考题中的信息提取需做到——穷尽信息)
对地理学科来讲,要求学生能读懂地理语言,具有解读地理数据的能力。近年来高考越来越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考查,完全考记忆的题目少之又少,绝大多数都是给定若干材料、图表,要求考生能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并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相关问题。因此,目前高考试题中的简答题一般都是在特定的情景下提出来的,回答也就必须针对题目中的情景,这跟传统意义上的简答题有显著的不同。
在设问形式上,目前简答题多以“读图,完成下列各题”、“据材料,图表说明”或“某图体现了什么地理规律?总结……分布特点”等形式出理。答好这类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能否读懂材料,图表.能否从中正确获取有效信息,有针对地作答。特别忌讳的是只瞿摇头瞳中的记忆,泛泛而谈。
读图表时,区域位置。经纬度,图例注记,河湖的分布都不能忽视、遗漏,对题于的谩明性文字.问题的提出及解答要求仔细阅读,关注关健词,旺明确要求.审题时应注意不慌、不乱、不急,简单的材料往往有较细致的要求,而复杂的材料往往问题和答案都比较简单。
三、想意图,调动运用知识
揣摩高考试题的命题意图,是正确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必备环节。结合审题和获取的信息,思考设问取向——命题人想考查什么知识和能力,然后联想学过哪些相关的知识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试题设问与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才能找到答题的正确方向。
四、作答案,务必准确、精练、思维过程、条理逻辑
1.重视对地理事物或现象发展变化过程的描述(逻辑思维链)
对地理事物时空特点的成因分析,锁定使用的地理原理,其中以季节变化原理、大气运动原理、河水补给原理、地质作用原理等最为重要,应注意进行逆向推理。如气候的变化、天气的变化:多从近地面热力环流进行分析,用“气温一气压一天气”进行逻辑分析;海上出行时间多与风浪有关:其逻辑关系为“如冬季温差大一水平气压梯度力大一风力大一海浪大,出行不便”。
对于区域地理试题中有“分析”或“解析”要求的,一定注意其特有的区域特征与形成因果一致的描述。如简单分析河西走廊成为“绿色走廊”的主要自然条件,分析将会产生什么环境问题。前者的答题顺序应是主要自然条件一原因一区域特征(植被、河流)表现一水源来源一绿洲形成一连接成走廊。这种题目的答案要细、准,语言要推敲,不能只有结论和现象的表述。
2.注意答问的顺序、层次和条理
在综合题中,一个大题往往有多个小题,而一个小题又有多项任务,一般提倡先问什么就先答什么,后问什么就后答什么,不要颠倒答问顺序。再者,小题中有几项小任务,就尽量使用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完成一项任务。这样显得层次分明、条理清楚;阅卷人又易于发现答案的要点,工作强度减小,多半会给出理想的分数。
3.使用科学术语,力求语言准确简洁
重视地理术语,减少错别字。学科术语的使用,一方面能保证用最简短最准确的语言来描述或解释本学科的特定现象、规律、原理;另一方面也使答案颇具学科特色,让阅卷老师感觉有一定的专业水准,从而打出满意的分数。
平时必须注重语言概述能力的培养,力求语言流畅、准确、生动、简洁,并且注意前后的因果逻辑关系。
总之,规范呈现形式的训练中,要遵循条理清楚、逻辑严密和文字准确的表达原则,要强化规范表述的具体要求:
(1)要点全面,不遗漏;&
(2)用词准确(尽量使用地理专业术语),不随意;
(3)简洁精练,不啰唆;&
(4)顺序合理,有主次;
(5)富有逻辑,有因果;&
(6)书写端正,有美感。
问题三:综合能力考查——全国卷命题按要素深入,纵向考查地理素养。
内容:现实区域中的生态冲突或者可持续发展地区;农业、工业或者生态冲突地区的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动物或者植物主题要素深入;交通要素深入;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要素深入等。
解题第一步--审题
1)审题:综合题的设问指向含义与答题要求;
“审”就是阅读、琢磨、推敲。审题的目的是理解题意、明确问题。实质就是领会或揣摸命题人的意图。其能力要求是获取有效信息。
审题要领:圈点关键词语、重视隐性信息、确定问题指向(规定动作要到位)
审题步骤:(图名图例、时间、空间、坐标、隐性知识、分值大小、题与材料和学科的联系),学会对纬度、河流等信息的分解或者解码。
2)全国卷的设问形式:
1、判断(指出)影响因素或者区位并且说明理由。判断最简最主要因素;说明对原理、成因、规律进行说明。
2、描述特征并且分析影响过程:描述即对事物的外部特征予以描述。
3、分析地理事物(植物、动物、产业)形成条件和发展、变化——对地理事物或现象予以剖析、分解,分析原因、分析局部事物在全局中的地位或作用,分析事物间的联系等。
4、比较特征、成因、结果的异同——比较相同、相异、相反、相似,可先后对比或并列对比;分析相同事物间的差别、不同事物间的联系。
语言组织:突出“与&&&相比,A某方面“较”大小等
5、评价地理事物或者产业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对地理环境、措施、对策、布局进行实施可行性评价或优势与不足评价。类似于“影响类”
6、提出发展观点或者主张,阐述理由。观点与理由(探讨)首先提出赞同或者反对的观点且只选一项,然后回答理由。从经济、生态、社会效益方面进行研讨。
除“指出”和“描述”指向设问外,基本都须都地理逻辑过程如因果关系等。
此外:简述——简单扼要叙述,须把握要点。简析——简单分析,提出论点即可。写出——对图像或事实的主要内容予以呈现(指出)。概括——对文字材料或图像内容予以概括要点等。描述——对事物的外部特征予以描述。综述——对事物的总体特征予以概括叙述。说明——对原理、成因、规律进行说明。
解题第二步——解题
解题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在正确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思考问题答案。解题的关键是:明确答题范围和要点。
解题的能力要求处理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这一步骤容易被忽视)
解题要领:展开联想、求助图示、排列要点、建立解题思维模式:“……特征”类、“……分布特点”类、“……区位条件”类“……形成原因”类、“……影响”类、“……措施”类(详见一轮复习、二轮短平快等内容),考生应当有知识或者模板的存量以快速准确解题。
重要解题技能和方法:
1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区位解题法;2大前提与小前提结合的“三段论法”。
解题第三步——答题
答题是把解题中的答案要求用文字或图象方法表达出来。基本要求是清楚、准确、简明、完整、有序,答题的关键是:正确运用科学专业术语,其能力指向是描述或阐述、论证问题。
答题要领:层次分明、运用术语、表达完整,合乎逻辑。这是你展示能力的机会。按条理、层次、准确、简洁、逻辑作为目标。
高考文综全国Ⅰ卷40.读右图,回答(1)~(2)题。(1)说明燕京城城址选择的有利自然条件。(2)说明燕京在区际联系中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1)地形:位于山前冲积扇(平原)上,地形平坦。
农业:土壤肥沃,有利农耕,可生产城市必需的农副产品。
河流与水资源:有河流经过,提供城市、农业用水,以及可能的水(漕)运通道。
气候:西、北背靠群山,东南面向(华北)平原(海洋),可有效增加夏季(东南)风带来的降水,减弱冬季(西北)风的侵袭。(具体性)
(2)位于几条古大道的交叉点,对外联系方便;东北可通往东北平原;北可接内蒙古高原;西可联系黄土高原并进而联系大西北;南经华北平原可通往东部平原地区,且东南离海较近。
提升——避免综合题表述中的失误
表达是思维的外在体现,如何将思维过程清楚地表达出来,是答题的基本功之一,对于开放性试题理解了并不一定就能答得好。思路正确但没有回答正确或回答不全面的情况也常有发生,表达失误就是指这种情况。因表达造成的失误主要是用现象解释现象,用原理代替分析、用概括代替具体、用部分代替整体,用臆断代替规范等多种情况。
(一)失误——用现象解释现象
现象是事物本质的外在表现,它与事物本质之间往往不能构成一一对应的关系(例如,一因多果或多因一果的情况),而且作为事物的外在特征,它与另一事物的外在特征不可能构成本质上的因果关系,因而也就不能直接用一种现象去解释另一种现象了。这就需要以“基本原理”为联结中项,将相互关联的现象联结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推理过程。例如,分析青藏高原上太阳能资源十分丰富的原因?
有的学生将其回答为青藏高原地势高。“地势高”和“太阳能资源丰富”是两种现象,这两种现象之间有一定关联,题目要求分析出形成这种关联的内在原因,这就必须借助“基本原理”来实现;“地势高”意味着“空气稀薄”,而“空气稀薄”又意味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是原理,“地势高”是现象,现象通过原理与另一现象发生关联。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应为青藏高原地势高,
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
学会用原理搭桥,把问题说清楚。
(二)失误——用原理代替分析
原理是决定事物本质的基本原则和理论,它具有普遍性和一般性,利用原理分析具体问题时,必须讲清楚原理对问题的影响过程或途径,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将原理扩散开来。例如:读某河道示意图,小岛D因泥沙沉积而不断扩大,它最终将与河流的哪岸相连?为什么?有的学生回答为:左岸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河水会向右偏转。“偏转作用”是基本原理,答案只将原理回答出来,而没有进行具体的分析,河水向右偏转后为什么就会导致小岛与左岸相连呢?这些没有在答案中体现出来,答案中左岸到底是哪一岸也没有明确地表达出来。该题的正确答案应为北岸或左岸因为该河位于北半球,河水在流动时,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右偏转,因而南岸侵蚀严重,北岸泥沙堆积量大。学会向前推理,把原因分析透彻。
(三)失误——用概括代替具体
具体是相对概括而言的。所谓具体,就是要求答案与问题之间保持很好的对应性,使题目对于答案而言不具有“容他性”,即该答案只适用于该题目,对其他题目不合适。对于具体问题的分析不应止于说到,还要做到说尽、说细。
例如分析美国东北部工业区发展的有利条件:(1)资源和能源;(2)交通运输方面;(3)农业;(4)历史方面;
有的同学将本题的答案回答为(1)煤铁资源丰富(2)水路运输发达(3)农业基础好(4)发展历史悠久。&&&&分析一个具体工业区发展的条件,不能使用过于概括的语言,应该更加具体一些,要具体回答出“如何有利”。例如,“水路运输方便”,它可以作为很多工业区发展的有利条件,但是作为“答案”它显然没有突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这一主题,因而是不具体的。要具体分析美国东北部工业区交通运输方面的有利条件,就是要具体到有哪些水路、如何方便等。该题的正确答案为(1)五大湖西部的铁矿,阿巴拉契亚山区的煤炭资源丰富(2)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有便利的水运,大西洋沿岸有优良的海港(3)地势平坦,农业发达,是美国重要的乳畜产品产地,农副产品供应方便(4)是欧洲移民最先到达的地区,是美国资本主义发展最早的地区。
分析题一定要达到因果或者依据地理原理或者思维过程。
越是后面的表述,越具体,越能体现你的思维过程。应坚持的原则:“能具体则具体”,但对于一般规律性东西,不能用具体的事实来代替。
(四)失误——用部分代替整体
很多地理现象和地理事实是由多种原因或多种因素形成的。因此,在分析问题时,不能“点到为止”而要全面地分析各种原因和因素,做到“言无不尽”不能出现遗漏。如分析原因时不仅有自然原因,还有人为原因,分析条件时不仅有有利条件,还要有不利条件,分析影响时,既要有正面影响,也有考虑负面影响等。
全国卷强调按地理要素的深入命题,因此每小题考查的角度很小很细,综合全面的大问题很少,我们特别要注意根据题目要求做好针对性分析,如要求从自然条件回答,就不必回答其他条件,要求回答社会条件就不必回答自然条件等。
问题一定要回答全面,要注意回答问题的针对性。
(五)失误——用臆断代替规范
地理开放性试题虽然答案具有一定的自由度,在答题过程中应该尽量使用规范性、地理性语言,如地理名词、术语、概念等,这是答题是否好的一个重要标准。许多开放性试题运用的是教材以外的知识和材料,表面看来出乎意料,而又实际却在情理之中,“即题在书外,理在书中”。因此回答问题时要注意反馈教材的相关信息,从而使答案尽可能简洁明了,切中要害。
要注意使用规范的语言
(六)失误——不能从题目中获取解题信息
办法——要善于从材料(图像和文本)中获取信息。
(七)失误——思维定势的干扰
遇到“熟悉题”时,要注意思考题目的具体性,不可粗心大意。
(八)须注意的答题技巧
回答开放性试题应注意审题和表达。为了使开放性试题得分更加稳定,下列的几点技巧是必要的补充。
(1)少与多的技巧:尽量少而精,问什么答什么。但如果没把握,怕把知识点漏答,根据目前的高考开放性试题的评分标准,则不如多答。评卷快速,按答对点关键词语得分。
(2)具体与模糊的技巧:尽量具体详细,但如果没有把握的话可适度模糊处理,否则可能自露马脚。
(3)条理与段落的技巧:一问答一段,或者一个方面答一段,这样条理清晰,脉络分明。不要自始之终一个段落,连标点符号也点不全。
(4)主要和次要的技巧:尽量抓知识的主要方面,切中要害,实在没把握怕抓不到,则主次一起抓,多多益善,但要注意把最精彩、最重要的尽可能放在前面,以免给阅卷教师造成该学生主次不分、回答问题不着边际的不良印象。如果要求回答最主要等类似问题,就只能简明扼要地回答。
考生只有最大限度地减少审题、表达等造成的非水平性失分,才能在试卷上真正反映出自己的真实水平。
简洁性:一个逗号,一个分号,展示因果链接或者过程关系
条理性:条理层次分明,分析准确到位
逻辑性:因果关系对应,逻辑推理自然简洁性:文字简洁明确,答题要点了然
具体性:具体分析问题,切忌泛泛而谈准确性:运用地理术语,表述严谨规范
(九)高考考试说明中“学科联系”——不要被简单的理科内容束缚,仅仅是依托素材而已,其实质考查地理科学。
与相关学科的关系(2015年解决冬季冻土问题的热棒技术——物理、选择题中的生物量、生物多样性、环境保护等)。下题举例开发题:以能源开发和解决能源问题为背景,“盐差能”为要素深入命题。
刘元名师工作室
博客等级:
博客积分:0
博客访问:78,528
关注人气:0
荣誉徽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7高考地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