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之至道在隐与匿伏匿,蠢材当道!代汉者,当涂高也!

代汉者当涂高和袁术有什么关系_百度知道
代汉者当涂高和袁术有什么关系
我有更好的答案
“代汉者,当涂高也”《春秋谶》语。涂高:本来解释是魏。《三国志》:“魏,阙名也,当涂而高,圣人取类而言耳”。魏, wèi
名词,阙宫门的台观。宫门上巍然高出的观楼,其下常悬挂法令。三国时代的孙坚为了怂恿袁术自立为帝,解释成了公路。“涂假途也,乃‘路’之意!”涂,即途。途,即路。公路是袁术的字。
采纳率:61%
来自团队: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当涂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在中国历史上,谶语一直是个神秘而且有用的东西。谶,即预言。通常是用一些隐晦的游移不定的话来预测未来的事件,如果还加上图像,就叫图谶,对谶的系统性解释,则为谶纬。每到一个王朝衰败的时候,就会有谶语出现,并或多或少地发挥作用。  史料中最早的谶纬或许就是秦始皇时,有人在石头上刻字,说“亡秦者胡也”,搞得始皇帝龙心不悦,派出大将蒙恬北击胡人,并修建了万里长城,可他却不曾想到,自己还有个叫胡亥的倒霉孩子。  秦末,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靠的就是在鲤鱼肚子里塞布条,还有吴广装成狐狸在草丛里喊“大楚兴,陈胜王”,现在看起来非常小儿科,在当时,却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刘邦玩的也是这一套,斩白蛇之类“壮举”,很可能是刘邦发迹后,吹鼓手系统炮制的“神话”——这位天子出身寒微,在那个讲究门第的时代,实在拿不出手。为了弥补这个缺陷,这位第一个布衣天子不得不弄些神神怪怪,连老爹都不承认是亲的,这种骨子里的自卑感影响了汉帝国的精神。  就在这个神神怪怪的朝代,一句宣告它灭亡的谶语登场了——“代汉者,当涂高也。”  这谶语的意思很明白,是说汉王朝气数已尽,注定要有新的代替它;而代它的“当涂高”却很费解了,什么意思呢?是人名还是隐语呢?谁是“当涂高”呢?于是就有人费尽心思去猜测。  一般来说,谶语通常在“国将不国”时才会流行,这也并不奇怪,“国将亡,听于神”,凡到国破家亡,必多奇奇怪怪。然而“当涂高”却有点特别,至少汉武帝时(正是汉朝的鼎盛期)就传的沸沸扬扬了。《太平御览》引古代野史,记载了刘彻死前的“天鹅绝唱”:  行幸河汾,中流与群臣饮宴乃自作《秋风》辞,顾谓群臣曰:“汉有六七之厄,法应再受命,宗室子孙谁当应此者?六七四十二代汉者,当涂高也。”群臣进曰:“汉应天受命,祚逾周殷,子子孙孙,万世不绝,陛下安得此亡国之言,过听于臣妾乎?”上曰:“吾醉言耳。然自古以来,不闻一姓遂长王天下者,但使失之,非吾父子可矣。”  但是除了吓唬了汉武帝一下,这句谶语并没有立竿见影地起作用,这可能是因为汉朝一时还“代”不了,同时,好多竞争者已经神秘地流行起来了。  早在汉昭帝的时候,全国各地到处出现稀奇古怪的现象,比如枯死倒地的树又再次立起来继续生长,有虫子吃树叶吃成五个字:“公孙病己立。”  有一位叫眭弘的儒生据此上书昭帝:  “我的老师董仲舒说了,做皇帝也要讲究天命,没天命的人,就算继承皇位,也是坐不稳的。现在到处是神奇的景象,看样子是有平民百姓要做皇帝,您的位置虽然是合法继承的,但恐怕也该交给别人了。建议您号令天下,寻找一个适合代替您的人,把皇位让给他,您就找块地方养老,不是很好吗?”  这位眭弘真是勇气可嘉,连公孙是谁都没闹清楚,就敢叫皇帝去养老——要知道,当朝天子还是个二十来岁的小青年,真可谓“苟利国家生死以”了,可是换来的结果却是杀头。  昭帝活了没多久死了,换了个新的,刚过了个把月,就让大臣们退了货——这一位连几个月的样子都装不得,也确实是个“伪劣”。找来找去,终于找到原太子的一位遗孙(应了“公孙”了吧)——猜猜他叫什么名字?刘病己。  这个灵得要命的谶语,或许是宣帝即位后好事者编造的,是否出自当权者的授意不得而知。但既然谶语有这样大的力量,当权者自然也会意识到这是“一场争夺意识形态控制权的斗争”,于是,在皇上的暗示下,各地纷纷上报祥瑞出现,什么凤凰、麒麟、嘉禾……遍地开花。但是,西汉政权还是一天一天地腐烂下去。  这时,王莽出现了。王莽是个大奸臣、改革家,或是个泥古不化的书呆子?从古至今,人们一直争论不休,但有一点可以定论:他是一位懂得利用谶纬的天才。  篡位前夕,他是“假(代理)皇帝”,为了做真皇帝,就利用谶纬大造舆论,开始制造符命。一时间,各地的预言雪片一般呈上来。王莽说实在没办法呀,都是老天逼的,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言,我只好难为自己一把了。于是堂堂正正地篡位了。  奇怪的是,王莽并没提到这一句“代汉者,当涂高也”,也许是他创造的奇迹实在太多,把这句话掩埋掉了,也许是他到了也没找到有利的解释方法,也许是这个大“谶纬艺术家”觉得自己的作品更“到位”。  可是,王莽没想到,别人也会拿这个对付他。  当时天下大乱,刘秀在南阳倒卖粮食,李通游说他起兵:“图谶上说:刘氏复起,李氏为辅。这不正应在咱哥俩身上吗?现在天下这么乱,谁有预言谁就能赢。”刘秀一听不错,就拉起一支队伍,最后统一全国。在刘秀登基的布告中,还像模像样地引用了谶纬“刘秀发兵捕不道,卯金修德为天子”。这话前后重复,明明已经指名道姓了,后面又来个“卯金”,显见的水平不高,可这么拙劣低级的字谜也拿来说事,刘秀对谶纬真是重视,后来有个大臣就因为说了句“臣不识谶”,差点让刘秀砍了头。  信这一套的不止刘秀一个,等了这么久,“当涂高”总算要大显身手了。  
就在刘秀东征西讨的同时,王莽任命的导江郡(蜀郡)郡长(年正)公孙述也割据了四川。  
本来,公孙述是个不错的基层领导干部,放在太平盛世,也许终其一生,也就是个颇有才干的循吏。玄汉一伙(绿林军)起事时,公孙述还派人迎接。可是“绿林大学”的同学们实在不像样,部队简直跟土匪一样,横暴格掠,无所不为。公孙述召集郡中一些豪杰壮士说:“天下人不堪新朝迫害,一直怀念汉王朝治下的日子。所以一听说汉朝的将军驾到,奔走相告,到道路上迎接。而今又如何?人民无罪,妻子儿女却受到凌辱。他们根本不是义军,而是强盗。”  
于是,公孙述派人假冒玄汉政府的钦差大臣,任命自己当辅汉将军,兼蜀郡太守,更兼益州牧,颁发印信。在取得公开的官位之后,公孙述起兵把那些“绿林大学”的“起义强盗”都剿灭了,吞并他们的部队。  这时候,公孙述看明白了:与其你篡夺,不如我篡夺。于是干脆和玄汉政府翻脸,派兵击败前来“夺取胜利果实”的玄汉官员,自己作了蜀王,建都成都。因为保境安民,一时很受当时汉人和蛮族的拥戴。他也很有一套,“政治严刻,民不为非。”  
就在刘秀在河北称帝的那一年——建武元年(公元二五年),公孙述做了一个怪梦,梦中有人告诉他:“公孙十二为期。”  梦醒之后,公孙述想不明白,这时什么意思呢?是说他的王朝可以延续十二代?还是十二年?他确定不下,就把这话告诉他妻子。这位公孙太太也没弄懂,但她是个敢于“过把瘾就死”的妙人,说:“朝闻道,夕死尚可,何况十二乎?”  碰巧在这时,祥瑞出现:“夏四月龙出府殿前”,我们不知道,这是自然现象还是真的神灵现身,或者是什么人搞的花样,反正公孙述认为现在自己称帝的条件已经很充分了。在成都即皇帝位,国号大成,年号龙兴。因为王莽的新朝尚黄,他就尚白(他因此被称为“白帝”---因为李白那首《朝发白帝城》,加之刘备托孤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有个白帝城,但却未必知道“白帝”是个什么人物)。    刚刚坐上皇帝宝座的刘秀见西方出了个竞争者,马上有所动作。但是他还要先解决盘踞陇右的隗嚣,一时够不到公孙述,还是以舆论攻心为主,写信劝公孙述不要看不清形势。公孙述给刘秀也写了封信,把自己受命于天的种种证据一并写了上去,大概是希望刘秀和他“相互承认”吧。从后来刘秀的回信看,其中就有这句“当涂高”。  于是两位皇帝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玄学辩论,刘秀回信给公孙述,不是谈大道理,而是从批驳公孙述的谶纬入手:  
“图谶上说的‘公孙病己立’,指的是宣帝(刘病已)不是阁下您。另外一句“代汉者,当涂高也”,说的是代替汉王朝的人是‘当涂高’,阁下难道是‘高’?而阁下又认为你的奇异掌纹,是一项祥瑞(《后汉书》说,公孙述在手掌上刻文:“公孙帝”)。其实这不过是王莽那一套把戏,岂可以仿效?阁下并不是我的乱臣贼子,只不过仓卒之间,人人都想当君王而已。阁下年纪已老,儿女还小,不能帮助你,应该早日决定。最高的神圣宝座,纯用人力,争不到手,请三思而行!”最后一句的意思是:我手里的谶语,才是“天命所归”的真家伙。  刘秀真客气,信封上写:“公孙皇帝。”公孙述拒不答复。    
事情明摆着,天无二日,国无二主,他跟刘秀这两位都“受命于天”的天子总要见个输赢。既然不能以理服人,只好用拳头说话了。  刘秀因为忙着扫平中原,一时也顾不到他。公孙述的骑都尉荆邯建议抓住时机,采取主动:  
“而今,刘秀专心在东方扫荡群雄,等到把别家势力一一扫平,陛下仅以梁州(古梁州,包括今四川省及陕西省南部)的财富,对内奉养皇帝、皇宫、皇族,对外供应武装部队。人民负担过重,愁苦悲哀,无法活命,恐怕发生王莽那种自己垮台的局面。应该乘着天下仍在混乱,英雄豪杰仍野心勃勃,可以罗致招请的时候,出动精兵,控制长江的上游,倚靠巫山的险要,严密防守。号召故吴、楚人民,则长沙以南土地,必然望风来降。再派大军从汉中郡出发北上,平定三辅,则天水、陇西二郡,自然臣服。如果这样的话,将引起天下震动,才可以开创有利形势。”(近200年后,诸葛亮提出了几乎同样的战略构想,即著名的《隆中对》)  
公孙述认为荆邯有理,打算动员所有部队,命延岑、田戎分别率领,两路出击。可是老弟公孙光和大臣们一致认为:不应该倾全国之力,用到千里之外,以求一决胜负。公孙述耳朵软,于是作罢。延岑、田戎也了解不是久安之局,要求拨付给他们部分兵力,准他们立功。可是公孙述始终疑虑,不能接受。尽管几年后他也派出军队东进,但力度不够,最终被汉军击败。  他不往外打,汉军却要往里进了。公元三五年,东汉征南大将军岑彭、大司马吴汉、诛虏将军刘隆等在荆门会师,击败成家军攻势。然后马上转守为攻;与此同时,东汉外交使节中郎将来歙也变成了分谴军司令,兵分两路,进攻公孙述。     
有一点刘秀是说对了,公孙述与王莽不止“迷信”这一点像,他们都是个性苛刻,察于小事,勇于杀人而不见大体的人。公孙述虽已当了皇帝,但事事都要亲自处理,连最细小的地方也要过问,跟他当初当清水县长时一样。公孙述下诏废除铜钱,改用铁钱。货币制度破坏,交易停顿,人民苦不堪言。跟王莽一样,他也热衷于改易郡县官名。因为年轻时当过汉朝宫廷禁卫官,他对西汉王朝制度十分熟悉,所以当了皇帝后,立刻摆出架势,出入宫门,都用“法驾”(“法驾”,即天子卫队。御车四十多辆,以及各式各样旗帜,由首都市长、首都县长、首都警备区司令,作为前导,成风凛凛),大旗上绣着凤鸟、骑兵的枪杆上都挂着牦牛尾。又立其两子为王,把健为、广汉两郡,划给他们作为封国。大臣们规劝他说:“事情成败,还不能预料,战士们沙场上血战,还没有封赏,竟然先封儿子当王,表示陛下并没有更大的志向,也会伤害战士们的心。”公孙述不听。与王莽一样,公孙述也只相信自家人,成家政府中,“唯公孙氏得任事,由此大臣皆怨”,所以,战场上屡战屡败也就不奇怪了。    谈不拢,打不赢,公孙述开始发狠,派遣刺客连续刺杀了刘秀的大将来歙和统帅岑彭。可是这并没能让他喘息多久,第二年,汉军统帅换成了杀人如麻的大司马吴汉,成军连吃败仗,“自是将帅恐惧,日夜离叛,述虽诛灭其家,犹不能禁”。  
到了这个时候,刘秀还是希望和平解决——他一定觉得,任何有理智的人都不可能拒绝他的条件。于是再一次给公孙述下诏,告诉他:不要以来歙、岑彭受害自疑。只要马上投降,则家族完全;如果一味死抗,“委肉虎口”——非要把自己往老虎嘴里送,就只有灭亡了。诏书很有些推心置腹的意思:将帅疲倦,吏士思归,谁都不愿意长期相持下去。我给你下诏书的耐心不是无限的,你要抓住机会。只要你投降,“朕不食言。”公孙述还是那句话:“自古来有降天子乎?”    九月,汉军又破斩成军大司徒谢丰、执金吾袁吉,将成都包围。到了这份上,公孙述大概也知道“当涂高”救不了自己了,问延岑:“事当奈何?“延岑说:“男儿当死中求生,怎么能坐以待毙!都这时候了,您也别那么爱财了。“公孙述总算大方起来,重金招募敢死士五千余人,与汉军作殊死战。这一仗打得还真漂亮,汉军统帅吴汉被赶下了水,几乎喂了鱼鳖。    胜利重新鼓起了公孙述的信心,他再次集结所有人马,主动出击。但是,这一次,好运气背弃了他。战斗从早晨持续到中午,他的军队渐渐支持不住了。吴汉趁势打出王牌——他的突击骑兵,述兵大乱,公孙述被一支锋利的长戟刺穿了胸膛,摔下马来。  
 关于公孙述的结局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他被部下救回城中,于半夜死去;另一种是他当时就死了,并被汉军割去了脑袋。但这已经没什么关系了,他成为被这个预言毁灭的第一个人,但却不是最后一个。  
这一年,正好是公孙述称帝的第十二年。    公孙述之死,还只是这句谶语上演的乐章的前奏。过了100多年,华采部分终于到来了。  东汉末年,自从黄巾起义,继之董卓弄权,东汉王朝势成瓦解,群雄并起,“代汉者,当涂高也。”再一次焕发活力。  首先认为自己是“当涂高”的是那个无才寡德而又自命不凡的袁术。  《三国演义》第十七回 “袁公路大起七军 曹孟德会合三将”写道:    却说袁术在淮南,地广粮多,又有孙策所质玉玺,遂思僭称帝号;大会群下议曰:“昔汉高祖不过泗上一亭长,而有天下;今历年四百,气数已尽,海内鼎沸。吾家四世三公,百姓所归;吾效应天顺人,正位九五。尔众人以为何如?”主簿阎象曰:“不可。昔周后稷积德累功,至于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犹以服事殷。明公家世虽贵,未若有周之盛;汉室虽微,未若殷纣之暴也。此事决不可行。”术怒曰:“吾袁姓出于陈。陈乃大舜之后。以土承火,正应其运。又谶云:代汉者,当涂高也。吾字公路,正应其谶。又有传国玉玺。若不为君,背天道也。吾意已决,多言者斩!”遂建号仲氏,立台省等官,乘龙凤辇,祀南北郊,立冯方女为后,立子为东宫。  《三国志》的记载差不多:  
兴平二年冬,天子败于曹阳。术会群下谓曰:“今刘氏微弱,海内鼎沸。吾家四世公辅,百姓所归,欲应天顺民,于诸君意如何?”觿莫敢对。主簿阎象进曰:“昔周自后稷至于文王,积德累功,三分天下有其二,犹服事殷。明公虽奕世克昌,未若有周之盛,汉室虽微,未若殷纣之暴也。”术嘿然不悦。用河内张裨之符命,遂僭号。以九江太守为淮南尹。置公卿,祠南北郊。  
典略曰:术以袁姓出陈,陈,舜之后,以土承火,得应运之次。又见谶文云:“代汉者,当涂高也。”自以名字当之,乃建号称仲氏。    袁术和袁绍是异母兄弟,他们的高祖袁安,官至司徒;安之子袁敞官至司空;孙袁汤官至太尉;曾孙袁逢、袁隗,都位至三公(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四世三公”。还有一种说法是“四世五公”,这是按人头算的,即“四世”一共出了“五位三公”,两种说法不矛盾),所以袁术、袁绍门第之高,无人能比。而袁绍因为从小被过继给大伯家(这一家的官没有本家大),所以,“根红苗正”的,只有袁术。  这句谶语袁术大概很早就知道了,他是汉朝的将军,眼见着王朝气数已尽,总觉得该轮到自己了。后来讨伐董卓时,孙坚在长安得到传国玉玺,孙坚一死,他把孙妻拘留起来,逼她交出玉玺。  玉玺有了,于是,“四世三公”的这位袁大人诠释这条谶语就是指他袁术:我袁氏,盖出于舜帝苗裔陈胡公一系,正好是继承汉朝“火德”的“土德”;我又名术,字公路,正应此谶也。  有了这样的“理论基础”,建安二年,他便不顾几乎所有人的反对,在寿春设置公卿百官,郊祭天地,自称“仲家”,自说自话地作起皇帝来了。  可是这位袁大人,却是历史上最穷的一位皇帝,他偏偏又是奢侈惯了的公子哥,登位之后,“荒侈滋甚,后宫数百皆服绮縠,余粱肉,而士卒冻馁,江淮闲空尽,人民相食。”  他治下那寥寥几个郡,哪里禁得住他如此穷奢极欲的折腾。这样的“帝国”,也不可能有什么像样的军队,“前为吕布所破,后为
(曹操)所败”。没过多久他就过不下去了,跑到部下雷薄、陈兰那里打秋风,又被拒之门外。他无法可想,只好带着玉玺,投奔那个他一向看不上的哥哥袁绍。半路又被曹操派刘备堵截回来,就这么窝窝囊囊地死掉了。  袁术失败以后,又一个捡起这句谶语的是曹丕。  建安二十五年,曹丕篡汉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有个叫许芝的太史丞就引用谶语,说:“当涂高者,魏也;象魏者,两观阙是也。当道而高大者魏,魏当代汉。”原来古代的宫殿前面通常都建有两个高大的台,台上又有楼观,在两台之间留个空阙的地方,这种建筑就叫阙、双阙或魏阙,后来成为朝廷的代名词(即所谓“身在江湖,心存魏阙”)。“当涂而高”正是这个东西,于是就证明以魏代汉,正是“天意”了。  于是曹丕仿效王莽逼迫汉献帝禅位,堂而皇之做了魏文帝。  意得志满之际,曹丕却想不到“黄雀在后”:过了几十年,就有人玩起了“步步高”。这就是那位“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司马昭——他曾被曹魏封为高都侯,当时的一些马屁精就解释说了:高都者,正应代汉之当涂高也。加上司马昭后来又成了“晋公”、“晋王”,“高都”再“晋”一步,那不表明比魏阙更高吗?  有个小问题,司马氏代的是“魏”,不是“汉”,不过这也好解决,一来,魏国祚不长,可以忽略不计;二来,总算还有个蜀汉撑着汉朝的局面,魏也不能说完全代了汉。最后一统三国的还是司马氏的“晋”。  到了这个时候,“当涂高”的历史作用应该结束了吧?可是就是这么怪,还有人觉得自己应该有份,这恐怕只能解释为这句含糊其词的谶语的杀伤力还没释放干净,或者人的贪欲和愚蠢还没表现充分。  
 西晋末年,天下大乱,幽州都督王浚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企图谋反篡位。为什么呢?他以为自己正是“当涂高”——他老爹王沈(这位王沈有两件主要事迹:其一,他是《三国志》中的魏书的编著者,其二,他就是那个背叛曹髦跑去向司马昭告密的侍中。)的字“处道”中有这个意思。他好像忘了,自己做的到底是哪个朝代的官,以及在这个朝代,“当涂高”还管不管用。  石勒闻讯,觉得机会送上门来。他打王浚的主意不是一天两天了,只是王浚势力强大,一时难以得手。他决定好好利用王浚的发昏,于是派门客王子春带了大量珍珠宝物,敬献王浚。并写信向王浚表示:现在社稷衰败,中原无主,只有你威震天下,有资格称帝。还把王浚比做“天地父母“。说得王浚心里喜滋滋的,信以为真。正在这时,王浚部将游统谋叛王浚,想找石勒做靠山,石勒却杀了游统,将游统首级送给王浚。这一着,使王浚对石勒绝对放心了。  
公元314年,石勒探听到幽州遭受水灾,老百姓没有粮食,王浚不顾百姓生死,苛捐杂税,有增无减,闹得民怨沸腾,军心浮动。石勒见时机成熟,亲自率领部队奇袭幽州。  这年4月,石勒的部队到了幽州城,王浚部下得到消息,连忙发出警告。可王浚还在做梦,以为“石公来,正欲奉戴我耳“,硬是不让抵抗,甚至下令:“敢言击者斩。“等到石勒军开进城来,他才觉得势头不对,可到了这个时候,他也只能打转了。被石勒捉拿时,王浚痛心疾首:我对你不错,你怎么能这样?石勒也跟他逗闷子:晋朝对你不错,你怎么能这样?  王浚身首异处,美梦成了泡影——连带着,西晋王朝在北方的最后据点也消失了。    “代汉者,当涂高也。”流传了三百多年,无数的人为了它人头落地,公孙述、袁术、王浚之流,只是其中最不值得同情的(真正倒霉的,还是那些无辜的老百姓)。其实,谶语不过是些游移不定的东西,随你怎么解释都可以,问题是在于谁有解释的权力。  尽管早有“以史为鉴”的老话,谶语这类东西,还是在中国历史长存不衰。“推背图”、“烧饼歌”等等,都“火”过不止一阵。皇帝不好当,但很多人都想当,只要这个“局”还在,这类神神道道的把戏,就没有完的时候。
主帖获得的天涯分:0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晕,这广告插得快!
  迷信,造谣,呵呵。
  好文章。
    说到谶纬,谁能给讲讲京房的故事?    
  所谓谶语,就是事后诸葛亮,大都是后来编造的、、    
  好文!
  好文!
  涂通途,当涂既当道,暗示掌权:高者,巍也,通魏。尚书:巍巍然高大。所以曹操一直住在魏郡邺城遥控朝政。    扬州的临平湖也是个名谶:  此湖塞,天下乱;此湖清,天下平。从东汉末年到南陈共两次哩    比较著名的还有唐初:女主武者王天下,结果太宗误杀了倒霉蛋李君羡
呵呵,谶语,听着玩的,哪能当真,我偶尔也会做个当皇帝的梦呢!
  的确好文!
  史载梁武帝夜观天象,看到荧惑绕南斗,知有天子下殿走之厄,于是光了脚丫子下殿走,想以次禳祛。不料几天后探马来报,北魏皇帝(孝武帝)受高欢逼迫自洛阳逃往长安往依宇文。梁武帝赧然曰:虏亦应天象耶!
  史载梁武帝夜观天象,看到荧惑绕南斗,知有天子下殿走之厄,于是光了脚丫子下殿走,想以次禳祛。不料几天后探马来报,北魏皇帝(孝武帝)受高欢逼迫自洛阳逃往长安往依宇文。梁武帝赧然曰:虏亦应天象耶!    -----------------------------------------------  这个巨搞笑。第一次看的时候差点笑晕过去  
  解释下推背图
  推背图我没研究,主要是没什么兴趣。得名据说是:老袁和老李搞这个东西,一个用力过猛,另一个推了一下他的背,意思是别说漏了。  推背图跟那个西方神汉查什么玛什么那玩意差不多,都是上气不接下气的诗,而且“排列不分先后”,所以也无从索解。至于灵的预言,肯定是有的。因为那个时代,几百年风水一轮回,欧洲是东边的野蛮人不断往里进,中国是北方野蛮人往里进,只要你提到了这个就没个不准。
  “推背图”是中国预言中最为著名的奇书之一,相传唐朝贞观年中李淳风和袁天罡所著。全集一卷,凡六十图像,以卦分系之。每幅图像之下均有谶语,并附有“颂曰”诗四句,预言后世兴旺治乱之事。    书名“推背图”是根据第六十图像(最后一卦)中的颂曰“万万千千说不尽,不如推背去归休。”而名。“推背图”传本不一,如清朝光绪十三年(1887)出现的抄本,有67图像。    有传说宋
立国后,害怕有人利用推背图的预言造反,又无法全部收回流传的推背图,于是伪造之(打乱图像的顺序),造成多种版本流传于世,人莫辨其真伪。    
  举个例子  …………………………………………………………    第叁象
  日月当空 照临下土   扑朔迷离 不文亦武    颂曰
  参遍空王色相空   一朝重入帝王宫   遗枝拨尽根犹在   喔喔晨鸡孰是雄
  .........................
  金圣叹:
  「此象主武「明空」当国,废中宗於房州,杀唐宗室殆尽。先武氏削发为尼,故有参遍空王之句。高宗废后王氏而立之,故有喔喔晨鸡孰是雄之兆。」              
  越来越玄,玄之又玄了
  虽然有点封建迷信思想的味道,好在不是文化大革命,也给个及格吧。
  中国人的政治情结?  好文
  有本事就直接说嘛,何必故弄玄虚。
  写的挺好
  象是专业学者写的,赞扬一下。《推背图》中预言的战争按时间已经临近了,不知楼主可否解释一二?
  谶纬    在汉朝的时候比较流行  葛兆光的《中国思想史》里面谈到了这个,讲的好
  第四十象 癸卯 巽下艮上 蠱     讖曰:     一二三四 無土有主       小小天罡 垂拱而治    頌曰:     一口東來氣太驕 腳下無履首無毛       若逢木子冰霜渙 生我者猴死我雕  第四一象 甲辰 離下離上 離     讖曰:     天地晦盲 草木繁殖       陰陽反背 上土下日    頌曰:     帽兒須戴血無頭 手弄乾坤何日休       九十九年成大錯 稱王只合在秦州  第四二象 乙巳 艮下離上 旅   讖曰:     美人自西來 朝中日漸安       長弓在地 危而不危    頌曰:     西方女子琵琶仙 皎皎衣裳色更鮮       此時渾跡匿朝市 鬧亂君臣百萬般  第四三象 丙午 巽下離上 鼎   讖曰:     君非君 臣非臣       始艱危 終克定    頌曰:     黑兔走入青龍穴 欲盡不盡不可說       唯有外邊根樹上 三十年中子孫結    第四四象 丁未 坎下離上 未濟   讖曰:     日月麗天 群陰懾服       百靈來朝 雙羽四足    頌曰:     而今中國有聖人 雖非豪傑也周成       四夷重譯稱天子 否極泰來九國春  宋邵康节先生梅花诗十章      其一  荡荡天门万古开。几人归去几人来。  山河虽好非完壁。不信黄金是祸胎。      其二  湖山一梦事全非。再见龙云向北飞。  三百年来终一日。长天碧水叹弥弥。      其三  天地相乘数一原。忽逢甲子又兴元。  年华二八乾坤改。看尽残花总不言。    其四  毕竟英雄起布衣。朱门不是旧皇畿。  飞来燕子寻常事。开到李花春已非。      其五  胡儿骑马走长安。开辟中原海境宽。  洪水作平洪水起。清光宜向汉中看。      其六  漫天一白汉江秋。憔悴黄花总带愁。  吉曜半升箕斗隐。金乌起灭海山头。      其七  云雾苍茫各一天。可怜西北起烽烟。  东来暴客西来盗。还有胡儿在目前。      其八  如棋世事局初残。共济和衷却大难。  豹死犹留皮一袭。最佳春色在长安。      其九  火龙蛰起燕门秋。原壁应难赵氏收。  一院梨花春有主。连宵风雨不须愁。      其十  数点梅花天地春。欲将剥复问前因。  还中自有承平日。四海为家孰主宾          
  偶倒觉得其实更象自我鼓励的样子
  还是不明白,“当涂高”和袁术字公路有什么关系??  
  史载梁武帝夜观天象,看到荧惑绕南斗,知有天子下殿走之厄,于是光了脚丫子下殿走,想以次禳祛。不料几天后探马来报,北魏皇帝(孝武帝)受高欢逼迫自洛阳逃往长安往依宇文。梁武帝赧然曰:虏亦应天象耶!      呵呵,这个有意思
  xiaoweisan 回复日期: 5:18:46 
    还是不明白,“当涂高”和袁术字公路有什么关系    简单地说:“涂”通“途”,都是“路”,“高”嘛,谁都能找几个自己高的理由,比如“公路”,如果非要解释成“大人物在路上”也不是不行。
  巧合的事是很多的.清兴也一摄政,亡也一摄政.本朝取于一失败的股票经纪人,失于一失败的股票经纪人(呵呵,玩笑)
  楼上反动,既然是“本朝”,又何来“失”之理?(失了就不叫本朝,叫胜朝)  
  实在忍不住要说,lz净是胡说八道,历史没读好不要出来瞎说  
  小妹夜读《推背图》,也发现了一句谶语,令乱世者争而为之。    33推背图第三十三象(清朝)      第叁十叁象 丙申          谶曰          黄河水清 气顺则治    主客不分 地支无子          颂曰          天长白瀑来     胡人气不衮     藩离多撤去     稚子半可哀     ..................................          金圣叹:          「此象乃满清入关之徵。反客为主殆亦气数使然,非人力所能挽回欤。辽金而後胡人两主中原,璜璜汉族对之得毋有愧。」   **********************************************************    注意“气顺则治”这句,推背图在明朝时已经在民间广为流传,我想无论是李自成还是满情都想使自己符合这句谶语,成为名正言顺的皇帝。所以满情改国号为“清”,入关后的皇帝年号为“顺治”。而李自成的政权名为“大顺”。    历史上,大凡改朝换代,国号一般都是一个地名(周天子分封诸侯的国名),比如,秦,汉,魏,晋,隋,唐,宋,原因是统治者曾经做过*王,*国公之类的高官。而李自成的这个“大顺”比较奇怪,根本就不像个国名,究其原因,恐怕是李的高人给他出主意,让他顺应天意吧。  
  不错。
  有意思
  作者:嫣红1969 回复日期: 22:01:03 
    象是专业学者写的,赞扬一下。《推背图》中预言的战争按时间已经临近了,不知楼主可否解释一二?  -------------------------  弱弱地请教:怎么回事啊?
《谶》、《推背图》、《文王歌》、《马前课》、《铁冠道人》、《烧饼歌》...,大概可以称为中国的神秘文化吧,说不清、讲不透!  
我想,这些东西的组合成份是:三分《易》理,三分高人,三分胡扯,一分永不可知。  
大致如此。   
  地球上出现&人&这种灵长类生物就很玄了 不知道1000年过来地球又会是什么样子 呵呵 看来没这种机缘了
  先顶出去,饭后再看
  有工夫我也给大伙讲几件
  顺便看看
  推背图是真的吗?
  太神秘
  “代汉者,当涂高也。”我以为,涂字看繁体是左边三点水.右边余字下有个土字,合起来是土上二小人,坐也.  所以这句话实际是说,代替汉朝的,应当是三足鼎立,坐在高位上.
  “代汉者,当涂高也。”  到现在也没明白是啥。
  曹丕那段源头在曹操,老家伙可谓处心积虑。
  作者:伊蛮 回复日期: 23:25:52 
    “代汉者,当涂高也。”    到现在也没明白是啥。  ----------------------------------------------------------    me
  哈哈,祥瑞前来报道
  史载梁武帝夜观天象,看到荧惑绕南斗,知有天子下殿走之厄,于是光了脚丫子下殿走,想以次禳祛。不料几天后探马来报,北魏皇帝(孝武帝)受高欢逼迫自洛阳逃往长安往依宇文。梁武帝赧然曰:虏亦应天象耶!  --------------------------------------  这个巨搞!
  楼主,当涂高    和“公孙”,刘病己什么关系
  foolbeer:  确实没什么关系,只不过是说到公孙述,就把“公孙病己”也一块交代一下。行文有些罗苏,不好意思。
  顶!好贴!
  呱呱叫!顶!
  好帖!顶!
  好帖!顶!
  万万千千说不尽,不如推背去归休。
  好文章~~~
  作者:常山日月 回复日期: 17:53:26 
    涂通途,当涂既当道,暗示掌权:高者,巍也,通魏。尚书:巍巍然高大。所以曹操一直住在魏郡邺城遥控朝政。        扬州的临平湖也是个名谶:    此湖塞,天下乱;此湖清,天下平。从东汉末年到南陈共两次哩        比较著名的还有唐初:女主武者王天下,结果太宗误杀了倒霉蛋李君羡  ===========================================================  李君羡是武安人,官封左武卫将军,还有个爵位武连县公,职守的是玄武门,倒霉透顶了吧?偏偏他还有个小名叫“五娘”,简直大衰神附身++,不想杀他都难啊
  作者:烟雨路 回复日期: 9:26:28 
    作者:常山日月 回复日期: 17:53:26        涂通途,当涂既当道,暗示掌权:高者,巍也,通魏。尚书:巍巍然高大。所以曹操一直住在魏郡邺城遥控朝政。            扬州的临平湖也是个名谶:      此湖塞,天下乱;此湖清,天下平。从东汉末年到南陈共两次哩            比较著名的还有唐初:女主武者王天下,结果太宗误杀了倒霉蛋李君羡    ===========================================================    李君羡是武安人,官封左武卫将军,还有个爵位武连县公,职守的是玄武门,倒霉透顶了吧?偏偏他还有个小名叫“五娘”,简直大衰神附身++,不想杀他都难啊  --------------------------------------------------  这个搞,小名太绝了,又有五又有娘
  谶纬是隋炀帝灭的吧?
  拜托几位有点科学观念,《推背图》已经证实了,是本朝学者易中天老师乘坐时空机器去唐朝开设百家讲坛时候即兴创作的嘛。所以,大家看看推背图后面说到本朝的东西,推理节奏明显与前面的不一样了,可能易中天老师受到了爱国反日FQ的诱惑。
  好帖留名!
  &祖龙死&那个也很神奇
  我觉得作者的主观猜想太多,不确实可信
  作者:虎公 回复日期: 10:00:12 
    谶纬是隋炀帝灭的吧?  =============  隋炀帝之前和之后的好几位帝王都禁止图谶,如魏孝文帝诏:“自今图谶、秘纬及名为《孔子闭房记》者,一皆焚之。留者以大辟论“  李渊在自己利用图谶取得天下之后也禁止,真是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啊。  
  呵呵,看看!!
  &代汉者,当涂高也&这是汉武帝时候的传言.我想这应该是汉武帝朝时的某个打算造反的人为自己造反前所做的准备.只是后来发现条件不成熟或者其它原因放弃了.
  作者:xiaohai1977 回复日期: 09:33:57  回复
      作者:烟雨路 回复日期: 9:26:28        作者:常山日月 回复日期: 17:53:26          涂通途,当涂既当道,暗示掌权:高者,巍也,通魏。尚书:巍巍然高大。所以曹操一直住在魏郡邺城遥控朝政。                扬州的临平湖也是个名谶:        此湖塞,天下乱;此湖清,天下平。从东汉末年到南陈共两次哩                比较著名的还有唐初:女主武者王天下,结果太宗误杀了倒霉蛋李君羡      ===========================================================      李君羡是武安人,官封左武卫将军,还有个爵位武连县公,职守的是玄武门,倒霉透顶了吧?偏偏他还有个小名叫“五娘”,简直大衰神附身++,不想杀他都难啊    --------------------------------------------------    这个搞,小名太绝了,又有五又有娘  --------------------------------------------------  “武”字也很多
  代汉者,当涂高,转发500次
<span class="count" title="万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当涂县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