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love aride a cock horsee是病句吗?

i love horse_riding课文翻译_百度知道
i love horse_riding课文翻译
我有更好的答案
When the couple met again.HuJin stood up and introduced that he was her husband..There was an idea.LiFang was alone now.He wanted to get her back...When they talled about why they broke up,they could face it.The missunderstanding fanilly obvious..,a young man walked here.LiFang looked nervous.He was send to USA last 2 years and lost his mobilephone.So he could not connected with HuJin2 years passed.LiFang turned back and moved away sadly.Now they was calm.He pened his mouth,at this moment
采纳率:79%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核子工业的发展,推动了玩具产业在上世纪40年代-60年代的“爆炸”。&br&&br&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随着人类进入“原子时代”,人类对于核武器、核战争、核冬天以及世界毁灭的恐惧亦与日俱增。但没想到的是,在这个本应人人视核子为狼虎、避而远之尚且不及的时代,一群脑洞大开的发明家——或者换句话说,一群为了赚钱什么都敢做的疯子,竟然反其道而行之,把“黑手”伸向了“无辜可爱”的熊孩子。老实说,玩具作为工业发展的一环,本身也应该与工业的历史水平相适应,但这一点可从不适用于军事工业——冷兵器时代的开刃技术从没用于过玩具的生产,热兵器时代的枪弹、炸药也从没成为过儿童的玩物,偏偏到了原子时代,和杀死过上万人的胖子、小男孩一个原理的放射源怎么就突然摆上孩童的桌面了?&br&&br&可疯狂发明家们就是这么胆大妄为,直接使用百里杀一人千里不留痕的放射源材料制作玩具,并堂而皇之冠以“原子”之名售卖,这可比以往那些制作飞机坦克大炮模型但一发子弹都打不出来玩具商“野性”到不知道哪里去了。而当时或许是核子、核能太过迷人的关系吧,竟然真的有一群熊孩子和他们的父母为这样的“恐怖玩具”着迷,甚至不惜花费高价购买——毕竟相对于铁皮火车或者玩具狗,这些怪模怪样的盒子和器材能让“you know nothing”的小屁孩们最快地体验成为科学家的荣耀感,父母也愿意他们玩玩这种高大上的“科学实验”而不是天天练投球砸坏邻居老太太的花圃。&br&&br&最著名的,莫过于1950年诞生的“吉尔伯特U-238核动力实验室”,其诞生远远早于世界上第一座核电站实现发电运行。&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43d451f3b3c734cd3bb9dce318c837a5_b.jpg& data-rawwidth=&2371& data-rawheight=&231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371&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43d451f3b3c734cd3bb9dce318c837a5_r.jpg&&&/figure&其发明者是彼时的奥运冠军、一开脑洞就停不下来的阿尔弗雷德·卡尔顿·吉尔伯特&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b7c513dcc68f3_b.jpg& data-rawwidth=&173& data-rawheight=&263&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73&&&/figure&&br&这套“玩具”的价格即使在现在看来也相当惊人——其售价高达50美元!而1950的1美元,购买力相当于2016年的10.02美元(&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dollartimes.com/inflation/dollars.php&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Inflation by Amount&i class=&icon-external&&&/i&&/a&),换句话说,如果是在今天,那么这款玩具的售价将高达501美元,或3368+人民币,超过了一台XBOX ONE或play station 4游戏主机的售价!&br&&br&虽然名为“玩具”,但“核动力实验室”的组成一点都不简单,其包括一个闪烁镜、一个云室、一个验电器、一个盖革计数器和一本使用手册,以及四瓶铀矿及其所带的真真实实的放射源——一个贝塔-阿尔法放射源,一个纯贝塔放射源,一个伽马放射源,以及一个与云室使用直接相关的短期阿尔法放射源。当然,本品归根到底是准备给熊孩子的,所以还包含一部与主题密切相关的漫画书,用来吸引熊孩子们的兴趣。&br&&br&而“吉尔伯特U-238核动力实验室”之所以赫赫有名,除了其本身是一部富有时代意义、开创性的作品外,更重要的是沾了知名游戏《辐射》的光。《辐射》系列浓郁的冷战风使得游戏玩家在为之痴迷的同时,废寝忘食地寻找一切可能被《辐射》列为参考的现实原型,而奇特的“吉尔伯特U-238核动力实验室”,正是由于其特殊的诞生时期,以及含有核子材料的客观现实,被很多论坛中不明所以的《辐射》玩家视为游戏中无处不在的“爆炸半径”(&Blast Radius‘’)桌面游戏的原型。&br&&br&(不过实际上,两者并没有关系,《辐射》系列游戏的骨灰级玩家早就援引其购买的辐射游戏艺术设定集给出了解释,“爆炸半径”游戏仅仅是一款桌面转盘游戏而已。)&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91b099ce7e7d984d0e23_b.png& data-rawwidth=&300& data-rawheight=&399&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00&&&/figure&&br&&i&Bethesda Softworks, The Art of Fallout 4, Dark Horse Books(2015),p.325&/i&&br&&br&而阿尔伯特还发明了“捆绑销售”与“分开销售”相结合的模式,“吉尔伯特U-238核动力实验室”中包含的盖革计数器,是可以单独购买的。&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0b46be2f8a24b7ba0db8_b.jpg& data-rawwidth=&1353& data-rawheight=&147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353&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0b46be2f8a24b7ba0db8_r.jpg&&&/figure&&br&&br&不过,这款游戏虽然具有划时代的“爆炸”意义,但很快就被管理部门取缔了,从面世到寿终正寝,虽然引起一阵浪潮,但总共只持续了不到2年时间,但仅仅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就有大量孩童在沉浸于此玩具中不能自拔后,出现了恶心、呕吐、脱发、口鼻出血等典型的辐射病态症状,不知有多少躲过了二战摧残的孩童在年纪轻轻时却因为一款玩具而死于白血病。&br&&br&“吉尔伯特U-238核动力实验室”是最著名的“核子游戏”,但并不是最早的,实际上,在距离“小男孩”和“胖子”爆炸不到2年的工夫,一款名为“核能故事”的半实验用核子玩具便已经问世。&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a7f8e0a2b15c400ee6a4b6e007dd5898_b.jpg& data-rawwidth=&700& data-rawheight=&55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0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a7f8e0a2b15c400ee6a4b6e007dd5898_r.jpg&&&/figure&&br&虽然相比“吉尔伯特U-238核动力实验室”来看。“核能故事”只有一个闪烁镜和两瓶矿物,显得寒酸了许多,不过其也有自身的特点——其包含一张名为“放射性屏幕”的厚纸,里面含有镭的成分。&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26ff15f5ab8c_b.jpg& data-rawwidth=&400& data-rawheight=&261&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0&&&/figure&&br&&br&而吉尔伯特引以为豪甚至敢于单独销售的“吉尔伯特盖革计数器”也并非没有对手,当时,密苏里州的贝尔工厂就生产了一款核心功能一致的盖革计数器,不过因为外表更为卡通,因此更受熊孩子的欢迎。&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a7fea0d49c5bdbe1d4d793d5f8bfac2e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35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a7fea0d49c5bdbe1d4d793d5f8bfac2e_r.jpg&&&/figure&&br&如果说上世纪50年代初,人类对核子在恐惧的同时还可能抱着那么一点“好奇”的态度的话,那么,50年代末60年代初,已经经历过数次可能毁灭地球的核子危机的人类怎么都不该对核子继续保有那么高的热情了,更何况上述的含有核子材料的玩具,虽然往往能引起一阵风潮,却常常不免被取缔的尴尬,因此投资者的理性似乎也不容许他们继续投产这样高商业危险的项目。但就这,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仍然有两款新的核子玩具问世,不知道当时的美国人是不是预料到两年后的古巴导弹危机而提前做准备呢?&br&&br&首先是1958年问世的“科学图书馆”系列盖革计数器套装。&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5cefd5b709f8c8_b.jpg& data-rawwidth=&700& data-rawheight=&36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0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5cefd5b709f8c8_r.jpg&&&/figure&其包含一个盖革计数器以及相应的附件等,不仅如此,该产品还有一本实验说明书,详细地说明了包括阿尔法放射源、伽马放射源测定在内的48种实验的完整流程。&br&&br&“科学实验室”毕竟还只是个盖革计数器,其本身是没有放射源的,但在全面核战阴云已经漫步全球的60年代,竟然还有玩具厂商生产新的含有放射源的“科学玩具”,这可就真是“在刀尖上跳舞”了。&br&&br&年间,“美国基础科学俱乐部”再次出品了一款“核能实验室”玩具。&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53a018ca27bda8fac451eb4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39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53a018ca27bda8fac451eb4_r.jpg&&&/figure&&br&相较于“吉尔伯特U-238核动力实验室”,这款接近10年后才出品的玩具明显粗糙了很多,内部摆放、玩具零件精致程度比起“U-238”来差的不是一星半点,不过,该有的东西,“核能实验室”却一点儿都不少——U-238只有铀矿,而本产品不但有铀,还有镭,而且数量还相当富裕。&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2804eae00b5b7a04fc38aab13b4c269a_b.jpg& data-rawwidth=&400& data-rawheight=&349&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0&&&/figure&&br&&br&由上可见当时核子工业的发展对玩具产业的推动和变革产生了多大的影响,不过,这还没完,有道是能放点辐射的就放点辐射,放不了辐射的就得能测测辐射,那要是测都测不了的呢?那就得在文化上与辐射靠拢。而核子工业对玩具产业的影响,也就不仅仅是熊孩子吸几口辐射那么简单,当时的整个玩具产业文化,都透出了一股浓浓的“核子”味道。&br&&br&上文中笔者已经提到过《辐射》游戏中的“爆炸半径”桌游的原型问题。事实上,虽然“爆炸半径”和“U-238”没什么联系,但不见得“爆炸半径”真的就一定没有原型,一款风靡于上世纪50年代的桌游“镭”就很可能是“爆炸半径”的原型之一——与“爆炸半径”类似,“镭”不但与辐射密切相关,同样包含了转盘、指针、结算等同类因素(当然,另一种可能是,美帝国主义不知道聪明的中国人发明了骰子这么个伟大而实用的物件)。&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7abeab542db11a76e66a06_b.jpg& data-rawwidth=&1609& data-rawheight=&150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609&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7abeab542db11a76e66a06_r.jpg&&&/figure&&br&&br&甚至连我们熟知的强手棋(即“大富翁”游戏的原型),都有了和辐射有关的主题,其竟然还混杂了西部文化的因素!&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ae010e0bbfc7f_b.jpg& data-rawwidth=&700& data-rawheight=&46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0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ae010e0bbfc7f_r.jpg&&&/figure&&br&当然,不能不提的是,这一时期,连漫画都受到了核子工业发展的影响,如著名的DC漫画旗下超级英雄“原子侠”便是如此,之前,他仅仅拥有能缩小的能力,而这一时期,却可以使用核能来扩大自己的力量。&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b084a189dba49cdacf8aca6_b.jpg& data-rawwidth=&268& data-rawheight=&341&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68&&&/figure&&br&&br&不过,“核子玩具”的黄金时代,最终还是随着人们对于辐射的日益了解和恐惧的加深烟消云散了。现在想回忆下当年狂热的“核子玩具”风潮,也只能从《辐射》中找找线索和影子了。&br&&br&主要参考文献:&br&&br&&i&橡树岭联合大学:“核子玩具”专题研究;&/i&&br&&br&&i&Rosanne DiVernieri,Stinks and bangs: the heyday of the chemistry set;&br&&/i&&br&&i&Roland Jones,Italian firm goes nuclear with atomic toys:Scale models of ‘Little Boy’ and ‘Fat Man’ shown at German toy fair;&/i&&br&&br&&i&Bethesda Softworks, The Art of Fallout 4.&/i&
核子工业的发展,推动了玩具产业在上世纪40年代-60年代的“爆炸”。 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随着人类进入“原子时代”,人类对于核武器、核战争、核冬天以及世界毁灭的恐惧亦与日俱增。但没想到的是,在这个本应人人视核子为狼虎、避而远之尚且不及的时代,一…
&p&首先给出我的答案:上流社会的生活方式,和平民阶层以及新富阶层相比,最核心的区别在于,&b&他们由于生理方面的原因,会自然而然地极端讲究吃、穿、用、度、住、行、礼的品质&/b&。在某些地区(比如东亚),集体文化的特点使得“张扬”是一件不好的事情。所以,这些地区的上流社会,在【衣】和【行】等有可能会被“外人”看见的方面,会保持表面上的低调。但低调绝不代表他们不注重衣和行的品质。&/p&&p&纵观本题所有答案,只有佐藤先生对于日本上流社会生活方式的描述与我上面所说的相吻合。而其他人的答案,我可以明确说,都不是上流社会生活方式的本质。&/p&&p&但是,仅仅给出上面这样的回答是不够的。我相信大家还等着我的解释:生理方面的原因?你不是在开玩笑吧!&/p&&p&我没有在开玩笑。事实上,仅仅解释【生理原因】是远远不够的。要想使本答案真正做到完善,得解释清楚两大问题:&/p&&p&&b&问题1: 凭什么定义:这群因为生理因素而极端讲究吃穿用度住行礼的人,是上流社会。而其他人所说的就不是。&/b&&/p&&p&难道就不能有别的定义方式吗?&/p&&p&比如说,我们定义白芳礼老人,证严法师,特蕾莎修女这样拥有崇高道德情操的人,才是真正的上流人士,又有何不可呢?&/p&&p&而大富豪曹德旺这样的慈善家。不仅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崇高的社会地位,还乐善好施,受人尊重,生活简朴。他并不讲究吃穿用度住行等个人的生活品质,这还分明是个优点,说明了他的艰苦朴素。他凭什么就不属于上流社会呢?&/p&&p&究竟是什么东西定义了上流社会?在这一点上,大家往往会想当然的得出一些似是而非的结论。比如传承啦,血统啦,修养啦,教养啦,社交圈啦,等等等等。&/p&&p&就连佐藤先生也在这一点上犯了错误。比如他答案的最后一段话:&/p&&blockquote&也許,新興的富人階層會極爲富有,但他們從來沒有進入過「上層社會」。因爲,「炫耀自己的財富」,和「沒有教養」一樣,是最要不得的陋習。&br&&/blockquote&&p&&br&&/p&&p&佐藤先生把东亚文化独有的谦逊和低调误当成了上流社会的标签。这是不对的。如果按照这样的标准,那么&b&阿拉伯世界就没有上流社会了&/b&。按照这样的标准,阿拉伯世界最显赫的沙特王室家族都不算上流社会。因为在他们的词典里,根本就没有“低调”这个词语。他们的奢靡铺张炫耀堪称世界之最。&/p&&p&如果有某个定义“上流社会”的标准,把佐藤先生的家族定义成上流社会,却把沙特王室家族排除在外。那这个标准显然应该被抛弃。对此,大家应该没有异议吧?&/p&&p&所以说,把定义搞清楚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它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上流社会生活方式的本质。但想要搞清楚它,并不是那么容易,大家都太容易想当然了。&/p&&p&&b&问题2:上流社会为什么要采取这种极端讲究吃穿用度住行礼的生活方式。&/b&&/p&&p&如果你不搞清楚这个问题,看完佐藤先生的答案大概就是两种感觉。&/p&&p&向往的觉得:哇!好神秘!好有派!好高大上!行为举止就是不一般,等我有钱了,我也要做这样讲究的人。&/p&&p&鄙视的觉得:繁琐!矫情!做作!装逼!简直要吐了!我见过某个超级大富豪,资产XX亿,人家那么有钱,也就过着普通人的生活,没这么装逼呀!&/p&&p&这两种看法,其实都没能理解这种生活方式的本质:既不是装逼,不是为了让自己看起来很有派,不是炫耀财富,也并没有多高贵。就是因为生理方面的原因,自然形成的而已。&/p&&p&接下来,请允许我试着来解释清楚这两个问题。&/p&&p&============================================&br&首先,我要把本题的讨论排除出下面两种特殊情况。&/p&&p&&b&第一种情况:该群体(或阶层)是被某些标准从外部定义的。它对群体中成员来说,毫无意义可言。&/b&&/p&&p&比如有个学术组织,要研究身处上海行政区域内的总人口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出于这个研究目的,该组织把身处上海行政区域内的人,起了一个代号,叫做【上海人】。那么这个【上海人】的定义就只对该组织的研究有意义。而对于被定义的人来说,一点意义都没有。我现在在上海市内,我就是上海人;我明天去北京了,就不是上海人了;等我后天回到上海,我又成了上海人。是不是【上海人】,对我来说毫无意义。&/p&&p&&b&第二种情况:该群体(或阶层)是自发形成的社交圈和朋友圈。它对于群体成员来说,有意义且具备社交属性。但它对于群体之外的人来说,毫无吸引力。&/b&&/p&&p&比如说,研究甲骨文的人,自发形成了一个学术圈子。大家在这个圈子里交流经验,相互学习和讨论,共同成长。它存在的意义就在于帮助和促进了大家的学术研究。如果你不属于这个圈子,你在甲骨文方面的研究就会比较艰难。但是,甲骨文毕竟是个小众的兴趣。这个群体对于外人来说,毫无吸引力。我们绝大多数人,一辈子不研究甲骨文,也能活得非常开心。我们才不想加入什么劳什子的甲骨文学术圈呢!&/p&&p&而我们在这里讨论【上流社会】,它就不能是上述这两种情况。理由如下:&/p&&p&你可以想当然的给出一些条件来定义【上流社会】,比如说“有钱却不炫耀”,立刻就被沙特王室给操翻了。你还可以继续嘴硬说“按照我的定义,沙特王室就不是真正的上流社会”,其他人也拿你没办法。但我觉得,这样一来,这整个问题的讨论就毫无意义可言了。最终将沦为各说各话,各自定义,各自装逼,各自显摆我认识XXX而已。事实上,本题的诸多答案正是这么干的。有说我认识个富豪是上流社会的,有说我认识个红二代是上流社会的,有说祖上有传承的是上流社会的,有说中国根本就没有上流社会的。反正就是给个肯定的定义来,既不证明这个定义的合理性,也不证明它的意义,更不去问问当事人怎么看。大家提到的那些富豪和红二代们,他们自己觉得自己是上流社会吗?如果是,那他们觉得自己是上流社会的原因是什么?身为上流社会的一员,给他们带来什么好处?等等等等。没人说这些,没人去关心当事人的看法……&/p&&p&所以,如果要使这个讨论本身有意义,我们所讨论的【上流社会】就不能是第一种情况:其存在对其成员来说无意义。&/p&&p&我无条件假设&b&【上流社会】并不是一个虚幻的外部定义,这个阶层本身的存在对其成员来说是有意义的&/b&,我要寻找这个意义。哪怕最终的结论是:这样有意义的上流社会不存在。但至少,我追寻这个结论的过程是有意义的。诸位能明白我的意思吗?&/p&&p&我们再看看“上流社会”这个中文词汇,以及“high life”、&upper class&这样的英文词汇。虽然在定义上模糊不清,但我们仅凭望文生意就可以明确肯定,&b&它一定是被绝大多数人向往的&/b&。它绝对不会是甲骨文学术圈那种自娱自乐,圈外人毫无兴趣的小圈子。&/p&&p&所以,【上流社会】也不能是第二种情况。&/p&&p&我为什么要在一开始排除这两种情况呢?因为我看完了本题的所有回答和评论。有很多人把纯正的血统,生活习惯的传承,家族名号的传承,良好的教育和修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谦逊低调等等等等,当做是定义上流社会的重要因素。&/p&&p&事实上,以这些因素定义出来的上流社会,只会出现上述两种被排除的情况。&/p&&p&我们想象一下某人是北京普通白领,父母也是工薪阶层。但他祖上是民国大家,再祖上则是清朝贵族。此人有着纯正的“贵族血统”,甚至家里还传承着不少祖上的生活习惯,并保留着老祖宗的一些物品(在古玩市场上,还能卖出不老少钱呢)。但如果我们因此而把他定义成上流社会,他可能自己都会觉得搞笑。假如他答应被我们定义成“流氓”就可以拿到一万块钱的话,我估计他会毫不犹豫的答应。反正你送我钱,我不拿白不拿。你说我是上流社会,我就真是上流社会了?你说我是流氓,我就真是流氓了?你神经病啊你!&/p&&p&我们再来假设:某广告公司的文员是恭亲王的直系后人。某钢厂的看门大爷,是醇亲王的直系后人。他们都为自己的皇族血统而骄傲。某天见面了,感觉比亲人还亲。在他俩的努力下,凑齐了满清十二大铁帽子王包括绿帽子王的直系后人。大家见到彼此可开心了,共同组成了一个QQ群,叫做【屌炸天の皇族后裔!】,每天在里面聊得不亦乐乎。他们确实是自发而形成了一个封闭的社交圈,圈内人都有着纯正的皇族血统。但是,没有外人对这个圈子感兴趣,想要加入进来。&/p&&p&再说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教育程度和修养。这些东西,一个人具备了就是具备了,和什么圈子,群体,阶层无关。你定义他因此而属于【上流阶层】,对他来说毫无意义。这个上流阶层也不能带给他任何东西。所以说,这种定义完全属于文字游戏。不把他们定义成上流人士,而是定义成高尚人士,伟大人士,傻帽人士,笨蛋人士,也都可以。完全取决于定义者的心情和词汇量。退一万步说,就算是具备了这些素质的人们,为了躲避低素质的人群,而自发形成了一个“上流圈子”。该圈子对于圈外人来说,也是毫无吸引力的。粗俗的人,没有教养,不讲道德情操,一样生活得很好,他们根本就不向往什么【高尚人的圈子】&/p&&p&&b&因此,纯正的血统,生活习惯的传承,家族名号的传承,良好的教育和修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谦逊低调等等看上去和【上流社会】很相关的因素,由于只能导致上述两种情况,全都被排除在了上流社会的定义之外。&/b&&/p&&p&文科生可能会对我这样的排除法感到不习惯。如果从图书馆查阅各种资料文献,从各个角度来还原所谓的“贵族生活”。总会得到大致差不多的图景:良好的经济条件,崇高的社会地位,祖上的身份和血统传承,优良的教育教养,在生活品质的细节上非常讲究。等等等等。凭什么对其中的大部分因素,你说排除就排除了呢?&/p&&p&原因很简单。&/p&&p&从古代一直到近代,由于社会阶层高度固化,血统、教育、道德等因素一直都是和财富与地位牢牢绑定的。它们在过去对于上流社会的人来说是有意义的。&/p&&p&先说血统。东汉末年,卖草鞋的刘皇叔正是靠着汉室血统,来维持着自己起兵的名正言顺。而在封建时期的欧洲,王室和贵族的血统就意味着王位、爵位、封地等实质利益得到了法律上的保证。童贞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就算把自己的表妹玛丽斯图亚特给咔嚓了,也不得不按照法定继承序列指定玛丽的儿子詹姆斯六世为王位继承人。在以欧洲历史为基础的架空魔幻作品《魔戒》中,一无所有的阿拉贡,仅仅凭借着古老的人皇血统,就能对刚铎提出王位要求。—— 这就是血统所能保障的实质利益。&/p&&p&所以说,在古代乃至近代,血统是和实质利益有着几乎强行绑定的关系。拥有血统的人自然会有动机集中的起来形成圈子甚至阶层,而这个圈子或阶层又有利于血统和实质利益在圈内延续和壮大。所以说,不管这个圈子或阶层的名字是叫【上流社会】还是叫【贵族】还是叫【狗屁社会】,它对于圈内人来说都有着巨大的意义,而且是&u&好的意义&/u&。&/p&&p&再说教育,教养,道德这些。正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过去的数千年,全世界的平民几乎唯一的生活目标就是仓廪实和衣食足,就是平安的活下去!什么识字呀,接受教育呀,有教养啊,知礼节啊,等等等等,和绝大多数的平民无关。所以,一个人假如是平民,他是极难拥有良好的教育程度和骑士精神这样的道德情操的。(插个题外话:在隋以后的中国,平民也能接受教育,参加科举走入仕途。所以有人说隋以后中国就没有世家了。——意指像欧洲和日本那样的垄断了受教育权和国家统治权的贵族集团。)&/p&&p&在当今世界,血统、教育、道德这些因素已经失去了和财富与地位的强绑定关系。除非老爸是富豪或高官,否则血统带不来任何实质利益。因血统而形成的圈子,对其成员无意义,对外人也没有了吸引力。而平民也可以拥有良好的教育、教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所以,如果我们还抱着这些过时的因素来定义当今世界的上流社会,显然是刻舟求剑了。&/p&&p&有的朋友可能要问了,血统之类的因素,不能单独用来定义【上流社会】,但是,如果把它们和财富,地位结合在一起呢?能不能起到&b&锦上添花&/b&的作用呢?比如一群当今社会的高官富豪,碰巧祖上也都曾是皇族。这群拥有纯正皇族血统的高官富豪们,因为共同的血统和利益而彼此结交,形成一个有机的圈子和阶层。那血统在中间不就起到作用了吗?&/p&&p&对于这种情况,这个圈子是确切存在的。但是不管你把这个高官富豪所组成的圈子定义成什么,所谓“高贵的血统”对于这个圈子来说都是毫无意义的,它只不过是这些高官富豪们为了结识彼此而找出来的借口而已。就算没有纯正的血统,这些高官富豪们也会找到别的借口来认识彼此。这跟高官富豪们拜李一做师傅,其实并不是在内心里有多么崇拜和相信李一,只是为了结识李一其他的高官富豪徒弟,是一码事。常玩社交圈的,都懂我说的意思。我这里就不展开论证了。&/p&&p&既然我们排除了上面两种特殊情况。&b&则意味着我们要讨论的【上流社会】对其成员来说不仅有意义,而且还被绝大多数的圈外人所向往。&/b&&/p&&p&那这个意义就不难得出了,进化学已经告诉我们:除了更好的生存与繁殖 ,即【富贵生活】和【优先优良的性交权和配偶权】,再没有别的东西是被绝大多数人们所向往的了。而【富贵生活】能直接导致【优先优良的性交权和配偶权】,女性亦是如此,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嘛。【富贵生活】也会自然而然的导致更高的教育水平,良好的教养,等等等等。所以,我们干脆把关联条件直接简化为【富贵生活】。而【上流社会】存在的意义,就是有利于其成员保持、延续和巩固【富贵生活】。&/p&&p&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第一条公理:&/p&&p&&b&公理1:假设存在某个单一或一系列因子X,使得具备X的人可以被称为顶级上流社会。那么,如果从某人从出生起一直都与顶级富贵生活无缘,那么此人绝不可能具备X因子。哪怕他拥有着其它任何条件,比如高贵的血统,贵族的传承,良好的教育程度和修养,高尚的道德情操,等等等等。&/b&&/p&&p&然后,我们又看到,无论是古代近代还是现代。保持了两代以上的顶级富贵生活,可以无一例外的把新富阶层变成顶级上流社会。就像摩根,洛克菲勒和福特家族的子孙都步入了顶级上流社会,可这三个财团的创始人乔治皮博迪,约翰洛克菲勒,亨利福特,全都是出身贫寒的“暴发户”。&/p&&p&于此同时,我们又拥有这样的广泛共识:【上流社会】绝不仅仅等同于过着富贵生活的人。又及,一个真正的上流人士(虽然我们还没有探讨清楚具体该怎样去定义),哪怕失去了财富和地位,失去了富贵生活,他依然是上流人士。落魄的贵族,依然是贵族嘛。&/p&&p&由此,我们得出第二条公理:&/p&&p&&b&公理2:持续拥有顶级的富贵生活,是产生X因子的充分条件。而当某人一旦具备了X因子,就算失去了顶级的富贵生活,ta也不会失去X因子。&/b&&/p&&p&最后,我们来考虑人们关于【上流社会】最重要的一条广泛共识:【上流社会】应该是要和新富阶层严格的区分开来的。正所谓三代才出一个贵族嘛!&/p&&p&正是这一条共识,把&a class=&member_mention& href=&//www.zhihu.com/people/8b507f8ad385a3c103cbdc89a4a02026& data-hash=&8b507f8ad385a3c103cbdc89a4a02026& data-hovercard=&p$b$8b507f8ad385a3c103cbdc89a4a02026&&@马逾&/a& 的答案:【上流社会是&b&社会上掌握政治权力社资源及自然资源分配权的已得利益者&/b&,和教养半个字关系没有】在我这个答案里给咔嚓掉了。因为白手崛起的新兴阶层,也有可能掌握政治权力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分配权。否则的话,他的答案是我最想赞同的。&/p&&p&而所谓新富,至少是从出生算起的一段时间内,和顶级的富贵生活无缘。&/p&&p&由此,我们可以采取一个等价的表述方式作为第三条公理:&/p&&p&&b&公理3:如果一个人在某个年龄(姑且定为25岁)之前,都没有能够具备X,则ta此生无法具备X。&/b&&/p&&p&这个公理的表述等价于:上流社会不是由一代人产生的。看不懂的请自己琢磨。&/p&&p&(因为一万字的字数限制,大受欢迎的翠花的故事被我删除了,不好意思。如果大家想看,可以看我的专栏。我贴在那里了:&a href=&http://zhuanlan.zhihu.com/zazaza/& class=&internal&&翠花的故事 - 刘念的杂文 - 知乎专栏&/a&)&/p&&p&上面的公理1,2,3,不仅囊括了人们对于【上流社会】的基本共识,也把那些和上流社会的本质无关的似是而非的因素排除在外了。&/p&&p&根据这公理1,2,3,我们能得出两条重要结论:&/p&&p&&b&1. 要使一个人具备X因子,需要,且仅需要,他从出生起就享受着持续的顶级的富贵生活,一直持续到他身上产生了X因子为止。&/b&&/p&&p&&b&2. X因子一旦被某人具备了,就不会再失去。如果某人没有具备X,则年龄越大,越难以具备。直到某个年龄段之后,再也不能具备了。(生理上的肌肉记忆正好符合这样的情况,掌握了,就不会失去。而年纪越大,就越难掌握。无论是骑自行车还是游泳还是学语言,都是如此。)&/b&&/p&&p&由上述两条结论,结合我对实际生活的观察,我得出的最终结论就是:&/p&&p&&b&上流人士会因为从出生起就享受着的顶级富贵生活,而每个维度的生理触觉上,全面养成顶级的敏感度。正如著名童话《豌豆公主》所隐喻的:&/b&压在二十层床垫子和二十床鸭绒被下面的一粒豌豆,她居然还能感觉出来。除了真正的公主以外,任何人都不会有这样的敏感度!&/p&&p&&b&而这,正是他们过着极其讲究吃穿用度住行礼的生活方式的本质原因。&/b&不是装逼,不是矫情,不是【因为我上流,所以我不得不这样生活】。而是自然而然的要这样生活。否则的话,就在生理上都无法忍受。&/p&&p&有的人可能还没能真正理解我说的是什么。他可能一边看了我的答案觉得“说的不错”,一边依然觉得&a class=&member_mention& href=&//www.zhihu.com/people/2dfc9eff7542eb& data-hash=&2dfc9eff7542eb& data-hovercard=&p$b$2dfc9eff7542eb&&@葛巾&/a&
姐所说的“出差的时候,不管住多么高档的酒店,都要睡自己带的枕头”,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其实一点都不麻烦,不带自己的枕头就睡不着觉。就是这么简单。这不是装逼,也不是精神衰弱。有的人可能会觉得这脑袋也太娇嫩了吧?事实上,想象一下你自己穿越到古代,哪怕是做皇帝,你在生理上都会无法忍受那恶劣的生活环境:没有空调,没有电灯,颠簸的马车,潮湿的棉被…… 这可是在当时的人们眼中最顶级最奢侈的生活了。同样的,你一躺上招待所的木板床就能呼呼大睡,在某些人看来,这真的是在生理上无法忍受的粗糙的生活质量。 &/p&&p&真正的上流人士,正是靠着这样的生理特质,和新富阶层们永远的区分开来。而当他们遇到同类人,立刻就能发现彼此。&/p&&p&一个刁钻古怪、中专毕业的上海中产家庭的主妇。她可能根本买不起几万块钱的枕头。她只有两个枕头,一个5000块买的,一个3800块买的。分别用来在冬季和夏季枕,并且配上不同的被子,她才觉得舒服。&/p&&p&而一个爽朗大气、名校毕业的山西煤老板,资产几个亿。平时生活一贯简朴。某天心血来潮,一下子买了好多个几万块钱的枕头,每个房间都放两个。但你在这些枕头中间掺一个十几块钱的,他也根本睡不出区别来。&/p&&p&我们可以说,这个上海主妇是要比山西煤老板更“上流”。而这个山西煤老板,如果过了一定的年龄,也许他这辈子都“上流”不起来了。虽然他什么都买得起,但他感觉不到了。他在生活的某一天,可能会觉得:“有钱真他妈没意思”。而真正的上流人士,其实是不会发出这样的感触的。有钱真的很重要,没钱了,生活就成了煎熬。光是有吃有睡,是远远不够的。&/p&&p&平民出身的人,成年后如果在生活中专精某一项,可以在该项目上培养出特别细致的感觉来。比如知乎上有品酒方面的专家,品不同的酒一定要配不同的酒杯。对其他人来说,这种行为好像很装逼,我们无论用怎样的杯子喝酒,哪怕是用碗喝红酒,味道也都是一样的。对他来说,这就有着很大的区别了,杯子不合适就品不出最恰到好处的风味。他在这一项上面,拥有最上流的生理敏感度,但他在生活的其它方面,可能就没这么讲究了。而最全面,最精致,最敏感的全方位生理敏感度,只有从出生起就生活在顶级富贵的环境中,才能拥有。民国四公子之一,张伯驹这样的收藏鉴赏家,书画家,诗词学家,京剧艺术研究家,分明就是童年时候玩出来的呀!&/p&&p&写到这里,大家再看一下佐藤先生对日本上流社会生活方式的描述:&a href=&http://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现实中「上流社会」的生活到底是怎样的?&/a& 相信会有不同的感觉。&/p&&p&日本上流社会谦逊低调,阿拉伯上流社会张扬炫耀。但对于顶级的生活品质的讲究,是一致的。这才是上流社会生活方式最本质的共同点。&/p&&p&这样的生理特征,也代表了长期保持富贵生活的终极结果。在几十年前,我们还可以说上流社会代表着生活方式的终极模仿方向。可这一点在今天要被打破了。无数年轻的才俊,宁可模仿硅谷的生活方式,因为乔布斯,拉里佩吉,谢尔盖布林,埃隆马斯克这样的年轻人的偶像兼精神领袖才真正改变着这个世界。就连美国最新的畅销书《社会动物》,都已经把谢尔盖布林这样典型的新富直接称为【上流人士】了。但是,失去了【被模仿的终极目标】这个标签根本就不要紧。只要乔布斯,拉里佩吉,谢尔盖布林,埃隆马斯克始终拥有巨额的财富,并且一直传承下去。不管他们本人的生活方式是怎样的,他们的孩子终究会在富贵生活的滋养下逐渐形成极端讲究吃穿用度住行礼的真正的【上流社会生活方式】。这就好像低学历致富的人如此之多,他们似乎也看不起空有高学历的人,但他们的孩子孙子们一定会借助他们的财富上最好的学校。&/p&&p&接下来就说说这种生理敏感度的意义——它带给人们的,可绝不是花钱如流水那么简单。&/p&&p&&b&首先是它对于个人的意义。&/b&我们每一个人,无论是平民还是上流阶层,这一生所经历的事情在数量上都是差不多的。但上流人士生命的广度要远远超过平民。&/p&&p&平民的生命就像是下面这个六角形,面积代表他此生所经历的事情,周长代表他此生所接触的外部事物的广度。&/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3abf5cd766a71fcc239ca839739efb1b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227& data-rawheight=&179&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27&&&/figure&&p&&br&&/p&&p&而上流人士的生命,则是下面这个图案:&/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a70d91b3e7fde36a2fd4c88efcc1e995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249& data-rawheight=&19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49&&&/figure&&p&&br&&/p&&p&面积差不多,可能就大了一点点。但周长就……&/p&&p&每一个枕头,每一个酒杯都是不同的生活体验。平民又如何可以与之相比?&/p&&p&此外,这种生理敏感度也可以给人带来最切实的、无可逾越的身份象征和优越感(如果你在意这个的话)。&/p&&p&你家有钱算什么?我努力也可以变得很有钱。你捐进斯坦福算什么?我努力也可以进斯坦福。&/p&&p&但是……这种全方位的生理敏感度,却是怎么努力都没用的。如果你没有拥有它,可能你不在意这个。但是每一个真正拥有它的人,都有着巨大的心理优越感。&b&这种优越感很不容易被察觉,因为它所导致的行为,不是看不起别人,而是同情别人。&/b&想一想健全的你看到一个残疾人的感觉吧。&/p&&p&人们常说,真正的上流社会是不会看不起人的,暴发户才看不起人。确实是这样,因为他们比看不起别人的暴发户,心中优越感更甚。&/p&&p&这个较为敏感,容易引起争论和读者不悦,点到为止,不多说了。&/p&&p&&b&而这种生理敏感度对于社会的意义就更大了&/b&——它创造了整整一个金字塔般的奢侈品行业。奢侈品行业在上流阶层形成了近乎闭环的商业系统。卖家和买家都是上流人士。平民通常做不来奢侈品生意(原因马上会讲到)。如此一来,整个阶层对其成员来说就显得更有意义了,也大大延续了上流阶层的生活方式的传承。&/p&&p&不要简单的以为,奢侈品行业只是为了满足二逼们的炫耀欲而产生的。如果你这么想,可能你还根本不了解奢侈品的本质。二掉的那个人,可能是你自己。不是说,你不用奢侈品,所以二。而是说,你不懂奢侈品的本质,你就赚不到富人的钱。&/p&&p&福特T型车所代表的大型规模化标准化的工业产品,满足的只是平民的需求。而越上流的人,要求越别致,品质越好的产品,不是为了装逼,只是为了满足最基础的生活需求。&/p&&p&在另一个知乎问题&a href=&http://www.zhihu.com/question/& class=&internal&&什么是奢侈品?&/a&中,上流人士代表佐藤说:&/p&&blockquote&對於很多人而言,毛巾、T-shirt,玻璃杯、盤子、煙灰缸、撲克牌、零錢托盤、皮帶、小鑰匙釦、枕頭套、床單,這些大概都算是&b&生活必需品&/b&。即便不全爲,也必定有一両樣是你的生活所必需。而以上這些,都是 Hermes 的主要產品。它們只是質量好,可以用很久,而已。&/blockquote&&p&总结一下佐藤的全答案就是:商业化的被称为“奢侈品”的产品,仅仅是那些对生活很讲究的人的生活必需品。在佐藤看来,根本就不应该用“奢侈品”这个词语来形容这些生活必需品。&/p&&p&而平民代表菠菜姐&a class=&member_mention& href=&//www.zhihu.com/people/a1d971fb698b6& data-hash=&a1d971fb698b6& data-hovercard=&p$b$a1d971fb698b6&&@朱怡婧&/a& 说:&/p&&blockquote&我定义奢侈品就是没有他我感觉不到明显的生活质量下降,但拥有他需要费明显比较高或者麻烦的时间和金钱。&br&&/blockquote&&p&&br&&/p&&p&菠菜姐对生活品质的要求明显低于佐藤先生,佐藤的必需品,在菠菜姐看来就是奢侈品了。而奢侈品的价格为何如此昂贵?真的就是【一分钱一分货,一毛钱两分货,一块钱三分货】。这句话大家通常都以为其中的一分钱,一毛钱,一块钱,说的是售价。其实不然,它说的是成本。高成本才导致了高售价。那些商品不变,把售价直接加两个零,反而卖得好的故事,都有瞎编的成分,要骗也只能骗新富。真正的上流买家,是不会被这些伎俩骗到的。在顶尖的品质上,几何倍数的成本提升,往往只能带来百分之一的质量提升。这细微的质量差别,平民买家根本感受不到,而它正是上流买家不惜用最昂贵的价格,也要追求的。因为,他们无法在生理上容忍粗糙。就是这样。&/p&&p&所以,有的生意确实是普通老百姓做不来的。因为他们不懂得用高出3倍的成本来让品质提升0.1的意义何在。就算他们这么做了,他们也不敢定高价格。因为他们不相信居然会有人愿意用高出5倍的价格,来买这品质好出0.1的产品。在他们看来,这纯属钱多烧得慌。&/p&&p&以我们家蛋糕店为例。自从去年火了以后,武汉的烘焙爱好者就纷纷效仿,然后又纷纷垮掉。其实说白了,不是我们的技术有多牛逼,是别人根本想象不到我们用了多么昂贵的原料。那些模仿者,用便宜的原料做出的产品,口味也就比我们差了一点点。但正是这一点点的差别,使得他们就算定价低也不好卖,因为低端市场已经被皇冠和仟吉这样的烘焙巨头搞成红海了。而对于高端消费者来说,这一点点的口味上的差距,正是他们在生理上无法忍受的。&/p&&p&至于我哥,我们蛋糕店的首席蛋糕师,刚刚带着我妹去从上海品鉴美食回来。听我妹说,他在cova吃蛋糕,吃一口就扔了。他已经在生理上无法忍受cova的品质了。要不是这事儿发生在我亲人身上,我真的会觉得这是在装逼。我遇到的人里唯一能媲美我哥的,是法国一个大奶油厂商(我们的供货商)的老板。他来武汉,在我们家吃蛋糕,每种蛋糕吃一口就能说出全部的原料成分,甚至连比例也说得八九不离十。&/p&&p&&b&再谈谈这种全方位的生理敏感度,对于全人类进步的意义吧。&/b&&/p&&p&我认为,它在极大程度上促进了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我上面举过一个例子,你现在穿越到古代,哪怕是做皇帝,都无法忍受那种粗糙的生活。可见,我们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就是比以前更“上流”。如果人类能一直享受着茹毛饮血,而不追求更好的食物品质,哪里可能发展出这么多烹饪技术来?如果我们 每一个人躺在草垛上都能呼呼大睡,也就不会有褥子和席梦思的出现了。正是我们在生活每一个细节上的敏感和不懈的挑剔,才促进了生活的进步。而拥有最高生理敏感度的上流人士,则是追求这种进步的当之无愧的领军人物。&/p&&p&&br&&/p&&p&最后转到我的老本行,说说追女孩。不说透,大家自己悟。&/p&&p&在同样收入的情况下,女人的生活方式通常都是比男人要更“上流”的。她们对吃穿用度住行礼会比男人更讲究。为什么大多数有钱人吸引女人都很容易,少数有钱人则没人爱或者纯给女人做凯子呢?因为有钱人在生活方式上面有条件做到更上流,也就是更讲究生活每一处细节的品质,这是吸引女人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如果你仅仅是个土豪,其实对女人没什么吸引力(乡村女神除外)。&/p&&p&如果你有一颗上流人士的心,有一种精致生活的精神。哪怕你兜里没几个钱,也是很有魅力的。我在华科大住了四年了。华科大各个校区加起来我吃过31家食堂。每个食堂里每道菜,我都至少吃过两次以上。我知道哪个食堂的那道菜最好吃,以及同样的菜在不同食堂的口味上的区别。&/p&&p&如果你是华科学子,你能做到吗?这和钱无关,食堂很便宜的,它只和精致讲究的生活态度有关。如果我是华科的学生,我和你约同一个妹子。你带她去光谷吃东西,也许你花费比我还大,但我胜算很可能比你高。因为她能感受到我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对细节品质的自然而然的追求。我比你,更“上流”。&/p&&p&(完)&br&==========================&br&update:&/p&&p&在全部更新完毕之后。我看了一下评论,基本上如果有批评的话,都集中在【你把上流社会等同于物质追求了,忽略了精神层面】。&/p&&p&这实在是大误解。&/p&&p&第一,我没有忽略精神层面。相反我很重视它,所以我才花很大篇幅,力求严谨的论证了:从精神层面,你无法严格的区分不同的阶层和人群。伟大而高尚的人,可以出现在任何一个阶层。但是,因享受物质生活而形成的生理敏感度,却可以严格区分出不同的人群来。&/p&&p&第二,最富贵的物质生活,可以相当有效的导致:顶级的教育水平,顶级的文化程度,高尚的精神追求(因为已经不再担心生存问题了),等等精神层面的东西。而反之则不行。再高尚的精神追求,也无法有效导致富贵的物质生活。既然A和B共同决定了上流社会,而A能导致B,B不能导致A,所以我称A为更本质的因素。这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吧。&/p&&p&=======================================&/p&&p&我的公众号:刘念Lewis。&br&正在连载《亲密关系与爱情》,《吸引和追求的艺术》。&br&敬请关注。&/p&
首先给出我的答案:上流社会的生活方式,和平民阶层以及新富阶层相比,最核心的区别在于,他们由于生理方面的原因,会自然而然地极端讲究吃、穿、用、度、住、行、礼的品质。在某些地区(比如东亚),集体文化的特点使得“张扬”是一件不好的事情。所以,这…
最开始听说Airbnb,是一年前去看高中班主任的时候。她家孩子用这个app在欧洲租房子旅游。那时候感觉这软件对我来说基本用不上。一年后的旅程,多亏Airbnb和大阪房东Yukiko,才格外精彩。
&br&订了春航的特价机票,家里三个人准备暑假去日本关西自由行。都已经准备好在Booking上订酒店了,后来突然想到Airbnb。打开主页,首先跳出来的广告文案——“&b&像当地人一样生活&/b&”,一下子打动我了。参考了房租、设施、交通等因素,Airbnb是最适合自由行的旅行方式,决定尝试一番。&br&&ul&&li&&b&关于房源&/b&&/li&&/ul&&ol&&li&交通&/li&&/ol&挑选房子也费了我一番脑筋。第一考虑的是地理位置,对于关西自由行的小伙伴们来说,一定要充分利用日本炒鸡发达的交通资源——&b&住在交通枢纽附近。&/b&毫无疑问,难波和梅田是两个最大的枢纽地区,JR、电车、地铁交错纵横,高档百货、药妆店、美食纷纷云集,最适合外地游客了。&br&我选择的民宿位于难波Hatch(一个八角形的巨大音乐厅,很多牛逼乐队在那演过)附近。5分钟走到道顿掘,8分钟到心斋桥,10分钟之内走到难波/樱川/西大桥/心斋桥 四个地铁站。所以,30分钟内可到环球影城、大阪港附近,40分钟直接坐近铁奈良线到奈良,1小时到淀屋桥转京阪电车去京都。都可以当天往返,省去了拖着行李转移城市的麻烦。&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87a681ecc4df16102efaa_b.png& data-rawwidth=&845& data-rawheight=&58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45&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87a681ecc4df16102efaa_r.png&&&/figure&2、布置&br&难波附近有不少可租的房子,而Yukiko的房子是最让我眼前一亮的。&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260d46d9c801a97f7fbed6_b.png& data-rawwidth=&1440& data-rawheight=&55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44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260d46d9c801a97f7fbed6_r.png&&&/figure&面积虽小,但各种生活设施应有尽有,装修简洁大方,色彩搭配合理明快。看着就有想住的冲动。&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7e1b6bd343ba0b3d275c8b0d947f4d6f_b.jpg& data-rawwidth=&1024& data-rawheight=&68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24&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7e1b6bd343ba0b3d275c8b0d947f4d6f_r.jpg&&&/figure&&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e54eed8c24e56b511dc8_b.jpg& data-rawwidth=&1024& data-rawheight=&68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24&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e54eed8c24e56b511dc8_r.jpg&&&/figure&&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a55ddb8d80a_b.jpg& data-rawwidth=&1024& data-rawheight=&68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24&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a55ddb8d80a_r.jpg&&&/figure&还可以尽情俯瞰道顿掘河。&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8fd469c9ee_b.jpg& data-rawwidth=&962& data-rawheight=&68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62&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8fd469c9ee_r.jpg&&&/figure&&br&3、细节&br&入住之后,民宿远比图片拍出来的更细腻。&br&日本房东不会放过任意一个旅行的细节:&br&门口摆放了几把伞,防止客人忘带;&br&冰箱里事先准备好了一大瓶冰水;&br&提供茶包和挂耳咖啡,让你精神饱满迎接新的一天;&br&提供一个无线Wifi和周围地图供游客随身携带;&br&各种炊具、调料一应俱全,于是乎晚上可以自制鳗鱼饭当夜宵。&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a39b2eaf2ea51e670f1d34_b.jpg& data-rawwidth=&4032& data-rawheight=&302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032&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a39b2eaf2ea51e670f1d34_r.jpg&&&/figure&&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7bcbbe274fa5a2ab9cde70cddf097794_b.png& data-rawwidth=&1039& data-rawheight=&66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39&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7bcbbe274fa5a2ab9cde70cddf097794_r.png&&&/figure&&br&&ul&&li&关于房东&/li&&/ul&对于传统酒店来说,其卖点在于每天如一的整洁环境和优质服务。而对于Airbnb,其附加值在于房客与房东之间的沟通交流。通过分享经济,两种文化通过一间屋子建立了奇妙的联系,房客以更近的视角感受异国风情,提升旅行的体验,房东也能从房客的举手投足间了解另一个国度的一个侧面。&br&在选择民宿时,我没有选择日本华人的房子,也是为了和真正的当地人进行交流。超赞房东Yukiko有着赴美留学的经历,以往房客的评价也很高。在旅行前,她耐心细致的解答我关于交通、行程各方面的提问。&br&由于我们的飞机是日本时间23:30到关西国际机场,怕房东凌晨在那等我们,本来想先在机场旁边找个地方随便住一晚,第二天白天再去民宿。房东说没问题,不管我们几点到,她都在那等我们。于是当晚我们就赶到民宿,理论上要多付一天房钱,我问了房东,她也没收。到民宿已经凌晨一点半了,房东在门口鞠躬迎接我们,精神焕发,面带微笑。她带我们参观了房子,热情地教我们各种电器的用法,推荐了几个周围的好去处。我还问她垃圾怎么分类,她告诉我没有传说的那么复杂,扎紧塑料袋扔到楼下垃圾房就行了。我还问她关于我们旅行期间日本重要节日“天神祭”的问题,她没说太清楚,而是回去之后大概凌晨3:00左右给我发了封email,内容如下。当晚临走之前,我送了她几颗雨花石作为小礼物,房东连鞠了几个躬表示感谢。&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bddd2f9fda218d0446943_b.png& data-rawwidth=&1920& data-rawheight=&10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92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bddd2f9fda218d0446943_r.png&&&/figure&&br&中间有一天晚上,我们回到民宿时,意外发现门把手上挂了一个大袋子,还附了一张纸条。房东带了几桶卷纸、一瓶洗衣液还有一些小零食给我们。问我们玩得如何,还对我送的小礼物表达了谢意。日本房东一言一行中的细致和体贴让我们深受感动。&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af85d3a8739ff3fffb5d_b.png& data-rawwidth=&1044& data-rawheight=&69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44&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af85d3a8739ff3fffb5d_r.png&&&/figure&&br&&ul&&li&写在最后&/li&&/ul&第一次Airbnb的体验很成功,不同于以往居住酒店那种千篇一律的精致和整洁,民宿带来的是一种家的自由和随性。&br&当我提交订单成功的那一刻,弹出的是:&br&&b&“你在大阪有称之为家的地方了!”&/b&&br&当我最后一天临走前发完感谢房东的邮件,房东回答我:&br&&b&“&/b&&b&Thank you for choosing my apartment.&/b&&br&&b&
I always wait for you. &/b&&br&&b&Your room in Osaka is always here.”&/b&&br&这就是Airbnb带给我们的。
最开始听说Airbnb,是一年前去看高中班主任的时候。她家孩子用这个app在欧洲租房子旅游。那时候感觉这软件对我来说基本用不上。一年后的旅程,多亏Airbnb和大阪房东Yukiko,才格外精彩。 订了春航的特价机票,家里三个人准备暑假去日本关西自由行。都已经准…
在调味品快消干过,厂家,大流通,终端都干过。&br&&br&有些东西不到终端是看不到的。&br&&br&松香水一抹,打码器一改,再好的东西放上两三年还能吃?&br&&br&买东西尽量买保质期短的。尽量买大牌子。&br&&br&当然大牌子也不是没有问题,只是流通快,会好一些。&br&&br&你们很难想象改日期是一件多普遍的事情。&br&&br&小厂家都是很没节操的,发货的时候都会额外发一批包装箱,包装袋给经销商。&br&&br&过期的多了,厂里还会派几个人带着打码器到经销商那里改日期。&br&&br&把仓库大门锁了谁知道。&br&&br&大厂家也未必好,大厂家派给经销商销售指标,倒不是强制,只是完不成任务,没返点拿,就少了利润,往往积压的没卖完,又开始进货。何况大厂家还会配货,好卖的和难买的配在一起卖。&br&&br&夏天的龙虾调料 ,冬天的火锅底料,过季下架就全部扔掉吗,呵呵哒。&br&&br&&br&就改日期,细讲一下吧。&br&&br&厂家,经销商,流通市场。&br&&br&厂家内是绝对不会改日期的,这点毋庸置疑。&br&&br&但是流通市场肯定会出现过期产品,这也是客观事实。&br&&br&难道让经销商吃亏?不现实吧。&br&&br&流通市场出现临期产品,甚至是过期产品,一定比例是可以到经销商那里退换的。这个比例多少,可以谈嘛,就是讨价还价。&br&&br&现在的市场,明显产能过剩,一天能有八个业务员到店推销。&br&&br&有的甚至要求,全部铺货,卖完给钱。&br&&br&相比之下,能先给钱,要求卖不出去,可退可换,也不算过分要求。&br&&br&你不愿意,我可以进别的牌子啊。&br&&br&然后10个月过去了..&br&&br&果然不好卖,剩了一大堆要过期的货...&br&&br&怎么办呢,先拉经销商仓库吧。&br&&br&经销商就要找厂家业务员谈呀。&br&&br&怎么办呢,要不退给厂家吧?&br&&br&退给厂家?&br&&br&这是大家都不愿意看见的..&br&&br&对经销商来说。这批要过期的货,厂家绝对是不可能全价退的,打个八折算好的,打个五折也正常。还要再掏运费,妈的,约等于白扔啊。&br&&br&对厂家业务员来说。这就是业绩损失啊!工资要掉啊!年终奖要没啊!&br&&br&对厂家来说。厂家不敢改日期的,逮到就是玩完的节奏,只能销毁啊,这就是白扔啊。&br&&br&这是个三方悲剧。&br&&br&所以,经销商改日期,是厂家默许的。&br&&br&本来有些仓库就在乡下,把大门一锁,挺难查的,再说又不是天天改。&br&&br&厂家业务员,从其他地方调几个人过来,十来个人,加班加点,没几天就搞完了。从厂里发套简易打码器,保证看起来一毛一样。再发点包装箱,包装袋,把一些旧的厉害的换掉。&br&&br&像有的瓶装的,有层塑料膜,换掉后,拿吹风机一吹,就缩紧了。&br&&br&不要买小牌子,小厂的东西。也许它的质量不比大牌差,在这个行业里,原料供应商,产地都差不多,同质化严重,甚至不少都是贴牌货。&br&&br&但是它质量不够稳定,你不知道它偶然到底会出什么幺蛾子。也不要听卖家扯淡,买贵的小牌子小厂小众货,他只是为了更高的利润。&br&&br&买耳熟能详的普通品牌就好。&br&&br&///////////////////////////分割线////////////&br&&br&新春彩蛋&br&有些年货可能是中秋节卖剩下的&br&从冷库拿出来改日期就是了&br&毕竟只隔四个月
在调味品快消干过,厂家,大流通,终端都干过。 有些东西不到终端是看不到的。 松香水一抹,打码器一改,再好的东西放上两三年还能吃? 买东西尽量买保质期短的。尽量买大牌子。 当然大牌子也不是没有问题,只是流通快,会好一些。 你们很难想象改日期是一件…
更:当初看到这个问答就想起了自己失明三分钟的经历,把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分享出来只是希望大家看到后能够有切和,珍惜健康和家人。后面附带爸妈的照片是因为在生活中遇到过白眼和无理的粗语,只是希望大家不要把这个职业有区于其他的职业,辛勤劳作的他们不应该受到这样的待遇。我尊敬他们,我们的生活虽未像有人所想的那样富裕,但我们生活的很安乐,很踏实。谢谢大家的鼓励,让他们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一直是我的奋斗目标。发现大家把重点转移了,所以请原谅我删除后面的部分。愿每位善良的人都被善待!&br&………………………………………………………………………………………&br&原答:&br&在高中,有一次上体育课,跑完四百米后就直接坐到树底下乘凉,等到下课老师集合的时候,就站了起来,站起来之后先感觉到的头晕,然后视线逐渐变模糊,接着视野范围逐渐减小直至一片漆黑,当时以为只是起来太猛了也没在意,等过了五秒,十秒,二十秒之后我开始慌了,当时只是心里慌,行为上没敢表现出来,只是根据同学们的声音跟着他们走出操场,突然老师在我背上拍了一下,说让我保持队形。&br&当时心里想到的首先是我如果瞎了,我爸妈怎么办,他们已经被沉重的生活负担榨取完了能量,如果还要扶养一个眼瞎的儿子,我不敢想象他们的生活将会是什么样子,更可笑的是那一瞬间脑海里甚至闪过‘死’。其次想到的是,我怎样回到教室,如果被同学们发现了怎么办?别的东西我可以忍受,但唯独忍受不了别人的同情。&br&&br&当时听到别人欢声笑语,而我的世界已经坍塌,那种心情真的不可言语。大概过了三、四分钟吧,出现了反过程,漆黑的世界投进了一丝光亮,那真的是一束希望之光啊。&br&&br&不短不长的那段时间里,让我认识到了家人对我的重要性,因为那一刻我首先想到的是我的父母。还有就是我们真的真的应该珍惜健康的身体。&br&&br&也许是我小题大做了,但我还是感谢那让我现在还心有余悸的失明三分钟,因为那一刻,虽然我的世界一片漆黑,但我却看到了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br&&br&只是分享一下个人经历和觉悟,希望大家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br&最后,谢谢你的阅读。
更:当初看到这个问答就想起了自己失明三分钟的经历,把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分享出来只是希望大家看到后能够有切和,珍惜健康和家人。后面附带爸妈的照片是因为在生活中遇到过白眼和无理的粗语,只是希望大家不要把这个职业有区于其他的职业,辛勤劳作的他们不…
其实这个问题应该是有标准答案的。按照惯例,先上结论:&b&科学本质上是一种经验主义的认识论,属于哲学的一个分支。&/b&&br&&br&==============================================================&br&&br&关于科学和哲学的关系的问题,一直困扰着许多刚入门的哲学爱好者。很多人不明白,既然有科学可以回答我们的各种各样问题,那为什么我们还需要哲学呢?哲学是否已经被淘汰了?&br&&br&我们读到很多哲学家的很多观点,比如泰勒斯(世界是水做的)、柏拉图(理型的世界)、笛卡尔(二元论)、贝克莱(唯心主义)、黑格尔(世界精神),等等等等。这些观点现在看来与科学格格不入,甚至显得十分幼稚,很容易让人得出&b&“哲学已经被科学取代”&/b&的结论。这样的结论阻碍着人们进入哲学的世界,也使得“哲学无用论”甚嚣尘上。&br&&br&&b&然而这样的结论是严重错误的,影响是十分恶劣的。这个问题急需一份令人满意的答案。&/b&&br&&br&我希望这篇文章可以为这个问题提供一份标准答案。&br&&br&==============================================================&br&&br&从古至今,哲学主要回答三种问题:&br&&ul&&li&世界的本质是什么?(形而上学)&br&&/li&&li&我们是如何认识这个世界的?(认识论)&br&&/li&&li&我们应该做什么?(伦理学)&br&&/li&&/ul&&br&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分类方法不是完全精确的,但是一种较受广泛承认的分法。从历史的角度看,哲学的重心从古代哲学的形而上学,转移到近代哲学的认识论,又转移到近现代哲学的伦理学。&br&&br&这里主要讨论认识论的问题。&br&&br&我们是如何认识这个世界的?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主要有两种:理性主义(Rationalism)和经验主义(Empiricism)。在解释它们之前,需要先普及一下逻辑学的知识。&br&&br&==============================================================&br&&br&逻辑学是哲学工具。一般来讲,逻辑方法主要有两种,分别是归纳法(Induction)和演绎法(Deduction)。&br&&br&先说演绎法。演绎法的主要形式是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三段论。我举起了一个常用的栗子:&br&&ul&&li&人都会死(大前提)&br&&/li&&li&苏格拉底是人(小前提)&br&&/li&&li&苏格拉底会死(结论)&br&&/li&&/ul&&br&至于有人说1926年出生的人不会死,对于这个事情我只能说无可奉告。&br&&br&演绎逻辑有个非常鲜明的特点:如果前提是正确的,那么结论一定是正确的。所以完全基于演绎逻辑的科学常被称为精确科学。几何学是个很好的栗子:欧几里得的《几何原理》,整本书都是基于五个几何公理建立的。通过不断的三段论式推理,五个公理被排列组合,建立起了一整套几何学体系。&br&&br&再说归纳法。比如我们看到过许多只乌鸦,它们都是黑色的,于是我们得出结论:天下乌鸦一般黑。&br&&br&聪明的同学应该发现了,归纳法的问题在于,它可能是错的。因为我们永远无法考察天下所有的乌鸦。如果我们某一天发现了一只白色的乌鸦,我们的结论就被推翻了。大哲学家大卫·休谟曾经就严苛的提出过这个问题,认为归纳法的正当性不可能得到证明,我们是不能通过归纳建立起可靠的知识的,他认为归纳仅仅是一种与理性无关的动物习惯。于是归纳法被判了死刑。这就是著名的休谟问题。另外,从逻辑学的角度看,归纳法是从结果找原因的过程。所以因果规律也被怀疑了,休谟认为因果是人类的幻觉。[1]&br&&br&有人可能会认为,归纳法一直以来都这么有用,科学也离不开归纳法,这难道不能证明归纳法是可靠的吗? 事实上,这种说法本身也是一种归纳。&br&&br&许多哲学家试图解决休谟问题,其中最著名的一位是康德。他的代表作《纯粹理性批判》[2],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这本书并不厚,但是异常难懂——它几乎代表了最高难度的哲学原著。它的二手书(也就是注释本)都是动辄几十万字。然而康德解决了休谟问题吗?大多数哲学家对此持怀疑态度,但有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十分坚定地认为休谟问题已被完全解决——那个人就是康德自己。说起来也是,作为近代哲学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的观点还需要别人背书吗?&br&&br&关于休谟问题的讨论就到此为止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研究。但至少要知道,休谟问题至今仍对科学和哲学有着不小的影响。&br&&br&==============================================================&br&&br&接下来我们就可以讲认识论了。&br&&br&刚才已经讲过,认识论的答案主要有两种,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br&&br&理性主义要从它的创始人笛卡尔说起。善于独立思考的人总是会怀疑很多东西,比如生活常识、道德观念、权威观点、事物本质等等。笛卡尔把这种思想方法推到极致——他开始怀疑一切。他说[3]:&br&&blockquote&在我们的一生中,哪怕只有一次,我们是不是可以对一切稍稍感到怀疑的东西都一律加以怀疑呢?因为我们从小到大,在没有充分运用自己的理性之前,就已经先行接受了各种各样的意见、看法、传统与习俗;那么当我们有一天想到应该从自己的思维出发时,是不是应该对以前所接受的一切统统加以怀疑呢?&/blockquote&他怀疑人们熟知的一切,直到找到一个不可能被怀疑的东西为止——这就是著名的“cogito(我思故我在)”。也就是说,唯一不可怀疑的是“我在怀疑”这件事。他以此作为他思想体系的形而上学基础,然后按顺序建立自然哲学、伦理学、社会学等等。这项工作如此宏大,以至于贯穿了他的一生,直到他去世也才基本完成了自然哲学方面的工作。后续的修缮和完善工作逐渐由他的追随者们莱布尼茨、斯宾诺莎等人完成[4]。&br&&br&理性主义的特点已经非常明显了——先找到“真理”,然后通过演绎逻辑的方法建立起所有的哲学——和几何学的思想方法非常相似。因为对演绎逻辑的完全依赖,理性主义的特点是,只要找到一条绝对真理,那么整个哲学体系都是完全可靠的。当然,如果作为基础的“真理”是错误的,那么整个体系都会是错误的。后来的许多理性主义哲学家们都纷纷效法,先找到“真理”作为地基,然后建立自己的哲学大厦(其中就包括康德和他的的三大批判,尽管他自认为将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优点结合了起来)。理性主义的问题也非常明显,就是很难找到一个公认的“真理”。后来英国经验主义崛起,理性主义逐渐式微。我们一般认为最后一个体系的完成者是黑格尔,罗素称他为“最难懂的哲学家”,“黑格尔的哲学几乎全部是错误的”[5]。&br&&br&一般认为经验主义起源于英国哲学家洛克,但他的思想方法早在一百年前就被弗朗西斯·培根打下了基础。洛克的认识论和理性主义截然相反。先观察事物,归纳总结它们的规律,然后继续归纳这些规律,层层递进。关于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异同,罗素曾有个非常形象的比喻[5]:&br&&blockquote&在洛克或休谟,根据对大量事实的广泛观察,得出一个比较有限的结论;相反,莱布尼兹在针尖似的逻辑原则上按倒金字塔式矗立起一个演绎巨厦。在莱布尼兹,假若原则完全正确而步步演绎也彻底牢靠,万事大吉;但是这个建筑不牢稳,哪里微有一点裂罅,就会使它坍倒瓦解。反之,洛克和休谟不然,他们的金字塔基底落在观测事实的大地上,塔尖不是朝下,是朝上的;因此平衡是稳定的,什么地方出个裂口可以修缮而不至于全盘遭殃。&/blockquote&&br&我刚刚提到了一个人的名字——弗朗西斯·培根——一位被称为“现代科学之父”的哲学家。他就十分重视归纳推理而瞧不起演绎推理[5]。他明确提出了科学的思想方法,即通过不断的归纳来找到普适性的规律——也就是我们说的经验主义的思想方法。他的哲学体系有很多问题,我们不需要细说,只要知道,他为现代科学打下了基础。&br&&br&我们的话题终于从哲学进入科学。现在问题的答案应该已经显而易见了——&b&科学本质上就是一种经验主义的认识论。&/b&科学本身继承了经验主义所有的优点和缺点。科学最大的优点,便是它的基础——即大量的事实和实验——是可以被所有人再现的。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做实验的方法来检验由归纳的来的规律是否符合事实。这一个重要的特点,使得科学不像理性主义哲学那样需要每个人从头开始思考,而是成为了全人类的共同科学。不但不同文化和意识形态的人可以共同参与同一个科学体系的建造,而且祖辈的科学可以被子辈完美继承。科学走上了进化的道路。&br&&br&科学蓬勃发展,从哲学里离家出走,和“落后”的哲学撇清关系,带领全人类进入科学的时代。科学逐渐攻占了哲学的大本营——大学,而哲学成了鲜有问津的学科。所谓数典忘祖,人们不再记得哲学和科学的关系,甚至科学家也轻视起哲学来了。&br&&br&到此为止,这个问题已经基本回答完毕了。&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才怪嘞!好戏才刚刚开始!╰(*°▽°*)╯&br&&br&==============================================================&br&&br&刚才我提到,科学本身继承了经验主义所有的优点和缺点。而我后来只讲了优点。那么科学的缺点呢?科学是万能的吗?科学能回答什么范围内的问题?科学的边缘在哪里?&br&&br&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提一提另一件事。在近代哲学史中,有一条神奇的脉络与科学格格不入,但让人想尽办法也无法忽视,那就是卢梭——拜伦——尼采一派的反理性主义。他们旗帜鲜明地反对科学。尼采的一段话让人尤其印象深刻,这里一字不删地贴上来,可以要求全文背诵[6]:&br&&blockquote&然而,科学受了强烈的幻想鼓舞,一往无前地奔赴它的极限,于是蕴藏在它理论本质中的乐观主义在那里碰碎了。因为,科学领域的圆周有无数的点,至今尚丝毫不能想象这领域能否彻底测量;所以才德兼备的人,未到人生之中途,便接触到这圆周的边缘,由此看入渺茫的所在。一旦慄然见到理论到了科学的极限便蟠虬乱转,终于咬住自己的尾巴,于是,一种新的认识,悲剧的认识,突起浮上心来,那就需要艺术的保护和救济才能忍受得住。&br&&br&古希腊人使我们眼界开朗而清新,现在让我们看看周围世界的最高境界。我们目睹苏格拉底所代表的永无厌足的乐观的求知欲,突变为悲剧的听天由命和艺术的自我陶醉;但是这种求知欲在较低的阶段上当然是与艺术为敌,尤其是对酒神悲剧艺术势必深恶痛绝,苏格拉底主义与埃斯库罗斯悲剧的对抗可以为例。&br&&br&现在,让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去扣现在与未来之门:这种“突变”是否将导致天才的不断新生,尤其是使学习音乐的苏格拉底能够成功吗?这笼罩万象的艺术罗网,无论名之为宗教或名之为科学,是否将越织越密,抑或命定被自命为“现代”的蛮风和狂澜撕成碎片呢?&br&&br&我们忧心忡忡,但并不绝望,且稍待片刻,冷眼旁观这场惊心动魄的斗争与变革吧,然而,这场斗争的魅力是如此之大,即使旁观者也要挺身而出的。&/blockquote&&br&是什么使得尼采对科学如此悲观?&br&&br&很多人可能认为尼采生活的时代科学还十分落后,尼采家里还没有wifi,自然感受不到科学的魅力。如果尼采能穿越到现代,他对科学的看法一定会截然不同吧?&br&&br&有这种想法的人的历史学的一定不太好。尼采出生于19世纪中期的德国,正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如火如荼的年代,发电机和内燃机都是同时代的德国人发明的,当时的社会充满了对科学狂热崇拜,科学在当时的地位大概就相当于互联网在今天的地位。另外,尼采作为一位极具远见卓识的大哲学家,对社会有着深刻的洞察,怎么可能忽视科学巨大的潜在力量?&br&&br&既然如此,那么尼采的言论必然值得我们警醒。接下来我们考察科学本身有什么问题。&br&&br&==============================================================&br&&br&&b&首先,科学作为一种经验主义的认识论,有着经验主义的巨大缺陷:它永远不能产生绝对正确的真理。&/b&这是归纳法的本质决定的。而且值得注意的是,&b&归纳不具有唯一性&/b&。我们举起一个简单的栗子,我们假设一个世界,如下图:&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0bf9a0120a32bfc2deb713_b.jpg& data-rawwidth=&1526& data-rawheight=&48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526&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0bf9a0120a32bfc2deb713_r.jpg&&&/figure&&br&我们创造的世界中也有科学家,他们观察到三只戴着眼镜的青蛙。他们很快就有了两种归纳方式:&br&&ul&&li&世界上所有青蛙都戴眼镜&/li&&li&世界上所有戴眼镜的都是青蛙&/li&&/ul&在没有更多的信息的时候,他们应该如何选择正确的理论呢?答案是无法选择。所以只能保留两者,留待将来更多的观察。这就导致了一个严重的问题,科学理论中保留了许多互相矛盾的理论。有些矛盾被更多的观察和实验解决了,而更多的矛盾没有被解决。科学家们只能在不同的时候选用不同的假设和不同的理论来解释问题。用哲学的语言来讲,科学一定程度上通过放弃一贯性换取了实用性,放弃自洽性换取了他洽性。&br&&br&再者,科学方法一般遵循众所周知的“奥卡姆剃刀法则”,即“如无必要,勿增实体”,或称最小归因法则。这个法则是说,当一个现象有两种理论可以解释的话,科学家们会选择更简单的那一个。也就是说,科学方法隐含着一个假设,即“世界是简单的”。至于这么假设的原因,完全是为了使用方便。这使得科学包含了浓浓的实用主义和工具主义色彩。&br&&br&还有更严重的。对科学家整体而言,有时候会发生这样的事情,某一个较为基础的理论被抛弃,使得科学家们集体转向了另一种理论体系。这被托马斯·库恩称为“科学范式”的转变。这样的转变是如何发生的呢?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7]一书中深刻探讨了这个问题,最后的结论可以说是骇人听闻:科学范式的转变是科学家们群体心理学的选择。也就是说,科学家们选择理论的方法不是基于理性的,而是非理性的。如果真的是如此,那科学怎么可能代表客观真理?这样看来,科学显然被高估了,它并不是一种求知的方法——那是哲学的任务——而仅仅是一种实用的工具。&br&&br&库恩的结论无疑是重磅炸弹,就像当年休谟问题在哲学界的影响一样,引起了广泛的争议。但大多数科学家承认,库恩的研究确实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代表了事实[1]。&br&&br&==============================================================&br&&br&&b&第二,科学本身不能提供价值。&/b&&br&&br&根据上面的讨论可以看出,科学是属于认识论范畴的,它是一种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而工具本身,必然是价值中立的。它不能为我们的生活提供指导意义。科学必须老老实实地待在认识论的范围内,而不应该进入伦理学。科学最多只能回答“是不是”的问题,而不能回答“该不该”的问题。如果我们想问“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之类的问题,科学是不能、甚至是永远不能回答我们的。换句话说,我们的人生必须从别的地方寻找意义——比如哲学、宗教、爱。&br&&br&有人可能会说,即使科学只是工具,但它能提升人类的生活水平,为什么不能把发展科学作为人生的意义,和全人类的终极目标呢?这样科学不就可以作为人类价值标准,从而指导人类生活了吗?&br&&br&这种观点颠倒了人类和世界的关系。尼采对这个问题已经有了很好的回答,他对科学的观点曾被周国平总结如下[8]:&br&&blockquote&科学以人对外部世界中物的支配为鹄的,这种支配诚然也体现了人的主体作用。但是,一旦人仅仅按照对物的支配这个目的来建立自身的生命活动,他实际上就使自己服从于物,反而受物的支配了。所以,科学精神的统治的最严重后果就是使人丧失精神性,把自己降为纯粹的生产者。尼采说:“十七年来,我不疲倦地揭露我们当代的科学追求的非精神化影响。科学的巨大范围如今强加于每个人的严酷的奴隶状态,是较完满、较丰富、较深刻的天性找不到相应的教育和教育者的首要原因。”尼采并非要抹煞科学本身的价值,相反,对于卢梭否定科学文化而提出“回到自然”的倒退主张,他是坚决反对的。问题在于,要恰如其分地看待科学的价值,它只具有工具价值。如果把科学当作目的本身,漫无止境地追求对物的支配,结果只能丧失人生本真的意义,使人成为物的奴隶。&br&&/blockquote&&br&即使如此,有人还是会说,“落后就要挨打”,我们还是应全力发展科学技术。这并没有错误。但这只是从国家的层面来看,是国家的“不可不为”。哲学应该有更广阔的视野,应该从更高的高度——全人类的高度来看待问题。从全人类的角度来看,国家之间的科学竞赛,更像是一种囚徒困境。就像冷战时期美苏的军备竞赛,美国和苏联都一定程度上以牺牲人民生活水平为代价,为军事实力投入了过多的精力。同样的,全人类为了科技竞赛,是不是也牺牲了某些更重要的东西呢?&br&&br&受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科学主义”在中国尤其受到欢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科学发展是第一生产力”,“社会的发展源于生产力发展产生的阶级矛盾”,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马克思主义宣言在中国深入人心。对于这些观点我不想再过多的讨论了。在这里我想推荐一本小说,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9]。这本书专治“科学主义”者、“反文化主义者”、“世界主义者”、“生产力发展主义者”、“功利主义者”、“实用主义者”、“享乐主义者”、“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主义者”、“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主义者”。这些天真单纯的“主义者”们应该在读这本书时震惊的说不出话来——如果他们还有足够的阅读能力的话。&br&&br&==============================================================&br&&br&&b&第三,经验主义的思想方法是否在所有科学领域内都适用?或者说,它适用于多大范围的科学研究?&/b&&br&&br&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科学在物理学、天文学、化学等领域内非常成熟,也就是说,在这些领域内大多数科学家都有统一的公认的基础理论。然而在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领域却远远不是这样。在这些领域内往往存在着大量的基础理论派系,它们还时常是针锋相对的。比如在心理学领域,我们可以看到认知心理学、进化心理学、精神分析学、社会心理学等等等等,它们各自独立,几乎没有任何共同的理论基础。很多人会以“心理学还很年轻”来为心理学开脱,那么经济学呢?&br&&figure&&img data-rawwidth=&822& data-rawheight=&615& src=&https://pic4.zhimg.com/edc43997cefd6bbcf67f07_b.pn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22&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edc43997cefd6bbcf67f07_r.png&&&/figure&&br&单单是经济学的一个维度就有如此多的学派林立,凯恩斯的经济学和哈耶克的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几乎没有相似之处。这还没有包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行为经济学等等学派。问题不在于学派多,而在于它们之间共享了多少基础理论。目前来看,在这些领域内依然看不到统一的希望。&br&&br&在传统科学领域所向披靡的经验主义仿佛在这些领域显得有些水土不服。我们非常想知道的是,这些领域是具体指哪些领域,以及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br&&br&在我所知的范围内,只有英国哲学家约翰·穆勒非常完整地研究了这个问题。在穆勒的自传中,他就明确提到&b&“政治学必定是一门演绎的科学”&/b&[10]。这仿佛给我们急需解答的问题提供了一条线索。我们想看到具体的论证。&br&&br&所以我在这里要祭出一本大杀器——约翰·穆勒的《逻辑学体系》[11]:&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448d00d3ae798b7ebeff44_b.jpg& data-rawwidth=&300& data-rawheight=&441&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00&&&/figure&这本书约翰穆勒写了42年,皓首穷经,八易其稿,120万字,完整详尽地阐述了一个现代逻辑学体系。我们关于逻辑学的大多数问题都可以在这本书里面找到成熟的答案,我们正在讨论的这个问题就是其中之一。只是比较遗憾的是,这本书至今没有中文版。严复曾经节选翻译了这本书,并命名为《穆勒名学》[12],只是内容不完整,而且是翻译成了文言文——我觉得如果翻译成希伯来文说不定会更好读一点。尽管如此,我还是要在这里强烈推荐有英文水平的同学去读一读这本书,相信我你会得到巨大的收获。说句题外话,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13]说,“进化论的另一个难以理解的方面是,每一个人都认为他理解进化论!”,显然这句话对逻辑学也十分适用。&br&&br&鉴于很多人没(guo)有(yu)时(lan)间(duo)去阅读这一本巨著,这里还是尽我所能地概括一下这本书对这个问题的探讨。这本书分为六卷,其中最重要的是第三卷&i&Of Induction&/i&《归纳法》(出于为经验主义打造逻辑学的目的,穆勒在前两卷声称演绎其实也是一种归纳,所以他把演绎法也放在归纳法这一卷里面讲,这里不展开)和第六卷&i&On The Logic Of The Moral Sciences&/i&《论道德科学的逻辑》。&br&&br&在《归纳法》一卷中,穆勒仔细考察了理性主义方法和经验主义方法在复杂案例(complicated cases)中的研究效果。所谓复杂案例,是指包含两种特点的案例:混杂的结果(Intermixture of Effects)和众多的原因(Plurality of Causes)。也就是在研究一个因果关系的时候,不管是原因还是结果都很复杂。穆勒选取了一个药物学的案例作为研究对象。穆勒通过对比发现,经验主义方法在这些复杂案例中往往难以得出正确的理论,而且即使得出了某些理论,也会有很高的不确定性:&br&&blockquote&In phenomena so complicated it is questionable if two cases, similar in all respects but one, and were they to occur, we could not possibly know that they were so exactly similar. Any thing like a scientific use of the method of experiment, in these complicated cases, is therefore out of the question.&/blockquote&既然药物学的复杂度,经验主义都已经捉襟见肘,更不用说政治学和历史学了:&br&&blockquote&If so little can be done by the experimental method to determine the conditions of an effect of many combined causes, in the cas still less is this method applicable to a class of phenomena more complicated than even those of physiology, the phenomena of politics and history.&br&&/blockquote&紧接着,穆勒便一反整本书平铺直叙、娓娓道来的学者风格,立刻言辞激烈的攻击培根学派对归纳法的过度重视,以及试图将经验主义带入政治学的做法:&br&&blockquote&The vulgar notion, that the safe methods on political subjects are those of Baconian induction—that the true guide is not general reasoning, but specific experience—will one day be quoted as among the most unequivocal marks of a low state of the speculative faculties in any age in which it is accredited.&br&&/blockquote&后面还有更激烈的,未成年人已经不适合观看,我就不摘抄了。从穆勒的态度可以看出,他对这个结论有着多大的自信。&br&&br&在第六卷《论道德科学的逻辑》里面,穆勒问道,人类行为是如何产生的?人类行为是可预测的吗?人类的行为是环境创造的吗?哲学必然性(Philosophical Necessity)意味着什么?环境论和决定论有什么关系?自由意志是存在的吗?穆勒对这些问题的讨论非常值得大家去读一读。穆勒认为,这些问题都可以总结为一个问题:人类的性格(character)是如何被塑造的(fashioned)?而这是个极其复杂的问题。&br&&br&关于人类行为的研究成果实在少得可怜,而仅有的研究成果也既不自洽,也不可靠。不止当时,现在看来也是如此。我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科学现在能够解释我为什么这么不爱吃苹果吗?&br&&br&穆勒认为,我们用传统科学方法研究人类行为,本身就是错误的:&br&&blockquote&It is a common notion, or at least it is implied in many common modes of speech, that the thoughts, feelings, and actions of sentient beings are not a subject of science, in the same strict sense in which this is true of the objects of outward nature. &/blockquote&&br&最终,穆勒主张,要想应对这些复杂案例如人类行为、心理学、政治学、历史学的研究,必须使用理性主义的方法。所以穆勒打算提出一种新的学科,并命名为人类学(Ethology),以人类思想的基础规律(laws of mind)为出发点,用演绎的方法建立起关于人类的研究体系。下面是他对人类学的简单介绍,翻不动了大家自己读吧:&br&&blockquote&This science of Ethology may be called the Exact Science of Human N for its truths are not, like the empirical laws which depend on them, approximate generalizations, but real laws. It is, however (as in all cases of complex phenomena), necessary to the exactness of the propositions, that they should be hypothetical only, and affirm tendencies, not facts. They must not assert that something will always, or certainly, but only that such and such will be the effect of a given cause, so far as it operates uncounteracted. It is a scientific proposition, that bodil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a horse with no name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