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零的突破中国科技突破

中国未来十大科技突破口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中国未来十大科技突破口
&&未来10年我国在这三大领域最有可能的科学突破与技术突破集中在以下10个方面:下一代移动通信技术、下一代网络体系、纳米级芯片技术、中文信息处理技术、人类功能基因组学、生物制药技术、生物信息学、蛋白质组学、农作物新品种培育技术、纳米材料与纳米技术。
信息、生物、新材料是21世纪前30年发展最快、最热门的三大领域,它们集结了当今世界最强势的研究力量。但在这些关系未来发展的关键领域中,我国许多核心技术仍依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剩3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习近平在“科技三会”重要讲话一周年,中国科技取得哪些突破
关键字: 习近平科技三会习近平科技创新全国科技工作者日
据新华社30日报道,5月30日,全国8100万科技工作者迎来了属于自己的节日——首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
一年前的今天,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九大同时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中国,这个全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吹响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
去年5月30日,习近平出席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九大并讲话(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夯实科技基础、强化战略导向、加强科技供给、深化改革创新、弘扬创新精神……这一年,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我国科技事业取得新的重大成就。
“中国要强,中国人民生活要好,必须有强大科技。”从“天眼”探空到“蛟龙”探海,从页岩气勘探到量子计算机研发,深空、深海、深地、深蓝,中国科技突破全方位出现,一批“叫得响、数得着”的科技成果惊艳全球。
从“向科学进军”到“迎来科学的春天”,从“占有一席之地”到“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中国的创新之音越来越激越、昂扬,面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未来之门,已经开启。
中国突破:只争朝夕,科技发展站在飞跃的新起点
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也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让大飞机早日翱翔蓝天,是几代中国人的梦想。通过十年努力,2017年5月,C919成功首飞,实现了国产大型客机“零的突破”,让中国不再是“没有翅膀的雄鹰”。
美国《华尔街日报》刊文称,中国正努力重现历史辉煌,在科技创新上“重回世界之巅”。
历史的转折,往往再回首才能看得更清晰。
2016年是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九大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吹响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科技创新,不能等待观望,不可亦步亦趋,当有只争朝夕的劲头。”
此后一年,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实现长足发展。
这一年,世界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建成使用,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发射升空,世界首台超越早期经典计算机的光量子计算机成功构建,“海洋六号”科考船刷新多项极地和深海科考纪录……夯实科技基础,强化战略导向,科技创新领域“国之重器”不断涌现。
这一年,5G引领势头逐渐形成、特高压输变电关键技术领跑世界、LED照明产品产量和应用规模全球第一……科技创新“三跑并存”中并跑、领跑的比重越来越大。从北京中关村到上海张江,从深圳南山到武汉光谷,“创新之花”竞相绽放,国人信心和梦想不断被点燃。
这一年,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新动能加快成长,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支撑引领作用显著提升,科技体制改革主体架构基本建立,企业创新政策、计划经费管理、科技成果转化、收入分配制度等重点领域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科技工作者的获得感进一步提升,我国科技事业发展总体布局不断优化。
不创新不行,创新慢了也不行。
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到系统能力的提升——中国抓住科技革命的难得机遇,乘势而上。
——这样的中国突破,根植于多年的默默积累。
长征五号有着我国运载火箭的数个“之最”,这般迅猛的中国速度,发轫于无数科技工作者多年的辛勤耕耘。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获奖团队代表、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总设计师李东说,“岂止是十年磨一‘箭’,前期论证和攻关,必须要追溯到三十年前。”
——这样的中国突破,是只争朝夕的创新之果。
当代科技工作者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忘我投入,奋力攀登,才有了一项项突破。
当埃博拉病毒肆虐西部非洲,研发此类疫苗成为当时医疗科研界努力摘夺的“皇冠”,中国的疫苗研发水平很快得到国际同行高度认可。曾战斗在抗击埃博拉一线的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院士回忆,在一次国际学术会议上,曾有一位外国同行半开玩笑地说,“你们最近在研究什么,告诉我,我们就不去研究了”。
——这样的中国突破,澎湃于科技工作者超速的“运转”。
已故杰出科学家黄大年,仿佛没有时间停下喘口气,将一个个高端科技项目推向世界前沿,直至生命定格在58岁。有人说他是个“疯子”,他却毫不在意:“中国要由大国变成强国,需要有一批‘科研疯子’,这其中能有我,余愿足矣!”
中国优势: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集中力量办大事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就是要在新赛场建设之初就加入其中。如果没有一招鲜、几招鲜,那我们就缺少了机会。
无论是环境艰苦的大亚湾反应堆,还是40年磨一剑的高温超导研究,到如今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国际领先……一大批自然科学领域基础研究取得的突破,正是国家对基础研究的重大投入,瞄准前沿、紧扣需求,为我国科技创新提供了持续不断的“原动力”。
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关键在激活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
在这一年里,人的因素越来越多被激活,多方协作汇聚力量实现攻关突破的例证比比皆是。
“新旧相推,日生不滞。”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蕴藏巨大潜能。在“科技三会”召开的当年,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同比增长15.97%,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72小时内快速查明300种突发传染病原,传染病应急体系建设取得重大突破……科技创新正加快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凡贵通者,贵其能用之也。”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科技竞争力。目前,我国国家高新区共156家,未来还将进一步发挥“领头羊”作用,推动国家自创区、高新区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主阵地。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黄大年的故事,让很多人为之动容。爱国之心,炙热滚烫。此心此意相通,是8100万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共鸣。
在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指引下,科技工作者的爱国热情进一步转化为科研动力。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清华大学薛其坤院士,是首届创新争先奖的奖章获得者之一。早晨7点钟进实验室,晚上11点钟离开,他几乎没有休息过一个完整的假期和周末。薛其坤说,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就要把为祖国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作为追求。
从日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太空,到如今叩开空间站时代的大门,无数中国航天人怀着科技报国的信仰,集中在中国航天这面大旗之下,不改初心,创造出累累硕果。
怀揣“开发出老百姓用得起的高质量生物药”的使命,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俞德超,研发单克隆抗体新药产品为眼疾患者带来光明;承担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带领团队研制成功具有国际知识产权的抗肿瘤一类创新生物药……“实现‘高端生物药中国造’的梦想,是我一生追求的大事。”俞德超表示。
当前,国家对战略科技支撑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迫切。以国家实验室建设为抓手,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以重大科技任务攻关和国家大型科技基础设施为主线,整合全国创新资源,建立目标导向、协同攻关,这一年来逐渐形成开放共享的新型运行机制。
“不能总用别人的昨天来装扮自己的明天,即使是过着‘紧日子’也不能放松对科技工作的投入。”这是全社会形成的有力共识。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支出达到15440亿元,比上年增加9%,占GDP比重为2.1%,其中企业占比78%……
“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科技工作者们表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就要加强科技供给,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科学研究既要追求知识和真理,也要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
从青藏高原生态恢复到新疆地区棉花生产,在人迹罕至的深处,在棉花种植的田间,科研工作者用坚守和创新,铸就了属于人民和土地的科技创新成果。这些硕果,不由白纸黑字写就,而是借用信仰铸就的如椽巨笔,撰写在祖国大地上,撰写给全体人民。
中国希望:在科研的“黄金时代”,以“科技梦”助推“中国梦”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重温历史,几多感慨,几多壮志。
近代以后,由于各种原因,我国屡次与科技革命失之交臂,从世界强国变为任人欺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如今,站在新的起点,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一些科技工作者表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需要科技的强有力的支撑。这就需要把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技工作者的要求落到实处。
——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新动能。
当前,我国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二,但经济发展中“大而不强、大而不优”的问题仍然存在。“虽有智慧,不如乘势。”科技部负责人表示,我国多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表明,要想抓住科技革命机遇,就要准确判断科技突破方向。
发布实施《“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研究提出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立项建议、国家实验室组建方案并经中央审议通过……一系列引领国家科技创新的重磅规划和方案密集出台,清晰定位科技创新供给的新坐标。
道不可坐论,事不能空谈。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新征程上,我国面向2030年部署的重大科技项目将和2006年开始实施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形成远近结合、梯次接续的系统布局。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让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
“十二五”期间,我国科技人才队伍迅速壮大,人力资源总量超过7100万,R&D人员总量535万;回国人才超过110万,是前30年回国人数的3倍。
《“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聚焦科技人员和社会反映突出的体制机制问题,一系列科技改革和创新发展的文件与举措,让广大科研人员迸发活力。
——让蕴藏在亿万人民中间的创新智慧充分释放、创新力量充分涌流。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习近平总书记一年前在讲话中指出,科学技术是人类的伟大创造性活动,一切科技创新活动都是人做出来的。
“培养世界上最宏大的创新创业队伍,我们有巨大的人才资源优势。”中国科协负责人表示,一年来,中国科协推动开放型、枢纽型、平台型科协组织建设,团结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进军科技创新,组织开展创新争先行动,在全社会营造崇尚科学、尊重创新的良好环境。
面对世界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日益兴起的态势,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强大的科技创新力量。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扬起13亿多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憧憬的风帆,发动创新的强大引擎,中国这艘航船正向着世界科技强国不断前进!(新华社记者陈芳、董瑞丰、胡喆、白国龙,参与采写记者:马剑、邓华宁、姜辰荣;原标题:在新起点上,勇攀世界科技高峰!——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科技三会”上的重要讲话一周年述评)
原标题:在新起点上,勇攀世界科技高峰!——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科技三会”上的重要讲话一周年述评
责任编辑:陶立烽您(@)目前可用积分:3512540跟帖回复
共获得打赏:
凯迪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关注发现信息价值
微信扫一扫
分享此帖文
[转帖]战略领域科技连获突破 中国科技创新进入爆发期
927 次点击
8:33:57 发布在
&&&&一月之间战略领域科技连获突破 中国科技创新进入爆发期&&&&&&21世纪经济报道
21:20&&&&在这个炎热的6月,从量子通信、可燃冰开采、深地探测到智能轨道列车,中国在多个战略领域接连取得科技突破,印证着中国科技创新正进入爆发期。长期处于跟随阶段的中国科技开始在掌握原创性核心技术方面取得进展,逐渐从“跟跑者”向“领跑者”转变,由此将引爆价值数以万亿计的新兴产业和庞大市场。&&&&量子通信千公里跨越:向量子互联网进军中国量子科学实验卫星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潘建伟院士6月16日宣布:中国率先实现了“千公里级”的星地双向量子纠缠分发,直接把此前的百公里级世界纪录提高了一个数量级。&&&&中国去年8月16日在酒泉成功发射了“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实现了卫星和地面之间的量子通信。&&&&量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基本单元,也是能量的基本携带者,人们所熟知的分子、原子、电子、光子等微观粒子,皆是其表现形态之一。量子通信,指利用光子的量子状态加载并传输信息。&&&&从原理上来说,由于作为信息载体的单光子不可分割、量子状态不可克隆,通过量子纠缠所建立起来的量子信道可以实现抵御任何窃听的密钥分发,进而能保证用其加密的内容不可破译。因此,量子通信是迄今为止唯一被严格证明无条件安全的通信方式,被誉为信息安全“终极武器”,在金融、军事、政务等方面都有应用。美国、日本都瞄准这一前沿领域启动了相关计划。&&&&此次新发现中涉及到的量子纠缠,意思是两个处于纠缠状态的量子就像有“心灵感应”,无论相隔多远,一个量子状态变化,另一个也会改变。这尤其适用于保密通信。但受种种因素限制,此前国内外地面实验的量子纠缠分发距离一直停留在百公里量级。量子纠缠“鬼魅般的超距作用”在更远的距离上是否仍然存在?这些基本物理问题的验证有赖于上千公里甚至更远距离的量子纠缠分发。&&&&而这次潘建伟团队在世界上第一次实现了千公里量级的量子纠缠。一方来自青海德令哈站,另一方远在云南丽江站。尽管相距千里之遥,这对从未谋面的“陌生人”――粒子,上演了一场举世震惊的“心心相印”大戏。&&&&此番量子纠缠成功跨越千里,将量子通信实用化进程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未来将形成天地一体的全球化量子通信基础设施,形成完整的量子通信产业链和下一代国家主权信息安全生态系统,构建基于量子通信安全保障的未来互联网,即“量子互联网”。&&&&运用所发展的量子纠缠分发技术,潘建伟的研究团队正在开展实验创建密钥,以实现天地间的信息传输。按照计划,今后我国还将陆续发射多颗量子卫星,力争在2030年前后率先建成全球首个天地一体化的实用性广域量子通信网络。&&&&潘建伟表示,随着中国科技的迅猛发展,量子通信有望在“十三五”时期实现初步应用,但绝对安全的量子通信规模化应用可能还得需要10多年甚至更长时间。&&&&深地探测核心突破:我国矿产资源量可望翻番6月19日,由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承担的国家重大科研装备研制项目“深部资源探测核心装备研发”顺利通过验收,标志着我国在深部资源探测装备技术领域有了重大突破性进展,多项技术指标达到国际水平,部分装备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为我国资源能源安全保障体系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我国大宗矿产资源储量严重不足,矿产资源探明程度仅为1/3,依赖进口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重大问题。那么未探明的“2/3”在哪里?在陆地下500-4000米,乃至更深的地方!从理论上讲,地球内部可利用的成矿空间分布在从地表到地下 1 万米,目前世界先进水平勘探开采深度已达 2500 米至 4000 米,而我国大多小于 500 米。据专家预测,如果勘查开发深度达到 2000 米,我国固体矿产资源的供给量可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番。&&&&为此,“向地下深部要资源”成了我国矿产资源开发的战略选择。这其中的关键所在是“地球物理探测技术”,用于“透视和照明”地球内部、“攻深探盲”。所谓“攻深”是指勘探埋深500―4000米的矿产资源;“探盲”则是指寻找沙漠、戈壁、植被等覆盖区地下矿产资源。&&&&但长期以来我国大型地球物理探测装备和核心软件几乎全部依赖进口。这种落后现状严重制约着我国矿产资源勘探的发展,也直接制约着我国参与国际资源竞争的能力。&&&&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研究队经过四年攻关,终于在深部资源探测核心装备研发领域取得突破。深部资源探测核心装备的自主研制成功,全面提升了我国深部地球物理探测能力与技术水平, 为我国“地下4000米地球透明计划”奠定技术基础。&&&&可燃冰42天试采:领跑未来能源竞赛截至6月21日14时52分,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已连续试采达42天,累计产量超过23.5万立方米,再创新纪录。&&&&5月10日起,中国地质调查局从我国南海神狐海域水深1266米海底以下203米~277米的天然气水合物矿藏开采出天然气,并试气点火,截至5月18日,最高产量达3.5万立方米/天,平均日产超过1.6万立方米,天然气产量稳定,甲烷含量最高达99.5%,圆满完成预定目标。&&&&可燃冰是分布于深海海底以下数百米至1000多米的沉积层内的天然水合物,具有极强的储载气体能力,一个单位体积的天然气水合物可储载100~200倍于该体积的气体量。其甲烷含量占80%~99.9%,燃烧污染比煤、石油、天然气都小得多,而且储量丰富,全球储量足够人类使用1000年,因而被各国视为未来石油天然气的替代能源。&&&&各国在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制定了可燃冰调查研究和开发计划,美国1997年启动的计划是准备投入10亿美元,原计划在2015年实现商业开采。日本则在1995年启动投入6亿美元的计划,希望在2018年实现商业开采。德国在2001年投入2.3亿欧元用于相关研究。中国从1999年起开始对海洋可燃冰开展实质性的调查和研究。&&&&此次南海神狐海域的成功试开采,标志着中国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实现可燃冰试开采,同时掌握了八项核心技术,自主研制了可燃冰的海底冷泉水体回声反射探测系统、分布式数字垂直缆系统、集中式数字垂直缆系统等六项装备,实现了可燃冰勘查开发理论、技术、工程和装备的自主创新,在可燃冰开发探索中跃居世界前列。&&&&智轨列车惊艳亮相:开启万亿级大市场6月22日,全球首列智能轨道列车在中车株洲所厂区内首次亮相,并进行测试运行。这款由中车株洲所自主研制,全球首列采用虚拟轨道跟随控制技术的列车,标志着世界智能轨道交通取得了新突破。&&&&目前,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主要构成为地铁、轻轨、有轨电车、公交车等。地铁和轻轨虽运力强,但建设成本巨大。目前我国地铁造价约为每公里4亿-7亿元。如此高昂的成本,给地方政府带来极大的财政压力,中小城市更是望而却步。有轨电车也不便宜,综合建设成本约为每公里1.5亿~2亿元。同时,有轨电车需要专门的电力系统和轨道配合设计,维护成本高。当前,我国有轨电车总规划线路长达6000公里,实际运行线路却只有200余公里。&&&&而此次亮相的虚拟轨道列车,则融合了有轨电车和公共汽车的优势。它天上没有电线、地上没有轨道,而通过车载各类传感器识别路面虚拟轨道线路,将运行信息传送至列车中央控制单元,根据后者的指令,能够精准控制列车行驶在既定“虚拟轨迹”上,实现智能运行。&&&&虽然没有轨道,但智轨列车的安全性能不减。如果车辆在未授权下偏离虚拟轨道,车辆将通过技术手段限制车辆的运行,如封锁动力、紧急制动等。 列车采用无人驾驶技术,可以智能地感知环境,自动分析车辆行驶状态,替代人工操作,有效减轻驾驶员疲劳,提高行车安全性。&&&&比起普通公交车,智轨列车拐弯还要灵活,且不需要减速。在转弯半径15米的弯道上运行时,12米大巴的通道宽度为5.8米,而智轨列车为3.83米。在弯道遇到需要倒车时,公交车司机只能小心翼翼地倒车。智轨列车却采用与高铁列车一样的双车头设计,司机直接走到反方向的车头就可将列车开出去。这意味着,凡是公交车可以通过的地方,智轨列车都可以运行。&&&&这款智轨列车采用3节编组时,可载客超过300人,5节编组时可载客超过500人,有效解决了普通公交车载客量小的缺陷。其最高时速为70公里,选用动力电池供电,使用快充钛酸锂电池,单次充电只需要10分钟,可满载续航25公里。&&&&依靠虚拟轨道跟随技术,智轨列车不需要像传统电车那样铺设轨道和建设供电网,只需简单的道路改造就能投入使用,整体线路的投资约为现代有轨电车的1/5。也就是说,与现代有轨电车相比,建设一条10公里的线路,智轨至少能节省10亿元以上。&&&&业内人士认为,以智轨列车为核心运载工具的智能轨道快运系统具有建设周期短、基础设施投资小、城市适应性高、综合运力强等优势特点,为全球城市提供了创新的、兼顾运能与投资的中运量轨道交通系统解决方案。对于中小城市解决城镇化进程中的交通拥堵问题具有多重优势,市场潜力巨大。以智轨列车的建设成本,按我国现有的6000公里有轨电车规划线路计算,仅在国内就将是一个超万亿元的市场。&&&&中国科技巨变:从“跟跑者”到“领跑者”中国战略领域科技研发近期连获多项突破,正在印证中国科技创新正在进入爆发期的判断。资料显示,到2016年,中国国内居民发明专利申请数占全球38%,居世界第一,是美国的1.9倍;国际科技期刊论文数占全球比重为21%,居世界第一;中国研发投入占全球比重达到17.6%,已经接近美国。&&&&近年来,中国已经在多个重要领域和方向上跻身世界前列,在量子通信、中微子振荡、高温铁基超导、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探测等都取得突破性成果,处于领跑位置。&&&&英国《自然》杂志在2016年的一篇文章中在评价中国科学家在量子通信领域取得的成就时认为,这表明长期处于跟随阶段的中国科技,开始在掌握原创性的核心技术领域取得进展,并开始了从“跟跑者”向“领跑者”的身份转变。
用手机看帖文,请扫一扫。用微信/易信等扫描还可以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有启发就赞赏一下
优秀帖文推荐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8:45:04 &&
大家冷静一些,都过来,听听5楼怎么说?!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8:57:42 &&
看有没有说你吹牛逼的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8:58:35 &&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9:16:05 &&
据观察,中国的语音系统领先世界,其他的没感觉。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9:21:25 &&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9:26:10 &&
&&&&吹牛逼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9:27:48 &&
跳转论坛至:
╋猫论天下&&├猫眼看人&&├商业创富&&├时局深度&&├经济风云&&├文化散论&&├原创评论&&├中间地带&&├以案说法&&├股市泛舟&&├会员阅读&&├舆情观察&&├史海钩沉╋生活资讯&&├杂货讨论&&├健康社会&&├家长里短&&├吃喝玩乐&&├职场生涯&&├咱们女人&&├家有宝宝&&├消费观察&&├房产家居&&├车友评车&&├猫眼鉴宝╋影音娱乐&&├图画人生&&├猫影无忌&&├影视评论&&├音乐之声&&├网友风采&&├娱乐八卦&&├笑话人生&&├游戏天地╋文化广场&&├菁菁校园&&├甜蜜旅程&&├心灵驿站&&├原创文学&&├汉诗随笔&&├闲话国粹&&├体育观察&&├开心科普&&├IT 数码╋地方频道&&├会馆工作讨论区&&├凯迪华南&&├凯迪西南&&├海南会馆&&├珠三角&&├凯迪深圳&&├北京会馆&&├上海会馆&&├河南会馆&&├长三角&&├贵州会馆&&├杭州会馆&&├香港会馆&&├台湾会馆&&├美洲会馆╋凯迪重庆╋站务&&├站务专区&&├企业家园&&├十大美帖&&├视频创作&&├商品发布
快速回复:[转帖]战略领域科技连获突破 中国科技创新进入爆发期
本站声明:本站BBS互动社区的文章由网友自行帖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贴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
【管理员特别提醒】 发布信息时请注意首先阅读 ( 琼B2- ):
;。谢谢!  日,世界上第一艘远洋气垫船下水。下水仪式在英国南海岩怀特岛举行。这艘重195吨的气垫船冒着8级大风、顶着两米多高的海浪前进。现在这种气垫船已经在英吉利海峡广泛使用。世界上第一艘远洋气垫船下水  日,俄国斯宇航员在“和平”号轨道站成功地进行人类首次实验,用太空镜(又称太阳伞)将阳光反射到地球的部分地区。凌晨3时45分,携带太空镜的“进步”号宇宙飞船离开“和平”号轨道站。当飞船飞到350多公里的高空后,由镀铝塑料膜制成的太空镜被固定在飞船头部系留圈的卷筒上。  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太空镜徐徐打开,形成直径为20米的反光圆盘。太空镜绕地球飞行,将太阳光反射到当时处在黑夜中的欧洲部分地区,里昂、日内瓦和慕尼黑等城市均被反射光照亮。此次实验成功,是人类人是照明和能源利用的新突破,人们可用太空镜为极圈内的城镇和自然灾害区照明。俄罗斯成功地进行太空镱实验  日,中国科技人员成功地在室温条件下实现了固体表面原子的操纵和移植工作,使中国在纳米科技这一尖端领域走在国际科技前沿。中国实现纳米技术的突破  日,俄罗斯进步M—40货运飞船携带了一面反射镜进入太空,进行代号为“旗帜2·5”(另有网站称为“火焰2·5”)的阳光反射试验。按照预先的设想,镜瓣在离心力的作用下会迅速展开,形成一个直径为25米的反射镜面(每个镜瓣都是由专门的镀铝膜合成胶片制成),在和平号太空站上的两名太空人帕达尔卡和阿夫杰耶夫的操控下,像向日葵似的朝向太阳。  这个直径达25米的“人造月亮”的总重量不到4千克。几乎所有和平号太空站经过的国家如俄罗斯、法国、捷克和加拿大等都会陆续出现一束自太空投下的阳光。光束的直径在地面为5-7千米。夜色中,反射光的亮度10倍于月球,足以让人读书阅报。俄罗斯向太空发射了一枚“人造月亮”  栏目简介:《科技史上的今天》是由电脑事业部出品的一期全新类栏目,本着尊重历史回味过去科技先行者走过的路,铭记那些已经逐渐被我们忘却的记忆,历史是一面镜子,它照亮现实,也照亮未来。本栏目每日更新,每天早间准时与您见面。
产品定位 屏幕尺寸
投诉欺诈商家:
天津重庆哈尔滨沈阳长春石家庄呼和浩特西安太原兰州乌鲁木齐成都昆明贵阳长沙武汉郑州济南青岛烟台合肥南京杭州东莞南宁南昌福州厦门深圳温州佛山宁波泉州惠州银川
10暂无报价
摄影手机硬件笔电平板
最新科技资讯下载ZOL APP}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实现零突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