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做寿坟 碑文需写玄卷,怎样写?

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 (卷八—十)《(卷八—十)》[] [] [] 该资料是通过对对应底本影印本进行打造的初稿。若有错字,请。1 文选锦字录卷之八遍历辟关2 吴兴凌殖知删陇芜轻料3 第以栋归雅隆辔远4 祁甚甫以5 6 充下7 8 八寓八裔弓遐殊风八坑《言》1 陆里晏会诗石君晏旧注六合四方上下也西删同文共规浑《中国》1 亶户隔区中之隘陋兮了亶中区咸已泰注2 圃野《熏百》《寡商》1 步匡巴跨芝墨注洛阳地名枣乾英俊之域画口并西都赋妻巨以尔天邑逼喜与储膏一并西愚恩总总都邑人扰扰俗匿骈审曲一惟墨食辩亶其绳则直刁辟求中沱思求天一宅中翼翼《粗多芝》1 霆襄河洛为王者之贾区秦地天下枢曼壤爽境体帝宫许唱禅魏都赋辇可以肤齐文宣方州州辇谓天子所居辇毂之二卖有羽仪于上京下潘岳过怀县作诗正育班固幽思赋江淹拟颜延匹一对京域十一触飞费各鳞丙左心吴都赋者叉苴步于五方班固蒯强翰弱枝九涂碧水三襄筵主雷费丘2 岂台皇居体环极设险祗天工注皇居太于春色满皇州皇《霞郡》1 二贤实用西迁作我上都注上都宁蔓实为斗者丙京也班孟坚西都赋肃暮池之泉谢元阵还遣中诗贯亶人于西夏注西夏长安也土冒五霆南望杜霸北卞身山名上有九华甘泉宫名司上奠士陇砥之隘终南太口口口口纽口口困乙口刀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一腾岑隐芜郁律黑上打唯量雩郭俟丰口谷一峭太飘蒲南口褒斜陇首法河泾渭口首山名洪河大河他轻渭水也同上暑口山隐天幽林穷谷陆海珍藏蓝田美玉足注海者富有如海故云蓝姜王谓秉玉出口十秦岭北阜澧濡陇首丸州之上腴天地2 3 4 张衡西乙可西阻九阿东门于旋汪洛夏得京赋艾侠阳西十里九坡之道谓之汤泉瑟妃伊洛之道也同上一刀夕望一川注一一室工台芝匡寿5 颜廷年北使洛诗慎毫芝拂河溯洛图书得天地之中也毋奸革旌右洒并张衡太室底柱洛山注经途九轸城隅九雉6 《脱邑》1 2 闺中安可处日夜念归旋注东理垂兴池兽黼肝陌孔禅圭北山识戌列尸佳一烹土台士围亥刁一3 公真诗一朝玉判五升注一辅后魏所都五股肱守南山曲《戈口》1 爽凭宝城以延台匡践华为贼因河竖昌口楼雉金沟纤郸荆城持寸凋马济辇药里享行郭口邦九雉城辅轨雌基扁观睡辐醴细护广口裹慨广成渊惶且打固虹纽红虹鼍右刀口口口口口口口扣口口口口口口岳严蹇隅重城结隅2 《这监》1 系畜丝路有常悲短乃在吾爱注素丝量可官房羊肠阪屈结完灵前驱巳拥旌注引《且青》1 城赋仙昆多也羽猎赋台莫艰兮骚经密选密载路织刘骊主苞士女满庄棺霜筹息徒骊征驾阮矩困三适阡被陵阙注阡道男巨恻径既洲荆闹祸斟调荆蜀遇貌蛤陇曼答北临太永路迟途陆机瞻冯文熊诗佳彗心念山泽居且去默口口口口阻虹亡虹口亡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一百里沈约昭侯碑文盏升曾不盈千注晓口武一开名不盈三苇之九涂平若水注大陆行行道辅违去去情弥迟壬邵罪莒庄部云2 3 4 《一士》1 阡斤广太貌左思吴都赋专寻里注毕2 泽中有堤堤上十里置一零里野萧条以莽交彦跳休沐还遭中诗尧角砥仇惭京邑诗原广泽弥山了玉其金乞虏考泛3 渥毛跨谷同上屋行涉里丑上上宝为抽删春晚绿野秀4 5 《疆转》1 奇手堤封五万强场屡匿竟徐接壤素渐河2 贾谥赠陆机3 匐方4 5 反距复关芜吉嚣关门无结草之固注关塞之禁不6 行状7 中室门8 争竖9 界倨10 槐宸紫标彤庭言这画芒夙堵一11 赋陛甘魏都赋寿赎层楼荀起宴楫神行朱邸椒涂藻祷藻秘宇灵12 毫琐兮骚经13 14 15 干襄丹堤临森注天予庭曰司彗出入周卫《畜》《违》1 戈画求中利而经处揆景纬以育实桂栋留覆异棰三口羌2 注大徵紫微也业宦紫宫是环寻扣而究奇如醴驴术玉绳礼显敞闭谁门名宫去相里星由余以西戎孤臣而阻穆巨树瑶高光攀疗布翼医巽包轻影刻楹柱也填柱下石也穗掾头卖草芝一尧易一仁经纬阴阳西郡赋打瘦材卖妃之室性掖庭宫名在周庐千列徼道绮错注周庐干列设卒周畏布域辱馆冥列宅紫宫里飞宇若浮云注紫宫天于日喜所居处云浮高广也左太冲咏史诗葵汉构仙宫屋不呈材墙不露形元墀钝砌玉阶彤庭硕贼彩敌琳理青荧《畜》《厥》1 丧愚象阙之制台旨苍龙元说艺铜雀铁量果百重识双碣《虿秉》1 之容体匡制模下短潇星或以光崇帝里专阙委箧遯日可负悬之于上元长策秀才文弓支中樵晓巧而竦擢注别风阙名憔晓寻毫正紫宫于这这阙在闾阖门内高触霆雾亭亭迫追高象魏岩岩揖百袭釜室震寿一2 3 《叟》《尸》1 窦余护林光于秦愁曼立灵光旨霆奔虎选妻官馀西京赋乖星之祀殿晏男击以梁倚朱乌穷势窥窗视注刻玉女形于奇连珍陇结绮钱深沈跌完口在龙首山上如戴大冠也丑垂以居楹下石也台理头饰也并西都赋曼泾戟头雄肃砥郭之锵锵暑丹垂施璞之文瑞殿翼殿层摄《巨寿》1 华殷施荣楯而捷猎虹匡图以云气画彩仙第蛾象之屡无法度潘安仁面征赋喜奇赋台云升降出尺于承明阙金华殿名江交通诣嘉旨掩缘瑶光收华紫禁注瑶光建平王书羁步殿名掩彩收华言无光色也责幡物肱睡光殿赋凄宾大上至天汉江掩杂诗尾覆奥祸离国也班固西都赋贾犊嚣醴懒坑殿三曩室三丑毒一了雕栾锺禀2 后哀策文《娄》1 言誓莒亭南楼期胃譬凭轩槛以遥望向北禀著杂体诗渡君风以开襟登楼赋峻安尘冥云尸而刚蒯骑三闲打步凄迟以徙僦忧白口粲登楼赋截黼其将匿注楼迟犹优游也一禹家注邮埋缠楼上及壶事也犹高高与壶霁2 《宝》《阖》1 工昔飞阁缨虹带注虹依阁产夏雌题纳行意迷眩峰青重坐千云三莫已多寺碑甫晨阁者姜也谢元阵游东田诗青阁穹产岫麒道飞阶也西泉赋一亶门关以重阶注交通而结镂文绮以为窗也云皆度量飞阁污《台》1 尤成复雕晓榭旋台寸畔嗣巾芳褒蓬全生宝尧夏2 孟壁西部赋庐台注兰台台名校文处也台下有清池言从容于上见华于池巾江文乃立妻陪穷窕于王房注霸窕美人睡睡高也杨雄甘泉赋丰舅崇注连天台口且刀迫坦钜泛刀量石刀口乍口口口口口口口鼍屯口口口口口口占目技悖轶雪雨于太半虹宽迥带于雾楯注3 4 咫竖故其馆室次舍采饰纤缚里以藻诱文在山同之上滞电高危貌司上荆员廉入苑门注飞廉馆名寿三天子乃登属玉之馆泥暮清暑五祚皆汉宫观名潘岳西征赋百寻揭焉中恃上林揭高也西都赋《智壁》1 2 左城飞除一室了量土窦多3 操诘逻夔也连延长貌何晏景福殿赋乘虚绿钱满襄岸夷涂金祸玉阶红药当偕轻红药当堪翻苍苦依砌上注红药丽旨忧4 拟邺中作《台享山》1 2 关外区震百潇暑基布司干纲轩映舍霜高阔闻蛊悖还惜列绮窗乐字疆重乐承游口口口口口口坦扣丕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书毫庙兮忝门系衰房并九歌多亶有口犬卢也招魂目画电头陀寺碑村口岭水果凿契闲洒赋恕炉陶潜杂诗弓负当苴道取口乎胶葛之禹注胶葛广台毫长翼临云注屋僭归去匡衰饰华檀与璧醴流景曜之伟选辙伸夜厄鸣界反左思吴都赋睹陇缭且汜出把纽由口闷困吐泛口口口口口口口甲诅口口口口口口一以承瓦也亳争蹈玉簪之晓隅雠褒高会口堂并坐荫华栖注华檀吉簿结构何过递旷结宇微微匮巨欢廊行廊也谓行廊匝于回边也司绣柄云开增桴重攀祸纲钟麟错礼驯列飞宇承览鬼栉比禁布驯3 一了箕台芝己肯乏4 延寿鲁灵光殿赋旅量沛衰窈窕洞戾叫毁岑离楼小柱也掌或苛画皎日笼光于绮赤艺房陇作怅支柱也矫宾窗瑰都赋蜚槛对槐言妻董王梦责少5 卓回曰中天左犬冲哭都赋要毒厕天窗6 《园囿》1 幕二遣遥春王圃汪晋有舂勾雪奇树珍果束京赋宝殖连风田南树围诗匡甚者并园墟注墟村落之通暑笥杨卢流好音霜囿禁御夏君匮木日苑言违值革为圃慎林木则为熏园兰唐躁《栏槛》1 囊亭一阶重轩镂槛文种桂轩槛霆轩搜文姜量一资2 桥槛曼延上司马捐如上林赋《巨畜》《遗升》1 宫雉崇雉高隐垣关成基重仞整壁杨基离雕言辈曩户勇乌户2 睡宦霞勤蜀寿缭以周墙四百馀里注缭绕3 4 喜毫转粟西向陆行不绝水行满河不加海书苴寞扶玉洎京庾之储忠所不有注袁犬庾库也谓富有财物如犬水之无堤岸赈丰也坏宝除目红粟流衍粟读颠久而色赤流衍溢目5 谓多而广左太冲吴都赋《市尘》1 竖智开市朝而普纳横园闾而掩溢注兰闻例隧澜烂啼中巷绕市如衣唯牒滞量睦玄翼玄更一一霍一2 安立九市谨市中道五亩穿匿阖城隐郭旁辕贿百隧纷半坚也并吴都赋匠曰而毕会一升而开屡吴都宣笥事昌郭开九市乃阖带阖注赋霆屠高僖市门也张平子西京赋嵩睹芝辨泉商贾始渊左太冲蜀部赋3 4 里上仁之所舅杯复得还旧邱卖量乔听5 6 刀星量一董弄7 文过恨赋澄刀兴嘉滑寡妇赋《寄》《汉茅》1 韦宅悲司弄井芒震畏井让之奠隐杵火须臾如雷声蹈出通天左思蜀都赋台诺家有盐井之水户有橘橹蛊事墨井盐池元极之练断干2 3 4 文选锦字录卷之八终5 文选锦字录卷之九《吴兴凌翘知禅哲辑》1 第以栋椎隆校2 道教门《道教》1 少勿耐才既辩识妙物旨青含元精之和注《旦鬓》1 奴质甘之霄汉非其凿勿慕老庄之齐物泊以颛象外贱物长安行逮刺殡弈也并北山移文多甘发犬朴既亏霆刀秘书小讹几百出自虐液谓玉膏也江淹拟杂诗仓升饵术黄精气遭流令与死耆相见潘岳悼亡论雪膳丑丑傥有华阴上士服食乙畜聂于竖五图发金2 3 《方术》1 吞刀享兄束悔黄公赤刀萼祝注束海谕张平二王宪曼备鸣盗浅术之馀豫一陈圭置果2 《徂尧》1 石髓朋丹经玉注玉液台轻云惧一梦川秀岁烈结实2 昊寻3 丹灶西山赤须不朽石五田记注采芝法有五故日4 5 6 圭寻不死之福庭住木且请犬不可阶葭韩无灵7 徂入8 参艺驾鹤上汉骖鸾屡寤安事登云梯注仙动慨则福佩妇雩出乙姜飘飘刚九璞汪旨昆姿天门雪椒庭九茧仙者之姿必好仙者于谷虽欲腾丹溪云蟠本羽琴高9 了霆壶三一10 野外山林皆暑男觌安期于蓬莱注安摄昌上托慕九霄中注锐尽也酬山蓬莱方丈温瑰辄麟唯卧骊候远书其临至仍宥鞍混渭《衅宅》1 凌倒景荣以从之江淹拟谢庄诗用量封什食黼山图赤斧图毛褐金策雏畔吸如乔西王母献白环环于舜何2 晏景福殿赋3 释教门《释教》1 董吕泯色空以合迹注五色巨巨谈空空于色辇空虚也天台山赋一盖宾释部注以空贞际六度僖谦敬理静也口涉流注谓欲流有流无圆对宅生则存缘之心废也裹匐胜则惑亡捷墓矣能仁抚期命世注言怖之犬勤姜幽谷无私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王本此佛法匮台欢钟虚受州求晓巨敢以此法以伏外道亦犹晏子于樽俎之间而折九十六种为说喻其心皆伏悉洲障闵若洲草木喾纲元津一明六入胜幡西振雕唱无绿之慈注太事之慈空中而行空中行慈护刀褒乙月演勿照之明而鉴穷沙界注演广勿无也极于沙数之界垒吾毒伽乏村功济尘劫注圣《吾》《倪》1 长云荫法云于真际则火宅最凉注华严经暗之处夜中亦晓王巾头陀寺碑文了誓品怜而方广束被教肄南移注方轻日然后掩至摩褐言湮盘之蕴口充粗煌钜生口加匈吕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一托生王室一栖遑大千口焚燎观林一也坚林谓众木也佛以千张百叠缠身积众聿来迦卫天地之中故言中土幸疾也这贾一百孜大于荒妙尽土为帝献方啼训薛脂删床粗城池令佛得冯是伪研隔鞭涩蠹轩浊忙祥河出水宝树低枝注瑞金粟来仪驴凭五衍之轼精进七正念八正定言如来开此昼乏台二口八者大荫其人交丧失于道者也田石署乏口2 基霆法筵久埋官勇息心了义盖蓝行洁口拥锡业行《几署》1 2 《寿》《寿》1 口甘遗文间出壅于杂草开林置旨日崇基被陵画飞灵心注鼓顼既蜃众香颓以扬烟青穿石璧糟舍妪名区萧置寺之所也量寄怀兴葺注灵云霞沃荡荡动也迥照薄泊也同上2 甲窒目3 《申》1 2 无迹害盈灵髦山响女史箴潇这覆思元赋即旨明灼吉宣室班固束部赋因乂人神人也幽迈赋豆匠上帝晏飨时序注五台星灵皇皇兮既牵谓根曰汝闻韩终平根曰束譬岐梁汧雍陈屈剧尤歌锺口之宴注张予文自谓骨青海神也任防百辟劝进践《台》《见》1 更男度朔作梗注梗曩灶宗以郁垒神荼副魄并东京赋鬼鬼汪疆魅山神鲤陋札涂雕梧邱之魂鹄亭之鬼雕嗣纲谁到断亭夜有妇人来告冤曰妾夫城狐鲍2 昭芜城赋《物怪》1 寻川召鸣乌于穿州性穿升之山有五色鸟坟羊恒思长安及死家上树尽皆西向而靡画口良盖山之泉闻弦歌而赴节注盖山之上上忽有朱鲤双跃出而赴节攸勿壶昔水龟六畔同上丝籍寿寿所仕纵纵莘莘然而出令人惊怪不知从来纵纵莘莘然如员福出入矣2 宋玉高唐赋诗3 恋匕4 5 忽出有而入鬼云易玩阴阳之变化寺6 7 寿青8 9 蜀丰汤蠲体以祷祈兮蒙雁蛊霞巫视操前所以洞块神示昭日类一曰造一日谕四日荣五曰攻六10 《温鬲》1 2 庶灵祗之鉴照兮佑贞是富每因祸以响台口伊张衡思玄赋佳似颇识其倚伏注叛乱也此北叟塞土翁也班固懈通赋孚昼刁月福生有基祸生有胎注基初禹审隅台福为公拾之天下既定丁公谒之高祖以丁公为不丑关粟吊王庆无子者养之因立为皇后司上似搢村司衰宥3 4 丑祠5 盖卷灵连卷兮既留烂昭昭兮禾央注灵匹阳灵6 歌7 8 盖誓一9 犀画物牲辨省设其福衡注谓祭祀之物必抵触人也故谓之福禀量寿堂延疆睡虚无陶徵匕宝改定神祗上仪也饮修百祀咸秩祸谭禅宝阻池颜延年释奠会诗师麒二霆昼堕巨蔑10 祀典奠酌先圣之神雷也同上一习五牲唱悄淡谭日幡瘗悬沈固典引了昼封重灵注圜县山陵也方望谓祭四方韦神也地灵地祗也言极尽台乞释贺11 会寿12 农商门《台》《渠》1 宿秉宿作昔耕桑《一乏青》1 算民力来扬雄长杨赋参甫易亩市不迥肆锺会檄蜀云于睹农人之耘轩亮稼穑之艰鸡注耘《日寿一》1 2 求寿甯诔锄草茅以匠童云台行乎西民匡满溢祸恋邻断劝妃馀粮横亩江襄华实之相辅南都赋梧寓魏都赋丑屈毛则尤陶潜卧焉副赴之田注一马言少巨言违阴负郭之田池曰青岫据与从第皋垦辟地沃雕郑白之沃湛卤可腴《衰苛》1 引制左太冲蜀都赋尧毛渥惧湿祁祁昌壤平砥2 3 《宅禀》1 时苗拥重颖嘉两称兴两穗之谣巨妻本并元长策秀才文九年如雪下矣之尝华韵雕一嗣调华苦芒貌参参长盛貌同上奢寿草蕃芜一班口听叶羊羊一潘安仁在怀县作才司谷昆仑之高阻注一口口口口口口口川毕怕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一蕃瓜雠《东哲补亡诗盖屈慑原畴王仲宣从军口》1 黍稷油油嘉是童童董花秀貌尊董予出反魏都赋口元秬黄攀口凿麦也黄唯反台余蔓哥冬秩夏桥随时重秬香税梁米梗稻出处左患魏都赋蓝菅碧圭菽帷一茎六穗择也茎六德谓嘉禾也牺攸封霆寺水树《武兔》1 羹二灌园治产以给公墨久若终亩不税随逊且上报孙会宗书静甫则国用靡资扁谏雕去赋输税2 文《霍既》1 2 屯雪虫史起澄上开窦只溉养牛3 论《丰年》1 害冕自响报嘉岁通急戒无年注嘉岁丰年馀粟女馀粮柄亩田亩如鸟之栖宿左太冲魏都赋易荆艾足家六气无易锵部刎蹴拉纲邵尔肠焕寒圃六恋阴阳风暂霞文力芜袭戟功心有丰殷注聪耘草裴壅2 3 《甸息》1 良荒三巨野有粟蔬之色朝靡代耕之秋注岳籍旨霆屡寿擅黍稷委畴陇农夫安所获2 植赠丁仪诗3 文选锦字录卷之十《吴兴凌迪知禅哲辑》1 弟以栋稚隆校2 人物门《美丈夫》1 徽容繁华子《丑丈夫》1 寻见宵貌嘉陋注丛音罪宫危禀质蓬脆注删杼首改貌《言奸》1 榆波黼也忘餐者以寄虞惜问女安居乃在城南端青楼临童羁九侯之女台日云妃顾我箕粲然启蔓图惑交椒涂凌波洛灵之审羁玉游高堂颠荐枕郁乞宋玉盛称邻孝主量万邑青一2 匠心清且闲注请颜清洁之颜惠奸也闲谐舒缓陆詈字冶容不足咏春游践民娥娥意质明婴酬《一乏可》1 一田薛丑皆喻明君也匝中喻漠翼士喻匈若桃李懿毛墙水话序妻多女情间注妖美闲丽也曹于建乐府竖分技耳玉谓楚襄王曰臣东家体美容治三这窒三彭奢2 皓齿粲烂也其象无双葱卜托宾葱心纯质玉貌绛唇注亲咏盖裹伐尤寇量轻细绮也鲍远冯城赋德丰庐叶雅步擢纤腰《讴尺》1 2 敦洽虽麋禅漠妇雕倭愧谢兽都祥蒯惭其丑注媒妪倭愧哀隧墓李皆丑妇人也王褒四子谐德论刁月亮牧蹄侈伪愿显解3 嘲《动义》1 2 盘姿鸡生潇碎容蹴青云姿度韵寄宇犹器量也径酋注犹风也售冠长逝渊关均厚光仪《以苛》1 状彗害嵩壑寓耳目欢爱隔音宪羹臣谷茂王俭猪渊碑《姿态》1 董董目流牒而横亶冠见西施之容归憎其侈芒己者容报任安书夸愿跳其清炉泉朝云若丹璋态魏璋享莘详而视之口竖须史之间美貌积生标纤礼灵须内鲜善陈秀顶柔情应图黼得中礼纤勺旨腰如约素川隧眉若琶芦坏姿韶阳城玉泽可府日出束南隅行佳功倾城驱再一叹西丑2 3 《芳梓》1 子充道混成而自然考术同原而分流注蓄体占视威仪考窍言行其流各异班固幽祸法多奇渊角山庭注目上下正平曰河目龟台瓦目里妣贻孤2 3 华骊嗣铅华芳泽巾情种服《三巨》1 瑚润勺曩皓腕约喜良头上金雀钗腰佩翠篇襄医献深网注琛玉也尝艮增儒眼而娥振素传玑《量妻》1 弓尊世阅入而为世入衰老而行暮露毫岁貌亹亹进貌薄暮喻年彗凿年岁若坠吴关年迈华厘抚镜革才台揽带缕促衿注华白缁黑也酬醴祀改素一辜式言土一2 白马王彪诗一费真芒差谢灵运游南亭诘从白得老纵齿危发秃发秃之老含经味道之暴芳三司舂秀良已生任防玉文宪集序旱寥匠斫凋秋场广容华消歇3 4 《其廿》1 产骨不释拥树注京师谓抱斐户少以妙年仲武力芝辞长剑兮拥婚昔盗禽冲且暗唇之强隔滨饭又黄碗叱岁是时犹田坛惭删蔚辞洒断涉状奏闻梁太后间所食多刑制冒布芳华之德宜在幼椎之年谢鲍稚齿末晏平离骚经象多女电也潘安仁寡妇赋方富于年男力盛年览2 事《者切寿天附》1 旧年雅齿聊成巨改志成弱冠道敷岁暮注弱冠以十岁也玄发白首仲舞制早发定山诗舅羞晋看登青舂潘景西朝阴贯这瓮量衅耆一耳2 论《耆寿》1 卖凋远斯鲜亮及盈数固全稀注违期谓上也天秩夭子禄秩也潘岳夏侯常侍诔上寿不提斑觞豆僻黄发影秀背之叟汪氏龙鱼庞眉耆者讲德2 台门3 言霆壬4 5 见命事蔽源昼台惜其促干志未可量妻房闾惑条下彼齿袁宏一国各臣赞夙零早世6 7 《祠蓄》1 沮卖妾在巫山之阳高邱之福旦为行云暮了追蠹三顶藿2 姿讳态惋若游音游龙垂霆翔调瓠妙婉弱也同上诸竟横出若惊鸿皓姿柔情沾忤态媚于一日语骨像应图汪南湘一妃帝子北渚于湘水之渚因为湘丧人禹平九歌就女弄珠3 4 5 《身》《笔》1 豆这翕户且毫斗遭昼汁挺解堕蹶若飞身灵根丰喜容华赋夜零体泽坐自捐注体怿詈仁早酬草坚辄之躯内受敞身非木莅其罢失于叔夜养崔谕《笔》《足》1 渊塞秉秋干定命细内凝和狗物渊映蓉祸绍和一刚注肝血谓赤夏护腹议者蒙府援松碑芜意抚臆论心注忆心动疆总制清裹蹄申心也任助宪禁老大亦柯寄之子照清心远地偏《百征》《直》1 害宴有醒惰容禅药形茹注觐面渐貌情愧磨辅承权2 洛神赋《詈》《尼》1 曰台伸眉路何阶台房清阳永可俟注清岸台辅二壬注易气喜色也眉宇额闾也蛾汤夸朱唇的共若2 丹宋玉神女赋《耳目》1 赋优薰辛缚周章明嗣童辙赠憎辄驱高发皇迹陂鼓巨极技嘻曜饵纲辅骊其肩目也扬子云甘泉赋絷连钩弓兰宅二诺娄八寸曰咫尺离实古之明月者视之违近岂可与盲者司昼于牙遣清耳于管弦《卖》1 2 素领钟处钟黼朱《辇重一责》1 2 扬雄长杨赋3 4 5 台台辜灵童州注云暑美冒二朝灌发平惰如竿张平子西京赋星星毕星曰发垂玄禅游南亭寿寻新促衿住华白纶洲也缓既素玄帷成骊箭荣哀得白《铸》1 眉晋齿含贝类洒2 3 《弓后》1 堕麻澹敌折枝环振素媚奋举其手如练之日士衡拟古诗杵日矢而不去足尽污攒户佳入雕琴瑟纤手清累茧重砥《河》1 寻于挥汗辞中字藿尸服药求汗或有弗覆《口考》1 迁报任2 少卿书《寝卧》1 危径捷乐枕经籍丑王逼偶申旦而不寐注蚕讨绝书答宾戏日巨申至也九辩任迷敌分榆瞑赋竖尝魂劳劳与神交兮精诫发于宵寤注不识路偃东靡《聂台》1 2 导养持生守一《且韦》1 内逼注下音博表也张毅富而修竖申不爱恬虚绳祸达生黼崇思归一沈世尝谓怒不足似侵性一哀内机外象世事也匀周尸董冬不凄亡夏讹炎晖钧调2 了这金宣彦宅3 赋耳仗责呈门闻道士遗言饵木黄精令入久嘘吸中和憾养素全真4 书《于步》1 阻釜骈识酬微步微蹇步蹇彤行天步《手走》1 膝抗礼《了羞三亡口口场》1 2 怛奇排《昼》《潜》1 保神爱憎粹庐天性也渚渊碑恃编昭玉碑目信仪五常刚柔襄违谕青烟列形笞何的寿寻系之体无待韦弦霆牙日星有风两之好入有曹霆团名臣赞序刁百弘强称康与山涛绝交2 书3 《亶》《尔》1 豆辜邢兽不可缓之于寸阴艺寿富鸟不至天赋不融突也然加也延年陶徵士诗艺妻知命澹锦自逸蔡事垣一命皆有极唱嗟宇可班固答滨戏车汪弓任防让宣城郡公表圣达节蔽源阐惑言焉辑崔生肩笺2 论本语流毫芎董神莫之要圣智鹤匪豫注鬼神圣智尚不能要豫此事不可3 《青申》1 2 字莘霍灰清爰静游神之庭惟寂惜寞守德之了遑对寄只老3 辨别也刘孝标辨命论月柄芝土形恃神以应事造物4 连殊《喜怒》1 卜竟易竭之身而外内受辙注喜怒形于外性苴台见下旨王壮士之怒赫然殊观檀彗隘色翻切齿怒不迁陈太丘醴序印周报任安书《嗜欲》1 雨卓清浑少欲师公绰兮注孟丕王台发五2 3 《易量》《鼻胃》1 不枉天才《蚤巨》1 2 里攻理之斩开力所常达数之所塞威必有不能结风由理有定分不可越也言火之流贫穷亦有命以积也班彪王命论3 选垒4 口巳5 匡宜鹊邢6 参小翎围7 熏池主锢质8 选临主录卷便卞终逾聊墙园: ctp:ws746996喜欢我们的网站?。网站的设计与内容。如果您想引用本网站上的内容,请同时加上至本站的链接:。请注意:严禁使用自动下载软体下载本网站的大量网页,违者自动封锁,不另行通知。若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自制中药美白面膜]杭州的一会儿影象
虽然说杭州也是个到此一游过的处所,但对我来讲这一天的观光是很赶忙。所幸的是,即便一会儿,仍是留下了夸姣的印象。京剧武生盖叫天,领受南派武生初创人李春来的艺术气焰,兼收京剧和昆曲各派武生上演艺术的长处,并借鉴技术,周到慎重不雅察天然界的种种征象,无实本身塑造人物形象的表示出现力。他擅演全数《武松》及《一箭仇》、《恶虎村》、《垓下之战》等戏,有“江南活武松”之誉。有影片《盖叫天的舞台艺术》、《武松》和已出版的有关记实其艺术从多次实际中得到的知识或技能手腕的《粉墨春季春季》一书。
盖叫生成前,曾在杭州西湖边的丁家山上为本身制作了一座寿坟,坟前的碑上,刻的是"艺人盖叫天墓"六个字.这座墓碑在"文革"时期遭到粉碎,当"文革"结束,人们为他重修坟场时,对碑文怎样写,出现了两种不合主张.一种主张是以为不宜连续下去应用"艺人"二字,"艺人"的称呼不相宜盖叫天作为京剧巨匠的身份;另外一种主张以为,仍是要敬佩盖叫天的本意,相沿"艺人"为好.这一处坟墓听说只是意味性的,临街,在活力勃勃的大树偏偏向维涵养护下,一点也不显得寂静落寞。第二站巨匠去参不雅了林彪在杭州的行宫和地下“7014工程”。说假话,有点阴沉相称是到内里去地下军事工程背后每到一个处所,都能闻到林彪不浅显的神奇气息。网上有良多干系的图片和引见,这里我就援引一篇文章供巨匠详细周局部会吧。http://www.china.com.cn/chinese/TR-c/1051118.htm这部坦克但是名副其实的真家伙。704到内里,巨匠去了宋城。良多到过杭州旅游的朋友必定不目生这个处所,只不外这里是一处报酬景不雅。杭州宋城旅游景区位于西湖景致区西南的之江旅游度假区内,北依五云山、南濒钱塘江,是中国最大的宋文明主题公园,是国度AAAA级景区、首批“国度文明财产树模基地”。
城内斗拱飞檐、毂击肩摩,超卓丰盛的夷易近俗活动粗犷势恢宏的大型歌舞《宋城千古情》,着实再现了宋朝都市的繁华征象形象。因为巨匠去的时分是旅游淡季,游客不是良多,城内里事变人员也是稀稀寥寥,不外装扮仍是有模有样的,本国人看着别致,都比较喜好。临别,看下跌日下的宋城,想到叶剑英元帅的一首诗句:“借得西湖水一圈,更移阳朔七堆山,堤边添上丝丝柳,画幅长留六合间。”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国学典籍】《水经注》---卷十
我的图书馆
【国学典籍】《水经注》---卷十
卷十  浊漳水出上党长子县西发鸠山,漳水出鹿谷山,与发鸠连麓而在南。《淮南子》谓之发苞山,故异名互见也。左则阳泉水注之,右则伞盖水入焉。三源同出一山,但以南北为别耳。东过其县南,又东,尧水自西山东北流,径尧庙北,又东径长子县故城南。周史辛甲所封邑也。《春秋》襄公十八年,晋人执卫行人石买于长子,即是县也。秦置上党郡,治此。其水东北流入漳水。漳水东会于梁水,梁水出南梁山,北流径长子县故城南。《竹书纪年》曰:梁惠成王十二年,郑取屯留、尚子、涅。尚子,即长子之异名也。梁水又北入漳水。  屈从县东北流,陶水南出陶乡,北流径长子城东,西转径其城北,东注于漳水。  又东过壶关县北,又东北过屯留县南,漳水东径屯留县南,又屈径其城东,东北流,有绛水注之。水西出谷远县东发鸠之谷,谓之为滥水也。东径屯留县故城南。故留吁国也,潞氏之属。《春秋》襄公十八年,晋人执孙蒯于纯留是也。其水东北流入于漳。故桑钦云:绛水出屯留西南,东入漳,漳水又东,冻水注之,水西出发鸠山,东径余吾县故城南。汉光武建武六年,封景丹子尚为侯国。冻水又东径屯留县故城北。《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元年,韩共侯、赵成侯迁晋桓公于屯留。《史记》,赵肃侯夺晋君端氏而徙居之此矣。其水又东流注于漳。故许慎曰:水出发鸠山入漳,从水,东声也。漳水又东北径壶关县故城西,又屈径其城北。故黎国也,有黎亭,县有壶口关,故曰壶关矣。吕后元年,立孝惠后宫子武为侯国。汉有壶关三老公乘兴上书讼卫太子,即色人也。县在屯留东,不得先壶关而后屯留也。漳水历鹿台山与铜鞮水合,水出铜鞮县西北石瞪山,东流与专池水合,水出八特山,东北流入铜鞮水。铜鞮水又东南合女谏水,水西北出好松山,东南流,北则苇池水与公主水合而右往之;南则榆交水与皇后水合而左入焉。乱流东南,注于铜鞮水。铜鞮水又东径李憙墓,墓前有碑,碑石破碎,故李氏以太和元年立之。其水又东径故城北,城在山阜之上,下临岫壑,东、西、北三面,阻袤二里,世谓之断梁城,即故县之上虒亭也,铜鞮水又东径铜鞮县故城北,城在水南山中,晋大夫羊舌赤铜鞮伯华之邑也。汉高祖破韩王信于此县。铜鞮水又东南流径顷城西,即县之下虒聚也。《地理志》曰:县有土虒亭,下虒聚者也。铜鞮水又南径胡邑西,又东屈径其城南,又东径襄垣县,入于漳。漳水又东北流径襄垣县故城南,王莽之上党亭。潞县北,县,故赤翟潞子国也。其相丰舒有俊才,而不以茂德,晋伯宗数其五罪,使苟林父灭之。阚駰曰:有潞水,为冀州浸,即漳水也。余案《燕书》,王猛与慕容评相遇于潞川也。评障锢山泉,鬻水与军,入绢匹,水二石,无他大川,可以为浸,所有巨浪长湍,惟漳水耳。故世人亦谓浊漳为潞水矣。县北对故台壁,漳水径其南。本潞子所立也,世名之为台壁。慕容垂伐慕容永于长子,军次潞川,永率精兵拒战,阻河自固,垂阵台壁,一战破之,即是处也。漳水于是左合黄须水口,水出台壁西张讳岩下。世传岩赤则土罹兵害,故恶其变化无常,恒以石粉污之令白,是以俗目之为张讳岩。其水南流,径台壁西,又南入于漳。漳水又东北历望夫山,山之南有石人仁于山上,状有怀于云表,因以名焉。有涅水西出覆甑山,而东流与西汤溪水合,水出涅县西山汤谷,五泉俱会。谓之五会之泉,交东南流,谓之西汤水,又东南流注涅水。涅水又东径涅县故城南,县氏涅水也。东与白鸡水合,水出县之西山,东径其县北,东南流入涅水。涅水又东南,武乡水会焉,水源出武山西南,径武乡县故城西,而南得清谷口。水源出东北长山清谷,西南与鞸鞛、白壁二水合,南入武乡水,又南得黄水口,黄水三源,同注一壑,东南流与隐室水合,水源西北出隐室山,东南注黄水。又东入武乡水。武乡水又东南注于涅水。涅水又东南流,注于樟水。漳水又东径磻阳城北,仓谷水入焉。水出林虑县之仓谷溪,东北径鲁班门西。双阙昂藏,石壁霞举,左右结石修防,崇基仍存。北径偏桥东,即林虑之娇岭抱犊固也。石隥西陛,陟踵修上五里余,隥崿路中断四五丈,中以木为偏桥,劣得通行,亦言故有偏桥之名矣。自上犹须攀萝们葛,方乃自津,山顶,即庾衮眩坠处也。仓谷溪水又北合白木溪。溪水出壶关县东白木川,东径百晦城北,盖同仇池百顷之称矣。又东径林虑县之石门谷,又注于仓溪水。仓溪水又北径磻阳城东而北流,注于漳水。漳水又东径葛公亭北而东注矣。  又东过武安县,漳水于县东,清漳水自涉县东南来注之,世谓决入之所为交漳口也。  又东出山,过邺县西,漳水又东径三户峡为三户津。张晏曰:三户,地名也,在梁期西南。孟康曰:津,峡名也,在邺西四十里。又东,汗水注之,水出武安县山,东南流径汗城北。昔项羽与蒲将军英布济自三户,破章邯于是水。汗水东注于漳水。漳水又东径武城南,世谓之梁期城。梁期在邺北,俗亦渭之两期城,皆为非也。司马彪《郡国志》曰:邺县有武城,武城即期城矣。漳水又东北径西门豹祠前。祠东侧有碑,隐起为字,祠堂东头石柱勒铭曰:赵建武中所修也。魏文帝《述征赋》曰:羡西门之嘉迹,忽遥睇其灵字。漳水右与枝水合。其水上承漳水于邯会西,而东别与邯水合,水发源邯山东北,径邯会县故城西,北注枝水,故曰邯会也。张晏曰:漳水之别,自城西南与邯山之水会,今城旁犹有沟渠存焉。汉武帝元朔二年,封赵敬肃王子刘仁为侯国。其水又东北入于漳。昔魏文侯以西门豹为邺令也,引漳以溉邺,民赖其用。其后至魏襄王,以史起为邺令,又堰漳水以灌邺田,咸成沃壤,百姓歌之。魏武王又堨漳水,回流东注,号天井堰。二十里中,作十二墱,墱相去三百步,令互相灌注,一源分为十二流,皆悬水门。陆氏《邺中记》云:水所溉之处,名曰堰陵泽。故左思之赋魏都,谓墱流十二,同源异口者也。魂武之攻邺也,引漳水以围之。《献帝春秋》曰:司空邺城围周四十里,初浅而狭,如或可越,审配不出争利,望而笑之,司空一夜增修,广深二丈,引漳水以注之,遂拔邺。本齐桓公所置也,故《管子》曰:筑五鹿、中牟、邺,以卫诸夏也。后属晋,魏文侯七年,始封此地,故曰魏也。汉高帝十二年,置魏郡,治邺县,王莽更名魏城。后分魏郡,置东、西部都尉,故曰三魏。魏武又以郡国之旧,引漳流自城西东入,径铜雀台下,伏流入城东注,谓之长明沟也。渠水又南径止车门下。魏武封于邺为北宫,富有文昌殿。沟水南北夹道,枝流引灌,所在通溉,东出石窦堰下,注之隍水。故魏武《登台赋》曰:引长明,灌街里。谓此渠也。石氏于文昌故殿处,造东、西太武二殿于济北谷城之山,采文石为基,一基下五百武直宿卫。屈柱跌瓦,悉铸铜为之,金漆图饰焉。又徙长安、洛阳铜人,置诸宫前,以华国也。城之西北有三台,皆因城为之基,巍然崇举,其高若山,建安十五年魏武所起,平坦略尽。《春秋古地》云:葵丘,地名,今邺西三台是也。谓台已平,或更有见,意所未详、中曰铜雀台,高十丈,有屋百一间,台成,命诸子登之,并使为赋。陈思王下笔成章,美捷当时。亦魏武望奉常王叔治之处也,昔严才与其属攻掖门,修闻变,车马未至,便将宫属步至宫门,太祖在铜雀台望见之曰:彼来者必王叔治也。相国钟繇曰:旧京城有变,九卿各居其府,卿何来也?修曰:食其禄,焉避其难,居府虽旧,非赴难之义。时人以为美谈矣。石虎更增二丈,立一屋,连栋接榱,弥覆其上,盘回隔之,名曰命子窟。又于屋上起五层搂,高十五丈,去地二十七丈,又作铜雀于楼巅,舒翼若飞。南则金虎台,高八丈,有屋百九间。北曰冰井台,亦高八丈,有屋百四十五间,上有冰室,室有数井,井深十五丈,藏冰及石墨焉。石墨可书,又然之难尽,亦谓之石炭。又有粟窖及盐窖,以备不虞。今窖上犹有石铭存焉。左思《魏都赋》曰三台列峙而峥嵘者也。城有七门,南曰凤阳门,中曰中阳门,次曰广阳门,东曰建春门,北曰广德门,次曰厩门,西曰金明门,一曰白门。凤阳门三台洞开,高三十五丈,石氏作层观架其上,置铜凤,头高一丈六尺。东城上,石氏立东明观,观上加金博山,谓之骼天。北城上有齐斗楼,超出群榭,孤高特立。其城东西七里,南北五里,饰表以砖,百步一楼,凡诸宫殿,门台、隅雉,皆加观榭。层甍反宇,飞檐拂云,图以丹青,色以轻素。当其全盛之时,去邺六七十里,远望苕亭,巍若仙居。魏因汉祚,复都洛阳,以谯为先人本国,许昌为汉之所居,长安为西京之遗迹,邺为王业之本基,故号五都也。今相州刺史及魏郡治。漳水自西门豹祠北径赵阅马台西,基高五丈,列观其上,石虎每讲武于其下,升观以望之,虎自台上放鸣镝之矢,以为车骑出入之节矣。漳水又北径祭陌西。战国之世,俗巫为河伯取妇,祭于此陌。魏文侯时,西门豹为邺令,约诸三老曰:为河伯娶妇,幸来告知,吾欲送女。皆曰:诺。至时,三老、廷掾,赋敛百姓,取钱百万,巫觋行里中,有好女者,祝当为河伯妇,以钱三万聘女,沐浴脂粉如嫁状。豹往会之,三老、巫、掾与民咸集赴观。巫妪年七十,从十女弟子。豹呼妇视之,以为非妙,令巫妪入报河伯,投巫于河中。有顷曰:何久也,又令三弟子及三老入白,并投于河。豹磬折曰:三老不来,奈何?复欲使廷掾、豪长趣之,皆叩头流血,乞不为河伯取妇。淫祀虽断,地留祭陌之称焉。又慕容俊投石虎尸处也。田融以为紫陌也。赵建武十一年,造紫陌浮桥于水上,为佛图澄先造生墓于紫陌,建武十五年卒,十二月葬焉,即此处也。漳水又对赵氏临漳宫。宫在桑梓苑,多桑木,故苑有其名。三月三日及始蚕之月,虎帅皇后及夫人采桑于此。今地有遗桑,塘无尺雉矣。漳水又北,滏水入焉。漳水又东径梁期城南。《地理风俗记》曰:邺北五十里有梁期城,故县也。汉武帝元鼎五年,封任破胡为侯国。晋惠帝永兴元年,骠骑王浚遣乌丸渴末径至梁期,候骑到邺,成都王颖遣将军石超讨末,为末所败于此也。又径平阳城北。《竹书纪年》曰:梁惠成王元年,邺师败邯郸师于平阳者也。司马彪《郡国志》曰:邺有平阳城。即此地也。  又东过列入县南,漳水又东,右径斥丘县北,即裴县故城南。王莽更名之曰即是也。《地理风俗记》曰:列入县西南六十里有即裴城,故县也。漳水又东北径列入县故城南,王莽更名之为列治也。《竹书纪年》曰;梁惠成王八年,惠成王伐邯郸取列入者也。于县右合白渠故渎,白渠水出魏郡武安县钦口山,东南流径邯郸县南,又东与拘涧水合。水导源武始东山白渠,北俗犹谓是水为拘河也。拘涧水又东,又有牛首水入焉,水出邯郸县西堵山,东流分为二水,洪湍双逝,澄映两川。汉景帝时,七国悖逆,命曲周侯郦寄攻赵,围邯郸,相捍七月,引牛首拘水灌城,城坏,王自杀,其水东入邯郸城,径温明殿南。汉世祖擒王郎、幸邯郸昼卧处也。其水又东径丛台南。六国时,赵王之台也。《郡国志》曰:邯郸有丛台。故刘劭《赵都赋》曰:结云阁于南宇,立丛台于少阳者也。今遗基旧墉尚在。其水又东历邯郸阜,张晏所谓邯山在东城下者也。曰单,尽也,城郭从邑,故加邑,邯郸之名,盖指此以立称矣。故赵郡治也,《长沙耆旧传》称,桓楷为赵郡太守,尝有遗囊粟于路者,行人挂囊粟于树,莫敢取之,即于是处也。其水又东流出城,又合成一川也。又东,澄而为渚,渚水东南流,注拘涧水,又东入白渠,又东,故渎出焉。一水东为泽渚,曲梁县之鸡泽也。《国语》所谓鸡丘矣。东北通澄湖,白渠故渎南出所在,枝分右出,即邯沟也。历邯沟县故城东,盖因沟以氏县也。《地理风俗记》曰:即裴城,西北二十里有邯沟城,故县也。又东径肥乡县故城北。《竹书纪年》曰:梁惠成王八年,伐邯郸取肥者也。《晋书地道记》曰:太康中,立以隶广平也。渠道交径,互相缠魔,与白渠同归,径列人右会漳津,今无水。《地理志》曰:白渠东至列人入漳是也。  又东北过斥漳县南,应劭曰:其国斥卤,故曰斥漳。汉献帝建安十八年,魏太祖凿渠,引漳水东入清洹以通河漕,名曰利漕渠。漳津故渎水断,旧溪东北出,涓流濗注而已。《尚书》所谓覃怀底绩,至于衡漳者也。孔安国曰:衡,横也,言漳水横流也。又东北径平恩县故城西。应劭曰:县,故馆陶之别乡,汉宣帝地节三年置,以封后父许伯为侯国,王莽更曰延平也。  又东北过曲周县东,又东北过巨鹿县东,衡漳故渎东北径南曲县故城西。《地理志》,广平有南曲县。应劭曰:平恩县北四十里有南曲亭,故县也。又径曲周县故城东。《地理志》曰:汉武帝建元四年置,王莽更名直周。余按《史记》,大将军郦商以高祖六年封曲周县为侯国,又考《汉书》同。是知曲周旧县,非始孝武。啸父冀州人,在县市补履数十年,人奇其不老,求其术而不能得也。衡漳又北径巨桥邸阁西,旧有大梁横水,故有巨桥之称。昔武王伐纣,发巨桥之粟,以赈殷之饥民。服虔曰:巨桥,仓名。许慎曰:巨鹿水之大桥也。今临侧水湄,左右方一二里中,状若丘墟,盖遗囤故窖处也。衡水又北径巨鹿县故城东。应劭曰:鹿者,林之大者也。《尚书》曰:尧将禅舜,纳之大麓之野,烈风雷雨不迷,致之以昭华之玉。而县取目焉,路温舒,县之东里人,父为里监门,使温舒牧羊泽中,取蒲牒用写书,即此泽也。巨鹿郡治。秦始皇二十五年灭赵以为巨鹿郡。汉景帝中元年,为广平郡,武帝征和二年,以封赵敬肃王子为平于国。世祖中兴,更为巨鹿也。郑玄注《尚书》引《地说》云:大河东北流,过绛水千里,至大陆为地腹,如《志》之言大陆在巨鹿。《地理志》曰:水在安平信都巨鹿。与信都相去不容此数也。水土之名变易,世失其处,见降水则以为绛水,故依而废渎,或作绛字,非也。今河内共北山,淇水出焉,东至魏郡黎阳入河,近所谓降水也。降读当如郕,降于齐师之降,盖周时国于此地者,恶言降,故改云共耳。又今河所从去大陆远矣,馆陶北屯氏河,其故道与?余按郑玄据《尚书》,有东过洛油,至于大伾,北过降水至于大陆。推次言之,故以淇水为降水,共城为降城,所未详也。稽之群书,共县本共和之故国,是有共名,不因恶降而更称。禹著《山经》,淇出沮洳。淇澳《卫诗》,列目又远,当非改绛,革为今号。但是水导源共北山,玄欲成降义,故以淇水为降水耳。即如玄引《地说》,黎阳巨鹿,非千里之径,直信都于大陆者也。惟屯氏北出馆陶,事近之矣。按《地理志》云:绛水发源屯留,下乱漳津。是乃与漳俱得通称,故水流间关,所在著目,信都复见绛名,而东入于海。寻其川脉,无他殊渎,而衡漳旧道,与屯氏相乱,乃《书》有过降之文,与《地说》千里之志,即之途致与《书》相邻,河之过降,当应此矣,下至大陆,不异《经》说,自宁迄于巨鹿,出于东北,皆为大陆。语之缠络,厥势眇矣。九河既播,八枝代绝。遗迹故称,往往时存,故鬲、般列于东北,徒骇渎联漳、绛,同逆之状粗分,陂障之会犹在。按《经》考渎,自安故目矣。漳水又历经县故城西,水有故津,谓之薄落津。昔袁本初还自易京,上已届此,率其宾从,禊饮于斯津矣。衡漳又径沙丘台东。纣所成也,在巨鹿故城东北七十里,赵武灵王与秦始皇并死于此矣。又径铜马祠东,汉光武庙也。更始三年秋,光武追铜马于馆陶,大破之,遂降之。贼不自安,世祖令其归营,乃轻骑行其垒,贼乃相谓曰:萧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投死乎?遂将降人分配诸将,众数十万人,故关西号世祖曰铜马帝也,祠取名焉。庙侧有碑,述河内修武县张导,字景明,以建和三年为巨鹿太守,漳津泛滥,土不稼穑,导披按地图,与丞彭参、掾马道嵩等,原其逆顺,揆其表里,修防排通,以正水路,功绩有成,民用嘉赖。题云:《漳河神坛碑》。而俗老耆儒,犹揭斯庙为铜马刘神寺,是碑顷因震裂,余半不可复识矣。又径南宫县故城西。汉惠帝元年,以封张越人子买为侯国,王莽之序中也。其水与隅醴通为衡津。又有长芦淫水之名,绛水之称矣。今漳水既断,绛水非复缠络矣。又北,绛渎出焉,今无水,故渎东南径九门城南,又东南径南宫城北,又东南径缭城县故城北。《十三州志》召:经县东五十里有缭城,故县也。左径安城南,故信都之安城乡也。更始二年,和戎卒正邳彤与上会信都南安城乡,上大悦,即此处也。故渎又东北径辟阳亭。汉高帝六年,封审食其为侯国,王莽之乐信也。《地理风俗记》曰:广川西南六十里有辟阳亭,故县也。绛渎又北径信都城东,散入泽渚,西至于信都城,东连于广川县之张甲故渎,同归于海。故《地理志》曰:《禹贡》,绛水在信都东入于海也。又北过堂阳县西,衡水自县,分为二水,其一水北出,径县故城西。世祖自信都以四千人先攻堂阳降水者也。水上有梁,谓之旅津渡,商旅所济故也。其右水东北注,出石门。门石崩褫,余基殆在。谓之长芦水,盖变引葭之名也。长芦水东径堂阳县故城南。应劭曰:县在堂水之阳。《谷梁传》曰:水北为阳也。今于县故城南,更无别水,惟是水东出,可以当之,斯水盖包堂水之兼称矣。长芦水又东径九门城北,故县也。又东径抉柳县故城南。世祖建武三十年,封寇恂子损为侯国。又东屈北径信都县故城西,信都郡治也,汉高帝六年置。景帝中二年,为广川惠王越国,王莽更为新博,县曰新博亭,光武自蓟至信都是也,明帝水平十五年,更名乐成,安帝延光中,改曰安平。城内有汉冀州从事安平赵征碑,又有魏冀州刺史陈留丁绍碑,青龙三年立。城南有献文帝《南巡碑》。其水侧城北注,又北径安阳城东,又北径武阳城东。《十三州志》曰:抉柳县东北有武阳城,故县也。又北为博广池,池多名蟹佳虾,岁贡王朝,以充膳府。又北径下博县故城东,而北流注于衡水也。又东北过扶柳县北,又东北过信都县西。  扶柳县故城在信都城西,衡水径其西。县有扶泽,泽中多柳,故曰扶柳也。衡水又北径昌城县故城西。《地理志》,信都有昌城县。汉武帝以封城阳顷王子刘差为侯国。阚駰曰:昌城本名阜城矣。应劭曰:堂阳县北三十里有昌城,故县也。世祖之下堂阳,昌城人刘植率宗亲子弟据邑以奉世祖是也。又径西粱县故城东。《地理风俗记》曰:扶柳县西北五十里有西梁城,故县也。世以为五梁城,盖字状致谬耳。衡漳又东北径桃县故城北。汉高祖十二年,封刘襄为侯国,王莽改之曰桓分也。合斯洨故渎,斯洨水首受大白渠,大白渠首受绵蔓水,绵蔓水上承桃水,水出乐平郡之上艾县,东流,世谓之曰桃水,东径靖阳亭南,故关城也。又北流,径井陉关下,注泽发水,乱流东北径常山蒲吾县西,而桃水出焉,南径蒲吾县故城西,又东南流径桑中县故城北。世谓之石勒城,盖赵氏增城之,故擅其目,俗又谓之高功城。《地理志》曰:侯国也。桃水又东南流,径绵蔓县故城北,王莽之绵延也。世祖建武二年,封郭况为侯国。自下通谓之绵蔓水。绵蔓水又东流,径乐阳县故城西,右合并陉山水,水出井陉山,世谓之鹿泉水,东北流,屈径陈余垒西,俗谓之故壁城。昔在楚、汉,韩信东入,余拒之于此,不纳左车之计,悉众西战,信遣奇兵自间道出,立帜于其垒,师奔失据,遂死汦上。其水又屈径其垒南,又南径城西,东注绵蔓水。绵蔓水又屈从城南,俗名曰临清城,非也。《地理志》曰:侯国矣。王莽更之曰畅苗者也。《东观汉记》曰:光武使邓禹发房子兵二千人,以铫期为偏将军,别攻真定宋子,余贼拔乐阳禀肥垒者也。绵蔓水又东径乌子堰,枝津出焉。又东,谓之大白渠,《地理志》所谓首受绵蔓水者也。白渠水又东南径关县故城北。《地理志》,常山之属县也。又东为成郎河,水上有大梁,谓之成郎桥。又东径耿乡南,世祖封前将军耿纯为侯国,世谓之宜安城。又东径宋子县故城北,又谓之宋子河。汉高帝八年,封许瘛为侯国,王莽更名宜子。昔高渐离击筑佣工,自此入秦。又东径敬武县故城北。按《地理志》,巨鹿之属县也。汉元帝封女敬武公主为汤沐邑。阚駰《十三州记》曰:杨氏县北四十里有敬武亭,故县也。今其城实中,小邑耳,故俗名之曰敬武垒,即古邑也。白渠水又东,谓之斯洨水。《地理志》曰:大白渠东南至下曲阳入斯洨者也。东分为二水,枝津右出焉,东南流,谓之百尺沟,又东南径和城北。世谓之初丘城,非也。汉高帝十一年,封郎中公孙昔为侯国。又东南径贳城西,汉高帝六年,封吕博为侯国。百尺沟东南散流,径历乡东而南入泜湖,东注衡水也。斯洨水自枝津东径贳城北,又东积而为陂,谓之阳縻渊。渊水左纳白渠枝水,俗谓之洨水,水承白渠于藁城县之乌子堰。又东径肥累县之故城南,又东径陈台南,台甚宽广,今上阳台屯居之。又东径新丰城北。按《地理志》云:巨鹿有新市县,侯国也。王莽更之曰乐市,而无新丰之目,所未详矣。其水又东径昔阳城南。世谓之曰直阳城,非也,本鼓聚矣。《春秋左传》昭公十五年,晋荀吴帅师伐鲜虞,围鼓三月,鼓人请降,穆子曰:犹有食色,不许。军吏曰:获城而弗取,勤民而顿兵,何以事君?穆子曰:获一邑而教民怠,将焉用邑也。贾怠无卒,弃旧不祥,鼓人能事其君,我亦能事吾君,率义不爽,好恶不愆,城可获也。有死义而无二心,不亦可乎?鼓人告食竭力尽,而后取之。克鼓而返,不戮一人,以鼓子鸢鞮归,既献而返之。鼓子又叛,荀吴略东阳,使师伪,负甲息于门外,袭而灭之。以鼓子鸢鞮归,使涉佗守之者也。《十三州志》曰:今其城,昔阳亭是矣。京相璠曰:白狄之别也。下曲阳有鼓聚,故鼓子国也。白渠枝水又东径下曲阳城北,又径安乡县故城南。《地理志》曰:侯国也。又东径贳县,入斯洨水。斯洨水又东径西梁城南,又东北径乐信县故城南。《地理志》,巨鹿属县,侯国也。又东入衡水。衡水又北为袁谭渡,盖谭自邺往还所由,故济得厥名。  又东北过下博县之西,衡水又北径邬县故城东。《竹书纪年》,梁惠成王三十年,秦封卫鞅于邬,改名曰商。即此是也。故王莽改曰秦聚也。《地理风俗记》曰:县北有邬阜,盖县氏之。又右径下博县故城西,王莽改曰闰博。应劭曰:太山有博,故此加下。汉光武自滹沱南出,至此失道,不知所以。遇白衣老父曰:信都为长安守,去此八十里。世祖赴之,任光开门纳焉,汉氏中兴始基之矣。寻求老父不得,议者以为神。衡漳又东北历下博城西,逶迆东北注,谓之九。西径乐乡县故城南,王莽更之曰乐丘也。又东,引葭水注之。  又东北过阜城县北,又东北至昌亭,与滹沱河会。《经》叙阜城于下博之下,昌亭之上。考地非比,于事为同。勃海阜城又在东昌之东,故知非也。漳水又东北径武邑郡南,魏所置也。又东径武强县北,又东北径武隧县故城南。按《史记》秦破赵将扈辄于武隧,斩首十万,即于此处也。王莽更名桓隧矣。白马河注之,水上承滹沱,东径乐乡县北,饶阳县南,又东南径武邑郡北,而东入衡水,谓之交津口。衡漳又东径武邑县故城北,王莽之顺桓也。晋武帝封子于县以为王国,后分武邑、武隧、观津为武邑郡,治此。衡漳又东北,右合张平口,故沟上承武强渊,渊之西南,侧永有武强县故治,故渊得其名焉。《东观汉记》曰:光武拜王梁为大司空,以为侯国。耆宿云:邑人有行于途者,见一小蛇,疑其有灵,持而养之,名曰担生。长而吞噬人,里中患之,遂捕系狱,担生负而奔,邑沦为湖,县长及吏咸为鱼矣。今县治东北半里许落水。渊水又东南结而为湖,又谓之郎君渊。耆宿又言:县沦之日,其子东奔,又陷于此,故渊得郎君之目矣。渊水北通,谓之石虎口,又东北为张平泽。泽水所泛,北决堤口,谓之张刀沟,北注衡漳,谓之张平口,亦曰张平沟。水溢则南注,水耗则辍流。衡漳又径东昌县故城北,《经》所谓昌亭也。王莽之田昌也,俗名之曰东相,盖相、昌声韵合,故致兹误矣。西有昌城,故目是城为东昌矣。衡漳又东北,左会滹沱故渎,谓之合口。衡漳又东北,分为二川,当其水泆处,名之曰李聪涣。  又东北至乐成陵县北别出,衡漳于县无别出之渎,出县北者,乃滹沱别水,分滹沱故渎之所缠络也。衡漳又东,分为二水,左出为向氏口,渎水自此决入也。衡漳又东,径弓高县故城北。汉文帝封韩王信之子韩隤当为侯国,王莽之乐成亭也。衡漳又东北,右合柏梁溠,水上承李聪涣,东北为柏梁溠,东径蒲领县故城南。汉武帝元朔三年,封广川惠王子刘嘉为侯国。《地理风俗记》云:修县西北八十里有蒲领乡,故县也。又东北会桑社枝津,又东北径弓高城北,又东注衡漳,谓之柏梁口。衡漳又东北,右会桑社沟,沟上承从陂,世称卢达从薄,亦谓之摩诃河。东南通清河,西北达衡水。春秋雨泛,观津城北方二十里,尽为泽薮,盖水所钟也。其渎径观津县故城北,乐毅自燕降赵,封之于此,邑号望诸君,王莽之朔定亭也。又南屈东径窦氏青山南,侧堤东出。青山,即汉文帝窦后父少翁冢也,少翁是县人,遭秦之乱,渔钓隐身,坠渊而死。景帝立,后遣使者填以葬父,起大坟于观津城东南,故民号曰青山也。又东径董仲舒庙南。仲舒,广川人也,世犹谓之董府君祠,春秋祷祭不辍。旧沟又东径修市县故城北。汉宣帝本始四年,封清河纲王子刘寅为侯国,王莽更之曰居宁也。俗谓之温城,非也。《地理风俗记》曰:修县西北二十里有修市城,故县也。又东会从陂,陂水南北十里,东西六十步,子午潭涨,渊而不流,亦谓之桑社渊。从陂南出,夹堤东派,径修县故城北,东合清漳。漳泛则北注,泽盛则南播,津流上下,互相径通。从陂北出,东北分为二川,一川北径弓高城西面北注柏梁溠,一川东径弓高城南。又东北,杨津沟水出焉。衡水东径阜城县故城北、乐成县故城南,河间郡治。《地理志》曰:故赵也。汉文帝二年,别为国。应劭曰:在两河之间也。景帝九年,封子德为河间王,是为献王。王莽更名,郡曰朔定,县曰陆信。褚先生曰:汉宣帝地节三年,封大将军霍光兄子山为侯国也。封子开于此,桓帝追尊祖父孝王开为孝穆王,以其邑奉山陵,故加陵曰乐成陵也。今城中有故池,方八十步,旧引衡水北入城注池。池北对层台,基隍荒芜,示存古意也。  又东北过成平县南。  衡漳又东径建成县故城南。按《地理志》,故属勃海郡。褚先生曰,汉昭帝元凤三年,封丞相黄霸为侯国也。成平县故城在北,汉武帝元朔三年,封河间献王子刘礼为侯国,王莽之泽亭也。城南北相直。衡漳又东右会杨津沟水,水自陂东径阜城南。《地理志》,勃海有阜城县,王莽更名吾城者,非《经》所谓阜城也。建武十五年,世祖更封大司马王梁为侯国。杨津沟水又东北径建成县,左入衡水,谓之杨津口。衡漳又东,左会滹沱别河故渎,又东北入清河,谓之合口,又径南皮县之北皮亭,而东北径浮阳县西,东北注也。  又东北过章武县西,又东北过平舒县南,东入海。清漳径章武县故城西,故邑也。枝渎出焉,谓之水。东北径参户亭,分为二渎。应劭曰:平舒县西南五十里有参户亭,故县也。世谓之平虏城。枝水又东注,谓之蔡伏沟。又东积而为淀。一水径亭北,又径东平舒县故城南。代郡有平舒城,故加东。《地理志》,勃海之属县也。《魏土地记》曰:章武郡治,故世以为章武故城,非也。又东北分为二水,一右出为淀,一水北注滹沱,谓之口。清漳乱流而东注于海。  清漳水出上党沾县西北少山大要谷,南过县西,又从县南屈,《淮南子》曰:清漳出谒戾山。高诱云:山在沾县。今清漳出沾县故城东北,俗谓之沾山。后汉分沾县为乐平郡,治沾县。水出乐平郡沾县界。故《晋太康地记》曰:乐平县旧名沾县。汉之故县矣。其山亦曰鹿谷山,水出大要谷,南流径沾县故城东,不历其西也。又南径昔阳城。《左传》昭公十二年,晋荀吴伪会齐师者,假道于鲜虞,遂入昔阳。杜预曰:乐平沾县东有昔阳城者是也。其水又南得梁榆水口,水出梁榆城西大嵰山,水有二源,北水东南流,径其城东南,注于南水。南水亦出西山,东径文当城北,又东北径梁榆城南,即阏与故城也。秦伐赵阏与,惠文王使赵奢救之,奢纳许历之说,破秦于阏与,谓此也。司马彪、袁山松《郡国志》并言涅县有阏与聚。卢谌《征艰赋》曰:访梁榆之墟郭,吊阏与之旧都。阚駰亦云:阏与,今梁榆城是也。汉高帝八年,封冯解散为侯国。其水左台北水,北水又东南入于清漳。清漳又东南与轑水相得。轑水出轑阳县西北轑山,南流径轑阳县故城西南,东流至粟城,注于清漳也。  东过涉县西,屈从县南,按《地理志》,魏郡之属县也。漳水于此有涉河之称,盖名因地变也。东至武安县南黍窖邑,入于浊漳。【译文】  浊漳水发源于上党郡长子县西面的发鸿山,  漳水发源于鹿谷山,鹿谷山与发鸡山山麓相连而位置在南,《 淮南子》 称为发苞山,所以在诸书中常见互用异名。左边有阳泉水注入,右边有缴盖水流进来。这三个源头都出自同一座山,只不过南北方向不同罢了。  往东流过县南,  又往东,尧水从西山往东北流经尧庙北面,又往东流经长子县老城南面,这里是周时史官辛甲所封的食邑。《 春秋》 :襄公十八年(前555 ) ,晋人在长子俘虏了卫国的行人石买,就是此县。秦时设置上党郡,治所就在这里。水往东北流,注入漳水。漳水往东流,汇合于梁水。梁水发源于南梁山,往北流经长子县老城南面。《 竹书纪年》 说:梁惠成王十二年(前358 ) ,郑国夺取了屯留、尚子、涅― 尚子就是长子的异名。梁水又往北注入漳水。转弯从县城往东北流,  陶水发源于南面的陶乡,往北流经长子城的东面,向西转弯流经城北,东流注入漳水。  又往东流过壶关县北边,又往东北流过屯留县南边,  漳水往东流经屯留县南面,又转弯流过城东,往东北流,有绛水注入。绛水发源于西方谷远县东面的发鸡之谷,称为滥水;往东流经屯留县老城南面,就是旧时的留吁国,是潞氏的属国。《 春秋》 :襄公十八年(前555 ) ,晋人在纯留俘虏了孙蒯,就是这地方。水往东北流,注入漳水。所以桑钦说:绛水发源于屯留西南,东流注入漳水。漳水又东流,陈水注入。冻水发源于西方的发鸿山,往东流经余吾县老城南面。汉光武帝建武六年(30 )把余吾封给景丹的儿子景尚,立为侯国。陈水又往东流经屯留县老城北面。《 竹书纪年》 :梁惠成王元年(前369 ) ,韩共侯、赵成侯把晋桓公迁到屯留。《 史记》 载,赵肃侯在端氏剥夺了晋君权力,把他迁到这里。冻水又东流,注入漳水。所以许慎说:冻水发源于发鸡山,注入漳水,冻字偏旁从水,音东。漳水又往东北流经壶关县老城西面,又转弯流经城北。壶关,就是旧时的黎国,有黎亭。县里有壶口关,所以县名叫壶关。吕后元年(前187 )把这里封给孝惠帝后宫所生的儿子刘武,立为侯国。汉时有壶关三老公乘兴上书控告卫太子,他就是本县人。壶关县在屯留东边,不可能先流经壶关然后才到屯留。漳水流过鹿台山与铜鞋水汇合。铜鞋水发源于铜鞍县西北的石陇山,东流与专池水汇合。专池水发源于八特山,往东北流,注入铜赣水。铜鞍水又往东南流,与女谏水汇合。女谏水发源于西北的好松山,往东南流,北边有苇池水与公主水合流往西注入,南边有榆交水与皇后水合流往东汇进来,往东南乱流,注入铜鞋水。铜赣水又往东流经李息墓,墓前有碑,是太和元年(477 )李氏所立,现在已经破碎了。水又往东流经老城北面;城在山冈上面,底下临着深谷;东、西、北三面都有深涧隔断,宽广约二里,世人称为断梁城,就是旧县的上旎亭。铜鞋水又往东流经铜鞋县老城北面,城在南岸山中,是晋时大夫羊舌赤― 号铜鞍伯华的食邑。汉高祖就在这里打败韩王信。铜鞋水又往东南流过顷城西面,就是铜赣县的下瘾聚。《 地理志》 说:铜鞍县有上瘾亭、下旎聚。铜墟水又往南流经胡邑西面,又向东转,流过城南,又往东流经襄垣县,注入漳水。漳水又往东北流经襄垣县老城南面,就是王莽的上党亭。  潞县北边,  潞县就是从前赤翟的潞子国。潞子国的尽相丰舒很有才能,但没有德行,晋国伯宗列举了他的五条罪状,派荀林父去灭了潞子国。闻胭说:潞县有潞水,是冀州的大河流,就是漳水。我按《 燕书》 ,王猛与慕容评在潞川相遇,慕容评堵截了山泉,卖水给军队,交上一匹绢就给二担水。这里没有别的大川可以灌溉,所有的长川大河,就只有漳水一条了。所以世人也把浊漳称为潞水。潞县北边与旧时的台壁相望。漳水流经壁南。此壁原是潞子所建,世人称为台壁。慕容垂在长子攻打慕容永,部队驻扎在潞水,慕容永率领精兵抵抗,凭河坚守,慕容垂在台壁摆好阵势,一仗就把慕容永打垮了,就是在这地方。漳水左岸在这里于黄须口汇合黄须水。黄须水发源于台壁西边张讳岩下。世上相传岩石发红,就会遭到战祸,人们讨厌这岩石的变化无常,都用石粉把它涂成白色,所以民间把它叫张讳岩。水往南流经台壁西面,又南流注入漳水。漳水又往东北流过望夫山,山南有石人伫立在山上,姿态像是在盼望着云天外的远人,因而取名。有涅水发源于西边的覆颤山,东流与西汤溪水汇合。西汤溪水发源于涅县西山的汤谷,五条泉水汇合在一起,叫五会之泉;又往东南流,称为西汤水,又往东南流,注入涅水。涅水又往东流经涅县老城南面,东流与白鸡水汇合。涅县就是以涅水命名的。白鸡水发源于涅县的西山,往东流经县北,往东南流入涅水。涅水又往东南流,武乡水汇入。武乡水源出武山,往西南流经武乡县老城西面,然后往南流到清谷口汇合清谷水。清谷水发源于东北方长山的清谷,往西南流与桦赔水和白璧水汇合,南流注入武乡水;又南流有黄水口。黄水有三个源头,同流注入一条深涧,往东南流,与隐室水汇合。隐室水源出西北方的隐室山,往东南注入黄水。黄水又往东注入武乡水;武乡水又往东南注入涅水;涅水又往东南流,注入漳水。漳水又往东流经播阳城北面,仓谷水注入。仓谷水发源于林虑县的仓谷溪,往东北流经鲁班门西面。这里两侧的山崖状如门户,石壁凌云高举,左右两岸用石块修筑成堤防,高高的基址至今还在。漳水往北流经偏桥东面,这就是林虑的娇岭抱犊固。循着石级向西往高处攀登,约五里余,到了崖边路就断了,中间一段约有四五丈,用木料架成偏桥,勉强可以通行,所以听说这里地名也叫偏桥。从这里上山,还要攀藤援葛,才能到达山顶,这就是庚衰眩晕坠崖的地方。仓谷溪水又北流,与白木溪汇合,溪水发源于壶关县东边的白木川,往东流经百亩城北面,这也和仇池百顷之类名称一样。又往东流经林虑县的石门谷,又注入仓溪水。仓溪水又往北流经潘阳城东面,往北流注入漳水。漳水又往东流经葛公亭北面,往东流去。又往东流过武安县,漳水在武安县东面,汇合了从涉县往东南流来的清漳水。世人把汇流处称为交漳口。  又往东出山,流过邺县西面,  漳水又往东流经三户峡,称为三户津。张晏说:三户是地名,在梁期西南。孟康说:三户津是一条山峡名,在邺县以西四十里。又东流,汗水注入。汗水发源于武安县山,往东南流经汗城北面。从前项羽与蒲将军、英布从三户渡水,就在这条水上打败了章邯。汗水往东注入漳水。漳水又往东流经武城南面,世人称为梁期城;梁期在邺城北面,民间又称为两期城,都是不正确的。司马彪《 郡国志》 说:邺县有武城,武城就是期城。漳水又往东北流经西门豹祠前面,祠的东边有石碑,隐约可以看出凸起的字迹。祠堂东端的石柱上刻有这些字样:赵建武年间(335 一348 )所建。魏文帝《 述征赋》 说:景慕西门豹感人的事迹,忽然远远望见他的祠庙。漳水右岸与支流汇合,支流上流在邯会西边承接漳水,向东分支与邯水汇合。邯水发源于邯山东北,流经邯会县老城西面,北流注入这条支流,所以称为邯会。张晏说:从漳水分出的支流,从西南流与邯山之水汇合,现在城旁还有沟渠留着。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7 ) ,把这里封给赵敬肃王的儿子刘仁,立为侯国。水又往东北流入漳水。从前魏文侯派西门豹去当邺令,引入漳水灌溉邺的田地,百姓都靠着这水用。以后到魏襄王时,派史起去当邺令,又在漳水上筑堰,来灌溉邺的田亩,田亩也都变成肥沃的良田,百姓都歌颂他。魏武王又在漳水拦河筑坝,称为天井堰,使水转向东流。在二十里的河段中,造了十二道坝级,每级相距三百步,使各级的水互相灌注,一个源头分为十二道水流,每道都建有水门。陆氏《 邺中记》 说:水所灌注之处叫堰陵泽。所以左思为魏都作赋,说分级渠道共十二条,引水注入各水口。魏武帝攻邺,引漳水来围困此城。《 献帝春秋》 说:司空曹操包围了邺城,在周围掘壕长四十里,开头浅而狭,看来似乎还可以走过去,审配不出来争取有利时机,只望着他汕笑。但司空连夜赶修,就增至深宽达二丈的规模,引漳水注入,于是就攻下邺城。邺城原来是齐桓公所置,所以《 管子》 说:筑了五鹿、中牟和邺诸城来保卫诸夏。后来属晋国,魏文侯七年(前439 )才开始封在这里,所以称魏。汉高帝十二年(前195 ) ,设置魏郡,治所在邺县,王莽改名为魏城。后来把魏郡分开,设立东部都尉和西部都尉,所以称为三魏。魏武帝又利用郡国旧水道,引漳水从城西东流,经过铜雀台下,从下水道入城东流,称为长明沟。渠水又往南流经止车门下。魏武帝封于邺时,曾修建北宫,宫里有文昌殿。沟水南北两边都是道路,以支流引水灌溉,往东从石窦堰下流出,注入城壕。所以魏武帝《 登台赋》 说:引了长明沟,灌入街巷,指的就是这条渠水。石氏在文昌殿旧址上,建造了东太武殿和西太武殿,在济北谷城山上开采文石来砌筑殿基。一座殿基下,布置了五百名武士值班警卫。弯曲的柱子和筒瓦全都用铸铜制成,还贴金涂漆,描图装饰。又把长安洛阳的铜人搬到宫前,把都城装点得堂皇瑰丽。城的西北面有三座高台,都利用城墙作台基,巍然耸峙,就像山一样高。这些高台是建安十五年(210 )魏武帝所筑,现在已差不多削平了。《 春秋古地》 说:葵丘是地名,现在邺城西面的三座台,就是葵丘的所在地。现在台已削平,但当时也许另有所见,不很清楚。中间的叫铜雀台,高十丈,有房屋一百零一间。台建成后,魏武帝叫他的儿子们去登台,还要他们作赋。陈思王落笔成篇,文词的优美,才思的敏捷,当时无人可与他相比。铜雀台也是魏武帝望见奉常王叔治的地方。从前严才和他的部属攻打宫殿边门,王修(叔治)听到发生事变,没等到车马到来,就带领部属步行赶到宫门。太祖在铜雀台上远远看到了,说道:那赶来的人一定是王叔治了。相国钟舔说:过去京城里发生事变,九卿都留守在他们的官署,你为什么赶来啊?王修说:吃人家的傣禄,人家有危难时,怎能躲着呢?留守官署虽说是老规矩,但却没有蹈汤赴火,尽救人急难的本分。当时人们把这件事传为美谈。石虎又把台加高了二丈,台上建了一座房屋,栋椽相连,把高台顶上全都盖住,在周围分隔开来,叫命子窟。又在屋上建五层楼,高十五丈,离地二十七丈;又在楼顶做了一只铜雀,张开翅膀,像在飞翔似的。南边是金虎台,高八丈,有屋一百零九间。北边有冰井台,也高八丈,有屋一百四十五间,上面有冰室,室中有几口井,每口深十五丈,井中贮存冰和石墨。石墨可以写字,点着了火也不易烧尽,也叫石炭。还有藏谷和藏盐的地窖,以防意外。现在地窖上还留有石刻铭文。左思《 魏都赋》 说:三座高台罗列,高高地耸峙着。邺城有七座城门:南边叫凤阳门,中央叫中阳门,近边的叫广阳门,东边叫建春门,北边叫广德门,近边的叫底门,西边的叫金明门,又叫白门。凤阳门上有三座台,城门大开,高三十五丈。石虎在上面建起层楼,楼顶上安放了一只铜凤,头高一丈六尺。他又在东城上建了东明观,观上装了一座金博山为饰,称为锵天。北城上有齐斗楼,高出周围的亭榭之上,显得分外突出。城东西七里,南北五里,用砖装饰表面,每百步有一座城楼。城内所有的宫殿、门台、边墙上面都加建观榭。层沓的屋栋,反仰的檐瓦,飞檐高接青云,描画上彩色和淡白色,在全盛时期,离邺城六七十里外,远远就可望见楼台高耸,就像仙宫一样。魏承袭汉朝政权,也建都在洛阳,因为憔是祖先的本国,许昌是汉朝所居,长安是西京遗迹,邺是建立王朝大业的基地,所以合称五都。现在邺城是相州刺史及魏郡的治所。漳水从西门豹祠往北流经后赵阅马台西面。台基高五丈,上面建了望楼,石虎每次在台下讲武,总要登楼眺望,他从台上放响箭,作为兵将出入的信号。漳水又往北流经祭陌西面。战国时民间的巫婆为河伯娶新娘,都是在这条陌上祭祀的。魏文侯时,西门豹当邺令,和三老相约说:为河伯娶新娘时,请来通知我,我也来送送那位姑娘。三老都说好的。到了那时候,三老、廷椽向百姓征税,征得百万钱。男巫女巫在乡里各处巡行,看到有漂亮的姑娘,说是应当给河伯做新娘,就用了三万钱给她娘家做聘金,为她沐浴、涂脂抹粉,有如出嫁的样子。西门豹去赴会,三老、巫婆、廷椽和民众人山人海,赶去看热闹。巫婆七十岁了,跟她的女弟子十人。西门豹叫了新娘来看,说不够好,叫巫婆去报告河伯,就把她投到河中。等了一会儿,他说:为什么这么久还不回来?又叫三个弟子及三老去秉告,也都投入河中。西门豹恭恭敬敬地弯着腰说:三老还不回来,怎么办呢全想再叫廷椽豪长前去。他们都叩头求饶,直叩得头破血流,说不再给河伯娶新娘了。虽然这种荒唐的祭祀仪式取消了,但祭陌这个地名却留了下来。这里也是慕容俊把石虎尸体投入河水中的地方。田融把这地方叫紫陌。后赵建武十一年(345 ) ,在水上造紫陌浮桥,在紫陌为佛图澄建造寿坟,这位高僧死于建武十五年(349 ) ,十二月安葬,就是在这地方。漳水又面对赵氏的临漳宫,宫殿在桑梓苑,多桑树,这个皇家园囿就因而得名。三月三日及开始养蚕的月份,石虎带了皇后及夫人来到这里采桑。现在还留下一些桑树,但连断墙残壁也荡然无存了。漳水又北流,溢水注入。漳水又往东流经梁期城南面。《 地理风俗记》 说:邺城以北五十里有梁期城,是个旧县城。汉武帝元鼎五年(前112 ) ,把这里封给任破胡,立为侯国。晋惠帝永兴元年(304 ) ,镖骑将军王浚派遣乌丸渴末直达梁朝,等候骑兵到邺城,成都王司马颖派遣将军石超去镇压渴末,却在这里被渴末打败。又流经平阳城北面。《 竹书纪年》 说:梁惠成王元年(前369 )邺城军队在平阳打败邯郸军队。司马彪《 郡国志》 说:邺县有平阳城,就是这座城。  又往东流过列人县南边,  漳水又东流,右边流经斥丘县北面,即裴县老城南面― 王莽改即裴为即是。《 地理风俗记》 说:列人县西南六十里,有即裴城,是个旧县城。漳水又往东北流经列人县旧城南面,王莽改名为列治。《 竹书纪年》 说:梁惠成王八年(前362 ) ,惠成王攻打邯郸,夺取了列人。漳水在县右汇合了白渠旧水道。白渠水发源于魏郡武安县钦口山,往东南流经邯郸县南,又东流与拘涧水汇合。拘涧水发源于武始县东山的白渠,北方民间仍把这条水称为拘河。拘涧水又东流,又有牛首水注入。牛首水发源于邯郸县西边的堵山,东流分为两条,急湍奔腾流过,两条澄澈的溪流照影如镜。汉景帝时,七国叛乱,命令曲周侯哪寄去打赵国,包围了邯郸,相持七月,引了牛首水和拘水去淹城,城被冲坏,赵王也自杀了。水往东流入邯郸城,流经温明殿南面。汉世祖俘获王郎,巡视邯郸时,曾在殿中午睡过。水又往东流经丛台南面,丛台是六国时期赵王的台。《 郡国志》 说:邯郸有丛台。所以刘肋《 赵都赋》 说:在南边造起云阁,在少阳山建立丛台。现在遗址上还有些老墙留下来。水又往东流经邯郸阜,就是张晏所说的东边城下的邯山,单,是尽头的意思;城郭从邑,所以偏旁加邑。邯郸这地名,大概就是依据此山命名的,是旧时赵郡的治所。《 长沙眷旧传》 说:桓楷当赵郡太守时,有人在路上丢了一袋米,过往行人把这袋米挂在树上,没有人敢拿,说的就是这地方。水又东流出城,重新汇合成一条;又东流,形成一片澄澈的水湾,水往东南流,注入拘涧水;又东流,注入白渠;又东流,分出一条旧渠。一条往东流,积成沼泽,就是曲梁县的鸡泽。《 国语》 有所谓鸡丘就是这地方。东北与澄湖相通。白渠旧道往南分出,所到之处分出许多支渠,向右边分出的就是邯沟,流过邯沟县旧城东边,县名就是因沟名而来的。《 地理风俗记》 说:即裴城西北二十里有邯沟城,是个旧县城。又往东流经肥乡县旧城北面。《 竹书纪年》 说:梁惠成王八年(前362 ) ,攻打邯郸,夺取了肥。《 晋书 地道记》 说:太康年间设置肥乡县,属广平郡。渠道纵横交错,相互纠缠在一起,与白渠流到同一处,经过列人县,在右边汇合漳水,今天已枯涸无水了。《 地理志》 说:白渠东流到列人县,注入漳水。  又往东北流过斥漳县南面。应肋说:那个地区是盐碱地,所以叫斥漳。汉献帝建安十八年(213 )魏太祖开了一条渠道,引漳水往东流入清水、沮水,以便通航运粮,名为利嘈渠。漳水旧河道断流后,旧溪通往东北,只是一缕细水,在涓涓地流渗罢了。《 尚书》 说,覃怀一带直到衡漳,治水也已卓有成效。孔安国说:衡是横的意思,就是说漳水横流。又往东北流经平恩县旧城西面。应劭说:平恩县原来是馆陶县的一个乡,汉宣帝地节三年(前67 )设置,把这地方封给皇后的父亲许伯,立为侯国。王莽改名为延平。  又往东北流过曲周县东面,又往东北流过巨鹿县东面,  衡漳旧水道往东北流过南曲县旧城西面。按《 地理志》 ,广平有南曲县。应肋说:平恩县以北四十里有南曲亭,是个旧县址。又流经曲周县旧城东面。《 地理志》 说:曲周县,汉武帝建元四年(前137 )置,王莽时改名为直周。我按《 史记卜大将军哪商,在高祖六年(前201 )封于曲周县,立为侯国;考《 汉书》 记载也相同,因而知道曲周这个旧县,不是始于孝武帝。啸父是冀州人,在县城市场上补鞋补了数十年,人们都奇怪他不会老,想求他传授秘术却求不到。衡漳又往北流经巨桥仓储西面。旧时有一座大桥横架于水上,所以有巨桥之名。从前武王讨伐封王,开出巨桥仓,把粮食发给殷商的饥民。服虔说:巨桥是粮仓名。许慎说:巨桥是巨鹿水上的大桥。现在靠近水边处,左右一二里方圆内,还有些像土丘似的隆起处,就是从前粮仓地窖留下的遗迹。衡水又往北流经巨鹿县旧城东面。应韵说:鹿就是大树林。《 尚书》 说:尧将把帝位让给舜的时候,在大麓之野迎接他,当时有暴风雷雨,但舜却不迷失方向,于是拿昭华之玉赠给他,县也因此取名了。路温舒,巨鹿县东里人,父亲在乡里当监门小吏,叫他到泽地去放羊,采了曹蒲叶写字,就是这片泽地。旧县城就是巨鹿郡的治所。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 ) ,灭了赵国,设为巨鹿郡;汉景帝中元元年(前149 ) ,这里是广平郡。武帝征和二年(前91 ) ,把这里封给赵敬肃王的儿子,立为平于国;世祖复兴以后,改为巨鹿。郑玄给《 尚书》 作注,引了《 地说》 中的几句话:大河往东北流过了绛水后约一干里,到了大陆,这是大地的中央。《 地理志》 说:大陆在巨鹿,绛水在安平信都。按照《 志》 里的说法,巨鹿与信都中间的距离不应有这么长。水名地名随时代而改变了,世人弄不清它们的地点,看到降水,就以为即是绛水,于是就照着绛字来读,也有写作绛字的,这都不对。现在河内共北山,淇水就发源在那里,往东流到魏郡黎阳县入河,这条河倒与所谓降水比较切近,降字应当读作郝向齐军投降的降字,因周时在这里建国的人不愿说投降,所以改成共字。此外,现在河水所经的地方,离大陆已很远了,馆陶北面的屯氏河,是否就是旧河道呢?我按以上郑玄这番话大概是因《 尚书》 里有:往东流经洛纳到大任,往北流经降水到大陆泽,就据此来推究所经次序,所以把淇水看作降水,共城看作降城的吧,不知是否这样。参考各种典籍,共县本来是共和时期的故都,那末原来的名字就叫共,不是因为不愿说投降才改名的。禹著《 山经》 说:淇水发源于沮枷之山。《 卫诗 淇澳》 篇所指的水名又很远,应当不是改为降水又变为今天的绛水的。但这条水发源于共北山,郑玄为使以降字来解释其意义的说法成立,所以就把淇水当成降水了。即使如郑玄所引的《 地说》 ,黎阳、巨鹿之间也并没有千里之遥,岂但信都与大陆没有呢卫只有屯氏河发源于北方的馆陶,看来还比较切近。按《 地理志》 说:绛水发源于屯留,往下流穿过漳水,因而与漳水都可通称,所以水流屈曲流奔,所到之处各有水名,在信都又有了绛水之名,最后东流入海。考察水道的来龙去脉,并没有别的河渠,而衡漳的旧水道,与屯氏河相互穿插,于是《 尚书》 里才有经过降水直到大陆这样的说法,《 地说》 中也有相距千里的记载,与水道流程对照起来,与《 尚书》 的记载还相近,河水流过降水,应当与这种情况合得起来了。下流直到大陆,都与《 水经》 所说无异,从宁直到巨鹿,向东北伸展出去,都是大陆。说到水流屈曲的流势,确很远了。九河分道奔流,以后其中的八支都断流了,但遗迹和旧名却往往保留下来。所以扁河、般河流布于东北,徒骇河的水道与漳水、绛水相联,流向相同和相异的情况大致上可以区分得出来,破塘堤岸相交接的遗迹还在,按照《 水经》 来考察水道,旧名自然都有着落了。漳水又流经经县旧城西边。水边有个老渡口,叫薄落津。从前袁本初从易京回来,皇帝已经到了这里,带领了随从人员,正是三月三日修楔的日子,就在这个渡口欢饮。衡漳又流经沙丘台东面,台在巨鹿老城东北七十里,是封王所建。赵武灵王与秦始皇都死在这里。又流经铜马祠东面,这是汉光武帝的祠庙。更始三年( 25 )秋天,光武帝追击铜马军,在馆陶把它打得大败,迫使它投降。但贼兵心中却惶惶不安,世祖让他们回到自己营中去,他亲自轻装骑马到他们的营垒中巡行。贼兵于是自相谈论道:萧王对我们真是推心置腹,如此至诚待人,我们怎能不为他舍命效劳呢?于是就把归降的数十万人,分配给部下诸将,所以关西称世祖为铜马帝,祠也因此得名。庙旁有碑,记述河内惰武县张导的治水事迹。张导,字景明,建安三年(198 )当巨鹿太守。那时漳水泛滥,土地不能种庄稼。张导展阅地图,与府尽彭参、属吏马道篙等,追溯水道流向的变动,估测河流内外的形势,修筑堤防,疏通水流,调整了水路,治水的功绩卓有成效,百姓因而受益。碑额题为《 漳河神坛碑》 。但民间老人和老学者还把这座祠庙称为铜马刘神寺。这块碑近来因受震碎裂,只留下一半,也已看不清了。漳水又流经南宫县老城西,汉惠帝元年(前194 ) ,把这地方封给张越人的儿子张买,立为侯国,这地就是王莽的序中。漳水与隅醛水相通,称为衡津,又有长芦淫水和绛水等名。现在漳水已经断流,绛水也不再绕弯流了。又北流,绛水分流而出,现在已经无水了。旧河道通往东南,流过九门城南面,又往东南流过南宫城北面,又往东南流过缭城县老城北面。《 十三州志》 说:经县以东五十里,有缭城,是个旧县城。左边流经安城南面,就是旧时信都的安城乡。更始二年(24 )和戎郡的卒正邪彤在信都南面的安城乡与光武帝会见,光武帝十分高兴,说的就是这地方。旧河道又往东北流经辟阳亭。汉高帝六年(前201 ) ,把这地方封给审食其,立为侯国,也就是王莽的乐信。《 地理风俗记》 说:广川西南六十里,有辟阳亭,是个旧县城。绛读往北流过信都城东面,散流注入沼泽中,西边通到信都城,东边与广川县的张甲故读相连,一同流入大海。所以《 地理志》 说:《 禹贡》 记载,绛水在信都往东流入大海。  又往北流过堂阳县西边,  衡水自堂阳县分为两条,一条往北流经旧县城西面。世祖从信都以四千人先攻打堂阳降水,就指这条水。水上有桥,那地方叫旅津渡,这是因为商旅都从这里过河的缘故。右边一条往东北流,通过石门流出。现在石门的岩石已经崩塌,只留下残余的基址了。这条水称为长芦水,是引蔑水的变名。长芦水往东流经堂阳县老城南面。应韵说:县城在堂水之阳。《 谷梁传》 说:水北称为阳。但现在旧县城的南面再也没有另外的河流,只有这条东流的水与此相当,现在它又兼有堂水的名称了。长芦水又往东流经九门城北面,是个旧县城;又往东流经扶柳县旧城南面。世祖建武三十年(54 ) ,把扶柳封给寇询的儿子寇损,立为侯国。又东流北转流经信都县旧城西面,这是信都郡的治所。信都郡设于汉高帝六年(前201 )。景帝中元二年(前148 )是广川惠王刘越的封国,王莽改为新博,县叫新博亭。光武帝从蓟到信都,就是这地方。明帝永平十五年(72 ) ,改名为乐成,安帝延光年间(122 一125 )改为安平。城内有汉冀州从事安平赵征碑,又有魏冀州刺史陈留丁绍碑,是青龙三年(235 )所立。城南有《 献文帝南巡碑》 。水沿城边往北流注,又往北流经安阳城东面,文往北流经武阳城东面。《 十三州志》 说:扶柳县东北有武阳城,是个旧县城。又北流,就是博广池,池中多产虾蟹,以鲜美驰名,每年进贡朝廷,以充实府库的食品。又往北流经下博县老城东面,然后北流注入衡水。又往东北流过扶柳县北面,又往东北流过信都县西面,  扶柳县旧城在信都城西面,衡水从城西流过。县里有个扶泽,泽中多生柳树,所以叫扶柳县。衡水又往北流经昌城县旧城西面。《 地理志》 :信都有昌城县。汉武帝把这地方封给城阳顷王的儿子刘差,立为侯国。阐驱说:昌城本叫阜城。应肋说:堂阳县北三十里有昌城,是个旧县城。世祖攻下堂阳,昌城人刘植率领宗族子弟据守城邑拥戴世祖。又流经西梁县老城东面。《 地理风俗记》 说:扶柳县西北五十里有西梁城,是个旧县城;而世人却以为叫五梁城,大概是因为字形近似而造成的错误。衡漳又往东北流经桃县旧城北面。汉高祖十二年(前195 ) ,把这地方封给刘襄立为侯国;王莽改名叫桓分。衡漳在这里与斯校旧河道汇合。斯校水上口承接大白渠,大白渠上口承接绵蔓水,绵蔓水的上流又承接桃水。这条水发源于乐平郡的上艾县,往东流,世人称为桃水,流经靖阳亭南面,就是旧关城;又往北流经井隆关下,注入泽发水,往东北乱流经常山蒲吾县西面,分出桃水;往南流经蒲吾县老城西面,又往东南流过桑中县老城北面。世人称此城为石勒城,是因为后赵石勒增建了城墙,而得名,但民间又称为高功城。《 地理志》 说:这是个侯国。桃水又往东南流经绵蔓县旧城北面,就是王莽的绵延。世祖建武二年(26 ) ,把这地方封给郭况,立为侯国。自此以下,就通称绵蔓水了。绵蔓水又往东流经乐阳县旧城西面,右边汇合井隆山水。这条水发源于井隆山,世人称为鹿泉水,往东北流,转弯流过陈余垒西面,俗称故壁城。从前楚汉相峙时期,韩信往东进军,陈余就在这里抗拒韩信,但他不采取李左车的战略,却把全部兵力集中到西线作战。韩信派奇兵从小路,杀出,在他的营垒上插上旗帜。陈余的队伍失却据点,慌乱奔逃,他本人也在抵水上被杀。水又转弯流经垒南,又往南流经城西,往东注入绵蔓水。绵蔓水又转弯流过乐阳城南,民间名为临清城,是搞错了的。《 地理志》 说:乐阳是个侯国。王莽改名为畅苗。《 东观汉记》 说:光武帝派邓禹去调派房子县的军队二干人,以挑期为偏将军,分攻真定、宋子的残余贼兵,攻下乐阳、察、肥垒。绵蔓水又往东流经乌子堰,在这里分出一条支流。又东流,称为大白渠,就是《 地理志》 所说的上口承接绵蔓水的那一条。白渠水又往东南流经关县老城北面,按《 地理志》 ,这是常郡的属县。又往东流,就是成郎河,水上有大桥,称为成郎桥。又往东流经耿乡南面,世祖把这里封给前将军耿纯,立为侯国,世人称为宜安城。又往东流经宋子县老城北面,这一段又称宋子河。汉高帝八年(前199 )把宋子封给许虑,立为侯国,王莽改名为宜子。从前高渐离善于击筑,为人当仆役,就是从这里进入秦国的。水又往东流经敬武县旧城北面。按《 地理志》 敬武是巨鹿郡的属县。汉元帝把这地方封给他女儿敬武公主,作为汤沐邑。阔驹《 十三州记》 说:杨氏县北四十里有敬武亭,是个旧县城。现在此城还很坚固,只是个小城,所以俗名叫敬武垒,是个古城邑。白渠水又东流,叫斯浚水。《 地理志》 说:大白渠往东南流,到了下曲阳县注入斯校水;东流分为两条,支流从右边伸出,往东南流,称为百尺沟;又往东南流过和城北面。世人称为初丘城,其实不对。汉高帝十一年(前196 ) ,把这里封给郎中公孙昔,立为侯国。又往东南流过贯城西面。汉高帝六年(前201 ) ,把这里封给吕博,立为侯国。百尺沟往东南散流,经过历乡东面,往南流进低湖,东流注入衡水。斯佼水从支流分出处往东流经贯城北面,又东流,积储为阪塘,称为阳糜渊。渊水左边接纳了白渠支流,俗称低水。低水在草城县乌子堰承接白渠,又往东流经肥累县老城南面,又往东流经陈台南面。这座台很宽广… … 又往东流经新丰城北面。按《 地理志》 说:巨鹿有新市县,是个侯国,王莽改名为乐市,但却没有新丰这地名,那就不清楚了。水文往东流经昔阳城南面,世人称为直阳城,这不对,这里本来是鼓聚。《 春秋左传》 :昭公十五年(前527 ) ,晋国荀吴领兵攻打鲜虞,把鼓城围困了三个月,鼓人请求投降。穆子说:城里人看起来还吃得饱。他不肯答应。军吏说:这城分明就可以到手了,你却不去拿,反而苦了军民,损了兵器,怎么能为君主效劳呢?穆子道:虽攻取了一座城,却教百姓懈怠,怎么去治理它呢?城虽拿到但换来的却是懈怠,这不会有好结果;抛弃老传统也是不祥的。鼓人能够为他们的君主效劳,我们也能够为我们的君主效劳。按正义行事不出差错;赏善罚恶没有失误,才能真正取得这座城。能为大义而献身,这难道还不好吗?鼓人宣称粮食告罄并且精疲力竭了,于是才来取城,晋军攻下后得胜而回,没有杀一个人,只俘虏了鼓子莺鞍而归,把他上献后又放他回去。鼓子又反叛了,荀吴打下东阳,把兵士化装成买粮的人,背穿恺甲在城门外歇息,发起突击,灭了鼓国,.俘获鼓子莺鞍而归,派涉佗去驻守。《 十三州志》 说:鼓城就是现在的昔阳亭。京相潘说:鼓人是白狄的一个分支。下曲阳有鼓聚,就是旧时的鼓子国。白渠支流又往东流过下曲阳城北面,又流过安乡县老城南面― 《 地理志》 说:这是个侯国― 又往东流经贯县,注入斯佼水。斯佼水又往东流经西梁城南面,又往东北流经乐信县老城南面。《 地理志》 :这是巨鹿郡属县,是个侯国。又东流注入衡水,衡水又北流,就到袁谭渡。袁谭从邺往来都要经过这里,渡口也就因而得名了。  又往东北流过下博县西边,  衡水又往北流经邹县老城东面。《 竹书纪年》 :梁惠成王三十年(前340 ) ,秦把卫秧封于邹,改名为商,就是这地方。所以王莽把它改名秦聚。《 地理风俗记》 说:县北有邹阜,邹县大概就是依此阜命名的。王莽改名为闰博。应肋说:太山有博,所以这里,叫下博。汉武帝从溥沱河南行,到这里迷了路,不知道该往哪里走,碰到一位白衣老人,说:现在信都是为汉而守城的,离这里有八十里。世祖就到信都去,任光开了城门迎接他,汉室中兴的基业才自此奠定。以后去寻求这位老人,却找不到了,人们谈论这件事,以为他是神仙。衡漳又往东北流经下博城西面,弯弯曲曲地往东北奔流,称为九睁;西流经过乐乡县老城南面,王莽改名为乐丘。又东流,引霞水注入。  又往东北流过阜城县北边,又往东北到昌亭,与淖沱河汇合。《 水经》 把阜城放在下博的下流,昌亭的上流来叙述,可是查考地址的位置,次序虽不对,但的确又事出有因。勃海郡的阜城又在东昌的东边,所以知道并非这地方。漳水又往东北流经武邑郡南面,那是魏时所置。又往东流经武强县北面,又往东北流经武隧县老城南面。按《 史记》 ,秦军在武隧打败赵国将军启辄,杀了十万人,就在这个地方。王莽改名为桓隧。白马河在这里注入漳水。白马河上流承接淖沱河,往东流经乐乡县北面、饶阳县南面,又往东南流经武邑郡北面,往东注入衡水,汇流处称为交津口。衡漳又往东流经武邑县老城北面,就是王莽的顺桓。晋武帝把他的儿子封在该县,立为王国。后来把武邑、武隧、观津都划归武邑郡,治所就设在这里。衡漳又往东北流,右边汇合了张平口旧沟,上流承接武强渊,武强渊西南,水边留有旧时武强县的治所,渊就因而得名。《 东观汉记》 说:光武帝派王梁当大司空,把武强立为侯国封给他。据老人们说:县里有个人走路时看见一条小蛇,心里觉得似乎有点灵异,于是就把它带回家饲养,取名担生。蛇长大后竟把人吃了,邻里中人都很发愁,就把养蛇者抓起来关进监牢。担生背着他逃走,县城沉陷成为湖泊,县长和官吏也都变成鱼鳖。现在县城东北大约半里的地方都没在水中。渊水往东南流,积聚成湖泊,又叫郎君渊。老人们又说:县城沉陷那天,那人的儿子向东奔逃,也在这里沉陷,所以这个深潭就叫郎君渊了。渊水通问北面,水口叫石虎口;又往东北流,就是张平泽。泽水泛滥,在北面冲垮堤口流出,叫张刀沟。往北注入衡漳,汇流处叫张平口,沟水也叫张平沟。泽水涨溢时就南流,水枯时就断流。衡漳又流经东昌县老城北面,这就是《 水经》 里说的昌亭,也就是王莽的田昌,俗名叫东相,这是因为相、昌两字音韵相合,因而致误。西边有昌城,所以称此城为东昌。衡漳又往东北流,在左边汇合了淖沱河的旧水道,汇流处叫合口。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寿坟墓碑碑文范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