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马列主义揭示了,能否去宇宙中旅游?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在金融学学术研究中的价值和运用 - 社会科学-
当前位置: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在金融学学术研究中的价值和运用
馆藏:66840
下载此文档
同系列文档
Baidu Button END -->
官方公众微信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教案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教案
发布时间:     访问次数:当前位置: >>
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N道辨析题
绪论 辨析题 3、马克思主义产生于 19 世纪,是一种过时的学说. 答:此观点错误.马克思主义产生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是头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关于资本主 义产生,发展和灭亡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意识形态和科学世界观, 是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它至今仍然是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武器和科 学理论,它并未过时. 简答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答:马克思主义是 19 世纪 40 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理论体系,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 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 , 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答: 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首先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是客观现实 及其运动规律的真实反映.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是指它的本质是批判的,革命的.马克思主义从不把任何现存的事物 看作是永恒的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一切事物都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在对现实的肯定的理解中包含着否定的理 解.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统一贯穿于它自身的全部理论体系当中.坚持马克思主诡谲的科学性,是马克思主 义革命性的必要前提和保证.同时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革命性,不同一切迷信和剥削阶级的偏见相妥协,才能科学地认 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论述题 1、试论马克思主义三个主要构成部分及其内在联系. 答:1)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其三个主要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 全部学说的理论基础.它是彻底而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对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作出了科学系统的说明. 2) 马 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去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它能过从个别上升到一 般和一分为二的方法,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关系,对资本主义了发生,发展和灭亡作了系统分析和阐发,因而是 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 3) 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又称共产主义,是依赖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理论, 研究关于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性质.条件,目的和发展规律的科学.它主要探讨无产阶级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方 法和道路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它为无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提供理论 武器. 4)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既各具有相对独立性,各有自己的研究对象和特定的内容,又相互依存,密不可分, 它们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联系,从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 材料分析题 在对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态度问题上,存在着各种表现形态。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 材料 1、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产生于 19 世纪,是那个时代的真理,现在已经是 21 世纪了,因此马克思主义已经 过时了。 材料 2、有人认为,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 材料 3、毛泽东指出:我们需要这样的理论家, “他们能够依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地解释历 史中和革命中所发生的实际问题,能够在中国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种种问题上给予科学的解释,给予理论的 证明。 ” 材料 4、邓小平指出: “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 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又说: “不以新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 主义者。 ” 材料 5、江泽民指出: “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对待马克思主 义, 有个学风问题: 究竟是从本本出发, 还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 又说, ” “马 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 丢了就丧失了根本。 同时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 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实践和新的发展。离开本国实际和时代发展 来谈马克思主义, 没有意义, 静止地、 孤立地研究马克思主义, 把马克思主义同它现实生活中的生动发展割裂开来, 对立起来,没有出路。 ” 请分析: ) (1 、材料 1 的思想倾向。 、材料 2 的思想倾向。 、材料 3、4、5 所阐明的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 (2) (3) 泽东思想的态度。 答: (1 ) 、材料 1 的观点是一种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的观点。它借口时代的某些变化,宣扬马克思主义“过时” 了。这观点是错误的。因为:第一,马克思主义的确是 19 世纪的产物。但是,判断一个理论是否过时,并不在于 它是什么时间产生的,而是看它所阐发的理论是否具有真理性。马克思主义揭示自然、社会、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 科学,它包含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这是不会随时间的推移而丧失其真理不会随时间的推移而丧失其 真理性的。第二,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阶级基础仍然存在,消灭阶级,实现人类解放的历史使命尚未完成,当今 世界尽管发生了很多变化,但是其基本特征并没有发展而发展的,它是开放的发展的理论体系。从本质上讲,它是 革命的、批判的,因此它不会僵化。 “过时论”是以过时为借口,实际上否定马克思主义。 (2) 、材料 2 观点,从表面上看是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把毛泽东的决策和指示看成是绝对正确的,是不能有丝毫 更改的,但实质上是否认毛泽东晚年犯了严重的“左”的错误,否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种观点曾一度 成为我国 10 年“文革”结束后“左”的错误还继续存在的重要理论依据,成为我国推行改革开放政策的绊脚石。 这种观点实际上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马泽东思想当作一种教条,使它们丧失生命力。 (3) 、材料 3、4、5 都论证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采取科学态度,就是既要 坚持, 又要发展。 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 观点和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马克思主义不能丢, 丢了它就会迷失方向; 同时,也不能把它变成僵死的教条,那样同样会亡党亡国。不研究新问题,不能解决现实中出现的新问题,就必然 会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只有在研究和解决新问题中发展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做到坚持马克思主义。 第一章 辨析题 2、哲学就是世界观 答:此观点不正确.因为:世界观是指人们对于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人们在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自已的世 界观,当这种自发形成的世界观没有经过逻辑论证,没有构成系统的理论的时候,还不是哲学.只有把人们的世界观加 以理论化和系统化,形成一定的思想体系时,才能称为哲学.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体系,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世界 观. 3、唯物主义都是可知论, 唯心主义都是不可知论. 答:此观点不正确.因为: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基于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的不同回答而相区别的,可知 论和不可知识则是由于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区分开来的,二者虽有联系 ,但不能将之混同. 二,唯 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承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因此,一般来说唯物主义都承认思维和存在有 同一性即可知论.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是认为思维决定存在,这是不符合实际的观点.在彻底的唯心主义者看来,世界 的本质是思维,人的思想是能够认识作为世界本质的思维的.因此,彻底的唯心主义者一般也是不可知论者.只有那些 否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的哲学家才是不可知论者. 4 、存在就是被感知. 答: 此观点不正确.因为: 一,它否认了存在的客观实在性.它把存在归结为被感知,认为客观的物质世界是由个人的主 观意志派生的.在此观点看来,主观感觉是本原,有了主观感觉才有物质世界的存在,这就是主观意识第一性,客观存在 第二性,主观意识决定客观存在的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客观存在即物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 移的,它能被人感知,但并不依赖感觉而存在.客观存在是第一性的,感觉,意识是第二性的. 5、世界统一于存在 答: 此观点不正确.因为: 一,存在范畴的涵义十分广泛,既包括一切物质实体的存在,也包括意识,思维的存在.存在这 个概念只有作为思维的对立面时,才和物质具有同样的含义. 二,把世界的统一性归结为存在,并没有说明是物质的 存在还是精神的存在,是一个哲中主义命题.它不仅没有揭示世界统一性的实质,反而掩盖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 立,是唯心主义也可以接受的. 6、意识是人脑的产物, 就像肝脏里分泌胆汁一样,意识也是人脑分泌出来的. 答:此观点不正确.因为:一 ,认为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不依赖球运动着的物质的观点,是形而上学的绝对时空观. 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它们同运动着的物质是不可分的.一方面,物质运动离 不开时间和空间;另一方面,时间和空间也离不开运动着的物质.时间和空间对物质运动的依赖性,表明了时间和空间 的客观性.物质是客观存在的,依赖的时间和空间也是客观的. 7、错误思想,理论乃至荒唐的宗教迷信观念也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答: 此观点正确.因为:一切意识都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其中正确的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错误意识包括宗教 迷信观念在内,是对客观世界的歪曲,虚幻的反映. 简答题 1、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时哲学的基本问题? 答:这是因为: )一切人的活动都包含着两个基本方面,即认识世界(主观反映客观)和改造世界(主观见之于 (! 客观) 。这两方面,实质上都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思维都存在及其相互关系就成为任 何哲学体系都必须进行研究并作出回答的基本问题。 (2)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直接关系 到确定认识和实践得出发问题,同时也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3)对物质和精神和这位第一性、 何者为第二性的不同回答,决定着解决哲学其它问题的基本方向。 (4)哲学基本问题也是实质工作中的基本问题。 因此,历史上的一切哲学理论都依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分别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 3、怎样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物质定义及其意义? 答: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 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2)理解物质定义要将握三个要点:第一,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 ” 质是从具体事物和现象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共同本质,即客观实在性,它既区别于物质的具体形态,又不脱离物质的 具体形态,我们要把作为哲学范畴的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区别开来。 (3)物质定义的意义:第一,彻底贯彻了唯 物主义路线,在世界的本质问题上,和唯心主义、二元论划清界限。第二,坚持了世界的可知性,和不可知论划清 了界限。第三,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把哲学物质范畴用自然科学关于物质结构、属性的理论区别开来。第 四,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是世界上一切物质现象的本质概括,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了世界上一切物质现象的本 质概括,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 6、怎样理解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其物质性? 答: (1) 、物质是世界一切现象的普通本质,世界上一切现象都是物质的产物和表现。自然界、人类社会现象是且 差万别的,但是其共同本质是物质的。意识、精神不过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 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也源于物质。 (2) 、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世界统一性,不是说世界统一于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物质形态,而是说世界统一于客观实 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统一性原理,是以成人世界有多样性为前提的,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但他不否认物质表现 形式的多样化。 8、怎样理解意识的本质? 答: (1)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第一,人脑是意识的器官。人在脑量、功能、结构等方面都和动物大脑有本 质的区别。意识只是人脑具有的属性。第二,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的机能是在生理过程基础上以条件反射为特 征的意识活动。无条件反射是低等动物就有的,条件反射是任何高等动物共同具有的。借助于语言刺激引起的第二 信号系统条件反射是人脑独有的反射机能。 (2)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人脑是意识的器官,但不是意识的 源泉,人只是在实践中,使大脑通过感觉器官同客观事物发生联系,才会产生意识。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脱 离客观世界,就不可能产生任何意识。 (3) 、在意识的本质问题上,唯心主义脱离物质的根源性讲意识,夸大意识 的主观形式,否认。庸俗唯物主义抹煞物质和意识的原则区别,把物质和意识等同起来。这两种观点是错误的。 9、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原理包括哪些内容? 答:物质决定意识。第一,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即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还是人类 社会的产物。第二,意识是高度发展着的特殊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1)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它能正确地反映客观世界,把握客观规律,指导人的实 践活动,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有两种不同的性质:正确反映客观实际的思维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起 促进作用;错误地反映客观实际的思维,对客观世界的发展起阻碍和破坏作用。 (2)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只承认物质 决定精神,否认意识的能动性。唯心主义颠倒物质和精神的关系,认为意思决定物质。两者都是错误的。 10 、意识活动的能动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第一, 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 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第三, 意识对于人的生理心理活动的控制。 第四,意思活动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 论述题 3、正确理解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对实际工作有何指导意义. 答:一,规律是物质运动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它是客观存在的,不依赖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既不能创造,又 不能消灭.主观能动性就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它表现在既能动地反映世界,又能动 地改造世界。 二,二者的关第是辩证统一的.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其次,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是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最后,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它们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只 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认识和掌握规律,达到成功地改造世界的目的. 三, 正确理解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辩论关 系,对于指导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重大的意义.一方面,我们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建设 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以科学的求实的态度进行现代化建设.另一方面,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因为它是认清我国国 情,加速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我们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把求实的科学态度和高 度的革命精神统一起来,才能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向前推进. 4、试述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及其对实践的指导意义. 答:实事求是是体现了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根本观点。这是因为:第一,实事求是肯定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唯物主义 世界观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肯定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唯物主义世界观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 识,并能为人的意识反映的客观实在。实事求是中的“实事” 是指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这同唯物主义的“物质” 观点是一致的。 实事求是要求从实际出发, 从实际出发, 就是要从不依赖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出发。 第二, 实事求是肯定了规律的客观性。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另一个基本观点就是肯定规律的客观性,唯物主义世界观认为: 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时有规律的。规律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内在的必然联系,规律是客观的。实事求是 中的“是”就是指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实事求是”还强调尊重客观规律,以规律作为人 们的行动向导,按规律办事。第三,实事求是肯定了规律的可知性及人们的自觉能动性。实事求是中的“求”就是 我们去研究、去探索,要求充分发挥自觉能动性。认识规律、运用规律,都离不开自觉能动性。 材料分析题 材料 1 &表象不是头脑的(生理的,心理的,心理物理的)机能.&&思维也不是头脑的产物,甚至也不是头脑的生理机能或一 般状态.& 材料 2 &存在就是被感知& 材料 3 &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 材料 4 &天才们无论怎样说大话,还是不能凭空创造,描神画鬼.& 材料 5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请回答:(1)材料 1,2 的观点对吗?为什么? (2)材料 3,4,5 涉及了什么问题?阐述了哪些哲学原理? 答:(1)是错误的,是唯心主义的.材料 1 否认了意识与意识的物质器官的关系.表象,思维都离不开物质器官---人的大脑,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依赖于物质,其根据之一,就在于意识依赖于意识的物质器官.材料 2 是典型 的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它将存在看作是人的感觉的产物,这就颠倒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将感觉,意识当作是第一性 的,物质的存在当作是第二性的,认为意识可以决定存在. (2)材料 3,4.5 说明了意识的起源,意识的本质和能动性问题.材料 3 主要说明了意识的产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 结果.根据现代科学提供的事实,说明了意识的产生大体经历了从无生合的物质的反应特性到生物的反映特性,从低等 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的发展,从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类的意识的转化三个阶段.一切物质形 态都具有对自身之外的他物的作用作出反应的能力,这是合乎逻辑的.材料 4,5 进一步说明了意识的本质是人脑的机 能,是对客观答存在的反映.观念的东西是紧紧地依赖于物质的东西,依赖于存在的,即使是荒谬的观点,臆想的东西,也 不过是对现实的反映,也不能完全&凭空创造&.但是人的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并不是消极的,直观的.观念来自于客 观,又是对客观的物质的东西加以改造,创造性的反映的结果,具有主观性. 答: 1) ( 材料 1 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总的量变过程中的局限性部分质变的原理。 一部分人、 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 属于由穷到富的局部性部分质变,由局部性部分质变到全局性质变--实现共同富裕,是加速我国经济发展的捷径。 (2)材料 2 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总的两边过程中的阶级性部分质变的原理。由贫穷到温饱,由温饱到小康,都 是阶级性部分质变,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则实现了由“不发达国家”到“发达国家” 、基本上实现社会主义现 代化的根本质变。 (3)材料 3 体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理是:第一,社会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原理。改革是在保持社会主 义根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某些环节和具体制度的调节和变革,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有效途 径。社会主义改革的目的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革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主要和直接动力,是实现社会 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第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的原理。外因致使物质间的相互影响,是事物发展中作用 的原理。外因致使物质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是实践发展的条件,影响事物发展的方向、速度和具体过程,外因通 过内因而起作用。 对外开放是利用和吸收其他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 以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 第二章 辨析题 1、承认不承认一切事物都在变化,是划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水岭. 答:此观点不正确.因为: 一,形而上学有时也讲事物的变化,但只承认事物量的变化,如数量的增减,场所的变更,它否 认事物的质变.因此,只看是否承认一切事物都在变化并没有划清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界限. 二,辩证法认为宇宙中 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事物不不仅有量的变化,而且有质的变化.辩证法还认为事物运动变化的源泉和动力是事物内部的 矛盾.因此,是否承认事物是因内在的矛盾而引起运动变化才是划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水岭. 2、一切以条件为转移. 答:此观点正确.因为: 在宇宙中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中,一切事物都依赖于周围的其他事物.周围的其它事物就 是这一事物产生,存在,发展和灭亡的条件.我们所讲的&一切以条件为转移&,就是讲离开了条件,任何事物都将无法存 在,无法理解,这是符合唯物辩证法的条件论的. 3、人们不能创造规律,但可以改变规律. 答: 此观点不正确.因为: 规律是事物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是客观的,人们对于规律是可以认识的,并利用它 为人类服务,但人们不能创造,也不能改变规律.认为规律可以改变的观点,实际上不否认了规律的客观性. 4、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不可调和的,因此斗争就是对抗. 答: 此观点不正确.因为: 一,矛盾的斗争是一个含义非常广泛的哲学范畴.在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中,凡是表现矛盾 双方互相排斥倾向的,不论其表现形式如何,都是矛盾的斗争. 二,矛盾的斗争有对抗和非对抗多种斗争形式.对抗是 指表现为剧烈冲突的斗争形式,它只是斗争的一种一形式.把对抗这一斗争形式当成了斗争的一切形式, 矛盾斗争范 畴和对抗范畴的区别. 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答: 此观点不正确.因为: 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包含普遍性,但比普遍性要丰富. 二,整体和部分是反映事物全体和它的局部之间的关 系.整体具有不同于部分的性质,部分作为整体的一部分而存在.两者是从不同方面反映事物不同关系的范畴,不能把 两者混同. 6、任何量变都引起质变 答:此观点不正确.因为: 此观点混淆了量变和质变的界限.量变是事物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显著的,根本 性的变化.量变本身不是质变,不是任何量变都会引起质变的,当量变保持在事物度的范围之内时,这种量变不管怎样 都不会引起质变.只有当量变达到或超过了事物的度,才能引起质变. 8、辩证的否定是绝对的否定. 答:此观点不正确.因为: 辩证的否定是包含肯定的否定,是&扬弃&,即既克服又保留.绝对的否定就是全盘抛弃,一笔勾 销,是形而上学的否定观,与辩证的否定是毫无共同之处. 9、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答:此观点正确.因为: 第一,新生事物是适应客观规律的要求产生的, 拥有产生和发展必然性.第二,新生事物能够吸 取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又具有旧事物不能容纳的新内容,优于旧事物.第三,在历史领域中,新生事物一旦从旧事物产 生出来则代表历史发展方向,得到先进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11、假象和错觉是一回事. 答:此观点不正确.因为:假象不是错觉,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假象是现象中的一种,只是不同于普通的现象,是歪曲,颠 倒地表现事物的本质的现象,它具有客观性.假象容易迷惑人,给人产生一种错觉,但假象不是错觉.错觉是人们对客观 事物一种错误的感觉,是主观原因造成的幻觉,因而不具有客观性. 简答题 1、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 一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普遍联系的,形而上学则认为世界是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彼此孤立, 彼此隔绝的. 二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中,发展,变化中,形而上学则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 都是静止,不变化的,即使有变化,那也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三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矛 盾,它是事物自己运动的源泉和动力,形而上学则否认事物的内部矛盾, 从外部寻找事物运动的原因. 是否承认事物 的内部矛盾,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分歧的焦点,是二者一切对立的总根源. 2、为什么说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答:新事物是符合发展的,具有远大前途的事物.旧事物则是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事物.是否符合发展的必 然趋势,这是区别是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 新事物必然要战胜并取代旧事物,这是一条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只有把发展理解为新事物的不断产生和旧事物的不 断灭亡,才能理解何以会有我们现在所面对的丰富多彩的世界,如果是的发展是如同形而上学所理解的那样,只是数理 的增减,物体运动场所变更,那么世界就会永远是一个样子,那实质上就是否认了发展.因此,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 观,就必须承认,在物质世界中始终有某些东西在产生,发展,有某种东西在衰退死亡.真正有生命力的并不是那些在今 天看来还显得强壮有力的东西 ,而是归根到底要胜利的东西.当然,任何新事物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它的发展也一个由 小到大,由弱到强,由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但因为新事物一定会在发展过程中取代旧事物,所以这一原理就要求我们 以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态度,满腔热情地扶植和支持新事物,为新事物的成长开辟道路.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怎样? 答:它们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表现在:1)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又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矛盾的普遍性包括两个方 面的含义:一是说一切事物都存在矛盾,矛盾无处不在.二是说矛盾存在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无时不有.矛 盾的普遍性是事物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特殊性是指每一事物,每一过程的矛盾及各方面都有其特点,这 是事物的个性,它的存在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因而是相对的. 2)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 转化的.具体体现在: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一方面,矛盾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共性 存在于个性之中,没有特殊也无所谓普遍.另一方面,矛盾的特殊性包含着普遍性即在特殊,个别,相对的东西之中总是 包含着或体现出事物的普遍的,共同的本质,因而也没有不具有共性的个别.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 下相互转化.这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一种就空间而言,由于世界是无限广大的,因此在一定范围内是普遍的东西,在更 广的范围内就是特殊东西.反之,在一定范围内是普遍的东西,在比它狭小的范围内又是普遍的东西.另一种是从事物 发展来看,在事物从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的过渡中,新事物在旧事物中刚刚出现的时候,它是特殊的个别的东西,由 于新陈代谢是不可抗拒的规律,新事物都是要从特殊,个别转变为普遍,一般的东西.而旧事物的灭亡则是从普遍走向 特殊,个别,直至灭亡的过程. 4、为什么说&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答:一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认识矛盾的特殊性,是认识事物的基础.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具体的,具体事物的特殊本质是 由它内部包含着的特殊矛盾决定的.不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根本就不能认识具体事物. 二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 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前提.认识矛盾的目的在于解决矛盾,而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 三具体地 分析具体情况,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避免犯教条主义错误.马克思主义是普遍真理, 是行动的指南,不是教条,离开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指导下的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就不以真正做到马克思主义和具 体实际相结合,也就不能发挥马克思主议的作用和威力,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5、如何理解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作用如何? 答:一作为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的矛盾,是指事物的内部矛盾,但是并不否认外部矛盾的作用.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 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指任何事物内部 都存在着矛盾的两个方面,这两方面既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 中起着不同的作用.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第一,同一性使矛盾的双方处于同一统一体中,相互依 存,提供事物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条件.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各自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 发展.第三,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贯通,规定了事物和向着自己的对立面发生转化的基本趋势.矛盾的斗争性对推动 事物的发展起重大作用,表现在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中.在量变过程中,斗争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发生变化,通过双方力 量的消长,为矛盾的解决即质变做准备.在质变过程中,斗争性的作用更加明显,斗争冲破事物存在的限度,促成旧年矛 盾统一体的分解和新的矛盾统一体的发生. 三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在二者结合中实现的, 质变是事物本质的变化,是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 6、如何理解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答: (一)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区别的,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质变是事物本质的变化,是由一种质态向 另一种质态的转变。 (二)量变和质变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事物的变化总是从开始量变到一定程度必定引起质变,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 第二,质变为新量变开拓道路,在新基础 上开拓新的量变.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在质变过程中有量的扩张. 8、质量互变规律的内容是什么? 答:任何事物都是量和质的统一,事物的发展总首先从量变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就引起质变,在新质基础上开始新的量 变过程.事物由量变转化成质变,又由质变转化为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反复,相互交替,以至无穷,推动事物由低级向高级 发展,这就是质量互变规律的基本内容. 9、什么是辩证的否定观? 答: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所包含的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既同一又斗争的必然结果;辩证的否定 是事物的质变,飞跃,是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辩证的否定就是扬弃,是既克服,抛弃,又继承,发扬,即否定中有 继承,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环节. 论述题 3、运用内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论述我国制定独立自主方针和对外开放政策的合理性. 答: 一,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告诉我们: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二,我 们党制定的独立自主方针和对外开放政策就是以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为重要理论依据的. 三,独立自主体 现了内因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据和根本原因的观点.独立自主,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国进行革命和建设的 立足点,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立足点. 四,对外开放政策体现了外因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的观点. 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学习和引进外国的现代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目的是为了加强我国的独立自主能力,加速有中 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但对外开放又必须以独立自主为基础,通过本国人民的共同努力而发挥作用. 五,因此,我们 必须反对把独立自主方针与对外开放政策对立起来的形而上学观点. 4、运用矛盾的共性和个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论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伟大意义. 答:1)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即:第一,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必就没 有普遍性.第二,矛盾特殊性又和普遍性相联而存在.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体.因此建设在中国 特色的社会主义中,我们要以普遍性为指导,深入研究每一个特殊矛盾,把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结合起来,坚持马克思主 义普遍原理与我国国情相结合的原则. 2)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我们党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国情相 结合的原则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具体运用和实践.它要求我们必然坚持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即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我国 的具体国情的统一.我们国家大,人口从,底子薄,科学文化落后.这决定我国必须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只有 这样,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成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实践证明,我们的道路是正确的. 5、掌握质量互变规律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何重大意义. 答:1) 质量互变规律告诉我们: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为此,我们必须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 、 义的宏伟目标,与做艰苦细致的工作,以积累完成伟大事业的力量结合起来,实现社会主义强国,这是我国历史发展中 的又一飞跃. 2) 、为完成这一历史性飞跃,一方面,我们需要充分发挥艰苦奋斗,埋头若干精神,因为没有艰苦的平凡 工作,就没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远大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在工作中,也需要我们注意从我国的国情出 发,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步骤分阶段去进行. 3) 、质量互变规律又告诉我们:量变是和质变是相互联系,相 互转化的.为此,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要注意当前的建设同未来的共产主义的区别和联系,把坚持 共产主义思想执行加快改革开放的政策结合起来。 4) 、质量互变规律还告诉我们:质变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 种质态转变的决定环节.为此,我们在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要树立勇于改革的革命精神和踏实的求实作风 . 6、运用辩证否定原理论述中国传统文化在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的作用与意义. 答:1) 、辩证的否定观认为,任何事物内部都有肯定和否定两个对立的方面,否定是促使事物灭亡的方面.事物的否定是 自我否定,这是事物内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否定是联系和发展的否定是&扬弃&,是包含肯定的否定,是既保留又克服. 2) 、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对待任何事物都必然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不能简单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我们在对待 我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上,应肯定其积极因素,否定苦大仇深一面,即吸取精华,剔除糟粕,批判地继承.以实现文化自身的 更新与发展. 3) 、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同时还必须注意结 合时代的特点为,分析传统文化,实现文化的自身发展与继承.不能脱离文化发展自身规律来谈发展. 4) 、在对待传 统文化过程中,要反对肯定一切的复古主义,也必须反对全盘西化的民族虚无主义.既要防止文化创新中的自由化思潮, 也要警惕文化发展的保守主义.这两种产声都与辩证否定精神相违背,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中是有害的. 8、运用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关系的原理,论述&一国两制&方针的正确性. 答:(1)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一,它们是矛盾双方两种相反的性质和趋势.但是两者又是相互联结, 相互制约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2)&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是指在一个国家内部 实行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具体说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坚持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海港,澳门,台湾继 续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这就是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相互关系原理的具体运用.社会主义攻资本主义制度是两种性质不 同的制度,它们是对立的,具有斗争性,但是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相互储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3)&一国两制& 的政策是对立中寻求统一的曲江,是统一战线政策的新发展,它有利于祖国的和平统一,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也有利 于港澳台的繁荣和稳定. 9、试论&发展才是硬道理&. 答: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唯物辩证法主张发展地看问题上,强调事物发展的普遍性,认为自然界, 人类社会和人的认识都是变化发展的,世界上的每一事物都有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绝对不变化,不发展的事物是不存 在的.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发展观点,学会用发展的观点支观察和处理问题. 首先,要把世界上的事物如实地看成变化发展的过程.我国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其目的是要改革 旧体制的种种弊病,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只有把握发展的观点,才能正确对 待改革中的困难和问题,坚持正确方向. 其次,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产 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在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其成熟和完善的程度是不同的.现在,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 产力总的水平比较落后,发展又不平衡.但是,应当看到社会主义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 新事物.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社会主义有条件比资本主义更快地发展生产力,因此,只有认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 中的阶段和地位, 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 第三,要有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成长.整个世界的发展,是新事物不断战胜 旧事物的过程.因此, 我们看待事物和分析问题,要有创新精神,站在上升,前进,发展的立场上,去促进和实现旧事物的 灭亡,新事物的成长和壮大,推动事物不断地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 综上所述,&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唯物辩论法的基本观点这一,它对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主义有着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坚持发展的观点,前途是光明的. 材料分析题 材料 1、 “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饭’ ,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我们就是吃了这个亏。???“我的一贯 ???” 主张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大原则是共同富裕。一部分地区发展快一点,带动大部分地区,这是 加快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 ” 材料 2 、 “我国经济发展分三步走,本世纪走两步,达到温饱和小康,下世纪用三十年到五十年的时间再走一步, 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这就是我们的战略目标,这就是我们的雄心壮志。 ” 材料 3 、 “要实现我们的雄心壮志,不改革不行,不开放不行。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任务还很艰巨。“在社会主 ” 义初级阶段,围绕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个根本任务,要把改革作为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各项工作的动 力。???需要扩大开放,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 ” 请回答: (1)材料 1 所体现的唯物辩证法原理,并运用这一个原理分析材料 1. (2 )材料 2 所体现的唯物辩证法 原理,并运用这一个原理分析材料 2(3)材料 3 所体现的马克思主义原理,并运用它们分析材料 3. 第三章 辨析题 2、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就是能动的反映论. 答:此观点不正确.因为: 这个观点混同了旧唯物主义认识论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尽管也坚 持了反映论,但它是一种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论;辩论唯物主义把实践和辩证法引入认识论,是一种科学的,革命的,能动 的反映论. 简答题 1、简析&跟着感觉走&. 答: &跟着感觉走&从认识论来说是错误的观点.因为:其一,感觉属于感性认识,认识的初级阶段,是通过感觉器官之间 接触客观世界形成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片面的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上升到更改认 识.其二,:跟着感觉走:夸大感觉的重要性,轻视更改理性认识,轻视革命理论的指导作用,犯了经验主义的错误,不但在 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中也是行不通的. 2、为什么在重视实践的同时,又要强调读书? 答: 其一,人们的经验和知识分为直接经验,直接知识和间接经验,间接知识.读书是获得间接经验,间接知识的重要途径. 每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事事实践,所以一个人知识的大部分是靠读书,接受前人和他人的间接经验 获得的.每一代人也只有把前一代人的认识作为自已认识的起点,才能推进认识的不断发展。其二,承认读书重要并没 有否认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是因为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是密切联系,相对而言的.对我是间接经验的东西,而亲自在 实践中取得这些经验的人来说又是直接经验.所以重视实践,强调认真读书二者是统一的. 3、为什么说由理性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中意义更加重大的飞跃? 答:其一,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是检验理性认识和发展理性认识的过程.由实践得来的理性认识是否符合客观真 理性,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修正,补充和发展. 其二,认识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 能动地改造世界是认识的根本目的. 6、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答: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是由真理的本质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 真理的本质是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检验主观是否符合客观,主观认识自身不能作为标准;客观事物本身也不会开口说话,只有把主观同客观联系起来 加以对照的东西,才能充当检验真理的标准。唯一具有这一特点的,只有社会实践。其次,实践是主客观联系的桥 梁,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所谓直接现实性,就是实践可以把主观的东西客观化。这样就可以把客观效果同原来 指导实践的认识加以比较、对照,就能直接检验出原来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 论述题 1、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它同旧哲学的认识论的根本区别表现在哪里? 答: 一) 它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观点,把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原则作为认识论的根本原则.2 它主张实践第一的观 ,1 点,第一次把科学的实践观点引入认识论,认为主体和客观首先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即实践关系,在此基础上,然后 才是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即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起决定作用.3 它把辩证法贯彻于反映论, 科学地说明了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它从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矛盾运动中考察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认为认识 过程是在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能动升华为理性认识,又能动地用理性认识去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的辩证过程. 二),根本区别表现在:1 以坚持彻底的唯物主义反映论原则同唯心主义先验论根本对立.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彻底的 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它的根本前提是承认认识对象是在人的意识之外独立存在的客观世界,人的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 界的反映.唯心主义先验论从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前提出发,认为认识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2 马克 思主义以可知论观点同不可知论观点相对立.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世界是可知的,承认人的认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世界. 不可知论否认世界的可知性,认为世界是不可认识的,或者不能完全认识的.3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以实践观点和辩证法 观点,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脱离实践和缺乏辩证法的观点相区别.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以实践为基础,运用辩证法去考察 人的认识,因而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旧唯物主义认识论不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不能辩证地考察人的认识,因面 是直观的,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论. 2、怎样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并运用这一原理分析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答: 第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其具体表现是:1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对立的.它们在性质,内容形式 和特点等方面都是相互区别的.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产生的,它所反映 的内容是事物的现象.感觉,知觉和表象是感性认识的形式,直接性是感性认识的特点.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 对感性认识材料的抽象和概括,它所反映的内容是事物的本质.概念,判断,推理是理性认识的形式.抽象性,间接性是理 性认识的特点.2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辩证统一的.表现在: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为理性 认识;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相互渗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第二,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 误在于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教条主义片面强调理论,轻视实践经验;经验主义则片面夸大感性经验, 轻视理论的指导作用.教条主义否认感性认识,片面夸大理性认识,认为理性认识可以不依赖于感性认识;经验主义否 认理性认识,片面夸大感性认识.认为感性认识是唯一可靠的,否认感性认识是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所以二者都是 割裂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犯了主观主主义的形而上学片面性错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的历史 表明,这两种形式的主观主义都是有害的, 特别是教条主义的危害更大. 材料分析题 3、 材料 1 &传习录&记载: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日: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 亦何相关?先生: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送着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 外.& 材料 2 哲学上两条基本路线的区别&从物到感觉和思想呢?还是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恩格斯坚持第一路线,即唯物主义 的路线.& 材料 3 &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这些原则不是被应用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而是它们中抽象出来 的 ; 不 是 自 然 界 和 人 类 去 适 应 原 则 , 而 是 原 则 只 有 在 适 合 于 自 然 界 和 历 史 的 情 况 下 才 是 正 确 的 .& -----&列宁选集& 请回答:(1)上述材料说明在认识路线上存在哪两条根本对立的路线? (2)材料 1,3 表明的基本思想一致吗?试用哲学 原理分析他们各自的观点. 答:(1)一条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这是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材料 3 就是坚持了这条认识路线.而另一条认识线 路则是从思想和感觉到物,这是一条唯心主义的认识路线,材料 1 则是这条认识路线的表现. (2)材料 1 反映的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是错误的.因为:第一它认为心外无物,把花的存在看作是人对花的感觉的 结果.第二,认为花的着色是因为有人看,才明白起来,把人的感觉等作为第一性,把客观存在当作第二性,是典型的主观 唯心主义的观点. 材料 3 则是唯物主义的反映论的观点.原则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加以认识概括总结的一种理性认识,马克思主义认为 原则是第二性的,自然界和历史状况是第一性的,它们决定原则,而原则是从它们中抽象出来的,这是唯物主义认识论 的观点. 第四章 辨析题 2、人们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 答:此观点正确.因为: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力具 有客观性和社会历史性.生产力的水平是生产力的量的规定性,表现为生产发展的现实程度;生产力的性质是生产力的 质的规定性,表现为生产发展的物质技术性质,主要是劳动资料的性质.这两者都是经过一定历史的发展,在前人的基 础上形成的. 生产力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是保持不变的,人们不能自由的选择生产力. 4、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关系的公有化程度越高 ,越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答: 此观点不正确.因为: 一,看一种生产关系是否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不是看其公有化程度高低,而是看其是否适应 生产力的状况.适应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即使公有化程度低一些也能促进生产力发展. 反之,即使生产关系公有化 程度很高,不能适应生产力状况,超越生产力发展阶段,不仅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还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二,看一种 生产关系能否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唯一标准,是看其是否适应生产力状况.这个观点把生产关系公有化程度高低看成是 生产关系能否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标准,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因而是错误的. 8、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因而可以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 答:此观点不正确.因为:人民群众虽然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离不开一定的历史条件, 离不开一定的社会关系.因此,人民群众的创造作用必然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和制约.同时,还要受到人民群众自 身状况的影响. 简答题 1、为什么说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答: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物质生产本身的具体样式,是生产力和和产关系的统一.生产方式这所以是社会发展 的决定力量,这是因为: 1),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整个社会生活的首要前提. 2),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整个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过程. 3),生 产方式的变化,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所以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归根到底是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历史,是生产方式 不断更替的历史. 2、简述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答: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体现着它们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 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主要包括: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和性质,经济基础 的发展变化下层建筑的变革. 2,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即上层建筑必须为经济基础服务.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性 质,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3,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适合是一个由基本适合到基本 不适合,再到新的基础上的适合,循环反复,不断发展的过程,从而推动人类社会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3、如何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答: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表现在: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 产关系的变革。 (2)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表现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时,对生产力起积极 的促进作用。反之,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时,就对生产力起阻碍甚至破坏作用。 (3) 、生产关系对生 产力的核实是一个从合适到不合适、再到新的合适的不断矛盾运动的过程,正是这个矛盾运动过程使生产方式不断 向前发展,从而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 4、简述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特点. 答:一,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先于经济基础而产生.它是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的特殊表现.二,社会主义社会中的生产关系 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是基本适合的. 三,社会广义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之间又存在着不相适应的方面,但这种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可以依靠社会广义制度本身在的自觉调整和改革有计i有 步骤地加以解决. 5、简述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答: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要表现在: 1,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同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一定完全同步. 2,社会意识 的发展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3,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4,社会意识的各种不同形式之间 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推动社会意识的发展. 5,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6、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 答: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因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的创造主 体,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 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因为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精神财富的源 泉,劳动知识分子在精神财富创造中起着重要作用. 三,人民群众是变革社会制度的决定力量.因为在阶级社会中,社 会制度的变革是通过革命来实现的,而人民群众是社会革命的主体,人心向背体现着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论述题 2、试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原理说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说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何重要 意义? 答: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着能动的反作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分别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 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成果,它表现为物质生产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改善,主要是生产 力的发展水平和生产关系的性质.精神文明是人类智慧和道德的进步状态,包括科学,教育,文化水平和理想,信念,道德, 风尚等两个方面的内容.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决定和被决定的关系,又是相互促进,互为条件,互为目的的.一方面, 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的产生,发展提供物质条件;物质文明发展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发展精 神文明.另一方面,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又具有反作用.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精神文 明为物质文明的正确发展方向提供思想保证.总之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和源泉,精神文明是物质文明的必要条 件和保证.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强国的重要目标,没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个特征,就不可能有 社会主义.建设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就能激励广大人民群众的建设社会主义主动性,积极性和 创造性.同时,也能自觉抵制和消除资产阶级和封建主义的剥削思想的影响,纠正不正之风,为过渡到共产主义创造条 件. 3、怎样正确理解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能动性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统一? 答:第一,人民群众改革社会的实践活动是历史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通过人民群众创造物质财 富,精神财富以及变革社会制度的种种实践活动实现的,这些实践活动又是人民群众不断地追求自己目的的结果,是人 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能动性的重要表现. 第二,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主观能动性是以社会发哪儿客观规律性为基础 的.他们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只能在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制约下,在已有的经济条件,政治条件,精神条件的基 础上,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来创造自己的历史.如果不顾这些条件,超越这些条件许可的范围,他们创造历史的活 动就不能进行,就要遭到失败. 第三,客观存在的历史条件既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提供了基础,又使他们的这 种活动受到制约.也就是说,既使他们的能动性得以发挥,又使他们的能动性受到制约.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他们不断 突破限制,又不断受到新的限制.因此,从发展来看,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能动性是无限的,但在某一历史阶段,这种活动 却又是有限的. 第四,只讲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看不到人民群众的创造作用,就会保守消极,只看到人民群众创造历 史的能动作用,忽视历史规律,就会急躁冒进.只有把这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才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 作用. 材料分析题 1、关于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历史上的哲学家、思想家有不同的回答。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 材料 1 孟轲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认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材料 2 梁启超说: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舍英雄同无历史.&胡适说:英雄人物&一言可以兴 邦,一言可以丧邦& 材料 3 黑格尔认为,历史不是个人随意创造的,而是决定于某种&客观精神.&伟大人物是世界精神的代理人&,拿破伦代 表了世界精神,他骑着马,驰骋世界,主宰全世界.世界历史是伟大人物和王朝的历史,而不是一般人的历史. 请回答:(1)材料 1 的合理思想和局限性. (2)分别指出材料 2 和 3 的思想倾向. (3)材料 2 和材料 3 的共同点. 答:(1)材料 1 具有重民,贵民的合理思想,包含有肯定,重视人群众作用的思想倾向.其局限性是:这些思想以维护和改善 剥削阶级的统治为目的,是站在君主剥削阶级一边.它是就君民关系讲人民群众的作用的,十分狭隘.没有形成完整的 思想,而且还表现了害怕人民群众的心理. (2)材料 2 是主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典型观点,材料 3 是客观唯心主义英雄 史观的典型观点. (3)材料 2 和材料 3 的共同本质是否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2、材料 1 马克思说,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死亡的;而新的更高 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材料 2 毛泽东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 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 材料 3 邓小平说,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讲,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到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 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的路.要害是姓& 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 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请回答:(1)材料 1 的中心思想. (2)材料 2 的中心思想 (3) 材料 3 的中心思想 (4)贯穿于材料 1,2 和 3 的共同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答.(1)材料 1 的中心思想是以生产力为出发点,阐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不 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2)材料 2 的中心思想是明确提出以是否解放生产力及其程度作为判断一切政党的政策好坏 的根本标准. (3)材料 3 的中心思想是明确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以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 本标准,是生产力标准的进一步展开和 3、下列是有关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关系问题的材料. 材料 1 不同气候的不同需要产生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生活方式产生了不同种类的法律. 热带民族的怯懦常使 这些民族民为奴隶,而寒冷气候的民族的勇敢使他们能够维护自己的自由.这是自然的原因所产生的后果. 居住在 山地的人坚决主张要平民政治,平原上的人则要求由一些上层人领导的政体,近海的人则希望一种由二者混合的政体. 材料 2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次胜利,在第一步都 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在第二步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 材料 3 我国重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比较低,今后随着人中增加和经济发展,对资源总量的需求更多,环境保护的难 度更大.必然切实保护资源和环境,不仅要安排好当前的发展,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要根据 我国国情,选择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 请回答:(1)对材料 1 中的观点加以评析 (2)比较材料 1 和 2,指出两者不同之处,并说明为什么&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 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 (3)根据材料 3 和 2,阐明我国为什么必须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 答:(1)材料 1 中用地理位置和气候状况等物质因素去解释民族的差别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这种观点不是从社会内部 而是从社会外部的自然条件去说明的,是非科学的地理环境决定论. (2)材料 2 中辩证地看待自然环境与社会发展 的相互关系,在肯定人类改造自然的胜利的同时,着重强调要尊重自然规律,保持人和自然环境的协调.材料一中认为, 构成自然环境的各种自然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盲目地征服自然,破坏生态系统,必将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 (3)人类社会同自然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必须协调发展.我国人口众多并不断增加,自 然资源相对短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只有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才能处理好我国经济,社会的 当前发展与未来发展的关系.思考题 第四章 1、为什么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答:一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1) 、用暴力剥夺农民的土地,是资本原始 积累过程的基础; (2) 、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进行残酷的殖民掠夺是资本原始积累的又一重要方式。资本原始积累 的事实表明,资产阶级的发家史是一部罪恶的掠夺史。 2、如何理解商品二因素的矛盾来自劳动二重性的矛盾,归根到底来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答:首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其次,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最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3、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但为什么不能由任何一个商品生产者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 间决定呢? 答: 、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而只能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会必要劳动时间是 (1) (2) 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3) 、味着形成价值量的劳动力和生产条件都必须具有正常的性质。 4、有人认为,在信息社会里,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实现的,应当用知识价值论取代劳动价值 论。试用所学原理对该观点进行评析。 答:深化对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财富和价值创造中作用的认识。应该坚持马克思关于人的抽象劳动 的唯一源泉这一劳动价值观的基本观点。同时要充分肯定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提高生产效率、促进 生产发展、增加使用价值和价值形成中的重要作用。科学技术本身并不能创造价值,但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可 以使劳动对象的范围更广,性能更好,从而有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科学技术还可以为人所掌握,而掌握了科学 技术的人可以提高劳动效率,创造出更多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所以,应充分认识科学技术的作用,把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摆到重要的位置。 5、如何理解“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的特殊性和一般性是什么? 答: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价值增殖过程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这是 (1) (2)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主要方面。 所谓价值增殖过程, 是超过劳动力价值的补偿这个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3) 、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 资本的特殊性和一般性是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的统一。 7.收集历史的和现实的事实说明,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集中体现。 答: 、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生产资料社会化和 (1) (2) 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导致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就越是不可避免。 10、我们对待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应该运用怎样的方法去认识他们? 答: (1) 、政治制度的进步作用表现在:第一,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作为上层建筑,在战胜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 生产的生产方式,保护、促进和完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曾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大幅度发展,促 进了社会进步。第二,由于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使人们摆脱了封建专制主义条件下的分封割据状态、等级压迫制度 和人身依附关系,因而使人民群众享有了比封建专制主义条件下更多的社会政治自由。由于人们的社会活动获得了 更有利的条件、更广阔的空间,因而历史性地促进了人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的进步。第三,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在 其历史发展进程中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经验,这对于社会进步同样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2) 政治制度的局限性: 、 其一, 资本主义的民主是金钱操纵下的民主, 实际是资本阶级精英统治下的民主。 其二, 法律名义上的平等掩盖着事实的不平等。其三,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是一种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政治制度。 (3) 、①对于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应该坚持辨证批判的态度和方法。其政治制度中会具有一些符合政治统治金额社 会管理一般规律的内容, 对此我们可以借鉴。 对深刻的资产阶级的阶级印记和阶级偏见, 我们应该进行分析、 批判, 要深刻认识其作为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阶级本质。②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也是人类文化发展的特定形式和环节之一。 我们必须主注意用辨证批判的态度对待它。对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中那些正确反映人类社会生活的一般规律的思想 理论和观念,我们应该加以学习、参考和借鉴;而其中反映了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的、对社会生活进行了扭曲反映 的、为了维护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需要而有意编造来欺骗民众的虚假理论,则必须加以分析鉴别和持鲜明的批判态 度。 第五章 1、垄断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说垄断并没有消除竞争? 答:垄断是这样产生的: (1) 、当生产集中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即少数企业就会联合起来,操纵和控制本部门的 生产和销售,实行垄断,已获得高额利润。 、企业规模巨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也会产生垄断。 、激烈的 (2) (3) 竞争给竞争各方带来的损失越来越严重,为了避免两败俱伤,企业之间会达成妥协,联合起来,实行垄断。 垄断没有消除竞争的原因: (1) 、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 (2) 、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 (3) 、社会 产生是复杂多样的,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生产都包下来。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有哪些? 答: (1) 、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 (2) 、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 (3) 、国家通过多样形式参与私人垄断 资本的再生产过程。 、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 (4) 3、为什么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部分质变? 答: (1)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它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首先,国家 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其次,资产阶级国家凌驾于私人垄断资本之上,代表 整个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调节经济过程和经济活动,这在一定范围内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的狭隘界限。再次,通 过国家的收入再分配手段,使劳动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和提高。最后,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参与和干预下,各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农业、工业、商业、通讯及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水平迅速提高,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面貌改 观,加快了这些国家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进程。 (2) 、但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并没有根本改变垄断资本主义的形象性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本质上是资 产阶级国家力量同垄断组织力量结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4、资本输出的实质是什么? 答:实质是垄断资本通过资本输出攫取了巨大利益和扩大了垄断实力的实质。 5、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什么?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会变成资本主义世界的附庸吗? 答: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在时间和空间上面全球扩展。 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不会变成资本主义世界的附庸。因为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具有积极的影响:经济全球 化使资源在全球范围加速流动, 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之一机会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以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 增加经济的竞争力,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吸引外资,扩大就业,使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充分 发挥;发展中国家也可以利用不断扩大的国际市场解决产品销售问题,以对外贸易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发展中国 家还可以借助投资自由化和比较优势组建大型跨国公司,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以便从经济全球化中获取更大 的利益。 6、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有哪些表现?如何认识其原因? 答: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有这些表现: (1)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2) 、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 (3) 、社 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 、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 、政治制度的变化。 (4) (5) 原因: 、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 、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和利益 (1) (2) 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 、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 (3) (4) 、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7、如何看待资本之一的历史地位? 答: 、资本主义将科学技术转变为强大的生产力。 、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竞争的外在压力推动了 (1) (2) 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3)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作为上层建筑在战胜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生产的生 产方式,保护、促进和完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从而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促进了社会 进步。 第六章 1、如何看待社会主义“早产论”?4、怎样理解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历史必然 性? 答:第一,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是由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所决定 的。第二,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并不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 力状况的规律。总之,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率先进入社会主义,也是历史发展规律作用的结果。那种把首先在 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社会主义胜利看做是“反常现象” ,把实践中的社会主义看做是“畸形的早产儿”的观点是错 误的。 2、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是十月革命以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最严重的挫折。从人类发展的历史来看,没有哪一次巨 大的历史灾难不是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邓小平指出: “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象被削弱了,但人民 经历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经济发 ” 展,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 ”如何理解邓小平上述论断的深刻意义? 社会主义制度对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第一,社会主义开始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发挥出历 史作用。第二,社会主义国家的存在及其在经济、政治、外交、军事上的影响,改变了世界的政治格局,在很大程 度上遏制了资本主义和霸权主义在全世界的扩张。第三,社会主义力量坚定地支持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推动 着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第四,社会主义在当代引导着世界人民的前进方向。 社会主义在 20 世纪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但是在发展中也发生挫折, 特别是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东欧剧变、 苏联解体的严重挫折。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最深刻的教训是:放弃了社会主义道路,放弃了无产阶级专政,放弃 了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放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结果使得已经相当严重的经济、 政治、 社会、 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 最终酿成了制度剧变、国家解体的历史悲剧。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 “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经济发展, 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象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历锻炼,从中吸 ” 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21 世纪,社会主义将进行新的开拓,经过全世界工人阶级及 其政党的共同奋斗,必将迎来社会主义的伟大复兴。 3、怎样理解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答: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就是无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掌握国家政权。 社会主义民主是绝大多数人的民主,它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第一,社会主义民主首先是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 第二,社会主义民主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第三,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历史联系。 5、为什么说社会主义事业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意义? (1)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革命的领导核心。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3) 、坚持 (2) 和改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 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是马克思 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和永恒课题。 (加强党的先进性,必须准确把握时代脉搏,保证党始终与时代发展同 步伐;必须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党始终与人民群众共命运;必须使党 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不断与时俱进,保证党的全部工作始终符合实际和社会发展规律;必须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来 加强自身建设,保证党始终引领社会发展进步;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保证党始终具有蓬勃生机和旺盛活 力。 ) 第七章 2、既然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历史的必然,为什么又要人们去努力追求?既然共产主义的最终实现是一个漫 长的经过,为什么又说“共产主义渺茫”论是错误的?请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观点予以正确解答。 答:一、 (1) 、共产主义理想是能够实现的社会理想。 (2) 、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历史规律的必然要求。 (3) 、实 现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最终目标。 、实现共产主义是全人类解放的根本体现。 (4) 二、 、社会主义社会的充分发展和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需要很长的历史时期。 、当代资本主义的灭亡和向社 (1) (2) 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转变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正确理解“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关系。 (3) 3、 有人说: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能讲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而不应该提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否则就是脱离实际。 ”请用共同理想和远大理想的关系来分析评论这一观点。 答: 共产主义理想是建设在科学基础上的社会理想, 是人类最伟大的社会理想。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 我们不但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而且要进一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1) 、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 想,坚定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念。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2) 4、如何在大学生活中体现自己的理想信念追求?个人理想如何才能与社会理想一致起来? 答:当代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肩负着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 历史重任。要把追求个人理想与追求社会理想结合起来,把追求共同理想与追求远大理想结合起来,从我做起,从 现在做起,勤于学习,善于创造,敢于奉献,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马列主义 邓小平理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