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家长应怎样教育孩子子,(好父母决定孩子一生

父母的教育决定孩子的一生_百度经验
&&&&&&&&&学龄前教育父母的教育决定孩子的一生
百度经验:jingyan.baidu.com  在对孩子的期望上,很多家长就像对股市一样,期望虚高,不从孩子的实际出发,一味盲目跟风、从众,对孩子高标准、严要求。事实上,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没有可供复制的成才之路。家长要基于孩子的实际,发挥孩子所长,让他成为一个可能成为的人。 一些家长对孩子提要求的口头禅就是“只要成绩好,其他怎么都行。”育子标准的倾斜,导致一些学生成绩虽好,却品德欠佳,待孩子长大后才发现,重才轻德的教育育不出真正的人才,而有才无德的人也不会受到尊重。随着包括品德在内的综合评价纳入某些省份高考评价体系,品德已成为衡量教育效果和人才好坏的一个重要目标  当孩子没有考好或经过辅导仍对问题不理解时,有的父母便不冷静地说“笨蛋”、“猪脑袋”等。当孩子不愿意去做某件事或没达到父母要求时,有的家长不分情由地指责孩子“没出息”。当孩子成绩不理想,有的家长甚至说“你就不是念书的材料”。这些忌语会把孩子引入误区,产生负作用,导致孩子得不到认同和肯定,缺乏自信,更易产生对抗和愤怒情绪,使亲子关系往更差的方向发展。孩子的自尊心很强,过于苛责会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正面鼓励,肯定孩子的长处,才能树立孩子的信心,令孩子获得前进的动力。爱是有艺术的,训斥、打骂、放弃等“恨铁不成钢”的爱不是真爱,袒护、迁就、姑息等溺爱也不是真爱。真正的爱是激励。&&& 第四是只顾言传要求孩子,忽视律己及身教。  一些家长给孩子立起各种规矩,提出种种目标,自身言行却不端,这样的教育对孩子而言不但毫无效果,更可能误导孩子的是非观。作为父母,要求孩子努力学习,自身首先要勤奋,无论对工作还是家庭,要有高度的责任心。要求孩子在固定的时间上床睡觉、起床,父母自己应以身作则,少看电视,利用晚上做些诸如看书等静态活动,给孩子良好的示范;要求孩子玩耍后归放用具,父母也要注意家中整洁、不脏乱,让孩子潜移默化受到良好影响。  孩子生而具有对万物的好奇,在此基础上让其轻松自然地学习,才能学有所得。若一味被迫学习,孩子对学习会产生厌倦情绪。家长指导孩子学习时,可以换一种方法,改变常用的让孩子解答问题的方式,尝试着让孩子自己提出问题。父母要适时给予鼓励,表达对其创意的欣赏。谢谢经验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作者声明:本篇经验系本人依照真实经历原创,未经许可,谢绝转载。投票(0)已投票(0)有得(0)我有疑问(0)◆◆说说为什么给这篇经验投票吧!我为什么投票...你还可以输入500字◆◆只有签约作者及以上等级才可发有得&你还可以输入1000字◆◆如对这篇经验有疑问,可反馈给作者,经验作者会尽力为您解决!你还可以输入500字相关经验015011热门杂志第1期作文书写技巧946次分享第12期祝你好“孕”493次分享第1期当我们有了孩子340次分享第1期新学期 新气象169次分享第1期孕妇饮食指导568次分享◆请扫描分享到朋友圈俗话说“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同样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受到不幸教育的孩子。
农民怎样对待庄稼决定了庄稼的收成,家长怎样对待孩子决定了孩子的命运。农民希望庄稼快快成长的心情和家长希望孩子早日成才的心情是完全一样的,只是两者在对待事情的方法和态度有所不同,农民日夜思考的是庄稼需要什么,怎样满足庄稼的需要。家长日夜思考的是怎样才能提高孩子的成绩,怎样才能考上好的大学。思考的方式不同,结果自然不同。庄稼长势不好,农民从不埋怨庄稼,相反,总是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孩子学习下滑时,许多家长却一味的指责,很少想过自己的责任。地理环境变化时,农民知道改变种植方法,社会环境变革时,父母是否想到过要更新教育观念呢?我曾经住过一个宾馆,惊奇的发现他们正在主办举办一个养猪培训班,时代发展到今天,连养小猪都要办培训班,我们教育孩子却什么都不学,这难道不是一个很大的遗憾吗?
很多家长最想不通的就是现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孩子脾气为何却越来越坏?以前我们祖祖辈辈穷怕了,现在有钱了,翻身农奴把歌唱,却不知道怎么爱孩子了,于是本能的把自己小时候所缺乏的给于孩子,给他们吃的越来越好,穿的全是名牌。结果,给的越多,内心深处有个小人就越不平衡,于是,对照自己贫困的童年,给自己的孩子扣上一顶顶“身在福中不知福”的帽子,不知道现在的孩子对爱的需求早已上升到精神层次,反而该给的没有给,不该给的给的太多,导致孩子在物质上成了小皇帝,在精神上却贫乏的如同小乞丐。
展开剩余63%
孩子缺爱脾气就坏,久而久之可能变态。
现在很多孩子的网瘾、早恋、逃学等现象都是缺爱所致,就好比庄稼出问题是对阳光雨露的呼唤一样,孩子出问题也是对爱的一种呼唤。人都知道缺钙要补钙,那么缺爱当然也要补爱,而且补什么样的爱,是非常非常的重要,没有智慧的爱是对孩子心灵最大的伤害。太阳靠的太近,庄稼反而死定。现在的孩子是在爸爸妈妈加上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关爱下成长的,这么炙热的爱,谁能受得了?
很多家长普遍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却不知道学习成绩的根本在于动力,没有意识到现在的孩子学习的动力和我们小时候是两码事。我们小时候贫穷,学习的动力就是三个字:求生存。而现在孩子压根儿感受不到生存的艰辛,他们学习的动力,不是为生存,而是为快乐。他们喜欢做的事,再难也变得容易。好比电脑上网,个个都是武林高手,无师自通,而他们讨厌做的事情即使再容易也变得很难,好比学英语单词只需死记硬背,可他们往往就是学不好。
如何提高孩子的学习动力?怎样提升孩子的学习内动力?这个是需要我们家长探讨学习的。一个人学习,他会走得快,但是一群人学习,他会走得远。我们参加责商教育学习的家长们自发的创办了责商教育读书会,自创办两年多来已经有了一百六十多次的每周学习机会。虽然每次都能来的人寥寥无几,但是凡是能坚持过来的家人们在对待自己孩子教育上都能够游刃有余,孩子的进步也非常大。
有的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的会发现孩子不够积极,孩子内动力不足,孩子不够阳光,孩子掌控自我责任行为不强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其实我们仔细的分析其背后的原因还是由于孩子的家长造成的。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父母进步一小步,孩子进步一大步,教育孩子是一个长久的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像吸收阳光、空气、雨露一样随时随地的把好的能量转换给孩子。
有人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我要说,父母有一个积极的思维将带动孩子一个全新的积极的思维,父母有一个消极的思维带动的还是一个消极的思维。父母积极向上,孩子就积极向上,父母满满的正能量,孩子也有满满的正能量。所以教育孩子需要我们全家全员参与,我记得我们家在学习责商的过程当中,是全家都参与其中了的,包括孩子的爷爷奶奶。当我们一起学习了之后,发现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们不是去指责孩子,而是静静的思考孩子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在哪里,为什么会是这样。当我们能够静静的思考的时候,总是能从各种问题当中寻找答案,所以父母的头号工程是要自己学习成长。我正走在学习成长的道路上,我希望和千千万万的优秀家长一起学习一起成长。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更多频道内容在这里查看
爱奇艺用户将能永久保存播放记录
过滤短视频
暂无长视频(电视剧、纪录片、动漫、综艺、电影)播放记录,
按住视频可进行拖动
&正在加载...
举报视频:
举报原因(必填):
请说明举报原因(300字以内):
请输入您的反馈
举报理由需要输入300字以内
感谢您的反馈~
请勿重复举报~
请刷新重试~
收藏成功,可进入
查看所有收藏列表
当前浏览器仅支持手动复制代码
视频地址:
flash地址:
html代码:
通用代码:
通用代码可同时支持电脑和移动设备的分享播放
用爱奇艺APP或微信扫一扫,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当前播放时间:
一键下载至手机
限爱奇艺安卓6.0以上版本
使用微信扫一扫,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爱奇艺移动APP
其他安装方式:手机浏览器输入短链接http://71.am/udn
下载安装包到本机:
设备搜寻中...
请确保您要连接的设备(仅限安卓)登录了同一爱奇艺账号 且安装并开启不低于V6.0以上版本的爱奇艺客户端
连接失败!
请确保您要连接的设备(仅限安卓)登录了同一爱奇艺账号 且安装并开启不低于V6.0以上版本的爱奇艺客户端
部安卓(Android)设备,请点击进行选择
请您在手机端下载爱奇艺移动APP(仅支持安卓客户端)
使用微信扫一扫,下载爱奇艺移动APP
其他安装方式:手机浏览器输入短链接http://71.am/udn
下载安装包到本机:
爱奇艺云推送
请您在手机端登录爱奇艺移动APP(仅支持安卓客户端)
使用微信扫一扫,下载爱奇艺移动APP
180秒后更新
打开爱奇艺移动APP,点击“我的-扫一扫”,扫描左侧二维码进行登录
没有安装爱奇艺视频最新客户端?
好父母决定孩子一生 好家长教育孩子秘籍
正在检测客户端...
您尚未安装客户端,正在为您下载...安装完成后点击按钮即可下载
30秒后自动关闭
好父母决定孩子一生 好家长教育孩子秘籍">好父母决定孩子一生 好家长教育孩子秘籍
请选择打赏金额:
播放量12.7万
播放量数据:快去看看谁在和你一起看视频吧~
更多数据:
热门短视频推荐
Copyright (C) 2018 & All Rights Reserved
您使用浏览器不支持直接复制的功能,建议您使用Ctrl+C或右键全选进行地址复制
正在为您下载爱奇艺客户端安装后即可快速下载海量视频
正在为您下载爱奇艺客户端安装后即可免费观看1080P视频
&li data-elem="tabtitle" data-seq="{{seq}}"& &a href="javascript:void(0);"& &span>{{start}}-{{end}}&/span& &/a& &/li&
&li data-downloadSelect-elem="item" data-downloadSelect-selected="false" data-downloadSelect-tvid="{{tvid}}"& &a href="javascript:void(0);"&{{pd}}&/a&
选择您要下载的《
后才可以领取积分哦~
每观看视频30分钟
+{{data.viewScore}}分
{{data.viewCount}}/3
{{if data.viewCount && data.viewCount != "0" && data.viewCount != "1" && data.viewCount != "2" }}
访问泡泡首页
+{{data.rewardScore}}分
{{if data.rewardCount && data.rewardCount != 0 && data.getRewardDayCount != 0}}1{{else}}0{{/if}}/1
{{if data.rewardCount && data.rewardCount != 0 && data.getRewardDayCount != 0}}
+{{data.signScore}}分
{{data.signCount}}/1
{{if data.signCount && data.signCount != 0}}
色情低俗内容
血腥暴力内容
广告或欺诈内容
侵犯了我的权力
还可以输入
您使用浏览器不支持直接复制的功能,建议您使用Ctrl+C或右键全选进行地址复制朱永新来和你聊聊家庭教育:父母是怎样决定孩子命运的
5月20日,青岛教育大讲堂开讲,首讲即迎来了重磅开讲嘉宾——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他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为演讲主题,给予我们深刻的启迪与思考。
你的孩子幸福吗?
我最近这几年一直在关注、思考、探索的问题,也是“新教育实验”最关注的一个问题,就是有关家庭教育的话题。
“新教育实验”的主题是“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这是我们一直努力在践行的价值和理想。什么是好的教育?我认为检验教育是不是好,就两个标准:第一,是不是幸福?第二,是不是完整?一所学校、一个区域、一个家庭,只要做到了这两条,教育就成功了。
首先,教育要给孩子一个幸福的童年,但是我们的教育有的时候恰恰忘了这一点。学习本来应该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论语》中讲“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孩子们一起切磋讨论,充满乐趣和挑战。但是现在学习却把大家搞得很痛苦。很多人都不喜欢学校,不喜欢学习,这是一件很麻烦的事。
当你问学校里的孩子:“喜欢学校吗?喜欢上学吗?”如果他发自内心地喜欢,这个学校一定是很棒的;一个老师,孩子们只要不对他失望,一定是喜欢他所教的学科,一定是对课堂充满着期待的。但是,现在的孩子们到了星期五就“胜利大逃亡”,到了星期一就“夜漫漫路茫茫”。很多学校打着“为了学生一生幸福”的名义,牺牲孩子当下的幸福。
“人生总要长眠,今日何必多睡”,这样励志的名言在很多学校屡见不鲜。教育如果不能给孩子带来幸福,那一定不是好的教育;教师如果不能从每天的工作中,享受教育带给他的尊严和成长,那一定不是好的教师。实际上,决定教育品质的不是课程,也不是课堂,而是教师。谁站在讲台前,谁就决定着孩子的内容、决定着教育的品质。没有教师的成长,就永远没有教育的发展;没有教师的幸福,永远不会有孩子的快乐。
“完整”这个词不太好理解,很多人会错误地理解成过去说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所谓的“完整”是人真正的身心统一,是生命的高度融合,我们的“新生命教育”,把人的生命分为自然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自然生命解决生命的长度,社会生命解决生命的宽度,精神生命解决生命的高度。一个人的生命应该是完整的,我们用一门生命教育的课程,帮助人拥有真正的完整性。
最好的教育,不是用一个标准、一个分数去衡量所有的孩子,而是看它能不能使每个孩子的天性真正地张扬,让他成为他自己。学校应该成为一个汇聚美好事物的中心。人类那些最美好、最伟大的东西,在学校里要能够呈现出来,让孩子不断和它相遇,在相遇的过程中发现自己、找到自己,最后才能成就自己。所以,绝对不能用一张试卷、一个分数来衡量所有的孩子。帮助每个孩子在教育中真正实现自身生命的成长,这是最关键的。
很多家长、老师、校长在了解了“新教育”以后,都觉得“真棒!有意义!”但是他们总是不放心,会说:“朱老师,你这个‘新教育’,能不能把我的分数搞上去?孩子读了那么多书,分数上不去,考试没有竞争力,我们也不干”。好的教育,不应该惧怕考试,否则是形式主义的教育。孩子们整个的智慧背景提升了,应付各种各样的考试和评价就没有问题了。
多数父母首先希望孩子成才,而不是成人
2014年,中国教科院曾对全国的家庭教育做了一次调查,其中几个问题值得深思。
第一个问题是,父母最关心孩子哪些方面,希望孩子成才还是成人?调查发现,绝大部分的父母首先关注的是成才,而不是成人。成才所关注的当然是分数,一俊遮百丑,只要学习成绩好,其他无所谓。这个调查结果可以看到,第一,健康、安全,这个父母是比较关心的,占69.95%。第二是习惯养成,占55.47%,日常学习占53.58%,人际交往占37.89%,自理能力占33.75%,性格养成占28.09%,兴趣爱好占19.47%,情绪情感占11.93%。大家可以看到,在这个里面,真正对孩子一生发展最重要的一些东西,比如说性格、兴趣、情感,和学习成绩相比,关注的是非常不够的。(图一)
第二,学前班能不能让孩子领先?中国的很多父母主张让孩子多学一点,让孩子上学前班。根据调查,学习成绩优秀的小学生中,没有上过学前班的比上过学前班的多10.89%;而成绩较差的小学生中,上过学前班比没上过学前班的多10%。最新的一次调查更有意思:上过学前班的学生的个性发展、人格发展、对学习的兴趣,远远不如没有上过学前班的学生发展得好。也就是说,上学前班实际上对孩子的学习成绩并没有作用。(图二)
还有择校的问题,前两天我在北京碰到几个校长,他们说,他们从4月份开始就不接电话了。北京采取了很严格的措施——“五证俱全,全部上网,绝对不允许跨区选校”,只要发现一个,校长就地免职。即便这样,还是有各种各样的人,通过各种各样的关系择校。择校能不能真正帮助孩子取得优异的成绩呢?这个调查也很有意思,你们看,择校生学习成绩优秀的占29.95%,没有择校的学生占24.48%,几乎没有差别。择校远远没有我们想象那样对孩子的成长有那么重要的意义。当然,对有些孩子来说,通过择校进入名校,会有一种精神上的荣誉感、骄傲感。名校的孩子们总体水平比较高,自觉性很强,不断努力的孩子可能有一个好的成长环境。但是反之,名校的缺点也很多,很多孩子进去以后,压力很大,自卑感很强,学习挫折感很多。(图三)
我经常劝我的朋友们,不要把学校看得那么重要,除非这个学校风气太糟糕,管理太混乱,这样的学校可能会对孩子有影响,一般的学校,差距不像我们想象得那么大。
还有上课外班的问题,调查表明,在北京90%以上的孩子都上课外班,但是课外班对孩子的成绩到底有没有影响,能不能提升?实际上对绝大部分的孩子来说,上课外班并没有多大的作用。原因很简单,因为孩子的发展是需要时间和空间的,时间空间全部被填满了,孩子根据既定的导向不断重复,就无法发展了。
最近,我在思考未来中国教育改革怎么去改,并为此写了一组对于未来学校畅想的文章。我认为,未来不应该有课外班。所有的学习机构跟学校,包括网络学习,都是给我们提供学习资源的学习中心。如果我们的孩子在学校里面学了外语,还要到新东方补习外语,在学校学了数学,还要到外面再学数学,同样的内容还要去“炒冷饭”,能有多大效果?所以我提出一个概念,未来的学校都会变成一个个“学习中心”。扎克伯格说,未来教师可能是一个自由职业,甚至可以组成一个团队,有自己的教学资源、技能和方法,这就打破了教师一直在一个学校的体制,也打破了学生在学校和补习机构间疲于奔命的格局。课外学习作用远远不像我们想象得那么大,就像学前班一样,它挤兑了学生自我成长的空间,挤兑了学生发展多方面才华的可能性。
另外,物质刺激到底能不能激发孩子学习?调查发现,和孩子的学习成绩成正相关的,不是买礼物、给零花钱,最关键的是亲子沟通。比如面对教育分歧的时候,父母不是争吵,不是推诿责任,而是私下协商,不让孩子知道父母的矛盾。这样家庭的孩子学习成绩优秀的占76.10%。成绩比较差的占11.98%。能够感受到家庭温暖支持的,充满着正能量、笑容、鼓励的氛围的家庭里,学习成绩优秀的孩子占74.12%;而关系冷漠、疏离的家庭,孩子优秀的占12.48%。
另外,家长在业余时间干什么对孩子的影响也是很大的。父母在闲暇时间看书、看报的,子女成绩优秀的比例是31.31%;父母在闲暇时间看电视、玩电脑的,子女成绩优秀比例是27.43%;父母闲暇时朋友聚会、打麻将的,子女成绩优秀比例是24.90%。父母让孩子读书,自己却约了一帮人打麻将,孩子能读得进去书吗?孩子对大人的模仿能力是很强的。(图四)
还有很多家庭不让孩子做家务,好像是为孩子赢得了更多的学习时间,但是恰恰让孩子缺少责任感和义务感。认为孩子应该做点家务的家庭,孩子学习优秀的比例是86.92%;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不用做家务的,孩子优秀的占3.17%。美国孩子一两岁就要自己做很多事了,而我们的孩子还不会走路就要学认字;美国孩子要自己扔尿布了,我们的孩子在背唐诗;美国孩子自己整理玩具、处理事情了,我们的孩子在上各种课外班,学习各种艺术。(图五)
父母,特别是爸爸对孩子的成长有什么作用?我去年写过一篇文章,叫《父亲是男人最重要的工作》,而现实中,大部分家庭中,父亲是缺失的,缺少父教对孩子的成长是很不利的,特别是男孩的性别认同会弱化,会被母亲过度呵护,缺少独立锻炼的机会,缺少纪律教育和监督,甚至导致各种暴力行为。
父母是不是了解孩子?从这个调查结果可以看到,父母往往关注表层的东西,而对孩子真正内心世界的关注是不够的。
到底我们应该做什么样的父母?我们应该怎样让我们的孩子有一个更好的家庭生活?这个调查或许能说明一些问题。
父母是孩子最长久的老师
我们新教育研究院有两个重要的机构,一个叫新阅读研究所,另外一个就是新父母研究所,这是“新教育”两个很重要的基础。
为什么家庭那么重要?为什么我们要成立新父母研究所?是基于这些考虑:第一,家庭是人生最重要的场所,人一生生活在四个世界:最初是生活在母亲的子宫里,不要以为那个时候的孩子和外部世界没有接触,他是通过母亲的身体和外部世界进行互动的,所以中国古代特别强调胎教,特别强调母亲在怀孩子期间情绪要稳定、营养要合理等,实际上就是为了给孩子提供最好的生长环境。第二个世界就是家庭,孩子离开母体就来到家庭当中。第三个环境是教室,教室也是很重要的问题,“新教育”有一个重要的行动叫做“缔造完美教室”。孩子绝大部分时间在这个称之为“教室”的地方,他在教室里面是不是幸福,是不是有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特别重要。第四个世界就是职场,你选择了职业,在这个单位工作以后,这个单位的环境对人也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这四个世界中,最重要的、永远也离不开的就是家庭。孩子在子宫的时候,子宫外就是他的家庭;在教室、在职场的时候,每天还要回到家庭。家庭是所有人生场所的中心。毫无疑问也是人一生最温馨的港湾。
第二,童年是人生最神奇的阶段。我曾经讲过两句话,第一句是“童年的秘密我们远远没有发现”,第二句是“童书的价值我们远远没有认识”。童年的秘密我们远远没有发现,真的是这样。儿童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儿童到底怎么认识这个世界?我们还没有搞清楚。人类认识自我的历程是很有意思的,最遥远的星际最早引起我们的关注,世界最古老的文明里面,都有对天象的关注,科学里面成熟最早的是天文学,后来是物理学,从天文到物理世界,从伽利略到了牛顿时代。物理学成熟以后,当下,我把它称为“生物学的世纪”,或者“生命学的世纪”,开始关注生命体了,但离认识人自身还有很远的距离。几千年以来,人类一直梦想认识自己,恰恰人类最不了解的就是自己。更重要的是,人类在研究人的过程中一直没有把儿童当做人来看。
文艺复兴时代,提出尊重儿童。而真正把儿童作为人来看,是从西方的新教运动开始,也才一百多年的历史。一百多年以来,教育的最重要的流派就是“新教育”,所以有人对我说:“你这个‘新教育’的名字不好,为什么叫‘新教育’?我们都是旧教育了?”其实这是对我们的误解,因为我们自觉传承了整个西方教育体系思想的脉络。在教育发展历史上,人类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很多都和“新教育”相关。比如陶行知先生的老师就是一个“新教育”的代表人物,在美国提出进步教育思潮。陶行知回到中国以后的平民教育理论,也是受这样思想的影响,陶行知先生曾经担任过《新教育理论》杂志的主编,所以新教育是一种教育的文化象征、文化符号,是一个历史的传承,很重要的特点之一就是把儿童当做人来看,尊重儿童的个性,尊重儿童的自由发展。
到了《联合国儿童宪章》,才正式用法律形式肯定了儿童的地位。中国是这个宪章的签约国。但是我去年在“两会”的时候还在说,我们虽然签约了,但是依然还没有真正把儿童当做儿童,还没有尊重儿童的很多权利。比如说儿童的团聚权。在国外,一个父母亲如果离开幼小的孩子两个小时,邻居可以打电话报警。但是我们有6000万的父母亲可以把孩子丢在家里,成年累月不管他们。这实际上也反映了我们的儿童观。
我们对儿童的认识也是远远不够的,江苏卫视的《最强大脑》节目里面的那些孩子,有的计算能力可以和任何计算机媲美;有的记忆能力超群,过目不忘。背后的原理是什么?我们不知道,这些孩子是很难培训出来的。很多的东西我们不清楚。
儿童时期到底对人有什么样的影响?这是一个大脑细胞的联系图,都是大脑突出建立联系的过程,我们可以发现,从新生儿到2岁期间,大脑联系会不断紧密,而且从2岁—6岁是发展最快的时期。西方心理学家通过脑科学研究发现,2—6岁是大脑建立联系最频繁、最密切、最有效的期间。所以,很多学者都天才地猜测到童年对人的成长的意义。
托尔斯泰认为:“儿童自出生到5岁这段时期,在他的智慧、情感、意识和性格等方面,从周围世界中所摄取的,要比他从5岁到一生终了所摄取的多许多倍”。
来自前苏联的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5岁是什么样的人,将来也是什么样的人。”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童年是人生最重要的时候,它不是对未来生活的准备时期,而是真正光彩夺目的一段不可再现的生活。今天的孩子将会变成什么样的成人,起决定作用的是他的童年如何度过,童年由谁携手带路,周围世界的哪些东西进入了他的头脑和心灵,人的性格、思维、语言都在学龄前和学龄初期得以形成”。
中国有一句话叫“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学校当然很重要,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绝不亚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好了,学校教育事半功倍,家庭教育不好,学校教育事倍功半。一个孩子到学校前,性格特征都已经初步形成了。
《家庭中的儿童》一书说:“所有人都考虑儿童的将来,没有人考虑儿童的现在。”我们的孩子未来到底如何?“新教育”把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幸福和不幸福,做了四个矩阵。今天幸福,明天也幸福;今天不幸福,未来幸福;未来和现在都不幸福;现在幸福,未来不幸福,无非这四种可能性。我们没有人追求未来不幸福,但恰恰是我们的父母、老师经常主张现在不幸福,未来幸福,现在苦一点为了明天更幸福,忽略了儿童的当下。儿童期间没有快乐的体验,一生的幸福都会蒙上阴影。
第三,父母是孩子最长久的老师。
我们经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事实上,父母也是孩子终身的老师,父母就是儿童最初的世界。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力是难以想象的。父母每一个举动、每一句言语,对孩子都会产生微妙的影响,在不同的场景中,中外的父母表现是不太一样的。
比如,孩子上幼儿园放学回家,中国父母亲首先问的往往是“今天幼儿园老师教了你什么,你学了什么?”西方的父母亲会问他“你今天有什么开心的事?”关注点是不一样的。再比如,孩子跳水、学游泳的时候,周围有保安、救护人员在,他已经很安全,但是中国的父母亲往往很担心孩子受伤,保护孩子的心理特别强。而国外的父母,往往鼓励孩子勇敢去做。考试结束拿到成绩单,同样考80分,我们的父母批评更多,关注哪些学生考得比自己的孩子更好;国外父母更关注孩子和他自己相比是进步还是退步了,更多是表扬和鼓励。孩子摔倒了,父母态度也不一样,中国的父母往往迫不及待地去扶孩子、安慰孩子;西方很多父母是鼓励孩子自己站起来。
很多父母认为,他们的任务就是让孩子吃好、穿好,身体健康,教育是学校的事。实际上,无论孩子在哪里,都离不开父母的影响,有心理学家专门研究过,家庭的语言、词汇和孩子今后的职业选择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心理学家发现,在中产阶级家庭,父母往往会议论时政,讨论国家社会;在相对贫困的家庭,他们可能讨论更多的是当下的生活、经济的问题,所以孩子关注点就不一样,人生今后的职业选择、人生道路也不一样。
父母不教育孩子,孩子会变坏;父母用错误的方式教育孩子,孩子可能会变得更坏。为什么有一些父母都不识字,文化水平很低,但是孩子发展得不错;有一些中产阶级家庭,甚至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孩子发展问题很大,问题就在于此。我在北京也碰到过很多所谓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的孩子有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些父母知道什么是好的教育,但却被整个社会的教育裹挟着往前走,比如为什么送孩子到补习班,这些父母会说,“别人都送,我的孩子如果不送,可能就差2分进不了清华北大了,为了这2分,我要拼啊。”
推动摇篮的手就是推动世界的手
家庭教育是真正的人诞生的摇篮,英国著名学者赫胥黎说过:“你要想造就伟大的国民,必须要从家庭教育开始。”福禄贝尔说:“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是操纵在掌权者的手中,不如说是握在母亲的手中。”“推动摇篮的手是推动世界的手。”梁启超先生说:“故治天之下大本二,曰:正人心,广人才。而二者之本,必自蒙养始;蒙养之本,必自母教始;母教之本,必自妇学始。故妇学实天下存亡强弱之大原也。”也就是说,对女性的教育,涉及天下存亡和强弱,他把家庭教育的问题、母亲教育的问题、女性教育的问题,讲到了极致。
现在社会上,大家普遍关注学校教育,家长思考更多的也是学校教育,却忘了他们自己才是教育真正的基础、才是决定孩子命运的关键。不久前我到中国台湾,我的好友、台湾忠信学校的创始人高震东先生跟我讲,他们学校在每年9月28日孔子诞生日,也就是台湾的教师节这天,都要举行一个盛大的仪式,就是入学的新生父母把教育的权力转让给学校教师的一个仪式。也就是说,过去是父母管,现在是教师管了,教育的事情就拜托给学校了。实际上,很多一年级新生的父母经常跟学校这样说,“孩子就托付给你了”,当然,学校要承担教育责任,但是父母的责任依然存在。孩子们绝大部分时间是和父母一起度过的,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关键。
所以,人的成年阶段最具挑战性、最复杂的工作,也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为人父母。但是这项最复杂、最具挑战性、最重要的任务,反而没有培训、不要证书就可以上岗。青年男女两情相悦,马上可以领证、结婚、生孩子。“家庭之路上充满着无证驾驶的司机”,其实做父母要比开车复杂一百倍、一千倍、一万倍。学开车短则一两个星期,长则一两个月,就可以上路了,但是做父母是要学一辈子的。一个孩子从生理到心理的养育,从知识的学习到人格的形成,真的是一门大学问。
我们国家不能够容忍、不能允许大量没有经过培训的父母充斥在我们的国土上,这对我们国家的发展毫无疑问是有影响的。这么多年来,我也一直也在呼吁,要进行全民教育素养的提升,这是一个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的基石。没有全民教育素养的提升,教育改革寸步难行。
我在苏州做过12年分管教育的副市长,我家旁边就是苏州第一中学。每天早晨七点多钟,甚至五六点钟,孩子们就到学校来了,我跟校长说,能不能推迟一两个小时,让孩子多睡一会儿?校长说不行,他说:“我们学校如果这么做,家长就不会答应,会说凭什么比别人少学1个小时。”我说:“到底是多睡1小时学习成绩更好,还是多学1小时学习成绩更好?”孩子现在都是缺觉的,在课堂上都打瞌睡。我到北京最牛的一所小学去跟孩子们交流,我问:“你们开心不开心?幸福不幸福?没有一个孩子说自己幸福的。“为什么不幸福啊?”“没自由,我们放了学就要上补习班,星期六星期天要学这个学那个”。这些父母还都是中产阶级的家庭,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但是他们对教育本身并不真正懂得。
教育本身是一门科学,受过系统的高等教育不一定就真正懂得教育。何况我们现在的教育——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本身就有很多违反教育规律的事情。我们的大学现在基本上还是老师上课,学生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全忘记,还是这样满堂灌的教育方式。
2006年我在哈佛大学学习了一个月,老师每天布置的阅读量至少100页,第二天上课第一个单元往往就是讨论,小组围绕着所读的书进行讨论,如果不读书,就没法进行讨论。上课是围绕着文本上课,所有的假定前提,是你有了阅读的背景才有课堂。而我们的大学里,甚至有很多人不来上课,考试之前拿其他同学的笔记学一下就过关了。他们接受的整个教育的本身就是反教育的,或者是非教育的。
所以,无知地对待儿童,比无知地对待成人更可怕。因为儿童是软弱的、无法抵抗的,成年人是有选择能力的,是有抵御能力的。
陪伴、阅读与习惯
家庭教育要重视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陪伴。有一个父亲讲了他对孩子成长的一个体会。他说:“如果你的孩子没有多么优秀,你要反复地教育,要耳鬓厮磨。跟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多、交流得多,我以为所有的天伦就在于‘在一起’,这不就是幸福了吗?孩子成人以后,彼此亲近的机会就少了,在他未成年的时候,比别人花费更多的时间跟孩子在一起,也许就是幸福,千万别像我先前那样,让苛责和哭泣成为主流的声音,把可能的幸福变成彼此的折磨”。
这个父亲在孩子成长最重要的时间,没有好好地陪伴孩子,最后尝到了苦头,所以他说,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陪伴孩子成长。很多家庭中,尤其是很多父亲,往往觉得他的使命就是作为家庭的顶梁柱去赚钱,他的使命就是职业的成功。很多职业女性,也更注重个人的职业发展前景,对孩子的陪伴是非常不够的。
其他的东西都可以重来,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光是没有办法重来的,事实上我们很多人老了以后,才会发现跟孩子在一起的时间,是非常短暂的。最重要的时期,往往就是在初中之前的这段时期,在初中之前,在孩子还没有独立自我意识之前,孩子对父母还有依恋。在孩子的成长中,对父母的崇拜甚至于在小学就开始慢慢地消退了。孩子最早的崇拜对象是父母,到了学校,老师慢慢成为他们的崇拜对象。到了初中、高中以后,老师也不那么管用了,因为他可以自己慢慢探究了。越是在孩子低龄时期,父母的作用越重要。如果在这个阶段给予孩子充分的陪伴,孩子一生会把父母当成朋友,和父母交流。相反,如果这个时期没有陪伴,今后想再走近孩子是非常困难的。
我对这一点也是很有体会的,去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曾经出版了一本《成长,请带着这本书》,邀请了二三十位国内一线学者名家,每人给孩子写一封信,其中我给孩子也写了一封信,我觉得我对孩子其他方面的影响还是成功的,但是最大的失败就是在他成长最关键的时期,我对他的陪伴是不够的。因为在他成长最关键的时期,也是我职业生涯打拼的最重要的时期,最早我在大学里面教书,拼命去追求学术成就,读书、写作、发表、拿奖、拿项目;后来在大学里面做教务长。从为孩子做榜样的角度来说,我做得不错,每天我很早起床读书,他也会拿一个小板凳,坐在我旁边读书。但是我们之间心灵上的交流和沟通是缺少的。尽管他也很优秀,小学就有书出版,中学、大学都有著作发表,但是我很难真正走进他的心里,虽然他也写过一本《我和老爸是哥们》,但是由于在他成长最关键的时期没有真正地陪伴他,我们之间还是有距离。陪伴是任何东西都无法取代的,给孩子再多的钱也无法替代陪伴。
阅读是第二个非常关键的事情。阅读的种子是在家庭播下的。我很喜欢的一本书叫《朗读手册》,扉页就有一首诗:“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一箱箱的珠宝与一柜柜的黄金,但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因为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孩子的阅读兴趣、阅读能力的养成和家庭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在“新教育”的实验学校,我们就非常主张亲子共读,有很多家庭也给孩子买书,但不是从亲子共读开始的,孩子自己读书与家长和孩子一起读书,意义不一样。
2012年,我们在山东淄博临淄区召开了新教育大会,临淄区也是“新教育实验”的一个试验区。那次大会上,有一个爸爸讲了他的故事,让整个会场两三千名教师们热泪盈眶。这个父亲是当地的一位知名企业家,他在会上说,作为一个企业家,过去每天不是他请人家吃饭,就是人家请他吃饭,晚上基本上是喝醉酒回家的,所以看不见孩子。他回家的时候,孩子睡觉了,早晨孩子上学的时候,他还在床上睡觉。所以孩子称他为“影子父亲”,只看到他的影子,看不到他的人,他跟孩子没有什么话说。但是做了“新教育”以后,当时这个孩子的班主任老师是“新教育”的榜样老师。这位老师每个星期会给父母写一段话或一封信,大部分是给孩子推荐书,希望爸爸妈妈要和孩子一起读。这位爸爸视女儿为掌上明珠,女儿说要爸爸一起读书,这位爸爸在外面哪怕吃饭吃到一半,也要回家跟女儿一起读书。没想到,读了一段时间,他发现读书比喝酒有意思多了,于是,不等老师推荐,他就主动与女儿一起读书。5年时间,这个爸爸和孩子读了184本书。有一天,几家人聚会,女儿在餐桌上问:“爸爸,谁是你的夏洛?”他十分得意,因为别人都不知道这句话的意思。
其实小到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国家,都希望成员有一个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密码,共同的价值,共同的愿景。美国有一个学派叫核心知识,他们有一本很著名的书叫《造就美国人》,书中提到美国人就是曾经影响他们精神世界的那些最伟大的书造就出来的,整个美国人都是读着这些书一起成长的。我们这个民族要不要也有一些大家共同去阅读的最伟大的著作,来塑造我们最伟大的价值观?当然是需要的。
人的精神世界是怎么成长起来的?我上个星期在南宁跟小学生做了一次对话和交流,我问这些孩子:“你们知道身体是怎么成长的吗?”他们都很清楚。第一,遗传很重要,每个人的骨架、长相、身体素质等,跟遗传关系很大。但是精神能不能遗传?孩子们想想说“不能遗传”。精神不像身体那样有遗传。精神如果遗传的话,鲁迅的儿子应该是文学家,爱因斯坦的儿子应该是大科学家。第二,身体的成长靠食物,费尔巴哈说过“人都是食物的产物”,你吃什么就是成长什么。精神呢?精神同样是食物造就的,精神食物就是那些最伟大的书,读什么,就会成为什么。人生的高度和阅读高度紧密相连。人类最伟大和智慧在哪里?就在那些最伟大的书中。但是,那些最伟大的书、最伟大的思想,没有办法遗传,必须和它对话。不对话,永远它是它,你是你。书再多,在没有阅读的时候,所有的书都是废纸。书的生命是通过阅读才能激活的。
一个民族的精神高度和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是紧密相连的。所以我们一直主张,在家里应该尽可能帮助孩子建立一个属于他自己的小书柜、小图书馆,这对孩子精神世界的发展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我们生活在两个世界中,但是大部分的人,或者相当多的人只拥有其中的一个世界——物质世界。我们每天为一日三餐,为生活而忙碌、奔波,当然这是我们的物质基础,我们不能不食人间烟火。但我们还拥有另外一个世界,那是精神的世界,它的意义绝不亚于物质世界。它的深邃绝不亚于任何自然风景。所以中国古人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其实这两者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果没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也会行得很累、很疲乏、很单调。
我们看风景,看山水,为什么没有余秋雨看到的那么精彩?同样看月亮,李白看到的月亮跟我们看到的月亮可能还不太一样。所以每个人的文化底蕴、文化世界和精神世界是相通的。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真正拥有的还是精神财富。很多人一辈子敛财、聚财,最后一根草也带不走。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棵草走”,物质财富带不走,唯一可以带走的就是精神财富,抢也抢不走,读了,拥有了,就是你的,这才是真正的属于你自己的财富。
所以,我们特别主张父母要和孩子一起读书,越是早的把孩子带到阅读的世界,孩子精神成长的空间就越大,越使孩子尽早掌握阅读的技能和方法,他自我成长的可能性就越大。而且阅读是有关键期的,一般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都认为,阅读的关键期是在14岁以前。中国古代为什么讲“童子功”?那些大学者,往往都是有他自己所谓的“童子功”,童年的阅读是刻骨铭心的。
著名诗人惠特曼曾经讲过,一个孩子向前走去,他看到的东西就是他的东西,意思是说人的早期经验、生活和阅读对人的一生有着刻骨铭心的影响。格林也说过,人前十年读的书,顶得上一生读的书。读书要趁早,因为儿童时期是记忆最深刻的时期。
第三个关键的问题就是习惯。叶圣陶先生是民进中央的原主席,也是著名的教育家,他有一句很重要的话,“教育就是培养习惯”。的确,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命题。今年7月份,我们要开第16届新教育大会,我们今年大会的主题就是“习惯养成”,教育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养成了一个良好的习惯,习惯对人一生的影响是相当巨大的。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父亲的礼物》,我父亲前几年去世了,他这一生给我最大的礼物,就是让我养成了早起的习惯。五六岁的时候,父亲就每天早晨把我从床上拎起来,他睡不着觉,也不让我睡觉,干什么?写毛笔字。结果字没写好,但是每天早晨的生物钟养成了。你每天早晨五六钟起床,到八点半上班,至少有3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很多人是早晨七八点钟才起床的,很多人是起床以后匆匆忙忙往办公室走,早晨是做不成什么事情的。但是我这么多年来,每天至少有两个小时的阅读和写作时间,这是很奢侈的事情。我每天早晨在微博上要写近千字的文字,比如说“一言难忘”,是平时读到的最影响我的话,我会谈体会。商务印书馆找我说要出三本书,《朱永新人生感悟》,就是我每天早晨写的这些东西。这三年我读了1000多本儿童书,最近也有出版社找我要出一本书,叫《朱永新读童书》。
去年我也出了一本书,《我在人大这五年》,年,我担任人大常委期间,把每一天参加人大会议的日记,每次调研、视察手记,每一次的讲话和发言全部收录起来,130万字,出了一本书。出完了以后,人大常委会主任说,“永新同志,中国成立60多年来,关于人大会议的,这是第一本书,以前没有人做”。为什么我能做,就是因为每天早晨我拥有两到三小时的时间,这一个好习惯,让我拥有人生。这几十年,因为有效的时间利用,我已经比别人多活了几十年。
好的习惯让人终身受益,人所有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是习惯支配的,我们生活是由习惯组成的,我们的行为是由习惯组成的,培养习惯非常重要。
我们“新教育”有一个行动,叫“推进每月一次”,一年12个月,我们就把它用12个习惯来贯穿,一个月培养一个习惯。因为心理学的研究,习惯的养成至少要21天,就是要持续地训练。比如,用1个月学会吃饭。吃饭这个简单的事情里面有很多习惯的养成,速度的快慢、吃得干净不干净、用餐的礼仪等等。 比如某一个月就是要培养阅读的习惯,每天必须有一段时间来阅读,这样1个月之后就会形成习惯。
更重要的,习惯背后代表的是规则。人生活在规则当中,要学会服从规则。从一件小事情抓起,养成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每个月一件事,培养一个习惯。这是人生最重要的。
最后跟大家分享美国著名诗人纪伯伦写的一首诗《孩子》:
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
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
他们是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
他们虽然和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
你们可以给他们爱,却不可以给他们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们可以荫庇他们身体,但是却不能荫庇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是住在明日的宅中,那是你们在梦中也无法想象的。
你们可以努力去模仿他们,却不能使他们来像你们。
因为生命是不倒行的,也不与昨日一同停留。
你们是弓,你们的孩子是从弦上发出的生命的箭矢。
所以孩子是借我们而来的,我们只有和他一起成长,才能真正让他们成为自己,这是我想和大家说的。
(本刊记者郭霞根据朱永新在“青岛教育大讲堂”的演讲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 ◆ ◆ ◆ ◆
青岛教育大讲堂由青岛市教育局、青岛出版集团主办,中国银行青岛市分行协办,青岛市教育学会、商周刊社承办。作为青岛市重点打造的一个教育品牌,青岛教育大讲堂围绕家庭教育、家校协同育人、未来教育改革等话题,邀请国内教育界知名专家、学者、校长等前来演讲。
◆ ◆ ◆ ◆ ◆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家长要教育孩子不玩火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