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病的症状的症状是怎么传染的,注意什么

来源:图老师
潜伏期为5~21天。潜伏期长短与感染菌量有关。1.临床表现典型伤寒的自然病程约为4周,可分为4期。(1)初期:相当于病程第1周。起病大多缓慢。发热是最早出现的症状,常伴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
伤寒的症状体征
  潜伏期为5~21 天。潜伏期长短与感染菌量有关。  1.临床表现 典型伤寒的自然病程约为4 周,可分为4 期。  (1)初期:相当于病程第1 周。起病大多缓慢。发热是最早出现的症状,常伴全身不适,乏力,,头痛,等。病情逐渐加重,体温呈阶梯形上升,可在5~7 天内达到39~40℃。发热前可有畏寒,少有寒战,出汗不多。于本期末常已能触及肿大的脾脏与肝脏。  (2)极期:病程的第2~3 周。常伴有伤寒的典型表现,肠出血与肠穿孔等并发症亦较多在本期发生。本期内疾病表现已充分显示。  ①高热:稽留热为典型的热型,少数可呈弛张型或不规则热型。高热常持续2 周左右,高峰可达39~40℃,亦有超过40℃者。  ②消化道症状:食欲缺乏,腹胀,腹部不适或有隐痛,以右下腹为明显,亦可有轻压痛。多呈便秘,少数可有腹泻表现。  ③神经精神系统症状:一般与病情之轻重密切相关。患者虚弱、精神恍惚、表情淡漠、呆滞、、听力减退。严重者可出现谵妄、昏迷。亦可呈现虚性脑膜炎表现。这些表现均与严重毒血症状有关,随着体温下降,病情亦逐步减轻与恢复。  ④循环系统症状:常有相对缓脉(脉搏加快与体温上升不相称)或重脉。如并发心肌炎,则相对缓脉不明显。  ⑤:本期常可触及肿大的脾脏、质软,有轻压痛。亦可发现肝大、质软,有压痛。肝脾肿大通常为轻度,随病情恢复逐渐回复正常。如并发明显的中毒性肝炎时,可见黄疸,丙氨酸转氨酶上升等。  ⑥皮疹:病程第7~12 天,部分患者出现皮肤淡红色的小斑丘疹(玫瑰疹)。直径约为2~4mm,压之退色,略略高出皮面。为数不多,一般在10 个左右,分批出现,分布以胸腹部为多,亦可见于背部与四肢。大多维持2~4 天后消退。此外,出汗较多的患者可见水晶型汗疹(白痱)。  (3)缓解期:病程第3~4 周。体温开始波动,并逐渐下降。患者仍觉虚弱,食欲开始恢复,腹胀减轻。肿大的脾脏回缩,压痛减退。本期仍有可能出现各种并发症,包括肠出血、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仍可发生。  (4)恢复期:病程第5 周。体温回复正常,食欲好转,症状及体征均回复正常。通常需1 个月左右才完全康复。  上述经过是典型伤寒的自然病程。由于患者的免疫状态、入侵菌株毒力、数量、治疗措施是否及时与适当、并发症的发生,以及是否原有慢性疾患等因素影响,临床表现轻重不一。
伤寒病的征兆
  (1)持续高热:缓起,呈阶梯形上升的发热,持续1 周以上而原因未明者,应考虑有伤寒的可能。近年来稽留热型已趋少见。  (2)特殊中毒状态:表情淡漠、呆滞、听力下降、重听,甚至谵妄等严重毒血症状,尤其在病程第2 周后为明显。  (3)显着的消化道症状:食欲减退,便秘或腹泻,腹胀,右下腹深按痛等。  (4)相对缓脉:成年患者较常见。偶可见重脉。近年来许多地区报告相对缓脉已趋少见。  (5)脾脏肿大与肝脏肿大:病程第1 周可在肋缘下触及肿大的脾脏,轻压痛,质软,恢复期逐渐回缩。肝大近年也相当常见。  (6)玫瑰疹:对本病的临床诊断有重要价值,但近年来一些地区的报告玫瑰疹的检出率有下降趋势。此外,由于出现时间短,数量不多,在检查环境光线不足,或患者肤色较深时易被忽略。此外,当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如肠出血或肠穿孔、中毒性肠麻痹等对伤寒的诊断有较大的提示。
&&& 伤寒又名肠伤寒,是由伤寒杆曹侵袭引起以持续发热、肝脾肿大,玫瑰疹、相对缓脉及为特征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属中医“湿温”范畴.&&病因病理&&中医学认为本病外感湿热病邪,也可因素蕴脾湿又复感外邪而发病.病邪多从口入,进而伤及胃气,湿热之邪阻遏中焦,或上阻清阳,而致脾胃运化失常.湿热蕴蒸日久,可化热化燥,热甚,而致脏实燥结之象.漫热传营入血,则热伤营血,热迫血溢.湿为阴邪,留恋日久则可伤人阳气.湿热久部不解,酿蒸痰浊则蒙蔽心窍,若气分热邪未解,而营分热邪已盛,则气营两燔,热扰心营.&&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由肠杆菌科沙门菌属D群的伤寒杆菌引起.内毒素是其主要致病因子,伤寒菌随饮食入胃,经肠系膜淋巴结,胸导管入血,如机体缺乏免疫力,伤寒杆菌可经血循环到肝、脾,骨髓、淋巴结等单核-吞噬细胞内大量繁殖后再次入血,形成第二次菌血症,因菌量多并释放内毒素,开始出现临床症状.其基本病理表现为全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增生性反应,以回肠末端淋巴组织病变且著.病变侵蚀小动脉引起肠出血.肠胀气者,少数溃疡深者可致肠穿孔,病菌易在胆汁中繁殖,使少数病人成为慢性带菌者.&&& 治疗&&& (一)普通康复疗法&&& (1)按消化道传染病隔离消毒&&& &&& (2)急性发热期给予易消化,无渣流质饮食,热退后改用无渣软食,膻胀,腹泻时不宜多给牛奶及食糖。高热呕吐不能进食者应静脉补液,日进水量成人不少于2500毫升.&&& (3)严密观察体温、脉搏、血压,腹部体征及大便情况。防止发生并发病症。&&& (二)中医分型与中药治法&&& 1.湿郁卫气&&& 身热不扬,形寒少汗,头身困重,脘痞腹胀,纳呆不欲饮水,小便短少,苔白腻,脉缓。&&& [治法]& 清利湿热,芳化宜透.&&& [方药]& 三仁汤加减:杏仁12克,白蒄仁13克(后下),制半夏12克,厚朴花12克,薏仁米25克,滑石13克,通草12克,淡竹叶45克,甘草4克.&&& 2.气分湿热&& 身热起伏,午后热甚,持续不退,汗出不解,面色晦垢,口渴不欲饮,腕膛痞满,便溏或秘.或胸腹出现红疹、白瘖,或皮肤巩膜发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 清利湿热,理气和中。&&& [方药]& 连朴饮加减:川黄连7克,厚朴45克,制半夏12克,石菖蒲12克,焦栀子12克,淡豆豉12克,芦根13克,甘草4克。&&& 3.热入营血&&& 身热夜间为甚,,或神志昏蒙,循衣摸床。身发斑疹,甚则大便下血,或伴腹痛,舌绛少苔而干 ,脉细数。若卒然腹痛便血,可见身热骤退,,汗出肢冷等危象。&&& [治法]& 清营泄热,凉血散血.&&& [方药]& 清背汤加减:水牛角35克,生地25克,赤芍16克,黄连12克,桅子12克,地榆16克,丹皮13克。若湿热酿痰、蒙蔽心窍则以菖蒲郁金汤为主:如偏热重者,可送服至宝丹、紫雪丹、安宫牛黄丸,偏秽浊者,送服苏合香丸,若热动肝风,出现手足抽搐,肢体强直者可加羚羊角、钩藤、僵蚕之类,若湿热化爆,津液耗伤,则以玉女煎,若湿热化燥,营热动血可用犀角地黄汤。&&& (三)现代西医西药治疗方法&&& 1.抗菌治疗&&& (1)氧霉素:①连续给药法,成人每日1.5~2.o克,儿童每日25~50毫克/千克体重,分3—4次口服,或加入10%葡萄糖液1000亳升内静滴,热退后减半,总疗程2~3周:②间歇给药法,剂量同前,体温降至正常后2~3天停药,停药1周后再服药1周(全量或半量).服药期间注意观察病人血常规变化.&&& (2)复方新诺明:成人每次3片,每日2次,热退后减至每次2片,每日2次,再服7—10天,儿童每日50毫克/千克体重,分2次服。&&& (3)痢特灵:成人每次o.2克,每日3次,儿童每日10一20毫克/千克体重,分3次口服,疗程2~3周。&&& (4)氨苄青霉素:成人每日3~4克,儿童每日100毫克/千克体重,分4次肌注成静滴.退热后改口服,全疗程2周以上.&&& (5)氟哌酸,成人300—400毫克,儿童每日20~30毫克/千克体重,分3—4次口服,疗程3~4周耐氧霉索伤寒感染首选药.&&& (6)羟氨苄青霉素:成人每日4克,分4次口服,疗程2—3周.&&& (7)头孢苗索类:适用于老年及婴幼儿,高度耐药的重症伤寒,多脏器损害,及其他药物不能耐受或有免疫缺陷的病例。&&& 2.对症治疗&&& (1)高热者用温水或酒精擦浴,必要时用1/3量阿司匹林,婴幼儿可用安乃近点鼻,腹泻可用铋剂收敛药。&&& (2)中毒症状严重时,可用小剂量激素:强的松每日15~20毫克,分2~3次口服,或琥tuLaoShi.com珀氢化可的松20~25毫克,加5%葡萄糖液300毫升缓慢静滴.疗程2~3周.&&& (3)肠出血;①绝对卧床休息,禁食,严密观察血压,脉搏,神志变化及血便情况,②给予静脉输液,或输新鲜血,③用药物止血:维生索K、安络血等,④对难以控制的肠出血者,可考虑作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影以查出出血准确部位,滴入血管加压素,使局部止血.&&& (4)便秘者;生理盐水低压灌肠,忌泻剂,&&& (5)腹胀时:可用松节油腹部热敷,并以肛管排气,忌用新斯的明类药物.&&& (四)单味药与经验方冶法&&& (1)风尾草合剂:风尾草,鱼腥草各65克,绵茵陈13克,藿香梗13克,每日1剂,至体温正常后,剂量减半,再服1周.&&& (2)二连汤:黄连13克,连翘16克,水煎,去滓分2次温服,每日1剂.&&& (3)60克,水煎去滓温服.治疗伤寒邪犯气分,湿热并重,人体抗病能力低下者.&&& (五)手术治疗&&& (1)肠出血经内科治疗无效者.&&& (2)肠穿孔;先禁食,肠胃减压,静脉补液,加强抗生素治疗,争取尽早手术治疗.& &&& (六)针刺穴位疗法&&& 伤寒病人腹胀可予针灸,体针取足三里、气海、关元.&&& (七)饮食疗法&&& (1)清营粥:生地15~30克,竹叶卷心s克,银花10克,犀角3克(用水牛角6~10克代),粳米100克.将生地,竹叶卷心、银花、水牛角洗净,同入砂锅煎汤,取汁去渣,再入洗净的粳米,同煮为稀粥.每日2—3次,沮热服食.功能清营泄热,兼以透表.适用于营分热盛.症见身热,夜间尤甚,烦燥,咽干但不欲饮,舌质红绛,无苔,脉细数.&&& (2)加味芦根粥:鲜芦根100~150克,薏苡仁30克,竹茹15~20克,生姜2片,粳米100克.取鲜芦根洗净后,切成小段,与竹茹同煎取汁去渣,人粳米、薏仁一并煮粥,粥将熟时加生姜2片,稍煮即成。每日2次,温热服.功效能清热化湿,主治湿温.症见发热口渴,脘痞膻胀,肢酸倦怠,咽肿溺赤,苔黄腻等.&&& &预防与护理&&& (1)按传染病隔离、消毒、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适量补充维生素B和C。&&& (2)卧床休息,保持皮肤及口腔清洁。&&& (3)定期复查血常规。细菌培养。
小儿伤寒会发热吗?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一年四季都可以发病,但以夏秋季节发病多。 &&&&伤寒的起病大多数比较缓慢,发热往往是最早出现的症状。发热前可能有畏寒,接着体温逐日上升,大约至5~7天时达高峰,体温可在39℃~40℃之间。约第2周开始,热度呈持续热型。第10~14天以后体温逐渐下降,渐至恢复正常。 &&&&小儿伤寒临床表现可能不太典型,发热时轻时重。随着年龄增长,临床经过逐渐接近成人伤寒。 &&&&伤寒高热期患儿常有厌食、乏力、腹胀等,并且可见肝、脾肿大,或见有皮疹。随着体温的恢复,这些症状就会随之消失。 &&&&治疗伤寒可选用喹诺酮类、头孢菌素类和磺胺类等药物。对伤寒患儿的高热,可酌情应用冰敷、酒精擦浴等物理降温方法,一般不宜用大量退热剂,以免导致虚脱。
伤寒与副伤寒概述
&&& 伤寒是伤寒桿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主要的病理特征www.Tulaoshi.com是全身网状内皮系统的增生反应,以回肠下段淋巴组织的病变最为显著。典型的临床特征为持续发热、相对缓脉、全身中毒症状、玫瑰疹、脾肿大与白细胞减少等。肠出血和肠穿孔是主要并发症。 副伤寒,分别由副伤寒甲,乙,丙桿菌引起。它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防与伤寒相同。 本病分布我国各地,常年散发,以夏秋季最多,发病以儿童,青壮年较多。可因水源和食物污染发生爆发流行。近年耐药菌株感染增多,给治疗和预防带来困难。
病情分析:灰指甲的传播途径 灰指甲患者往往不注意,通过搔抓或轻微外伤可自身传染体癣、股癣等,许多患友往往因为用...
丙肝和乙肝可能是重叠感染的,因为这是这随着是两种不同的肝炎病毒,但是传播途径相似,都是通过母婴、血液、性接触的...
高度近视导致的玻璃体混浊属于生理性的因素的...
甲状腺肿大是甲状腺疾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有些甲状腺疾病可能只有甲状腺肿大,而无其他临床表现伴随.甲状腺肿大常见于...
你好,可以用一些营养神经的药物治疗,并配合一些理疗针灸等治疗,如果是器质性的损伤恢复可能比较困难....
【乙肝携带者怀孕注意事项】对于乙肝病毒携带者来说,由于怀孕会加重患者的负担,乙肝病毒携带者如果出现肝功能异常、...
伤寒、副伤寒是由伤寒和副伤寒杆菌甲、乙、丙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伤寒是由肠沙门菌肠亚种伤寒血清型引起的肠道传染病。副伤寒是由肠沙门菌肠亚种副伤寒甲或乙或丙血清型引起的一种和伤寒相似的疾病。本病分布我国各地,常年散发,以夏秋季最多,发病以儿童、青壮年较多。需对症治疗,早发现早治疗是关键。伤寒有哪些症状?伤寒是怎么引起的?
核心提示:最近,网友小林就留言说,这几天总感觉喉咙干涩痒痒的,总忍不住会咳嗽,全身乏力和低热,去医院检查后,医生说是伤寒。小林就感到奇怪了,到底<strong>伤寒的症状有哪些?
  ,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传染性疾病,任何人都可能发病,但仍有很多人对伤寒的了解不多,到底伤寒的症状有哪些?伤寒是怎么引起的?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具体介绍。  伤寒是怎么引起的?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消化道传染病,潜伏期大概在10天左右。虽然人是病毒唯一宿主,但伤寒杆菌离开人体后在外界的生活力仍较强,在水中可存活2周左右,在中还可繁殖,在粪便中能存活1个月左右。伤寒杆菌爱低温环境,怕光、热、干燥、消毒剂。    伤寒的症状有哪些?伤寒的病程大概在1个月左右,可分为4个阶段。  1.发病初期。伤寒发病缓慢,多以起病,伴有全身不适、乏力、喉咙干燥易咳嗽、咽喉痛等症状,随着病情发展,体温逐渐上升,几天内可高达39~40摄氏度。多数患者在发热先还会出现畏寒现象,退热时较少出汗,与一般发热有所不同。  2.极期。在发病2~3周时,通常会出现典型的伤寒表现,比如高热持续不退、消化系统症状(食欲不振、恶心、)、疹(淡红色小斑)等,严重时还会出现精神恍惚、呆滞、昏迷等神经系统症状。  3.缓解期。随着人体对伤寒杆菌的抵抗力增强,症状开始缓解和消退,但不能掉以轻心,仍要密切留意病情变化,这个阶段容易出现肠出血或肠穿孔等并发症。  4.恢复期。通常情况下,伤寒治疗及时治疗,护理得当,1个月左右就能恢复,症状消退。  以上是伤寒有哪些症状相关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伤寒与上呼吸道感染疾病较为相似,但希望大家能区分清楚,一旦出现上述症状,要及时治疗,以免诱发其他并发症。  更多精彩内容请用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39疾病百科官方微信获取,关注有惊喜哦!
这些疾病都不是你要找的? 用工具试试!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扫一扫”分享
伤寒相关资讯
答:咳嗽伴有呼吸急促、憋气时,应选择无刺激性的饮料给孩子食用,如凉开水、米汤...[]
答:要多吃富含微量元素的食物。,肺炎患者还要注意多喝水,以利于将口腔及呼吸道...[]
答:忌辛辣油腻食物:肺炎属急性热病,消耗人体正气,影响脏腑功能,易于导致消化功...[]
答:1.芹菜熘鲤鱼   原料鲤鱼250克,鲜芹菜50克,淀粉,姜丝,蒜丝,酱油,白糖,醋,精...[]
副主任医师科室:感染内科
院长科室:血液科
主任医师科室:心血管内科
传染科热门疾病
疾病精彩推荐
您最近浏览的疾病伤寒会隐性感染吗?什么是无症状带菌者?
约有 1%~5% 的伤寒患者,在症状消失后一年或更长时间内仍可在其粪便中检出伤寒杆菌细菌,这种人称为无症状带菌者。这些细菌存在于胆囊中,通过粪便排菌,成为人类伤寒重要的传染源,可以称为一种隐性感染。伤寒的症状:老人和小孩伤寒症状有不同
核心提示:张仲景那本《伤寒杂病论》是中国中国医学方书的鼻祖,里面详细记载了伤寒的相关病例、原因、症状以及处理方法。但是目前仍有很多人对伤寒不了解,到底伤寒的症状有哪些?今天小编给大家具体介绍一下。
& & 伤寒,相信大家并不陌生,这是一种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如果治疗不及时或不当会引起肠出血或肠穿孔等并发症,大家必须注意。那么,伤寒的症状有哪些?老人和小孩伤害症状有什么不同?  伤寒典型的症状  伤寒发病初期主要表现为全身性感染症状,通常有发热、全身不适、乏力、咽痛、喉咙干燥咳嗽、恶心、头痛、食欲减退等,而且体温成梯形上升,发病的2~3周持续高热状态,体温在39~40摄氏度左右。  随着体温达到高峰,伤寒患者也出现反应迟钝、神情淡漠、脉搏缓慢等症状,部分患者还出现玫瑰疹。如果并发感冒,还会出现昏睡、便血、腹泻、意识不清、肝脾肿大等异常情况。  儿童伤寒的症状  年龄越小的儿童,伤寒的症状越不典型。由于儿童小时候进行各种疫苗接种,所以对于伤寒杆菌有一定的免疫效果,轻症患儿居多,主要表现为不规律的发热、呕吐、腹泻等肠胃功能下降的症状。  儿童得了伤寒全身症状轻,而且一般没有缓脉和玫瑰疹,虽然病程短,肠出血或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也低,但家长们也不能掉以轻心,因为儿童伤寒多伴有支气管炎或肺炎。  婴儿由于器官组织功能还没发育完善,所以一旦感染伤寒,发病突然,病情发展迅速,多为重症,可表现为持续高热不退、惊厥、反复呕吐等,病死率较高。  老人伤寒的症状  老人得了伤寒,多表现为低热,而且其他伤寒症状都不明显,所以容易被轻忽。老人伤寒严重起来可引发神经和心血管系统的症状,导致心功能不全,对老人的生命构成威胁。  以上是伤寒的症状相关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尽管伤寒的症状比较典型,但具体症状表现却因人而异,与患者的体质、年龄、伤寒杆菌的数量和毒力等等都有关系,比如是儿童与老人的伤寒症状就多为不典型。  【相关推荐】:        想知道如何预防疾病?疾病的最佳治疗方法?生病了吃什么好?生病了怎么护理吗?  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马上知道!
  39健康百科——最实用的健康公众号,十万人的共同选择。  
这些疾病都不是你要找的? 用工具试试!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扫一扫”分享
伤寒相关资讯
答:咳嗽伴有呼吸急促、憋气时,应选择无刺激性的饮料给孩子食用,如凉开水、米汤...[]
答:要多吃富含微量元素的食物。,肺炎患者还要注意多喝水,以利于将口腔及呼吸道...[]
答:忌辛辣油腻食物:肺炎属急性热病,消耗人体正气,影响脏腑功能,易于导致消化功...[]
答:1.芹菜熘鲤鱼   原料鲤鱼250克,鲜芹菜50克,淀粉,姜丝,蒜丝,酱油,白糖,醋,精...[]
副主任医师科室:感染内科
院长科室:血液科
主任医师科室:心血管内科
传染科热门疾病
疾病精彩推荐
您最近浏览的疾病您的位置:
> 伤寒的检查及诊断
鼠伤寒是如何传播的?
伤寒的检查及诊断
鼠伤寒是如何传播的?
摘要:免疫功能低下或慢性疾患者,如新生儿窒息、过期生产、产后颅内出血、硬皮病、吸入性肺炎、脐炎、婴幼儿肝炎综合征、营养不良、肠道功能紊乱、败血症等易罹患本病。
  一、诊断方法
  1.流行病学资料注意当地流行情况,流行季节,患者的生活卫生习惯,有否伤寒病史,预防接种史、与伤寒病人密切接触史。
  2.临床特征①持续高热发热原因未明,尤以缓起、呈梯形上升并持续1~2周以上者,首先应疑及伤寒的可能。②相对缓脉成人伤寒多见。重脉虽不常见(约5%),但其存在有利于诊断,③特殊中毒症状出现伤寒面容、重听、谵妄等。④脾脏肿大自第一周末即出现。也可有肝肿大。⑤玫瑰疹。⑥显著消化道症状。
  3.实验室检查
  (1)常规化验①血液检查白细胞计数偏低或正常;中性粒细胞可减少;嗜酸粒细胞减少或消失,其消长情况可作为判断病情与疗效指征之一。②尿液检查常出现轻度蛋白尿、偶见少量管型。③粪便检查在肠出血时有血便或潜血试验阳性。少数病人当病变侵及结肠时可粘液便甚至脓血便。
  (2)细菌学检查①血培养??发病第1周采血阳性率可达80%以上,以后阳性率下降。对已用氯霉素的患者,可取血凝块做培养,以除去血清中所含的氯霉素及其它杀菌因子。②骨髓培养全病程均可获较高的阳性率,第1周可高达90%,且较少受抗菌的影响。③粪培养??在第3~5周时阳性率较高,但在判断结果时,要注意排除慢性胆道带菌者。
  (3)血清学检查
  伤寒血清凝集试验(肥达反应。Widalreaction)所用的抗原有伤寒杆菌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副伤寒甲、乙、丙鞭毛抗原5种。目的在于测定病人血清中各种相应抗体的凝集效价。一般从病程第2周开始阳性率逐渐增加,至第4周可达90%,病愈后阳性反应可持续数月之久。分析肥达反应结果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正常人血清中可能有低效价凝集抗体存在,故通常&O&的效价在1:80以上,&H&效价在1:160以上,才有诊断价值。
  ②必须多次重复检查,一般每周检查1次,如凝集效价逐次递增,则其诊断意义更大。
  ③接受伤寒、副伤寒菌苗预防接种后,在患其他发热性疾病时,可出现回忆反应,仅有&H&抗体效价增高,而&O&抗体效价不高。
  ④伤寒与副伤寒甲、乙有部分共同的&O&抗原(Ⅻ),体内产生相同的&O&抗体。因此,&O&抗体效价增高,只能推断为伤寒类疾病,而不能区别伤寒或副伤寒。伤寒与副伤寒杆菌甲、乙、丙4种的鞭毛抗原各有相同,所产生的&H&抗体也各异,故诊断时需依鞭毛抗体凝集效价而定。
  ⑤有少数伤寒患者肥达反应始终呈阳性,其原因可能有:A、感染轻,特异性抗体形成少;B、早期应用有效抗菌药物或同时接受皮质激素治疗者,特异性抗体的形成受到影响;C、患者过于衰弱,免疫反应低下,或患丙种缺乏症,不能形成特异性抗体。因此,若患者肥达反应阴性,不能据此排除伤寒。
  (4)其他免疫学实验乳胶凝集试验或SPA凝集试验,检测尿中伤寒抗原或血中IgM特异性抗体,作为伤寒早期的诊断,近年正逐渐为临床采用。
  二、鉴别诊断
  1.病毒感染??上呼吸道或肠道病毒感染均可有持续发热,白细胞数减少,与伤寒相似。但此类病人起病较急,多伴有上呼吸道症状,常无缓脉、脾大或玫瑰疹,伤寒的病原与血清学检查均为阴性,常在1~2周内不药而愈。
  2.斑疹伤寒流行性斑疹伤寒多见于冬春,地方性斑疹伤寒多见夏秋。一般起病较急,脉搏较速,多有明显头痛。第5~6病日出现皮疹,数量多且可有出血性皮疹。外斐氏反应阳性。治疗后退热比伤寒为快。
  3.钩端螺旋体病本病的伤寒型在夏秋季流行期间常见,起病急,伴畏寒发热,发热与伤寒相似。但此病有疫水接触史,临床表现有眼结合膜充血,全身酸痛,尤以腓肠肌疼痛与压痛为著,以及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等;血象白细胞数增高。进行有关病原、血清学检查即确诊。
  4.急性病毒性肝炎伤寒并发中毒性肝炎易与病毒性肝炎相混淆,但前肝功能损害较轻,有黄疸者黄疸出现后仍发热不退,并有伤寒的其它特征性表现,且病原及血清学检查均为阳性。
  5.布氏杆菌病患者有与病畜(牛、羊、猪)接触史,或有饮用未消毒的乳制品史。本病起病缓慢,发热多为波浪型,退热时伴盛汗,并有关节痛或肌痛等症状。病程迁延,易于复发。确诊须有血液或骨髓培养出病原体、布氏杆菌凝集试验阳性。
  6.急性粟粒性有时可与伤寒相似,但患者多有结核病史或与结核病患者密切接触史。发热不规则,常伴盗汗、脉搏增快、呼吸急促等。发病2周后X线胸片检查可见双肺有弥漫的细小粟粒状病灶。
  7.少部分败血症患者的白细胞计数不增高,可与伤寒混淆。败血症多有原发病灶,热型多不规则,常呈弛张热、伴寒战、无相对缓脉。白细胞总数虽可减少,但中性粒细胞升高,血培养可分离出致病菌。
  8.其它疟疾、恶性网状细胞病、风湿热以及变应性亚败血症等,有时需进行鉴别。
  一、传染源
  染菌的家禽、家畜及鼠类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患者与带菌者也是主要传染源。通过动物&动物、动物&人、人&人、人&动物构成鼠伤寒沙门氏菌自然循环与传播。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肉、蛋、乳、禽等需要量增加,家畜、禽类大量集中饲养、屠宰与供应,以及耐药菌株的增多,人类接触病原的机会增高,感染呈逐年上升趋势。尤其引起医院内感染值得医务人员重视。
  二、传播途径
  鼠伤寒沙门氏菌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侵入人体,但主要是通过污染食物、水经口传播,也可通过直接接触或间接传播。如医院内感染主要是通过医护人员的手、医疗用具、尿布及尿垫等间接传播。病原体污染的空气也可经呼吸道传播。
  三、人群易感性
  普遍易感,婴幼儿多为显性感染,成人多为隐性感染。年龄愈小,易感性愈高。因为婴幼儿免疫功能尚不完善,胃肠道清除病原体的能力差,IgM缺乏,胃酸pH值高,肠道中拮抗病菌的正常菌群少,加之人工喂养者,又不能从母乳中获取IgA、溶酶素、补体等,故婴幼儿多见。
  四、流行特征
  本病分布世界各地,缺乏严格的地区性,国内除广西、江西、湖北、四川、山西、湖南、吉林及西藏等省区外,已有22个省市报道有本病发生。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夏秋季为多。
  免疫功能低下或慢性疾患者,如新生儿窒息、过期生产、产后颅内出血、硬皮病、吸入性肺炎、脐炎、婴幼儿肝炎综合征、营养不良、肠道功能紊乱、败血症等易罹患本病。流行方式以医院内感染多见,多发生在新生儿病室、婴儿室、妇产科病房、儿科病房等。且呈局限性流行或爆发。
  如果您有任何健康方面的疑问请添加微信公众号:健客健康咨询,健客健康咨询为各位朋友提供全面专业的疾病咨询和健康资讯,健客健康咨询真诚为您服务。健客宗旨:让每一个人更健康。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小儿蛲虫病治疗验方 小儿蛲虫病药膳方
相关标签&: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伤寒传染途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