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发展的推到力量是什么 亚洲室内设计力量的发展与建筑的发展之间的关系 回答以上两个问题

您的位置:&
&&&&&&日前,深圳室内设计师协会(SZAID)第三届理事会暨2016深圳室内设计年度产业大会在大剧院举行。春和之际,万物更新,来自深圳全市各大装饰设计企业代表、设计精英、SZAID理事会成员及上下游相关企业代表近千人隆重出席。大会旨于总结过去,表彰佳绩,共商2016年深圳室内设计行业的发展新生机。
&&&&&&&&&&& 中华室内设计网()记者独家专访深圳设计师、SZAID增聘副秘书长王勤俭,立于当下时代背景,在与SZAID携手共进的风雨兼程里,在见证着深圳室内设计行业的扶摇直上中,他有着自己什么心路历程?&&
&&&&&&【设计师简介】王勤俭,深圳墨客环境艺术设计有限公司总设计师;深圳室内设计师协会副秘书长;深圳十大设计师;高级室内建筑设计师等。
&&&&&&【A963】:王总,首先祝贺贵公司荣膺&2016年度最佳室内设计公司&奖,同时您今天也正式成为了深圳室内设计师协会(SZAID)副秘书长,请谈一下你的心情和感受。
&&&&&&&& 【王勤俭】:非常荣幸能成为SZAID的常务副秘书长,也很高兴公司能获得年度最佳室内设计公司奖,这对我们来说是一种鼓励,同时也是一种鞭策。
&&&&&&作为SZAID副秘书长,能够为推动整个设计行业的发展做出一份小小的贡献,这是我的一个心声。在今后的沟通过程中,我们希望带动整个行业设计师一起向前发展,为所有设计师做一些有创建意义的事情。
&&&&&&&& 【A963】:您觉得今天召开SZAID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三届理事会的重要意义表现在哪些方面?
&&&&&&&& 【王勤俭】:深圳室内设计师协会在全国同行业里面做得最好的,真正帮设计师做了很多实事。这些活动可以调动设计师的创作激情和创业激情,让年轻设计师看到前辈的成功,也能思考未来的方向。获奖既是对获奖者的鼓舞,同时也能鞭策他们继续前行。
&&&&&&&& 【A963】:如今您作为副秘书长,您未来希望能跟协会之间如何共同努力,促进这个行业的进步?
&&&&&&&& 【王勤俭】:本届理事会上共增补了12位副秘书长。我们都希望从自己的优势出发,分工负责不同板块,为协会出力,对深圳室内设计行业的发展起到贡献作用。
&&&&&&&&& 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我们希望利用深圳市室内设计师协会这个平台让更多的老百姓,或者是设计甲方能够感受到深圳设计实力,也希望通过这个平台展示整个设计行业更多的实力,让更多的设计甲方找到我们室内设计师的闪光点。
&&&&&&【A963】:贵公司荣膺&2016年度最佳室内设计公司&奖,其在行业内斩获佳绩是有目共睹的,您能否介绍一下目前墨客环境艺术设计有限公司的发展方向?
&&&&&&&&& 王勤俭:我们一直致力于地产售楼处和样板房的设计,2016年还会有新的发展方向,比如以老房子为建筑基底,从保护文物的基础上对项目进行修复性改造,包括对无序性的后期扩建进行重整,以及正统房屋的保留和修缮,让下榻者能够真正感受到当地的人文,找到家的感觉。
&&&&&&【A963】:你个人的设计特色是什么?
&&&&&&【王勤俭】:我一直在追求做一些有人文关怀的设计,不限定某一个设计方向,某一种风格,在不同的项目上会挖掘当地的地域文化,去体现一些人文关怀的设计。
&&&&&&【A963】:近几年房地产行业已经过去了黄金十年,你觉得目前公司业务方面会不会多少受到市场的影响?
&&&&&&【王勤俭】:可能在房地产行业是有一些波动,甚至竞争会更加激烈。我们一直在用心去做每一个项目,去感染甲方。越是在行业不景气的时候甲方也越需要拼品质,拼设计的闪光点,所以我们公司不会受到很大影响。
&&&&&&可能未来的十年五星级酒店发展会很慢, 也会产生一些新的酒店形式,比如说像一些乡村主题的度假酒店、精品酒店,或者以家为度假单位的度假休闲酒店,可能这是未来十年酒店行业的发展方向。我们也希望在这个行业占有一席之地,在这个板块内争取更多的份额。
&&&&&&【A963】:在这种市场环境下我们大家更需要抱团取暖,室内设计师协会未来可以采用什么方式,融入更多的设计师把这些更好的作品推向给消费者。
&&&&&&【王勤俭】:首先是整合整个深圳设计行业的设计力量,把深圳的设计师进行抱团,让优秀的力量走向国外,起到行业的带头效应和示范效应;放大设计师的声音,让更多的人认可深圳设计师的力量。
室内设计师;SZAID;王勤俭;A963
设计名人圈世界现代设计史(第二版) 第五章
现代主义设计运动的萌起
<link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href="/js/notificationstyles/css/ns-style-other.css" /
现代主义设计运动的萌起
现代主义设计运动的萌起
-世界现代设计史(第二版)
从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开始,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为止,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这段时间,在学术界是非常令人瞩目的重要研究阶段。随着俄罗斯和德国当年档案资料的逐步公开,人们对于这个时期国际关系、国际政治的发展,以及这些发展如何导致世界大战的爆发开始有了更加深切的了解。在这20年中,国际列强之间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遗留下来的种种矛盾,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的新的矛盾没能通过外交途径加以解决,再加上军国主义在德国、意大利、日本这些国家的急剧膨胀,最后导致人类历史上空前的浩劫——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为了调节国家关系,西方国家成立了位于日内瓦的“国际联盟”,希望通过这一国际组织来解决一系列矛盾,但由于国联本身的软弱,法西斯力量在欧洲和远东的扩张完全不受其束缚,因此国际组织最终并没有能够扼制战争的爆发。德国的纳粹政权在1933年上台后,以希特勒为首的军国主义政府决心扩张德国的版图,最终统治整个欧洲,而日本的军政府也在1895年的对华战争和1904年的日俄战争之后决心扩张,先于1910年吞并韩国,再于1931年占领中国的东北三省,企图全面占领中国,并且在整个亚洲太平洋地区进行军事扩张,达到最终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目的。德国、日本、意大利建立了军事合作关系,目的是最终控制全世界,在这种前提下,战争就不可避免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一个重要成果是产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在经历了建立初期的国际孤立、经济困难之后,通过新经济政策的改革,苏联在1930年前后开始进入工业化时期,改变了旧俄国的农业结构,开始成为一个新型的工业国家。苏联的大规模经济建设,促进了一系列重要的城市规划和建设、新居住区域的开发和工业城市的建造,在现代建筑史、现代设计史上具有非常独特的意义。
经过年的经济大衰退,美国在罗斯福总统领导下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结构改革,使美国经济得到高速发展,社会机制日益完善,到1930年代末已经成为重要的经济大国。
现代设计的真正发展,是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短暂时期内,俄国在十月革命后产生的构成主义运动,荷兰在1918年开始的“风格派”运动,特别是年间成立和运作的德国设计试验中心——包豪斯设计学院这三个主要的中心奠定了现代建筑、现代设计的思想、实践和结构基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影响世界各个国家,形成“国际主义”风格。
工业革命以来,整个西方世界的社会和经济结构发生了急剧改变,设计界在20世纪初期面临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设计的范畴与工业革命之前相比,有了本质的区别。面对新的市场和消费者、与过去不同的客户和用户,建筑设计、工业产品设计、包装、广告和报纸、杂志等传达媒体的设计,都必须适应变化中的社会需求来改变自身。设计界、建筑界必须迅速地制定新的策略,形成新的体系,发展新的设计形式和新的技术,来应对日益增强和急速变化的社会需求和商业需求。因此,现代设计不是少数人一厢情愿的突如其来的空想结果,而是社会发展到这个阶段的必然产物。
另一方面,如何形成新的设计理论和原则,以解决设计服务的对象问题,把设计的重心从为权贵、少数人服务转移到为社会大众服务这个新的方向上去,这是设计界、
建筑界面临的第二个问题——也是整个现代设计产生的社会背景。
针对这两个方面的问题,世界各国的建筑设计和产品设计先驱们进行了努力探索,针对第一方面的问题,即如何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出现了现代设计体系,从技术层面来解决问题;针对第二方面的问题,即设计的社会功能问题,形成了现代主义设计、现代主义建筑思想体系,从思想层面来确定方向。两者相辅相成,它们的结合,形成了现代设计的总体。
总体而言,“现代主义”是一场席卷意识形态各个方面的运动,其内涵相当丰富。一方面,时间跨度相当长,从20世纪初开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还持续了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另一方面,包含范围极其广泛,涉及了哲学、心理学、美学、艺术、文学、音乐、舞蹈、诗歌等几乎意识形态的所有范畴,在每个不同的领域,它都有特别的内容和观念。“现代主义”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形式风格,实质上是一个意识形态的定义,其革命性、民主性、个人性、主观性、形式主义性,都非常典型和鲜明,是对于传统意识形态的革命。因此,要对现代主义下一个确切的定义,做一个全面的讨论,就不是本书所能完成的了。在这里,我们主要介绍和讨论现代主义在建筑和其他设计领域方面的影响和发展,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内,探讨现代主义的特征和意识形态内容。所有西方国家,可以说无一例外地都受到现代主义设计的深刻影响。
开始于20世纪初的现代主义运动,从意识形态的各个方面影响着世界,1940年代、1950年代以后,完全改变了人们的意识形态思维方式,改变了艺术、文学和其他各门人文科学的面貌。现代主义建筑与设计则是现代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对现代主义建筑的认识和了解着手,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到现代主义的精神和意义。
现代主义建筑、现代设计是20世纪初在欧美发生的最重要的设计运动之一。它兴起于20世纪初期的欧洲,以德国、俄国一些建筑师为主的先驱人物,为寻找代表新时代的形式,为在设计中引入民主主义的精神,甚至为奠定一种新的政治制度打下基础,开始了设计观念、设计风格和形式、建筑材料、建筑方式等各个方面的探索,在1930年代中期以后取得惊人的成就。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使大量欧洲的设计家流亡到美国,从而把欧洲的现代主义与美国丰裕的具体市场需求结合起来,使这场运动得到迅速的发展,在战后造成“国际主义”风格的高潮。这场运动一直持续到1970年代,遍及世界各地,极大地影响了人类物质文明的发展。无论从影响的深度和广度来说,都是空前的。人类四五千年的文明史中,还没有哪一个设计运动及其风格能有如此广泛和深远的影响。基于对这个设计风格的反应,又产生了当代的许许多多新的设计运动,产生出形形色色的新风格、新流派,因而,真正了解现代主义,才能真正认识现代主义以后的各种风格的发展、各种流派的产生。
现代设计包含了几个重要的特征:民主主义(democracy)、精英主义(elitism)和理想主义(idealism),其中理想主义在现代设计初期带有突出的乌托邦思潮的色彩。
现代设计是对长期以来在设计中占垄断地位的为权贵服务的一个重大反动。以往的设计是为少数人服务的,诸如王公贵族、富裕阶层、教会,或者国家部门。美国评论家罗伯特·休斯(Robert Studley Forrest Hughes, )在他编导的纪录片《新的震撼》(the Shock of the New,
PBS)中所说的“穷人无设计”,指的就是这个状况。而现代主义建筑和设计则提出为大众服务的宗旨。一些现代主义设计的先驱,以改变设计的服务对象,为劳动大众提供基本的设计服务为己任。与此同时,他们当中也有不少人(比如勒·柯布西耶)希望通过设计来建立一个较好的社会,建立良好的社区,期盼能通过设计来改变社会状况,利用设计来达到改良的目的,而避免流血的社会革命。这种想法具有浓厚的民主主义特色,但同时也显然是乌托邦式的,充满了小资产阶级的理想主义特色。
在其主观意愿上,现代主义是反对长期以来服务于少数权贵的精英主义的。但是,由于这个运动的发动者是一小批精英知识分子,他们处在时代大变革的高潮中,处在共产主义运动、资本主义的国家垄断、法西斯主义大起大落的动荡时刻,希冀通过设计改变劳苦大众的困苦,进而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促进社会的正义。他们的设计探索具有非常强烈的知识分子理想主义成分和乌托邦主义的成分,也成为“拯救众生”的另外一种精英主义,一种虽然不是为精英服务的,但是强调精英领导的新精英主义,因而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到了1960年代、1970年代以后,开始被新一代的青年怀疑,其貌似高尚的理想主义和乌托邦色彩被质疑,其垄断性的、近乎独裁的单调风格被挑战,种种新的设计风格,晚期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新现代主义都是这些挑战的演绎内容之一。
现代主义设计是从建筑设计发展起来的,1920年代前后,欧洲一批先进的设计家、建筑家形成一个强力集团,推动所谓的“新建筑”运动。“新建筑”这个术语出自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的一本叫作《走向新建筑》(Towards a New Architecture
)的著作名称,这本著作在一定程度上被视为现代设计思想发轫的标志。现代设计运动的内容相当丰富,既包括精神上的、思想上的民主主义倾向和社会主义倾向;也包括技术上的进步,特别是新的材料——钢筋混凝土、平板玻璃、钢材的运用;还包括了新的形式特征——反对任何装饰的简单几何形状,以及功能主义倾向。这场运动颠覆了千年以来设计为权贵服务的旧立场和旧原则,打破了过去建筑完全依附于木材、石料、砖瓦的传统。从建筑革命出发,影响到城市规划设计、环境设计、家具设计、工业产品设计、平面设计和传播设计等等,形成真正完整的现代主义设计。
面向大众是现代建筑的基本立场,为了改变传统的、
昂贵的建筑材料和施工方法,它毅然采用了工业建筑材料,比如水泥、玻璃、钢材等,大幅度地降低了建筑的成本。同时,还改变了建筑的基本结构和施工方法,大量采用预制件、现场组装等方式。为了降低成本和体现新时代风貌,现代主义以奥地利建筑家阿道夫·卢斯(Adolf Franz Karl Viktor Maria Loos, )提出的“装饰即罪恶”为原则,完全取消装饰。在形式上,采用了简单的立体主义外形,色彩基本是以白色、黑色为主的工业化的中性色。遵循功能主义的基本原则,建筑由柱支撑,采用幕墙结构,成为一种单纯到极点、“少则多”(Less is More)、冷漠而理性、立体主义的新建筑形式。其形式特点可以简单总结如下:
(l)功能主义特征。强调功能为设计的中心和目的,而不再以形式为设计的出发点。讲求设计的科学性,重视设计实施时的效率、方便和经济效益。
(2)形式上提倡无装饰的简单几何造型。受到艺术上的立体主义影响,表现到具体建筑上,有以下特征:
①六面建筑,而不是传统建筑的四面墙、屋顶这样五个面,因为现代建筑采用钢铁或者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底部用柱支撑,因而底部也是一个面,形成完整的建筑六面形式,因此达到重视空间,而不是单纯重视体积的目的(即美国建筑家菲利普·约翰逊提出的重空间volumn而不是重体量mass的观点)。
②采用钢铁、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由此发展起来的以柱支撑整座建筑的结构特征,其必然结果就是幕墙架构的产生。由于新型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的应用,各种材料的幕墙,甚至玻璃幕墙也都日益广泛地被采用,甚至成为现代建筑的符号和标记。
③标准化原则。只有标准化才能批量化,才能降低生产成本,才能为广大民众提供他们支付得起的廉价建筑。标准化因此除了技术上的考虑之外,同时也是为现代主义的意识形态服务的必要手段。另外,由于标准化,建筑施工就可以采用组装的方法,组装方法也成为现代建筑的一个基本施工手段。
德国工作同盟的Logo。
④反装饰主义立场。装饰造成不必要的开支,造成浪费,造成建筑无法为大众服务,因此,反装饰是一个意识形态的立场问题,不仅仅是装饰思想的问题,所有的现代主义大师都有明确的反装饰立场。
⑤中性色彩计划。无论从造价考虑还是从反装饰立场考虑,色彩计划必然是中性色彩的,即采用黑色、白色、灰色的色彩计划,包括混凝土本身的色彩(称为“清水混凝土”)符合现代建筑的意识形态和技术要求。
(3)具体设计上重视空间考虑,室内采用自由空间布局,尽量少用隔断空间的永久性墙面。特别强调整体设计考虑,基本反对在图板上,用预想图来设计,而强调以模型为中心的设计规划。
(4)重视节约设计对象的费用和开支,把经济效益作为设计中的重要因素来考虑,从而达到实用、经济的目的。
现代主义设计运动主要集中在三个国家进行试验,即德国、俄国和荷兰。俄国构成主义运动在意识形态上旗帜鲜明地提出设计为无产阶级服务;荷兰“风格派”运动则集中于新的美学原则探索,是一场比较单纯的美学运动;德国现代设计运动从德意志“工作同盟”开始,到包豪斯设计学院为高潮,集欧洲各国设计运动之大成,初步搭建起现代主义设计的架构,战后影响到世界各地,成为“国际主义设计运动”的基础。
德意志“工作同盟”(the Deutscher Werkbund)是德国现代设计发展的重要里程碑。这个组织成为促进德国设计
发展的核心,对日后包括建筑设计在内的德国现代设计,起到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
关于这个名称的中文翻译,一直以来比较混乱,有译成“工业同盟”的,有译成“制造联盟”的,等等。其实这个名称的德文原意相当于英语的“劳动者联合会”,从它的运作来看,也主要强调促进社会和设计界、工业界和设计界之间的沟通,在于通过宣传来提高德国设计的总体水平,因此我觉得译成“工作同盟”比较合适。
世纪之交,受到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和欧洲其他国家“新艺术”运动的影响,在德国曾经有过一个类似“新艺术”运动的设计运动,称为“青年风格”运动(Jugendstil),这个运动发展得相当广泛,是欧洲“新艺术”运动的一个分支。
<p data-pindex="32" data-bookid="80992" data-chapterid="02年左右,开始有部分人从“青年风格”运动中分离出来,形成新的现代设计运动的中心。其中一位比较重要的人物是彼得·贝伦斯。他的设计活动开始于1907年,他为德国电器公司(AEG)设计企业形象,利用简单的几何形式设计单纯“真实”的产品,如电风扇、台灯、电水壶等等,奠定了功能主义设计风格的基础,相比于较早进行探索的具有浓厚历史装饰风格的“毕德迈耶风格”(Biedermeier style),清新的“青年风格”派、彼得·贝伦斯的设计探索都是一个重大的进步。
在德国提倡现代建筑的重要先驱人物是德国建筑师、作者、外交官霍尔曼·穆特修斯(Herman Muthesius, ),他曾经组织大量的研讨会,研究设计的问题。他反对任何艺术风格(包括“青年风格”),追求没有风格的所谓“明确的实用性”,宣扬功能主义。他曾担任普鲁士政府的官方顾问,力主对德国美术教育体系进行大力改革,将杜塞尔多夫的贝伦斯、柏林的布鲁诺·保罗(Bruno Paul, )、布雷斯劳的汉斯·帕尔齐格(Hans Poelzig, )等一批富于改革精神的建筑家、设计家推上当地美术学院领导的地位,从而引导了对美术教育的改革。
德国工作同盟1913年的年度报告。
<p data-pindex="36" data-bookid="80992" data-chapterid="07年,穆特修斯、贝伦斯等人,成立了德国第一个设计组织——德意志“工作同盟”。穆特修斯在柏林商学院举办讲座,宣传同盟的宗旨——在德国设计专业人员与德国生产厂家之间建立起合作关系,以推动德国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号召德国的设计家们加入同盟。这个组织的形成,可以说标志着德国的现代主义运动的发轫。
“工作同盟”的宗旨是由佛里德利克·纽曼(Friedrich Naumann, )起草的,这个宣言其实代表了“工作同盟”中一部分人对于现代设计、现代建筑的看法和立场,从宣言的本身可以看出当时德国设计界和建筑界所关心的几个主要问题。宣言提出以下六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①提倡艺术、工业、手工艺结合;
②主张通过教育、宣传,努力把各个不同项目的设计综合在一起,完善艺术、工业设计和手工艺;
③强调走非官方的路线,避免政治对设计的干扰;
④大力宣传和主张功能主义和承认现代工业;
⑤坚决反对任何装饰;
⑥主张标准化和批量化。
这种主张,使穆特修斯与另外一位重要的“工作同盟”奠基人亨利·凡·德·威尔德产生了争论,这场现代设计史中第一场大争论的焦点在于:威尔德认为设计应该是艺术家不受任何拘束的自由发挥过程,而穆特修斯则认为现代设计应该是一个科学过程,一个技术过程,一个可以量化的过程,因此必须采用标准化作为设计活动的指导中心。这场争论在“工作同盟”中几乎涉及所有的成员,这个核心问题不解决,未来设计和设计教育的发展都会存在问题,所以这是现代设计确立和发展的大是大非的争议。在这场争议中,绝大部分新生代的设计家、建筑家,比如格罗皮乌斯、密斯等等,以及类似贝伦斯这样的大师都支持穆特修斯强调标准
化、批量化的立场,穆特修斯在这场争论中取得胜利,德国的建筑设计和现代设计因而得以走上一条理性的发展道路。
德国“工作同盟”的成立是现代设计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自从这个机构成立以后,德国的设计家就有一个可以团聚的中心,“工作同盟”组织的各种展览和讨论会都变成当时设计先驱人物研究发展、讨论问题的重要场所。格罗皮乌斯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是与“工作同盟”分不开的。
德国“工作同盟”对于德国的设计、建筑产生了直接的、巨大的促进作用,因此,欧洲一系列国家都开始仿效德国成立类似的政府支持的设计组织。1912年,奥地利“工作同盟”成立,1913年瑞士“工作同盟”成立,1915年瑞典“设计协会”成立,英国也于1915年成立了英国“设计与工业协会”。在所有这些协会、组织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德国“工作同盟”的影响。
德国“工作同盟”于1914年在科隆举办展览,展出了德国当时最先进的产品设计,而这个展览—办公—设计—制作综合中心大楼是由格罗皮乌斯亲自设计的,具有极其鲜明的现代主义建筑面貌,本身就是“工作同盟”的一个精神和思想的集中体现。威尔德为该展览设计了剧院和管理人员办公室,德国其他知名的设计家也为该展览设计了各种建筑局部和构件,集中展示了德国现代建筑和现代设计思想的发展成果。
阿道夫·卢斯设计的象鼻八腿小桌(Eight-legged Elephant Trunk Table1900)。
德国『工作同盟』1914年展览的海报。
德国『工作同盟』1914年展览中展出的汉诺威H.BAHLSENS饼干公司的饼干盒包装。
德国『工作同盟』参加1930年的巴黎博览会,展出了马谢·布鲁尔在包豪斯设计的家具。
亨利·凡·德·威尔德设计的水晶玻璃香槟酒杯。
亨利·凡·德·威尔德1930年为在阿姆斯特丹南部举办的一个外国贸易展览设计的海报。中心人物是古罗马神话中的贸易之神,背景是工业社会的产品:飞机、火车和轮船。
阿道夫·卢斯1906年设计的卡玛住宅(Villa Karma)的室内和家具。
亨利·凡·德·威尔德1902年设计的银质餐刀。
<p data-pindex="64" data-bookid="80992" data-chapterid="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断了“工作同盟”的运作,战后很长时间都没有恢复元气。1927年,德意志“工作同盟”终于重新组织力量,经穆特修斯建议,在德国建筑大师密斯的领导下,在德国的斯图加特举办了大规模的现代建筑展,邀请了欧洲各国16位最杰出的现代建筑师,设计了总共由21栋公寓楼或独栋住宅组成的一个小区,这就是著名的“魏森霍夫现代建筑展”(Weissenhof Estate)。这个展览中建造的所有建筑都具有鲜明的现代主义形式和
功能,没有装饰,采用标准预制件,价格低廉,而风格现代,功能良好。美国纽约的“现代艺术博物馆”,当时刚刚成立不久,便派了年轻的菲利普`·约翰逊(Philip Johnson, )去德国参观。敏感的约翰逊立即预感到这种风格会成为国际建筑的标准风格,因此将之命名为“国际主义建筑”(Internationalism in architecture)。
<p data-pindex="65" data-bookid="80992" data-chapterid="30年,德国“工作同盟”参加了在巴黎举行的巴黎国际博览会,同盟作品的展示区域全部由包豪斯设计学院的教师——包括格罗皮乌斯、拉兹罗·莫霍利-纳吉(László Moholy-Nagy, )、马谢·布鲁尔(Marcel Lajos Breuer, )、赫伯特·拜耶(Herbert Bayer, )等人负责设计。德国“工作同盟”的展品受到参观者高度的评价,认为德国已经处在现代设计最先进的地位,特别是在标准化、现代材料和现代设计观念上,比其他国家超前了许多。
<p data-pindex="66" data-bookid="80992" data-chapterid="33年纳粹上台,德国“工作同盟”立即被取消,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才得到恢复。
现代建筑运动和现代设计运动是在欧洲发展起来的,之后通过美国影响到世界各地。一批现代建筑的先驱者在推动现代设计发展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包括奥地利的阿道夫·卢斯、比利时的亨利·凡·德·威尔德、德国的彼得·贝伦斯等人。正是在他们的思想影响下,沃尔特·格罗皮乌斯、路德维格·密斯·凡·德·洛(Ludwig Mies van der Rohe, )、勒·柯布西耶、阿尔瓦·阿尔托(Hugo Alvar Henrik Aalto, )等一批在现代建筑、现代设计上举足轻重的国际大师,最终确立了现代建筑体系和思想体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使现代主义成为国际建筑的标准风格,成就了设计上的“国际主义”风格,影响了整个20世纪的设计面貌,重新描画了世界都市的天际线,影响了我们日常的生活方式,影响力迄今不衰。
德国『工作同盟』1914年展览的另一张海报。
格罗皮乌斯为德国『工作同盟』1914年展览设计的展览综合大楼(正面)。
魏森霍夫现代建筑展现场。
魏森霍夫现代建筑展现场的鸟瞰图。
魏森霍夫现代建筑展中展出的室内设计和家具。
较早提出现代建筑设想的建筑家是阿道夫·卢斯(Adolf Franz Karl Viktor Maria Loos, )。他日出生在当时奥匈帝国摩尔达维亚的布尔诺(现捷克共和国境内),日去世,是奥地利现代建筑的奠基人之一。他的现代建筑思想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对于欧洲新一代的青年建筑家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从而促进了现代设计运动的形成。他对于欧洲建筑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卢斯曾经撰写过一系列著作,其中最重要的是建筑文集《装饰和罪恶》(Ornament and Crime: Selected Essays
),在这本著作中,他坦诚地提出了自己反装饰的原则立场,认为简单几何形式的、功能主义的建筑符合20世纪广大群众的需求,而不应该提倡烦琐的装饰,建筑的精神应该是民主的、为普罗大众的,而不再是为少数权贵的。与此同时,他还通过继续设计新的建筑,来证明自己的设计理论。
另一位重要的现代建筑先驱、比利时建筑家、设计家亨利·凡·德·威尔德(Henry Clemens van de Velde, ),1863年出生于比利时的安特卫普,1957年在瑞士苏黎世去世,他是世界现代设计的重要奠基人之一。
威尔德在设计生涯的早期是比利时“新艺术”运动的中坚人物,与另外一位比利时建筑家维克多·霍塔一起,设计了不少具有鲜明曲线特点的建筑、室内、家具和平面作品,在欧洲颇有名气。他曾经在1896年为巴黎“新艺术之家”工作,设计了不少具有“新艺术”风格特征的家具、建筑、室内、纺织品、平面作品(包括插图和海报等),成
为在比利时和法国都具有很高知名度的设计家。
威尔德1912年在魏玛设立了第一所具有初期设计教学内容的试验性艺术学校——魏玛艺术与工艺学校(the School of Arts and Crafts in Weimar),该校后来成为格罗皮乌斯建立的世界第一所现代设计学院——包豪斯的前身。
威尔德还积极在德国参与了一系列促进德国现代设计、现代建筑发展的活动,其中最重要的是他在1914年参与组织德国“工作同盟”在科隆市举办的展览,并且设计了“工作同盟”大楼内部的剧院(大楼本身是格罗皮乌斯设计的)。他的设计已经出现了取消装饰细节、强调功能的现代建筑特征。
威尔德一方面是现代设计的非常积极的推动者,但同时对于设计是否应该采用标准化、批量化的方式却持非常顽固的保守立场。作为德意志“工作同盟”的领袖之一,他的立场与另一位德国现代设计的奠基人穆特修斯发生冲突,因而引发了1914年前后关于现代设计标准化问题的大辩论——现代设计史上最重要的几次决定发展前途的大辩论之一。在辩论中,他遭到穆特修斯和青年一代建筑家们的批评,辩论结果是以他的理论——设计家应该是毫无拘束的自然人——被否定而告终。
第三位对于现代建筑和现代设计的基础奠定起到关键作用的先驱人物是德国建筑家、设计家彼得·贝伦斯(Peter Behrens, ),他在现代建筑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直接影响了现代建筑的三位重要奠基人:格罗皮乌斯、密斯和勒·柯布西耶,他们都曾是他的学生和助手(关于贝伦斯,本书第三章里有过介绍,这里就不再重复了)。
在以上几位现代建筑先驱的影响下,年轻一代建筑家开始成熟起来,他们肩负了完成现代建筑和现代设计体系的重任,其中最具有世界影响意义的是德国设计家、教育家格罗皮乌斯,密斯,瑞士建筑家、理论家勒·柯布西耶,芬兰建筑大师阿尔瓦·阿尔托,美国的佛兰克·L.莱特这五位大师和一些俄国、荷兰的设计先行者。他们通过建筑实践和设计教育,冲破了传统建筑、传统设计和传统美术教育体系长期以来对思想的禁锢,建立起崭新的体系。新的建筑思想、建筑原则,以及新的设计教育体系终于得到确立。
贝伦斯为AEG设计的吊灯。
贝伦斯为AEG设计的电钟,(1910)。
以下我们分别讨论这几位大师的设计思想的形成和早期在设计实践、设计教育上的探索,来描述现代建筑形成的历程。
沃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 Adolph Georg Gropius, )是现代建筑、现代设计教育和现代主义设计最重要的奠基人之一,他的设计思想和他的教育试验影响了20世纪几代建筑家,不但使现代主义建筑得到确立,同时使之发展成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影响全世界的“国际主义”风格。他提出的一系列设计思想、设计原则,迄今为止依然对我们具有启迪作用。虽然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他的思想也具有其局限性,但是他对于世界设计、现代建筑,尤其是现代设计教育的发展所起到的作用,是巨大且不可磨灭的。
格罗皮乌斯日出生在德国柏林,日于美国波士顿去世,经历了现代建筑的整个发展过程。他于1911年设计了欧洲第一座真正采用玻璃幕墙结构的建筑——法格斯工厂大楼,1914年他和阿道夫·梅耶(Adolf Meyer, )设计了德国科隆的德意志“工业同盟”总部大楼,这两栋建筑使他成为当时欧洲最前卫的建筑家;年他创建了世界第一所真正的设计学院——包
豪斯设计学院,开创了现代设计教育事业,并且在这段时期内担任院长,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现代设计教育试验中心,影响了整个世界后来的设计教育发展。1938年他到美国,任哈佛大学建筑研究生院的院长,依托哈佛的教育实力和自己成熟的设计教育思想,进一步推进了现代建筑、现代设计、现代设计教育体系的国际化。他与密斯、柯布西耶、阿尔瓦·阿尔托、莱特一起,奠定了现代建筑的完整体系,使之成为影响全世界建筑面貌、建筑结构、建筑设计方法、建筑风格的几乎是独一无二的原则和系统,就这个意义来说,他的作用和影响无疑是巨大的。
格罗皮乌斯出生于一个建筑师的家庭,中学毕业之后,他开始学习建筑。年他到慕尼黑技术工业专科学校学习建筑,年又转到柏林的查洛腾堡工专继续深造建筑学。1904年,他在柏林的一家建筑事务所工作,从事比较简单的建筑绘图工作。年之间他被德国军队征召入伍,短期服役。为了了解传统建筑的原则,掌握古典主义的精华,他到意大利、西班牙和英国游历,广泛搜集建筑资料与体验古典和各个历史时期建筑的精华,这些经历对他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p data-pindex="95" data-bookid="80992" data-chapterid="07年,格罗皮乌斯在德国当时最重要的现代建筑和设计家彼得·贝伦斯的建筑事务所工作,这段经历虽然时间不长,却为他毕生的设计生涯奠定了非常重要和稳固的基础。贝伦斯当时是德国电器公司(AEG)的设计负责人,也是杜塞尔多夫艺术和工艺学校的校长,并且与穆特修斯、威尔德一起在1904年成立了德国的设计协会——德意志“工作同盟”,因此在德国设计界是声名鼎沸的重要人物。他的功能主义设计思想,他在设计上的精益求精的精神,对于年轻的格罗皮乌斯来说,都具有非常积极、正面的影响。
贝伦斯年间设计的德国西北艺术展的展馆(Northwest Art Exhibition PavilionOldenburg)。
<p data-pindex="98" data-bookid="80992" data-chapterid="10年,格罗皮乌斯离开贝伦斯事务所,自己开业,从事建筑设计,成为德国“工作同盟”的成员之一。经过在贝伦斯事务所几年的锻炼,格罗皮乌斯已经形成了自己清晰的设计思想。他认为建筑首先应该考虑服务对象,如果建筑的对象是大众的话,预算考虑就成为非常突出的因素,如果建筑的造价太高,就会造成服务对象——穷困大众无法接受的情况。为了能够为整个社会,而不是为少数权贵设计建筑,就必须采用经济的方法,特别是大量采用预制构件,采用拼装方法,尽量缩短工期,降低建筑成本,才能真正达到为社会服务的目的。自然,他的这个具有民主思想、社会主义倾向的立场导致他厌恶和反感那些耗费资源和预算的装饰细节。他认为,建筑和产品之美不在于装饰细节上,而在于建筑家和设计家自身的训练水平,自身对于比例、均衡、表面加工的细节的掌握水平。他曾说,只有受过严格高等训练和教育的设计家才能够“把灵魂吹入死气沉沉的机械产品躯体之中”[原话是:“breathe a soul into the dead productof the machine.”出自格罗皮乌斯在1955年出版的著作《新建筑与包豪斯》(The New Architecture and the Bauhaus
)]。他强烈反对一成不变地因袭古典的方法。他认为:产品、建筑的功能决定了它应该具有的形式,只要达到最好的功能,也就自然有最好的形式,因此设计的形式是派生物,而绝对不应该作为设计考虑的起点和决定因素。
格罗皮乌斯鲜明的设计立场,在他设计的两栋建筑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其中之一是1911年设计的欧洲第一个完全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玻璃幕墙的工业建筑——位于德国莱因河畔的法格斯鞋楦厂厂房(Fagus Factory, Alfeld an der Leine, Germany);另外一个是1914年设计的“德意志工作同盟”作为展示典范的、位于德国科隆的总部和工厂建筑综合大楼。这两个建筑奠定了他在现代建筑中的稳固地位。
法格斯工厂厂房是他与阿道夫·梅耶合作设计的。整
个建筑共三层楼,完全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采用柱支撑结构,外部全部采用玻璃幕墙,透过玻璃,建筑的结构一清二楚,没有装饰细节,完全是一个简单的长方形玻璃盒子。他不但设计了这个现代化工厂的建筑,同时也完成了这个工厂的室内设计和家具、用品设计。这是20世纪初叶世界现代建筑的第一个典范,为世界现代建筑奠定了形式、结构、方法基础。
在1914年的科隆“德意志工作同盟”大楼(Office and Factory Buildings at the Werkbund Exhibition, 1914, Cologne, Germany)设计中,格罗皮乌斯在布局上受到美国建筑家莱特的影响,因此平面布局讲究均衡和对称,形式也比较规整。但是,在建筑具体运作中,他依然进一步体现了自己的现代主义方法和原则,特别是功能决定形式的基本原则,采用现代建筑材料,以钢筋混凝土、玻璃为主,建筑朴实无华,具有良好的功能性。他采用玻璃幕墙结构,在主建筑的两端利用两个玻璃的圆柱结构,将楼梯包藏在内,这种玻璃幕墙的楼梯间结构是由他最早引入建筑设计的。该建筑立面简洁明快,是一个多功能的综合体。大胆的设计观念、现代化的设计语汇和手法,使这一设计立即得到世界设计界的认同与赞赏——在当时对现代建筑的各种探索中,他的新建筑脱颖而出,震动了整个欧洲建筑界。
随着这两栋建筑的建成,格罗皮乌斯立刻声名鹊起,这对于他日后与政府交涉,申请资金开办新学院起到重要的作用。
格罗皮乌斯的设计思想一直具有鲜明的民主色彩和社会主义特征,他一直希望他的设计能够为社会大众服务而不仅仅是为少数权贵服务。为了降低建筑造价,他在设计中大量采用钢筋混凝土、玻璃、钢材等现代材料,并且采用简单的、没有装饰的设计。他希望能够为社会提供大众化的建筑、产品,使人人都能享受设计。他期盼自己设计的建筑最终能为德国人民提供廉价、环境良好的住宅空间,从而解决因为居住环境恶劣造成的种种社会问题。早在1910年,即开始设计法格斯鞋楦厂的前一年,他已经开始考虑为工人阶级设计住宅。他曾经写信给德国电器公司(AEG)的总裁,建议由他设计标准化的、批量生产的、拼装式的低造价工人宿舍。这都表现了他的设计理论的民主特征。后来他移居美国,还试图在美国设计这种低造价的拼装式建筑,为劳动人民提供基本住房。格罗皮乌斯的这一思想特征贯穿在他整个前半生。
法格斯工厂厂房。
法格斯工厂建筑模型。
<p data-pindex="108" data-bookid="80992" data-chapterid="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他被征召入伍,参加西线战争,日退役。
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格罗皮乌斯战前对于机器的浪漫主义态度。战前他非常崇拜机器,坚信机器会改变我们的时代,甚至会改变人们对于生活问题的看法和传统立场。但是,在战争期间,他不但目睹战争机器的大规模杀伤力,自己也在战争中受过伤,在肉体上和精神上都受到很大摧残。他意识到机器亦具有消极的一面,并不单纯只是积极向上的、对社会发展充满促进力量的。因此,他开始产生了通过设计教育实现世界大同的社会乌托邦思想。早期的包豪斯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这个设想而建立的,与中期(德绍时期)、后期(柏林时期)的包豪斯相距很大。格罗皮乌斯的思想经历过好几次重大的改变,从对机械的绝对崇拜变成理性分析,因而积极筹办包豪斯,是其中一次非常重要的转变。
早期的包豪斯强调手工业方式,而不是大规模机械生产;力图建立一个小公社,建立一个微型的理想国;雇用大批具有乌托邦思想的艺术家担任教员;教学集中于强化学生个人思想和创造的特征。这些改革,从表面上看是教学上的改革,实质上是格罗皮乌斯本人对于社会改革的试验,是他对于机械迷信幻灭之后的理想主义探索,他的目
的在于改变德国的社会,而不仅仅是教学本身。包豪斯的早期目的是社会的,是乌托邦的,而不仅仅是设计的。
路德维格·密斯·凡·德·洛(Ludwig Mies van der Rohe, )(下文中简称密斯)是现代主义建筑设计最著名的大师之一,他通过自己一生的实践,奠立了明确的现代主义建筑风格,提出了“少就是多”的立场和原则,通过教学影响了好几代的现代设计家,从而改变了世界建筑的面貌,很少有人对于现代建筑能产生如他那么巨大的影响。美国作家、记者汤姆·沃尔夫(Tom Wolfe, 1931— )曾经在他的著作《从包豪斯到我们的房子》中提到,“密斯的原则改变了世界都会1/3的天际线”,一点也不夸张。
密斯日生于德国亚琛市一个普通的石匠家庭,他的原名为玛利亚·路德维格·迈克·密斯(Maria Ludwig Michael Mies),后来为了纪念母亲,改为路德维格·密斯·凡·德·洛(凡·德·洛是他母亲的名)。与他在彼得·贝伦斯设计事务所的同事格罗皮乌斯相比,密斯的家庭是相当卑微的。密斯受到彼得·贝伦斯很大的影响,通过自己的努力,逐步奠立了自己在建筑界的地位——1929年为巴塞罗那世界博览会设计的德国馆,以及内部的家具、室内,进一步稳定了他的大师地位。1931年他接任包豪斯设计学院院长,1938年离开欧洲到美国,长期在伊利诺伊理工学院担任建筑系主任,并且大量进行建筑设计,提出“少就是多”(Less is More)和“上帝在细节中”(God is in the details)的设计原则,影响了世界。
从政治上来讲,密斯是非政治化的代表。他与格罗皮乌斯的“左”倾立场完全不同,对于任何政治问题都漠不关心。对于他来说,建筑就是建筑,他的关注点仅仅在建筑之上,至于为谁设计,对于他来讲并不重要。1920年代、1930年代,他在10年之内设计了三个政治目的完全不同的建筑:为德国共产党领袖卡尔·李卜克内希(Karl Liebknecht, )和罗莎·卢森堡(Rosa Luxemburg, )设计的纪念碑,为魏玛共和国设计的巴塞罗那世界博览会德国馆,为德国纳粹党设计的布鲁塞尔世界博览会德国馆(未建造,1935)。1920年代中期,密斯拒绝了一个市政建筑师的位置,因为这个位置过于政治化,他认为他寻求的是“精神政治目的”(specific spiritual-politiacal goals,德文geistig-politische Ziele)。
德国『工作同盟』科隆展览大楼的玻璃圆筒形楼梯间。
格罗皮乌斯为德国『工作同盟』1914年大展设计的展览大楼(背面)。
密斯在1907年进入贝伦斯设计事务所时年仅21岁。与此同时,现代主义建筑和设计的另外两位重要的奠基人格罗皮乌斯和勒·柯布西耶也先后受聘于贝伦斯,3个才华横溢的青年建筑师在贝伦斯这位大师的指导下工作了3年多,学习到许多重要的建筑技巧和现代建筑思想,对于他们毕生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密斯不久后就对于商业化的建筑应付自如了,但是在贝伦斯的事务所工作期间,他基本上是生活在既聪明又具有明确社会主义倾向的格罗皮乌斯的阴影之下。
贝伦斯是德意志“工作同盟”的重要成员和领袖,通过他,密斯得以与“工作同盟”建立起密切的关系,并且认识了当时德国最杰出的一批建筑家、艺术家和设计家。“工作同盟”的成员都强调“艺术与技术的结合”,希望能够在以手工艺为中心的艺术和以工业化为中心的技术之间建立某种关联,以此来改造德国的建筑设计、产品设计,提高总体水平。他们认为,新的设计传统只能建立在机械化大批量生产包括工业化批量建造的建筑上。具体到建筑,他们提出,要设计标准化的、不讲求个性的、大批量的、组装的、采用工业材料——钢筋混凝土和玻璃结构的城市建筑,以满足公众的需求,他们称这种建筑为“功能主义建筑”,认为这才符合工业化时代的社会面貌和功能需
求。他们企望,通过设计建立一种具有国际面貌的新文化(Gesamtkultur),建立一种具有全球意义的生活方式,其结果就是他们希望的国际主义设计、国际主义建筑体系。
在贝伦斯设计事务所工作期间,密斯在相当程度上受到贝伦斯强调单纯、简洁的新古典主义倾向的影响。贝伦斯虽然是现代建筑思想的发起人之一,也是德意志“工作同盟”的主要领导人物,但他对德国19世纪初期新古典主义建筑家卡尔·佛列德里克·辛克尔的建筑方式和设计思想相当崇拜,辛克尔也强调所谓的“国际文化”“普遍文化”这种能够以不变应万变的国际主义设计文化。这种思想方法和具体建筑实践上的探索,给年轻的密斯以非常深刻的影响,在建筑思想方法上追寻一种国际主义的风格,一种能够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化的、批量化的建筑风格,成为密斯毕生为之奋斗的目标,而且达到了无论是辛克尔还是贝伦斯都没能达到的高度。在密斯的一生中,辛克尔典雅而简明的建筑一直影响着他,他努力要通过现代技术条件来改造现代都市的整体面貌。
在贝伦斯事务所时期,他还通过贝伦斯的引导受到另外一位建筑家的影响,那就是荷兰现代建筑的奠基人和先驱者——亨德利克·贝尔拉格(Hendrik Petrus Berlage, )。贝尔拉格的现代建筑非常简洁,采用传统的砖作为主要材料,但是却具有现代的功能和形式特征,他强调建筑的结构必须和功能目的一致,而结构是为功能第一服务的。他的建筑思想和哲学在于强调“建筑的统一性”“结构的诚实性”(所谓“诚实性”,在很大程度是要求能够从视觉上就能了解建筑的整个结构,不要用装饰把它遮掩起来)——这两点都成为密斯日后的设计原则和理念。密斯后来对于“结构的诚实性”这点比任何一个建筑家都走得更远,他的建筑在结构上往往一目了然,毫无遮拦。
密斯1926年设计的李卜克内西与卢森堡的纪念碑。
<p data-pindex="124" data-bookid="80992" data-chapterid="10年,密斯也离开贝伦斯设计事务所,自己开业,从事建筑设计。格罗皮乌斯在1911年就完成了使他得到国际声誉的“法格斯工厂”建筑设计,而密斯却没有这样成熟、投资大的项目来实现自己的建筑理念。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密斯也被征入伍,派往巴尔干地区建设军用桥梁和道路。
<p data-pindex="125" data-bookid="80992" data-chapterid="18年大战结束,密斯回到柏林,在这个时期非常活跃地参与了好几个建筑团体的活动,特别是参加了一系列现代建筑展览。这个时期他设计的最重要的建筑是在1926年为被谋杀的两个共产党领袖卡尔·李卜克内希和罗莎·卢森堡设计的具有表现主义色彩的纪念碑,他利用他们被处决地的砖墙作为形式动机,设计了一个采用方形结构组合的砖砌体,上面有镰刀斧头的共产党标志和红旗,具有很强烈的政治色彩,形式上也具有现代建筑的国际主义化特点,非常中性。这个纪念碑后来被纳粹分子拆毁。
密斯这个时期的建筑项目实在非常少,他最重要的建筑设计大部分仅仅保留在纸上,都是一些具有非常独特想法的设计草图,这些草图表达了他对于未来建筑的构想:标准化的、能够批量生产建造的、没有装饰的,这些草图大部分保存在纽约的现代艺术博物馆中,从这些草图里,我们能够了解到密斯这个时期在想什么,在计划什么。这些设计其实是他日后大量建筑的精神根源、理论基础和形式模式。比如1921年他设计的佛雷德里希路办公大楼(Friedrichstraβe skyscraper)就体现了日后被称为“密斯主义”的全部精神实质,这是世界上第一个采用全部玻璃、钢结构设计的高层建筑,他称之为“骨头与皮肤”(skin and bone)的结构,也就是目前风行世界的玻璃幕墙建筑结构的雏形。1922年,他进一步发展了这种形式,建造了一个采用这两种建筑材料做成的高层玻璃摩天大楼模型,奠定了现代高层建筑的模式基础,称为“玻璃摩天大楼”(The "Glass Skyscraper"),整个建筑立面采用弧形玻璃幕
墙结构,完全通透,赤裸裸地体现了整个建筑的结构,这两个设计都具有简单到极致的形式特色,是密斯“少就是多”原则的最早的集中体现。
<p data-pindex="127" data-bookid="80992" data-chapterid="23年密斯依然集中构想现代主义建筑的形式——1923年的“混凝土乡村住宅”(Concrete Country House)出现了非常单纯的立体主义结构,并且体现出一种简单到几乎没有内容的明快和简洁形式,是巴塞罗那德国馆的先声。他通过草图、速写、模型有力地表达自己对于未来建筑的构想。1924年的乡村砖建筑也具有类似的减少主义倾向——可以说他的观念已经开始形成了。1925年他设计了位于德国古本地方的沃尔夫住宅(Wolf House,后来被毁),已经开始彰显他的设计立场,这是密斯风格处于发展时期的一个重要设计。
这个时期,密斯持续受到荷兰“风格派”(de Stijl)构成主义建筑和设计思想的影响,也受到美国建筑家莱特设计风格的影响,注意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来设计能够批量生产的现代建筑。他集中了以上这些当时最先进的建筑和设计的探索和理论,综合到自己对于建筑和设计的了解中,最终奠定了自己的设计体系,影响了全世界。
另一方面,密斯的一些社会活动也在帮助他扩展其社会影响力。1923年他被邀请加入德国“工作同盟”,由于从1914年开始的连续不断的争论,“工作同盟”的力量被严重削弱了,到密斯在1923年进入这个协会时,它已基本瘫痪,非常需要一个得力的领导。于是1924年3月,设计思想先进的密斯便被“工作同盟”的会员推举为领导成员之一。
<p data-pindex="130" data-bookid="80992" data-chapterid="25年,为了推广现代主义建筑和现代主义设计,以及交流经验,德国“工作同盟”开始计划组织一次重要的建筑大展,地点选择在斯图加特。日,密斯被推举为展览的艺术指导,独力设计了整个展览的计划和布局。这次魏森霍夫现代建筑展(Weissenhof Estate)的参展者包括了当时世界最重要的现代设计大师格罗皮乌斯、密斯、柯布西耶、布鲁诺·陶特(Bruno Taut, )等人,成为现代设计发展史上的重要的里程碑,最集中地体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现代建筑的成就。
密斯1922年制作的玻璃摩天大楼模型,展示了他的『骨头与皮肤』结构。
魏森霍夫位于斯图加特近郊,展览的方式是在展览场地划出许多空间,让每个参加者设计一栋住宅公寓,作为展品。参加展览的人员来自多个欧洲国家,代表了当时欧洲最前卫的设计组合,一共设计了33栋建筑。这些建筑都具有类似的特点:功能主义,无装饰,色彩绝大部分是白色、灰色等中性色调,形式全部是结构主义的方形组合,大部分建筑采用柱支撑,因此底部是暴露的,被称为具有六个面,而不是传统的五个面的建筑,建筑大部分是采用预制件组成的,因此建造工期也非常短。这些都成为日后全世界集合住宅建筑的标准模式。这个展览展出了几乎所有当时最重要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的设计,体现了现代主义建筑的功能主义、非装饰化、减少主义、六面结构、行人通道等主要特征,是现代主义设计的最重要展示。密斯设计了一栋公寓参展,具有强烈的现代主义特色,集中体现了他的现代建筑思想,包含了上述所有的现代主义建筑的基本要素,并且具有简单到无以复加的风格特征。这个项目奠定了他作为现代主义奠基人的地位,是“国际主义”风格建筑的典型代表作。他的声望也因为这个展览而急剧增长,他开始被国际设计界认为是德国乃至世界现代主义设计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p data-pindex="134" data-bookid="80992" data-chapterid="29年,世界博览会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办,密斯被德国政府委任设计这个国际博览会的德国馆(German Pavilion,也常被称作Barcelona Pavilion),这是他战前最重要的一个建筑设计。作为密斯最集中体现自己的设计思想的第一个重要里程碑建筑,这个后来被简称为“巴塞罗那馆”的建筑,其实并不大,占地面积仅17米宽,53.6米
长,整个设计坐落在一个平台上,由场内和场外两个部分合成:建筑的顶部是钢筋混凝土薄型平顶,屋顶用镀镍的钢柱支撑,室内空间宽敞,仅仅采用浅棕色的条纹大理石、绿色的提尼安大理石和半透明的玻璃薄壁做了部分的分隔,以形成几个不同的展览区域;室外是一个长方形的水池,除在一端摆放了一座女性人体雕塑之外,没有任何多余的装饰。室内也是完全没有装饰的空间,仅仅安排了几张他设计的钢结构椅子——这把被称为“巴塞罗那椅子”(Barcelona chairs)的无扶手靠背椅,现在已经是现代主义设计的经典代表。德国馆的整体设计,体现了密斯的功能主义立场,同时也具有早期的减少主义倾向。密斯由此成为世界公认的设计大师——可以说,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的德国馆是密斯设计生涯中的重要转折点和里程碑。
密斯在1930年代最令人瞩目的工作是于1931年担任包豪斯的第三任校长。他首先结束了学校长期受到泛政治思想干预的状况,恢复了学院的教学活动;其次,他对学院进行了结构性改革,最终把包豪斯从以工业产品设计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改变成为一所以建筑教育为中心的设计学院,为战后不少设计学院奠定了新的体系模式,这是密斯现代设计思想的另外一个重要体现。他一向认为设计教育的核心应该是非政治化、以建筑为中心的。在他担任校长期间,他竭力探索和试验他的这个想法。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密斯作为政治难民移居美国,在伊利诺伊理工学院组建建筑学系。他在美国时期,完成了一系列“国际主义”风格的建筑设计,他的国际主义建筑思想,特别是他高度强调和提倡的“少就是多”的设计原则日趋成熟,对于全世界的建筑发展和城市面貌的改变,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密斯设计的『混凝土乡村住宅』模型。
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 )诞生的城市拉索德芳,位于崇山峻岭的瑞士朱纳(Jura)地区,面积非常小,但历史却很悠久,自18世纪以来,一直是全世界最重要的钟表生产中心之一,现已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1794年,该市遭受了大火的破坏,因此,从1835年开始了大规模的重建,规划成非常单纯的、近乎单调的几何式的棋盘布局。峻峭的山川和工整的城市,加上城市的工业生产的核心是高度精确的钟表,这些因素,对于青年时期的勒·柯布西耶都有深刻的影响。
勒·柯布西耶13岁小学毕业后,没有上中学,而是跟随从事手表生产的父亲学习手表表面的镶嵌和雕刻工艺,之后到拉索德芳市装饰艺术学校学习。他的老师查尔斯·勒普拉特涅(Charles L'Eplattenier, )全心全意教他艺术史、绘画,特别是当时流行的“新艺术”运动风格装饰手法,勒·柯布西耶后来称他为一生中唯一的老师。
勒普拉特涅在勒·柯布西耶学习的第三年告诉他:他应该去做一个建筑家,而不是手工艺人。老师不但给他指出了发展方向,而且还给他一些具体的建筑项目去完成,使他有机会在实践中学习建筑。从年,柯布西耶开始全面自学建筑学,他不但参与各种建筑项目,而且还云游各国,观察、研究和学习欧洲历代的建筑结构和风格特点。在地中海一带的游历给他带来的影响最为深刻,托斯坎尼地区加卢佐地方的“伊玛公房”(The Charterhouse of Ema At Galluzzo, in Tuscany)使他了解到如何把尺度巨大、复杂的公共空间和具有高度亲和、私密特点的居住空间结合得浑然一体,相得益彰。这种感受成为他日后在建筑上毕生为之奋斗的追求目标之一。在意大利的温涅多(Veneto),他从意大利16世纪晚期文艺复兴建筑大师安德烈·帕拉第奥(Andrea Palladio, )的建筑、古希腊的宏大宫殿废墟中学习到了古典主义比例的精华。而从地中海地区和巴尔干地区的民居建筑中,他学习到如何
运用简单的几何结构达到丰富的形式效果,也学习到如何在建筑中合理运用采光、如何运用建筑外部的风格来丰富建筑内部感受,这些收获,都在他后来的建筑中不断表现出来。
他用了相当长的时间自学建筑,30岁那年,勒·柯布西耶来到巴黎,希望在这个世界文化、艺术和经济的中心求得发展。由于他家乡的语言就是法语,因此他很快就适应了巴黎的生活。当时的巴黎,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前卫艺术家、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和其他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勒·柯布西耶感到如鱼得水,兴奋异常。
<p data-pindex="143" data-bookid="80992" data-chapterid="18年,他结识了立体主义画家阿曼蒂·奥曾方(Am dée Ozenfant, ),从而对其时正在蓬勃发展的现代艺术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奥曾方极力鼓动他朝绘画艺术方向发展,他们都认为立体主义仍过于浪漫,不够理性,主张在立体主义的结构之中,摒弃所有过于复杂的结构细节,让绘画回归到最简练、最单纯的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平常物件的几何结构。他们两人合作,发展出一个新的艺术派别——纯粹主义。1918年他们共同发表了《纯粹主义宣言》(又称为后立体主义:Aprés le cubisme),并于1920年出版了纯粹主义的杂志《新精神》(L'Esprit Nouveau
)。这份刊物讨论有关人文科学这个大范畴的各个方面的问题,特别是集中在艺术和文学、哲学思想的讨论上,他们在杂志上刊登了卢斯、威尔德等人宣扬建筑和城市规划的现代思想的文章,激烈反对所谓的“流行风格”,反对因袭传统装饰风格,抨击保守立场,对于毫无功能作用的装饰表示了强烈的否定态度,并且从理论上主张功能主义。
他的建筑思想,在《新精神》第一期的文章中已经有所流露,在这期的专论中,勒·柯布西耶宣称,设计和写作一样,应该建立在科学和所谓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法规中。他在文章中说:“……我们是少数几个相信艺术有自己的法则的艺术家,这个法则就好像物理学和生物学一样。”他强调要通过试验和观察来找到这些法则,而不是从形而上学的原则着手。并认为,所谓的法则,其实与人的感觉直接关联,其中包括:通过对形式和色彩的安排,组成人的基本感觉;
密斯设计的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德国馆。
由于人类的遗传背景、文化背景,又组成第二层次的感觉。
基本感觉决定了具有弹性的语言(plastic language),而这种弹性的语言,又已经有了固定的词汇。正是这些固定化、正式的、清楚明晰的词汇决定了个体次序的主观反映,而这种次序则决定了那些敏感作品、情感丰富的作品的原始基础。
他的这种分析,是把人类的基本感觉和后天的、由于文化和外界因素造成的社会性感觉特征合二为一,作为他的体系的基础,而这种基础是科学的,好像语法一样,有规矩可以追寻,有次序可以解释。这篇早期的文章,可以用来解释柯布西耶的理性主义立场。他甚至在这篇文章中利用插图解释了人类的基本感觉在受到文化和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以后的改变。
这种提法,包含了柯布西耶的双重特征:个人的原本的感觉,后天的社会的因素,两者是分不开的,但却同时是矛盾的。个人感觉与社会要求、社会文化的冲突,哪一方面应该作为设计的基准,是一个难以协调的冲突因素。勒·柯布西耶的双重性日后常常成为人们研究他的第一个出发点。
与奥曾方的合作,使勒·柯布西耶的早期生涯基本上是艺术家和作家,他们为《新精神》杂志撰写了一系列文章。为了撰写文章,他们都选择了笔名,奥曾方以祖母的名字为笔名,称为“索格涅尔”(Saugnier),而让那赫特则自称为“柯布西耶”,前面冠以法文冠词“勒”,从此以后,
他就成为勒·柯布西耶,真名反而鲜为人知了。
勒·柯布西耶的设计思想在这个期间开始成熟,反映在他发表在《新精神》杂志上的一系列文章中,他把这些文章集中起来,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论文集《走向新建筑》,1923年被译成英文。这一系列文章,或者说这本著作最具有世界影响意义的地方在于他提出了自己的机械美学观点和理论系统,从而奠定了他毕生成为一个具有争议性的、不断制造争论话题并积极参与争议的建筑家的基础。他主张设计上、建筑上要向前看,否定传统的装饰。他认为最能代表未来的是机械的美,未来的世界基本是机械的、机器的时代,他说“房屋是居住的机器”,对“新艺术”运动津津乐道的曲线美冷嘲热讽地说“曲线是驴子走的路,直线是人走的路”,这成为他著名的语录之一。从这个时候开始,在以后45年的建筑生涯中,柯布西耶不断讲学、撰写论文、发表著作、出版专论,提出自己的现代建筑思想和理论,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整整两代建筑家的圣经。柯氏其他具有世界影响的著作还有《乌托邦主义》(1925)、《明日城市》(1929)、《当大教堂是白色的时候》(1937),以及一系列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著作。
勒·柯布西耶的设计思想是非常复杂的,建筑理论界长期以来对其进行反复研究,产生过大量争议。柯布西耶与俄国构成主义者们不同,并不希望社会革命。恰恰相反,他希望利用现代设计来避免社会革命,利用设计来创造美好社会,是现代主义中非常有典型意义的一位。
如何评价勒·柯布西耶的作品,一向是评论家的难题之一。他们不知道应该用什么标准来衡量他的作品——是理性主义的呢,或者是诗意的呢,或者两种兼而有之,或者两者全无?这种理论上困扰的例子中,最典型的是毛里斯·别塞(Maurice Besset, )的著作《谁是勒·柯布西耶?》(Who was Le Corbusier?
勒·柯布西耶绘制的『雪铁罗翰住宅』效果图。
勒·柯布西耶是机器美学的重要奠基人——他对于飞机、汽车的崇拜,促使他在建筑、城市规划上对机械进行仿效。他出版的大量著作、发表的大量论文,为机械美学奠定了基础。
“俄国构成主义”运动的俄国设计家认为,现代主义的内容与政治、社会含义具有统一性,即设计是为政治服务的,是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而勒·柯布西耶却恰恰想从寻找分离这两者的可能性着手,来从事他的理想主义探索。他的设计虽然具有强烈的社会精神,但是从来不认为设计应该具有为某个特定阶级或者政权服务的明确目的性。
勒·柯布西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设计,还带有德国现代设计先驱彼得·贝伦斯的阶级观念的明显痕迹,这大约缘自他曾经在贝伦斯设计事务所工作过的经历,受到贝伦斯思想的深刻影响。但是,他在战后的无产阶级革命和普遍的社会主义运动、共产主义运动中,特别是在俄国十月革命,德国以及其他欧洲共产主义革命运动的高潮之后的作品中,却表现出非常不同的立场。他感到设计应该为社会的稳定服务,应该利用设计创造良好的社区、优质的建筑来改变社会面貌,来避免革命的爆发和动乱的发生。他的300万人城市规划设计,以及大量的私人家庭住宅设计,都流露出他这一强烈而鲜明的立场。
勒·柯布西耶非常重视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潜力。他在《走向新建筑》一书中说,他的新建筑创作的精神来源是汽车与飞机,而只有结构工程师才真正能够把这两者的精神,通过工厂技术引入到建筑当中来。他非常崇拜结构工程师,特别是佩雷特兄弟(Auguste Perret, ; Gustave Perret, ),因为他们利用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了1922年的雷西圣母院(Church of Notre Dame, at Le Raincy near Paris),其结构的完整和典雅使他非常折服。
勒·柯布西耶不是一个构成主义者,他的设计中有些
类似构成主义的形式,基本是从形式主义的角度发展而成的。他认为这种新的形式是现代主义的必然和唯一形式,是代表机械时代的形式特征。因此,他比俄国的构成主义者更加重视立体主义的形式和新的现代材料。
从勒·柯布西耶的设计生涯来看,《新精神》无疑是他走向成功的重要一步,是他从建筑思想、建筑理论走向建筑实践的过渡环节。从大量的理论探索中,他对于建筑的认识越来越深刻,1922年,他与表兄皮埃尔·让那赫特(Pierre Jeanneret, )联合开设了自己的建筑设计事务所,这个设计事务所一直维持到1940年,是柯布西耶建筑设计实践的第一个阶段,也是他奠定自己建筑家身份的重要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中断了他的建筑业务,从1944年开始,他重新设立自己的建筑事务所,一直到1965年去世为止,是他专业生涯的第二个阶段。
与此同时,勒·柯布西耶的现代住宅建筑模型也为现代建筑原则奠定了基础。他在展览中展出了他提出的未来建筑的基本模式,即他称为“雪铁罗翰住宅”(“Maison citrohan”)的住宅设计,通过这种住宅的一个模型和设计图,展示了他对于现代建筑的构想:建筑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室内空间宽阔,布局非常自由,从室内通过巨大的落地窗,能将户外的风景一览无余。
柯布西耶所建成的第一座“雪铁罗翰住宅”类型的住宅,是1922年设计的奥曾方在巴黎的工作室,其次是他1923年设计的自己在巴黎的住宅。
对现代建筑来说,“雪铁罗翰住宅”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集中体现了几年以后被理论界总结为现代建筑核心内容的六条最基本原则:
①柱支撑结构,而不是传统的墙承力结构;
②脚下部留空,形成建筑的六个面,而不是传统的五面;
③房顶不但是平顶结构,而且设计为屋顶平台,作为天台花园,供居住者休闲用;
『新精神宫』里展出的勒·柯布西耶设计的室内和家具。
<p class="kindle-cn-caption1" data-pindex="172" data-bookid="80992" data-chapterid="23—1925年间,勒·柯布西耶为瑞士银行家劳尔·L.罗切设计的住宅室内。
④室内完全敞开的设计,尽量减少用墙面隔绝房间的传统方式;
⑤完全没有装饰的立面;
⑥窗户采用条形,横向长窗,与建筑本身的承力结构无关,因而窗结构独立。
这个建筑的内部保证了宽敞空间的自由运用,利用分层来处理不同的功能区域,而不是简单用墙来分隔,卧室处理成独立分开式的,保证了高度的私密性。这个建筑引起当时参观的建筑家们极大的兴趣。
<p data-pindex="177" data-bookid="80992" data-chapterid="25年,巴黎举办了“装饰艺术展览”,前一章介绍的“装饰艺术”风格就是因这个展览而得名,勒·柯布西耶为这个展览设计了一个展览厅——“新精神宫”(Pavillon de l'Esprit Nouveau),他把这个设计视为向世界发出的“新精神”“新建筑”宣言。展厅的外部采用立体主义画家列日所采用的强烈的纯色系列,建筑形式非常简洁,具有明显的工业化特点,勒·柯布西耶在其中展出了自己的设计家具。
在这个阶段设计的一系列住宅中,最重要、最具有影响意义的是他于年间在法国布瓦西设计的萨沃伊住宅(the Savoye House,也有翻译为:萨瓦公寓)。该设计奠定了他在现代建筑史上不可动摇的坚实地位:他的现代建筑六个基本原则在这栋建筑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就像是一个机械美学的宣言和纪念碑。住宅通体白色,楼梯盘旋而上,楼顶辟有休息和娱乐区,整栋建筑由一系列钢筋混凝土结构柱支撑,因此具有六个面。建筑本身全无装饰,室内设计采用了自由的大空间,没有墙的完全割断式分隔,布局自由,宽大的玻璃窗令户外广阔的田园风光扑面而来。勒·柯布西耶的萨沃伊住宅,与1925年格罗皮乌斯设计的德绍包豪斯校舍建筑,密斯1929年设计的巴塞罗那世界博览
会德国馆齐名,一同成为1920年代世界现代主义建筑重要的里程碑,昭示了现代建筑发展的方式和前途。
<p data-pindex="179" data-bookid="80992" data-chapterid="20—1930年代之交,勒·柯布西耶完成了两个重要的建筑设计项目,一个是巴黎的救世军旅馆和服务中心大楼(Cite de Refuge, Paris, ),另外一个是巴黎市立大学瑞士学生宿舍(Pavilion Suisse, Cite Universitaire, Paris, )。前者他大胆采用了中央空调系统(这个系统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和资金条件下并不成功),而且把中央空调系统设计在不透明的玻璃墙内,形成既具有分隔功能,又具有空调功能的新一代墙面;后者他把宿舍部分和生活服务部分分开设计成两个不同的区域,以保证居住环境的安静,两个功能区域建筑之间采用楼道沟通联系,这种用廊来联系不同功能区域的方式,后来成为柯布西耶现代建筑的基本特点之一。
柯布西耶在瑞士学生宿舍的设计上,率先采用脱模以后不加粉饰的混凝土墙面,保留了水泥木模板粗糙的痕迹,这在日后不但成为他的设计标志,同时也在1960年代促成了所谓“粗野主义”的发展。这个庞大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采用粗大的V形柱支撑,底部暴露,因而依然保持了建筑六面的现代主义基本原则。
这个时期是勒·柯布西耶的绝对功能主义设计原则中开始出现个人的表现主义特征的转折,粗糙的水泥模板表面,巨大的V形或者Y形支柱等等,在很大程度上不是功能的需求,而是个人审美立场的表现。这种表现主义的强调,在1960年代他设计的一系列宗教建筑中更加明显。
用松木板条制作的屏风,是阿尔瓦·阿尔托1936年为阿尔特克公司设计的。
维普里市公共图书馆的室内。
阿尔瓦·阿尔托(Hugo Alvar Henrik Aalto, )于日出生于芬兰的科塔涅(Kuortane,当时还是属于俄国的城市),日在芬兰的赫尔辛基去世。他是著名的芬兰现代建筑家和设计家,被称为“北欧的现代建筑之父”,是现代建筑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也是现代城市规划、工业产品设计方面举足轻重的代表人物。他不仅拥有与格罗皮乌斯、密斯、柯布西耶、莱特等人相当的国际知名度,而且在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建筑形式与人的心理感受的关系等方面,取得了超越其他几位的突破,在现代建筑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他强调的有机形态和功能主义原则结合的方式,以及他在建筑中广泛采用自然材料,特别是木材、砖等传统建筑材料,使得他的现代建筑具有与众不同的亲和感与人情味,开创了现代建筑人性化的可能性。他代表了与典型的现代主义——“国际主义”风格不同的方向,在强调功能、民主化的同时,探索一条更加具有人文色彩、更加重视人的心理需求满足的设计方向,奠定了现代斯堪的纳维亚设计风格的理论基础,影响了世界设计的发展。他的最大的贡献在于对包豪斯、“国际主义”风格的人情化改良,他的人情化趋向如此明显和准确,迄今仍然是人们广泛研究的对象。他曾说:“建筑师的任务是给予结构以生命。”他在自己所有设计中都遵循了这个原则。
阿尔托早年在芬兰的奥塔尼米(Otaniemi)的赫尔辛基技术学院学习建筑。但是他的学习因为芬兰为摆脱俄国奴役的独立战争而中断,他为了民族独立也参加了战斗。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之后,芬兰得到独立,阿尔托继续学业。1921年毕业之后,他曾经到欧洲各地考察学习传统建筑,了解欧洲当时建筑发展的情况,各地丰富的民间建筑比古典主义或巴洛克风格的建筑更加深深地打动了他。回到芬兰后,他在芬兰中部城市郁伐斯屈拉(Jyv?skyl?)开设了自己的建筑设计事务所。1927年,他把自己的设计事务所迁到图尔库(Turku),并且与另外一位建筑家艾里克·布莱格曼(Erik Bryggman, )合作开设建筑设计事务所,直到1933年。1925年他与大学同学艾诺·玛西奥
(Aino Marsio, )结婚,并在1933年再次搬迁到首都赫尔辛基,在那里开业。他的夫人一直担任他的专业助手,直到她在1949年去世为止。1935年,他们夫妇与梅丽·古林契森(Maire Gullichsen, )和尼尔斯-G.哈林(Nils-Gustav Hahlin, )一起,建立了阿尔特克公司(Artek),专门生产自行设计的各种家具和家庭用品,大量的家具是采用蒸汽弯木的新技术设计和制作的,不少已成为现代家具设计的经典作品。
阿尔托在这段时期中非常注意欧洲的现代建筑发展情况,对于采用没有装饰的形式,采用包括钢筋混凝土和玻璃为主的现代建筑材料非常感兴趣,他针对寒冷的芬兰地区发展出自己独特的现代建筑思想——他的建筑思想虽然是属于现代主义的,比如强调功能、反对没有必要的装饰、设计的民主主义思考、对现代建筑材料的采用等等,但是他却具有强烈的个人诠注特色,自成一格。
从许多方面来看,阿尔托的设计与柯布西耶的设计恰恰相反:他的作品具有轻松感、流畅感,与柯布西耶的咄咄逼人、高度理性形成鲜明的对照。阿尔托一生都在寻求现代世界与自然的协调特征,而不是简单地创造一个非人格化的、非人情味的人造环境。他热衷于使用木材,因为他认为木材本身具有与人相同的地方——自然性的、温情的。因此他对于“新艺术”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的比利时设计家亨利·凡·德·威尔德非常推崇。
对于阿尔托来讲,重要的是形象,他认为一旦有了一个明确的形象,整个设计的系统就可围绕这个形象而展开。椅子服从墙面,墙面服从屋顶,屋顶服从天空,最终控制形象的还是自然。他重视视觉的统一,重视视觉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一直努力把观众、使用者引入他的形象之中。他的目的是使用者的完全参与,而不是简单地强加他人。在这一点上,他与其他具有先知先觉、救世救民思想的现代主义大师们明显不同。他使自然与他的建筑、设计成为一种下意识的存在。他采用一个原则,比如有机功能主义,再从这个原则引申出许多不同的风格来,因此,他的设计虽然风格各异,但是总的立场却是稳固的。他在功能主义的基础上发展出多姿多彩的设计专题来,一直是世界设计界、建筑界热衷的讨论主题。
阿尔瓦·阿尔托1932年设计的走廊座椅(403 Hallway Chair)。
勒·柯布西耶年设计的巴黎市立大学瑞士学生宿舍。
<p data-pindex="195" data-bookid="80992" data-chapterid="27—1928年是阿尔托建筑设计生涯中重要的奠定基础的时期。他在这个时期接受了相当多的建筑工作,其中包括几个大型的公共项目。这些设计使阿尔托得到国际设计界和建筑界的公认,从而奠定了他作为一个国际级现代主义建筑家的地位,对他毕生的发展起到关键作用。这些项目包括图尔库的报社建筑“萨诺玛特大楼”(Turun Sanomat building, Turku, )、帕米欧的肺结核疗养院建筑(Paimio Sanatorium, ),以及维普里市公共图书馆(Viipuri Public Library, Viipuri, ,亦称“维堡图书馆”)。这三个大型项目(尤其是后面两个)的设计,充分体现了现代建筑的基本特征: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完全没有装饰、高度功能主义和理性主义的处理、宽敞而自由的内部空间、采用平顶的屋顶结构、宽敞的窗户布局、外部设计有宽大的阳台、形式上的简单朴素和民主特色等等,与德国、俄国、荷兰的现代主义建筑家们进行的探索是相似的,但是,阿尔托同时有自己与众不同的设计处理,表现为:他在建筑上采用了部分有机形态,而不拘泥于简单刻板的几何形式;在室内材料上采用了相当数量的木材,而不仅仅是冷漠的钢材和钢筋混凝土;在照明上采用了大型的顶部灯孔方式。他在维普里图书馆的设计中首创了多层而敞开的内部空间布局,天花板采用木条拼接,具有良好的吸声效果,图书馆内的噪声能够被室内材料吸收,因而显得格外安静。他采用蒸汽弯曲木材的技术,为这几个项目设计了一系列木家具,具有强烈的有机
功能主义特色,成为现代家具设计中非常独特的经典作品,也与整个建筑设计协调,风格统一。以上这些,都是与欧洲其他现代主义建筑不同的地方。这几栋建筑成为当时世界上最杰出的现代建筑代表作品,迄今依然是所有建筑史、设计史必须讨论和诠释的内容。
这种突破的产生,与斯堪的纳维亚地区的自然条件有着密切关系。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位于欧洲最北部,靠近北极圈,冬季不但寒冷而且非常漫长,日照时间非常短暂,赫尔辛基在冬日经常只有几个小时的白天,然后便是漫漫长夜。因此,人们的心理感受会比较压抑,漫长的冬季非常难熬。阿尔托的设计,考虑到在这种独特的自然条件和地理条件造成的心理效果,采用有机形式,采用大量自然材料,特别是北欧盛产的木材,使人产生亲和感。而采用大尺寸的顶部圆筒形照明孔,白天是能够引入日光的天窗,晚上则是人造光源,把日光与人造光源安置在同一顶部,造成太阳还没有下山的感觉,从而减少因为日落过早而引起的心理压抑感。利用人工照明暗示白天和黑夜的正常时间差距,是非常聪明的设计。这种设计,迄今仍在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得到广泛的应用。
阿尔托的这种处理方法,使他的设计具有有机的特色,因此被一些评论家称为“有机功能主义”(organic functionalism),是现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内容之一。而阿尔托本人在当时就已经被视为世界最杰出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了。
<p data-pindex="198" data-bookid="80992" data-chapterid="38年,阿尔托为梅丽·古林契森夫妇设计了他们的住宅玛里亚住宅(villa Mairea, Noormarkku, Finland, ),整个建筑和内部设计、家具设计也具有非常独特的有机功能主义的表现。
这段时间,阿尔托先后为1937年巴黎国际博览会的芬兰馆、1939年纽约世界博览会的芬兰馆设计了内部。在这两个项目的设计中,阿尔托进一步发挥了自己的有机形式特点,在芬兰展馆内设计了弯曲的、采用木条组成的多层墙面,形成生动、富于变化,同时依然简洁单纯的现代主义特色,与当时流行的刻板的、简单几何形式的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大相径庭,令人耳目一新。这些国际性的展览活动,大大提高了阿尔托的国际知名度,1938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了阿尔托的个人设计展览,展出了他设计的建筑照片和他设计的家具实物,引起美国设计界极大的兴趣和广泛的好评。
维普里市公共图书馆的演讲厅。
阿尔瓦·阿尔托1936年设计的『萨沃伊』花瓶(Savoy vase)。
阿尔托从1930年代起,完成帕米欧肺结核疗养院的设计之后,开始进行家具设计。他的家具设计是非常有特色的,采用蒸汽弯曲木材的技术,对夹板进行处理,从来不采用简单的直角方式,而是利用木材弯曲的特点,保持了简单、弯曲的有机形式,组成座椅和凳子的把手和脚的结构,而且往往采用连续不断的弯曲方法,用一条木材组成一侧的整体结构,因而具有非常典雅的形式感,结构组件同时起到装饰作用。特别是他为维普里图书馆设计的椅子和凳子,迄今还在生产,是现代家具中少有的成功例子。他的家具设计一方面具有独特的斯堪的纳维亚典雅特点,同时又具有非常亲和、民主的色彩,因此既有品位,又能够保持大众化的目的,是真正现代主义的杰作。除了家具之外,阿尔托还从事过一些陶瓷、玻璃器皿的设计,也都相当成功。
包豪斯(Staatliches Bauhaus)是1919年在德国成立的一所设计学院,也是世界上第一所完全为发展设计教育而建立的学院。这所由德国著名建筑家、设计理论家沃尔特·格罗皮乌斯创建的学院,通过10多年的努力,集中了
20世纪初欧洲各国设计探索上的最新成果,特别是将荷兰“风格派”运动、苏联构成主义运动的成果加以发展和完善,成为集欧洲现代主义设计运动大成的中心。包豪斯在工业产品设计、建筑、平面设计(graphic design)和版面设计(typography)、室内设计、摄影、艺术等方面都为现代设计教育体系奠定了基础,并将欧洲的现代主义设计运动推上一个空前的高度。包豪斯发展过程中,前期是德国地方政府的公立性质的学校,先后分别由魏玛政府、德绍地方政府拨款维持;到1930年,在当地右倾势力的胁迫下,学校被迫迁去柏林,并变成私立性质的。虽然这所学院在1933年4月被纳粹政府强行关闭了,但是,它对于现代设计教育的影响却是巨大而难以估量的。1930年代末期,包豪斯的主要领导人物和大批学生、教员因为逃避欧洲的战火和纳粹法西斯的政治迫害而移居到美国,从而把他们在欧洲进行的设计探索,以及欧洲现代主义设计思想也带到了新大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通过他们的教育和设计实践,以美国经济的强大实力为依托,终于把包豪斯的影响发展成一种新的设计风格——“国际主义”风格,从而影响到全世界。
单就存在于年间的这所学院来讲,它在各个方面所进行的探索与试验,以及通过这些探索与试验而提出的问题已经非常重要了——比如它对于传统的艺术与设计教育的挑战:到底艺术与设计如何进行教育?艺术与设计能否传授?什么是德国“工作同盟”反复强调的“好的设计”的本质?建筑对于居住在其中的人到底有些什么影响?现代设计教育的体系应该是怎样的?设计的目的是什么?设计对于社会的功能与影响是什么?作为一个设计师,应该具有哪些基本素质?可说是从基本原则上对于自英国“工艺美术”运动()以来欧洲的一系列重大设计运动的挑战,也是对于现代设计的核心问题第一次全方位地进行认真讨论和实践。
奥斯卡·施莱莫1922年为包豪斯设计的Logo。
阿尔瓦·阿尔托1932年设计的玻璃冷水壶。
包豪斯并不是一个真空中的纯知识分子的探索,而是一场适应德国当时社会发展需要的设计运动。
包豪斯的成立,和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战败有密切的关系。德国战败之后,政权由比较自由派的魏玛共和国执掌,这个政府提倡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进行大胆的改革,其中针对艺术的改革,就具体地反映在包豪斯的创建上。德国知识界中很多激进的知识分子受到俄国十月革命成功的影响,希望德国能够追随俄国革命的步伐前进,在艺术界,最直接的来自俄国的影响就是构成主义艺术。
包豪斯的创立者沃尔特·格罗皮乌斯本人并不是激进社会主义者,他曾经在多个场合强调包豪斯是一所非政治性的学校,他希望通过包豪斯做到的,是类似19世纪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先驱威廉·莫里斯那种类型的设计教育探索,在教育方面,希望能够培育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这些合格的设计人才应该很好地把握设计的形式和设计的功能之间的关系。格罗皮乌斯的这个立场,导致了日后包豪斯风格的形成。后来更被称为“国际主义”风格(the International Style),摒弃装饰,强调功能和形式之间的和谐关系。
真正对包豪斯影响最大的是现代主义思潮。现代主义是一场影响深远的文化运动,大概从1880年代开始就在欧洲发展起来,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在当时相当保守的德国已经很有影响力了。现代主义在当时很突出文化人、艺术家的个人创造力,而格罗皮乌斯在包豪斯的探索则把这种个人探索的现代主义和批量化工业生产、简明而无装饰的风格结合了起来。把现代主义突出的个人主义色彩和工业化、标准化结合起来,是包豪斯在设计方面的重大突破。
德国批量化产品设计的新形式和新美学,应该是从德
意志“工作联盟”开始的,“工作联盟”的成立目的,是要和当时在“工艺美术”运动促进下发展迅速的英国竞争,在霍尔曼·穆特修斯的领导下,“工作同盟”一直是德国设计的权威组织,不但在德国有很大的影响力,同时也被许多欧洲国家效仿。在包豪斯成立之前,德国已经在进行现代建筑探索了,德国的建筑现代主义运动,当时叫作“新建筑”运动(Neues Bauen),这个运动是和德意志“工作同盟”同时开始的,和彼得·贝伦斯为德国通用电器公司(AEG)的工业产品设计、现代厂房建筑设计密切相关。当时格罗皮乌斯、密斯、阿道夫·梅耶都在他的公司里工作。
包豪斯的成立是德国现代主义思潮大转型期间的重大事件,德国时代精神(zeitgeist,英语是:spirit of the times)从战前的表现主义大规模地朝讲究具体问题、具体情况的新客观主义(New Objectivity)方向转化,包豪斯是集大成的一个核心。当时,布鲁诺·陶特、马丁·华格纳(Martin Wagner, )这些建筑师在柏林,在法兰克福都设计和建造了大型的集合住宅,德国的各行各业也都在努力推动这种批量化、标准化、功能性强、讲究理性的生活方式。可以说:在包豪斯诞生的时期,德国社会已经具备了发展现代主义的条件。现代主义建筑家最集中的一次集合住宅设计展览——魏森霍夫展(the Weissenhof Estate)吸引了人数众多的参观者,绝大部分是德国民众,可以说明当时德国的社会氛围是适合现代设计发展的。
另外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是包豪斯和俄国的构成主义运动之间的互动关系。俄国在构成主义运动中,曾经成立了一所叫作“佛库特玛斯”(Vkhutemas)的公立艺术和技术学校,这所学校1920年在莫斯科成立,时间上比包豪斯晚一年,在办学方式、试验方向、办学规模、组织结构等多个方面,都和包豪斯有相似的地方。两所学校都是公立性质,都是旨在培育具有现代思想的艺术和设计人才,都要把手工艺传统和现代技术融合起来。两所学校都形成了自己的基础课系统,特别是形式基础、色彩基础,也都集中在工业产品设计和建筑设计两个重点教学方向上。从规模上讲,“佛库特玛斯”比包豪斯要大,但是因为意识形态的关系,这所学校在西方影响很小,甚至很少人知道它的存在。
据保留下来的文献记载,当时包豪斯和佛库特玛斯之间是有许多联系和往来的,包豪斯的第二任校长汉尼斯·迈耶(Hannes Meyer, )曾经试图组织两校之间的互访和交流,也计划和对方建立教员联合项目,探索在建筑中使用色彩的方式。在艾尔·李西斯基(El Lissitzky, )1930年在德国出版的著作《俄国:为世界革命而创造的建筑》(Russia: an Architecture for World Revolution
)中,也有好几张介绍佛库特玛斯的照片。
包豪斯成立于1919年,那是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成立的,动荡不安和脆弱的魏玛共和国诞生的第二年;包豪斯在1933年被纳粹政府强行封闭,也正与魏玛共和国的夭折同年。因此,包豪斯的兴衰与魏玛共和国基本上是同步的。日德国纳粹政府下命令关闭了包豪斯,这是德国纳粹政府自从元月上台以后第一次强烈和鲜明地表达了对于前卫艺术和现代设计的态度与立场,纳粹把这些试验统统称为“布尔什维克的”“犹太人的”,并加以取缔。1923年,包豪斯的教员奥斯卡·施莱莫(Oscar Schlemmer, )曾经说过:“包豪斯的历史不仅仅反映了艺术史,同时也是一部时代史。”这是非常正确的。
沃尔特·格罗皮乌斯希望通过建立一所艺术与设计学院,以达到他个人进行微型社会试验的目的。对他而言,包豪斯是一个乌托邦式的微型世界,是他关于团队精神、社会平等、社会主义理想、发扬手工艺传统的训练方法、提倡设计对于社会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建筑室内设计专业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