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中国的IT水平不如日本中国教育水平对比6

为什么日本企业动不动就是百年老店,中国公司却平均只能活2.5年?
来源:日中青年创业会
作者:日本微商会
转自:世界华人周刊(ID:wcweekly)
日本调查公司东京商工研究机构数据显示,全日本超过150年历史的企业竟达21666家之多,而在明年将又有4850家将满150岁生日,后年大后年大大后年将又会有7568家满150岁生日……
而在中国,最古老的企业是成立于1538年的六必居,之后是1663年的剪刀老字号张小泉,再加上陈李济、广州同仁堂药业以及王老吉三家企业,中国现存的超过150年历史的老店仅此5家。经过计划经济时期的变异,其字号的传承性其实已大打折扣。
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仅2.5年,集团企业的平均寿命仅7~8年,与欧美企业平均寿命40年、日本企业平均寿命58年相比,相距甚远。
日本被誉为是“工匠国”,其企业群体的技术结构犹如“金字塔”,底盘是一大批各怀所长的几百年的优秀中小企业。这些企业或许员工不足百名,但长期为大企业提供高技术、高质量的零部件、原材料。很多中小企业在世界市场上掌握着某种中间产品、中间技术的绝对份额,甚至不乏独此一家。
日本人天生性格追求极致完美、严谨、执着、精益求精,当自认为技术还不够完美时不会拿出手。在技术研发方面,日本有三个指标名列世界第一:一是研发经费占GDP的比例列世界第一;二是由企业主导的研发经费占总研发经费的比例世界第一;三是日本核心科技专利占世界第一80%以上。
这意味着日本整个国家对技术研发的重视,同时也告诉我们为什么日本科技能独步天下。经济不只是单纯地建造工厂,然后高效运作。中日在经济基盘建设上仍有很大差距,日企不只在于表面丰田、松下、索尼、佳能、日立……,而是更多在国际市场上众多领域的“隐形王者”。
中国离强国还有很远很远很远的路要走,要想成为真正的经济强国,不能依靠炒房地产、炒金融、吹IT泡沫,还需要向日本学习务实精神,通过脚踏实地、培养扎实的实业做支撑。
日本长寿企业长盛不衰的原因有很多。日本长寿企业比欧美做得更好,日本企业投资都讲究战略,注重长远投资和利益回报,每每投资都考虑几十年以后的市场定位和变化。日本企业是家社会,重视员工利益。西方则重视股东利益。从现代资本理论来看,日本企业的资本利率不一定有西方企业那么高,但是他们可以保持长期利益不断延续。
反思中国企业,是如何经营思考的?
在我的印象中,中国的大部分企业家,尤其是江浙一带的企业家,似乎对赚钱有着某种天赋。所以,很多人在主业上小有成就之后,便立马开始“多元化”战略,投资房地产、投资股票证券。好大喜功,急功近利是中国人的特性习惯,企业、百姓都是如此,所以一点也不奇怪。
而日本的企业家给人的印象似乎对产品本身更感兴趣。我这次去日本,和日本一个青年企业家交流,他们公司是做汽车轴承的。说实话,汽车轴承在我眼里确实是一个小产品,没什么了不起。但他一说到他的产品的时候,就开始手舞足蹈,两眼发光,似乎特别地享受设计和生产的过程。我一问,原来他父亲是公司董事长,他哥哥是总经理,他是主管技术的董事、副总。公司规模不大,一百来人,但是服务的客户却是丰田、本田、铃木这些大名鼎鼎的公司。他们家里好像也没有别的生意。他说,光轴承需要研究的东西就太多了,几代人都研究不透,哪有精力再去做别的?
从两者区别,我明白中国人只是赚钱,日本才是做事业。两者结果可想而知……日本有几万家百年企业,而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百年企业一个也没有,这是就是原因。
其实我们仔细来看一看全球着名的品牌,无论是任天堂、微软、尼康、奔驰,丰田,麦当劳……,他们似乎都永远只专注于某一个领域,始终在他们的行业里面越做越深,越做越有乐趣,越做越大。而我们的企业,包括海尔、联想在内的中国品牌,本行都没有完全成功,也开始搞投资,做房地产,甚至做保健品,忙着赚钱而严重忽视本行,典型不务正业。这恐怕就是我们中国的品牌和日本品牌之间的差距所在。
记得前段时间中央电视台报道过浙江某个地区,这个地区可以迅速拥有某个产品全球前几名的加工生产能力,但同时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又放弃了原来的行业进入另外一个行业,然后又迅速成为另一个行业里的前三名。但是无论做什么行业,厂房永远是那么破旧,设备永远是那么简陋。所以,他们经不起任何的风吹雨打,他们确实是赚了一些钱,但是这种财富的积累是不可持续的,他们也没有获得同行的尊敬。
我在东京中小企业促进中心考察的时候,带领我们参观的领导有一段话让我特别记忆犹新:“现在你们中国人太厉害了,你们的学习能力太强了,就像跑步一样,我们在前面跑,你们在后面追,你们追的速度越来越快,我们越来越担心被你们追上。所以,我们就不得不创新。要创新,就必须要加大投入,加大投入就必须要提高价格,这样我们才能够在残酷的竞争中保持自己微弱的优势,我们才能生存。所以我们必须专注,我们必须创新,我们必须精益求精,这也是你们逼的呀。”
说实话,谈到这段话的时候,我的脸火辣辣的,他的话表面上说起来在表扬我们,说我们的适应能力很强,而实际上是在批评我们不懂得专注和创新,只会山寨,抄袭。我们技术水平和能力根本不可能成为日本的威胁,只不过说说而已,我们应该有自知之明。中国有句古话说的好,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更何况我们失之千里?
中国随着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从企业到国民都变得非常浮躁,自大狂妄,从抵制日货到狂言中国经济发展不需要日本帮助,实在是一句自大、无知、愚蠢的话。中国的生产科技,众多核心技术和设备都来自日本,并且无法替代。国民生活方方面面也都充斥着日本技术与产品,即使国货产品里面的核心技术也依然是日本提供,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无法替代的。中国积贫积弱几百年,我们连自身的基本状况都没有搞清楚,有一点点成绩就特别自大,这是非常危险的。所以,我要说的是,企业家爱的应该是产品和品牌,而不是钱。赚钱只是经营的结果,而不是经营的目标。
对技术的理解不同
在中国企业家眼里,技术基本上等于先进的设备,所以中国老板的设备一个比一个买得先进,但花钱培训技术员却舍不得,培训全员的老板则更是少之又少。记得以前给一个家具公司做企业形象设计的时候,听说过一个真实的故事:某位家具公司的老板愿意花750万买了一台日本的设备,但是需要花40万培训一批技师却舍不得,以至于被不懂操作的人把机器搞坏,只有再花50万去修。其实,这样的例子在中国比比皆是。
远的不说,就说我们身边的例子吧。中国商人背的相机一个比一个高档,从佳能的50D到5D-MAX2,甚至到1DS-MAX3,一个比一个专业,一个比一个高档,但仔细一看,他们使用的全是傻瓜模式。买相机容易,因为咱“不差钱”,但舍不得花时间去学习,去研究。我团有个小姐,见我给她拍的照片好,问我是什么型号的。我说我的是佳能,只有一两万。她说她们家的相机也是佳能,有15万多,但是拍的效果还没有我拍的好。所以,人们狭隘地认为只要设备好,拍出来的东西就一流,这个观点显然有点滑稽而愚蠢。
日本人跟中国人不太一样,他们买设备可能精打细算,但是学习技术比较舍得花钱,而消化技术则更舍得花钱和精力。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我们的设备是100分,他们的设备可能是80分,我们用的能力可能只有30分,人家用到95分,这样100×30%,只有30分,而80×95%有76分。他们用80分的设备却胜过我们100分的设备,这就是技术的差距,也是软实力的差距。所以,设备并不是最主要的,技术才是最重要的。
技术的关键就是全面消化和全员掌握。事实上,如果一个企业长期从事某一种产品的设计和生产,他们所掌握的信息、资源和技术就一定越来越系统和深入,优势也就越来越明显,任何一个新的进入者要想在短期内赶超是根本不可能的。
中国和日本企业的差距还可以用一句话总结:表面看得懂,根本学不会,更是坚持不了。举个简单小例子,日本人要求每天车间的地板要清洁十次,这样才能保持环境的清洁和产品的品质。日本人听了以后,保证每天十次,一次不少,坚持不懈。我们头三天十次没问题,一个星期过去,十次就变八次,慢慢地八次变五次,五次变两次,最后三天一次、五天一次、一周一次也保证不了。我们连一个最基本的事情都是如此。很多的技术指标、细节,就是在这样的自我松懈中变形,进而影响产品的品质和企业信誉。长此以往,何来品牌?
对速度的理解不同
中国人做事特别喜欢追求速度大跃进,好大喜功、急功近利的思想极为严重。中国人做事喜欢讲究立竿见影,讲究所谓效率和速度。而日本人似乎和我们不同。我们的导游英子介绍说,日本人看起来比较程序化和呆板,背后是严谨、精细、执着、精益求精、专注、专业、认真。而中国人大都比较灵活,背后是小聪明、偷工减料、自以为是、粗制滥造。
事实上我们可以看到,日本经济的发展还是远远走在我们前面,而且发展的结构、质量比我们要好得多。日本经济对能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破坏,跟我们根本不在一个层次上,而是有着天壤之别。我们的单位能耗是日本的150倍,也就是说消耗同一个东西,日本创造的价值是我们的150倍。这不能不值得我们深思:何为快?何为慢?
日本发展经济是让民众受益,让本已高品质的生活质量有更高追求目标。中国发展经济是用来攀比、炫耀的。更可怕的是,大部分民众盲目的“爱国热情”会让中国走更多弯路……
像中国新兴城市的马路一样,刚刚修好又刨开铺煤气管道,过半年又来铺水管,没过几天又刨开铺液化气管……我们修高速公路的速度之快也是令世人惊讶!可惜每每你走到高速公路上会发现,这里在修路,那里也在修路,高速公路修好没两三年就得翻修。而这些都计算在GDP里面,修一条路要一个亿,再修一次又得花八千万,再修一次还得花五千万,我们的GDP就2.3个亿了。人家一次花一亿,或者一点二亿就搞定,表面上看起来人家花的钱多一点,人家的速度是慢了一点,但是一次到位,用不着折腾和浪费。
在我看来,所谓“快”,首先要以保证品质为前提,只有这样的快,才有意义,否则来得快也去得快,生得快也死得快,建得快也倒得快。我们任何的发展都应该遵循自然科学规律,不要想一蹴而就,违背自然规律的拔苗助长,注定要以失败而告终,做品牌也是如此。
日本的品牌,比如索尼、松下、丰田、佳能等等,最少都花了几十上百年的时间来打造自己的品牌,而中国除了老字号之外(其实品质完全不是那么回事),真正市场化的品牌屈指数来也不过二三十年。所以,我们不要急躁,不要急功近利,静下心来,耐得住寂寞,专心专注地发展,再过五十年中国肯定会出一批大品牌。但如果中国一如既往地如此急功近利、浮燥,自以为是,好大喜功,中国永远都不会出现世界级品牌。
品牌是什么?品牌对消费者而言就是一种体验,或者是一种可以信赖的承诺,而对企业而言就是获利的工具。所以,做品牌从根本上讲是一种投资。当然,有些投资可以立竿见影,而有些投资可能短期内看不到明显的回报,而是需要等很长时间以后才能够看到成效。有长远目光的人懂得在品牌建设上加大投入,因为他有耐心。而有些人看到自己在品牌上的投入短期内没有回报,便心灰意冷,觉得还不如炒股、买楼来得实惠。久而久之,他会发现自己犯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错误,而到那时候,这个错误已经无法挽回。
我曾经有一个客户,是河北奔亚服饰,他的老板很沮丧地告诉我,“我们厂以前和天津的大维制衣规模差不多,我们的生意比他们的好,订单做不过来,所以,我们觉得根本不需要做品牌。”而在这时,大维制衣看到了做品牌的价值和意义,加大了在品牌方面的投入,通过各种途径塑造自己的品牌。现在的情景是,同样一件衬衫,打上“大维”的能卖好几百上千元一件,而打上他们的品牌只能卖几十上百,品质、材料、做工都一模一样。奔亚的老板现在知道错了,想奋起直追,但是代价多大,可想而知。
对规则的理解不同
所谓“规则”就是规定和法则。在这方面中国人总是比日本人“聪明太多”,总可以找到规则的漏洞,总要耍点小聪明。而日本人不一样,他们看起来很傻,只懂得死心塌地的严格遵照执行。
所以,日本人做事非常守时,从不迟到。这一点和中国人经常迟到,坐飞机从来都是误点,而且有层出不穷的理由不同。此外,日本人之间都是文质彬彬,特别尊重,即使是特别熟悉的朋友,分手时也是点头哈腰。刚开始我还真有点不习惯,看起来总觉得有点假,都那么熟了还那么客气干嘛?后来才发现他们这种客气是发自内心的真诚。也许中国人太虚伪了,让我对他们的做法形成一种不信任的感觉,但我现在非常羞愧,我不能因为这个世界有不真诚的人而认为所有的人都不真诚,更何况是中国人自己不真诚,我不能这么轻易就认为别人不真诚,这是我的无知和不礼貌。
这一点也与“规则”有关。因为日本是一个非常注重礼仪、文明的高素质国家,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非常有规则和秩序的社会。在日本等车,看不到中国特色式的争先恐后,而实际上按规矩排队不但不会耽误时间,反而会节省大家的时间。如果都去挤,总体而言反而会浪费时间。这个道理可能大家都懂,但中国人就是做不到。
所以中国人只有小聪明,从地方官员到企业老板、高管,再到普通百姓,时刻都在表演我们的小聪明。我们不断在为自己的小聪明付出沉重代价,但我们却依然死性不改。
一个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程度,与人们对规则的理解有着直接的关系。规则越多的地方,秩序越好,自由其实也就越多。没有规则,就会一盘散沙,一片混乱,效率也就无从谈起。中国有句古话叫“聪明反被聪明误”,说的恐怕就是这个道理!可悲,可叹!
【免责声明】创业前沿平台转载内容,仅作分享之用,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文章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果分享内容有侵权或非授权发布之嫌,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日本IT产业与中国有什么不同?日本人的编程能力很弱吗
在以实业立国的日本,IT产业模式跟中国有诸多不同。日本IT产业奇葩在哪儿?让在日工作的InfoQ社区编辑吕之华为你解答。
提到美国的科技企业,首先想到的是Google、Microsoft、Apple、Facebook;提到中国的科技企业,首先想到的是阿里巴巴、百度、腾讯、新浪等IT企业。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都是比较纯碎的IT企业。并且,在这两个国家里,谈到“科技”,很多时候都是在指IT,尤其是在中国。那么,提到日本的科技企业呢?
索尼、松下、三菱、东芝、富士通、软银……
如果是在日本学习情报专业(日本的IT称为情报)的学生,毕业后的目标必定是以上企业。但是,这些企业是IT企业吗?想想它们提供的产品:数码相机、笔记本电脑、液晶显示屏、游戏机。虽然很多时候,它们也被称为IT企业,但显然与谷歌、腾讯这一类企业有着明显的区别。它们更多地被归属于“制造业”。换句话说就是:
在日本大学里学习IT的学生,毕业后优先选择制造业,而非IT行业。
其中内涵是十分耐人寻味的。笔者打算以此为引,通过近几年在日本生活观察到的一些现象,从日本的产业结构、企业风气、国民性格等多个方面,探讨一下日本IT技术的现状和未来。
IT产业在日本被看做什么?
麻省理工学院的Cusumano教授说过一个比喻,是我平生所见对各国软件行业最恰当的。他说:
在欧洲,Software as a science(软件即科学)
在美国,Software as a business(软件即商业)
在印度,Software as a service(软件即服务)
在日本,Software as a production(软件即制造)
欧洲是现代自然科学的发源地,在他们看来,IT就是科学的一种延伸。因此,他们编写的软件很讲究数学公式的构造、数字化的检验方法。他们会花费超出必要的时间去构造尽可能接近完美数学化的软件,尽管其与盈利可能并无关联。其结果是他们的软件可被称为艺术,但销售量完全无法与美国竞争。
美国人把IT看成是赚钱的手段,一切以盈利为目的。因此,他们对软件品质的要求,会优先停留在“能够卖出去就好”的阶段。尽可能早地建立各种标准,思考各种商业模型,为了尽早商业化注入一切力量。其结果是美国是信息时代的主导。
印度是全球著名的软件外包基地。在他们看来,恐怕提供优质的软件与提供优质的酒店服务差不多。倾听顾客的要求,然后不顾一切地去完成顾客交给的任务,并以良好的服务接受客户的反馈。
日本的IT行业有其独特之处,他们把IT看做是制造业的一种。因此,他们在做软件的时候,其态度就像在造数码相机、医学仪器一般。几近疯狂的品质管理,非把bug一个个找出来不可,低质量的软件绝对不允许进入市场。从需求分析、设计、开发、测试到发布,一整套流程就像丰田汽车的生产车间一般,所有人都各就各位充当一颗完美的螺丝钉。因此,他们的软件品质很高,bug很少,但是开发周期过长,具有很大的市场延迟性,这也是他们在日新月异的IT行业很难占据领先地位的原因。
中国更像美国,不像日本对品质要求那么高,也没有欧洲的数学化思维。中国人更多地把IT作为一种商业手段,以赚钱为目的。但是,与其说是像美国,不如说是在刻意模仿美国,因此很多产品的相似度极高。不过笔者不是在说模仿不好,其实笔者曾专门写过一篇文章探讨“仿造”的问题,所提出的观点是“后发国家在追赶先进国家的过程中是必然涉及模仿的,因为这么做是效率和成本折中的一种最佳选择”。
日本真正的IT企业是如何发展的?
中国的IT产业起步不晚,在这次产业革命中并未落后于日本。但是,在IT产业发展的初期,由于两国产业结构的不同,导致两国的IT企业选择了完全不同的发展模式。
有一点是大家的共识:在上世纪80、90年代,日本已经拥有了强大的制造业,其产品品质世界驰名,而中国的制造业却很弱小。
那么问题来了:在上世纪90年代的日本,对于一家初创IT企业来说,为了能够更快地获得收益,该怎么做呢?
很自然的想法是:与制造业的大企业绑在一起。
由于它们的产品能够卖得足够好,那么如果我能为它们提供服务,就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收益。因为,如果说要推出一款面向民众的产品,谁都没有把握。对性格相对保守的日本人来说更是如此,因此很自然地会把眼光聚集在能够获得巨大效益的制造业。对于初创企业来说,比起前瞻性,最重要的是先活下去。
日本制造业的能力之强,使得IT企业能够从制造业获得足够的单子。于是,产生了两个效果:
1、IT企业从制造业稳定接单,以保证自己的生存。
2、IT企业沾染了制造业的作风,并与之趋同。
中国与日本相反,由于制造业不够强大,IT企业不能获得足够的单子,自然会把眼光聚焦在民众身上,让民众来买单。其结果就是—— 中国的IT产业更面向民众,日本的IT产业更面向企业。
由于面向民众的产品很容易受到人们的熟知,再加上中国市场的规模也远大于日本,因此中国的IT企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也远大于日本。但是,绝不是说日本的IT企业就很弱小,它们与制造业绑在一起,它们的影响力便融入了家用电器、电子元件、数码相机等制造业产品。你今天所见到的高质量的日本产品,背后就有无数个IT企业在支援它。
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中国的IT产业是“天动说”,仿佛其他产业都围着它转。日本的IT产业是“地动说”,它围绕着其他产业转,默默地支援其他产业。
日本人的编程能力很弱吗?
笔者是软件专业出身,在中国读本科,在日本读硕士。与两国的IT学生长期接触的过程中,发现了两件耐人寻味的事。
日本很少有为了编程而编程的学生。编程是一件很有趣味性的事,笔者也甚是喜爱。在中国,很多学生或开发者存在一种“为了编程而编程”、“为了IT而IT”的思维,或者说“我就是喜欢编程”。也有人以自称“一个编码15年还没编够的程序员”而自豪。至于如何通过IT来盈利,如何进行产品的市场定位,却考虑得较少。
日本人本来就把IT看做是支援制造业的手段,因此很少有“为了编程而编程”的学生,在他们看来编程和扭螺丝钉可能差别不大。因此,如果不能明确要支援的目标是否能盈利,他们就不会去做开发。
初看日本学生觉得他们很弱,但越接触得久越不这么认为。
笔者初到日本的时候,对日本学生的编程能力评价很低,过了一年就完全改观了。
第一,即便是学生制作的小软件,与同等级的中国学生制作的,在软件质量上差别很多。简短地说就是,中国学生可以只花很少的时间就能用新技术制作一个软件,但 日本学生确善于用成熟技术做出品质很高的软件,虽然他们花费了更多的时间。品质管理,仿佛是连从未进入企业的学生都知道的。
第二,看日本人写的编程教程,简直是一种享受,其简单易懂的程度令人吃惊。笔者也长期在网络发表教学文章,也出版过书籍,非常明白创作者的感受。只有对一个技术掌握得越好,理解地越深,才越能写出简单易懂的教程。如果说一个作者在写作时模糊其词,很大的可能是作者也一知半解,而不是技术内容很深奥。近两年,笔者在学习新技术时,基本都是优先选择日本人的书籍。为什么呢?因为我希望用最短的时间学会这项技术。
企业如何看待IT工程师?
在日本企业里,软件开发员的地位不高。与其说不高,不如说与拧螺丝钉的差别不大,也就是说拧螺丝钉的地位也很高。而在中国,前者的社会地位明显是要高于后者。因此,所有开发人员的目标,都是管理岗位,不会在开发岗位长期逗留。在日本,有一种说法是“如果大于35岁还在做开发,那你的人生就完全失败了”。
比起做软件开发,日本人更喜欢写Word文档,整理PPT报告,将数据整理到Excel表格。 “能用Excel表格解决的问题,为什么一定要编程呢?”如果一个找工作的学生在面试的时候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编程能力,很可能面试官会笑着回答“我不编程,也能工作”。
在日本人的心中,生活中是可以没有IT的,因为IT仅仅是为了支援制造业。在中国就不同了,IT成了阳光、空气和水。支付宝可以付手机费,还信用卡,甚至可以交水电费。总之, 一切可以在网络解决的问题,中国的年轻人习惯于尽量在网上解决。日本则正好相反,一切可以在线下解决的,尽可能不在网上解决,因为线下很方便。这也反映出中国线下服务质量不高的现状。
日本IT产业的未来展望
日本的IT产业是典型的“支援型产业”,在未来十年内,笔者认为这一点并不会有太大变化。因此,IT产业本身的成就一定不大,不会有类似Facebook、Twitter、Google这样的企业产生,IT商业化的新模式也不会首先诞生在日本。但是,IT产业的成就会融入其他产业,笔者预测,最能受益的是以下三类。
艺术设计类产业
随着IT技术的发展,基于计算机的艺术表现能力、制作效率会大幅提升。虚拟现实(VR)、现实增强(AR)等新技术会率先为艺术产业注入新的活力。动漫、电影、广告等产业会借此得到飞跃性的发展,孕育出更具国际影响力的作品。
高端制造业
凭借大数据、云计算、机器学习等新技术的发展,制造业会更加智能化。IT企业为制造业提供技术支持,使其生产过程、管理、人机互动等全面优化,效率和品质大幅提升。日本的制造业在未来十几年内仍会作为世界的“领跑者”。
IT企业将为医疗仪器、药物的研发提供便利。图像解析、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发展会加快医疗显像仪器以及药物的研发,计算机全息生成(CGH)计算会为医生判断病因提供极大便利,患者将享受到如科幻电影般的医疗服务。
本文多次对比了中日两国的IT产业,其目的不是说哪一种发展模式好,而是把它们总结出来,让人知道IT产业的发展模式是多种多样的,会根据国情、产业结构、国民喜好产生巨大差异。武侠小说中华山之巅曾有“剑宗气宗之争”(金庸《笑傲江湖》),两方均通过极其残酷的手段去争论武学之道的根本是“剑”还是“气”。殊不知,无论是“天罗地网”,还是“重剑如锋”,都是武学发展的正途。笔者认为无论是哪种模式,都是国家发展进程中自然选择的结果,都是合适的。
5月12日~18日,“ChinaTech Day中国技术开放日 2016”带领中国技术力量出海,首站日本。本文首发于技术社区媒体InfoQ中文站公众号(ID:infoqchina),转载请联系InfoQ授权。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中国的IT行业很强,却还比不上印度?网友:这只是表面现象!
相信大家都知道,这些年来很多人都喜欢拿中国和印度作比较,特别是一些西方人。因为在他们看来中国和印度的历史都算是比较悠久的,而且两个国家都是人口大国。在亚洲两个国家的面积分别是第一名,和第二名。不过中国的经济比印度好,这是很多西方国家都承认的!
但是很多西方国家的人都认为,中国的IT业可能比不上印度,这个说法从2000年就一直有。即使是很多中国人都会认为,印度的IT技术真的很厉害,甚至已经超过中国了!
很多西方人是这样认为的,说印度人做什么不行,但数学是他们的强项,他们擅长软件编程,很多美国大企业高管有印度人,硅谷有大量印度人,却很少见到中国人的身影。因此就得出的结论,印度IT业比中国强!
而且这些年来印度外包了很多国家的IT业务,订单一般都是很大的,而且中国的大公司却很少这么干。也就是因为这样才造成了一种假象,让很多人觉得中国人是没有能力接的,只有印度才能接的起!
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其实IT行业也有难的和简单的。印度前些年来接到的很多订单,就是以前发达国家搞数字化,需要把资料输入电脑,这些活基本被印度人接了,因为印度有语言方面的便利,工资又低,这种活对人没多高要求,基本上会打字就行,现在这活基本上没了。
很多网友说,印度现在接的外包主要是英语国家的电话客服中心,这些也是没什么很大的难度。所以印度人说中国是世界工厂,印度是世界办公室!
对此很多网友说,中国的IT人才在美国是有天花板上限的。印度阿三却没有这个天花板上限。所以中国的计算机人才都会回国创业。印度的就可以留在美国啊,也就是因为有几个印度人成了世界级公司的高管。
就说印度的IT水平,计算机相关水平比较高。可以说他们的这一看法算是比较片面的,中国有很多特别强大的IT企业,而印度却没有。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来,中国的IT技术有没有比印度强。对此你是怎么看的呢?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日本中国教育水平对比6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