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为什么说当前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革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经历了怎样的过程_百度知道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我有更好的答案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启了改革的历史进程。改革在农村拉开序幕。农村改革的第一步是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新型集体所有制。之后,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为从土地上转移出来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出路,为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工业和整个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在农村改革取得成效的基础上,开始了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经过多年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到1992年,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由此加快了全面改革的进程。20世纪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已经初步确立。与此同时,政治、科技、教育等领域改革也全面展开。
在全面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因为通过经济体制改革,解放生产力,把国民经济搞上去,对当代中国来说是最根本最急迫的任务。经济体制改革需要政治体制及其他体制改革的配合,因此,在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进程中,政治体制改革也在不断推进。与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相适应,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制等各个领域的改革也都有步骤、有秩序地全面展开,改革触及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各个层面。
改革使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历史性变化。它深刻改变了中国的面貌,极大改善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显著提升了中国社会的文明程度,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近3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同坚决地推进改革和对外开放分不开的。但是,距离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有很长的路程。目前,我国改革处于攻坚阶段,要在体制创新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从根本上消除束缚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努力在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教育体制、科技体制、文化体制、卫生体制等方面的改革迈出新的步伐,还必须解决不少难度很大的深层次问题。改革是一项全新的事业,我们只能在实践中摸索,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把改革推向前进,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体制保障。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讲稿.doc 114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讲稿.doc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讲义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课 程 描 述
一、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掌握经济学有关制度、制度变迁的基本理论,了解中国经济体制(制度)改革的方式、过程、内容和绩效,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特征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并能够在经济活动、政府或企业管理、市场分析和咨询、学术研究等方面灵活有效应用。
在学习上,要初步掌握积极、高效的学习方法,掌握收集、整理和分析信息的方法,养成合作和分享精神,基本的逻辑分析和思辩能力,基本的科学研究能力,初步掌握研究报告和学术论文的写作规范;要养成怀疑、创新与实践能力,要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课程简介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是研究经济转轨(转型、过渡、改革、变革)的一门学科。它主要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制度和制度变迁以及我国经济制度改革的学科,主要研究制度、制度变迁的基本理论,中国经济体制(制度)改革的方式、过程、内容和绩效,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特征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具体内容:公平、平等与效率;制度、制度变迁;中国的渐进改革;国有经济制度的改革;农村和农业的制度改革;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财政制度的改革;中国的发展战略等。
三、学前准备(先修课程)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管理学,法学概论等方面的学科知识,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
四、教学和学习方式
在教学上,一半课时用于课堂讲授,其他时间组织关键知识和案例的专题讨论、社会调查和课下阅读、小论文。在学习上,将研究、自主、探究性学习与灌输性学习结合起来。
五、考核方法
平时成绩占40分,包括出勤、课堂发言、读书笔记、调查访谈、体制改革案例分析等。其中,案例分析主要是对国内外体制创新和变迁的案例分析,包括事件的背景、变革过程和效果等方面的综合分析,每篇字数字或者更多,遵照学术规范,独立完成。
期终综合考试占60分。
六、学习材料
1、相关参考书目(按出版年代为序)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三卷,人民出版社;
薛暮桥:《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1979年,1982年出版;
[波]奥斯卡·兰格:《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出版;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综合调查组:《改革:我们面临的挑战与选择》,中国经济出版社1986年出版;
厉以宁:《体制·目标·人》,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出版;
张五常:《卖橘者言》,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出版;
吴敬琏、周小川 等:《中国经济改革的整体设计》,中国展望出版社1989年出版;
厉以宁:《中国经济改革的思路》,中国展望出版社1989年出版;
[美]史蒂文·凯尔曼:《制定公共政策》,商务印书馆1990年出版;
吴敬琏、刘吉瑞:《论竞争性市场体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1年出版;
谢百三:《当代中国的若干经济政策及其理论(1991年修订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出版;
[美]安东尼·阿特金森、约瑟夫·斯蒂格里茨:《公共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出版;
[日]青木昌彦、钱颖一 主编:《转轨经济中的公司治理结构》,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年出版;
林毅夫 等:《中国的奇迹》,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1999年出版;
樊纲:《渐进改革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出版;
张军:《中国过渡经济导论》,立信会计出版社1996年出版;
张曙光 主编:《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第1、2、3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和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年、2002年出版;
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1996年,2003年出版;
李由、陆跃祥:《职能定位与制度创新》,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出版;
吴敬琏:《当代中国经济改革》,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年,2003年;
[美]丹尼斯·C·缪勒:《公共选择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
李由:《大国经济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
[日]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年出版;
[比]热若尔·罗兰:《转型与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
[美]戴维·罗森布鲁姆、罗伯特·S·克拉夫丘克:《公共行政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
[美]阿兰·斯密德:《制度与行为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
[美]邹至庄:《中国经济转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
李由:《公共政策论》,2005年讲义。
近期的《人民日报》、《经济日报》、《法制日报》、《21世纪经济报道》等;
《经济研究》、《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为什么说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选择_百度知道
为什么说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选择
为什么说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选择
我有更好的答案
主要是由于计划经济虽然有了一些成效但是随时间有一些弊端逐步显现:政企职责不分 条块不割,国家对企业统的要死,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从1979年邓小平提出市场经济资本主义国家能有社会主义国家也能用,到1992年邓小平提出将市场与计划统一,十四大,正式提出计划经济的改革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自己的特征:1所有制形式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2分配制度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制度共存3宏观调控上,能够将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的发挥两种手段的优点所以市场经济体制一方面坚持社会主义,一方面也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完善,都是为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
采纳率:28%
这只是忽悠百姓的慌言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以下试题来自:
单项选择题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加快以()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是当前我国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
为您推荐的考试题库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卷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A.党的十二届二中全会
B.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
C.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
A.发达国家
B.第三世界国家
A.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B.收回香港
C.对香港行使主权
A.经济改革
B.国企改革
C.体制改革
A.威海湛江
B.南通湛江
C.南通威海论述题:试述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为什么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_百度知道
论述题:试述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为什么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论述题求解:试述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为什么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我有更好的答案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选择!原因有4条:(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适应现代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由于社会主义生产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之上的,社会分工得到了深入广泛的发展,同时,社会主义并没有消除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经济利益多元化的局面仍然存在。所以,社会主义经济仍然是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产物,而且商品经济的发展也要求市场在配置社会资源方面发挥作用,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2)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走向世界,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需要。目前,世界经济正朝着国际化、集团化和一体化的方向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一个国家都已经不再可能游离于世界经济体系之外来求得自身的发展,世界经济通行的是市场经济,我们要与国际经济接轨,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利用国内和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就必须建立市场经济体制。(3)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实现跨世纪经济发展战略的需要。要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三步战略目标,必须从根本上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否则,就不可能有足够的资源和资金去实现这一战略目标。而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就必须从根本上改变政企不分,忽视价值规律和市场作用的原有经济体制。建立起能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生产要素配置效率,注重结构优化以及规模经济效益和科技进步效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已经被实践证明了的具有生机和活力的经济体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中的一个根本性原因就是由于我们进行了市场取向改革,逐渐引入了市场机制。事实证明,凡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比较充分的地方,经济的活力就比较强,经济增长就较快,经济效益就比较高,人民生活改善的幅度就比较大,社会发展态势就比较好。
采纳率:43%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不是谁的主观意志,而是历史的选择:只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能发展中国。金秋十月,1989名代表从各地来到北京,他们看到的不仅仅是鲜花、笑脸,他们更看到了北京人对十四大的关注;同样,他们也带来了各族人民对祖国前途的信心。信心来自于改革开放的成果,来自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长期处于落后地位的广东,14年改革一跃成为全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年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12.6%。广东在全国率先进行了市场取向的改革,带来了全省经济的大发展。正如广东代表所说:建立新中国给广东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搞市场经济又一次给广东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它在建国初期确实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在建立起工业基础后,这种体制的弊端日益明显。搞了二十几年,上亿农民还填不饱肚子,城市居民也只能靠各种票证维持很低的生活水平。改革14年,我们刚刚引入市场机制,刚刚开始搞市场经济,经济发展就上了一个新台阶,全国大多数人已解决了温饱问题,迈步走向小康。正因为如此,中国才能面对国际风云变幻,使社会主义旗帜高高飘扬。放眼世界经济竞技场,二次大战后特别是最近20年的发展竞赛中,市场经济拿走了更多的金牌。从基础薄弱、资源短缺的亚洲“四小龙”的腾飞,到经济崩溃、千疮百孔的战败国日本、西德的崛起,无不得益于实行了市场经济体制。一些搞了多年社会主义的国家为何一朝红旗落地?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政治的、思想理论混乱的直接原因,但从社会的深层去看,在实现国家工业化后,继续坚持实行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窒息了经济活力,难以满足人民多方面的需求,则是根本的原因。事实无情,历史无情,我们只能正视现实。经济效率高低关系到社会主义生死存亡,要提高效率、加快发展,只能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发展过程实际是资源配置过程,也就是如何把有限的人、财、物等经济资源不断地以最优化的方式合理分配到社会生产的各个领域,满足人们多种多样的需求。有效地配置资源,就要及时了解信息,并有足够的利益激励,引导并促使经济资源流到最需要的地方去。在市场经济中,市场价格的变动正起了这样一箭双雕的作用:价格根据市场供求发生变化,随时发出信号;价格高低也直接影响着生产者的经济利益,促使他们按照市场信号采取行动,满足社会需要,否则就会被激烈的市场竞争所淘汰。价格竞争机制正是市场经济效率之所在。而恰恰在这个问题上,传统计划经济存在着致命的缺陷。有的代表说:江泽民同志在十四大的报告,重要的突破是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这是14年改革开放实践和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必将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产生重大影响和巨大的推动作用。80年代,市场取向的改革使我国经济跨上了一个大台阶;90年代经济不仅要再上新台阶,而且要优化结构,提高效益,要与国际市场对接,参与国际竞争,迫切需要加大市场机制的作用。从商品经济到市场经济,不是简单的名词变更,而是经济理论的又一次重大突破:改革意味着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根本的改造。来自辽宁的代表讲了这样一个故事:1979年,海城市西柳镇一位农民做裤子卖,一天挣的钱比在地里刨一年还多。远近农民纷纷仿效,一个裤子市场在西柳悄然兴起。这引起了轩然大波。民兵围追堵截,工商税务补税罚款,然而,撵了集中的却撵不了分散的,裤子交易仍在进行。有形的手打不过无形的手。到1984年,西柳裤子市场终于名正言顺。如今西柳服装市场已成全国十大集贸市场之一。从不认识到认识,从有所认识到深化认识,我们对市场经济的认识正是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并把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作为经济改革的目标。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一次重大突破,有力地推动了经济改革的深入。承认商品经济是巨大的进步,但这还远远不够。因为它没有完全解决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没有最终明确计划与市场谁是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手段,因而难免影响人们的认识,难免模糊改革的目标。邓小平同志在今年初南巡谈话中指出: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这一论断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十四大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更使这些缠绕我们多年的问题迎刃而解。中央国家机关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刘国光认为,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商品经济当然有市场,但不等于商品经济的任何阶段都是市场经济。商品经济是从产品交换角度讲的,市场经济则是从资源配置角度讲的。用市场经济概念代替有计划商品经济概念,就是强调进一步发展商品经济,在资源配置上用市场配置为主的方式取代行政计划配置为主的方式。这正是我国经济改革的实质所在,而这一实质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概念所不能涵盖和表达的。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对改革具有重大意义。——彻底摘掉了人们头上的紧箍咒。计划与市场都是社会配置资源的手段,既不姓“社”也不姓“资”。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的“专利”,而是人类的共同财富。——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改革不是在传统体制上加一个市场,而是对旧体制的根本改造,建立起以市场为基本配置资源手段的新体制。——明确了改革的范围。现在的改革已不能单项突破,而必须全面改革,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起市场主体——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的企业;完善市场组织——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制定市场规则——维护公平竞争的法规;改善宏观调控——转变政府职能,以实行间接调控为主。改革实践丰富了我们对市场经济的认识,新的理论又将指导改革向市场经济迈进。从选择社会主义制度到进一步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表明我们决心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不姓“社”也不姓“资”,为什么还要在“市场经济”前加上“社会主义”4个字?一些代表指出,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社会化分工协作的必然产物,是一种经济活动形式,可以与资本主义制度相联系,也可以与社会主义制度相联系。但是,由于社会基本制度不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的参加者、活动的目的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市场经济是不同的,各有各的特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该理解为“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是为了更快地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同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是由社会主义制度本质特征决定的。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包括共产党领导和人民的政权、公有制为主体、按劳分配是主要分配形式,这些特征决定了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更有可能自觉地运用计划与市场的手段,使社会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相结合,更好地兼顾效率与公平,实现共同富裕。市场不是万能的,市场有其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实行市场经济并不排除计划。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更好地发挥国家宏观调控的作用。国家要运用经济政策、经济法规、计划指导和必要的行政管理,引导市场健康发展。祖国富强,人民富裕,是中国人民世世代代的梦想,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宗旨。43年前,我们选择了社会主义制度,因为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43年后,我们进行改革开放,选择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因为只有改革开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能够更好地发展中国。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国家经济体制改革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