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人和人的感觉我一样 只会哼不会读 感觉读着很

怎样阅读,才能够提高儿童的思维和心理行为能力?
一:阅读的三大类型,您认为自己的阅读目的是什么?
二:教育性阅读的要点:培养良好的思维和心理个性行为。
三:思维模式的培养----有什么不同的思维方式?怎样培养思维模式?
四:如何通过阅读培养一元思维模式?
怎样阅读,才能够提高儿童的思维和心理行为能力?
Part1&&提高思维能力的阅读手段
对于我们家来说,春节是一个与平时没有什么不同的日子。去年春节,我写的文章是谈饮食问题。今年的春节照样写作,内容改变为写精神粮食--阅读的问题。这更符合我的本行一些。
阅读本身没有好和坏,关键是看你想通过阅读达到什么目的。有时候,你采用的阅读手段,可能与您想达到的目的相反,我定义这样就是“坏”的阅读。我这里不想反对各位的阅读方式和阅读内容,如果本文与您的阅读习惯不符合,请别介意。我说的不是您那个类型的阅读,而是“我这个类型”的阅读---教育性阅读。就像是我说川菜好,绝对不是反对您喜欢粤菜一样,您尽管照旧。我可没资格也不想到处去“教育”别人,最多提供些建议和看法,供您“教育”孩子参考用。
一:阅读的三大类型。您知道自己选择阅读的理由吗?
1:娱乐性阅读:如果是消遣,打发时间,解除寂寞,娱乐一下,当然爱啥读啥,都可以!阅读就像是食物,如果您吃东西的目的,就是满足嘴巴的口感,当个“美食家”,让自己开心一下,当然是爱吃啥就吃啥。有没有营养无所谓,“口感好”才最重要。只要吃得开心,不当场毒死就行,慢性中毒其实国人都能接受,也不在意。即使很可能毒死,中国人也愿意冒死一试,比如“拼死吃河豚”之类的,只要嘴巴快活就行了。
&大多数中国人的“吃”,基本上就停留在这个水平上,看起来很丰富多样,但是骨子里很缺乏营养。
&国人的阅读也一样:多数人只知道要读书,不知道怎样读,也不知道读什么,于是乱读一气。想了解国人读的水平和层次很简单,随便上一个阅读网站,看看上面的“人气读物”是什么就知道了。基本上都是“人气毒物”!
2:提高性阅读。这本来是阅读的真正目的---通过阅读来提高自己的全方位能力。不过很遗憾,国人只有极少部分会进入这个阅读阶段。如果您想通过阅读来提高智慧,提高思维能力;甚至仅仅是想通过阅读来提高赚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解决生活中的各种现实问题,就不是爱啥读啥了,您得仔细认真地选择阅读的对象,否则可能越读越冒傻气!
&这种阅读,不再讲求趣味和可读性,而是特别强调内容的品质和阅读理解的品质,所以往往显得有些无趣乏味。有时不仅无趣,甚至是痛苦----它会让你发现自己思维的盲区,让你看到自己的愚痴,当然痛苦。但是最终的收获是喜悦:您得到了智慧----人生成功和快乐最关键的要素(据很多家长说我的博文读起来就很痛苦,看来缺乏娱乐价值)。
&最终总有一些人,会喜欢上这种常人看来很“无趣乏味的阅读”,乐此不疲,并通过这种阅读变得与众不同。而且,一旦习惯这种高品质阅读的内容后,会对其他“通俗娱乐作品”很不感冒,会觉得喜欢读这些垃圾读物的人很不可思议----浪费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和时间,却一无所获,仅仅是“玩阅读”。
&这也像是吃饭:如果你想要吃得开心很容易;到处找“美食推荐”,满世界找吃的就是了;如果要求吃得有营养,吃的健康,就很不容易了。需要动很多脑子,学很多东西。你要认真地研究营养学,要讲究食物的品质,还要讲究食物的吃法。这种讲究营养和健康的吃法和食物的内容,可能是很“没有味道”的,平淡无趣,所谓的真水无香。比如英国的王室饮食方式就是简单甚至粗糙,但是很有营养。这种营养吃法,不如美食娱乐的吃法让人“开心”和兴奋享受。但是结果就是:您因此可以得到身体的健康----人生幸福最重要的要素。
&而且,习惯了高品质高营养的饮食方式后,你会自动远离人们平时喜欢的食物和宴饮方式,让别人“不理解”。他可以理解“常人”,但常人已经理解不了他。就像是阅读精品的人,很容易理解人们为什么阅读通俗娱乐作品,偶尔也会读几本玩一下。但是反过来就不行,没听说阅读趣味“很大众”的人,会拿几本严肃书籍“消闲”一下的。他最多会买几本回家放在书架上展览,壮壮面子,不会去读,也读不进去。很多人家里甚至连书柜都没有---连面子都不需要了。我博客中推荐的极有价值的书,真读进去的人很少。入宝山而空回的人其实到处都是。
&在中国,愿意吃“营养餐”的人与愿意读“营养书”的人一样少,这很可悲。前段时间网上热传中小学教师假期不读书,光打牌玩麻将唱ok,其实很多大学老师也不读书的。这是国人的传统生活模式,他们不认为自己“需要提高”。中国的教师阶层中,很多人离开了这个职业就活不下去,实际的社会生存能力极低。连文化人都不读书,普通人就更不要读了。可能因为我们是“娱乐中国”吧?国人只会苦巴巴的干活,然后傻乎乎的“娱乐”。为世界打工,挣一份微薄的利润,又傻乎乎地“消费”掉。
3:教育性阅读。如果您想通过阅读来达到“教育”的目的,就更不容易了,要求比上面的“提高性阅读”更难。您不仅需要考虑营养问题,还需要考虑消化问题。就像同样是吃,对于婴幼儿,为了让孩子健康成长,恐怕没有父母会去讲究“味道”,“口感”,也不能有营养就吃,还要看孩子能否适应和消化,所以要求最高,最认真,可选择的范围最少。
我们很难想象父母自己喜欢吃烧烤和重庆火锅,就让自己的小婴儿也吃火锅烧烤。不过在孩子“吃”上不肯马虎的父母,却常常很意外地会让孩子“自由选择”阅读的内容,比如各种垃圾书,垃圾电视节目,垃圾卡通片。实在是不可思议!12岁以前的孩子,在精神上就相当于婴儿期的孩子,是需要特别保护的,需要父母长辈合适的干预和帮助才行。这个时期被不良读物和不良教育“精神污染”了,可能一辈子都缓不过来气来。那种以为孩子只要喜欢读书就好,就如同以为孩子只要喜欢吃就可以。吃得多,就一定长得好一样,是很可笑的想法。我们发现的孩子们很多的问题,比如愤青,不动脑子,不会思考等等毛病,就是读垃圾书带来的“副作用”。
&阅读与食物不一样的地方,就是阅读精品与垃圾之间,价格差别不大。往往我认为价值百万的精品,与一本该仍进垃圾堆的烂书,两者价格一样,都很便宜!所以,理论上,提高自己的精神品质根本就不费事,不费钱。不过,食物的价格正好相反:好像越是垃圾,价格越高。健康的饮食基本上都是很廉价的,也很普通的食品。比如空气和水是人最需要的,可是几乎免费。人最好的食物就是五谷,也最便宜,比普通的,并非必须的蔬菜价格还低。更比毒害人身体的各种激素抗生素肉食便宜得多。
二:教育性阅读的要点:培养良好的思维和心理个性行为
您同意这是教育性阅读的要点吗?
&如果您同意,就是虚伪,是言不由衷。因为我知道很多家长根本没有真正这样做,也没有这样想。你现在正在做的事情,才是你内心真正同意的原则。
&在中国,家长不太会关心思维提升,也不在乎心理和个性行为结果。只关心应试,一门心思要个好分数,所以你们会让孩子读很多垃圾弱智的教辅书,现在书店里最好卖的书就是各种教辅材料,真正的有思维的好书买的人很少,出版得也很少。
&你还会买不少【小学生作文】【中学生作文】【楚材杯】之类的烂东西来破坏孩子的正常思维水准。另外,您可能觉得孩子学习很辛苦,所以会让他“娱乐”一下,让他自己去选一些“好玩”的娱乐读物回家。至于这些读物会对他的思维和心理行为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家长根本就没想过。你假装天真地认为“只要读书就好”,拒绝去思考可能的不良结果,你以为“语文专家”们推荐的就没错,“其他家长”在做的事情就是“对”的,所以愿意让别人的脑袋来代替你思考。
&我这样说错了吗?冤枉了家长没有?
&我敢这样说,还有第二个原因:中国家长没几个懂得思维和心理行为教育到底是什么?应该如何培养!
&他们不懂是没有人教过他们。现在的家长都是同一套愚民教育体系培养出来的产品,已经不知道世界上有“思维行为教育”这回事了。对于他们来说,这几个词是很抽象的概念,到底意味着什么?不知道!思维如何培养?有哪些思维方式?什么内容的书是什么级别的思维方式?如何让孩子吸收?
&至于心理和行为方式,您想好了孩子需要拥有什么样的心理和行为方式吗?别只说“心理素质好”,别光说“行为好”,这是很模糊的概念。我说的是一个具体的类型,就是你能够说出什么是好?好在哪里?如何实现?如何通过阅读来帮助你实现需要的这个类型和方向的教育?
你让孩子看一本童话书,可是这本童话书的思维模式是什么?它的价值观是什么?它的心理行为反应是什么?你想过吗?比如“小红帽”和“狮子王”在思维模式上有什么不同之处?孩子看他们,会产生什么不同的行为心理反应?“奥特曼”和“蜡笔小新”的思维特点是什么?这些东西孩子看后会形成何种行为心理和思维反应模式?80后的中国孩子长大后各种怪异行为,各种无厘头思维,混乱的心理和激烈的情绪表现,与小时候看“奥特曼”和“小新”的关联有多大?你好好跟孩子一起看过一集动画片,并思考这些问题没有?
&上面这些问题,如果你都没有好好想通,就去乱行动,难道不是糊涂妈妈?你以为书店里出书人写的广告词就是“真理”?他们推荐您“应该买给孩子”的“优秀儿童读物”,就代表他是真正关心“教育培养下一代”的教育专家吗?还是更关心出版人的利润?
实际上你显然知道答案:只要你喜欢吃垃圾,就一定有人专门把垃圾卖给你。你喜欢吃臭鱼,就有人专门把鱼弄臭,放腐败了做给你吃(如武汉的臭鳜鱼)。因为你是“上帝”,这意思就是你得自己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书商只是“仆人”,你要什么都行。只要能哄你掏钱,说什么话都可以。你干吗要放弃自己的“上帝”身份,去听从商家的叫卖呢?
三:思维模式的培养----您追求那一种思维模式?
&如果上面的这些问题你基本没有去想过,或者想不通,回答不了的话,就证明你的思维模式是“断线风筝思维模式”。您还没有具备通过基础教育就应该获得的,最基本的人类思维能力:一元思维模式!
&一元思维模式是最基本的思维模式,拥有一元思维意味着“拥有常识”。这种思维模式相当于稳定踏实的“大地”,她是一切人生行为的基础。缺乏大地支撑的其他“花样”注定是失败的。但是并非人生下来就会这种思维模式。人生下来的思维是“混沌”的,是没有方向的。一元思维模式就是建立一套有序的方向和基本的逻辑思维能力,这种思维模式,需要很好的基础教育才能培养起来。中国目前的教育,基本上没有系统培养这种思维模式。所以大多数国人的思维模式是“元都不元”的混乱型思维系统,是“断线风筝式的思维模式”。所以往往很多人批评中国人“没有常识”,其实就是因为国人缺乏一元思维的教育。
&一元思维是一条完整的,环环相扣的因果链思维模式,是线性的思维模式。它可以一环扣一环地思维,密切相连,彼此相依。只要抓住其中一环,就可以推导出看不见的环节。可以推测过去,也可以指引未来---在一条线上就可以。它是人类认知外在世界的重要武器和手段,是人类面向和解决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思维模式。
&二元思维模式是平面思维模式,它解决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他必须把相反的思维融合在一起。这是人类特有的思维模式,这是人文科学要解决的问题。二元思维必须建立在一元思维模式上,没有一元基础的所谓二元思维模式,是假的二元思维,本质上是混乱的思维模式。
&三元思维模式是立体思维,也叫做“多元思维模式”。关于这三种思维模式的详细解读,请看我的文章【千万不要读文科】系列,这里就不多谈了。(链接&&&&3&-真文科的教学方式和案例示范)&
如果是“断线风筝式”思维模式的人,遇到一元思维模式的人,会觉得这个人说起话来条条有理,逻辑能力超强。他非常知道自己在想什么,在做什么。这往往让“断线思维”的人最为叹服,因为断线思维的人想法虽然很多,但都理不清思路,经常做些自己都不能理解的事情,自己想什么做什么,经常连自己都不知道。经常干些自相矛盾的事情。当然,断线思维的人也会觉得一元思维的人“没情调”,思路太单一。可是自己又无法驾驭自己多彩多变的思维,自己“浪漫多变”的思想经常让自己充满希望又充满失落。
&如果他遇见二元思维的人,就会更佩服。觉得这个人不仅思维清晰,还很能理解自己的浪漫想法,也会很容易帮助自己理清思维(如果他愿意的话)。反之,二元思维与一元思维的人在一起,会很容易看出一元的漏洞,会补充他的想法。所以,一元思维的人会很愿意跟从二元思维的人,二元思维的人具有很好的领导和管理才能,而一元思维的人可以是优秀的打工仔,工程师等。断线思维的人是很不好管理的低级打工仔,他需要领导不断的关注和命令,只要事情稍稍复杂一点就会把事情办砸了。
如果能遇见三元立体思维的人,就更了不起了。会觉得对方莫测高深,好像什么都知道似的。跟他在一起会很没信心,因为总发现自己很笨,脑子就是转不过弯来,很简单的道理怎么自己就是不知道。
老子是三元立体思维的代表,连孔子都已经难以真正理解他,只是佩服之极。所以孔子见过老子后感叹很深,对自己的弟子说“其犹龙乎”,深不可测,完全没有想到世界上还有这样不可思议的人。
不过断线思维的人看到老子,估计不会这么感叹,只会说:这老头像个疯子,因为他完全不能理解其奥妙。把自己不能理解的事情归为“疯子”和“偏激”“不正常”,是断线思维的人经常采用的一套自我保护的有效手段,他们以为这样就“安全”了。所以,老子说“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四:如何培养一元思维模式?
&一元思维模式可以通过日常生活和工作行为来学习,建立正常的“因果链”方式来培养。这就是很多会做事的人,虽然读书不多,但是脑子很清楚的原因。这是很重要的一环。
&本来读书使人明理,可为什么有些人读书越读越傻,阅读越不明理?还不如没读过书的人?按道理,读书越多应该越会做事,能力越强。古代的土匪如果去了一个读书人加入,就会让官府头疼得多了,变得很难对付。洪秀全就是一个乡村教师起来的。可为什么现在的学生,读的越多,越不会做事?现在的企业家如果听书生的话,99%要垮掉!
&原来读书固然可以帮助人明理,但是必须读正确的书。现在应试教育这套东西,基本上都是越读越傻的,因为里面缺乏思维教育,不傻算运气好。“生活教育”一定是讲基本思维原则的,违背了就会受惩罚,所以能够培养出最踏实的人来。
&不过这里只讲“阅读教育”,不讲生活教育,免得偏题了。阅读是通过内容来提供思维培养模式的,就是要培养“科学思维方法”,在孩子年纪小的时候,采用各种科学和自然类的读物,就能够培养“一元思维”,因为“自然”和“世界”,就是依据严格的因果链条来运行的。老子让人们效法“道法自然”,就是培养这种自然的一元思维模式。这是人生的基础思维,也是我们适应真实世界的基本武器。
&二元复合思维模式的培养,要依靠“人文教育”。不过一元思维相当于房屋的建立,是一切思维方式的基础。如果缺乏一元思维模式的教育,直接进行二元思维教育,就会变成“断线思维”,不可能连成一片,只会东一点西一点,什么都理不清,比不读书还糟糕。就如同房屋没有建好就来装修一样,是不可能搞好的。中国目前没有真正的文科,实际上也没有真正的“二元思维教育”,所谓的文科教育完全就是瞎胡闹。想想也正常,连“一元思维”都不会玩的中国教育,怎么可能懂得“二元思维”?
&至于三元立体思维,我认为是不能“教育”的,只能等待“水到渠成”,需要个人的深度“体悟”。高明的哲学和艺术,就是三元思维的东西,这不是教得出来的东西。不过古代中国的禅宗是教授三元思维的,出了很多人才。所以你看禅宗公案,有些疯疯癫癫的样子,其实他是很高明的三元思维教育法。但是你也别想去学,首先是如果一元二元思维不具备,学了也白学。同时现在的国内是“大唐国中无禅师”,现在的各种“大师”虽然很多,但是都是虚名,没人懂这一套了。说懂是骗你的。
&各位现在应该了解:我为什么非常反对中小学教育阶段强调“文学艺术”的学习了吗?因为小孩子尚未具备良好的线性一元思维的时候,就拿人文思维这种起码是二元的思维模式给他们,而且教的人可能连一元思维都不具备,自己都是混乱的断线思维,就只会搞乱孩子们的思维模式。他们不仅无法吸收,还会伤身体。你让他们从小背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以及飞流直下三千尺”“千里江陵一日还”这种豪气和浪漫,对他们形成有序和理性的思维有什么用呢?人总得站稳了再跑吧?这话话学多了,只会把他们培养成一群疯子,或者是光会说漂亮话,假话的人;小孩子连走都不会就要飞,不变神经病才怪。
今日学堂的基础教育阶段,学习和阅读的内容主要是科学,包括英语的课程学习在内,所有的课程内容,都主要是采用各种科学类,自然类的材料来学习。原因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良好线性一元思维能力。12岁以后,再开始培养二元思维。而且也不用文学作品,而是用历史和文化典籍。文学这东西,最好在基础教育阶段离孩子远一点,更别说童话这样的东西了。上高中或者上大学之后再去读不迟。
关于文学和童话作品对于思维和心理的妨碍原因,将在下一篇文章中阐明。敬请等待。&
&文章题目:如何阅读2----阅读与心理个性行为的养成
阅读是如何熏陶习性的?儿童应养成何种心理和个性品质?
习性的顺逆:阴阳互补和谐,还是持续分离?阅读的情感共振现象。
为什么说:“少不读西游,老不读三国。女不读红楼,男不读水浒”?
为什么“少不读西游,女不读红楼”?天道与人道的差别
您希望孩子长大后是心境沉稳安详,个性宁静致远吗?
还是希望孩子情感丰富热烈,生活多姿多彩,花样翻新?
&&&“教育”为什么不能顺着人的性子走?率性而为,“顺其自然”不行吗?
&&&“少读西游,女读红楼”的结果是什么?您愿意接受吗?
怎样阅读才能提高儿童的思维能力和心理行为能力?part2
&&&&&&&天道阅读还是人道阅读----书籍与儿童心理和个性行为的养成
&&&&&&&&&&&&&&&&&&&&&&&&&&&&&&&&&&&&&&&今日学堂校长&&张健柏
&一:天道与人道,顺其自然与体验人生。您希望孩子的教育引导向何种方向?
&&&【老子】说:天之道,损有余而奉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
&&&&就是说:天道是追求平衡及和谐稳定的,认为“有余”和“不足”都是病态,都一样会造成不良结果。所以要“损有余以奉不足”。而人恰恰相反,专门让“不足”的更加缺乏,让“有余”的更加多余,所以说人的习性就是放纵和沉沦的,“比而不周”的,专门自讨苦吃的。这在阅读与人类的心理个性上表现尤其明显。
&&&&道家的修行原则说:顺则成人,逆则成仙。意思就是顺着人的习性走,就是“人之道”,就会越来越愚痴,越来越痛苦和纠缠,越来越沉沦。只有“逆”着人的习性走,才是符合“天道”的。才是解脱和自由及智慧之路。
&&&教育的含义,显然不是要顺人性逐流而下,而是要提高人性品质。所以往往要与日常的习性行为相反才行。随波逐流,是人自动就会的本能,不需要花功夫去“教育”。比如,孩子们从来不需要教他们游戏就自动会玩,喜欢玩。吃喝玩乐,人也不需学习自动就会“享受”,都不要费劲去“教育”和提高。
&&&&您说:这教育多累呀,还要逆行。干嘛不能顺着人的性子走呀?率性而为,顺其自然不好吗?
&&&&嘿嘿,你“顺着走”才累呢,而且会“累的要死”。
&&&&而逆习性而行的提高之路,看起来累,其实是很轻松自在的路,是幸福和快乐的路。而且,逆习性而行,正好是“顺其自然”的。“顺其自然”的含义,不是要你顺着自己的脾性走,那是“顺其人道”,不是“顺其自然”。“自然”指的是天道自然,是指“顺道而行”。【老子】的这句话,经常被人瞎用,为自己的错误行为,和不愿思考和负责的行为作辩护。实在冤枉。
&&&&“人道的阅读”相当于上一篇文章中说的“娱乐性阅读”,顺从你的心理需要,只求当下快意,不顾长期后果,往往导致更大的自我伤害。提供人道阅读的作品,就像是古代的奸臣和珅,总是设法讨你欢心,但是他显然另有目的和打算。最终的结果一定是损害自己。
&&&&“天道的阅读”相当于上一篇文章中的“提高性阅读”,专门补你的不足,帮你改掉毛病。虽然读起来有点不够“快乐和享受”,但是能够提供你长期的受益。他像是古代的忠臣智者,直言不讳,可能句句刺心,但是如果能够吸收和改变,却可以受益无穷。
&&&&如果您还是不明白这两种阅读将导致何种不同的心理和行为,我们就再表达得具体一点:
您希望自己和孩子拥有什么样的心理和品质个性?如果一时想不清楚,就做选择题吧:
您希望孩子长大后是心境沉稳安详,个性宁静致远吗?
还是希望孩子情感丰富热烈,生活多姿多彩,花样翻新?
第一种孩子,是诸葛亮在【教子书】中对子女的要求和他一贯追求的人生理想。可能会被您评价为“沉闷”,其实他只是不喜欢去玩弄情绪罢了,这种人对别人的情绪其实了如指掌。诸葛亮可是学道的出身,深谙此中奥秘。您不会瞧不起他的智慧吧?这种心理和个性的要求,就是“顺其自然”的天道。这种对子女的教育要求和安排,难道不值得我们这些家长们学习?
第二种选择,是多数家长的愿望和实际安排。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比诸葛亮更有智慧,更懂得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更懂得什么才是人生。他们希望尽可能创造“多姿多彩”的丰富生活给孩子,希望孩子尽可能“全面地体验人生”。这里我用的词汇是“好词”,其实也可以用另外一些同样含义的词汇来形容这种生活,可能您就不接受了。就是“没事找事”“反复无常”“神经质”,“失败和痛苦”。
&天道是平衡之道,是祥和宁静的幸福之道,是智慧之路。
&而人道是体验之道,是离开本质之道,是愚痴,沉沦,冲突和痛苦之道。
&您觉得我在胡说八道,小小人物,知道什么,您很难接受这种关于人生的想法。可大人物说的话也一样:此人乃大文豪托尔斯泰,他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家庭则各有各的不幸。所以,丰富多彩的人生,只有不幸的人生才会有。幸福都是单调的,缺乏“变化”的。
其实,幸福都是单调和无趣的,“真爱”也绝对不是轰轰烈烈的,而是平平淡淡的。只有不幸人生才是“丰富多彩”,“跌宕起伏”,“酣畅淋漓”的;只有“爱恨情仇”才是波澜起伏,翻天倒海,痛不欲生,“要死要活”的。真爱不会有也不需要有山盟海誓,不会说海枯石烂,不会说至死方休。而仅仅是一片宁静祥和喜悦的关系,就像真水不会有香味一样。
所以,您还是多掂量掂量:到底还要不要“多彩人生”?您还要追求丰富体验吗?还是开始考虑向诸葛亮学习,追求“淡泊宁静”的祥和智慧人生?
二:为什么说“少不读西游”?阅读是如何熏陶习性的?儿童应养成何种心理和个性品质?
我们来看人类的习性如何:儿童的心理和个性是非常活泼好动的。道家说,儿童是“纯阳之体”,阳代表动,代表积极和进取。儿童行为上是天不怕地不怕,什么都敢去尝试一下。在思维上是海阔天空,“一切皆有可能”,没有限制和方向的,特别爱幻想,脑子里面什么妖魔鬼怪都可以想象出来。骑个竹竿就当马,拿个木片就是倚天宝剑,杀死个青蛙就当做“与怪物作战”,可以说百无禁忌,敢作敢为。儿童很象没有带上金箍之前的孙悟空,法力强大,连玉皇大帝都头痛。
&&&&所以,儿童身上什么心理个性是“多余”,什么是“不足”呢?显然,动有余而静不足,“混乱”有余而“有序”不足。“梦幻”有余而“理性”不足。行动有余而思考不足。按照“天道”原则,自然应该让儿童慢慢“损有余”而“补不足”,减掉儿童身上多余的习性,变得平衡,才能够真正成长起来。
&&&&可是,【西游记】符合这种【天道阅读】的教育标准吗?还是符合儿童天然惯性的“人道”作品?显然,儿童非常喜欢西游中的神神怪怪,喜欢大闹天宫,喜欢挑战权威,喜欢“荡除妖魔”,这部作品满足了儿童的幻想天性,所以非常受儿童喜欢。特别是拍成电视剧后,小朋友喜欢一遍一遍反复看,这就是“心理情感共振”现象:找到与自己心理节拍相合的内容,共振和强化心理和个性行为。这就是典型的“损不足以奉有余”情形,把孩子本来不足的理性和有序变得更加缺乏,让本来就多余的幻想无序更加多余,让孩子的心智成长更加缓慢。难道这是家长想看到的“教育结果”吗?
&&&&&家长只看到个“中国四大名著”的名头,就简单地以为读了书就有智慧,就变聪明?真是岂有此理。稍有点教育的常识就不会这样认为。可惜我们这个社会偏偏鼓励这种“人之道”,大量提供孩子们这种怪力乱神的类似东西,各种虚无缥缈的“故事”,因为孩子“喜欢”,就胡编乱造许多乱七八糟的类似西游记这种“儿童读物”大量供应,家长们也高高兴兴地买回家给孩子看,让孩子越来越找不到北。我们现在的大学生心理和行为经常像个儿童,连玩的电脑游戏都是儿童游戏,天天在魔界天界里和各种怪物打打杀杀的。还有“偷菜”“开心农场”等,都是儿童期“扮家家”时期的心理行为。长得身子象成人,心理行为非常儿童化,心智不开。居然有人说这是“童心未泯”的好事?真是胡说八道。
&&&&真正的“童心未泯”,指的是具有儿童一样的开放和学习心态,不矫揉造作,不断成长。我们的这些假大人除了长个子,别的心眼脑子都不长。思维和行为像是儿童一样不成熟和非理性,思想个性却固执僵化,对新东西拒绝排斥,缺乏学习能力,心智“老年化”现象严重。这是典型的教育失败现象。
&&&&您可能会质疑:儿童的年龄能够吸收“理性”吗?
&&&&当然,我们不可能拿一本哲学书强迫孩子们看,这叫做迂腐。儿童的天性固然是“幻想加妄想”,但是儿童有一个很重要的优点:他们对世界的一切都很好奇,愿意学习任何东西。所以,这个时侯拿自然百科读物,呈现这个世界的本来面目给他们,他们也很喜欢且愿意学习。这个世界本来就很丰富多彩了,难道还需要让孩子们去学习一些脑子有病的人装天真,在家里胡编乱造出来的各种梦幻故事吗?
&&&&另外,儿童还特别喜欢模仿成人,这是孩子成长中的重要特点,正是在对成人的模仿中,他们迅速成长为一个真正的成人。因此,有意地提供孩子模仿和崇拜的成人形象和行为,也是让孩子迅速成长的一个手段。所以,我们也可以推荐他读一些写得很好的人物传记。古人“讲故事”的含义,是讲“过去的事情”的含义,不是“编幻想虚无的事情”出来。就是通过对于过去的历史和人物的了解,来帮助孩子迅速成长起来。并不是要胡编乱造一些“儿童故事”。家长们总不至于希望自己的孩子去学习孙悟空同志,把齐天大圣当人生榜样吧?当然,如果您受得了,我也不反对。
&&&&您现在同意【少不读西游】的阅读原则了吧?如果同意,自然你也知道为什么儿童不宜读各种童话和幻想故事,看一些乱七八糟的卡通片。很多“儿童毒物”市场很热门的原因,不是因为“教育价值”而是因为“市场价值”,是因为投合了儿童天然情感共振带来的庞大市场,比如【哈利波特】之类。他们会竭力宣传维护这种市场的价值,把它打扮成“儿童教育”这种迷人的东西,而且他们往往掌握了话语权,代表“权威和主流”。但是家长需要足够的理性,别人爱说什么是别人的事,自己不要上当就行了。别干这种“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笨事,送上门去被人宰。这是典型的愚痴加自讨苦吃。
&&&&这些“玩弄人道”的东西,偶尔让孩子看一看,没什么大问题。就像是偶而吃点垃圾零食也不至于就坏了肚子,但是千万别把垃圾食品当正餐吃,长期吃下来就是要命的问题。
&&&&阅读上我们还是得让孩子去读增长智慧的各种读物,理性的,智慧的,平和的读物。这方面,中国的出版市场就不能指望了,基本上没有什么像样的东西。西方教育界一向重视科学教育,自然,科学,教育,这方面的书籍很多。虽然也有【哈利波特】这样的外国版西游记,但是主流社会特别是白领父母都会选择以科学为主的读物给孩子,他们儿童时期最重要的读物就是百科全书,【哈里波特】这些读物就像是小零食,偶尔吃一点玩玩,绝不会天天泡在里面。
&&&&国内的儿童读物,基本上都是由一批根本不懂教育只管赚钱煽情的书商乱搞一气,没什么真正有水平的人在专心做儿童教育提高的读物。所以家长只好选择国外的作品为主了,没有办法!幸亏国内现在引进的这方面书籍不少,不需要去国外买原版了。
&&&&最后说几句:【西游记】这本书,虽然不适合儿童看,但是非常适合成人看。这不是笑话,是真的。这部书是由修道的高人写出来的“通俗作品”,本质上是用象征性的手法,告诉人们修道获取智慧的次第。唐僧师徒分别代表人身上不同的特性和构成部分。小说里涉及的场景,也并非完全是虚无缥缈,而是有所依据有所指的。这里涉及非常高深的人类智慧和真相,就不多说了。懂行的都知道【西游记】是一本道书,不是“儿童读物”。
&&&&当然,你不能因此就认定儿童读读西游也不错,实际上这些东西可能连您自己都不明白,怎么可能让孩子读得懂?您没事的时候慢慢琢磨,可能会闹明白一些东西。儿童显然不能多读,特别是现在的某些“儿童版西游记”,把其中仅存的一点智慧都丢掉,只剩下荒诞不经的故事情节,比原版更要垃圾的多。可很多父母给孩子的基本上都是这种“超级垃圾版”吧?
三:为什么说“女不读红楼”?
&&&&如果您真正了解“少不读西游”的原理,要理解“女不读红楼”也就很简单了。
&&&&女性的普遍特征(不排除一些例外的),就是情执很重。喜欢玩弄情绪,喜欢情感共振,喜欢多愁善感,热心于纠缠复杂的人际关系。这是女性“多余”的东西,所以天道就是要“损”,要去掉这些东西,女性最该学的,就是理性和思考。最该补的,就是祥和宁静的心态。
&&&&可是,去读红楼,女性的固有毛病不仅不“损”,反而还“益”——通过情感共振,这些要减掉的女性心理个性品质,反而越来越明显和严重了。这就读成了“人之道”---体验之道,沉沦之道。
&&&&喜欢读【红楼】的女子,大多数都是情感细腻的多愁善感型女子。她们喜欢的人物往往是黛玉。这种女子,恐怕一生注定是“杯具”了:当然,是以喜剧开头的悲剧和“内容丰富多彩”的人生游戏。女人们特别爱玩这种游戏,就像男人们爱玩打仗游戏一样,结局反正都是“杯具”。
&&&&黛玉这种女子,【红楼】中明说,她是来“还泪”的,不是来“生活”的。简单点说,就是来“玩弄感情”的,故意来“自讨苦吃”,专门来找“伤心的感觉和体验”。跟真正的生活无关。
&&&&所以黛玉看见花开花落,也没来由的要哭一场,玩浪漫要去“葬花”,典型的幻想移情人格。别人说句无心闲话,也偏要往心里去,不自己去找到气来受,就好像生活不够精彩有趣似的。同时,如果与自己爱的人或者爱自己的人不故意找点茬子,闹点误会,生点气,感情就显得不够热烈。甚至与自己的身体也一定要折腾一下,如果不搞成多愁多病的样子,也对不起自己的身体,太健康了就不好玩了。
&&&&黛玉是典型的“小心眼”,性格又很“刚烈”,自尊心超强,心高气傲。所以跟她在一起特别累,如果不幸喜欢上她,就更累了。你喜欢她或者她喜欢你,就是她前辈子欠了你的泪水要来还,所以无论如何都要“哭给你看”,怎么小心伺候都不成。
&&&&人没有得罪她,她就找天的麻烦,花要敢落了,就要哭给天看!又有点小才华,模仿屈原【问天】,写【葬花词】,诉说一大堆的委屈和不满,天底下就没有她看得顺眼的东西。简单点说:谁喜欢黛玉,基本上都有点自虐倾向。要落到现在,这种人得赶紧去找心理医生来治疗才行,怪不得宝二爷最后要疯。心理上与黛玉一样,都是不正常的人。
&&&&女人的心眼本来就小一些,不够大气。本来就过于关注细节,不够注意大局;本来就喜欢玩感情,不喜欢理性思考。这些都要学习天道损益,学会“平衡”才好。如果喜欢看【红楼】,觉得黛玉的小心眼“多可爱”,“多纯情”“多浪漫”,就只会学得越来越情绪化,越来越反复无常。所以,看红楼,喜欢模仿黛玉的女子,婚姻幸福的可能性是零----即使她们很幸运地嫁了一个很不错的老公,心中还会有一个永恒的梦中情人。如果不幸老公/有些不够圆满的地方,被她们挑出点毛病,就更是“情深深,雨朦朦”了。她们自然要好好地暗中“伤心失意”和“神伤梦回”,于是对理想中的“梦中情人”更加期待,不然怎对得起自己----因此,每一个这样的浪漫女子,都活在自己撰写的【粉楼梦】中。
&&&&多情女子们喜欢读言情小说,其实从心理学上来说,是在“精神出轨”,在心理上满足自己的情感体验需要,在阅读言情小说的梦幻想象中与“白马王子”互恋互惜。这种女子现实中的婚姻往往不太幸福,或者不符合她们的“爱情标准”,其实她们往往嫁的人是很务实的,缺乏情调的男人(这非常奇怪)。这就更加强化了她们到梦幻中去找“感觉”的心理动机,言情小说这个市场,就是为了满足女性的这种心理需求而产生的。
&&&&真正婚姻幸福的女子,根本不会去理会这些言情小说,觉得内容很可笑很无聊,像是荒谬的哄小孩的童话故事。这种虚假的情感共振,会让女性更加远离真实的世界,真实的生活。更加不会理解真实的人生和真实的人性。
&&&&所以,雪芹先生才会让黛玉未嫁而死,这最符合逻辑。他可没办法让黛玉嫁人后也一样“可爱”和“纯情”同时还“幸福”,又不忍心让她形象倒下,让“生活潦倒不幸”来教训她的梦幻,只好让她早早死了(插一句嘴:琼瑶女士比曹先生胆大妄为得多,敢把现实生活写得比童话还童话,骗死多少无知少女,毁人慧命无数。不知她会到地狱的那一层去,按照南怀瑾半开玩笑的说法,要到18层地狱的地下室去)。
&&&&婚姻不幸福的女子们,要在言情小说的梦幻中获得一份安慰,大可以理解和同情和支持。但是家长们千万要注意:您家里情窦初开的小小女儿,千万不要让她看言情小说,除非您希望她这一生感情生活失败。
&&&&曹先生认为,真正优雅聪明的杰出女性,其实是宝钗等人。可是浪漫的“红迷”们都不喜欢她,因为她“太会生活”了,不够浪漫。她们更喜欢梦游的黛玉。可是脂砚斋主人却说宝姐姐“可妻之”,实在是因为女人对女人的深刻了解,才说出此话。曹先生笔下真正可爱的女子是湘云,不造作,自然淳朴,天性直率,没这么多“浪漫”和“梦想”的弯弯绕,相处起来轻松多了。
&&&&【红楼】这本书,写的是“梦”而非生活,它为喜欢“梦”的文人们提供了一个金饭碗,到今天不知养活了多少无聊的文人,功莫大焉。居然国内有这么多人靠乱写一点红楼的文字,脑子里“灵机一动”,胡编乱造一些“索隐线索”就可以混得还不错,实在是中国的一大奇观。可惜几百年来不知多少青春少女和少妇们,却被这本书迷失了本性,光学会了做梦,一辈子感情生活事业失意,许多年轻女子因看红楼而自杀,害得此书被列为禁书。难道又是作者当初的宗旨吗?
&&&【红楼】本一梦,【好了】才是真!曹先生早就指出了这层道理!可对【红楼】迷得“情迷意乱”的女子们怎么偏偏就听不进去,不愿理解呢?
&&&&多情女子不仅不能读【红楼】,实际上也不能读各种言情小说,理由同上,读多了自苦苦人!我看到有些女子,人到中年,依然沉迷于读各种情感故事,实在可叹可悲。这就是“率性而为”,“成人”,且“成小女人”之道,成为喜欢浪漫幻想,喜欢情感游戏的女子。我劝男生们见了这种女子绕着走,千万别为她们的多情而留连。因为她们的多情不是为了你,而是为了自己心中的情梦。这种女子嫁人之后,身边的丈夫无论怎样,都是她们对于“冷酷的现实”妥协的无奈结果,因为“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似乎整个世界都在与她作对,谁好像都对不起她,娶她爱她的人就更对不起她了。她就是一个可怜可悲,可叹又无助的多情弱女子。即使如此,“坚强的她”依然会在心中保留一份美好的感情,依然对“爱”有强烈的向往,可不是为了你,而是为了她永远的梦中情人。所以,这种女子,男生们要不要见面躲着走?您惹的起这种“多情女子”吗?反正我惹不起!我蛮怕她们的。
&&&&至于【男不读水浒】,就因为男性本来就比较好斗,喜欢拉帮结派,讲义气,派座次,比高低。这些东西,看了【水浒传】之后就更加强化了,对于智慧的增长和生活的幸福都不利,对国家社会的稳定也很不利,所以最好男生免读。据说【水浒传】电视剧播出期间,街头打斗的比例上升不少。血气方刚的男生们,唱着“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的歌词大打出手。您觉得古人的“不读”智慧还是很有远见的吧?
&&&&所以,我建议国人如果一定要读【四大名著】的话,最好让这些好打架的男生去读【红楼】,学习体验感情的细腻。建议多愁善感的女子们去读【水浒】,生点豪气。这应该比较符合“天道”,可惜我知道不会有人听我的,算我说废话。没几个人愿意尊天道而行的。
&&&&女人们如果一定要读【红楼】也可以,我建议比较豪爽大方,偏于理性,做事风风火火,甚至有点粗枝大叶的女子去读【红楼】比较好,可以调整一下心理和个性,让她们更有女人味一些。不过据我所知:这种女子根本读不进去【红楼】。她们说:什么名著,婆婆妈妈的,一地鸡毛,一点看头都没有。是这样吧?女士们?
&&&【老不读三国】更好理解了。我一直推荐大学生们好好【读三国】,里面包含了很多人生智慧以及战术战略,对于这些不会做事的年轻人来说,可以让他们了解真实的社会,不要去做梦和幻想,同时也了解人性和人心,社会的复杂。这本书也是韩国,日本企业家案头的必读书,是他们运作企业的好帮手。这本书,会让人变得精明能干,竞争力过人。这是很多中青年人极为缺乏的东西,所以通过【三国】来补上,很符合天道,很好。
&&&&不过,如果人已经老了,退出了人生的战场,就没有必要如此“精明过人”,老人的生活还是祥和一点好,慈爱一点好,“糊涂”一点好。太精明了,自己和后辈们都不好玩。所以当然要“老不读三国”了,去读【西游】吧,乐一乐,说不定还看出修道的法门来呢。
四:习性的顺逆:阴阳互补和谐,还是持续分离?阅读的情感共振现象。
&&&&我们国家为什么有这么多的“愤青”“愤中”“愤老”?我们国人为什么这么喜欢“感动中国”,我们国家为什么有这么多的无厘头事件?我们国人为什么缺乏理性思考的能力?我们国家为什么培养不出大人才(钱学森之问)?我们国家为什么有这么多的浪费和低效率现象?原因很简单:我们的教育违背了天道!
&&&&据心理学原则,我们人类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情感共振”。这种共振,固然有优点的强化价值,更多的是缺点的强化。统治者喜欢利用这种人性的弱点来奴役大众,如希特勒就是操纵大众情绪,激发强烈情感反应的专家。商人也喜欢利用人性的这个弱点来操纵您的钱包,不良宗教的教主们也喜欢利用和煽动人性中恐惧和爱恋,贪婪等情绪来奴役信徒。因此,真正关心人类生活品质提高的教育家和智慧大师们,都要求去除情绪,扶持理性的光辉。
&&&&在中国的历史上,无论儒家还是佛道,三家都致力于消除人类的情感共振,提升智慧。儒家的最高教育原则叫做“中庸”,不过不欠。道家的教育原则叫做“阴阳和合”的“太极”平衡统一状态。佛家称为“正觉正道”,从八个方面来说明人生要领(八正道),一样是要求思想情绪不要偏离,不过也无不及。同时要求“觉知力”,不要用情绪屏蔽了自己的理性和智慧。儒佛道三家,在这里的教育原则居然是高度的一致,都是要求人不起情绪,心境平和稳定。毫无疑问:这是理性而幸福的快乐人生唯一出路。
&&&&而且,这三家的代表人物,大师级的修行者,全都是心境祥和宁静的,理性的。历史上,他们的代表人物,都要请进宫廷,协助管理国家的。不是为了迷信,而恰恰是为了理性。
&&&&可叹的是:我们现在的国家教育,文化,媒体,其原则全部是与此相反的。都是要设法“激发革命豪情”的,你本来生活好好的,满安详幸福的,可没有情绪,他都会想法把你逗引出来情绪。前两天看了一下春节联合晚会,不觉叹气!整个一愚民文化。节目从头到尾,就是反复的玩弄情绪,玩弄情感,设法让观众“感动”。设法把观众本来没有的情绪和情感也“激发”起来,煽动起来,主持人统统假装“感动得不行”的样,“激动得不行”的样,虚伪到让人想吐。
&&&&基本上,看这些类似电视节目太多的人,就像吃了春药的病人一样,恍恍惚惚的,只知道“今儿个高兴,真高兴”,却不知道高兴个啥,为啥高兴。国人普遍失去理性的判断和冷静思考的能力,与这个国家普及“人道教育”之功不可没。怪不得说中国的教育已成为全世界的笑话。
&&&&相反,国外如美国的电视节目,有很多是让你思考的。比如前段时间一个朋友看了美国一个真人秀节目,看起来很搞笑,就是“换妻”,让一个极端浪漫的城市女子与一个非常务实的农村主妇角色互换,到另一家去当主妇一个月。很夸张的题材。
&&&&如果是中国的媒体人员,可能就是拍一大堆搞笑的东西,但别人不是。美国的媒体人员更注重让观众思考和反省,而不是告诉观众答案。固然这种事情很搞笑,但是编排人员是要通过这种很夸张很滑稽的场面,让参与者和观众都认真地反思一下自己的生活价值观,试图理解和接受完全不同的价值观,以及思考:这种对立的价值观是否有融合的可能?他们设计的程序就是迫使两个家庭去“理解对方”的价值观,也就是说,编剧起码是具有二元思维的人。有兴趣者可参考:一文(本文可点击进入)。这种本来就不太正经的节目,他们都做得如此认真和有思考,如果是一些很严肃的题材,拍出来简直就是科学家哲学家一级的。比如国外拍的麦田圈纪录片,非常的严谨和有深度。国内同时也搞了一个所谓的麦田圈科教片,完全就是无厘头的搞笑文化,毫无思想内涵,主持人和参与者水平低劣之极。
&&&&我们国家的媒体,会把本来很严肃很重要,需要认真思考的事情,变成一个简单的弱智搞笑节目秀,证明媒体人员的文化素质极其低劣。不过喜欢看他们低劣表演的人,只能证明他们的文化素质更低劣。被笨蛋牵着鼻子走只能证明自己更笨蛋,更愚蠢!为什么美国没有这种弱智媒体人员?因为敢这样乱做的话,节目就没人看,还可能因为无厘头乱主持乱说话,被观众投诉为误导大众,所以只好认真做节目,因为别人的国民素质高。
&&&&为了保护孩子,我们家是没有电视的,今年看春晚,是在电脑上接宽带看了一下,发现的确很弱智和无聊。这种“教育”要把国家和大众引向何方呢?
&&&&各位看官也多想想:您自己要“天道”的教育,还是“人道”的游戏呢?那一种教育方式,更符合您的价值观和追求呢?对孩子的成长更有利呢?
天哪,我家孩子已经开始读四大名著了。不过我跟她说,看红楼不要学黛玉,多愁善感死得快,空有才学,现在看看扮演她的演员陈晓旭已光荣去世了。看水浒不要幻想杀人就上梁山,现在法治社会科学发达,没有地方去躲,看西游不要幻想成神仙,到现在还没有神仙下凡。看三国长点智慧,但不能梦想自己有一天也运筹帷幄挑起战端,现在是和平社会。当初我只是希望孩子从中学习语言的表达能力,知道是怎么回事就行了。不知这样对不对,请老师赐教,如果不对我就不让看了,这是一套改编的中国孩子读物
博主回复: 11:48:26
您不希望孩子学习四大名著的思想内涵,“只是希望孩子从中学习语言的表达能力”,可是用的版本又是弱智的“儿童改写普及版”,连正宗的语言知识都丢了。这些“名著”还剩下什么呢?情节吗?知道有这个故事发生?如果这样,与看垃圾电视又有什么不同呢?
05:20:45&[举报]
张老师,恕我直言,这篇文章的好几个观点需要磋商。如果一个人从孩子出生就观察孩子,就会发现孩子的天性都很好。上苍多么伟大,不可能造成从根就烂的菜。进化也使得劣者被淘汰。玩是孩子成长的需要,妥当的教育就是顺着孩子爱玩的天性,在有意无痕中,让孩子的双手和大脑得到发展。西方孩子在五岁前,所有的教育就是玩。五岁上学,大部分时间也还是玩。玩的层次不一样而已,五岁和一岁孩子玩的东西大不同,孩子就在玩中提高了智慧,同时在跟其他孩子玩中,提高了情商和社商。逆向而动,比如国人许多家长让小小孩子识字、不停地上才艺班、补习班,正是逆天道而动,所以国内学生高分低能,没有开拓精神,而且道德很差。
不读红楼和西游,这更是要不得的观点。女子的确重情感,这是天性,读不读红楼都改变不了女子的这一天性,要想让女孩子不在情感上受伤害,唯一的做法是:家长要作好性和爱情和婚姻的教育。看不看西游也是这样。不要说一本书改变不了人,一万本书也改变不了人的个性,只能提高人的艺术鉴赏力。红楼等优秀的著作不让孩子看,就失去了陶冶孩子艺术情操的机会,这很要不得。
博主回复: 09:11:12
“红楼等优秀的著作不让孩子看,就失去了陶冶孩子艺术情操的机会”
您在国外,最有实际经验了。所以当然知道那些老外是不看红楼的,所以;老外一定都是些没有“艺术情操”的土包子,是吗?
“一万本书也改变不了人的个性,只能提高人的艺术鉴赏力”
原来您认为“教育”是没有用的,学习和阅读只是为了提高“人的艺术鉴赏力”?这种教育观点蛮新颖的,不中不西,我还是第一次看到。需要慢慢理解其奥妙,向您好好学习。
我当然同意“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学堂的孩子玩的时间很多。不过玩只是孩子的“天性之一”。
坚持说“孩子的天性都很好”,强调“每个孩子都是天使”,我同意这种话很容易讨好天下的父母的欢心,玩“情感共振”游戏很不错,但是不是“教育”就不知道了。古代中国荀子的【性恶论】,西方【马基雅弗利】的人性论,都是不好听,但是很实用的理论。您做教育的当然应该知道他们的。
即使要勉强承认您的“儿童天使论”,也必然得出更不好的结论:如果所有的人生下来都是天使般纯洁,又是谁让他们变成恶魔的?这种转变是如何才能开始的?第一个恶魔从何处而来?您有答案吗?
请别误会我是“性恶论”者,我不同意虚假伪善的“性善论”,也反对严酷冷漠的“性恶论”。我是“不定性”论者,我认为人生不是一张相同的“善和恶”白纸,人生下来就不是一个样的。在恭喜您的孩子生下来是天使的同时,不妨碍我发现另外一些孩子天生就顽劣不化。
18:48:09&[举报]
  张老师好!
  最近把这篇文章(包括评论)细读了一遍,对想象力和幻想的区别,想象力和科普书籍之间的关系,做了如下思考,您有时间的话,可以看看。
  想象力基于真实世界和生活体验,是对事物的无穷可能性和广泛联系所持的一种开放态度,而幻想则是完全脱离现实的,是虚幻的。与想象力对立的是思维的单调、狭隘、僵化,与幻想对立的是务实、理性。
&&&&真实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本来就足以唤起人的想象力,甚至是带有浪漫色彩的想象力。所以,阅读百科全书等科普书籍,是可以培养孩子的想象力的。而童话和文学作品,对思维还处于混沌阶段,分不清想象和现实的儿童来说,培养的只是幻想力。
&&&&喜欢幻想的人,其思维往往是混乱无序、支离破碎的,因为他的想象缺乏基本生活常识的支撑,完全脱离了现实世界的运行规律。
&&&&喜欢幻想的人不一定具有想象力,不一定对事物保持开放的心态,比如,沉溺于情感剧和言情小说的女孩子,往往会幻想今生遇到一位非常完美的意中人,郎情妾意、快乐甜蜜地度过一生。她们潜意识里执著于这样的想法,认为自己的人生本该如此,一定如此,而不去想是否会真的这样,不会想人生是否还有其它可能的结果,比如平凡普通的一生,宁静智慧的一生,情感失意的一生,失败痛苦的一生。
&&&&对想象力和幻想的区别,儿童教育家李跃儿有一段话:
&&&&“但是我们看到,无论如何,想象力的发展与语言、智力的发展一样,要经历一个由低到高的过程。在想象力的低级阶段,也就是我们提出的表象利用阶段,如果儿童没有与实物亲密地接触,就不可能出现表象利用。如果没有表象利用作为前提,儿童的想象就会成为幻想,也就是没有实际经验和亲身经历基础上的想象。
&&&&如一个依靠读童话或看动画片长大的孩子,其大脑存留的表象,是纯视觉的,高于实际事物,甚至是实际事物不可能达到的。如果这个孩子利用这些表象进行创造和想象,其发展越成熟越丰富,就越容易使他脱离实际。这种想象的结果使儿童不再对身边的实际事物感兴趣,失去了全身心的体验事物的机会。当他们的想象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会被自己的想象所激励,迷恋于想象,甚至达到无法使用意识控制想象的程度。儿童心理家将这种现象叫‘神游’。有神游倾向的孩子,总是处在幻想中,现实中任何与幻想相匹配的事物都会将他引入到幻想世界中去。”
&&&&可见,想象力和幻想并不是一回事,想象力以真实世界和亲身体验为基础,而幻想则是脱离现实的胡思乱想。一个富于想象力的孩子,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科学家、思想家或艺术家,而一个沉溺于幻想,分不清想象和现实的孩子,他的人生很可能走向失败和痛苦。
&&&&另外,想象力是对既有事实、经验和知识的突破,是对概念世界的扩充。作为人类认知世界的手段,如语言、文字、声音和图像等,是有局限性的,而想象力则是突破这些局限,认识未知世界的一扇窗口。
&&&&所以,科普书籍固然能激发孩子对真实世界探索的兴趣和热情,有助于培养孩子的想象力,但并不是读了科普书就一定有想象力。陶醉于科学知识的“学习”,而不注重科学思维方式的训练,同样也培养不出想象力,相反,知识越多,越可能阻碍想象力的发展。不过,这就不是科普书籍的错了。不懂什么是“科学精神”,读什么书都没用。
PS:最近对阅读和智力发展的关系比较感兴趣,所以把这篇文章又读了一遍。对这篇文章,我采用的是“提高式阅读”的办法,花了不少力气,不过收获也很大。很多之前忽略过的地方,经过提问、质疑和辨析之后,豁然开朗。突然发现,阅读文本的选择固然要谨慎,阅读方法也很重要。即使是同一个人,读同一篇文章,既可以做成“娱乐性阅读”,也可以做成“提高性阅读”,关键还得看自己。呵呵
“不学作文”是获得良好写作能力的“秘密武器”
一:作文在语文教育中的地位:最佳考评方式&&
&二:作文教育的秘诀:作文是“不能学”的,千万别上“作文培训班”
三:为什么过早认字读书,会妨碍儿童智力发展?
四:真正的语言学习必须在运用中来学。
五:语言学习必须遵循“听说读写”的成长次序
“不学作文”是获得良好写作能力的“秘密武器”&&今日学堂教学原理解析
——兼谈为什么让孩子过早识字读书 会破坏智力发展和学习能力
&&&&&&&&&&&&&&&&&&&&&&&&&&&&&&&&&&&&&&&&&&&&&&&&&&&&&&&&今日学堂校长
一:作文在语文教育中的地位
最近一段时间,我关于中外高考作文的比较,引起了大家广泛的注意和兴趣。
有家长对我说:没想到我仅仅通过几道作文题,就能够解读出中外教育思想和教育原则的不同,觉得我“功力不凡”。其实家长们有所不知:评判语言教育的本质,本来就主要通过“作文”这种手段,来考评对象通过语言教育所获得的思维方式和价值体系。因此,要考评一个人的思维潜力和价值观,书面作文作为一种考评手段是最重要的方式。甚至可以说,比其他任何书面考评手段都重要。我们学堂的老师,可以通过家长很简单的几句留言,就判断出家长的基本性格倾向,准确度极高,依据的就是这一点。人的思维和心理,完全可以通过语言表达方式探查出来。这就是古人说的“文如其人”的道理。
唯一比作文更有效的考评手段,就是面试/面谈,通过面对面的交流来评判对方。这也是西方的大学录取新生,一定要过“面试”这一关的缘由。我国的大学招生,基本上不懂得这种手段是要做什么,并不是看考生长的好不好。这在本质上一样是要再次确认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发展潜力。如果发现思维和价值观,心理行为有缺陷的学生,书面成绩再好也要淘汰。如果表现突出的,书面成绩差一点也可以录取。因为美国大学的声誉,是要靠学生来创立的。如果毕业生的思维和行为表现很差,就会影响人们对该大学的评价和地位。所以美国高考SAT满分的学生,居然有60%的比率是被名校淘汰。录取进校后的学生,还有10-30%左右的淘汰率,目的都是要保证毕业生的质量。不像中国的大学是难进好出,特别容易混日子。西方的好大学难进去,也难毕业。
“面试”关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有些人的书面材料可以伪装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但是面对面的时候就会露馅。说个笑话,这很像网友的“见光死”,一些在网上聊天,文字书面交流上情投意合的网友,为什么一见面就不行了?因为书面语言与实际情况可能会有很大差异。一个生活中呐呐无言的人,可能在网上是敢作敢为的“勇士”。一个看到女孩说不出话的胆怯男生,在网上可能扮演“情圣”。在网络上高歌猛进,敢作敢为,斗志昂扬的“愤青”,生活中往往是可悲可怜的小人物。这是人类个性中“阴阳”一体两面的表现模式,高明的心理学家会从文字的过度夸张中发现作者隐藏起来的自卑。不过一般人不会懂得这种阴阳变转的高明心理学,只有通过面试来检验。
西方的高考(美国SAT)主要就三门:阅读,作文,数学。这就是西方教育中的核心组成部分:3R教育。实际上你可以说成只有两门课:语文和数学。不像国内教育局昏官们出的语文考试题,搞得极为复杂。这种“复杂和全面测试”凸显的是中国教育官员们的无能无知。
阅读考试是考评学生对于各种不同难度和题材文章的理解力,也是考察学生获取资讯的能力。同时大量的文章材料也可以测试学生阅读和理解的速度,词汇量大小。也让学生不可能通过反复的阅读来提高答题的准确度。能够顺利通过阅读考试的学生进大学后,才可以适应美国大学教育中严格的教学要求-----必须通过海量阅读来获取信息并通过课程要求。这一环节,中国的大学生们表现极差,他们很难适应大量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工作。我原来就提到过:不少大学生可能连西方的畅销书都读不懂,更别说学术性书籍了。
与中国提起阅读就是读“文学名著”不同,西方的中小学阅读内容主要是科学和历史文化方面的内容,涉猎范围极广,文学作品只是很附带的一环。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学习。我们的弱智文学教育模式,以玩弄文字为语文核心教育标本,培养了一大批梦幻人格型学生。我的观点认为:文学固然是很重要的文化形态,但是非常不适于在中小学阶段学习,可以在大学来学。让喜欢的人玩去,不能作为基础教育的内容。
写作考试就是考评学生的表达能力。这是唯一让学生“自我表现”的内容,当然非常重要了。由于前几篇文章都说过了,这里就不多说。
数学考试的本质,也是考思维。不过这里主要是考逻辑思维方式:学生是不是具有良好的线性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清晰地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不是考你能够做多少难题偏题怪题。其难度大致相当于我国的初中水平。不过我们靠机械重复的题海战术训练出来的中国学生,实际的“数学能力”并不高,只拥有“解题和计算能力”,无法拥有真正的思维能力,所以我们学的也是“假数学”。
所谓的“大道至简”,可见真正的教育并不复杂。西方国家通过这种三R教育核心,让学生拥有很扎实的基础教育功底,上大学后学什么都很容易。而且不会有我们国家的偏科现象这么严重。比如李开复,当年上哥伦比亚大学的时候,是想“从政”的,开始学的是法律。后来发觉不对劲,自己不喜欢,就改学计算机专业,在校期间就做出惊人的专业表现。现在他是计算机界的顶尖专家,同时,喜欢文科的背景,又让他成为卓越的管理人才,做过微软和谷歌,苹果的副总裁和高级管理人员。中国的大学生也有从理工科转学文科成功的例子,但是还没有发现有从文科转学理工科成功的例子,这实际代表中国的文科教育是非常失败的。
二:作文教育的秘诀:作文是“不能学”的,千万别上“作文培训班”
很多家长已经知道目前的作文教育模式以及国内的教育体系,都存在很大的问题,所以想知道今日学堂是怎样进行作文教育的,来信问是不是有什么独到的“秘密武器”。
说起来,我们还真有怪招,估计是全国独一无二的教育秘诀:就是今日学堂的学生根本不要求“写作文”,老师也从来“不教作文”。但是,我们学堂的学生自动就会“写文章”,写得还不错。去年仅仅11岁的小慧在网上跟大学生论战,写的回帖比某些大学生还有水平,这可没有人教她。如果她们到了18岁以后,目前的文科研究生,博士生在“专业水平”上不见得是他们的对手。我相信他们都会写出很好的文章。
这就是老子“无为而治”的作文训练法-----无为教学。
如果你觉得我这种说法是“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话,不妨思考一下常识:
如果想让孩子健康成长,好好吃饭很重要吧?如果你是家长,要不要刻意去培训吃饭技巧,讲究吃饭的方式?通过讲授吃饭的文化性/思想性/艺术性来提高吃饭能力?考虑吃饭的花样多彩?围绕“吃饭”来做文章,就能提高孩子的“吃饭水平”和消化能力吗?孩子胃口不好,你当妈妈的要去关心孩子吃饭的方式,还是他身体的状况?
实际上,聪明妈妈知道,我们根本不需要关注吃饭本身,而最需要关注的是:第一,吃的内容是否有营养(而不是花样和口味的丰富),第二是孩子是否有食欲。这两个条件具备,孩子就自动会吃。离开这两样去研究“吃饭艺术”是很愚痴的表现。至于他怎样吃,用手抓还是用筷子,或者用刀叉,都不是最重要的,他喜欢他愿意就行。
作文教育是一样的道理。作文仅仅是语言和思维能力的外在表现,基础教育最关注的应该是内容,而不是这种外在的表现。所谓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们需要让一无所有的孩子积累资粮,而不是去学习烹调技巧!后者是“花样”,是外壳,好看但是很虚。玩多了反而破坏思维发展。
中国的作文培训和作文教育,就是在玩弄技巧,忽视资粮。造成语文教育变成无源之水,无粮之炊。
我在五六年前研究教育理论的时候,发现目前国内过于有为的教学方式,不仅不能提升孩子的教育水准,反而在破坏孩子的学习能力。只有遵循“道法自然”的教学原则,采取“无为而治”的教学方式,才能够很好的开发孩子们的学习能力。当你根本不想“制造神童”的时候,可能别人认为你已经制造了神话。
例如:大家知道我创造的一套英语学习法,原来叫做“英语自然学习法”。“不背单词”但是拥有庞大的词汇量,“不学语法”但是可以写出流利的英语文章,“不做习题”但是可以轻松阅读英文原版书。这就是遵循自然的无为教育原则,其结果是体制教育十几年都“教育”不出来的水平。
其实学堂在汉语上也是一样的。也是实行“无为而教”的自然学习法。我当年说:今日学堂最厉害的项目不是【十岁达到大学英语水平】的英语科目,而是汉语教育。我自认为学堂汉语教育是国内顶尖水平,而这个汉语的国内顶尖水平,几乎就是世界领先了。不过也没有人相信,我总被人认为“是个骗子”和大话王。不过,目前网上已经公布了小部分我们的教案(课堂记录),我们学堂“论语课”等的学习深度,自成一家的对儒家经典的独立解读方式和评判原则,显然是国内的大学课堂都开不出来的水平,更别说中小学了(参考)。而学堂讲儒家并非我们的"本行",道家经典的讲授课程,会更精彩,更独到。
我的汉语基础教育方式也“非常另类”:为了学会读书,我不教孩子“学认字”,更不教他“写字”和“拼音”,也不学组词造句,但是孩子在7岁的时候就“自动”会认字读书了。现在的中文阅读和理解能力都相当不错。学堂二班是当年五六岁入学的孩子,用同样办法,获得了良好的中文阅读能力。所以,实践已经证明我的“理论”的正确性,我不赞成早早教孩子读书认字写字。孩子就算喜欢,也要用更好的方法来引导,不能死学傻学。(关于六岁以前的幼儿教育方法,我正在研究更完善的模式,五年以后再与大家分享)
相反,我警告家长们:过早教孩子认字读书,会造成儿童思维发展的障碍。那些孩子两三岁就忙着看图识字,忙背唐诗宋词,学一二三四,热心“培养神童”的家长们,是在损坏孩子的智力发育,同时也在破坏孩子的学习能力。
这话说了这么多年来没有人听,因为家长更关注“眼前”,发现孩子很早就有能力读书认字,家长很有“成就感”。由于我说的结果要很晚才显现出来(最快的三至五年左右表现出来,最慢的十年左右),家长往往不以为然。他们只会简单地线性思维和推理:“如果小学时候就读了大学的教材,上大学那还得了?不是神童天才才怪”。就如同他们认为股市如果现在是五千点,明年后年不上一万点才怪。
家长们往往都很有“妄心”和“贪心”,期待自己家培养出一个“天才”“神童”,“杰出的总统”等等。不太愿意接受孩子是一个“正常人”,也喜欢玩各种“怪招奇招”,相信各种“神童教育法”,当然不愿意相信我的“自然教育法”。估计这是受老毛“人定胜天”的影响,不愿意服从“自然规律”,总以为自己是“例外”,采用同样的方法,别人家实现不了的目标,自己家就一定行。或者说中国人太好赌了?自己的孩子也敢来拿来“玩玩试试”?
所以,往往我们城市里的,家庭条件好,家长“很重视教育”的家庭,出现了大批思维和学习能力被破坏的孩子。这种因为过早识字和读书,造成思维和学习能力损害的孩子,其实很容易从外表就看出来: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看上去显得“呆气”,不活泼,反应总要慢一些的样子。好几年前武汉报纸报道一个神童五六岁就会读【大学语文】,一时耸人听闻,其实是只会认字而已。后来我遇到采访此事的记者,证实了这个孩子的确很呆气,连表情都很木,动作反应很慢。当时我就说这孩子被家长毁了,而且无法弥补,家长还很得意。我相信家长们不难发现这些身边的案例。不过发现了也没用,家长以为“别人家孩子”都比较笨,就自家孩子最聪明,依然会奋不顾身地“前进”。
我还发现,这些家长“拔苗助长”之后,不担心禾苗枯死,反而还到处炫耀。一个家长给我来信,说她的孩子有多么的了不起,已经“读”了多少古代名著,将来要当“女总统”,如果我们学堂录取了她孩子,会有多么大的荣耀和光彩,一定会成为学堂的骄傲。
孩子有“远大志向”,想当女总统也好,女神也好,我都不反对,不过也不会太当真。我不会把“想当女总统”的孩子高高的抬起来珍惜着,也不会去贬低“只想做糖果店老板”的女孩,我觉得这两种“理想”都很远大,同样值得尊重。但我目前为止,并不准备宣誓效忠女总统,也不会找另一个小孩买“世界上最好吃的糖果”。我愿意耐心等等,天知道明年她们的主意会不会又改了?
所有的孩子都有类似的,“我就要与众不同”的理想。这值得鼓励和家长的保护尊重,不要嘲笑他们。不过,把孩子的童“话”当真,还把它当做一件“了不起的事实”到处宣扬,要别人也一起“感动和相信”的家长,实际上很愚痴,也是很缺乏教养的表现。中国古人提到自己孩子,都是很客气地说“犬子”和“不肖”,意思是孩子不成器,请大家多关照的含义。绝不会得意地告诉客人;我儿子多了不起,要做大将军,你们来拜见一下。至今日本人好像也一样保留了这种谦卑和低调。我孩子的外婆没有文凭,但依然有文化。对我抱着孩子时说“宝宝真好看,真聪明,真可爱”这样的话嗤之以鼻:说没见过这种人,光会说自家的孩子好,没修养,还大学老师呢。如果我告诉她,她的小外孙将来是要做总统的,估计她会给神经病院打电话来接我了。我觉得老人家很有佛家“活在当下”的精神,不去“妄想”,而是踏踏实实地“过好每一天”。不认为自己的孩子比别人好,当然也不比别人差,众生平等。当然可以认为自己是最伟大的,同时也要承认别人与您一样伟大。
所以,对于这些兴奋地活在“光荣和梦想”中的家长,我只好谢绝其入学申请,我可不希望学堂里出现一个有幻想型人格精神障碍的家长。学堂的老师天天要伺候一位“总统妈妈”累不累呀?当然,我这样也因此失去了让学堂“培养出女总统”的光荣机会,就把这种了不起的好事让给别人吧。
其他孩子大一些的家长,又全部反过来了,他们突然变得很低调。对学堂的要求,仅仅是“让孩子能够正常成长”就行了,再也不提“总统和首相”的事情了。这也是阴阳的两面:当初最狂想梦幻的人,也同样容易变得沮丧和失意。当年他们也一样有过“做总统爹妈”的梦,估计也一样激动过,兴奋过,也炫耀过。但是现在梦已醒来,发现让孩子做个正常的人更重要。我们学堂固然是“培养未来领袖和公民”的地方,但是这得由孩子自己说了算,我们仅仅是给他最好的机会罢了。我们认为最重要的第一步,是做个正常的人,接下来才是做超常和卓越的人。如果不是在正常情况下的超常,其实就是异常,基本上就是疯子神经病类型的。这可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
三:为什么过早认字读书,会妨碍儿童智力发展?
回过头来再说:为什么过早学认字写字,反而不会读书?为什么早早就进“作文屋”培训写作文,反而一辈子写不出什么像样的东西?
这就是一个很深的教育哲学问题了,也是千年来最受关注的哲学认识论问题。
简单地说:人类的语言相对于“全方位感知和交流能力”来说,本身就是一项很有局限的交流学习手段。它所能够传递的世界真实状况的信息极为有限,连1%都不到。关于这一点以后有机会再谈。
语言能够表达的人类的感受,也最多有10
%。你会经常发现自己“激动得说不出话来”,“百感交集”等等,不是因为你没有感受,而是感受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如果你只会用语言来“感受世界”,绝对变成一个干巴巴的,线条很粗,情感反应很简单的人。
相对于“语言”来说,“书面文字”就是更有局限性的交流学习方式。脱离了语言环境的文字,传达的信息只有语言的10%不到。这一点各位应该很容易感知出来:同样的语言,不同人,在不同的环境下,对不同的对象说话,差异很大,甚至含义完全相反。同样一句“大坏蛋”,配上语言环境后,可能是敌对的情绪,也可能是温柔的情话。但是书面文字上你可看不出来这些。所以,有些重要的事情,各位显然不愿意用打电话的方式来交流,更不愿意用信件来交流,而选择见面谈。因为不见面的语言,表达的难度虽然比较高,但是准确度,可靠性越来越低。显然脱离了语言环境的传播信息含量自然很少。
相反,如果全面发展思维和孩子全方位感受的能力,反过来也会提高孩子的语言能力。语言就像是海面上的冰山,你看不见的基础,也就是冰山最大的部分90%是藏在水下面。想通过在上面人造培训冰块来扩大冰山的“壮观”程度是很愚痴的表现,只有通过进入能够制造出“冰”的环境,同步增大看不见部分的冰山,才有可能出现“壮观”的冰山景象。
所以,简单的推理你就知道:如果局限在以“文字”为基础的学习,在最理想的情况下,仅仅开发了人类学习潜力的千分之一,这比冰山表面的比例更低。因此过早地让孩子进入书面语言的学习,或者把孩子的学习简单地局限于书面书本学习,是最低效率的学习手段,毫无疑问剥夺了孩子99.9%的发展空间。这种孩子不变呆才是怪事。
最要命的事情是:这种孩子将来长大后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心理调节能力都很差。甚至有些孩子体质都很差,往往显得很脆弱和敏感,单薄。
不幸的是:很多家长根本没有意识到这点。中国所谓的“学习”,基本上都是指书本知识的学习,而且用非常书面化的方式来学习,没有人去注意“看不见的部分”。这是完全违背基本教育原则的。研究生杨元元自杀前说“知识原来不能改变命运”,其实说错了,她根本没有知识,只有一点可怜的书本知识,还不会使用。至死不悟,当然“命运不幸”了,希望各位家长一定要吸取这个教训----书本知识是最不重要的教育手段。思维教育和价值观教育才最重要,面向生活面向自然和真实世界的教育才是真教育!有了书本知识,不见得就能拥有思维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但是拥有良好思维方式和良好价值教育的人,一定可以轻松拥有任何他想要拥有的知识,只要他愿意就可以学到。更令人惊喜的是:他还可以创造出本来不存在的知识,他轻易可以成为任何专业的专家----只要他愿意。
上面这种思维和现实的问题,中国古人早就有注意,说过“言不尽意论”,还有很多教育家思想家,都讨论过“名实论”,就是探讨这种人类意识与真实世界的关系,要大家不要被名相所骗。要点就是:
第一:书不尽言------书面文字无法充分表达语言所能传达的信息内容
第二:言不尽意------语言不能准确表达人类的意识。
第三:意识又不能完全表达我们人类对世界的感受(心理学的选择性接受信息模式)
第四:我们对世界的感受与世界本身的状态又有很大的差距。
第五:名不副实----我们对世界的描绘和认知概念,永远无法与世界本身合一。
因此,看了上面的思维层次,理论上就知道,人类要想通过“语言”这种工具来完全认识世界是愚蠢可笑的妄想,更别提用“文字”了。语言只是一种工具,而且,还是一种很不好用的,缺陷很大,很容易造成误解的交流工具(【与神对话】中的评价)。庄子早就说,要“得意而忘言”,就像如果你的目的是要抓鱼吃,得到鱼后自然要把捕鱼的工具丢掉,不会连工具一起吃下去。他的这种理解,来自于【老子】的智慧。另外,一部【金刚经】,全部说的就是要破除名相,才可得到大智慧,才能知道更深的宇宙真理,不过恐怕也没几个人看懂。估计中国人只是把【金刚经】请来家里驱鬼镇邪了,不会相信它真的是讲最高智慧的(金刚经原文含义就是指至高无上,能断一切愚痴的智慧法)。现在很多学者读不懂【老子】,读不懂【金刚经】,主要就是被“文字”给障碍了。
后来的中国禅宗发展更完善,专门有一套“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的特殊教学法,就是要破除文字概念对于人类思维的限制。【五灯会元】【传灯录】等等就记录了这些教学法,往往一个公案就要花数年时间揣摩,有一天才突然恍然大悟:原来如此。可是自己用语言还是表达不出来,或者是完全可以用别的语言方式表达出来,这才证明你真“懂了”。老师会换个词,甚至用完全相反的词,来考你相同的问题,看你如何回答,就是怕你用语言蒙混过关。只会用文字来混的禅师,会被讥为“野狐禅”----动物级别的禅师(也可以理解因为执着于文字,太笨了,智慧不开,下辈子要去当动物)。
当然,除了上面的公案教育模式外,中国的古人还有其他各种能够更准确更完善地理解世界和学习交流的方法,一向行之有效。由于这里涉及更深入的潜意识和多元思维学习法,我就不多说了,因为很难用书面语言来表达。感兴趣的可以看看【老子】的“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的自我提高方式,我们学堂的教学中会有一些运用。
了解上面这个教育哲学理论后,你就知道,想要用读圣人书的办法来培养圣人,在理论上是很无知的表现。所以我一直对“经典诵读”能够达到的教育效果报严重怀疑的态度:死记硬背四书五经,就能成为大人才?有这么容易的事情吗?我只是认为读这些书,应该比小学语文课本要好一些,但是不认为这是能够培养真正人才的方法。这只是已经死去的古人一点残余的智慧,别把它捧太高了(这也是庄子说的)。
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手段,应该是全方位的。这一点,婴儿做得最好,他具有最开放的学习系统。只要你想一想,孩子来到世间短短几年,他们不知不觉就学会了无论多难的一门语言,而且学会了良好控制自己的身体(你只要想到机器人行走的软件控制,至今仍然是一大科学难关,就知道这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学会了与人互动,情感敲诈,学会观察和控制大人的各种手段等等高难度的心理学等等,这些内容如果要求大人们去学,远远不如儿童吧?实际上对于人的面部表情表达的心理,大人们已经退化了,都很迟钝,孩子们很快就能知道。孩子对外界人和物的感觉能力都远远超过成年人,语言学习能力成人同样远远不如儿童,我们为什么偏偏要让孩子用我们大人的笨办法来“学习”呢?
这就是老子说的,要大家回到“如婴儿乎”这种理想,就是成人感知世界的最佳境界。因为大人们已经失去了“全方位感知和认识世界”的能力,只会很笨而低效的学习模式。如果大人们把自己学习的方式来要求孩子,让孩子过早地进入“限制型交流体系”中,反而障碍了儿童的长远发展。
四:真正的语言学习必须在运用中来学
用书面学习来代替全面的人生学习,是很愚蠢的想法。至于体制内官办学校,用拼音和认字,写字,作文来学习语文的方法,我认为就更愚蠢了。这离真正的“语文教育”是很远的。
我们学堂的孩子,是在对语言的“运用”中不知不觉学会语言的,而不是在语言的“复述”中学会的。通过强行的书面记忆和单词单字学习,永远不会真正学会和掌握语言能力。但是对语言的运用,却很快就可以学会学好。
作文也一样。作文是在思维的表达中自然学会的一种表达方式,只不过它是书面的表达方式。作文是用笔来记录的口头语言表达,“以手写我口”!而口头表达的良好程度,取决于“心”的思维教育的程度---我口表我心。因此,要学好作文,先要学会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要能够具备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关键是要有良好的思维能力。
所以,作文教育最关键的基础,就是思维教育。缺乏思维教育的作文教育,就是无源之水,就是瞎胡闹。中国的作文教育,作文培训,就是典型的瞎胡闹,所以才有这么多笑话。
虽然今日学堂小学阶段根本不教作文,但也可以说是天天在教作文:因为我们非常重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尽量创造孩子的口头交流和表达的机会。孩子们为了准确表达某件事情和自己的看法,需要有大量的思考和学习。老师就提供了这种机会,教育者提供被教育者思考和交流的机会,并帮助学生逐步完善自己思维和表达能力。这种交流是通过“语言”来进行的,所有的交流互动和学习课程,都是语文学习的机会。
正因为如此,今日学堂虽然没有“语文课”,但是处处都是“语文学习”。没有作文课,但是处处都在写作文。到了12岁以后,孩子们很自然就会把口头的语言用文字记录下来,这就是作文。学堂在12岁以后明显增加学生需要用书面表达的内容,要写他们课程研究内容的论文,要上台去演讲出来。这就是作文培训
五:语言学习必须遵循“听说读写”的成长次序
这个语言学习过程就是循序渐进,符合孩子们天性和身体大脑的发展的。也就是“道法自然的语言学习法”。
首先,最重要的就是听,听多了,吸收了足够的语言材料,就会模仿着说。比如,你的孩子就是听了几年后突然什么都会“说”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是书面语言的基础,这一环不过关,书面的语言学习就是“虚”的。
想让孩子“说”得好,就要让他听得好,听得多。让他在实际的语言交流环境下大量的吸收语言材料。而且,如果你选取的材料是精华的,孩子的思想就是精致的。你选用市井小民的骂街材料,孩子长大就很会说粗话。你让孩子吸收弱智的电视和动画片,将来他就是一个“无厘头”,其实你每天的生活方式就是孩子的教育过程。
只有掌握充分的口头语言表达方式后,才能自然和顺利地进入“书面阅读”的能力训练。当然你也一定知道:只有“读”得足够多,质量足够好,才能谈“写”。家长们很热衷给孩子们买“儿童读物”,岂不知现在的很多儿童读物,要么是装模作样的“中外经典著作”,要么是各种弱智的“儿童毒物”,害人不浅。我的读书建议,就是别把孩子当儿童,当成人来看。让自然和历史的读物,有思想的读物,成为孩子的主要阅读内容,这样孩子的思维就会逐步变得有序,思维会很清晰。读“儿童毒物”太多了,孩子的脑子就会乱成一团。
读的足够好,读的足够多,写就不是问题了。这就是所谓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不读书想写出好文章,完全是做梦。别人看我写文章很轻松,一天写五六千字的学术性文章根本就不难,如果向我请教“写作秘籍”的话,只有一个:每年看三百本以上的非小说类有思想的书籍,包你的文章写得好。
所以,目前小学阶段就让孩子“写作文”,搞“作文大赛”,这不是教育,这是做秀。这是商业运作手段!是误人子弟。
中学阶段可以写文章了,但是也不能写现在教育体系中这种无病呻吟的文章和题目,而要写阐述性,事实性的论文。就像是美国中小学的作文一样,要试着去“研究”问题。并不指望他们研究出什么惊人成果出来,而是可孩子们自己去思考和探索的一种学习方式,让思维和表达能力得以提高。不能像中国一样的“作文”,只会编故事,说假话,堆砌辞藻,说一堆自己都不知道的东西。
所以,我认为:“写”的教育,不管是写作,还是写字,都不能过早地开始,这是违背语言学习规律的。只有在大量掌握语言的听读能力后才能开始。学堂认为12岁以前,都不需要太关注“写”的事情。但是一定要花大量的时间打好听和说的基础,培养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这才是最重要的教育基础。
现在各位知道了,为什么今日学堂不学习“作文”?这纯粹是害人不浅的中国特色。与奥数一样,是剥夺正常思维能力的恶搞,根本就与“真正的教育”无关。中国的“作文培训”与语文教育无关,就像“奥数”与数学教育无关一样。这只是一个庞大利益集团的市场行为:以损害包括自己孩子在内的所有中国人的利益,来满足自己利益的一种经济手段。这不是教育!只是借了教育的名义而已。
各位也理解了:为什么今日学堂的课堂不对外开放?我们根本就没有面对家长的“公开课”表演,这只一种商业宣传的手段。不少家长希望参观我们的课堂教学过程,均被拒绝。原因就是:我认为国内的家长“看不懂”我们的教育模式。他们只会用传统的一套认知方法来理解和评价,所以看了还不如不看,越看他们只会越困惑。真懂的人,看了我的文章也就明白窍门了,也不需要去看,他们只需要“看结果”,看我们学堂的小朋友是怎么样的,家长是怎样评价的,了解自己需要什么教育结果。至于不读或者读不懂我文章的家长,干嘛要让他们来课堂“看”?这种思想僵化的家长,最好了还是去读官办学校拿文凭去。学堂不需要有这种“家长”,当然要拒绝了。
南怀瑾:现在私塾提倡专门读古书,这要害死人的
&&题记:因南怀瑾深居简出,外界有人打着他的招牌大谈私塾,甚至有人办了只读古代经典的学校。他说“外面有人说我提倡私塾,主张专门读古书,那是害死人的,‘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
&&&&对此,他纠正道:“不要把读经和学习现代知识技术对立,不要以为读经可以代替做人做事的修养,不要以为读经就可以当饭吃了”&
&&&&中国教育的失败,不仅仅是教学内容的失败,而是教学方法和教师素质,以及制度性设计的缺陷问题,是违背教育规律的失败。教学内容当然也有问题,但不是主要的问题。“现代私塾”的误区,在于把体制内教育的失败,简单地归结为“教学内容的问题”,以为只要把“古代经典”彻底换掉“现代应试八股”就万事大吉;而且,把教师的职责和教育方法,更是简单地归结到“跟我读”这么简单,是在是对教育规律的莫大嘲弄。如果办学者的思维方式不改,这种所谓的“民间教育改革”,不会改好,可能会更糟。&
私塾和复古,不是中国教育整体性失败的有效解决方案!
今日学堂校长&&张健柏
&&&&王财贵先生的经典诵读,在大陆获得了广泛的响应。我在六年前就在北京见到过王财贵老师,当时我计划让孩子退出问题严重的体制教育系统,自己在家教育,正在满世界寻找“教育方法”。到北京参加四海公司冯哲组织的经典推广活动,见到王老师和他的一些拥护者,当时就觉得王是一个很有理想的人,值得尊重,他做的事情也很有价值,他的演讲很能感染人。特别在中国的体制内教育整体性地失败,沦落为一个国际笑话的时候,他的“复古教育”为人们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能的选择和解决方式。不过这仅仅只能当成一种“可能”的选择,只是一个非常“个性化”的教育方案,绝不具备必然性和普遍性。更不应该成为“唯一”的选择。
&&&&由于王先生的努力推广,经典诵读的理念在国内普及了不少,有许多家长因此办起了“国学私塾”,特别在近年来国家经济状况良好,国学热的影响下,“弘扬国学”似乎成了一条大道。“私塾”成为中国家长们面对中国教育失败的时候一种反叛和自助教育的几乎唯一手段。
&&&&不过,我个人认为:传统的私塾,专门的读经,不是解决中国教育问题的根本方法,也不是继承中国文化的最佳手段。反而可能由于读经教育中可能出现的一些偏差,会造成对中国文化的误解。而且,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到底是什么?怎样的方法才能够“继承”中国文化?这些都是很有争议的问题,不搞清楚,就简单地执行“诵读教育”,恐怕会带来很多负面的教育效果。&&&&
&&&&甚至于:这种教育的先天不足,会让拥护应试教育体制的人,利用读经教育和私塾的缺陷和失败,来证明自己的“合理和合法”,让应试教育更加“光大发展”。同时也让很多深受体制教育之苦的家长,忘记了其实我们可以有更多更好的个性化教育选择方式。我们在得到“一个”的时候,会丢掉了“一万”。私学的发展,绝对不能够“一刀切”,更应该展现教育“丰富多彩”的个性化,这才是民间教育力量与体制教育竞争的基础。因此,少数人去尝试王财贵的读经教育没问题,但是千万不要“都去”赶热闹。现在的局面,似乎办私塾就只有“华山一条路--读经”,中国人难道就这样没有创造力吗?
&&&&现在的读经私塾主办者,很多并不是由真正懂得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懂得认知科学,懂得儿童心理和成长方式的饱学人士来做的,而往往是由一些“社会边缘人士”来办的;特别是一些文化程度并不是很高,但是很有愿心的学佛居士和家长来做的(固然很多学历高的人未必有学问,但是也不能证明“学历不高就有文化”)。“教育需要大智慧”,需要科学思维方式,不是只要拥有“爱心”和美好的“愿望”就能够做好的。
&&&&不少办私塾的人,本身就是社会“边缘人”,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中就是不太变通的“刚直之士”,缺乏灵活性,他们的思维容易简单化,容易执着。而这种特质,正好是教育的大忌;王财贵教授的经典诵读理论,也迎合了这个群体的简单化思维模式的需要。因此这个办学者的先天身份背景,必然要影响到孩子的教育中来。
&&&&王财贵先生把教育的重点,说得特别简单:就是六字真言“小朋友,跟我读”。这种方法的好处,是大大鼓励了很多文化程度不是很高的居士和家长们,他们很多人可能见到古文就头晕。但是王先生的这种说法,让他们大大地提高了信心。越是缺乏文化和思考的人,越愿意相信“奇迹”,越执着于迷信。于是这种简单的教育模式,就有可能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带来巨大的弊病:
&&&&执行者往往以为这就是真正的“古典教育之道”,拒绝接受更新的,也是更有效的教育方式,也不愿意花时间去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以“捍卫传统”的民族主义顽强“爱国精神”为感召,坚决地反对“西化”,一门心思地捍卫“读经教育”的“正统”。
&&&&可是,这条简单的读经办法,实际上是王教授在中国的家长实在缺乏最基本的教育智慧背景下,在家长“奇招怪招乱拳迭出”的环境下,无奈之下出的一个“策”。目的只是简化思想和做些“引路入门”的工作,让家长的很多负面的思想不要影响到孩子,给孩子一个“自然成长”的机会,有一个比失败的官办教育更好的教育基础。真正的教育工作其实这时候才刚刚开始,但是这些他不能说,说了家长肯定就不配合了,因为畏难,反而什么都不做。所以还不如哄着家长做一点算一点,读圣贤书,总比孩子看卡通好吧。
&&&&简单地说:王财贵的方法,仅仅是对于现在的无知家长们,老师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读书人和不读书人区别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