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弯弓射雕是谁的诗词,大雕,泽东,诗词是什么成语

百度知道 - 信息提示
知道宝贝找不到问题了&_&!!
该问题可能已经失效。
秒以后自动返回毛主席诗词全集
我的图书馆
毛主席诗词全集
毛主席诗词全集&
&&&&&&&&&&&
&&&&&&&&&&&&&&&&&&&&(一)
&&&&&&&&&&&&&&&&&&&&& 咏蛙&& &&&&&&&&&&&&& &一九零六年秋&& &&&&&&&&&&& &独坐池塘如虎踞,&& &&&&&&&&&&& &绿杨树下养精神。&& &&&&&&&&&&& &春来我不先开口,&& &&&&&&&&&&& &哪个虫儿敢作声?
&&&&&&&&&&&&&&&&&&& (二)
&&&&&&&&&& 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 &&&&&&&&&&&&&&&& 一九零九年&&&&&&&&&&&&&&&& 孩儿立志出乡关,&& &&&&&&& &&&& 学不成名誓不还。&& &&&&&&&&&&&& 埋骨何须桑梓地,&& &&&&&&&&&&&& 人生无处不青山。
&&&&&&&&&&&&&&&&&&&& (三)
&&&&&&&&&&&&&&&&&&&&&五 古&& &&&&&&&&&&&&&&&& 一九一五年& & &&&&& 去去思君深,思君君不来。&&&&& 愁杀芳年友,悲叹有余哀。&&&& &衡阳雁声彻,湘滨春溜回。&&&&& 感物念所欢,踯躅城南隈。&&&& &城隈草萋萋,涔泪浸双题。&&&&& 采采余孤景,日落衡云西。&&&&& 方期沆瀁游,零落匪所思。&&&&& 永诀从今始,午夜惊鸣鸡。&&&&& 鸣鸡一声唱,汗漫东皋上。&&&&& 冉冉望君来,握手珠眶涨。 &&&&& 关山蹇骥足,飞飙拂灵帐。&&&&& 我怀郁如焚,放歌倚列嶂。&&&&& 列嶂青且蒨,愿言试长剑。&&&&& 东海有岛夷,北山尽仇怨。&&&&& 荡涤谁氏子,安得辞浮贱。&&&&& 子期竟早亡,牙琴从此绝。&&&&& 琴绝最伤情,朱华春不荣。&&&&& 后来有千里,谁与共平生。&&&&& 望灵荐杯酒,惨淡看铭旌。&&&&& 惆怅中何寄?江天水一泓。
&&&&&&&&&&(四)
&&&&&&&&五律一首&&&&&&一九一五年五月&&&& &&&&& 共泛朱张渡,&&&& &&&&& 层冰涨橘汀。&&&& &&&&& 鸟啼枫径寂,&&&& &&&&& 木落翠微冥。&&&& &&&&& 攀险呼俦侣,&&&&& 盘空识健翎。&&&&& 赫曦联韵在,&&&&& 千载德犹馨。
&&&&&&&&&&& (五)
&&&&& 送纵宇一郎东行&& &&& & &约一九一六年&&& &&&& 云开衡岳积阴止,&&&& 天马凤凰春树里。&&&& 年少峥嵘屈贾才,&&&& 山川奇气曾钟此。&&&&&君行吾为发浩歌,&&&& 鲲鹏击浪从兹始。&&&& 洞庭湘水涨连天,&&&&&艟艨巨舰直东指。&&&& 无端散出一天愁,&&&& 幸被东风吹万里。&&&& 丈夫何事足萦怀,&&&& 要将宇宙看稊米。&&&& 沧海横流安足虑,&&&& 世事纷纭从君理。&&& &管却自家身与心,&&&& 胸中日月常新美。&&&& 名世于今五百年,&&&& 诸公碌碌皆余子。&&&& 平浪宫前友谊多,&&&& 崇明对马衣带水。&&& &东瀛濯剑有书还,&&&& 我返自崖君去矣。
&&&&&&&&&& (六)
&&&&&&&&&& 归国谣&& &&&&& 一九一八年春&& &&&& 今宵月,&&&& 直把天涯都照彻,&&&& 清光不令青山失。&&&& 清溪却向青滩泄,&&&& 鸡声歇,&&&& 马嘶人语长亭白。
&&&&&&&&&& (七)& &&&&&& &虞美人·枕上&& &&&&&&& &一九二一年&& &&&& 堆来枕上愁何状,&&&& 江海翻波浪.&&&& 夜长天色总难明,&&&& 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 晓来百念皆灰烬,&&&& 剩有离人影。&&&&&&&&& 一勾残月向西流,&&&& 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 &[题解]& & 诗人毛泽东1920年冬与杨开慧结婚,翌年春夏间外出考察,此词写新婚初别之愁绪。这首词日由《人民日报》首次公开发表。& & &[注释]& & 离人:指杨开慧。
&&&&&&&&&&&&& &(八)
&&&&&&&&&&&&&& 祭母文&& &&&&&&&&&&& 一九二三年&&&& &&&& 呜呼吾母,遽然而死。&&&& 寿五十三,生有七子。&&&& 七子余三,即东民覃。&&&& 其他不育,二女三男。&&&& 育吾兄弟,艰辛备历。&&&& 摧折作磨,因此遘疾。&&&& 中间万万,皆伤心史。&&&& 不忍卒书,待徐温吐。&&&& 今则欲言,只有两端。&&&& 一则盛德,一则恨偏。&&&& 吾母高风,首推博爱。&&&& 远近亲疏,一皆覆载。&&&& 恺恻慈祥,感动庶汇。&&&& 爱力所及,原本真诚。&&&& 不作诳言,不存欺心。&&&& 整饬成性,一丝不诡。&&&& 手泽所经,皆有条理。&&&& 头脑精密,劈理分情。&&&& 事无遗算,物无遁形。&&&& 洁净之风,传遍戚里。&&&& 不染一尘,身心表里。&&&& 五德荦荦,乃其大端。&&&& 合其人格,如在上焉。&&&& 恨偏所在,三纲之末。&&&& 有志未伸,有求不获。&&&& 精神痛苦,以此为卓。&&&& 天乎人欤?倾地一角。&&&& 次则儿辈,育之成行。&&&& 如果未熟,介在青黄。&&&& 病时揽手,酸心结肠。&&&& 但呼儿辈,各务为良。&&&& 又次所怀,好亲至爱。&&&& 或属素恩,或多劳瘁。&&&& 大小亲疏,均待报赉。&&&& 总兹所述,盛德所辉。&&&& 以秉悃忱,则效不违。&&&& 致于所恨,必补遗缺。&&&& 念兹在兹,此心不越。&&&& 养育深恩,春晖朝霭。&&&& 报之何时?精禽大海。&&&& 呜呼吾母,母终未死。&&&& 躯壳虽隳,灵则万古。&&&& 有生一日,皆报恩时。&&&& 有生一日,皆伴亲时。&&&& 今也言长,时则苦短。&&&& 惟挈大端,置其粗浅。&&&& 此时家奠,尽此一觞。&&&& 后有言陈,与日俱长。&&&& 尚飨!
&&&&&&&&&&&& (九)
&&&&&&&&& && 贺新郎&& &&&&&&& 一九二三年底&& &&&&& 挥手从兹去。&&&&& 更那堪凄然相间,&&&&& 苦情重诉。&&&&& 眼角眉稍都似恨,&&&&& 热泪欲零还往。&&&&& 知否会前书语。&&&&& 过眼滔滔云共雾,&&&&& 算人间知己吾与汝。&&&&& 人有病,&&&&& 天知否?& &&&&& 今朝霜重东门路,&&&&& 照横塘半天残月,&&&&& 凄凄如许。&&&&& 汽笛一声肠已断,&&&&& 从此天涯孤旅。&&&&& 凭割断愁思恨缕。&&&&& 要似昆仑崩绝壁,&&&&& 又恰像台风扫寰宇。&&&&& 重比翼,&&&&& 和云翦。&& &&&&&&&&&&&&&&& &[题解]& & 1923年11月,杨开慧生下次子岸青不久,毛泽东接到中央通知,由长沙取道上海赴广州,参加国民党“一大”。此词作于离开长沙之时,写给夫人杨开慧的。最早发表于日《人民日报》。& & &[注释]& (1)恨:离愁别絮;(2)零:落;(3)算:数;(4)霜重:霜厚;(5)如许:如此;(6)凭:请;&&&&& (7)和云翦:直上云霄。
&&&&&&&&&&(十)
&&&& &沁园春·长沙&& &&&&& 一九二五年&& &&&&&&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 &[题解]& & 1925年1月,毛泽东回到湖南,组织了农民协会前身—雪耻会;是年冬天,反动势力有意逮捕;毛泽东南下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这首词作于离开长沙前夕。& & &[注释]& (1)寒秋:深秋,晚秋。(2)橘子洲:长沙城西湘江中一沙洲。(3)舸:船。(4)万类:指一切生物。(5)霜天:秋天。(6)百侣:形容伴侣之多。(7)恰:正当,刚好。(8)挥斥:奔放。(9)遒:尽头。(10)激扬:激浊扬清。(11)万户侯:个人的功名富贵。(12)中流:水流之中。
&&&&&&&&&& (十一)
&&&&&& 菩萨蛮·黄鹤楼&&&&&&&&& &一九二七年春&& &&&& &茫茫九派流中国,&&&&& 沉沉一线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 龟蛇锁大江。
&&&&& 黄鹤知何去?&&&&& 剩有游人处。&&&&& 把酒酹滔滔,&&&&& 心潮逐浪高。&& &&&&&&&&&&&&&& &[题解]& & 1927年春,正处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四·一二”事变前夕;党内由于陈独秀执行右倾机会主义错误路线,给革命带来严重危机。在此背景下,毛泽东登临黄鹤楼,酒后面对滔滔江水,心潮起伏,写下此篇。& & &[注释]& (1)九派:九江;相传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九个支派。(2)沉沉:深远的样子。(3)一线:通认为指今京广铁路。(4)龟蛇:龟山和蛇山。(5)酹:以酒祭地。
&&&&&&&&& (十二)
&&&& 西江月·秋收起义&& &&&&&& &一九二七年&& &&&&& 军叫工农革命,&&&&& 旗号镰刀斧头。&&&&& 匡庐一带不停留,&&&&& 要向潇湘直进。
&&&&& 地主重重压迫,&&&&& 农民个个同仇。&&&&& 秋收时节暮云愁,&&&&& 霹雳一声暴动&&&&&&&&& & &[题解]& & 日和7月15日,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叛变革命;中共中央8月7日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发动武装起义。会后,毛泽东赴湖南、江西交界处,领导工人、农民和部分北伐军,组成一支工农革命军,与9月9日举行了秋收起义。本篇作于起义开始时。& & &[注释]& (1)匡庐:庐山。(2)同仇:同心协力。(3)暮云愁:象征反动势力压顶,百姓生活窘迫。
&&&&&&&&&& (十三)
&&&&& 西江月·井岗山&& &&&&& 一九二八年秋&& &&&&& 山下旌旗在望,&&&&& 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 &我自威然不动。& &&&&& 早已森严壁垒,&&&&& 更加众志成城。&&& & 黄洋界上炮声隆,&&&&& 报道敌军宵遁。&&&&&&&&&&&&&&&&&&&&&&[题解]& & 1928年8月,毛泽东率红军三十一团第三营赴桂东迎接红军二十八团;湘敌乘机进犯井冈山根据地,我军凭黄洋界天险击退敌人。此词作于保卫战之后,描写战斗场面。& & &[注释]& (1)在望:在眼前;(2)宵遁:乘夜逃跑。
&&&&&&&& (十四)
&&& 清平乐·蒋桂战争&& &&&&& 一九二九年秋&& &&&&&& 风云突变,&&&&&& 军阀重开战。&&&&&& 洒向人间都是怨,&&&&&& 一枕黄梁再现。
&&&&&& 红旗跃过汀江,&&&&&& 直下龙岩上杭。&&&&& &收拾金瓯一片,&&&&& &分田分地真忙。&&&&&&&&& &&&&&&&& &[题解]& & 此诗作于李宗仁兵败,冯玉祥、阎锡山又起,正与蒋介石对峙时。& & &[注释]& (1)蒋桂战争:1929年2月,蒋介石—桂系李宗仁战争;(2)汀江:水名,流经福建长汀,上杭; (3)收拾:收复;(4)金瓯:古喻国家江山完整无缺;(5)一片;指闽西革命根据地。
&&&&&&&&&& (十五)
&&&&&&&& 采桑子·重阳&& &&&&&& 一九二九年十月&& &&&&& 人生易老天难老,&&&&& 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 战地黄花分外香。
&&&&& 一年一度秋风劲,&&&&& 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 寥廓江天万里霜。&&&&&&&&&&&&&&&&& &&&&&&&&& &[题解]& & 此词作于1929年重阳节,时毛泽东正在闽西,内容写战地风光,借景抒情,表现战争胜利后的喜悦。& & &[注释]& (1)天难老:宇宙无穷之意。(2)黄花:这里指野菊花。(3)霜:指秋色。
&&&&&&&&&&& (十六)
&&&& 蝶恋花·从汀洲向长沙&& &&&&&&&& 一九三零年夏&& &&&&& 六月天兵征腐恶,&&&&& 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 赣水那边红一角,&&&&& 偏师借重黄公略。& &&&&& 百万工农齐踊跃,&&&&& 席卷江西直捣湘与鄂。&&&&& 国际悲歌歌一曲,&&&&& 狂飙为我从天落。&&&&&&&&&&&&&&&&&&&&&&&&&&[题解]& & 作于从闽西出发,进攻南昌,再转长沙途中。& & &[注释]& (1)黄公略():1928参加平江起义,1930任红三军军长;六月,编入第一军团;1931年10月牺牲。(2)天兵:指红军;(3)鲲鹏:指国民党头目;(4)偏师:全军的一部分;(5)借重:借助(6)国际悲歌:指《国际歌》。
&&&&&&&&&& (十七)
&&&&&&&&& 如梦令·元旦&& &&&&&&&& 一九三零年冬&& &&&&& 宁化、清流、归化,&&&&& 路隘林深苔滑。&&&&& 今日向何方,&&&&& 直指武夷山下。&&&&& 山下山下,&&&&& 风展红旗如画。&&& &&&&&&& &[题解]& & 1929年12月红四军在上杭古田镇召开第九次党代会,期间蒋介石组织了“三省围剿”。为了粉碎围剿,红四军决定西越武夷山,去江西开展游击战争。行军途中,恰值新年,元旦正写于此时。& & &[注释]& & 宁化、清流、归化:都是福建的县名。
&&&&&&&&& (十八)
& 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 &&&&& &一九三零年冬&& &&&&& 漫天皆白,&&&&& 雪里行军情更迫。&&&&& 头上高山,&&&&& 风卷红旗过大关。&&&&& 此行何处?&&&&& 赣江风雪迷漫处。&&&&& 命令昨颁,&&&&& 十万工农下吉安。&&&&&&&&& &&&&&&&&&&&&&&&& &[题解]& && 这首词写雪里行军,作于1930年2月红军越过武夷山,进入赣南,经广昌进军攻打见吉安时。& & &[注释]& (1)减字木兰花:由《木兰花令》减字变韵而成。(2)广昌:江西南丰县南,汝水上游西北岸。(3)吉安:在江西中部。
(4)颁:宣布。
&&&&&&&&&&& (十九)
&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 &&&&&& &一九三一年春&& &&&&& 万木霜天红灿漫,&&&&& 天兵怒气冲霄汉。&&&&& 雾满龙岗千嶂暗,&&&&& 齐声唤,&&&&& 前头捉了张辉瓒。
&&&&& 二十万军重入赣,&&&&& 风烟滚滚来天半。&&&&& 唤起工农千百万,&&&&& 同心干,&&&&& 不周山下红旗乱。&& &&&&&&&&&&&&&&&&&&&&&&& &[题解]& & 第一次大“围剿”∶1930年蒋介石在结束与冯玉祥、阎锡山战争后,进攻赣南、闽西的中共中央根据地。& & &[注释]& (1)嶂:高险的山。(2)张辉瓒∶国民党第十八师师长,围剿前线总指挥。(3)来天半:铺天盖地而来。(4)不周山:《淮南子·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西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 &(二十)
&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 &&&&&&& 一九三一年夏&& &&&&& 白云山头云欲立,&&&&& 白云山下呼声急,&&&&& 枯木朽株齐努力。&&&&& 枪林逼,&&&&& 飞将军自重霄入。
&&&&& 七百里驱十五日,&&&&& 赣水苍茫闽山碧,&&&&& 横扫千军如卷席。&&&&& 有人泣,&&&&& 为营步步嗟何及!&& &&&&&&&&&&&&&&&&&&&&&&& &[题解]& & 第二次大“围剿”( —5.30)何应钦为总司令,总兵力二十万。& & &[注释]& (1)白云山:在江西吉安东固;(2)飞将军:汉代将军李广;(3)七百里驱十五日:15日驱敌700里;(4)有人:指蒋介石、何应钦等;(5)为营步步:蒋介石在第二次大围剿采用“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方法。
&&&&&&&& (二一)
&&&&& 菩萨蛮·大柏地&& &&&&&& 一九三三年夏&& &&&&& 赤橙黄绿青蓝紫,&&&&& 谁持彩练当空舞?&&&&& 雨后复斜阳,&&&&& 关山阵阵苍。
&&&&& 当年鏖战急,&&&&& 弹洞前村壁。&&&&& 装点此关山,&&&&& 今朝更好看。&& &&&&&&&&&&&&&&&& &[题解]& & 日,红军在大柏地大败尾随的国民党赣军独立第七师刘士毅部;1933年,粉碎“第四次围剿”后行军途经大柏地时写下此词。& & &[注释]& (1)大柏地:江西瑞金城北;(2)彩练:彩色的绸子;(3)鏖战:激烈而持久的战斗;(4)弹洞:子弹洞穿。
&&&&&&&&&(二二)
&&&&&&& 清平乐·会昌&& &&&&&& 一九三四年夏&& &&&&& &东方欲晓,&&&&&& 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 风景这边独好。
&&&&&& 会昌城外高峰,&&&&&& 颠连直接东溟。&&&&&& 战士指看南粤,&&&&&& 更加郁郁葱葱。&&&&&&&&& &&&&&&&&& &[题解]& & 这首词作于1934年夏,第五次反围剿期间。& & &[注释]& (1)君:泛指红军战士;(2)莫道君行早:不要说你是早行者走到前面了;(3)未老:兼指革命精神;(4)颠连:连绵不断:(5)东溟:东海。
&&&&&& (二三)
&&& 忆秦娥·娄山关&&&& &一九三五年二月&& &&&&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 &[题解]& & 日,红军攻克遵义,8日克娄山关,同日召开遵义会议,改变了左倾机会主义的领导。由于张国焘不服,私自带走红四方面军;2月26日再克娄山关时,损失颇大,长征的战略任务受到挫折。& & &[注释]& (1)霜晨月:西风、雁叫、霜晨同为秋天景象;叠句,类似音律之和声。(2)漫道:徒然说。(3)从头越:从头开始;隐语战略任务受挫,从头再作部署。
&&&&&&&&&&&
&&&&&&&&&&& &(二四)
&&&&&&&& &十六字令三首&& &&&&&&&& 1934年-1935年&& &&&& 其一
&&&&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 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 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其三
&&&&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 天欲坠,赖以拄其间&&&&&&&&&&&&&&&&&&&&&&&&&&&&&&&&&[注释]& (1)离天三尺三:引自民谣,形容山的高险;(2)战犹酣:酣畅鏖战;(3)锷:剑锋。(4)拄:支撑。
&&&&&&& (二五)
&&&&& 念奴娇·昆仑&& &&& 一九三五年十月&& &&&& 横空出世,&&&& 莽昆仑,&&&& 阅尽人间春色。&&&& 飞起玉龙三百万,&&&& 搅得周天寒澈。&&&& 夏日消溶,&&&& 江河横溢,&&&& 人或为鱼鳖。&&&& 千秋功罪,&&&& 谁人曾与评说?& &&&& 而今我谓昆仑:&&&& 不要这高,&&&& 不要这多雪。&&&& 安得倚天抽宝剑,&&&& 把汝裁为三截?&&&& 一截遗欧,&&&& 一截赠美,&&&& 一截还东国。&&&& 太平世界,&&&& 环球同此凉热。
&[注释]& (1)玉龙:指雪花;(2)周天:真个天空;(3)或为鱼鳖:也许为鱼鳖所食; (4)安得:哪能;(5)遗留:赠送;(6)还东国:留给中国。
&&&&&&&& (二六)
&&&& 清平乐·六盘山&& &&&& 一九三五年十月&& &&&&& 天高云淡,&&&&& 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 屈指行程二万。
&&&&& 六盘山上高峰,&&&&& 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 何时缚住苍龙?&&&&&&&&&&&&&&&&&&&&&&&&&& &[题解]& & 日,红军由通渭城北上,6日越过。平凉—固原大道,当日夜间进入山区,将尾随敌军甩掉。次日,遇东北军白凤翔部骑兵,一战胜之;当日下午攻占六盘山。& & &[注释]& (1)望断:望的久,望的远。(2)长缨:长的绳子。(3)苍龙:指日本帝国主义。
&&&&&&&&&& (二七)
&&&&&&&&&& &&长& 征&& &&& & 一九三五年十月&& &&&&& 红军不怕远征难,&&& &&&&& 万水千山只等闲。&& &&&&& 五岭逶迤滕细浪,&& &&&&&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 三军过后尽开颜。& &[题解]& & 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间,中国工农红军主力军团从江西、福建根据地向陕北进军,经过了11个省,击溃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一万八千余里,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无数艰险,终于胜利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会合。这一首七律便是这一伟大事件的艺术概括。& & &[注释]& (1)等闲:犹言一般、寻常、随便。(2)乌蒙:山名。(3)走泥丸:像滚动的泥丸子。(4)云崖:形容金沙江两岸山崖陡峭。& & &[赏析]& & 长征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极其伟大的意义,这首诗,正是这一大进军的光辉的写照和热情的歌颂。它集中的表现了红军英雄豪迈的气概,同时也生动地描写了长征壮阔艰险的场面。它是一篇不朽的革命史诗,是革命浪漫主义和革命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杰出典范。
&&&&&&&&&& (二八)
&& &临江仙·给丁玲同志
&&&&& 一九三六年二月&& &&&&& 壁上红旗飘落照,&&&&& 西风漫卷孤城。&&&&& 保安人物一时新。&&&&& 洞中开宴会,&&&&& 招待出牢人。
&&&&& 纤笔一枝谁与似?&&&&& 三千毛瑟精兵。&&&&& 阵图开向陇山东。&&&&& 昨天文小姐,&&&&& 今日武将军。
&&&&&& (二九)
&&&&& 沁园春·雪&&&&&一九三六年二月&& &&&&&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 &[题解]& & 1935年11月起,红军粉碎了国民党对陕北革命根据地的三次围剿;1936年2月,渡河东征进入山西,准备开赴河北抗日前线。该词作于此时。& & &[注释]& (1)莽莽:茫茫。(2)山舞银蛇:披着白雪的群山宛如白色长蛇在舞动。(3)原驰蜡象:丘陵起伏象白色群象在奔跑。原,秦晋高原。(4)须:等。(5)红装素裹:红日白雪互映之景。(6)折腰:弯腰行礼。(7)风骚:风雅与离骚。
&&&&&&&&&&& (三十)
&&&&&&&&&&& 祭黄帝陵&& &&&&& 一九三六年十二月&&&& &&&& 赫赫始祖,吾华肇造。&&&& 胄衍祀绵,岳峨河浩。&&&& 聪明睿知,光被遐荒。&&&& 建此伟业,雄立东方。&&&& 世变沧桑,中更蹉跌。&&&& 越数千年,强邻蔑德。&&&& 琉台不守,三韩为墟。&&&& 辽海燕冀,汉奸何多!&&&& 以地事敌,敌欲岂足?&&&& 人执笞绳,我为奴辱。&&&& 懿维我祖,命世之英。&&&& 涿鹿奋战,区宇以宁。&&&& 岂其苗裔,不武如斯:&&&& 泱泱大国,让其沦胥?&&&& 东等不才,剑屦俱奋。&&&& 万里崎岖,为国效命。&&&& 频年苦斗,备历险夷。&&&&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各党各界,团结坚固。&&&& 不论军民,不分贫富。&&&& 民族阵线,救国良方。&&&& 四万万众,坚决抵抗。&&&& 民主共和,改革内政。&&&& 亿兆一心,战则必胜。&&&& 还我河山,卫我国权。&&&& 此物此志,永矢勿谖。&&&& 经武整军,昭告列祖。&&&& 实鉴临之,皇天后土。&&&& 尚飨!
&&&&&&& (三一)
&&&&& 海鸥将军千古&& &&&&&& 一九四二年&& &&&&& 外侮需人御,&& &&&&& 将军赋采薇。&& &&&&& 师称机械化,&& &&&&& 勇夺虎罴威。&& &&&&& 浴血东瓜守,&&&&& 驱倭棠吉归。&&&&& 沙场竟殒命,&&&&& 壮志也无违。
&[题解]& & 1942年2月,日军为了切断援华抗战物资的重要运输线--滇缅公路,向英国殖民地缅甸大举进攻。应英国政府请求,中国国民党政府派遣远征军3个军约10万人赴缅参战。3、4月份,远征军多次重创日军,第五军戴安澜将军所率200师表现最为突出;5月份因作战失利而总退却,撤退途中,戴安澜师长遭日军伏击,身负重伤,不幸殉国。这是毛泽东为其撰写的挽诗。& & &[注释]& (1)赋采薇:指赴国难。(2)机械化:200师是机械化部队。(3)东瓜、棠吉:缅甸地名。(4)无违:没有背离。& & &[赏析]& & 首联二句,直书事始;颔联、颈联写将军所率部队奋勇战斗,实是烘托将军;尾联二句,收笔回写将军本身,哀悼其赍志以终,显示挽诗主题。
&&&&&&&&&&&&&&&(三二)
&&&&&&& 忆重庆谈判&& &&&&&& 一九四二年秋&&&& &&&& 有田有地皆吾主,&&&& 无法无天是尔民。&&&& 重庆有官皆墨吏,&&& &延安无土不黄金。&&&& 炸桥挖路为团结,&&&& 夺地争城是斗争。&&&& 遍地哀鸿遍地血,&&&& 无非一念救苍生。
&&&&&&&&& (三三)
&&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 一九四九年四月&& &&&& 钟山风雨起仓黄,&&&& &&&& 百万雄师过大江。&&&& &&&& 虎踞龙盘今胜昔,&& &&&&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
&[题解]& & 日,人民解放军解放了国民党反动派盘踞了22年的南京。为了纪念这个伟大的日子,毛泽东在人民的“薄海欢腾”声中挥笔写成此篇。& & &[注释]& (1)风雨:指战争形势。(2)仓黄:变化翻覆。(3)今胜昔:如今胜过以往。(4)情:指情感用事而沽名钓誉。(5)老:朽。(6)沧桑:引申为革命。& & &[赏析]& & 这首诗不仅描述了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揭示了它的重大意义,表现了它的激动人心,不只是穷尽了理、事、情;而且还显示了诗人的高瞻远瞩、破格创新、挥洒自如、神旺气足,还表现了诗人的才、胆、识、力。正是“以在我之四衡,在物之三合,而为作者之文章。”
&&&&&&&&&& (三四)
&&&&& & 和柳亚子先生&& &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九日&&&& &&&&& 饮茶粤海未能忘,&& &&&&& 索句渝州叶正黄。& &&&&& 三十一年还旧国,&&&& &&&&& 落花时节读华章。&& &&&&& 牢骚太盛防断肠,&&&&& 风物长宜放眼量。 &&&&& 莫道昆明池水浅,&&&&& 观鱼胜过富春江。
&[题解]& & 柳亚子∶名弃疾,字安如,号亚子。第一次与毛泽东交往在一九二五年至二六年。一九四九年三月二十八夜柳亚子作《感事呈毛主席一首》:“开天辟地君真健,说项依刘我大雄。夺席谈经非五鹿,无车弹铗怨冯灌。头颅早悔平生贱,肝胆宁存一寸丹!安得南征驰捷报,分湖便是子陵滩。”分湖为柳亚子家乡,意为他要回家隐居。毛泽东和的是另一首诗。& & &[注释]& (1)饮茶粤海未能忘∶柳亚子一九四一年诗寄毛泽东∶“云天倘许同忧国,粤海难忘共品茶。”(2)索句渝州叶正黄∶指致柳亚子的诗《沁园春·雪》。(3)渝州∶重庆。(4)昆明∶指颐和园昆明湖。(5)富春江∶指东汉初年,严光不愿出来做官,隐居在浙江富春江边钓鱼。
&&&&&&&&&& (三五)
&&& 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 &&&&&& 一九五零年十月&& &&&&& 长夜难明赤县天,&&&&& 百年魔怪舞翩跹,&&&&& 人民五亿不团园。
&&&&& 一唱雄鸡天下白,&&&&& 万方乐奏有于阗,&&&& &诗人兴会更无前。&&&&&&&&& &&&&&&&&&&&&&&&& &[题解]& & 作者原注:一九五零年国庆观剧,柳亚子先生即席赋《浣溪沙》,因步其韵奉和。& & &[注释]& (1)赤县:战国时称中国为赤县神州。(2)翩跹: 跳舞状。(3)于阗:汉朝西域国名,在今新疆。
&&&&&&& (三六)
&&&& 浪淘沙·北戴河&& &&&& 一九五四年夏&& &&&&& 大雨落幽燕,&&&&& 白浪滔天,&&&&& 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 知向谁边?
&&&&& 往事越千年,&&&&& 魏武挥鞭,&&&&& 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 换了人间。&& &&&&&&&&&&&&&&&&&&&&&&& &[注释]& (1)幽燕:古幽州及燕国,在今河北省北部及东北部;(2)都不见:(一只鱼船)都看不见;(3)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魏武帝曹操于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北伐乌桓,路过碣石山。碣石山在北戴河外,靠近渤海,汉朝时还在陆上,到六朝时已经沉到渤海里了。曹操登临碣石山,遗传下来《步出夏门行》组诗,其第二首:“东临碣石,以观苍海……”(4)萧瑟秋风:曹操《步出夏门行》:“秋风萧瑟,洪波涌起。”(5)人间:社会制度。
&&&&&&&&& (三七)
&&&&&& 和周世钊同志&& &&&&&&&& 一九五五年&& &&&&& 春江浩荡暂徘徊,&&&&& 又踏层峰望眼开。&&&&& 风起绿洲吹浪去,&&&&& 雨从青野上山来。&&&&& 尊前谈笑人依旧,&&&&& 域外鸡虫事可哀。&&&&& 莫叹韶华容易逝,&&&&& 卅年仍到赫曦台。
&&&&&&&& (三八)
&&&&&&&&&&& 五云山&&&&&&&&&&& 一九五五年&&&& &&&&& 五云山上五云飞,&&&&& 远接群峰近拂堤。&&&&& 若问杭州何处好,&&&&& 此中听得野莺啼。
&&&&&&& (三九)
&&&& 水调歌头·游泳&&&&&&一九五六年六月&&& &&&&& 才饮长沙水,&&&&& 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 极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雨打,&&&&& 胜似闲庭信步,&&&&& 今日得宽余。&&&&&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乎!
&&&&& 风樯动,&&&&& 龟蛇静,&&&&& 起宏图。&&&&& 一桥飞架南北,&&&&& 天堑变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 截断巫山云雨,&&&&& 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 当惊世界殊。&&&&&&&&& &&&&&&&&&&&&&&&&& &[题解]& & 1956年5月,毛泽东视察湖南后,又到武昌视察,在武汉江面游泳三次;这首词是第一次游过长江之后所写,热情歌颂了武汉长江大桥与三峡水利工程的建设。
&&&&&&&&&&(四十)
&&&&&&&&&&&&观& 潮&&&&&&& 一九五七年九月&&& &&&& 千里波涛滚滚来,&&&& 雪花飞向钓鱼台。&&&& 人山纷赞阵容阔,&&&& 铁马从容杀敌回。
&&&&& &&&&&&&&& (四一)
&&&&& 蝶恋花·答李淑一&& &&&& 一九五七年十一月&&&& &&&& 我失骄杨君失柳,&&&& 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 问讯吴刚何所有,&&&& 吴刚捧出桂花酒。
&&&& 寂寞嫦娥舒广袖,&&&& 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 忽报人间曾伏虎,&&&& 泪飞顿作倾盆雨。&& &&&&&&&&&&&&&&& &[题解]& & 这首词是毛泽东1957年5月写给长沙第十中学语文教员李淑一的。“柳”指李淑一的爱人柳直荀烈士;骄杨指杨开慧烈士,她是李淑一的好朋友。 1957年1月,李淑一把她1933年写的一首纪念柳直荀的词寄给毛泽东,毛泽东写了这首词答她。& & &[注释]& (1)重霄九:及九重霄。(2)问讯:询问,兼有问候之意。(3)吴刚捧出桂花酒:捧出桂花酒来宴请二位忠魂。(4)伏虎:喻打跨反动派。(5)泪飞顿作倾盆雨:杨柳二位泪飞顿作倾盆雨。
&&&&&&&&& (四二)
&&&&&&&&&&& 送瘟神&& && 一九五八年七月一日&& &&&&&&&&&&&&& 其一&& &&&& 绿水青山枉自多,&& &&&& 华佗无奈小虫何!&& &&&& 千村薜荔人遗矢,&&&& &&&& 万户萧疏鬼唱歌。&&&& &&&& 坐地日行八万里,&&&& 巡天遥看一天河。&&&& 牛郎欲问瘟神事,&&&& 一样悲欢逐逝波。 &&&&&& &&&&&&&&&&&&& 其二&& &&&& 春风杨柳万千条,&&&& &&&& 六亿神州尽舜尧。&& &&&& 红雨随心翻作浪,&& &&&& 青山着意化为桥。&&&& 天连五岭银锄落,&&&& 地动三河铁臂摇。&&&& 借问瘟君欲何往,&&&& 纸船明烛照天烧。& &[题解]& & 作者附注云:读六月三十日《人民日报》,余江县消灭了血丝虫。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微风拂晓,旭日临窗,遥望南天,欣然命笔。
&&&&&[注释]& & 余江县:在江西。& 枉自多:杜甫《征夫》:“十室几人在,千山空自多。”& 遗矢:同遗屎。& 鬼唱歌:李贺《秋来》:“秋坟鬼唱鲍家诗。”& 尽舜尧:《孟子·告天下》:“人皆可以为舜尧。”& 红雨:桃花雨。李贺《将进酒》“桃花乱落如红雨”。& 三河:黄河、淮河、洛河。泛指河流。
&&&&&&&&& (四三)
&&&&&&&&& 七绝一首&& 一九五八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 人类而今上太空,&&&& 但悲不见五洲同。&&&& 愚公尽扫饕蚊日,&&& &公祭毋忘告马翁。
&&&&&&&&& (四四)
&&&&&&&& &读报有感&& &&&&&&& &一九五九年&& &&&& 反苏忆昔闹群蛙,&&&& 喜看今日大反华。&&&& 恶煞腐心兴鼓吹,&&&& 凶神张口吐烟霞。&&&& 神州岂止千里恶,&&&& 赤县原藏万种邪。&&&& 遍寻全球侵略者,&&& &惟余此处一孤家。
&&&&&&&&& (四五)
&&&&&&&&&&& 到韶山&& &&&& 一九五九年六月&& &&&& 别梦依稀咒逝川,&& &&&& 故园三十二年前。&& &&&& 红旗卷起农奴戟,&& &&&& 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 敢叫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 遍地英雄下夕烟。& &[题解]& & 韶山,毛泽东的故乡。1925年1月,毛泽东从上海回到故乡,建立中共韶山支部,组织农民协会。1927年,毛泽东在湖南考察农民运动时,又一度回到韶山。由于革命工作的繁忙,在建国后的第十年,才得重返故乡一次。一别32年,故乡的面貌全变了。欣今慨昔,感而赋诗。& & &[注释]& (1)别梦:指往事。(2)逝川:比喻过去流失的岁月。(3)黑手:指反动势力。(4)霸主鞭:形容反动派对农民群众的镇压。(5)为有:因为有。(6)下夕烟:由暮靄中下工归来。& & &[赏析]& & 首以“别梦”开端,暗示回到故乡,而又荡开到“三十二年前”;末以“喜看”作结,正面形象歌颂;前咒后喜,自然对应。中间两联四句,一正一反,一反一正,正好把三十二年的历史发展按序表述出来,由咒而喜,绾合结尾。真情壮采,自然浑成;句句都是直抒胸臆,恰到好处。
&&&&&&&&&& (四六)
&&&&&&&&&&& 登庐山&& && 一九五九年七月一日&& &&&&& 一山飞峙大江边,&& &&&&& 越上葱茏四百旋。&& &&&&& 冷眼向洋看世界,&& &&&&& 热风吹雨洒江边。&&&&& 云横九派浮黄鹤,&&&&& 浪下三吴起白烟。 &&&& &陶令不知何处去,&&&&& 桃花源里可耕田。
&[题解]& & 毛泽东此次登庐山,是为了召开党的八届八中全会。登临纵目,有感于“江山如此多娇”,挥笔赋诗,遂成此律。& & &[注释]& (1)飞峙:飞来耸立。(2)跃上:乘车飞驰而上。(3)葱茏:草木青盛貌,指青山。(4)九派:古书中的九条江。(5)浮黄鹤:指引起浮黄鹤的意象。(6)三吴:指长江下游江浙一带。(7)陶令:东晋大诗人陶潜。& & &[赏析]& & 全诗前后两联,起的突兀有气势,收的完固有神力。中间两联,南北东西,联类而及;远近上下,自然成对。首颈颔尾,层层相生;现实理想,丝丝入扣,表现出对新时代新社会的歌颂及充满信心。
&&&&&&&& (四七)
&&&&&&&& 五律一首&& && 一九五九年十一月&&& &&&&&& 三上北高峰,&&&&&& 杭州一望空。&&&&&& 飞凤亭边树,&&&&&& 桃花岭上风。&&&&&& 热来寻扇子,&&&&&& 冷去对美人。&&&&&& 一片飘飘下,&&&&&& 欢迎有晚莺。
&&&&&&&&& (四八)
&&&&&&&&& 七绝一首&&&&&& 一九五九年十一月&& &&&& 翻身跃入七人房,&&&& 回首峰恋入莽苍。&&&& 四十八盘才走过,&&&& 风驰又已到钱塘。
&&&&&&&&&&(四九)
&&&&&&&&&&读报有感&& &一九六零年六月十三日&&& &&&& 托洛斯基返故居,&&&& 不战不和欲何如?&&&& 青云飘下能言鸟,&&&& 黑海翻起愤怒鱼。&&&& 爱丽舍宫唇发黑,&&&& 戴维营里面施朱。&&&& 新闻岁岁寻常出,&&&& 独有今年出得殊。
&&&&&&& (五十)
&&&&&&&&&&&答友人&& &&&&&& &一九六一年&&& &&&& 九嶷山上白云飞,&&&& &&&& 帝子乘风下翠微。&&&& &&&& 斑竹一枝千滴泪,&&&& &&&& 红霞万朵百重衣。&&&& 洞庭破涌连天雪,&&&& 长岛人歌动地诗。&&&& 我欲因之梦廖廓,&&&& 芙蓉国里尽朝晖。&&&& & &[题解]& & 这首诗背景不详,但诗中所写均为湖南故实。可能是写给一位多年不见面的住在长沙的女友人。& & &[注释]& (1)翠微:谓青缥色的山气。(2)斑竹:湘妃竹。(3)长岛:指湘江中的水露洲或橘子洲。(4)芙蓉国:湖南的代称。(5)尽朝晖:到处从满生气。& & &[赏析]& & 诗中使用古代神话传说,描写故国山水风光。以柔和的色调与舒缓的抒情,通过幻想创造了一幅优美的图像。全诗以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通过描写友人的身世与遭遇,赞美友人的高贵品质。诗中使用古代神话传说,描写故国山水风光。以柔和的色调与舒缓的抒情,通过幻想创造了一幅优美的图像。全诗以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通过描写友人的身世与遭遇,赞美友人的高贵品质。诗中使用古代神话传说,描写故国山水风光。以柔和的色调与舒缓的抒情,通过幻想创造了一幅优美的图像。全诗以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通过描写友人的身世与遭遇,赞美友人的高贵品质。
&&&&&&&&& (五一)
&&&&&& 为女民兵题照&&&& 一九六一年七月二日&&& &&&& 飒爽英姿五尺枪,&& &&&& 曙光初照演兵场。&& &&&& 中华儿女多奇志,&& &&&& 不爱红装爱武装。&& & &[题解]& & 民兵组织在中国革命史中具有光荣传统。我党一贯重视建立和发展民兵工作,这是由毛泽东关于人民战争的一系列理论和政策所决定的。&
&&&&[注释]& & 红装:女子盛装。
&&&&&&&&&& (五二)
&&&&&&& 为李进同志题&&&& 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 一九六一年九月九日&& &&&&& 暮色苍茫看劲松,&& &&&&& 乱云飞渡仍从容。&& &&&&& 天生一个仙人洞,&& &&&&& 无限风光在险峰。&&&& &[题解]& & 庐山仙人洞,在牯岭西,佛手岩下。李进的这张照片曾在日的《文汇报》上发表过,李进另送他原照一张。& & &[注释]& (1)李进∶即江青。
&&&&&&&&&& (五三)
&&&&&&&&&&&& 屈 原&& &&&&&&& 一九六一年秋& &&&&& 屈子当年赋楚骚,&& &&&&& 手中握有杀人刀。&& &&&&& 艾萧太盛椒兰少,&& &&&&& 一跃冲向万里涛。&& && &[注释]& &(1)杀人刀:指屈原作《离骚》所发挥的战斗作用。(2)艾萧:艾蒿、臭草,比喻奸佞小人。(3)椒兰:申椒和兰草,比喻贤德之士。(4)冲向万里涛:指屈原投汨罗江而死。&& &[赏析]& & 毛泽东一如常人一样赞赏伟大诗人屈原,但他以“手中握有杀人刀”,喻指屈原作《离骚》所发挥的战斗作用,质实而奇绝,这并非一般人所能感受到的。
&&&&&&&&&& (五四)
&&&&&&& 和郭沫若同志&& & 一九六一年十一月十七日& &&&&& 一从大地起风雷,&&&& &&&&& 便有精生白骨堆。&&&& &&&&& 僧是愚氓犹可训,&&&& &&&&& 妖为鬼蜮必成灾。& &&&&& 金猴愤起千钧棒,&&&&& 玉宇澄清万里埃。&&&&& 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
[题解]& &此诗和的是郭沫若的《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作于中共与苏共分裂公开化之时;诗中对混淆是非的唐僧持偏激看法,隐语现实中某些人对国际政治舞台上的投降主义者的性质估计不足。& & &[注释]& (1)一从:自从;(2)僧:唐僧;(3)愚氓:愚民;(4)鬼蜮∶妖怪变成人叫鬼蜮;(5)玉宇:琼天玉宇;(6)埃:妖气;(7)妖雾:指机会主义者。
&&&&&&&& (五五)
&&&&& 卜算子·咏梅&& && 一九六一年十二月&& &&&&& 风雨送春归,&&&&& 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
&&&&& 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 &&&&&&&&&&&&&&& &[题解]& & 1961年冬,正是反华叫嚣闹得正凶的时候,也是三年自然灾害困难的时候;毛泽东用梅花的形象和风格,鼓励大家敢于面对困难、战胜困难。& & &[注释]& (1)送春归:把春天送走。(2)烂漫:色彩鲜丽。
&&&&&&&&&& (五六)
&&&&&&&&&& & 冬 云&& 一九六二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 雪压冬云白絮飞,&&&& &&&&& 万花纷谢一时稀。&&&& &&&&& 高天滚滚寒流急,&&&& &&&&& 大地微微暖气吹。&&&&& &&&&& 独有英雄驱虎豹,&&&&& 更无豪杰怕熊罴。&&&&& 梅花欢喜漫天雪,&&&&& 冻死苍蝇未足奇。
[题解]& &1962年冬,在国内,刚刚经历了3年特大灾荒;在国外,正鼓噪着一片反华叫嚣。表面上看,似乎处在困难时期,正式隆冬的样子。软弱的人经受不住这种严峻的考验是不足为奇的;真正的革命者则更加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这就是这首诗的旨意。& & &[注释]& & (1)雪压冬云:即冬云压雪,指雪稠云低的样子。& (2)暖气:指地热。& (3)罴:棕熊。& (4)冻死……:是对经受不住考验者的蔑视。& & &[赏析]& & 运用比兴的手法借冬境来抒发情怀,通过对冬的形象的塑造,从而揭示和显现了一般和普遍真理;诗中冬的形象,代表了诗人的观点、情感,已经人格化了且具有社会意义。
&&&&&&&& (五七)
&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 一九六三年一月九日&& &&&&& 小小寰球,&&&&& 有几个苍蝇碰壁。&&&&& 嗡嗡叫,&&&&& 几声凄厉,&&&&& 几声抽泣。&&&&& 蚂蚁缘槐夸大国,&&&&& 蚍蜉撼树谈何易。&&&&& 正西风落叶下长安,&&&&& 飞鸣镝。
&&&&& 多少事,&&&&& 从来急;&&&&& 天地转,光阴迫。&&&&& 一万年太久,&&&&& 只争朝夕。&&&&& 四海翻腾云水怒,&&&&& 五洲震荡风雷激。&&&&& 要扫除一切害人虫,&&&&& 全无敌。&&&&&&&&& &&&&&&&&&&&&&&&& &[题解]& & 苏共在六二年二十二大以后,与中共矛盾加剧。在中印边境冲突时,军事上支持印度。从这一年十一月起,苏共赫鲁晓夫指挥欧洲五个党围攻中共。中共发表了著名的“九评”,与苏联公开决裂。一九六四年在中国爆炸第一颗原子弹时,赫鲁晓夫也刚好下台。& & &[注释]& (1)蚂蚁缘槐夸大国:源于唐李公佐《南柯太守传》。(2)西风落叶下长安:唐贾岛《忆上吴处士》:“闽国扬帆去,蟾蜍亏复园。秋风生渭水,落叶下长安。”(3)鸣镝:响箭,汉匈奴的武器。古喻落叶如中箭败阵。
&&&&&&&&&& (五八)
&&&&&&& 吊罗荣桓同志&& &&&& 一九六三年十二月&&&&&&&&& 记得当年草上飞,&&&&& 红军队里每相违。&&&&& 长征不是难堪日,&&&&& 战锦方为大问题。&&&&& 斥鹌每闻欺大鸟,&&&&& 昆鸡长笑老鹰非。&&&&& 君今不幸离人世,&&&&& 国有疑难可问谁?
&&&&&&&& (五九)
&&&&&& 贺新郎·读史&& &&&& &一九六四年春&& &&&&& 人猿相揖别。&&&&& 只几个石头磨过,&&&&& 小儿时节。&&&&& 铜铁炉中翻火焰,&&&&& 为问何时猜得?&&&&& 不过几千寒热。&&&&& 人世难逢开口笑,&&&&& 上疆场彼此弯弓月。&&&&& 流遍了,&&&&& 郊原血。
&&&&& 一篇读罢头飞雪,&&&&& 但记得斑斑点点,&&&&& 几行陈迹。&&&&& 五帝三皇神圣事,&&&&& 骗了无涯过客。&&&&& 有多少风流人物?&&&&& 盗跖庄?流誉后,&&&&& 更陈王奋起挥黄铖。&&&&& 歌未竟,&&&&& 东方白。
&&&&&&&&&& (六十)
&&&&&&&&&& & 洪 都&& &&&&&&&& 一九六五年&& &&&&& 到得洪都又一年,&&&& &&&&& 祖生击楫至今传。&&&& &&&&& 闻鸡久听南天雨,&&&& &&&&& 立马曾挥北地鞭。&&&& &&&&& 鬓雪飞来成废料,&&&&& 彩云长在有新天。&&&&& 年年后浪推前浪,&&&&& 江草江花处处鲜。
&[题解]& & 洪都,旧南昌府的别称,此处指南昌市。这是1965年夏毛泽东在巡视江南途中作的一首述怀明志的政治诗。& & &[注释]& (1)南天雨:指在南方的战斗生活。(2)挥北地鞭:指在北方的战斗生活。(3)鬓雪:两鬓飞霜。(4)彩云:指马列主义真理。(5)处处鲜:祖国河山的锦绣前程。
&&&&&&&& (六一)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 一九六五年五月&&& &&&&& 久有凌云志,&&&&& 重上井冈山。&&&&& 千里来寻故地,&&&&& 旧貌变新颜。&&&&& 到处莺歌燕舞,&&&&& 更有潺潺流水,&&&&& 高路入云端。&&&&& 过了黄洋界,&&&&& 险处不须看。
&&&&& 风雷动,&&&&& 旌旗奋,&&&&& 是人寰。&&&&& 三十八年过去,&&&&& 弹指一挥间。&&&&& 可上九天揽月,&&&&& 可下五洋捉鳖,&&&&& 谈笑凯歌还。&&&&& 世上无难事,&&&&& 只要肯登攀。
&&&&&& (六二)
&&念奴娇·鸟儿问答&& &&&& 一九六五年秋&& &&&&& 鲲鹏展翅,&&&&& 九万里,&&&&& 翻动扶摇羊角。&&&&& 背负青天朝下看,&&&&& 都是人间城郭。&&&&& 炮火连天,&&&&& 弹痕遍地。&&&&& 吓倒蓬间雀。&&&&& 怎么得了,&&&&& 哎呀我要飞跃。
&&&&& 借问君去何方?&&&&& 雀儿答道:&&&&& 有仙山琼阁。&&&&& 不见前年秋月朗,&&&&& 订了三家条约。&&&&& 还有吃的,&&&&& 土豆烧熟了,&&&&& 再加牛肉。&&&&& 不须放屁,&&&&& 试看天地翻覆。
&&&&&&&& (六三)
卜算子·悼国际共产主义战士艾地同志&&&&&&一九六五年十二月&& &&&&& 疏枝立寒窗,&&&&& 笑在百花前。&&&&& 奈何笑容难为久,&&&&& 春来反凋残。
&&&&& 残固不堪残,&&&&& 何须自寻烦?&&&&& 花落自有花开日,&&&&& 蓄芳待来年。
&&&&[赏析]& & 当时诗人怀着重上井冈山的豪情巡视大江南北,来到南昌这个“八一”起义,中国工农红军的诞生地,联系自我,自然而然联想起历史上祖逖击楫、立誓报国的往事。对长期的革命战斗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颈联陡转,看似“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实是对祖国未来的展望和憧憬。诗的意境雄浑,气象恢弘,意蕴深长。
&&&&&&&&&&& (六四)
&&&&&&&&&&& 有所思&& &&&&& 一九六六年六月&&& &&&&& 正是神都有事时,&&&& &&&&& 又来南国踏芳枝。&&&& &&&&& 青松怒向苍天发,&&&& &&&&& 败叶纷随碧水驰。&&&&& 一阵风雷惊世界,&&&&& 满街红绿走旌旗。&&&&& 凭阑静听潇潇雨,&&&&& 故国人民有所思。&&[题解]& & 这首缘情言志的咏怀诗抒发了作者对经心发动、亲手燃起的“文化大革命”烈火的感想。文化大革命的发起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上海《文汇报》1965年11月发表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毛泽东1966年初指责中宣部和北京市委“包庇坏人、压制左派”,提出了“打倒阎王、解放小鬼”的口号;1966年5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的《五·一六通知》错误地对彭真、罗瑞卿、陆定一、杨尚昆进行批判,通知发出同时毛泽东离京南巡,回来后写了《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把斗争锋芒指向了“以刘少奇为首的资产阶级司令部”。在此过程中,毛泽东一步步战胜中央集体,使文化大革命按其预想发动起来。这便是写此诗时的历史背景。& & &[注释]& (1)神都:古谓京城,这里指北京。(2)有事:指发动文化大革命。(3)南国:南方。(4)踏芳枝:巡视。& & &[赏析]& & 这收诗反映了作者在中国革命发展的重要历史关头的复杂心境。首联:正是、又来两句,看似是时间上的偶然衔接,其实两者原始具有密切内在联系的;颔联:青松、败叶,阵线分明,是对文化大革命的正面描述,分别指革命小将和走资派;颈联:赞颂文化大革命的声威;尾联:遥应开端,把视线收回到南巡主体,暗含作者“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心情。整首诗读来使人深感遗憾,引起沉郁以至苍凉的感觉。
&&&&&&&&&&&&& (六五)
&&&&&&&&&& 七绝一首&& && 一九七一年九月之后&&& &&&& &豫章西望彩云间,&&&& &九派长江九叠山。&&&& &高卧不须窥石镜,&&&&& 秋风怒在叛徒颜。
&&&&&&&&&& (六六)
&& 读《封建论》呈郭老&& &&&&& &一九七三年八月&&&& &&&&& 劝君少骂秦始皇,&&&&& 焚坑事件要商量。&&&&& 祖龙魂死业犹在,&&&&& 孔学名高实秕糠。&&&&& 百代多行秦政治,&&&&& 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读唐人封建论,&&&&& 莫从子厚返文王。
&&&&&&&& (六七)
&&&&&&&& &诉衷情&& &&&&& 一九七四年&& &&&&& 父母忠贞为国酬,&&&&& 何曾怕断头?&&&&& 如今天下红遍,&&&&& 江山靠谁守?
&&&&& 业未就,&&&&& 身躯倦,&&&&& 鬓已秋;&&&&& 你我之辈,&&&&& 忍将夙愿,&&&&& 付与东流?
&&&&&&&&& (六八)& &改鲁迅《亥年残秋偶作》&& &&&&& & &时间待考证& &&&&& 曾经秋肃临天下,&&&&& 敢遣春温上笔端。&&&&& 尘海苍茫沉百感,&&&&& 金风萧瑟走千官。&&&&& 喜攀飞翼通身暖,&&&&& 若坠空云半截寒。&&&&& 竦听荒鸡偏阒寂,&&&&& 起看星斗正阑干。&
&&&&&&&&&&&&&&&&&&&&&&&&&&&&&&&&&&&&&&&&&&&&&&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只识弯弓射大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