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助大佬,如何在pkpm设置pkpm弹性模连接

您现在的位置: &
pkpm如何设置不传递质量
来源: 时间:
篇一:PKPM的使用技巧
PKPM的使用技巧 1.彻底了解在PKPM中主梁与次梁的区别 -------------次梁在PMCAD主菜单1和主菜单2 不同输入方法的比较分析 次梁可在PMCAD主菜单1中和其它主梁一起输入,程序上称为“按主梁输入的次梁”,也可在PMCAD主菜2的“次梁布置”菜单中输入,此时不论在矩形或非矩形房间内均可输入次梁,但只能以房间为单元输入,输入方式不如在PMCAD主菜单1中方便。 次梁在主菜单1输入时,梁的相交处会形成大量无柱联接节点,节点又把一跨梁分成一段段的小梁,因此整个平面的梁根数和节点数会增加很多。因为划分房间单元是按梁进行的,因此整个平面的房间碎小,数量众多。次梁在主菜单2输入时,次梁端点不形成节点,不切分主梁,次梁的单元是房间两支承点之间的梁段,次梁与次梁之间也不形成节点,这时可避免形成过多的无柱节点,整个平面的主梁根数和节点数大大减少,房间数量也大大减少。因此,当工程规模较大而节点,杆件或房间数量可能超出程序允许范围时,把次梁放在主菜2输入可有效地、大幅度减少节点、杆件和房间的数量。 在主菜单1中输入次梁(简称当主梁输)和在主菜单2中输入的次梁(简称当次梁输)在程序处理上有很多不同点,计算和绘图结果也会不同。 1、导荷方式 作用于楼板上的恒活荷是以房间为单元传导的,次梁当主梁输时,楼板荷载直接传导到同边的梁上。当次梁输时,该房间楼板荷载被次梁分隔成若干板块,楼板荷载先传导到次梁上,该房间上次梁如有互相交*,再对次梁作交*梁系分析(交*梁系仅限于本房间范围),程序假定次梁简支于房间周边,最后得出每次梁的支座反力,房间周边梁将得到由次梁围成板块传来的线荷载和次梁集中力。 两种导荷方式的结构总荷载应相同,但平面局部会有差异。 2、结构计算模式 在PM主菜单1中输的次梁将由SATWE、TAT进行空间整体计算,次梁和主梁一起完成各层平面的交*梁系计算分析,其它要特征是次梁交在主梁的支座是弹性支座,有竖向位移。有时,主梁和次梁之间是互为支座的关系。
在PM主菜单2输入的次梁按连续梁的二维计算模式计算。计算时,次梁铰接于主梁支座,其端跨一定铰支,中间跨连续。其各支座均无竖向位移。 3、梁的交点的连接 按主梁输的次梁与主梁为刚接连接,之间不仅传递竖向力,还传递弯矩和扭矩。特别是端跨处的次梁和主梁间这种固端连接的影响更大。当然用户可对这种程序隐含的连接方式人工干预指定为铰接端。 PM主菜2输的次梁和主梁的连接方式是铰接于主梁支座,其节点只传递竖向力,不传递弯矩和扭矩。对于其端跨计算支座弯距一定为0. 4、梁支座负弯矩调幅 在SATWE、TAT计算时对PM主菜单1中输的次梁均隐含设定为“不调幅梁”,此时用户指定的梁支座弯矩调整系数仅对主梁起作用,对不调幅梁不起作用。如需对该梁调幅,则用户需在“特殊梁柱定义”菜单中将其改为“调幅梁”。
在PM主菜单2输入的次梁按连续梁计算,均可读取用户设定的调幅系数进行调幅。 5、绘梁施工图前对梁的相交支座的支座修改 次梁按主梁输入时: 在PM主菜单1当作主梁输入的次梁,经过三维程序计算后,程序不一定认定他是次梁。 此时程序判定次梁的过程是: 对每个无柱节点需要判断为“支座”(用三角形表示)或“连通”(用园圈表示),该节点处于负弯矩区的为支座,为正弯矩区的为连通。支座时,梁本身应为次梁,支座梁则为主梁。 连通时,连通节点两端的两跨梁将合并为一跨,成为主梁,节点上的另一方向梁成为次梁。 支座时,施工图上的梁下部钢筋在支座锚固长度仅为15倍钢筋直径。因处于负弯矩区而按非受拉锚固设计。连通时,该节点两端的梁下钢筋必然在节点下连通,程序不会出现锚入支座节点,因为处于受拉区。 对处于端跨的次梁(支承在梁支座上),程序需将其判断为“悬挑梁”或是“端支承梁”。 当端跨梁下无正弯矩,全跨均作用负弯矩时,程序判定该端跨为挑梁,在该跨端部用园圈表示。反之,程序认定该跨为端支承梁,在该跨端部用三角支座表示。 对如上程序自动判定的支座状况,一般人工应做干预修改。在中间跨,把支座改为连通将合并梁跨,施工图设计偏于安全。一般不应将连通改为支座。对于交*梁系,更应注意把有些支座改为连通,才能得到符合实际的施工图设计。 次梁按次梁输入时: 对于在PM主菜单2输入的次梁,其跨度、跨数都已确定,与在PM主菜单1输入的主梁相交处,其本身是次梁的性质不能修改,其支座处的梁肯定当作主梁处理,也就是说,对这种次梁,一般没有修改支座的问题。 6、三维空间程序的活荷载不利布置计算 按主梁方式输入的次梁,将在层平面上形成大量的房间。SATWE、TAT的活荷不利布置计算是按每个房间逐个布置活载的过程,这时可能造成活荷不利计算过于繁琐费时。按次梁方式输入的次梁,层平面上形成的房间均为不考虑次梁划分的大房间,其活荷不利布置计算更快捷。 7、楼板配筋 由于板底钢筋的配置是以房间为单元进行的,按主梁方式输入次梁的房间可能过多过密,此时作楼板配筋施工图时,一般不应采用“逐间布筋”或“自动布筋”的方式,因为这种方式的板底钢筋是细碎的小段筋。一般应采用“通长配筋”菜单将板底钢筋按不同范围拉通配置。 2.PKPM结构设计使用心得 ****以下为本人集多年PKPM使用心得所写,可能有不对之处,敬请原谅!如果你愿意把你的一些心得与大家共享,请告诉我。要想PKPM没有错误,很难,最好的办法就是别用她。如果做结构设计,不太可能不用PKPM,所以,最好不做这行,做“三陪”比这行轻松。 1.在PM中如果有定义错层梁的话,如果错层高差太大,会导致TAT检查出现“有多余节点,必须删除”的错误。(若PM中定义错层梁,错层高差不能太大) 2.如果斜杆高度大于层高,可能会导致TAT数据检查出现“有水平支撑,无法计算”的错误。(斜杆高度不能大于层高) 3.如果定义的工作目录名太长,可能会导致一系列问题,例如:。T文件无法转换为。dwg文件。(工作目录名不能太长) 4.PKPM生成的。dwg文件字体是两边对齐,在\PKPM的安装目录\cfg\中有ET.lsp程序,可以在AUTOCAD中调用,将文字改为左对齐、右对齐,居中等格式。 5.在PKPM系统中,输入楼板厚度的唯一作用是计算楼板配筋,别无他用。对于TAT或SATWE,因为已经假设了楼板在平面内无限刚,平面外刚度为零,楼板厚度对于刚度计算不起作用。所以大家使用TAT或SATWE时,应考虑该假定的合理性。 6.在PKPM.ini文件中定义了斜杆竖向约束作用,如果斜杆变形或应力较大,大家应慎重取值考虑。 7.关于错层,PKPM中,如果楼板相错500以上,一般要按错层考虑。错层时,应在PM中按两个标准层进行输入,TAT和SATWE会自动形成错层数据。如果按一层输入并考虑错层影响,应该在TAT或SATWE中,定义弹性节点等措施。 8.关于节点太近,如果在PKPM输入时,不进行轴线简化,在节点较多较密的情况下,程序会提示节点太密(小于150)。此时应进行轴线简化调整,使上下节点尽量对齐。哪怕相近节点不在同一层,也会对后面的计算产生影响。(节点不能太密[小于150],应进行轴线简化调整) 9.关于斜梁、斜杆及斜柱,PKPM中,斜柱、支撑均按斜杆考虑,斜梁和普通梁一样,承受弯矩而无剪力。10、特殊梁、柱、支撑定义,采用异或方式,即原有属性再次定义则取消原属性。举例:一下端铰接支撑要想定义为两端铰接,应该先再次定义下端铰接,此时上下端均为刚接,然后定义两端铰接。 11.TAT输出的构件内力正负号说明: TAT输出的构件内力,其正向的取值一般是遵循右手螺旋法则,但为了读取、识别的方便和需要,TAT在输出的内力作了如下处理: (1)梁的右端弯矩加负号,则在识别梁正负弯矩时,上表面受拉为负弯矩、下表面受拉为正弯矩; (2)柱、墙肢、支撑的下端轴力加负号,则在识别它们的正负轴力时,受拉为正轴力、受压为负轴力; (3)柱、墙肢、支撑的上端弯矩加负号,则在识别它们的正负弯矩时,右边或上边受拉正弯矩、左边或下边受拉为负弯矩。????? *****非常不错,使用pkpm之前,应该对结构体系进行合理的简化,并非向建科院的人说得那样,完全按照实际情况输入,例如:目前坡屋面做的较多,斜梁如何输入这个问题就摆在面前,我的作法很简单,按照直梁输入。这一点我在3月24号上海pkpm研讨班上同建科院的人讨论过,他们也同意我得看法。程序毕竟是程序,并不是万能的,我们是用软件,而不是让软件牵着我们走,看法粗浅,大家一起探讨,共同提高 3.PKPM程序学习的一些体会
学习时间:~ 主要的内容: 1、PKPM的发展方向 2、空间计算程序部分 一、PKPM的发展方向
PKPM程序的发展方向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个方面就是计算,它的方向就是集成化、通用化。集成化大家都能感觉到,PKPM程序都是以PM程序所建数据为条件,以空间计算为核心,基础、后期的CAD出图都能采用前面的数据。所有这些都构成了程序集成化的雏形。程序的通用化主要表现在计算上,PKPM程序的计算程序由以前的平面计算(PK)―― ――&三维空间杆件(TAT)――&空间有限元(SATWE)――&整体通用有限元程序(PMSAP)。能计算的结构类型有砖混、底框、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等。现在又在开发特种结构的计算程序:如高压塔架、巨型油罐等。在PM程序中就可以建立起这些结构的空间模型。当然现在的PKPM系列程序还不能计算。 ●第二个方向就是开放计算参数的开关。有很多参数以前都是放在程序的“黑匣子”里的,设计人员不能干预。程序放开这些参数有两个原因,首先就是要让设计人员真正的掌握工程的设计过程,能够尽可能的控制设计过程。其次就是要把一些关键的责任交由设计人员来负,程序只能起到设计工具的作用,不能代替设计。所以就需要我们的结构设计人员充分的理解程序的适用范围、条件和校对结果的合理性、可*性。如《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的5.1.16条要求“对结构分析软件的计算结果,应进行分析结果判断,确认其合理、有效后方可作为工程设计的依据”。 二、空间计算程序部分 1、PKPM几个空间程序的不同(这是我们这次学习班一个学员提的问题) 现在,PKPM程序拥有的空间计算程序有三个,即TAT、SATWE、PMSAP 1)、TAT――它是一个空间杆件程序,对柱、墙、梁都是采用杆件模型来模拟的,特殊的就是剪力墙是采用薄壁柱原理来计算的,在它的单元刚度矩阵中多了一个翘曲自由度θ',相应的力矩多了双力矩。因此,在用TAT程序计算框剪结构、剪力墙结构等含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的结构都要对剪力墙的洞口、节点做合理的简化,有点让实际工程来适应我们的计算程序的味道。作这种简化都是因为分析手段的局限所制(资料书的P129)。当然,在作结构方案时,对结构作这样的调整对建筑结构方案的简洁、合理有很大的好处。它的楼盖是作为平面内无限刚、平面外刚度为零的假设。在新版的TAT程序中,允许增设弹性节点,这种弹性节点允许在楼层平面内有相对位移,且能承担相应的水平力。增加了这种弹性节点来加大TAT程序的适用范围,使得TAT程序可以计算空旷、错层结构。2)、SATWE――空间组合结构有限元程序,与TAT的区别在于墙和楼板的模型不同。SATWE对剪力墙采用的是在壳元的基础上凝聚而成的墙元模型。采用墙元模型,在我们的工程建摸中,就不需要象TAT程序那样做那么多的简化,只需要按实际情况输入即可。对于楼盖,SATWE程序采用多种模式来模拟。有刚性楼板和弹性楼板两种。SATWE程序主要是在这两个方面与TAT程序不同。 3)、PMSAP――是一个结构分析通用程序。当然,它是偏向于建筑的,但它是一个发展方向。现在的比较著名的通用计算程序有:SAP84、SAP91、SAP2000、ANSYS、ETABS等程序,这些程序各有特长。 2、程序的参数及选择开关 1)、PMCAD中的参数 (1)总信息: ●结构体系、结构主材:主要是不同的结构体系有不同的调整参数。 ●地下室层数:必须准确填写,主要有几个原因,风荷载、地震作用效应的计算必须要用到这个参数,有了这个参数,地下室以下的风荷载、水平地震效应就没有往下传,但竖向作用效应还是往下传递。地下室侧墙的计算也要用到。底部加强区也要用到这个参数。 ●与基础相连接的下部楼层数:要说明的是除了PM荷载和最下层的荷载能传递到基础外,其他嵌固层的基脚内力现在的程序都不能传递到基础。???????? (2)、材料信息:其他与老的程序一样填法,就是钢筋采用了新规范的新符号。 (3)地震信息 ●设计地震分组:就是老的抗震规范的近震、远震。按抗震规范的附录A选择即可。内江的三县两区都是第一组,6度区,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05g. ●场地类别:程序是“场地土类型”,按《地基基础规范》的3.0.3条的4款,应该是“场地类别”。《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3.3.2、3.3.3条也是提的“建筑场地”,而不是“场地土”。一般的地质勘察报告要提出此参数的。 ●计算震型个数:这个参数需要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对于一般工程,不少于9个。但如果是2层的结构,最多也就是6个,因为每层只有三个自由度,两层就是6个。对复杂、多塔、平面不规则的就要多选,一般要求“有效质量系数”大于90%就可以了,证明我们的震型数取够了。 这个“有效质量系数”最先是美国的WILSON教授提出来的,并且将它用于著名的ETABS程序。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的5.1.13-2条要求B级高度的建筑和复杂的高层建筑“抗震计算时,宜考虑平扭藕连计算结构的扭转效应,振型数不应小于15,对多塔楼结构的振型数不应少于塔数的9倍,且计算振型数应使振型参与质量不少于总质量的90%” ●周期折减系数:这个参数是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的3.3.16条(强条)要求,按3.3.17条进行折减的。 框架:0.6~0.7 框剪:0.7~0.8 剪力墙:0.9~1.0 (4)风荷载: 修正后基本风压:根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的7.1.2条,对与高层、高耸以及对风荷载比较敏感的其他结构,基本风压应适当提高,并应由有关的结构设计规范具体规定。按《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的3.2.2条,对与特别重要或对风荷载比较敏感的高层建筑,其基本风压应按100年重现期的风压值采用。按规范的解释,房屋高度大于60m的都是对风荷载比较敏感的高层建筑。 2)、TAT的参数及开关 (1)、用TAT程序计算建模应注意的几点: ●剪力墙必须要有洞口,不能形成封闭“口”字形。这样在构件截面上的剪力流才有进口和出口,否则,程序无法对构件进行计算。这是TAT程序对薄壁柱数学模型模拟的要求。 ●剪力墙内的洞口要求要上下对齐,且要有规律性。如果不这样,那么内力的传递将通过节点间刚域来传递,这与实际有时很大差别,引起很大的计算误差。且洞口布置不规律,计算结果具有很大的突变性。(2)、参数:在PM参数中说过的就不在说了。 ●柱的计算长度:程序中增加了一个选项“柱长度系数按混凝土土规范的7.3.11-3计算。以前老程序是按表7.3.11-1和表7.3.11-2采用的。7.3.11-3条是新规范新增的。”当水平荷载产生的弯矩设计值占总弯矩设计值的75%以上时,框架柱的计算长度lo可按公式7.3.11-1和公式7.3.11-2计算结果的较小者取值。 这是因为近年来对框架结构二阶效应的研究表明,竖向荷载在有侧移的框架中引起的P-△效应只增大有水平荷载在柱端截面中引起的弯矩Mh,而原则上不增大由竖向荷载引起的弯矩Mv.因此,框架柱柱端考虑二阶效应后的总弯矩应是: M=Mh+ηs*Mv(1-1) 式中ηs为反映二阶效应增大Mh幅度的弯矩增大系数。但在传统的η――lo法中,是用η同时增大Mv和Mh的,即:
M=η(Mh+Mv)(1-2) 因此,如果要使所求的总弯矩相等,那么必然有: ηs&η 与ηs相应的lo也就必然比与η相应的lo取得大一点。 对于一般工程中的多层框架结构,(在Mv/Mh为常见比例,即&1/3,框架节点的柱梁线刚度的比例也为常见值时)按规范表7.3.11-2的lo计算出的η再按1-2公式计算出的弯矩和按规范7.2.11-3条计算出的lo在按公式1-1算出的弯矩,两者差异不大。所以在一般多层框架,没有特殊的水平荷载和特殊的框架节点情况下,采用7.2.11-2和7.2.11-3计算的lo对计算结果没有大的影响。 但是,对于Mv/Mh&1/3或梁注线刚度相差较大的情况下,采用7.2.11-2条计算的lo对计算结果就很大的影响了,而且是偏于不安全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采用7.2.11-3计算。建议都采用7.2.11-3计算。 本来规范采用η――lo法就是不尽和理的,因此规范就在7.3.12条要求采用刚度折减法,这种方法也是国外通行的考虑二阶效应的计算方法,且也是准确的较为合理的计算方法,但遗憾的是这种方法在PKPM程序中还没有得到实现。 ●竖向力计算信息:程序有四个选择 -----不计算竖向力:它的作用主要用于对水平荷载效应的观察和对比等。 -----??????????一次性加载计算:主要用于多层结构,而且多层结构最好采用这种加载计算法。因为施工的层层找平对多层结构的竖向变位影响很小,所以不要采用模拟施工方法计算。 -----模拟施工方法1加载:就是按一般的模拟施工方法加载,对高层结构,一般都采用这种方法计算。但是对于“框剪结构”,采用这种方法计算在导给基础的内力中剪力墙下的内力特别大,使得其下面的基础难于设计。于是就有了下一种竖向荷载加载法。 ―― ――模拟施工方法2加载:这是在“模拟施工方法1”的基础上将竖向构件(柱、墙)的刚度增大10倍的情况下再进行结构的内力计算,也就是再按模拟施工方法1加载的情况下进行计算。采用这种方法计算出的传给基础的力比较均匀合理,可以避免墙的轴力远远大于柱的轴力的不和理情况。由于竖向构件的刚度放大,使得水平梁的两端的竖向位移差减少,从而其剪力减少,这样就削弱了楼面荷载因刚度不均而导致的内力重分配,所以这种方法更接近手工计算。但是我认为这种方法人为的扩大了竖向构件与水平构件的线刚度比,所以它的计算方式值得探讨。 所以,专家建议:在进行上部结构计算时采用“模拟施工方法1”;在基础计算时,用“模拟施工方法2”的计算结果。这样得出的基础结果比较合理。(高层建筑) ●是否考虑P-△效应:选择否,就按规范的7.3.11条计算柱的计算长度系数,如果选择“是”,则柱的计算长度系数为1,再按程序的计算方法来计算P-△效应。 ●是否考虑梁柱重叠的影响: ――不考虑:对于普通的多层框架,一般都采用这种选择。 ――考虑梁端弯矩折减: M边=M中-Min(0.38*M中,B*V中/3) ――考虑梁端刚域的影响: 扣除梁梁端刚域后的梁计算长度为: Lo=L-(Dbi+Dbj)篇二:PKPM2010年12月结构技术问题汇总 2010年12月第一周结构技术问题汇总
1、PKPM板施工图中钢筋编号的字体大小在哪设置? 答:上部菜单,设置―文字设置,文字标注―楼板钢筋标注,尺寸标注―钢筋圈直径,这两 项内容同时设置即可。
2、门式刚架三维建模二维计算里的数据怎么样导入JCCAD里进行基础设计? 答:对各榀钢架进行“立面编辑”,必须输入活荷载(如无活荷载,JCCAD无法组合各荷载 工况值进行计算),二维结构计算后分别生成各榀钢架的文件(如pk-1_)。JCCAD基础人机交互输入中,荷载输入-选PK文件-选择PK文件,分别选择各榀钢架的文件夹下的荷载文件(如mj-1.JCN),再选择框架所在轴线,即可把各榀钢架对应的荷载布置在相应的轴线上,最后读取荷载,勾选PK荷载,即可进行基础计算。
3、框架结构在输入吊车荷载时是否需要在牛腿处增设标准层?是不是在该层沿吊车运行轨 道布梁,然后梁柱处把梁设为铰接呢? 答:吊车在牛腿处,需要增设标准层。吊车梁只传递荷载不传递弯矩,需要定义铰接。
4、砌体结构QITI中是否考虑底框的地震力放大1.2-1.5倍,是否需要人工设置调整系数? 答:用底框-抗震墙结构三维分析,砌体结构信息里,对底框结构空间分析方法,程序默认 选择规范算法,自动调整底框结构部分的地震力,不需另外设置。需要先在砌体信息及 计算里进行底框计算,才可以正确读取底框上部结构的荷载。
5、基础JCCAD桩筏筏板有限元计算中结果显示,总信息下的最大反力图的绿色数字是什 么意思? 答:绿色数字代表标准组合下土的最大反力值,白色数字代表标准组合下桩的最大反力值。 括号内数字为荷载组合号,可在荷载信息HZX.OUT查看。
6、独立基础+防水板,使用基础CAD的“防水板抗浮计算”,基础与防水板一起划分单元计算,结果显示柱底处的板配筋超筋,该处计算是否考虑了独立基础的厚度?答:有考虑独立基础的厚度,但该计算未读取上部结构内力,独立基础配筋不能 参考。独基配筋可用程序的独基计算或者桩筏有限元计算。
较早版本的基础人机交互输入――非承台桩――布置参数中,可设置群桩按三角形排列布置,现在软件取消该功能了吗? 答:软件将该功能移至“非承台桩”――“桩阵列”命令中,可用该命令布置三 角形排列群桩。或者有AUOTCAD的桩位图,可以直接导入。
抗震规范及高规中,当结构基本周期大于3.5秒时,剪重比最小限值有变化,SATWE如何取用? 答:SATWE根据WZQ.OUT文件中的周期,可以区分3.5秒、5秒区间段,使用不 同的最小剪重比进行调整。
9、05版PMCAD接力SATWE计算,梁的初始混凝土强度输入C35,梁不超筋。后来改为C33,梁配筋显示1000超筋。 答:05及08版PMCAD中都可输入类似C33的混凝土强度,程序自动插值取强度。 该模型C35时梁配筋率已经接近2.5%,改为C33后,出现截面承载力不够超限1000的提示。
10、SLABCAD第三步“分析结果输出与图形显示”中更改恒载、活载组合系数,下方的点值“配筋AS”及“设计弯矩”没有变化? 答:修改分项系数,对该两项不起作用目前。
11、SLABCAD第四步“板带交互设计及验算”,参数设置中的荷载组合系数修改后内力配筋结果不变。 答:在进入板带计算时,不勾选读取SATWE的计算结果,然后改组合系数就可以起作用。
12、SATWE数据检查提示约束节点错误。 答:模型中有一层剪力墙上下节点没有对齐,与基础相连的最大底标高大过该层 底标高,所以在悬空的节点处形成了支座。节点对齐后,把与基础相连的最大底标高填成楼层组装中的结构底标高即可。
13、PMCAD中同一节点通过偏心的方式布置斜杆,计算结果异常。 答:同一节点偏心建立斜杆,在新版SATWE中当柱计算,在SATWE旧里面可以当作斜杆。斜杆布置一般应增加节点,即通过两节点建立斜杆。
14、PMCAD输入人防荷载后,SATWE计算结果中并没有人防组合。 答:因为只输入了人防荷载,没有定义人防等级。需要定义人防等级,并相应输 入人防荷载,程序对布置了人防荷载的构件考虑人防组合,并按人防规范设计
15、剪力墙在特殊构件中设置成一级或二级抗震,配筋结果一样。答:配筋时的工况为非地震组合,内力调整系数不起作用。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PKPM CAD工程部深圳分部 深圳建研软件有限公司
2010年12月第二周结构技术问题汇总
1、如何设置JCCAD荷载显示中字体大小以便打印? 答:基础人机交互-图形管理-设字大小。
2、剪力墙布置洞口后,SATWE计算结果中并没有该洞口。 答:布置洞口的剪力墙网格较短,用旧版SATWE计算程序自动在洞口边设置300mm 的墙肢后, 造成洞口尺寸小过300mm,被忽略。可用新版SATWE计算。 3、SATWE数据检查提示“查找墙的右边界失败”。 答:模型为建筑模型导入而成,在墙和梁相交处在梁宽边界多增加了节点,造成 转换为计算模型时墙边界错误,删除多余节点即可正常计算。
4、使用弹性板6后,需要在PMSAP中勾选混凝土矩形梁转T型梁吗? 答:定义弹性板6后程序已经考虑了板的面内刚度和面外刚度,不需要勾选该项。 5、上部结构数据作了修改后,进入JCCAD选择“读取已有基础布置并更新上部结构数据”,原先通过加网格节点形成的筏板,都不见了? 答:如果上部结构只是增加标准层,已有基础布置数据与底层网格不变情况下, 直接重新读取荷载即可,不需要更新上部结构数据;也可以在PMCAD中输入基础布置所需要的网格(注:退出时把“清理无用的网格、节点”的选项钩去掉),只要筏板内的网格节点不发生变动,即使选择了更新上部结构数据,原先输入的筏板都能保留。
6、SATWE参数“地震信息”中框架抗震等级是四级,在特殊构件补充定义里指定了某层梁的抗震等级是三级,梁平法施工图里可否识别到三级抗震梁,并按三级进行配筋? 答:可以识别。 7、高层混凝土住宅,SATWE计算时提示内存不够,但内存已经很大。 答:由于该模型36层,体量较大,同时全楼设置了弹性膜计算。每层存在个别 楼板开洞,这些洞口将弹性膜又分割为几块,导致全楼弹性膜数量大大增多,对计算机要求很高。一般情况下,只有电梯等处楼板开洞时,不需要全楼设膜,这样可以顺利计算。
8、考虑到大震的薄弱部位,想要提高底部剪力墙暗柱内的纵筋,将SATWE配筋参数,结构底部需要单独指定配筋率的层数、配筋率设为1%后,暗柱配筋没有增大? 答:该参数指竖向分布筋配筋率,并不是暗柱配筋。由于分布筋也承担部分竖向 力,增大分布筋配筋率,暗柱配筋可能减小,不会增大。
9、为什么我的这个模型SATWE结果WMASS.OUT文件查不到刚重比的验算结果?同时计算提示计算不了刚心? 答:模型顶层为斜屋面,使用斜梁和虚梁建模,未使用柱、墙、支撑竖向构件。 SATWE在验算刚重比时,需要用到顶层地震位移,但只查找柱、墙或者支撑的位移,模型中顶层没有这些构件,所以无法查找。可以按照这个原则简单修改模型,比如将顶层和次顶层合并为一层建模。刚心无法算出也是该原因。
10、对角柱,SATWE需要人工定义嘛?程序如何实现规范的要求? 答:需要在特殊构件补充定义菜单下指定角柱,程序自动按《抗规》6.2.6条要 求对弯矩与剪力设计值乘以1.1的增大系数,并按双偏压进行计算。 11、请问在JCCAD里输入地质资料的时候,未风化的泥岩应该选择什么土呢,当 作新鲜岩吗? 答:可以选择新鲜岩来输入。
12、对《抗规》6.1.14条,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时,地下室柱截面每侧的纵向钢筋面积,除应满足计算要求外,不应少于地上一层对应柱每侧纵筋面积的1.1倍,请问程序是否自动实现? 答:程序暂时没有自动考虑,请人工计算复核。
13、坡地建筑,底层柱底标高不一样,形成不等高支座,如何定义一些参数? 答:在PMCAD设计参数中,根据模型的柱底标高定义情况,修改“与基础相连构 件的最大底标高”,以正确形成不等高支座。对柱下独立基础,在输入柱下独立基础参数中,可选择“相对柱底标高”,并正确输入基础底标高值,即相对每个柱底的标高值,这样才能正确计算基础覆土重与基底弯矩组合值。 14、剪力墙下布置地基梁,梁下布桩,如何计算? 答:需要在JCCAD第五步的桩筏筏板有限元计算,对地基梁与桩进行计算。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PKPM CAD工程部深圳分部 深圳建研软件有限公司
2010年12月第三周结构技术问题汇总
1、PMCAD中快捷键命令如何设置? 答:PKPM安装目录下,对CFG文件夹下的Cfg.ali文件和PM文件夹下的WORK.ALI 文件进行设置并运用。
2、在PM里面,楼面荷载是通过人工修改的形式形成的,有没有办法使其恢复为整个楼层的“恒活设置”菜单中默认统一值? 答:如在荷载输入―恒活设置中,重新进行荷载定义,对于人工修改后的楼面恒 载和活载,无法根据“恒活设置”中的定义值再统一修改。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快速修改楼面荷载值:楼层定义―层编辑―层间编辑―全选所有标准层,再以窗口选择方式人工修改楼面恒载与活载值。
3、PMCAD平面荷载显示校核,荷载平面图中各数据代表什么意思? 答:平面图下方有注解,无括号数值为恒荷载值,圆括号内为活荷载值,梁或墙 两侧传来楼板荷载分两行显示,如果两侧传来楼板恒荷载相同,则叠加后分一行显示。第一个数值为荷载类型,比如6为满跨梯形或三角形荷载,1为均布荷载;第二数值是荷载大小值(kN/m),第三个数值是荷载值的距离参数。对楼板传来的荷载,第二个与第三个数值相除的结果值即为PMCAD中楼面荷载值(kN/m2,含楼板自重)。对墙上荷载,程序自动将楼板传来的荷载按照荷载总值不变原则,根据墙长换算为均布荷载。
4、某坡地建筑,坡顶部分楼层数少,柱轴力相对坡底部分的柱轴力小很多,可是基础CAD计算独基的基础面积反而大? 答:建筑迎风面与高度均较大,坡顶部分的柱受到风荷载较大,柱轴力虽小,可是风荷载引起的弯矩较大。可以在独立基础的“计算结果”文件中,根据各篇三:PKPM中点铰方法及说明关于次梁与主梁交接处是否点铰及如何从构造上保证,汇总各处意见并如下: 1、杨星《PKPM结构软件从入门到精通》: 一般讲混凝土梁之间都是刚接,没有严格意义上的铰接。如果设置为铰接,在构造上应采取相应措施。如铰接梁定义太多,会导致内力重分布,使内力分配不合理因素加大,计算结果也可能不合理。除非计算的内力和配筋明显不符合实际情况,可以在SATWE特殊构件定义时将其改为铰接。 2、老庄结构院: 结论: ①次梁点铰,不影响整体结构 ②次梁对整体结构刚度贡献很微弱 ③SATWE对次梁点铰后,并不是忽略了次梁的刚度贡献④控制支座的约束条件,释放掉不利弯矩 ⑤不要老想成铰接与实际不符,我们应承认,它最初的连接仍然是刚接,我们仅仅是释放掉支座的弯矩约束 ⑥释放弯矩的实现,是通过降低其抵抗弯矩的能力―配筋,但其自身的截面的截面抵抗矩仍会影响弯矩的释放,因此,不能认为点铰处理后,就不对此类边梁进行抗扭构造措施。 3、朱炳寅观点: 井字梁与框架主梁的交接处是否要定义为铰接,关键要看框架梁对井字梁的约束情况,如果井字梁在支座处如连续梁,即主梁两侧都有,则不宜按铰接计算,反之则应按铰接计算,但设计时应注意实际存在的约束作用,采取必要的构造措施。 4、网上观点: ①实际上没有完全的铰接也没有完全的固接,我们所能做的就是使我们的构造措施能满足工程的需要。我们认为假定梁端为铰接的结构,实际上梁端仍然有一定的弯矩,因此《混凝土规范》9.2.6条对此作出了规定,要求上部配置构造钢筋,就是这个道理。但是规范规定,构造钢筋截面面积不得小于下部钢筋的1/4,这一点只得商榷,构造钢筋不能太多,多了梁的转动能力受限,就不能看作铰接了。 ②我以为电算建模最重要就是要让模型的主要力学模型接近实际构件.次梁设假想铰危险不在次梁,而在主梁,实际结构次梁端未能按模型形成塑性铰有效卸荷,对主梁依然存在的扭距将对主梁不利.次梁以按铰支考虑不会有危险. ③钢筋混凝土结构还是尽量不要人为设置铰接。 ④一、 框架梁节点在没有特别情况下不主张设置铰接,这会改变结构的实际受力状态, 二、当主次梁交接的时候,当主次梁截面相差不大(宽、高,主要是高不大于50mm。)我一般不设置铰接,因为两者刚度差别很小,而且上部荷载可能差别也不大(不然次梁截面没必要取那么大。)。当主次梁差别较大时,次梁端部可以设置铰接,或进行弯矩调幅,以缓解支座超筋。 ⑤即使按铰接计算了,但事实上梁端弯矩悉数传给了被支撑的主梁,那主梁反而危险了。话再说回来,因为楼板的作用,主梁的抗扭也不是那么弱的,所以就算按铰接计算,就算没有形成梁端铰,也不会有太大的问题。总之,把楼板的作用看出是一个安全储备,能不点铰接还是不点的好;实在是没有办法的时候,那也要在计算之外,加强一下被支撑主梁的抗扭作用!当被支撑梁为边梁的时候,就要特别注意了! ⑥我觉得次梁端支座在主梁上的节点可以设为铰接,因为次梁端支座在这地方不是连续的,主梁对次梁的约束有限. 但这样设置铰接的话,在pkpm计算时,次梁支座弯矩就为零,实际情况并不是完全铰接的.所以次梁端支座对主梁是有扭矩存在的,尤其是边梁,所以可以人工在边梁配置抗扭钢筋. ⑦不论框架梁还是次梁,若梁支座超筋,又无法改变梁截面尺寸时,按铰接计算 梁跨中钢筋,支座钢筋按规范规定的最大配筋率配或再乘以0.85倍的调幅系数。按承载力极限状态考虑:最不利情况,交接时,梁跨中钢筋满足;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考虑:梁支座开裂,因支座配筋相对较大,裂缝宽度也不会太大。弊端就是有点浪费钢筋,但相对于整个工程,个别梁这样处理,应该还是没问题的。 以上资料结论如下: 1、 一般讲混凝土梁之间都是刚接,没有严格意义上 的铰接。 2、 次梁点铰,只是对内力分布作了一个人为的计算 假定(即假设不传递弯矩,不传递扭矩),但假定梁端为铰接的结构,实际上梁端仍然有一定的弯矩,边梁仍然会受扭。 3、 框架次梁与主梁节点在没有特别情况下不主张设 置铰接,这会改变结构的实际受力状态。 4、 次梁端支座在主梁上的节点可以设为铰接,因为 次梁端支座在这地方不是连续的,主梁对次梁的约束有限,但这样设置铰接的话,次梁端支座对主梁是有扭矩存在的,尤其是边梁,所以需人工在边梁配置抗扭钢筋。5、 点铰处需满足钢筋的构造要求如下:《砼规》9.2.6 ―1 当梁端按简支计算但实际受到受到部分约束时,应在支座区上部设置纵向构造钢筋。其截面面积不应小于梁跨中下部纵向受力钢筋计算所需截面面积的1/4,且不应少于2根。该纵向构造钢筋自支座边缘向跨内伸出的长度不应小于l0/5,l0为梁的计算跨度。 6、 11G101-1图集P86、P91、P92均有关于梁端设计指定为铰接时的钢筋伸入支座要求,所以若对次梁边支座点铰,需在图纸中注明铰接,施工中按图集中铰接要求施工。
关于次梁与主梁交接处是否点铰及如何从构造上保证,汇总各处意见并总结如下:
1、杨星《PKPM结构软件从入门到精通》: 一般讲混凝土梁之间都是刚接,没有严格意义上的铰接。如果设置为铰接,在构造上应采取相应措施。如铰接梁定义太多,会导致内力重分布,使内力分配不合理因素加大,计算结果也可能不合理。除非计算的内力和配筋明显不符合实际情况,可以在SATWE特殊构件定义时将其改为铰接。 2、老庄结构院: ①次梁点铰,不影响整体结构 ②次梁对整体结构刚度贡献很微弱 ③SATWE对次梁点铰后,并不是忽略了次梁的刚度贡献 ④控制支座的约束条件,释放掉不利弯矩}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pkpm弹性板6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