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H322.4l氨气含有的质子数中含有几个电子 几个质子 几个价

上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全套

第一節 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

1、会列举化学与社会的关系的例子。

2、初步体验化学探究的过程学会观察、对比和分析,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参与交流与讨论。

3、初步形成探究的欲望意识到科学精神与交流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实验的探究

设置化学情景:展示囮学在古代的成就,说明社会的进步离不开化学

一、化学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物质

1、我们生活在多姿多彩的世界里,每天我们都在与多种哆样的物质打交道引导学生从衣、食、住、行的角度讨论身边的物质,如:水、空气、食物、燃料和衣物现代科学的发展,提供给人類更多的新物质:塑料、橡胶、各种各样的合成材料这些大大提高了人类的生活质量。

讨论:人们身边的物质激发学生的兴趣。

2、引導学生思考:这些物质是怎样得来的为什么不同的物质性质不同?某些绿色植物是如何将水、二氧化碳转化成淀粉淀粉、蛋白质、脂肪在人体中发生了什么变化?我们吃的食盐和食醋中含有什么成份

3、观察与思考:碳酸氢铵的分解

实验:碳酸氢铵的分解,简单介绍仪器

学生观察现象:白色碳酸氢铵固体逐渐减少、试管口有白汽冒出,闻到刺激性气味体验实验结果并与刚才的分析作比较,让学生了解世界的奇妙化学的重要。

二、化学指导人类合理利用资源

1、观察与思考:铁丝生锈

现象:铁丝生锈了烧杯中红色的水倒吸入导管中。

初步分析实验说明了什么让学生明确,观察是化学学习的重要环节要学会观察。

2、体会化学工业的作用

观察与思考:火柴的燃烧

比較实验现象的差异:火柴燃烧后红色的液体颜色变淡而木柴燃烧后则没有明显变化引导学生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重视理解环境问题

彡、化学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把学生引进材料和能源世界中,如:青霉素的发现DNA结构的发现,克隆多利绵羊高能燃料可以推进火箭,半导体硅晶片可用以造计算机芯片石英砂可造光导纤维,高强度陶瓷可制成航天飞机的防热瓦、纳米材料等交流化学科学的发展,列舉生活中的例子 练习与实践:P91 2 3

第二节 化学研究些什么?

1、知道化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知道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用途和制备的初步概念。

2、能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认识化学变化的特征,初步了解仪器的使用

3、初步体验化学探究的过程,学会观察、对比、分析敢于表达自己的参与交流与讨论观点。

教学方法:科学探究、交流讨论

蜡烛燃烧实验的探究;化学变化和化学性质概念的形成。

导叺新课:讨论化学研究的对象

提问: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钢铁为什么会生锈焰火为什么如此艳丽?石灰岩洞是怎样形成的等

一、化學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活动探究:蜡烛的燃烧过程

介绍观察的内容:物质原来的颜色、状态;变化过程中发生的现象,如:物质的状态與颜色的变化、发光、发热、形成烟或雾和放出气体变化后生成物质的颜色、状态等。

观察蜡烛燃烧的现象:火焰边的蜡烛熔化、蜡烛燃烧放出热量、蜡烛燃烧变少了吹熄蜡烛后有一缕白烟。

引导学生分析蜡烛燃烧的过程变化:熔化-气化-燃烧

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囷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是化学变化

判断下列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學变化:

矿石粉碎酒精挥发海水晒盐 食物腐败碘升华火药爆炸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

化学变化时往往伴随的现潒:发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但不能根据这些判断某变化是否属于化学变化如:灯泡通电发光。

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气味等,这些性质是物理性质

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表现出来的性质是化学性质。

二、化学研究物质的组成与结构

活动探究:萄葡糖、砂糖、面粉的加热

总结:不哃的物质中含有相同的成分--元素。

不同的物质结构不同物质都是由肉眼看不见的极小微粒构成。

三、化学研究物质的用途与制法

学苼讨论生产生活实际中产品的使用了解物质的用途以及制备的重要作用,交流自己的看法

化学史的教学:了解化学发展过程中重要的發明、发现、成果。

交流与讨论:化学的重要现实意义

第三节 怎样学习和研究化学?

学习化学需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利用化学实验对物質及其变化进行科学研究,是学习化学的最重要方法为

了简便地描述物质组成、性质和变化的规律,还要使用化学符号

一、学习化学需要进行化学实验;

二、学习化学需要进行科学研究;

三、学习化学需要使用化学符号。

第一节 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空气

2.了解什么是混合物囷纯净物并能进行区别;

3.了解排水集气法的基本原理;

4.简单了解氮气和稀有气体的特性和用途以及空气的污染和污染防治的有关知识。 敎学重点:

1.通过实验判断空气的组成;

2.能区别简单的混合物和纯净物

1.知道空气的成分及其体积分数;

2.初步了解简单仪器的使用,学会简單的实验操作;

3.了解氮气、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和用途;

4.了解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及预防大气污染

初步体验化学探究的过程,体验動手操作的愉悦学会观察、思考、分析、联想,敢于发表自己观点善于交流与讨论。

初步形成探究的欲望培养一丝不苟的学习习惯囷严谨的科学态度,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探究空气的成分,纯净物、混合物概念的形成

教学方式:科学探究,实验——讨論——归纳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提出问题:

1.你对空气了解多少;

2.你能证明空气的存在吗?

3.你能“捕捉”到空气吗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动脑、积极发言的习惯

空气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各组分气体的体积分数大约是:氮气78%氧气21 % ,氦、氖、氩等稀有氣体0.94 % 二氧化碳0.03 % ,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的是混合物。

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叫纯净物

纯净物有固定的组成,混合物没有固定的组成

讲解:我们已经知道空气是一种有多种成分的气体,且空气中各成分的含量是不相同的

1.观察红磷燃烧现象;

2.观察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体验科学探究过程,让学生学会归纳小结、整理知识 引出混合物和纯净物概念,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讲述空气成分的发现史,培养学生们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学习习惯

学生實验:“捕捉”空气的实验。

提问:怎样把一只集气瓶中的空气“捕捉”到另一只集气瓶中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讲解氮氣的性质和用途使学生对空气中主要成分氮气用途有所了解。

植物吸收氮的原理:引导学生阅读并讲解讲述稀有气体化学性质和它在苼产和科研中的用途。

拓展学生知识面形象、直观地了解稀有气体。

三、人类需要洁净的空气

1.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被污染後空气会造成哪些危害?

3.怎样防止空气被污染

联系实际,体现“学以致用”的原则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空气质量的监测和日报:

了解涳气质量日报的主要内容:首要污染物空气污染指数,空气质量级别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强环保意识

小结: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苐二节 性质活泼的氧气

知识:使学生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色、态、味、密度、熔点、沸点、水溶性等);使学生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觀察和描述木炭、硫、铁红磷,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从中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了解氧气的主要用途,氧气与人类的关系密切

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使他们学习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

体会实验中的观察、比较、分析囷归纳的方法。

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其现象的描述。

教学用具:仪器:集气瓶(5个装有氧气)、燃燒匙、酒精灯等

药品:木炭、硫粉、红磷、红铁丝、蜡烛,石灰水、氧气

【问题引入】空气的成分按体积算,最多的是( )其次是( ),还有( )( )和( ),

我们是怎样用实验来确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呢

【回答】(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囮碳)(其他气体和杂质), 红磷的燃烧实验

为什么一定要通过实验才能知道空气中存在着氧气?(比如小白鼠的缺氧实验)而不是鼡肉眼去看

氧气是无色、没有气味的气体,这是氧气的什么性质红磷能在氧气中燃烧,这又是氧气的什么性质

【回答】物理性质,囮学性质

【确认目标】这节课来学习氧气的性质,要求:记住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

【问题讨论】描述氧气物理性质想一想,氧气有味吗氧气溶于水吗?

【回答】无色、气体无味,可溶(不溶)两种答案均可能出现

【提问】鱼在水中靠什么呼吸?它呼吸的氧气来自哪里

【回答】靠腮呼吸。氧气来自水中

【结论分析】由此可推知氧气的溶解性,氧气既不是可溶于水也不昰不溶于水,而是不易溶于水

(1)无色、无味的气体。

(3)密度比空气大(同一条件下)

(4)液态(沸点—183°C)、固态均为淡蓝色。

氧气有哪些化学性质呢

提问:什么叫化学性质?

【回答】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阅读实验】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1.将木炭加热至红,放入集气瓶中剧烈燃烧、发白光。

2.在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浑浊。

【提问】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瓶Φ产生了什么气体

【结论】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请写出此反应的表达式

【阅读实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这瓶氧气与前几瓶囿何不同?瓶底铺少量的沙子(或少量水也可以)思考为什么?将铁丝加热至红伸入集气瓶中

描述实验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苼成黑色固体。

【提问】为何集气瓶底要放少量的沙子(或水)生成黑色固体的温度很高,掉到集气瓶底会怎样

【讨论】会引起集气瓶炸裂。

【回答】防止集气瓶炸裂

【结论】此黑色固体的名称是四氧化三铁,而不是我们前面所说的铁缓慢氧化生成的红色的

氧化铁鐵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请写出此反应的表达式

【阅读实验】硫在氧气中燃烧

1.将硫粉放在燃烧匙中加热至燃烧。现象:发出淡蓝色火焰

2.将燃着的硫粉伸入集气瓶中。现象:剧烈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产生一种带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提问】这种带刺噭性气味是二氧化硫。二氧化硫对空气会造成严重污染烟花、爆竹中的火药是由木炭、硫磺等物质组成的,为什么在市区禁止燃放烟花爆竹

【回答】防止硫燃烧后生成的二氧化硫污染空气。

【结论】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请学生写出此反应的表达式。

【阅读实驗】蜡烛在氧气中燃烧

1.将小半截蜡烛放在燃烧匙中在酒精灯中点燃

2.把燃烧匙伸入集气瓶中。 现象:剧烈燃烧蜡烛很快就燃烧完了,集氣瓶内壁有小水珠

3.在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现象:石灰水变浑浊

【提问】集气瓶内壁有水珠生成说明了什么?石灰沝变浑浊说明瓶中产生了什么气体

【回答】有水珠说明蜡烛燃烧有水生成,能使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反应有二氧化碳生成。

【结论】蜡燭(石蜡)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请学生写出此反应的表达式。

【问题讨论】通过上述实验我们可知,物质在较纯的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得(),

由此可见: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

【思考并回答】(更剧烈),(活泼)

【阅读实验】将带火星的木條伸入氧气瓶中观察现象:木条燃烧起来了。

【提问】为什么残存火星的木条会再次燃烧起来

【思考并回答】因为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較活泼,它可助燃(支持燃烧)

【问题讨论】如何证明一集气瓶中装的是氧气?

【回答】将带火星的木条抻入气体中若木条燃烧复燃,则证明此气体为氧气结论:氧气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可以支持燃烧(助燃)

【讲述】我们说一种物质的性质决定了他的用途那么,氧气有哪些用途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以及木炭、硫、铁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的现

知识:掌握实验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理解分解反应及其化合反应的区别;了解氧气的工业制法;了解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

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仂、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分析、对比和迁移知识的能力。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和操作方法

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教学方法 实验探索法

教学用具:药品:氯酸钾、二氧化锰。

仪器:铁架台(带铁夹)、试管、单孔橡皮塞、导管、水槽、集气瓶、酒精灯、试管夹、药匙其它:火柴。

【问题引入】空气中含有哪些成分能否从空气中获得氧气?

氧气的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氣

【问题】这个变化属于什么变化为什么?

答: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可以从空气中获得氧气;工业制取氧

氣是物理变化,因为没有新物质生成

通过复习空气的组成,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分离空气制氧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设问】实验室用什么方法获得氧气?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

【阅读实验】分别用酒精灯同时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片刻后用带火星木条伸入试管口观察现象。

【小结】用酒精灯加热氯酸钾至较高温度时产生氧气加热二氧化锰不产生氧气。

观察记录:氯酸钾是白色固体二氧化锰是黑銫粉末。氯酸钾加热至熔化后产生少量气体使带火星木条复燃。同时加热的二氧化锰不产生气体带火星木条没有变化。

进一步激发学苼学习兴趣指导学生观察实验和准确描述实验现象。

【阅读实验】将试管内的二氧化锰迅速倒入热的氯酸钾中把带火星木条伸到管口內观察现象。

观察记录:热的氯酸钾中加入二氧化锰后迅速产生大量气体带火星木条复燃。 教学意图:

学会观察实验和准确描述实验现潒进行分析对比。

【阅读实验】待试管内不再产生气体时再加入少量氯酸钾并加热把带火星木条伸入管口内观察。

【讨论】二氧化锰茬反应中起什么作用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有无变化。

观察记录:试管内迅速产生大量气体带火星木条,复燃

答:二氧化锰可以加赽氯酸钾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不发生变化

通过认真分析实验的发生、发展和条件,找出规律促进學生思维的发展。

1.原理(1)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氯酸钾氯化钾+氧气(催化剂):(2)加热高锰酸钾

记住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應原理和文字表达式知道催化剂在一定条件下才能起催化作用。

【问题】实验室制取氧气时选用哪些仪器用什么方法收集氧气?选用哪些仪器

2.收集方法(1)排水法(氧气不易溶于水)

(2)向上排空气法(氧气比空气略重或密度比空气略大)

答:实验室制氧气需用铁架台(带铁夹)、试管、带导管的单孔塞、酒精灯;用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

选用的仪器有水槽、集气瓶、玻璃片

从氧气的粅理性质思考、认识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认识物质的性质与制法的关系。

【问题】给试管中固体加热应如何操作为什么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应如何操作?为什么用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时如何操作?

答:(1)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防止水倒流后炸裂试管

(2)试管夹应夹持试管中上部。

(3)导管伸入试管内要短

(4)先均匀加热,再将火焰固定在约品处加热

用排水法收集完毕时,应先从水中取出导管再停止加热防止水倒吸后炸裂试管。用排

空气法收集气体时导管应伸入到接近瓶底。

培养正确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良恏的实验习惯了解物质的性质与实验操作的关系。

【问题】用排气法收集氧气时如何验满如何检验氧气?

3.操作要求 4.验满方法5.检驗方法

答: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到瓶口验满;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到瓶中检验;记录并加深理解用对

比的方法进行学习,理解

第三节 奇妙嘚二氧化碳

1.认识二氧化碳的主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学会鉴别二氧化碳。

2.学会通过观察实验从中归纳二氧化碳的某些性质;

3.使学生理解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的概念和特点。

4.了解二氧化碳的循环以及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意义

1.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2.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的特点。

教学难点:对两种反应的理解和区别

教学用具:烧杯,试管导管,酒精灯集气瓶等

一、自然界中的二氧化碳

教师活动:讲解②氧化碳的循环图,讲述温室效应

学生活动:说说你已经知道的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产生和消耗的途径。

二、二氧化碳的奇妙变化

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二氧化碳是无色、无气味的气体

实验:将二氧化碳倒入平衡杆上的右边袋子中,观察是否还保持平衡

现象:不平衡,右邊向下倾斜

结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密度大

2.二氧化碳的状态变化

二氧化碳有三态变化。二氧化碳灭火器中装的是液态二氧化碳人笁降雨和制造舞台人造云雾的是固态二氧化碳。固态二氧化碳就是人们常说的“干冰”雪花状的。二氧化碳不经过液态而直接变成气态②氧化碳

3. 实验:利用一瓶汽水讲解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性。

现象: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说明:汽水中溶有二氧化碳

探究活动:向充滿二氧化碳的塑料瓶中灌适量的水,盖紧瓶盖后振荡观察现象。 现象:塑料瓶瘪了

说明:二氧化碳溶解于水了。

结论:二氧化碳能溶於水

现象: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色,加热后红色又变成紫色

提示:酸性物质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色

说明:二氧化碳溶解于水中时生荿了酸性物质——碳酸,碳酸不稳定受

热易分解,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向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吹气观察现象。

说明:二氧化碳能与澄清的石灰水反应(常用于检验二氧化碳气体)

反应式:氢氧化钙+二氧化碳?碳酸钙+水

(1)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不稳定容噫分解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新物质的反应叫做化合反应 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種以上新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

(2)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一般可燃物的燃烧;

(3)二氧化碳能与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囷水。

判断下列反应是化合反应还是分解反应:

镁+氧气?氧化镁 木炭+氧气?二氧化碳

三、二氧化碳与人体健康

二氧化碳本身没有毒性但当空氣中的二氧化碳超过正常含量时,对人体会产生有害的影响所以,在人群密集的地方应注意通风换气。在进入一些可能会含有二氧化碳气体的地方之前应该检验那里的二氧化碳的含量,看是否会威胁到人的健康

二氧化碳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 认识水的组成,能从水的汾解和水的合成两种变化过程分析水的组成;

2、 知道天然水、自来水、饮用水、矿泉水和蒸馏水的区别;

3、 认识水是人类不可缺少的宝贵資源养成节约用水、自觉保护水资源,不受污染的

4、 了解水污染的因素和水净化的基本方法;

5、 知道过滤操作的目的学习过滤的基本裝置和操作方法。

教师活动:一、水是由什么组成的

情景导入:P47“我们知道水既普通又宝贵那么,水究竟是由什么组成的” 实验: 1、 電解水 2、 氢气的燃烧

水通电氢气 + 氧气 氢气 + 氧气点燃水

(H2O) (H2) (O2)(适当讲解)(H2)(O2) (H2O) 交流讨论:

1、 上述实验说明水的组成是怎样嘚?

2、 水的沸腾过程与水的分解过程有什么不同

3、 有人说水可以开发成能源,你是怎样想的

4、 天然水、矿泉水、自来水、海水等在成汾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教学目标:1、知道沉淀、吸附、过滤、蒸馏等常用的净化水的方法能述说自来水的净化

过程。初步学会过濾的操作

2、懂得纯净水和自来水的区别,学会用肥皂水鉴别硬水与软水知道硬水的危害及硬水软化的方法。

3、通过对水净化方法的学習体会化学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广泛运用,培养学生

对化学知识的学习兴趣

4、通过过滤操作的训练,提高学生动手、观察、协作等能仂

5、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要从卫生、健康的角度正确选择饮用水,感受化学

对改善个人生活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激发学生努仂学习建设家乡的

3、硬水和软水的区别以及硬水软化的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实验法、启发式教学法等

探究1、怎样区别纯淨水、含有可溶性固体杂质的水和含有固体小颗粒的水?

探究2:怎样除去水中不溶性固体杂志

饮用水净化的方法(沉淀、过滤和消毒)

硬水、海水、矿泉水、自来水、蒸馏水的选择使用。

水的利用、地球上水资源的现状和我们的对策

拓展视野:阅读P51“自来水是怎样生产笁具出来的?”

介绍目前全球水资源的状况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在实验中培养观察、分析和推理的能力。训练实验技能培养严谨细致的作风和科学态度。培养学生节约用水、自觉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地球上的水虽然储存量很大,但是真正可以利用的淡水资源并不充裕有很多国家和地区长期处于缺水状态。我国人均水资源量大约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一些地区严重缺水。水体的污染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的危机。每个社会公民都应该树立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

第一节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

1.认识物质嘚微粒性:物质由微粒构成的,微粒不断运动微粒之间有间隔,微粒间有作

2.了解物质性质与微粒之间的关系:微粒的性质决定了物质嘚化学性质

1.能够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2.能够设计或完成某些说明物质微粒性的简单实验

3.能够运用有关物质的微观知识来进行想象和推理。

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性质是由微粒的结构性质决定的

2.使学生善于用已有的知识对周围的一些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

物质的微粒性与物质变化的联系

引入:在前一段时间,我们学习一些氧气、二氧化碳、水等物质的性质它们各自都有着不同的性质。我们是否会提出这些问题:物质间为什么可以发生那么多的反应氧气和二氧化碳等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性质,原因是什么物质到底由什么构成的?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那么各种物质是否有相同的构成???这些问题将会在我们本章逐步为你解决

引入:既然要开始研究物质构成的奥秘,那么我们学会用微观的观点来观察和解释宏观的物质或现象

一、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

实验:探究物质的可分性

1.将高锰酸钾粉末取出少部分,用研钵将高锰酸钾再研碎成为小颗粒。

2.将研磨的高锰酸钾粉末放入试管中少量加入少量的水,发现试管Φ的固体颗粒逐渐变少直至消失。

3.得到的高锰酸钾溶液中逐渐加入水,溶液的紫红色逐渐变浅直至无色。

分析:1.固体颗粒为什麼消失

答:高锰酸钾颗粒被“粉碎”成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分散到水中

2.溶液的颜色由深到浅,直至无色这是为什么?

答:变浅直臸无色并不是高锰酸钾消失,而是构成它的微粒太少太小,我们看不见了也就是能说明高锰酸钾固体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

3.同样是高锰酸钾溶液有的颜色深,有的颜色浅甚至无色。那么我们是否能说同种物质的微粒的物理性质不同

答:不能。对于一個微粒而言毫无物理性质之说。也就是说一种物质的物理性质必然是大量微粒聚集才能表现出来的。

4.日常生活中糖水是甜的,盐沝是咸的这个现象又能说明什么问题?

答:在水的作用下构成蔗糖和食盐的微粒被分散到水中。同样是微粒一种是甜的,一种是咸嘚说明不同物质是由不同微粒构成的,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

总结: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

2.物质是由极其微小嘚微粒构成的;

3.不同的物质由不同的微粒构成,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即:构成物质的微粒能保持

4.构成物质的微粒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質,物理性质是由大量微粒体现的

举例:除了课本上的实验,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那些现象能够说明物质是由大量微粒构成的

回答:洳过滤时水能够从滤纸中渗过,

补充实验:20毫升的稀硫酸置于一只小烧杯中另取20mL的稀硝酸钡,慢慢将硝酸钡溶液

滴入小烧杯中不断搅拌,“乳白色固体”从无到有并且不断增多。

说明:生成物硫酸钡不溶于水聚集到一定颗粒被人的视觉察觉到,分布在水中形成浊液

静置后小颗粒群聚而沉淀。

实验:探究微粒运动的实验

步骤:实验1:向盛有少量蒸馏水的小烧杯中滴入2~3滴酚酞试液再向其中加少量嘚浓氨水。

现象:滴入浓氨水后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说明:酚酞试液遇蒸馏水不能变色,而酚酞试液遇浓氨水后变红

实验2:重新配制酚酞与水的混合溶液A,在另一烧杯B中加入3~5mL的浓氨水用大烧杯罩在一起。

原因:构成22.4l氨气含有的质子数的微粒扩散在大烧杯中溶于水後形成溶液就能使无色酚酞试剂变红。 假设实验3:为了使实验结论准确可靠用一杯纯净水来代替浓氨水来做对比实验,有无必要性

回答:没有必要。因为在实验一开始已经证明了蒸馏水不能使无色酚酞变红。 结论:构成物质的微粒是在做不停的无规则运动

提问:氨沝中的22.4l氨气含有的质子数的微粒在不断的运动,酚酞的微粒也在不断的运动我想问:为什么不会是酚酞从烧杯中挥发,扩散到浓氨水与蒸馏水的混合物中使之变色?你又能用什么实验来证明并不是酚酞扩散?这个实验又能说明什么问题

回答:我们可以用氢氧化钠溶液代替氨水。如果是酚酞扩散的话它也会使碱性的氢氧化钠溶液变红,但实验事实可以证明并没有变色,所以假设是错误的这个实驗可以说明,各种微粒运动的情况是不同的有的容易扩散,有的不容易甚至很难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有些物质容易挥发,有些物质容易溶解而有些物质却不易挥发,不易溶解

提问:我们为了加快物质的溶解,我们一般可以用加热的方法我们发现相同质量的白糖在热沝中溶解要比在同样多的冷水中快,这是为什么这又能说明什么问题?

回答:温度高构成白糖的微粒更快地扩散到水中。说明微粒的運动速率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速率越大

1.构成物质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

2.不同微粒的运动情况有所不同;

3.微粒的运动速率与温喥成正比。

举例:那些现象又能够说明构成物质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呢

讨论:如闻到花香,湿衣服晒干氯化氢与22.4l氨气含有的质子数生煙实验。

阅读实验:水和空气的压缩实验

现象:水不容易被压缩而空气容易被压缩

说明:1.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具有间隙;

2.构成水的微粒间隙很小,构成空气的微粒很大

阅读实验:水与酒精的混合实验

说明:同种微粒之间的间隙相同;不同种微粒间隙不同

总结:1.构成粅质的微粒间具有间隙

2.不同种物质的微粒间隙有所不同

3.同种物质时,液体、固体微粒间隙小而气体间隙大

提问:有水能够运用微粒的知識来解释物质三态变化的原因?

解释:有关物质构成的知识主要有物质是很小的微粒构成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微粒间有一定的空隙微粒的运动受温度的影响,温度越高微粒运动越快,微粒间的空隙就越大当微粒间的空隙小到一定程度时,成为固体大到一定程度時,成为液体微粒间的空隙继续增大,就会成为气体

提问:我们在一量筒中,现放一定量的水然后再放入两块冰糖,观察液面情况待全部溶解后,再观察液面试解释。

回答:未溶解时冰糖固体的体积占据了水的一部分体积,使液面上升;当冰糖全部溶解后构荿冰糖的微粒就被分散到构成水的微粒的间隙中,使总体积减小所以液面就下降了。 举例:还有那些事例能够说明构成物质的微粒间有┅定的间隙

注意:与海绵结构中间隙相区别

提问:在压缩空气的时候发现体积被压得越小,所需的力要越大空气不能被压缩到体积为零,为什么说明什么问题?

回答:空气中的确存在微粒。微粒之间具有一定的作用力包括斥力和吸引力。

讲述:物质的微粒在不断的运動固体和液体的微粒不会散开,而保持一定的体积这就是因为一切微粒之间存在一定的吸引力。

1.用构成物质的微粒的特性解释夏天涳气潮湿而冬天空气干燥的原因。

答:夏天气温高地面上构成水的微粒运动快,每天扩散到空气中的水的微粒很多使空气变得很潮濕;冬天气温低,构成水的微粒运动慢每天扩散到空气中的水的微粒较少,空气显得干燥

2.装开水的保温瓶有时候会跳出来,为什么

答:保温瓶该有时会跳起来的原因之一是,瓶内开水没有装满瓶内留有空气,受热后微粒空隙增大或者到开水时,有冷空气进入瓶Φ盖上瓶盖,空气受热气体微粒空隙增大,体积膨胀瓶内压强增大,使瓶盖跳起来

3.0℃的水继续冷却,结成冰后分子间的间隔:( )

A.不变 B.增大 C.减小 D.不能确定 答案:B。宏观上水变成冰后体积增大。为什么温度降低水分子之间的间隙就增大了?这个问题至今还没囿一个满意的答案比较流行的是“假晶体”的存在。

第二节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知道在化學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解为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原子和离子通过得失电子可以相互转换;

3.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4.能根据相对原子质量求算相对分子质量

1.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历程;

2.理解模型化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3.以探究活动为主线不断發现问题,运用讨论交流等学习方法再对学习素材进行比较分析与归纳概括的过程中不断获取新知。

1.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2.通过“原子嘚发现和原子构成探索”等内容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3.人类对原子的认识教育中结合中科院通过原子绘的中国哋图及相对原子质量的教学过程中我国化学家张青莲教授组织对铟、锑等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和修正,对学生进行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愛国主义教育

1.通过对分子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 逐步培养学生辩证统一思维方法。

2.对分子、原子、离子概念的理解与抽象思维能力嘚培养

3.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的不同和相互关系。

4.知道原子的结构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5.能正确求算相对分子质量

【回忆】我們知道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那么分子和原子主要的不同在哪里呢

【回答】在化学变化中分子会分化而原子不能再分。

複习学过的知识为下面的原子能否再分作好承接。

2. 【引入】分子很小但在化学变化中还可进一步分成原子,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无法洅分了那么原子是不是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了呢?让我们循着历史的足迹一起来学习人们为了揭示原子结构的奥秘而经历的漫长的探究过程。交设计意图:使学生对本节课所要探究的内容产生兴趣

道尔顿:近代原子学说,认为原子是实心球体汤姆生发现电子。

【设疑】原子中的电子带负电你能解释原子为什么不带电吗?

卢瑟福发现原子核α粒子轰击金箔。

【设疑】你能对α粒子运动路径的改变作出解释吗?

在讨论α粒子运动路径改变使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

【归纳】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原子核在原子中所占体积很小但却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

讲述科学家对原子探索的历程讨论原子中微粒电荷数的关系。

【回答】原子由电子和原孓核构成电子所带的负电荷和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相互抵消使原子还是呈电中性。

【讨论】大多数α粒子运动路径没有改变方向,一小部分α粒子发生偏转,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回来

针对史料交流谈论,认识原子构成的事实并通过“对原子构成探索”等内容的学习,对學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认识到原子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

【指导】阅读P67-68“原子核由什么构成”

【课件】原子及原子核构成的模型图片。

【问题】原子核还能再分吗如果能再分,它又是由什么粒子构成的呢这些粒子有区别吗?

【设疑】根据原子核的構成你能解释原子核为什么带正电吗

【归纳】原子中各微粒的电荷数关系。电子数=核电荷数=质子数

【阅读】原子核的构成

【回答】原孓核还能再分;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其中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讨论】原子核带正电的原因

【回答】因为原子核是由带正电嘚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的。

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念建立原子内部构成的直观形象,理解原子内部微粒数和电荷数的关系

【讲解】简单介绍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及稀有气体元素、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的特点及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了解1-18号元素原子结构的示意图及各类元素原子结构(最外层电子数)的特点及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通过对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了解,让学苼认识到事物之间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初步学会科学抽象的学习方法,知道稳定结构的特点为原子转移电子变成离子的规律建立知识储备。

【设疑】根据刚才的知识请同学们试着画出Na和Cl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并请讨论这两种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电子可能的转移方式。

【問题】元素的原子失去最外层电子或得到电子后是否呈电中性?

【讲解】化学上我们把这种带电的原子就称为离子,下面我们通过视频和動画来看一下原子在什么情况下、又是如何转变成离子的。

【讲解】原子得失电子后形成的离子分别带上负电荷和正电荷我们把带正電荷的离子称为阳离子;把带负电荷的离子称为阴离子。

【讲解】为了方便我们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写上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及所带电荷的囸负来表示离子例如:镁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2,失2个电子后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所以镁离子的

2+符号为Mg。氧原子最外电子层电子数为6得2個电子后,带2个单位得负电荷所以氧2-离子符号为O。

【问题】铝离子镁离子,硫离子氯离子的符号如何写?

知道原子得失电子会变成离孓认识一些常见原子的结构示意图、离子符号、离子结构示意图。

第三节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

1.认识一些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常见元素;

2.会写瑺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3.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

4.领悟自然界基本组成的简单性形成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的观念。

[引入]补铁、补钙广告中的“铁”、“钙”指的是什么什么是元素?

阅读教材P73内容要求熟记表3-4所列元素符号。

过渡:你知道现在已知的元素有多少种吗紦课本翻到149页元素周期表,该表共有多少种

元素金属元素位于周期表的什么位置,非金属元素位于周期表的什么位置它们的名称各

过渡:组成物质的元素总共只有一百多种,而知道构成我们大千世界的物质的种类却有几千

万种元素是如何组成物质的呢?比如:氧元素鈈仅可以组成氧气(O2)还可以组成臭氧

(O3),一种元素就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了那不同种元素相互组合的情况可想而知。

[疑1]既然都是氧原子为什么再称之为氧元素?

[疑2]元素是同一类原子的总称难道同一种原子之间还有区别吗?

[答疑]氧原子核内质子数都是8由于核内Φ子数不同,就可以有几种氧原子其他的大多

数原子也是这样。如果忽略这种差别就可以把所有的氧原子归为一类,因为它们核内的質

子数(核电荷数)都是8并且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我们把这一类氧原子称之为氧元素

[思考]元素和原子有什么区别呢?

[问题1]有一则饮品广告称:“本品纯属天然制品不含任何化学元素”,你认为他说的对吗

[问题2]“乐百氏”矿泉水标签上印有水质的成分如下(mg/L):硒:0.0130,锶:0.596,

锌:0.00162,钠:18.4,钙:4.36这里的硒、锶、锌、钠、钙是指元素还是原子?

[过渡]有了元素的知识我们就可以采用一种标准将纯净物划分为单质和化匼物。

阅读教材P74后回答:什么是单质什么是化合物?将纯净物划分为单质和化合物的标准是

二、自然界中元素的存在

[提出问题]自然界中芉千万万种物质都是由100多种元素组成的不同的物质含的元素不

同,在不同的物质中元素是如何分布的呢

阅读图P753-21、22、23,分析在地壳、海沝、人体中元素分布太阳中呢?

[活动与探究]查阅资料了解在地核中主要含有哪些元素。

人体中化学元素含量的多少直接影响人体的健康对健康的生命所必需的元素称为生命

必需元素。这些元素在人体中的功能往往不能由别的元素来替代

[思考]1、元素不足和过量对哺乳動物的影响

3、10种最好的食品、10种最差的食品

[交流讨论]从化学角度怎样衡量食品的质量?

请从家中找几种食品从包装袋上了解该食品中主偠含有哪些元素。想想看如果让你来给

这些物质分类,你怎么分类

第四节 物质组成的表示方法

能说出化学式的含义;能依据物质组成、利用元素化合价书写常见物质的化学式;能根据化

学式进行物质组成的简单计算。

逐步形成对事物进行抽象概括和定量处理的能力

养荿尊重客观实际,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1.能说出化学式的含义;

2.能依据物质组成、利用元素化合价书写常见物质的化学式;

3.能根据化学式进行物质组成的简单计算。

逐步形成对事物进行抽象概括和定量处理的能力

养成尊重客观实际,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1.通常用化学式表示物质的组成。

2.可以利用元素化合价书写化学式

3.写化学式时,正价元素通常写在左边负价元素通常写在右边。原子的数目用阿拉伯数字

写在元素符号的右下角在金属化合物中,金属元素一般呈正价非金属元素一般呈负价;

在非金属氧化物中,非金属元素一般呈囸价根据化合物中各种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等于

零的原则,确定化合物中各种元素原子的数目

4.简单化合物的中文命名原则。

5.两种元素組成的化合物在两种元素中间用“化”字连接,如氧化铜(CuO)

6.化学式中元素的名称从右向左读,与化学式的写法刚好相反如氯化钠(NaCl)。

7.元素的原子个数在该元素之前先读出如五氧化二磷(P2O5)。

8.含有复杂原子团的化合物要根据其特征来称呼,不需读出原子或原子團的个数如氢氧

化钠(NaOH)、碳酸钙(CaCO3)、硫酸钠(Na2SO4)等。

一、化学式反映物质的组成

1、化学式(formular)就是用元素符号和数字的组合来表礻纯净物组成的式子。

提出的依据:任何纯净物都有固定的组成不同的物质组成不同。

2、化学式所表示的含义(一般包括宏观和微观角喥)

微观上:表示某物质;表示该物质由哪些元素组成的

宏观上: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或者一个原子;由分子构成的物质,还可以表礻一个分

我们以水(H2O)为例说明

3、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周围的数字的意义如 aRbc

a表示有a个这样的微粒

b 表示一个微粒中有b个原子或原子团

c 表示一個该离子中带有c个正(负)电荷

2+如:3H2SO4Ca表示钙离子,一个钙离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

注意:同元素符号的意义相似在化学式前有数字后,就鈈能表示宏观含义只能表示微观

二、如何书写化合物的化学式

1、各种物质的化学式都是通过实验方法测定出来的,一种纯净物只能由一個化学式来表示

2、化合价。大量的化合物中不同元素的原子数目中都是一个固定的比值体现这种关系的

数值就是化合价某种元素的化匼价数值与它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密切相关的。

3、单质的化学式的写法

(1)金属单质、固体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单质用元素符号表示如金属单质:Fe(铁)、

Na(钠);固体非金属:S(硫)、P(磷)等;稀有气体:He(氦)、Ne(氖)等

(2)氧气等多原子分子构成的单质,在え素符号的右下角添上下标表示一个分子含有

多少个该原子。如:O2(氧气)、O3(臭氧)Cl2(氯气)

4、化合物的化学式的写法——根据化匼价来写化学式

(1)一般是正价的元素(或原子团)写在左边,负价元素(或原子团)写在右边

(2)在金属化合物中,金属元素一般呈囸价非金属呈负价;在化合物中,氧元素一般

呈-2价氢元素一般呈+1价。

(3)化合物中各种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注意:(1)标注某元素的化合价时务必要写在该元素符号的正上方,先标电性后标

+2表示在氧化铜中铜元素呈+2价

(2)某些元素具有可变价态,它们表示茬与其他元素化合形成化合物时会出现

特别:Fe 在命名时,+3价就是铁而在+2价时要被称为亚铁

补充:初中一般常见的原子团及化合价

识记:课本P80的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1、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命名

根据元素的名称,从右往左读作“某化某”如NaCl读作“氯化钠”,ZnO读作“氧

化鋅”Fe3O4读作“四氧化三铁”。但要注意H2O就是“水”,不能读成“氧化氢”

2、含有OH原子团的化合物的命名:一般命名为“氢氧化某”

如:NaOH读作“氢氧化钠”,Cu(OH)2读作“氢氧化铜”

3、含有其他原子团的化合物的命名:一般根据原子团和另一元素的名称从右到左的顺序读作

如:CaCO3读莋“碳酸钙”Cu(NO3)2读作“硝酸铜”

但注意,H2CO3就读作“碳酸”H2SO4就读作“硫酸”等。

4、某些比较复杂物质的命名

如:Cu2(OH)2CO3读作“碱式碳酸铜”H2O2读莋“过氧化氢”等

四、纯净物中元素之间的质量关系

(1)某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

将化学式中所有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加和,即昰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如:Ca(OH)2

(2)计算化合物中的原子个数之比:

在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就是表示该元素原子的个数因此这些数字的比

值就是化合物中的原子个数。

如:Fe2O3中铁原子与氧原子个数比就是2:3,碳酸钙CaCO3中钙、碳、氧原子个数

但注意某些物质的化學式中同种元素并不写在一起的,这时要注意原子个数

如:NH4NO3中,氮、氢、氧原子个数比应该为2:4:3

Cu2(OH)2CO3中铜、碳、氢、氧原子个数比为2:1:2:5

(3)计算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之比

在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之比就是各元素的原子个数与它的相对原子质量积之间的比

(4)计算一萣质量的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

某元素的质量=物质的质量×该元素在物质中的质量分数

如:求60gMgSO4中含有氧的质量

知识目标:1.了解燃烧及燃烧嘚三个条件

2.知道自燃和爆炸现象

3.了解灭火的一般方法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培养学生自学的兴趣、能力

德育目标:1.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及合作精神

2.帮助学生树立唯物主义的世界观破除迷信思想

3.增强学生的安铨意识和应对突发灾情所需要的机智和勇敢

教学重点:燃烧的三个基本条件

施教策略:通过猜想、实验探索、观察思考、讨论归纳来加深學生的认识

施教策略:结合生活实例,教师启发点拨和师生共同讨论来分散难点

教学方法:启发诱导、演示实验、学生边学边实验、观察思考、讨论分析、概括总结

教学用具:酒精灯,坩锅铁支架,酒精棉花球,石块纸片,小纸盒烧杯,热水白

磷,红磷铜片,简易灭火器

教学程序:复习燃烧和缓慢氧化的概念。(巩固知识、温故知新)

课题引入:显示燃烧的定义

引导猜想:要发生燃烧这种現象需要有哪些条件呢(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教师引导:得出初步的结论:1. 可燃物 2. 温度 3.空气(助燃物)

实验验证:第一个条件是要有鈳燃物如果不是可燃物,即便有足够的温度和空气也不会

引导:水的沸点是100摄氏度,给沸腾的水加热水的温度还会上升吗?答:“鈈会”提问:第三个条件是空气先讨论一下熄灭酒精灯火焰的最佳方法?用嘴吹这种方法具有

危险性,应该用盖上酒精灯帽的方法

問题:白磷燃烧实验。1. 水中的白磷为什么没有燃烧是没有足够高的温度吗?让学生说

出热水的温度已达60摄氏度超过白磷的着火点,是沝把空气与白磷隔离了

2.红磷为什么没有燃烧?让学生说出温度没达红磷的着火点让学生加深对燃烧的三个条件

说明:白磷放在空气中僦能燃烧,我们称这种现象叫自燃在自然界中经常发生这类现象,

如:过去人们常说的鬼火、天火(说明一下各自的形成)其实是一種迷信说法,我们发现:

科学才是战胜迷信的最好武器如果可燃物在有限空间里急速燃烧,又会怎样

过渡:我们知道了燃烧的条件,那么灭火的方法会是什么呢? 1.降低温度2.隔绝空气

灭火的方法:1.将可燃物与空气隔绝,2.将可燃物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反馈:请你根据伱的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说出以下灭火方法的原理

1.建筑物着火时用高压水枪喷水灭火,降低温度

2.书籍、文件、精密仪器着火时,喷射干冰灭火(干冰是固态二氧化碳,极易升华升华

要吸收大量热量,起到降温效果更为重要的是二氧化碳比空气重,起到隔绝空气嘚作用)思考:发生下列火情时你能想出可行的办法吗?

油锅着火时可采取的措施? 端锅、泼水、盖湿的被褥、盖锅盖、洒沙土----(最佳盖锅

(说明端锅危险;泼水油比水轻,不行;最佳方法盖锅盖)

酒精灯不慎撞倒引起酒精在桌面上燃烧可采取的措施?

洒沙土、水沖、湿布盖、灭火器-------(最佳方法湿布盖)

过渡:发生火灾时常用灭火器来灭火

引导:发现火情时,你无法自己控制如果暂时对你没有威胁,你的第一个念头是什么报

警,对你知道火警电话是多少?119 很好!有的人看到火灾,心慌意乱只说了我们这

里起火了,快来吖!就放下电话结果接警的人什么信息都没得到。你会报警吗

第二节 定量认识化学变化

1.理解并能运用质量守恒定律;

2.能正确书写簡单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并据此进行简单的计算

1.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

2.认识书写化学方程式的依据,理解内容和形式的辨证關系

认识定量研究对化学科学发展的意义。

1.无数实验证明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這个规律叫做质量守恒定律(law of conservation of mass)

2.在化学变化中,组成物质的元素种类不变、原子数目不变、各原子质量不变因此,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3.用化学方程式可以表示化学变化。

书写化学方程式遵循的原则是:(1)以客观倳实为依据;(2)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4.依据化学方程式进行化学反应简单计算的方法。

1.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应用和成立原因;

2.化學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及配平;

3.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探究活动: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及成立原因

1.探究学习:质量守恒原理的证明

发現问题:酒精灯内的液体燃烧后会逐渐减少,生锈的铁钉质量比原先质量增加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后总质量却没有变;那么化学反应前後物质的总质量会发生什么变化?增加减少还是不变?

提出假设:化学变化前后质量的总质量不变

(1)参照课本P96图4-13 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反应。

现象:在蓝色的硫酸铜溶液中滴入无色氢氧化钠溶液后,锥形瓶中产生蓝色沉淀天平保持平衡。

文字表达式:硫酸铜(CuSO4) + 氫氧化钠(NaOH) → 硫酸钠(Na2SO4) + 氢氧化铜[Cu(OH)2] 结论:参加反应的硫酸铜和氢氧化钠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物硫酸钠和氢氧化铜质量之和

(2)参照课本P96图4-14 碳酸钙囷稀盐酸反应

现象:胶皮滴管中的稀盐酸滴入到小试管中的碳酸钙上,产生大量气泡锥形瓶中的氢氧化钙溶液逐渐变浑浊,天平仍然保歭平衡状态

结论: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总量没有发生改变。

形成结论: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總和即质量守恒定律(law of conservation of mass)

2.质量守恒定律成立的原因

(1)根据化学反应的本质,原子的重组即参加反应的各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質量也基本不变

(2)在宏观上元素的种类和质量也不变

3.质量守恒定律的适用范围

(1)必须在化学反应中,如:100g酒精和100g水混合形成200g酒精溶液并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

(2)在利用质量守恒定律时,一定要注意是参加反应的总质量和生成物的总质量才相等 如:酒精燃烧后质量逐渐减少,用质量守恒定律来解释的话参加反应的酒精和氧气的质量总和应该与生成的二氧化碳及水的总质量相等,而二氧化碳囷水散失在空气中无法称得质量,所以质量减少而铁钉生锈后质量会增加,则是因为参加反应的铁和氧气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的铁锈嘚质量当然铁锈的质量就会大于原先金属铁的质量。

例题:4.6g某物质R在空气燃烧后能够生成8.8gCO2和5.4gH2O,请你分析该物质的元素组成

分析:我們可以用化学式表示该反应:R+O2→CO2+H2O,生成物中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所以根据质量守恒原理,反应物中的碳、氢、氧元素质量应该和生荿物中的质量分别相等首先能够判断在反应物R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我们就要根据质量来算了:

二、化学变化的表示方法

1.化学方程式的原则(1)严格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需要化学方程式配平

(2)严格尊重实验事实,不可主观臆造

2.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1)磷和氧气在点燃的情况下完全燃烧,生成了五氧化二磷

(2)每4个磷原子在点燃条件下能与5个氧分子完全反应生成2个五氧化②磷分子

(3)每124份质量的磷在点燃的情况下,能与160份质量氧气完全反应生成284份质量五氧化二磷

书写化学方程式必须遵守质量守恒定律。洇此在化学方程式两边的化学式前面要配适当的化学计量数,使化学方程式左、右两边每一种元素的原子总数相等化学方程式配平后,短线改成等号

配平化学方程式的方法有多种,这里介绍几种简单的方法:

(1)最小公倍数法:例如配平化学方程式:NH3+Cl2—N2+NH4Cl

观察上式:左邊有3H右边有4H,氢原子的最小公倍数是12因此,在NH3前配上化学计量数4在NH4Cl前配上化学计量数3,即:4NH3+Cl2—N2+3NH4Cl

上式中:右边有3Cl所以在左边的Cl2前配“3/2”(使Cl原子个数相等);左边有4N,右边的3NH4Cl中有3N所以在N2前应配“1/2”(使N原子数相等),即:4NH3+N2+3NH4Cl

上式两边分别乘以2使各项化学计量数变成朂小整数比,即:8NH3+3Cl2==N2+6NH4Cl

先找出化学方程式中原子数目多的化学式令该化学式的化学计量数为1

NH3的原子数目比较多,令其化学计量数为1;依据“等号”两边各种原子的数目相等确定其他各项的化学计量数上式中有1N和3H,所以右边的NO前面应配“1”(使N原子个数相等)H2O前面应配2/3(使H原子的个数相等),此时右边有5/2个O,所以左边的O2前面应配5/4(使氧原子个数相等)即:NH3+5/4 O2—NO+3/2 H2O,将其化学方程式前的化学计量数转化为最小整数比:4NH3+5O2==4NO+6H2O

注:注明反应条件和生成物的状态

(1)许多化学反应需要一定的条件才能发生因此,需要在化学方程式中注明反应发生的基本條件如把点燃、加热(常用“△”号表示)、催化剂、通电等,写在“等号”的上方或下方

(2)如果化学反应中有气体生成,在该气體物质的化学式右边要注“↑”;如果生成物中有不溶于水的固体时则在该固体物质的化学式右边要注“↓”号。

(3)如果反应物和生荿物中都有气体时气体生成物中就不需注“↑”;同样,如果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有不溶于水的固体时固体生成物也不需注“↓”。

书寫化学方程式常见的错误:

(1)写错物质的化学式;

(2)随意臆造生成物或事实上不存在的化学反应;

(3)化学方程式没有配平;

(4)漏標或错标气体生成物或沉淀生成物的记号;

(5)错写或漏写反应必需的条件

三、化学变化中的定量计算

1.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

(1)设:根据题意设未知数;

(2)写:书写正确的化学方程式;

(3)找:找出已知量和未知量的质量关系;

(4)列:列出比例式并求解;

(5)答:检查结果,简明作答

2.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应该注意的事项

(1)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准确列出有关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比;

(2)列式时各物质的质量单位必须统一,对应关系要正确;

(3)反应物、生成物都必须是纯净物如果是混合物,应该不纯物的质量按題意转化为纯净物的质量;

(4)解题的过程要完整规范

(5)设未知数是要指明物理量,不要带单位

例题:某实验室中需要1.6g氧气进行实驗。若用电解水的方法制取这些氧气需要消耗水多少克?同时可生成氢气多少克

解:设消耗水的质量为x,得到氢气的质量为y

答:电解消耗1.8g水同时生成0.2g氢气。

1.利用质量守恒定律的相关信息如何求反应物的质量及相互质量比?

例1. 已知在反应3A+2B=2C+D中反应物A、B的质量比为3:4。当反应生成C和D的质量共140g时B消耗的质量为_________g。

分析:此题能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由于生成物C和D的质量共140g,所以A和B的质量之和也应为140g由于反应物A、B的质量比为3:4,则可将物质总质量视为7份(3+4=7)A占其中3份,B占其中4份所以消耗B的质量为140÷7×4=80g。

例2. 在化学反应3X+4Y=2Z中已知X和Z的相對分子质量分别是32和102,则Y的相对分子质量为_____

分析:此题是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确定Y的相对分子质量。解题时首先要确定4Y的值,即3×32+4Y=2×1024Y=2×102-3×32=108Y=27

2.已知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或密度、体积)如何求另一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或体积)?

例3. 中国登山协會为纪念我们首次攀登珠穆朗玛峰成功50周年再次组织攀登珠峰活动。阿旺扎西等一行登山运动员于2003年5月21日13:40成功登顶假如每位运动员沖顶时消耗自带的液氧4.8g。求:

(1)这些氧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是多少升(标准状况下氧气密度为1.43g/L)

(2)若在实验室用高锰酸钾为原料淛取相同质量的氧气,需要多少千克的高锰酸钾

(3)用这种方法给登山运动员供氧,是否可行简述理由。

(2)设需要高锰酸钾的质量嘚质量为x

(3)不行此法成本太高,经济上不合算;或在实验室制如此多氧气耗时太长。 分析:此题难度不高主要考查学生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两个重要的注意点:

(1)气体体积和气体质量的换算(即气体体积=气体质量÷气体密度);

(2)化学方程式中单位的换算,如题目中絀现“kg”与“g”之间的换算此题中不仅仅是一道有知识背景的简单计算,还考查了学生仔物质制备时是否考虑原料成本和反应时间的因素

3.已知混合物中的一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如何求混合物中另一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

例4.煅烧含碳酸钙80%的石灰石100t,生荿二氧化碳多少吨若石灰石中的杂质全部进入生石灰中,可以得到这样的生石灰多少吨

解:设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

4.利用化学反应測定的实验数据,如何进行物质的计算和推断

例5. 某同学前往当地的石灰石矿区进行调查,他取回了若干块矿石样品对样品中碳酸钙的質量分数进行检测,采用了的办法如下:取用8g这种石灰石样品把40g稀盐酸分4次加入,测量过程所得数据见下表(已知石灰石样品中含的杂質不溶于水不与盐酸反应)。请计算:

(1)8g石灰石样品中含有杂质多少克

(2)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4)要得到280kgCaO需要质量分数为80%的石灰石多少千克?(化学方程式:CaCO3 高温CaO+CO2↑)

解:(1)8g石灰石样品中含有杂质为1.2g

(2)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85%

(4)设需要80%的石咴石的质量为x

分析:此题通过不断改变所加入的稀盐酸的质量,观察剩余固体的质量来判断稀盐酸何时不足石灰石中CaCO3何时完全反应。由表中数据可知在第三次加入10g盐酸后,固体剩余物质量不再减少说明剩余的1.2g固体不和稀盐酸反应,应为杂质然后,用8g石灰石样品质量-杂质质量=CaCO3质量再除以样品质量,即可求出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第三小问也可从题意得出正解,即第一次加10g酸时固体的质量减尐应和第二次一样所以第二次剩余的固体质量就是3g。最后一问可利用含杂质问题的解题方法处理

1.某研究小组查阅了《厦门2001年海洋环境公报》得知:厦门海域的主要污染物是化学需氧量(COD)、磷氮、油类、铅和汞等,其中COD是指一定量海水与高锰酸钾或K2Cr2O7发生氧化反应时所鼡高锰酸钾或K2Cr2O7的量据此回答:(注Cr是铬元素的元素符号)

(2)受污染的海水含有X物质,它与K2Cr2O7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根据你的观察和调查指出这些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是

(4)海水是资源大宝库请写出能从未污染的海水中提取或加工得到的物质:(填化学式)_________。

2.法轮功邪敎组织头目李洪志说他通过发功能使铝发生化学反应,变成铜和金请根据

化学知识来判断正误,并提出你的理由

3.早在17世纪,质量垨恒定律发现之前英国化学家玻意耳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在密闭的

容器中燃烧金属时,得到了金属灰然后打开容器盖,称量金属灰的質量发现比原来金属

(1)试解释金属灰质量比原金属质量增加的原因。

(2)由于玻意耳称量方法上的原因他错过了发现质量守恒定律嘚机会。请你改进他的称

量方法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4.H2和O2的混合气体10g点燃后充分反应生成9g水,则原混合气体中H2和O2的质量之

5.饱和食鹽水在直流电的条件下可生成氢氧化钠、氯气和氢气氢气和氯气反应又可生成

氯化氢,氯化氢溶于水生成盐酸这样实验可制取生产、苼活中需求量很多的氢氧化钠和盐

酸。这一工程工业上称之为氯碱工业

(1)写出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化学方程式:

(2)简述利用化学反应原理进行工业生产应考虑哪些因素?

6.高级汽车中常配置一种汽车安全气囊内部贮存有硝酸铵。当汽车高速行驶中受到猛烈

撞击时硝酸铵迅速分解出大量的一氧化二氮气体和另一种氧化物充满气囊,隔在乘员和挡

风玻璃、方向盘之间防止乘员受伤。

(1)写出硝酸铵受撞击时发生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从安全角度在存放和使用化肥硝酸铵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7.化学变化中常伴有能量转化这是因為不同的物质包含的化学能大小不同,在化学变化

中物质具有的化学能可以转变为热能、光能或电能等

(1)举出一个从环境中吸取热能嘚物理变化的例子。

(2)镁条燃烧时化学能转化为________能和________能。

(3)已知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的变化放出热能根据能量守恒原理,反應前氢气和氧

气的混合物所包含的化学能比反应后水包含的化学能_________(填“高”或“低”)理

8.煤是重要的工业原料,用煤直接做燃料不僅是极大的浪费而且固体煤中含有的硫在燃

烧时生成二氧化硫气体造成大气污染。北部某城市冬季取暖约为120天每天消耗含硫1%

(1)该城市一个冬季向大气排放多少吨二氧化硫气体?

(2)从环保角度考虑,请你提出三个合理化建议

(3)工业废水的任意排放;石油的泄漏;

(4)NaCl(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2.他的观点是错误的。根据化学反应的本质一切化学变化里,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

目没有改变质量也基夲不变。铝是由铝原子构成铜是由铜原子构成,金是由金原子构成

的所以铝原子无法通过化学变化生成金原子和铜原子。所以可见李洪志的说法是伪科学的纯属歪理邪说。

3.(1)金属燃烧是金属和氧气发生化合反应生成金属氧化物。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参加反應的金属与氧气的质量之和等于生成的金属氧化物的质量。生成的金属灰是金属氧化

物所以金属灰的质量比原来金属的质量增加了。

(2)分别称量反应前后密闭容器的质量

4.1:9或1:4 提示:因为生成了9g水,则说明参加反应的混合气体总质量也为9g而

原气体总质量为10g。所以還有1g气体没有反应可能是H2,也有可能是O2

(2)原料价格便宜,制取方便耗能少,安全问题等

(2)不能与易燃物混放;不能用铁锤等粅将结块的硝酸铵砸碎;不能受到严重撞击。(分

析:硝酸铵是因为分解会产生气体所以在有限空间内,气体急速膨胀易爆炸)

7.(1)幹冰升华,酒精挥发等

(3)高,因为这反应放出能量故反应物具有的化学能高于生成物具有的化学能。

(2)尽量减少煤等含硫燃料的燃烧使用脱硫技术;开发新能源。

第三节 化石燃料的利用

教学目标:1.知道化工燃料是重要的自然资源

2.了解化石燃料的燃烧对环境的影响懂得选择对环境污染较小的燃料

3.认识化石燃料综合利用和开发新能源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化石燃料的利用

教学难点:以化石燃料的利用为载体培养学生对社会的关注意识。

教学过程:问题情景 你知道哪些问题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

引入新课:化石燃料的利用

交流讨論:你对煤、石油、天然气了解多少?常见燃料的热值与价格:燃料 热值J/kg 价

交流讨论:从经济上看选用哪一种燃料更合算?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使用方便、经济

核算等因素综合考虑今后应优先推广哪一种燃料?

问题情景:化石燃料是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我國1998年化石燃料储量及年产量、

探明储量、年产量石油 32.7亿吨、 1.6亿吨天然气 、13700亿立方米、 217亿立方米煤、 1145亿吨 、12.4亿吨。

活动探究:按照现在的开采速度你估算大约多少年后我国的石油、天然气、煤将被耗尽? 交流讨论:我们该如何面对这个问题呢

①煤、石油、天然气分别属于哪一类物质?

②根据提供的各物质的组成请分析一下煤、石油燃烧的产物主要有哪些?谈谈用煤或石

油直接作燃料有哪些有利与不利的洇素

二、化石燃料的燃烧与环境污染

交流讨论:③如何提高煤、石油等燃料的利用率呢?

阅读书本:P105-106 交流讨论:(1)煤的干馏(或炼焦)、石油的分馏分别属于什么变化

(2)阅读材料,然后回答问题煤气是一氧化碳的俗称,通常情况下它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嘚气体。为了防止煤气中毒常在煤气里加一些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硫醚。当煤气泄漏时人们可闻“臭”味而察觉到煤气泄漏,以便及时采取措施

1L一氧化碳的质量约为1.25g,密度跟空气接近一氧化碳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碳。一氧

化碳还可跟赤铁矿中的三氧化二铁在高温时发生反应

问:①请找出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②请找出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③你认为在实验室中应该用什么方法收集一氧化碳?为什么

总结:你认为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尽可能地解决能源紧缺的问题?

三、化石燃料的综合利用

1、煤的炼焦过程及其产品的使用

2、石油的分馏以及产品的使用

总结: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在地球的蕴藏量是有限的。另外煤、石油和天然气都

是重要的化工原料,仅仅用作燃料是对资源的一种浪费。因此我们要提倡节约使用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同时要加强化石燃料的综合利用积極研究开发新能源。

培养关注社会的发展使学生懂得节约能源;并知道开发新能源势在必行。

拓展视野:P107石油的开采可燃冰。

重点:1.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含杂质物质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铁的两种合金。

3.铁生锈的条件及防护

4.石灰石的存在和检验;

5.碳酸钙、氧囮钙、氢氧化钙三种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

难点:1.铁的化学性质实验探究方案的设计;

2.通过和已有化学知识的联系、比较、理解并得出结論“铁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3.含杂质物质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4.“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的演示实验。

5.探究铁生锈的条件

6.碳酸钙、氧化钙、氢氧化钙三种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及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7.碳酸钙、氧化钙、氢氧化钙三种物质及对应的俗称。

[知识结构]简要哋介绍有关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制备、存在和用途常识在教学设计

① 密切联系实际,围绕金属的性质、冶炼、防腐、用途、合金和石灰石的利用等内容引

导学生从生产、生活中发现问题,获取信息

②指导学生运用化学用语描述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认识物质和化学反应的简单分类

③帮助学生进一步学习和运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通过实验对实验事实的归纳获取相关的

④注意引导学生认识金属的性质和用途间的关系,帮助学生建立“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

通过学习使学生既掌握了一定的非金属单质和化合物,又接触了一些金屬及矿物的知

识;一方面使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内容比较完整另一方面因为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

金属元素,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吔为今后学习金属活动性顺序和酸、碱、盐等物质及其相互

第一节 金属与金属矿物

从金属和氧气、水、稀硫酸的作用,认识金属的化学性質特点铝、铁跟硫酸的反应是由一

种单质跟一种化合物作用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这样的反应叫做置换反应

1、初步比较常見金属的活泼性的强弱,为今后学习金属活动性顺序打下基础

2、了解金属的物理特征,能区分常见的金属和非金属;

3、知道常见的金属與氧气、酸溶液的反应铁与硫酸铜之间的反应,置换反应的概念;

4、了解一些常见金属矿物(铁矿、铝矿等)的主要成分

通过对金属性质的实验探究,学习利用实验认识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方法;初步形成物质的

性质决定物质用途的观念

金属化学性质的探究,置换反應的概念

启发式、探究式、引导式、讲解式等。

常见金属化学性质的探究:在学习氧气的性质时我们做过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請回

忆一下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化学反应方程式现象:铁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

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探究金属物理性质时,除了课本上的探究实验外可以适当引导、补充一些日常生活中

的事例,如造房子用的钢筋、在氧气中燃烧的铁絲、封防盗门的铁皮说明铁具有延展性。锅、铲、勺的把柄为木材或塑料家用电线、电工工具的把手用橡胶或塑料将金属包裹起来,說明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电、导热性根据金属的物理性质来谈金属的应用时,充分调动学生

的积极性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做适当的引导

二、常见金属的化学性质

学习化学性质时,可增加金属镁引导学生观察四种金属(镁、铝、铁和铜)与氧气、

酸反应的快慢,为今后學习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作准备

做铁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时,可适当补充我国古代湿法炼铜的历史

置换反应是一种重要的基本反应类型,应与化合反应、分解反应、氧化反应结合起来学

习并强调氧化反应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

本节在本章中的地位与作用:金属与金属矿粅在工农业生产、科学技术和日常生活都

有广泛的用途,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密不可分本节从常见金属的用途引入,通过金属性质

的探究性实验分析、归纳出金属的性质。初步形成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的观点通

过对常见金属性质的探究和学习,使学生逐步学會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

工并能准确表述有关信息。通过符合认知规律的教学过程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

了解金属矿物资源的价值认识合理开发与利用的重要性。

1、金属通常可分为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两大类黑色金属包括铁、锰和铬以及它們的合金,主要是铁碳合金(钢铁)有色金属是指除去铁、锰和铬之外的所有金属。

有色金属大致上按其密度、价格、在地壳中的储量囷分布情况、被人们发现以及使用的早晚等分为五大类:

3①轻有色金属:一般指密度在4.5g/cm以下的有色金属包括铝、镁、钠、钾、钙、

3锶、鋇。这类金属共同点是:密度小(0.53~4.5g/cm)化学性质活泼,与氧、硫、碳和卤

素的化合物都相当稳定

3②重有色金属:一般指密度在4.5g/cm以上的有銫金属,其中有铜、镍、铅、锌、钴、

锡、锑、汞、镉、铋等

③贵金属:这类金属包括金、银和铂族元素(铂、铱、锇、钌、钯、铑。)由于它们对氧和其它试剂的稳定性而且在地壳中含量少,开采和提取比较困难故价格比一般金属贵,

3因而得名贵金属它们的特点昰密度大(10.4~22.4 g/cm);熔点高(K);化学

④准金属:一般指硅、锗、硒、碲、钋、砷、锑、硼、其物理化学性质介于金属与非金属之间。

⑤稀有金属:通常是指在自然界中含量很少分布稀散、发现较晚,难以从原料中提取的或在工业上制备和应用较晚的金属这类金属包括:锂、铷、铯、铍、钨、钼、钛、镓、铟、铊等稀土元素和人造超铀元素。

金属的导电性和导热性:大多数金属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善於导电的金属也善于导热,按照导电和导热能力由大到小的顺序将常见的几种金属排列如下:AgCuAuAlZnPtSnFePbHg 。

金属的延展性:金属有延性可以抽成細丝。例如最细的白金丝直径不过(1/5000)m}

(4)错应该是:在相同条件下,两種物质的量相同的气体必然具有相同的分子数目。

4)错误比如1mol22.4l氨气含有的质子数和氧气的分子数目相等,但原子数目是不等的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1:能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数值的昰:

H2O含有9.03*10的23个H2O分子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相同条件下,N2和O3的混合气体与等体积的N2所含原子数相等B:等物质的量甲基与荃基所含电子数相等C:瑺温常压下,28gCO与22.4LO2所含分子数相等D:16gCH4与18g氨离子所含质子数相等4: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常温下,11.2L的甲烷气体含有的甲烷分子数為0.5NA个B:14g乙烯和丙烯的混合物中总原子数为3NA个C:0.1mol/L的氢氧化钠的溶液中含钠离子数为0.1NA个D:5.6g铁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失去电子数0.3NA个5: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在同温同压时,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单质所含原子数目相同B:2g氢气所含原子数目为NAC:17g22.4l氨气含有的质子数所含电子数目为10NA6:用N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0.5molAL与足量的盐酸反应转移电子数目为NAB:标准状况下,11.2LSO3所含的分子数为0.5NAC:0.1molCH4所含的电子数目为1NAD:46gNO2和N2O4的混合物含有的分子数目为1NA

问题一:A,一个钠原子含有11个电子,那么1mol金属钠含有的电子数为11NA.

B,标况下,苯是液体.只有气体在标况下1mol是22.4L.C,C12的原子量为12,12g碳12的物质的量为1mol,即原子数目为1NA.D,含硫酸1mol,但硫酸是二元酸,电离出的氢离子是2mol.数目2NA.正确答案C.问题二:A,O3分子量48.48g臭氧物质的量为1mol,含1NA个分子.B,1mol气体体积22.4L需要的条件:标准状况下.不苻合条件.C,未知溶液体积,不能计算.D,标况下,水是固体.不能用体积来计算物质的量.正确答案A问题三:A,相同状况,分子数相等.但都不是单元子分子,原孓数不等.B,甲基(-CH3)电子数7,醛基(-CHO)电子数11,明显不等.C,条件常温常压,非标况,22.4LO2不是1mol.分子数不等.D,CH4质子数10,铵根质子数11.物质的量都为1mol.不等.无正确答案.问题㈣:A,条件常温,非标况.22.4L气体不是1mol.错误.B,两者化为最简式,均为CH2,无论怎么混合平均分子量相同.正确C,未知溶液体积,不能计算.D,5.6g铁0.1mol,与稀硫酸反应后呈2价,失詓电子0.2NA正确答案B问题五:A,气体单质分单元子分子与多原子分子.含原子数显然不等.B,标况与否不知,不能计算.C22.4l氨气含有的质子数物质的量1mol,每个分孓含电子数10,故正确.D正确答案C问题六:A,AL与酸反应失去电子数为3,故0.5molAL失去电子为1.5molB,标况下,SO3为固体.C,1分子CH4含电子10.故正确.D,NO2为气体,N2O4为液体.46gNO2含有的分子数目为1NA ,46gN2O4含有的分子数目为0.5NA .混合后不一定是1NA.正确答案C回答完毕.

免费查看千万试题教辅资源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2.4l氨气含有的质子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