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积物,洪积物,冲积物的地貌标志,风力 侵蚀 沉积地貌特征有何区别

第四纪沉积物(层)及代号
我的图书馆
第四纪沉积物(层)及代号
第四纪沉积物(层)
1. ml--人工填土 2. pd--植物层 3. al--冲击层 4. pl--洪积层 5. dl--坡积层 6. el--残积层 7. eol--风积层 8. l--湖积层 9. h--沼泽沉积层 10. m--海相沉积层 11. mc--海陆交互相沉积层 12. gl--冰积层 13. fgl--冰水沉积层 14. b--火山堆积层 15. col--崩积层 16. del--滑坡堆积层 17. set--泥石流堆积层 18. o--生物堆积 19. ch--化学堆积物 20. pr--成因不明沉积 注:上述每类符号前加Q,并以上标符号的形式显示,表示完整的地层符号 &&&&&&&&由原岩风化产物经各种外力地质作用而成的沉积物,至今其沉积历史不长,所以只能形成未经胶结硬化的沉积物,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第四纪沉积物”或“土”。不同成因类型的第四纪沉积物,各具有一定的分布规律和工程地质特征,以下分别介绍其中主要的几种成因类型。残积物、坡积物和洪积物 残积物(Qel )(Qel为第四纪地层的成因类型符号) 残积物是由岩石风化后,未经搬运而残留于原地的土,而另一部分则被风和降水所带走。它处于岩石风化壳的上部,是风化壳中的剧风化带,向下则逐渐变为半风化的岩石。它的分布主要受地形的控制,在宽广的分水岭上,由雨水产生地表径流速度小,风化产物易于保留的地方,残积物就比较厚。在平缓的山坡上也常有残积物覆盖。 &&&&&&&&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不同的原岩,将产生不同矿物成份、不同物理力学性质的残积土。 由于风化剥蚀产物是未经搬运的,颗粒不可能被磨圆或分选,没有层理构造。 &&&&&& 残积物与基岩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通常经过一个基岩风化层(带)而直接过渡到新鲜岩石。残积物有时与强风化层很难区分。一般说来,残积物是由于雨雪水流将细颗粒带走后残留的较粗颗粒的堆积物。风化层则虽受风化作用的影响,但它是未被剥蚀搬运的基岩风化产物。残积物中残留碎屑的矿物成分很大程度上与下卧基岩相一致,这是鉴定残积物的主要根据。例如砂岩风化剥蚀后生成的残积物多为砂岩碎块。根据这个道理可按地面残积物的成分推测下卧基岩的种类。反之,也可按基岩分布的规律推测其风化产物的特征。山区的残积物因原始地形变化很大且岩层风化程度不一,所以其厚度在小范围内变化极大。由于残积物没有层理构造,均质性很差,因而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很不一致,同时多为棱角状的粗颗粒土,其孔隙度较大,作为建筑物地基容易引起不均匀沉降。 &&&&&& 不同岩类具有不同的风化特征,如块状构造的花岗岩,多以沿节理裂隙风化,风化厚度大,且以球状风化为主。当岩石在大气,水、生物等外力地质作用下发生风化,使其结构、矿物成分、物理、力学、化学性质等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异,则称为风化岩。岩石已达到完全风化而未经搬运的碎屑物称为残积土。我国南方花岗岩分布较广,如深圳地区约占60%的面积,花岗岩残积土的厚度在15—40m之间,是该区城市建筑物基础的主要持力层。 &&&&&&&&花岗岩残积土是在化学风化作用下淋滤形成的产物,其矿物成分与原岩虽有本质的改变,但多保留在原位并具有它的原始形状,其中不易风化的石英颗粒更是如此。所以花岗岩残积土一般仍保持其原岩粒状结构,具有相当高的结构强度,外表看起来很象岩石。对其采用一般的室内土工试验方法测得的物理力学性质分析,其工程性质是较差的,表现在高孔隙比、高压缩性等方面。但从原位测试分析,它表现为承载力较高、压缩性较低。 坡积物(Qdl ) &&&&&&&&坡积物是残积物经水流搬运,顺坡移动堆积而成的土。即是雨雪水流的地质作用将高处岩石风化产物缓慢地洗刷剥蚀,顺着斜坡向下逐渐移动、沉积在较平缓的山坡上而形成的沉积物。其成份与坡上的残积土基本一致。由于地形的不同,其厚度变化大,新近堆积的坡积土,土质疏松,压缩性较高。它一般分布在坡腰上或坡脚下,其上部与残积物相接。坡积物底部的倾斜度决定于基岩的倾斜程度,而表面倾斜度则与生成的时间有关,时间越长,搬运、沉积在山坡下部的物质就越厚,表面倾斜度就越小。 &&&&&&&& 坡积物质随斜坡自上而下呈现由粗而细的分选现象。其成份与坡上的残积土基本一致。与下卧基岩没有直接关系,这是它与残积物明显的区别。 &&&&&&&&由于坡积物形成于山坡,常常发生沿下卧基岩倾斜面滑动,还由于组成物质粗细颗粒混杂,土质不均匀,且其厚度变化很大(上部有时不足一米,下部可达几十米),尤其是新近堆积的坡积物,土质疏松,压缩性较高。 洪积物(Qpl ) &&&&&&&&洪积土是山洪带来的碎屑物质,在山沟的出口处堆积而成的土。由暴雨或大量融雪骤然集聚而成的暂时性山洪急流,具有很大的剥蚀和搬运能力。它冲刷地表,挟带着大量碎屑物质堆积于山谷冲沟出口或山前倾斜平原而形成洪积物。 &&&&&&&&山洪流出沟谷口后,由于流速骤减,被搬运的粗碎屑物质(如块石、砾石、粗砂等)首先大量堆积下来,离山渐远,洪积物的颗粒随之变细,其分布范围也逐渐扩大。其地貌特征,靠山近处窄而陡,离山较远宽而缓,形如锥体,故称为洪积扇(锥)。由相邻沟谷口的洪积扇组成洪积扇群。 &&&&&&&&如果逐渐扩大以至连接起来,则形成洪积冲积平原的地貌单元。 &&&&&&&&洪积物的颗粒虽因搬运过程中的分选作用而呈现上述随离山远近而变的现象,但由于搬运距离短,颗粒的磨圆度仍不佳,此外,山洪是周期性产生的,每次的大小不尽相同,堆积下来的物质也不一样。因此,洪积物常呈现不规则交错的层理构造,如具有夹层,尖灭或透镜体等产状。 冲积物(Qal ) &&&&&&&&冲积物是河流流水的地质作用将两岸基岩及其上部覆盖的坡积、洪积物质剥蚀后搬运、沉积在河流坡降平缓地带形成的沉积物。即是由于河流的流水作用,将碎屑物质搬运堆积在它流经的区域内,随着从上游到下游水动力的不断减弱,搬运物质从粗到细逐渐沉积下来,一般在河流的上游以及出山口,沉积有粗粒的碎石土、砂土,在中游丘陵地带沉积有中粗粒的砂土和粉土,在下游平原三角洲地带,沉积了最细的粘土。冲积土分布广泛,特别是冲积平原是城市发达、人口集中的地带。对于粗粒的碎石土、砂土,是良好的天然地基,但如果作为水工建筑物的地基,由于其透水性好会引起严重的坝下渗漏;而对于压缩性高的粘土,一般都需要处理地基。 &&&&&& 冲积物的特点是呈现明显的层理构造。由于搬运作用显著,碎屑物质由带棱角颗粒(块石,碎石及角砾)经滚磨、碰撞逐渐形成亚圆形或圆形颗粒(漂石、卵石、圆砾),其搬运距离越长,则沉积的物质越细,典型的冲积物是形成于河谷(河流流水侵蚀地表形成的槽形凹地)内的沉积物,可分为平原河谷冲积物和山区河谷冲积物等类型。 平原河谷冲积物 &&&&&&&&平原河谷除河床外,大多数都有河漫滩及阶地等地貌单元。 &&&&&& 平原河流常以侧向侵蚀为主,因而河谷不深而宽度很大。正常流量时,河水仅在河床中流动,河床两侧则是宽广的河漫滩。只在洪水期中,河水才溢出河床,泛滥于河漫滩之上。 河流(谷)阶地是在地壳的升降运动与河流的侵蚀,沉积等作用相互配合下形成的,位于河漫滩以上的阶地状平台。河流阶地的形成过程大致如下:当地壳下降,河流坡度变小,发生沉积作用,河谷中的冲积层增厚;地壳上升时,则河流因竖向侵蚀作用增强而下切原有的冲积层,在河谷内冲刷出一条较窄的河床,新河床两侧原有的冲积物,即成为阶地。如果地壳交替发生多次升降运动,就可以形成多级阶地,由河漫滩向上依次称为一级阶地、二级阶地,三级阶地……等,阶地的位置越高,其形成的年代则越早。如黄河在兰州附近就有六级阶地。 山区河谷冲积层 &&&&&&&&在山区,河谷两岸陡削,大多仅有河谷阶地(图1-15)地表水和地下水基本上都流向河床。山区河流流速很大,故沉积物质较粗,大多为砂粒所填充的卵石,圆砾等。山间盆地和宽谷中有河漫滩冲积物,其分选性较差,具有透镜体和倾斜层理构造,厚度不大,在高阶地往往是岩石或坚硬土层,作为地基,其工程地质条件很好。 风积物(Qeol ) && 风积物是由风作为搬运动力,将碎屑物由风力强的地方搬运到风力弱的地方沉积下来的土。风积土生成不受地形的控制,我国的黄土就是典型的风积土。主要分布在沙漠边缘的干旱与半干旱气候带。风积黄土的结构疏松,含水量小,浸水后具有湿陷性。 其它沉积物 除了上述四种主要成因类型的沉积物(残积物、坡积物、洪积物和冲积物)外,还有海洋沉积物( Qm)、湖泊沉积物(Ql )及冰川沉积物(Qgl )等,它们是分别由海洋、湖泊及冰川等的地质作用形成的。下面只简略介绍海洋沉积物和湖泊沉积物。 海洋沉积物( Qm)(海相沉积物)&&&&&&&&&&&&海洋按海水深度及海底地形划分为滨海带(指海水高潮位时淹没,而低潮位时露出的地带)、浅海区(指大陆架,水深约0-200m,宽度约100-200km)、陆坡区(指大陆陡坡,即浅海区与深海区之间过渡的陡坡地带,水深约200-1000m,宽度约100-200km)及深海区(海洋底盘,水深超过l000m)。 &&&&&&&&与上述海洋分区,相应的四种海相沉积物如下: &&&&&&&&滨海沉积物主要由卵石,圆砾和砂等粗碎屑物质组成(可能有粘性土夹层),具有基本水平或缓倾斜的层理构造,在砂层中常有波浪作用留下的痕迹。作为地基,其强度尚高,但透水性较大。粘性土夹层干时强度较高,但遇水软化后,强度很低。由于海水大量含盐,因而使形成的粘土具有较大的膨胀性。 &&&&&&&&浅海沉积物主要有细颗粒砂土、粘性土、淤泥和生物化学沉积物(硅质和石灰质等)。离海岸愈远,沉积物的颗粒愈细小。浅海沉积物具有层理构造,其中砂土较滨海带更为疏松,因而压缩性高且不均匀,一般近代粘土质沉积物的密度小,含水量高,因而其压缩性大,强度低。 陆坡和深海沉积物主要是有机质软泥,成分均一。 湖泊沉积物(Ql ) &&&&&&&&湖泊沉积物可分为湖边沉积物和湖心沉积物。湖泊如逐渐淤塞,则可演变成沼泽,形成沼泽沉积物。 &&&&&& 湖边沉积物主要由湖浪冲蚀湖岸、破坏岸壁形成的碎屑物质组成的。在近岸带沉积的多数是粗颗粒的卵石、圆砾和砂土,远岸带沉积的则是细颗粒的砂土和粘性土。湖边沉积物具有明显的斜层理。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河流作用/沉积作用
地面流水的沉积作用以机械沉积作用为主,由于地面流水总是处于较快的运动与循环状态,其中的溶运物在搬运过程中一般不具备沉积条件,故化学沉积作用微弱。河流的沉积作用沉积作用河流的沉积作用,自上游至下游普遍存在。发生沉积作用的原因,归纳起来有三点:一是流速减小,二是流量减小,这二者都会使河流活力降低而发生沉积;三是进入河流的碎屑过多,超出河流的搬运能力而发生沉积。据此分析,河流发生沉积作用有三个主要场所:一是河流汇入其它相对静止的水体处,如河流入海、入湖以及支流入主流处;二是河床纵剖面坡度由陡变缓处,一般来说河流中、下游地势较平坦,沉积作用明显;三是河流的凸岸,由单向环流侵蚀凹岸,其产生的碎屑在凸岸沉积。滞留砾石沉积在河流上游,由于坡降大,河流具有较大的动能。细粒物质被冲走,粗粒物质留下来成为滞留沉积。其沉积物以河床砾石为主,成分复杂,砾石呈叠瓦状排列,一般厚度不大,常呈透镜体分布于河道之中。边滩沉积与河漫滩河流在迁移弯曲的过程中,所携带的碎屑物在凸岸一侧沉积下来。开始仅仅形成浅滩,随着河流不断侧向迁移,浅滩也不断增长,最后形成宽阔的边滩。边滩沉积物成分复杂,常含有植物碎片。粒度变化范围大,规模较大河流的边滩沉积,都是以砂为主,有少量的砾石和粉砂;较小河流的边滩沉积,粒度可粗至砾石级。边滩沉积中的层理以大型板状交错层理为主。边滩沉积是单向环流侧向加积的产物,当洪水期来到时,水位增高,边滩被没于水下,洪水中的细粒物质(粉砂、亚粘土等)就会叠积在边滩沉积物之上,形成河漫滩,并一般具有水平薄层层理。因此,河漫滩具有二元结构,即底部为边滩沉积,顶部为河漫滩沉积。心滩沉积辫状河或网状河的特点是发育一系列心滩。心滩形成于洪水期,此期间形成双向环流,表流从中央向两侧流,底流从两侧向中心汇聚,然后上升,由于水流的相互抵触和重力作用,使碎屑在河心发生沉积(图6.7)。每一次洪水期,使心滩扩展、加高,最后露出水面,造成河流分叉。这种分叉过程在河道内反复进行,即形成了心滩密布的、网状的游荡性河流。心滩沉积物成分复杂。粒度变化范围比边滩大得多,也更粗一些,可以有砾石、粗砂,有时还有粉砂和粘土夹层。心滩沉积物中的层理发育,常见大型槽状交错层理,层理的底界面常为明显的冲刷面,并有砾石分布。河流搬运过程天然堤与决口扇沉积洪水期河水漫越河岸,由于河水变浅、流速骤减,河水所携带的大量悬浮物质,很快在岸边沉积下来,形成天然堤。天然堤主要发育在蛇曲河流中,沉积物为粉砂和泥,两者常呈互层。决口扇是洪水冲决天然堤,在天然堤外侧斜坡上形成的扇状堆积物。它在剖面上呈透镜状,厚度自数十厘米到几米。沉积物的粒度比天然堤的粗,主要为细砂和粉砂。牛轭湖沉积由河流的改道、截弯取直或由于河流衰老所形成的湖泊称为牛轭湖。其沉积物底部是侧向加积形成的河道沉积物,往上为垂向加积的粉砂和粘土,富含有机质,一般具水平层理。这些垂向加积的细粒物质是由洪水期河流所带来的。山口沉积来自山区的河流,在流出山口时,由于坡降明显减小,水流无地形约束而散开,河流的搬运能力显着降低,所携带的大量碎屑物便堆积在山口开阔的平地上。沉积物堆积成半圆锥形或扇状地貌,称为冲积锥或冲积扇。山口沉积是在水位突然退落,动力变小过程中沉积的。因此在锥顶的沉积物粒度粗,以砾石、砂为主,向边缘逐渐变细。河口沉积河流入海、入湖的地方叫河口,它是河流重要的沉积场所。当河流进入河口时,水域骤然变宽,再加上海水或湖水对河流的阻挡作用,流速减小,机械搬运物便大量沉积下来。所形成的沉积体形态,从平面上看像三角形,故称为三角洲。三角洲内部从纵剖面上看常具有三层构造,即顶积层、前积层和底积层。前积层是河水到达河口后,最先在汇水盆地边缘沉积的较粗泥、砂沉积物,它向海洋(或湖泊)方向倾斜,近岸处较陡,随着离岸渐远而逐渐变缓。底积层是河流带来的悬浮物,在前积层的前方形成的水平沉积层,由粉砂和粘土组成,粒细、层薄。顶积层是前积层增长到河底高度时,随着三角洲向海推进,在前积层之上沉积的、近水平的冲积物。值得指出的是,三角洲处于海陆过渡地带,沉积环境较为复杂,既有河流的沉积作用,又有海水的沉积作用,很难把它们分开。沉积作用河流的沉积物统称为冲积物。对于正在形成的冲积物人们很容易认识,但在研究古河流沉积时,就有较大的困难。因为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这些冲积物经历了沧桑之变,因此,掌握冲积物一些最基本的鉴别标志显得尤为重要。冲积物的主要鉴别标志是:①砾石成分复杂,往往具叠瓦状排列。砂和粉砂的矿物成分中,不稳定组分较多。②碎屑物质的分选性较好。碎屑颗粒随水动力条件的改变,按大小、比重依次沉积。由于这种分选作用,一些比重大而稳定的矿物,如金、锡石、金刚石、钨砂等,便可富集形成冲积砂矿床。③碎屑颗粒的磨圆度较高。冲积物通常经过长距离和多次的再搬运,由于磨蚀和碰撞造成较高的磨圆度。④冲积物层理发育,类型丰富,层理一般倾向河流下游。⑤冲积物常呈透镜状或豆荚状,少数呈板片状。⑥冲积物往往具有二元结构,下部为河床沉积,上部为河漫滩沉积。洪流及片流洪流的沉积作用很普遍,特别是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洪流是主要的地质营力。它不但具有强大的侵蚀能力,而且具有较强的搬运能力。当洪流携带大量碎屑物质,抵达冲沟口时,水流突然分散,碎屑物质便沉积下来。由洪流形成的沉积物叫洪积物。洪积物在冲沟口所形成的扇状堆积体叫洪积扇。大型的洪积扇中,洪积物具有明显的分带现象。在洪积扇顶部,堆积有粗大的砾石,这是由于水动力在此地带突然降低所致。在洪积扇边缘,地形较缓,水动力更弱,沉积物主要为砂、粘土,并具有层理。在扇顶与扇缘之间,沉积物既有砾石,又有砂及粘土。洪积物这种分带现象是粗略的,各带之间没有截然的界线。洪积物具有如下特点:①洪积物分布有明显的地域性,其物质成分较单一,不同冲沟中的洪积物岩性差别较大;②洪积物分选性差,往往砾石、砂、粘土混积在一起;③洪积物的磨圆度较低,一般介于次圆状和次棱角状之间;④洪积物的层理不发育,类型单一;⑤洪积物不具二元结构,在剖面上,砾石、砂、粘土的透镜体相互交叠,呈现出多元结构。沉积作用和遗迹化石由片流在坡坳、坡麓地带形成的碎屑堆积物叫坡积物。坡积物围绕山麓连续分布所形成的裙裾状地形为坡积裾。片流是一种面状水流,水动力本来就较弱,当它到达坡坳、坡麓时,水动力几乎消失,所携带的碎屑物质便堆积下来,故坡积物一般为细碎屑物,如亚砂土、亚粘土等。片流又可看作是由无数股很细小的水流组成,它局部水动力较大,因此在坡积物中会经常见到小的砾石透镜体。坡积物分布广,但其厚度小。当山坡岩石风化强烈、碎屑物质丰富、又无植被复盖时,坡积物就很发育。坡积物与洪积物经常共存,在野外工作时,应注意二者的区别:①由于坡积物来自附近山坡,所以坡积物一般比洪积物成分更单纯,另外坡积物中砾石含量少,洪积物砾石丰富;②片流动力弱而不稳定,故坡积物的分选性比洪积物差;③坡积物比洪积物的磨圆度低,砾石的棱角较明显;④坡积物略显层状,不具洪积物的分带现象;⑤坡积物多分布于坡麓,构成坡积裾地形,而洪积物分布于沟口形成洪积扇地貌。
水冰作用/沉积作用
水的沉积作用地下水的沉积作用以化学沉积作用为主,一般只在地下河、地下湖才发育一定数量的碎屑沉积,另外还可形成一些洞穴崩塌碎屑堆积。地下水溶运的各种物质,在渗流过程中,由于水温及压力等条件改变,便可发生沉积,有利于化学沉积的场所主要是洞穴和泉口。溶洞沉积物在灰岩区,当溶有重碳酸钙的地下水渗入溶洞时,压力突然降低,水中溶解的二氧化碳逸出,形成碳酸钙沉淀。地下水在洞顶渗出,天长日久便可在洞顶形成悬挂的锥状沉积物称石钟乳;地下水滴至洞底形成向上增长的笋状沉积物称石笋;当石钟乳和石笋连接在一起时称为石柱;它们统称为钟乳石,其沉积物多呈同心柱状或同心圆状结构。若地下水沿洞壁渗出,可形成帷幕状的沉积物,称为石幔。泉华沉积物当泉水流出地表时,因压力降低、温度升高,地下水中的矿物质发生沉淀,沉淀在泉口的疏松多孔物质叫泉华。泉华的成分为碳酸钙时,称为钙华或石灰华;以二氧化硅为主时称为硅华。由于泉华物质成分、沉淀数量及泉口地形的差异,泉华可堆积成锥状、台阶状或扇状地貌。冰川的沉积作用湖泊流水的沉积作用冰川向雪线以下流动,并不是无休止的。随着气温的逐渐升高,冰川逐渐消融,冰运物也就随之堆积,所以冰川消融是冰川堆积的主要原因。此外,冰川前进时若底部碎屑物过多或受基岩的阻挡,也会发生中途停积。由此可见,冰川的沉积是纯机械沉积。由冰川形成的沉积物统称为冰碛物。当气候条件稳定时,冰川的前端(冰前)稳定于一定地点,那里冰川的消融量等于供给量,整个冰川虽在流动,但冰前的位置不变。因此,冰川将冰运物源源输送到冰前堆积,形成弧形的垅岗,称为终碛堤或终碛垅。其外侧较陡,内侧较缓,不同类型及规模的冰川所形成的终碛堤规模差异甚大。当全球气候变冷,冰川扩展时,即冰进时期,冰川供给量大于消融量,终碛堤被推进,可形成宽缓的终碛堤。在大陆冰川终碛堤的内侧,冰川流动时,因碎屑物过多并受基岩阻挡,冰运物堆积,形成一系列长轴平行于流向的丘状地形,称为鼓丘。当气候转暖,冰川萎缩时,即冰退时期,冰运物不再运往固定的地点堆积,而是随着冰前的后退广泛堆积在冰床上,这部分冰碛称为底碛。山谷冰川的两侧在冰川退缩时,可堆积成侧碛堤。在复式冰川中,两冰川侧面的复合部位可堆积成中碛堤。冰碛物常具有如下特征:①山岳冰川碎屑成分与冰川发育区的基岩成分基本一致,大陆冰川的冰碛物成分复杂,并且细粒碎屑中不稳定的成分较多。②由于冰川为固体,无分选作用,故冰碛物分选性极差,大至漂砾,小至粘土,混杂堆积在一起,形成“泥包砾”的现象。③冰川中的碎屑颗粒彼此不相摩擦、碰撞,故冰碛物磨圆度极差。④岩块和砾石无定向排列,杂乱无章,亦无层理。⑤冰碛物表面常有磨光面或交错的钉头形擦痕,还可出现凹坑和裂隙。具冰川擦痕的砾石称为条痕石。⑥冰碛物内部化石稀少,常保存寒冷型的孢子花粉。风的沉积作用风的沉积发生在大气介质中,是纯机械的沉积作用。风在搬运过程中,因风速减小或遇到各种障碍物,风运物便沉积下来形成风积物。高空的悬浮物,遇到冷湿气团时,粉砂、微尘可作为水滴的凝聚核心,并随雨滴降落到地面。风的沉积作用具有明显的分带性,干旱的风源地区以风成砂沉积为主,在风源外围的半干旱地区则发育风成黄土。风成砂沉积风沙流遇到障碍物时,砂粒打在障碍物的迎风面上,因能量消耗,沉积下来。如果障碍物是灌木、草丛,部分砂粒便会沉落于灌木或草丛中,最后把障碍物埋没,形成沙堆。沙堆的出现改变了近地面气流的动力结构,在沙堆的背风面,产生涡流,使风力减弱,发生沉积。涡流还可以将沙堆两侧的砂粒卷进背风区沉积,随着沉积作用的进行,背风坡逐渐变陡,最后形成沙丘。风将迎风坡上的砂粒带走,并在背风坡堆积下来,沙丘内部也随之形成顺风向的斜层理。在沙源稀少的地区,如沙漠的边缘,风沙流在开阔平坦的地面上,所形成的月状沙丘称为新月形沙丘。沉积作用沙丘和沙堆可以孤立存在,也可以连接起来形成沙垅。当一个地区终年盛行两个方向相近的风,并且风力一大一小时,沙堆、沙丘则顺主风向伸延,形成纵向沙垅。如果两股相反方向的风交替作用,并以一个方向的作用占优势,则风沙可聚集成垂直风向的横向沙垅。在干旱区,风力和风向变化很复杂,因此形成的沙丘、沙垅形态各异,风积物中也具有不同倾向的斜层理,于是形成了风成交错层。在风力作用下,沙堆、沙丘和沙垅表面形成起伏的沙波纹,远远望去,就像浩瀚的海洋一样,这种地貌称为沙漠。风成砂的特征:①砂粒大多为石英,亦有长石、暗色矿物、碳酸盐等不稳定矿物;②分选良好;③磨圆度高,石英砂的表面呈毛玻璃状,并有小的碰撞坑;④较粗的砂粒表面常有氧化铁、氧化锰析出,形成具有油脂光泽的薄膜,称为沙漠岩漆;⑤风成砂中有中小型交错层理,有时出现大型风成板状交错层理;⑥风成砂中生物遗迹稀少,有时存在蒸发盐矿物。风成黄土沉积黄土是一种灰黄或棕黄色的松散土状沉积物,以粉砂和粘土为主,孔隙及垂直节理发育。其成因复杂,但以风成为主。风吹蚀地面时,使大量粉砂和粘土离开地面。在紊流上举力的作用下,悬浮空中,被风带出沙漠区,随着风力的减弱徐徐沉降下来,形成风成黄土。风成黄土沉积基本不受地形影响,山顶、山坡、沟谷中都可发生沉积,降落面积广大。例如,在我国北方大兴安岭、太行山几乎连续分布,面积约为631000平方千米。风成黄土的特征:①各地风成黄土的矿物组成基本一致,不受下伏基岩影响。黄土中的矿物碎屑成分有50余种,石英和长石占90%以上;②分选性良好,大部分颗粒粒度局限在0.05~0.005mm的范围内;③由于黄土颗粒细,又呈悬移搬运,故其磨圆度差;④黄土层理不明显,发育垂直节理;⑤孔隙度高达44%~55%,常含钙质结核。
湖泊作用/沉积作用
湖泊是陆地上的集水洼地,其沉积作用占主导地位。湖泊可分为淡水湖和咸水湖两类。前者多发育在潮湿气候区,不同季节水位有变化,一般为泄水湖;后者发育在干旱气候区,一般为不泄水湖。淡水湖以机械沉积为主,咸水湖则以化学沉积为主。机械沉积作用湖水的机械沉积物主要来源于河流,其次为湖岸岩石的破碎产物。碎屑物质从浅水区进入深水区,由于动力逐渐减小,逐步发生沉积。从湖滨到湖心,沉积物粒度由粗变细,呈同心环带状分布。湖泊与海洋相似,粗碎屑物也可以堆积成湖滩、沙坝和沙嘴;细小的粘土级物质被湖流搬运到湖心,极缓慢地沉积到湖底,形成深色的、含有机质的湖泥。湖底较平静,沉积物不受波浪扰动,因此发育水平层理。一般来说,山区湖泊碎屑沉积物的粒度偏粗,平原区湖泊的沉积物粒度较细。化学沉积作用湖水化学沉积作用受气候条件的控制极为明显,不同的气候区化学沉积物差别很大。沉积作用潮湿气候区降水充沛,湖泊多为泄水湖。溶解度大的组分如K、Na、Mg、Ca等的卤化物、硫酸盐很少发生沉淀,河流及地下水带入的Fe、Mn、Al等的胶体物质或盐类物质易受水质变化的影响,成为潮湿气候区湖泊化学沉积的主要组成部分。这些物质沉积后,常形成湖相的铁、锰、铝矿床,其中最常见的是铁矿床,矿物成分以褐铁矿、菱铁矿及黄铁矿为主。湖水中的钙质可以CaCO3的形式沉淀出来,并与湖底淤泥混在一起,形成钙质泥,成岩后形成泥灰岩,有时钙质沉淀较少,则形成钙质结核。干旱气候区湖水很少外泄,主要消耗在蒸发上。蒸发作用使湖水的盐度逐渐增加,变成咸水湖甚至盐湖。在湖水逐渐咸化的过程中,溶解度小者首先沉淀,沉淀的顺序大致为碳酸盐、硫酸盐、氯化物,据此将盐湖沉积划分为四个阶段。碳酸盐阶段湖水在咸化过程中,溶解度较低的碳酸盐先达到饱和而结晶沉淀。钙的碳酸盐沉淀最早,镁、钠碳酸盐次之,形成CaCO3(方解石)、MgCa(CO3)2(白云石)、Na2CO3·10H2O(苏打),Na2CO3·NaHCO3·2H2O(天然碱)。若湖水中含硼酸盐,则可出现硼砂(Na2B4O7s·10H2sO),此类湖泊称碱湖或苏打湖。硫酸盐阶段湖水进一步咸化,深度变浅,溶解度较大的硫酸盐类沉淀下来,形成CaSO4·2H2O(石膏)、Na2SO4·10H2O(芒硝)、Na2SO4(无水芒硝)等矿物,这类盐湖又称为苦湖。氯化物阶段湖水进一步浓缩,残余湖水便能成为可供直接开采的、以氯化钠为主的天然卤水。湖水继续蒸发,食盐(NaCl)、光卤石(KCl·MgCl2·6H2O)和钾盐(KCl)开始析出,此类湖泊称为盐湖。沙下湖阶段当湖泊全被固体盐类充满,全年都不存在天然卤水,盐层常被碎屑物复盖成为埋藏的盐矿床,盐湖的发展结束。沉积作用上述盐湖发展过程是个理想的过程,只有在气候长期不变,湖水化学成分多的情况下才能达到。另外,盐湖除化学沉积外还有机械沉积,因此盐层常与砂泥层交互出现。沼泽的沉积作用沼泽的沉积作用以生物沉积作用为主。沼泽是地表充分湿润或有浅层积水的地带,一般喜湿性植被发育。植物死亡后,堆积起来形成泥炭。泥炭沼泽可分为低位、中位和高位三种类型。低位沼泽低于地下水面,由地表水和地下水补给,植物能得到充足的养分;高位沼泽中部隆起,只能从大气降水得到补给,植物缺乏养分;中位沼泽介于上述两类型间。低位沼泽泥炭最为发育。泥炭是褐色或暗棕色、相对密度0.7-1.05的疏松有机物,可作为燃料,亦可用于化工原料和农业肥料。
海洋作用/沉积作用
海洋是巨大的汇水盆地,是最终的沉积场所。海洋沉积物主要来源于大陆,河流、冰川和风等营力,每年将数百亿吨的物质搬运到海洋沉积下来。另外,海洋侵蚀作用的产物、火山物质、宇宙物质等也是海洋沉积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的沉积作用可进一步划分为滨海、浅海、半深海和深海几个环境分区。海滨的沉积作用滨海是海陆交互地带,其范围是最低的低潮线与最高的高潮线之间的海岸地带。滨海区当潮汐、波浪和沿岸流的搬运动力变小时,就产生机械沉积。滨海区由于潮汐、波浪的作用还可带来较多的生物碎屑,形成一定的生物沉积。海滩沉积海滩是在海岸地带由碎屑沉积物堆积而成的平坦地形。在山区河流的入海口或基岩海岸附近,沉积物主要由砾石组成,这种海滩称为砾滩。砾石具有较高的磨圆度,扁圆形砾石常具定向性排列,砾石长轴基本与海岸平行,最大扁平面倾向海洋。主要由砂组成的海滩叫沙滩。在波浪的长期作用下,砂粒具有良好的分选性和磨圆度,成分单一,不稳定矿物少,以石英砂最为常见。沙滩表面具有不对称波痕,内部具有交错层理。由于沙滩经受了波浪的长期筛选,独居石、锆石、钛铁矿、金等重矿物,易富集形成滨海砂矿。沉积作用潮坪沉积在宽阔平缓的海岸地带,波浪波及不到这里,只有高潮时海水才能到达,因而这里以潮汐作用为主,此地带称为潮坪。潮流动能小于波浪,仅能把细砂、粉砂和粘土搬运到潮坪上沉积。由于潮水周期性的往复运动,潮坪沉积具有双向斜层理,沉积物表面发育波痕、泥裂、虫迹等。沙坝及沙嘴沉积当海浪从沙质海底的浅水区向岸推进时,在水深约等于两个波高处,进浪与底流相遇。波浪的破碎使动能减小,所携带的泥沙便堆积下来,开始形成水下沙埂,沙埂进一步增高加宽,形成平行于海岸的长条形垅岗,称为沙坝。沙嘴也是由沙粒堆积而成的长条形垅岗,它一端与海岸相连,另一端伸入海中。它的形成过程与沿岸流有关。由于海岸曲折,每一股沿岸流并不随之曲折,当沿岸流推动砂粒前进时,因惯性使砂粒进入海湾区,然后减速发生沉积。另外,两股反向沿岸流相遇时,能量相互抵销,也能使砂粒沉积形成沙嘴。贝壳堤在平缓而又坚实的海滨带,牡蛎等软体动物可以大量繁殖,死亡后,其骨骼被波浪冲到海滩堆积形成贝壳堤或介壳滩,如果富集、规模大,可作为石灰原料。浅海的沉积作用浅海是海岸以外较平坦的浅水海域,其水深自低潮线以下至水深200m之间。许多地区的大陆架水深在200m以内,地势开阔平坦,所以浅海大致与大陆架相当。浅海距大陆较近、各种生物极其繁盛,是海洋中的最主要沉积区,无论沉积物数量及沉积作用的类型都比海洋中的其它环境分区要丰富得多,古代海相沉积岩中绝大部分也为浅海沉积。浅海的碎屑沉积影响发生沉积作用的主要场所,称为沉积盆地浅海中90%以上的碎屑物来源于大陆。当不同粒级碎屑进入浅海时,海水的运动使颗粒下沉速度减慢,一些较细的颗粒处于悬浮状态,海流将这些悬浮物搬运到离岸较远的地区;较粗的颗粒沉积在近岸地区。因此从近岸到远岸,依次排列着砾石、粗砂、细砂、粉砂和粘土等。浅海带沉积物的特点是:近岸带颗粒粗以砂砾质为主,具交错层理和不对称波痕,含大量生物化石,有良好的磨圆度和分选性,成分较单一;远岸带粒度细,以粉砂和泥质为主,具水平层理,波痕不发育,有时有对称波痕,分选好但磨圆度不高,成分较复杂。浅海是化学沉积的有利地区,形成了众多的化学沉积物,其中许多是重要的矿产。地质历史时期曾发育过大量浅海化学沉积,现代浅海化学沉积主要发生在中、低纬地区。浅海的化学沉积物主要有碳酸盐、硅质、铝、铁、锰氧化物和氢氧化物、胶磷石和海绿石等。碳酸盐沉积在浅海化学沉积物中,碳酸盐类所占比重最大,主要为灰岩和白云岩。碳酸盐沉积的原因是温度升高或压力降低,这样引起海水中CO2含量减少,重碳酸钙过饱和形成CaCO3沉淀。在海水动荡的条件下,碳酸钙以一定的质点(如岩屑)为核心呈同心圆状生长,形成鲕粒状沉积物,成岩后形成鲕状灰岩。已固结或弱固结的碳酸钙被波浪冲碎并搓成扁长形团块,胶结成岩后,形成竹叶状灰岩。硅质沉积海水中的硅质一部分来自大陆,它们以溶解硅(H3SiO4-)和悬浮硅两种形式搬运;另一部分硅质来源于海底火山作用、海水的溶解作用及生物活动。当硅胶进入海洋后,在温度较低、偏碱性的环境中,逐步凝聚而沉积下来,形成蛋白石,进一步脱水形成燧石。燧石常呈结核状、透镜状或条带状产出,颜色多样。沉积作用铝、铁、锰及海绿石沉积海水中的铝、铁、锰等主要来自大陆。湿热气候区强烈的化学风化作用,使Al、Fe、Mn以胶体状态随河流迁入海中,在近岸地带遇电解质而凝聚沉积,在近岸区,因海水动荡,易形成鲕状结构或豆状、肾状结构。海成铝土矿是由铝的氢氧化物组成,铁质沉积物主要为赤铁矿和褐铁矿,而锰质沉积物则以水锰矿、硬锰矿的形式出现。海绿石是一种绿色粘土矿物,是由海水中硅、铝、铁的胶体吸附钾离子而成。磷质沉积磷主要以HPO42-的形式存在于海水中,表层海水含磷量低,难以沉积。海洋的下层由于有机物体的分解富含磷质,当富含磷质的海水随上升洋流到达浅海区后,因压力减小,温度升高,CO2的含量降低,磷质发生沉积,形成胶磷石[Ca3(PO4)2]。胶磷石和其它沉积物共同组成磷灰岩。当含磷量较高时形成磷矿床。浅海的生物沉积介壳石灰岩和生物碎屑岩浅海带生活着大量底栖生物,当它们死亡后,生物的壳体与灰泥混杂沉积,可形成介壳石灰岩;生物壳体或骨骼的碎片可以与其它沉积物混杂形成生物碎屑岩。生物礁生物礁是指在海底原地增殖、营群体生活的生物,如珊瑚、苔藓虫和层孔虫等的骨骼、外壳以及某些沉积物在海底形成的隆起状堆积体。珊瑚礁在浅海沉积中有特殊意义,珊瑚虫对生活环境有较严格的选择,只能生活在20℃左右的海水中,并且要求水质清澈、盐度正常,水深不超过20m,水流通畅而不激烈动荡。在这种环璋中,珊瑚虫不断繁生,其骨骼逐渐堆积成礁。如果珊瑚环绕岛的岸边生长,形成岸礁;如果珊瑚礁平行海岸分布,与岸间有一个较宽的水道,则成为堡礁;珊瑚围绕海底隆起的边缘生长则形成环状的礁体,称为环礁。半深海及深海半深海是从浅海向广阔深海的过渡地带,水深一般位于200~2000m之间,在海底地形上相当于大陆坡的位置,通常地形坡度较陡。深海是水深大于2000m的广大海域,其海底地形主要包括大陆基、大洋盆地及海沟等。沉积物形成阶段半深海及深海离大陆较远,一般来说,粗粒物质很难到达这里,只有浊流、冰川和风以及火山作用,能产生较粗的物质沉积。浊流所悬浮和挟带的大量物质,在进入大陆坡脚和深海盆地时,因搬运能力剧减发生堆积,所形成的沉积物叫浊积物。由浊积物构成的扇状地形叫深海扇。扇体的沉积厚度较大,向深海平原厚度减小。浊积物主要由粘土和砂组成,还有砾石、岩块、生物碎屑等。具分选性和层理。陆源物质部分沉积于浅海带,粒径小于0.005mm的悬浮物质进入半深海和深海区。这些物质虽属陆源的悬浮物质,但它们几乎都是胶体性质,可长期悬浮于水中,只有在极安静的水动力条件下才能沉入海底。由于海洋中波浪和洋流的存在,极安静的环境几乎不存在,如果不是胶体物质的凝聚作用,它们可能不会发生沉积。半深海中的沉积物具有世界共同的特点,即都是一些胶状软泥,其成分大体相似。这些软泥据颜色的差异有蓝色软泥、绿色软泥、红色软泥等。深海是海洋的主体,但沉积速度较低。化学沉积作用形成了锰结核、多金属软泥等。溶解物质的搬运和化学沉积作用锰结核锰结核又称锰团块、锰矿球等,它由水针铁矿、钠水锰矿和钡镁锰矿等矿物组成。锰结核中含30多种元素、除Fe、Mn外,还有Cu、Co、Ni等,其品位均已达到工业品位,而且储量可观,所以锰结核的经济意义很高。锰结核主要为黑褐色,含铁多时呈红褐色。结核大小不一,一般为0.5~25cm,个别大于1m。锰结核都具有一个碎屑核心,铁、锰矿物以同心圆状包在核外,这些核心可以是火山玻璃、生物骨屑或浮冰岩屑等。锰结核主要分布于水深m的深海底,以太平洋深海底为最多。锰结核的形成条件为:有丰富的锰质来源,处于氧化环境,海流不断补充锰质和沉淀核心。尽管在这种条件下,锰结核的沉积速度仍很小,一般为10-5~3×10-3mm/a。多金属软泥是一种富含Fe、Mn、Al、Zn、Pb、Ag、Au等金属的未固结沉积物。一般分布在水深m处,由于它分布的深度比锰结核浅,是未来有前景的矿产。半深海及深海的生物沉积主要是一些生物软泥,尤其是深海区分布较广,它是深海沉积的重要部分。大量的浮游生物死亡后堆积,与泥质沉积物混在一起形成生物组分超过50%的软泥。生物软泥据其成分和生物碎屑的种类,分为以碳酸钙为主的钙质软泥和以硅质为主的硅质软泥。前者包括抱球虫软泥和翼足类软泥,后者包括硅藻软泥和放射虫软泥。湖泊中的生物作用也可形成腐泥,成岩后称为油页岩。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农业工程学报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16次
参与编辑人数:12位
最近更新时间: 13:11:53
贡献光荣榜
扫码下载APP}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冰川沉积地貌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