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到底提到过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观吗

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
日 15:02 来源:《思想理论教育》(沪)
作者:张雷声
内容摘要: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的新挑战和新任务表明,正确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对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具有决定性作用。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居于指导地位,这源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性,直接体现于它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的质量反映在它把严格的和高度的科学性、学术性同革命性、意识形态性统一在一起,取决于中国共产党创新马克思主义的能力和领导意识形态工作的能力。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作者简介:
  内容摘要: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的新挑战和新任务表明,正确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对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具有决定性作用。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居于指导地位,这源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性,直接体现于它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的质量反映在它把严格的和高度的科学性、学术性同革命性、意识形态性统一在一起,取决于中国共产党创新马克思主义的能力和领导意识形态工作的能力。  关 键 词: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作者简介:张雷声,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8)21-0004-06  马克思主义是在广泛吸取和借鉴人类文明成果基础上创立起来的科学体系,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马克思主义是指引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并最终解放全人类的具有鲜明阶级性的理论,它公开申明自己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带有任何的宗派性。马克思主义是适应实践发展要求并能指导社会实践不断前进的理论,这就决定了它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引领时代潮流。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居于核心地位,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正确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对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具有决定性作用。  一、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的挑战和任务  新中国成立以后,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得到确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仰并认同。1956年4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强调了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指出:“我们要学的是属于普遍真理的东西,并且学习一定要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如果每句话,包括马克思的话,都要照搬,那就不得了。我们的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1]同年,中共中央发出通知,要求全党克服实际工作中的主观主义,即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克服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和外国经验中的教条主义倾向,克服学术研究、报刊宣传、教学工作中的教条主义、宗派主义和党八股。显然,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正确方向,是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指导地位得以确立的一条重要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社会利益集团的分化,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多样化,主流意识形态趋于弱化、淡化,非主流意识形态发生了十分复杂的分化。在主流意识形态之外,各种社会思潮如新儒学、新自由主义、新保守主义、新利己主义、后现代主义、拜金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此起彼伏、层出不穷。这些社会思潮的意识形态理论通过各种渠道如国内学者的阐述和发挥、文学艺术、影视媒体以及互联网等广泛地传入中国社会各阶层,从而使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新的任务。  第一,面对全球化的挑战,必须能够充分利用经济力量和意识形态的结合,使我国经济建设沿着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前进,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使经济利益成为国际关系的主导因素,“资本主义全球化的逻辑,正是在于要在全球范围开发经济,把政治和意识形态置于经济需求的从属地位”。[2]在全球化条件下,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争斗开始以新的形式呈现,意识形态的功能开始借助经济发展优势发挥作用,意识形态的渗透、斗争和较量主要通过企业集团的经济力量进行。经济力量和意识形态的结合成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争斗的决定性的因素。而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了一些严重问题,如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以及不同阶层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以及不同阶层之间占有资源的不平衡,进而使他们在基本生活质量、文化教育水平以及医疗卫生服务等方面享有的资源和服务之间产生并存在着相当悬殊的差距。要使我国的经济发展成果真正能惠及劳动人民,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就必须解决城乡、地区、阶层之间差距的悬殊问题。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使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是确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真正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作用、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战斗力的重要任务。  第二,面对网络化的挑战,必须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掌握信息文化发展的主动权。当前,信息传播正在经历深刻的革命,信息的网络化已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存和思维方式。网络的信息传播特点就是扁平化、互动性、多样性,很难形成对网络信息利弊进行甄别的统一的价值判断标准。网络所具有的全球性、虚拟性、互动性、自由性、快捷性和开放性,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起了严峻挑战,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整个社会信息的控制和导向的难度加大。网络技术手段和意识形态的结合成为当前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一个重要手段。要把网络变成宣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阵地,必然要求我们提高对网络技术的驾驭能力和加强网上宣传工作。一方面,我们要加强互联网技术的开发和利用,增强对互联网的控制力和不良信息的屏蔽能力;另一方面,我们要加强对网络宣传工作的组织和领导,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占领网络宣传的阵地,用正面宣传的声音占领宣传阵地,防止各种错误观点、言论在网上自由泛滥,打击和取缔网上的非法政治活动。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增强引导舆论的本领,掌握舆论工作的主动权,高度重视互联网等新型传媒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形成网上正面舆论的强势,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探索网络化条件下舆论工作的规律,也是确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真正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作用、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战斗力的重要任务。  第三,面对市场化的挑战,必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保证社会健康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和发展,使得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的思想空前活跃,价值观呈多样化趋势,出现了诸如道德滑坡、腐败和个人至上思潮等一些消极因素,严重地削弱了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力量。意识形态领域中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日趋复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在通过要求人们增强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意识,促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同时,也以市场经济的盲目性、自发性等弊端,诱发了自由主义、分散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以及贫富差距拉大等社会问题,从而冲击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因此,正确处理竞争与协作、效率与公平、先富与共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关系,形成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合法个人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形成健康有序的经济和社会生活规范,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共同理想、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防止和遏制腐朽思想和丑恶现象的滋长蔓延,必然成为确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真正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作用、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战斗力的重要任务。  第四,面对“西化”和“分化”的挑战,必须通过加强先进文化建设抗击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的强大攻势,粉碎他们“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西方敌对势力为了称霸全球,把我国社会主义的日益发展看作其称霸的障碍,因而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进行了多渠道、多途径的渗透与颠覆。一方面,他们丑化社会主义中国、美化资本主义制度;另一方面,通过“西化”和“分化”的手段,推销自己的意识形态,培植“内应人员”,播撒“自由种子”,从内部瓦解社会主义。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西方敌对势力意识形态的渗透与反渗透、颠覆与反颠覆斗争将日趋复杂和激烈。政治力量和意识形态的结合成为当前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发展趋势。一方面,要在中外文化的相互交融与激荡中保持文化的先进性和创新力,应对和警惕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中的“文化侵略”和恃强凌弱的“文化霸权”,以及包藏祸心的“文化渗透”,识破西方敌对势力“使我们在精神上解除武装,进而颠覆社会主义制度”的企图;另一方面,要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民族文化的融合,在大力培育和弘扬民族文化精神的过程中融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文化精髓,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过程中打上民族文化精神的烙印。因此,在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扩大对外开放,就必须吸收外国的优秀文明成果,弘扬传统文化的精华,防止和消除文化垃圾的传播,抵御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的图谋,这也是确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真正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作用、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战斗力的重要任务。  二、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的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是迄今为止世界上革命性、科学性最强的世界观、方法论和思想理论体系,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完善自身的思想武器。诞生于160年前的马克思主义,第一次正确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在不同历史时期,在结合新的时代特征、总结新的实践经验和新的科学成果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不断得到创新和发展。在俄国,列宁曾经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俄国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列宁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新阶段。在中国,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历史性飞跃,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在世界的其他国家和地区,许多共产党人也在按照自己的方式和本国的国情不断运用、发展马克思主义。创新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创新和发展、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长盛不衰、永葆青春的根本原因,是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和战斗力之所在。  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思想,它不仅是哲学社会科学建设的根本,也是治党治国的根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是一句空话,而是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其他学科的建设,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用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引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和发展。面对来自各方面的挑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任务极为繁重,迫切需要以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为指导,回答意识形态领域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需要以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为指导,对新现象、新问题作出新的理论概括和总结,不断推出有理论深度、有社会影响、有创新价值的理论成果,丰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体系,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强大的说服力、战斗力、吸引力,真正成为社会思潮的主导力量,为社会大多数成员提供精神支撑。  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的指导地位源于它的发展性。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性深刻地蕴涵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中。首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其运用中,不仅已经包含着发展这些基本原理的规定性,而且也包含着必须根据变化的历史环境和新的历史条件,对这些原理加以发展的规定性。例如,马克思在提出资本主义积累一般规律这一基本原理时就指出,这一规律像其他一切规律一样,在其实现过程中会由于各种各样的情况而有所变化。这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决不是僵死不变的,而是随着基本原理据以产生的具体情况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又如,马克思晚年曾提醒人们注意,不要把他在《资本论》中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一般原理,当作世界各国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如果这样做的话,那就会在给他“过多的荣誉”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给了他“过多的侮辱”。[3]实际上,这样的“历史哲学理论”只可能是“超历史”的理论。如果不根据具体的历史环境的变化和历史条件的更新,完全照搬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或现成结论,实际上就不是“站在”、而是“躺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上了。只有不可救药的书呆子,才会仅仅依靠引证马克思主义的某一基本原理,直接用以解决当前发生的独特而复杂的问题。  其次,集中地表现在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和创造性上。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主要在于:其一,马克思主义永远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关注和研究自己时代提出的最迫切需要解决和回答的重大课题。其二,马克思主义也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的一种固步自封的宗派主义体系;相反,马克思主义在其发展的每一阶段,都不断地吸收同时代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发展中任何有价值的科学成果。其三,马克思主义决不认为自己是要人们向它膜拜的“终极真理”;相反,马克思主义总是从发展着的世界本身的原理中,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阐发新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是其开放性的必然继续。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根植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具体实际的结合之中。马克思主义创造性的基点则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离开这一基点,对马克思主义的所谓“创造”就可能偏离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轨道,甚至可能成为曲解、背弃马克思主义的代名词。20世纪初,列宁就曾提到:“现在,由于资产阶级的影响遍及马克思主义运动中的各种各样的‘同路人’,使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原理受到了来自截然相反的各方面的曲解,因此团结一切意识到危机的深重和克服危机的必要性的马克思主义者来共同捍卫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和基本原理,是再重要不过的了。”[4]列宁正是以捍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基点,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俄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才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的发展。当然,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本身,也就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新发展。  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的指导地位,直接体现于它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确立的伟大事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口号,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和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伟大旗帜。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在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经济上,我们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30年的实践证明,确立和实行这一基本经济制度,有效地消除了由于所有制结构不合理对生产力发展造成的羁绊,大大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不能颠倒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中主体与非主体的地位。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平等竞争,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真正做到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国有经济和非国有经济都有自己的用武之地,都可以大显身手,才能保证我国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  由于我国经济成分的多元化、经济利益关系的多样性,所以,我国现阶段人们的价值观、兴趣爱好、文化选择也是多元的。文化表现为高雅艺术、通俗艺术、思想性比较强的艺术、以休闲消遣为主的艺术等多种类型。在这种多元文化中,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才能保证我国文化的社会主义性质,才能使各种不同类型的文化起到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服务的作用,也才能消除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的一些与主旋律格格不入的杂音和噪音,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焦艳)
用户昵称:
&(您填写的昵称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
最新发表的评论0条,总共0条
查看全部评论
中国社会科学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C)
by . all rights reserved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3亿+用户的选择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3亿+用户的选择
下列关于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的说法不确切的是
A.梁启超较早介绍马克思,称马克思是社会主义鼻祖
B.朱执信曾在《民报》上介绍过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和学说
C.李大钊是中国第一个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主义学说的人物
D.辛亥革命后,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
鬼鬼令尊丶岥蟃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3亿+用户的选择
A项正确,梁启超较早的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宣传西方的政治思想为变法服务,称马克思是社会主义的鼻祖;B项正确,1906年朱执信曾在《民报》上介绍过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和学说,曾翻译了“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样的经典句子;C项正确,李大钊在十月革命后系统的传播马克思主义,代表作品是《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为您推荐:
扫描下载二维码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为什么说,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为什么说,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下列关于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的说法不确切的是 A.梁启超较早介绍马克思.称马克思是社会主义鼻祖B.朱执信曾在上介绍过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和学说C.李大钊是中国第一个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主义学说的人物D.辛亥革命后.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 题目和参考答案——精英家教网——
暑假天气热?在家里学北京名师课程,
& 题目详情
下列关于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的说法不确切的是 A.梁启超较早介绍马克思,称马克思是社会主义鼻祖B.朱执信曾在《民报》上介绍过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和学说C.李大钊是中国第一个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主义学说的人物D.辛亥革命后,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
DA项正确,梁启超较早的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宣传西方的政治思想为变法服务,称马克思是社会主义的鼻祖;B项正确,1906年朱执信曾在《民报》上介绍过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和学说,曾翻译了“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样的经典句子;C项正确,李大钊在十月革命后系统的传播马克思主义,代表作品是《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李大钊是中国(  )①第一个歌颂十月革命的人 ②第一个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人 ③第一个推动知识分子与工农结合的人 ④第一个组织共产党早期组织的人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中国共产党人为了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状况,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曾召开许多重要的会议,下列表述完全正确的是(&&&)①中共一大确定党的中心工作是领导工农运动②中共二大第一次在全国人民面前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③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④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决定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④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不详
题型:综合题
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的思想理论成果,是引领中国人民不断前进的旗帜。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用我们三民主义的口号和法国革命的口号来比较……平等和我们的民权主义相同,因为民权主义是提倡人民在政治之地位都是平等的,要打破君权,使人人都是平等的,所以说民权是和平等相对的。——孙中山《三民主义》(1924年)材料二 毛泽东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方面,超过了他的同事。……毛泽东认为,如果你对事物有所了解,你就能够并且应该照那样做,但是你的经验和你实践的结果,应该引导你对你所知道的东西加以再认识。——(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材料三 邓小平同志部分讲话的时间和名称讲话名称发表日期一个国家,两种制度1984年6月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1985年10月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1992年1月、2月——《邓小平文选》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对民权的认识有何变化?联系时代背景,简析其原因。(2)说明20世纪20年代毛泽东“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方面”作出的重大贡献。(3)据材料三,指出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实践成果。(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三大思想理论的认识。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时期有两位人物影响最大,其中有一位被称“为中国引来天火的人”,此人是:A.孙中山B.陈独秀C.李大钊D.毛泽东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李大钊在1918年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文中论述了法国革命和俄国革命的区别,这里的俄国革命指的是A.二月革命B.苏联建立C.十月革命D.“四月提纲”的发表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不详
题型: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14分)材料一 第一,空谈好听的“主义”,是极容易的事,是阿猫阿狗都能做的事,是鹦鹉和留声机都能做的事。第二,空谈外来进口的“主义”,是没有什么用处的。一切主义都是某时某地的有心人对于那时那地的社会需要的救济方法,我们不去实地研究我们现在的社会需要,单会高谈某某主义 … … 如何能有用呢? ― 胡适《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材料二 现在中国应该赶紧解决的问题,真多得很。从人力车夫的生计问题,到大总统的权限问题;从卖淫问题到卖官卖国问题;从女子解放问题到男子解放问题……哪一个不是火烧眉毛的紧急问题?― 胡适《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材料三 社会问题,必须有一个根本解决,才有把一个一个的具体问题都解决了的希望……经济问题的解决,是根本解决。经济问题一旦解决,什么政治问题、法律问题、家庭制度问题……都可以解决…… ― 李大钊《再论问题与主义》请回答:(l)依据材料一归纳胡适的观点是什么?(不要摘抄原文)(2分)(2)胡适和李大钊在材料二中各提出了怎样的解决方法? (4分)(3)依据材料三指出李大钊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作出了怎样的贡献?(4分)(4)仗场争论的实质是什么?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4分)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使中国实现了三个伟大转变。即①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转变 ②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 ③从社会主义建设向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转变。其中,在毛泽东思想直接指导下完成(&&&)A.①B.①②C.②③ D.①②③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根本原因A.因为有了空想社会主义B.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C.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各种弊端暴露D.马克思恩格斯的努力
精英家教网新版app上线啦!用app只需扫描书本条形码就能找到作业,家长给孩子检查作业更省心,同学们作业对答案更方便,扫描上方二维码立刻安装!
请输入姓名
请输入手机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马克思的社会主义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