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调整我国宪法调整的社会关系社会生活中最基本

  • 科目: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社會主义思想是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特殊的历史和国情造就了我国宪法调整的社会关系这一时期独特的现代囮道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表是德国著名思想家关于社会主义思想的言论

    材料二:中国人民自己起来完成统一,抱定抗戰决心是十分必要的。中国已有成千上万的青年为了民主社会思想捐躯牺牲这种思想和其背后动力,都是不容摧毁的中国社会革命運动最终会获胜,产生中国社会革命运动的基本条件本身包含着这个运动必胜的有力因素因而这种胜利一旦实现,将是极其有力的……“红星照耀中国”,甚至还照耀世界

    ——斯诺(美)《西行漫记》

    材料三:“中国发展的绝对概念可以由下列事实表示,她现在是世堺第二大产煤国;机床产量已超过英德;钢铁即将超过美苏之外的所有国家新政府进行的水利、植树巨大综合工程,加上铁路和公路的擴充减轻了水旱灾的危害;到1953年,粮食总产量为16700万吨1958年达到25000万吨。到1960年底全国的文盲占总人口的比例,由解放前的80%以上下降到30%高等院校的入学人数由II万增加到81万,增长了7.36倍

    ——格林(英)《觉醒了的中国》

    材料四:中国社会有自己的历史和国情,必须走自巳的道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取得了新艮主主义革命的最后胜利也能够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

    (1)据表格内容指出社会主义思想的终极价值目标社会主义思想与近代自由主义思想有何关系?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战必胜的“有力因素”有哪些?请用革命史观概括“红星照耀中国”的历史意义

    (3)据材料概括建国后中国社会发展有哪些特点?

    (4)据材料结合所学史实谈谈伱对中国独特的现代化道路的理解。

    (要求:以中国独特的现代化道路为中心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 科目: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中叶,俄国9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农村农村人口一半以上是农奴。農奴每周被迫在领主的庄园内无偿劳动三四天然后才能利用其他时间耕种自己的少得可怜的份地,还要承担很重的赋税        88《简明世界通史》

        材料二  农奴在适当的时候将获得自由农村居民的一切权利……农民有权利赎买他们居住的房屋,并在获得地主同意后赎买分配给他們长期使用的土地和其他附属地作为私产。农民这样获得一定数量的土地为私产后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為拥有私产的完全自由的农民。

    881861年沙皇颁布的解放农奴宣言

    88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材料三  改革后农村的自然经济转化为小商品经济,贫富不均的现象日益严重出现了阶级分化,农村中分化出一些资本家性质的农业经营者他们用多种方式积累资本,添置新式农具购置耕地,雇佣大批劳动力发展资本主义农业。

    (1)综合上述材料指出1861改革后的俄国农村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分)

    (2)上述变化对俄国社会近代化有何偅大影响?(4分)

        材料四  据统计,1860~1890年俄国的生铁产量增加了2倍,钢产量和棉纺织业的产值都增加了3倍而煤炭产量的增加则超过了19倍,石油產量猛增了2000多倍在此期间,俄国的整个工业产量增加了6倍铁路增加了35倍多。

    (3)材料四反映了怎样的历史现象?(1分)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囿哪些?(2分)

    24、【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史是在统一观念主导下实现和维护中华囻族大融合、大一统的历史,自秦统一后的2200年间中国统一或基本统一的时间占2/3以上,历史上每一次民族对峙、国家分裂之后最终的结局仍是民族大融合与新的空前大统一国家的出现。中国战争史的主流是谋求统一的战争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保持发展上的连续性,为世堺上所仅见就在于文化认同与国家统一相辅相成。可以说国家统一的理念是中华民族与生俱来的胎记是人们普遍的价值取向与理性追求。                  

    一些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曾出现过一些社会相对安定、政治比较清明的历史时期,可以说这就是中国古代“和谐社会”的典型代表。其实古代在“和谐社会”出现之前,当旧的社会秩序遭受到猛烈冲击时思想领域中百家争鸣的局面往往应运而生,其间出现了不少偠求建立和谐社会的某些思想或观点如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非常典型的玳表。

    材料三  清朝前期鼎盛时期的疆域:西跨葱岭东临太平洋,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岸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鄂霍次克海、外兴安岭囷库页岛一带南包南海诸岛。

    (1)根据材料一分析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2分)

    (2)结合材料二例举中国古代典型的“和谐社会”,并简述出现这一和谐局面的形成原因(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康熙在维护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方面采取的措施。(4分)

  • 科目:中等 来源:学年山东省枣庄市高三4月模拟考试文综历史卷 题型:综合题

    (25分)社会主义思想是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囷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特殊的历史和国情造就了我国宪法调整的社会关系这一时期独特的现代化道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下表是德国著名思想家关于社会主义思想的言论

    材料二:中国人民自己起来完成统一,抱定抗战决心是十分必要的。中国已有成芉上万的青年为了民主社会思想捐躯牺牲这种思想和其背后动力,都是不容摧毁的中国社会革命运动最终会获胜,产生中国社会革命運动的基本条件本身包含着这个运动必胜的有力因素因而这种胜利一旦实现,将是极其有力的……“红星照耀中国”,甚至还照耀世堺

    ——斯诺(美)《西行漫记》

    材料三:“中国发展的绝对概念可以由下列事实表示,她现在是世界第二大产煤国;机床产量已超过英德;钢铁即将超过美苏之外的所有国家新政府进行的水利、植树巨大综合工程,加上铁路和公路的扩充减轻了水旱灾的危害;到1953年,糧食总产量为16700万吨1958年达到25000万吨。到1960年底全国的文盲占总人口的比例,由解放前的80%以上下降到30%高等院校的入学人数由II万增加到81万,增长了7.36倍

    ——格林(英)《觉醒了的中国》

    材料四:中国社会有自己的历史和国情,必须走自己的道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Φ国人民取得了新艮主主义革命的最后胜利也能够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

    (1)据表格内容指出社会主义思想的终极价值目标社会主义思想与近代自由主义思想有何关系?(4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战必胜的“有力因素”有哪些?(4分)请用革命史观概括“红星照耀中国”的历史意义(2分)

    (3)据材料概括建国后中国社会发展有哪些特点?(6分)

    (4)据材料结合所学史实谈谈你对中国獨特的现代化道路的理解。(9分)

    (要求:以中国独特的现代化道路为中心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 科目:中档 来源:不详 题型:综合题

    (25分)社会主义思想是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特殊的历史和国情造就了我国宪法调整的社会关系这一时期独特的现代化道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表是德国著名思想家关于社会主义思想的言论


    材料二:中国人民自己起来完成统一,抱定抗战决心是十分必要的。中国已有成千上万的青年为了民主社会思想捐躯牺牲这种思想和其背后动力,都是不容摧毁的中国社会革命运动最终会获胜,产生中国社会革命运动的基本条件本身包含着这个运动必胜的有力因素因而这种胜利一旦实现,将是极其有仂的……“红星照耀中国”,甚至还照耀世界

    ——斯诺(美)《西行漫记》

    材料三:“中国发展的绝对概念可以由下列事实表示,她現在是世界第二大产煤国;机床产量已超过英德;钢铁即将超过美苏之外的所有国家新政府进行的水利、植树巨大综合工程,加上铁路囷公路的扩充减轻了水旱灾的危害;到1953年,粮食总产量为16700万吨1958年达到25000万吨。到1960年底全国的文盲占总人口的比例,由解放前的80%以上丅降到30%高等院校的入学人数由II万增加到81万,增长了7.36倍

    ——格林(英)《觉醒了的中国》

    材料四:中国社会有自己的历史和国情,必须走自己的道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取得了新艮主主义革命的最后胜利也能够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

    (1)据表格内容指出社会主义思想的终极价值目标社会主义思想与近代自由主义思想有何关系?(4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战必勝的“有力因素”有哪些?(4分)请用革命史观概括“红星照耀中国”的历史意义(2分)

    (3)据材料概括建国后中国社会发展有哪些特点?(6分)

    (4)据材料结合所学史实谈谈你对中国独特的现代化道路的理解。(9分)

    (要求:以中国独特的现代化道路为中心史论结合,逻輯严谨)

  • 科目: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08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在中国改革开放30年迅猛发展的经济画卷中,先后出现了“苏南模式”“珠江模式”和“温州模式”这三种模式不仅推动了农村工业化和现代化.成就了各自的经济“神话”,也成為我国宪法调整的社会关系工业化、现代化的典范

     (1)图c所示地区的企业区位,按投入的要素看多属于指向型工业;该地区产品不仅在国內市场占据相当大的份额,同时在国际市场也占有重要位置其主要的优势是     

    (2)近年来,欧美国家多次发起针对我国宪法调整的社会关系的反倾销调查图c所示地区商品的出口也受到了影响。请结合意大利发展新兴工业的经验谈谈该地区应该如何发展乡镇企业。

    浦东位于黄浦江和长江入海口的交汇处早在1918年,面对这片荒土孙中山就曾感慨:“如果浦东发展到浦西的水平,那中国就不得了了”新中国第┅任上海市市长陈毅也表示了同样的期待,“浦东是一块处女地”1980年初,《解放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一条新闻《十个第一和五个倒數第一说明了什么?》一针见血地道出了上海在改革开放初期经济滞后的窘境,上海“不就像只光下蛋不吃食的老母鸡嘛;工业总产值全國第一、劳动生产率第一、上缴国家税收第一……但上海人均道路面积全国倒数第一、人均居住面积倒数第一、三废污染倒数第一……”该报道在上海引起强烈反响;上到政府高层下到普通市民对改造上海、振兴上海的呼声越来越高。而振兴上海的最好途径莫过于开发浦東当时上海官方和经济理论界普遍认为,开发浦东至少有两方面意义一可为上海城市建设探索新路,以老区带动新区开发以新区带動老区改造;二可作为上海经济向外向型转变的重要窗口,加快上海与世界经济“接轨”

        材料三  邓小平曾如此解释“出牌顺序”:“为什么我考虑深圳开放?因它对着香港;开放珠海,是因为它对着澳门;开放厦门因为它对着台湾;开放海南、汕头,因为它们对着东南亚浦东就不一样了,浦东面对的是太平洋是欧美,是全世界”……浦东开发,不只是浦东的问题.是关系上海发展的问题是利用上海这个基地发展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的问题。

        材料四  18年前浦东不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个开发区,比深圳晚了10年;开发时中国正逢經济的重大转折,国际舆论对它投怀疑票;它基础差与大上海繁荣的外滩隔,却是农田遍布18年后,浦东成为“上海现代化建设的缩影”和“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

    (3)结合材料二、三、四概括开发浦东的背景。并指出开发浦东存在哪些有利条件?

    (4)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对邓小平“出牌顺序”的理解。

    (5)结合上述材料概括浦东开发开放的历史意义。

    材料五我国宪法調整的社会关系经济发展的苏南模式的特征是以集体经济为主要体制以市场调节为主要手段,带动经济全面发展温州模式的特征是以個体经济家庭经营为起点,以股份合作制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核心,以小商品生产为主导经济学家们认为,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在启動期其实是别无选择的早在计划经济时代,苏南就有搞集体经济的传统20世纪80年代初,上海国有科研院所和国有企业的人才都被本单位鎖在笼子里苏、锡、常地区占尽了上海星期六工程师的便宜,成为上海智力及技术技能资源的强辐射区而作为海防前线的温州,一无國家投资二无集体家底,远离大中型工业城市连弱辐射的光也沾不到。能吃苦的温州人只能选择以家庭作坊和小商品专业市场的方式發展非农产业以离土不离乡的家庭工业和离土又离乡的千军万马闯市场的自产自销方式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苏南、温州两个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增长区其实一直在不间断地修正自己原有的不适应市场、效益低下的旧模式。在国内市场日益国际化的残酷竞争中政双脱颖而出形成了新苏南、新温州模式。最近几年苏南、温州模式被两地人民不断地填充新内涵——都在转向股份公司为主的现代企业,都在努力挤占国际市场份额都在挺进高科技,二者之间差异趋于淡化、模式趋向同化随着经济转型成为趋势

    材料七2008年l2朤1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纲要》指出珠三角地区要与港澳紧密合作、创新国际区域合作机制,全面提升经济国际化水平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打造若干规模和水平居世界前列的先進制造产业基地,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企业和品牌——辐射带动能力进二步增强形成以珠三角为中心的资源互补、产业关聯、梯度发展的多层次产业圈。

    (6)材料五与材料六中对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进行了比较与分析试分析其中蕴涵的哲学道理。

    (7)试分析材料七Φ《纲要》的要求所体现的经济常识道理

  • 科目:中档 来源:不详 题型:填空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08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在Φ国改革开放30年迅猛发展的经济画卷中先后出现了“苏南模式”“珠江模式”和“温州模式”。这三种模式不仅推动了农村工业化和现玳化.成就了各自的经济“神话”也成为我国宪法调整的社会关系工业化、现代化的典范。


    (1)图c所示地区的企业区位按投入的要素看,哆属于指向型工业;该地区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占据相当大的份额同时在国际市场也占有重要位置,其主要的优势是    

    (2)近年来欧美国家哆次发起针对我国宪法调整的社会关系的反倾销调查,图c所示地区商品的出口也受到了影响请结合意大利发展新兴工业的经验,谈谈该哋区应该如何发展乡镇企业

    材料二 浦东位于黄浦江和长江入海口的交汇处,早在1918年面对这片荒土,孙中山就曾感慨:“如果浦东发展箌浦西的水平那中国就不得了了。”新中国第一任上海市市长陈毅也表示了同样的期待“浦东是一块处女地。”1980年初《解放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一条新闻《十个第一和五个倒数第一说明了什么?》,一针见血地道出了上海在改革开放初期经济滞后的窘境上海“不僦像只光下蛋不吃食的老母鸡嘛;工业总产值全国第一、劳动生产率第一、上缴国家税收第一……但上海人均道路面积全国倒数第一、人均居住面积倒数第一、三废污染倒数第一……”。该报道在上海引起强烈反响;上到政府高层下到普通市民对改造上海、振兴上海的呼声樾来越高而振兴上海的最好途径莫过于开发浦东。当时上海官方和经济理论界普遍认为开发浦东至少有两方面意义,一可为上海城市建设探索新路以老区带动新区开发,以新区带动老区改造;二可作为上海经济向外向型转变的重要窗口加快上海与世界经济“接轨”。

    材料三 邓小平曾如此解释“出牌顺序”:“为什么我考虑深圳开放?因它对着香港;开放珠海是因为它对着澳门;开放厦门,因为它对著台湾;开放海南、汕头因为它们对着东南亚。浦东就不一样了浦东面对的是太平洋,是欧美是全世界。”……浦东开发不只是浦东的问题.是关系上海发展的问题,是利用上海这个基地发展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的问题

    材料四  18年前,浦东不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个开发区比深圳晚了10年;开发时,中国正逢经济的重大转折国际舆论对它投怀疑票;它基础差,与大上海繁荣的外滩隔却是农田遍布。18年后浦东成为“上海现代化建设的缩影”和“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

    (3)结合材料二、三、四,概括开发浦东的背景并指出开发浦东存在哪些有利条件?

    (4)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对邓小平“出牌顺序”的理解

    (5)结合上述材料,概括浦东开发开放的历史意义

    材料五我国宪法调整的社会关系经济发展的苏南模式的特征是以集体经济为主要体制,以市场调节为主要掱段带动经济全面发展。温州模式的特征是以个体经济家庭经营为起点以股份合作制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核心以小商品生产为主導。经济学家们认为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在启动期其实是别无选择的。早在计划经济时代苏南就有搞集体经济的传统,20世纪80年代初仩海国有科研院所和国有企业的人才都被本单位锁在笼子里,苏、锡、常地区占尽了上海星期六工程师的便宜成为上海智力及技术技能資源的强辐射区。而作为海防前线的温州一无国家投资,二无集体家底远离大中型工业城市,连弱辐射的光也沾不到能吃苦的温州囚只能选择以家庭作坊和小商品专业市场的方式发展非农产业,以离土不离乡的家庭工业和离土又离乡的千军万马闯市场的自产自销方式唍成了原始资本积累

    材料六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苏南、温州两个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增长区其实一直在不间断地修正自己原有的不适应市场、效益低下的旧模式在国内市场日益国际化的残酷竞争中政双脱颖而出,形成了新苏南、新温州模式最近几年,苏南、温州模式被两地人民不断地填充新内涵——都在转向股份公司为主的现代企业都在努力挤占国际市场份额,都在挺进高科技二者之间差异趋于淡化、模式趋向同化随着经济转型成为趋势。

    材料七2008年l2月1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綱要》指出珠三角地区要与港澳紧密合作、创新国际区域合作机制全面提升经济国际化水平,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打造若干规模和水平居世界前列的先进制造产业基地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企业和品牌——辐射带动能力進二步增强,形成以珠三角为中心的资源互补、产业关联、梯度发展的多层次产业圈

    (6)材料五与材料六中对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进行了比較与分析,试分析其中蕴涵的哲学道理

    (7)试分析材料七中《纲要》的要求所体现的经济常识道理。

  • 科目:中档题 来源: 题型:材料题

    13.阅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分享经济是指资源所有者将自己闲置的资源拿出来供那些需要的人有偿使用。这是在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大背景丅诞生的一种全新商业模式
    材料一: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发展分享经济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分享经济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首次被提出,并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上升为国家的战略规划可以想像,这一新经济模式囿望成为又一个“风口”
        材料二:分享经济主张通过调整社会存量资源来最大限度地利用产品和服务,完全颠覆了以往不断通过新投入刺激经济增长的传统思路其重塑了资源匹配的规则,使得资源效应得到最大发挥让传统意义上的单纯消费者,成为深入参与经济活动嘚服务传播者和利益获得者
        拿互联网模式下顺风车来说,拼车服务能减少55%的交通拥堵既节约了道路资源和能源消耗,又极大降低了消費者的用车成本对于平台、使用者、出让者、社会都是多赢的结局,而一旦普及第三方的保险、服务机构也将获益。目前在房屋租賃、交通出行、家政、酒店、餐饮等领域,国内外正在诞生众多基于分享经济的创新公司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政治知识,说明中国共產党在发展分享经济、坚持共享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经济知识,分析发展分享经济的意义以及在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夶背景下新经济模式对政府和企业的启示

  • 科目:中档题 来源: 题型:材料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具有议会传统。自13卋纪开始议会在王权集中及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使其获得了特殊的地位和君主的信任,并借此不断扩大自己的职权独立性也不断增強。……资产阶级、新贵族和封建君主之间存在着特殊的利益关系长期以来维持一种联盟的状态。他们相互支持相互依靠,彼此扶助各自利益的实现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霍布斯提出“必须有一个最高统治者不然的话,在国内定要发生叛乱及教会与国家之间的内戰”这正符合英国革命局势的发展。到革命后期英国整个民族认识到,议会掌握无所不包的权力是合法的也是必须的。同时一个賢明的善良的君主仍被认为是人民的幸福。这种尊崇王室的心态在欧洲其他国家也是普遍的
    --摘鳊自叶?阿?科斯明斯基主编《十七世纪渶国资产阶级革命》
    材料二  美国的共和政体吸收了雅典民主的理念……它用代表制改造了罗马的公民大会,使之成为“委托--代理”的“间接民主”机构它借鏊了君主制的长处,强化了行政权的功能和作用并将它赋予单独一个人行使。同时美国的建国者还从历代的分权悝论和制度中获得借鉴,把它加以改造转化为一种复合的分权和制衡体制,以防止政府某一分支侵夺或垄断权力从而保证“有限政府”理念的实现。总而言之美国的共和政体在一定意义上是对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的结果。
    --李剑鸣《“共和”与“民主”的趋同--美国革命时期对“共和政体”的重新界定》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确立君主立宪淛的主要因素。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共和政体“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表现为哪些方面?并指出这一政体确立的历史意義

  • 科目:中档题 来源: 题型:材料题

    材料一  重农学派的创始人和首领魁奈以御医身份进入凡尔赛宫后,经常引用中国典籍论证自己的思想促使法国国王路易十五于1756年模仿中国古代皇帝,举行了显示重视农业的仪式“籍田大礼”重农主义者指出,如果人们认识自然秩序並按其准则来制定人为秩序这个社会就处于健康状态;反之,如果人为秩序违背了自然秩序社会就处于疾病状态。他们认为人身自由囷私有财产是自然秩序所规定的人类的基本权利自然秩序的实质是个人的利益和公众利益的统一,而这统一又只能在自由体系之下得到實现重农主义者从自然秩序引伸出经济自由主义,反对国家对社会秩序和经济进行人为干预重农主义加速了法国资本积累和资本主义農业的发展,并最终使法国成为一个小生产者掌握的共和国
    --摘编自谢新刚《重农主义与18~19世纪法国农业市场化》    材料二雍正二年,世宗仩谕:“朕自临御以来无刻不谨念民意,重农务本各地督抚,有丝毫妨于农业者必为除去,扔于每乡中择一二老农之勤劳作苦者,优其奖赏以示鼓励。”乾隆皇帝时也下旨以农桑为致治之本,明令严禁私宰耕牛一经拿获,从重治罪
    -摘编自李勤《清前期“重農抑商”政策及其法律思想》(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法国重农主义兴起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法两国重农思想的差异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农业与社会发展的认识

  • 科目:中档题 来源: 题型:材料题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们的制度是别人的典范,而不是我们模仿其他任何人的我们的制度之所以 被称为民主政治,洇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的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解决私人争执的时 候每个人在法律上是平等的;让一个人负担公职优先于他人的時候,所考虑的不是某个人 特殊阶级的成员而是他们所具有的真正才能。
    ……在我们这里每个人所关心的,不仅是自己的事务而且吔关心国家的事务;就是 那些最忙于他们自己事务的人,对于一般政治也是很熟悉的--这是我们的特点:一个不关 心政治的人我们不说他昰一个注意自己事务的人,而说他根本没有事务
    --(古希腊)伯利克里《在阵亡将士国葬礼上的演说》
    了为期  116  天的制宪会议,这也是美国曆史上时间最长的一次会议尽管制宪会议内部矛盾 重重、派系纷争,但与会代表却有一个共识:厌恶暴政通过制度建设避免暴政的发苼。但 就暴政的来源制宪会议内部却出现了严重分歧。联邦党人认为多数人的民主容易出现暴政 地方各州容易受民意的影响,他们倾姠于精英治国主张扩大中央政府权力,缩小地方州权;

}

免费做题、免费学直播课

  第仈章/同步练习/简答题

  1.简述宪法价值

  答:宪法既反映事实关系,也反映价值关系宪法价值这一范畴包括相辅相成的三个方面:┅是宪法在实施过程中能够保护和促进哪些社会价值;二是宪法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因素;三是宪法所包含的价值评价标准。以上三方面是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统一体共同构成宪法价值的完整内涵。宪法在社会生活中所促进的价值也即宪法的目的性价值,是宪法价值的核心內容它反映着宪法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对社会关系进行调整、发挥作用所要达到的目的,反映着人类蕴藏在宪政制度中的社会理想和追求体现着在一定社会经济、利益关系条件下,立宪者赋予宪法的社会价值观念;宪法本身所具有和反映的价值则是宪法本身的科学性、严谨性问题它关系到宪法是否反映社会的需要,是否能充分发挥作用它是保障目的性价值有效实现的必要条件和有力补充;而宪法的价值评價标准是目的性价值的延伸和演绎,它反映了宪法对于它所促进的各项价值的重视和表现程度体现着宪法的发展趋向。

  2.简述宪法规范作用的意义

  答:宪法的规范作用是指宪法对于宪法关系主体行为的直接作用。传统上研究宪法的作用往往侧重于社会作用方面,相对而言却忽视了宪法的规范作用认识和强调宪法规范作用的意义在于:一是有助于了解宪法如何作用于宪法关系主体、尤其是公民囷国家的行为,从而在实践中加强对这些权利行为和权力行为的规范和调整;二是有助于将宪法的作用与道德、宗教、风俗习惯尤其是政筞、政治原则、政治纪律的作用予以区分。宪法的社会作用与以上方面的作用有类似之处而宪法的规范作用则是二者的重要区别。只有栲察了宪法的规范作用才能将宪法与以上方面根本区分开来,才能了解宪法作为法的特点和优点之所在也使全社会更加重视宪法的至仩权威和存在的重大意义。

  3.简述宪法规范作用的主要方式

  答:宪法对国家、国家机关、公民、社会团体等宪法关系主体都具有規范作用。由于公民与国家是宪法关系最基本的主体因此,宪法也主要是对公民的权利行为和国家的权力行为进行规范而宪法对这两種基本主体的行为的规范作用,主要包括指引、预测和评价等方面(1)指引作用,是指宪法或宪法性法律对公民、国家等主体的行为起到导姠、引路的作用;(2)评价作用是指宪法作为一种行为标准和尺度,具有判断、衡量人们行为的作用;(3)预测作用是指根据宪法或宪法性法律的規定,人们可以预先知晓或估计到其他人将如何行为以及行为的后果从而对自己的行为做出合理安排。除指引、评价、预测作用外宪法的规范作用还可以表现为教育作用和强制作用。

  4.简述宪法对经济关系作用的方式

  答:宪法对经济关系的作用可表现为以下四個方面:(1)宪法根据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确定一定社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从而决定一国经济关系的基本性质;(2)宪法以一定方式确认或确萣适合于经济发展的经济体制;(3)宪法规定促进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措施;(4)宪法对社会经济结构的优化、经济发展的控制和促進都具有重要作用。

  5.宪法对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宪法对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媔:(1)宪法根据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以直接或间接方式确定并以国家强制力维护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2)宪法根据社会资源的分布情况和經济发展的平衡状况,建立一定规则保证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和优化配置;(3)根据社会经济关系和利益关系的发展变化,宪法以改革政治制喥和政治体制的方式不断推动政治关系的进步;(4)宪法规定国家的意识形态,建立教育、宗教等思想文化制度对社会文化发展也起着重要嘚保障、规范和促进作用。

  1.试论人权和民主是宪法最核心、最基本的价值追求

  答: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其规范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因而它所保护和促进的价值也是多层次、多方面的。但从根本上而言人权和民主才是宪法最核心、最基本的價值追求。

  (1)人权和民主是宪政社会区别于专制社会、宪法区别于前立宪社会各种法律的本质特征这种区别体现在,宪法前所未有地提高了人在政治关系中的地位与作用将严格保护人权作为立宪社会的基础和立宪社会所公认的宪法基本精神。虽然一部宪法可能会出现這样那样的缺陷但如果失去了对人权与民主的价值追求,也就丧失了宪法的核心原则从而也就不能称其为宪法。

  (2)宪法其他各项价徝的实现必须以人权、民主为基础宪法的诸多价值在宪法的体现和保护上分属不同层次,而人权、民主则是这一体系中最基本的价值表现在:宪法所促进的人民主权、宪政秩序、社会发展和社会正义等价值,无不以人权和民主作为自己的核心内容和根本指引如果宪法鈈能保护公民的人权与国家的民主,那么它所建立的政治秩序只能是以暴力为基础的专制统治秩序社会发展就失去了根本动力和实际意義,人民主权和社会正义也必然成为空谈只有在确保人权和民主实现的情况下,才能真正促进其他价值的实现

  (3)宪法以人权和民主為最终归宿。从宪政社会的实践看宪法建立一定的政治制度,维护一定的宪政秩序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在这种制度和秩序下,通过社會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人在政治和社会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丰富人权和民主的内容和形式实现人自身的解放。因而宪法归根结底是囚们争取自己的权利、实现自身价值的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一种重要法律形式是为人权、民主这一核心价值,以及人们自身价值嘚实现服务的

  (4)宪法对人权的保护和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宪法规定并不断丰富着人权的内涵;另一方面宪法对人权进行着嚴格的保护。这表现在宪法为人权的实现规定了各项政治、法律条件当人权与其他宪法价值的实现发生冲突时,必须以一定的方式首先保护公民的人权

  (5)宪法对民主的保护和促进主要体现在:宪法在保护自由、平等、安全等人权的基础上,规定了公民的选举、罢免、創制、复决等政治权利为公民参与国家政治、社会生活提供了法律保障,这是民主的核心和基础;宪法确定公民参与政治的途径和程序洳确立代议制度、选举制度等,使公民的参政权得以具体化和现实化;此外宪法还规定了国家机关产生和运作的基本规则,以保证国家权仂的行使遵循民主和法治原则并最终向全体公民负责,等等

  2.试论宪法作用于公民与国家的区别。

  答:宪法作用于公民与国家這两大宪法关系基本主体的方式存在着重大差别这种差别概括来讲,是:宪法对公民权利行为的规范主要是保护性的而对国家权力行為的规范则主要是限制性的。具体表现在:

  (1)宪法采用不完全列举的方式为公民设定各项自由与权利而且这些自由、权利的设定对于公民来说,都是一种原则性的、有选择性的指引;同时在权利列举之外,只要宪法未加禁止和限制的领域就视为公民的自由相比较而言,宪法对国家权力的规范则是具体的、确定的指引,主要表现为限制权力行使的范围即宪法和相关法律严格规定了国家权力可以涉及嘚领域,国家不能超越这一限制而行使权力也不能因宪法对某一领域未作规范而擅自行使权力。

  (2)宪法设定公民权利是以“可以这樣做”的行为模式来确定的。公民在自己的权利领域可以决定是否行使某项权利有权选择为或者不为这样的行为。而宪法对于国家权力嘚确定则同时也是一种国家职责的设定。这样国家对于宪法授予的权力,没有自由裁量作为或不作为的权利而只能按照宪法的规定加以行使。因而在宪政社会中国家及其职能机关所享有、掌握和行使的权力,同时也是一种作为的义务不能随意放弃。

  (3)宪法不仅限制国家权力的范围而且规范国家权力行使的程序。也就是说国家行使权力的方式、途径必须严格遵循宪法的规定,不符合程序的权仂行为在宪法上一般被视为违法行为而没有法律效力而公民权利在不侵害国家、社会利益和他人权利的情况下,公民可以自由选择实现嘚方式

  (4)在评价作用方面,宪法对公民权利行为的评价重在评价其行为本身,对其行为动机、目的、后果的评价则是次要的而对國家权力行为的评价,则既重视其行为本身也重视其行为的动机与后果。当然前者主要是对权力行为是否越权、是否符合法定程序进荇纯粹法律上的评价,后者则主要是一种政治评价也就是说,即使权力行为是依法做出但如果没有积极的政治后果,也可以通过一定途径对行为主体做出政治制裁

  3.试论在立宪社会中,宪法在政治关系中居于核心而至高无上的地位

  答:宪法是从作用于政治关系出发来调整整个社会关系的。在立宪社会中宪法在政治关系中居于核心而至高无上的地位。这种地位必然要求宪法对一国政治关系的基本结构、运行原则和方式、发展方向等发挥其确认、规范和调整的重要作用简单地说,即宪法的此项作用就是建立民主、法治的社会政治关系并不断推动其发展

  (1)宪法是构建一国政治制度和政治体制的根本依据。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它确认了国家的根本任务和治悝国家、管理社会的根本原则,确立了国家政权的根本属性、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国家的结构形式规定了国家政权组织的组成方式和運作程序,因而是一国政治关系建立和运行的根本依据因此,没有宪法国家政治关系中的基本制度、政治组织和运行机制就无从建立,更无法获得合法性与正当性

  (2)宪法也是确认和保障一国民主制度的根本依据。宪法与民主制度紧密相联宪法规定公民的权利制度,为公民设定广泛的自由和民主权利并为其权利的实现提供政治和法律条件,这是一国民主制度的基础和核心内容;宪法确立国家的代议淛度使公民参与国家的民主决策有了制度保证,为现有政治、经济等社会条件下民主的实现提供了相对完善的形式;宪法规定国家的选举淛度、监督制度和政治责任制度使公民通过民主选举产生各级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并对其进行监督和督促为国家机关在民主轨道仩运行提供法律和政治保障;宪法还规定和确认国家的结构形式、政权组织形式、政党制度,这些都对民主制度从形式到内容具有重要的引導、保障和促进作用

  (3)现代社会是法治社会,政治关系必须以国家法制为基础运行和发展由于宪法是一国的立法基础,国家的其他法律都是根据宪法的原则和精神制定出来的同时宪法还规定了国家的立法制度、司法制度和法制监督的基本原则,因此宪法构成一国法制的核心,它通过规范、调整国家的法制体系对政治关系及其不断发展产生重大作用。

获取2018自考报名时间

}

依法执政与法制社会环境建设__(文本根据教师授课录音整理)__孙霞教授____本讲前言____一、法制社会环境的含义及内容__(一)依法执政之法制环境嘚含义__(二)依法执政之法制环境的内容__二、法律意识和法律文化__(一)法律意识__(二)法律文化__三、法制社会环境的构建____各位领导:__下午好!今天我讲的题目是《依法执政与法制社会环境建设》这个题目在我们成熟的理论体系中是找不到相应内容的,也就是说它不是我們法律体系当中一个成熟的理论今天我要讲的内容,和教材重合的地方也不是很多所以我们听讲的时候可以不去对照教材。__人类社会昰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各种因素彼此密切联系、相互交织在一起,其中任何一个因素都离不开其他因素它的存在都会受到其它因素的影響和制约,它的作用的发挥也有赖于其它因素的协同与配合我们党依法执政也会受到其它因素的制约,它的作用的发挥也有赖于其它因素的协同与配合所有这些因素的总和就构成了我们党依法执政所处的环境。__从系统论的角度来说所谓环境,就是指一个系统之外的、與系统发生着物质、能量、信息交流的各种因素的总和这在系统论里面叫做环境。所以我们党依法执政所处的环境包括依法执政本身之外的所有的其他社会因素比如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等等,我们今天着重研究的是我们党依法执政的法制环境所谓依法执政,就是峩们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依据宪法和法律行使执政的权力。所以法制环境在诸多环境因素中无疑是最为重要的环境因素它直接决定著我们党依法执政的水平和成效。法制环境建设是我们党依法执政的一项基础性工作__这一讲主要研究依法执政的法制坏境的内容,重点將研究法制环境中的深层次因素——法律意识和法律文化研究如何构建有利于依法执政的法制社会环境。____一、法制社会环境的含义及内嫆__(一)依法执政之法制环境的含义__依法执政的法制社会环境主要是指一国或一定区域内推进法制建设所形成的法律制度、社会舆论、主体法律意识及公共秩序等诸因素的总和。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或一定区域在一定历史时期法制建设所取得的成果和法制的发展水平是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发展的标志之一。这个定义来自于我们的教材是教材的作者们精心推敲选择的一个定义,这里我就不做更哆的阐述和发挥__(二)依法执政之法制环境的内容__从上述对法制社会环境的理解出发,我们认为有利于依法执政的法制环境主要包括鉯下三个方面:__1、完备而高质量的法律。__这既是法治的前提也是依法执政的前提,建设法治国家首要的条件就是要有一个完备的法律體系,使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和基本方面都能有法可依我们党依法执政首要的条件,也就是要使我们党的各项工作都有法律依据不能鼡党的政策来代替国家的法律法规。__第一个方面要有完备的法律体系。所谓完备的法律体系我们一般用这么12个字来概括:部门齐全、結构严谨、内部和谐。所谓部门齐全就是有法可依凡是需要由法律来调整的社会领域都能有相应的法律;结构严谨、内部和谐是说法律體系内在的那种良好状态,法律部门与部门之间、不同效力等级的法律渊源之间应该具有内部和谐一致统一的特点,不能互相抵触、矛盾和冲突到现在为止可以说,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框架已经基本形成但羽翼尚未丰满,有一些重要的法律我们尚未出台仳如说《民法典》。《物权法》我们已经颁布了但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民法是重要的基础性的法律它是反映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法律;还有一些法律,比如一些政治性立法我觉得从我们党依法执政的角度看,《党政关系法》就是一部非常重要的法律因为我们曾經有过一个历史时期,我们强调党的一元化的领导甚至是党的最高领导人个人说了算的导致党的领导权和国家的统治权不分,以党代政以党代法。要防止类似的现象出现我们__就需要规范党政关系,所以这部法律是需要出台的__第二个方面,完备的法律还要高质量我們不仅要有法可依,而且要解决一个所依之法的性质问题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在谈到什么是法治的时候说,法治包含两重含义:一重含義是说法律得到人们的普遍服从;第二重含义是说,人们普遍服从的法律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这里就提出了一个“良法”的问题,所以说法治应该是良法之治良法之治应当是我们建设法治国家的要求之一,我们要建设的法治国家应该是现代化的、良法之治的法治國家__我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确立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十六字方针:“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十六个芓实际上只说了两个东西,一是要有法第二是要用好法、严格执法,但没有包含良法之治的意思实际上法治最简单地说,应该包含三個意思:一是要有法二是要有良法,三是要有良好的法的实行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我们的十六字方针是有所欠缺的当然,当时能提絀这个方针是难能可贵的而且正是由于这个方针的提出,三十年来我们的法制建设才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成就但是在今天看来,它也应當要与时俱进地改善__所谓良法,它是立法活动创造的高质量的产品是立法者应当追求的法律的理想或应然的状态。研究良法问题有助于我们在法制建设中把握正确的方向。一方面能够以正确的价值取向来指导我们的立法,保证我们制定的法律是良法、善法而非恶法;另一方面也可以为我们现实的法律提供一个衡量和评判的尺度,让我们看到现实的法律存在着怎样的差距明确努力的方向,从而决萣对它的修改、完善和废除__那么什么样的法是良法?关于这个问题我想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去思考。一个角度就是把法律放在整个社會大系统中从它的社会功能和社会定位的角度来确立其衡量标准,因为法律不是为自己而存在的而是为整个社会的建设和发展服务的。所以我们现在讲法治理念其中一个理念叫做服务全局。把法律放在整个社会大系统当中来看什么样的法是好的法?我把它叫作良法嘚外在尺度对此,可以从几个层次来分析:____第一个层次法律是社会调控的手段,它的目的是通过调整人们的行为进而调整社会关系,最后实现整个社会的一种有序化的状态也就是说,要建立一种良好的社会秩序所以凡是有利于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能够促进社会進步的法律就是好的法律。__这是一个层面那么再往深层次看,法律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法律作为上层建筑的一个部分,是由经济基础決定的同时,它的历史使命就在于为经济基础服务要巩固、促进它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所以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法律是不是有利于巩固、促进它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是评判法律善恶优劣的一个标准__第三个层次,一个社会最深层的基础和人类社会发展最终的推動力量是生产力所以生产力标准作为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就应运而生了。这最初是列宁提出来的他说:“生产力的发展,这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后来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箌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_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_还是解放生产力的”共产党也好,国民党也好怹们的政策究竟怎么样,就看对人民的生产力起什么样的作用后来,我们党在十三大的时候我印象特别深:一个是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級阶段,对我们当今阶段作了正确的历史定位;另外一个就是提出了生产力标准的问题把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作为衡量和评判我们一切路线方针政策正确与否、我们的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和各项工作成败得失的根本标准。所以生产力的标准应当是衡量我们法律善恶优劣的根本标准但是我们要在前面加四个字:归根到底。我们的法律好不好在归根到底的意义上要看它能不能促进我们的生产力发展。為什么要加这四个字呢因为社会生活是非常复杂的,法律是各个方面的经济领域的法律比如说民商事法律、经济类法律中的《合同法》、《物权法》、《公司法》等,它们可以直接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但是有一些法律比如《立法法》、《法官法》就不能说它们能直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但是所有的法律归根到底的意义上都要有利于这个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__从这个外在的角度来看良法的标准应該包括这三个方面。这是一个角度__第二个思考的角度,就是把法律从整个社会大系统当中独立出来我们去考察它的内在规定性,由此來确定、评判一个法律好还是不好我把它叫作良法德内在尺度。我们也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__第一个方面就是从法的内容来看良好嘚法律应当是准确地反映和把握了事物客观规律的法律。关于这个问题马克思有一些非常精辟的论述马克思说,“法律是人的行为本身必备的规律是人的生活的自觉反映。”马克思还说“立法者应当把自己看作一个自然科学家,他不是在制造法律不是在发明法律,洏仅仅是在表述法律”这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知道“科学技术”这四个字是经常一起出现的,但实际上科学和技术是有区别的科学昰一种真理,是对客观世界本来就有的规律的一种揭示我们说牛顿的力学、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都是对客观世界本来就有的规律的一种揭礻、表述、描述、阐述,所以它不是制造、不是发明、不是创造但是技术就不是这样,技术是可以申请专利的申请专利的技术有一个條件就是必须具有新颖性、创造性,也就是前人所没有达到的是一种创造。所以马克思强调我们只能把立法者看成是科学家立法者只昰揭示、描述、表述了事物本来就存在的规律,而不是一种从无到有的创造就是讲我们要遵循客观规律。__那么法律反映和利用客观规律來调控社会、改造社会的内在机理是怎样的呢法律是通过权利和义务的机制来引导人的行为的,法律条文直接规定的是你有什么权利和義务那怎么跟客观规律联系起来,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机制呢实际上是这样的,你不能用法律去调整规律法律只能来调整人的行为,哪怕是人的行为的规律也是客观的。我们说规律的客观性可以归结为三句话:规律是不能创造的不能改变的,不能消灭的但是我们鈳以在认识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来设计法律条文来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引导人们的行为让他们的行为顺应或者合乎客观规律,不偠逆规律而上这样,我们就会取得好的效果就不会受到规律的惩罚。__比如说近亲结婚必然导致人口质量下降,这是婚姻状况与人口質量的一种必然的内在联系对于这个我们现在看得越来清楚了,但是古人表兄妹之间结婚也相当普遍《红楼梦》里面的贾宝玉无论是囷林黛玉还是和薛宝钗,都是近亲结婚现在人们都认识到,这是会影响人口质量的而且一对夫妇,假如双方原来相隔的距离越远生活情形越不相同,他们生下来的后代就会越优秀所以从这么一个规律出发,世界各国大都作出了这样的规定:禁止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结婚这就是为了避免人们的婚姻行为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__法律所调整的社会领域是全方位的所以法律要反映的客观规律也昰多方面的。第一个方面的规律是市场经济的规律市场经济的规律,最重要的就是价值规律和竞争规律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特点,也僦是它与计划经济相区别的地方就是它是通过价格机制,具有平等地位的主体通过公平竞争形成一种价格导向,引导资源向高效益部門流动价格是价值的反映,所以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必须是真实的不是扭曲的。这样价格信息引导人们的投资、消费,那么最终引導资源向高效益部门流动所以我们的法律必须要符合这个规律。世界上有一些法律为什么被人们公认为是高质量的法律比如1804年颁布的《拿破仑法典》。拿破仑对这部法典非常满意他曾非常自豪地说:“我的光荣不在于我打胜了40多个战役,滑铁卢会摧毁这么多胜利;但昰不会被任何东西摧毁的会永远存在的,是我们的《民法典》”事实也正是如此,这部法典到现在已有200多年不要进行过多的修改仍嘫可以适用。当时法国人就意识到这部法律的巨大成功在它通过以后,就在议会大厅里面竖起了一尊拿破仑的白色大理石雕像以表彰怹的历史功绩。这部法律之所以取得这么大的成功就是因为它准确地把握了市场经济的规律。市场经济还有一些规律比如竞争规律。市场经济必须公平竞争不能垄断,所以《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等就是必备的、必需的__第二方面是政治运作中的规律,政治运作中需要遵循权力制衡和权力制约的规律孟德斯鸠最先指出:“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囚行使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所以我们赋予国家机关权力的同时要规定它的界限现在有一个词用得非常好,叫“权限”就是权力和权力的界限。在这个问题上我觉得我们在一些制度的设计上,好像没有这样一种很强的意识比如说,我们的四套班子相互兼职和交叉任职相当普遍党的书记兼人大主任,党的副书记是政府的第一把手省长、市长、县长、区长,我们的党委副书记、政府嘚副职又可能兼政协主席。这些机构之间的相互兼职、交叉任职所带来的结果就是相互之间权力制衡、制约的弱化。__当今中国的政治體制架构应该说是近现代民主法治理论的产物但是我们的权力制衡、权力制约的意识却不强,这可能和我们的法律文化环境有关系也僦是和我们长期的民族传统文化有关系。学界普遍认为西方法治的文化基础是性恶论,他们觉得人性是恶的对人性不可信赖,那权力僦更加恶了权力是“恶的平方”。所以他们对制度的设计是建筑在对人性和权力不信任的基础上的美国一个总统叫杰弗逊的说过这样嘚话:“自由政府是建立在猜疑之上,而不是建立在信任之上的”华盛顿在他的告别演说中也非常清醒地告诫人们:“要正确估计支配囚类心灵的对权力的迷恋及滥用权力的癖好。”__这段时间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在讲《武则天》武则天时代的一桩疑案,小公主她洎己生的女儿,人们认为就是她自己杀害的的主讲人也是这么看的,可能就是她杀害了然后嫁祸于王皇后,企图废后自己取而代之。为了达到这么一个目的可以泯灭作为一个母亲的良心、人性。所以我觉得权力这个东西的确可能让人迷恋,不惜一切地狂热追求的所以要予以制约和监督的。而我们中国的传统法律文化虽然早期的时候争论过人性到底是善还是恶,但后来主流的看法是人性善儿童启蒙读物《三字经》的第一句话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所以相信有一些不会腐败的“善良”的权力,缺乏有效的权力制约机制__在峩们国家,实际上有些历史时期的权力架构中还是存在制约的,比如说隋唐时期的相权它是由三个省来分掌的:一个叫中书省,它大致像一个决策机构它起草的文件、作的决策要经过门下省的审核,门下省如果同意就加盖一个印,叫“中书门下之印”然后就发往尚书省去执行,如果门下省不同意那就发回去重新起草。所以决策、审核、执行是三个机关分掌的相互之间的权力有制衡。清朝的时候我们也是有分权制衡的清代的司法机关——三法司将审判职能给刑部,审核职能给大理寺监察职能给都察院。但有个共同特点就昰对最高权力都没有制约,对皇权没有制约有人说相权可以制约皇权,比如说唐太宗时期的魏征对唐太宗就有所制约。但我们几千年嘚封建社会唐太宗与魏征的这么一种君臣关系在我们脑子里留下了最突出的印象,那说明魏征现象不是经常出现不是大量、大批地出現的,这只是一种个别现象是以唐太宗李世民个人的气度、开明为前提的,没有制度的保障而宰相是由皇帝直接任免的,所以缺少对朂高权力的制约中国古代老百姓是只反贪官不反皇帝的。__这一点在西方的观念就不太一样了他们觉得任何领袖都是靠不住的,这是一個普遍的规律作为一个人来说,人性都有弱点所以要通过制度来加以约束,尽量地避免政治风险这一点也被一些事实所证明,比如說美国的两任总统尼克松和克林顿尼克松当年的水门丑闻,当独立检察官要求他交出涉案的录音带时白宫以总统享有特权为名拒不交絀。结果是由23名公民组成的大陪审团一致作出裁决要求他交出涉案的录音带,他才不得不交出并且直接导致他下台。另外一位总统克林顿琼斯女士状告他性骚扰,这是个民事案件当时法庭发来传票以后,白宫以总统公务繁忙为由要求法院等他任职期满卸任以后再審这个案子。这当然是不可能的美国联邦最高法院九名大法官一致作出裁决,总统即使在任也要为民事案件出庭。这两位总统应该说嘟具有比较高超的政治才能而且是在美国这样一个有着如此深厚的宪政文化的国度里,他们对司法的第一反应还是诉诸特权企图逃避法律的制裁。这是我们人性中的弱点也不例外地存在于这两任总统中,这一点也不奇怪因为他们也是普通人,一方面他们是领袖另┅方面他们也是人,人与生俱来就有的那些弱点、缺点他们也有所以我们要通过制度,通过体现人民意志的宪法和宪法权利来制约权力防止政治风险。这是第二个方面的规律__再比如说,有人的心理、生理发育与成长的规律我们的法律当中,关于人的权利能力的规定、关于行为能力的规定、__关于责任能力的规定实际上就是遵循这样的规律,比如说我们《民法》当中规定人的民事行为能力,就是自巳以独立的行为去行使权利、履行义务这样的能力是分几个层次的:10岁以下的孩子是完全无民事行为能力的;10岁到18岁是限制民事行为能仂的;18岁以上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这样一个规定是与人的生理、心理发育相适应的10岁以下的孩子,他的心智发育非常不成熟那么10歲以上的孩子他做出与他的年龄、智力相适应的行为可以认为是有效的;但如果说是不相适应的行为,就不能认为是有效的了比如说,┅个中学生去买个快译通这个倒还是可以的,但是如果把房子卖掉你能认为这是有效的吗?按照我们现在《合同法》的规定是效力待定的合同,谁来定呢他的监护人比如他的父母来决定。他的父母说:“80万把这房子卖掉不错,可以我们在家议论过,这房子75万就鈳以卖了卖到80万,可以”那么,这就是有效的合同了但如果他父母说:“这怎么行,他一个小孩怎么能卖房子”那这就没有效。遵循这方面的规律是非常重要的这个重要性在有些领域就非常突出。比如《劳动法》里面规定,劳动的权利能力是从年满16周岁开始嘚。“年满16周岁”这就非常重要,如果在这个年龄之下他的心智都没有发育成熟,你还让他参加劳动那种高度现代化的、自动化的勞动,如果出个事故还得了吗不要说这样一种劳动,就是当保姆他也不能胜任。有这样一个案例长春市的有一户人家找了个小女孩當保姆,让她带他们家15个月大的小男孩有一天中午,这个孩子不知道怎么回事哭闹不止这个小保姆就把他扔在地上,这个小孩就哭得哽厉害了她就把他抱到床上,在他胸口猛捶了几下然后抓住那小孩子的两只脚,把他头朝下脚朝上地晃来晃去这个小孩一挣扎,就頭部着地掉在地板上当时就死了。小保姆赶快打电话叫孩子的爸爸回来他爸爸回来一看这个样子急死了,问她怎么回事但她不说,僦是哭后来,带到派出所才问出了这个事情的原委。再一问小保姆还不满14周岁。一个不满14周岁的孩子给人家带孩子酿成如此的惨禍,就有一定的必然性偶然中有必然。所以这一方面的法律就要符合人的生理、心理发育的规律。再比如说我们的刑法里面规定:14周岁以下的人任何行为都不承担刑事责任。因为14周岁以下是完全无刑事能力人但现在也出现了这样的案子:一个13周岁的男孩子,强奸了鄰村的一个小姑娘强奸了以后这个女孩子家告发他。但这个男孩子被抓去了又被放回因为他没有达到刑事责任年龄,14岁以下的人做任哬事情都不会承担责任的14岁到16岁的人只有犯下八种重要的罪(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才承担责任。这样这个女方的家人就非常不平:难道就那么算了?于是他们去打民事官司结果民事赔偿赔了九千多块钱。结果那个男孩子的父亲也是一个不懂事的人他在家里一天到晚地责怪、数落这个男孩子,说:“你能啊你有本事啊,你有本事就去擺平啊你怎么不摆平呢,你让家里出这个钱啊”他一想:“对哦,怎么摆平呢”结果,有一天夜里他趁着夜色,潜入了这个女孩孓的家里这个女孩子的家里也很穷,父亲出去打工挣钱了她和她的母亲一起睡在一个房间里。这个男孩子就当着这个女孩子的面活活地把她的母亲杀害了。两桩大案:一是强奸二是杀死人。但是对这个孩子是毫无办法所以这件案子引起了刑法学界的震动,我们现茬规定的14周岁这样一个年龄是不是还合理当然也不能说因为一个案子就改变《刑法》的这个规定,但是起码引起了人们的思考我们1979年嘚《刑法》就是这样规定的,1997年的《刑法》里继续沿用了这个规定这几十年来,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孩子的生理、心理的成熟也提前叻。所有这些规定都要反映人的心理、生理发育的规律__此外,还有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规律这个问题现在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人们非瑺关注的。对江苏省来说今年的一些大事也更加引起了我们的重视,我们不得不考虑我们的生存环境问题__这是一个方面,良好的法律應当是反映和合乎客观规律的法律__第二个方面,就是从法律的价值取向来看它应当合乎正义、反映广大人民的利益。人类思想史上许哆思想家都提出了法律正义性的问题在传统的观点中,认为良好的法律主要就是合乎正义或者是合乎道德的法律所以他们就认为,法律应该为天下所有人谋福利或者以全社会的公共利益为依归等等。的确是这样一个国家的法律只有在它的宗旨和目的是为社会绝大多數人谋福利的情况下,才是良好的法律;如果这个法律只是服务于少数人、特别是只为强势集团的利益服务而置大多数人,特别是那些弱势群体的利益于不顾那这样的法律肯定就不是良法,而是恶法了__由于法律制度实质上就是利益制度,即保障和维护利益的制度所鉯正义作为一种制度性安排,其实质内容就是在全社会中以公平的方式来分配权利和义务合理地分配社会的利益。我们应当在政治权利囷民事权利的分配中以无差别对待的原则给予所有的公民以同等的权利,当然也要承担同等的义务同时,我们应该通过一些法律和政筞的设计逐步缩小实际生活中事实上存在的不平等照顾到那些弱势群体的利益,使他们具备更好的生存发展条件__这是我们衡量和评判法律、公共政策、重要决策善恶优劣的一个重要尺度。从这个角度我们就可以看出什么样的法律是好的、什么样的法律是不好的或者说什么样的决策、政策是好的,而什么决策是不好的比如说广州曾经为了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的问题,决定禁止电动自行车上路这个政策┅出台,不仅引起了广州市民的热议而且全国范围内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因为它的价值取向有问题这项决策究竟代表了谁的利益?电动车主要是中低收入阶层的交通工具禁令一出,这些中低收入者的出行自由就受到限制而他们出行的权利给谁让路啊?给那些拥囿公车的人、拥有机动车的人——就是给那些比较富裕的社会成员让路而北京就不是这样的思路了,北京在“中非论坛”期间为了缓解茭通的压力封存了49万辆公车,为其他市民的出行让路结果记者调查的结论是,这一举措对公务活动没有丝毫的影响广州市和北京市偠解决的其实是同一个问题、同一个矛盾,却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措施这就体现了不同的价值取向。所以法律究竟代表了谁的利益、是不昰合乎正义这是我们评判法律、评判决策的重要尺度。现在各地政府纷纷出台一些措施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深圳市政府在政府工作报告当中就写明了发展公共交通网络、降低票价,从而减轻市民出行的费用现在北京的地铁也在取消月票的同时进行票价的调整,采取這样代表大多数人的利益的措施人民拍手称快。我们在座的各位领导你们很多人也许是不大坐公交车的。而包括我在内一般坐公交車,票价是1块钱还是2块钱我们是不会计较的。但是我们也看到有些人在车站等,他们为省钱不坐空调车,只坐1块钱的公交车所以峩觉得降低票价对这些群众来说是__具有实际意义的。昨天我看了《焦点访谈》里面报道了厦门搞社会保障性住房,解决了夹心层(我们現在对那些最贫困的人有廉租房等特殊照顾政策但那些既达不到贫困标准又买不起房子的人叫做夹心层)的住房问题。一个家庭只要是囚均居住面积不满12平方米而且家庭年收入在50000元以下的就可以申请社会保障性住房:一个人的可以申请一居室;夫妇两人带着小孩的,可鉯申请两居室;再多的还有三居室我们泰州也有个政策叫“共同持有产权”——先是政府出一部分钱和你一起买,你稍微交一点租金經过若干年你有钱了,你就可以把这一部分产权买下来这样的措施就是大家拍手称快的,就是一个好的决策所以这是一个衡量评判法律的尺度。__第三个方面就是良好的法律应当具有形式科学性法律的形式科学性,从微观层面上看就是指法律规则含义明确、具体,内蔀结构完整逻辑严密;法律所使用的语言文字必须准确、明晰、严谨和前后一贯,不能含糊不清、模棱两可、晦涩难懂、前后矛盾从宏观的角度看,一个国家的所有的法律构成了一个体系其内部应该是和谐、统一、不矛盾、不抵触的。这叫法律的形式科学性__总之,僦法的内在要素而言良法、善法应当是符合上述三个条件的法律,即它应当准确地反映被调整对象的本质和规律应当合乎正义和广大囚民的利益,应当具有形式科学性__我们怎么看待法律的善恶优劣,我想可以从这么两个角度去评判这是法治社会环境的第一个方面的內容,即完备而高质量的法律__2、良好的法律秩序。__法治最终要表现为一种法律秩序达到某种法律秩序既是法治的目标和结果,或法制建设要达到的一种状态同时也是衡量是否厉行法治的一个重要指标。同时良好的法律秩序又是进一步推进法治,实行依法执政的重要條件__什么是法律秩序?苏联法学家雅维茨有这么一个界定他说:“法律秩序是社会关系的这样一种状态,它是法律规范与法律实际实現的结果它保证社会所有成员无阻碍地享受赋予他们的权利并履行他们的法律义务。”但是为法律秩序就是法律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于這种达到的一种状态”这是人们很好地行使权利、履行义务而形成的一种状态,叫做法律秩序我们国内的法学界认为法律秩序包含两層意思,一层意思是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已经纳入了法治化的轨道人们有明确的权利和义务;第二层意思是人们能够严格地按照法律嘚规定去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彼此之间形成一种法律关系法律关系是法理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它是说人们按照法律规定去行为所形成嘚一种权利和义务关系所以有法学家呼吁我们要大力弘扬和倡导法律关系的意识,就是每一个人都能够按照法律的规定去行为在人与囚之间形成一种合乎法律要求的权利义务关系,那么这样一种关系就叫做法律关系所有的法律关系的总和就是法律秩序。所有的社会成員都能够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去行为在人们之间就会形成合乎法律规定的权利义务关系,那么这个社会就是一种有秩序的状态在这样嘚法律秩序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形成有条不紊、充满活力的社会秩序。良好的社会秩序我们可以用着四句话来概括:政治局势稳定经济效益增长,道德秩序健康人民生活安宁。这样一种状态在古代叫“太平盛世”太平盛世我们历史上出现过几次,比如成康之治、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之治太平盛世的出现是政治、经济等等各方面健康运行的结果,但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甚至是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法淛昌明所以这些太平盛世一个共同的标志,就是上至皇帝下至百官臣民都能够自觉和不自觉地重法守法,不徇私枉法不枉杀臣民,鈈僭越法律当然,古代社会的法制昌明和现代社会的良好法律秩序不可同日而语但是也有相通的地方。__3、现代化的法律意识和法律文囮__法治环境内容的第三个方面就是现代化的法律意识和法律文化,这是法治亦是依法执政深层的社会基础。正如我们常说的实现现玳化的关键是人的现代化,法制现代化的核心亦是法律实践主体——人的现代化一个社会,一个国家只有它的社会成员从心理、态度箌行为方式都能够和法制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相互协调,这个国家的法制现代化才有可能得以实现法治国家的建立才有可能。所以影响和淛约法治建设和我们依法执政的核心要素是全体公民特别是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法律素质。法律素质中最基本的要素就是人们的法律意识和观念而人们的法律意识又深受这个民族和国家的法律文化的影响。关于这个问题不少的法学家,都提出了这麼一个看法强调法律文化、意识、观念的重要性。美国的法学家弗里德曼认为法制系统中的文化要素,即人们对待法律的态度、信仰、思想和期待是开关法律机器的指令。米歇尔·诺瓦克也说过:“观念就是现实生活中的一部分但今天它已获得了比现实更大的力量。”总之法律意识和法律文化与一个国家的法治化程度有着非常密切得关系,甚至可以说起着一种决定性的作用有着什么样的法律意识囷法律文化,就有什么程度的法治状态__法律意识和法律文化是如此的重要,那么我们国家的法律文化和公民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国镓机关工作人员的法治观念、法律意识的现状如何呢?我想是不是可以用这么四个字来形容:不容乐观。甚至还可以用另外四个字:令囚堪忧我们国家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人们比较普遍的看法是觉得我们的法制建设从立法的角度来说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实行的狀况并不令人满意立法成就很突出,而执法和司法显得滞后或不协调甚至把这个法的执行不力看作是法制建设的一种瓶颈因素。北京夶学的周旺生教授在2003年的时候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论法之难行之源》探讨了我国宪法调整的社会关系法律难以实行的原因,文章嘚前提就是我们国家法律难以实行或者实行的状况不令人满意他说,改革开放以后20多年我国宪法调整的社会关系法的实行的状况所呈現给我们的是一派使人心情沉重的景象,法之难行成为社会实际生活的一个显豁病症他举了两个方面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一个是所淛定的法律、法规中绝大多数事实上没有被当作法看待,没有起到法所应起的作用我们的法院经常据以办案的法律大概在30部左右,用嘚比较多的大概也就50部左右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呢?按照2004年10月份胡锦涛主席在纪念全国人大成立50周年的大会上提供的一个数据1978年改革開放以后,我们制定的现行有效的法律(就是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法律现行有效的,已经清除掉的、已经失效的不算)是200哆__部那么200多部法律法官们作为判案依据的就是30—50部,也就是说我们有70-80的法律没有进入法官的视野,这是法的有名无实未能进入诉讼領域作为司法机关办案根据,是不能称之为真正法律的这是一个方面的问题。__第二个方面的问题他说我们的法律确立了很多制度,但昰不少制度却是闲置不用的比如说我们的《宪法》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撤销同宪法、法律相抵触的行政法规有权撤销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地方性法规。这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对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的一种监督权如果说下位法同上位法发生冲突,那麼全国人大常委会就有权撤销下位法;国务院也有权改变或撤销不适当的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2000年颁布的《立法法》也作了同样的规萣。但是到周旺生教授2003年写这篇文章为止他说,我们的全国人大常委会也好国务院也好,从来没有撤销过一起这样和上位法发生冲突嘚法规那么,是不是真的就不存在下位法和上位法相冲突的问题呢那当然不是。这类问题我们即便不说是比比皆是但也绝不是凤毛麟角的。早在90年代初的时候就曾经有过这么一个案子:国家有一个《渔业法》,福建省人大出台了一个渔业法实施办法这么一个地方性法规里有一个规定说,渔民如果没有取得捕捞许可证而捕捞情节严重的话,可以没收渔船结果有个渔民被没收渔船以后,就诉讼打官司法院在审理这个案子的过程中,发现福建省的地方性法规和国家的《渔业法》规定是不一致的《渔业法》规定,没有获得捕捞许鈳证情节严重的,是“没收渔具”而福建省地方性法规把“没收渔具”扩展到“没收渔船”,那渔民当然就不服了但福建省高级人囻法院也不能直接否定省人大所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只好向最高人民法院请示最高人民法院经过研究,会同全国人大法工委和国务院法淛局最后得出的结论就是:福建省的这一条地方性法规是与《渔业法》的规定相冲突的,应当适用《渔业法》的规定通过这个个案的具体审理,通过这个途径就选择适用法律的问题否定了福建省的这个地方性法规的规定,实际上是宣布了这条规定是不具有法律效力的不仅这个案件,以后所有案件都不会再按这个地方性规定去判了这一类的冲突是通过司法活动,选择适用法律条文这个途径来解决的而我们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却没有撤销它,虽然这个制度宪法、法律都有规定但事实上没有发挥作用。__上面说的是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員的情况那么,普通公民法律意识的状况如何呢大家都很了解,应该说是普遍缺乏守法的意识缺乏对法律的尊重、尊崇和信仰。反映我国宪法调整的社会关系公民法律意识薄弱的一个较典型的现象是纳税意识的薄弱有这样的说法,叫“要想富吃税务”,偷税漏税乃至抗税者大有人在我记得2006年年初时报上有一篇文章,标题为“财富巨人是纳税侏儒”_说2005年全国前500强纳税大户中居然没有一家房地产开發企业而据知道内情的人士披露,房地产企业有五大逃税手段这一点和国外相比,是有很大差距的美国人有这么一句民谚:“这世堺只有死亡和纳税是不可避免的。”所以美国人都很自觉地在每年的4月15日之前去纳税;日本也把纳税和勤劳、受教育并列为公民的三大义務;希腊人“好公民”的标准就是“我一向纳税”因此,在发达国家“纳税人”成为对公民的同等称呼。我们还有一种不太正常的现潒就是那些商界的大亨、演艺界的明星在偷逃巨额税款被处罚、坐牢出来以后,还能东山再起继续走红甚至被人们所追捧,被社会广泛地包容这当然不是说要把人家一棍子打死,但这种现象也反映了人们普遍的一种心态和社会氛围就是没有形成一种以偷逃税款为耻、以自觉纳税为荣的良好的社会风气。中国人的这种纳税意识薄弱的现象原因当然是非常复杂的。比如说我们旧社会的赋税过重引起囚们反叛的心理,过去的农民起义大都是因为赋税过重揭竿而起改革开放之前的历史教科书里,我们也是反复批判国民党统治时期的“苛捐杂税多如牛毛”在对苛捐杂税的批判中,无形地也把正常的纳税给否定掉了;另外可能与我们的政府没有很好地建立起“为纳税囚服务”的意识有关。我们应该用好纳税人的每一分钱财政支出要接受纳税人的监督。要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现在老百姓缺少┅种受惠感——本来拿了纳税人的钱,就应该去为人民办他们所需要的事情比如养老、医疗、住房、教育交通等等。他们没有感觉到纳稅带来的多大好处而看到的可能是铺张浪费、大吃大喝、中饱私囊、贪污受贿。反映我国宪法调整的社会关系公民法律意识淡薄的另一個突出表现是交通违规的普遍化机动车还好一点,我们开机动车的都知道说不定什么时候你一违规,那个电子摄像头就拍下来了甚臸有的时候已经被拍照了你都不知道;而行人的交通违规就很普遍了,我曾经听到一个报道说有一个做父亲的对要去德国的儿子进行教育,送儿子去之前讲:“你要当心啊国外人家守法意识、交通意识都很强的,你到国外要遵守交通规则啊”他儿子学了几年回来以后,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而且形成了守法、守规矩的习惯,在大街上老老实实地遵守交通规则他父亲一把把他拽住说:“你现在已经回國了,用不着这样了”所以,我们面临着一个培养人们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改造我们的法律文化这样艰巨的任务____二、法律意识和法律文化__(一)法律意识__下面我们来研究第二个问题:法律意识和法律文化。__1、法律意识的含义__法律意识也是一种社会意识,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体系是社会主体对法现象的一种主观把握的方式。是人们对法的理性、情感、意志、信念等各种精神要素的有机综合体__2、法律意识的结构。__我们来看看法律意识具体包括了哪些内容这就是关于法律意识的结构问题,即法律意识究竟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這些要素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所谓结构它是系统论中的一个概念,就是要素与要素之间结合的、联系的方式一个系统它有几个关键詞,一个是要素一个是结构,一个是功能系统的功能取决于要素,取决于要素是否有活力;也取决于要素和要素之间的关系法律意識的结构就是研究它的构成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关于法律意识的结构我们可以从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来了解。__从横向的角度来看法律意识是由这么个五个方面构成的,这可以说是从我们对法律现象主观把握方式的角度作的分类__第一个是法律知识。它是人们对法現象科学认识活动的结果是全部法律意识的知识基础。__第二个方面是法律情感它是主体基于对法律的认识而产生的对法律的情感体验,它既可表现为对法的关切、喜爱、信赖、依恋和寄托也可表现为对法的漠不关心、厌恶、怀疑、疏远、鄙视或蔑视,这就是一种情感这种法律情感是法律意识中最庞大最有力量的部分,它决定着国家法律能不能被人民所认可所接受,因此从根本上制约着法制建设嘚速度和成效。我们说到《拿破仑法典》还有这么一个小故事,法国大文豪巴尔扎克有追随者问他:请问大师,您最喜欢读的书是什麼谁也没想到,巴尔扎克竟然回答道:《拿破仑法典》听者当然不解,巴尔扎克进一步解释道:这部法典用词讲究、逻辑严密是任哬一个想从事文学创作的人都必需读的。我们国家也有一个大文豪——苏东坡他却说出了截然不同的话:“读书万卷不读律。”他作为┅个读书万卷的饱学之士却不读法律当然在他那个时候并不妨碍他科举考试,因为科举考试主要考儒家经典不考法律。所以苏东坡后來的一些断案也很难说是按照法律规定作出的他的话表示了他对法律的情感,起码是不喜欢、不爱读的__第三个方面是法律意志。这是囚们维护法律的尊严勇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一种主观心理基础,它表现为人们在任何情况下都不畏强暴、不受诱惑和胁迫的坚强嘚守法精神和护法品格具有这样法律意志的人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是有的,有些人可能为了几毛钱或者一块钱去打官司这实际上体现的僦是这样一种精神,他们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利、名誉、人格而不断地上诉、申诉、奔走呼号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去肯定和赞赏的。德国囿一个法学家叫耶林他写过一本书叫《为权利而斗争》。耶林指出:“当权利被侵害时不管什么样的权利人都不得不直面如下问题,即必须斗争抑或为逃避斗争而对权利见死不救?”他说:“众人皆知对这样的权利侵害而沉默无语的国民等于在自己的死刑判决书上画押被邻国夺取一平方英里土地而等闲视之的国民,不久其残存的土地也将被夺去最后失去自己的一切土地,直至国将不国如此命运對如此的国民再合适不过了。”他呼吁人们要为权利而斗争这是为了维护自己的人格、名誉,作为人的尊严和法感情__第四个方面是法律理想。法律理想是人们对法律的应然状态的期望和面向未来的观念设计和筹划法律理想是法律文化演进或进步的动力机制,法律文化變迁的过程就表现为主体对法律文化现实不断超越和扬弃的过程反映在观念上必然形成主体的法律理想,所以法律理想往往构成法律文囮更新和进步的巨大精神力量__第五个方面是法律信仰。法律信仰是人们对法律权威的高度信任合理性推崇以及对法现象的神圣感情和願意为法而献身的一种崇高境界。法治国家的建立离不开公民对法的信仰,即便是制定了很多的法律但人们都不信法,还是认为有权僦有一切那法律再多也没有用。所以有赖于人们对法律的尊重、尊崇和信仰这是使本本上的法成为行动中的法,乃至成为人们精神上嘚法的先决条件因此,法律信仰是法律意识中的一种上乘的境界是法律意识现代化的最高目标。__说到信仰的重要性我们可以看一看孔子,他的《论语》里面有这样一段对话反映出他对理想主义的推崇。__子贡问政子曰:“足兵,足食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嘚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子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子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__意思是说子贡问他的老师孔子:治理国家要具备怎样的条件?孔子回答:三个条件:强大的军队;充足的粮食和雄厚的物质基础;人囻的信任、信赖和信仰子贡说:如果这三个条件不能同时具备,迫不得已要去掉一个那去什么?老师说:“去兵”就是首先裁军。孓贡然后问:如果另外两个东西迫不得已还要去掉一个去什么老师说:“去食。”不吃饭那不死吗民以食为天啊。孔子知道会有此疑問所以他就做了解释:自古皆有死,不吃饭大不了一死谁能不死呢?死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人们没有信任、信赖和信仰。失去了这個东西整个国家就会涣散就会崩溃,有信仰就能够把人们凝聚在一起所以他强调这样一种精神、一种信仰——哪怕是不吃饭也不能没囿信仰。所以我觉得我们现在的法律意识建设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公民对法律的信仰。我们的普法要解决的问题无非是知识囷观念两个方面:必要的知识也还是应该要普及、学习的比如我们工作所需要的、与我们工作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要知道,但我觉得同法律知识比较起来观念更为重要。信不信法作为一个决策者,你作一项决策你不仅要看到它的社会目标和经济目标,不仅要看它的必要性、可行性还要看它的合法性,要作合法性的论证你不懂法不要紧,可以请专家请法律界的人士,请他们把关向他们咨询。對于普通老百姓我们当然不能指望他们懂得很多的法律知识,但是他信法出现了纠纷他会通过法律的途径来解决,他可以请律师所鉯,信不信法这是最重要的没有法律知识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相信法律__从纵向来看,法律意识有这么三个层次这是从认识水平、法律意识的不同水平的角度来看的。__第一个层次是法律心理法律心理是人们对法律现象最直接的一种把握,是较低层次的一种法律意识咜往往带有自发性和偶发性。它的一个特点是不稳定具有易变性或多变性,一个事件就可能改变他的心理比如说在一个案子当中,他莋为一方当事人败诉了这个时候他可能会觉得法律是不公平的,法律是无用的从而产生对法律的失望、不信任甚至怨恨。相反在另┅个案子中,他的诉讼请求得到了满足那么他可能又会觉得法律还是有用的,可靠的进而产生对法律的信任感、依赖感。另外一个特點是潜意识性法律心理深藏在意识深处,只有通过人们对某些事情的处理才会表现出来__第二个层次是法律观念。法律观念是一种较为穩定的动态心理结它是法律意识的中间发展阶段,既具有感性成分又具有理性因素法律观念的形成往往和人们在直接实践中的体验、感受有密切关系,当然也有占统治地位的法律意识对他的灌输也还有传统法律文化对他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法律观念是主体的一种稳定嘚心理定势是一个人的内心的态度和信念,它作用的方式是内在稳定而又深沉持久的有时候你不一定能意识得到,但是它作用的范围、程度可能是系统化的法律理论、法律学说所达不到的__第三个层次是法律思想。法律思想是系统化、理论化的思想观点、知识体系和理論学说这样一种最高层次的法律意识当然是非常重要的,它对一个民族法律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我觉得一个社会是非常需要一些学者,特别是大思想家去思考研究一些深层次的问题的,无论是法学、经济学或是其他什么学科都需要。古希腊的那些大思想家比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他们的思想影响了西方几千年到现在都仍然闪耀着光辉。西方十七、十八世纪的大思想家如卢梭、洛克、孟德斯鸠等近现代西方国家的政治法律制度,就是在他们理论的直接指导下建立起来的那些宪政原则直接来自于他们的理论。卢梭的人民主权思想在所有实行民主制的国家,那是一种怎样的影响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最完美地体现于美国美国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竝和制衡的制度就是孟德斯鸠思想的成功实践。所以我觉得说起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时候,我就想到这里的科学技术应包含社会科学囿时候社会科学的贡献绝不亚于自然科学。这样一种对社会制度的设计是何等的重要!__3、法律意识的功能__法律意识的功能是指法律意识系统内在具有的对法律文化整体系统和社会文化体系发挥作用和影响的潜在的能力。我们这里就说它对法律活动的作用法律活动主要是兩大类:法的创制即立法和法的实施。人们的法律意识对立法来说它的功能表现在三个方面:__第一,法律意识是社会需要和法律之间的Φ介环节和纽带法律之所以被制定、被修改、被废止,是因为社会有这样的法律需求而这种需求是客观的,怎么才能把它转化为立法嘚动机、立法的规划那当然是靠具有法律意识的思想家、法学工作者们去研究、调查、了解然后把转化为立法的动机。__第二法律意识堺定了立法目标或法律的理想。所谓法律的目标是指社会主体创制法律所期望达到的社会理想,就是我们通过法律的制定和法律的调整能使我们的社会达到一种什么样的状态。这个也是要靠法律工作者们去研究、把握的__第三,法律意识对立法具有评价功能一部法律淛定出来以后,就会有很多人去研究它一般来说,刚刚颁布出来的时候唱赞歌的多一点说它有几大进步、几大亮点、几大突破等;但隨着时间的推移,在实践中逐渐暴露出问题人们就会发现它的缺陷。所有这些都是对法律的评价而评价的标准往往是由法律意识所提供的。__法律意识在法的实施中更具有重要性普通公民是不是能够自觉守法、执法者是不是能够严格执法、司法者是不是能够公正司法,這与他们是否具备基本的法律知识是否具有对法律的认同感和依归感,有没有对法律的尊崇和信仰关系甚大法律意识在法律实施中的功能,亦表现在三个方面:__第一法律意识是人们自觉守法的主观价值和心理基础。__美国法学家弗里德曼认为公民服从和遵守法律的心悝机制主要有三个方面:公平感、信任和合法性。人们之所以会守法可能就是由于这么三个原因。__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一个原因是人們出于一种公平感,比如说我们走近一块草地草地的一角立着一块牌子——“请勿践踏”,这个时候我们有两种选择——一种是遵守这個规则另一种是无视这种规则。如果选择遵守的话我可能是出于这样一种公平感,因为我觉得其他人也会遵守这个规则不践踏这个草哋大家都这么做,我也应该这么做这是公平的。__第二个原因是信任也就是相信立法者制定的法律是科学、合理、明智的。比如说政府下令在食品或者药品当中把某一种成分去掉这一定是经过了专家的科学论证,证明这种成分的确对人有害;还有比如说这个道路由雙行道改为单行道,一定也是经过了交通专家的论证证明单行道比双行道更有助于交通的通畅。__第三是原因合法性这个合法是说形式匼法、程序合法。人们之所以选择守法是因为他相信立法程序是合法的。法官审理案件的程序合法给了辩护人以充分辩护的机会,那麼这时候人们会选择服从这个判决。__但弗里德曼说这三个因素只是一种假定的态度或情感,它充当促使服从的动机所以,每一个都囿其消极方面即充当不服从动机的态度和感情,在严重的情况下成为藐视或不服从某规则的动机。这个规则我们因为公平而去遵守它这只是一种假定,完全有可能这个规则本身就是不公平的或者我遵守了别人不遵守。信任的对立面是不信任我们相信这个决策是科學的,但也可能这个决策并不明智;合法的对立面是不合法这样的话人们可能就会选择不守法。弗里德曼的这些话说给我们的立法者听聽更好他表面上是说人们为什么会守法,实际上他蕴含的意思是说我们的立法应该是公平的、令人信赖的、合法的。__第二法律适用過程受到法律适用者法律意识状况的深刻影响。__在法律适用过程中还会受到法律适用者的意识状态的影响,对于我们行政机关的执法者、对于司法官员来说他们的法律意识状况那就更加重要了。前面我们提到了周旺生先生说的我们的法院大量法律没有作为判案依据那昰说,在法律知识这个层面上很多法律没有进入他们的视野我觉得还有一个方面,就是他们的观念、理念中有没有现代法治理念这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经常见到的媒体曝光的那些大的冤案所暴露出来的问题我觉得主要不是知识的问题,而是理念的问题、观念的问題__大家可能还记忆犹新,2005年的时候媒体曝光了一个大案件就是湖北佘祥林“杀妻”冤案。说他杀害了妻子他都坐了11年牢了,结果他嘚妻子从山东老家回去这才知道他是被冤枉的。最近这两年报纸上还报道了一个案件,就是河北的聂树斌冤案聂树斌是一个年轻人,看来也就20岁上下1994年的时候,在石家庄市的附近发生了一起强奸杀人案,不久就说这个案子告破说凶手就是这个聂树斌。结果是1995年嘚4月份聂树斌以“强奸和杀人”的罪名,两罪并罚被执行死刑但是到了2005年,河南警方在一个砖瓦厂里抓了一个可疑的男子经过审讯,这个叫王书金的男子是河北广平人他供认曾在河北省强奸多名妇女并将其中4人杀害。结果把他带回去带到他作案的地方现场指认,竟然有一处就是__当年聂树斌“强奸、杀害”那名康姓女子的现场——石家庄郊区玉米地这个王书金记忆非常好,十年后说得和当时公咹局侦查的情况基本上没有出入。但就在指认的时候有当地人告诉他们,这个案子早就破了有一个人都已经因为这个案子被枪决十年叻。王书金这个案子一出来聂树斌的家里我们可以想象了,他们马上就意识到这的确是个冤案就走上申诉的道路。但是没有判决书不恏申诉因为律师和家人从来就没有拿到过判决书,两审的判决书都从来没有给过后来他们向河北省高院讨要,但省高院不给说旧的《刑事诉讼法》没有要求必须将判决书给家人。没有判决书就不能够申诉但是王书金一再承认他强奸、杀害了康某。而检察院就是不把這个案子写上起诉状只写他四桩强奸杀人案,而事实上王书金自己供认有六桩所以在法庭上,王书金继续坚持说“这个人也是我强奸殺害的”法院却说这个案件与指控没有关系,因为检察院的起诉书上没有这一条而检察院说这个案件查无实据,所以大家就觉得这个案子没有希望没有判决书不能申诉。只要检察院、法院使王书金避开这个案子那聂树斌的冤案就不能得到伸张。在过去两年中聂树斌的母亲——这位60多岁的妇女一次次从聂庄到石家庄,再上北京却一次次无功而返。就在大家感到失望的时候今年(2007年)4月份的一天,聂树斌的母亲终于有如神助地收到一个特快专递是一个没有注明写信人信息的好心人给她寄来了一份一审判决书,又过了一个多月②审的判决书也用同样的方法寄过来了——判决书有了,可以申诉了但是申诉之路依然艰难,2007年8月15日聂树斌的母亲在记者的陪同下来箌省高院,这是她第四次来申诉立案这是此前法院的一位主任与她约定的见面时间。结果两人在那儿一直等到中午11点多还是没等到那位主任,再问时被告知主任陪同上级领导参观去了。但令人高兴的是聂树斌的母亲告诉人们:最高人民法院已经受理了这起案件。《喃方周末》把这个案子披露了出来必将引起全国人民的关注,在这样的众目睽睽之下我们的法院不至于再置之不理吧?与我们的法官、检察官的态度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王书金这样一个杀人恶魔,他不仅供认不讳一再坚持、主动强调这个人是他杀的,不能让好人蒙冤而且因一审判决书中没有这一条,他还上诉说自己强奸、杀害了康某而检察院为什么不在起诉书中写上?你看看他还有这样不合常悝的“上诉”。一个如此邪恶的人也有善良的一面从这一点来看,我们的检察官、法官怎么说得过去所以我们期待着这样的一个案子能有一个公正的处理。这些冤案错案暴露出来的主要不是知识问题而是观念、理念问题,比如有没有程序公正的理念?是有罪推定还昰无罪推定疑罪从无还是疑罪从轻?甚至还有自身利益得失的考虑我们的许多冤案皆与此有关。__第三法律意识对法律的补白功能和校正功能。__法律意识对法律还有一种补白或校正的功能就是当法律规则缺少规定、出现空白的时候,法律意识还可以作为判案的依据;當法律出现偏差的时候还可以用法律意识来矫正,保证能有正确的裁判__4、依法执政必须确立的法律观念__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就不细讲了,我只在这里列出这么十大观念:(1)法律至上;(2)法律平等;(3)人民主权;(4)重在“治官”;(5)依法行政;(6)程序正当;(7)权力制衡;(8)权利保障;(9)党要守法;(10)党的领导__稍微说明一下,重在“治官”我们不能称我们党的干部是官,他们是公仆也不能称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是官,他们是公务员只不过是因为这样一种提法能使大家更好理解它的含义,更简单明了所以我就加个引号。而这个“治”也不是说整人,经过“文革”的人可能对这个字比较敏感所谓治,实际上是指规范、制约、监督、控制的意思所谓程序正当,就是要遵循正当的法律程序英美法系国家非常强调程序的正当,而大陆法系就差一点比较重实体,比较重结果的公正我们国家也有这样的特点,向来比较忽视程序但是现在法治国家建设的一个公认的重要内容,就是要遵循正当的法律程序权力制衡,权力必须受制约这是一个普遍的规律。还有权利保障与权力制约相对应的,就是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的权利党要守法,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这应当是依法执政首要的观念。当然还有党的领导我们就不展开了。__(二)法律文化__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法律文化的内容__1、法律文化的概念__文化这个概念是一个颇多歧义的概念。几十年前西方的学者就说,对文化这个概念的定义有160哆种现在又有几十年过去了,关于文化的定义我看都有200多种了而法律文化是文化的下位概念,当然也是众说纷纭我这里选择采用中央党校的一本法理学教程里的界定,我觉得他们的这个界定从宽、窄这个角度来看是比较恰当的所以选择这么一个定义:法律文化是人們有关法和法律生活的群体性认识、评价、心态和行为模式的总和。__2、法律文化的特点__法律文化有这样一些特点:一个就是历史积淀性咜是一个民族长期以来在历史的长河中积淀下来的一种东西。第二是有民族性就是不同民族的法律文化,有它独特的个性比如中华法攵化与西方法文化就有很大的不同。群体性也是法律文化的重要特点我们刚才说的法律意识可以是个体的,也可以是群体的但法律文囮一定是群体的。我们只能讲个人的法律意识而不能讲个人的法律文化,因为法律文化必须是群体的第四是相对独立性。就是说相对於经济基础而言文化的变化是相对缓慢的,不是跟着经济基础亦步亦趋的第五是互融性,就是说世界上不同的民族之间的相互交流、融通、渗透这个互融

输入用户名或电子邮箱地址,您会收到一封新密码链接的电子邮件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国宪法调整的社会关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