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生命起源的由来地球生命起源是怎么来的

地球生命起源上生命的起源一直昰一个未揭开的迷题就和地球生命起源起源一样。随着时间推移科学家很难揭开其中的奥秘只能根据现有的证据来进行推测它的起源說法

科学家认为:在地球生命起源诞生初期,陨石轰炸地球生命起源给地球生命起源带来的丰富的水资源。水蒸汽与矿物质和气体产生了囮学反应形成了氨基酸和蛋白质然后蛋白质与其他化学物质结合形成了单细胞细菌,这就是地球生命起源上最初的生命我们知道地球苼命起源上生物是碳基生物,因此都是以蛋白质构成的

随着几亿年时间的流逝这些单细胞细菌进化成了复杂的多细胞生物,由低级进化箌高级的过程之后地球生命起源上便有了许许多多的生物。

曾经一个美国的科学家米勒就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将氢气,氨气水蒸气放入一个没有空气下的玻璃仪器中,然后通电模拟原始地球生命起源环境。最后竟然产生了氨基酸等有机物因此很多科学家都接受这種生命起源说法。

不过这也仅仅是一个实验并不能完全的证明地球生命起源上的生命就是这样诞生的。直到现在科学界对于生命起源的說法还一直争论不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科学家能够揭开生命起源的真正谜团

}

原标题:地球生命起源生命起源囚类是如何解开这个谜题

第五章:如何造出一个细胞

21世纪初生命起源学界有两大主流学说。RNA世界理论的支持者相信生命是从能够自我複制的分子开始的;而认为新陈代谢能力最先出现的科学家则详细地解释了生命在深海热泉中的起源过程。不过在此期间第三种理论也開始悄然兴起。

地球生命起源上的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就像一个个又湿又软的小球,外面包裹着细胞壁或细胞膜

细胞的作鼡在于,把生命的必备物质聚集在一起如果外膜破裂,内容物流出细胞就会死亡。这层外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有一些研究人員认为,细胞膜肯定是最先出现的部分无论是“基因论”还是“新陈代谢论”,都对人造成了误导意大利罗马第三大学的皮尔·里基·里斯(Pier Luigi Luisi)便是这种观点的支持者。

里斯的理由很简单但又难以辩驳。无论是新陈代谢系统还是能自我复制的RNA都需要大量化学物质才能进行,如果你没有装纳这些分子的容器怎么可能实现这些过程呢?

这样看来生命的起源似乎只有一种可能。在炽热、动荡的早期地浗生命起源上几种化学物质通过某种方式,形成了天然的细胞又称“原始细胞”(protocells)。问题是我们如何才能在实验室中造出一个简單的活细胞呢?

里斯的学说可以追溯到亚历山大·奥巴林生命在起源学刚刚出现时提出的理论。奥巴林提出,一些特定的化学物质会形成液滴状结构将其它化学物质包含在内。里斯认为这些液滴状结构便是最早期的原始细胞。

任何油状物质在水中都会形成液滴由于这些粅质被统称为“脂类”,该学说也就被称作“脂类世界学说”但仅有这些液滴是不够的。液滴必须足够稳定必须能以分裂的形式生成“子液滴”,还必须能对进出其中的化学物质加以控制而现代细胞需要在复杂的蛋白质帮助下才能实现这些功能。挑战在于如何才能囸确地制造出原始细胞呢?虽然里奇在长达十几年的时间里尝试了多种原材料但结果都不尽如人意。

1994年里斯提出了一个假设:最初的原始细胞中一定含有RNA,并且这些RNA可以在原始细胞内部实现自我复制这个假设十分大胆,而且意味着里斯放弃了最初的“细胞膜论”但裏斯这么做是有充分的理由的。如果细胞只有外膜内部没有基因,它拥有的功能便十分有限它或许还可以分裂成子细胞,但无法向后玳传递任何与自己相关的信息只有拥有了基因,细胞才能进一步演化、变得更加复杂

该理论很快便获得了杰克·绍斯塔克的鼎力支持。在第三章中,我们曾介绍过他对RNA世界假说所做的研究。而此前由于双方观念不同他们从未赞同过对方的观点。“我们在这个问题上争論了许多年最终我们意识到,细胞膜和基因对细胞而言缺一不可”绍斯塔克指出,“因此我们达成了共识:生命在起源之初一定既囿膜状结构、又有基因系统。”

2001年绍斯塔克和里斯进一步统一了结论。他们在发表于《自然》期刊上的一篇论文中指出我们或许可以通过在简单的脂类液滴中复制RNA分子,人工制造出简单的活细胞

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想法,绍斯塔克不久便投入到了实践当中做起了原始细胞的实验。 两年之后绍斯塔克和两名同事终于宣布自己取得了成功。

▲囊泡是指由脂类构成的简单“容器”

▲细胞通过分裂进行繁殖细胞通过分裂进行繁殖

他们设法制成了一种囊泡状结构外面是两层脂肪酸,中间包裹着液体为了加速这些囊泡的形成,他们向其中加入了一种名叫蒙脱石的黏土微粒结果囊泡的生成速度快了一百倍。黏土表面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就像酶扮演的角色一样。

并且这些囊泡还能吸收蒙脱石微粒、以及黏土表面的RNA分子链。这样一来原始细胞中就有了基因和催化剂,而这些都是通过一组简单的实验装置實现的

加入蒙脱石的决定并非一时兴起。数十年的研究表明蒙脱石以及类似的黏土也许在生命的起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蒙脱石是一种常见的黏土广泛运用于多种产品中,如猫砂等它是火山灰在天气作用下风化分解的产物。而早期地球生命起源上存在大量火屾蒙脱石含量很可能十分丰富。

1986年化学家詹姆斯·费瑞斯(James Ferris)证明了蒙脱石可以在有机分子的形成过程中起到催化剂的作用。他后来還发现蒙脱石还能加速小型RNA分子的形成。

费瑞斯因此推测这种看上去平平无奇的黏土或许正是生命起源的地方。绍斯塔克借鉴了这一觀点并采用了蒙脱石来加速原始细胞的形成过程。

▲最初形成的细胞中必须含有生命所需的化学物质

一年之后,绍斯塔克的研究团队發现他们的原始细胞已经可以自主生长了。随着更多的RNA进入了原始细胞中细胞外膜受到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为了装下它们原始细胞僦需要吸收更多的脂肪酸、将它们融合到细胞外膜中,从而使表面积增大、减小所受的压力

最重要的是,它们还会从其它RNA含量较少的原始细胞中吸收脂肪酸使后者体积不断收缩。这说明原始细胞间也存在相互竞争关系细胞中的RNA越多,就越占上风

这一点实在令人惊奇。既然原始细胞可以长大它们或许也可以分裂。那么绍斯塔克的原始细胞能够实现自我复制吗?

绍斯塔克用实验证明了这些原始细胞昰可以分裂的他让这些细胞从狭小的孔中挤过去,结果细胞被拉成了细长的管状随后分裂成了两个“子”细胞。该方法很有说服力洇为不需要细胞器的参与,只需施加压力就可以了但这个方案并不完美,因为原始细胞在挤压过程中会损失一部分内容物并且它还暗礻着,最初的细胞必须被迫从狭小的孔洞中穿过、才能实现分裂

而事实上,使囊泡结构分裂的方法还有很多种如用强劲的水流施加剪切应力等等。关键是在原始细胞分裂的过程中,不能让细胞内容物流出

2009年,绍斯塔克与学生朱听一起找到了解决方案他们制造了一種更加复杂的原始细胞,外面包裹着好几层细胞膜就像洋葱一样。虽然听上去很复杂但这些细胞的制造过程其实很简单。朱听为细胞提供了更多的脂肪酸之后细胞开始生长,形状也变成了长长的杆状细胞变得足够长之后,只需施加一点点剪切应力它们就会分裂成數十个较小的子细胞。每个子细胞中都含有母细胞中的RNA分子几乎没有损失任何RNA。并且子细胞长大之后还会继续生长、重复这一步骤。

茬后续实验中朱听和绍斯塔克成功找到了更多让原始细胞分裂的方法。这个问题看似已经被解决了不过,这些原始细胞的功能仍然不夠强大里斯希望原始细胞能够实现RNA复制,但到目前为止细胞中的RNA并没有发挥任何作用。为了证明他发明的原始细胞和地球生命起源上朂先出现的生命相同绍斯塔克还需要让细胞中的RNA拥有自我复制能力。

▲绍斯塔克的原始细胞可以在极高的温度下存活

▲生命分子的行为方式极为复杂生命分子的行为方式极为复杂

这件事做起来可不容易本文第三章中介绍过,虽然科学家已经努力了数十年但依然没能合荿能够自我复制的RNA。这也是绍斯塔克早年在研究RNA世界学说时备受质疑的一点但无人能解决这一问题。

因此他重新阅读了莱斯利·奥格尔的著作,后者曾在RNA世界学说上下了很大工夫而就在这些陈旧的文件中,他找到了一些宝贵的线索

说到底其实并不困难。我们需要用到┅条RNA链、以及大量游离状态的核苷酸然后用这些核苷酸组成与之互补的第二条RNA链。例如如果第一条RNA链为“CGC”,那么与之互补的RNA链就是“GCG”如果你将这个过程进行两次,就能得到和第一条相同的“CGC”链

奥格尔发现,在特定情况下RNA链无需酶的帮助、便可按照这种方式進行自我复制。这或许正是早期生命复制基因的方法

1987年,奥格尔已经能够复制由14个核苷酸构成的RNA链了他的研究到此为止,但绍斯塔克巳经从中获得了足够的灵感他的学生卡塔吉纳·阿达马拉(Katarzyna Adamala)试图在原始细胞中实现这一反应。

他们发现这一反应需要有镁的存在才能进行。但问题是镁会对原始细胞造成破坏。不过他们用柠檬酸盐轻松解决了这一问题柠檬酸盐广泛存在于柠檬和柑橘中,几乎所有活细胞中都有它们的踪迹

在2013年的一项研究中,他们向细胞中加入了柠檬酸盐发现它们会附着在镁的表面,既保护了原始细胞又能让基因复制过程照常进行。换句话说他们实现了里斯在1994年提出的预言。仅用了10年多一点的时间绍斯塔克的团队就取得了了不起的成就。

▲地球生命起源是我们所知的唯一有生命存在的地方

▲生命需要多种多样的化学物质。生命需要多种多样的化学物质

他们制造的原始細胞能够在维持原有基因的同时、从外界吸收有用的分子。这些细胞可以生长和分裂甚至还会与彼此竞争。细胞内部还能实现RNA复制从各方面来看,它们都与真正的生命惊人地相似

它们还有着顽强的生命力。2008年绍斯塔克的团队发现,原始细胞被加热到100摄氏度后仍能存活下来而大多数现代细胞都经不住这样的高温。这也说明原始细胞与地球生命起源上最早出现的生命十分类似因为在接二连三的陨石撞击下,它们必须能禁得住高温才行

“绍斯塔克取得了伟大的成就。”阿尔曼·穆尔基加尼安表示。绍斯塔克花了四十年时间来研究生命起源的问题。他并没有拘泥于繁殖能力和细胞膜究竟哪个最先出现的问题而是找到了让这两者几乎同时发生的方法。这促进了生命起源悝论的统一:也许所有生命功能都是同时出现的这种新理论已经积累了大量证据,或能用现有学说解决所有问题

▲生命需要多种化学粅质才能形成。

20世纪后半叶生命起源理论的研究人员分成了几大阵营。每个阵营的科学家都力挺自己支持的理论同时对其它理论加以詆毁。上一章中介绍的方法无疑是成功的但每一种看似正确的理论都存在严重的问题。因此一些研究人员如今希望能对这些理论加以統一。

这一观点最初于几年前提出而人们之所以会提出它,是因为一项乍看上去支持传统的RNA世界学说的研究结论

2009年,RNA世界学说的支持鍺们遇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他们无法按照早期地球生命起源可能采取的方式生成核苷酸。这使得人们怀疑原始生命根本就不是以RNA为基礎的。

约翰·萨瑟兰德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考虑这个问题了他一直在思考,为什么制造RNA所用的核苷酸会如此困难并用了多年时间寻求其它解决方案。

而他的方案启发他提出了一套激进的新理论:生命的所有关键成分也许是同时形成的

“RNA中的一些关键化学成分就是无法組合到一起。”萨瑟兰德指出每个RNA核苷酸分子都是由糖类、碱基和磷酸基团构成的。但实验证明我们无法将糖类与碱基融合到一起,咜们的形状并不吻合

因此萨瑟兰德在实验中使用了一些完全不同的物质。最终他的研究团队共采用五种简单的分子,包括一种不同的糖、还有氨基氰(cyanamide)从名字上就可以看出,这是一种氰化物该团队让这些物质进行了一系列化学反应,最终制成了四种RNA核苷酸中的两種

这是一次巨大的成功,萨瑟兰德也因此闻名遐迩很多人认为这一发现进一步证明了RNA世界学说,但萨瑟兰德本人却并不这么看

“经典”的RNA世界学说认为,RNA在原始生命中承担了所有的功能但萨瑟兰德认为这种可能性很小。他相信RNA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不可能事事都由咜解决。

相反他从绍斯塔克的研究中吸取了灵感。本文第五章中介绍过绍斯塔克将认为复制能力最先出现的RNA世界学说与里斯的“细胞膜先出现”学说结合在了一起。而桑瑟兰德比他更进一步提出了“所有关键功能同时出现”的理论。他希望能让细胞从零开始、完整地將自己组装起来

他的第一条线索是在核苷酸合成过程中发现的一个奇怪的细节,一开始还被认为视作巧合

萨瑟兰德合成过程的最后一步,是将磷酸基团连接到核苷酸上但他发现最好一开始就将磷酸基团加入到混合物中,因为这可以加快早期反应速度

乍看上去,在不需要磷酸基团的时候就将其加入混合物中容易使情况变得混乱棘手,但萨瑟兰德发现这种混乱的状况反而有利于反应的进行。

这让他鈈由得思考混合物究竟该达到怎样的混乱程度。在早期地球生命起源上水中肯定糅杂了数百种、甚至数千种不同的化学物质,就像一堆淤泥一样但这种混乱程度或许也是存在最优水平的。

我们在第一章中介绍过史丹利·米勒在上世纪50年代所做的实验当时他使用的实驗材料比萨瑟兰德要混乱复杂得多。其中的确含有一些生物所需的分子但萨瑟兰德指出,这些分子“含量极少剩下的是大量其它类型嘚非生物化合物。”

萨瑟兰德认为这意味着米勒的实验设置还不够理想。他使用的物质成分过于混乱导致真正有用的化学物质反而被埋没其中。

因此萨瑟兰德希望能实现一种折中情况既不能太杂乱、导致重要物质无法发挥作用,又不能太简单、导致反应受到限制如果控制好这一程度,生命的几大关键成分或许就可以同时出现了

换句话说,40亿年以前的地球生命起源上或许就有这么一个池塘历经多姩变化之后,里面的化学物质刚好达到了特定的混合水平于是第一个细胞就形成了。

这种说法或许难以令人信服但萨瑟兰德找到的证據越来越多。从2009年至今他已经证明了用来合成上述两种RNA核苷酸分子的化学物质还可以合成多种生命所需的分子。

显然下一步就是合成哽多的RNA核苷酸了。他目前还没能做到这一点不过在2010年,他合成了一些与核苷酸密切相连的、或许能够转化成核苷酸的分子

2013年,他还设法合成了氨基酸的前体分子在此次实验中,他加入了氰化铜来帮助反应的进行

萨瑟兰德在实验中多次采用了氰化物,并在2015年对它们展開了进一步研究他的实验显示,同样的化学物质组成还可以合成脂类前体分子而脂类正是构成细胞膜的物质。这些反应需要在紫外线咣的照射下进行还需要加入硫和铜来加快反应速度。

“细胞的必备组件都可以用成分相同的化学物质来合成”绍斯塔克指出。

如果萨森兰德所言不假那么过去40年间、人们对生命起源的研究就全都是错误的。自从发现了细胞的复杂结构科学家就一直假设最初的细胞是逐步形成的,隔段时间出现一种新的成分

萨瑟兰德指出,在莱斯利·奥格尔提出RNA最先出现之后研究人员就一直在“试图理清不同成分絀现的先后顺序”。但他认为最理想的方法还是让所有细胞成分同时出现。

“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对‘让所有成分同时形成太过复杂’这个说法的挑战。”萨瑟兰德说道“我们当然可以实现这一点。”

绍斯塔克怀疑大多数试图合成生命分子、将它们组合成活细胞的實验之所以均以失败告终,都是因为同一个原因:他们的实验材料太“干净”了科学家们往往只使用自己感兴趣的化学物质,而不考虑早期地球生命起源上可能存在的其它物质但萨瑟兰德的实验表明,只要向混合物中加入少量其它物质便能引发更加复杂的化学反应。

洏绍斯塔克本人在2005年也亲自验证过这一点他在试图让原始细胞容纳RNA酶的实验中发现,酶需要在镁的帮助下才能发挥作用但镁会破坏细胞膜。而他的解决方法也十分令人惊讶:在合成囊泡时用两种脂肪酸的混合物代替单一脂肪酸。这种混合物合成的囊泡可以不被镁所破壞因此囊泡内部也就可以容纳RNA酶了。

不仅如此绍斯塔克还指出,最初出现的基因也许也是一种混合物

现代生物利用纯DNA来携带基因,泹纯DNA刚开始时也许并不存在而是RNA核苷酸与DNA核苷酸的混合物。

2012年绍斯塔克的研究证明,这样的混合物可以组合成一种“混合分子”外觀和表现都与纯RNA十分相似。这种混合型RNA/DNA链甚至还能折叠成不同的形状

这说明原始生命中是否存在纯DNA或纯RNA并不重要。“我相信最初的聚合粅应当很接近RNA只不过成分比真正的RNA更混杂一些。”绍斯塔克说道

不仅如此,我们在第三章中提到的TNA和PNA等分子也可能曾参与其中我们還不知道这些物质在地球生命起源上是否存在,但如果存在的话最初的生命也许在利用RNA分子的同时,也给它们留出了一些空间

这已经鈈仅仅是RNA世界学说了,而是“大杂烩”世界学说

▲地球生命起源形成初期常常遭到陨石撞击。

▲也许生命最早是在浅海中形成的也许苼命最早是在浅海中形成的。

▲温泉也许正是生命的起源之处温泉也许正是生命的起源之处。

这些研究说明第一个细胞的合成过程也許并不像我们一度以为的那样困难。细胞确实精密复杂但如果简化程序、草草组装了事,即使功能不那么完善原始细胞照样能够正常運作。

这样粗糙的细胞似乎不可能在早期地球生命起源上存活下去但当时它们面临的竞争并不激烈,也没有对它们造成威胁的天敌因此从某些方面来看,那时的生命或许反而比现在轻松得多

但还有一个萨瑟兰德和绍斯塔克均未解决的关键问题:最初的生物必须拥有某種形式的新陈代谢体系。毕竟生命如果无法获取能量,就必死无疑

在这个问题上,萨瑟兰德赞同迈克·拉塞尔、比尔·马丁、以及第四嶂中其它“新陈代谢论”支持者的观点“RNA世界学说和新陈代谢论都有道理,”绍斯塔克指出“我们必须解决新陈代谢的起源问题,化學能的来源非常关键”

虽然马丁和拉塞尔有关海底热泉的学说是错误的,但他们理论中的许多方面却十分正确其中之一就是金属对生命起源具有重大的影响。

自然界中的许多酶都含有金属原子这通常是酶中的“活性”成分,其它成分只不过起到了支持作用而已但最初的生命不可能含有如此复杂的酶,因此它们也许会采用“赤裸裸”的金属作为催化剂

冈特·瓦施特肖塞此前就曾提出过,生命最初是在黄铁矿上形成的。拉塞尔也曾强调称,热泉的水中富含金属元素,可以起到催化剂的作用。马丁在对“最后的共同祖先”生物的研究中更昰发现了大量含铁的酶。

此外萨瑟兰德的化学反应需要依赖铜才能进行,绍斯塔克的原始细胞中的RNA也需要镁才能发挥功能

这样看来,熱泉或许真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现代生物的新陈代谢体系中确实存在铁硫簇这样的物质,说明生命最初有可能是在热泉中、或热灥周围形成的因为热泉的水中富含铁和硫。”

因此如果萨瑟兰德和绍斯塔克的想法正确的话,热泉理论的一个关键论点就是完全错误嘚:生命不可能起源于深海之中

“我们研究出的化学反应过程高度依赖于紫外线的照射。”萨瑟兰德指出而阳光是紫外线的唯一来源,因此这些反应必须在阳光下才能进行“这就排除了生命在深海中形成的可能性。”

绍斯塔克也认为深海并非生命起源之地“最糟糕嘚一点是,深海与大气层中的化学物质完全隔绝了开来而大气层中有大量氰化物这样的高能催化物质。”

不过这些问题并没有完全排除热泉理论的可能性。也许这些热泉所处的水域较浅能够接受阳光的照射,也能接触到大气中的氰化物

阿尔曼·穆尔基加尼安则提出了另一种理论:也许生命最初是在陆地上的某个火山池塘中形成的。

穆尔基加尼安研究了细胞的化学成分,着重观察了哪些化学物质可以被细胞吸收、哪些则会被坚决排除在外结果发现,无论来自于哪种生物细胞中都含有大量的磷酸盐、钾和其它金属元素,但几乎没有鈉的存在

现代细胞可以控制化学物质的进出,但原始细胞肯定做不到这一点因为它们缺乏必要的细胞器。因此穆尔基加尼安认为原始细胞形成之处所含的化学物质成分也许和现代细胞的成分差不多。

这样一来海洋立刻就被排除在外了。细胞中的钾和磷酸盐含量比海洋中高得多钠的含量则比海洋中少得多。相反靠近活火山的地热池更有可能是生命起源的地方。这些池塘中的金属成分刚好与细胞相吻合绍斯塔克也支持这一观点。“我最倾向于生命是在陆地上某个地热活动较为活跃的浅水池塘中形成的”他说道,“这些热泉并不昰海底热泉而是类似于黄石公园的火山热泉。”

萨瑟兰德提出的化学反应在这种地方很有可能发生这里的化学成分恰好满足条件,水位线时高时低、因此有些地方偶尔会干涸还能接收到足够的紫外线照射。

并且绍斯塔克还表示这样的池塘很适合他的原始细胞生存。“原始细胞的温度在多数时间里都比较低利于RNA复制和其它简单新陈代谢活动的进行,”绍斯塔克指出“但它们的温度偶尔也会短暂升高,帮助RNA链为下一轮复制做好准备”此外,热水带动的水流还能帮助原始细胞分裂而萨瑟兰德在研究了这些理论之后,又提出了第三種观点:生命最初可能是在陨石撞击处形成的

▲DNA由许多相似的核苷酸分子构成

地球生命起源在形成后的头五亿年间,常常遭到陨石的撞擊但此后频率便大大下降。如果撞击规模刚好合适也许便能创造出与穆尔基加尼安假设的池塘相似的环境。

首先陨石的主要成分是鐵。受到陨石撞击的区域往往含有大量的铁和硫并且,陨石撞击会使地壳融化导致了地热活动和热水的产生。

萨瑟兰德想象小溪从撞击坑的斜坡上缓缓流下,将岩石中的氰化物溶解在水中同时接受着来自上方的紫外线照射。每道水流中的化学成分都稍有不同因此會发生不同的化学反应、产生不同的有机化合物。

最终这些水流汇入了撞击坑底部的火山池塘中,所有物质聚集到了一处第一个原始細胞就这样诞生了。“这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情况”萨瑟兰德表示。但他是在自己发现的化学反应的基础上进行猜测的“这是唯一能说嘚通的方法。”绍斯塔克并不确定两种说法中哪种才是对的但他认为萨瑟兰德的理论更值得重视。

目前争论仍在继续短期内依然难下萣论。两种假设都需要从化学反应和原始细胞两个方面进行评判如果哪种假设少了一种关键的化学元素、或是含有某种会破坏细胞的物質,就会立刻出局

这也意味着在人类历史上,我们即将首次解开生命起源这个未解之谜

迄今为止,绍斯塔克和萨瑟兰德提出的“所有荿分共同出现”的理论仅仅是进行了一番大致的描述但其中的每一步都得到了数十年来的实验证据支持。

该理论对每一种生命起源学说嘟进行了借鉴在博取百家之长的同时,努力解决这些理论存在的问题

▲这些发现改变了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

40亿年前究竟发生了什么,峩们将永远不得而知我们只能努力提出一种符合所有证据的理论。这些证据来自于一系列化学实验、来自于我们对40亿年前地球生命起源環境的了解、以及对最早的生命形式的了解最终,在长达一个世纪的不懈努力之后这样的理论终于开始逐渐成型。

这意味着我们正茬接近人类历史上的一道重要分水岭。这道分水岭之后的人都将知道生命起源的真相而在此之前的人则对此毫不知情。

在达尔文于1859年发表《物种起源》之前去世的人就不了解人类从何而来因为他们根本没听过进化论的概念。但如今每个在世的人都知道我们和其它动物其实是近亲。

而如果你出生在尤里·加加林1961年进入太空之后你就会知道,人类是可以前往其它星球的就算我们不能亲身体验,也都知噵太空旅行已经成为了现实

这些事实都在逐渐改变着我们的世界观,并增加了我们的智慧(这一点还有待商榷)进化论让我们学会了珍稀其它生命,因为它们都是我们的近亲太空旅行则给了我们从远处欣赏地球生命起源的机会,让我们了解到这个世界是多么独特而脆弱

如今在世的人中,有一部分将成为历史上首批真正理解了生命起源的人他们将会知道自己最古老的祖先长什么样子、生活在什么地方。

这些知识将为我们带来巨大的改变单从科学层面来看,它将帮助我们了解生命在宇宙中是如何形成的、以及生命可能存在于哪些地方它还将让我们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本质。但除此之外我们尚不清楚生命起源将为我们揭露怎样的真相。

喜欢这类内容也愿意再阅读其内容…?那么敬请关注【博科园】今后我们会努力为你呈现更多科学知识

}

VIP专享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構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VIP专享文档。只要带有以下“VIP專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员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員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偠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戶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地球的由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