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的中国三大文明发源地发源地是哪里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语言学概论 习题一
下载积分:1200
内容提示:语言学概论 习题一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151|
上传日期: 23:36:47|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120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语言学概论 习题一
关注微信公众号导读:语言学概论试题(11),1.传统语言学在世界范围内有三个中心,也就是语言学的三大发源地,2.结构主义语言学是指20世纪以(索绪尔)(语言学家名字)的语言学理论为代表以及,他的(《普通语言学教程》)出版,标志着结构主义语言学的诞生,3.语言符号有两个最基本的特点,4.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这是语言的本质特征,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思维)工具和(交际)工具,这是语言的功能特征,语言是一套(音 语言学概论试题(11)
一、填空题(每空0.5分,共15分) 1.传统语言学在世界范围内有三个中心,也就是语言学的三大发源地,它们分别是(古代印度)、(古代希腊-罗马)、(古代中国)。 2.结构主义语言学是指20世纪以(索绪尔)(语言学家名字)的语言学理论为代表以及受这种理论的影响而进行的语言理论研究。1916年,他的(《普通语言学教程》)出版,标志着结构主义语言学的诞生。 3.语言符号有两个最基本的特点,一是(任意)性,二是(线条)性。 4.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这是语言的本质特征;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思维)工具和(交际)工具,这是语言的功能特征;语言是一套(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这是语言的结构特征。 5.(组合)关系和(聚合)关心是语言系统中的两种根本关系,是组成语言系统的一个纲。 6.国际音标是国际语音协会于1888年制定并开始使用的。它的制定原则是(一个音素只用一个音标表示,一个音标只表示一个音素)。 7.超音段(非音质)音位包括由音高决定的(调位),由(音强)决定的重位,以及由音长决定的(时位)。 8.常见的语流音变有(同化)、(异化)、(弱化)、脱落四种。
9.词的结构类型体现了词的(组合)关系,最常见最基本的结构类型有(主谓结构 )、(述宾结构)、(述补结构)、(偏正结构)、(联合结构)五种。
10.句式变换常使用的手段有(成分移位)、(增添成分)、(省略成分)、(改变语调 )四种。 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
1.语言和思维相互依存,共同发展。( √ )
2.在英语中,/p/和/ph/(“h”为送气符号)是同一个音位,即/p/的自由变体,如“sport”中的“p”读前后两音意义不变。( √)
3.北京话能够作介音的只有/i、u、y/三个音位,能作韵尾的除了这三个音位外,还有/i、u、n、/四个音位。(×)
4.从语言中新词新语的大量出现,如英语中的“chairone”代替“chairman”、“moonwalk”、“美眉”、“网聊”等诸多领域的新词语进入词汇,可以看出词汇对社会发展的反应最为灵敏,变化比较快。(√
) 5.动物掌握“语言”是先天的本领,人类掌握语言则是靠后天的学习。( √
6.运用中的活语言是人类组成社会的条件之一,是社会成员之间最重要的联系纽带,因而它和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 √ )
7.分布最广的语系是汉藏语系。( × )
8.语言发展最基本的条件是语言内部各要素的影响。( × )
9.社会的分化是产生地域方言或亲属语言的社会原因,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是产生地域方言和亲属语言的语言内部原因。(√)
10.双语现象的出现是语言融合过程中重要的、富有特征性的现象,是两种或几种语言统一为一种语言的必经的过渡阶段。( √ ) 三、单项选择题(每题1.5分,共15分)
1.语言作为符号的本质是:(A )
A.形式和意义间的结合为“约定俗成”。
B.形式和意义间存在着固定的联系。
C.形式和意义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
D.形式和意义间存在着某种联系。 2.音素[ph]、[th]、[kh](“h”为送气符号)的不同是由(B )决定的: 21
A.发音部位
B.发音方法
C.送气与否
D.清浊与否
3.音位是从( D )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
A.物理属性
B.生理属性
C.心理属性
D.社会属性
4.元音与辅音最本质的区别是( D
A.声带振动与否
B.是否均衡紧张
C.时间持续久暂
D.气流是否受阻
5.汉语、日语、俄语从语法结构上分别属于:( D
A.复综语、粘着语、屈折语
B.屈折语、孤立语、粘着语
C.粘着语、孤立语、屈折语
D.孤立语、粘着语、屈折语 6.词义的核心部分是指(C ):
A.词的附加意义
B.词的色彩意义
C.词的理性意义
D.词的语法意义
7.谱系分类是根据语言间的(C
)关系进行的:
A.上下位关系
B.类别关系
C.亲属关系
D.远近关系
8.使某一个方言取得一种特殊的地位而成为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其原因是(D ):
A.政治的原因
B.经济的原因
C.文化的原因
D.政治、经济、文化的原因都可以
9.语言融合的情况包括(B ):
A.自然融合和共同融合
B.自愿融合和被迫融合
C.被迫融合和共同融合
D.自愿融合和自然融合
10.词义的概括性表现在(A):
A.一般性、模糊性、全民性
B.特殊性、民族性
C.实用性、通用性、具体性
D.民族性、系统性
四、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8分) 1.音位变体音位变体是同一个音位中具有互补关系的各个音素,是同一个音位的不同的变异形式。音位变体包括条件变体和自由变体两类。
2.社会方言社会方言是社会内部不同年龄、性别、职业、阶级和阶层等方面的人使用在语言上表现出来的变异,是言语社团的一种标志。
3.形态形态是指同一个词在造句时因其句法位置的差异而发生的不同变化,它也叫词形变化。
4.聚合关系在语言的链条上,每个环节上那些能够相互替换的语言单位有大致相同的语法作用,他们之间的关系叫做聚合关系。
5.语义场具有共同语义特征,在语义上处于互相联系和制约关系中的一群词的聚合。
6.屈折语屈折语以词形变化作为表达语法关系的主要手段,以印欧语系为代表,如俄语、英语、法语等。 评分标准:要点2分,举例1分。 五、问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什么是语言的层级关系?解释语言符号的二层性? (要点)语言要素的各个单位,在语言结构中并非处在同一个平面上,而是分为不同的层和级,语言是由各个单位在不同的层和级构成的一个层次装置,这就是语言的层级关系。(2分)。语言结构的二层性是就语言系统的整体结构来说的,语言的底层是一套音位,上层是符号和符号的序列,可以分为若干级,第一级是语素,第二级是词,第三级是由词构成的句子。语言的层级体系,其音位层和符号层合称为语言的二层性。(3分) 2.辨别音位的“自由变体”和“条件变体”。 条件变体是有各自出现条件的变体。属于条件变体中的音位,具体出现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与其前后出现的音素有关。(2分)例如a音位中的变体A、α等,A往往自成一个音节或单独跟韵母组合,α出现22
在的u后面或舌根鼻韵母前面。
自由变体是几个音素可以互相替换,不受前后的其他音素的影响,没有任何条件限制的变体。(2分)例如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的人不区分舌尖前音和舌尖后音,把普通话的卷舌音发成平舌音,平舌音亦可发成卷舌音,这种变化不许不需要任何音素条件,当然也不区别意义。(举例1分) 3.词义为什么具有模糊性? 1)客观事物本身有模糊性(2分) 2)词义是通过比较而来的相对性概念(2分) 3)词义的概括性导致模糊性(1分) 4.常见的语法手段有哪些? 语法手段是对语法形式的进一步概括归类,它是根据表达语法意义的同一性质的语法形式所概括出来的类别。(1分)常见的语法手段主要有选词、词序、虚词、词形变化。(4分) 六、论述题(22分)
1.“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10分) (要点)1)语言是交际工具(2分),
2)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交际工具(4分)
3)语言是最重要的的交际工具(4分) 2.试述语言发展的两大特点。(12分) (一)语言发展的渐变性
渐变性是语言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指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但语言不像社会变革那样产生突变,而是逐渐发展变化的,具有相对稳定性。语言的发展变化,是由新质要素的长期积累和旧质要素的逐渐衰亡来实现的不会出现质的突变。这是由语言的社会功能所决定的,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社会成员相互联系的纽带和桥梁,是人们日常生活根本离不开的,人们无时无刻不使用语言,语言同社会的关系是如此密切,因此不可能发生巨变、突变,只能逐渐变化,即使社会发生了剧烈变化,语言也不马上巨变,大有我自岿然不动之势。(4分) (二)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
语言的发展变化不是均衡的,匀速的,而是不平衡的。这种不平衡性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察。
第一,语言系统的各子系统发展不平衡。其中词汇变化最快,语音和语法发展比较慢。语言各各子系统内部的发展变化也是不平衡的。比如在词汇系统中,发展变化较快的是一般词汇,基本词汇却是相对稳定的。(2分) 第二,不同时期语言发展变化不平衡。当社会变革或社会动荡较为剧烈、社会发展的步伐极为快捷、社会思维较为活跃、不同文化的交往较为频繁的时期,语言发展变化的速度就会快一些;反之,语言发展变化的速度就会慢一些。(2分) 第三,不同地域的语言发展变化不平衡。同一种语言现象,在有的地区变化,在有的地区不发生变化,有的地区是另一种变化,其结果是形成了不同地域方言。(2分) 第四,不同的社会方言的发展变化不平衡。比如青年人的语言发展变化较快,科技语言发展变化较快,各种语体的发展变化也不平衡(2分) 23
语言学概论试题(12)
一、填空题(每空0.5分,共15分) 1.超音段(非音质)音位包括由音高决定的(调位),由(音强)决定的重位,以及由音长决定的(时位)。 2.世界上独立形成的古老的文字体系都是(意音)文字,即兼用(表意 )、(表音 )两种方法的文字。古埃及的(圣书 )字、古美索不达米亚的(
)字、中美洲的(玛雅)文和我国的汉字都是这种类型的文字。 3.美国描写语言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布龙菲尔德),1933年出版了(《语言论》),此书成为美国结构主义学派的纲领性著作。 4.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这是语言的本质特征;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思维)工具和(交际)工具,这是语言的功能特征;语言是一套(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这是语言的结构特征。 5.句式变换常使用的手段有(成分移位)、(增添成分)、(省略成分)、(改变语调 )四种。 6.国际音标是(国际语音协会)于1888年制定并开始使用的。它的制定原则是一个音素只用一个音标表示,一个音标只表示一个音素。 7.发出的辅音是鼻音和还是口音,是软腭和(小舌)在起作用。软腭低垂,堵住口腔的通道,让气流从鼻腔出来,就产生(鼻音);软腭上升,堵住鼻腔的通道,让气流从口腔出来,就产生(口音)。 8.音素可分(元音)和(辅音)两大类,其区别的根本点是发音时气流在口腔中是否( 受阻)。
9.词的结构类型体现了词的(组合)关系,最常见最基本的结构类型有(主谓结构 )、(述宾结构)、(述补结构)、(偏正结构)、(联合结构)五种。
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
1.相对于形态缺乏的语言而言,形态丰富的语言比较进步。( × )
2.在英语中,/p/和/ph/是同一个音位,即/p/的自由变体,如“sport”中的“p”读前后两音意义不变。( √)
3.北京话能够作介音的只有/i、u、y/三个音位,能作韵尾的除了这三个音位外,还有/i、u、n、/四个音位。(×)
4.从语言中新词新语的大量出现,如英语中的“chairone”代替“chairman”、“moonwalk”、“美眉”、“网聊”等诸多领域的新词语进入词汇,可以看出词汇对社会发展的反应最为灵敏,变化比较快。(√
5.一个人掌握社会方言的数量的多少,决定于他的社会活动的广度和深度。( √)
6.运用中的活语言是人类组成社会的条件之一,是社会成员之间最重要的联系纽带,因而它和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 √ )
7.交际要求语言保持稳定的状态,不允许它一下子发生大的改变。( √)
8.语言发展最基本的条件是语言内部各要素的影响。( × )
9.社会的分化是产生地域方言或亲属语言的社会原因,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是产生地域方言和亲属语言的语言内部原因。(√)
10.双语现象的出现是语言融合过程中重要的、富有特征性的现象,是两种或几种语言统一为一种语言的必经的过渡阶段。( √ ) 三、单项选择题(每题1.5分,共15分)
1.音素[ph]、[th]、[kh](“h”为送气符号)的不同是由( A )决定的:
A.发音部位
B.发音方法
C.送气与否
D.清浊与否
2.“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认为:( C
A.人类的思维活动和本民族的文化有关。
B.人类的思维活动和民族活动有关。
C.人类的思维活动和他们所讲的语言有关。
D.语言和民族习惯有关。
3.语言作为符号的本质是:( A )
A.形式和意义间的结合为“约定俗成”。
B.形式和意义间存在着固定的联系。 24
C.形式和意义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
D.形式和意义间存在着某种联系。
4.英语中的“impossible、incomplete、irregular”的三个否定的变词语素“im、in、ir”从发音上解释它们在形式上不同的原因是因为:(A)
5.汉语、日语、俄语从语法结构上分别属于:( D
A.复综语、粘着语、屈折语
B.屈折语、孤立语、粘着语
C.粘着语、孤立语、屈折语
D.孤立语、粘着语、屈折语 6.词义的核心部分是指(C ):
A.词的附加意义
B.词的色彩意义
C.词的理性意义
D.词的语法意义
7.语言发展的特点是( B ):
A.平衡性、稳定性
B.渐变性、不平衡性
C.长期性、系统性
D.有效性、渐变性
8.谱系分类是根据语言间的(C
)关系进行的:
A.上下位关系
B.类别关系
C.亲属关系
D.远近关系
9.使某一个方言取得一种特殊的地位而成为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其原因是(D ):
A.政治的原因
B.经济的原因
C.文化的原因
D.政治、经济、文化的原因都可以
10.语言融合的情况包括(B ):
A.自然融合和共同融合
B.自愿融合和被迫融合
C.被迫融合和共同融合
D.自愿融合和自然融合
四、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8分) 1.组合关系 符号和符号按照一定规则组合起来的关系就是语言的组合关系。 2.语法形式 相对于语法意义而言,是表达语法意义的外部标志,也就是说,语法意义在语言中的外部表现就是语法形式。 3.义素 是对词的义项加以进一步分析后得到的语义特征,是最小的语义单位。 4.孤立语 也叫词根语,汉语、彝语、壮语、苗语等都属于孤立语。它的特点是词序严格,虚词十分重要,复合词多,派生词少。 5.亲属语言 从同一种语言分化出来的几种独立的语言,彼此有同源关系,我们称它为亲属语言。 6.语言融合 语言融合是随着不同民族的接触或融合而产生的一种语言现象,指一种语言排挤和代替其他语言而成为不同民族的共同交际工具。 评分标准:要点2分,举例1分。 五、问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举例说明语流音变的几种情况? 音位和音位组合的时候,或者由于受邻音的影响,或者由于说话时快慢、高低、强弱的不同,可能发生不同的变化。这种变化,我们叫做语流音变。常见的语流音变有同化、异化、弱化、脱落四种。(1分)
同化,就是两个的不同的音位,其中一个因受一个的影响,变成跟它相同或相近的音位。比如books的s发成/s/,可是dogs的s却变成了/z/,这是因为dogs其中的/g/是浊音,/s/受/g/的影响也变成了浊音z//。(1分)
异化和同化的作用相反,是指两个本来相同或相近的音位,其中一个由于某种原因变得跟它不同。比方普通话两个上声相连,第一个上声要变成阳平(“土改”念成“涂改”的音),这是调位的异化。(1分)
在语流中,有些音的发音可能变弱,不那么清晰,这种现象叫做弱化。例如汉语的轻音就是弱化音节,其中的元音往往发生了变化:复元音可能变为单元音 (比方“木头”/mu t‘ou/弱化成25 包含总结汇报、外语学习、考试资料、文档下载、旅游景点、教学研究、教学教材、出国留学、人文社科以及语言学概论试题库-------------1等内容。本文共6页
相关内容搜索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1语言学的三大发源地是指(中国)(印度)(希腊-罗马)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1语言学的三大发源地是指(中国)(印度)(希腊-罗马)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语言学概论第一次作业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语言学概论第一次作业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大文明发源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