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 为什么说18十七世纪理性是理性的十七世纪理性?

主要内容哲学意味着什么?? ?第一讲 导 论自然辩证法与科技伦理 王大洲 主讲 dzwang@ucas.ac.cn 2014秋/雁栖湖 教1-101? ? ? ? ?什么是哲学? 自然辩证法的起源与发展 当前自然辩证法研究格局 为什么以及如何学习自然辩证法? 本次教学安排?哲学是什么? 名词——婢女、匕首、手铐、枷锁、脚手架、 工具箱、咖啡、鸦片、望远镜、显微镜、放大 镜、毒药、苦酒、解毒剂、万金油、灭火 器。。。? 动(名)词——战斗、简化、治疗、中规中距、 突破、毒害、引诱、破坏、建设、反思。。。?哲学与智慧? ?苏格拉底的辩证法举例? ?苏格拉底的辩证法举例(续)? ?? ?洞察无知的活动——死哲学与活 哲学 Philosopher knows what they don’t know------ “I only know that I know nothing”(苏格拉 底) Wisdom------Knowledge about the limitations of knowledge. Philosophical wisdom means knowing and, at the same time, actually seeing the limitations of knowledge.学生:苏格拉底,请问什么是善行? 苏格拉底:盗窃、欺骗、把人当奴隶贩卖,这几 种行为是善行还是恶行? 学生:是恶行。 苏格拉底:欺骗敌人是恶行吗?把俘虏来的敌人 卖作奴隶是恶行吗? 学生:这是善行。不过,我说的它们是恶行是针 对朋友而不是对敌人。学生:苏格拉底,请问什么是善行? 苏格拉底:盗窃、欺骗、把人当奴隶贩卖,这几 种行为是善行还是恶行? 学生:是恶行。 苏格拉底:欺骗敌人是恶行吗?把俘虏来的敌人 卖作奴隶是恶行吗? 学生:这是善行。不过,我说的它们是恶行是针 对朋友而不是对敌人。? ?? ???苏格拉底(Socrates, 前470-399 )苏格拉底的辩证法?苏格拉底之死(雅克-路易.大卫,1786)?哲学的功用? ?特点?通过交互式的对话、质询与论证来检验人们的信念、 知识和推理。 倡导反思与辩论,因为这有助于人们发现自己的信 念、知识和推理中的矛盾和不一致的地方。 不盲目接受和相信任何理论、命题和所谓知识,以 开放的态度认识到自己的局限。??苏格拉底:“只要我 一息尚存,官能健全, 我决不会停止哲学实 践,不会停止对你们 进行劝导,不会停止 向我遇到的每一个人 阐明真理。。。所以, 诸位,不论你们是否 释放我,你们知道我 是不会改变我的行为 的,虽百死而不悔。”哲学——无用之学? 哲学的功用:作为“活动”的哲学??? ?概括、简化(求易)(穿越复杂、把握现实世 界) 批判、另类眼光(求异)(质疑常识、展望可 能世界) 语言治疗(求通)(戳穿泡沫、寻求人类理解) 为了提高人的心灵(内圣外王。冯友兰:自然 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哲学的异化与品格?冯友兰:人生四境界?冯友兰:人生四境界(续)?哲学的异化? ? ?自然境界?道德境界?爱智之学——可是,学哲学,学傻了。 向善之学——可是,学哲学,学坏了。 求美之学——可是,学哲学,学丑了。??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 的风俗习惯。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样,他做他 所做的事,然而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这样, 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 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自然境界。 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 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他可以做 些事,其后果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已的。 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 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功利境界。自然境界最低, 往上是功利境界, 再往上是道德境界, 最后是天地境界。?还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是社会的一员。这个社会是 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 益做各种事,或如儒家所说,他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他 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 他所做的各种事都有道德的意义。所以他的人生境界,是我所说的 道德境界。 最后,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 即宇宙。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他是社会组 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 利益而做各种事。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他正在做他所做 的事。这种觉解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天地境 界。功利境界天地境界:??什么是哲学品格?一些学者的高见?一些学者的高见(续)?自然辩证法的渊源?经济学家凯恩斯: “经济学家和政治哲学家们 的思想,不论它们是在对的时候还是在错的时 候,都比一般所料想的更有影响力。的确,世 界就是由它们统治着。” “那些相信自己已 经不受任何思想摆布的正常人,通常都是一些 已逝经济学家的思想的奴隶。那些聆听着流行 观点的占据权威地位的疯子们,正在对几年前 的三流学术人士们积聚着狂热。”(《就业、 利息和货币通论》结尾)??物理学家温伯格:“哲学可以帮助物理学家 拒绝其他哲学家的先入为主的偏见”(《终 极理论之梦》133) 哲学家米切姆:工程师可以借助哲学为自己 辩护,以抵制哲学家们的批判(“哲学对工 程的重要性”)。 事实上,每个人都是哲学家、社会学家??古代自然哲学 ? 对自然界自发的唯物主义和素朴的辩证法的理解 ? 直观性、猜测性、思辨性 中世纪的经院哲学 ? 宗教神学的自然观占据统治地位 近代自然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 近代科学摆脱了神学和经院哲学的束缚,克服了 旧自然哲学的缺陷。 ? 机械论、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笛卡尔、培根)自然辩证法的渊源(续)?黑格尔式辩证法?? ? ?马克思的灵感?黑格尔的辩证法?第一次把整个自然、历史和精神的世界,描绘为一个不 断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并试图揭示其中的内在联 系。但黑格尔只是在概念的辩证法中猜测到了事物的辩 证法。其辩证法还被束缚在唯心主义体系中。 从19世纪30年代末到70年代,自然科学各个领域相继涌 现出一系列新的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 律、生物进化论等重大发现,越来越深刻地揭示出了自 然界的辩证法。黑格尔()任何事物都处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 辩证法是事物发展、演变的内在规律。 事物的发展变化是对立力量(矛盾) 相互作用的结果。 辨证分析通常符合这样的模式:正 题—反题—合题 自然界、人类历史以及人类的认识, 都是绝对精神(Absolute Spirit)的辨证地 自我展现。马克思:把黑格尔的头 脚倒置的辩证法颠倒过 来。?自然辩证法的自然科学基础??? 自然辩证法的创立?自然辩证法的创立?《自然辩证法》总计划草案? ? ? ? ? ? ? ? ? ? ?马克思、恩格斯概括了当时自然科学 以及技术发展的最新成就,批判地继 承了哲学史上的宝贵遗产,尤其是黑 格尔哲学中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在唯 物主义基础上加以改造,创立了自然 辩证法。 1873年底,恩格斯形成了《自然辩证 法》的第一个提纲。1876年,恩格斯已经形成了“这部著作的清晰的 轮廓”。此后断断续续进行了一些撰写工作。 1883年,马克思逝世,恩格斯开始整理和出版 《资本论》第二、三卷的手稿以及马克思的其他 著作。 1895年,恩格斯逝世,未能完成《自然辩证法》 一书。(想想看,马恩著作中最重要的两部, 《资本论》和《自然辩证法》均未完成,何故?)???1)历史导言:自然科学自身的发展使形而上学成为不可能; 2)黑格尔以来的德国理论发展进程:不自觉地,矛盾地和缓 慢地回归辩证法; 3)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三定律 4)各种科学的联系:数,力,物,化,生 5)关于各门科学及其辩证内容的简要叙述; 6)认识的界限; 7)机械论; 8)原生体的灵魂; 9)科学和讲授; 10)细胞国家; 11)达尔文主义的政治学和社会学说《自然辩证法》手稿的基本内容?《自然辩证法》手稿的中心论点?自然辩证法的传播?10篇论文,169个札记,两个计划草案,共181个部 分。分6个方面内容:? ? ? ? ? ?1)自然科学史、自然观、自然史。包括“导言”和有关 札记。 2)自然科学与哲学。包括《反杜林论》旧序,《神灵世 界中的自然科学》等。 3)辩证法。依据自然科学材料论证了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和重要范畴。 4)物质运动形式与科学分类。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运动观,批判了机械论观点。 5)数学和各门自然科学的辩证法内容。 6)劳动创造人的理论。从自然到社会的辩证法。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一书:概括了19世纪自然科 学的最新成果,描述了自然发展史,即自然界辩证发 展的图景(天体、地球、生命与人类的演化)。 “自然界的一切归根到底是辩证地而不是形而上学地 发生的”,“辩证法的规律是自然界的实在的发展规 律,因而对于理论自然科学也是有效的”。 (马恩 选集,卷3:62、485) “所谓客观辩证法是支配着整个自然界的,而所谓主 观辩证法,即辩证的思维,不过是自然界中到处盛行 的对立中的运动的反映而已”(马恩选集,卷3: 534)??? ? ? ? ? ??1925年,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dialectics of nature)以 德、俄两种文字对照的形式,首次在苏联出版。日文版 (1929)、中文版(1929)和英文版(1939)等版本问世。 1931年,苏联物理学家在伦敦第二届世界科学史大会上作 了题为《牛顿〈原理〉的社会经济根源》的报告,引起强 烈反响。 1932年,日本“唯物论研究会”设立了自然科学部门研究 会,专门从事自然辩证法研究。 1930年代末,中国出现了学习和研究自然辩证法的组织。 1956年,中国12年科技规划: 科学家与哲学家的联盟 1957年, 中科院哲学所自然辩证法组,《自然辩证法通讯》 文革时期,自然辩证法的教条化、棍棒化。 改革开放后,自然辩证法在中国迎来了大发展。问题:客观辩证法 vs. 主观辩证法??自然辩证法发展三阶段?当前自然辩证法研究格局? ? ???关键争论点:客观辩证法 vs. 主观辩证法—— 存在“自然”辩证法吗? 一些马克思主义者提出,只存在主观辩证法, 而不存在客观辩证法。 你如何看?改革开放前的自然辩证法:正面与负面? ? ?服务于科技政策 服务于生产实践 服务于路线斗争 西学东渐的桥头堡 体制改革的探索者 失落中回归学术 重生中再体制化?改革开放初期的自然辩证法:思想解放的先锋? ???市场经济大潮中的自然辩证法:寻找学术家园? ???作为“大箩筐”的自然辩证法 自然哲学(philosophy of nature) 科学技术哲学(philosoph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学科目录中,哲学二级学科) 科学技术与社会(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STS) 科学技术学(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 (关于科学技术的历史、哲学、社会学研究等) 工程哲学(philosophy of engineering) 自然辩证法的性质和对象?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内容?为什么要研究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 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 学。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 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关士 续等,1989:1)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 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 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 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与发 展同哲学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是马克思 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的已有成 果的概括和总结”(黄顺基主编,2004:1)关士续等版本(1989)???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界的本 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 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理论。 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 术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科学观和科学方法论 技术观和技术方法论 科学技术与社会??黄顺基主编版本(2004)? ? ? ?科学技术的定位 ? 解决矛盾: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 ? 解决矛盾:人与人之间的矛盾 ? 科学技术既是人与自然的中介,也是人与人之间 的中介。 科学技术与人的新进化 ? 体内进化:以形体进化为主要表现形式 ? 体外进化:借助工具,弥补人体的不足(善假于 物) ? 精神进化:思维方式的进步和文化水准的提高为什么要研究自然辩证法?为什么要学习自然辩证法? ? ? ?如何学习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与人类处境的转变 ? 过去:想干却没有能力干 ? 现在:能干却不应该去干 ? 这意味着,对人的要求更高了 反思科学技术的必要性 ? 理解科学技术,也是理解世界的关键。 ? 反思科学技术,也是改善世界的关键。 ? 在当代风险社会,从哲学的高度反思科学和技 术,正是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哲学)的重要 使命开阔视野 启迪思维 掌握方法 把握自己?? ? ?把它当作一项“哲学探索活动”,而不是一 项“背诵哲学的活动”。 把它当作是一个求索过程,而不是一个参观 博物馆的过程。 从“学”哲学到“做”哲学。 从死哲学,到活哲学。 从“学奴”到“学主”本次课程主要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 ? ? ? ?几个部分:? ? ? ? ?自然观 科学观(含方法论) 技术观(含方法论) 科学技术与社会 科技伦理专题 自然哲学、科学共同体、科学问题与科学假说、科学 争论与科学理论的建构、贝叶斯方法与新实验主义、 技术问题与技术发展的逻辑、公共科学与产业技术创 新、风险社会与科技伦理等。教师是什么?? ? ?传声筒 协调者 “助产婆”(苏格拉底) 从单向到双向 从灌输到讨论 从独白到对话?教学原则? ? ??具体内容:?以讲授和讨论为主(共40学时) 安排若干课堂小作业 安排2次专门的讨论课(每次1~2学时) 当面或者通过电子邮件提出问题,给予解答 要点:“参与”和“反馈”?关键在于:教学是一个共同发现和创造的过程 考核方式?本讲参考书目? ? ? ? ? ?主要学术期刊? ? ? ? ? ??? ?平时成绩:40%(依据:课堂参与程度、课堂 作业、读书报告) 期末开卷考试:60%(内容:课堂讲授涉及内 容;判分依据:基本原理掌握情况以及创造性) 总成绩:100(学分:1分) 注意——本门课程为学位课。希望大家取得好 成绩。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中央编译局编译, 人民出版社,1971年。 自然辩证法讲义编写组:《自然辩证法讲义》, 高教出版社,1979年。 于光远主编:《自然辩证法百科全书》,中国 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 关士续等:《自然辩证法概论》,高等教育出 版社,1989。 刘大椿:《科学技术哲学导论》,中国人民大 学出版社,2004。 黄顺基主编:《自然辩证法概论》,高等教育 出版社,2004。? ?《自然辩证法通讯》 《自然辩证法研究》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 《科学与社会》 British Journal for Philosophy of Science http://bjps.oxfordjournals.org/ Techne: Research in Philosophy and Technology http://scholar.lib.vt.edu/ejournals/SPT/主要内容中文世界的“自然”?第二讲 自然观及其演变自然辩证法与科技伦理 王大洲 主讲 dzwang@ucas.ac.cn 2014秋/雁栖湖 教1-101? ? ? ? ?何谓自然 自然观与自然哲学 古代中国自然观 西方自然观的演变 自然哲学的重建一元关系(状态)? ? ?自然而然(不矫揉造作) 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习惯成自然(熟能生巧) 敬畏自然 统治自然/征服自然/人定胜天 顺应自然 回归自然 自然界?二元关系(实体)? ? ? ? ?中文世界的“自然”?英语世界的nature? ? ? ?英语世界的nature??过去,中文“自然”一词的意思一直是“自然而然”。 没有什么比生命的诞生、成长更自然的了。 ? 中国思想家老子提出的“道”也就是本原:“人法地、 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受西方思想的影响,中文的自然开始等价于“自然界”。 从下述分类就可见一斑(各类自然辩证法教程): ? 天然自然:人类尚未认识到,而且也没有受到人类活动 影响的那部分自然界。 ? 人化自然:人类观测手段可及,从而能够感知其信息的 那部分自然。 ? 人工自然:人类实践手段可及,从而变革了原来面貌的 那部分自然。三个层次。Nature (本质) Nature(本源/本能/天生/天然——与生俱来) Nature(自然/自然界) Natural vs artificial(自然的/人工的)?穆勒:“自然”一词有两个主要含义:或者指 事物及其所有属性的集合所构成的整个系统, 或者是指未受到人类干预按其本来应是的样子 所是的事物。(论自然,载J.S.Mill, ThreeEssays on Religion, New York, 1874:64)?Tree/table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商务印 书馆,1959)?Natural science/social science柯林武德:在现代欧洲语言中,“自然” 一 词更经常地在集合意义上用于自然事物的总和 或聚集。当然,这个词还有另一个意义——它 的原义,严格地说是它的准确意义,即本源。 (《自然的观念》中译本第47页 ) 多余的自然哲学??自然哲学为什么?? ?自然哲学作为自然观和宇宙论?有意思的是,恩格斯是否定自然哲学的:?自然哲学是研究自然观念的哲学学科。 根本任务——驾驭自然、理解自我、控 制社会? ? ? ?他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自然科学提供了正确的世界 观和方法论以后,任何使自然哲学复活的企图不仅多余, 而且是一种退步。 拒斥形而上学(metaphysics),认为自然科学以自然为 研究对象,它的成功已使自然哲学成为多余,用思辨方 法探索自然的自然哲学不再有存在的可能性了。哲学所 能做的事情就是为自然科学提供认识论、方法论的指导, 于是科学哲学代替自然哲学应运而生。是自然观,也是宇宙论?万事万物的统一理论,可以理解为某种关于自 然的哲学观点。 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可以被看作是马克思主 义自然哲学。特点:? ??逻辑实证主义也认为自然哲学已经多余:?提供世界画面(好奇心) 提供安全感觉(存在意义上的安全感) 提供合法性来源(意识形态) 探寻事物本质(控制的根据)?主张自然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 注重从各门自然科学中发现自然辩证法。?这样,20世纪,自然哲学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了。自然哲学与自然科学? ?自然哲学与自然科学?自然哲学的灵感来源?自然哲学/自然科学合一:古代 自然哲学/自然科学分离:近代?寻求综合?灵感来源:? ?一般(综合、概括)/特殊(分析、深入)的关 系。 冯·贝塔朗菲指出:“任何视野宽阔的理论都含 有世界图景……在科学方面,任何主要的发展 都会改变世界观,并且都是现代语言中的‘自 然哲学’和‘元科学’。”?任何自然科学都预设了特定的自然图景。??后经验主义科学哲学重新确立了形而上学的意义, 对自然本体进行哲学探索的自然哲学当然也就获 得了其应有的地位。 拉兹洛:综合“并不是指一个人应该力图知道所 有事情的所有细节。那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也没有必要;因为各个特殊的知识领域中所有分 门别类的知识具有协调性,因此出现了关键性的 概念、一般原理和统一的看法,而一个精明的人, 只要他有意识地训练自己去做,就能够毫无困难 地理解和吸收它们。”身体:大宇宙/小宇宙 技术/机械 ? 生物学 ? 社会 ? 柯林武德(R G Collingwood)把西方自然哲学的历史分 希腊自然观是有机自然观,它基于自然(大宇宙)与人类个 体(小宇宙)之间的类比。 文艺复兴的自然观是机械自然观,它基于上帝创世与工匠制 造机器之间的类比。 现代自然观是进化自然观,它基于自然过程与历史过程之间 的类比。成三个时期,每个时期都有一个占主导地位的自然观, 而每一个自然观都建立在一个类比之上。? ? ?中国古代自然观?儒家?儒家?对于中国思想家来说,人是自然的一部分,禀有自 然的属性。顺应自然,达到天人合一,是人生的最 高境界。 在中国思想史上,自然概念由道家首创。不以人为 中心来看待自然,却又显示出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 是道家自然观的特色。 与西方“自然”概念相对应的泛指客观世界一切事 物:多用“天”、“天地”等概念。 宇宙论:阴阳五行说。??????所谓宇宙,就是一切存在之全,或曰“至大无外”的“大一”(惠 施)。孔子主张人从属于天、天命不可抗拒的“天 人合一”的思想。他主张以“天意”建立人 间尊卑秩序,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论语) 孔子心目中的“天”是一个有着道德倾向的 天,与人有着不可分割联系的天。 “天何 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天命,就是天的命令或天意。知命也就是承 认世界本来存在的必然性。 子思说:“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尽其 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 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 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中庸)孟子又进一步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性则知天 矣。” 这种知天达命、天性与人性、天心与人心的统一, 要求人以道德规范约束自己,以求达到与天和谐的境界。 宇宙实质上是道德的宇宙。人的道德原则也就是宇宙的形 上学原则。一个人通过行忠恕之道,就会逐步消除人我分 别、人天分别,与宇宙同一。这样“万物皆备于我”。 (孟子) 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观点,认为人事与自然规律有类 别的同形和序列的同感 。“人有喜怒哀乐,犹天之有春秋 冬夏。” “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 政应四时,时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 这种天人感应 的思想,反映了人决定于天的思想。(春秋繁露)? 老子之道??老子之道?庄子?孔子重“名教”,老庄重“自然”。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 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 之始。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 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 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与德:道生万物。在这个过程中,每 个个别事物都从普遍的道获得一些东西, 这就是“德”。道是万物之所从生者, 德是万物之所以为万物者(“万物莫不 尊道而贵德”,老子,第51章)虽然万物都永远在变,可是万物变化所遵循的规律本 身不变。其中,最根本的是“物极必反”,即“反者 道之动”(40章)、“逝曰远,远曰反”(25章)。? ? ? ?天(自然)与人(人为)之分?“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28章) “少则得,多则惑”(32)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43)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42)???自然:顺乎个人的德而行,不做人为的努力。这样做 的时候,应该以“朴”(simplicity)作为生活的指导 原则。所谓无为,并非完全无所作为,只是不要违反 自然地“妄为”。“天在内,人在外。。。。牛马四足,是谓 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庄子。秋 水)(牛马长四足用以奔跑跳跃,就是天然; 笼络住马头,穿通了牛鼻,使得牛马失去自 由,这就是人为)。 把自然自发的东西变成人为的东西,庄子称 之为“以人灭天”(庄子。秋水)。庄子?庄子?中国古代自然观的特点?顺乎天是一切幸福和善的根源,顺乎人是 一切痛苦和恶的根源。? ? ? ? ? ?《庄子?养生主》:庖丁解牛 《庄子?应帝王》:浑沌与倏忽 《庄子?马蹄》 :伯乐治马 《庄子?至乐》:鲁候养鸟 《庄子?秋水》 :庄子与神龟 《庄子》:庄子妻死,鼓盆而歌。?庄子和老子都强调“无为”、不治之治,但是理 由不同。老子强调他的总原理“反者道之动”。他 的论证是,越是统治,越是得不到想要的结果。庄 子强调天与人的区别。他的论证是,越是以人灭天, 越是痛苦和不幸。 圣人、至人、真人:天地境界(比较自然境界、功 利境界、道德境界——冯友兰)。天人合一,与宇 宙合一——齐生死、一物我。? ??“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于无穷者” “夫天下也者,万物之所一也。得其所一而同焉,则四 支百体,将为尘垢,而死生终始,将为昼夜,而莫之能 滑,而况得丧祸福之所介乎?” (庄子。田子方)。?整体:肯定万物形成一个整体。“天地与我并生,万物 与我为一”(庄子)。 “仁者浑然与物同体”(程明 道)。“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 (王阳明)。 “吾心即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陆九渊) 。 有机:各种自然现象普遍存在内在联系,会彼此影响, 像天文、气象、地理、动植物、人类等,都是相互影响 的,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例如,《黄帝内经》认为, 节气变化、饮食味道和人的生理机能都密切相连。 过程:将自然看作一个生生不息的过程。“一阴一阳之 谓道,继之者善也,成志者性也”(易传)——阴阳互 动、循环推移、继善成性的历程。 “阴生阳,阳生阴, 阴复生阳,阳复生阴,是以循环而无穷”(邵雍) 。古希腊——何谓自然??古希腊——何谓自然??古希腊——必然的秩序?科林武德注意到,在古希腊文献中,自 然一词Φυσιs(拉丁拼音Physis) 总是意味着某种东西在一件事物之内或 非常密切地属于它,从而成为该事物行 为的根源,这是在早期希腊作者们心目 中的唯一含义,并且是作为贯穿希腊文 献史的标准含义,也是英语单词nature 的原始含义。但是,这个词后来被赋予 了第二种含义,即自然事物的总和或聚 集,它开始或多或少地与宇宙、世界一 词同义(《自然的观念》中译本第47页)??希腊人认为世界是一个自身有生命的、渗透着神性的、 处在不断的生长过程之中的有机体,世界中的万事万 物均是从这个有机体中生长出来的。最原始的“自然” 概念,指的就是这种生长的过程。 从原始的自然概念出发,产生了两种自然概念:动的 哲学强调自然作为过程、作为生长本身,静的哲学强 调自然作为万物的本性、作为物背后的原理。 希腊哲学本质上是一种静的哲学,它发展了作为万物 之本性和原理的自然哲学体系。与此同时,没有丢弃 “世界是一个生长发育着的有机体”这一观念。而本 性是事物内在固有的,它支配着该事物之所是。?希腊的知识论传统引入了一种新的自然概念,这种传 统强调世界显现着某种理智的秩序,因而是可理解的, 这种理智的秩序成为事物的“自然”(本性)。 怀特海在《科学与近代世界》中指出:“古希腊伟大 的悲剧家是今天所存在的科学思想的始祖,他们认为 命运是冷酷无情的,驱使着悲剧性事件不可逃避地发 生。希腊悲剧中的命运成了现代思想中的自然秩 序。……悲剧的本质并不是不幸,而是事物无情活动 的严肃性。但这种命运的必然性,只有通过人生中真 实的不幸遭遇才能说明。这种无情的必然性充满了科 学的思想。物理的定律就等于人生命运的律令。” 古希腊:必然的秩序?始基问题:米利都学派?始基问题:米利都学派????还原的思考——希腊思想家开辟了对象化的思维方式, 他们要追问“自然”之“本原”是“什么”,是哪一 种事物,水?火?土?气? 数学的思考——在毕达哥拉斯学派看来,事物的“自 然”(本性)就在于它们的数学结构。柏拉图学院门 口写道“不懂数学者请勿入内”,柏拉图对此的解释 是,数学乃通向理念世界的最佳道路。 柏拉图的理念论——自然界不过是理念的影子和具体 的表现形式。 有机体的直觉——世界是一个自我生长着的活的有机 体(亚里士多德的目的论)。?始基是世界的最基本的单元材料,其他事物 都是由它构造出来的。那么,始基究竟是什 么?如何构造世界? 古希腊最早思考宇宙问题的是米利都城邦的 泰勒斯(前624-547年)。泰勒斯的名言 是:万物的始基是水。这句话包含了许多重 要的新思想。? ? ??世界是统一的; 统一性的本质在于共同的构造; 这种共同构造不是世界之外的某种东西,而是世 界之内的某种东西。 世界的根本性构造不是神秘的,而是能够为人的 能力所认识的。?泰勒斯的学生阿拉克希曼德(前610-546年) 认为,始基不是水,而是一种没有固定形态和固 定性质的原始物质--“无定型”,他说:万物 由之产生的东西,万物又消灭而复归于它,这是 命运规定了的。 泰勒斯的另一个学生阿拉克希曼尼(前585- 525年)则认为,始基是气。他认为,气在冷、 热两种力量的作用下,有两种方向的运动:分 散、浓聚。其他事物正是由这两种方式形成的。始基问题:毕达哥拉斯学派?始基问题:毕达哥拉斯学派?变化问题:赫拉克利特? ?毕达哥拉斯(前580-500年)提出了一种 不同于泰勒斯的看法,他认为,始基不是 一种具体的物质,而是万物的一种共同的 形式或结构,那就是数。“数是一切事 物的本质”,“是一切存在物的始基”。 他说:一切其他事物就其整个本性来说都 是以数目为范型的,而数目本身则先于自 然中的一切其他事物。从点(一),产生 线(二),从线产生面(三),从面产生 体(四),从体产生其他可感觉的事物。?毕达哥拉斯提出了一个宇宙的构成体系,宇宙是圆的, 地球、太阳及其他星球都是圆的,它们都围绕着一个 中心——“中心火”,作匀速圆周运动。天体共有十 个,它们彼此之间按照一定的数量比例形成“和谐” 的关系。“美德乃是一种和谐。所有一切都是和谐 的。” 毕达哥拉斯学派在其发展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的发现, 即无理数的发现。这一发现很容易从毕达哥拉斯定理 导出。但由于毕达哥拉斯一直把数看作是正整数,这 给数是始基的想法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始基本身的性质不变化。这能否成立? 赫拉克利特(前530-470年)同意泰勒 斯的一些主张,认为:这个世界对于一 切存在物都是同一的,它不是任何神所 创造的,也不是任何人所创造的。但他 不认为有任何不变的“东西” (包括始 基)。他的名言是:我们不能两次踏过 同一条河流。 但是,他并不是认为世界的变化是混乱 无序的,一切变化都遵从“逻各斯”, 即必然性和规律性。命运的本质就是那 贯串宇宙实体的逻各斯。变化问题:爱利亚学派?变化问题:爱利亚学派?从始基到原子?巴门尼德(前540-470)提出了 一种与赫拉克利特针锋相对的看 法。没有任何事物是运动变化的, 运动和变化只是表象,真正的存 在是不变的。 他运用演绎推理试图论证这个观 点。??巴门尼德的学生芝诺(前490- 430),为反驳赫拉克利特的观 点,提出四个著名悖论:“二分 法”、“阿基里斯和乌龟”、 “飞矢不动”、“运动场”。 其意图是:如果你假定运动是可 能的,我就能推出荒唐的结论, 所以运动是不可能的。这是一种 归谬法。关于始基的想法,经过恩培多克勒、阿那克 萨哥拉等人,在德谟克利特那里形成原子论。 恩培多克勒(前495-435)提出“四根 说”。认为:世界万物是由四种基本的物质 (根)构成的,即水、火、土、气。这四个 根是永恒存在的,既不能产生,也不会消灭。 其他事物由这四个根混合而成。宇宙间存在 两种力量,即爱和恨。爱是一种吸引力,恨 是一种排斥力。在爱和恨的共同作用下,四 个根混合又分解,形成了一种循环式的演变。 阿那克萨哥拉(前500-428)提出“种子 说”。“种子”是始基, “努斯”是动力。?? 从始基到原子?形式论?有机论?德谟克利特(前460-370)的 “原子论”。? ?始基是原子与虚空。 原子不可再分、同质、无限多、形 状不同。 世界形成背后的规律:涡旋原则、 同性相吸原则、因果性。柏拉图(前427-347)试图解 决毕达哥拉斯学派的难题。柏拉 图给出了一个解答,即几何结构 而不是数,是始基。?????两种基本的几何形状:正方形、等 边三角形 五种正多面体:四面体、立方体、 八面体、十二面体、 二十面体 五种元素与五种正多面体对应:火、 土、气、水、“精英”??亚里士多德(前384-322)不同意原子 论,也反对形式论,而提出一种有机论 的自然观。 他认为,不能通过数学结构来理解世界, 因为世界本身是按照一定的目的而生存 变化的。 世界的根本特性是变。包括四类:本体 的变化、性质的变化、数量的变化和地 点的变化。 要完整解释事物的变化,需要指出四种 原因: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 因。世界作为一个整体也有一个目的, 他称为隐德来希。古希腊自然观总评?基督教与自然?基督教与自然?古希腊自然观是对待自然界的新的诠释方式??不再把自然界看作某种神秘的、神创的东西,而是 把它看作一种可以为人们所理解和把握的存在,看 作人们认识和理解的对象; 不再从自然界之上或之外,去寻求对于自然的解释, 而是试图从自然界之中,从它的物质运动及其形式, 从物体间普遍的相互作用,来解释各种自然现象。?古希腊自然观是在一些粗浅观察的基础上,对自然 现象的笼统的、初步的、抽象的猜测和想象。它构 造了解释自然现象的基本图式,为近代自然科学的 发展提供了基本模型。《旧约。创世纪》 ? 1:1 起初上帝创造天地 。 ? 1:2 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上 帝的灵运行在水面上 。 ? 1:3 上帝说,要有光,就有了光。 ? 。。。。。。 ? 1:24 上帝说,地要生出活物来, 各从其类。牲畜,昆虫,野兽,各 从其类。事就这样成了。1:25 于是上帝造出野兽,各从其类。牲畜,各从其类。 地上一切昆虫,各从其类。上帝看着是好的。?1:26 上帝说,要照着我们的形象,按着我们的样式造人, 使他们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地上的牲畜和整个大 地,以及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虫(And God said, Let us make man in our image, after our likeness: and let them have dominion over the fish of the sea, and over the fowl of the air, and over the cattle, and over all the earth, and over every creeping thing that creepeth upon the earth.)基督教与自然?近代自然观的嬗变?近代自然观:从自然到自然界?基督教强化了上帝创世的观念。自然自主生长的权利被剥 夺,作为自身渗透着灵魂的有机体的自然概念被视为异端。 上帝要求对一切事物的绝对权利。这里不存在什么“本 性”,一切均出自上帝的意志。希腊人充满神性的自然概 念被拒斥。 创造者(上帝)与被创造者(自然)之间的绝对对立开始 形成。自然被降到了被创造物的位置,而人在万物之中处 于一个优越的位置,它被上帝授权管理、统治和支配万物。 理性是人类优越性的标志,而知识成为人类力量的源泉。??????阿奎那在《神学大全》中反复强调,人之胜过动物,不是 凭借与生俱来的力量,而是因为他有理性和认识能力。在古代希腊和中世纪,自然一词主要指 “本性”,到了近代则主要指自然事物的 总和。 在近代思想中,“自然物”取代了“自然” 的位置,“人工物”与“自然物”之间的对 立变得显著。 今日通常所谓的“自然”,首先指的就是 “自然界”,即自然事物的总和。机械自然观作为类比:?柯林武德:“机械自然观开始时,同样是类推的,但它是以非 常不同的观念秩序为先决条件的。首先,它基于基督教的创 世和全能上帝的观念,其次,它基于人类设计和构造机械的 经验。希腊人和罗马人都不是机械的使用者,只是在很小范围 内使用石弩和水钟,这些机械的特征还没有明显到足以对他们 想象他们自已与世界的关系产生影响。在16世纪发生了工业 革命,印刷机和风车、杠杆、水泵和滑轮,钟表与独轮车,以 及矿工和工程师大量使用的机械,构成了每日生活的特征,每 一个人都懂得机械的本质,创造和使用这类东西的经验开始成 为欧洲人一般意识中的一部分。因而导向如下命题就是容易的 一步:上帝之于自然,就如同钟表匠或水车设计者之于钟表或 水车。”(自然的观念,第9页) 近代自然观:从自然到自然界?培根(Francis Bacon,)?培根(Francis Bacon,)?近代自然观的特征(古希腊与基督教自然观的整合): ? 自然的图像化和机械化:自然是一个“图景”,是一种 机器,是上帝的作品。 ? 人支配自然的观念:人成为自然的看护者和驾驭者 ? 自然的数学结构:该思想可以追溯到毕达哥拉斯,柏拉 图发展了自然界按照数学方式设计、自然界的真蒂在于 其数学结构的观念。 ? 还原论的说明模型:还原论思想可以追溯到希腊原子论, 它主张一切事物的差别均在于其组成原子的不同以及它 们数量和排列的不同,而原子除了形状、大小、位置这 些外在的数学特征外,没有性质上的不同。在确立人类征服和统治自然的观念方面,培根 扮演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角色。?他明确提出:“如果我们考虑终极因的话,人可以被 视为世界的中心;如果这个世界没有人类,剩下的一 切将茫然无措,既没有目的,也没有目标,如寓言所 说,象是没有捆绑的帚把,会导向虚无。因为整个世 界一起为人服务;没有任何东西人不能拿来使用并结 出果实。星星的演变和运行可以为他划分四季、分配 世界的春夏秋冬。中层天空的现象给他提供天气预报。 风吹动他的船,推动他的磨和机器。各种动物和植物 创造出来是为了给他提供住所、衣服、食物或药品的, 或是减轻他的劳动,或是给他快乐和舒适;万事万物 似乎都为人做人事,而不是为它们自己做事。”《古 代的智慧:普罗米修斯》??如果自然只是为着人类的目的而存在,那么人类统治 自然以服务于自己的利益,就是理所当然。问题是: 人类如何才能有效支配和统治自然? 培根的答案是:发展科学技术。这一观点概括在他的 名言“知识就是力量”中。这就要求将自然框定在一 个逻辑和理性的框架内,使人类能够进行预见,并按 照自己的意志让自然奉献出所需要的东西。 在培根看来,技艺最能激发自然吐露出它真实的秘密, 更有助于自然知识的积累,“正如日常生活中的人, 当他陷入激情时,就比较容易展现自己的思想境界和 情绪状态,自然也是如此,只有在技艺的折磨下,才 能比在人们听凭它自行其是时,更好的揭示自己的奥 秘。”伽利略()?笛卡尔(Rene Descartes,)?牛顿()?伽利略明确了机械自然观的基本观点。?笛卡尔系统表述了机械自然观:? ? ? ? ? ?在他看来,自然界中真实存在的只有物质微粒、它们的 运动以及微粒的大小、形状和数目,其它各种各样感性 的质、颜色、气味、声音都只是人的参与才出现的,自 然界本身并没有这些东西,这些感性的质是由外界特定 物体的特定运动引起的。伽利略对事物第一性与第二 性的区分为近代自然概念定型。 “哲学被写在那部永远在我们眼前打开着的大书上, 我指的是宇宙。但只有学会它的书写语言、把握了它 的使用符号以后,我们才能理解它。它是用数学语言 写成的,符号是三角形、圆以及其它几何图形,没有 它们的帮助,人们一个字也读不懂;没有它们,人们 就只能在黑暗的迷宫中瞎逛。”?伽利略复活了毕达哥拉斯和柏拉图的理念世界?第一,自然与人以及物质与心灵是两个相 互独立的实体,人是自然界的旁观者; 第二,自然界只有物质和运动,各种感官 感受到的性质均由物质运动造成; 第三,所谓运动就是位移,即机械运动; 第四,宏观感性事物由微观分子所构成; 第五,自然界一切事物包括人体都是机械, 可用人工机械模型去模拟自然现象; 第六,自然这部机器是上帝创造的,上帝 造好这部机器后给它以第一推动,以后上 帝就不再干予,让它按照恒常的自然规律 运行。?牛顿将自然看成一个由力支配的物质体 系,自然界丰富多样的质被归结为单一 的量,而人则被看成是这个“巨大数学 体系的微不足道的旁观者”,自然的数 学化与人—自然的二元关系是牛顿自然 概念的两大主要特征。 自然哲学的任务不再是寻求“本原”和 “本性”,而是可以支配一切自然现象 的数学规律。?“自然哲学的全部任务看来就在于从各种运 动现象来研究各种自然之力,而后用这些力 去论证其他的现象。” (《自然哲学的数学 原理》第一版序)康德(Immanuel Kant,)?机械自然观的技术后果?重建自然哲学的必要性? ??康德提出“世界”和“自然”概念的区 别。世界是一个数学性概念,指称世界 中种种现象在数量上的总和;而自然则 是一个动力学概念,指上述总体现象被 力学原理所决定。换言之,力学法则把 这些现象连接起来并使之成为一个整体。 自康德之后,哲学的任务发生了改变, 对自然的直接关注是科学的事情,哲学 只能探究自然科学是否可能以及如何可 能。自然哲学逐渐被自然科学所代替, 新成长起来的哲学不再是自然哲学,而 是科学哲学。??西方近代自然观意味着,自然就是自然科学所 发现的自然法则可加以解释与预测的全体现象, 是通过技术步骤可以进行组合与转换的全体资 源。 这样,整体近代科学指向技术的实现,使得自 然变成了人类消耗的资源,是随时可以“上 架”(Gestell)加以拷问和榨取的对象(海德格 尔)。 自然环境的破坏,与西方近现代自然观密切相 关(怀特:基督教与生态问题的根源)。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重建科学与哲学之间的关联?拉兹洛,《系统哲学引论》前言:??一方面是科学的“信息爆炸”的成果,另一方面是高度 深奥和微妙的方法论和概念分析。有必要把这两方面结 合到一起。那就意味着既要使哲学家们了解有关的科学 发现,又要使科学家们了解哲学的有关方法和概念框架。 绝大多数哲学家继续在提供虽然极其精致但实际上却很 贫乏的理论;而科学家们在越来越多地涉足一般哲学问 题的同时,又仍然被他们特定专业的视角翳蔽着。像前 面提到的。。。把科学的信息同哲学的机敏相结合的人 则屈指可数。 重建自然哲学的可能性?普朗克(Max K E L Planck, )?尼尔斯·波尔(N H D Bohr, )?? ? ? ? ? ?19世纪中期以来,机械自然观受到怀疑和批评。自然 哲学有可能借助新的自然科学发展,开始复兴。 相对论打破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 量子力学对决定论提出了挑战 热力学提出了物理世界的演化概念 分子生物学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现象 宇宙学追溯到了宇宙演化的早期 现代自然科学正处在一个多元发展的状态,存在的科 学与演化的科学并存,有机自然观与机械自然观并存。量子物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 1918年诺贝尔奖的获得者。 普朗克创立了量子理论,这是 物理学史上的一次大变革。?因原子结构和原子辐射的研究,获得1922年的 诺贝尔物理学奖。提出两个原理:一个是“对 应原理”,它是说原子的量子力学模型在线度 很大时必定趋于经典力学;另一个是“互补原 理”,它指的是在不同实验条件下获得的有关 原子系统的数据,未必能用单一的模型来解释, 电子的波动模型就是对电子的粒子模型的补充。 他意识到:“对原子过程进行细致的、因果性 的追踪是不可能的。求得关于这些过程的知识 的任何尝试都会对各该过程的进展发生一种基 本上不可控制的干扰。观察脑中过程的尝试, 将在意志的感知中带来本质的改变。”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 )?海森堡(W K Heisenberg )?薛定谔(Erwin Schrodinger, )??揭示了光的波粒二象性;创立了狭义相对论, 抛弃了牛顿力学的绝对时空;提出广义相对论。 相对论的哲学意义:“通过对于观察问题的深 入分析,相对论注定要揭露一切经典物理学概 念的主观性质。尽管相对论对我们的抽象能力 提出了巨大的要求,但是,它却在一种特殊的 高度上接近了自然描述中的统一性和因果性这 一经典理想。最重要的是,可观察现象的客观 实在性这一观念,仍然是毫不动摇地得到保持 的。正如爱因斯坦曾经强调的,对于整个相对 论都确实带有根本性的是这样一个假设:。。。 任何观察都是可以独立于观察者的参照系来加 以定义的。”(玻尔哲学文选)?德国理论物理学家,量子力学创建者之 一。1927年提出测不准原理,即亚原子 粒子的位置和动量不可能同时准确测量。 1929年,与泡利共同提出相对论性量子 场论。 对自然哲学问题具有深入地研究,主要 体现在《物理学与哲学》等著作中。在 该书第三章,他指出:“我们必须记得, 我们所观测到的不是自然本身,而是自然 根据我们用来探索它的方法的展现。” (we have to remember that what we observe is not nature in itself but nature exposed to o ur method of questioning).量子力学的重要奠基人,1933年 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薛定谔的波 动力学,是在德布罗意提出的物 质波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他把 物质波表示成数学形式,建立了 称为薛定谔方程的量子力学波动 方程。该方程在量子力学中占有 极其重要的地位,与经典力学中 的牛顿运动定律的价值相似。德布罗意( L V de Broglie )?狄拉克(P A M Dirac, )?泡利(Wolfgang Pauli, )??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在1924 年发表电子波动论文,当时光的波 粒二象性刚被证实,他把这种二象 性推广到物质粒子,解决了原子内 的电子运动问题,为此获1929年 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对现代物理学作了许多哲学的论 断,他认为在实验技术所不能揭示 的变量后面,隐藏着完全确定并可 以弄清楚的实在。在1926年薛定谔发表波动力学 的论文以后,狄拉克把非相对 论的薛定谔方程推广到相对论 的情况并作了进一步的研究, 于1928年建立了著名的有关电 子理论的狄拉克方程并预言存 在一种新的基本粒子——正电 子。1932年,安德森从宇宙射 线中发现了正电子的存在,证 实了狄拉克的预言。发现不相容原理(又称泡利原 理)——在每一个原子中,绝不 能存在两个或多个等价的电子, 即不存在四个量子数都相同的电 子。运用这一原理,人们解决了 光谱规律中的许多难题,理解了 原子中电子壳层的形成,以及当 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排列时所观 察到的化学性质上的周期律。泡 利为此获得了1945年度诺贝尔物 理学奖。 波姆(David Bohm,
)?怀特海的尝试?怀特海的尝试?20世纪著名理论物理学家。深入思考了量 子力学引发的自然观变革。???It was his deep concern for the plight of humanity: the fragmentation of heart and mind that leads to hatred, cynicism, irrationality, and war. all things are interconnected, including the nature of mind. Once this fundamental holism was really understood, human nature would change, and people would act according to the welfare of the whole.?怀特海( A N Whitehead, ),英国数学家,逻辑 学家。曾任伦敦大学、哈佛大学教 授。 他提出“过程哲学”,把自然描述 成一个持续创造、转化和进化的机 体,这个机体的活动表现为过程。 这些思想主要体现在《科学与近代 世界》、《自然的观念》、《过程 与实在》等著作中。?过程哲学彻底抛弃了机械自然观中的实体概念和 机械概念,重新把自然理解成一个有机体。自然 和生命的二元对立不复存在。 可以说,这种自然哲学代表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 学对自然理解的新趋势,启发我们重新思考“人 与自然”的关系,可以被看作向中国传统自然观 的某种“趋近”。??耗散结构理论的创始人普里高津称自己深受怀特海 的影响。 拉兹洛评价说:二十世纪最杰出的自然哲学家当推 怀特海。他“把哲学上的机敏同科学上的渊博结合 于一身”。结语?结语?本讲参考书目? ? ? ? ? ? ? ? ???自然哲学是自然科学发展的根基,古代是这样, 今天也不例外。只不过自然哲学的表现形式发生 了变化。 古希腊自然观和基督教自然观的融合,产生了近 代机械自然观,从而在认知模式(还原、数学、 公理化证明体系)和精神动力(祛魅、认识上帝、 控制自然)上,为近代自然科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传统的自然观从根本上受制于“成熟而强大” 的阴阳五行宇宙论图示,从而在认知模式和精神 动力上,都与西方近代自然观迥然异趣,因而不 大可能促成近代自然科学在中国产生(李约瑟问 题)。面对当下科学技术发展所带来的人类生存 危机,需要对传统的自然观(上帝-人-自然 三元关系,或者人-自然二元关系)进行深 度反思。怀特海的自然哲学思想(机体哲 学、过程哲学)可以看作是在这个方向上 的一种尝试。这样一种反思与中国道家思 想乃至禅宗思想有一定的契合之处。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第 二版) 吴国盛主编:《自然哲学》(第1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4。 柯林武德:《自然的观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怀特海:《观念的冒险》,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 怀特海:《过程与实在》,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 拉兹罗: 《系统哲学引论》,商务印书馆,1998。 海森堡:物理学与哲学---现代科学中的革命,科学出版社, 1974。 尼耳斯.玻尔哲学文选,商务印书馆,1998 波姆:《整体性与隐缠序》,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6第三讲 近代科学的 起源与科学共同体自然辩证法与科技伦理 王大洲 主讲 dzwang@ucas.ac.cn 2014秋/雁栖湖 教1-101主要内容? ? ? ? ?理解科学?科学的含义及其特征 近代科学的起源 科学共同体 科学中的社会分层及其机制 科学活动的制度性分化讨论:什么是科学? “科学”一词的来历???英文science一词来自拉丁文scientia,原指任何具有确定性 特征的信念体系,而不论这种信念是否与自然有关。 近代以来,science开始指称natural science(自然科学)和 social science(社会科学)。1834年,英国哲学家惠威尔在 英国科学促进协会成立大会上,首次提出术语scientist,以 区别于philosopher。 中文“科学”:起初science被译为“格致”,后来译为 “科学”。? ? ?日常语言中的“科学”? ? ? ? ? ?“科学”一词意味着什么? ? ? ? ??日本福泽瑜吉()首次将science译为“科学”。 1893年康有为在其《日本书目志》中最早引进这个翻译。 之后,梁启超在《变法通义》中、严复在《天演论》中,都采用了 “科学”一词。 1915年,留美学生创办的科学刊物取名为《科学》,并产生了广泛 的影响,从此,“科学”一词成了science的定译。科学/伪科学/反科学 科学研究(活动) 科学决策、科学育儿、科学管理(方法) 科学精神(精神) 科学知识、科学理论(知识)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救国(功能)? ?人类控制外部环境的一种模式; 一种理论化的知识体系; 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的一般规律; 一套特定的认识程序,依赖于证据和逻辑; 经常用来指称具有严格、精确或客观等特点 的过程或信念。如“科学断案”; 有时还用来表示同意和赞赏。 大写的科学 Vs. 谦卑的科学(Bruno Latour)科学的四个基本内涵?科学的特征? ? ? ? ? ? ?近代科学的起源:哲学信念(巴 特费尔德/柯瓦雷)?科学是反映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科学是以范畴、定理、定律形式反映客观世界多种现 象的本质和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中国大百科全书哲 学卷,404页,1987年版)。 发现并检验知识的活动过程;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 学态度与科学实践密不可分。?科学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 ?科学意味着一种独特的精神气质(ethos) 科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建制/场域(social institution/field)客观性和实证性(认识基础) 一般性和抽象性(理论形式) 具体性和精确性(语言表述) 探索性和创造性(活动过程) 可错性和批判性(理论评价) 解释性和预见性(价值功用) 普遍性和开放性(社会规范)?在公元四世纪,奥古斯丁(354-430)就试图 用柏拉图主义论证基督教信条; 阿奎那()试图用亚里士多德主义 论证基督教信条,发展出一套精致的神学体系。 在这个过程中,亚里士多德关于自然的思想被 赋予了宗教的权威。在中世纪后期,对自然的 研究沿袭亚里士多德的体系。在天文学领域, 亚里士多德的权威与托勒密体系相结合;在物 理学领域,围绕着亚里士多德的提法在进行争 论;在炼金术领域,亚里士多德的物质结构理 论占据主流。而在医学中,则把亚里士多德和 盖伦混合在一起。近代科学的起源:哲学信念?近代科学的起源:理性训练?近代科学的起源:理性训练?????文艺复兴运动松动了教会意识形态,欧洲人 开始熟悉被长期遗忘的柏拉图主义。 哥白尼试图恢复毕达哥拉斯-柏拉图学派的 哲学观点,直接冲击了托勒密的天文学-亚 里士多德哲学-基督教神学构成的三位一体 的正统意识形态。 开普勒相信毕达哥拉斯的宇宙和谐说以及占 星术。 伽利略直接复活了柏拉图主义。他对亚里士 多德物理学进行了系统批判。按照伽利略, 世界的真正秩序是几何结构,感觉经验中的 世界需要用隐藏着的几何结构来解释。 笛卡尔:理性主义的系统化。中世纪对理性的长期训练:祛魅、秩序、严谨、理 性 ? 一神教 vs.多神教(韦伯)?中世纪的基本点是“存在一种可以揭开的秘 密”。?哥白尼“任何错综复杂的事件可能都以某种完全确定的方 式与那些例证一般原理的它的类似事件相关这一确 定不移的信仰,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于所有社会 中,但在中世纪社会把它应用到所有自然问题之时 得到了拓展”(怀特海:《科学与近代世界》) 。 由于经院哲学的长期统治,“明确严谨的思想之习 惯”被灌输到欧洲人的头脑之中。在经院哲学被拒 斥之后,这种习惯还持续很久。“寻找精确点并在 发现了这一点之时继续寻找,这是无价的习惯” (同上) 。“我们不仅把理性思维(在它以后的经验科学中是 如此有用)之力量的巨大增长归功于中世纪,而且 把这样一种信念的树立也归功于中世纪,即理性思 维力量是社会中的人不可剥夺的能力”(巴伯: 《科学与社会秩序》)。?伽利略受审 近代科学的起源:精神动力?提醒注意?近代科学的起源:功利因素?精神动力??韦伯论题:入世禁欲的精神气质高度契合 了近代理性资本主义的发展(《新教伦理 与资本主义精神》) 默顿论题:清教主义为科学的合法性提供 辩护。?中世纪宗教观念对西方科学的影响较大,但并 非有意为之。?社会条件??“在确立科学作为一种正在出现的社会组织的 合法性方面,清教主义无意识地做出了贡献” (《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 。 “在科学获得其作为一种社会组织的牢固基础 以前,它需要合法化的外部来源;只是到后 来,。。。这种依赖才开始缓慢发生变化。科 学逐渐获得了与日俱增的自主性。”(同上)。Max Weber“先于近代科学理论之发展而产生的科学可能性的 信条,是中世纪神学的一种无意识的派生物。” (怀特海) “有时,在社会中最有力的因素是那些非有意为之 的因素”(巴伯) 默顿论题并不表示清教主义不可或缺;也不表示有 意为之(默顿)?政教分离:多元竞争的文化土壤(文艺复兴/宗教改 革)/科学作为思想武器。?宗教改革运动使基督教的社会组织发生分裂。路德和 加尔文的原教旨主义,并不支持当时已经开始出现的 新的科学思想,甚至比天主教更残酷迫害新宣扬新思 想的科学家。???经济需要:采矿、航海等产业的大发展(地理大发 现、殖民) 军事工程:民族国家的兴起与扩张?成功者的背后:一个比较近代科学的起源:组织因素?近代科学的起源:组织因素?科学共同体(scientific community)?从私人科学走向公共科学:从保密到开放?中世纪的养士制度( system of patronage ):在中 世纪后期的欧洲,王子(princes)、贵族(nobles) 常常雇佣诗人、音乐家、艺术家、机械师、自然哲 学家等为自己服务。门人的智力成就对“恩主”来 说,或者具有实用性价值(utilitarian),或者具有 炫耀性价值(ostentatious)。因此,无论是王子/贵 族之间,还是门人之间,都存在着强烈的“文化竞 争”。随着实验科学的兴起,开放的规范开始出现。? ? ??伽利略(意大利/重声望) 第谷、开普勒(德国/重声望) 培根、哈维(英国/重实用)科学的制度化:学会、科学院、新式大学的出现 ? 科学家的最初形式:近代之前的自然哲学家(包括哥白尼、 伽利略) ? 英国:1660年,英国皇家学会(强调实验),业余科学家 ? 法国:1666年,巴黎皇家科学院(强调理论、数学),领取 工资的院士;后来的巴黎综合工艺学院,成了第一批雇用科 学家的高等教育机构。 ? 德国:19世纪,科学研究开始成为专门职业 ? 大学科研功能的充分发挥(思想家、教育家洪堡与柏林大学) ? 工业试验室的出现(以科学为基础的化学工业) 科学体制化的结果: ? 科学家通过科学研究开始得到比较稳定的报酬。 ? 科学成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建制(social institution),具有其独 特社会规范和运行模式。定义:? ? ?具有共同目标、共同的价值观念和共同行为规范的科 学家群体。 按库恩(Thomas Kuhn)的说法,科学共同体遵守同样 的“范式”(paradigm)。 另一种说法:republic of science?目标:?知识的增长(“扩展正确无误的知识”—— Robert Merton)科学发现的优先权 成果—承认链条?激励机制:? ?科学共同体表现形式?科学共同体中的沟通机制? ? ? ? ?科学共同体中的沟通机制?学派:?由具有共同学术思想的人们组成,有公认的学术权威为带头人.有的 学派还有世代相继的师承关系,甚至有广泛的国际性.权威、有竞争 力的集体、历史继承关系、党同伐异。例如,毕达格拉斯学派(自 然哲学)、李比希学派(化学)、哥本哈根学派(量子力学)、芝 加哥学派(经济学)、爱丁堡学派(科学社会学)。 非正式的不具排他性的科学家小团体。以优秀科学家为中心,以学 术思想为沟通为宗旨,以学术讨论、通信交流为形式,立足于自由 联合的科学家非正式团体。在科学前沿,往往是由少数人的非正式 交流系统的“无形学院”创造出新知识,然后由正式的交流系统来 评价它、承认它、传播它。 是受国家法律保护的职业科学家科学家团体,是科学劳动者的集团 利益的代表,主要任务是学术交流。在现代国家里,各种学会是政 府领导科学技术的智囊团和思想库,是促进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的有 组织的力量。例如,英国皇家学会(1660)。?无形学院:?书信 书籍 非正式交流 学术会议 学术刊物?学术刊物:???学会:? ?法国《学者报》(1665,更大众化):“使欧洲所发生的任何值得 文人感兴趣的事情,都可以从这份刊物了解到”。 英国皇家学会哲学会报(Transactions)(1665,更学术化),以便 “报道世界上许多重要地区的天才们正在从事的事业、研究和工作” (第1期封面文字)。 到1800年,一共出现了1670种科学期刊。1860年代,专业科学杂志 大约有500多种。(见《科学的欧洲——科学地域的建构》第八章)?1961年,在《巴比伦以来的科学》一书中,普赖斯 (Derek John de Solla Price, )指出,从1750年 起,科学期刊的数量大约每50年增长10倍。同时,通过 对《化学文摘》、《生物学文摘》和《物理学文摘》等 几十种文摘杂志中的期刊和论文数量的增长特点进行了 统计研究,发现它们符合“按指数增长的规律”。 当前具有重要影响的学术刊物及索引???高影响因子杂志:Nature(1869年创办), Science, PNAS, IEEE 诸杂志。 引文索引:SCI/SSCI(《美国科学情报所ISI》)、EI索引 中国:核心期刊,权威期刊,CSSCI 科学社会学中的默顿学派?科学共同体的社会规范?科学共同体的社会规范(续)?默顿(R.K.Merton, ):毕 业于哈佛大学。美国社会学家、科学 社会学家的奠基人。代表作包括:? ?《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 (商务印书馆) 《科学社会学》(商务印书馆)?以哥伦比亚大学为基地,形成了默顿 科学社会学学派:? ??研究焦点:科学共同体、科学的规范结 构、科学奖励系统、科学的社会分层等。 主要成员包括朱克曼、科尔、加斯顿等 人。1942年之后,默顿发表了一系列研究论文,目 光投向由科学研究人员所组成的共同体本身的 性质,将其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系统来处理和 研究。 默顿认为,科学像所有社会建制一样,其活动 不但是物质的,也是精神层面的。科学不能仅 被看作是某种技术性的操作,而同时还必须被 看作是一种献身于既定精神价值和受伦理标准 约束的活动。社会规范(精神气质/ethos)(默顿,1942)??普遍主义(universalism):科学活动向一切人开放,在对 科学成果进行评价、对科学成就进行奖励的时候,不受 阶级、种族、宗教、国籍、性别等社会因素的任何影响。 公有主义(communism):科学发现是集体合作的产物, 它属于整个共同体以至社会,因此科学家无权独占,应 及时公开。作为交换,科学家获得发现的“优先权”。 用人名命名的定律或理论只是一种对发现者进行奖励或 纪念的特殊方式,并不意味着该理论或定律就是发现者 可以独占并可私下传授给自己的继承者。无论是法律或 惯例,都没有给任何科学成员以任何特殊使用和处置公 共知识的权力。科学共同体的社会规范(续)?科学共同体的社会规范(续)?科学中的社会分层?无私利性(disinterestedness):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 追求科学知识的发展,探求世界的奥秘,而不是为 了获取个人私利。换言之,对真理的求索,不应受 到个人私利的侵蚀。 有条理的怀疑精神(organized skepticism):科学家 不能不加分析批判就盲目接受新观点,而在进行批 判怀疑的时候,应该按照一定的规范和方法论原则 在共同体的框架内进行理性论辩,而不是无根据地 怀疑一切。??默顿认为,上述四条行为规范是科学系统的自 律原则。不过,这并不排除有违背这些原则的 行为的发生。一旦发生越轨行为,科学系统会 自动进行揭露,这从反面证明了这些规范的实 际存在。 默顿认为,从功能上看,科学的社会规范可以 有效地服务于科学建制的目标——扩展确证无 误的知识。由此,科学的社会规范也就成为科 学建制内合法的自律规范,是科学建制对外捍 卫其自主性的出发点。??默顿学派对科学系统的社会结构进行了研究,发现在 科学体制内部存在着“分层”现象。这种分层呈金字 塔形态。表现在许多方面: 科学家分层:精英科学家的出现——就美国而言,相 对于每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有13名美国科学院院士, 2400名有博士学位的科学家2600名小有成就的科学家, 4300名国家科学基金会认定的科学家和6800名在人口 普查时自称的科学家(朱克曼:《科学界的精英》, 商务印书馆,1979:14)。 资源分层:资源占有的层级分布。年度NSF 所有基金中,前十所大学得到了21%,接下来的20所大 学得到了43%,而其余3000所大学分得剩下的36%。科学中的社会分层(续)?科学中的社会分层(续)?科学分层现象——中国??成果分层:16%的科学家发表了50%的科学论文。 60%的科学家只发表1篇论文(普赖斯定理:发表n 篇论文的科学家占科学家总数的百分比为C/n2, 其中C=0.6079)(推论:完成特定专业论文总数 一半的高产作者人数等于该专业作者总数的平方 根)。 承认分层:获得承认(引用率、科学奖、院士资格、 教职等)的层级分布。例如,年间,在那 些其研究工作得到引用的科学家中,62%仅获得过 5次以下的引用,6%的科学家被引用100次以上, 而1%的科学家被引用500次以上。性别分层:平均而言,女科学家发表的论文只是 男性科学家的60%,而被引用量不足60%。 期刊分层:Nature, Science, PNAS 基金会分层:NSF/NSFC 大学分层:精英大学的出现 奖励者分层: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菲 尔兹奖? ? ? ???从机构看,1996年,全国1000多所高校中,排前10名 的高校的SCI论文占高校总量的44%。排前50名的高校 的SCI论文占高校总量的80%。 从学科来看, 年的五年中,发表国际论文最 多的前三个学科是化学,物理学,材料科学,这三个 学科所占的比重加起来,接近全国的 40% 左右。 从地域的角度看, 年间,发表国际论文数量 最多的八个省市占全部国际论文总量的 67% 。其中北 京最高、其次是上海,分别占全国的 28.3% 和 10.8% 。 两市的国际论文总量占全国的比重近 40% 。 科学中的分层机制?科学中的分层机制?社会分层的后果与启示??案例: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成长(朱克曼:《科学界的精 英》,商务出版社) 基本规则:学术“市场”竞争/普遍主义?内在机制:正反馈?两面后果?“成果-同行承认”链条(默顿:《科学社会学》):?科学家的科学才能只能根据他们对科学贡献的大小来判断。 科学体制内的最高价值是“独创性”,只有那些做出了独创 性工作的人才能得到很高的评价。优先权之争就是对这种评 价体制的反应。 ? 共同体的承认是科学体制的硬通货。作为一种文化资本, “承认”可以转换成其他资本形式。而科学承认的分配只能 由其科学同行来控制(自治 vs.异治)。 信用循环(credibility cycle, Latour and Woolgar,1976):科学家 关注信用的积累、利用及其向其他资源的转换。? ??马太效应:有名望的科学家由于其贡献而获得了不成比 例的巨大荣誉,而那些相对不知名的科学家则由于其贡 献而得到不成比例的很少的荣誉(默顿)。例如,在参 与合作研究的科学家之间,声望往往由那些已经有了名 望的科学家获得;在独立的多重发现的情况下,荣誉也 往往给予了最著名的发现者。 ? 比较《圣经。马太福音》中的一个故事:凡有的,还 要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 去(即:富者愈富,穷者愈穷)。 优势积累过程:角色表现、资源获得、科学奖励、动机 增强、机会、外部期待等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科学权威的两面性 ? 权威科学家都是一些卓有成就的研究者,权威的优势地位将 有利于其利用他们的学识和经验,导引和把握科学朝着比较 正确的方向发展。也有利于优势和资源的连续积累,推进科 学朝着更高水平迈进。 ? 科学体制内部不平等现象有可能反过来阻碍科学的进步和发 展。科学史上曾经出现过权威对小人物的压制问题,说明权 威结构不可过度,否则将对科学发展不利。 激励效应的两面性 ? 正面:科学创造 ? 负面:越轨行为(剽窃、伪造数据等),或曰学术腐败。?启示:科学职业生涯的角色表现具有突出的重要性。 如果起点良好,就可以尽早进入正反馈循环。科学活动的制度性分化?科学活动的制度性分化?科学活动的制度性分化(续)?美国:发扬德国科研传统,成为20世纪科学 活动的中心。?三类科学家(Cotgrove and Box, 1970)?科学家与科学活动的匹配?大学/工业试验室/政府实验室 学院科学(academic):在学术机构中从事的 科研活动,又可以成为学术科学、公共科学、开 放科学。 产业科学(industrial):由产业实验室从事的研究 开发活动,又可称为私人科学、保密科学。 政府科学(government):由政府实验室从事的科 研活动。?三类科学活动? ?公共型科学家(public scientist):为知识而知识, 在公开和共享中得到满足。(居里夫人) 私人型科学家(private scientist):满足于研究工 作本身而不介意发表与否。(卡文迪许) 组织型科学家(organization scientist):只是将 科学看作一种l令人羡慕的、可以维持生计的职 业。公开型科学家几乎都进入了学院科学。他们通常热 衷于发现自然的秘密,揭示自然界运行机制以及背 后的原理。很看重同行承认,对其成果的实际应用 则不大感兴趣。 私人型科学家和组织型科学家几乎都进入了产业界 和政府实验室。对研究工作的实际应用很感兴趣, 喜欢解决实际问题,喜欢看到成果付诸应用。? ???主要发达国家R&D经费提供—使用流向(单位:亿日元)经费提供者 经费使用者 日本
(4.9%) 8,827 (42.4%) 10,921 (52.5%) 81,161 (98.5%) 707 458 美国
(53%) 33,400 (25%) 28,866 (22%) 145,000 (98.4%) 0 2,300 德国1989部分国家R&D支出/执行部门% 100 80 60 40 20 0 中国 China 2006 美国 USA 2006 日本 Japan 2005 德国 Germany 2005 法国 France 2005 英国 UK 2004 加拿大 Canada 2006 俄罗斯 Russia 2005 韩国 Korea 200518.9 9.2 0.8 11.1 14.3 8.3 4.3 13.4 13.9 16.9 17.3 1.9 0.0 19.5 10.6 1.2 2.2 25.6 8.8 0.5 71.1 70.3 76.5 69.3 61.9 61.6 52.4 38.4 26.1 11.9 9.9 5.8 1.4 0.2 68.0 76.9R&D人员分布(%)政府 大学 产业 民营 R&D机构 R&D机构 R&D机构 R&D机构 日本(1990) 5.2 美国(1988) 6.9 德国(1987) 12.4 中国(1989) 45 36.7 14.2 22.1 18 56.0 75.5 64.7 37 2.1 3.3 0.8 —产业R&D机构 政 府 政府R&D机构 大学R&D机构 产业R&D机构 产 业 政府R&D机构 大学R&D机构4,526 (25%) 6,590 (36%) 7,115 (39%) 34,771 (97.2%) 393 575研究与开发机构 Research institutes企业 Business高等学校 Higher education其他 Others 我国执行部门 R&D 经费的来源与流向2003 年/ 2004中国科技统计年度报告我国R&D经费来源与执行部门学院科学?按 经 费 来 源 分 By source of funds1.6% 4.6% 24.7%按执行部门分 By sector of performance9.2% 0.8% 18.9%? ? ?69.1%?71.1%政府 企业 国外 其他 Government Business Abroad Others目标:扩展知识(知识创新) 规范:公开共享 过程:自由探索 行为:论文发表(在匿名审稿期刊上)以换取 承认。 升迁机制:publish or perish(要么发文,要么 走人)研 究 与 开 发 机 构 Research institutes 企 业 Business 高 等 学 校 Higher education 其 他 Others产业科学?政府科学?官产学的结合???目标:新产品、新工艺、新服务(技术诀窍、专利 等)。 内容:以应用研究与开发为主,但也进行一些基础研 究。 规范:保密,不允许随意发表成果。简称PLACE(齐 曼):? ? ? ? ?为什么需要政府实验室?? ?知识生产方式的变化(Gibbons, et al., 1994)? ? ?市场失灵:基础研究 公共物品:共性技术??政府实验室关注的领域? ? ?模式1:以学科为依归 模式2:以问题为导向、交叉 从模式1到模式2 研究协会(政府资助,企业、大学参与) 合作研究中心(U-I) 合同研究 合资研究公司讲究知识的专有权(Proprietary) 研究局域的问题(Local) 服从权威的管理(Authoritarian) 以实用目标为导向(Commissioned) 被作为专门人才被聘用(Expert)官产学结合的方式? ? ? ?军事研究 农业研究 其他大科学总结?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 ?? ? ?近代科学的起源:自然观、理性训练、精神动 力、功利因素、组织因素 科学共同体的出现:激励机制与沟通机制 科学的社会运行:规范、分层与优势积累机制 科学的制度性分化:公共科学、产业科学与政 府科学宗教在近代科学革命中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 很多人认为,学院科学应该更加具有市场导向, 才能更好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这个判断有道理 吗? 如果说,大学具有三种职能——教育、研究、公 共服务,那么,如何平衡这三种职能?? ? ? ??巴特菲尔德:《近代科学的起源》,华夏出版社,1988. 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三联书店,1987. 默顿:《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商务印书 馆,2002 默顿:《科学社会学》,商务印书馆。 朱克曼:《科学界的精英》,商务印书馆,1979。 怀特海:《科学与近代世界》,商务印书馆,1995 Bridgstock, et al., 《科学技术与社会导论》,清华大学出 版社,2005。 主要参考文献(续)? ???齐曼:《真科学》,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 布莱、尼古拉依迪斯主编:《科学的欧洲:科学地域的建 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Zuckerman, Harriet, “The Sociology of Science,” in Handbook of Sociology, ed. Neil J. Smelser, . David, Paul A., The historical origin of ‘open science’: An essay on patronage, reputation and common agency contracting in 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 SIEPR Discussion Paper No. 06-38, 2007.第四讲 常识科学观及其问题自然辩证法与科技革命 王大洲 主讲 dzwang@ucas.ac.cn 2014秋/雁栖湖 教1-101本讲主要内容? ? ? ? ?常识科学观及其问题 为什么说科学始于问题? 什么是科学问题,它来自哪里? 如何进行科研选题? 科学假说的形成及其检验一位经济学家的科学观?常识科学观?逻辑经验主义?“让我们想象有一个超人,他的头脑威力无比,但究 其思维的逻辑过程而言则是正常的。。。如果他使用 科学方法,其过程会如下:首先,他会观察所有事实, 并把它们记录下来,对它们的相对重要性不加选择, 也不加先验的猜测。其次,他会分析、比较和整理这 些观察过和记录下来的事实,除了思维逻辑所必要的 以外,不作假说和假定。第三,从对这些事实的分析 归纳地引出有关这些事实之间分类关系或因果关系的 概括。第四,进一步的研究既是演绎的,也是归纳的, 根据先前确立的概括进行推论”(转引自查尔默斯: 《科学究竟是什么》,85页)事实基础:?科学必须建立在我们能够听到和触摸到的东西之上, 而不是建立在个人意见或者思辨想象之上。通过仔 细地、没有偏见地使用感官,就可以直接确立关于 世界的科学事实。而这些事实,就是科学的可靠的、 客观的基础。因此说,“科学导源于事实” 。??可靠推理:?如果能够从这个事实基础可靠地推导出构成科学知 识的定律和理论,那么就可以认为这样得到的科学 知识是牢靠的和客观的。?由此保证:科学的特殊性和优越性逻辑经验主义(logical empiricism),早期又称作 逻辑实证主义(logical positivism),是兴起于20 世纪20年代的一个哲学流派。其中心在维也纳 (史称维也纳学派)。二战期间,许多重要成员迁 居美国。60年代后,逻辑经验主义走向衰落,但 其影响至今仍然弥漫于英语世界的主流哲学界。 逻辑经验主义者一方面象实证主义那样强调经验证 实,另一方面又象罗素、维特根斯坦等人那样强调 逻辑和语义分析。他们认为复杂命题可以还原为简 单命题的逻辑函数,而简单命题的真假需要经验证 实。简单命题由词组成,词的意义则通过实指定义 (用指明某些词的实际用法的行动解释这些词)由经验确定的。逻辑经验主义的代表人物逻辑经验主义的科学观?逻辑经验主义的科学观?坚持两个“区分”?区分之二:“分析”与“综合”的区分?区分之一:观察与理论的区分:观察是观察,理 论是理论;观察先于理论,观察中立于理论。 ? 观察概念(可以直接对应于可观察的现象,如, 速度、性状)Vs. 理论概念(无法直接对应于 可观察的现象,如,引力、遗传) ? 观察语句(命题O)Vs. 理论语句(命题T)?分析命题:其真假取决于概念之间的语义、 逻辑或数学关系,而与经验无关 ? “今天要么下雨,要么不下雨。”//“三角 形内角之和等于180度。” 综合命题:其真假不仅取决于概念之间的语 义、逻辑或数学关系,还取决于经验的检验 ? “我们居住的行星(地球)是圆的(球形), 而不是平的(平面)。”石里克卡尔纳普 逻辑经验主义的科学观?逻辑经验主义者的科学观?事实基础问题?在一个科学理论中,科学知识不外乎两大类:分析 命题、综合命题。 分析命题的真假由语义分析和逻辑(数学)来决定。 综合命题又可分为两类:纯观察命题、理论命题。? ?科学理论?? ??纯观察命题的真假由经验(观察)来检验。 理论命题如果通过逻辑和语义分析,能够化约为观 察命题,其真假亦可得到检验。否则,则不可检验。可以看作是一个形式化的演绎逻辑系统,这个系统的基石是 观察命题,理论命题则必须通过逻辑关系严格地建立在观察 命题的基础之上。 一个理论是否可以成为科学理论,取决于它的理论命题能否 通过逻辑演算归约为相应的观察命题,从而检验其真伪(可 证实性原则)。 在一个理论中如果有理论命题不能够通过逻辑分析的方式化 约为观察命题,那么这个理论就不是一个科学理论,因为它 的某些命题是无法通过经验(观察、实验)来检验其真假的。 ? 神学理论(上帝是否存在) ? 伦理学理论科学事实是指通过观察与实验所获得的以描述、记录 的形式再现出来的经验事实。? ?事实1:指客体与仪器相互作用结果的直接表征,如数字和 图像 事实2:指对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的单称陈述和判断。 第一,科学事实并不是直接给予的,而是不得不加以建构的, 因而科学事实有可错性。 第二,科学事实是单称陈述(个别存在陈述) ? 如,“铀具有放射性”。比较,“金属具有导电性” 第三,科学事实具有可重现性 ? 排除错觉、假象,避免谬误、造假 第四,科学事实应尽量系统、全面、准确地反映客观事实 ? 如,宇宙背景辐射3K?科学事实的性质? ? ? ??非科学:?“观察渗透着理论”? ?科学研究的起点:不是观察而是问题?为什么科学研究始于问题??人们往往认为,科学事实可以通过无偏见地使用感觉 来加以确定,其中不允许任何主观因素的干扰。 但是,存在中性的观察吗?(想想X光片)? ?存在中性观察(观察语句O):逻辑实证主义者 不存在中性观察(受污染的O):波普尔、库恩、汉森 观察和实验是按照一定的假说和理论设计出来的,观察什么、 如何观察、观察结果都不是随意的。 观察和实验既是接收信息的过程,更是加工信息的过程。其 中包含着选择与建构。 科学事实是用科学语言表达出来的,而科学语言又总是联系 着特定的理论。(波长700A表示红光。波动说)??为什么说“观察渗透着理论”?? ? ?波普尔:观察与实验离不开理论,观察过程总 是要渗透着、伴随着预设的问题,总是要进行 选择,漫无目的的观察是不存在的。只有带着 问题,才能有切实的观察和实验。 培根的伟大与渺小:如果谁要一心一意遵循培 根的实验方法论,那他就根本做不出任何有意 义的发现。培根本人有过什么重大的科学贡献 吗?两点理由:?其一,从具体的研究进程看,人们总是以问题为框 架有选择地搜集事实材料;与问题无关的材料通常 引不起人们的注意(动机/理由;“找茬”) 其二,从科学理论发展的机制看,只有发现了现有 理论不能解决的问题时,人们才会想办法修正它、 补充它,或者建立新理论替代它(挑战/应战)。?何谓科学问题?? ?科学问题的分类? ? ? ?劳丹(L. Laudan)的分类??从问题到科学问题 科学问题:科学认识主体立足于特定的知识背 景提出的需要解决而且可能加以解决的具有理 论意义的矛盾现象。 科学问题的基本结构:? ?陈述性/过程性/因果性问题(求解类型) 真问题/假问题(应答域是否存在) 常规问题/非常规问题(问题的性质) 好问题/坏问题(问题界定的质量)经验问题? ? ?未解决的问题(尚未被任何理论解决) 已解决的问题(已被所有相关理论解决) 反常问题(特定理论和经验冲突) 内部概念问题(理论内部矛盾) 外部概念问题(理论之间矛盾)?概念问题? ?已知成分+未知成分 问题指向+研究目标+应答域?e.g. 李政道/杨振宁“弱相互作用下宇称是否 守恒”问题 科学问题的来源? ? ?科研选题?科研选题的步骤?第一,科学理论与经验事实的矛盾?e.g. 麦克尔逊-莫雷实验;光电效应想象 e.g. 热死佯谬(热力学第二定律/麦克斯韦妖) e.g. 光的微粒说/波动说;物理学与生物学之间的矛 盾;电磁学与经典力学之间的矛盾科研选题的重要性? ? ?第二,科学理论内部矛盾?第三,理论之间的矛盾?关系着:研究的方向、目标和内容 影响着:研究的途径和方法 决定着:研究成果的水平和价值???第四,社会需要、技术发展所提出的科学问题 (现有理论不能满足现实需要)?? ?e.g. 军事、环境、健康、生产等第一步,进行文献调研和实际考察,充分了解 前人的工作和现实的需要; 第二步,对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比较,提出研 究问题,确定研究方法; 第三步,进行可行性论证:现实意义、理论意 义、支撑条件、预期成果; 第四步,同行评议,确定选题。 关键点:有一个明确的科学问题科研选题的基本原则? ? ? ? ?推理可靠性问题:归纳问题?归纳问题?其一,需要性原则:社会需要/科学需要 其二,创造性原则:理论、方法上的创新 其三,科学性原则:由科学依据 其四,可行性原则:与主客观条件相适应 例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硕士论文选题归纳原理:?归纳原理面临的问题?如果在各种各样的条件下观察到大量的A,且所有 这些A毫无例外地具有性质B,那么,所有A具有性 质B。 a1是S, a1是P; a2是S, a2是P; …… an是S, an是P; 每一个S都是P。大多数情况下,不可能机械地按照归纳推理的程序 直接导出一般性结论。? ? ??简单枚举归纳? ? ? ? ?基于“可观察”事实的归纳推理,不能够产生有关“不 可观察之物”的知识。 难以从不精确的观察证据,归纳出精确的、用数学形式 表述的科学定律。 事实上,在科学家具体提出科学定律和理论的过程中, 大多数都是通过猜测和想象,而不是按照严格的推理步 骤一步一步地进行的。?无论诉诸逻辑,还是诉诸经验,归纳原理本身都得 不到恰当辩护(休谟,归纳问题)。归纳问题?休谟的论证?休谟的论证(续)??归纳推理的核心是从个别的事例推 出普遍概括的可靠性,从过去的事 例推出对未来预见的可靠性。 十八世纪的苏格兰哲学家休谟提出: 问题的实质并非是争论归纳推理是 可靠的或者是不可靠的,而是如果 你认为归纳推理是可靠的,有什么 样的根据。休谟认为我们无法从理 性上找到这样的根据。要证明归纳假定是正确的,只能有两种途径:? ?但是,靠演绎行不通?根据演绎推理 根据归纳推理?如果从演绎推理出发,那么,就必须要构造这 样一个推理,即? ??前提:A 结论:归纳假定是正确的?比如,前提A可能是:自然界的未来和过去大体上 相似(自然的齐一律)。 但演绎推理的特征是:如果前提为真,则结论为真。 那么为了得出归纳假定为真的结论,我们必须依赖 于前提A的真。 但有什么根据认为前提A是真的呢?为了演绎地证 明前提A是真的,我们必须依赖于前提A1,而要证 明A1,就必须依赖A2,如此,整个证明陷入无穷 回溯。 休谟的论证(续)?弱化形式(概率归纳)?推理可靠性问题:假说-演绎?靠归纳更不行?如果我们从归纳推理出发,就必须要构造这样一个 推理,即:? ? ? ? ?在时刻t1,归纳假定是正确的 在时刻t2,归纳假定是正确的 …… 在现在以前,归纳假定是正确的 结论:现在和未来归纳假定是正确的???问题在于,证明归纳是正确的这个过程,本身需要 假定归纳正确,因而证明过程陷入循环论证。如果在各种各样的条件下观察到大量A,且如 果所有这些观察到的A都具有性质B,那么所 有A可能都具有性质B(概率形式) 但是,这一表述并没有克服归纳问题。事实上, 根据这种推理,不管观察证据有多少,任何一 般定律为真的概率为零。 结论:无论从事实基础上看,还是从归纳推理 看,常识科学观都难以立足。?既然科学研究的起点是科学问题,为了解决科 学问题,人们就需要首先提出假说,而后通过 演绎推理,进行经验检验。这就是所谓的假说 -演绎方法。 那么,什么是科学假说??根据已知的科学事实和科学原理,对所研究的自然 现象及其规律性提出的一种假定性推测和说明。 X射线、放射性元素、电子的发现,引导人们提出 原子结构假说。 光量子假说----物质波假说?假说举例:? ?玻耳原子模型关于假说:假说的地位?关于假说:假说的构成与一般特征?科学假说的构成(假说是一个系统)? ? ? ??恩格斯:“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 形式就是假说” 假说在科学活动中的地位?事实基础 背景理论(包括推理规则) 对现象本质的猜测 推演出的预言和预见? ?第一,假说是科学观察和科学实验的先导?如,汤姆逊葡萄干蛋糕模型---卢瑟福散射实验---有核原 子模型的建立?假说加上初始条件,演绎推导出已经观察到的现象, 则是 对这些现象的解释; 假说加上初始条件,演绎推出未来发生的现象,就是预言。? ?第二,科学假说是激发思维创造性的媒介 第三,科学假说是通往科学理论的桥梁科学假说的特征? ? ?科学性 猜测性 易变性关于假说:建立假说的方法与原则?科学假说的检验及其复杂性?科学假说的检验及其复杂性(续)??如何提出好的假说,对科学家来说十分重要。提出假 说,是一个创造性过程,没有固定模式。 假说形成过程中的思维方法? ? ? ?归纳方法 类比方法 直觉/灵感 演绎方法 解释性原则 对应性原则 可检验性原则科学家在提出科学假说后,都要经过严格的检 验。一个假说在经受过检验后被科学家作为可 靠的定律和理论所接受,并据此进行解释和预 见。?检验假说的过程,就是对假说进行证实的过程?例如:检验命题“这把钥匙是铁做的”(T)? ? ? ? ?逻辑检验? ??方法论原则? ? ?逻辑一致性 逻辑简单性 直接检验:对单称存在命题(天王星/海王星预言) 间接检验:对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导出可检验结果,再通过观 察或者实验进行检验。?证据检验? ?a, 已知定律:铁做的东西放在磁石附近就会被吸引 b, 已知命题:这是一块磁石 c, 实验: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17世纪科学理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