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市#城市森林,给居民带来了什么好处

&&&&核心提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意义是:城市森林是城市生态环境的主题;城市森林是城市有生命的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森林建设是增加城市绿色GDP的有效途径;城市森林有利于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意义是:
(1)城市森林是城市生态环境的主题;
(2)城市森林是城市有生命的基础设施建设;
(3)城市森林建设是增加城市绿色GDP的有效途径;
(4)城市森林有利于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责任编辑:海力
日照网新闻热线:
想咨询?要投诉?提建议?欢迎登陆
留言,参与问政。建议:使用IE6.0以上版本的软件、800*600以上显示模式浏览此网站
主办单位:厦门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技术支持单位:厦门市信息技术服务中心 Copyright 2007 All
Rights Reserved龙岩市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情况
龙岩市政府新闻发言人 吴福文
市政府各部门新闻发言人
龙岩市政府新闻办联系方式
电话:传真:
龙岩市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情况
来源:中国龙岩网&&&&日期:
&  24日上午,在安徽省宣城市召开的“2015森林城市建设座谈会”上,龙岩市被国家林业局正式批准为“国家森林城市”。当天下午,龙岩市随即召开新闻发布会,龙岩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市林业局副局长吴学静介绍了龙岩市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情况,发布会由龙岩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政府新闻办主任吴福文主持。  发布会实录:  【龙岩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市林业局副局长&吴学静】新闻界的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首先向大家发布一个喜讯:今天上午,在安徽省宣城市召开的“2015森林城市建设座谈会”上,龙岩市被国家林业局正式批准为“国家森林城市”。在此,我谨代表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领导小组、市绿化委员会和市林业局向长期关注、关心和支持我市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的新闻界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向大家简要介绍一下近年来我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主要情况:  【吴学静】一、全国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概况  【吴学静】国家森林城市是核心理念是“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其评价指标涉及城市森林网络、城市森林健康、城市林业经济、城市生态文化和城市森林管理等共5大类40项的具体指标。创建活动只在全国地级以上(含)城市开展(创建范围包括市辖县市区)。国家林业局对国家森林城市实行动态考核,在批准“国家森林城市”称号3年后组织专家进行复查,复查不合格提出警告,5年后再次复查仍不合格,取消其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吴学静】截至到今年,中国关注森林活动组织委员会、国家林业局连续12年召开“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座谈会)”,共授予全国24个省(市)的96个城市为国家森林城市。我省厦门市2013年获得国家森林城市称号,成为我省第一个国家森林城市。上午,龙岩、漳州两市同时被批准为“国家森林城市”,龙岩就此成为福建省三个“国家森林城市”之一。  【吴学静】二、我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进展情况  【吴学静】我市实行国家、省级森林城市同步创建,即:2013年创建省级森林城市,2015年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吴学静】(一)获得省级森林城市称号。2012年12月《龙岩市省级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通过省林业厅的评审。2013年12月龙岩被授予为“福建省森林城市”(主要范围为新罗区),为我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提供了必备条件。  【吴学静】(二)取得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批准。2012年11月,市人民政府向省林业厅提交了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申请,12月省林业厅向国家林业局转报我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申请;2013年1月国家林业局正式批复同意我市开始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吴学静】(三)编制规划并实施。2013年4月,我市启动《龙岩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工作,&9月市政府第二十六次常务会议专题研究并通过了《龙岩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年)》,12月市政府印发了《龙岩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实施方案》。  【吴学静】(四)提交材料接受审评。今年7月,市政府向国家林业局提交了申请授予龙岩市为国家森林城市有关材料。8月,国家林业局组织专家对我市提交的创建材料进行审核,认为我市的各项指标均已达到或超过《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要求,《龙岩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年)》执行基本到位,档案材料齐全规范,达到了“国家森林城市”标准。10月12日,国家林业局对拟批准的21个城市名单进行了公示,龙岩市在列。  【吴学静】三、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主要做法  【吴学静】(一)强化四项措施,形成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强大合力  【吴学静】强化组织领导。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3位副市长为副组长、各县(市、区)政府和23个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市委书记梁建勇和市长池秋娜多次对创森工作作出批示、提出要求。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先后6次调研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市人大、政协分别就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督查。  【吴学静】强化科学规划。按照“森林龙岩、美丽家园”的建设理念,坚持城乡绿化统筹发展原则,编制《龙岩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年)》。  【吴学静】强化责任落实。坚持指标是底线、规划是保障线、生态是红线的“三线”建设原则,落实高位推动、部门联动、市县互动“三动”工作机制。将重点项目建设和创森指标任务逐一分解,列入市对县和相关部门绩效考评重要内容。  【吴学静】强化保障机制。坚持政府投入为主,鼓励社会参与,充分调动社会各界造林绿化积极性,确保树“种得下、栽得活、长得美”;不断放宽放活政策,支持非公经济投资林业产业,政府在基础设施、种苗、林下经济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据统计,创森3年多来,共投入104.58亿元用于国家森林城市建设。  【吴学静】(二)突出七方面建设,确保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成效  【吴学静】“十二五”以来,全市累计完成造林绿化206.8万亩,比“十一五”增加44.6万亩,比增27.5%,其中阔叶树造林154.7万亩,占造林绿化总面积的74.8%,极大改善了闽西针叶树比重过大的“偏针”林分结构。  【吴学静】突出城区绿色福利工程建设。把绿化作为“有生命的重要的城市基础设施”统筹规划,加大城区公共绿地建设力度,严禁城市建设破坏树木和绿地行为。从单纯追求园艺视觉景观,向“大绿量”“近自然方向”森林植被生态系统转变,建设了一批以乡土乔木树种为主的城市公园、道路和重要景观节点,大大提升了城市绿化和宜居生态品位。采取规划布绿、见缝插绿、拆墙透绿、拆违建绿和立体绿化等综合措施,大幅度拓展和增加城市绿化空间和绿量。新建面积近2万亩的中央苏区公园,先后建成了莲花山木栈道(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石锣鼓湿地公园等一批生态游憩场所。  【吴学静】突出绿色村镇工程建设。按照“森林进城、公园下乡、城乡一体、全域绿化”的理念,山上抓提升,山下抓延伸,实施绿色村镇、美丽乡村建设,全面整治村容村貌,着力抓好村庄庭院绿化、公用地绿化、水岸绿化和风水林建设。市财政每年安排3000万元以上专项资金建设美丽乡村,对创建绿色乡镇、绿色村庄的分别每个奖励20万元和10万元。  【吴学静】突出河流湿地保护建设。湿地是地球之肾。开展湿地资源本底调查及恢复保护管理工作,编制了《龙岩市湿地保护规划》和《城市湿地保护专项规划》。通过采取林分修复、幼林抚育和补造阔叶树等措施,加大水源地周边森林生态修复力度,加强江、河、水库等水体沿岸自然生态保护。全市已新建龙岩中心城市石锣鼓湿地公园和长汀汀江国家湿地公园。漳平南洋国家湿地公园已获国家林业局批准正在建设。  【吴学静】突出森林保育建设。发扬“滴水穿石、人一我十”的精神,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和矿区生态环境恢复。三年来全市共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30.2万亩,完成矿山复绿1.91万亩。加大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县乡道路、农村道路及铁路两侧的绿化带建设,道路绿化率达90%以上。  【吴学静】突出森林生态产业建设。大力发展花卉苗木产业,市财政连续3年每年安排1000万元花卉苗木专项扶持资金,新建花卉示范企业11个、苗木示范基地23个。漳平被评为“中国花木之乡”,连城朋口被评为“中国兰花名镇”。建立国家重点林木良种基地2个,马尾松良种繁育研究水平全国领先。大力发展竹业产业,市、县两级财政连续四年每年安排500万元竹业专项扶持资金,新建丰产竹林79.1万亩。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市财政每年安排安排500万元扶持林下经济发展,全市林下经济逐步实现“三转变”,即:由单一模式经营向多样化模式转变,由规模偏小、产值偏低向初具规模初见成效转变,由参与人数少、组织化程度低向参与人数多、组织化程度高转变。大力发展森林旅游,创建以森林资源景观为主的生态旅游示范区4处(国家级2处,省级2处)、森林公园16处、森林人家119户。  【吴学静】突出森林生态文化工程建设。率先在全省开展“古树王”、“十大魅力风水林”、“十大优秀森林生态旅游景区”评选活动,举办了竹王和花王赛,开展了“创森杯”征文赛、摄影赛、登山比赛。创建了长汀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现代林业建设示范县,古田镇全国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启动了龙岩市森林生态科普基地评选,在全市建成了18处森林生态科普基地。建成长汀汀江国家湿地公园、龙岩市博物馆、莲花山生态科普长廊等一批生态科普教育基地。积极开展义务植树活动,自创森以来,建设义务植树基地122个、面积1.7万亩,全民义务植树尽责率达97.06%;建有面积达3472亩和5989株可供社会各界认建认养的林木绿地和名木古树,爱绿植绿护绿理念深植广大市民心中。  【吴学静】突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一是加强绿化成果管理。综合运用行政、经济和法律手段,加强行政执法力量,严格依法管林护绿,管好、护好森林城市建设成果。二是加强生态公益林管理。加强生态公益林护林员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建立重点水土流失区生态林森林蓄积量增长激励机制。三是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调查,编制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和林地保护利用专项规划。在全国率先启动华南虎拯救工程、在全省率先暂停天然阔叶树采伐和全面禁止炼山造林,阔叶树造林面积连续多年超过针叶树。建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个、保护小区455个,面积182.2万亩。对全市7405株古树名木全部实行建档挂牌保护,保护率达100%。四是加强灾害防控。加强森林防火工作,加大生物防火林带建设,建成全国首条电力线路生物防火林带,每年的森林火灾发生率和受害率均低于森林防火“双控”指标。市林业局被国家林业局评为“年度全国森林防火工作先进单位”。严格执行林业有害生物检疫,启动防控体系建设,全市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率和危害率都在规定指标之内。龙岩市是全省唯一无松材线虫病疫情的设区市。  【吴学静】经过近几年的持续造林绿化和森林城市建设,龙岩市森林生态功能大幅提升,城乡生态环境大幅改善,林业产业较快发展,全社会生态文化素养全面提高。和2010年比,龙岩市森林覆盖率由73.1%提高到%,比全省高11.96个百分点,在高森林覆盖率情况下,森林覆盖率每年仍以1.2个百分点增长;全市森林蓄积量由8500万立方米增加到1.244亿立方米,增长46.4%,居全省各设区市第一。2014年林业产业总产值265.2亿元,比增11.2%;年农民人均林业收入2450元,比增10.6%。为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龙岩作出贡献。  答记者问:  【海西晨报记者】我市已于2012年成功创建了国家园林城市,为什么还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吴学静】首先两者范围不同。园林城市建设着眼于城市建成区,一般主要在城市城区或延及城乡接合部的近郊,而森林城市建设着眼于城市行政全域,范围不仅包括城市,而且还包括农村以及所辖的县市区。所以,森林城市的建设范围远大于园林城市。&  【吴学静】其次结构内容不同。园林城市是以大面积乔、灌、花、草植被构成园林小区,形成一道道风景亮丽、美不胜收的园林景观。而森林城市除涵盖上述内容外,突出以高大乔木及灌木为主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主体。一句话,园林城市主要着眼于“园林视觉景观”,森林城市主要着眼于“森林植被生态系统”。  【吴学静】第三功能作用不同。园林城市主要功能作用是以优美的视觉景观效应给人以美的享受。而森林城市是以其独特而强大的森林植被生态功能对城市生态宜居环境改善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吴学静】所以,森林城市建设源于园林城市又高于园林城市,森林城市的建设使城市的生态价值、文化价值、历史价值更能综合、完美地体现出来。  【龙岩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能带给市民什么好处?  【吴学静】森林是人类的摇篮。城市森林是有生命的城市基础设施。其主要作用是通过以树木森林为主体的森林植被生态系统的强大的生态功能作用改善人居环境。一是森林光合作用固定CO2、呼出O2,大大改善城市空气质量;二是森林高大树冠覆盖、形成林荫,吸纳降水,减少降尘,减少噪音,夏季降温,减小城市热岛效应;三是森林强大地下根系,吸水固土,减少地面径流,减少水土流失,利以建设“海绵城市”。此外,森林城市还通过发展林业产业、发展森林生态文化,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和文化建设。总之,创建森林城市,能大大改善市民生活宜居环境,使广大市民享受到实实在在的普惠福祉,从而大大提升市民生活幸福指数。  【中新社记者】龙岩森林覆盖率居全省第一,在全国位于什么位置?  【吴学静】&2014年底我市的森林覆盖率达到了77.91%,连续39年居全省第一。据我们查询资料,龙岩的森林覆盖率居全国各地级市第6位,是全国为数不多的森林覆盖率超过75%的设区市。
版权所有:龙岩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建设维护:着力开展森林城市建设的重要意义着力开展森林城市建设的重要意义艺斌财经百家号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高度,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并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将“绿色发展”列入五大发展理念,把建设绿色城市、森林城市列入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国家新型城镇化纲要、国家中长期改革实施规划的重要内容,赋予了森林城市建设拓展区域发展空间、营造城市宜居环境、扩大生态产品供给等重要任务,标志着森林城市建设已进入国家发展的战略层面。习近平总书记就城市生态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强调“要增强城市宜居性,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城镇建设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在今年1月26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12次会议上又强调森林关系国家生态安全,要加强森林生态安全建设,着力推进国土绿化,着力提高森林质量,着力开展森林城市建设。着力开展森林城市建设,已成为习近平总书记对推动林业发展的新要求,已成为实施国家发展战略的新内容,已成为人民群众对享受良好生态服务的新期待。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在成功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基础上,充分认识建设森林城市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作为应尽之责、为民之要。着力开展森林城市建设是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抓手。十八届五中全会把绿色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明确提出要坚持绿色富国、绿色富民,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要紧紧围绕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高度重视生态安全,扩大森林、湖泊、湿地等绿色生态空间比重,增强水源涵养能力和环境容量。着力开展森林城市建设,一方面,可以有效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生态承载力,扩大城市的环境容量,增强城市发展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另一方面,可以大力发展以森林资源为依托的绿色产业,壮大绿色经济规模,改变传统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促进城市转型升级和绿色增长。着力开展森林城市建设是增进民生福祉的重大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植树造林是实现天蓝、地绿、水净的重要途径,是最普惠的民生工程。当前,拥有更多的森林绿地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城乡居民追求幸福生活的新期待,也是各级党委、政府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着力开展森林城市建设,就是要在城市居民身边增绿,让居住环境绿树环抱、生活空间绿荫常在,更加便捷地享受造林绿化带来的好处,提升他们的幸福指数。着力开展森林城市建设是加快济宁转型的现实需要。当前,我市正按照五大发展理念要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力推进科学发展转型发展。实现转型发展的突破,有两个重要标志:一个是产业层次由低端迈上中高端,另一个是形成天蓝地绿水清的好生态。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另一方面,大力推进生态济宁建设。林业一头连着产业、一头连着生态,从产业上讲,林业本身就是生态产业、绿色产业、生物产业、碳汇产业,是产业转型升级中国家鼓励发展的产业,通过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可以带动观光旅游、生态养生、林产品加工全链条融合发展;从生态上讲,一个城市能走多远,最终取决于生态环境容量,大力发展林业,有利于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增强环境承载能力,为实现转型发展、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着力开展森林城市建设是增强城市竞争力的内在要求。当前,生态环境越来越成为衡量一个地区竞争力的重要尺度,生态环境越好,吸纳聚集发展要素的能力就越强。一座城市的品质,不仅仅在于高楼大厦的多少,还要看绿地的数量和绿化的水平。一座只剩下钢筋水泥和灰蒙蒙天空的城市,很难说有魅力和活力,更谈不上有竞争力。现在,各地都把生态环境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全力提升城市的竞争力、吸引力。通过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大力实施生态造林绿化,持续提升绿化水平,营造“城在林中、林在城中、人在绿中”的生态图景,把济宁打造成绿色之都、生态之城,让绿色生态成为济宁亮丽的名片,对提升济宁的魅力形象,提高对人才、项目的吸引力具有重要作用。(一)开展森林城市建设,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是改善城市生态、建设生态文明的一项创新行动,也是致力于“大地植绿”“心中播绿”的重要宣传实践活动。森林城市建设成为林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引擎,成为全社会兴办林业的一个有效载体。何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是指在市域范围内形成以森林和树木为主体,城乡一体、稳定健康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于城市居民身心健康,且各项建设指标达到规定标准并经国家林业局批准授牌的城市,是我国褒奖一个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荣誉。森林城市怎么评?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主要有5大类40项,包括市域森林覆盖率、城区绿化覆盖率、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全民义务植树尽责率、公众对森林城市建设的支持率和满意度以及森林健康与保护、林业经济、生态文化等内容。例如:(1)市域森林覆盖率达到30%以上;(2)平均每年完成新造林面积占市域面积的0.5%以上;(3)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4)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1平方米以上;(5)城区乔木种植面积应占到绿地面积的60%以上;(6)城区街道树冠覆盖率达到25%以上;(7)城区地面停车场乔木树冠覆盖率达到30%以上;(8)城市重要水源地森林覆盖率达到70%以上;(9)村庄林木绿化率达30%,分散居住型村庄达15%以上;(10)水岸林木绿化率达80%以上;(11)道路林木绿化率达80%以上;(12)乡土树种数量占城市绿化树种使用数量的80%以上;(13)郊区森林自然度达到0.5以上;(14)全民义务植树尽责率达到80%以上;(15)公众对森林城市建设的支持率和满意度应达到90%以上。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艺斌财经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致力于做老少皆宜的金融轻阅读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您当前的位置: & 农委工作 &
·······信息推荐
关于我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的调研报告
重庆市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 关于我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的调研报告 & 国家森林城市,是指城市生态系统以森林植被为主体,城市生态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各项建设指标达到《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并经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批准授牌的城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活动,是2004年由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牵头成立的“关注森林”活动组委会发起,经请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同意开展的,其目的是为了实现森林城市建设健康、可持续发展,更好地发挥森林城市建设在改善人居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和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作用。 为了协助市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市人民政府关于我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情况的报告,今年5月市人大农委组织开展了我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情况调研。调研组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郑洪任组长,部分常委会组成人员、部分市人大专门委员会和常委会工作机构负责人、部分全国人大代表和市人大代表以及林业专家为成员。调研组听取了市林业局、市财政局、市交委、市农委、市水利局、市园林局开展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汇报,赴渝北、北碚、南川、铜梁、璧山、武隆、忠县、开县、彭水等9个区县(自治县)进行了实地调研,听取了区县(自治县)的工作情况汇报,实地察看了部分森林建设现场,与干部群众进行了深入座谈交流,比较全面地了解了我市森林城市建设情况,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创森工作取得的成效 2008年,我市结合森林工程建设,同步启动了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活动。工作中坚持以城乡统筹、政府主导,生态优先、师法自然,林水相依、乡土植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原则,以城市、林业、园林三者融合,城区、近郊、远郊三位一体,水网、路网、林网三网合一,生态林、产业林、文化传承林三林共建为要求。通过4年多来的努力,我市森林城市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城市生态体系、江河流域生态网络已基本形成,通道“绿色纽带”不断延伸,绿色乡村建设效果正在显现,生态文化方兴未艾。2011年年底,“关注森林”活动组委会和国家林业局组织专家组,对我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进行了验收,38项创森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国家标准。 (一)六大工程同步实施,城乡增绿整体推进,生态效益成效明显 我市创森工作以城市、农村、通道、水系、长江两岸和苗圃六大工程为载体,以城镇绿化区、公园、城周森林屏障为“点”,以长江、嘉陵江、乌江等大江大河、主要山脉、主干铁路公路为“线”,以“一圈两翼”为“面”,实现了“点、线、面”结合,城乡统筹发展。截至2012年6月,累计栽植各类苗木17.8亿株,完成工程建设任务2112万亩,占规划总任务2200万亩的96%,森林覆盖率达到39%。 城市增绿量。城市森林建设坚持以生态宜居为目标,努力打造独具“山水”特色的近自然城市森林。通过建公园、扩绿地,建城周绿色屏障、升级干道绿化等工程,为广大市民提供休闲绿地。截止2011年底,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1.5%,绿地率达到38.3%,建成区人均公共绿地达到14.3平方米,中心区人均公共绿地达到12.9平方米。 农村绿荒山。农村森林建设坚持以绿化荒山,兴林富民为目标,通过人工造林和飞播造林相结合,绿化荒山250多万亩,截止2011年6月,山区森林覆盖率达到62.1%,丘陵森林覆盖率达到41.6%。同时大力推进经果林森林工程建设和林业产业基地建设,截止2012年4月,新发展经果林111.3万亩,新建产业基地540万亩,产业基地总量达1339万亩。 通道扩林带。通道森林建设坚持以打造“绿色纽带”为目标,对公路、铁路两侧造林绿化进行统一规划、布局,不断提高森林覆盖率,努力建设绿色之路、景观之路和生态之路。基本实现了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全覆盖,不断延伸的绿色长廊成为展示重庆新环境、新形象的窗口。截止2011年底,全市共完成2.9万公里公路绿化任务,道路绿化率达到85.7%。 水系织绿网。水系森林建设坚持以水源地保护目标,紧密结合水土流失治理、病险水库整治库周绿化等工作,加强了乌江、嘉陵江、大宁河以及其它穿(绕)城镇江河的两岸绿化,强化了各类大中小型水库库周护岸林建设,基本形成“水边有林,常年有绿”和“水系相伴森林,森林护卫水系”的良性生态环境。截止2012年4月,完成水系绿化面积65.05万亩,占水系森林工程计划任务(70万亩)的92.9%;全市水岸绿化率达到了82.7%。 长江保生态。长江绿化坚持以保长江生态安全为目标,大力实施沿江防护林建设,努力打造“一江碧水、两岸青山”。2010年接受认捐认建绿化资金21.6亿元,目前捐资协议签约单位406家,协议金额14.9亿元,到位7.4亿元。完成营造林295万亩。建设各类产业基地60万亩。打造示范林24片,面积2.4万亩。2011年提前实施25度以上坡耕地退耕还林31万亩。基本做到600多公里长江两岸绿化不断档,不留“天窗”,不现裸土。 苗圃上规模。苗圃建设坚持以打造西部地区的“苗木仓库”为目标,政府引导,业主投入,发展苗圃基地47万亩,新建林苗一体化基地10万亩,上千亩的苗圃基地49个,5000亩以上的特大型苗圃6个,全市在圃苗木16亿株,形成了小苗、中苗、大苗梯度培育的格局,苗木总产值116.8亿元,既基本满足了森林工程建设的需要,又成为老百姓“离土不离乡”增收致富的朝阳产业。 (二)服务地区经济发展,帮助农民增收致富,经济效益逐步提高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不仅有效地改善人居环境,而且提升了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拓展了农民增收致富的渠道,促进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了生态受保护,人民得实惠。据统计,2011年全市林业总产值达300亿元,农民人均林业收入达到600元。 城市森林建设提升地区价值。城市兴建各类公园、小游园,城市干道、节点绿化升级,城周建绿色屏障,在提升市民幸福指数的同时,也展示出良好的城市形象,为招商引资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渝北区将原来低洼的垃圾场改造整治建设龙头寺森林公园,以中小树苗为主配置出最优的景观效果,既为市民提供了舒适的生活环境,还大幅提升了周边土地价值,带动房地产开发;璧山县结合森林城市建设建成了璧南河城市森林景观、湿地公园、工业园区道路绿化等工程,环境优美宜居,璧山城区经营性用地出让价从30万元∕亩上升到300-400万元∕亩,良好的生态环境引来了100余家IT配套企业落户璧山。 农村森林建设助农增收致富。我市农村森林建设一方面通过发展经济林、撂荒地转租、采取“公司+农户”模式建设苗圃基地等方式,帮助农民增收,如:南川建成笋竹基地48万亩,实现了笋竹生产1.8亿元,农民人均笋竹增收315元;铜梁建成了10000亩优质枳壳基地;忠县将长江绿化与促农增收相结合,建成了长江柑橘带示范林;开县利用“沧海桑田”实验成果,建饲料桑基地5000亩;彭水自治县结合荒山造林,建成油茶基地4.85万亩,改造低效林1万亩,成为国家级油茶产业基地县。另一方面,还通过大力发展森林旅游、林下经济、农户发展庭院经济,开办林家乐、农家乐等,走出一条不砍树也能致富的路子。3年来,全市森林旅游人数突破1亿人次,森林公园收入超过60亿元。武隆县推进森林旅游发展,被国家林业局、国家旅游局授予“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林下养鸡、种植食用菌、中药材等已初具规模,全市已培育林下产业基地600万亩,林下产值达到70亿元,带动72万户林农户均增收过万元。 (三)传播生态文明理念,提升森林文化品质,社会效益日益显现 我市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过程中,不仅加强生态建设、改善生态环境,同时注重弘扬生态文明理念,建设生态文化,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人居环境的关注度,培育全社会“植绿、护绿、兴绿、爱绿”的意识。为推进生态文化活动开展,我市还专门成立了生态文化协会,协会的宗旨就是弘扬生态文化,倡导绿色生活,共建生态文明。据创建国家森林城市验收组调查问卷,居民对森林城市建设的支持率达到了95%以上。创森办先后组织开展了市民宣传日、创森知识“十进”、市民进森林等宣传活动,广泛宣传社会生态文化。各地采取多种方式调动广大群众绿化环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积极组织开展群众性植树造林、绿化环境活动,“人大代表林”、“政协委员林”、“将军林”、“大学林”、“院士林”、“结婚纪念林”、“三八林”、“青年林”等各种纪念林为宣传和示范义务植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市民年参加义务植树超过2500万人次,每年植树超过1亿株,义务植树尽责率达90%以上。 通过创森工作,以“巴渝文化”为依托的“山水林城”四位一体的生态文化正在形成。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都注重增强文化内涵,既是市民休闲之地,又是生态科普基地。全市已建成自然保护区45个、森林公园73个、湿地公园15个、生态科普基地5个、古树名木保护点10000个;打造森林生态镇100个、绿色村庄2000个,绿化升级了一批名人故居、乡间古镇、风景名胜区、自然村落和特色农家庭院。北碚区依靠科技支撑,不断提高森林工程质量,提升森林文化品质,被评为全国森林城市标准化示范区;缙云山自然保护区被评为“全国生态文明教育示范基地”;武隆推出“印象武隆”大型山水实景演出项目,传播巴渝风情民俗文化。 二、创森工作采取的措施 (一)组织保障,细化职责任务,狠抓工作落实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创森工作,成立了以市委副书记、市长黄奇帆为组长的创建国家森林城市领导小组,明确了林业、财政、交委、农委、水利、园林等10余个市级部门为成员单位,各区县(自治县)、镇乡(街道)均成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形成了各部门分工协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为推进创森工作顺利实施,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的通知》,将创森任务分解为森林城市网络、城市森林健康、城市林业经济、城市生态文化、城市森林管理等五大类46项任务,逐一明确了牵头部门和责任单位,要求牵头单位要切实履行“牵头抓总”的职责,认真抓好统筹协调和督促推进工作;责任单位要按照分工要求,主动沟通,积极配合,扎实抓好各项工程和创建工作。 为确保创森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市委、市政府将创森工作纳入了区县(自治县)综合考核和市政府有关部门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内容;市委、市政府督查室和市创森办、市林业局实施“解剖式”督查、“跟踪式”督办;各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保障创森工作健康稳步推进,市财政局制定了《重庆市森林工程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和《重庆市森林工程市级贷款资金管理办法》,对森林城市建设资金实行先建后补,按进度拨付,强化资金访绩问效;市审计局定期对森林城市建设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专项审计和督查;市纪委全面检查森林城市建设的管理办法及制度的执行情况;市创森办还对重点区县进行驻地巡视和督促。 (二)规划保障,强调统筹城乡,划片分区实施 我市于2008年结合《重庆森林工程总体规划》,编制了《重庆市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并将其纳入了城市总体规划统筹组织实施。规划明确以“三峡库区生态屏障、长江上游绿色之都”为规划理念,以“森林之城、绿色之都、幸福家园”为建设目标,统筹城乡,全域创建,“增绿”和“增收”相结合。规划还针对我市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的实际,将全市划分为长江生态绿带、主城都市森林区、渝西产业经济区、渝东北生态屏障区和渝东南生态产业区的“一带四区”总体布局,着力打造西部最优人居环境和“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 长江生态绿带在长江及其一级支流两岸175水位线至第一层山脊内,基本实现了两岸绿化,保证长江生态安全;主城都市森林区9个区,实施了“两江四岸”“四山屏障”及城市公园、城市组团隔离带、道路绿化、立体绿化,提升了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宜居指数;渝西产业经济区12个区县,在城镇绿化的同时,以建设速丰林基地为主,兼顾发展经济林,成为全市林业产业较为集中、林业产值较高的林业经济区;渝东北生态屏障区11个区县,结合长江生态绿带建设,建立三峡库区生态屏障,兼顾发展中药材、林下经济等产业,在改善库区生态环境的同时,探索出促进移民安稳致富的新途径;渝东南生态产业区7个区县(自治县),结合石漠化治理等生态体系建设,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的同时,建设油茶、木材工业原料基地,大力发展中药材、林下养殖等林业经济产业。 (三)资金保障,坚持财政引导,多方筹措聚集 我市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中,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业主参与”的原则,多方筹措资金。市财政除直接安排创森资金外,还积极争取中央造林资金,整合城市建设、园博园、高速公路绿化、农业柑橘、水土保持、病险水库绿化整治、林权制度改革等相关资金,支持组建市林业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搭建创森融资平台,放大财政资金效用,发挥财政政策和资金的导向作用,引导社会资金和林农投资投劳;安排贴息贷款,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据统计,2008-2012年春,森林工程建设各类资金累计投入484.61亿元,其中市财政已下达森林工程市级补助资金计划 22.67亿元,实际到位18.7亿元(含市林投公司融资3.5亿元),区县财政及单位筹资178.92亿元,社会投入160.97亿元。 森林工程资金投入规划及使用情况表 时间:2008年—2012年6月&& &&&&&&&&&&&&&&&&&&&&&单位:亿元
国家级投入
133(其中市财政计划22.67)
46.21(其中市财政到位18.7)
在调查中了解到,2008—2012年春,区县(自治县)投入森林工程建设资金量根据各区县(自治县)情况不同而有多有少,总投资在3—15亿元之间,财政投入与社会投资比例在40%—90%不等。各区县(自治县)采取多种方式弥补森林工程建设资金不足,北碚区利用森林资源进行抵押融资3亿元,缓解资金缺口;开县采取“招标法人、垫资造林、分期付款”的方式,吸引企业全垫资造林,既缓解了资金压力,又提高了苗木的成活率;南川区出台了《树木绿地认建认养管理办法(试行)》,全区共有57家机关单位、47家民营企业和863位个人缴纳树木绿地认养金357万余元,还试行了森林景观资源流转模式,激发了农民造林和管护森林的积极性。 (四)制度保障,法规配套跟进,创新工作机制 我市在森林建设工作中注重将成功经验和做法固化为制度,为森林城市建设提供制度保障。为了促进森林建设,发展现代林业,改善生态环境,增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能力,市人大常委会于2010年制定出台了《重庆市森林建设促进条例》,对全市森林建设和管护活动的规划与建设、保护与管理、扶持与保障等作出了明确规定。2011年制定了《重庆市森林防火条例》,为有效预防和扑救森林火灾,保护森林资源,巩固森林建设成果,依法保护森林资源,巩固森林建设成果提供了法制保障。2009年市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了市政府关于森林重庆建设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报告,提出了生态经济效益兼顾、解决林业用地和农业用地矛盾、建管并重、因地制宜和资金筹措与成本控制等建议,转请市政府研究处理,促进了我市森林工程建设。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实施森林工程的决定》,并于2010年批准实施了《重庆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与行动计划》,市级有关部门先后出台配套规范性文件10多个。 在森林城市建设中,各级、各地坚持大胆探索,创新机制,一是创新用地机制。在农村,采取合作造林、自发造林和整体流转等形式,落实工程建设用地;在城周、高速公路两侧、长江两岸等重要区域,推行“业主租地、政府补贴”和政府租地、局部征用等用地模式;在长江两岸提前实施退耕还林,“政府买单”解决用地难题。二是创新工程管理机制。严格执行工程“五制” 和种苗“五制”,普遍推行“招标法人、融资造林、三验终验(一验施工过程、二验综合质量、三验竣工成果)”的造林模式及“大窝大苗、足水足肥、客土植树”的造林技术,推行专业队伍造林,包栽、包管、包活、包成林。三是创新林权改革,盘活了林地资源。全市林地流转面积376万亩,流转金额近7亿元。围绕“兴林富民”做好“三权”抵押这篇大文章,林权抵押贷款超过140亿元,占全市“三权”抵押贷款总额的82%,把“死资源”变为“活资产”,增加了群众的财产性收入。积极探索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两权分离”管理模式,推进林业合作社发展。农民自发造林、合作造林面积超过200万亩。南川区深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完成了15.5万户确权颁证,发证率达97.6%,成为“全国百个林权改革典型县”;彭水自治县推进木材生产计划“用补平衡”、减低林业税赋、加强森林采伐管理、建设林业要素市场等4项林权改革配套政策,调动全社会发展林业的积极性。 三、创森工作存在的问题 通过4年多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及其部门的共同努力,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我市创森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和一些薄弱环节,距离国家森林城市的要求也还有一定差距,值得正视与思考,并在下一步工作中加以改进。 (一)思想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只是一个阶段性的目标,而森林生态建设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个别地方在工作中,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不切实际地提出过高的目标,种植单一大树,过分追求一夜成林,缺乏对森林生态建设系统性、科学性的认识。另外,有些同志认为专家组验收已经达标,创森工作已大功告成,思想上开始松劲、懈怠,缺乏对我市仍然缺绿少林,森林总量和人均森林占有量较少,林分质量不高,森林效益不强的认识,对森林建设的长期性认识不足。 (二)资金压力有待进一步缓解。创森工作启动以来,我市以前所未有的力度,集中投入资金用于森林工程建设,由于创森工作任务重,投资标准较高,资金筹集压力大。一是各级政府对森林工程建设资金除引导社会投资外,主要依靠财政补助和融资贷款来筹集,部分区县(自治县)负债建设较突出,还款压力较大。目前,市和各区县(自治县)既要对森林工程前期投入作进一步的审计和清理,按贷款协议还款,还要根据在建工程进度拨付造林资金。二是缺乏后期管护经费。由于森林工程建设中的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均属补助性质,工程建成后的后续补植补造和抚育管护经费还需要长期投入,加上林地多属集体、林农所有,森林工程建设与林业产业发展、林农增收的结合还不够紧密,以林养林的良性循环机制还没有形成,后期管护经费难以落实到位。 (三)相关指标有待进一步调整。森林城市建设大幅增加了全市造林面积,尽管创新了一套造林用地机制,但用地矛盾仍较为突出,一些指标有待调整。一是部分区县绿化长江任务指标过高,造林用地无法落实。二是城周森林屏障建设缺乏造林用地,由于城周多为农民的耕地,土地价值相对较高,各区县(自治县)普遍存在造林租地难的情况。三是荒山造林和石漠化整治造林投入大,见效慢,利用荒山造林、石漠化整治造林等增加林地面积难度大。四是国家下达的退耕还林指标太少,加上相关扶持政策乏力,群众不愿将坡耕地用于造林,造林能利用地少。 (四)森林健康有待进一步关注。森林城市建设注重森林健康,对城市森林的自然度和乡土树种使用率均有要求。虽然从全市来看,这两项指标分别达到0.52和85%,均超过了国家森林城市标准,但个别地方仍然还存在一些问题,生态优先、师法自然的原则还坚持不好,主要表现在:一是在部分城市主干道、节点上,没有按照近自然化的要求,做到“草、乔、灌”结合,存在栽种单一名贵树种的情况,适地适树还坚持得不够;二是不切实际移植大树,且间距过密、修枝过度;三是不遵循自热规律,不顾时节栽植苗木、反复换树等情况时有发生,造林成本过高;四是部分地方在荒山造林时大量栽种截干大苗,致使成活率不高。 (五)生态文化有待进一步挖掘。近年来,虽然我市建成了一大批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和生态科普基地,但是我们的生态文化还很欠缺,生态意识还较薄弱,按国家森林城市的要求还有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全社会的生态文明理念还有待提升;二是片面注重绿量的增加,忽视生态文化的打造;三是在森林旅游景区建设上,文化内涵还需进一步发掘;四是对大树古树,尤其是引进和移植的大树,历史和文化内涵挖掘还不够。 (六)后期管护有待进一步加强。随着森林覆盖率大幅度提升和林地面积的增加,后期管护任务逐渐加重、难度不断加大,经营管护的长效机制亟待建立健全。一是专业管护人员配备不够,基层林业工作机构少,人员不稳定,特别是新造林地存在专业管护人员不落实的情况。二是森林资源保护力度不够,林木补植补造不及时,撂荒地、坡耕地造林被破坏、被占用的现象时有发生。三是租地造林管护难度大,特别是道路、水系周边多营造风景林,经济价值不高,农民无管护积极性。四是管护手段落后,森林资源监测系统还未建立,对森林生态效益、森林资源消长、生物多样性的监测还处于分散试点,不能为政府制定科学的生态建设战略提供决策依据。五是森林防火压力大,防虫能力较弱,森林防火随着林地面积增大、郁闭度提高而难度更大,松材线虫病等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呈高发势头,防控形势十分严峻。&&&
四、创森工作提出的建议 森林生态建设,最终目的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实实在在为人民谋福祉的利民工程、德政工程,还需要我们坚定不移的抓下去。在森林城市建设中,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按照“当期可承受,未来可持续”的原则,不仅注重结果,更要注重过程,不仅注重指标,更要注重内涵,不仅注重建设,更要注重管护,实现森林城市建设健康、可持续发展,为建成一个经济发达、社会文明、生态良好、人民幸福的新重庆作出积极的贡献。 (一)提高思想认识,强化责任落实。森林生态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我们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坚定信心,做到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努力实现森林城市建设科学发展。森林工程建设工作要全面贯彻落实市第四次党代会精神,以“统筹城乡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构筑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为中心任务,注重城乡统筹,深入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以天然林保护和沿江防护林建设等重点工程为载体,努力实现“一江碧水、两岸青山”。因地制宜搞好城乡绿化,努力构筑绿色屏障,再造秀美山川。以森林建设为突破口,以林权制度改革为动力,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基础上,依靠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充分调动社会和群众的积极性,加快建设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发展林业产业体系和高新的林业科技推广体系,强化行政领导和技术指导,建立和健全目标管理责任制,将森林覆盖率净增长量列入目标考核责任,年终进行考核评比。 (二)依托工程造林,强化生态建设。在大力实施全市林业“六大工程”的同时,积极争取三峡后续工作生态屏障工程、退耕还林、石漠化综合治理、天然林保护和沿江防护林建设等国家重点生态工程,统筹推进城乡绿化全面发展。要坚持封山育林、人工造林并举,加快建设综合防护林体系,继续治理石漠化、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要加快低质林改造项目建设,创建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要在城镇、村庄、道路、河渠两侧等人口聚集区启动一批重点绿化工程,见空补绿、立体造绿,不断拓展绿色空间,加快建设生态景观林体系,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面貌大变样;要进一步加强森林资源管理,落实管护队伍、资金、责任,建立健全森林资源监测管理体系,做好森林防火和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切实巩固森林城市建设成果。 (三)加大扶持力度,强化产业建设。针对全市林业产业尚处弱势的情况,要通过建立完善扶持政策,建立林业产业专项扶持资金,完善林业投融资制度,加快推进森林保险机制,突出抓好林木加工业、林下产业、森林旅游等产业项目的发展,促进我市林产业实现由弱到强的转变。特别是要加大对现有林下养殖,林业产业项目的扶持力度,积极培育林业龙头企业和林业特色乡镇,使其发展壮大形成规模,增强林业产业发展的带动力,加快全市林业产业化进程起到示范带动作用。要着力推进“一圈”城市林业和城郊现代林业产业集群、“渝东北翼”库区生态绿色产业长廊和“渝东南翼”名特优林业产业基地建设。 (四)增强科技含量,强化科技推广。要强化林业科技推广意识,发挥林业科技在森林建设与管理全过程、全方位的支撑作用。要把封山育林技术、容器育苗造林技术、抗旱节能配套技术、生态经济复合型造林模式技术、林木病虫害防治技术等科技成果和适用技术进行组装配套,推广应用到森林建设和森林资源管理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真正使森林生态建设科学经营、科学管理、科学发展,保证建设的质量和效益,提高林业科技含量,提升造林绿化成效。在造林绿化中要按标准规划、按标准实施、按标准验收,实现科学化、标准化、优质化。要坚持科学造林,确保苗木的成活率和保存率。力争造一片、管一片、活一片、绿一片,同时要注重生物多样性,全面改善林分树种、组成及结构,提高林分质量,大力培育“复层、异龄、混交”的健康森林,逐步形成稳定的、近自然化的生态系统。 (五)注重生态文明,强化森林文化。森林生态建设要坚持把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放在重要位置,进一步采取有力措施,普及生态知识,倡导生态道德,传播生态文化,努力在全社会形成爱护森林、保护生态的良好风尚。一是要大力发展森林生态文化,依托森林优势发展森林旅游,通过旅游使人们身临其境,了解森林,享受森林生态功能的好处,从而自觉保护森林、保护生态。二是要充分发挥生态文化协会等文化机构的作用,着力挖掘传统民俗文化和传统农事技艺的继承和发扬,让森林资源优势,绽放出绚烂的文化光彩;三是要认真抓好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和生态文化教育示范基地建设,加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森林乡镇、森林村庄、碳汇林业示范点的建设,提高生态文化和生态文明的影响力、渗透力;四是要进一步加强古树名木、珍稀濒危物种和森林文化遗产的保护。 (六)狠抓机制创新,强化社会造林。森林生态建设要坚持解放思想,创新机制,发挥优势,挖掘潜力,不断提升森林生态建设的水平和能力。一是要按照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的原则,在深化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基础上,以推进宜林“三荒”使用权的合理流转为突破口,通过拍卖、承包、租赁等形式,加快宜林“三荒”使用权的流转,促进社会造林工作快速发展。二是探索实施“重庆森林经营工程”,对森林工程1403万亩新造林开展补植补造及抚育管护,确保成活并成林成材。三是落实以项目竞争招标制为重点的林业管理新机制,不断完善发展社会造林的相关政策措施,加大扶持力度,规范工程管理,推动社会造林健康、快速发展。四是广泛吸纳社会资金投资森林建设,要对经营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民营造林大户和企业造林,在政策、技术等方面优先扶持,培树典型,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 2012年7月22日 &
全国各级人大网站中国人大网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河北省河南省辽宁省湖南省湖北省广东省浙江省江苏省广西自治区山东省吉林省云南省新疆自治区山西省四川省福建省陕西省贵州省海南省青海省江西省广州市深圳市南京市武汉市青岛市厦门市潍坊市嘉兴市扬州市大连市政府网站中国政府网重庆市人民政府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重庆市教育委员会重庆市科学技术委员会重庆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重庆市公安局重庆市监察局重庆市民政局重庆市司法局重庆市财政局重庆人力社保局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重庆市建设委员会重庆市规划局重庆市市政管理委员会重庆市交通委员会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重庆市水利局重庆市农业委员会重庆市商业委员会重庆市文化委员会重庆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重庆市审计局重庆市移民局重庆市人民政府外事侨务办公室重庆市统计局重庆市旅游局重庆市环保局重庆各区县人大网站万州区人大涪陵区人大渝中区人大大渡口区人大江北区人大沙坪坝人大南岸区人大北碚区人大綦江区人大渝北区人大巴南区人大长寿区人大江津区人大合川区人大永川区人大南川区人大大足区人大璧山区人大铜梁区人大潼南区人大荣昌区人大城口县人大垫江县人大武隆区人大开州区人大云阳县人大巫山县人大巫溪县人大秀山县人大彭水县人大地方人大刊物人大研究民主法制建设公民导刊公民报人民权力报人民政坛四川法制报人民代表报其他网站新华网人民网中华网新浪网华龙网成渝经济区--中国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