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小老师培养的教育部重点学科是什么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语文核心素养的核心是什么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语文核心素养的核心是什么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赵永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语文备课大师――全站免费,无需注册,天天更新,伴您成长!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赵永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党和国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大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体的本质体现,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期党和政府向学校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务。青少年学生是民族的未来和祖国的希望,而学校是青少年成长的摇篮,更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因此,学校教育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切实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小学语文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最基础学科,首当其冲地应该担负起培育和帮助广大青少年建立起正确价值观的责任。
一、认识小学语文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势地位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的首要课程目标就提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由此可见,小学语文在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特殊地位。而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包罗万象,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在学科德育方面具有许独特的优势。
1.经典课文蕴含民族精神
经典名著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先人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阅读经典可以让我们突破眼前时空的束缚,感受百年积淀的思想精华和精神传承。
如,五年级下册的《将相和》一文出自《史记》,全文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和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从蔺相如和廉颇身上,学生很容易就能感受到他们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这些品质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
类似的经典名著还有许多,比如《詹天佑》一文中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在阻挠、要挟和嘲笑声中毅然接受修筑京张铁路的任务,利用自己的智慧和才干使帝国主义的美梦破灭;《怀念母亲》中的季羡林虽然身居国外,但对祖国母亲依然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走进人物美好的精神世界,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进学生的肺腑之中。
2.综合实践引领道德责任
语文课程中的综合性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人教课标版从第二学段开始每学期都安排有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培养学生勇于实践、善于交流、学会合作。
如,五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走进信息世界》第二板块的内容是《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对于小学生来说,独立完成一个研究报告还有一定的困难。于是,我将全班学生根据家庭住址、喜好以及平时的交往情况划分成若干个小组。然后以小组开展为单位,先确定主题、再开展研究、然后撰写研究报告。这样的方式促使孩子们既学会分工,又注重合作。和谐、友善的氛围也因此在班级里形成。
“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这是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关于综合性学习的实施建议。因此,教师要善于借助综合实践活动,放手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学会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
3.作文训练提升明理水平
作为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极为重要。写作能力是学生一辈子都需要用的一种能力,是他们表达思想、服务社会,求得生存和发展的一种能力。作文教学也是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之一。
如,四年级上册《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文中,作者肖复兴在文末发出这样的感叹:“我非常庆幸,自己第一次见到作家,竟是这样一位人品与作品都堪称楷模的大作家。他跟我的谈话,让我好像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叶圣陶先生的人品,即待人热情,和蔼可亲,平易敬人;叶圣陶先生的的文品,即写文章认真仔细,字斟句酌,一丝不苟。的确,“作文”与“做人”是高度统一的。
设计一个好的作文题目,能启发学生灵感,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并能对学生进行直观的价值观的教育。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的过程中,要善于启发和引导学生从行文中感悟生活,提炼精髓,从生活小事中发现真善美,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使自己的思想得到升华。
二、明晰小学语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逻辑层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逻辑分为三个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立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家制度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立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集体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立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个人层面。这三个基本层次是有机联系、内在统一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循序渐进,有机渗透。
1.国家层面:引领学生明确国家理想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而崇高的理想往往和国家的理想是一致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从国家层面提出的价值目标,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这就要求教师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观,把个人的理想与国家的富强紧密地结合起来。
如,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少年周恩来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此时,周恩来的理想已经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仅仅地联系在一起。也正是有一大批像周恩来一样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远大理想,并为理想而奋斗终生,才有中国现在的繁荣昌盛。
因此,教师要利用语文课堂引导学生从小立大志,勇于攀登。只有树立了远大理想的人才会有目标,有动力,向着理想前进。如果所有的学生都树立了理想,并且将自己的理想与国家的理想连为一体,那么我们的国家就一定能够“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2.社会层面:引领学生明确价值取向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市场经济与市民社会的核心价值追求和理想社会目标。当公平正义的阳光洒遍社会的每个角落,内生动力才会充分涌流,社会活力才会竞相迸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动力源泉。
如,五年级上册《钓鱼的启示》一文,讲的是作者回忆了三十四年前的一个晚上,他和父亲好不容易钓到一条鲈鱼。此时距离鲈鱼捕捞时间仅差两个小时,父亲竟让“我”把鲈鱼放回湖里去。当时“我”对父亲的做法很不理解,甚至感到十分“沮丧”,但最后“我”还是依依不舍地把鱼放回了湖里。这件事使我获得终身难忘的启示:说明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钓鱼的启示》的作者尽管是美国人,但是文章所反映的价值取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的某些方面也是不谋而合的,该文中蕴藏的、倡导的道德品质都是现代社会所呼唤、现代人所必须必须具备的。利用此类课文教育学生从小养成规则意识,不为名利所诱惑,能够让学生从小具备正确的价值取向。
3.个人层面:引领学生明确行为准则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主要是从个人层面的核心价值观,它从个人的政治道德、职业道德以及个人的德性、品性等方面,强调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公民应当具有的基本品质。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这一层面的有较多的体现。教师要善于发掘这些资源,引导学生明确行为准则,践行道德标准。
如,《祖国,我终于回来了》一文中,钱学森抛弃金钱、名利、地位,毅然回到祖国,这是一种“爱国”的表现;《为人民服务》一文中的张思德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无私奉献,这是“敬业”的表现;《中彩那天》一文中的父亲把已经到手的大奖――奔驰轿车还给了库伯,这是“诚信”的表现;《唯一的听众》一文中,音乐学院教授为了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装作“聋子”,用善意的谎言成就了“我”,这是“友善”的表现。
一个人应该怎办么做,不应该怎么做,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只有每个人都践行和遵守“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道德规范,才可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才可能形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现代社会。所以说,个人行为准则的落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之本。  
三、创建小学语文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在各级各类学校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建设的意见》指出:“根据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系统完善地落实国家主权意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族团结教育等内容,融入课程标准、教材编写、考试评价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共12个词,24个字。小学生应该能够很容易地背诵下来,但是要让它们进驻学生的大脑之中却并非易事,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有机渗透。
1.在讲解中初步感知
对小学生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很抽象的事物,深奥难解。再加上这些年“应试教育”的盛行,是很多孩子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词语缺乏具体的了解。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细致的讲解,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如,在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文时,学生对“帝国主义”一词产生了疑问。据词语解释,其定义为: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级和最后阶段。而此时,学生又对资本主义产生了疑问。何为资本主义?让我给学生做了简单的解释之后,学生又继续发问了:我们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那什么又叫社会主义呢?对于学生的发问,教师不能因为很难向学生解释清楚而搁置一边。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细心地讲解。
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所提到的12个词语,教师必须进行耐心地解释。比如“富强”,应该是国家既要“福”又要“强”,而我国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离富强的目标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这就需要青少年一代努力学校,为国家的富强而努力。
2.在合作中理解认同
“自主、合作、探究”是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学习方式。老师灌输给学生的知识,不一定能够得到学生的认同,特别是在价值观取向方面。此时,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合作中开展探究,就会流转乾坤,让学生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如,原浙教版有一篇课文《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在教学时,老师让学生说说对课文中的角色的感受。有学生说:“白骨精虽然它诡计多端,残害百姓,但是挺有孝心的,吃唐僧肉时还不忘记把老母亲接来。”对于这样的理解,肯定违背了吴承恩的本意,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背道而驰的。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讨论。白骨精的 “孝”已经违背了伦理道德,这种“孝”也是要受到谴责的。
因为小学生对于社会的认识还处于朦胧的阶段,对事物的认知难免会出现偏差,这就需要教师利用各种方式加以引导。比如对于“诚信”的理解,有学生会简单的认为“诚信”就是不说谎话,待人真诚。但这种理解肯定太过单一,在学习了《别饿坏了那匹马》后就可以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善意的谎言”其实也是一种友善的表现。
3.在体验中践行内化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理解和掌握道德知识后,需要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去践行,去内化,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尽管小学语文的特性使学生参与实践的功能较弱,但是也需要教师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身践行而获得领悟,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如,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是一篇很好的爱国主义教材。在学习之间,我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圆明园毁灭的原因及背景。学生通过网络、书籍等查阅途径,了解到圆明园的毁灭除了侵略者野蛮行径,更重要的是清朝政府腐败无能,国家落后就要挨打。从而也理解了国家“富强”,才能不被欺负的道理。甚至有学生了解到,英法联军进入圆明园是工资真的儿子龚半伦带的路。一个典型的卖国贼引起了学生的共愤,从而也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之情。
课堂承载的教育是有限的,而亲身践行获得领悟则是无限的。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必须要让学生亲力亲为,力求做到知行合一,让社会的正能量在小学生的心中生更发芽,开出美丽的花。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者整个民族的精神方面。而青少年一代是祖国的希望,正如梁启超所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认真领会核心价值观的24个字,找准与语文教学的契合点,让每一位学生自觉践行,共同筑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语文资源网 旗下网站&&&专注于语文在线备课 站长qq:&&&&&&语文素养的培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核心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语文素养的培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核心
龙源创新数字传媒(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总评分0.0|
试读已结束,如果需要继续阅读或下载,敬请购买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
您可以上传图片描述问题
联系电话:
请填写真实有效的信息,以便工作人员联系您,我们为您严格保密。论小学语文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论小学语文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剩3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教学
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教学
张亚,杨道宇
(渤海大学教育学院,辽宁锦州 121000)
摘要:以核心素养为指导的语文教学,是体现新时期语文课程价值的要求。语文教师应从语文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理解与传递等方面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在核心素养影响下的语文教学要求重视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重视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树立及个体情感体验,并要求教师为学生起到榜样的作用。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课程价值;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16)10-0021-04
2014 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称《意见》),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意见》把研究制定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体系作为推进课程改革的关键领域和主要环节。文件一经公布,“核心素养”立即在教育界成为热议的话题。但在我国,有关核心素养的研究尚在初级阶段,对于核心素养的概念内涵、培养途径和测评手段尚未形成较为一致的看法。在当下中国现有的课程体系中,核心素养的培养依托于各学科的具体课程来承担。于是,在核心素养这个大背景下,衍生出各个学科核心素养,如语文核心素养、数学核心素养等。依据具体学科的核心素养的培养才是语文课程价值之所在。采取何种语文教学才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这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语文教学架构 &
1.语文核心素养的构成
2011 年教育部颁发《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称《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创新精神、合作精神;选择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凝聚力和创造力。语文课程作为人文科学领域内的基础课程,它所体现出的课程价值则体现在从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理解与传递四个方面为学生今后学习做好准备,使学生养成终身学习与发展所需要的品质,形成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第一,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核心素养表现为对语文学科中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能力。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是指“学生了解汉语和汉字的特征,具备能够根据语言文字的特性使用它们以完成与语言文字相关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外延上来讲,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是学生在进行语言文字运用活动时所需要的各种能力的总和”。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能力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基础。通过对这种能力的学习,学生才能为培养语感、理解阅读、交流沟通的能力奠定基础。
第二,思维发展与提升的核心素养表现为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思维能力。学生通过阅读课文,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能与老师和同学交流,并在交流中反思和提高。语文思维能力是指在语文教学和实践中的思维能力,包括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等。
第三,审美鉴赏与创造的核心素养表现为审美者“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认识、掌握‘美的规律’,并利用‘美的规律’来表现和创造美的能力”。学生作为审美者的一部分,通过语文教学实践,提升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第四,文化理解与传递的核心素养表现为在语文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上,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从文化的选择这个角度来看,也就意味着“主体根据时代的要求和自己的需要在传递已有文化或吸收异质文化时强调或者增加一些东西,贬斥或者舍弃一些东西。站在这样的立足点上审视课程,课程就是一种着眼于未来的文化设计,我们选择了怎样的课程,就含有一种塑造未来社会公民的期望”。语文课程的价值导向在于育人,它不仅要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还要增强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认同,博采众长,对中国优秀文化做出更好的选择和传递。
2.核心素养导向下语文教学的建构
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习惯与能力。体现语文的课程价值,实施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语文教学,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和方法,使语文的教学目的不只是识记和回忆,而是在学习的过程中运用知识和方法来解决语文实践的问题,在此过程中逐渐使学生具备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
首先,要意识到在语文学习中所积累的知识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载体而不是最终目标。学习知识的目的是把历史积淀中的语文的一般知识转化为学生的个体知识,使学生了解最基本的综合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能够做到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将其运用到实践中。教师在此过程中需要创建合适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期间,借助前人有益的经验来建构自身的知识,并在此过程中掌握基本的认知方法。
其次,教师要认识到在语文知识的建构过程中,关键是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语感是“我们进入语言世界的主要通道,是一个人言语水平的综合体现”。语文教学过程不应是学生进行机械的识记过程,而应是学生结合具体语境和语义,自主学习和建构语感,并能运用到语文实践之中。
最后,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一种行为习惯和思维习惯。这些习惯的形成有赖于在语文实践当中去检验,而且在实践当中不断地生成习惯且打破习惯,在此动态的学习过程中,逐步领悟到语文学科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和感受这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将其内化为自己在面对将来未知的语文实践中的行为准则和标准,为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语文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要求教师认识到语文课程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价值所在,关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改革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行以语文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要求我们注意语文学科的字词教学、阅读教学和教师自身的言传身教等方面的问题。“教学活动中的读、写、算的学习并不是技能的获得,而是从此参与精神生活,细心地把握其中的美,而不是外在的手的动作和理解运算。”这也正印证了语文课程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性质。
1.围绕语言建构与运用展开教学
语言文字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字词的学习则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根据《新课标》中教学目标的要求,语文课程是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低年级主要进行字词的教学,即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是以汉语拼音、笔画和借助工具查阅字词为主的教学,这些属于语言的建构。此外,语言的运用则是围绕着字与字、词与词之间的搭配以及句子的基本句式。在小学阶段,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去感受和体验这些知识的表层感知。在语文精读课文中,一般需要两个课时,语文核心素养体现若干个语文核心素养。如人教版二年级《葡萄沟》的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文中12 个生字,并学会用生字组词。2)理解茂密、五光十色、一大串一大串等词语的意义,把握词语的恰当用法;学习文中描写葡萄干的句子结构和描写葡萄架的句子,感受比喻的用法。3)领略葡萄沟的风土人情,体会维吾尔族人民的热情。其中前两个目标是属于语文核心素养中的语言建构与运用。在《新课标》中,对语言的建构与运用的要求是逐步提高的。在低学段中要求基本的汉字结构、拼音等,到了中高学段则要求学生在继续进行掌握字词练习的基础上,能够通过借助字典等工具,理解生词的意思,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表达效果,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作为一个具备整体性的方法,把握理解词语的本意后还要联系上下文,根据具体语境让学生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把握文章所表达思想情感的方法。这些整体的系统的方法的学习,将会对学生以后的学习起到指导的作用。
2.围绕思维发展与提升展开教学
语文教学是以文章为载体,语文思维能力的提升在于文本的阅读。通过阅读,体会作者描写的情景和表达的思想感情。但以往的阅读教学,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的过程出现了重记诵、轻联想,重知识、轻理解的情况。在《新课标》中明确地提出,学生能够对课文中不能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在交流和讨论的过程中,敢于提出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语文阅读教学需要教师通过师生互动和情景对话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且教会学生如何去阅读的程序性知识。据认知心理学理论,阅读能力的提升在于学生本身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建构后生成,是一个需要理解和消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依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教师的讲解,对课文的内涵和意义进行自主反思,从而获得对课文意义的理解进而形成自身的观点。“阅读是读者领会文本、发现问题、创造意义的一种思维活动,阅读能力不光是靠教师讲解便能具备的,而是在自主阅读中慢慢培养出来的。”在人教版语文《美丽的小兴安岭》中设立的教学目标是:1)认识融、汇等生词,正确书写“抽出、嫩绿”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3)了解小兴安岭美丽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但在具体课堂上字词的教学和对小兴安岭描写的句子会得到重点讲解,教师忽略了学生经过两年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在这个阶段花大量的课堂时间去学习字词就降低了教学效率。这一篇课文学习重点是课文运用什么样的形式描绘了小兴安岭的美景以及如何通过这些描写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最后才能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根据以上分析,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应定为在:1)了解小兴安岭四季美景、丰富的物产;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形象;3)学习作者抓住景色特点,通过作者的描写体会美景,领略大自然风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思维的发展与提升亦对“增强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提高小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水平,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大有裨益。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3.围绕审美鉴赏与创造展开教学
审美鉴赏与创造实质就是陶冶学生的情操。语文的审美鉴赏和创造则依靠语文教材,陶冶学生情操,即“教师按照一定时代的审美意识(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借助语文课本中的文学教材(美的事物)向学生施加美的影响,在审美愉悦中达到陶冶性情、塑造心灵的目的”。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揭示语文的审美性质,但是,客体(课文)在审美鉴赏中,是依赖主体(学生)才能成为审美对象的。没有主体的能动的审美,没有主体良好的审美态度和审美心境,客体就失去了审美价值”。语文课程的特点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但长期以来语文受到应试教育制度的影响和“文以载道”观念的影响,语文课程价值更多地突出工具性的作用,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人文性和审美作用。《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绪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与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融为一体的,不应该作为外在的附加任务。应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如王维的《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一句有明月、松间、清泉三个意象,学生通过诗人描绘的意境来想象,一轮皓月悬空,万物寂沉;唯有溪流在松树中、明月下流淌在山中,宛如一条洁白的素带,在月光下闪闪发光的山水画,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使学生感受到自然的宁静,也使我们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宁静淡泊的精神状态。因此,通过对自然景象的认知,不断丰富学生头脑中对美的认识的储藏,将自然景象和作者的情感融合在一起,储藏在学生头脑中经过不断的积累和组合,生成全新的形象。语文审美的创造在于熟练地运用语言文字表达美的意境的能力,即写作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学生认知、感受美的能力,而且要落实到语文学习实践当中,通过实际的审美实践去学习和锻炼创造美的能力,这是培养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的重要步骤。
4.围绕文化理解与传递展开教学
“文化,广义上指人类在历史进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思想、科技、文艺、宗教、教育以及文化交流等社会意识形态。”语文课程具有人文性,而其中人文性就包括文化。从语文课程价值的角度看,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因此语文课程内容必须对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起到选择和传递的作用。中华文化丰富多彩,依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应着重在神话传说、民俗节日中领略中国悠久文化的精髓,体现时代意义。如人教版五年级《猴王出世》,大部分教学设计都在强调自主学习课文、感受石猴形象、领略名著魅力,最终教学落脚点大多都落在把握石猴的形象,而其中对石猴的性格分析则一笔带过。这恰恰是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如何理解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今的启示和影响。就《猴王出世》而言,教师在分析石猴性格时分析到石猴性格当中的勇敢,但文中提出当石猴进入水帘洞时,其他的猴子受到石猴的影响也跳入水帘洞中。这就说明石猴不仅是勇敢的问题,而是在未知的事物面前能够做到敢为天下先的创造精神。
在民俗节日中领略中华文化的魅力。在端午节和中秋节,教师以节假日为契机,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的教育,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如在端午节,教师通过讲解或让学生搜集相关的资料了解节日的起源,对传统文化的渊源有清晰的认识。也可以组织学生到现场或通过视频观看赛龙舟比赛,使学生感受到团结协作的力量。这些都可以使学生加深对传统节日的理解,达到我们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的目的。通过一系列课堂内外的语文实践活动,使语文课程承担起理解和传递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作用。
5.围绕教师自身素养教展开教学
核心素养导向的语文教学,不仅要求改变教学内容和方法,而且教师自身拥有良好的语文核心素养,通过言传身教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在学生认知世界、建构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中,离不开教师的示范和引导,这些都渗透着教师的经验、情感和价值观。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要素,教师必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教学手段,才能深入浅出地讲解,高效地对学生活动进行指导。如“教师讲的是《麻雀》一课。有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老师,为什么课文中是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下来而不是爱的力量?这个学生提的问题有多么深刻,然而教师始终在那儿讲母爱教育,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知如何处理,最后不了了之”。这样老师的知识储备和课堂表现,会对学生产生多大的影响。为了更好地进行言传身教,教师应该加强对教材的研究,提升自身的素质。如刚刚提到的那位老师,应该熟悉屠格涅夫创作的时代背景,把握课文表达的主旨是弱小力量奋起反抗强暴,那么学生的疑问就得到解决。
总之,语文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是体现语文课程价值的必经之路,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着眼于学生的核心素养的提升,改革教学的过程与方法,关注学生个体知识的建构与运用,创设有助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语文情境和实践,以身作则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附件【】已下载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教育部重点学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