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的结果是?请手写出详细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名言~谢谢~>_<~

百度知道 - 信息提示
知道宝贝找不到问题了&_&!!
该问题可能已经失效。
秒以后自动返回当前位置: >
李洪政著《&金瓶梅&与徐州》&第二章&《金瓶梅》写作年代
00:00&&浏览次&&作者:彭祖故里网&&来源:原创&&
字号T字体:
  第二章 《金瓶梅》写作年代与徐州 &&  一、北宋年代是《金瓶梅》故事的假托背景年代&  《金瓶梅》像写日记一样,它的故事是逐年逐月展开的。《金瓶梅》开篇说&话说宋徽宗皇帝政和年间&,表明《金瓶梅》写的是北宋末年政和年间的故事,恰好《金瓶梅》前六回写的潘金莲和西门庆偷情的故事是从《水浒传》中抄袭来的,广大读者通过著名的《水浒传》早已知道这个故事发生在北宋末年政和年间,于是更加深信不疑地认为《金瓶梅》写的真是北宋末年政和年间的故事。  书中明确写了一些具体的年代,例如第59回写官哥生于&政和丙申六月二十三日&;死于&政和丁酉八月二十三日&;李瓶儿死于&丁酉九月十七日&;第78回写&次日重和元年,新正月元旦&;第80回写祭奠西门庆,祝文中的日期是&重和元年,岁戊戌二月&;第99回写的朝廷诏书,日期是&靖康元年秋九月&。这些日期都与开篇的说法是一致的,也与故事的整个顺序相符合。政和六年是丙申年,政和七年是丁酉年,接着便是重和元年,再接着该是宣和1&7年,再接着便是靖康元年。但是,也有几个日期写错了,与故事的整个顺序不符合。例如,第30回写官哥生于&宣和四年,戊申六月二十一日&,宣和四年不是丙申年,明显错误;第39回写西门庆为官哥打醮,祝文中说官哥生于&丙申年七月二十三日&,七是六之误;第76回写应伯爵说:&开年改了宣和元年&,&宣和&错了,丁酉年后面只能是重和元年。  根据上述书中明确写出来的具体年代,按照书中所写的月日,可以知道《金瓶梅》第一回相当政和三年,第2&14回相当政和四年,第14&22回相当政和五年,第23&38回相当政和六年,第39&78回相当政和七年,第78&86回相当重和元年,第87&93回相当宣和元年,第93&95回相当宣和二年,第96&98回相当宣和三年,第98&99回相当宣和四、五、六、七年,第99&100回相当靖康元年,第100回最后说到&康王泥马度江,在建康即位,是为高宗皇帝,拜宗泽为大将,复取山东、河北──分为两朝,天下太平,人民复业。&这就相当建炎元年了。  但是,这些年代只是故事背景的假托年代,因为书中出现了许多只有明朝才有的人物和重大史实。  例如,第65回写的迎接六黄太尉的队伍中,与西门庆同时出现的官员中有许多是明朝真名真姓的著名进士,诸如韩邦奇、凌云翼、黄甲、赵讷等人,他们在书中分别担任山东各府知府或其他职务。其实,韩是明朝正德三年进士,后三人分别是明朝嘉靖26、29、38年的进士,嘉靖年间他们都是明朝政府官员,后三人直到万历年间仍然任职。其中最著名的是前二人,韩邦奇在嘉靖24年开始任漕运总督,凌云翼在万历七年开始担任漕运总督。作者为什么要在书中写下如此之多真名实姓的明朝官员呢?很明显,他是想用这些官员从事各种活动的时间来表明《金瓶梅》真正的背景年代,它是假托北宋,实写明朝的。由于上述进士分别活动于正德、嘉靖和万历年间,从而表明《金瓶梅》故事的背景年代就在这个期间。  此外,书中还有许多证据可以作证,例如书中多次说山东省,第70回还说十三省,明朝设十三省,宋朝不设省,更没有十三省之说。书中还出现了南北二京的说法,这只是明朝才有的说法。例如第33回关于&南京沈万三,北京枯树柳&的说法。第6回、第63回分别出现了岳庙的说法,这一说法彻底戳穿了假托年代之假。众所周知岳飞的故事发生在南宋,北宋政和年间是不会出现岳庙的,连这种说法都不会出现。&  二、生年干支表现出故事的真实背景年代&  《金瓶梅》前六回写的西门庆与潘金莲偷情的故事,大体都是从《水浒传》中抄袭来的。在《水浒传》里西门庆和潘金莲没有属相,更没有生年干支,但是《金瓶梅》中的西门庆和潘金莲不仅有属相,也有生年干支,许多人都有生年干支和属相。例如,第3回中潘金莲自言25岁、属龙,庚辰生人;西门庆说吴月娘也是庚辰生人;第4回说西门庆比潘金莲大两岁,属虎;12回再次说潘金莲是庚辰生人。29、79回说西门庆的生年干支是丙寅。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肯定有他的重要用意。  西门庆生于戊寅不是丙寅  所谓干支,就是按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顺序各取一字组合起来,可以表示六十个数目。如果用来表示一个人出生年代,就叫生辰干支或生年干支。如果用来分别表示一个人的出生年月日时,就叫这个人的生辰八字。  生年干支比属相更重要,属相共有十二个,它只能在十二年内辨别人的生年;生年干支有六十个,可以在六十年(称为一个甲子年)内辨别人的生年。但是,如果不知道这个人生在哪个甲子年内,就不好辨别他的生年了。因为,两个人的生年如果相差60年,他们的生年干支就会相同。  那么,书中的人物究竟生于哪一个甲子年之内呢?  作者早已在书中作了回答,他在书内用与西门庆一起出现的真名真姓的明朝进士,向我们表明了故事人物所生活的甲子年(由此可见作者是有意让读者弄清故事的真实背景年代,作者真是有心人)。书中所写的几位明朝进士都是在宏治17年至嘉靖42年(公元年)这个甲子年内中的进士,并在这个甲子年内任职、当官、活动。可见西门庆等人也应当出生在这同一个甲子年中,才能跟他们往来。我们称这个甲子年叫做故事背景的真正甲子年,只要把人物的生年干支放在这个甲子年内来分析,就会发现人物的真实生年了。  书中说西门庆比潘金莲大两岁。比庚辰大两岁的人,应该生于戊寅,不可能生于丙寅。若生于丙寅,西门庆将比生于庚辰的潘金莲(在《金瓶梅》中潘金莲只有这一种生辰)至少大14岁,而不是2岁。可见29、79回有关西门庆丙寅生人的说法是错误的。最重要的证据是《词话》本第29回自己的内容。第29回明明说西门庆是&城头土命&、&戊土伤官&、&戊土得癸水滋润&,这些都证明西门庆中应该有个&戊&字。特别是&城头土命&之说更为明显,算命术中有所谓&纳音五行&之说,即把一个甲子内的六十个干支分别配入五行。它有一首歌诀:&甲子乙丑海中金,丙寅丁卯炉中火&&,戊寅己卯城头土&&&(《金瓶梅鉴赏词典》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可见,只有戊寅才是城头土命,而丙寅则是炉中火命。两个版本都写到&城头土命&,都证明西门庆八字中生年干支  应当是戊寅,而不是丙寅。  知道西门庆的生年干支和故事的背景甲子年,就可以知道西门庆的生年了。通过查阅《两千年历日》,可以查出西门庆应该生于正德13年。生于正德13年的人至嘉靖23年27岁,跟第4回所写西门庆的年龄相合。这样,西门庆后来才能与嘉靖26、29、38年中进士的黄甲、赵讷等人交往。若早一个甲子,生于天顺二年,至嘉靖元年西门庆就有65岁,嘉靖26年就该90岁了,怎好跟嘉靖 26 年后的进士交朋友呢!若晚一个甲子(嘉靖42年至天启三年),&戊寅年&相当于万历 6年,至《金瓶梅》抄本出现的万历24年,西门庆才只有18岁。在此之前的西门庆只能是一个孩子,不符合西门庆在《金瓶梅》中的岁数(27&33岁),也更不能演出西门庆在《金瓶梅》中所表演的故事了。可见,《金瓶梅》中出现的明朝进士不仅能表现《金瓶梅》大致的背景年代,而且能为故事人物生活的甲子年起到准确定位的作用。看来作者之所以要在书中原名原姓地写上明朝进士,正是为了表现故事人物西门庆所在的甲子年,以便表现西门庆的生年。  第29回吴神仙替西门庆算命时,说他生的那一年,&七月二十三日白露&,经查《两千年历日》,正德13年七月二十三日的确是白露。西门庆自己说29岁,吴神仙说,&今岁丁未流年&,经查阅《两千年历日》发现:正德13年(1518年)生人,至嘉靖26年(1547年),虚岁是30岁。算命时尚在 5、6 月间,没到西门庆的生日,说他29岁是他的实足年龄,正合。嘉靖26年的年干恰是丁未,符合&今岁丁未流年&的说法。可见,戊寅生年的说法是正确的,它完全符合故事中所写的各种细节。  如果以故事背景甲子年作参考,用丙寅生年去计算西门庆的岁数,至丁未年应该是42岁而不是29岁,可见丙寅生年的说法是错误的。但是,若按假托背景朝代北宋考虑,丙寅相当生于元佑元年(1086年),至政和四年(1114年),其岁数是29岁,与第4回所写西门庆27岁只相差两岁,误差不算太大。可见,丙寅生年的说法虽然不能适应能真实背景朝代明朝,但是却能大约适应书中的假托编年。  真假生年干支表现出真假背景年代  第46回卜龟婆说吴月娘是戊辰生人,但是第3回却说吴月娘与潘金莲同庚,都是庚辰生人,都是25岁,这是怎么回事?若按真实背景朝代明朝来说,庚辰生人到故事真实背景年代嘉靖23年正好是25岁,符合书中所写;戊辰(1508年)生人,到嘉靖23年是37岁,与书中所写吴月娘的年龄明显不合,可见吴月娘应该生于庚辰年而不是戊辰年。在已经肯定西门庆的生年和岁数的情况下,也只能承认吴月娘应该生于庚辰年而不是戊辰年,因为书中说西门庆比吴月娘和潘金莲都大两岁。  若按假托编年看,戊辰生人至政和四年是 27岁,与书中第 3回所说的25 岁只差两岁,误差不算太大。可见戊辰生人的说法能够大约适应于假托背景朝代北宋,而庚辰生人的说法完全适应于真实背景朝代明朝。前文说过,西门庆在《金瓶梅》中也有两种生年干支,第29回和第79回说他生于丙寅,但是第29回故事中的文字却证明他生于戊寅,戊寅生人的说法完全适应于真实背景朝代明朝,丙寅生人的说法可以大约适应于假托背景朝代北宋。可见,书中的真假两种生年的说法分别代表真假两种编年。看来,《金瓶梅》为了适应真假两种背景年代,在书中为西门庆和吴月娘分别写了两种生辰,一种是真生辰,准确适应真实背景年代;一种是假生辰,可以大约适应假托背景年代。我们在研究问题时当然应该采用真实背景年代,而不是假托编年和假托年代,否则怎么能得出正确结论呢!   第46回吴月娘卜龟时,卜龟婆说吴月娘:&若是大龙儿42岁,小龙儿30岁&。大户人家妇女的年岁往往看不出来,卜龟婆说不准吴月娘的岁数是合理的。值得注意,在真实背景年代中,如果同时考虑吴月娘真假两种生辰,这句话就能成立。嘉靖28年(1549年),庚辰(1520年)生人30岁,戊辰(1508年)生人42岁,正好符合卜龟婆的说法。但是,如果在假托背景年代中同时考虑真假两种生辰,这句话就不能成立了。46回故事的假托年代是政和七年(1117年),戊辰(1088年)生人30岁,庚辰(1100年)生人只有18岁,两者相比,大龙儿只有30岁,小龙儿只有18岁。如果考虑比戊辰大一旬的丙辰生人,固然也能出现42岁的大龙儿,但是书中并没有说吴月娘是丙辰生人。显然书中的说法可以提醒读者:在研究《金瓶梅》时应该采用真实背景年代,不能采用假托背景年代。  在真实背景年代中吴月娘自言30岁,表明吴月娘生于庚辰(1520年)是真,生于戊辰(1508年)是假。作者通过吴月娘的话向读者表明:在研究《金瓶梅》时,不仅要采用故事的真实背景年代,而且还要采用人物的真实生辰。  由此可见,作者在写作时有意采用了真假两种生辰。既不是写作中的混乱,也不是印刷中的错误。作者写作的真正意图,是要让读者通过认真思考而明辨真假,以便最终认清只有用真实背景年代和真实生辰来理解故事才是正确的。  《金瓶梅》故事的真实背景年代  知道西门庆的生年干支就可以知道他的生年,知道他的生年就可以根据他的岁数判断出故事的具体年代。  按假托编年看,第3、4回是政和四年,根据西门庆是27岁,根据故事中西门庆生于戊寅、27岁,潘金莲生于庚辰、25岁,可计算出故事的真正背景年代相当嘉靖23年。李瓶儿与西门庆的偷情发生在同年九月重阳之夜(13回),李瓶儿改嫁的故事发生在次年的八月二十日(19回)。可见,《金瓶梅》的主要故事发生在明朝嘉靖23、24年。  作者除了借用生辰八字表明了故事的开始年代是嘉靖23年,他还借用《水浒传》王婆跟西门庆开的一个玩笑作了同样的表现。《水浒传》第24回写王婆跟西门庆开玩笑,说要给他介绍一个娘子,&戊寅生,属虎的,新年恰好九十三岁&。《金瓶梅》第2回照抄了这段故事,却将说法改变成&丁亥生,属猪的,交新年,恰九十三岁了&。作者为什么要改动这个人的生辰和属相呢?这说明作者在创作时脑子里一定有一个他自己的时间概念,为了表明这个真实时间,他才改变原来说法的。否则他沿用&戊寅生&就可以了,而不必多此一举。  据何心先生所写《水浒传编年》,西门庆与潘金莲偷情的故事发生在政和五至六年,王婆的笑话说在故事之初,应是政和五年,该年是乙未年。戊寅生,属虎的,至乙未年应是78岁,而不是93岁。这说明,《水浒传》的写法有错误,应该将93岁改为78岁才对。但《金瓶梅》作者没有发现这个错误,他只是按照他心中的特定想法,将戊寅改成丁亥,但仍保留了《水浒传》的错误年岁,照样写作93岁。只有将93岁改正为78岁,才能看出《金瓶梅》作者改动生年和属相的真正用意。  在假托背景年代宋朝里,丁亥生的人至政和五年应是9岁或69岁,既不是93岁,也不是78岁,显然没有意义。在真实背景年代明朝里,丁亥生的人,相当生于成化3 年(1467年),78岁时相当嘉靖23年。若晚一个甲子年,按嘉靖6 年(丁亥年、1527年)来算,则此人78岁时该是万历33年(1605年),早在万历24年《金瓶梅》抄本已经出现,显然不合理。可见,作者在创作时脑子里的时间概念应该是明朝嘉靖23年。这一结论与上面通过生辰八字所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不仅证明上面对西门庆生辰八字的研究是正确的,也再次证明作者是有心人,他不仅在创作时脑子里有明朝嘉靖23年的时间概念,而且他一心想让读者知道故事的真实年代,为此他才在故事中为他的故事人物配上生辰八字,生年干支、属相和岁数。  《金瓶梅》第一次明确标明月份的是武松来到武大家,&不觉过了一月有余,看看十一月天气&(第一回)。那时书中说潘金莲是25岁。西门庆与潘金莲在帘下相遇,按书中写法是三月春光明媚之时(第二回),应是第二年的三月。但第3回书中西门庆与潘金莲对话时,潘金莲仍然告诉西门庆说她自己,&奴家虚度二十五岁,属龙的正月初九日丑时生。&为什么过了一年潘金莲不长一岁呢?上述两段谈及年龄的文字,都是作者在抄袭《水浒传》时,有意将潘金莲的年岁改动成25岁的。这说明《金瓶梅》作者有意从潘金莲25岁写起,他的注意力只集中在潘金莲的这个岁数上,忽略了过新年要长一岁的事实。或者说,在作者心目中《金瓶梅》的主要故事是从潘金莲25岁写起的,此前的故事他并不重视。因此《金瓶梅》的真正背景年代应从嘉靖23年算起。  以西门庆的属相和岁数为基础,根据故事中其他人物的属相和岁数可以判断出各回故事的具体年代。例如第14回写冯妈妈56岁属狗,属狗的应是庚戍生人,至嘉靖24年恰是56岁,可见第14回相当嘉靖24年。第24回冯妈妈说&一个汪序班家出来的媳妇&&他今年属牛,十七岁了。&按真实编年考虑,嘉靖24年17岁的人正好属牛,可见第24回仍相当嘉靖24年。  第26回宋惠莲25岁自缢,他比潘金莲小两岁,应属马。属马的25岁,该回故事应相当嘉靖25年。第29回说&今年丁未流年&,丁未年相当嘉靖26年。第30回说官哥生于戊申年,若按真实年代看,该回相当嘉靖27年。第37回说韩爱姐属马15岁,属虎的应该比属马的大16岁,西门庆应31岁,在真实背景年代中,37回应该相当嘉靖27年。第46回吴月娘自言30岁属龙,说明第46回相当嘉靖28年。第69回说林太太&今年属猪,三十五岁&,说明      第69回仍然相当嘉靖28年。  第98回有一段写&此时王六儿,年约四十五六岁&,联想33回说她年约二十八九,可见其间已过17年。前面说过,第30&第37回都相当嘉靖27年,可见第98回相当于嘉靖44年。书中说韩道国&已是掺白头发&,第33回说他30岁,过17年就有47岁了,当然头发会掺白,这合理。第98回还说,&太师儿子礼部尚书蔡攸处斩,家产抄没入官。&据《明史》载,严嵩于嘉靖41年罢官,其子严世蕃于嘉靖44年被处死。不仅情节与书中所言相同,而且年代也相符。此事证明《金瓶梅》的确是明写蔡京,实写严嵩。  第98回故事已近尾声,可以说《金瓶梅》的故事至嘉靖44年已基本结束。从第98回至第100 回末,书中的假托编年经历了宣和四、五、六、七年,直至靖康和建炎,至少经历了六年。如果真实编年也相应经历了六年,则《金瓶梅》故事结束之年应相当于隆庆五年。值得注意,第62&第63回说到的几个日期的干支,例如&十月初八丁酉&、&十二日辛丑&、&今日(九月十七日)丙子&、&九月庚申朔(即初一)&、&越二十二日辛巳&等,经查对《二千年历日》,既不是北宋末年的历日,也不是嘉靖年的历日,只有隆庆五年的历日与其完全符合。59回写官哥死于八月二十三日,&月令丁酉,日干壬子&、&二十七日丙辰&等,也与隆庆五年历日符合。作者如此重视采用隆庆五年的历日,这绝对不会是偶然的。考虑到上述推论出的结束年代是隆庆五年,应该说作者有意大量引用隆庆五年的历日,以表示《金瓶梅》故事的结束年代。  综上所述,《金瓶梅》假托北宋政和年代,实际所写的却是明朝嘉靖年代,《金瓶梅》中的故事是从嘉靖23年开始,直到嘉靖44年,一直延伸到隆庆五年结束。《金瓶梅》各回故事所相当的真实背景时间分别是:   第1&第14 回相当嘉靖23年   第14&第22 回相当嘉靖24年&& &&   第23&第38 回相当嘉靖24&27年   第39&第78 回相当嘉靖27&33年 &&   第78&第86 回相当嘉靖34&35年   第87&第93 回相当嘉靖35年    第93&第95 回相当嘉靖36&38年   第96&第98 回相当嘉靖38&44年 & & 第98&第99 回相当嘉靖45年   第99&第100 回相当隆庆1 &5 年。&  三、《金瓶梅》写作于万历中期&  上一章曾证明书中十余次写到的新河口是徐州的新河口,历史记载它开成于万历11年。既然如此,则《金瓶梅》的写作时间必定在万历11年之后,而不会在此之前。这一点是没有疑义的。  上一章还指出:第68回说到的&南河南徙&就是黄河南徙,它发生在万历24年。据《明史》卷84记载,万历25年&四月,河复决黄乜冢缦囊亍⒂莱&&而义安束水横坝复冲二十余丈,小浮桥水脉细微,二洪告涸,运道阻塞。&总河尚书杨一魁建议&于镇口筑坝截黄,开唐家口注之龙沟,会小浮桥入运,以杜灌淤镇口之害。&朝廷同意了他的建议,这说明从此镇口就将与黄河脱离关系。所谓镇口就是新河口,这就是说从万历25年起,新河口就不是黄河入口了,新河口就不成其为新河口了,这或许正是清朝编的《明史》将新河口改叫镇口的原因吧!  万历27年工部侍郎总理河漕的刘东星上书要求修四十里的长渠以济运,说到&镇口济运亦无藉黄流&,这句话证明至迟万历27年镇口已经与黄河脱离了关系。万历27年之前,《金瓶梅》作者应该能够知道这个事实,如果《金瓶梅》是在这之后写的,作者就不会在书中十余次写到新河口码头了。可见。《金瓶梅》写于万历27年前。  黄河南徙持续近十年,万历29年最为严重。第100 回所写的爱姐&将到淮安上船&一事反映的是万历29年徐州段运河严重&淤沙无水&的历史。由此可见,直到万历二十九年《金瓶梅》仍在写作之中。  除了&南河南徙&,书中还写到三件万历二十九年发生的互相关联的历史大事,可以证明直到万历二十九年《金瓶梅》仍在写作之中。大学士词颂皇帝坐朝二十年  例如第71回的描写,皇帝上朝,左丞相、大学士蔡京叩首献颂,曰:&恭惟皇上,御极二十年以来,海宇清宁,天下丰稔。上天降鉴,祯异迭见。日重轮,星重辉,海重阔。圣上握乾符,永享万年之正统。天保定,地保宁,人保安。皇图膺宝,历益增永寿之无疆。三边永息干兵戈,万国来朝于天阙。银岳排空,玉京挺秀。宝录膺颁于昊阙,绛霄深耸于乾宫。臣等何幸,欣逢盛世,交际明良,永效华丰之祝,常沾日月之光。不胜瞻天仰圣,激切屏营之至。仅献颂以闻。&这篇颂文很有特色,它是因皇帝坐朝二十年而写,这是否反映了某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呢,值得研究。  笔者认真查阅了《明史》、《嘉靖实录》和《神宗实录》。嘉靖19年、20年、29年和30年中均没有丞相或其他人因皇帝坐朝若干年而献颂的史实,万历19年、20年也没有。但是,在万历29年的实录中发现了丞相献颂的史实。  《神宗实录》载:&万历二十九年十月乙丑朔,上不御殿,颁行万历三十年大统历如常仪。大学士沈一贯题:臣闻王者必世而后仁。解者曰三十年为一世,皇上神明御宇三十年于兹,今日庭颁万历三十年大统历,大小臣工莫不欢呼鼓舞,以为皇上当鼎盛之年,成久道之化。尤愿皇上法天行之键励不息之贞,自今以前三十年如一日,自今以后亿万年如三十年,则道化愈隆,洪基愈固。臣是以颂不忘规,惟圣明留意。幸甚。&大学士沈一贯是当时的丞相,他因万历皇帝坐朝三十年而献颂。三十年为一世,&王者必世而后仁&。大学士沈一贯是因三十年而献颂,并非年年颁历年年献颂,怪不得《神宗实录》中只有此一次记录。  《神宗实录》中所记载的这一颂文具有《金瓶梅》第71回所写颂文的特色:两者都是大学士丞相的颂词,都是因时值关键年代而献颂,只是三十年与二十年之差而已。看来,三十年为一世,有此典故;二十年只是《金瓶梅》的一种写法而已,没有特别意义。作者之所以要这样写自有他的道理。试想《金瓶梅》假托北宋,徽宗只坐了二十五年皇帝,怎么能出现三十年的颂文呢?若是直接写三十年,岂不是太明显(坐位三十年以上的皇帝没有几个)了吗!为了遮人耳目,保障安全,作者只能这样写。应当承认:《金瓶梅》71回所写的皇帝在位二十年的颂词,反映的正是万历二十九年大学士沈一贯因神宗皇帝在位三十年而题写颂文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并非作者独出心裁的臆造。否则,不会巧合到这种程度!  当时的信息是不会及时传播的,此事证明《金瓶梅》应成书于万历30年之后。省、府、县三级官员大送历日  第75回写西门庆从新河口拜了蔡九知府后,回到家里,平安禀告:&本府胡老爹送了一百本新历日&。玳安奉命将八仙鼎送给宋御史,拿回贴来禀报说:&小的送到察院内,宋老爹说,明日还奉价过来。赏了小的并抬盒人,五钱银子,一百本历日。&第76回写西门庆在家宴客,&忽有本县衙差人送历日来了,共二百五十本。&&应伯爵说新历日俺们不曾见哩!西门庆把五十本拆开,与吴大舅、伯爵、温秀才三人分了。伯爵看了,开年改了宣和原年,该闰正月。&第78回再一次写,宋御史差人&送了一百本历日&。至此,《金瓶梅》用了三个回目不厌其繁地记述了,省、府、县各级官员大送历日的故事。其他各年都无此种描写,应该说这是历史事实的一种反映,不会是作者凭空捏造的。有人说宋乔年送历日,暗示了西门庆将要死去。这种说法没有道理。书中不仅写宋乔年送历日,还写了府县官都送历日;宋乔年不仅送给西门庆一百本历日,也送给玳安一百本,吴大舅、应伯爵和温秀才都分了历日,当时这些人没有一个死的。  前面说过:书中所写蔡京对皇帝的颂词,反映的是明朝万历二十九年十月初一,大学士沈一贯在朝庭上题的内容。《神宗实录》虽然没记载题在何处,但是可以肯定地是在颁行万历三十年大统历的仪式上题的。既然如此,则该年历日与题颂就有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了,其身价自然将因此而倍增。  为什么&庭颁万历三十年大统历&,大小臣工会&莫不欢呼鼓舞&呢?《神宗实录》说的很清楚,是因为这事与皇帝在位三十年联系起来了。三十年为一世,皇帝&世而后仁&。但&世而后仁&的证据是什么呢?  众所周知,从万历十四年开始就闹起册立太子的事件。万历十年,神宗宫人王氏生长子常洛,十四年郑贵妃生皇三子常洵。神宗宠爱郑妃,有废长立幼之意,迟迟不立太子。以丞相申时行为首的大臣们屡次上疏,要求册立太子以安社稷、以正国本,神宗大怒,屡将上书之人降职罚俸、罢官杖责,以高压手段封敛臣口。如此持续十余年。直到万历二十九年仍然如此,例如万历二十九年五月初七,都指挥郑一泰在奏本中说:&太子不立,天下震动&,此乃&万古纲常所系,宗社安危所关&。万历皇帝大怒,下谕内阁,指责郑&狂肆&。亏得沈一贯为其辨忠。五月十一日&礼科右给事中杨天民等疏催册立,言皇长子二十龄矣,册立之期已过十年,冠婚之期已越五载&。&神宗大怒,将进士出身的杨天民、王士昌等俱降为边远典史。(《神宗实录》卷359 P 6711)直至万历二十九年八月二十九日,大学士沈一贯再次上疏催立,&上嘉其忠爱诚恳,深合朕心。遂有降谕举行之命。&(《神宗实录》卷362 P 6763)其实事有凑巧,当时皇太后正劝告皇帝立太子,&万历二十九年九月乙未朔,大学士沈一贯上疏恭谢册立圣谕。&万历皇帝就此下了台阶,下了一道册立圣谕。可能沈一贯因此受了感动,以为这是&世而后仁&的表现,故于  十月初一颁行历日之机写颂词以献,既可表示忠心,又借以巩固立太子的成果。也恰是在这一颂文发表后不久,皇帝于十月十五日正式&册立皇长子为皇太子&,大赦天下,大奖群臣,并为此举行了一系列的仪式和庆典。至此,由万历十四年开始的册立太子事件,方告一段落。如此来之不易的&太子立东宫&,怎能不令大小臣民欢欣鼓舞、奔走相告呢!其盛况是可想而知的。  这说明大小臣工莫不欢呼鼓舞的根本原因是皇帝终于&册立皇长子为皇太子&。这的确是一件来之不易的事,大小臣工当然都要欢呼鼓舞了,而且要对为此立下重大功劳的沈一贯表示感谢和欢呼。  显然,万历三十年的历日与一系列的历史事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赞颂皇帝三十年&世而后仁&的颂词是题在颁发万历三十年历日的典仪上,而皇帝&世而后仁&的表现就是太子立东宫,献颂词的又是上书催促册立并获准的大学士沈一贯。这样更使万历三十年的历日具有了特殊的意义。这是其他任何年代的历日所不能具有的。因此,万历三十年的历日必然要成为臣民寄托欢欣鼓舞感情的一件实物。如此则可以想象得出,大小臣工将掀起一个大送历日的热潮,人们将为获得一份历日而高兴。这既表现了人们的愚忠,也表现了臣民对贪财重货好色的神宗皇帝将&世而后仁&的一种期望,还表现了臣民对立下重大功劳而且正在当权的大丞相沈一贯的感谢或巴结。  《金瓶梅》不失时机地抓住了这一特殊的历史现象,在《金瓶梅》中写下了省府县三级官员大送历日的故事。由此可见,大送历日不是作者顺手写下的某种无关紧要的民间礼俗,而是有关万历三十年历日的重大历史事实的忠实记录。这件事的记录再次有力地证实直到万历30年《金瓶梅》仍然在写作之中。太子立东宫  书中的确反映了太子立东宫这个历史事件。  第87回写武松&路上听见太子立东宫,放郊天大赦&,第88回又一次写&如今朝廷册立东宫,郊天大赦&。作者是因故事情节需要而随便杜撰的,还是真有所据?有人说反映的是万历29年立太子的史实。据《明史》记载,万历29年&冬十月己卯,立皇长子常洛为皇太子,封诸子常洵福王,常浩瑞王,常润惠王,常瀛桂王。诏赦天下。&(《明史》卷21 p282 )有人反驳说,哪朝都有立太子的事,怎见得《金瓶梅》写的是万历年的事呢?前文业已指出,第71回所写大学士蔡京在朝廷上对皇帝在位二十年献颂一事,反映的正是万历二十九年大学士沈一贯因神宗皇帝在位三十年而题写颂文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这一献颂之词是在颁发三十年历日的典礼上题写的;恰在这一颂词发表后不到半个月,十月十五日皇帝就正式&册立皇长子为皇太子&,大赦天下,大奖群臣。《金瓶梅》既然反映了献颂这一历史事实,又多次写到省府县三级官员大送历日的故事,怎能不反映与之密不可分的太子立东宫的事件呢?它必然要反映,这是确定无疑的,如果只反映了其中之一倒会令人生疑了。三件互相关联的历史事实都反映了出来,这才算完整无缺。这三件历史大事互相关连,彼此印证,无可怀疑,无可辨驳。无根据的臆造不可能如此巧合。  既然作者在《金瓶梅》后三十回中通过黄河南徙事件、大学士对皇帝的颂词、太子立东宫和三级官员大送历日等众多故事,集中地、大量地反映了万历29年的历史事件:直到100回末、全书即将结束时,作者又写到爱姐&将到淮安上船&的故事,反映的仍然是万历29年秋的史实,而不是其他年代的历史事实,这说明作者是有意识、有计划的想用万历29年发生的多件历史大事来标志《金瓶梅》成书的时间。  由此看来,《金瓶梅》应成书于万历30年之后,不仅要考虑到当时的信息滞后,且无论怎样,一年内也很难写完后三十回。但是也不会太久,最多也不会再拖过两年,否则就不适合用万历29年发生的历史大事来标志《金瓶梅》成书时间了。书中没有徐州败落的反映  书中没有万历30年后历史大事的反映。万历32年,总河侍郎李化龙新开v河,自邳州直河口至夏镇(今山东微山)李家口二百六十余里,&尽避黄河之险&,从此运河避开徐邳间三百余里&淤沙无水&的河段,&运道由此大通&(《明史》卷85)。据《万历野获编》记,万历32年后,&行旅不复取道彭城。其管洪主事,高枕空垒,阒无一客可延接矣。&&军民二运,俱不复经,商贾散徙,井邑萧条,全不似一都会&。前文已经指出,&清河&实即徐州,《金瓶梅》通过&清河&,描写了徐州的繁华,并未记述徐州的败落。《金瓶梅》最后几回写的是西门庆家的败落,若作者知道徐州的败落,会乐于选取这一史实作为最后一回背景的,这样就可以用万历32年作为《金瓶梅》成书年代的标志了,但是书中无此反映。  既然《金瓶梅》是以京杭大运河和徐州为写作大背景,但是作者既没有选择万历32年徐州运河的新变化(v河开成)来标志成书时间,也没有描写万历32年后徐州的败落,只是选择了万历29年的几件历史大事件来标志成书年代,那就证明《金瓶梅》应成书于万历32年v河开成之前。  估计:《金瓶梅》应成书于万历31年,或32年。  这一结论与《金瓶梅》抄本全帙的出现时间相合。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中写:&丙午(按:即万历34年),遇中郎京邸,问:&曾有全帙否?&曰&第睹数卷,甚奇快!今惟麻城刘涎白承禧家有全本,&&&又三年,小修已携有其书,因与借抄挈归。&可见,《金瓶梅》成书最晚也不会晚于万历34年。  应当说《金瓶梅》动笔最早不能早于万历11年,收笔最晚不能晚于万历34年。总之,《金瓶梅》是万历中期作品,这一点是无可怀疑的。  《金瓶梅》研究专家黄霖说得好,&只要《金瓶梅词话》中存在着万历时期的痕迹,就可以断定它不是嘉靖年间的作品。因为万历时期的作家可以描写先前嘉靖年间的情况,而嘉靖时代的作家绝不能反映出以后万历年间的面貌来。&(《〈金瓶梅〉成书三考》)本文所提出的各种证据,已不止是万历时期的痕迹,而是万历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因此应当得出结论:《金瓶梅》的确是万历中期的作品。它不是嘉靖时期的作品,它的作者也不是&嘉靖大名士&,我们不能再受沈德符等人&闻此&一类说法的束缚了。  从以上所写来看,《金瓶梅》书中共牵扯到三种年代。一是书中明写的北宋年代(政和、宣和、重和等),它们是故事的假托年代;二是通过人物生辰、岁数和干支所表现出来的嘉靖、隆庆年代,它们是故事的真实年代;三是通过地理、历史事件所表现出来的万历年代,它们反映的是《金瓶梅》的写作年代。读者应当将它们区别清楚,切莫混淆。&  四、《金瓶梅》是在徐州写的&第一章得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结论:《金瓶梅》所写的故事地点&清河&实是徐州。但是,故事地点并不等于写作地点,《金瓶梅》的写作地点还得再作证明。一般说,两者如果是同一地点,写作起来就比较简单自然,没有矛盾;否则就很容易露出马脚,写作中的无意识语言常常会透露出写作地点。仔细已经《金瓶梅》有关地点的描写,所表现的都是徐州的特征,没有表现出其他城市的特征。书中的许多无意识语言都证明:《金瓶梅》的写作地点就在徐州。  无意识语言的证明  例一,第65回中写:&朝廷如今营建艮岳,敕旨令太尉朱遥虾娌扇』ㄊ伲舜叫蚝拥乐欣矗芬辉私蔚交瓷稀S智詹畹钋傲铺纠从∏湓仆蛱娣&&,由山东河道而来。&&由山东河道而来&这句话是先写作中的无意识语言,由它可以看出:此地既在山东之外,又紧邻山东南边境,它只能是徐州。立足徐州以南的地方,只能说&由徐州河道而来&,不能再说&由山东河道而来&这句话了。  例二,第91回写媒婆对孟玉楼说,李衙内是&北京真定府枣强县人氏,过了黄河不上六七百里。&这句话是人物对话中自然说出的无意识语言,它不仅能证明说话地点在徐州(第一章已经分析过),也能够证明《金瓶梅》是在徐州写作的,因为作者身在徐州,写作中自然而然地会这样写。  例三,第11回和第75回两次形容潘金莲讲话&如淮洪一般&,所谓淮洪就是徐州洪。作者如此自然地运用徐州的地方方言,说明他是在徐州写作的。  例四,第32回写了一句歇后语&曹州兵备──管的事儿宽&,很多人解释不通,其实这句话只能用徐州的军事特征加以解释。这是因为,曹州兵备道驻在曹州,它能监督曹州的军队,但曹州的军队归徐州参将府统帅。徐州兵备道负责检察徐州、邳州、淮安等十个卫、五个所的军队和军官,但不能监督徐州参将府管辖下的山东境内军队。这种交叉管理的办法必然会造成部队与兵备道之间的矛盾。当曹州兵备道监督曹州卫时,难免会牵扯到徐州其他军队,而徐州军队自然会嫌曹州兵备管过了线,于是在徐州就会流传开这种歇后语。曹州紧靠徐州,又跟徐州有军事附属关系,这种歇后语只可能在徐州一带流传,而不可能在其他地方流传。作者身在徐州写作,自然能听到这个歇后语;《金瓶梅》是采用口语对话写作的,作者自然而然地会将它写在人物对话之中。这一歇后语在《金瓶梅》中的出现,自然证明作者是在徐州写作的。   例五,第35回写白来抢拜访西门庆,他&头戴着一顶出洗覆盔过的恰如太山游到岭的旧罗帽儿&。这一描写也同样证明作者是在徐州写作的。因为,这个&太山&并非山东泰山(许多在徐州不久的人,常把&太山&误写成&泰山&),而是徐州城南的太山,它孤零零形如帽儿,其北坡有石级道由下而上直贯山顶,颇似浆洗过的旧罗帽儿折出的一道贯顶襞痕。这个形容非常逼真,若非十分熟悉徐州的人,断难写出;身不在徐州的人也想不起来这样写。至于东岳泰山,其形状绝对不像帽子。  例六,第35回写韩道国给西门庆送来的礼物中有四条鲥鱼,虽然没说是活的,但一定是新鲜能吃的。鲥鱼是长江特产,由长江送到清河仍然保持新鲜是不可能的。52回应伯爵说的话便是证明。西门庆拿出鲥鱼招待客人,应伯爵说:&你们那里江南此鱼,一年只过一遭儿,吃到牙缝里剔出来都是香的,好容易!公道说就是朝廷还没吃过哩!&鲥鱼产于长江,为什么朝廷还没吃过,不是朝廷不如西门庆有钱,而是因为北京离长江远,即便是冰湃的鲥鱼也难运到北京。徐州离南京不远,新鲜鲥鱼能运到徐州,故有钱有势的西门庆能吃到鲥鱼。  例七,第29回吴神仙对西门庆说,他从浙江天台山欲去泰山岱宗访道,&道经贵处&。清河在泰山西北,从浙江去泰山怎能道经清河?只有立足于徐州才能理解。这说明作者写作时身在徐州,自然而然地就会这样写。  例八,第68回写安郎中对西门庆说:&三年钦限,河工完毕,圣上还要差官来祭谢河神。&这河神庙就在吕梁洪,&神姓谢名绪,南宋人&&元兵入临安,赴江死&&明祖兵起,神示梦当佑助,会传友德与元左丞李二战吕梁洪,士卒见空中有披甲者来助战,元兵遂大溃。永乐中,凿会通渠,舟楫过河,祷无不应,于是建祠洪上&&。隆庆以后,乃益盛与。&(《陔余丛考》)由此记载可以看出,明朝皇帝对佑助过其始祖的这位河神,定当十分敬重,河工完毕,运河大通,皇帝当然要来吕梁洪祭祀了。这一对话中的自然用语除了证明书中所写的&清河&实是徐州外,还证明作者是在徐州写作的。  例九,第28回写:&提刑所贺千户新升了淮安提刑所正千户&。&清河&县的正千户怎么会升到远在千里的淮安提刑所任正千户呢,不合理。当你知道&清河&实是徐州就好解释了,徐州兵备使直辖十个卫,其中就包括淮安卫,可以很方便地将徐州的官员调往淮安,例如隆庆六年任的徐州知州刘顺之就升任了淮安同知(见乾隆年间的《徐州志》)。   例十,第78回写荆都监&新升东南统制兼督理漕运总兵官&,东南一般指由徐州至淮安段运河区域,因为这段运河的走向是东南方向。据《明史》卷79载,&景泰二年始设漕运总督于淮安,与总兵、参将同理漕事。&&凡岁正月,总漕巡扬州,经理瓜、淮过闸。总兵驻徐、邳,督过洪入闸(按指过徐州洪和吕梁洪,入山东漕闸)&&。&徐州的军官升任驻徐州的漕运总兵是合理的,漕运总兵官只能驻在徐淮一带,绝对不可能驻在清河。第79回写荆总兵&出月往淮上催攒粮运去也&,与上述《明史》记载相符,总兵去淮上催攒粮运,并督理粮运过二洪、入山东闸河,时间(书中也是正月)与任务均合。  以上都是无意识心理在写作中的自然反映,它应该能够证明《金瓶梅》的写作地点就在徐州。  故事情节的证明  《金瓶梅》中有许多故事情节或人物对话能够证明:《金瓶梅》的写作地点在徐州。例一,《金瓶梅》开篇写了个刘、项的故事:  题起当时西楚霸王姓项名籍,单名羽字。因秦始皇无道,南修五岭,北筑长城,东填大海,西建阿房,并吞六国,坑儒焚典。因与汉王刘邦,单名季字,时二人起兵席卷三秦,灭了秦国,指鸿沟为界,平分天下。因用范增之谋,连败汉王七十二阵。只因宠着一个妇人,名唤虞姬,有倾城之色,载与军中,朝夕不离。一旦被韩信所败,夜走阴陵为追兵所逼,霸王败向江东取救,因舍虞姬不得,又闻四面皆楚歌,事发,叹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锥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毕泪下数行。虞姬曰:大王莫非以贱妾之故,有费军中大事。霸王曰:不然,吾与汝不忍相舍故耳。况汝这般荣色,刘邦乃酒色之徒,必见汝而纳之。虞姬泣曰:妾宁以义死,不以苟生。随请王之宝剑,自刎而死。霸王因大恸,寻以自刭。史官有诗叹曰:  拔山力尽霸图隳,依剑空歌不逝骓。  明月满营天似水,那堪回首别虞姬。  那汉王刘邦,原是泗上亭长,提三尺剑硭砀山斩白蛇起手,二年亡秦,五年灭楚,争成天下。只因也是宠着个妇人,名唤戚氏夫人,所生一子名赵王如意。因被吕后毒害,心甚不安。一日高祖有疾,乃枕戚夫人腿而卧。夫人哭曰:陛下万岁後,妾母子何所托?帝曰:不难。吾明日出朝,废太子而立尔子,意下如何?戚夫人乃收泪谢恩。吕后闻之,密招张良谋计,良举荐商山四皓下来辅佐太子。一日同太子入朝,高祖见四人P鬓交白,衣冠甚伟,各问姓名。一名东园公,一名绮里季,一名夏黄公,一名f里先生。因大惊曰:朕昔求聘诸公,如何不至?今日乃从吾儿所游。四皓答曰:太子乃守成之主也。高祖闻之愀然不乐。比及四皓出殿,乃招戚夫人指示之曰:我欲废太子,况彼四人辅佐,羽翼已成,卒难摇动矣。戚夫人随哭泣不止,帝乃作歌以解之:鸿鹄高飞兮,羽翼抱龙兮,横纵四海,横纵四海兮,又可奈何?虽有缴兮,尚安所施?歌讫,後随不果立赵王矣。高祖崩世,吕后酒鸩杀赵王如意,人彘了戚夫人,以除其心中之患。诗人评此二君评到个去处,说刘项者,固当世之英雄,不免为二妇人以屈其志气。虽然妻之视妾,名分虽殊,而戚氏之祸尤惨于虞姬。然则妾妇之道,以事其丈夫,而欲保全其首领于扉下难也。观此二君,岂不是撞着虞姬戚氏,豪杰都休。有诗为证:&  刘项佳人绝可怜,英雄无策庇婵娟。&&&&&&& 戚姬葬处君知否?不及虞姬有墓田。  为什么《金瓶梅》开篇就写刘、项的故事呢?为什么要用刘、项的故事作全书的楔子呢?有的评论家认为刘、项故事与正文关系不大,没有必要用他们的故事作楔子。其实不然,开篇写刘、项故事就是开篇写徐州。因为,刘邦祖籍徐州沛县,项羽以徐州(彭城)为楚的国都。&刘邦原是泗上亭长&,泗上在徐州境内沛县城东;相传导致项羽彻底失败的最后一次楚汉大战,也是在徐州九里山下展开的。  书中写&戚姬葬处君知否,不及虞姬有墓田。&说明作者知道虞姬墓之所在。实际上虞姬墓在今安徽省灵璧县城东15里,距离徐州不远,且明朝时期驻守灵璧的军队属徐州参将府管辖。前文已经证明《金瓶梅》是在徐州写作的,徐州有很多刘、项故事的遗迹,作者身在徐州,随时能看到想到它们,在开篇就写到他们的历史故事,是很自然的。如果作者有意想借此表示他是在徐州写作的,那就更有必要这样写。  例二,《金瓶梅》不仅开篇就写徐州,最后一回也有三处写徐州。其一是写爱姐在徐州郊外碰到其二叔(在徐州作&挑河夫子&),二人同去湖州寻找亲人,爱姐虽然娇嫩,弓鞋又小,仍然是将到淮安上船。这反映了万历29年徐州段运河&淤沙无水&的历史事实,从而为《金瓶梅》结束写作的年代提供了有力的证明,其二是写武植托生徐州,&因被王婆唆潘氏下药吃毒而死,蒙师荐拔,今往徐州落乡民范家为男,托生去也。&落乡是徐州的一个地名,第20回也写到这个地名。该回写李瓶儿因招赘蒋竹山被西门庆鞭抽,她通过情和财感动了西门庆,重新获得了宠爱。第二天,在吴月娘房中,小玉嘲笑李瓶儿道:&去年城外落乡许多里长老人,好不寻你,教你往东京去。&妇人不知道什么,说道:&他寻我怎的?&小玉笑道:&他说你老人家会告的好水灾。&第100回说落乡在徐州,可见李瓶儿也与徐州有关,从而表明《金瓶梅》的受害人与徐州有重要关系。  其三是写吴月娘要去&济南&投奔云离守,一来那里避兵,二者与孝哥完就其亲事去。她在永福寺做了一个梦,在梦中问一老人:&云参将住所,在于何处?&老人指道:&此去二里余,地名灵璧寨,一边临河,一边是山。这灵璧寨就在城上,屯聚有一千人马,云参将就在那里做知寨。&要知道,明朝时期灵璧驻军属徐州参将府管辖,徐州参将当然可以驻在那里。这说明作者的写作还是立足于徐州写的。著名的灵璧不在济南,&济南&是假托的说法,按照徐州的发音,济读JIN(与尽同音),故济南乃&尽南&之意,意思是说灵璧在徐州的尽南端(灵璧的确在徐州军区的尽南端)。  开篇和结尾都写到徐州,可见徐州对于《金瓶梅》作者来说,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例三,第47回写的苗青的故事。书中写苗青将苗员外所带货物,另搭船只装载到&清河&县城外官店内,卸下发卖。而安童落水后命不当绝,为一老渔翁所救。一日出河口卖鱼,正撞见那两个贼梢,告到夏提刑处,夏提刑是从正月十四日差人捉拿贼梢,在新河口拿到归案,又差人访拿苗青。&因节间放假,提刑官吏一连两日(从前后日期看,是指15、16两日)没来衙门中问事&,才有人透信给苗青,他才有时间托王六儿说情,17日见到了西门庆,19日送贿一千两,方才脱了干系。若这里写的告诉地点是远离徐州新河口六七百里的清河县,公差由&清河&出发,到徐州新河口捕到犯人再返回&清河&,无论如何在一天内是不可能完成的。这个故事的典型地理环境描写,充分证明《金瓶梅》的写作地点就在徐州,只有这样作者才会自然而然地这样写。  例四,第92回有首诗写到燕子楼:&多情燕子楼,马道空回首&&&,这燕子楼是徐州的著名景点,原在徐州城内西北隅,后被烧毁,明万历21年重建,位于西马道的北首。&多情燕子楼&的说法取典于唐朝关盼盼的故事,身在徐州的作者既熟悉这个典故,又看到马道旁的燕子楼,自然写出这首诗,这诗与清河背景完全不能契合,只能与徐州的地理环境相契合。  例五,第98回写陈经济登&临清大酒楼&,&四望云山叠叠,上下天水相连。正东看,隐隐青螺堆岱岳。正西瞧,茫茫苍雾锁龙都。正北观,层层甲第起朱楼。正南望,浩浩长淮如素练。&这段文字以夸张的笔法描写了&临清码头&的地理位置。实有的临清当然不符合,临清周围有水无山,谈不上&四望云山叠叠&,而且,泰山在临清东偏南30度,不算&正东&;开封在临清西偏南约60度,更不算&正西&;&正南&则是徐州北的滔滔黄河而非徐州南的浩浩长淮,无论怎样夸张,总不能舍近求远不写黄河而写淮河吧。房村则符合的较好。开封在它的正西偏北十度;徐州在它的北边,&层层甲地起朱楼&;东西流向的淮河在它正南二百里,在房村与淮河之间没有其他大河。三个方向都符合,只有正东一个方向不符合,泰山在它的正北而不是正东。但在全国再也找不到比房村符合条件更多的运河码头了。  请注意书中描写中的一个矛盾,按书中说法泰山在正东、开封在正西,则泰山与开封的连线必定在东西方向上,但实际上这一连线与东西方向偏离34度。正东看到泰山的地方,正西不可能看到开封,反之亦然。这表明上述写法中可能有错误,或是传抄、印刷中造成的,或是作者有意调换了方向(否则有很快暴露其所在地的危险),要知道四个方向中有三个方向有过硬的标志物,偏偏留有一个方向是软标志,为作者做手脚留下了余地。如果将原文中北与东二字对调,房村便四个方向全符合了。立足房村,正北能看见泰山,正西能看见开封,正南是长淮,正东是当年邳州的&层层甲第起朱楼 &。这种巧合,恐非偶然。  《书&禹贡》称:&海、岱与淮惟徐州&。抛开具体方向不说,该回对&临清码头&的定位方法是学习这一定位方法的,同样采用了岱(泰山)与淮(河),只是将海换成龙都开封罢了,但所标志的地理方位没变,只能得出同样的结论:&临清码头&&惟徐州&的房村是也。  书中表现出万历年间徐州的地理特征  无论从故事情节来看,还是从书中的无意识语言来看,《金瓶梅》所表现的故事地点都是徐州,没有矛盾。但是,它所表现的徐州常常不是故事年代(前文已证明主要故事发生在嘉靖年代)的徐州,而是写作年代(前文已证明是万历年间)的徐州。例如,书中多次写到的徐州新河口就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它开成于万历11年。显然它不是嘉靖年代徐州的环境,而是万历年间徐州的环境。在嘉靖年代里徐州根本没有新河口这个码头。新河口出现在书中,不能表现故事年代的真实性,只能表现写作年代的真实性。同样情况,书中所写的&南河南徙&(即&黄河南徙&)事件,它发生在万历24年,严重于万历29年,也不是发生在故事年代的历史事件。它所表现的也不是故事年代的真实,而是写作年代的真实。  一般说来,作者在描写他的故事地点时,应当尽量选用那些与故事年代相符合的地理环境,但是《金瓶梅》作者则不然。这说明作者并不看重故事年代的地理真实,他更看重的是写作年代的地理真实。换句话说,《金瓶梅》作者是采用写作年代的地理环境来写他的故事的。这是为什么呢?显然,写作年代的地理真实反映的自然应该是作者写作的地点,故事地点不见得就有作者的历史痕迹,但是,写作地点作者一定在那里生活过,那里应该有作者的历史痕迹,这对于没有在书前署名的作者来说,当然十分重要了。从这一点看,徐州也应该是《金瓶梅》的写作地点。徐州是《金瓶梅》地理环境的中心  一般说一部作品如果牵扯到许多城市和许多地理环境,这些城市和地理环境的地理中心往往就是作品的写作地点。因为作者在写作时,写自己所在地点的地理环境和周围城市的情况是最自然,也是最容易、最方便的;作者的无意识心理也可以使写作地点自然而然地表现为作品的地理环境中心。  《金瓶梅》是一部牵扯到许多城市和许多地理环境的作品,如果把《金瓶梅》所写到的各个城市都画在地图上,就会发现徐州大致在这些城市的中心,而清河则处于边缘。徐州周围的重要城市都被写入书中,例如南边的南京、扬州,西边的开封,北边的兖州、曹州(今菏泽)、济宁,东边的淮安、邳州等。但是,清河周围的城市则很少写到,例如山东德州,当时是运河四大码头之一,很繁华,它离清河不上二百里,但书中既无德州人,也无德州货;清河北边的保定府,同属一郡的邯郸,书中均未涉及;邢台离它也不远,瓷器很出名,号称邢窑,也未写到。  特别是第68回写安进士所列出的运河上的十二个码头,最南端的码头是瓜州,最北端的码头是安陵,其中心也是徐州。十二个码头中有五个(徐、沛、沽头、新河、吕梁)直属徐州管辖,三个(济宁、鱼台、宿迁)就在徐州附近,南旺离徐州也不远,从地图上看多数码头都密集在徐州周围。临清码头远离中心,在图中只起到一个陪衬的作用;何况书中之所以要写临清码头,也只是为了假托其名来实写房村码头而已。十二个码头以徐州为主,以徐州为中心,这个写法充分表现出:徐州是《金瓶梅》地理环境的中心。  再如,第6回写王婆打酒遇到了大雨,&乌云生四野,黑雾锁长空&&正是江淮河济添新水&&&。那时没有天气预报,只能立足所在地,向四周估计。这一写法暴露了故事的真实地点。江淮河济都在清河的南边,乌云四野的雨水总不会不落在四周,却都落在南边一个方向吧。鉴于江淮在徐州的南边,河济在徐州的北边,徐州正处在这片添新水地区的中心。正符合立足中心,估计四周的格局。既然&乌云生四野&,雨水当然要落在四周范围以内。从而说明作者写这句话时,立足于徐州。  第27回再次写到下雨,&云生东南,雾障西北,雷声隐隐,一阵大雨来。&&正是江淮河海添新水&&&。这写法同样表明写作地点应在江淮河海的中心。使人想到《书&禹贡》:&海、岱及淮惟徐州&的说法,此处虽没说到岱,却代之以河,当年黄河紧靠徐州。  以上几个方面都证明:《金瓶梅》的写作地点就在徐州。&  五、徐州的地理环境完全符合书中的描写&  [黄河和运河]:前面已经证明&清河&实是徐州,它既在京杭大运河(即泗水)旁,又在黄河南岸边。黄河在徐州的新河口&夺泗入淮&;新河口离徐州城约四五十里。当年的徐州城墙现在已不复存在,现在的徐州市已经大大扩大了,北关的黄河故道就是万历24年黄河南徙改道后的黄河,东关的黄河故道就是当年的运河,运河向北的通道和新河口由于&黄河南徙&早已湮灭,不复存在。现在的京杭大运河在徐州市内的东北角,离城市中心比过去更远。  [徐州洪]:书中写到秋末冬初的徐州洪。但见一派水光,十分阴恶。    万里长洪水似倾,东流海岛若雷鸣,    滔滔雪浪令人怕,客旅逢之谁不惊?  徐州洪是京杭大运河中的险道之一,书中描写如实。如今由于黄河已经改道,京杭大运河也不再经过徐州洪,如今的徐州洪当年的威风已不复存在,它已经这样小,这样平静,这样软弱无力了,由一个欢蹦乱跳的青年已经蜕化成一个步履蹒跚的老年了,充分反映出时光的无情和世事的沧桑。&[  县前街]:《金瓶梅》开头五回是抄《水浒传》的,《水浒传》中武大住在紫石街,故《金瓶梅》开始仍让武大住在紫石街(第1回),旋即让他&移到大街坊张大户家临街房&,后来又搬到&紫石街西王皇亲房子,最后搬到县门前典了两层楼房居住,说&武大自从搬到县西街上来,照旧卖炊饼。&(第1回)西门庆在潘金莲的门前,&踅过东看一看,又转过西去&(第2回),可见县西街是东西方向的。  第2回写西门庆&就县门前开着个生药铺&,这虽然是《水浒传》的说法,但《金瓶梅》作者接受了这个说法,没再改变。第8回写王婆到西门庆家门口,听说西门庆不在家,&这婆子拜辞出县前,来到东街口&&&,可见西门庆住的是县前街,这县前街是东西街。书中写李瓶儿住在西门庆隔壁,第13回写西门庆在李瓶儿门首咳嗽,& 一回走过东来又往西去&;18回写西门庆&打马正望家走,到于东街口上,撞见冯妈妈从南来。&第33回又写韩道国家住在&县东街牛皮小巷&,均证明县前街是东西方向的,作者把它分成县前、县东和县西三个部分。  就以上所写来看,《金瓶梅》是以县前街为主要场景的。  徐州有个彭城县衙(明朝就存在),就在今少华街上,即今日徐州军分区司令部所在地。看来,书中的县前街就是今天徐州的少华街,《金瓶梅》是将故事场景放在徐州县前街(只是故事场景所在地,不能说西门庆人物原型就住在这里)上的。徐州县前街的确是东西走向的,完全符合书中的环境描写。例如,17回写西门庆在周守备家拜寿,玳安&到日西时分又骑马接去,走到西街口上,撞见冯妈妈。&如果将西街口理解为徐州县前街的西街口,正合适。据明史记载:徐州参将府驻在西察院,即今少华街西街口之西、淮海路上的展览馆;而徐州左卫驻在城的西南隅故河南侯陆聚宅。无论守备府在其中哪一处,方向均合。  由于少华街上的房屋多数已经改造,按照书中的描写,西门庆家邻街的门面房有七间,到底五层房屋,四层院落,有大厅、二厅,厅旁有花园,第三层院落堂屋是吴月娘住的,李娇儿住东屋,孟玉楼住西屋。当年徐州县前街上有不少这样的房屋,现在少华街上已经看不到了。但是,户部山上有许多保存较好的明、清房屋,徐州民俗博物馆的房屋结构就与《金瓶梅》描写的西门庆的院落大约相同,可以作为一个参考。  [大街口与南门]:第65回写李瓶儿葬礼发引,&先是请了报恩寺朗僧官来起棺,刚转过大街口往南走&&陈经济扶棺舆走,出东街口&&迤逦出南门。&这里所描写的情形与徐州相应街道、南门的位置以及它们之间的距离全相符合。明代徐州城内有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东大街即今日的大同街,东门在大同街东首;西大街即今日的中枢街,西门在西大街的西首,今医学院附院西大门内侧;南大街即今彭城路南段,从东西大街与南大街的交叉口向南走约七百米便是南门;北大街即今日的统一街,北门在统一街北端,统一街南段今已被开辟成今彭城广场,直到今百货公司东侧。显然北大街与南大街不在一条直线上,北大街向西平移了约一百米,由东西大街与南大街的交叉口到东西大街与北大街口的交叉口之间,大约有一百多米的距离(约相当今日彭城广场南部广场南侧道路),这一段应该就是书中所说的大街口。  上述发引的队伍,领头的刚刚转过大街口往南走,准备出南门,扶棺的才走出县前街的东街口,可见发引的队伍之长;随后才能迤逦出南门。  [府县同城]:第65回写六黄太尉由运河上岸坐八抬大轿,吹吹打灯,&人马过东平府进清河县&,来到&清河&县城里西门庆家。实际上东平府距清河县约三百里,离东平最近的县也在百里之外,轿夫走一天也难到达。其实,这并不是作者无根据的夸张之笔,知道&清河&实是徐州便好理解了。徐州的州衙(《金瓶梅》称徐州为徐州府,徐州州衙就相当书中的府衙)在城中间,直通南门;前朝所建的彭城县衙在今少华街上,府县相距二里许,恰能符合《金瓶梅》的描写,由南门进城,先到府后到县,其间要不了多少时间。清河没有府衙,更谈不上府县同城&  [察院]:第49回写宋御史驻节东平府察院,次日与蔡御史一起坐轿到西门庆家,饭后又返回察院。一日之间坐轿走了个来回,可见这察院离&清河&的县前街不能远,它不能设在东平府或东平州。西门庆为了贿赂宋御史,将桌席连金银酒器都装在食盒内(行贿者的巧妙手段,至今亦然。它反映了明朝吏治腐败之史实),共有十抬,送至察院。更加表明这察院离西门庆住所不远。再如,51回写安、黄两主事来拜西门庆,乘轿喝道而至,吃酒后还要到东平府胡大尹处赴席,赴席后还要回家,可见这胡大尹的住处也不能在东平府里,只能在&清河&县里,离县前街不能远。知道&清河&是徐州便好理解了,徐州的州县两衙都在城内,察院也在城内(今风化街察院故址),坐轿往返,确如书中所言,十分方便。  &[燕子楼]:第92回有首诗写到燕子楼:&多情燕子楼,马道空回首&&&,这燕子楼是徐州的著名景点,原在徐州城内西北隅,后被烧毁,明万历21年重建,位于西马道的北首。&多情燕子楼&的说法取典于唐朝关盼盼的故事,身在徐州的作者既熟悉这个典故,又看到马道旁的燕子楼,自然写出这首诗,这诗与清河背景完全不能契合,只能与徐州的地理环境相契合。  由于城市的改造,现在的燕子楼改建在云龙公园内。  [太山]:第35回写白来抢拜访西门庆,他&头戴着一顶出洗覆盔过的恰如太山游到岭的旧罗帽儿&。这里说到的&太山&并非山东泰山(许多在徐州不久的人,常把&太山&误写成&泰山&),而是徐州城南的太山,它孤零零形如帽儿,其北坡有石级道由下而上直贯山顶,颇似浆洗过的旧罗帽儿折出的一道贯顶襞痕。这个形容非常逼真,若非十分熟悉徐州的人,断难写出;身不在徐州的人也想不起来这样写。至于东岳泰山,其形状绝对不象帽子。  [狮子街]:第14回写花子虚因遭官司,将家搬到狮子街上来,李瓶儿改嫁西门庆后就将这房子交给西门庆了。这狮子街的名称是从《水浒传》的狮子街大酒楼来的,仍是假借的,其真实背景应当是:狮子街东街相当今日的青年路,狮子街西街相当今日的文亭街。第15回写李瓶儿邀请吴月娘等人来狮子街楼上观灯,可见灯市设在狮子街上。第15回又写&西门庆同应伯爵、谢希大两个在家中吃了饭,同往灯市里游玩,到了狮子街东口(按:从下文看应是狮子街西街的东口),西门庆因为月娘众人,今日都在李瓶儿家楼上吃酒,就不往西街(按:可见狮子街有东、西街之分)去看大灯(按:可见灯市在狮子西街和南大街上;狮子街也是东西走向的),只到卖纱灯的跟前就回来了。&第24回写潘金莲等人正月十五走百病,从县前街出来, &须臾走过大街(按:从后文看这里指的是大街口)到灯市里(按:还没到狮子街就已经到了灯市里,可见南大街就是灯市,一直延伸到狮子街里)&& 迤逦往狮子街来&&&这些描写均符合徐州相应街道的位置。&  [杏花村、石佛寺]:第89回写吴月娘等去上坟,上坟后吴月娘见大妗子没轿子,都把轿子抬着,后面跟随不坐,领定一簇男女,吴大舅牵着驴儿,压后同行。踏青游玩。&三里抹过桃花店,五里望见杏花村。只见那随路上坟游玩的王孙仕女,花红柳绿、闹闹喧喧,不断头地走,偏趁着日暖风和,寻芳问景。&正走之间,&远远望见绿槐影里一座庵院,盖造得十分齐整。但见:&&&  山门高耸,梵宇清幽。当头敕额字分明,两下金刚形势猛。五间大殿,龙鳞瓦砌碧成行;两廓僧房,龟背磨砖花嵌缝。前殿塑风调雨顺,后殿供过去未来。钟鼓楼森立,藏经阁巍峨。幡竿高峻接青云,宝塔依稀侵碧汉。木鱼横挂,云板高悬。佛前灯烛荧煌,炉内香烟缭绕。幢幡不断,观音殿接祖师堂;宝盖相连,鬼母位通罗汉院。时时护法诸天降,岁岁降魔尊者来。&  吴月娘便问:&这座寺叫做甚么寺?&吴大舅便说:&此是周秀老爷香火院,名唤永福禅林。前日姐夫在日,曾舍几十两银子在这寺中,重修佛殿,方是这般新鲜。&月娘向大妗子说:&咱也到这寺中看一看。&于是领着一簇男女进入寺中来。  上述书中对永福寺的描写完全符合徐州兴化寺的状况,  徐州的南门外云龙山上有个兴化寺,又名石佛寺或大佛寺。它建在云龙山第一节山的东坡上。那时离云龙山不远处有个永福仓,作者可能因此在书中将兴化寺改称作永福寺。云龙山共有九节,蜿蜒于石狗湖(现在叫云龙湖)旁,在云雾缭绕中婉如一条游龙。石佛寺的大佛殿依山为后墙,只垫起三砖。民间说法,三砖殿丈二佛,即言此殿之奇。相传,北魏拓拔焘驻军彭城时,其士卒中有人在闲暇时,于云龙山东麓,依山就石刻成巨大的西方接引阿弥陀佛头像,后代塑接佛身,明洪武间胜吉和尚缘山修殿复像,成就大佛殿。宣德间毁于火,像无损。成化间,太监高瑛议重修,僧文安募化重建大殿。配以罗汉殿、钟楼、鼓楼和三门禅院。据说那大佛头上还有三颗舍利呢!一千多年来香火盛行。离兴化寺不远有十里杏花村,它是云龙山西的著名景点,曾被苏东坡写入诗中。云龙山上的大佛寺香火极盛,每逢佳节,人烟热闹,完全符合书中所描写的场景。加之,徐州有钱人的坟墓多在城南,每逢清明节,云龙山前上坟的人络绎不绝,与书中的描写完全符合。上坟的人回城的时候要经过杏花村和云龙山,会隐约看到云龙山,与书中的描写相同。直至今天亦然如此。  兴化寺又名石佛寺,书中曾多次写到石佛寺。例如24回写,李瓶儿对冯妈妈说:&你是石佛寺长老,请着你就张致了!&由这话可以看出,石佛寺是一个香火盛行的大寺。37回再次说到石佛寺。但是,书中没有直接描写石佛寺,只是描写了南门外的永福寺,它是   《金瓶梅》中的第一大寺。其实,这永福寺就是徐州的石佛寺。  [长堤、酒搂]:第90回写吴月娘等&离了永福寺,顺着大树长堤前来,玳安又早在杏花村酒楼下边,人烟热闹,拣高阜去处,那里幕天席地,设下酒肴,等侯多时了&&众人坐下,正饮酒,只见楼下香车绣毂,往来人烟喧杂,车马轰雷,笙歌鼎沸。月娘众人围着高阜,把眼观看,看见人山人海围着,都看教师走马耍解的。&这一段文字描写牵扯到寺庙、大树长堤、杏花村酒楼、高阜等几个相连的景点,与徐州的情况正好符合。徐州南门外云龙山前,为了防洪万历年间修了一个环城大堤,从云龙山前起,迤逦往西而北、而东、而南,围城转一圈,而复至云龙山前,全长二千零六十四丈,高一丈、宽二丈。可见其宽广,云龙山前更是宽广,足够走马卖解。现在依然如此。   综上所述,可见徐州的地理环境处处符合书中描写的场景,这进一步证明作者是在徐州写作的。正因为写作地点与故事地点是一致的,所以《金瓶梅》所表现出来的地理特征处处都是徐州的特征,没有任何矛盾之处。至此,应当得出结论:徐州是世界名著《金瓶梅》的写作地点,也是《金瓶梅》作者曾经生活过的地点。&
copyright @ 2008
版权所有 彭祖故里网 徐州彭祖文化传播中心 徐州市互联网行业协会会员单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存储过程返回结果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