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发挥中学历史教学园地的爱国

爱国主义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当前,中学教学改革正处于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阶段。如何搞好素质教育是每个教师应尽的职责。新编高中《中国近代现代史》教材的出版给高中历史教师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难得的契机。&&&&新的高中历史教学大纲把基础知识、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作为三大教育目标。新编《中国近现代史》教材在提高学生素质,尤其是思想素质方面颇具特色。增家了不少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内涵,切实发挥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如何把知识传授、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三者有机的统一起来,走出历史教学的新路子,最我们历史教师来说,是一个实践、探索的问题。&&&&我们认为,在中国近现代历史教学中,把爱国主义教育与培养学生辨证思维能力、历史思维能力结合起来;在教学方法上,把教师的讲述与学生的讨论分析接个起来,是有效地贯彻“素质教育”的途径。为此,我进行了一些肤浅的探索与尝试。现举三个教学实例,以求教于专家和同行们。&&&&一、“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外外国与抵抗侵略的辨证统一。&&&&这是清末思想家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的主张,其实也是林则徐的思想。作为魏源的好友,林则徐在革职发配前往新疆是,把在广州编译的《四洲志》和收集的西洋再了,送给魏源,魏源就把这些资料遍入《海国图志》,这部书系统地叫少了西洋、欧美各国的历史和地理。
  这里的“夷”是指侵我领土,犯我主权,杀我百姓的侵略者,对其应坚决抵抗,这才是爱国主义。现在提出要“师夷长技以制夷”,这是什么道理?在减数《新思想的萌发》这一节时,老师首先提出这个问题。接着,老师作一些启发,鸦片战争为什么中国失败了?以此和学生共同探讨分析。
  生:这是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和落后。
  师:这落后指的是什么?
  生:落后指的是技术落后,武器比别国差。
  师:整个经济落在别国后面,别国已进入到资本主义商品经济阶段,我们还停留在封建的自足自给的自然经济时期,科学和技术更是落在了后面.讲到武器比别国差,能否具体一些?
  生:英国当时普遍使用步枪,射程300米,而我们多用长矛,只有少数和拉枪、猎枪等简陋武器。
  师:要对付侵略者,如果还是像乾隆和他的大臣那样,对英国使者送来的新式武器模型不屑一顾,说什么“谅也没什么稀奇”,采取一概排斥的态度,闭关锁国,能行吗?
  生:不行。
  师:应该用什么办法呢?
  生:应该要学习他们的长处,学习他们的先进科学技术。
  师:对了。这就是魏源所说的“师夷之长计”。魏源指出想外国学习目的是什么呢?
  生:为了抵抗外国侵略。
  师:对了!这既是所谓的“以制夷”。这样说来主张闭关自守\拒绝学习外国人,能改变国家落后的状态吗?
  生:不能。
  师:在相当长的衣蛾时期内,出于对“洋鬼子”的憎恨,人们不善于把资本主义侵略和资产阶级文明加以区别,即一方面反对西方资本主义侵略,一方面又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文明中队我们有用的东西。在抵抗外国侵略这一基本要求下,必须有了解世界,学习西方的眼光和胸襟。把外国好的东西拿来,为我所用,包括用来对付外国。林则徐之所以称为热诚的爱国的民族英雄,为后人纪念,不但是他坚决抵抗英国侵略,而且是当时开眼看世界主张向西方学习的第一人。很可惜鸦片战争及以后的一段时期,林则徐、魏源的远见卓识未被人们接受。《海国图志》在国内被冷落,在国外却生根结果,日本人很快吧它翻译过去了,接受了“师夷长技”思想拼命学习西方,在较短时期内实现了现代化,吧我们远远抛在后面。现在讲一则历史教训我们还是感到心痛。
  通过这一段分析,学生弄清了“师夷长技”和“制夷”的辩证关系,也认识到只有将学习外国与抵抗侵略统一起来才是真正的爱国主义。同时,又使学生加深了对我们当前改革开放政策的认识。
  二、边疆危机中的爱国志士——历史主义和阶级分析的辩证统一。
  在反对外国侵略斗争中,封建地主阶级涌现了以大批爱国志士,他们中有曾站在农民革命的对立面,镇压过农民起义的人。如何看待这批人物?应该说,封建地主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走到穷途末路,根本无法挽救民族危亡;可这并不排斥这个阶级中的某些成员在反侵略斗争中,保持民族气节,发扬爱国主义传统,做出的有益贡献。《中国边疆地区的新危机——中法战争》这一节里,提到了左宗棠、曾纪泽和冯子材这三位理历史人物。老师讲了左宗棠如何决心(参看教材)出兵,平定阿古柏,收复新疆;曾纪泽如何虎口夺食收回伊犁;老将冯子材如何身先士卒边关破敌大败法军,取得镇南关大捷,同学们听了都很激动。这时,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左宗棠、曾纪泽、冯子材就其阶级属性来说,应是什么阶级。以下引出一段对话:
  生:应该是属于邓建地主阶级。
  师:而且他们还是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重要人物。他们的阶级利益与广大人民是否一致?
  生:不一致。
  师:能否举例说明这一点?
  生:左宗棠、冯子材镇压太平天国起义。
  师:说的对。他们在强敌侈凌情况下,不畏强暴,抵抗外来侵略;在谈判桌上,不卑不亢,为国家民族争取权益,这时怎么说呢?
  生:这说明在民族危亡的生死罐头,他们和广大人民又有一致的地方。
  师:为什么有一致地方,这些一致地方表现在哪里?
  生:因为作为一个中国人,敌人进犯我们的领土,屠杀我们的同胞,只要有一点民族气节的人,都会觉得忍无可忍。
  师:除了民族气节外,还有一个阶级利益问题。因为外国列强的侵入,不但损害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造成深重的灾难;也危及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和封建王朝的统治,所以在遭到外国侵略的情况下,统治阶级中一些富有民族气节的人勇敢地举起反侵略的旗帜,他们的正义举动自然也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今天讲的左宗棠、曾纪泽和冯子材都是坚决反抗外来侵略的民族英雄,他们的爱国行为,同样是近代爱国主义的一个组成部分,他们的忠义壮举,凝结着中华民族反对外国侵略的浩然正气,是我们应该加以发扬的。
  通过一段分析,可以让学生懂得:爱国主义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不受阶级限制的。左宗棠、曾纪泽、冯子材就是在边疆危机中的爱国志士。
  三、革命者不怕流血牺牲——追求自由与牺牲个人的辩证统一。
  在中国近代史上,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为维护祖国的尊严和权力,为争取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其中,那些以推翻封建专制,实行民主共和为主体的革命斗士,在“振兴中华”伟大斗争中所显示的献身精神,就更壮烈动人。《同盟会的建立和革命形势的发展》这一节,介绍了秋瑾,徐锡麟等革命先烈及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在介绍完这些先练的光辉业绩后,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革命者不怕流血牺牲?在这些革命先驱中,有的留下了不朽的著作,有的虽无著述,但作出了惊天动地的伟业,能否从他们的言论行为中得出结论?课堂气氛顿时热烈起来。以下便是一段教学实录。
  生:因为这些革命作家像章炳麟、邹容那样即使在监狱里,还“心忧天下”。
  师:这“天下”是指什么?
  生:“天下”指的就是自己的国家。
  师:秋瑾在临刑时说“秋风秋雨愁煞人。”可见,她为自己的国家忧心到何种程度,看得出来,他们是为中国面临着危险而担忧。为什么帝国主义列强能在中国为所欲为呢?
  生:因为清政府腐败无能?
  师:这时清政府与鸦片战争时期的清政府有什么不同吗?
  生:陈天华说清政府成了“洋人的朝廷”。
  师:好了,帝国主义列强要瓜分我国,清政府已成了他们的工具,这样的国家还有前途吗?老百姓还有希望吗?
  生:没有。
  师:出路在哪里呢?
  生:只有起来革命起来斗争。
  师:这些革命先烈师因为对国家民族怀着深深地忧虑而起来革命的,他们的目标是什么?
  生:推翻清王朝。
  师:看邹容在《革命军》中怎样说的?
  生:建立以个独立民主的“中华共和国”。
  师:先烈们知道,只有建立这样一个国家,中国才能真正独立,中国才能在世界上获得应有的地位,才有人民的幸福。为此,他们不惜牺牲生命,林觉民在留给妻子中的遗书中说:“吾充吾爱汝之心,祝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方声洞在绝笔信中说:“夫男儿在世,为建功业,以强祖国,使同胞享幸福虽奋斗而死,亦大乐也。”
  师:可以看出,在先烈们的心中,只有国家只有自己的同胞,而唯独没有自己,所以他们才能勇敢地去面对死亡。对着死亡,邹容可以说:“一朝沦地狱,何日扫妖氛,昨夜梦和尔,同兴革命军。”这是一种最崇高的思想感情,我们可以把它称为什么?
  生:爱国主义。
  师: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要想这些革命先驱那样,热爱自己的国家,热爱自己的同胞。世道虽不同,但爱国主义思想是要永远发扬的。
  这一课的小结很重要,如果单让学生了解革命先烈的英勇业绩,只能使学生激动一时,通过启发引导,运用讨论的方法可以使学生的认识由感性达到理性的高度。学生通过分析认识到:先烈的浴血奋斗并非一时冲动,而是有一个坚实的思想基础,这就是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尽管我们所处的时代与他们相距近一个世纪,但这种思想却是需要我们学习和发扬的。
转载请注明来源。如何在历史课堂中对中学生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2016XKT—ZXLS016
周至县广济初级中学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爱国主义历来是我们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也是我们伟大祖国繁荣昌盛的思想武器。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的中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无疑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学历史教材思想性强,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是其它学科所难以比拟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学历史学科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课程。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历史教学仅仅限于让学生接受具体知识、理解概念、掌握解题方法和步骤,而忽视了对学生人格的养成教育,从而影响了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历史老师认为,在教学中,教师应把爱国主义教育放在历史教学的核心地位,通过历史课堂教学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以教材为依据,抓住教学内容,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让爱国主义教育成为历史课堂教学的生命线,做到“寓教于史”。
梁启超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在历史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不断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十分迫切。&
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爱国主义是一种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最深厚的感情,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对祖国无比热爱的深厚感情,又来源于对祖国历史的深刻了解,特别是对爱国主义精神的了解。通过对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精神的课题研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充分发挥历史教学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陶冶爱国情操,引导学生怀爱国之心,树爱国之志,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课题研究的
步骤和举措
课题成果的
预期和呈现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IT专业技术人员,擅长IT专业及教育培训相关工作
 下载此文档
浅论高中历史教学如何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下载积分:595
内容提示:浅论高中历史教学如何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1|
上传日期: 20:58:05|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595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浅论高中历史教学如何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关注微信公众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不客观的历史教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