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君子论认为,君子在言与行两个方面应该具有什么的特点

当前位置: >>
论孔子思想中的君子观
论孔子思想中的君子观高 宏 涛摘 要: 孔子思想中对于君子的人格设计有两种,一是君子之德;二是君子之风。 “德”是君子人格的内在底蕴; “风”是君子人格的外在表现。孔子主要以“德”为中心,从君子 之德、之学、之才以及君子与人相处等方面阐述自己理想中的君子人格形象。关键词: 孔子;君子;君子之德;君子之风今天的人们生活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之中,常对他人的人格与修养进行或褒或贬的评价, 我们或赞某人为“君子” ,或贬某人为“小人” 。在当代人的理想人格期待中,人们仰慕君子 心态、君子情怀与君子风度。中国历史上关于“君子” “小人”的最早系统论述恐怕要追述 到孔子。那么在孔子的思想和观念里,什么样的人堪称“君子”?他们有什么样的内在修养 与外在表现?君子又应该有什么样的情怀与关注?从 《论语》 中我们可以比较完整地把握孔 子所“设计”的君子形象。一、 君 子 之 德孔子认为,道德是君子最本质的特征,君子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尊德守道,如孔子谈到: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 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 《里仁》 以下引自《论语》只注篇名) ,这里的“道”指正当的方法。君子无论是对富贵的获得还是 对贫贱的摆脱,都要坚持正义性或正当性,即要守道。 “仁”是孔子道德体系中最根本最主 要的范畴与原则。君子无论是在仓促之间还是在颠沛之时,都不能违反“仁” ,也就是不能 够违背道德原则。可见,道德之于君子的重要性和标志性。 在孔子看来, 君子无疑是社会道德理想的崇拜者和虔诚的践行者。 孔子通过君子与小人 的一系列对比来突出君子的道德情操,如孔子说: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 怀惠” ( 《里仁》;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里仁》; )“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 《宪 问》。君子关注和牵挂的是社会道德与法制,而小人关注的是狭隘的乡土与私人的恩惠。君 ) 子通“仁”达“义” ,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的提高,即“上达” ,因而便具有超越 常人的道德意志力。在《卫灵公》中讲了这样一则故事: 有一次,孔子被困在陈国, 粮食断绝了。跟随的人都饿病了,有的都爬不起床了。这时, 孔子的学生子路很不高兴地来见孔子说: “君子也有穷得没有办法的时候吗?” 孔子回答说: “君子固然也有穷困的时候,但是小人一穷困就胡作非为了。 ” 当饥饿危及到人的生命的时候,子路对君子人格的现实性提出了疑问,然而孔子却认为 君子与小人的人格分野也就在此表现出来。 在极端的困境中, 君子依然能够保持高尚的道德① ① ① ① 品质和人格魅力,正是在道德意志的支撑下才不至于像小人那样胡作非为起来。 可是,孔子作为历史上的“中国第一位教师” ,并不认为君子作为社会道德典范,是 从天上掉下来的,或是一蹴而就的,他认为君子是一步步学习,一点点修为而逐渐成长并成 熟起来的。孔子理想中的君子人格,既要有崇高的道德品质,又要有广博的学问知识,尤其 是在古人知识面狭窄的情况下, 孔子更强调君子的博学多识。 他说: “君子博学于文” ( 《雍 也》, )“君子不器” ( 《为政》。 )“器”就是器皿,意思是说君子应广泛地学习文化典籍,博 学多能,而不能像器皿一样,只有一种特定的用途。学文与修德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无 论是在学问上,还是在道德上,君子都要学习,要有取有弃,取之高尚,弃之鄙陋,这样君 子人格才日臻完美, 才配得上君子的名号。 孔子说: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卫灵公》, ) 为了避免饮恨九泉,孔子提出了解决的办法,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 友不如已者。过则勿惮改” ( 《学而》;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 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 《学而》。君子人格并非先天的,他也有不足和缺陷,但君 ) 子又是谦虚而坦诚的,向比自己优秀的人学习,他不掩盖过错并及时改正,这样君子才是真 正的好学之士,君子也才成其为君子。 君子如此博学而崇德, 并非一种单纯的自我内在修养, 君子修养的目的是利他的。“修” 其 在于“行” ,其“行”在于向社会传播他的“德” ,以及由“德”而产生的“惠” 。诚如孔子 说: “修已以敬??修已以安人??修已以安百姓??” ( 《宪问》,君子修养的目的是为 ) 了使自己能敬,使周围的人们和百姓都安乐。 若真正使周围的人们和百姓能够安乐, 君子绝不能作道德空想主义者, 必须在社会现实 中发挥才能,践行其道德主张。君子要德才兼备,他在实际生活中的任务是两个:一是展示 才华;二是体现道德。正如孔子所言: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已知也” ( 《卫灵公》, ) 君子并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而是忧虑自己没有才能,不能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那么如 何才算“有能” ,才能把实际问题解决好?孔子谈到: “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 义之与比” ( 《里仁》,这是说,君子的才干表现在通权达变上,君子处理事情的方法是开 ) 放的,做事不拘泥于成规,不认为做好事情有固定的程式和方法。孔子也许在不经意间为君 子提供了一条时至今日仍然行之有效的方法,君子应该毫不保守,毫不迂腐,是实干家,在 实干中体现的道德情操同样是卓越的。孔子说: “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 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 《子 路》,这里孔子又拿君子与小人作对比,君子因其道德修养而宽容平易,善与人处,但工作 ) 态度却是严肃认真的,他的“易”与“善”是有原则的,是以公平与正义为底限的。君子能 把私情与公事严格区分开来, 在用人标准上坚持唯才不唯情, 君子既不会因一己之好而任用 庸才,也不因一己之恶而废弃良才,正如孔子所言: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 《卫 灵公》。 ) 君子在做事、用人上坚持公平和正义,在自己利益的获得上考虑正当性。孔子认为君子 应当有九种思虑和顾及,其中之一便是“见得思义” ( 《季氏》, )“义”就是适宜、恰当,① ① ① ① ① ① ① ① ① ① ① ②2 也就是道德上的正义与正当。当既得利益在眼前时,君子并不是急于将“得”收之囊中而后 快,而是首先按照道德要求去思考,我之将得是否合乎于道德。 总之, 孔子认为君子应该在学习中成长, 在成长中学习, 在才干中修道, 在道德中展才, 而这一切的核心便是“道德” 。二、君 子 之 风君子内在的道德气质与文化修养必然表现在外在的君子风度, 君子风度概括起来大致分 为三个方面:宽厚、礼让和谦逊,这三者的形成还有共同的基础――君子心态。君子胸怀坦 荡,心气平和,诚如孔子所言: “君子坦荡荡” ( 《述而》,正是因为君子心胸的旷达,才 ) 具有宽厚、礼让和谦逊的风度。 孔子通过与小人的对比来突显君子的宽厚,他说: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 《卫 灵公》,君子是严于律己而宽以待人的。君子宽厚而能容人,既能容异己之人,又能纳异己 ) 之事,因此,君子才能“和而不同” ( 《子路》, )“周而不比” ( 《为政》, )“成人之美,不 成人之恶” ( 《颜渊》。君子的宽容与大度,既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又是一种自尊。君子 ) 自己也知道君子是难为的,既要有无尚之德,又要有无量之才,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并非是 人人都能做到的,君子是明智而聪慧的,所以他只“求诸己”并不“求诸人” 。君子能与人 持不同意见而又能和睦相处;能团结周围人而不与人勾结暗中捣鬼;能成全别人的好事,而 不忍看到别人的厄难;所以君子是宽厚的,又是善良的。 君子的宽厚使他 “矜而不争”( 《卫灵公》, ) 这里君子不争的多是财物和利益, 因为 “君 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 《学而》, )“君子忧道不忧贫” ( 《卫灵公》。这也并不排斥君 ) 子进行竞技比赛,而正是竞技更能体现出君子的礼让之风,正如孔子所言: “君子无所争, 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 《八佾》,这就是君子之争:他们争前也礼 ) 让,争后也和气,得失也平衡,输赢也风度,只有君子才会如此大气。 君子的谦逊一方面表现在对待学习的态度上,如孔子说: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 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述而》, )“不耻下问” ( 《公冶长》, )“见贤思齐” ( 《里 仁》,这些表现出君子对待学习是认真的,除了自己努力刻苦,还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另一 ) 方面也突出地表现在其言行一致的关系上, 孔子主张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 《里仁》, )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 《为政》,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君子是很有才华的, ( ) 做事快捷而有效,但他在乎的只是自己的实际行为,而丝毫没有张扬显摆的心态;君子忌讳 一件事没有做就已经说出来,如果言过其实,君子是以此为耻的。这种在言行关系上的谦逊 之风,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延续至今,仍然是中国人品评人格的重要标准。 君子人格中的宽厚、礼让和谦逊之风并非孤立地表现,三者之间是相互渗透,互为因果 的,既源于君子人格中良好的道德修养,又体现出君子平和的气质心态。 总之,孔子思想中的君子人格应该是这样的:他庄重威严,好学审慎;其德高,其才 华,其坦诚,其善良;他既不虚荣,又不鄙俗;他明确自己的道德义务和实际责任,他是理 想的,又是现实的;是傲然的,又是随和的;是严谨的,又是鲜活而富于生命的;所有这些① ① ① ① ① ① ① ① ① ① ① ① ① ①3 都向我们阐释了现代人崇尚君子风范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参考文献:[1]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3]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教研室编.中国哲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李振刚.智者的叮咛[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 [5]南怀瑾.论语别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6]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7]李泽厚.论语今读[M].北京:三联书店,2004.4
更多搜索: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文档资料库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客服。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浅谈孔子的“君子”观
  摘 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的君子人格是中国人文精神的重要体现,而孔子的君子观又是儒家君子人格的基础与核心。现代中国要想建立自己成型、有序的道德伦理,必须在中国固有文化传统中寻找自身的人文精神,这其中,君子人格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主要从君子的概念,君子的做人标准,君子的修养途径三个方面来阐述孔子的“君子”思想。 中国论文网 /1/view-341310.htm  关键词:儒家;人格;君子;小人;内修;工夫;仁义   中图分类号:B22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9)-12-         一、君子的概念      君子称号常见于孔子以前的文献《尚书》、《诗经》,其最初的涵义是指大夫以上的当权贵族。 在古代,君不仅指国君,卿、大夫都可称君;子,是对男子的尊称。君子,就是“官长”,“官大人”的意思。这些人,地位高贵,饰容不凡,有文化。称他们为君子,往往包含着对其身份、教养和服饰仪表的赞美。   但是,孔子把这个只是身份、地位含义的称谓一变而为儒家道德人格的一种理想,他提出了“君子儒”的概念。他对门人子夏说:“女(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儒是古代对读书人的称谓,朱熹说:“儒,学者之称。”但在孔子看来,儒(学者)是一个人外在的身份,而君子则是一个人内在的修养,按照儒家的习惯,应该说是内修的工夫。孔子论君子,多指居家处国和社会交往中表现出高尚道德的人。这种人实际上是孔子的“仁”在践行过程中的载体,是“仁”的人格化。      二、君子的做人标准      1.内与外的统一   我们把孔子对于君子所有的言语、界定、描述总结在一起,会发现做一个君子首先一个标准是那些内心完满富足,先自我完善了修养,而后才表现出来一种从容不迫的人。也就是说,君子的力量始自于人格和内心。   《论语》说道:“君子道者三,仁者不忧,知(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这里所谓的“道”,完全可以理解为内修的工夫。仁、智、勇这三者,是君子必须做到的事。什么叫做“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也就是说在这个世界上,一个人每天行于世间百态之中,真正要做到内心的坦然,要做到一种仁义的大胸怀,让自己没有那么多的忧伤、忧思、忧恐。这一切来自于什么呢?来自于你内心的仁厚,由于你宽和,所以你可以忽略了很多细节不计较,由于你心怀大志所以你可以不纠缠于这个世界给你小的得失;第二点就是要做到“智者不惑”,当世界面临众多的抉择,当这个繁荣时代给我们带来更多的迷惑时,我们不能去左右外在的世界,但我们能够让自己内心的选择能力更强大,这就是让自己成为一个智者;第三点就是“勇者不惧”,这个世界上有了太多的畏惧,如果你自己的心足够勇敢,足够开阔,就会升腾一种勇往直前的力量,那么你自然就不再畏惧。所以孔子说,我认为一个真君子就是要做到内心的“仁、智、勇”,所以就少了世界上很多的“忧、惑、惧”。   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说真正尊崇学问的人,远古的遗风是学术为了人心灵的建树,君子做学问是为了完成一个自我角色的建立和提升。那种“为人之学”是把学的一点知识当工具,比如说去写文章、评职称,作为一种技能谋一份职业,以此来取悦他人,为自己谋得一份福利,这就是被孔子所说的那种“为人之学”。所以孔子曾跟他的学生说:“汝为君子学,不为小人学。”何谓君子学,就是让我们更超乎功利一点,让我们所学的一切,更多的不要想着实用,而要想着修养。   “君子求诸己”的内向行为是为了完善,提高主体适应和改造外部环境的能力,内必然转化为外。因此,具有内向型品格的孔子哲学和君子人格,又是富于外向追求的。在孔子那里,对外部世界的追求表现为经世致用,治国安民。他赋予君子的也正是这种品行。他说:“君子学道则爱人。”以爱人为怀的体仁君子,就是要匡世济民,以天下为己任。   2.文与质的统一   孔子认为,以“仁”为怀的君子应当具有同其内在相适应的礼仪教养和举止风度,做到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他把以仁义为主要内容的品质称作“质”,把礼仪教养和举止风度称作“文”,认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一个人,如果文而无质或文胜于质,那就会流于虚浮而徒有其表;如果质而无文,就会显得粗野,达不到质即仁义道德所应取得的社会效果。只有二者完美统一,才称得上具有完全意义的君子人格。孔子说:“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逊以出之,信以成之。”这就是要求用使人们愉悦的外在美(语言美,行为美)去实现仁义的目的。在他看来,一个具有崇高道德的人,也应该是富于教养,讲究礼仪,举止文雅庄重的人。   3.言与行的统一   在这方面,孔子说了许多话:“(君子)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欲讷言而敏于行。(君子)敏于事而慎其言。(君子)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孔子说的“言”,从一般意义来讲,是指用语言表达的判断、思想、愿望,具体来说,这里主要指道德和人生方面的言论。“行”,也主要指道德活动和政治社会活动。所谓“言之必可行”有两层意思:一是言对行有指导作用;二是言必切实可行。正确的言论会带来好的行为后果,错误的言论会带来坏的行为后果。因此,君子“讷于言”,“慎其言”。所谓“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是说先去做,然后根据做的情况再说,正所谓言源于行,行是言的基础,言要符合行。言而无行,或言过其行,自吹自擂,君子引以为耻。君子人格的实现,他的一切内向和外向的追求,不是夸夸其谈,依靠空话,而是要身体力行,切实去做。因此,君子要“敏于行”,“敏于事”。   4.社会性和主体性的统一   一个真君子的人际关系一定是融洽的友善的,所以孔子曾经说君子跟小人有一个很大的区别,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君子合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合”。这是什么标准呢?大家在一起,我们的观点肯定不一样,当我们说出自己观点的时候,一个真君子会认真的倾听他人,然后他能够理解每一个人观点的合理性,但他仍然能够坚持自己的标准,这叫“和而不同”。但是那些道德标准稍微低点的人呢,他就会来了以后找他最意气相投的人,然后到一个角落去嘀嘀咕咕,而不顾及他人的感受。而这种人的前提就是我们说的“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而君子不屑与此,坦荡荡的人就是要目光看到所有人的眼睛,想到所有人是不是都是欢欣的快乐的,这就是一个坦然的人。其实中国一直所倡导的古典美是一种和谐为美,而和谐是在坚持不同声音不同观点的前提下对于他人的一种宽容,一种融注。“君子成人之美,而不成人之恶”等等,都表现了君子与社会环境相统一的一面。既彼此协调合作,又不盲目苟同,这句话说明这个统一是相对的统一,它同时应是主体性的表现。      三、君子的修养途径      君子作为孔子理想人格中的一种,需要不断的学习与修炼。在《论语》中,孔子不仅提出了君子这一理想人格模式,而且指出了实现的途径和方法,即学、思结合的修养方式。   子曰:“吾常终日不寝,以思,不如学也”(《卫灵公》)。从而“主张学以致其道”(《子张》),并且把“学”提高到一个很高的地位,在同其他要求的比较中,“学”的地位是很高的,甚至超过了“仁”,“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狂”(《季氏》),提倡“学以致其道”。   在君子修养中,与“学”相结合的是“思”。《为政》中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学”与“思”的结合体现了“仁、智”统一的理性主义的特点,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另外,孔子还十分重视君子道德的实践,即所谓“行”。孔子要求“君子欲讷其言而敏于行”(《公冶长》),还要求他的学生要言行一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参考文献:   [1]孔子语录 《论语》   [2]于丹 :《论语》感悟中华书局2008年3月北京第1版   [3]唐耕省:《孔子的君子观》http://column.省略/134391.html   责任编辑:刘 皓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上)
―― 孔子论君子与小人的区别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君子”是孔子论述的中心和重点。为了辨清“君子”的形像,孔子常把“君子”与“小人”比较而论,从道德修养、人格理想、义利观和行为观等方面区分了君子和小人,指出两者根本的区别。
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意思是说君子能够领悟的是道义,小人能够领悟的是利益。这里的“喻”字,有“领悟”、“明白”的意思。具体含义是指君子与小人价值取向不同,君子于事必辨其是非,小人于事必计其利害。所谓“利”,是指金钱、财富等物质利益;所谓“义”,是指道义、正义等超越物质利益之上的道德价值。君子行事按“义以为质”,做什么不做什么都是“义之与比”后才为之的。而小人只讲究私利,以利来衡量,会为利益舍弃道义,做事只想到有没有利可图。
一个真正的君子,必然是具有高尚精神追求的人。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他称赞学生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孔子自己也是这样,“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对于品德高尚的君子来说,快乐不在于物质享受,而在于精神境界的追求,在于融于道的心灵深处的快乐。君子能够安贫乐道,孔子说:“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
孔子认为君子的修为以“道”为准,符合“道”,可以贵亦可以富,而若违背了“道”,那是坚决不行的。君子要“见利思义”,他把不义而来的富贵比作浮云,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一生追求真理、率学生周游列国而弘道。有一次,在陈国断粮,孔子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是说君子即使陷于困厄的境地,依然要固守自己的志向,坚持自己的追求。而小人遇到困境,就会肆意胡为。他的学生子路说:“像我们这样在乱世中弘道,真是很难!”孔子说:“既然要弘道,就要在心中永远坚持道义,任何情况都不能动摇,就象那些松柏,无论天气多么寒冷,霜雪多么凌厉,都是常青不谢。”
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这里孔子把和同与否作为区分君子与小人的一个标准。“和而不同”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而不是表象上的相同和一致,“和”的精神是以承认事物的差异性、多样性为前提的,是对多样性的坚守,不同事物或因素之间的并存与交融,相成相济,互动互补,使万物生生不已。而“同而不和”则不然,它旨在排斥异己,消灭差别,这种单一性倾向,最终必然导致事物的发展停滞直至灭亡。比如五音谐和乃为律,如果全是一个音符,就无法令人听下去。
“和而不同”的
理念是:君子相交,有容人的雅量与坚持己见的操守,互相取长补短,不趋炎附势,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小人相交,必为共同谋利,依附强权,各怀损他利己之 鬼胎,表面上强求一致,转过背来就互相攻击,故同而不和。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不追求同,不会要求别人跟自己一样,各自保持自己的特点。
对待朋友,是倾听和尊重的态度,是一种纯净的不夹杂任何功利色彩的交往,所以看起来平淡如水,实则是一种心灵的相通。
孔子说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是说君子内心非常庄重,与人和睦相处,不拉帮结派、牟取私利。而小人却总与君子相反。孔子将事事苟同、不讲道德原则的人称之为“乡愿”,他批评说“乡愿,德之贼也”,指出小人、伪君子定然是众人所唾弃的。他讲判断一个人的德行“不以众人的好恶为依据,应以善恶道德标准为依据”。君子对于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在任何时候都是不会妥协的。
三、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君子光明磊落,不忧不惧,胸襟永远是光风霁月,象春风吹拂,清爽和畅;象秋月挥洒,皎洁光华。内心保持这样的境界,与人为善,所以“坦荡荡”。至于小人呢?总是患得患失,不是觉得别人对不起自己,或者是某件事对自己不利,忙于算计,受各种利欲所驱使,经常陷入忧惧之中,所以总是“长戚戚”。
孔子提出君子要讲诚信。诚实无妄,乃天之道,圣人与天地同心,要做到无人欲之私、坦然无欺、恒久不怠等。“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即君子应恪守忠信,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在此表现了君子人格的真诚,而且说明虚假的伪君子是儒家所不齿的。
君子敢于坚持正道原则,纠正别人不符合道义的做法,而不是随声附和,人云亦云。君子与小人的心胸和视野则不辨自明。孔子称“君子道者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他称赞颜回的安贫乐道、子贡的聪明真诚、子路的憨厚勇敢、曾参的忠实坦荡等。
四、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意思是君子要求自己,小人要求别人,遇到矛盾时君子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小人只从别人身上找原因。
孔子强调君子有君子之德,“仁”、“义”是君子所必须具有的品德,在仁德的追求中锲而不舍,才能达到“仁”的境界。颜回问怎样才能做到“仁”,孔子说:“如果你能够战胜自己的私欲而复归于天理,那么天下人都会称赞你是个仁人。”仁与义作为君子之德,小人是无法企及的,君子日日精进向上于进德修业,小人日日向下沉沦于私欲。
孔子说君子能“内省不疚”、“过则勿惮改”,认为君子能够不断反省自己,通过修身完善自我修养,砥砺自己的品格。小人有错总要推诸他人或文过饰非,无法面对自己的缺失。孔子及其弟子在论及学道修行之时往往从自身与周围人的关系为出发点来进行思考,他称赞颜回“不迁怒,不贰过”,是说颜回不迁怒于别人,不重犯同样的错误。子贡说:“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曾参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是说每天都须反省数次,从而能在追求理想人格的道路上永不懈怠。
一次,宋国遇到了水灾,鲁国派使者前往慰问,宋国国君回应说:“寡人不仁,因为斋戒不够诚实,徭役扰乱了百姓的生活,所以上天降下此灾,又给贵国国君增加了忧虑,以致劳烦先生前来。”孔子知道后说:“看来,宋国大概会很有希望。”学生们问为什么,孔子说:“当初桀、纣有过错却不承认,很快就灭亡了。商汤、周文王知道承认自己的过错,很快就兴盛起来了。过而能改,君子之道,善莫大焉。”宋国后来果然成为国富民强的国家。
豪颂咸熘校贡塾L,前身後事念g空。扭D乾坤血雨里,I染江t。
今世冻踔裕站o跟,返l大古今同。KK金ME,他日雄。
菏蓝玖髦校晷蕊L,pP石上月空。影影重重竹浪里,fGot。
身己不由衷,W上逐,是非善恶古今同。朵朵寒梅香oE,龠^英雄。
楼主邀你扫码
参与上面帖子讨论
发表于:13-11-07 16:08
转帖: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下)
孔子论君子与小人的区别
五、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意思是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而小人则正好相反。作为君子,会设身处地的去为别人着想,推心置腹、身临其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孔子说,待人要从做人讲起,待人不是目的,而是要使其达到提高境界,归于天理。君子严己宽人,只有能真正节制自己才能以仁德的胸怀面对世事,才能够达到关爱他人、关爱生命、关爱天地万物,而成就“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仁爱,成为“内圣外王”理想的践行者。君子的意志不仅是无所畏惧的勇敢,而且有承担重任的坚毅,“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除邪扶正,济世安民,一切行为以能彰显伦理道德及作为人民表率为目标,是道义的实践者和克己的典范。而小人则只顾眼前利益,喜欢勾结谋私,为满足个人私欲而不择手段。
六、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意思是君子的德行好比是风,小人的品行好比是草,风在草上刮过,草必定向一边倒去。孔子认为君子有教化百姓的社会职责,是肩负社会重任的中坚力量,以经世济民的功业为抱负。这种担当精神,也就是儒家人格中所说的“以天下为己任”。曾参也说过:“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孔子周游列国时,有一次要到九夷这个地方居住,有人说:“这个地方风俗鄙陋,怎么住呢?”孔子说:“君子住在那里,还有什么鄙陋的呢?”
单 父县宰宓子贱是孔子的学生,孔子经过单父时,听到从城中传来阵阵弹奏琴瑟、演唱诗歌的声音,孔子笑着问宓子贱:“治理县城也用礼乐教化吗?”宓子贱回答:
“您对我们讲过‘君子学道则爱人’,我既然跟您学习了礼乐等教化之道,当然要把它应用在实践中。我以对待父亲之礼对待老人,以对待子女的心肠看待孩子们, 扶危济困,招贤任能。百姓们都能和睦相处。”孔子高兴地赞叹说:“子贱真是个君子啊!遵守天命,以仁德服人,以礼乐治世,百姓归向于你,而神明也会暗中助你。你所治理的地方虽不大,但是你所治理的方法却很正大,可以治理天下,又何况一个县城呢?”宓子贱后来成为历史上“仁政教化”的名人,使德入民心,民风淳厚,史称“鸣琴而治”。
七、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孔子说君子有三种敬畏:“敬畏天命,敬畏地位高、德行高的人,敬畏圣人的话。小人则不懂得天命而不知敬畏,不尊重地位高、德行高的人,轻侮圣人的话。”孔子及其学生们一生的天命在于承继道统,传续千古之文脉,坚定“道济天下”,他认为这是上天所赋予他们的责任,所以必须去做。在礼崩乐坏的社会环境中,虽然颠沛流离,屡遭艰难,然而却矢志不渝。
一次,孔子带着学生来到了宋国,在大树下教学生练习礼仪。宋国的司马桓s威胁孔子阻止其弘道,派人拔了这棵大树。他的学生们很担心老师的安全,就要孔子赶快离开宋国,孔子说:“天生德于予,桓s其如予何!”孔子认为他所具备的德是上天赋予的,桓s又能怎样呢?这里充份体现出他对于天道的坚信和仁者无畏的精神。
一次,卫国大夫王孙贾曾问孔子说:“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孔子说:“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孔子对于王孙贾关于奉承奥神、灶神的提问,告诉他如果人获罪于天,违背了天理,怎么祈祷都是没有用的。孔子强调敬天知命极其重要,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古语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孔子标出君子作为理想人格的化身,传统文化将人们所具有的一切美德都赋予了君子,教人们做君子莫做小人,使人思考人性与良知的尊严价值,谦卑地永远追求真理。君子成为历代人们特别崇尚的楷模,历史上有无数仁人志士、正人君子坚守着道义和节操。
豪颂咸熘校贡塾L,前身後事念g空。扭D乾坤血雨里,I染江t。
今世冻踔裕站o跟,返l大古今同。KK金ME,他日雄。
菏蓝玖髦校晷蕊L,pP石上月空。影影重重竹浪里,fGot。
身己不由衷,W上逐,是非善恶古今同。朵朵寒梅香oE,龠^英雄。
发表于:13-11-07 16:48
看了第一章第二段后,,觉得燃情大妈是君子。
毕生追求直销和传销。管他赚不赚钱。
发表于:13-11-07 19:30
哎?你似乎是整理了重新转了一遍?
我等热爱的原本是自由,而非民主。
人人爱自己应得的自由,便是民主。
发表于:13-11-11 11:02
回复 第4楼 的 @铁皮狐狸:
不是吧~ 这是一篇专论君子与小人的~
豪颂咸熘校贡塾L,前身後事念g空。扭D乾坤血雨里,I染江t。
今世冻踔裕站o跟,返l大古今同。KK金ME,他日雄。
菏蓝玖髦校晷蕊L,pP石上月空。影影重重竹浪里,fGot。
身己不由衷,W上逐,是非善恶古今同。朵朵寒梅香oE,龠^英雄。
发表于:13-11-11 12:43
好像还有一条&
君子周而不比 小人比而不周
是论语为政篇第二中的一句
发表于:13-11-11 14:06
中庸言:修道之谓教。
君子指接受教化者,小人指被欲望牵引者。
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
慎勿与色会,色会即祸生。
得阿罗汉已,乃可信汝意&。
发表于:13-11-11 16:25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杨伯峻: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小人却和这相反。”
钱穆:先生说:“君子助成别人的美处,不助成别人的恶处,小人恰恰和此相反。”
李泽厚: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帮助别人做坏事。小人相反。”
我学到的是这样翻译&
孔子说:人不断滋生美德,君子成就;人不断滋生恶行,君子不成。小人的成就与此相反。
发表于:13-11-11 16:29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杨伯峻:孔子说:“君子用自己的正确意见来纠正别人的错误意见,使一切都作到恰到好处,却不肯盲从附和。小人只是盲从附和,却不肯表示自己的不同意见。”
钱穆:先生说:“君子能相和,但不相同。小人只相同,但不相和。”
李泽厚:孔子说:“君子和谐却不同一,小人同一却不和谐。”
我学到的译文
孔子说:君子相应而不聚集,小人聚集而不相应。
发表于:13-11-11 16:31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杨伯峻:孔子说:“君子是团结,而不是勾结;小人是勾结,而不是团结。”
钱穆:先生说:“君子待人以忠信,但不阿私。小人以阿私相结,但不忠信。”
李泽厚:孔子说:“君子普遍厚待人们,而不偏袒阿私;小人偏袒阿私,而不普遍厚待。”
我学到的译文
孔子说:君子,见闻学行周遍而没有疏漏,却不会让别人和自己步调一致、比肩而行;小人,让别人和自己步调一致、比肩而行,见闻学行却不能周遍而没有疏漏。
发表于:13-11-11 16:32
子曰: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
杨伯峻:孔子说:“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
钱穆:先生说:“君子所了解的在义,小人所了解的在利”
李泽厚:孔子说:“君子了解礼仪,小人了解利害。”
我学的译文
孔子说:“君子被各种现实社会结构以及对应的各种道德、法度等规范的关系之网中蕴藏的力量所开导,小人被利益、利害关系所组成的现实社会结构以及其对应的一套现实运行机制的关系之网中蕴藏的力量所开导。”
发表于:13-11-11 16:38
以下是引用 第10楼 @无玄琴 的话: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我的译文:君子公正圆满而不偏私攀附,小人偏私攀附而不公正圆满。----类李泽厚
以下是引用 第9楼 @无玄琴 的话: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我的译文:君子和谐相处但保持意见不同,小人意见相同却不能和谐相处。---类李泽厚
以下是引用 第8楼 @无玄琴 的话: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我的译文:君子促使别人成就美德,不促使别人成就恶行,小人与之相反。----类钱穆
我等热爱的原本是自由,而非民主。
人人爱自己应得的自由,便是民主。
发表于:13-11-11 16:47
《论语》存在多少年 就给口诛笔伐多少年。为什么会这样的啊!
发表于:13-11-11 22:03
以下是引用 第13楼 @无玄琴 的话:
《论语》存在多少年 就给口诛笔伐多少年。...
有这样的说法吗
发表于:13-11-12 08:37
《论语》是中国第一书。只要是第一就注定被口诛笔伐。
发表于:13-11-12 08:39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论语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显而易见。他讲述了如何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更在修齐治平上实现安邦立国的大使命。然而,半部论语读懂的人都不多,何况执行的人呢?学而时习,有几个人能坚持呢?甚至有几个人能真正领悟其含义呢?所以,论语是文。我们这些未开化之人只有经常反思,才能领悟其中的道理。这些启迪是来自经验的智慧,也借着这些话语彰显了上天的至诚至善。
发表于:13-11-12 08:46
以下是引用 第15楼 @无玄琴 的话:
《论语》是中国第一书...
这个不敢赞同。
很多人可能会推《老子》甚至《易》,或者《尚书》。
我等热爱的原本是自由,而非民主。
人人爱自己应得的自由,便是民主。
发表于:13-11-12 09:29
铁皮狐狸 [] [飞语] 发表于:13-11-12
以下是引用 第15楼 @无玄琴 的话:
《论语》是中国第一书...
这个不敢赞同。
很多人可能会推《老子》甚至《易》,或者《尚书》。
不赞同,也不行。“半部论语治天下”这个典故流传从宋朝流传到现在。
发表于:13-11-12 09:46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e)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能够搞明白的人都不多。还谈什么呢。&
《论语》二十篇,实为一大文章,而首章三个“不亦”,为文章之纲领,也是儒学之总纲。世人皆说《易》难解,实则,《易》是隐而难,《论语》是显而难,是难上加难。《论语》书成后成後,真能解首章的,千古以来,未曾见也。而首章都不能解,后面就更是以盲引盲。
发表于:13-11-12 11:40
以下是引用 第19楼 @无玄琴 的话:
真能解首章的,千古以来,未曾见也。而首章都不能解,后面就更是以盲引盲...
如果是这样,千古以来的推崇都是错的了嘛,难怪。
迷信这些是事而非理论的结果是什么,是谁最喜欢这些理论?社会的结果怎么样?
司马迁史记第一句话说得好,人们世世代代忙忙碌碌吵吵闹闹,都是为利益而来,为利而去。
问题在于――差异,为利不是错,也不是小人,过分了,才是错,才是小人。
君子很好,可君子是可以伪装的,是靠不住的,是没有“可行性”的。
能不过分,只有管理,制定出可行性的“游戏规则”,只有这样才有效率,活得不累。
&&&&生活&友爱&学习&&&&&
&&勤劳,勇敢,智慧,善良
&&&--让我们做得最好!
发表于:13-11-12 11:53
我想怎么理解都不为错,毕竟生命境界不同,理解的涵义自然也不同。
君子与小人,想起特蕾莎修女的那句话,“说到底,这是你自己的事,是你与上天的事,与别人无关。”大概意思,不记得原话了~
豪颂咸熘校贡塾L,前身後事念g空。扭D乾坤血雨里,I染江t。
今世冻踔裕站o跟,返l大古今同。KK金ME,他日雄。
菏蓝玖髦校晷蕊L,pP石上月空。影影重重竹浪里,fGot。
身己不由衷,W上逐,是非善恶古今同。朵朵寒梅香oE,龠^英雄。
发表于:13-11-12 14:58
在现实世界里,尤其是官场上,小人无处不在,并且常常得志,是因为他们扮演的角色具有双重性格,而人的劣根性和柔软的一面恰恰吃这一套。
发表于:13-11-12 15:11
以下是引用 第1楼 @雅竹公子 的话:
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意思是说君子能够领悟的是道义,小人能够领悟的是利益。这里的“喻”字,有“领悟”、“明白”的意思。具体含义是指君子与小人价值取向不同,君子于事必辨其是非,小人于事必计其利害。所谓“利”,是指金钱、财富等物质利益;所谓“义”,是指道义、正义等超越物质利益之上的道德价值。君子行事按“义以为质”,做什么不做什么都是“义之与比”后才为之的。而小人只讲究私利,以利来衡量,会为利益舍...
......当然不是《论语》记言,依稀记得:富,方可以施仁;...同利,乃可取义!
有此前提,才有:为富不仁、见利忘义之说呢!
秉阴阳承武当尊德崇道&怀太极师顾祖培李育桃!&
发表于:13-11-12 15:36
以下是引用 第22楼 @ngxbyd 的话:
在现实世界里,尤其是官场上,小人无处不在,并且常常得志,是因为他们扮演的角色具有双重性格,而人的劣根性和柔软的一面恰恰吃这一套。...
&& 变异的土壤,让人性也变得扭曲与畸形~
以下是引用 第23楼 @山佑 的话:
富,方可以施仁;...同利,乃可取义! 有此前提,才有:为富不仁、见利忘义之说呢! ...
&& 只要有德,有多少钱做多大官都没关系。富而有德,是好事。
豪颂咸熘校贡塾L,前身後事念g空。扭D乾坤血雨里,I染江t。
今世冻踔裕站o跟,返l大古今同。KK金ME,他日雄。
菏蓝玖髦校晷蕊L,pP石上月空。影影重重竹浪里,fGot。
身己不由衷,W上逐,是非善恶古今同。朵朵寒梅香oE,龠^英雄。
发表于:13-11-12 23:01
《论语》你怎么能说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如果撇开《论语》,君子 小人可以随便你怎么理解,都不会错
马克思本来是马克思&& 给你搞成“思克马”& 你还说是马克思 你是不是个笑话。
发表于:13-11-13 09:15
回复 第25楼 的 @无玄琴:
我想请教你对南怀瑾流派解论语的看法?
我等热爱的原本是自由,而非民主。
人人爱自己应得的自由,便是民主。
发表于:13-11-13 15:13
南怀瑾解《论语》学而&&
现在这篇《学而》,包括了孔门当年教学的目的、态度、宗旨、方法等等。过去我们把它圈开来,分作一条一条读,这是错误的。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三名话连起来看,照字面讲,凡是中国人,无论老少,一定都知道。照古人的注解,学问是要大家随时练习它。“不亦说乎”,“说”是古人借用字,就是高兴的那个“悦”字,是很高兴的。假如这是很正确的注解,孔子因此便可以作圣人了,那我是不佩服的,连大龙峒孔子庙我也不会去了。讲良心话,当年老师、家长逼我们读书时,那情形真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苦’乎”。孔子如果照这样讲,我才佩服他是圣人,因为他太通达人情世故了。
至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似通非通的,什么道理呢?从一般人到公务员,凡靠薪水吃饭的,是“富不过三天,穷不过一月”,遇上了穷的那几天,朋友要来家里吃饭,当裤子都来不及,那是痛苦万分的事。所以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惨’乎。”绝不是不亦乐乎。
第三句话“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所谓“愠”,就文字解释,是放在心中的怨恨,没有发出来,在内心中有烦厌、厌恶、讨厌、怨恨之感。那么,别人不了解我,而我并不在心中怨恨,这样才算是君子。那我宁可不当君子,你对我不起,我不打你,不骗你,心里难过一下总可以吧!这也不可以,才是君子,实在是做不到。
根据书上的字面,顺着注释来看,就是这样讲的。所以几百年甚至千多年以来,不但是现在的年轻人对四书反感,过去的读书人也对四书反感。因为它变成了宗教的教条,硬性的法律,非遵守不可。
事实上不是这么一回事,等到真正了解了以后,就知道孔子真是圣人,一点也没错。
“学而时习之”,重点在时间的“时”,见习的“习”。首先要注意,孔子的全部著述讲过了,孔子的全部思想了解了,就知道什么叫作“学问”。普通一般的说法,“读书就是学问”,错了。学问在儒家的思想上,不是文学。这个解说在本篇里就有。学问不是文学,文章好是这个人的文学好;知识渊博,是这个人的知识渊博;至于学问,哪怕不认识一个字,也可能有学问――作人好,做事对,绝对的好,绝对的对,这就是学问。这不是我个人别出心裁的解释,我们把整部《论语》研究完了,就知道孔子讲究作人做事,如何完成作一个人。
真人和假人
讲到作人,我们就想到庄子也提到过这件事,《庄子》这本书把有道的人叫“真人”。唐宋以后,对神仙、得了道的人叫“真人”。譬如现在指南宫供奉的吕纯阳叫“吕真人”。如今的人听到“真人”这个名称,就好像带有宗教色彩,相当于西方的上帝,中国的仙、佛一样。实际上过去道家所谓的“真人”,是指学问道德到了家的人。与这名词对称的叫假人,假人还是人,不过没有达到作人道德的最高标准。发挥了“人”的最高成就,在道家就称之为“真人”,孔子认为这就是学,就是学而之人。于是一个“学”字,这么多观念都被他包括了。
那么学问从哪里来呢?学问不是文字,也不是知识,学问是从人生经验上来,作人做事上去体会的。这个修养不只是在书本上念,随时随地的生活都是我们的书本,都是我们的教育。所以孔子在下面说“观过而知仁”,我们看见人家犯了这个错误,自己便反省,我不要犯这个错误,这就是“学问”,“学问”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他这个研究方法,随时随地要有思想,随时随地要见习,随时随地要有体验,随时随地要能够反省,就是学问。开始做反省时也不容易,但慢慢有了进步,自有会心的兴趣,就会“不亦说乎”而高兴了。我们平日也有这个经验,比如看到朋友做一件事,我们劝他:“不可以做呀!老兄!一定出毛病。”他不听,你心里当然很难过,最后证明下来,果然你说得对,你固然替他惋惜,对于自己认识的道理,也会更进一层得到会心的微笑――“说”,不是哈哈大笑。悦者,会心的微笑,有得于心。
上面第一点所讲的是学问的宗旨,随时注重“时”和“习”,要随时随地学习,不是我们今天来读四书就叫做学问,不念四书就不叫做学问,这不是它的本意。
寂寞的享受
第二点接着下来,是说做学问的人要准备一件事,就我个人研究,有个体会――真正为学问而学问,“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该做的就做,不该做的杀头也不干,所谓“仁之所至,义所当然”的事,牺牲自己也做,为世为人就做了,为别的不来。因此为学问而学问,就准备着一生寂寞。我们看历史――即看孔子就知道。孔子一生是很寂寞的,现在到处给他吃冷猪头,当年连一个“便当”也吃不到。但是他没有积极去求富贵。怎么知道这一套他不来呢?因为他明知当时有拿到权位的可能,乃至他的弟子们也要他去拿权位。因为孔子时代中国人口只有几百万人,在这几百万人中,他有三千弟子,而且都是每一个国家的精英,那是一股不得了的力量。所以有些弟子,尤其是子路――这个军事学的专家,几乎就要举起膀子来:“老师,我们干了!”那种神气,但是孔子不来。为什么呢?他看到,即使一个安定的社会,文化教育没有完成,是不能解决其他问题的。基本上解决问题是要靠思想的纯正,亦即过去所谓之“德性”。因此他一生宁可穷苦,从事教育。所以做学问要不怕寂寞、不怕凄凉。要有这个精神,这个态度,才可以谈做学问。
虽然做学问可能一辈子都没有人了解,但是孔子说只要有学问,自然有知己。因此他接着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一个人在为天下国家,千秋后代思想着眼的时候,正是他寂寞凄凉的时候,有一个知己来了,那是非常高兴的事情。而这个“有朋自远方来”的“远”字,不一定是远方外国来的,说外国来几个人学中国文化,我们就乐了吗?那是为了外汇,多赚几个钱罢了。《论语》不是这个意思,他这个“远”字是形容知己之难得。我们有句老话:“人生得一知己,死而无憾。”任何一个人作了一辈子人,包括你的太太、儿女、父母在内,可不一定是你的知己,所以人能得一知己,可以死而无憾。一个人那怕轰轰烈烈做一辈子,不见得能得一知己,完全了解你,尤其做学问的人更是如此,所以第二句话跟着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你不要怕没有人知道,慢慢就有人知道,这人在远方,这个远不一定是空间地区的远。孔子的学问,是五百年以后,到汉武帝的时候才兴起来,才大大的抬头。董仲舒弘扬孔学,司马迁撰《史记》,非常赞扬孔子,这个时间隔得有多远!这五百年来是非常寂寞的,这样就懂得“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了。
谁来了解你
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就是说做学问的人,乃至一辈子没有人了解,也“不愠。”
“不愠”这个问题很重要了。“怨天尤人”这四个字我们都知道,任何人碰到艰难困苦,遭遇了打击,就骂别人对不起自己,不帮自己的忙,或者如何如何,这是一般人的心理。严重的连对天都怨,而“愠”就包括了“怨天尤人”。
人能够真正做到了为学问而学问,就不怨天、不尤人,就反问自己,为什么我站不起来?为什么我没有达到这个目的?是自己的学问、修养、做法种种的问题。自己痛切反省,自己内心里并不蕴藏怨天尤人的念头。拿现在的观念说,这种心理是绝对健康的心理,这样才是君子。君子才够得上做学问,够得上学习人生之道,拿现代的新观念来讲,就是讲究人生哲学的开始。
再说,连贯这三句话的意义来说明读书作学问的修养,自始至终,无非要先能自得其乐,然后才能“后天下之乐而乐”。所以这三句话的重点,在于中间一句的“不亦乐乎”。我们现在不妨引用明代陈眉公的话,作为参考:“如何是独乐乐?曰:无事此静坐,一日是两日。如何是与人乐乐?曰: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如何是众乐乐?曰:此中空洞原无物,何止容卿数百人。”有此胸襟,有此气度,也自然可以做到“人不知而不愠”了。不然,知识愈多,地位愈高,既不能忘形得意,也不能忘形失意,那便成为“直到天门最高处,不能容物只容身”了。
发表于:13-11-13 15:28
楼上你这是引用,我是问你对南怀瑾学派的观感啊。
我等热爱的原本是自由,而非民主。
人人爱自己应得的自由,便是民主。
发表于:13-11-13 15:36
我学到译文
&《论语》二十篇,实为一大文章,而首章三个“不亦”,为文章之纲领,也是儒学之总纲。世人皆说《易》难解,实则,《易》是隐而难,《论语》是显而难,是难上加难。《论语》书成后,真能解首章的,千古以来,未曾见也。而首章都不能解,后面就更是以盲引盲。
&&&&& 为什么《论语》首章是三个“不亦”,不是二个,也不是四个或其它?
&&& 对于以前所有解《论语》的人,对这三个“不亦”,连提都不敢提,或者根本就没想到,就更不要说解答了。这三个“不亦”,基于儒家最基本的信念,即儒家思维最基本的结构:天、地、人。
&&&& “学而时习之”,言“天”,在儒家思维的基本结构下,天与天时,“天、天时”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与“天、天时”紧密联系的就是所谓的“天命”了。参照前面对“时”的解释,就不难知道,《论语》对天时、天命的态度就是“与天其时而天与其时”、“与天其命而天与其命”,儒家对“时运”、“命运”的态度是十分积极的。“学而时习之”就是要成就这“与天其时而天与其时”、“与天其命而天与其命”。
&&&& “有朋自远方来”,言“地”。地,包括土地等,但不单指土地,而是指大道流行的场所、空间等。地是离不开天的,有其天时,必成就其地,其地,包括一切的现实客观条件。通常所说的“地运”、“国运”等,就属于“地”的范围。一般人更熟悉的,就是所谓的“地利”了,儒家对“地利”的态度也是“与地其利而地与其利”。“有朋自远方来”就是要成就这“与地其利而地与其利”。
&&&& “人不知而不愠”,言“人”。人,天地之心也。张载所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说的就是这“人不知而不愠”。那么天地之心在哪里?天地之心就在人的心里,人心立,则天地立其心。西学讲人化自然,后来又有了所谓的人择原理,但对这“天地人”的关系,还是没有儒家、《论语》讲得透彻。“人不知而不愠”,就是要成就“与人其和而人与其和”,最终成就真正的“人和”。
&&&&& 这三个“不亦”,讲的就是君子如何“与其天时、与其地利”,最后“成其人和”,什么才是真正的“人和”?就是“人不愠”的世界,“没有郁结的世界”,就是世界大同。只有“与人其和而人与其和”,最终成就真正的“人和”,君子才算是真正行成“圣人之道”。离开这三个“不亦”,一般所说的“天时、地利、人和”,实不知何谓“天时、地利、人和”也。
&&&&& 明白了上面,就不难明白这三个“不亦”,为什么是按“说、乐、君子“的顺序来安排。“说”,就是“悦”,对于忧郁症等大流行的现代社会,这个“悦”太罕见了,而连“悦”都没有,就不要侈谈诸如幸福感之类的废话。那么,何谓真“悦”?“闻、见、学、行”“圣人之道”也。“闻、见、学、行”“圣人之道”,才是真正快乐的事,令人心情舒畅的事,如果个体的心情都不能“悦”、不能“不愠”,怎么可能成就“不愠”的世界?所以要“修身”,“学而时习之”地“修身”,其结果就是“悦”,“悦”也就是个体的“不愠”。那么,“修身”为什么和“天时”挂钩?所谓“修身”不是一个人的盲修瞎练,“闻、见、学、行”“圣人之道”要“与天其时而天与其时”,其中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 “修身”,然后要“齐家”。这“家”,不是一般所谓的家庭,那是“小家”,一个地区是家,一个国家也是家,那是“大家”。齐家才能“乐”,这读yue,箫韶九成,盛世之象。家不齐,国不齐,怎么可能有“箫韶九成,盛世之象”?所以要“齐家”,“有朋自远方来”就是要“齐家”,其结果就是“乐”,“乐”也就是“家”的“不愠”,只有“不愠”才可能“箫韶九成,盛世之象”,才可能“乐”。那么,“齐家”为什么和“地利”挂钩?家、国都属于“地”的范畴,通常有所谓的“家运”、“国运”等,要“齐家”,改变“家运”、“国运”,就要“与地其利而地与其利”,这样才能最终成就“箫韶九成,盛世之象”,其中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 “齐家”,然后要“平天下”。而只有“天下平”了,世界“不愠”、没有郁结了,世界大同了,才算是“平天下”,才算是“人和”,才算是君子行“圣人之道”,才算是“不亦君子乎?”上面的“说”、“乐”,都是“不愠”的特殊形式,分别对应着个体和家,但真正的“不愠”是全天下的,这个天下不单单指人类社会,按现代术语,至少是包括了整个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天下万物都要和谐、都要“不愠”,这才是真的“不愠”,也才是真的“平天下”,只有这样,才是真的“人和”了。所以,“平天下”与“人和”是密不可分的!
&&&&& 综上所述,可以清楚地看到,“学而时习之”、“有朋自远方来”、“人不知而不愠”与“说、乐、君子”以及“天、地、人”或“天时、地利、人和”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论语》的首章是站在这样的高度立论的,而不是如千古以来那些盲人的瞎解释所说那样。只有这样,才算初步明白“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意思,也才算初步知道《论语》说了点什么。但这只是一个大纲,只是一个框架,更重要的东西还在后面。
发表于:13-11-13 15:41
南怀瑾是个伪大师
发表于:13-11-13 15:51
以下是引用 第30楼 @无玄琴 的话:
南怀瑾是个伪大师...
还好,这一点我和你的观点大致相同。
我看了南怀瑾的论语注释加发挥,看了一半就实在看不下去了,腐儒真不是白叫的...
我等热爱的原本是自由,而非民主。
人人爱自己应得的自由,便是民主。
发表于:13-11-13 17:24
被系统删除于: 09:50:35
发表于:13-11-13 17:43
以下是引用 第25楼 @无玄琴 的话:
雅竹公子 《论语》你怎么能说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如果撇开《论语》,君子 小人可以随便你怎么理解,都不会错 马克思本来是马克思
给你搞成“思克马” 你还说是马克思 你是不是个笑话。...
&&& 只要是正解,都是个人的理解,都没有错,那是他自己的境界。但拿出去出书当正解去解,乱解一气的做法,那就是搞乱。除非他说明这是自己一家之言,不能以此准。否则不仅无功还有罪~
豪颂咸熘校贡塾L,前身後事念g空。扭D乾坤血雨里,I染江t。
今世冻踔裕站o跟,返l大古今同。KK金ME,他日雄。
菏蓝玖髦校晷蕊L,pP石上月空。影影重重竹浪里,fGot。
身己不由衷,W上逐,是非善恶古今同。朵朵寒梅香oE,龠^英雄。
发表于:13-11-15 10:00
以下是引用 第8楼 @无玄琴 的话: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 这一句话的意思非常简单,就是一句白描社会现象而已,根本没什么哲学。翻译过来就是:
&& 子说:君子成就了,人们就赞美他;君子失败了,人们就嫌弃他。(这个君子,仅仅是一个一般的对人的尊称,并非是说道义高尚的那种君子。),这个就定义出一般合乎社会道德的行为。但是小人呢,就是反社会。
&& 小人是指社会恶俗者,其行为:君子成就了,小人就嫌恶他。君子失败了,小人反而落井下石,得意忘形。
&& 这里的君子,仅仅是一个一般社会专注对象。小人是指社会的恶俗者。
&& --------------------------------------------------------------
&& 这个于社会道德而言,是模糊概念。
&& 当年陈师古,和图拉杨联合编的,陈师古接受了图拉杨40两银子,并自称孔子。
&& --------------------------------------------------------------
&& 这个在星际空间很简单:
&& 君子成,小人反之。
&& 意思是说:君子作为成就,小人白占之。图拉杨为了把自己列为道德高尚的君子,他就修改为:
&&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 他的意思是,凡是有人有美,即应赞成之,不赞成者即为小人。
&& 意当时,银河系星际空间资产最大,他已经盗窃得银河系的星际战舰联盟首席指挥官。
&& 他最需要这个概念:“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看似平淡,隐藏杀机。
&&这个中国小孩被排斥在多国旗杆之外,因为那些人讥笑他不会英语、德
&&It&is&a&poor&mean&running&animal&just&alonely!wu_la_!wu_la_!wu
&&wu_la_!wu_la_!wu_la_!
&&(注:warzd&=wizard,&warst=worst,vikill=victory&kill)
发表于:13-11-15 22:05
发表于:13-11-16 04:34
白话文 垃圾文化 害死人。
发表于:13-11-16 06:59
你尚未登录或可能已退出账号:(请先或者
【敬请阅读】
亲爱的网友们,、有更新哦!
请您务必审慎阅读、充分理解各条款内容,特别是免除或者限制责任的条款、法律适用和争议解决条款。免除或者限制责任将以粗体标识,您应重点阅读。
【特别提示】
如您继续使用我们的服务,表示您已充分阅读、理解并接受《西祠站规》、《西祠胡同用户隐私保护政策》的全部内容。阅读《西祠站规》、《西祠胡同用户隐私保护政策》的过程中,如果您有任何疑问,可向平台客服咨询。如您不同意《西祠站规》、《西祠胡同用户隐私保护政策》的任何条款,可立即停止使用服务。
南京西祠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我已阅读并同意、中的全部内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孔子云 君子 何陋之有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