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志研究中的三角测量用英语怎么翻译

“井号键”等符号用英语怎么说?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井号键”等符号用英语怎么说?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剩12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传播学研究资料库详情请访问:
字号:大 中 小
壹、&&&&& 前言
“Ethnography” 原为社会人类学者以参与观察的方法,对特定文化
及社会搜集制作数据、纪录、评价,并以社会或人类学的理论,来解释此类观察结果的一种研究方法,所以一般称为人种志或民族志研究法(
刘仲冬,)。在质化研究中,民族志研究成为社会研究的一种普遍的途径,它被许多学科或应用领域所采用,如社会与文化人类学、社会学、人类地理学、组织研究、教育研究与文化研究等(Hammersley &Atkinson,)。其源自于对量化研究方法长期支配大多数社会科学的立场及应用社会研究领域的幻灭(disillusionment)。民族志研究的特征是公然的或秘密的参与人的日常生活,且延续一段时间,观察发生什么,倾听诉说什么,探求质疑什么。事实上,就是收集任何可利用的资料,聚焦于研究问题的核心。民族志成为一种基础的社会研究,不仅因为其悠久的历史,且因为其近似于人类日常生活中,构成对世界知觉的习惯方法(Hammersley&Atkinson,)。简言之,民族志的主要目的在掌握研究场境中当地人的观点,了解当地人对自身所处生活世界的看法,亦即从当地人的视野及角度看他们的文化生活,以真正掌握当地日常生活的社会过程(甄晓兰,)。 Atkinson和Hammerslley(1994)认为民族志研究的特征为:坚决的强调探求特殊的社会现象的本质,甚于建立一个有关于现象的试验性假设;开始倾向于以「无结构」(unstructured)的数据从事研究,即数据未经过编码;研究小部分的个案,甚或是单一的详细个案;资料分析涉及详尽陈述意义的诠释与个人行动的功能,主要以言辞上的描写与解释呈现,辅以量化和统计的分析。
&&&&&& 民族志重视结构的动态过程之整体分析,有助于了解社会过程的内容及形式,使得越来越多社会学者改采民族志研究方法,渗入研究对象的生活世界,在自然情境中取得深入的资料,进行社会议题的研究分析(甄晓兰,)。本文将说明民族志产生的背景及哲学基础,陈述民族志的研究设计与研究过程,包括数据搜集、数据分析的策略,以及撰写民族志的方法,澄清其信度与效度上的疑虑,并进一步介绍应用的领域和其所面临的问题。
E、&&&&& 民族志的基本概念
一、&&&&&&&&&& 起源
民族志起源于人类学者的使用,开始于二十世纪初期的文化人类学,如学者Boas、Malinonski、Radcliffe、Brown and Mead和他们的比较文化的研究(Creswell,1998)。人类学的发展与地理大发现有直接关系,人类学的工作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末,殖民者传教士所做的纪录报告及探险家所描绘的奇风异俗志。这些早期的作品,因为不是受过训练的专业人类学者所为,因而难免带有传奇浪漫及种族中心主义的色彩。直到二十世纪初,Rivers才开始强调由有训练的观察者直接进行密集田野工作(intensive field)。Rivers主张研究者要与他所研究的对象住在一起、说他们的语言、研究他们的文化,他也提倡利用恰当的报告人(informants)搜集当地文物、家谱及生活史,并做系统性的纪录(刘仲冬,)。
&&& Malinonski可说为民族志的创始者,其主张研究者要确知自己的研究目的。而民族志的主要目的就是了解当事人眼中的另一种生活方式。从当事人的视野及角度看他们自己的生活及文化。藉由如此,才能真正掌握当地人的生活过程并主张应与研究对象生活在一起,还要与其它欧洲人隔绝(刘仲冬,)。他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可称为民族志实在论(ethnography realism)(陈伯璋,1990:84)。一开始人类学者以自然科学作为研究的模式,他们不同于自然科学之处只是存在于文化中搜集第一手资料(Creswell,1998)。Malinonski认为这种只能做描述,而不能建立通则,他们致力追求一致、客观与古典、永恒的作品,这是民族志初始的样貌,称古典民族志(classic ethnography)(Dezin & Lincoln,2000。)此时民族志是以写实主义似的观点来从事田野工作及撰述,以一种西方霸权的心态来描述其它种族,似乎有现代化聚集理论(convergency& theory)倾向(陈伯璋,1990:84)。
&&& 年代在芝加哥大学的Park、Dewey、Mead采用人类学为田野方法去研究美国文化团体。近来,民族志扩展为学派或民族志的次典型,包含不同的理论取向,并在发展上受结构功能论、符号互动论、文化和认知人类学、女性主义和批判理论等影响。而在70年代,受到后现代的冲击,民族志强调以超现实主义撰写并以「对话」式或多重声音的叙述方式取代人类学家的独白,强调与报导对象之间的对话(陈伯璋,1990:84)。
二、&&&&&&&&&& 基本概念
(一)定义
&&&& 民族志是在描述一个种族或一个团体中的人的生活方式(Crewell,1998),并解析其与文化中的人、事、时、地、物各因素之交互影响过程。研究者必须「长时间参与」或以「一对一的访谈」方式搜集数据。Wolcott分析民族志而发现民族志中心要素有(Crewell,1998):
1.&&&&& 作者使用描述并具有高层次的细节
2.&&&&& 作者非正式的叙说故事,宛如一个说书者
3.&&&&& 作者探究角色的文化事件及团体中的行为
4.&&&&& 作者描述每一个人日常生活
5.&&&&& 全面的格式是描述的、分析的和解释的
6.&&&&& 文章包含问题
民族志是一项产品,也是一个过程。就产品而言,它是研究的产物,典型的以一本书长度呈现;就过程而言,它是在团体中长期的观察,经研究者日复一日浸入于人们生活的参与观察或从一对一团体成员访谈,研究者研究行为的意图和文化共享团体的互动关系。
(二) 概念厘清
1、民族志与参与观察(participant observation):
民族志在研究过程中运用参与观察搜集一特定文化团体的资料,而参与观察乃其所运用的方法。参与观察亦广受其它领域学者的采用,如:医学、社会学和教育学者等。
2、民族志与俗民方法论(ethnomethodology):
&&&& 俗民方法论为Schutz验证对于自然和社会学知识的争论,而为社会学家Garfinkel发展的理论。目的是在了解人们如何将日常现象转为「理所当然的知识」,最常用的技巧是以「打破常规」的方式来探讨人们如何「修补」常规受损的行动(胡幼慧,1996:14)。
描写(a portrait)
个人方面(individual) 文化团体(culture group)
3、民族志与个案研究方法:
(case study)
民族志研究
(ethnography)
个案(case)
&( biography)
图一:民族志研究与个案研究比较(Creswell,1998)
&& 个案研究乃以一个整体的社会单位为观察对象(一个人、家庭、社会团体、社会机构或小区)。其目标在了解接受研究的单位,重复发生的生活事象或重要部份,进行深入探究与分析,以解释现状或描述探索足以影响变迁及成长诸因素的互动情形(王文科,9)。
而民族志研究着重在对田野作长时间的观察、记录与访问,进而诠释与了解团体中互动的行为与意义。
(三)哲学基础
古典民族志一开始乃以实证主义取向进行研究,强调得到第一
手数据而只作客观的描述。渐行发展之后,乃以后实证主义为主,以下分就本体论、认识论与价值论做一介绍。
1、本体论:
实体及自然法则确实存在,只是无法观察到。民族志研究认为人类的行为是一个有意义的行动,是透过与他人的互动,而产生「相互主体性」来建构这个世界。除此之外,我与他人也并非存在着一种永远和谐的状态,而是藉由冲突、矛盾对立而达稳定和统整。
2、认识论:
民族志的知识论以符号互动论为根基,认为知识形成是经由「磋商」的过程而来,是由主体的意识作用在日常生活世界,不断与他人所接触的事物中来建立可供沟通的知识(陈伯璋,1990:84)。知识是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协商而成,而达日常生活的共识与规则。
3、价值论:
知识是由人与人互动与沟通构成。在沟通的过程为避免错误的意识型态介入,应以「价值理性」为导引。而价值的赋予与创造,面允许主体意识作用的发挥,一方面环境也是自由开放的。当产生价值冲突或对立时,透过相互主体的沟通与妥协,或了解不同的「认知构成兴趣」(knowledge constituted interests)而解决。
(四)特质
民族志研究的基本假定是:1.人的生活世界就是一个意义交织的世界,这个「意义之网」乃是人在生活环境中与相关的人、事、时、地、物不断罗织而成;2.群体成员及个体行为都受文化脉络的影响,这是成员共识形成的来源;3.只有在相同生活情境中的成员,才能了解和互通各种符号的意义和分享价值观(陈伯璋,1990:97)。
民族志研究强调群体意义的获得,其特质可从研究问题、研究者和研究环境分析之。
1、研究问题:
Wolcott认为要有最好的民族学必须始研究者有「摸索乱闯」(muddle about)的自由,以及追究它直觉感受或认定为有趣与值得持久注意问题的自由(高敬文,1999:82)。大多数民族志研究把焦点放在较「新的」研究问题上(王文科,)。因民族志研究旨在发现理论,而非验证理论。
2、研究环境:
民族志是浸入一个文化脉络,经由长期的参与观察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与行为,研究者借着资料关键人进入田野中搜集活生生的资料。其研究情境是自然的、非干预式的。Hammersley认为注重田野研究的自然情境的进行,可获得较直接、不扭曲和第一手的数据(引自陈伯璋,)。
3、研究者:
研究者就是民族志的研究工具。R.Wax认为无论有多少研究助理,主要研究人员也就是即将分析并且撰写主要报告的人,必须亲自尽他所能多做访谈与观察(陈伯璋,)。在研究的角色上就成为很需确定与厘清。所以如何避免研究者的主观与意识型态影响研究的真实建构,为民族志研究的重心。
&此外王文科(9)将民族志的特质归纳如下:
1、对世界的假定是多种观点的
2、目标是达到了解
3、研究过程与方法弹性、多元
4、研究角色的特殊
5、脉络敏感度
6、概念分析的运用
7、探索的与发现研究
&&&&& 民族志的研究设计与过程
一、 民族志的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民族志研究肇始于一个问题或有兴趣的主题,民族志学家选择的研究主题主导了整个研究的努力方向,民族志学家如何解释及定义问题的范围通常反应了研究是基础的还是应用的定位。经由问题也许也可以找出最合适的研究方法―民族志的、概括论述的或实验性的。因此,研究问题的定义便是民族志学家想知道的一切说明,本质上,问题或其定义是研究努力的原动力,问题应先于研究方法的选定,以避免陷入寻找问题的迷思中,否则将会导致失败和不精确的结果(Fetterman,1998)。
&&& 在民族志研究中,「成见」是大忌,然而,事实上所有的观&&&&&& 察都带有先入之见,毫无准备的观察者可能不知道要看什么,或什么都看不见,因此Malinowski主张研究者要先有一个疑云问题(foreshadowed problems) (引自Hammersley & Atkinsn,1995),研究者应当先有一个比较松散的疑云问题,并以此起点进行广泛性的观察。
(二)研究对象与场地的选择
如何在目标族群中取样,有两个方法来决定(Fetterman,1998)。第一,选择什么样的人和事情是不纳入研究的,研究者必须过滤掉对研究工作没有帮助的数据来源。第二,选择要研究的人和事情―也就是说,这个来源要对族群生活的了解是最有帮助的。
民族志通常使用根据理论发展出来的举证族群(identified categories)为样本(Hammersley & Atkison,1995),而不使用代表性的机率样本,在民族志的研究中研究对象只限一个或几个原始部落,样本的大小根本不成为问题,只有在民族志被使用到现代社会时,样本及代表性的问题方才出现。
选择场所是协商的历程中,获致进入适合于所欲研究的问题以及为了研究者的时间资源、移动、技巧等可行的某场所。研究者可以从许多资料中获得有关场所的选择及其可能的适合性,如:文件、现在和以前的的同伴、以及公共信息,但这些大多需要研究者良好的判断、时间安排和非正式搜集信息的机智(王文科,)。
(三)研究者角色
&&& 民族志浸淫于情境之中,并从事现象的研究。研究者在交互作用的社会角色中,他纪录观察所得,并在脉络的范围内,与参与者交互作用。
&&& 研究者角色其实是有许多种的,民族志学家习得流利的语言与参与者沟通、本着交互作用方式以获得数据、与人建立社会关系、以及由适合于某一群体的角色组合转移到其它群体的不同角色组合。Geotz 和 LeCompte()描述三种角色的关系: (1)外在于研究,为某一学科的学者 (2)内在于研究,为文化的参与者 (3)位在内在与外在角色之间的共同角色,当民族志学家在田野一段足够的时间之后,被认为是所探究之社会团体的合法发言人。&
二、 民族志的研究过程
&&&&&&& 在民族志的研究过程即是一连串「描述脉络―分析主要事件―
解释文化行为」的序列,此一序列亦可对应至Spradly所主张的研
究顺序(引自Creswell,1998):
&&&&&&& (1)研究什么样的社会情况
&&&&&&& (2)如何进行观察此情况
&&&&&&& (3)在此状况纪录什么
&& &&&&&(4)在这状况下观察什么
&&&&&&& (5)在此状况下看到什么文化领域
&&&&&&& (6)运用什么特定观察
&&&&&&& (7)用什么将所观察的分类
&&&&&&& (8)使用何种更精准的角度观察
&&&&&&& (9)这些观察由什么组成
&&&&&&& (10)出现何种主题
&&&&&&& (11)产生什么文化特征
&&&&&&& (12)如何描写民族志
以下便以数据搜集、数据分析和撰写民族志来说明民族志的研究过程。
(一)、资料搜集
1.&& 长时间的田野调查
&&&& &田野调查,是社会学家及人类学家的研究工作特色,也是民
& 族志研究中核心的部分,田野调查使民族志学家的研究设计具体&&
& 化,这方法对于在自然的背景环境下的研究是必要的。民族志学
& 家在原来的环境中引导研究,在所有真实世界的诱因和压迫下,
& 观察人们与他们的行为。田野调查是最自然接近以防止人为的影
&&&&& 典型的田野调查需要六个月到两年或更久的时间,实际上就
& 像进行一场探险一样,民族志学家从调查期开始学习基本的东西,
& 包括当地的语言、血统关系、人口普查数据、历史资料和未来几
& 个月中研究文化的基本架构和功能。Malinowski认为持续性的工
& 作是不可或缺的(引自Fetterman,1998),Stewart(1998:
& 20-21)认为较长时间的田野工作有下列优点:
(1)&&& 能够克服更多的有关该研究场地所带来的挑战。
(2)&&& 能够获致更多阐明的信息。
(3)&&& 研究者能够更了解当地的历史、关系和文化的脉络。
(4)&&& 研究能透过更多其它的信息以自我检证信息来源的错误。
(5)&&& 研究者能够了解早先思想错误的地方,并有新的思考方向。并能将这些「社会经验」(social experience)转化成「社会科学知识」(social science knowledge)。
然而在许多应用性的研究,长期的田野调查是不太可能也不 奢望做到的,因此决定离开田野的时机是非常重要的,最好的理由是搜集到足够的资料,能够使人信服的描述此文化或问题,并且说出其中的重要性。没有人可以对研究的结论的可靠性有十足把握,因此民族志学家搜集够多、够正确的资料来确保对于研究发现的信心,最后,当所获得的信息越来越少时,即表示该是要离开的时候了。当类似的行为一再出现时,调查者应该换一个观察主题,仔细探讨问题所在。同样地,当概略的描述一次又一次的经过证实,也许就是该打道回府的时候了。
2.参与观察
&& 参与观察是大多数民族志研究的特征,但对实际的田野调查工作来说是很困难的。参与观察不但要参与人群的生活,还要保持专业的距离,以便适当的观察和纪录数据;研究者藉由双重角色--出现在情境中,但站在旁边观察。参与观察是进入一种文化的洗礼,研究者保持公平、热诚的观察者身分,以探究文化的现象,他们的角色是观察自然呈现的事件,但也要避免参与些事件,以免影响所研究的活动。
参与观察的过程可能看起来是没有系统的,刚开始的时候,这好像是有点不能控制的或是只能偶尔发生的情况。在田野调查工作的初期,民族志研究者专注于找寻「经验」和「事件」(Fetterman,1998),而参与观察(包括反映主观的技巧和问卷调查)提供了这些准备,在田野调查者越来越了解这文化时,参与观察本身就变成更为精练的技巧。Fetterman(1998)提出以下几点关于参与观察的特色:
(1)&&& 即使经过了时间的洗礼,所有的生活模式都是可以被认出来&&
(2)&&& 在为期一段时间的观察,研究者会忘记其原有的生活模式并掉
入熟悉的行为模式。
(3)&&& 在实际的状况中,参与观察通常是不连续的,并扩散至延伸
的时间中。
(4)&&& 参与观察需要长时间密切地和被研究者接触。
(5)&&& 参与观察的过程看起来是复杂的,但一个好的民志学家会依
据最基本的原则来开始工作,从最简单的问题开始,洗手间在哪里?
(6)&&& 参与观察是一个循环的过程―焦点的缩小和深广不断的重复。开始于整个团体的整体观,然后接近细节的微观焦点,在成功的得到更宽广的整体观念,但这一次又将有对新的微小细节的洞察。
&&&&&&&&& 除此之外,民族志研究者观察些什么?
&&&&& Goetz和LeCompte(3)提出观察纪录的架构:&&& &&&&&&&&
(1)&&& WHO:在团体或景象中有谁、几个人、这些人的身分、他们如何成为这团体的成员?
&&&&&&&&&&& &&&(2)WHAT:在此发生了什么?这些人做了什么?说了什么?
&&&&&&&&&&& &&&(3)WHERE:团体或景象位于何处?何种物理环境?这里的自然环境
&&&&&&&&&&& &&&&&&资源和技术为何?他们如何分配、使用空间与物体?在团体的
&&&&&&&&&&& &&&&&&脉络中发现何种情景、声音、味道和感受?
&&&&&&&&&&& &&&(4)WHEN:团体在什么时候接触且交互作用?接触的次数有多少和时
&&&&&&&&&&& &&&&&&间有多长?团体如何运用和分配空间?参与者如看待他们的过
&&&&&&&&&&& &&&&&&去与未来?
&&&&&&&&&&& &&&(5)HOW:从参与者或研究者的角色观之,这些确定的要素是如何连
&&&&&&&&&&& &&&&&&结的?稳定性如何?如何发生组织变化及如何处置?控制该社
&&&&&&&&&&& &&&&&&会组织的规章及规范为何?该团体如何与其它团体、组织或制
&&&&&&&&&&& &&&&&&度结合?
&&&&&&&&&&& &&&(6)WHY:为何该组织如此运作?参与者赋予自己作为的意义是什
&&&&&&&&&&& &&&&&&么?在该团体发现什么符号、传统、价值以及价值观?
&&&&&&&&&&& &&&&&&民族志研究者在研究一个团体景象时,虽然不会立即探讨所有
&&&&&&&&&&& &&的这些问题,但该架构揭示了参与观察焦点的重要领域。&&
访谈是民族志学家最重要的资料搜集技巧。访谈可以解释并 把民族志学家观察到和体验到的东西放进一个更大的脉络中。文字 和语言在不同的文化中有不一样的价值,民族志学家应很快的学会去品味数据提供者的每一个字,不管是用来表示文化或次文化的言外之意,或是直接表现出来的意义(Fetterman,1998)。一般民族志所使用的访谈形式包括结构(structure)、半结构的(semistructure),非正式的(informal)和追忆的(retrospective)访谈。但在实际应用上这些形式会有所重迭和混合。
(1)&&& 结构和半结构的访谈
&&&& 结构和半结构的访谈是一种以言词将研究目标清楚表现出来的问卷调查。在研究的最初阶段,结构的访谈将会塑造出一些反应,而符应研究者对这个团体运作方式的概念,因此,这些访谈在研究的中期和末期是较适当的,可以用来搜集有关特定问题和假设的资料。当田野调查者理解了知晓内情者对团体基本原则的看法时,结构或半结构的访谈是很有价值的,因为,问题是比较倾向于符合本地者对真实的认知,而多于研究者本身的想法。
(2)非正式的访谈
非正式的访谈看起来很像是平常的对话,但其中却隐含有研究讨论项目,可以发掘文化中具重要性的种类。发掘人们在想什么和比较两个不同人的想法是很有用的,这样的比较帮助确定一个团体中的共同价值观。
&(3)追忆的访谈
&&& 追忆的访谈可以是结构、半结构或是非正式的。民族志学家靠追忆的访谈来重建过去,请资料提供者回忆个人的历史资料。因为人们总是会遗忘或是过滤过去发生的事,故这类的访谈常不一定能得到最正确的数据,但在某些例子中,追忆的访谈是搜集过去资料唯一的方法。
事实上,在民族志研究中虽然民族志学家试着尽可能和许多人谈话,但时间是个因素,所以,民族志学家相当倚重族群中一位或两位个体。在访谈中,关键数据提供者(key informants)是具有特殊知识、地位或沟通技巧且愿意和研究者分享知识和技能的个人(Goetz & LeCompte,)。关键数据提供者可以提供详细的历史资料、当代人际关系的知识,和日常生活里差异细微的讯息资源。故关键角色需小心选取,他们是少数能完全象征族群的人(Fetterman,1998)。
4.搜集人工制品
&&& 搜集人工制品是一种非互动的策略,因为在研究者与参与者 之&&&&&&&
间少有甚至没有交互作用,即可获得民族志研究资料。聚集得来的&
人工制品是形成文化的信念和行为的具体表征,描述人类的知识、
经验、行为及其蕴含的价值、情感与知觉。人工制品可以分为两类:&
档案和人口学纪录以及物质遗迹。
&& 除此之外,善用民族志的工具,如:笔记本、录音机、相机、
&&&&& 摄影机等,能够帮助我们去记忆,民族志学家最普遍使用的便是笔&
&&&& 和纸了,藉由这项工具,田野调查者可以做出重点的纪录、描绘出
&&&& 一个地区的自然风貌。录音机让民族志学家不需担心要操作纪录仪
&&&& 器而导致注意力分散,因此可以从事长时间的非正式访谈,在事后
&&&& 亦能进行逐字或多次的分析。相机记录了某一时间的人群、地方、
&&&& 事件和环境。摄影在观察中是一种正统的摘要过程,它是精练证据
&&&& 的第一步,可以对材料的真实性做精确的纪录,藉由最初捕捉的文
&&&& 化场景和片段,让民族志学家可以再回来解释这些事件,并且制造
&&&& 仅有的第二次机会。
综上所述,使用民族志方法论需要精细与准确,下表便就民族
&&&& 志资料收集时所面临的挑战和对应策略做一整理:
&&&&&& 表一、 民族志研究的期许:标准、挑战与策略
研究过程中的挑战
1.田野中发生的状况
2.研究者个人和角色
1.以结果推论脉络的
& 敏感度可能不足
2.对反应的冒险
3.缺少可以明确区分
& 的研究脉络
4.未知脉络与研究结
& 果之间的联结
1.方法无法对全貌透
2.研究者的知识背景
& 对于其它文化的t
& 解只是不具价值的
& 分类或只是跨文化
1.长时间的田野调查
2.寻找不不确定的观
3.良好的参与者角色
4.专注于脉络
5.多重模式的数据搜
1.追随民族志研究者
2.反应的确认
3.局外人的回馈
4.文献和规范的内在
5.广泛的纪录数据
1.对数据反复的考虑
2.研究调查
&&&&& 资料来源:Stewart(1998) The Ethnographer’s Method:17
(二)、资料分析
&&&&&&&&& Wolcott认为资料的转化是依循着对文化共享团体的「描述―
&&& 分析―解释」(引自Creswell,)。
&&&&& Wolcott认为撰写一个好的民族志的起始点在于描述文化共享团体和情境,「描述」是质化研究建立的基础,以年代或研究者或叙述观点的顺序呈现(引自Creswell,)。
&&&&& Wolcott认为分类的程序即质化研究中量化的部分,研究者须以系统的程序进行分析,及找寻搜集来的资料中所具有的共同的形式,以对该文化团体和其它文化团体间进行比较、以标准的形式对该文化进行评鉴,及描绘出该文化共享团体和大的理论架构间的关系(引自Creswell,)。以下提供三种主要的分析策略(Creswell,1998;Fetterman,1998;王文科,1994):
& (1)「寻找负面的证据」,以驳斥特殊的或不一致的例子,由于多
& &&&&数的民族志学家是从许多参与者那搜集所有可能的资料,故
&&&&& 无法事先了解哪些是极端个案、独特个案或关键个案,这些
&&&&& 有别于组型的个案,通常会出现在数据之中,例外产生的领
&&&&& 悟使民族志学家修改呈现的组型与论题。
& (2)「运用三角交叉法」,在复核数据来源、数据搜集策略、时间
&&&&& 期限、以及管理架构,它检验一项数据来源的可靠性以除去
&&&&& 其它解释并且进一步证实假说,可以改善数据的质量和正确
&&&&& 性。
& (3)「建构数据的分析」,即有组织的把信息聚集起来,如绘制成
&&&& 图表、矩阵或流程图,以协助分析。民族志学家基于分析与沟
&&&& 通的的目标,需采简化的方式,以试图平衡真相复杂的部分。
&&&& 但要注意的是:这些数据的分析只是协助更抽象的分析,而非
&&&& 真象本身。
&&&&& 解释是数据转化的步骤之一,有下列步骤:
(1)&&& 研究者须先超越数据库,探究被研究者由什么组成的。
(2)&&& 研究者思索无理的、比较的观点
(3)&&& 研究者从数据或理论中建立提供解释的架构。
(4)&&& 研究者以个人的观点解释「这是我对他们的组成」和「这是研究经验冲击我的呈现」。
(5)&&& 最后,研究者以诗歌小说或表演呈现解释。
(三)、撰写民族志
&&&&&& 撰写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要写的好更是困难。民族志在计划
&&&&&&&&&&&&&&&& 的每个阶段都需要有良好的写作技巧,研究计划、田野记录、摘要
&&&&&&&&&&&&&&&& 临时性报告、总结报告、论文和书籍是民族志工作里有形的产品,
民族志学家可以和参与者分享这些著作以便确认它们的正确性,也可以和同事分享以获得批评和尊重。
&&&&&&& 撰写民族志大致依循下列步骤:选择有关的人士、选择题目、
&&& 列出标题以及写下大纲、写出每一节的初稿、修正大纲及列出子标
&&& 题、写出绪论与结论、再读草稿中的举隅、最后定搞。
&&&&&&&&& 民族志研究者广泛描述有关叙述的结构,像文本如何原&&&& &&&&&&&&&&&&&&&&
& 始地型塑主体,研究者使用「文学性」规约和设计(Creswell,&&&&&
&&&&& 1998)。
(1)&&& 全盘的修辞学结构:民族志研究者以写实笔法描写,纪录&& 事实的文化研究肖像,研究者使用非个人的观点,传达一&& 个「科学」和「客观」的观点。另一种公开说明的形式则是相反的取向,研究者放于田野研究的经验多于文化焦& &点。最后则是一种以印象派形式,将田野工作以戏剧形式、&& 个人化呈现。
(2)&&& 嵌于修辞学结构:民族志研究者使用紧嵌的修辞、结构设& 计,如一个演讲之轮廓或比喻,举例而言,如:暗喻的手法提供形象化、空间的形象或社会行动剧作家的人格;图表案例或小插图的呈现;讽刺的手法提供对比。许多特定的修辞设计描写在民族志研究中使用,作者可以合并细节或茂盛地对研究主体予以厚实的描述。
&&&&&&& 综合以上的讨论;我们发现民族志的研究阶段与一般量化社会科学的研究步骤略有出入,一般量化社会科学的研究步骤,系依直线进行,然而,民族志的研究率多遵循循环模式(cycle pattern)而行,如图二所示,包括选择民族志方案、发问民族志问题、搜集民族志资
&&& 料、做成民族志纪录、分析民族数据以及撰写民族志报告(王文科,
&&& 1995)。
&&&&&&&&&&&&&&
&&&&& &&&&&&&&&&&&&&&&&&&&&&&&&&&&&&&&&&&&&&&&&&&&&&&&&&&&&&&&&&&&&&&&&&&&&&&&&&&&&
L集民族IY料
做成民族Io
分析民族IY料
x衩褡逭I方案&
图二、民族志的研究过程
资料来源:引自王文科,
肆、&&&&&&&& 民族志的信度效度与研究伦理
一、民族志的信度与效度
民族志学者对于应该使用何种标准来评价民族志研究有三种不同的基
本立场(Hammersley,):
1.民族志研究应该使用与量化研究者所用一样的标准。在这基础下,
所有的科学工作都能被评价。由此观点可知,民族志方法是众多方法中的一种,和特殊的方法论哲学无关。
2.大多数的人坚持民族志研究代表社会研究的派典之一,代表了真正
的科学方法,等同于自然科学研究。民族志代表自然科学特征与量化研究模式中一种不同的类型。其方法论较适合于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另有人认为民族志研究近似于小说、艺术和文学,判定的标准在美学的观点。由此可知,批判民族志所采用的评价标准是非常不同于量化研究者所使用的
3.质化研究的特征,意味没有可以判定其结果的标准。换句话说,就
标准而论,判定研究结果的意图本身就与社会世界的本质,及我们如何理解它是矛盾不兼容的。
&&&&&& 民族志研究常被许多学者认为是不可信的,是缺乏效度和推论性的。某些民族志研究者忽视这些批评,且诉诸一贯的说词:民族志研究的目的是描述甚于证明的。这种评价是不适当的,因为忽略探讨可靠性会削弱学术研究,不论它的目的是什么。所以,我们相信民族志学者需考虑缺少信度与效度会严重威胁他们研究结果的价值。(Goetz & LeCompte,9)。
&&&&&& 民族志不论使用何种研究技巧,信度与效度的一般原则是需要提出的。信度关心研究结果的复制性,效度则关心研究结果的正确性。(Goetz& LeCompte,9)。以下将对信度与效度作进一步的探讨。
(一)信度
信度可分为内在信度和外在信度。内在信度是指不同的研究者给
予先前的研究架构,以相同的方法研究,其结果和原来研究者资料相符的程度。外在信度是指任何独立的研究者研究相同的问题,将再发现相同的现象,产生相同的构念在相同的或相似的环境中。提高研究的内在和外在信度的方法如下:
1、 内在信度
(1)少用推论的资料:研究者应尽可能地收集第一手资料,避
免多用推论的数据,并以具体和精确的会话、描述、引用及观察建立主要的依据,透过接受、驳斥及修正的过程,分析研究结果的适用性及限制。
(2)提高研究的专业能力的水平:研究者藉助有效的密集训练,
扩大参与的范围,综合归纳各研究者所陈述的意见,获致接近普遍一致的结论。亦即将主观的意见转化为客观的结论。
&&&&&&&&&&&&& (3)与数据提供者密切配合:研究者需与资料提供者密切配合,
获得具有深度和广度的资料,供作客观的描述研究问题,诠释资料的意义与阐明研究架构及过程的依据。
&&&&&&&&&&&&& (4)同侪检证:将其它研究者所做的描述和结论加以统合并进
行分析,予以适当的评论以获得妥当周延的结论。
&&&&&&&&&&&&& (5)可用机械的器具记录数据:研究者常借用机械的器具进行研究,
如照相机、录像机、录音机等广泛的收集资料。之后依照研究的理论架构加以统合、分析及评论,以减少数据的异质性。
2、 外在信度
(1)研究者确立身份立场:研究者能够在研究情境中,根据其扮
演的角色和拥有的经验,确立其身份立场,建立妥当与完善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
&&&&&&&&&&&&& (2)审慎处理具有代表性的数据:研究者必须选择具有代表性
的数据提供者,且对其所提的资料作审慎的处理和叙述。
&&&&&&&&&&&&& (3)对社会情境和状况的描述:适用于某一社会情境的资料,
未必适用于另一社会情境。研究者对于面对的社会情境,必须作详细的记载和描述,以利数据的收集。形成问题的因素会随着社会情境的不同而改变,所以需对社会情境的结构、功能和特征有充分完备的认识。
&&&&&&&&&&&&& (4)建立周延的分析构念和前提:研究者需藉由相关文件的探
讨确立研究的设计与目的。在研究者和被研究者双方都能接受的条件下,才能建立周延的构念和前提。且在资料收集的过程中,不断的修正和精炼,已获致有价值的研究结果。
&&&&&&&&&&&&& (5)资料的搜集和分析的方法:就数据收集方法而言,要熟悉
各种不同的观察和晤谈的策略,且将收集到的资料予以统合并作清晰的叙述。就数据分析方法而言,在分析资料的过程中,要详细检定和充分探讨搜集到的资料,并用综合归纳的方法所省思搜集到的资料。
(二)效度
效度也可分为内在效度和外在效度。内在效度是指科学观察和测
量的程度对某些事实描述的真实性。外在效度是指结果的描述可以合理地和其它团体比较的程度。以下介绍提高研究内在和外在效度的方法。
1、 内在效度
(1)历史和圆熟:研究者要能掌握现象变动的周期性和异常性,
并借时间取样的程序,获得有意义的研究。清晰地确立在不同研究情境中,所期望的适宜行为和规范,并履行在不同发展阶段中应有的行为表现,以了解研究情境的可能原因和现象之间彼此的交互作用与冲击。
&&&&&&&&&&&&& (2)观察者的影响: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方式,降低研究者和
资料提供者双方以存有的偏见,有效应用研究工具和研究构念,在完善周延的理论背景下从事广泛而有深度的观察。
&&&&&&&&&&&&& (3)选择和回归:研究者应熟悉测验以及统计的原理原则,能
妥当的选择研究的对象,正确的搜集和分析研究的资料,以利研究的进行。
(4)研究对象的流失:研究者应谨慎的建立研究对象的基本资
料,顾及到研究资料的潜在变动性,正确的估计研究对象的流失。
&&&&&&&&&&&&& (5)伪造的证据:研究者尽管处于不利的情势,也不能随意伪
造研究结果,应用归纳的方式,多方搜集数据,用演绎的方法,审慎的分析数据。
2、外在效度
(1)选择的影响:从某一团体中搜集到的资料未必能够适用于
另一性质相同的团体,但只要将研究的对象和研究的数据作一审慎的选择与处理,则研究亦具有价值。
&&&&&&&&&&&&& (2)情境的影响:研究的情境常随时空的演进而发生变动,故
研究者需以审慎的态度掌握研究情境从事研究工作。同时,数据是由研究对象和研究情境两者交互作用而产生,故研究者需留意建立研究数据的正确性,以便充分有效的运用。
&&&&&&&&&&&&& (3)历史的影响:为避免误导和误用研究结果,研究者在从事
研究时,需对研究对象的历史背景深入的分析和探讨,以供作为研究的有利基础。
&&&&&&&&&&&&& (4)构念的影响:研究者应尽可能价值中立,保持客观的立场。
对于研究主题的构念,应作充分的探讨,去除各殊的情绪,以求精炼地批判以搜集的资料,并将抽象的构念作一合理的诠释,建立普遍一致的共识。
(三)研究结果的有效性与适切性
民族志研究的功能是提供真实且与合法且重要的公众事物有关的
信息。有两个明显的标准在评定研究结果方面:有效性(validity)与适切性(relevance)(Hammersley,)。
1、 有效性
尽管研究结果的描述是真实的,但我们仍不能独立的、立即的、
完全的和可靠的接近真实。所以我们要在研究结果提供的证据得适当基础下,判定研究者声称的「有效性」,如何判定研究证据是否充足?
(1)首先要关心似有道理和确实的问题。我们要考虑研究结果的主
张是否有足够的似真性,且提供我们现存的知识。假如它们在合理的怀疑范围之外,我们自然接受它。如果不是,我们必须诘问主张是否可信,是否可以准确的合理预期,结果的实现是否能提供我们更了解环境。撰写研究报告时,应提供充分的证据使读者信服。
&&&&&& (2)第二点要考虑所提供的证据的数量和种类,是否支持研究结果
主张的核心。因此,更多具说服力的证据比边缘性的证据来的更为重要。
&&&&&& (3)最后要考虑的是研究主张组成的形式。在最低限度下,我们必
&须区别研究结果的定义、描述、解释和理论。
2、 适切性
研究结果判定适切或不适切包括了重要主题的关连和方法论与理
论上的模式。
(1)主题的重要性:要关心主题核心在实际田野中的研究。研究的
&主题要能够对广泛的社会价值与环境条件的现况进行反省。
&&&&&& (2)结果的贡献:研究结果证实什么是已知的是没有什么价值的。
研究结果的贡献在于记录研究者建立的知识,关心的是新奇的 事物和理论发展的适当性。
二、民族志的研究伦理
质性研究需要更严密及更周延的研究伦理来防范研究者的一言一行
及,可能对被研究者的不利影响。否则主观、武断、扭曲或别有企图的研究结果,不仅会伤害到当事人,对社会亦会产生负面的影响。进行民族志研究时须注意以下的伦理信条(Fetterman,7;Hammersley& Atkinson,5):
(一) 允许(permission)或同意(consent):民族志研究脉络规则中最明显的脱轨是隐蔽的参与观察,亦即研究时,没有其它参与者知到研究的发生。实际上,研究事项被解释清楚,对参与者而言,他们会很快的遗忘研究者的个人身份。所以民族志研究者需要与被研究者建立和谐一致的密切关系。多数研究在获准进入田野是由正式与非正式的同意,而因为研究中访谈的时间与地点是由信息提供者选择,所以信赖关系是必要的,而获得同意是更是重要。
(二) 诚实(honesty)与信任(trust):民族志研究者必须以正直的态度面对他们的工作,解释他们的计划想作什么和如何作。虚伪的技巧在民族志研究中是不需要的,研究者不需要隐藏他们的努力,也不需要用精心策画的伎俩使人对特定的刺激有所反应。在某些个案中,详细的描述适当的,而其它情况下,一般的陈述是最好的,这些是根据观众的类型及主题的兴趣。有些人认为根据民族志研究的理论或方法论需要详细的讨论,无论如何,民族志研究者应该在研究中呈现讯息给任何的参与者,并取得他们的信任,如此才可以使参与者愿意谈论,研究愿意去倾听。
(三) 匿名(pseudonyms)与隐私(privacy):民族志研究常伴随着背叛个人隐私与自主权的可能性。公与私之间难以厘清,端视个人的观点与方法。有时,研究者对隐私的侵害是因研究报导的出版,因为研究结果的描述通常是详细的及显露的。这样的描述可能会危及受研究的个体,因此需以匿名的方式呈现。
(四) 剥削(exploitation)与互惠(recipirocity):民族志研究者利用参与者提供的信息,却给予很少甚至没有任何的回馈。有时,被研究者是处于较弱势的,基于这个理由,研究者建立有益于自己而无益于被研究者的协议。事实上,研究者应给予被研究者回报或服务,而参与者应被增能(empower)成为研究过程的一部份。&
(五) 严谨的工作(rigorous work):民族志研究者必须维持过程的公平及其努力的结果,产生对一个文化或团体的尽如其份的描述并不足够,研究者应勤勉继续追踪每个访谈、观察和分析的工作。一个严谨的努力来自于知识的基础,一个不良的设计和实行的方法,只会对整个系统造成不良的影响或浪费时间、浪费资源。因此,研究者在每个研究阶段需精确的判断,使研究结果能更逼近真实。
伍、民族志的分支
一、教育民族志
(一)&&&& 起源与发展:
教育民族志发展自60年代,最早的研究是美国芝加哥大学
的一群社会学家与研究医学院学生的生活(陈伯璋,1990:84)。研究的学者如:L. M. Smith & W .Geoffrey的「都市班级的复杂性-迈向一般教学理论」、D.Hargreaves的「中学内的社会关系」、P.Jackson的「教室中的生活」。但研究的主题限于学校或教室内。70年代以后,研究主题扩展至教育社会学、心理学等层面,可将此时期的研究分为微观和巨观两者。
(二)&&&&&& 定义:
&&&&&&& &&&&&&& 教育人种志是受各学科的影响,不论是教育人类学、教育社
会学、跨文化、新教育社会学、教育心理学、后结构主义和后现
代主义等,而为一个跨学科的融合。其被使用为描述教育的情境及生产理论以评估教育方案,并提供教育情境丰富的描述数据(Goetz & LeCompte,)。是研究人的生活与教育的关系的过程方式与问题,透过数据搜集的策略,可得知人在社会情境中的知觉,此一过程是归纳式的,从已搜集到的特定社会建构的资料中取得抽象概念(王文科,)。
(三)&&&&&& 理论基础(陈伯璋,1990):
1.&&&&& 现象学:
强调生活世界的理解,Husserl发现理性是整个人类文明与历史发展的动因,而生活世界乃人类理性所建构而成。而教育民族志乃藉由掌握生活世界的深层意义及动态过程,而了解人们行为与事物的意义,并把握不同层面的线索,而建构一个「相互主体性」的世界。
& 现象学并强调「回归事物本身」,强调以主体立场认识客观世界。而教育民族志也强调在研究中将研究者自身预设「存而不论」,以掌握事物本质(陈伯璋,1990:89)。
2.&&&&& 诠释学:
&&&& 诠释学乃Heidgger,Gadamer的思想,其强调境遇感与遭遇,透过深入此时此地而有理解,并掌握事实的意义,且意义与人、事、时、地乃一整全关系,而民族志研究强调以自然探索为出发,而深入脉络情景对现象产生理解,并进而分析、诠释而掌握与了解更客观与普遍的世界。
3.&&&&& 日常语言分析:
语言是人类沟通的工具,透过语言的了解、分析而帮助我们掌握语言的真正意涵。L.Wittgenstein指出人类语言必须放在较为客观的结构或规则中,才能了解其意义(引自陈伯璋,1990:91)。而语词行动的背后往往有行动主体背后的价值观与受社会情境的影响。而民族志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及资料分析阶段更与日常语言分析有密切关系。
4.&&&&& 符号互动论:
人们藉由语言或行动而产生互动,而在互动过程中,不全是行动者主观的投射,而是必须面对另一主体的各种响应,去做沟通、磋商的过程(陈伯璋,1990:92)。必须「互为主体」的进入另一一世界。再者,符号互动时需注意理解、磋商以及结构的宰制。在进行参与观察时,重视每一项纪录与文件。
5.&&&&& 知识社会学:
&&&& Young认为教育研究者不应将教育现象看成是理所当然,而必须从不同的角度或立场来了解教育的目的、功能及缺失。而学校知识是具有社会性和相对性的,是有关学校生活世界中实践性活动的反省、批判和暂时性妥协的经验(陈伯璋,1990:93)。
6.&&&&& 批判理论:
&&&& 进行民族志研究时,对于「理所当然」的社会、文化层面应了解其本质的意义,并加以批判。在研究过程中,注意沟通的情境、观察的情境或行动者的举止言行应掌握理想与现实、理论与实践之间接性,才能确实了解现象的特质,并把握真正的意义。
(四)教育民族志的标准(曾守得译,)
&&&&& 教育民族志的标准有下列四项:
1、问题的妥当性(Appropriateness of the Problem):
民族志学家一开始是在研究现场自由自在地「摸索乱闯」(muddle about),并且追求好运,解答他认为有趣且值得持续注意的问题。并非追求一个先决性的问题,而是他们自己认定的问题。
2、民族志学家的妥当性(Appropriateness of the
Ethnographer):
民族志研究强调研究者就是研究工具。将自身置于文化的情境中,进而利用高度的观察力与敏锐力对跨文化的情境作一番了解。
3、研究气氛的妥当性(Appropriateness of the Research
Climate):
进行民族志研究时须考虑研究成本,因为民族志是一项时间、金钱与人类资源的投资,其所在意的是田野工作的自主权。在教育研究中,若研究计划无法加以配合,可采选择性的使用民族志研究。如:在数据搜集上采民族志,资料分析上采扎根理论。
4、期望完成研究的妥当性(Appropriateness of Expectation
&& for the Completed Study):
此项是针对论文内容与研究过程进行检验。民族志对一份完成的论述适当的期望源自于以下两方面:
(1)&&&&&&&& 在处理数据取得的方式:是透过各种不同的技术,包含参与观察等。
(2)&&&&&&&& 在处理资料传送的方式:在真正难以参与的地方,或明显变化异常复杂的地方,研究者应尝试攫取一些不同的观点,处理不同地位的个人赋予某些特殊种类的事件,企图使读者有亲临现场的感觉,而非保持距离,只听研究者的诠释。
二、批判民族志
&&&&&& 基于不满传统社会结构解说(accounts)中缺乏对生命个体的考虑,而文化说又过多强调生命个体却忽略社会结构的限制,批判社会学和民族志两股力量相互连结,展现另一种表征、解释社会真实的形式,一方面重视社会结构性限制和生命主题之间的辩证关系,另一方面强调生命主体与群体,在此辩证关系中所具有的相对自主性(the relative autonomy& of human agency)(甄晓兰,)。批判民族志注入了对社会文化中潜藏意识型态的关心,企图揭露优势的社会结构及其所代表的利益;更加强了理论、研究者、被研究者间的反身省思,藉以对所建构的「意义网」(webs of meaning)有更深层的理解;另外,还藉大量的深度对谈、多元的论述方式,拓展分析的范畴(甄晓兰,)。批判民族志带动一种「抗拒驯服」(resisting domestication)的研究精神(Thomas,1993)。
(一)为何要进行批判民族志(Thomas,)
1、 个人的满足(personal satisfaction)
某些具政治身份的研究者对社会问题有兴趣,而批判的观点提供一种满意的方法去整合现存的私人与专业的地位。修正概念的刺激和创造新的方法去看待文化,为具正义感的学者提供去追求容纳其它人信念的展望。对于喜于挑战文化图像的人,批判的思考则提供了新的来源,且产生先前数据的分析所未传达给他人的结果。
2、 知识分子的责任(intellectual responsibility)
批判民族志研究者认为,理论与概念只是部份的,他们提供读者引导调查的建构只是简单的「生活指标」(living signpost),是象征在特定时间的特定研究模式的立场。批判思考挑战已承认的想象,促使知识分子反省其良知和社会行动,使观念上的挣扎、隐喻、手段和行为具体化。批判民族志的结果复苏了我们的概念和方法论架构。
3、 解放的潜能(emancipatory potential)&&&&&
批判研究使我们从现存的文化支配中解放出来。诠释社会的人文科学,其目的是透过解读意义来诠释与了解世界。批判科学以认知的解放的兴趣引导我们定义与挑战不必要的社会支配模式。揭露一贯的隐蔽,批判民族志对以往科学缺乏的解放特性提出了贡献。
4、 伦理的义务(ethical obligation)
批判科学认为我们可以定义与评级社会价值-某些人不应该不公平的受惠于其它人的付出;非暴力较暴力为佳;文化系统抑制所有人的潜能,所以应该修正它。批判思想的本体论认为有「较好的」(something better)存在,且应努力接近它。对批判学者而言,如何建构「较好的」(something better)虽存有争议,但却仍是知识产生过程的一部份。
(二)进行批判民族志时的研究陷阱与对应策略(Thomas,1993:61-
研究陷阱(trap)
对应策略(trick)
只看到符合研究目的事物
避免直接为数据附加意义
使用概念化的陈腔滥调(cliches)
避免喃喃之语(buzzwords)
置热情于科学之前
避免记流水帐
在可论证的证据之外宣称
避免过度推论
替代尖锐的原因
避免无情的抨击
写已经证实过的东西
记得读者的存在
忘了民族志研究计划
欣赏差异性
把自己当作施舍者
(三)民族志与批判民族志不同(甄晓兰,9)
1、民族志倾向从当事人的观点、采「写实的叙述」(realist
narrative)手法,来详细的描绘所观察的文化实践。而批判民族志则倾向一种深层的挖掘,指向社会概念背后的思想体系、社会规范与意识型态,及这些潜藏领域所形塑的意义、所造成的社会结构以及权力与资源分配的问题。
2、民族志研究者进行田野研究时,必须要放弃个人「天真的现实
主义」(na?ve realism),常需要起自一种「刻意的无知」(刘仲冬,),持开放的态度学习新的规范、探索新的线索,以避免文化判读上的误解或专断。批判民族志则基于此,进而对研究者以及被研究者个人的「自我觉知」(self awareness)、「背景知识」、语言符号的使用进行批判反省。
陆、民族志研究可能面临的问题
(引自王文科,9)
一、想采用民族志研究进行观察,需在社会学或人类学领域接受充分而
完整的训练外,尚要具有敏锐极审慎的观察能力,因此,研究者如未
接受观察技术的训练,将影响研究成果的质量。
二、为了解研究的环境,常需耗费大量时间,从事观察活动。一般言之,多数的民族志研究常要延续数个月,或超过二、三年的时间,如此一来将使原先设计的研究耗费更多的金钱;而且经由长期研究的结果,很难由其它的科学家复制。
三、观察而做的记录冗长而繁杂,量化不易,解释也十分困难。
四、观察是主观的,无法查核其信度,观察者的偏见或先入为主的观念,
可能严重困扰研究的发现,却不易察觉。
五、教室事件的观察,欲求一一完备记录下来,并不可能;因为观察者
在活动进行中,需不断做决定,该记录什么,什么该省略。
六、观察者经常主动参与所研究的环境,可能造成角色冲突与情感投入,
因而降低搜集得到之资料的效度。
柒、民族志、教育民族志与批判民族志论文之比较
教育民族志
批判民族志
兑逃肫湟鞘奖硌荩贝ㄍ迮粤槊降拿褡逯镜鞑
丽水国小五年级学生次文化的人种志研究
荷兰视觉艺术教育与师资训练:一个西方案例的教育民族志研究
宣传车:城市中的流浪者
透过兑谈鋈松返慕ü梗戳私兑逃肭M鲆鞘降目赡芤纳缁嵛幕庖
了解丽水国小的五年级学生之次文化
调查、描述、诠释荷兰师范学院视觉艺术教育实际状况
1、 宣传车的行动秩序
2、 宣传车所置身的街道秩序
3、 宣传车与街道秩序的关系
研究对象与场地
丽水国小五年级学生
1、研究对象:有固定工作的人,学生及收入中等的人,教育程度多受过高等教育,年龄层在18-55岁。
2、研究场地:师范学院
嘉义地区经营十余年的宣传车经营业者(日新广告)
研究者立场
既是主位又是客位
参与者兼观察者
驻扎田野的时间
四年(回国分析两年)
一年二个月
直接参与观察
利用自然课的教学时间参与观察
地点不限于师范学院
一次实际跟车经验
采取类似自传式、口述生命史的深度访谈策略
面对面访谈
1、 深度访谈(宣传车业与主管机关)
2、 闲聊式访谈(一般民众)
搜集人工制品
疏文
1.正式文件
2.私人文件
3.数量记录
4.问卷资料
报章、杂志、期刊、法规
数据分析的形式
研究者采取对兑痰姆锰改谌萁懈霭附徊妫ㄋ闹廖甯兑蹋
研究者在浏览分析转录数据时,记录相关事件与对话内容,找出事件的情境脉络,配合观察访谈记录将这些记录整理成完整的独立事件,把事件加以分类,进行比较对照。
1.核心资料
2.支持数据
&持宏观到微观的琼斯系统
初步进行概念分析,接着进行诠释分析。
信度、效度的检核
1.参与者检核
2.三角测量法
3.研究者本身的反省
4.指导教授的提醒
王文科(1994)。质的教育研究法。台北:师大书苑。
王文科(1995)。教育研究法。台北:师大书苑。
王淑娟(1999)。丽水国小五年级学生次文化的人种志研究。市立台北师范学院国民教育所硕士论文。未出版。
胡幼慧(1996)。转型中的质性研究:演变、批判和女性主义观点。载于胡幼慧主编:质性研究-理论、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实例。台北:巨流。
高敬文(1999)。质化研究方法论。台北:师大书苑。
袁汝仪(1995)。荷兰视觉艺术教育与师资训练:一个西方案例的教育民族志研究。台北:五南。
曾守得编译(1989)。教育人种志研究方法论。台北:五南。
陈伯璋(1990)。教育研究方法的新取向-质的研究方法(增订版)。台北:南宏。
陈奎熹(1990)。教育社会学研究。台北:师大书苑。
詹碧珠(1998)。兑逃肫湟鞘奖硌荩旱贝ㄍ迮粤槊降拿褡逯镜鞑椤&&
&&&&&& 国立清华大学社会人类学研究所硕士论文。未出版。
甄晓兰(1990)。批判俗民志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应用。中正大学教育研究所主编:质的研究方法。高雄:丽文。
刘仲冬(1996)。民族志研究法及实例。载于胡幼慧主编:质性研究-理论、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实例。台北:巨流。
谢欣倩(1996)。宣传车:城市中的流浪者。国立中正大学电讯传播所硕士论文。未出版。
Hammersley,&&&&&& M.& Atkinson,P.(1989).Ethnography:principles in practice. NY: Routledge.
Guba , E.C.(1990).The alternative paradigm dialog. London:Sage.& Hammersley .M(1992).What’s wrong with ethnography? Routledge.
Thomas ,J.(1993).Doing critical ethnography. Newbury Park: Sage.
LeCompte, M.&Goetz,J,P(1993). Academic Press Ethnography and Qualitative Design in Educational Research.
Denzin ,N.& Lincoln,Y(Eds.),(1994).Introduction:The discipline and practice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In Denzin ,N. &Lincoln,Y(Eds.)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San Francisco: Sage.
Chambers ,E(1994).Applied Ethnography. In Denzin ,N.& Lincoln, Y(Eds.)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San Francisco: Sage.
Creswell ,J.W.(1998).Qualitative inquiry and research design :Choosing among five traditions. Thousands Oaks ,CA: Sage.
Denzin ,N.& Lincoln, Y(1998).Strategies of qualitative inquiry.
David M, Fetterman(1998).Ethnography:step by step.
Stewart,E(1998).The& Ethnographr’s& method. Sage.
function open_phone(e) {
var context = document.title.replace(/%/g, '%');
var url = document.location.
open("/ishare.do?m=t&u=" + encodeURIComponent(url) + "&t=" + encodeURIComponent(context) + "&sid=70cd6ed4a0");
!觉得精彩就顶一下,顶的多了,文章将出现在更重要的位置上。
请根据下图中的字符输入验证码:
(您的评论将有可能审核后才能发表)
已成功添加“”到
请不要超过6个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民族志研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