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重视艺术教育人)怎么理解??

怎么样理解人的社会属性制约着自然属性?
怎么样理解人的社会属性制约着自然属性?
09-08-15 &
人的本质属性问题,是人生观理论的最初始问题,对这个问题的基本看法和观点,是人生哲学的理论基础,它制约着人们对人生的理解,对人生价值的认识和实践,直接震响着人们处理人生各种矛盾的基本原则。现行高二《思想政治》(下)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第2版)第七课第一节讲“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时指出“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P72),而在第五课讲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时却表述为“社会关系是人的本质属性”(P28)。怎样正确理解这两朴说法?本文就此作些简要分析。    所谓人的本质属性,是指在人的种种属性中,使人成其为人或人区别于其他事物的那些属性。要正确认识人的本质属性,就必须首先了解人的属性。     人的属性也称人性,人的属性是人同他物发生关系时所表现出来的特性,如人的食欲、性欲、求生欲、理性、意志、自我意识、语言、文化、劳动、能动性、伦理观念、宗教信仰等等,凡是人力上具有的特性和属性,都可以叫作人性。归纳起来,人性或人的属性主要有三方面内容: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精神属性本质上属于人的社会属性,因此通常把人的属性分为两个方面: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所对人的自然属性,是指人作为自然存在物所具有的生物特性,即人的肉体存在及其特性;所谓人的社会属性,是指人作为社会存在物所具有的社会特性,即人在实践活动中人与人之间发生的各种关系。虽然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同为人本身所固有的属性,二者密切联系不可分割,但是,人的自然属性是人和其他动物共有的属性,它不能把人和其他动物区别开来,人的社会属性则揭示了人和社会的本质联系,揭示了人所以是人而不是其它动物的特殊性质,因此,社会性是人类特有的本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社会性是具体的、历史的,而不是抽象的、不变的。这是因为,人的社会性是由一定的社会关系决定的。而社会关系是具体的、不同的、变化的,它是随着社会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的。因而,由社会关系决定的人的本质属性也是具体的、不同的、变化的。例如,在原始社会中,在民族、部落内部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共同的经济利益和共同的劳动,形成了人们平等、互助的思想、道德观念,还是原始人的社会性的特征。进入阶级社会后,人的本质属性即社会性主要表现为人的阶级性。因为,在阶级社会中,人群是划分为阶级的,社会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不同阶级的人的本质是不同的。例如,资产阶级占有生产资料,占有无产阶级的劳动,从而形成资产阶级贪婪自私、剥削成性、唯利是图、损人利己的本性。无产阶级在社会化大生产中,形成了严守纪律、团结互助、集体主义的本性。可见,在阶级社会中,人的本质属性就是阶级性。    为此,对教材的以上两种说法,既不要简单地对立起来,更不要混为一谈。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首先,基本内涵不同。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是从人与动物相比较的角度来说的。人的社会性或者社会属性是指人不能离开社会而孤立存在的那些属性,如劳动、语言、思维、情感、伦理观念、宗教信仰等等,它揭示的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殊本质,决定了人之所以是“人”的最根本的东西。社会性作为人类特有的属性,是人的一种类特征。   “社会关系是人的本质属性”则是相对于抽象的人的类特征而言的。人的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的实践活动中结成的以生产劳动为基础的相互关系,如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思想文化关系、婚切家庭关系等,它揭示的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特殊本质,决定了一个人之所以是自己不是他人的最根本的东西。因此,人的社会关系是现实生活中具体的人的特有属性。    其次,侧重点、着眼点不同。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倒重于人与动物的区分,着眼于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集体的关系,着眼于正确认识和理解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贡献。正是由于人的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是社会的产物,人的生产活动和生活具有社会性,人离不开社会,所以,个人与社会相比较,社会起着根本的、决定的作用;在人生价值的两个方面,只有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才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保障,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社会关系是人的本质属性”则侧重于分析、总结和概括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源,着眼于正确把握群体或个体人的质属性。教材指出,“人有许多属性,会说话,有思想,能生产,处于一定的血缘关系和生产关系之中。如果只是把它们罗列出来,那还不是真正的分析。通过对人的各种属性内在关系的分析,明确社会关系是人的本质属性,这才是对人的科学分析。”在这里,不是从总体上分析和把握一个社会、一个回家的人的本质属性,而是分析和把握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某一类人或者某些群体人的木质属性,比如封建社会地主阶级的本质属性,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的本质属性,分析和把握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具体的个体人(如张三、李四)的本质属性。    再次,对人的本质属性揭示的程度不同。     人与动物相比较,有许多本质的、根本性的区别,如劳动、思维、理性、情感等等,但人的这些社会性特点是古往今来每个人都共有的。作为人的类特征,还不能把不同时代、同一时代不同阶级、阶层的人区别开来,也无法说明每个具体的人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思想、情感意志、政治立场、才智、道德品质等,因此,社会性还不是人的最深刻的本质。    马克思指出,人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和社会关系的主体。人的存在无不历史地受到他在具体的社会关系体系中的地位所制约,人的发展无不现实地表现在具体的社会关系的变革中。“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语)这一论断不仅是对人的本质的明确规定,更重要的是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人的本质的正确方法,即我们不应当根据抽象的原则去规定人的本质,而应当根据现实的社会关系的总和去确定人的真正本质。这为我们正确认识人的本质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现实生活中的每个人之所以具有与他人不同的情感意志、政治态度、道德品质等特征,是由后天的社会实践和他所处的社会关系的不同决定的,是不同的社会关系综合作用造成的。每一个具体的人都是处在复杂的具体的社会关系中,这些社会关系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思想关系、家庭关系、师生关系、朋友关系、阶级关系、物质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关系,这些社会关系既包括了一个人经济、政治、社会地位,也包括了他所受到的各种思想的影响,所受的教育。这既是每个人的生存条件、生存环境,也是铸造每个人的熔炉。在这些诸多社会关系的长期影响和反复作用下,才使一个自然人转交为一个具有不同特征的、现实的、活生生的、具体的人。人的这种社会特征,才是人的最深刻的社会本质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人的本质属性既人的特性;人区别于动物的特性有生理、意识、行为方式和内容,行为方式和内容由意识决定,意识既与生理有关,还与知识、信息、思想、资源环境条件有关。植物与动物的区别在于营养的外在性供给吸收方式和内在性供给吸收方式导致的结构模式区别,人与动物的基因区别只有百分之几,而意识的区别则很大,动物与人的区别主要是大脑结构导致的;大脑的结构涉及遗传性的硬件、教化获得的软件、个人社会自然提供的资源环境信息三个方面,在大脑的功能性作用中硬件是机能,软件是方式、信息是原料,三者虽不可缺一,但方式确在三者中起着智慧性作用,决定着硬件潜力的发挥和信息的相对优化处理,且在生理组织相对于意识既是被动的载体又是工具中通过交互作用而影响大脑的进化;因此,人的特性主要体现在意识;意识是大脑中观的粗放性结构模式和神经元的微观性改造关联形成的特定结构模式或功能,粗放性结构模式的潜力发挥和进化又与神经元的微观性改造并形成逻辑性的知识信息关联结构模式或观念方法有关,而微观性改造并形成一定的结构关联模式的功能则主要与知识、信息、思想的系统性建构作用或内化有关,内化形成知信意向功能,当然,语言文字也在知识、信息、思想的系统性概念化建构作用中发挥了不少作用。所以,人与动物的区别主要不单是意识机制功能大小的差异,也不光是经验知识信息思想内容数量的区别,更在于经验知识、信息、思想的逻辑性系统性结形成构造的理念、智慧和形为方式,知识、信息的逻辑性建构形成的意识和形为方式是人类文化造就的而不是动物的经验可造就的,因此,在变化节奏加快和知识信息成爆炸性的今天,将教学的中心从特性知识为中心转到关系知识为中心是必要的。当然,人的本质都是文化特性,可文化环境的区别和各人的具体作用区别,不同文化性作用所致的个体属性也是存在差别的。    人是具有生物、能动、文化功能的存在形式;生理结构是基础,信息处理机制是主导,文化结构是本质;文化结构形成人的观念智慧,观念智慧既是文化性建构形成的功能,同时也是大脑微观性模式重造形成的功能。观念是由概念关系构成的形式而不是意念形式,智慧是基于系统性认识考虑的理性处理而不仅是相对作用中的智谋;人高于具有简单文化意识和生命特性的存在形式,也高于一般动物的经验意识和生命特性,更高于植物的生命特性和物体的理化特性。事物存在的前提是空间和物子的自然常在,本质是空间和物子特性的作用关系;而各种合成形式的形成、变化、衰亡都与一定空域的过程性物子及其各层组合形式的分布、运动、作用、变化和一定形式结构模式导致的适应性及其临时性或长期性的处理方式有关。植物与动物的进化区别主要由营养供给方式造成,由于营养供给方式的制约,动物存在的前提是意识机制,本能性反应为主经验性反映为辅是其本质,基础是生命结构模式;人存在的前提是高度的意识机制和知识积累教学上的文化性建构,本质是知识造就的观念智慧。社会存在的前提是人和文化,本质是与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有关的体制模式,体制模式也是人之间和人与环境物之间关系协调程度的调节器,基础是各种资源环境的运动作用。物体、动物、人、社会是一种以前级为基础的进化形式,高级形式包涵前面形式的性能,也受制于这些性能。动物、人、社会的变化发展分主动性的和被动性的,主动性的是意识、知识、文化在其中起主要作用,被动性的是基础变化和环境变化促进的。变化又分弹性承受力内的方式变化和超机制承受力的本质性变化。人的本质属性是指人类共有的属性, 这种属性是进化意义上的,是区别于物体、植物、动物的特性; 这种特性是一定形式性状存在、变化、生灭与内、外要素作用相关联关系的智慧性意识、选择、处理功能或大脑的结构运行模式。人的意识行为虽主要是从自身利益、兴趣出发的,但人这种存在形式是一种相互作用关系态,与各层的各种形式存在时空过程的环境性利害概率的依存、回避关系,通过特性遗传进化的关系意识机能和通过立体过程性关系的文化性积累、教学而建构的意识机能、观念、方法或功能和是动物达不到的。意识、选择、处理是大脑结构要素的一种连动过程,意识思维机制是选择的前提,而性状作用关系的认识和转化成观念意志和方法则是选择处理的前提。    人是由各层形式逐级组合结构而成的,其身上具有各层形式共有的属性,却未停在这些性能上,而是在其基础上形成了新的高层次属性;人主要不是原始性、直感性地满足生理冲动、兴趣需要,而是融体验与探究于一体,力求更深广地从主客观上认识、适应、改进、创造条件提高人的素质、生活水平、生命质量、生命价值和自由度;人虽受各层性能的制约,却可在一定弹性范围进行选择调节改善作用和创造新的形式、环境。事物存在的基础是空间和物子,前提是元素的或成份的建构(包括大、小进化)作用,本质是相对的特性作用关系;动物存在的基础是生物的生理功能,前提是意识机制的形成,本能是本质;人存在的前提是知识方法,本质是观念意志、基础是身体、信息、实物等资源;社会存在的前提是文化,本质是体制模式,基础是各种资源的运动作用。事物、动物、人、社会是一种以前级为基础的进化形式,高级形式包涵前面形式的性能,也受制于这些性能。人对存在形式的区分,可从形态、功能、结构、作用角度区别,形态是相对宏观时的表现形式,功能是整体性能,结构是相对中观的时空性元素分布作用关系,作用是相对性致变属性;四者中,形式是一定结构模式的形式,功能是一定结构模式的整体性能,作用是一定结构模式的性能作用;结构模式是一定形式的根本和核心;结构包括元素成份、时空性分布、作用方式三个方面,在对其的认识处于模糊水平时,一般采用功能区别为主。    人的属性与动物的性能直接相关,建立在动物的生理机能、意识需求、经验遗传之上。存在形式进化到动物阶段时,虽然动物各器官的功能发生了主动性、被动性区别,但动物之间的意识功能区别不太大,还是以整体结构的差异性区分;在进化中,动物各器官有的快的慢,最快的属大脑,带动其它器官跟随进化的也是大脑;随着猿人大脑的进化优势和其功能与功能创造物的交互促进作用,猿人的智能和形态上了一个新台阶,进化成了智人,因此,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大脑的智慧性结构;严格地说,主要是动物大脑机能、追求类、关系认识程度的丰富和发展;这种发展属于成份级作用导致的小进化,而不是如强子组合成原子、元件组成智能机器人似的大进化。......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摘要:奈达的译学思想在翻译界一向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他本人最近宣布“我的观点已经发生根本变化”。奈达学术观点的这一变化无疑会给我们译学建设带来一定的负面。本文将着重从翻译的作用、翻译标准及语言学与翻译的关系三个角度对奈达翻译思想的转变加以;重新阐述理论在译学框架中的地位及作用,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及翻译理论的意义。 关键词:翻译学;翻译理论;翻译实践;描写性 Abstract: Nida’s ideas on translation have great influence on Chinese translation scholars. His recent statement-”My ideas have changed substantially” -will surely have a negative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translation studies in China. This paper aims at analyzing, from three perspectives, the reasons for Nida’s change of views on translation. It will also give a re-evaluation of the position and role of translation theories in translation studies, as well as explore the rel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Key words:
descriptive study 一、 奈达思想的转变及对我国译界的影响 奈达博士是西方语言学翻译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经过五十多年的翻译实践与理论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至今他已发表了40多部专著,250余篇论文。自八十年代初奈达的理论介绍入中国以来,到现在已经成为当代西方理论中被介绍的最早、最多、影响最大的理论。“他的功绩在于:1、把信息论与符号学引进了翻译理论,提出了‘动态对等’的翻译标准;2、把语言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到翻译理论中来;3、在翻译史上第一个把效益(读者反应)原则纳入翻译标准之中。” (周仪、罗平,)尤其是他的动态对等理论,一举打破中国传统译论中静态分析翻译标准的局面,提出了开放式的翻译理论原则,为我们建立新的理论模式找到了正确的方向。国内无数翻译理论研究者与翻译教师对之趋之若鹜,中国翻译界形成了“言必称奈达的局面”。这些现象足以表明奈达在中国译界中的地位。 奈达本人对其理论进行了不断修改与,从描写语言学阶段到交际理论阶段,进而发展到社会符号学阶段。对理论进行不断的修改与深入,这是理论研究的一条必然的道路。然而仔细分析我们即可看出,奈达最根本的变化还是在对待翻译学的态度上。1964年奈达在其著作“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中旗帜鲜明地打出了翻译的旗号;在1974年,《翻译理论与实践》中认为“翻译远远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技术,而且真正理想的翻译说到底是一门”;1991年“翻译的可能与不可能”一文中说道,“我们不应把翻译变成一门科学……大多数成就显著、富于创造精神的翻译家很少用得着、或者根本用不着翻译理论……”。在“与奈达的一次翻译笔谈”(见张经浩,《中国翻译》2000年第5期,以下简称《笔谈》中,奈达正式宣布“我的观点已发生根本变化”(“My ideas have changed substantially”)。从最初首先提出翻译科学到完全放弃翻译科学,可谓是一个根本上的变化。鉴于奈达在中国译界乃至世界翻译界所拥有的巨大影响力,他的思想转变对译学理论者至少会在心理上造成一次巨大的震撼,同时给我们正在积极兴建的翻译学科构成一次不小的冲击。 在这种情况下,对奈达的思想转变作以详细的分析,找出造成奈达本人放弃理论及翻译科学的原因迫在眉睫,否则我们的翻译理论研究与学科建设工作就等于后院着火,自己乱了阵脚。本来这样一项工作应由译界德高望重的老前辈来做,不过笔者迫不及待要谈一下自己的看法,期望能澄清当前的一些模糊认识,还恳请译界各位前辈批评指正。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环境污染环境污染environment pollution:环境污染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地向环境排放超过其自净能力的物质或能量,从而使环境的质量降低,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系统和财产造成不利影响的现象。具体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等。水污染是指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污染等方面特性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大气污染是指空气中污染物的浓度达到有害程度,以致破坏生态系统和人类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对人和生物造成危害的现象。噪声污染是指所产生的环境噪声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并干扰他人正常工作、学习、生活的现象。放射性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物料、人体、场所、环境介质表面或者内部出现超过国家标准的放射性物质或者射线。例如,超过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的排放污染物的标准,超种类、超量、超浓度排放污染物;未采取防止溢流和渗漏措施而装载运输油类或者有毒货物致使货物 落水造成水污染;非法向大气中排放有毒有害物质,造成大气污染事故,等等。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污染也在增加,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 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成为世界各个国家的共同课题之一。由于人们对工业高度发达的负面影响预料不够,预防不利,导致了全球性的 三大危机 : 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 人类不断的向环境排放污染物质。但由于大气、水、土壤等的扩散、稀释、氧化还原、生物降解等的作用。污染物质的浓度和毒性会自然降低,这种现象叫做环境自净 。如果排放的物质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环境质量就会发生不良变化,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存,这就发生了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有各种分类:按环境要素分 :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按人类活动分:工业环境污染、城市环境污染、农业环境污染。按造成环境污染的性质、来源分:化学污染、生物污染、物理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电磁波)固体废物污染、能源污染。环境污染会给生态系统造成直接的破坏和影响,如沙漠化、森林破坏、也会给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造成间接的危害,有时这种间接的环境效应的危害比当时造成的直接危害更大,也更难消除。例如,温室效应、酸雨、和臭氧层破坏就是由大气污染衍生出的环境效应。这种由环境污染衍生的环境效应具有滞后性,往往在污染发生的当时不易被察觉或预料到,然而一旦发生就表示环境污染已经发展到相当严重的地步。当然,环境污染的最直接、最容易被人所感受的后果是使人类环境的质量下降,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身体健康和生产活动。例如城市的空气污染造成空气污浊,人们的发病率上升等等;水污染使水环境质量恶化,饮用水源的质量普遍下降,威胁人的身体健康,引起胎儿早产或畸形等等。严重的污染事件不仅带来健康问题,也造成社会问题。随着污染的加剧和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由于污染引起 的人群纠纷和冲突逐年增加。由于人们对工业高度发达的负面影响预料不够,预防不利,导致了全球性的 三大危机 : 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 人类不断的向环境排放污染物质。但由于大气、水、土壤等的扩散、稀释、氧化还原、生物降解等的作用。污染物质的浓度和毒性会自然降低,这种现象叫做环境自净 。如果排放的物质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环境质量就会发生不良变化,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存,这就发生了 环境污染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环境污染问题,具有全球影响的方面有大气环境污染、海洋污染、城市环境问题等。随着经济和贸易的全球化,环境污染也日益呈现国际化趋势,近年来出现的危险废物越境转移问题就是这方面的突出表现。环境污染的防治每一个环境污染的实例,可以说都是大自然对人类敲响的一声警钟。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为了维护人类自身和子孙后代的健康,必须积极防治环境污染。我国防治环境污染的对策为了防治环境污染,我国相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一系列法律。1983年,我国政府宣布把环境保护列为一项基本国策,提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战略方针。1994年,我国政府制定了今后中国环境保护工作的行动指南——《中国 21世纪议程》,指出“通过高消耗追求经济数量增长和‘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模式已不再适应当今和未来发展的要求,而必须努力寻求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又不对满足后代人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为了做好环境污染的防治工作,我们每一个公民必须努力增强环境意识:一方面要清醒地认识到人类在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往往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另一方面要把这种认识转变为自己的实际行动,以“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态度积极参加各项环境保护活动,自觉培养保护环境的道德风尚。防治环境污染的措施很多,其中与生物科学密切相关的有利用生物净化来消除环境污染和发展绿色食品等。生物净化生物净化是指生物体通过吸收、分解和转化作用,使生态环境中污染物的浓度和毒性降低或消失的过程。在生物净化中,绿色植物和微生物起着重要的作用。绿色植物的净化作用绿色植物的净化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绿色植物能够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吸收大气中的有害气体。例如,1hm2(公顷)柳杉林每个月可以吸收 60kg的二氧化硫。第二,绿色植物可以阻滞和吸附大气中的粉尘和放射性污染物。例如,1hm2山毛榉林一年中阻滞和吸附的粉尘达68t;又如,在有放射性污染的厂矿周围,种植一定宽度的林木,可以减轻放射性污染物对周围环境的污染。第三,许多绿色植物如悬铃木、橙、圆柏等,能够分泌抗生素,杀灭空气中的病原菌。因此,森林和公园空气中病原菌的数量比闹市区明显减少。总之,绿色植物具有多方面净化大气的作用,特别是森林,净化作用更加明显,是保护生态环境的绿色屏障。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地形复杂的国家,发展林业有着比较优越的条件,我国古代许多地方都覆盖着茂密的森林。但是,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对森林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如乱砍滥伐、毁林开荒等,使我国的森林越来越少。近几十年来,我国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目前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仍然很低,按人均计算,我国是世界上森林最少的国家之一。因此,我们每一个公民,都应该从我做起,爱护周围的一草一木,积极参加植树造林活动,努力提高我国的森林覆盖率。自1978年起,我国先后确立了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资源永续利用为主要目标的十大林业生态体系建设工程。这十大林业工程是:三北(东北西部、华北北部、西北地区)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平原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太行山绿化工程;全国防沙治沙工程;淮河太湖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珠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辽河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和黄河中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共规划造林1.2亿公顷。十大林业生态体系建设工程的实施,使我国相当大一部分地区的生态环境开始逐步得到改善。微生物的净化作用污染物中往往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土壤和水体中有大量的细菌和真菌,这些微生物能够将许多有机污染物逐渐分解成无机物,从而起到生物净化作用。自然界中微生物的净化作用自然界中不同的有机污染物,被微生物分解的情况不同:有些有机污染物比较容易分解,如人畜粪尿等;有些有机污染物比较难分解,如纤维素、农药等;有些有机污染物则不能被微生物分解,如塑料、尼龙。农药的化学性质一般比较稳定,能够在土壤中残留较长的时间。农药能不能被土壤微生物分解呢?对此,科学家们进行了实验。他们选取几种有代表性的土壤,将土壤混合均匀,并等量地分装在一些相同的容器中。容器分成两组:一组进行高压灭菌;另一组作为对照不灭菌。接着,分别向两组容器内的土壤上喷施等量的“敌草隆”①,然后把两组容器放入温箱中培养。六周以后,检测两组容器中“敌草隆”消失的情况,发现经灭菌处理过的土壤中“敌草隆”只被分解了10%,而对照组土壤中的“敌草隆”则被分解了近50%。科学家们通过多种实验得出结论,土壤中农药的消失,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利用微生物净化污水污水处理厂对污水进行处理时,一方面利用过滤、沉淀等方法,除去工业污水②和生活污水中个体比较大的固体污染物;另一方面利用污水中的多种需氧微生物,把污水中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以及含氮的和含磷的无机盐等,使污水得到净化(如图)。污水经过净化处理以后,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就可以用于农田灌溉和工厂的冷却用水。绿色食品 绿色食品是指按照特定的生产方式生产,经过专门机构认定和许可后,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安全、优质的营养食品。由于与环境保护有关的事物通常都冠有“绿色”二字,为了突出这类食品产自良好的生态环境,人们将这类食品叫做绿色食品。绿色食品的开发包括产地的选择,以及产品的生产、加工、包装和储运等一系列环节。每一个环节都有严格的标准和要求,以便防止和减少污染。例如,农田的大气、土壤、水质都必须符合绿色食品生态环境标准;包装时不能对食品造成污染,食品要密封。绿色食品标志由上方的太阳、下方的叶片和中心的蓓蕾组成,象征和谐的生态系统。整个标志为正圆形,寓意为保护,绿色食品分为A级和AA级两类,这两类的主要区别是:A级绿色食品在生产过程中允许限量使用限定的有机化学合成物质;AA级绿色食品在生产过程中不允许使用任何有机化学合成物质。1999年,我国生产出七百多种绿色食品,有些已经进入国际市场,并且使一百多万公顷的农田受到了良好的保护。总之,开发绿色食品,是我国重视保护生态环境的产物,是我国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产物,也是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消费观念改变的产物。绿色食品的开发,不仅有利于提高我国人民的身体素质,而且能够促进我国生态环境的改善。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文学本质的一般显现:文学的社会意识性 任何文学现象的发生都离不开对社会生活的思考、探索、感悟和追求。文学属于社会意识,是由社会存在所决定精神现象。社会的经济形态、阶级关系、政治斗争、道德观念等,都必然会给文学打上自己的烙印,从而是文学直接或间接地反映着特定的社会生活内容,成为某一社会形态的标志。所谓文学的社会意识性就是对这个特点而言的,它说明了文学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种种特定的社会关系,表现存在于这些各种中的文化、经济及政治特点,表现受这些特点所制约的社会心理;在阶级社会中,还会体现一定阶级的利益和要求,思想和感情。 但是,要具体地把握文学的本质,我们还须在承认文学的社会意识性的基础上,深入一步探讨主体因素的介入给文学的性质带来了什么新的规定。所以称社会意识性只是文学本质的一般显现,原因就在于文学在这个层次上所表现的性质,还不是其特殊本质的充分体现。 生成于价值关系的社会意识:文学的主体性 什么是文学的主体性 人是一切价值活动的主体,当然也是文学审美活动的主体。作为一种文学意识,文学从来都不是对客观生活本身的直接再现,而是在作家主观因素的积极参与下才得以创造而成、并受到主体的意志、情感支配。如实地描摹一个对象和艺术地表现同一对象之间,有着根本的区别。在文学创作中,作家对社会生活的感受和体验、认识和评价,作家自身的思想和感情,都必须经由主体心灵的加工创造才能转化为艺术作品,作品身上已经打上了创作主体的个性烙印。因为,文学不仅仅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而且也是主体的一种“反应”,主体的政治信仰、社会立场、审美理想、文化修养、人生经验,以及自身的气质、性格、兴趣、习惯等等,甚至,包括创作时的心境和情绪,都会对外界的刺激 和主观的感受发生反馈作用,都会对文学创作过程和结果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所以,文学反映生活不是静观摹写,不是照镜子式的直观投影或复制,而是主体的一种能动创造。生活的积累只是文学创作的基础,作家的创造才能使其升华为艺术品。作家作为创作活动的主体,他的自身条件和思想感情制约和调节着文学对生活的把握,这是文学这种意识活动的特殊性的突出表现,我们称其为文学的主体性。文学的主体性揭示了文学的这样一种属性,即文学并不是客观对象如实投影于人的大脑的产物,而是在作家的主观因素的积极参与下才得以形成的、一种包含了主体成分在内并受主体意志、情感支配的意识现象。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一、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现代化不仅是生产的现代化,还包括人的现代化,而道德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是人全面发展的重要表现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支配个人行为,左右国家兴衰。良好的道德素养的形成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实现的。  因此,毛泽东和邓小平对思想政治教育非常重视,在各个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目标和任务。毛泽东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为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中心任务服务。在土地革命时期,革命的中心任务是巩固和发展苏维埃政权,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是:“苏维埃政权必须实行文化教育的改革,解除反动统治阶级加在工农群众精神上的桎梏,而创造新的工农苏维埃文化。”[1](P21)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心任务是“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2](P25)毛泽东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服从这一中心任务,必须进行抗战教育和为抗战服务。解放战争时期,革命的中心任务是“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是“动员各级学校以及一切社组织,发挥教育上的有生力量,直接或间接地为解放战争服务”。新中国成立后,党的中心任务发生转移,不再是搞急风暴雨式的群众运动,而是要恢复和发展生产,因此,毛泽东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然而在毛泽东的晚年,由于对当时的形势作出“左”的估计和判断,提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路线,这一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进行阶级和阶级斗争观点的教育。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中心任务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并且实行改革和对外开放,时代的主题由冷战变为和平与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不再是阶级和阶级斗争观点的教育,因此,邓小平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方针。邓小平指出:“毫无疑问,学校应当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但这并不是说要把大量的课时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这不仅不排斥学习科学文化,相反,政治觉悟越是高,为革命学习科学文化就应该越自觉,越加刻苦。”[3](P104)也就是说,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必须是又红又专的人,而不是只红不专或只专不红的人。针对改革开放以后出现的崇拜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自由和否定社会主义的思潮,1989年邓小平深刻而尖锐地指出:“我们最近十年的发展是很好的。我们最大的失误是在教育方面,思想政治工作薄弱了,教育发展不够。我们经过冷静考虑,认为这方面的失误比通货膨胀等问题更大。”[4](P290)邓小平的以上论述,纠正了“文化大革命”中林彪、“四人帮”把政治推向极端的错误倾向和改革开放以来的一段时间内社会上出现的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潮。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提出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的光辉思想。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中把思想政治教育标准作为选拔接班人的首要标准。他指出:要注意培养人,要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标准选拔德才兼备的人进班子。我们说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要长治久安就要靠这一条。邓小平进一步发展了毛泽东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而且还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根本保证,并且把干部的品德如何作为提拔培养接班人的首要标准。    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很多,但环境不同,任务不同,其内容也不尽相同。进行共产主义思想的教育是毛泽东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应当扩大共产主义思想的宣传,加强马克思主义的学习,没有这种宣传和学习,不但不能引导中国革命到将来的社会主义阶段上去,而且也不能指导现时的民主革命达到胜利。”[5](P706)1942年我党开展的整风运动,实际上就是一个普遍的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运动。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仍非常强调共产主义思想教育。他要求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除了学习专业外,在思想上要有所进步,政治上也要有所进步,这就需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时事政治。  其次,毛泽东还非常强调思想政治教育中要进行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教育。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提出:文化教育“应以提高和普及人民大众的抗日知识技能和民族自尊心为中心”。并且号召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明确规定了“爱祖国、爱人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必备的公德。  第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教育是毛泽东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毛泽东在其著作《为人民服务》一文中,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观点,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日向全国人民发出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  第四,强调革命纪律教育。早在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到达井冈山地区后,毛泽东与朱德等领导同志亲自动手,向部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其中包括进行红军纪律教育。毛泽东向工农革命军颁发了“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在抗战时期,针对张国焘的分裂行为,毛泽东提出:“必须对党员进行有关党的纪律的教育,既使一般党员能遵守纪律,又使一般党员能监督党的领袖人物也一起遵守纪律。”[5](P528)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多次阐述了民主与集中,自由与纪律的关系。毛泽东指出:在人民内部,不可以没有民主,也不可以没有集中,不可以没有自由,也不可以没有纪律;这种民主与集中的统一,自由和纪律的统一,就是我们的民主集中制。  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有关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思想。首先,邓小平特别重视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和纪律教育,把理想和纪律作为人才素质的两个重要标准及“四有”新人的重要标准。由于邓小平所处时代与毛泽东所处时代发生了变化,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多种所有制形式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多种文化的渗透和激荡,多种价值取向的存在,思想政治教育要克服过去单一运行模式,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结合的原则,因此,邓小平在强调理想教育的同时,把它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结合起来,把理想分为实现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和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共同理想两个层次,使之符合我国的实际,既鼓励先进,又照顾多数,把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邓小平指出:“我们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在不同历史时期,又有代表那个阶段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奋斗纲领。因此,我们才能够团结和动员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叫做万众一心,有了这样的团结,任何困难和挫折都能克服。”[4](P190)  邓小平在强调理想教育的同时,把它与日常工作结合起来,把理想建立在踏实工作基础之上。邓小平指出:“青年应当有远大理想,又要十分重视任何细小的工作。要有远大的理想,才能永远保持前进的勇气和方向。而达到理想的道路是要由无数细小的日常工作积累起来的。”[6](P8)  邓小平把理想和纪律结合起来论述纪律的重要性。邓小平指出:“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在安定团结的条件下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我特别强调有理想、有纪律,就是这个道理。”[4](P111)邓小平认为,没有理想和纪律,建设四个现代化是不可能的。因此,要对青年进行理想和纪律教育,使他们懂得自由和纪律的关系,因为许多青年崇拜西方的所谓自由,但什么叫自由他们不懂。  其次,邓小平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注重对广大干部群众进行四项基本原则教育。邓小平根据时代的特点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教训,提出了“四项基本原则”这一科学概念,并且强调在思想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必须要加强四项基本原则教育。1980年12月,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的宣传工作还存在严重缺点,主要是没有积极主动、理直气壮而又有说服力地宣传四项基本原则,对一些反对四项基本原则的严重错误思想没有进行有力的斗争。”[7](P364)1989年邓小平又指出:四个坚持本身没有错,如果有错误的话,就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还不够一贯,没有把它作为基本思想来教育人民,教育学生,教育全体干部和共产党员。  第三,邓小平非常重视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并且赋予其时代的特征。针对改革开放以来,出现了种种崇洋媚外丧失民族自尊心的行为,邓小平指出:“中国人民有自己的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邓小平批评了把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相分离,宣扬抽象爱国论的错误观点。邓小平说:有人说不爱社会主义不等于不爱国,难道祖国是抽象的吗?不爱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的新中国,爱什么呢?港澳、台湾、海外的爱国同胞,不能要求他们都拥护社会主义,但是至少也不能反对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否则怎么叫爱祖国呢?至于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导下的每一个公民,每一个青年,我们的要求当然要高一些。邓小平在谈到爱国主义时,是把它和时代的特征联系在一起的。  针对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出现的拜金主义和个人利己主义思潮邓小平指出:“要批判和反对崇拜资本主义、主张资产阶级自由化倾向,批判和反对资产阶级损人利己、唯利是图、‘一切向钱看’的腐朽思想,批判和反对无政府主义、极端个人主义。”[6](P124)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对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尤为重要。  第四,毛泽东非常强调民主和法制,但是他的晚年却没有坚持这一正确思想。邓小平总结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注重民主和法制教育。邓小平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3](P168)特别是在国门打开后,西方的民主思潮通过种种渠道流入中国,引起人们思想上的混乱,邓小平指出:“我们一定要向人民和青年着重讲清楚民主问题。”[3](P161)邓小平还深刻阐明了社会主义民主和资本主义民主的区别以及为什么中国不能搞多党制和直接选举等问题。邓小平认为民主是和法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民主要坚持下去,法制要坚持下去。这好像两只手,任何一只手削弱都不行。”[3](P189)“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法制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如何加强法制?邓小平认为“加强法制重要的是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8](P136)在邓小平倡导下,我国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普法教育,从小学开始进行文明礼貌教育的同时,也进行民主、法制教育,从而增强了社会主义的公民意识。    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原则  毛泽东在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的同时,非常注重运用恰当的方法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毛泽东倡导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首先,批评与自我批评相结合的方法。毛泽东指出:“我们决不能一见成绩就自满自足起来。我们应该抑制自满,时时批评自己的缺点,好像我们为了清洁,为了去掉灰尘,天天要洗脸,天天要扫地一样。”[9](P935)在毛泽东看来,自律是良好道德形成的内在因素。  其次,民主、说服、疏导的方法。毛泽东认为“企图用行政命令的方式,用强制的方法解决思想问题、是非问题,不但没有效力,而且是有害的。”“一定要学会通过辩论的方法,说理的方法,来克服各种错误思想。”[10](P332、337)  第三,实践锻炼的方法。毛泽东指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是在群众斗争中产生的,是在革命大风大浪的锻炼中成长的。应当在长期的群众斗争中,考察和识别干部,挑选和培养接班人。毛泽东的这一观点至今仍有重要指导意义。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来说都必须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去,才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第四,榜样的教育方法。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树立榜样来教育全党和全国人民,这是毛泽东倡导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方法。在抗战时期毛泽东写下了《为人民服务》这一光辉著作,号召人民向张思德同志学习。在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为刘胡兰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伟大号召,雷锋精神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  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的这些正确思想,并且有所发展。首先,邓小平强调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在进行思想教育过程中,“一定要努力帮助群众解决一切能够解决的困难,暂时无法解决的困难,要耐心恳切地向群众解释清楚。”[6](P124)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提供感情共振的基础,使思想政治工作落实到实处,取得更大的实效,同时也体现了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其次,尊重、理解和关心群众是思想政治工作有效进行的前提。鉴于“文化大革命”思想政治工作采取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这种大批判的做法,不仅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反而带来负面影响,削弱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邓小平在总结这一教训时提出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以尊重、理解和关心群众为前提条件。邓小平指出:“不仅要承认各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才能和品德的差异,并且按照这种差异给以区别对待,尽可能使个人按不同的条件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总目标前进。”[6](P62)邓小平的这一观点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求根据人们思想和行为的规律、特点、学会尊重人、理解人,爱护人,对于不同的观点甚至是不正确的倾向应采取说服教育的方法批判”。  第三,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以身作则。毛泽东强调榜样的力量。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邓小平更强调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工作产生“无声”的威力。如果教育者言行不一,思想政治工作就会缺乏说服力。因此,邓小平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要做得有针对性,细致深入和为群众所乐于接受。最重要的条件,就是凡是需要动员群众做的,每个党员,特别是担负领导职务的党员,必须首先从自己做起。”[3](P301)邓小平在1978年6月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政治干部更要强调以身作则,我们过去在战争年代就是这样。那时,你打仗不勇敢,怕死,你不同战士心连心,不联系实际,不联系群众,做政治工作就没有人听。政治干部不能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一套。”邓小平的讲话对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综上所述,毛泽东与邓小平在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原则等根本问题上是一致的,但由于时代主题发生了变化,同时中国在对外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出现一些不良现象,因此邓小平特别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要为现代化建设服务,提出以德为首,“四有新人”的人才标准,赋予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特征,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要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思想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收稿日期:【参考文献】  [1] 毛泽东同志论教育工作[Z].  [2] 毛泽东选集(第1卷)[Z].  [3] 邓小平文选(第2卷)[Z].  [4] 邓小平文选(第3卷)[Z].  [5] 毛泽东选集(第2卷)[Z].  [6] 邓小平同志论教育[Z].  [7] 邓小平论文选(第2卷)[Z].  [8]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增订本)[Z].  [9] 毛泽东选集(第3卷)[Z].  [10] 毛泽东著作选读[Z].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让老人重视健康的故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