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解是一项涉及职工切身利益问题社会公共利益的系统工程和民生工程

案例一/民生工程
1、安徽省重点民生工程解读民生工程住有所居、病有所医、学有所助……公布了18项民生工程的具体政策,并首次公布了联系人的电话。2008年一季度,安徽省已经有3.3万余户城市低保家庭得到了廉租住房保障。昨天下午,省建设厅房改办有关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2008年年底前,对全省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低于10平方米的城市低保住房困难家庭实行保障,保障人数将达到5万户。2008年,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保障成为新增的6项民生工程之一。省建设厅房改办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安徽省正在积极争取国家廉租住房建设投资补助,多渠道筹措资金,增加廉租住房房源。这位负责人告诉记者,现行的保障方式主要以发放租赁住房补贴为主,由住房困难家庭自行承租住房,但廉租住房保障最理想的方式是实行实物配租,即提供廉租住房,所以当前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增加实物配租的廉租住房房源。根据计划,到2010年末,全省廉租住房保障范围将由住房困难的城市低保家庭扩大到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各市、县实物配租户数占廉租住房保障户数的比例不低于30%。据了解,廉租住房保障面积标准由市、县人民政府根据当地家庭平均住房水平、市场平均租金以及财政承受能力等因素,以户为单位确定。2、城乡医疗救助扩大受益面作为全省12项民生工程之一的城乡医疗救助政策2007年已经被纳入民生工程。记者昨天从省民政厅获悉,2008年在进一步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的基础上,安徽省扩大了城乡医疗救助的受益对象和救助病种,在补助标准上也有调整,让更多困难群体享受到大病救助。根据规定,城乡医疗救助的受益对象包括城乡低保对象、农村、重点优抚对象,城乡低收入群众和因病致贫的群众。据了解,城乡低收入群众和因病致贫的群众是首次纳入医疗救助范围。救助病种包括恶性肿瘤或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脑中风、肾功能衰竭(尿毒症)、严重、重型肝炎及并发症、艾滋病、晚期血吸虫病、重症等大病以及经市、县级人民政府确定的其他病种,在救助病种中还首次增加了重症慢性病。3、奖助学金惠及17万学子安徽省民生工程中有3项是关于教育民生的,比2007年增加了一项即高校和中职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据悉,该项民生工程将会惠及安徽省17万左右的大学生,他们将获得少则2000元,多则8000元的资助和奖励。据介绍,建立贫困生资助体系主要是为了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求学问题,面向大学生的共有三种奖励和资助。“国家奖学金”奖励在校生中特别优秀的学生,每年为8000元;“国家励志奖学金”奖励高校里品学兼优的家庭困难学生,资助面为3%,每年5000元;“”则资助本专科高校里家庭困难学生,有20%的在校学生都可获得每年2000元的奖金。除了大学生外,中职学生2008年也被纳入到资助范围内,国家助学金将每年提供1500元给农村、县镇以及城市贫困家庭的学生。除了保障大学生和中职生的入学外,2008年安徽省继续实施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即初中和小学的学杂费,同时向农村初中和小学免费提供教科书。目前,安徽省还有部分农村中小学校舍是危房,从2007年开始,安徽省计划用两年的时间改造全省304万平方米的D级危房校舍,确保农村中小学校舍安全。4、9000公里新路铺进农村在2008年的民生工程中,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重点,涉及3个项目,其中农村公路实现“村村通”更是受到关注。据悉,到2010年安徽省将有2.7万公里的农村完成改建,所有建制村都能通上()公路,此举将大大改善农村出行难的现状。据了解,2008年投入建设的农村公路共9000公里,总投资22.6亿元。每条公路路面宽度不低于3.5米,路面面层厚度不低于18厘米,达到四级公路的标准。信息时代安徽省还有部分自然村里接收不到电视广播的信号,为了丰富农村文化生活,2008年实施“村村通”工程,未来三年让3万余个已通电自然村通广播电视,2008年将有近万个村落有望通。此外,2008年安徽省还将解决30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的问题。
案例二/民生工程
安徽三十三项民生工程:安徽省2011年实施33项民生工程。一、新增3项民生工程(一)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在全省开展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促进村级公益事业发展,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推进新农村建设,2011年各级财政投入资金15.4亿元。(二)农村公路危桥加固改造工程。从2011年开始用5年时间,投入40亿元,完成6000余座农村公路危桥改造任务,进一步提高农村公路通行能力,保障群众出行安全,2011年投入资金8亿元。(三)家电下乡和家电以旧换新政策。在全省开展家电下乡和家电以旧换新,进一步扩大城乡消费,提高居民生活质量,2011年投入资金14亿元。二、调整完善6项民生工程(一)落实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政策。从2010年起,国家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补助标准在2009年小学325元、初中525元基础上提高100元,贫困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由小学500元、初中750元提高到小学750元、初中1000元。2011年继续按照提标后的政策实施。(二)调整高校和中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项目政策。从2010年秋季开始,国家进一步提高高校国家助学金资助水平,由平均每生每年2000元提高到3000元;将中等职业学校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纳入免学费政策范围;实施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平均每生每年补助1500元。2011年继续按照提标扩面后的政策实施,并将原高校和中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项目调整为“高校、中职和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三)提高农村五保供养补助标准。2011年,将农村五保供养标准由1200元提高到1400元,新增部分由省与县(市、区)按8∶2分担。(四)充实贫困重度残疾人生活救助项目内容。将特困精神病患者药费补贴作为已有的贫困重度残疾人生活救助项目的扩充内容。2011年,向5.7万名持有低保证的特困精神病患者每人补助500元药费。同时,统一城乡贫困重度残疾人生活救助标准,将农村贫困重度残疾人生活救助标准由每人每月30元提高到50元。(五)调整农村清洁工程项目政策。2011年,将原农村清洁工程项目调整为“农村危房改造及清洁工程”,在实施农村清洁工程项目的同时,开展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完成5万户危房改造任务。(六)充实重大传染病病人医疗救治和生活救助项目内容。将血吸虫病传染源控制和血防机构能力建设作为已有的重大传染病病人医疗救治和生活救助项目的扩充内容。2011年,进一步推进全省血吸虫病传染源控制工作,实施淘汰耕牛、封洲禁牧、建设无害化厕所、加强血防机构能力建设。三、继续实施24项民生工程农村公路“村村通”工程、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已按期完成目标任务,自2011年起退出民生工程;随着各地将城镇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逐步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镇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基本生活费保障受益人数将不断减少,自2011年起转入部门正常工作。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城市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保障、光荣院建设、社会(儿童)福利中心建设、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农民工技能培训工程、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建设、校舍安全工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医疗救助、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城乡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政策性农业保险、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建设、农村沼气建设工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家书屋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等24项民生工程,继续按《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2010年实施33项民生工程的通知》(皖政〔2010〕1号)规定执行。
具体落实/民生工程
2006年底,安徽省委、省政府在广泛调研、深入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广大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生活难、看病难、上学难”问题,启动实施了十二项“民生工程”。2007年,全省十二项民生工程累计投入78.4亿元,各项政策措施得到全面落实。“民生脉动最关情”。十二项细密的惠民政策,深入到百姓生活各个方面,织就起一幅和谐社会的画卷。确保困难群体“老有所养”确保困难群体“老有所养,衣食无忧”,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安徽省将解决困难群众“生活难”问题摆在民生工程的第一位。2007年,安徽省全面建立起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省年人均收入低于683元的130.9万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保障范围,年人均补助达到380元,农村特困群众救助实现了向农村低保制度的转变。当涂县大陇乡村民李生魁,2004年患上乙肝重症伴肝硬化腹水,三年多医药费花了3万多元,家庭陷入困境。民政部门得知后,将李生魁家纳入重点低保对象,提高低保补贴标准。李魁生感激地在笔记中写道:“低保点燃了我生活的希望之灯。”2007年,全省45.7万“五保”对象年人均供养标准提高到1200元。此外,城镇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基本生活费也得以保障。2007年各级财政投入近1.3亿元,对全省6万余名补助对象,按当地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发放基本生活费,年人均补助2146元。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得到较好落实,全省确认奖励扶助对象6.7万余人,发放奖励扶助资金4431万元,全部打卡发放到户。除了困难群体的生活保障,部分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也得到重视和改观。2007年,中央和省级补助7.2亿元,投入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惠及318.2万余人。血吸虫流行区的青阳县河西村兴建了两座供水池,清澈山泉引入家家户户,村民们改厨、改灶、改厕,纷纷建起沼气池,创建生态新家园。村民钱立发感慨地说:“过去,想到那含有血吸虫的水,干什么也没劲;现在有了干净卫生水,大家的担忧也没了,生产生活的劲头都上来了。”确保人民群众“病有所医”确保人民群众“病有所医”,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十二项民生工程中,涉及到医保制度的就有五项。在农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复盖率大幅提高。2007年,安徽省共有81个县(市、区)建立了新农合制度,参合农民达3602万人,参合率85.8%,当年筹资20.8亿元,累计补偿1000多万人次。凤台县童圩村妇女赵有芳就是新农合制度的受益者之一。她患有严重的白内障,参加新农合仅交5元钱,最后报销了5200多元医疗费,不仅医好了病,家庭经济也逐渐好转。在城镇,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启动。2007年,全省参保人数达421万人。其中,合肥、芜湖、马鞍山被列入全国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试点城市。城乡医疗保障制度的完善,不仅表现为复盖面的扩展,还在“提高医疗救助水平”、“改善卫生服务条件”的纵深度上体现出来。2007年,安徽省将城乡低保对象、农村“五保户”、农村重点优抚对象纳入城乡医疗救助范围,省财政共拨付中央和省级资金1.2亿元。全省共救助农村困难群众152.2万人次,支出救助资金9579万元;救助城市困难群众10万人次,支付资金4533万元。此外,全省规划建设了300所乡镇卫生院,1000个村卫生室、6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333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总投入资金3.4亿元。对于重大传染病病人,一套医疗救治和生活救助制度也已初步建立。2007年,全省共为1956名艾滋病人进行抗机会性感染治疗,对1680名艾滋病病人提供抗病毒治疗药品和免费CD4检测7335次,向4.7万名结核病人提供免费化疗、X摄片和痰检,对6130名晚期血吸虫病人提供免费救治。确保城乡孩子“学有所教”教育是民生之基。“学费贵”、“上学难”话题的热度一直不减。2007年春季开学时,安庆市双莲寺小学三年级学生冯青青高高兴兴,爸爸妈妈意外又惊喜:学费总共加起来只有90多元,想想孩子一年级上学时还要两三百元呢。学生和家长的喜悦背后,是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得到较好落实。2007年,安徽省不仅全部免除993万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还对135万名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对29万名贫困家庭寄宿生提供生活费补助,有效解决了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就学问题。一方面,安徽省以免除学杂费等方式,帮助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顺利“就学”,另一方面,积极改善农村学校教学条件,使其更好地接纳学生“入学”。从2007年起,安徽省计划用两年时间完成全省304万平方米农村中小学D级危房改造任务。省政府同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全力支持和配合农村中小学危改和校舍建设工作,能免收的行政性收费一律免收,服务性收费减半收取。2007年全年,安徽省累计下达9.9亿元改造资金,改造D级危房193.3万平方米,新建校舍面积236.6万平方米,促进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双管齐下”的功效已显现。2007年,安徽省近千万城乡学生,特别是农村学生“上学难”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2008年工程扩至18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而十二项民生工程正如钢筋铁骨,搭建起解决民生问题的政策框架,充盈了“和谐社会”的具体内涵,使得“和谐安徽”的发展脉络更加清晰,也给人民群众带来了最直接、最现实的实惠。“民生在勤,勤则不匮。”2008年,省委、省政府把解决民生问题提上了更加突出的位置。2008年,在继续实施十二项民生工程的同时,安徽省又新增实施六项民生工程。即: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立高校和中职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制度;完善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实施农村公路“村村通”工程;建立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保障机制;实施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工程。十八项民生工程当年财政投入总规模约160多亿元。和谐社会的画卷已经展开,润泽江淮的雨露继续播洒。“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向着十七大提出的民生建设目标,安徽正在阔步前行。
专项调查/民生工程
安徽省十二项民生工程实施一年多,安徽省有关部门就此进行了专项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群众对十二项民生工程的总满意度达88.6%;对“全面消除农村中小学危房”的政策实施结果的满意度达93.4%;对“逐步建立重大传染病病人医疗救治和生活救助保障机制”的满意度达91.4%;对民生工程实施中,各级政府的宣传和组织的综合满意度达83.9%2007年,安徽省实施十二项民生工程,针对部分群众“上学难、看病难、生活难”等现实利益问题,建立起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制度框架,直接惠及全省4000多万城乡居民。最近,省统计局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在全省17个市抽选了17000户城乡居民样本,开展了“十二项民生工程社会公众评价情况”专项调查,结果显示,十二项民生工程群众满意度达88.6%。以人为本的施政方针,真金白银的“惠民”工程,赢得了老百姓的高度肯定。政策惠民整体满意度高按十二项民生工程总筹资额测算,全省4000万受益群众,人均受益近200元。130.9万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纳入“低保”,每人每年补助380元,高于360元的全国平均水平。45.7万农村“五保户”每年供养标准提高到1200元;81个县(市、区)的3600万农民加入“新农合”,看病有补助;60556名城镇未参保企业退休人员,获得基本生活费。十二项民生工程,涉及解决“生活难”的有5项,解决“看病难”的有5项,解决“入学难”的有2项,74%的资金直接补助到人。实施一年来,“民生工程”结出累累硕果。群众得到的是实实在在的政策实惠。近日,省统计局采取计算机辅助电话调查的方式,在全省17个市,每个市完成1000份调查问卷。调查显示,民生工程得民心,顺民意,群众关注度高,整体满意度高。调查表明,其中对“全面消除农村中小学危房”的政策实施结果满意度最高,达93.4%;对“全面实施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和“逐步建立重大传染病病人医疗救治和生活救助保障机制”的满意度也在90%以上,分别达92.4%和91.4%;最低的项目“探索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满意度达到81.8%。民生工程实施中,各级政府的宣传和组织,赢得了群众较高的满意度,综合满意度达83.9%。97.6%的城市居民,至少知道一项涉及城市居民的民生工程,99.3%的农村居民至少知道一项涉及农村居民的民生工程。受惠不同城乡感受有别据省统计局有关负责人分析,从教育和医疗保障“一高一低”的满意度可以看出,“上学难”和“看病难”,是群众关心的两个重点。教育的民生工程,让百姓得到较大实惠,而在加强城镇医疗保障上,还有待继续努力,实现“病有所医”。此外,各个不同的社会群体,由于生活条件、观念和期望值的差别,对民生工程的评价及满意度也有区别。调查显示,无论是整体的综合评价,还是对单项民生工程的认识,农村居民满意度普遍高于城市居民。原因不难理解,民生工程虽然带来同样的政策收益,但城市居民收入明显高于农村,惠民政策的杠杆,对改善生活的效应有别,百姓的感受自然也就不同。17000名被调查居民中,年龄越大,对民生工程满意度越高。60岁以上被调查者对民生工程的政策实施结果综合满意度为91.7%,高出18岁至29岁被调查者的8.7个百分点,显示出老年人对社会保障的要求更迫切;此外,收入在2000元以下者,对民生工程宣传组织的满意度,普遍高于收入在4000元以上较高者。多数民生工程的“阳光”,直接照耀低收入阶层,在实施过程中,各级政府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使中低收入者亲身感受到政府公共服务方式的转变,产生了较高的满意度。总之,党和政府的拳拳为民之心,看在群众眼里,暖在百姓心间。十二项民生工程,得到群众真心的认可与支持。“工程”扩容多向弱势群体倾斜启动和实施民生工程,是省委、省政府“执政为民”宗旨的充分体现。2008年全省“两会”上,省长王三运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宣布,民生工程由12项扩大到18项,财政投入总规模将超过160亿元。消息一出,人们万分高兴的同时不禁追问,如何让民生工程的阳光照耀到更广阔的领域,让更多群众感受到政策的温暖?“民生工程政策选择,应突出重点领域和关键群体,将政策保障机会公平和结果公平并举,保证社会效率,促进结果公平。”省统计局有关负责人认为,工程实施重点必须放在教育、就业领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将各地已有的“4050工程”、下岗人员培训、大学生职业培训、农民技术培训等关于就业的政策纳入民生工程,“授之以渔”,加大投入力度支持弱势群体的自身素质和职业素质的提高,使他们有能力在初次分配阶段获得更好的收入。由于年老体弱、低收入和低学历群体对民生工程有着较高的期望值,因此在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上,还应重点向这部分群体倾斜。12项民生工程复盖面广,受益群众多,实施工作难度大。如何提高民生工程实施效果?“服务与监督双剑要并举。”有关专家认为,基层必须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尽可能简化工作流程,提高行政效率,缩短群众享受政策的办理时间。同时,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最好建立全省联网的民生工程信息库。任何一项惠民政策,只有真正落实无偏差,才能实现它惠民的初衷。因此,我们必须加强民生工程实施过程的监督,确保政策落实不走样和政策执行的公平。调查显示,安徽省有部分群众对民生工程露出不满意的表情,一个主要原因是对民生工程相关政策不理解。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这部分群众对民生工程政策的理解程度,是降低其不满意程度的有效手段。专家还建议,各地改进宣传工作模式,细化宣传工作内容,消除部分群众通过民生工程坐享其成的错误观念。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17次
参与编辑人数:10位
最近更新时间: 09:58:35
申请可获得以下专属权利:
贡献光荣榜&|&&|&&|&&|&&|&&|&&|&&|&&|&&|&&|&&&| &&&| &&&| &&&| &&&| &&&| &&&| &&&| &&&| &&&| &&&| &&&| &&&| &&&| &&&| &您当前的位置:
>> bug建立民生工程长效推进机制研究报告bug&&| 浏览次数: &| 来源: 安徽省财政厅&| 【
】【】bug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党的十七大确定的战略任务,解决民生问题,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实施民生工程,是省委、省政府加强社会建设的重要抓手,是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大举措,是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长期任务。我省实施民生工程已经三年,从2007年的12项、2008年的18项、增加到今年的28项,循序渐进,滚动发展,累计投入达500多亿元,惠及5000多万城乡群众,取得显著成效,受到总书记的充分肯定,成为全省工作的一大亮点。如何着眼长远、科学规划,研究完善民生工程长效机制,对于推进跨越发展,加快崛起进程,构建和谐安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总结两年来民生工程实施工作的经验和不足,本文力图在建立完善项目选择、协调推进、多方筹资、政策完善、督查考核、绩效评价机制方面,提出一些思路和建议。一、完善民生工程项目选择机制实施民生工程,项目选择至关重要。建立科学系统的民生工程项目选择机制,事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事关党委、政府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事关公共财政改革发展方向。民生工程能否真正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能否真正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首要环节在项目选择。(一)我省民生工程项目选择情况与存在问题2007年以来,省委、省政府确立了以实施民生工程为和谐社会建设的主要抓手,全面推动、带动和促进民生问题的解决的指导思想。我省民生工程项目选择主要经过以下流程。首先,每年10月份前后,由省直各部门、单位上报民生工程备选项目。各职能部门根据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急事先办、务求实效”的原则,针对群众迫切需要、有基础有条件解决的民生问题,提出备选项目,并提出初步实施目标、覆盖人数和筹资测算。然后,省财政厅(民生办)按照覆盖面较广、见效较快、受益人数较多、具备一定的资金规模的选择思路,结合财力测算,研究落实资金渠道和资金保障的可行性,对备选项目进行初步筛选并提出选择建议,呈报省政府常务副省长(省民生工程协调小组组长)审定。随后,省财政厅汇总各部门备选项目,提出下一年度民生工程项目选择建议,提请省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通过,再提请省委常委会研究决策。最后,由省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确定实施的民生工程项目,向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报告,省人代会形成决议后,省财政会同各部门研究出台资金筹措方案和各项民生工程实施方案,并在预算中作相应安排,省政府与各市政府签订目标责任书,各级各部门共同实施。总体来看,我省民生工程项目选择层层把关,责任明确,所选择确定的民生工程项目,无不反映出省委、省政府和各级各部门对民生问题的重视,无一不反映出围绕“五有”、解决“三最”问题的目标。然而,通过分析整个流程,我们也可以看出民生工程项目选择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一是项目选择存在主观性、随意性。众多省直部门提出民生工程备选项目,再通过会议方式进行抉择,是一种经验化的作法。由于信息不对称,基层政府、部门和群众参与度不够,也会造成的部门利益博弈行为,可能导致民生项目确定存在主观性、随意性。二是项目的合理性、有效性论证不足。在短短的一个多月中,一些项目主管部门凭借工作经验和直觉,更多地考虑资金保障和推动部门工作,对提出的民生项目的合理性、效率性和有效性论证不足,导致实施过程需要不断调整和完善政策措施。(二)健全完善民生工程项目选择长效机制的建议民生问题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历史的概念,民生工程是一个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内容丰富的社会系统工程,不是一年两年的阶段性工作,是加强社会建设的一项长期任务,在民生工程项目的选择上,必须健全工作机制,增强科学性、系统性。一是要确立阶段性目标。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目标,是我省民生工程的努力方向。全省“十一五”发展规划、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是民生工程项目选择的重要基础。以有限的财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必须本着“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急事先办、务求实效”的原则,建立民生工程备选项目库,研究制定3—5年的全省民生工程规划,把教育作为民生之基,就业作为民生之本,分配作为民生之源,社保作为民生之依,住房作为民生之需,医保作为民生之要,稳定作为民生之盾,逐步推进公共服务全覆盖。同时,加强民意收集、规划论证,增强民生工程政策体系的系统性和科学性。二是要处理好“三个关系”。正确处理好尽力而为和量力而行的关系,使改善民生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与财政收支相匹配。把当前与长远、需要与可能有机结合起来,既积极进取,尽最大的努力抓紧解决群众最关心的突出问题;又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各方面的条件和承受能力,进行分类排队,区分轻重缓急,逐步提高民生保障水平。正确处理好民生工程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既要突出重点,抓住主要矛盾,解决突出问题,把民生工程组织好、实施好,让最困难的弱势群体享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又要统筹推进教育卫生、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各项工作,高度关注物价上涨、分配不公问题,保证全体人民生活不断都有新的改善。正确处理好事权划分和分类指导的关系。省级政府应重点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主要提供纯公共产品和基本公共服务,改善最困难群众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同时加强分类指导,明确基层政府责任,鼓励有条件、有能力的市县,适当扩大实施范围,提高保障标准,更多更好地解决民生问题。三是要在七个方面上下功夫。在编制民生工程规划时,特别要注重听取基层政府和人民群众的意见,注重完善全省各项事关民生的项目规划,注重从省直有关部门项目库中选择新增项目,在“围绕七有”上下功夫。即:围绕学有所教,加快实施中小学免费教育;围绕民有所劳,积极扩大就业鼓励创业;围绕劳有所得,进一步理顺收入分配制度;围绕病有所医,加快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围绕老有所养,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围绕生有所保,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围绕住有所居,健全住房保障制度。建议2010年本着“巩固、规范、完善、提高”的原则,原则上不再新增民生工程项目,对现有项目实行有序进退,滚动发展。二、加强民生工程协调推进机制民生工程项目多,任务重,组织协调难度较大,只有确立坚强的组织保证,建立上下联动、多方协同、各负其责、各尽其职的工作格局,才能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一)我省民生工程协调推进机制现状我省以资金为主线,对民生工程实行项目化管理,基本形成政府统一领导、财政组织协调、部门牵头实施、社会广泛参与的推进机制。为充分发挥牵头协调作用,省财政厅采取特殊措施,抽调专人成立民生办,强力推进组织实施工作,省直部门和各市县也纷纷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有力地保障了各项民生政策的落实。目前六安、宣城、黄山、淮南、马鞍山、芜湖等11个市加强了人员力量,充实了工作机构。但总体来看,组织保障仍然不够有力。一是市县部门对设立专门的民生工程工作机构问题反映强烈。随着工作任务的不断加重,督查考核激励约束作用的发挥,市县对设立专门的民生工程工作机构问题反映强烈,民政、劳动等各工程主管部门纷纷提出增加机构人员的要求。二是工作职责权限划分不清。民生办与各职能部门、与财政内部处室之间职责界限不够清晰,“越位”与“缺位”并存,特别是在督查考核发现问题时,存在推诿扯皮、责任不明的现象。少数地方投入人力、精力不足,情况不清、数字不明,调度推进不力,特别是县级民生办的牵头作用没有很好地发挥。三是上下联动、横向互动的合力不强。目前省、市、县三级民生办工作联系基本顺畅,但县级机构队伍需要加强。由于工作手段的匮乏,民生办与各工程主管部门、财政内部科室的横向互动还需要进一步健全完善。(二)加强我省民生工程协调推进机制的建议实施民生工程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工作,必须从纵向、横向和内部加强组织保障。一是要明确各级政府责任。在实施民生工程中,要正确处理好事权划分和分类指导的关系。省一级主要负责规划和统筹,主要制订宏观政策,提供纯公共产品和基本公共服务,改善最困难群众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同时要加强对市县政府的分类指导;市一级负责协调和指导,确保完成民生工程目标责任书确定的任务和目标,加强对县(市、区)的指导督促、检查考核和跟踪问效;县(市、区)一级负有组织实施的主要责任,必须投入更多的工作精力,创新工作方法,确保各项政策落实。二是要健全纵向协调推进机制。进一步加强各级民生办工作力量,健全完善工作机构,做到工作有人干、责任有人担。省民生办负责全省牵头组织工作,制定全省民生工程实施意见、筹资方案和实施方法,组织开展全省性综合督查和年度考核,为市县和省直部门搞好协调服务。市民生办负责制定本级民生工程实施方案和筹资方案,逐步健全政策落实机制和督查考核机制,在完成本级民生任务的同时,加强对县(市、区)工作的督查指导。县(市、区)民生办负责开展政策宣传、落实配套资金,协调督促个项目实施单位完成目标任务。三是要健全横向协调推进机制。建议按项目分类,确定省直部门牵头单位,负责各类项目的组织实施工作、制定政策措施、指导督查进展、分类考核,建立横向情况通报、联络员等制度,纳入省政府部门年度目标考核,并与工作经费挂钩。省财政厅主要负责牵头组织、资金保障工作。四是要建立财政部门内部协调联动机制。民生办承担民生工程总体协调职责,办理民生工程协调小组及其办公室日常事务,各有关业务处(科、室)负责民生工程资金预算、资金筹措和拨付等财政财务管理,并支持配合对口联系部门组织实施民生工程。三、建立民生工程多方筹资机制财政收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从某种意义上讲,公共财政就是“民生财政”。在现行财政体制下,要以民生为导向,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投入力度,着力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切实保障民生和改善民生。(一)我省民生工程资金保障情况和存在问题全省民生工程投入由2007年的78.4亿元、2008年的176.4亿元,增加到今年220多亿元。省财政2007年新增一般性转移支付20亿元、2008年新增50亿元,对市县民生工程配套保障的力度前所未有,彰显了民生财政、和谐财政的理念。但随着民生工程的深入实施,资金筹集困难成为困扰一些市、县民生工程深入推进的难题。一是整体投入不足。受制于政府事权划分不清和地方财力的制约,一些地方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压力很大、对上指望较大,期望上级政府加大对下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二是资金整合困难。受制于条块分割和部门分割,人力物力财力和政策整合较难,导致民生投入较为分散,难以发挥出政策资金的应有作用。三是引导激励不够。在不断增强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能力的同时,对于一些准公共性的民生事务,要采取政府项目规划、政策引导、以奖代补、贴息、配套、担保等形式,鼓励和引导企业、社会组织、个人资金投入进来,形成稳定的多元化筹资机制。四是资金效益不高。目前,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基金、廉租房补贴等项目存在结余过大问题,部分补助类项目受益对象审核不严、资金发放不及时等问题,需要尽快研究解决办法。(二)健全完善民生工程多方筹资机制的建议加强财政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增强财政资金使用的公平性、公正性和公开性,是我们的职责所在,也是当务之急。必须进一步加大各级财政投入力度,建立财政投入激励引导机制,为解决民生问题提供坚实的财力保障。一要编制民生工程预算。为建立民生资金的长效投入机制,保障民生工程的顺利实施,借鉴省外的经验和做法,应尽快建立全省民生工程资金预算管理制度和市、县民生资金预算省级审核机制。即:每年在编制下年度财政预算时,各级财政部门都要将涉及民生的项目预算打足,并作为民生工程组织管理机构的年初预算单独汇总填列;同时,根据省直管县财政体制的要求,省级财政在审核县级财政预算安排时,也要将民生资金的预算作为审核的重点,确保民生资金在年初预算时不留硬缺口。另外,在民生资金的预算执行时,本级预算安排的专项民生资金和上级财政下达的专项民生资金,采取由财政内部业务支出部门提供分配资金的初步意见,交由民生办统一下达的程序进行。这样的做法有利于保持民生预算的完整性,也更有利于民生资金的集中管理。二要整合相关民生项目资金。整合财政性资金,拓展民生项目的资金来源,是解决民生工程资金的重要补充手段,也是充分发挥财政职能的重要体现。各级财政部门特别是县级财政部门,要对各类涉及民生的项目资金(包括民生工程项目资金、财政预算内资金和其他相关资金)进行认真的梳理和分析,分清各类项目资金的政策规定和管理要求,将能够合并使用的资金进行合并安排,相互补充,确保民生工程项目资金落实,进一步提高各类资金的使用效益,使有限的资金真正用在“刀刃”上。三要增加县级财力性转移支付。我省民生工程在推进过程中,存在省级积极性高,而少数县级却感到“两难”(资金难、推进工作难)的问题。按照各级政府的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中央和省级财政应加大财力性转移支付的力度,壮大县级财力,让县级政府有更多民生工作的主动权,将民生工程实施的责任、权利和义务统一到县级政府,逐步改变县级政府实施民生工程的被动局面。在省级财力性转移支付中,增加安排民生项目资金,不仅可以保证民生工程资金专款专用,也能够减少被动买单,缓解省级资金压力。四要多渠道筹措民生资金。我省民生工程资金投入主要是以中央、省级财政投入为主。随着政府财政对民生投入的逐渐加大,应该逐步探索财政资金引导,利用市场的方式来筹措民生资金。许多公共产品或公共设施,如自来水、公共交通、医疗文教设施等,可以主要由民间出资建设,政府加强管理,社会共同使用。应更多地采取以奖代补、贴息、配套、担保等形式,鼓励和吸引企业、社会组织、个人资金投入民生工程,形成政府主导、多方筹资的稳定的多元化筹资机制,特别要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农村公共服务领域,构建政府投入、民间参与、社会兴办等多元化的农村公共产品投入新机制。四、建立民生工程政策完善机制从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和我们的督查调研情况看,部分民生工程项目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如工程类项目的统筹规划、资源整合问题,农村饮水安全、公路村村通、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建成后的运行维护管理问题,农村公路错车问题,低保五保应保尽保问题,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基金、廉租房补贴结余问题,工程类项目进度较慢、项目点调整困难问题,部分补助类项目受益对象审核不严、资金发放不及时等问题,需要研究解决办法,及时完善政策措施。(一)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民生工程包含的各项任务,无论是有形的基础设施还是无形的公共服务,无论是政府提供的纯公共产品还是社会力量参与投资的准公共产品,都应以整合的理念来策划、项目的手段来推进。在制度安排上,可以逐步将城镇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职工生活保障、农村五保供养和城乡养老保险合并,将医疗保险与医疗救助类项目进行合并,使民生工程与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相衔接。(二)加大制度创新力度。各级各部门要坚持因时因地制宜,完善相关政策措施,使民生工程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百姓。要在全省全面推开惠民直达工程“五个一”试点,进一步规范补助或发放到人的民生工程项目管理。全面推行工程类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合同管理制、工程监理制、资金报账制、竣工验收制“六制”管理。(三)加大群众参与力度。民生工程最终的效果如何,群众满不满意,往往取决于制度的设计、项目的安排。只有多听基层的意见和群众的呼声,调整完善政策措施,才能保证贴近基层的需求、顺应群众的愿望。只有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让群众参与、支持和监督民生工程,才能使民生工程成为真正为老百姓谋福利的实事工程、放心工程。(四)加大后续管理力度。要认真落实好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饮水安全工程的税费、用电等优惠政策。对于已经建成的公路“村村通”、饮水安全工程、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项目,要健全完善设施运行、维护、管理制度,做到有人员、有设备、有经费,确保民生工程项目持久发挥效益。五、加强民生工程督查考核机制为推动各地更好地实施民生工程,省政府每年与各市政府签订目标责任书,开展全省性综合督查和全面考核。两年来,我们不断修改完善全省民生工程目标考核办法,基本确定了以部门单项考核、综合督查、综合考核、社情民意调查为主要内容,以随机抽样、实地验证为基本方法的考核体系,作为省级推进民生工程的主要手段之一,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力地保障了政策落实。虽然考核办法相对系统、全面,但主客观因素对考核结果的影响不可避免,需要结合实际,创新督查考核工作思路,完善督查考核工作机制(一)加强综合督查。注重督查实效性,改进督查方式,以抽样式督查和暗访式督查为主,坚持综合督查和专项督查相结合,把“督人”与“督事”结合起来,加大“督人”力度,使督查工作真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结合实际制定详细督查方案,深入实地查看项目现场,走访受益群众,并根据督查情况总结反映各项工程实施情况。各项工程督查应设置关键性指标,其中:补助类项目主要督查补助对象准确性,资金及时、足额发放等情况;医疗和参合参保类项目主要督查配套资金到位,资金使用、结余等情况;工程类项目主要督查项目实施、后期运行管理情况;培训类项目主要督查培训机构基础台账真实性等情况。(二)加强监察审计。监察审计部门要坚持在揭露问题、查处问题的同时,加强对项目资金使用效益情况的评估,促进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加强纪检监察及司法机关的协作,健全和完善责任追究制,加大处理处罚力度,把民生工程政策和资金作为“高压线”,加强民生工程的跟踪问效,抓住不落实的事,追究不落实的人,确保各项政策落实到位。(三)加强民主监督。进一步下移宣传工作重心,让群众知道民生工程“由谁实施,如何实施,谁能受益,如何受益”,使民生工程更“阳光”、更透明。建议从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选聘一批民生工程独立督查员,进一步推行民生工程政务公开,畅通民情民意反映渠道,及时反馈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会各界反映的问题,吸纳合理化意见和建议,主动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和评判。(四)加强目标考核。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各级政府的重要工作任务,建议不再单独进行民生工程考核,而将民生工程纳入省政府对各市县政府的目标管理考核内容。各项目主管部门是民生工程规划、实施的主体,必须由各级政府对各部门的工作进行年度考核。县级是全省上下做实民生工程的基础环节,建议每年由省政府对部分县(区)进行表彰。六、建立民生工程绩效评价机制民生工程作为财政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绩效评价是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重要内容。在继续开展以政策知晓度和群众满意度为主要指标的社情民意调查的同时,应逐步研究资金投入、运转效率、项目完成等绩效评价指标,建立评价工作体系,全面评价民生工程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一)建立民生工程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基本制度。民生工程项目支出绩效评价工作涉及到支出前的预算、资金运用过程中的监督、资金运用后的绩效评价以及绩效评价结果的运用等环节和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制定民生工程支出绩效评价办法、民生工程支出绩效评价指标设置、民生工程支出绩效评价结果应用等一系制度规范,明确民生支出绩效评价工作规则、工作程序、组织方式及结果应用,并对相关行为主体的权利和义务进行界定。(二)逐步建立民生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标准值。按照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我省建立民生支出绩效评价指标应包括支农、教育、就业、文体、卫生、社保、住房七大类,明确基本指标、专用指标和定性指标。从指标的适用性角度考虑,可以设定政策性指标、机构性指标、运行类指标、资产管理指标、社会效益指标和经济效益指标6个类别,采用历史经验、政策标准、数理统计分析、专家评估、公众印象等方法,选取恰当的评价标准值。(三)规范民生工程支出绩效评价流程。各部门年初申报民生工程项目预算时,应提交项目可行性研究方案,并明确项目实施的绩效目标;项目实施后,要提交项目实施情况自评报告;财政部门应选择影响较大、问题较突出的部分民生工程项目进行重点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与部门预算编制结合起来,作为下一年度预算安排的重要参考依据。(四)强化民生工程绩效评价结果的运用。民生工程评价结果是对民生工程资金使用效益的总结,也是各级各部门工作力度和效率的集中表现。要研究和制定全省民生工程支出绩效评价的应用管理办法,对民生工程评价工作结果运用的目的、范围、程序、权限等做出具体规定,对具体执行行为和各相关责任人实施严格的激励和约束,不断提高民生工程实施的合理性、效率性和有效性。课题负责人:王林建课题组成员单位:厅民生办、社保处、科研所课题组成员及分工:陈永年(统筹指导)、林晓明(统筹指导)、叶翠青(统筹指导)、宋先贵(修改总纂)、张克和(第三、四章)、蔡功伙(第一、二、六章)、孟骞(第五章、附件)、吴巍(第二章、附件)附件:外省和省内市县民生工程案例自2007年我省实施民生工程以来,各地积极行动,创新举措,结合实际进行许多有益尝试。兄弟省份在组织实施民生工程、解决人民群众热点难点民生问题方面也积累了一些先进经验。这些有益尝试和经验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一、六安市实行民生工程规范化管理一是建立民生办基础工作规范化机制。2008年10月至12月份,六安在全市组织开展了民生办规范化建设活动。市民生办制定了规范化建设标准,着重从机构建设、人员配备、职能定位、制度建设等方面,对县区民生办规范化建设进行了督促和指导,如在制度建设上,指导建立了工作例会、情况报告、信息上报、档案管理等制度。二是建立项目信息库规范化管理机制。2008年开始,在全市范围内建立了民生工程项目基础信息库。各县区民生办按照全市统一的格式,会同各项目主管部门通过电子和纸质两种形式,将项目投资规模、建设任务、实施地点等基础信息纳入信息库管理,并定期与项目主管部门交换数据,及时更新。同时,依据项目信息库提供的基础信息,制作工程实施进度动态图表,直观地反映项目进展情况,每月更新一次。三是建立配套资金规范化投入机制。2008年开始,在全市全面推行民生工程预算制度,以部门预算为依托,以民生工程项目为载体,实行民生工程预算与部门预算统一布置、统一编制、统一报审、统一批复。财政部门按照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区分补助类、补偿类、建设类标准,统筹安排上级补助资金、本级配套资金和其他资金,分项核定各类支出。各有关部门严格按照“两上两下”的程序,认真编制本部门民生工程预算,经财政部门审核、确认后,汇总报送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审查批准。对本级安排的配套资金,由民生办单独开设账户,实行“一户管”,并进行专账核算,按进度拔付。四是建立补助资金规范化发放机制。2008年10月开始,在全市范围内实施以“管理一体化、平台一网联、对象一线实、发放一卡通、服务一站办”的惠民直达工程,建立了“部门监管、群众监督、社会化核查”的监督检查机制,构建市、县(区)、乡(镇)民生办及部门之间相互联接的信息网络,从制度上保证了补助对象的真实。从2009年2月份开始,将28项民生工程中所有涉及城镇居民的补助资金全部纳入城镇居民“一卡通”,实现了“一卡通”全覆盖。五是建立工程类项目规范化管理机制。2009年开始对工程类项目建设全面实行了项目公示制、法人负责制、政府采购(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竣工验收制、县级报账制、决算审计制、管护责任制、绩效评价制、责任追究制等“十制”管理办法。2008年以来,还对各项已完工的建设项目统一设立了标识牌,发挥社会监督作用,扩大民生工程影响。二、马鞍山市探索建立城乡一体化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为解决医疗保障体系存在着城乡二元化分块管理、政策交叉和参保人员重复参保、重复报销以及财政重复补助等问题,马鞍山市积极探索建立城乡一体化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一是整合城乡居民医疗保障管理机构。马鞍山市将城乡居民医疗保障原先由卫生、劳动保障两个部门分别管理,改由劳动保障部门统一归口管理,实现了共享“一套管理服务平台和一个网络结算系统”,进一步扩大了基金共济范围,增强了基金抗风险能力,提高了城乡医疗保障资源的使用效率,实现了经办管理、定点单位、“三个目录”范围、服务网络、结算和监管模式“六个统一”。二是建立统一的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农民可根据自身就业地点和经济能力,选择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或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形成了有效的衔接和转换机制。在整合初期没有调整农民参保方式、个人和财政补贴标准,坚持了参保登记渠道、个人缴费标准不变、财政补贴标准不变、对低保户、无保户等困难群体以往参加新农合的优惠待遇不变。按照“待遇就高”的原则,统一城乡居民住院、慢性病门诊、学生意外伤害医疗及育龄妇女计划内生育津贴待遇。从2009年一季度运行情况看,整合后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运行平稳,两项保险的整合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农村居民定点就医范围由22家扩大到了遍布全市各社区乡镇的98定点医疗机构,药品目录由1157个品种扩大到2200个,慢性病种数量由21种扩大到33种。一季度农村居民共有1224人次持卡住院结算,住院总费用498万元,统筹基金支付283万元,基金支付比例达到56.89%,农村居民医疗待遇得到明显提高。通过整合,马鞍山市医疗保险事业呈现“多方共赢”局面,医疗保险管理和执行效率得到提高,管理更加科学规范,因多头管理导致的“重复参保、重复享受、重复补贴”等问题得到彻底解决;保险基金基数迅速增加,基金“大数法则”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管理成本得到有效降低。三、广德县创新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工作机制一是鼓励规模经营。广德县积极引导、鼓励誓节世平水厂、邱村守常水厂、祠山岗水厂等集中供水企业,联合组建新农村水业有限公司,整合资金、技术、人员,形成了有实力、懂专业的农村饮水安全建设经营主力军,实现了资源共享,降低了工程成本,保障了工程质量。二是创新投入机制。在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切实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深入开展招商引资,积极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水利工程建设。如在实施2006年度三期农村饮水安全项目中,采取“公开招商、特许经营、委托建设、强化监管”的方式,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先期对邱村、彭村2个3000吨水厂的建设经营权进行了公开招商。县政府与中标人签定了特许经营权转让协议,明确各方在工程建设、经营中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在确保国家投资部分产权明确、项目法人地位不变和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范围不变的前提下,由中标人按规划设计组织实施。通过以上模式,以财政投资488万元带动了社会投资953万元,改善了投资结构,有效弥补了工程建设资金不足问题。三是探索社会化管理机制。出台了《广德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办法》,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工程建设和经营,明确“任何单位和个人只要投资入股占总投资20%以上,可享有一定的经营管理权”。通过这种模式,在一期项目13处工程开工建设前就落实了10处工程的经营管理责任主体,彻底改变了水利工程管理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权责不清等问题。如新杭镇千口村自来水工程,由个人投资8万元,参与工程建设与管护,经营人采取低价收取入户材料安装费,吸纳用户近400户,企业6户,受益群众1500余人,平均月供水0.8万吨,工程运行良好,效益明显。四、江西省实施民生工程情况2009年,江西省政府在连续两年实施民生工程的基础上,本着“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统筹兼顾、创造条件、积极有为、办好实事”的原则,坚持新增财力向困难群众、农村、基层和公共社会事业倾斜的原则,重点围绕解决就业、教育、卫生、养老、低保、医疗、住房、扶贫、人民生产生活等八个方面,安排160多亿元,集中办好群众切身利益的的民生工程60件实事。民生工程项目情况。具体包括:就业创业5件实事,重点是加强就业培训和扩大小额担保贷款规模;社会保障4件实事,重点是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扩大养老保险覆盖范围、推进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试点、提高失业保险统筹水平;社会救助12件实事,重点是不断提高城乡低保补助、农村五保供养、困难企事业退休职工生活补助、城镇“三无”特困群众供养、企事业军转干部和部分退役军人生活补助的标准;医疗保障、食品药品安全12件实事,重点包括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推进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设、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完善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制度、建立乡镇卫生院人员经费保障机制、建立村级医生公共卫生服务补助制度;教育、文化、体育12件实事,重点增加城乡义务教育发展经费、扩大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范围、扩大城乡义务教育绩效工资和特殊津贴支持力度、加大高校助学贷款风险补偿金支持力度、继续推进农村文化“三项活动”、提高农村宽带网络覆盖率、推进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启动“村邮户箱”工程、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和健身场所建设;住房4件实事,重点是扩大廉租住房保障、推进经济适用房建设、建立农村困难群众住房救助制度;扶贫开发3件实事,重点开展移民搬迁扶贫和农业产业化扶贫工作;改善生产生活条件13件实事,重点加大农村居民饮水安全、沼气建设、电网改造、交通设施的投入力度。江西省民生工程项目的确定,是由省直部门在部门预算编制时提出公共财政建设项目,财政部门根据财力状况筛选民生工程项目,提交政府常委会讨论,省委常委会确定,并交由省人大审议通过,再由省政府牵头实施。省财政厅也可以将急需解决的、涉及范围广、人民群众受益大的项目直接纳入民生工程,加大财力支持。组织运行情况。江西省民生工程是由省政府牵头、省直各职能部门组织实施,财政部门主要负责筛选民生工程项目、提供财力保障。省政府成立由省长任组长,分管副省长为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全省民生工程实施领导小组,负责民生工程的组织、实施、督查和评估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就业、养老保险、低保、医疗保险、义务教育、经济适用房、扶贫、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提高城乡居民收入、财政配套资金等9个目标考核督查工作小组,由分管副省长任工作组组长,相关职能部门牵头负责,制定年度目标和实施方案,报领导小组审定后将目标分解到各市,由省长与市长签订责任状。各市也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落实责任并组织实施。资金筹措情况。江西省民生工程的资金筹措以省级财政资金为主,新增项目尽可能减少市县配套资金,对省直管县后原由市配套的部分,由省级财政全部负担。中央财政专项资金由财政厅业务处室直接下达,省级财政安排的民生工程资金,年初通过财力性补助下达到市县。每年通过对市县财政预算进行审查,并实行民生工程资金月报制度,确保市县配套资金落实到位。在加大省级财政投入的同时,政府积极发动社会力量,充分运用市场手段筹措资金。监督检查情况。江西省民生工程领导小组下设就业、养老保险、低保、医疗保险、义务教育、经济适用房、扶贫、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提高城乡居民收入、财政配套资金等9个目标考核督查工作小组,分别由各牵头厅局建立各自的督查机制,及时传达民生工程有关政策,定期或不定期到各市开展督查,检查省市政府签订责任状落实情况,并实行信息通报。审计、监察、财政等部门加强民生工程资金监督检查,充分利用省(市)长手机、信箱等平台,加强对民生工程公开、公平、公正的直接监督,确保阳光操作。绩效评价考核情况。江西省2007年制定了《民生工程目标管理实施办法》,明确各市政府每半年进行一次自查,形成自查报告并报告各专项工作督查小组,省专项工作小组半年对各部门的目标任务完成进度进行检查考核和百姓测评,督促各市按期完成责任目标。年终由各工作组根据考核以及日常检查、各市自查自评、百姓测评情况,评出优、良好、一般、较差等次,并反馈各市,由各市对考核结果进行确认并对考核公正性进行监督,然后将考核结果提请省领导小组审定。2008年,江西省印发了《市县政府六项考核评价实施意见》,将经济发展、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社会发展、社会稳定、民生工程、政务环境纳入考核评价内容,其中民生工程权重为10%,并对前3名单项先进县(市、区)各奖励50万元。其民生工程考核评价指标为就业和再就业15分、养老、低保、医疗、教育、住房、生产生活项目各10分、扶贫5分、民生工程满意指数20分。省政府要求省直相关职能部门制定各项民生工程绩效考核评估办法,年底组织专门人员对各设区市、省直相关职能部门民生工程实施情况进行考核评价,并纳入政府目标考核,严格考核奖惩。五、陕西省实施民生工程情况2008年,在广泛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陕西省决定在今后5年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着力实施教育、就业和再就业、公共卫生、社会保障、住房保障、农村基础设施、公益性文化体育设施、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等八大民生工程,使全省公共服务水平位居西部前列,力争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八大民生工程共涉及40个项目,在实施工程中,将选择群众要求最迫切、经济社会关联度最高的职业教育、人力资源市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农民安居、农村饮水、农村供养服务机构、广播电视“村村通”、信息入村、社区服务体系等10个项目作为实施重点,5年内实现项目范围内的全覆盖。一是编制“民生预算”,创新财政保障机制。陕西省确定实施八大民生工程后,围绕所有项目的资金需求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认真测算,编制了年“八大民生工程”预算,5年财政投入829亿元,人均2242元。这个预算既是全省解决民生问题的第一个五年中期预算,也是我国率先制定的省级“民生预算”,其数据将分解纳入每一年度的政府预算,提请省人大审议后即开始实施,以有效解决财政的持续保障问题。二是实施项目管理,创新工作推动机制。民生工程包含的各项任务,无论是有形的基础设施还是无形的公共服务,无论是政府提供的纯公共产品还是社会力量参与投资的准公共产品,都以项目的理念策划、项目的手段推进、项目的标准验收,并以项目为载体,整合各级和条块的财政资金与社会资本,分门别类地予以推动。这样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主要是建设质量有标准,实施过程可控制,资金来源有保证,完成期限很明确。如农民安居工程,在一家一户摸底造册的基础上,按照统一的方案和标准,提出5年任务和年度计划,由省发改委、扶贫和民政等部门分别予以实施。&三是改革运行模式,创新服务经营机制。民生工程要建设好并持续发挥作用,必须进行运行模式的创新。在资金支持上,既可直接补助给受益对象,也可通过财政贴息等方式投入到项目上。在服务产品上,既可由政府直接提供,也可以购买方式间接提供。在设施管理上,也要把发挥社会效益与增强自身活力结合起来。如集中解决1300多万农村人口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的过程中,同步理顺供水管理体制机制,实行有偿用水,确保了供水设施持续正常运转。四是强化目标考核,创新激励约束机制。陕西省将民生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对实施情况及效果进行目标责任考核,对工程质量实行终身负责制,并建立奖罚追究制度。省级各部门和各市区实施民生八大工程的进展情况,作为省委、省政府年度考核的主要内容,予以重点督查和考核。同时,建立工程进展情况通报和舆论监督制度,每个项目的年度任务及进度,都要通过媒体或其他形式公布于众,未完成计划目标的必须说明理由,直接接受社会和公众的监督。 &bugbugbugbug |
| 安徽省财政厅(2016)版权所有(C)&皖ICP备号& 地址:合肥市阜南西路238号 运维电话:2&技术支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涉及 等胎儿利益保护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