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学起学源于思 思源于疑,思起于疑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_网易新闻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
  摘要:“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种。学生在认知活动中不会没有疑惑,没有问题。但我们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基本上是灌输——接受,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状态。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课堂呼唤人的主体精神,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是现代教育的新思想。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进行提问,并通过培养学生提问能力从而调动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等多方面得到发展。是摆在我们所有新时代教师面前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提问能力敢问想问常问会问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数学课程标准》把“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列为解决问题的具体目标。可见问题在教学中的重要性,问题不仅是数学的灵魂,还是思维意识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是学生探求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保证。提出问题无疑是学生应该掌握的一种重要能力。  然而多年的教学实践,观察、分析得出,小学生提问题的状况是:一是不敢提,一些学生存在心理障碍,就是有了问题,也不愿意向老师提出。二是不想提,相当部分的学生没有问题意识,课堂上完全是被动学习,他们只满足于听懂老师的讲课,把自己当作知识的接收机。三是不会提,有些学生很想向老师提出问题,但却发现不了问题,也不知道怎么向老师提出。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呢?以下是我结合教学实践的几点初浅看法:  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敢问”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生不敢提问,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学生没有问题可问吗?那也不尽然。学生天性好奇,心中有着许许多多的问题,可就是不敢提出来。分析其中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学生自身有着许多的心理顾虑,如“我的问题提出来如果是其他同学已经知道的,同学们会不会笑我;提出的问题如果不符合老师的意图,老师会批评吗?”等等。如此前后一想,学生的问题就闷在了心里,不敢提出来;教学中,教师通常对学生的发问,有“二怕”:一怕打乱自己的教学思路,二怕拖了教师的教学时间,导致不敢激励学生提问。因此,教师要致力于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使学生敢于发问。  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转换角色,进一步明确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定位。要彻底摒弃教师“一言堂、满堂罐”的教学思想和方法,更新教育观念,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具有民主气氛和探索氛围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敢想敢问,让问题走进课堂。  其次,需要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提出的问题,哪怕只是对问题思考有一点点闪光的影子,也要及时捕捉给予肯定,表扬鼓励;即使提出问题没有价值,甚至错误的,也不能批评,而要肯定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引导全体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激发学生创造潜能。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有位学生问“为什么余数要比除数小呢?”有一个学生讥笑他,我请那位讥笑他的学生讲给大家听,结果他对此问题的认识也模糊不清。于是我及时表扬了那位大胆提出问题的男生,消除了学生的心理顾虑,大大激发了学生提问的兴趣。我再组织学生分小组合作讨论,经过讨论,弄懂其缘由。我想:只要教师善于营造“民主氛围”,我们的学生才会敢于提出问题,这是培养学生提问意识的第一步。  二、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想问”我们可以通过创设一些趣味性的情境,让学生在感兴趣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根据学生生理、心理、思维等特点,为他们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从他们喜闻乐见的实情、实物、实事入手,采用猜谜、讲故事、辩论、竞赛等形式创设生动活泼、趣味四溢的问题情境,使之产生疑问,激发探索欲望,引导发问,提高提问能力。例如,在教学“分数大小比较”时,我结合课件讲述猴王为小猴子分饼的故事,小猴们争嚷着要吃这个饼、……要求学生提出问题。课件的动感,故事的惟妙惟肖,问题情境的生动有趣,深深吸引着学生心灵,课堂氛围变得异常活跃,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提出有关分数大小比较的问题。
  当然,我们也可联系生活,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提问。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的数学问题,如果我们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适当创设“生活情境”,用于教学中的引入、新课或练习的各个阶段,强化数学教学的生活性,注重实践第—,对于学生良好地认识数学、学好数学,培养发现数学问题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复习“分数(百分数)乘法应用题”时,创设生活情境,推出这样一道生活开放题:“五大叔开了一家少儿智力玩具店,向银行贷款50000元人民币,时间一年,年利率为6.57%,为了保险起见,参加了 个体工商户 保险,保险金额为30000元,按年保险费率0.8%计算,投保时间三年。为了庆祝“国庆”,店中商品一律按八折出售。由于经营有方,本月收入非常可观,营业额为40000元。收入后,自觉按营业税率的5%向国家交纳税款”。先要求学生根据信息提出问题,然后汇报交流,巩固知识。学生纷纷提出深浅难易不一的数学问题。  总之,培养学生提问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教师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促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培养出新型的创新人才。山西省浮山县城关小学 卫洁
(原标题: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
本文来源:山西新闻网-发展导报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 文章详情页
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中国财经新闻网
元江县甘庄中学
黄明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对某一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他掌握该事物的可能性就有了成功的重要保证。”那么,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呢?结
元江县甘庄中学&&黄明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对某一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他掌握该事物的可能性就有了成功的重要保证。”那么,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呢?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不同章节所纳括的物理内容,可采取不同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方法如下:一、利用历史故事激发学习兴趣物理学科与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物理学史充满着脍炙人口的佳话,上课时,用准确凝炼、生动形象,妙趣典雅的语言对历史故事绘声绘色的描述,寓教于乐,创设出最佳教学情境。如在讲述凹镜的光学性质时,把公元214年古罗马和希腊交战中,希腊学者阿基米德利用凹镜能会聚光的知识烧毁了古罗马战舰的故事做详尽的描述和分析,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介绍物理学的现代发展激发学习兴趣在教学中,用物理学的现代发展成就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使学生爱学物理,乐学物理。例如,可向学生介绍:现代医学上,利用激光能将病变组织切割或烧灼,所以可以代替手术刀达到切除病变组织的效果,这种刀具有简便可行,时间快、流血少、不会引起细菌感染等优点,利用激光可进行精细的眼科手术,不会伤及其他部位,可用于焊接视网膜脱落,切除眼底管瘤等。这样的介绍,就会引导学生懂得物理是多么的有用,有利于培养他们探索物理奥秘的兴趣。三、以实验激发学习兴趣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因而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而这些材料的获得要通过听觉、视觉、嗅觉和触觉等感觉器官。这主要通过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和课外小实验来满足学生多种感官的需要。为什么实验能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呢?这是因为:实验具有真实,形象生动的特点。实验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极易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四、以启发激发学习兴趣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中小学生精神世界尤为重要。”所以教师应从“启”字上下功夫,在启迪引导学生兴趣上动脑筋,创设质疑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和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五、以情感激发兴趣教学工作是一种富有情感色彩的工作,教师的丰富感情是进行教学工作的巨大动力。且往往使学生产生共鸣,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物理老师只有热爱教育,热爱物理教学,以自己对物理知识、物理实验的满腔热情而影响学生勤奋学习,以高度的责任感对待物理教学。富有情感的物理课堂教学,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使课堂出现相应的心理气氛,增强学生理智感,激发学生求知欲、创造最优学习情境。六、以引发学生思维激发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深思,在教与学之间架起思维桥梁。例如,学习了惯性概念之后,除了课本上举出的实例外,还可以提出下列现象让学生思考:(1)汽车关闭发动机后可以继续前进一段距离,这是为什么?(2)从行驶的车上跳下来为什么往往会摔倒,怎样解释?又如,学了压强之后,可以提出:(1)坐在沙发上为什么要比坐在木凳上舒服?对这些问题,学生的思维很活跃,积极性会非常高,切身感到生活中处处有物理,可以消除学生对物理的神秘感,激发学习物理的热情。同时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可以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好物理的信心。七、以诗词激发学习兴趣诗词是历代文人广泛接触自然,细致观察自然的产物。恰当地将诗词引入教学,便于设悬疑创设物理情境,在诗情画意中,激起学生强烈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如:讲光的直线传播时,用苏轼的诗“峰多巧障目,江远欲浮天”顺理成章地得出光沿直线传播的结论:用“夕阳近照桃花渡、柳絮飞来片片红”来讲物理颜色的成因,用“墙内栽花墙外香”来描述扩散现象……这样,教学中以诗词引趣,以意激情收到了显著的效果。使学生自然进入最佳心理状态和学习状态。同时,对启发学生思维,调节学生情绪,集中学生注意,强化学生记忆,陶冶学生情操均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八、以疑激趣利用疑难问题来激发学习兴趣,行之有效,可采用以下两种做法:(1)设疑激趣。“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而疑又来自于问。心理学家认为。疑难问题易引起定向思维。故恰当地设&“疑”立“障”,能引发学生积极的思维。九、以物理的真善美激发兴趣物理学的真是指物理科学的真理性,它的科学理论、原理公式、同客观事实相符合。多讲一些著名科学家们为科学发明而奋斗的故事,对学生形成为科学献身、艰苦创业、顽强拼搏、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等良好品质有着深远的影响。物理学的“善”,指人们运用物理科学,指导自己的实践,创造出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需求的财富。物理学“善”的硕果,改变着人们的寻常生活,又体现着人类战胜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是培养学生改造自然的能力,受挫能力、竞争能力最生动的教材。物理学的美是物理规律和谐形式的悦人。物理学的美是一种理性美,是内容的真与形式的完美结合。其美感以知识为基础,以简洁、和谐、对称的理论为核心,正如爱因斯坦认为的:“要从尽可能少的假说或公理出发,通过逻辑的演绎概括尽可能多的经验事实。”物理原理的美,激发和唤起了一大批物理学家。总之,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是多样的,目的是最终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凡是能实现这一目的做法都是可取的。
中国财经新闻网
客户端推荐下载
无相关信息
Copyright ? 2016 中国财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违者必究。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打开一切科学大门的钥匙都毫无疑问的是问号。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来源:|作者:平度市第九中学时间:&
朱熹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巴尔扎克也曾说“打开一切科学大门的钥匙都毫无疑问的是问号”。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产生疑问的并解除疑问的过程。但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小学阶段就已经很弱了,而且随着学段的增高还在递减,同时,学生的年龄越大,对自己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越低。认为这对语文教育尤为不利,语文学科是一门富有激情的学科,越来越萎缩的问题意识使最艺术化最富有激情的语文教学变得机械、枯燥、乏味,甚至让学生讨厌。
语文学习是母语学习,生活本身就包含着大量的语文信息和语文教育资源,这是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得天独厚的优势,学生本身也是一个丰富的语言资源库,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生活经历,有着丰富的语言积累和学习体验。如果我们能够让学生张开嘴,让学生的问题意识活跃起来,就能充分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极大的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感受沸腾生活的鲜活魅力,那么语文课堂就会形成一种充满激情,充分展现学生个性的艺术氛围。
& 学生不愿思考,提不出疑问,我总结一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 一、教师是否具有问题意识
教师思想中甚至是潜意识中,是否具有“问题意识”?自身是否具有质疑和批判精神,是否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是否把学生的学看得比教师的教更重要。极端的“满堂灌”,教师唱“独角戏”,早就被我们视为落后于时代的教法而抛弃。但现在的课堂是否重视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我看不尽然,有时语文课堂上,看似有问有答,热闹非常,也好像重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却又出现了另一种情况,由老师唱“独角戏”,变成了教师与少数学生一起唱“精英戏”,而更多的学生还是“沉默的大多数”,不少学生的表现权事实上仍被剥夺着,久而久之,精英学生的思维是活跃了,但大多数学生的问题意识却越来越淡薄,上课变成了真正的“听课”,只用耳朵听,而不用头脑思考。
其实,让学生思维活跃起来并不难,我认为只要充分发挥教学小组的作用就可以了,很多课堂小组有名无实,其原因之一就是没能让组员选出主持人,结果交流讨论费时费力,完不成任务,如果能让主持人全权负责,搜集组员的疑问,然后评出最有价值的问题,这样,每个同学都有了表现的机会,就是包括学科练习,作文批改的检查落实等几乎语文学习的全部事务也都可以让同学自主去做,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也解放了教师自己。于是,我把这样的构想付诸课堂实践,确实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课堂气氛空前活跃,一些平时羞于回答问题的同学也时不时地提出一些很有价值的问题。同学们普遍反映:语文课是我们大家的语文课。
& 其实教师具有民主教学的意识,自然就会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创造有利条件。
& 二、语文教师的权威性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应倡导教学活动中的民主风气。
&教师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讲求师道尊严,维护自己的权威,,不自觉中把自己提升在学生之上,学生服从,听从,顺从教师成为天经地义的事,而一些敢于提出不同意见的学生则被视为问题学生,学生对老师的怀疑,挑战必然受到压制,学生的个性难以培养,教学活动应在民主、平等、自由、活泼的风气中进行,对话、质疑、探讨、辩论、研究等方式方法应在教育学中有较多地体现,这样在能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
& 三、语文教材的经典性压抑学生的个性,应鼓励学生大胆挑战教材。
经典的作家、作品往往让人产生无可挑剔的错觉,加上教材的提示、引导往往让学生接受并模仿其优点,当某个学生对教材提出质疑的时候,往往引起大多数学生的惊讶,久而久之,学生敢于质疑的思维就给消磨掉了。
如何让学生善于思考,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我认为应把学生善于质疑的意识培养贯穿于听说读写之中。
& 一、让学生开口读
只有开口读,才能读出文章的诗意,才能读出自己的问题。书读百遍,既能读出文章的韵味,也能读出自己的问题,形成自己的感悟,因为许多文章本身就包含了多种解读的可能性。例如郑愁予的《错误》一诗,课本上说该诗继承了“闺怨诗”的传统,不少同学初读时普遍认为是写给等待中的恋人的。通过不断的诵读,有同学提出疑问,这首诗是不是也可以看作是写给等待中的母亲的?因为他在读的过程中想到了孟郊的“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所以有此一问。后来我查阅资料,果然,诗人自己就称:这首诗其实并不是写给深闺少妇或情人的,而是写给等待中的母亲的。我给了这个同学的提问极高的评价,这一来,更激发了他阅读的兴趣,学习语文的兴趣。
& 二、让学生开口说
李阳的“疯狂英语”一扫“哑巴英语”的阴云而风靡全国,我们也要正确认识语文作为工具学科的特点。让学生开口说。课堂上我对对那些平时说话胆小的学生多加鼓励,经常选择一些容易的问题让他们回答。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发问。“好奇心”是智力活动的开端和创造能力的基本要素,爱因斯坦称之为“神奇的好奇心”。力争让学生开口说,也让“哑巴语文”变成“响亮语文”。例如,我在教授《祭十二郎文》一课时,那些悲痛伤感的语句,使我心情沉重,眼睛湿润,不止一次的想到生命的脆弱,我将这些感受传达给学生,让学生开口表达他们的感觉,启发他们联系自身经历过的事,感受人间的生死离别。学生内心与作品产生了共鸣,很自然的就有许多感受不吐不快,即达到了让学生开口说的目的,又通过学习启示他们应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
& 三、让学生开口问
坚持独立思考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提出问题。学生开口提出问题,也是思考问题的开始,老师对于学生如何问应进行必要的解释和具体有效的指导。
我认为指导学生开口问应包括两个方面:“学生质疑”和“老师提问”。教师的提问是一种引导,是一个脚手架,用于点拨,启发学生,点亮他们的思维,使他们茅塞顿开,又是一种示范,教师的现身说法告诉学生这就是质疑发问。
例如,在阅读卞之琳的《断章》时,我就提问,这首诗人们一般是把它作为哲理诗来读的。可不可以作为其他诗来读?学生纷纷发言,甚至举出不少名人的话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像法国作家蒙田的“话语一半在于说者,一半在于听者”,墨西哥现代诗人的“每一个读者都是另一首诗”,以及“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等。确实让我感到惊喜。
学生敢于、善于提问则是我们的目的,学生能够提问,说明他们对所学的指示有所了解,一无所知是不可能提出问题的,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是思维的结果。学生提问的热情一旦被点燃,必然提出许多问题,势必良莠不齐。教师还需引导学生从中提炼有价值的问题来分析,让大家意识到问题的价值并受到启发,同时又不能损伤其他同学的自尊心。
总之,我们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张开嘴,让越来越多的同学成为成功者,充满成就感,培养和增强自信,让暂时没有获得成功的人有榜样可学。我们的语文不能再搞追求标准答案的教育,没有问题,没有质疑,没有个性,没有创造性就没有成功的语文教育。
让我们的语文教育也响亮起来,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一个充满激情,充满艺术性的地方。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多学科思维理解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